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相会

已完结

主演:田吉海,梁同裕,李弘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0

 剧照

相会 剧照 NO.1相会 剧照 NO.2相会 剧照 NO.3相会 剧照 NO.4相会 剧照 NO.5相会 剧照 NO.6相会 剧照 NO.13相会 剧照 NO.14相会 剧照 NO.15相会 剧照 NO.16相会 剧照 NO.17相会 剧照 NO.18相会 剧照 NO.19相会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相会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相会(1984) - 故事梗概
  深冬的一个黄昏,一辆黑色轿车由兰江市市政府驶出。坐在里面的市长方克寒正在考虑着如何改变本市工业长期亏损的局面,他紧锁双眉,心情十分沉重。回到家中,方克寒要求妻子市人事局长王洁音马上去省里,在大学毕业生分配会上多要些专业人材。王洁音劝说方克寒,不可操之过急,因为这涉及现行的人事制度。王洁音从省里开会回来,得知方克寒已登报招贤,她担心自己的丈夫将成为出头的椽子。然而,妻子的劝告与阻拦并未动摇方克寒立志改革的决心。伴随着招贤榜的公布,一大批科技人员踊跃应试,但也有一部分人借机营私舞弊,为改革设置障碍。市电讯设备厂连年亏损,严重地拖了全市工业的后腿。方克寒决心以这个厂做为改革重点。在该厂老工人李师傅的举荐下,经过考试,方克寒大胆启用了成绩全优的冯志才,任命他为电讯设备厂的工程师。冯志才上任后,在厂的中层干部会上,把自己的打算和盘端出,不料却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和攻击。厂长马兴又借口开总支会议,逼得冯志才离开会场。冯志才感到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便不辞而别。方克寒得知这一情况后心情十分沉重。女儿王小星回到家中,正为与男友赵梦奇成功地译完了资料而高兴异常,便拉着爸爸跳舞,情绪极差的方克寒打了她一记耳光。一气之下王小星离家出走。女儿走后,方克寒发现了女儿的译稿,才知自己错打了女儿,忙去老战友马兴家找回女儿,并要求马兴把冯志才请回工厂,马兴不肯。方克寒只好亲自去请,并任命冯志才为电讯设备厂厂长。这一决定激怒了马兴。方克寒耐心开导马兴,使他终于有了可喜的转变,并表示一定与冯志才积极配合,搞好工作。在马兴的积极配合下,冯志才终于打开了电讯设备厂的局面,使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为解决厂内的污染问题,方克寒决心把应聘而来的赵梦君派到他们工厂任环保工程师。赵梦君是冯志才20年前大学时代的恋人,由于政治原因,志才被勒令退学,从此二人天各一方,历尽人间辛酸。现在,这一对恋人重新相会,心有千言万语,难以言表。电讯设备厂的产品在省里的产品订货会上被评选为优质产品。在庆祝这一喜讯时,冯志才和赵梦君也终于迎来了他们的迟到婚礼。兰江市的局面终于打开,方克寒又接到省里的调令,前去接受新的任务。

玛雅魅力拜托了,别追我这个勇者明明超强却过分慎重火线警探第二季黄金三镖客鬼故事1982美妙天堂 第三季死亡笔记4:点亮新世界第58届格莱美奖颁奖典礼苏里南名校风暴短篇故事:纳迪亚与胡兹曼花牌情缘下之句极品女侠功夫道长白雪公主和三只小猪(影吧端)冷血十三鹰 冷血十三鷹退休流氓欢乐多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你是我的春天2022动物管制官 第二季再世人狗缘苍蓝钢铁的琶音我们复婚吧肇事追踪2018爱奇艺尖叫之夜老表,你好嘢!骨肉剧场版假面骑士剑MISSING ACE沉睡者没有影子的人快乐的借口云曙碧午子风云彗星来的那一夜血,总是热的极速赛道男爵的同桌小女生青春无悔1994罚罪速度与激情7(国语版)黑色河流哈罗,UFO蓝衣暴警国语豆满江

 长篇影评

 1 ) 北影《红楼》与电视《红楼》

我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认为电视《红楼》(1987)无比的经典,还“难以超越”。          我很仔细地看了三遍,发现除了邓婕的王熙凤表演精彩以外,哦还有王立平美妙绝伦的音乐,其他部分非常粗糙。看看秦可卿、尤氏屋里挂的摆的,全是地摊货,宁国府不至于的吧;凤姐的屋里光光溜溜的,刚开场就跟已经抄了家似的,极目所至,没见任何值钱的东西,而她还跟贾蓉吹“没见我们王家的东西都是好的不成?” 搞笑啊;怡红院群芳开夜宴使的高脚玻璃酒杯肯定是西单商场随便买的,风格很现代哦;宝玉吃水果用的是很普通的、很容易辨认的塑料叉子;晴雯补裘粗针大线“钉扣子”,女红水平比我还不如,那能是奇妙的"界线"吗?红楼女儿们头上的首饰是用稀稀拉拉的劣质塑料珠子串的,还有特写呢,丫头们当然更惨,两朵绢花就打发了;一场戏里乌鸦拼命啄脚上绑着的绳子,分明是捆绑演出;王夫人吃水果卡了牙,用手指剔,贾琏吃了葡萄被葡萄籽卡了,也用手指剔,恐怖啊,这是琏二还是倪二啊?哪里有百年贵族之家的气派和气质?光人物的穿着和打扮像贵族是远远不够滴。           有人会说这些都是小问题,那好,我们来看看“大问题”--编、导、演、摄、录、美。电视《红楼》的剧作只四个字: 剧力松散。事无巨细,人物缺少铺垫,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只能靠字幕来告诉观众谁是谁;事件的来龙去脉不清不楚,脚踩西瓜皮,滑到哪是哪。没看过小说的观众很容易糊涂。另外,很多演员念台词的功夫欠佳,全靠配音演员配音。你只要把眼闭上,就会听到可怕的照本宣科。配音演员比演员还多。主要演员,黛玉,宝钗,凤姐都是别人配的音。想想吧,陈晓旭演林妹妹,再来一个演陈晓旭;或者邓婕演凤姐,再有俩配音演员演邓婕,您不感觉悲哀吗。哭戏虚假,舞台化,手绢远离眼睛“拭泪”;镜头语言的使用初级,缺乏创造性。闭门羹一场戏里那个紧闭的大门三次推向林妹妹;三姐自刎里那把鸳鸯剑又是三次推向尤三姐;每当视觉表现不足时便音乐大作。还有,当断不断、拖拖蹋蹋的剪辑;录音马虎,唱戏的和戏剧录音口型完全错位;场记工作粗心大意,人物的发型头饰屡屡出错等等...例子不胜枚举。

