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天2015

HD

主演:高友良,黄孝慈,梁再冰,刘兆安,陈光斗,徐华江,陈炳靖,都凯牧,李继贤,夏庆华,金英,韦宪文,高丽良,高耀汉,陈文宽,赵伟庭,刘兆德,罗德隆,金士杰,张艾嘉,蔡灿得,贾静雯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冲天2015 剧照 NO.1冲天2015 剧照 NO.2冲天2015 剧照 NO.3冲天2015 剧照 NO.4冲天2015 剧照 NO.5冲天2015 剧照 NO.6冲天2015 剧照 NO.13冲天2015 剧照 NO.14冲天2015 剧照 NO.15冲天2015 剧照 NO.16冲天2015 剧照 NO.17冲天2015 剧照 NO.18冲天2015 剧照 NO.19冲天201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冲天201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他们战斗在云霄,胜败一瞬间。他们必须无所畏惧,但也无所遁逃。他们是螺旋桨时代的最后一批战斗机飞行员,他们所面对的敌人,以及生死,都在目视可及的范围内,一如十九世纪的贵族决斗。  纪实电影《冲天》以1937-1945年中国与日本之间的全面战争为大背景,来呈现这群年轻人的爱恋、荣耀与存亡。摇滚夏令营喀土穆机械姬(粤语版)瞄准南半球(国语版)超速魔侠3:纯真的终点向着宵夜的方向 第三季关中男人回家看看2006村长相声哥前世今生锁龙谷决胜零距离芳龄十六欢喜社区上海滩 (国语版)贝弗利山人担保野兽之瞳(国语版)写信者是何人宵禁2020台版我们的冬奥我将消失在黑暗中刑侦风云黄金花粤语版夏洛克的孩子们电影版完美的世界1993新天堂星探雁1953萍水相腐檐廊下魔盗白骨衣之昆仑之泪黑帮大佬和我的365日分手后第一季爱我别走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第九季梦醒之前马亚一家妈妈的天空爱情不NG托马索

 长篇影评

 1 ) 翱翔于天际的英雄

一寸国土,一寸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

中央航空学校的校训真实而又悲壮:我们的身体、飞机和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第一代飞行员平均死亡年龄23岁,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翱翔于离上帝最近的地方,每一次的出行,都有可能回不来,他们穿梭于敌人的子弹与炮火中,即使敌我双方实力相差悬殊,也是勇于前行,敢于面对!

影像资料的缺失与不完善用动漫的形式代替,但是丝毫不影响那直指人心的感动与悲壮之情。也许更多的话语已经显得苍白无力,但是真心希望世界和平,不要有战争,为了自己的私欲毁坏了多少家庭!珍惜所有……感谢那些为国捐躯的志士!