这张著名的87版“双玉读西厢” 照片当年贴满大街小巷,但是居然用了《董解元西厢记》,说明剧组完全不懂西厢记,也没读过;董西厢全名叫《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与王实甫的“王西厢” 根本不是一回事!剧组吹牛什么主创熟读红楼等,只能讲是谎言。

再请看看下图,史湘云死去多年的爹被87版写活了。史湘云的判词是“襁褓之间父母违”,父母在她还是婴儿时就去世了,曹公的前80回里也多次讲到她是孤儿,寄人篱下,住在叔叔婶婶家里。剧组对原著的态度恐怕不像自己吹的那么认真吧?

       如果一部“经典”只能粗看不能细观,真不知道“经典”二字从何而来。      北影《红楼》除了刘晓庆的王熙凤不如邓婕外,其他演员都表现不俗。陶慧敏的林妹妹很美而且一股书卷气,象个大家闺秀;夏钦反串的宝玉真的面若“春晓之花”。贾母(林默予)和刘姥姥(赵丽蓉)在表现人物的复杂性方面都比电视剧的演员出色。谢铁骊在艺术上追求真实精致古典,信息量大,不少戏很好看。影片最为人称道的是其精良的制作。如果您看过铸铁的土熨斗,怡红院取暖用的“熏笼”,凤姐为贾母砸蟹钳用的“蟹八件”,古色古香的茶具家具,气派的贝雕画屏等等,您会对粗糙难以容忍。可惜影片太长,不适合电影院放映,加上电视的竞争和先入为主,看过的人不多,长叹。 抱歉,我们当年对87版红楼就有很多批评,不是现在才来苛求的。当年专家们就认为87版对大众普及红楼起到很积极的作用,观众众多,影响力大。艺术方面的成就主要在音乐和邓婕的表演,一个人演活一部戏。另外,有位红学家(好象是周汝昌?)说陈晓旭选得好,天生一个林妹妹。其他方面如表演,摄影,剪辑,制作等乏善可陈。王扶林自己也说,他要拍的时候很多人嗤笑,他的剧组请人人家不愿来帮他,因为没人看好他。电视当时尚未成为传媒巨人,人才都在电影界。王扶林把87版的观众定位于初中文化程度,挺低调的。艺术上,87版被电影专家们讽为“连环画”,就是批评它的视觉表现能力差。奇怪的是,二十多年后摇身一变,被捧为经典了?    看来红楼梦的影视作品都是在骂声中诞生的,王扶林当时也没少挨骂,说他糟蹋名著。

 2 ) 89电影版红楼梦有哪些优点?

评判影视的成功与否其实与评判体操表演差不多:一看难度系数,二看完成质量。 《红楼梦》本身是很难拍的文学作品,多少电影人知难而退,望而却步。而89北影版在影视三红(87版, 89版,10版)比较中,难度系数最高,完成质量最优。 一,拍了很难掌握的太虚幻境 太虚幻境是全书揭示人物命运的重要章节。拍太虚幻境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要有特技支持,要有浪漫风格。这些89版在当时没有数字化、没有电脑动画的情况下,做到了最好。戏是在北影厂最大的摄影棚(也是全国最大)里拍的。整个设计充满了中国元素,努力还原了曹公的诗化想象力:先由仙鸟(仙鹤)引路飞向仙境,仙境里面云雾缥缈,亭台楼阁,仙歌仙舞,荷袂飘飘。导演参照了宋代、明代的国画,珠帘绣幕,画栋雕檐,把人间的古风古韵搬到了天上。根据敦煌壁画设计出的天宫背景错落有致,隐隐绰绰,云气如飞;建筑环抱中的水池和舞台布局则参照了唐代壁画,起舞的仙女们体态轻盈,娇媚如花(见下图)。女儿国中仙茗美酒幽香,喝的却是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歌声空灵飘逸,唱的却是被称为全书文眼的--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剧组请来了当年因一台《丝路花雨》誉满京城的甘肃歌舞团出演古典歌舞,打造了我国古装电影的光影传奇。今天看仍古意浓浓,毫不过时。

根据唐代壁画设计出的水池舞台

唐代壁画

荷袂翩跹

太虚幻境细节:警幻背后的仙女乐队。宝玉看画。可卿与海棠春睡图。

87版太虚幻境缺席,从未打算拍过。

10版的太虚幻境造型空旷单一,警幻仙姑和其妹可卿衣着怪异,不符合民间对仙女轻纱飘逸、衣带牵风的姿容和服装想象。10版的优点是为揭示女儿命运的正册、副册、又副册设计了三维立体动画展示,电脑做出的特技效果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想象力,值得一赞。另外,十二名歌姬曲演红楼的设想也不错(还原原著),可惜差了一口气,没有进行深一步的努力。

二,拍了诗会 有人讲,无诗不红楼。诗歌体现了红楼梦这部巨著的文学意义,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诗词歌赋是高度浓缩的语言艺术,很难视觉化,也是公认的拍摄难点。87版直接逃避了。除了几个零星的回忆镜头,基本等于没拍。另外,87版对付诗词的方法是把诗词打成字幕,从文字到文字,内容意境都原封不动地停留在原处,视觉表现为零。10版的诗会情况略好。遗憾是,菊花诗会看不到一朵菊花,仅由评官李纨拿着答卷诗朗诵,显得有些干巴。89版则找到了相应的电影表现手段,拍出了美丽的柳絮诗会。

谢铁骊认为,电影擅长表现动态,静态的白海棠、月亮都不特别适合电影。电影画面又是一次过的,不是诗词赏析课,没法现场给观众讲解,所以必须找到相对容易表达的视觉形象。

几场诗会中,最适合电影表现的是动态的柳絮。柳絮漫天飞舞,纷纷扬扬,万缕千丝,缠绵风流。身着春装的姑娘们,沿着迂回蜿蜒的亭廊拾级而上,莲步轻移,款款入场。诗会的现场呈现一派风雅气象:墙上贴着拟好的限调,案上备好了文房四宝,计时的梦甜香轻烟袅袅,窗外飞絮起舞,如烟似雾,宝玉临窗沉思。湘云、黛玉、宝钗各展其才,提笔填词......

于文华任独唱的 “柳絮词” 由弹拨乐和笛子引出前奏,歌词的上半阙是黛玉哀婉多情的《唐多令》,“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 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歌词的下半阙曲风立变,令人耳目一新,这是宝钗自信潇洒的《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惆怅悲戚的燕子楼变成明亮富贵的白玉堂,两阙歌词唱出性格迥异的两位人物,她们完全不同的内心语言,巧妙地体现了原著的精神内涵:钗黛合一。

在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的歌声中,白色的柳絮化作漫天竞飞的彩色风筝。宝姐姐踌躇满志,正将一个美丽的蝴蝶风筝放飞…

柳絮诗会

选诗题。宝姐姐拿走了宝玉看上的诗题。香菱在看诗。

谢导还略写了菊花诗会,菊花虽是静态,但色彩丰富,姿态万千,上镜头,好看。原著中,十二首菊花诗与十二支《红楼梦曲》遥遥相照,值得细品。谢导保留了诗会的十二个诗题,表现了姑娘们捷足先登抢走好题,宝玉落得捡剩和香菱看诗读诗的镜头,其他一概略过。菊花诗会与螃蟹宴并行,将秋日的妙景(赏菊)和妙事(食蟹)合二为一,还原原著(38回)的回目对称,可谓匠心。 三,拍了螃蟹宴 纵观影视三红,只有谢铁骊版拍出了令人过瘾的螃蟹宴。80年代大闸蟹并不贵(八九毛钱一斤),也不难弄到,但是要拍出红楼蟹宴,几个条件缺一不可。首先要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还要天时地利人和。秋风起,菊花黄,蟹脚痒,剧组刚好驻扎在江南,刚好有足够的螃蟹,刚好参加蟹宴的人员都得到齐。电影版的蟹宴是在苏州的一家古色古香的饭庄里拍的,开场带着江南蟹文化的仪式感:蒸笼揭开,肥大的螃蟹被苇草捆着,一屉一屉又一屉,热气腾腾满满三大屉;丫鬟们端着装满肥蟹的盘子入场, 一盘一盘又一盘,先上三大盘......因胃病正在医院打点滴的傅艺伟拔掉针头赶赴拍摄现场。刘晓庆才艺不凡:手法娴熟地用蟹八件为贾母砸蟹钳,挖蟹肉,往蟹斗里浇姜醋,动作灵活,演技精湛。整场表演细腻而生活化。比如,凤姐挓着两只腥手让丫鬟去拿绿豆面子(洗手);林妹妹说自己怕寒,只能吃点夹子肉,宝玉马上贴心地递上一个大蟹钳。

演员们一面吃一面演,两不耽误。89版的螃蟹宴不仅在影视三红中独占鳌头,而且成为红楼影视中的吃蟹绝唱。

刘晓庆往蟹斗里浇姜醋

87版的螃蟹是用飞机由江南运到四川的(因为剧组里唯一会吃螃蟹的演员在四川拍戏),应了那句歇后语,“大闸蟹乘飞机 -- 悬空八只脚”。钱没少花,劲没少使。可惜,四川的大山里适合麻辣火锅,坐在那里吃江南的螃蟹与周围的文化氛围严重违和。结果,肥肥的膏蟹让甄士隐和贾雨村俩老爷们吃了,红楼女儿们一点没见着。脍炙人口的红楼螃蟹宴仅由平儿摸着腮帮子对刘姥姥提了一句,丢了西瓜拣了芝麻。

10版螃蟹太少而且太小了,据目测不超过五个。两只长相漂亮点的螃蟹与菊花同盘反复出镜上桌,丫鬟躲在众人身后挖蟹肉,菜和水果堆满桌子,千方百计挡住无蟹的尴尬。螃蟹严重不足,演员演起戏来自然缩手缩脚,宝玉手里捏着一只蟹小腿,始终舍不得吃。螃蟹上桌后就算任务完成,与表演没了关系。不过,10版有一点值得表扬,原著中蟹宴是在临水的藕香榭摆下的,贾母坐在那里回忆老家的枕霞阁...10版出于对原著的尊重,将蟹宴摆在了剧中漂亮的水亭--藕香榭。

四,拍出了一个有思想的、有内涵的宝玉 人物往横向里拍较容易,往纵向里拍难度大。 89版的编剧导演在表现宝玉这个人物的性格、气质和思想等方面下足了功夫。比如与湘云在洗脸水一场戏中拒绝长大;宝玉立飞雪看白茫茫大地;又比如元春省亲过后的第二天清晨,宝玉站在门口一面沉思一面看小厮们清扫炸落一地的红色鞭炮皮,“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杏子荫一场,柳垂金线,桃吐丹霞,痴情宝玉悲情伤怀,感慨辜负了杏花;尤二姐死后,宝玉读着黛玉写的诗,一起为女儿们的悲剧命运担忧。夏菁在神采飘逸的俏公子外表下,诗人气质和思想内涵得到比较好的挖掘和体现。宝玉的思想成长是渐进的、发展的,从懵懂少年变成一个有人文思想和哲理思考的成熟青年。