 2 ) 如果没有明天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惟物论FM。那里有更多内容等着你~

如果没有明天,我们是否依然会坚持自己今天的选择? 这是我观看纪录片《冲天》后,抛给自己内心的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 其实在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留给自己的问题远不止这一个,那么,我们就来说说这部影片吧。 《冲天》这部纪录片的导演是张钊维老师,除纪录片导演这个身份以外,他也是海峡两岸公认的台湾现代民歌研究者。台湾民歌发展的三条主线即是由他整理并通过论文的形式发表出来,成为研究台湾现代民歌的重要资料之一。 半年前,我开始筹备第一期杂志书《遇见台湾》的内容,由于我们将这一期的主题定为台湾音乐,自然免不了要做一些纪念台湾现代民歌40周年的文章,由此我结识了张钊维老师,并很幸运地邀请到他为我们撰文。 在与张钊维老师聊天时,得知他当时正在忙于一部新片的制作,内容则是有关民国时期空军飞行员抗战的故事。我可算是纪录片爱好者,聊起纪录片来,丝毫不亚于当时接触最多的台湾音乐。也正是那次聊天我才知道,之前自己看过并非常喜爱的《不老骑士》《父亲》等纪录片,均是出自他们的机构——CNEX。 如今半年过去,这部纪录片终于诞生。在看过一个五分钟的片花之后,我隐约感觉这是一部不错的影片,至少它应该符合我的口味。因为在记录战争之余,这部片子讲述更多的则是处于战争中的人。我不是军事迷,不喜欢研究历史上的各种战争,但我却愿意关注在大历史背景下生存的人与人性,及其在纪录片中的表达。或许这也才是张钊维老师做这部纪录片真正的意义所在。 在清华大学的一个放映厅里,我满怀期待地观看了这部影片。影片伊始,简单的旁白介绍了民国时期杭州笕桥航校及飞行学员的基本历史背景,而我记住的只是那些飞行员在空战中有去无回的惨烈经历。还来不及回味什么,影片画风一转,讲起了一位名叫刘粹刚的明星空军飞行员与一大家闺秀许希麟女士的爱情故事。从他们相识、相恋、结婚,讲到刘粹刚牺牲。中间穿插讲述着高志航等其他飞行员英勇抗敌的故事。 这些当时所谓的明星战斗英雄,他们被人敬仰的背后,却是另一种残酷的现实。战斗机的轰鸣便是他们直面死亡的号角,每一次升空作战都是一场生与死的考验。有去无回,这在当时太正常不过了。但这些年纪仅有二十出头的空军飞行员,明明早已知道自己人生的最终结局,为什么依然会有这样的选择?而他们的家眷,也明知道自己的至亲随时都会撒手人寰,为什么依然选择与他们建立家庭?哪怕这个家庭是那样的短暂。 难道仅仅是因为爱国与爱情吗? 人之所以对死亡产生恐惧,除痛苦以外最大的原因则是对于死亡的未知。而更大的恐惧,也许则是关于更多其他的未知。如果连明天都是未知的,我无法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我们在今天的种种选择,无一例外是为了拥有更好的明天。假如连明天都是不存在的,我们是否依然会坚持自己今天的选择呢? 我把思绪拉回到影片当中,继续聆听那些悲壮的故事。下一段令我记忆深刻的故事则来自飞行员陈怀民。他在一次与日军的空战中,在飞机中弹的情况下,选择用机身撞击敌机,与之同归于尽。这种行为可谓是敌军那种崇尚“祈战死”的武士精神的另一个翻版。这本是一个俗套的中国传统战斗英雄的故事,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是战争中人性的体现。当陈怀民与日军飞行员遗体双双被发现的时候,人们发现日军飞行员竟然贴身带着一封日本未婚妻寄来的家书,信中对其关怀之切与其最终结局形成强烈对比。虽是敌对者,但仍不免让我鼻子一酸。这一瞬间,那个恶魔般的日本鬼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凄美的人间烟火。原来他们也有爱情。 战争总能使人分裂掉,或者说战争总能将人性的多样化刻画得淋漓尽致。记得曾经了解过一篇文章讲述的是二战时期德国纳粹军人的故事,那些在战场上与集中营里近乎魔鬼一般的冷酷杀手,当他们回归家庭的时候,总会化身成为好丈夫、好父亲。人性总是相通的,那位阵亡的日军飞行员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分裂?我们的飞行员也概莫如此。影片中接受采访的那些早已牺牲的空军飞行员的子女,谈及父执辈,他们讲述起的不是父辈们作战时候如何地英勇,而全部都在回忆两代人于家庭中短暂的亲情。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多重人格的存在,一旦条件改变,我们都会化身成为另一个自己。或许邪恶,或许天真,或许连自己都会产生怀疑:做这件事的人真的是我吗?索性就当它是一个梦好了。然而这种潜在的多重人格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的事情,没有人十恶不赦,更没有人天真无邪。人性的复杂即在于此。只不过在战争年代里,大概人们分裂得会更加彻底一些罢。 