立飞雪,看白茫茫大地

宝玉与杏子荫

87版的欧阳奋强从头到尾是个念曹公台词的大男孩,表演僵硬、低龄化,乏善可陈;10版大小俩宝玉(小宝玉演得还不错)表演上有些脱节,缺乏顺畅的过渡。 五,诗情画意 应该讲,含蓄细腻的诗情画意是谢铁骊的拿手好戏。从电影版里,可以看到导演和编剧深厚的人文素养、古典文学功底和内敛深沉的个性。胶片上流动的文化韵致,使影片具诗一样的观感:“读西厢” 里的对称构图;“晴雯撕扇” 中的月洞门和在月光下微微晃动和闪烁的珠帘;闭门羹后的潇湘馆:竹影映在石甬道上-- “苍苔露冷,花径风寒”;夜思乡一场的画中画构图和孤单的红烛;宝钗送药一场中人影在地上的光影里移动;怡红夜宴的花签花卉和人物的类比蒙太奇--用睡莲暗喻 “只恐夜深花睡去” 的红楼女儿们;还有海棠春睡图,怡红嬉雪图...太多了,几乎俯拾皆是。

晴雯撕扇中的珠帘

诗情画意潇湘馆

六,细节 小说家沙汀讲,故事好编,零件难寻。零件说的就是细节。人物因细节而鲜活,故事因细节而生动,主题因细节而深化,文化因细节而凸显。89版的细节可谓精彩纷呈。板儿在台阶上滑倒;刘姥姥头戴红花三进荣国府,当得知贾母已去世,立刻悄悄拿下,红花即抽丝于二进时贾母凤姐给她戴的满头鲜花;六个仆人抬进厚重的秦可卿棺材板;薛家饭桌上俗称平地一声雷的江南名菜“鱿鱼锅巴”;凤姐泼醋一场,先后拔掉替贾琏望风的两个丫头后,在门外又去除最后一道防线--挡在门口的凳子。宝玉干丫头的活,洗手帕,为暖炉添炭。还有很多:平儿帮凤姐剪脚指甲;晴雯用可以点火的铸铁熨斗烫衣服;穿了不像刺猬的蓑衣;贾母听戏打拍子,懂戏还情趣高雅;婆子为芦雪亭烧柴供暖;穿着绣花鞋的大脚傻大姐两次掀起轩然大波...

精美的食盒和江南美食

七,演技出色 89版有几个老戏骨,看她们飙戏很过瘾。演技好的标准就是演员在对角色的认同下表达出人物的多种情感。刘晓庆虽然扮相略显年龄感,演技好那是没话说。酸凤姐闹宁府,一开场凤姐便揪住贾蓉的耳朵一路锵锵锵拖到院子里,把个闹字演了个淋漓尽致。李秀明的元春起身回宫,只迈出一步,眼泪便夺眶而出落到地上;刘姥姥一进时喝茶很乡下地将茶水鼓在嘴里,喝茶时顺便漱了口;王夫人怀疑绣春囊是凤姐的,刘晓庆在辩解中眼里泛起委屈的泪花;袭人邢金沙听到宝玉对黛玉的肺腑之言,吓得立刻眼噙泪水。林默予要丫鬟们休要在宝玉面前提“林”字,那个将哭未哭的表情,可怜又可笑,把个溺爱孙子的老祖宗演活了。邢夫人傻精傻精的,生动地把从里到外愚蠢又自负的尴尬人演得活灵活现。陶慧敏弱柳扶风的身段和眉间淡淡的忧愁,演出楚楚动人的林妹妹。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喝茶将茶水鼓在嘴里

凤姐急辩绣春囊

邢夫人看鸳鸯

贾母看出凤姐和鸳鸯要作弄刘姥姥

南边奔丧归来看到宝玉写的“颦颦”二字

八, 剧本强大 故事情节紧凑有致,宝黛爱情和贾府衰败两条主线主题鲜明,交叉转折顺畅流利。 精彩段落有: 宝玉视角看黛玉进府。每进一道门,悬念递进一层:一看外来的马夫卸好车在栓马;二看林妹妹坐的轿子;三看卸下的装着四书等的书箱;最后看到 “在白头外婆怀里藏” 露出半边脸的林妹妹。 凤姐生日看戏。台上演戏,台下埋下五条伏线:贾赦注意鸳鸯,贾琏注意尤二,贾珍注意尤三,尤三注意台上的柳湘莲,薛蟠也注意柳湘莲。戏中戏,戏套戏,好戏连连戏接戏。

贾赦注意鸳鸯,邢夫人不满又无奈

贾琏注意尤二姐

尤三姐看台上的柳湘莲,贾珍注意尤三姐,薛蟠也看台上的柳湘莲

放风筝。漫天飞舞的柳絮变成漫天飘荡的风筝,引出水蛇腰晴雯斥责小丫鬟和香菱在薛家院里抬头看风筝…

顺便提一句,风筝戏是对曹雪芹的致敬。曹公是制作彩绘风筝的大师,曾有专门著作讲如何扎风筝如何绘制风筝。各种技巧方法还被他编成诗歌一样朗朗上口的口诀。

蝴蝶大风筝

89版共6部8集,735分钟。影片每两部起承转合自成一体。因篇幅限制,保留精华,合并、去除许多细枝末节。总体上来说,89版,精彩多,复杂少。

 3 ) 宝黛爱情阶段论——兼谈红楼影视剧的改编

《红楼梦》的情节发展大致有两条线索,即贾府的衰落与宝黛爱情的悲剧。然而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前三十四回,宝黛爱情关系的发展混杂在贾府诸事之中,不易厘清。其实用心考察,亦有脉络可寻。