影片继续播放,故事继续上演,当美国人陈纳德协助中国培训空军飞行员后,外加日军自身的原因,战局开始慢慢扭转,我们对于制空权也逐渐掌握了主动。空军飞行员张大飞回忆,当他驾机升空时,看见日军飞行员坐在机舱中满脸惶恐,但战争里不可能存在同情,若不主动歼敌,一定会被敌军干掉。他将那架敌机击落,日军飞行员随着敌机一同快速下坠,而下坠中那位日军飞行员惊恐的脸却令他终生难忘。 这是一个不容易被人们注意的细节,但恰恰是这个细节,让人们知道了在战争中存在的不仅是无情,也有无奈。两国交战,各为其主,战场上容不得半点怜悯。但我们假想一下,如果这两位中日两位飞行员穿越到现今的和平年代相遇,会是怎样的结局?把酒言欢也是说不定的事情。人性总有柔软的一面,当战争的残酷遇见人性的柔软,这种历史下的无奈便被表现得毫无保留。 影片中当然还夹杂着其他更多的史料、信息与细节,然而我印象最深刻的只有这三个地方。就如同读书一般。这些年来我读过的书不少,但大部分都被我忘掉了,能记住的只是书中各别能够引起我思考的地方,于我来说,这已经足够了。 影片结束后是一个自由的交流活动,很多观众纷纷提出了自己对于影片的看法与问题,但也只有其中一位观众的提问引起了的兴趣。那是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她的儿子来北京旅游,恰逢《冲天》这场首映,便欣然来看。她在观影的时候问及她的儿子,那些飞行员是否英勇,得到的回答当然是肯定的。然而再问及她的儿子假如回到战争年代,是否愿意去做空军飞行员的时候,她儿子给出的答案是不愿意。 听到这个答案后,那位母亲甚至怀疑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要知道当年那些战死疆场的空军飞行员大多是名门望族之后,其中不乏林徽因的弟弟,蒋中正的亲属等人。更有大量留学归来的学子弃笔从戎,却最终血洒长空。换做今天,谁家的富公子愿意有这样的选择呢? 没有人愿意为不确定的明天买单。回到我抛给自己的那个问题,如果没有明天,我们是否依然会坚持自己今天的选择?大概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吧。 撇开战争,撇开那些关乎生死的极端案例,我们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同理。如果我们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明知希望只有百分之一,还会不会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这些事情小到个人升学、工作,大到推动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太多时候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这样的问题我给不出答案,而且人们都有选择自己未来道路的自由,如何选择都是合乎情理的。就像那位小朋友不想参加空军一样,现世代的和平环境下,任何假设都是苍白的,更何况如何选择是那位小朋友的自由。不只是小朋友,我们任何人都需要自由。但我相信,无论哪个年代,总会有一群倔强的人,愿意为未知的明天做出今天的选择。如果一个民族所有的人都彻底失去了倔强与血性,我不知道它的未来会怎样。 活动全部结束后,一位年轻的姑娘拉着张钊维老师闲聊。张钊维老师直言台湾的年轻人对这样题材的纪录片其实并不如大陆年轻人感兴趣,而他拍这部片子,也觉得应由当年故事的发生地来播放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而那位姑娘则问,为什么台湾的年轻人看这部片子与我们的感受竟会不一样?张钊维老师一时语塞,便打趣说让她读读我们做的《遇见台湾》吧。 二战时期的台湾还属于日本的统治范围,那个年代的历史很复杂,日本与台湾两方民众的情感更加复杂,如果不去看一些当年的资料,许多人恐怕都无法理解的。另外大陆与台湾的本省人其实并没有太多共同的历史记忆,对日本侵华的仇恨也大多限于仅占台湾人口不足20%的外省人。而今那些第一代迁台的外省人大多往生,他们的第三代早已长大成人,就像我们这代人一样,那段历史早已是印在纸上的东西,和平年代里没有太多人愿意关心这些了。只不过两岸的区别还在于,我们整天被抗日神剧包围,有意无意地总会记住那段被人欺负的日子;而台湾同胞的关注点向来都在别处,加之他们与日本之间的种种过往,对抗战不太关注是很自然的事情。 历史终究只是历史,历史需要铭记,但我们的眼睛也该往前面看看了。 由于一些原因,《冲天》这部在我看来并不犯什么政治禁忌的纪录片暂时还无法在大陆的电影院线公映,这似乎也是大多纪录片共同的命运。然而张钊维老师对于纪录片的态度却令我非常敬佩,这样的态度其实也是我之所以选择出版这个穷行当所坚持的一份理想。 把现世代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传播出去,并留于后世,希望这个社会能够变得更好。这便是我对出版的理解与态度,简单说来即是与CNEX不谋而合的一句标志性宣传语:留给下一代太平盛世的备忘录。 如果没有明天,我依然会坚持自己今天的选择。