宝黛的关系由初识至确立爱情,大致分四阶段:一是初识及两小无猜的童年阶段,此期间年龄甚小,不过是“一桌吃、一床睡”的亲密无邪,相处并无爱情因素;二是黛玉丧父南归贾府,身体发育,“越发出落的超逸”,心理上亦生男女之防的概念,而宝玉是男孩,明显发育较黛玉晚,还是懵懂少年,仅限于审美能力的变化——由“神仙似的妹妹”转成“最标致面貌的小姐”,在“意绵绵静玉生香”中,他仍提出“睡一个枕头”,自然遭到黛玉拒绝,总之,二人还处于玩闹阶段,因此被宝钗撞见,也无任何尴尬;三是宝黛感情的试探阶段,是为搬入大观园后,宝玉“稍明时事,又看了些邪书僻传”,而“远近闺英闱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自然“存了一些心事”,因此“变尽法子暗中试探”,而二人的冲突也多集中在此阶段;四是感情确立阶段,标志性事件为“诉痴心”和“题帕”,自此之后,感情不再有困扰,犯愁的只是如何结婚。

理清此四阶段,会发现书中人物的性格是发展的,尤其是林黛玉,她所经历的每个阶段,都是不断完善性格的过程,如果仅以某一阶段的性情流露来概括其性格,无疑是乱贴标签,而若以“发展”的眼光审视相关情节,得出的认识也不同。比如黛玉的“小性”,在初入贾府的童年阶段,无非是小女孩出于对外界的敏感而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她看重的只是和宝玉亲密的姊妹之情,并未上升到为“金玉良缘”而斟酌;她在意的是“为什么大家都愿和宝钗玩,不愿和我玩”,或是“咱俩关系最好,为什么你却和她有配对的装饰”,并非警惕宝钗是日后的“情敌”。这种“小性”的发作也是见仁见智,大多数人不会和一个漂亮小女孩计较,所以才会有“恨也不是,喜欢也不是”的评价。而黛玉直至少女阶段,“小性”才真正转化为感情上的斤斤计较,她所处的时代背景,她所拥有教养,皆不允许在感情上有清晰表白,因此,“小性”是最好的掩护,是试探工具,集中发作,在所难免,何况在恋爱中的少男少女,哪个不发个小脾气?而她终于确定宝玉的爱情是真诚的之后,自此也不需要再发作“小性”,于是,从第三十四回以后,黛玉的才气与风趣开始施展,待人也宽厚起来,即便是一向看不上的“隐性情敌”宝钗,也成为“金兰之契”。她的性格终于在爱情中成熟起来,唯一的遗憾是对未来的惶恐,最终转化为命运的悲剧。

由此可见,曹雪芹塑造的人物形象不仅是立体的,而且有性格的变化与发展。对于前者,读者多能有所注意,但对于后者,厘清各阶段则亦难亦易。说难,这是因为《红楼梦》是一个“未完成品”,如宝黛的年龄就是个“未定稿”。有人说作者是“故意虚化年龄”,我看未必,修改未善亦有可能。按情节逻辑,黛玉进府的年龄不会大,但容貌的刻画又有矛盾——一个不过一二年级的小女生,无论如何,不会具备“病如西子胜三分“的风韵,也不会怀揣“处处小心”的心机,这导致一般读者对黛玉的最初想象多偏于少女,而以“少女之形”而度其“女童之性”,难免对黛玉的性格认知产生偏差。再有,书中第六回《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也给读者把握人物成长线索制造了很大的麻烦——既然宝玉已早识男女之情,那对黛玉的感情还是不是纯洁的呢?只能说,曹雪芹这种人物“模糊年龄”的设计,在个别细节上难免有照应不够的瑕疵,让读者不易把握人物性格。那么,如何排除这认识之障呢?也容易,《红楼梦》尽管有魔幻色彩,但终归是现实主义作品,人情不会随年代而变迁,今日一样可以套用——自己以及身边人的心路发展与性格完善,都能印证书中所塑造的人物,一句话:细心地观察、体验生活,本身就是阅读理解名著的钥匙。

在表现《红楼梦》的影视作品中,89电影版最为准确地表现出了宝黛关系发展的各个阶段,尤其难得的是,以电影有限的篇幅,在每个阶段的转折时,都不惜力气,设计出特定的情节以呼应。在第一阶段,片中特地创作出一场宝黛共读诗书的场景,而黛玉主动坐到宝玉身边,将两小无猜的亲密表现得一览无遗;而在第二阶段,借助 “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故事,当宝玉依然以儿时的亲密而视黛玉时,少女的羞涩使黛玉要保持双方身体接触的距离,与“主动坐过去”形成反差,并且照搬原著“放屁”的警告;在第三阶段,春日中的黛玉手抚稚笋(抽丝于原著第二十五回“看阶下新迸发的稚笋”),隐喻爱情开始滋生,而剧情马上衔接“西厢妙辞通戏语”,这是第一次试探,“潇湘馆春困”是第二次,再设计两次冲突,“葬花”第一次,“情重愈斟情”是第二次;至于表现感情的确认,任何红楼影视作品都不会偏失,只是电影用宝钗“绣鸳鸯”时听“梦兆”后的失落,以回应宝黛之间的心心相印,收尾四个阶段,手法更为高明。不得不说,电影的编导对原著吃得很透(当然,专家顾问的参与也有功劳),篇幅虽有限,但却抓纲举要,牢牢把握情节推进的脉络,人物形象的刻画层次分明。但电影没处理好“云雨情”与“宝黛初见”的关系,它将“太虚幻境”提到“黛玉进府”之前,在结构上很紧凑,而宝玉“云雨”也在“宝黛初见”之前,与后来层层刻画两人的关系进展产生矛盾,导致黛玉的性格发展脉络很清晰,而宝玉则不能自圆其说,这无疑是个缺憾。由此可见,完美地改编名著是如何不易!

再看看被誉为“不可超越的经典”的87版电视剧,它砍掉了“太虚幻境”,没有“初试云雨情”的麻烦。但在表现宝黛关系的阶段性方面,编导的认识无疑是错位的。拿黛玉举例,前面说过,曹雪芹在宝黛年龄上是模糊的,但作为影视作品,为寻求观众的认同,不可能找儿童演员扮演黛玉进府,这就为表现其性格的发展制造了很大的麻烦——演员是成人面孔,表现两小无猜很困难,必须要在情节处理上予以强调。而电视剧做的很不够,于是,仙尘际会的宝黛初见,就被处理为彼此赏心悦目的“一见钟情”;而随后的宝黛钗初聚,顺理成章地营造出“三角恋”的气场;“探宝钗半含酸”,则沦为黛玉为“金玉良缘”而醋意大发……最终黛玉的形象被固化为“尖酸刻薄、爱吃醋、爱施小性”。而电视剧有传播优势,多数人又不精读原著,此形象遂以深入人心,成为林黛玉的性格标签。呜呼哀哉!此非陈晓旭之过也,实乃编导之认识使然,真可谓“情中情因情乱年龄,错里错以错误观众”!

因此,名著的改编是门学问,并非“照葫芦画瓢”就能成功,既需要熟悉原著,对原著敢于取舍,更需要建立在人生阅历之上的人文素质。据说87版的主创说过“对于《红楼梦》,一个标点符号都不能改”的话,暂且不论这种“原教旨”色彩的话有无道理,现实是连主要人物性格都扭曲了,这标点符号也不必再“愚忠”了吧?总之,不能查“真事之隐”,则有沦为“假语村言”的危险。

最后还有一点多余的话,笔者在此文中批评了87版电视剧的谬误,估计一些视其为《圣经》的朋友难以忍受。我只能说,由阅读到鉴赏《红楼梦》,是需要门槛的,如果总以一种偶像剧的心态而视之,在意的只是谁的脸蛋更像,恐怕永远不能登堂入室。而人生一世,若能如书中的黛玉一样,克服弱点,完善性格,岂不美哉!

 4 ) 红楼影像中失落的桃花源——1989版电影《红楼梦》

早就听说《红楼梦》还有电影版,可第一次观赏电影《红楼梦》却已经是她首播三十年后的事了。

《红楼梦》是一部充满玄幻色彩的诗化小说!这版《红楼梦》以“太幻虚境”开篇,以“太虚幻境”结束,充分表现了原著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唯美。

影片以男主人公贾宝玉“梦游太虚”开始

警幻仙姑接引宝玉
曼妙的仙境舞蹈

只是可惜这宝玉喝过“千红一窟”的仙茶、“万艳同悲”的仙酿后就被警幻仙姑急急的拉去与警幻之妹可卿云雨去了!为何如此捉急呢?

画中美人翻身而起招唤宝玉

原来,这版《红楼梦》是以120回通行本作为底本改编的!如果按原著情节进行下去,就要“警幻仙曲演红楼梦”,最后就必定要唱〈飞鸟各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大地真干净”!其实原著中“太虚幻境”一回是作者暗示《红楼梦》最终人物结局的,而通行本因是有后四十回续书的“沐皇恩、复世职、延世泽”等根本上违背曹雪芹原著思想的内容,89版为了不违背后四十回续书思想,不得已对“太虚幻境”一段作了改动。

话说宝玉梦醒“太虚”,回得府中,正巧遇见了本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其实这个妹妹倒真是当得起“秉绝代姿容,具稀世俊美”了

这版《红楼梦》中演员的颜值真是很高,据说是集结了当时北影最漂亮、演技最出色的女演员。看看89版之金陵十二钗

比起87版神作选择演员的形神兼备,这版主要选人原则是神似。看看红楼梦影视史上最美的林黛玉

但是她更多的时候是这样

微微低头,一双美丽而哀怨的大眼睛从下往上羞怯的看过来,让人感觉这款林黛玉太过矜持羞怯而高洁凌厉不足。

再看看我们那艳冠群芳的宝姐姐

太美了!可美则美矣,只是和读者心中的“面如银盆、眼似水杏”的宝钗形象有些差距,当然这版不讲形似而讲神似的,虽然外表有些凌厉,眼神有点凶,但是这也更好的表现宝钗藏愚守拙、温敦而有心计的性格特征!话说这版《红楼梦》的顾问团一样强大,是集结了马克思主义红学阶级斗争理论人物分析法的红学大家如李希凡、冯其庸、胡文彬等倾情指导。

王熙凤由当时影坛一姐刘晓庆扮演!

说到刘晓庆版风姐,人们不免总拿邓捷版凤姐与之作对比。平心而论,此时年近不惑的刘晓庆在外形上已经输了。毕竟印象中不到20岁的“恍若神仙妃子”的王熙凤论容貌应不会逊色钗黛太多才是。而演技上,虽然刘晓庆在中国影坛的地位和成就无可匹敌,但影红与视红拍摄周期同为三年,可刘晓庆在影红剧组不过数月,因为当时身为影坛一姐的刘晓庆还同时担任另两部影片的主演,对角色的投入精力肯定和邓捷没法比。

这版四大主演中表现最出色最贴合原著的当属贾宝玉啦。她把贾宝玉的“痴”表现得淋漓尽致,甚至让人忘记了她其实是个女孩儿。

只是演员年龄比扮演林黛玉的陶慧敏还小三岁,且身体外形之女性化如窄肩宽臀尤其是圆润的额头总是让人出戏。特别宝黛共处时尤为明显

这版《红楼梦》对原著诗化小说的特色把握的相当出色。作者心中的理想世界——大观园

《红楼梦》中的如画意境〈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潇湘馆

把一部百万字的宏篇巨著改成电影,尽管电影有六部八集,735分钟之时长,但总会有删节,这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为了使《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原著与后四十回续书在情节上甚至是思想上融会贯通则不那么容易。89版《红楼梦》的总导演谢铁骊说:“我们力图重现曹雪芹的原意,后四十回沒有采纳‘兰桂齐芳’的结局,没做光明的尾巴。我们是站在曹雪芹的背后拍,不能表现自己的想法”。不过这能算遵重曹雪芹的原意么?其实从编剧按120回作底本改编就己经是谬之千里了。这版《红楼梦》若说美中不足,就是编剧了!