 3 ) “风云际会壮士飞,誓死报国不生还。”

受《一把青》情结的影响,一直想看《冲天》的纪录片,今天突然记起来,找了很久才找到这部纪录片的资源。

其中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名宁死不愿当服俘虏的空军,临死前高喊“中国无被俘空军“,之后用一颗子弹结果了自己。作为空军,我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无耐。他们也是普通的人,他们也有计划,可是那确实不可预期的。正如汤卜生说的”我们如果有可以称为计划的东西的话,那大概就是为国牺牲吧。“空军出机作战,每次都不知道是否能够生还,于是每次出去前都会事先写好遗嘱,以防再也回不来。每一次都是抱着失去生命出去,能够回来都是幸福的。可是没有人知道他们在空中,几乎失去了生命的那种感受,没有人能够体验到。

我记得《一把青》里有人坠机的士兵,无枪无弹,只能在死前忍受着烈火的焚烧,无法结果自己。看见队长的时候,只能哭着让他结果了自己。而队长呢,结果了也不是,不结果也不是。一旦队长出手结果了他,那队长的往后余生都会充斥着亲手结果队员的思想煎熬,可是不结果他,队长又不忍心看自己的队员死前还忍受折磨。太煎熬了。

今天看了《冲天》,发现刘粹刚和许希麟的爱情故事与郭轸和朱青的爱情故事颇为相似,他们都是空军开着飞机低飞而引发的恋情,真是浪漫啊,可是浪漫归浪漫,和空军谈恋爱 却也免不了煎熬,成天担心着空军的安全,最后这两对情侣终究都是天各一方。对于小朱青和许希麟来说,旧日的兴奋,该是都成了悲壮的回忆。

我记得影片中陈怀民的妹妹陈刚在哥哥和哥哥对手因互为对手,双双撞机死去后,她不禁给哥哥对手写了封信,信中提到了她失掉胞兄的心境,设身处地地想到了美惠子失去高桥先生的心境。是啊,谁也不愿意战争。战争里的人大多都迫不得已,只是单纯地为了执行一份任务而已。放下战争不提,他们也可以跨越国界成为朋友。有时候我在想,如果人没有那么多的贪婪,安心而又本分于自己所有的,会不会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灾难了。战争无情,也无奈。战争中的人,都是悲惨的。大人物惨,大人物背后的小人物更是惨,她们不被铭记,甚至却承受着更大的悲苦,失去亲人的悲苦,孤独的余生。张钊维为《冲天》写下这样的解说词,“两个年轻男子在空中相撞,却在地上催生出这样一封信。文字早熟而透彻,由一个20岁的女子,写给另一个20岁的陌生女子。陈难的精神力量因此爬升到跟他哥哥一样的高度。或许只有在那样的高度,生死的界限才不那么清楚得可怕。”

对于当下很多人来说,关于那些死去的飞行员的记忆慢慢地被淡忘了吧。其实当初如果不是在b站偶然看到《一把青》的剪辑,我也不会来搜索这些飞行员的东西。很感谢《冲天》以这样的方式让我去了解飞行员的记忆,他们不应该被忘记。致敬那些无畏无惧的生命。

摘抄:

1、希麟女士,初遇城站,獲睹芳姿,娟秀温雅,令人堪慕,且似与余曾相似者!初余之注意女士,而女士或未之觉也。车至笕桥,匆促而别,然未识谁家闺秀,如是风姿,意不复见,耿耿此心,望断双眸!

2、你在天上拼命,我却躲进防空洞,我觉得这是我俩生命上最大的讽刺,我做不到。

3、假如我要是为国牺牲,杀身成仁的话,那是尽了我的天职。您时时刻刻,要用你最聪慧的脑子与理智,不要愚笨,不要因为我而牺牲一切,您应当创造新生命,改造环境,我只希望您在人生的旅途中,永远记着,遇着了我这么一个人。我的麟,我是永远爱你的。

4、刚,你在固是求仁得仁,已尽了军人天职,可是我,正日月茫茫,又不知若何度此年华。

5、光是死并不是荣誉的事,我事祈求着你十分小心地,去履行你的职责。

6、“我们也有计划,但是却是不可预期的,是随时有可改变性的,因此我们只有现实,这个时间内,这个空间和这个环境,就是我们支配行动的对象,因此我们是敏捷的,因为不愿放弃了现实,因此我们是乐观的,过去就让它过去吧,我们如果有可以称为计划的东西的话,那大概就是为国牺牲吧,代表我们诺言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存有一张遗嘱,等我们安全的回到了机场,和人们谈到了一个几乎失去了生命的经过,是没人可体验到当时的情形的,因为生命是这样的东西,已经失去了,没有人能知道他,没有失去,没有人会感到他,回到人群中的时候,我们仍只能静静的,像并没有过什么一样,这不近人情的容忍啊……”