对于89版《红楼梦》,很多原著党或者可称之为“新红学”考证探佚派的红迷是不接受的。但是如果抛开红学家的理论之争,仅从电影艺术角度来看,这版红楼是相当优秀的。从编剧上讲还是很高明的,把原著的“细致描摹生活琐事”的松散化情节大刀阔斧的进行了调整改编,使其变得紧凑。服化道等达到了很高水平,30年后看来依旧精美绝仑,充满诗情画意。这是获得1990年金鸡奖最佳服装造型、最佳化妆及道具奖的电影。

 5 ) 暂时被时光遗忘的珠玉——谢铁骊版电影《红楼梦》

  真是一部生不逢时的艺术巨著啊……
  它的大制作让人联想起前苏联倾国之力,打造了系列巨片《战争与和平》,一举获得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而这部红楼也是幸运地依靠计划经济的优势,举国之力,聚艺术精英,拍出煌煌六部十二集的大作,不用去过多考虑票房等浮浅因素,认真在艺术上下苦功,而不幸的是,正逢电视大举进攻电影领地的时代背景,家家户户到了晚间都在放陈力演唱“啊——啊——”的无字歌序曲,收看87版电视红楼时,电影红楼尴尬地被遗忘在片库里……这部精美之作暂时被时光遗忘了。
    要评价这部作品,必须应该全部看过吧,注意,不是看粗糙转制的VCD或DVD,那画质和音质不知大打了多少个折扣,而是要到电影院,享受高清音画,可惜,全中国不知有几个观众有这福分,因为由于当时电影不景气,影院门可罗雀,这部电影《红楼梦》据考就只公开上映了第一部,真是比曹雪芹还要惨,曹公毕竟八十回让世人看到了,电影红楼只让人看到了它的一小部分真实面目。
     我那是倒是有幸在影院里,看到了第一部,还分上下集,一坐就是两三小时。当天边白鹤飞过彩虹,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真被那辉煌音画震撼了。庭院深深、末世气息的贾府,完美地被体现了,这不是电视剧红楼水泥台阶、草木未兴的新造大观园所能比拟的。精美到位的服饰道具,如诗如画的用镜,都是我后来再看转制的DVD视频时看不到的。
     真是遗憾,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杰作,只能看到这样粗糙模糊的转制,不能让中国人享受到蓝光转制,什么时候有识之士能到北影片库,发掘出但愿还被精心保存的拷贝,翻转成高清制品。对于金碧辉煌的红楼梦来说,高清的画质太能诉说很多信息了。
     由电影大师谢铁骊来执导《红楼梦》,真是可以让曹公欣慰,蕴藉的《早春二月》已说明他的实力,而改编红楼,干净的叙事,别具深意的镜头语言,都在透露着大师深厚的底蕴。
     王酩的作曲绝对能和王立平的作品称为"红楼双壁",王酩的施展余地没有王立平那么多,因为电影要在有限的时长里讲述故事,不能像电视剧那样动辄就唱上一曲,而且谢铁骊大师的电影风格似乎偏向于清净,音乐只是必要时才会轻轻出现,而就在这极有限的空间里,王酩的表现已让人心折,"黛玉南归"的主旋律把万千言语,化作几缕管弦叹息,意犹未尽的感觉似乎更能体现深意。虽然不能像王立平能在电视剧中发挥十几首插曲,有限的几首都堪称佳作,特别是那首《赏花时》,第一句如燕语嫣然,让人沉醉,如果能在电视里反复轰炸播放,早成经典了。
     至于演员,更是群星荟萃,集中了北影厂的戏骨们,当时花容月貌的女明星,大都集聚了,刘晓庆演凤辣子,根本就不需演,一代貂蝉陈红,也甘愿演个丫头……值得说的是主人公贾宝玉的扮演者夏钦,并不女儿气,干净清澈的眼神非常贴合宝玉无瑕的感觉,想来林青霞、叶童的反串都能受到欢迎,夏钦的表演比她们毫不逊色。
     大投资、大师手笔、大明星,何幸我们拥有了这版电影《红楼梦》,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不会出现在红楼艺术品领域,因为经典的红楼,值得一唱再唱。何时我们能拥有蓝光高清版电影《红楼梦》音像制品,让世人真正见识其精雕细琢的艺术魅力,找回这串暂时被时光遗忘的珠玉。

 6 ) 诚意之作

电影版《红楼梦》在九十年代还是有点名气和影响力的啊,讲起红楼梦总会影视并提,虽然那些年真正看过的人可能也不多。怎么现在会沦落到观众和记忆都趋于消亡的境地,大多数人压根都不知道大陆还有过这么一版(也是唯一一版,不算戏曲的话)红楼梦影片呢。

里面的演员可谓阵容强大,除了男猪脚(女扮)籍籍无名外,从导演到各路角色,都是一时之选,菁英萃集。建筑上也选址淀山湖搭建了大观园。鉴于此,更显出这部大制作的异样冷寂,直如潇湘馆风过纤竹冷凄凄了。

说到缺憾,因为电影篇幅所限,要拍全本只能分集发行。这也是当年传播不广的最大原因了。看过其中一集也不算看全,六集全在影院看下来,那得是红迷才会做的了。我是在电视上看的,似乎也未全数看齐。并且奇怪,电视业几乎不播这部名导名片。

再有演员的对比:
饰演贾母的林默予,虽有老太专业户之名,形象上比之李婷的富态雍容还是差了不少。
刘晓庆的王熙凤虽精明强干,但悍有余而娇不足,比起天生凤姐的邓婕还是不如。
陶慧敏美则美矣,貌妍过于陈晓旭,却在表现黛玉独特的垂泪含悲这点,远不及陈那天生的愁来枕上欲何状。
电视版的贾琏忘其姓名,硬是人中龙凤,那粉面含春、眼波春水,无人可及的呀。
至于首当其冲的男猪脚,这个叫人叹气的女宝玉,跟天生就是人们心目中宝玉相的欧阳奋强就根本没得比了,不是一个量级的。
……只有宝钗强于电视版的。电视版缺陷在宝钗与探春的人选,基本谈不上美女,且无其他过人之处。迎、惜二春戏份不多,倒无轩轾。

 短评

与87电视版红楼一时瑜亮,互有短长。不如电视版处:1、音乐略有不如;2、刘晓庆版王熙凤用力过猛;3、结尾采用高续。高鹗不仅文才有限,对人生的理解更不及曹公之万一。除以上三点外,其余种种均有过之。

8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拍出了太虛幻境,很好。何晴的可卿太美。马晓晴的湘云真真憨厚可爱,声音也好听,删了醉卧芍药裀,可惜。刘晓庆的王熙凤是最大败笔。陶慧敏的黛玉一味柔弱,傅艺伟的宝钗欠大气。87版的探春袭人平儿鸳鸯香菱各有韵味,本片在这些配角选角上太马虎。。

11分钟前
  • 叭卦我最懂
  • 推荐

有线戏剧台有阵子密集放了几遍。我大概就是那时候完整地把六部看完。选的角色不光美且大牌云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李玲玉的尤三姐,丁岚拍完这部电影不久就去了新加坡。用高鹗的结尾是败笔。宝黛的感情处理也远不及电视剧细腻。妙玉结局符合“终陷淖泥中”,电视剧就很聪明的回避。刘晓庆是轻浮不是风骚

16分钟前
  • 三和后浪える酱
  • 还行

无一景不雅,无一人不美。

20分钟前
  • 力荐

宝玉太逊色

21分钟前
  • LarryWho
  • 推荐

布景和道具远胜87版,但选角不行。凤姐土气,湘云痴肥,紫鹃太美,妙玉太媚。傅艺伟的宝钗倒不错,当然最心水的还是何晴演的可卿~陶版黛玉一味柔弱,和陈版比起来,一个是撒盐空中可比拟,一个是未若柳絮因风起,欠了些气韵。诗社部分太少,结尾用高鹗伪续是败笔。

25分钟前
  • 宠儿
  • 推荐

这是电影版中最好的一部。

28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推荐

89版红楼梦在美术设计上比87版更加严谨,但是大多演员本身给人一种难以描述的俗气感。为了在六部电影中把一本红楼梦全塞进去改了好些原著台词,最要命的是谁能把化妆师找来我们谈谈,这满满油光的石灰大白脸是怎么搞的……

31分钟前
  • 方舟
  • 推荐

无论是场面,还是表演,都比电视剧版强。只可惜时间不够,所以情节压缩得很厉害,适合熟读红楼的人看。不熟悉原著的,会看得一头雾水。宝玉和黛玉都比合适,刘晓庆的王熙凤前两集用力太过,后来就好了。中年以上的角色表演都比较到位。可惜傅艺伟的宝钗差强人意,刻薄有余,温厚不足。

32分钟前
  • luoshu
  • 推荐

各方面都不如87版,但依旧是经典之作,每看必哭,我真是爱煞夏钦了

37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拍得也极用心了,但在选角与对原著的理解上还是无法媲美八七版,电影唯一超越电视剧的地方,除了画面唯美和大场面制作,只有赵丽蓉的刘姥姥了

41分钟前
  • 37°2
  • 还行

13个小时长的电影版本还是很棒的,女版夏菁的宝玉,戏曲演员陶慧敏主演的黛玉,傅艺伟的薛宝钗,刘晓庆的凤姐,除了演员阵容强大,更有一种古代的气质。延续的高鹗版本,贾母的冷落和讥讽黛玉是败笔。非常喜欢里面的黛玉,没有陈晓旭版那种意味的刻薄,举手投足之间更加大家闺秀的感觉。

45分钟前
  • 长风
  • 力荐

现在看来,这里面大腕真多,但是整体还是没87版的好看

50分钟前
  • 安好便是晴天
  • 推荐

1、林黛玉是越看越顺眼了,书里那个人应该就是这样,细条身,天仙一样的美貌。2、宝钗存在感有点弱。3、王熙凤太孔武有力了,都可以把贾琏扛起来摔地上了,还有不停的抠指甲恶心死了。4、刘姥姥和一众吃馍咽菜的底层人才是那个时代的常态。

55分钟前
  • 黑娃
  • 推荐

电影的调子给我留下的印象就是一直很暗,很暗的夏夜。。

56分钟前
  • hilly
  • 力荐

大多数演员演技比电视剧版的好,颜值也挺高。置景、化妆、服饰比较有生活感。

57分钟前
  • helmut
  • 推荐

那年暑假,每晚凌晨3点爬起来看,一连6晚。紫鹃是陈红,刘姥姥是赵丽蓉,王熙凤是刘晓庆,宝姑娘是傅艺伟。芭蕉冉冉的炎夏、古井、藤椅,胶片别有一种旧日风华的滋味。

60分钟前
  • 昏金暗玉
  • 力荐

一部被灰尘盖住的佳作,从来不知道有89版的《红楼梦》,花了三天时间把六部都看完了,十几个小时。喜欢《红楼梦》的朋友千万别错过。

1小时前
  • 大島
  • 力荐

#重看#虽美女如云,也惊喜选用戏曲演员,但化妆和服装过于迟暮,和整体阴郁之气倒也契合;依旧无法接受女版宝玉,差矣!前半部分颇忠于原著,场景稳重华丽,细节精致用心非常;破落后的高鹗版结尾令人厌恶,歪曲曹公原意;87版的确永远无法越过了。

1小时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演得好,贵气也足,不过,好像是姨娘版的红楼梦啊……

1小时前
  • 专程路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