7、齐邦媛: “日本投降消息传来的那晚,重庆前所未有的热闹了起来,到处都是欢呼。我却突然不能忍受这人声鼎沸的喧嚣了。那一刻,我感到万声俱灭。我跑回家中,在漫天的欢呼里,失声痛哭了一整晚。”

8、“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深的恩情"

9、他们必须下定决心,斩断自己的未来,才能让他们所爱的人有未来。

10、“风云际会壮士飞 誓死报国不生还“。



 4 ) 冲天

    “苟利家国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中的两句诗,在一个世纪后中华民族危如累卵之际再次在那些保家卫国的青年人身上激荡。他们以青春之躯,化作长剑,贯破长虹,驾驶飞机与敌寇鏖战,用血与肉捍卫着家国,用忠与勇守护着地面之上的芸芸众生。他们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初期抵御了日寇的疯狂进攻,粉碎了日本妄图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嚣张气焰。恰巧我刚刚从杭州归来,那里人杰地灵,山清水秀,我伴着山间流水与鸟鸣入睡,可我不曾想过,杭城,这人间天堂,竟经历了如此的腥风血雨,又在那样一个亡国灭种的危难关头,走出了大批杰出的飞行员。他们意气风发,精忠报国,然而,他们的一生却是何等悲壮,正如其中一人在日记里写到的那样,预知未来,就是死亡,只需要等待那一天的到来。

    历史是多么真实,历史是多么残酷,历史又是多么浪漫。在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这些刚刚成年的热血青年,在青天白日之中奋勇杀敌,却又在心仪的女子面前心有千结,那一封封奔放却又不失含情脉脉的信件,一经读来,扣住观者的情感,仿佛这相遇就是最美好的永恒。他们当中,有的结为伉俪,而更多的选择只把信中奔腾的烈焰诉诸笔尖,哪怕这爱恋是如此的深沉。这是一群与死神游戏的勇士,不经意间,就被带往冥界,所以,他们宁肯守卫自己内心的孤独,与极度的战争恐惧为伴,也不愿让所爱之人忍受阴阳两隔的痛苦。他们愿用自己的陨落,来换取地面上心爱女子一生的安平。

    忆起往昔,在历史书中,总是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作为重点讲习、记忆、考评,以至于有意无意间,模糊了抗日主战场所发挥的功绩,除了极少的高级将领如张自忠,我对国民政府的了解的确太少。历史是如此丰富,而人却偏要对历史加以选择,做出自己的评判。通过这部片子,我对这段历史有了重新的认识。

    我喜欢片子里的配乐,高低起伏把握得恰到好处,战争之残酷、情感之温存、日常之兴味都能一一展现。恰如指尖流淌出的钢琴曲在讲述女子倾慕者的怦然心动,当许希麟读着刘粹刚的来信时,其文笔之细腻、用词之儒雅,让人心醉;又恰如紧张的鼓点把人拉回惨烈的战场,刻刻揪住人心,仿佛许希麟的心就是我的心,许希麟的呼喊就是我的呼喊,许希麟的释落就是我的释落;再恰如俏皮的爵士展现了将士日常中最本真的一面,他们欢歌、他们跳舞、他们拉起小提琴、他们与心仪的女子通信……这如此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借着音乐表达出来,不用磅礴的阵势,也不用雷鸣般的嘶吼,却直击观者人心,看到这些年轻人的日常、爱情和死亡。

    导演说,他们以苦行僧的方式,在封闭的机舱内与死亡游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过程充满禅宗意蕴。正如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整整一期的飞行学员,他们在照片上随着时间的流逝打上或红色或白色的十字架,他们伴着共和国的胜利去往极乐,有的甚至就在黎明即将来临之时。

    我很难平复内心的波澜,却又找不到追索内心的线索。先写至此。

 5 ) 最值得看的纪录片

题记:飞行员们以“风云际会壮士飞,誓死报国不生还”的抵抗精神,走进生命的幽谷,开创国家的出路。

故事以飞行员刘粹刚与夫人诸多童话般美好的相遇开始,轻描淡写的描述了他们破除时代的束缚,终于相爱厮守,却最终只能用怀念来谱写的永恒爱情。

然而这悲壮的故事却只是为另一个更为宏达的历史悲剧拉开序幕。

1937年7月7日,抗战开始,8月14日,这群年轻人便从学校走入了战场,也是中华民国,从动荡走入了战争。

这是一段我们熟悉,却又陌生的历史。这里有中国军人英勇的身影,但没有惯常所见日军凶残蛮横,日本人为英勇的中国烈士立碑,上刻“支那空军勇士之墓”,这里有冲突和壮烈,也有隔着国土上空,遗孀之间的相互鼓励和安慰。

1936年,中国的第一代战斗机是霍克三,每小时飞行360公里,擅长缠斗。而同年,日本96式战斗机投入战斗,比中国的战斗机快60公里/小时。并且当时中国只有300架飞机,损毁一架少一架,日本有2000架,还可以继续生产。37年8月,中日第一次空中交战。战争的帷幕就这样匆匆拉开,让我们的空军用决绝的姿态,走入了历史的舞台。

第一代空军飞行员中,有人出生名门望族,有人是归国华侨,有人毕业于高等学府,然而开战不到半年,这100多位飞行员中,每十人就有六人在战争的初期献出了生命。平均年龄,只有23岁。这群年轻的战士,唯一可见的明天便是死亡,而唯一的计划便是为国捐躯。可他们并不消沉,也并不绝望,他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在每一天的现实里,乐观而坚强的活着。

1937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因北平沦陷,转移到了昆明。他们与这群航校的空军因音乐而结识,成为了中央航校的名誉家长。从此,他们与这群飞行员便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1940年,日本的零式战斗机投入中国战场,在空战中取得了压倒性的制空权。我们的飞行员明知道对方的飞机优于我们,却要坚决的迎上去。战斗的惨烈,文字难以言表。

如果在那个残酷的战场,我们的国人仍有埋入灵魂的伟大与善良,如果在那个艰难时期里,我们的国人依然可以把“以身报国”作为坚守的信仰,那么,还有什么事是我们不可以完成的?

当林徽因写了长诗,来纪念自己因战牺牲的飞行员弟弟时,她说:”弟弟,我没有适合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他是时代对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这是一代人的惨烈与光荣,也是另一代人的回忆与铭记。

 6 ) 『风云际会壮士飞,誓死报国不生还』

又是一部优秀的不能引进中国大陆的纪录片。中华民国空军是民国部队里派系倾轧最少,平均素质最高,待遇也相对较好的部队,飞行员大多会讲英语包括清华的毕业生。可惜在缴共时缺乏轰炸机及对地作战经验,并且实际上早期的中共也缺乏值得轰炸的目标,炸的东西不如子弹贵…最终只让陆军留下了“拉兄弟一把”的笑柄…说回本片,金世杰等众多演员的配音旁白,结合史实照片视频资料+水彩简笔画+油画风格的过场,沉重又生动。抗战初期第一代飞行员平均年龄23岁,相持阶段驾着落后的苏制伊式战斗机飞向日本零式机群……诚如片中引用丘吉尔所说的“在人类征战的历史中,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深的恩情。”

 短评

第一次看以台湾人的视角拍的抗战纪录片,第一次知道中华民国的空军,很受触动,很多地方和自己当年受到的教育有所出入,从拍摄的方式到思考的角度都很独到,动画部分也做的很好,金老师的配音大大为影片加分,只是其他人配音的台湾腔让人有点想笑。整部影片以女性的视角叙述的很柔软,却让人深思。

5分钟前
  • 某某
  • 力荐

不刻意煽情的战争回忆录,中国式永远的零。金士杰力赞

9分钟前
  • Wendy
  • 力荐

边看边抹泪,向那些冲天的少年致敬!(建议配合《一把青》服用)

11分钟前
  • 零度白茶
  • 力荐

为什么非要强调台湾视角,难道这不是中华民族曾经面对的民族浩劫吗?这段耐人寻味的历史背后,埋没的英雄要不是通过这样的纪录片,至今又有几人知晓。无论是早有听说牺牲在武汉上空的陈怀民,还是齐邦媛《巨流河》里书写的张大飞,还有其他的抗战飞行员们都是我心目中的国家英雄。

13分钟前
  • 枫林挽秋
  • 力荐

夜里失眠,起看此片,然后,哭得稀里哗啦,为英雄壮烈,为历史悲情,也为发泄自己的情绪。

16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中国无被俘之空军”——看了不到二十分钟,哭得泪流满面。

20分钟前
  • 最后一代
  • 力荐

台湾如今的喜剧片让人难以下咽,没想到连纪录片也这么的不合口味。

2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较差

回不来就不要回来了回得来就回来了。照片中那些稚气未脱的大孩子抱着风云际会壮士飞誓死报国不生还的决心无限接近死神。林徽因的诗齐邦媛的信、那架1:32冲击敌阵的教练机:“我的学生都死了,该我这个老师上了!”尊严不是无代价的!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多恩情。该去完结一把青了!

26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力荐

希麟女士,初遇城站,獲睹芳姿,娟秀温雅,令人堪慕,且似与余曾相似者!初余之注意女士,而女士或未之觉也。车至笕桥,匆促而别,然未识谁家闺秀,如是风姿,意不复见,耿耿此心,望断双眸!

28分钟前
  • 雨人
  • 力荐

一段被尘封的中华民国空军的历史。家国情怀。

32分钟前
  • 奶奶徐
  • 推荐

在北京77看的。民国军队作战,又是空军,平时太难了解到。最触动的部分,是那位阵亡空军的妹妹,给她哥哥撞上的日本空军的未婚妻,写了那样关切的一封信。人性可以如此壮烈令你敬畏,人性可以如此柔软让你流泪。导演在现场说:两个标准判断该片的成功——女生会拽另一半来看;卖面子的会想来合作。

33分钟前
  • 花剌子模的邮差
  • 力荐

感动。仍然在世的第一代飞行员金英,这样回忆他殉国的战友:「同学们在一起,每天吃啊住啊,什么都在一起的,和自己家里兄弟一样。结果到12月1号一看,147个人只剩下3个人。」

36分钟前
  • 什么不值得玩
  • 力荐

可能那个时代的空军确实也是出自中上阶层居多,再加上用了林徽因、齐邦媛这些知识分子来穿针引线,整个片子的格调偏精英系,情感表达也很细腻,在渲染一种年轻壮烈的noble spirit。

38分钟前
  • levitating
  • 还行

张艾嘉给林徽因的配音太好了。没想到飞行员们跟林徽因 齐邦媛都有着故事。历史上,从没有一大群人对一小群人有着这样的亏欠。“那一刻 我感到万声具灭”

39分钟前
  • 爱吃茶叶蛋
  • 推荐

当年那些家境富裕,受过高等教育,前途光明的年轻人,那些真正的精英阶级,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之际,果断弃文从军,投入到抗战最危险的斗争中,牺牲时的平均年龄仅有23岁。真正的贵族精神,不该是吃山珍海味穿名牌开豪车,而是在该承担责任的时候责无旁贷,敢于肩负家国兴亡的重任,甚至舍身取义。

44分钟前
  • 不想说话的狗
  • 力荐

想起武汉的陈怀民路

45分钟前
  • Jasper
  • 力荐

齐邦媛:“你说那天夜里回航,从云堆中出来,蓦地看到月亮又大又亮的就在眼前,飞机似乎要撞上去了,如果你真的撞上月亮,李白都要妒忌你了。”

48分钟前
  • edie
  • 推荐

纪录片的基础是事实,二次创作不宜过多。影片故事过于凌乱衔接也显匆忙。而煽情的部分使得片子更像是政治宣传片。

49分钟前
  • 伊斯特伍德
  • 很差

最后动画里,齐邦媛的话让我眼泪刷刷掉下来。驾着飞机,突然看到又大又圆的月亮;“日本投降消息传来的那晚,重庆前所未有的热闹了起来,到处都是欢呼。我却突然不能忍受这人声鼎沸的喧嚣了。那一刻,我感到万声俱灭。我跑回家中,在漫天的欢呼里,失声痛哭了一整晚。”可是,谁来把战争带进坟墓呢?

53分钟前
  • 奈良球球子
  • 推荐

不为我们知道的历史,也是真实存在的历史

56分钟前
  • 狐狸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