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DVD

主演:林璎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1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2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3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4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5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6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13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14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15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16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17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剧照 NO.18

 剧情介绍

林璎: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林璎(Maya Ying Lin)美籍华裔建筑大师,林徽因的侄女。作品遍布美国各地,曾入选美国《生活》杂志评选的“20世纪最重要的100位美国人”与“50位美国未来的领袖”。今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为她颁发2009年度美国国家艺术奖章,表彰她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环保人士的卓著成就,这是美国官方给予艺术家的最高荣誉。zx.findart.com.cn  “我的作品,来源于一种使人们能够认识他们所生存环境的单纯愿望。这种环境既包括他们物质上的,也包括他们心理上的生存环境。”  1987年,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成为耶鲁大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毕业典礼上,她以“艺术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为题,作了一场精彩演讲。  “我们每个人都是整体意识的一部分,通过我们的作品、形象、思想、写作等等而彼此关联。我们将在这些沟通中告诉未来的一代,我们是谁、曾经做过什么,可能的话,还包括我们将对他们产生什么样的正面影响。”zx.findart.com.cn  早在21岁时,林璎就因设计越战纪念碑一夜成名。从战争到民权,从女权到种族平等,针对美国的历史性议题,她又先后创作了“民权运动纪念碑”、耶鲁“妇女之桌”,以及为纪念美洲印第安原住民创作的7件雕塑装置组合“汇流”。zx.findart.com.cn  这些声名赫赫的纪念碑都是应邀之作,“但是我愿意创作最后一座纪念碑,它集中体现了我成长时期乃至今天仍是最重要的问题:环境以及人类同环境的关系”。哈勃望远镜东京暴族学校2013变节:潜罪犯当幸福来敲门2006通过交友网站和70人相遇,并向他们推荐符合他们喜好的书籍的一年猫科动物的故事唯神能恕我只在乎你2005赤月湖吸血鬼隘谷婚礼上的玛戈特圣诞之星养鬼吃人2:魔界追魂金装律师2018新邻里联防牛排尽诉心中情永恒的记忆克莱尔的秘密小镇恋歌纸星历险记Switch-改变世界哥特洛丽塔处刑人御狐之绊 第二季火柴小姐和美味先生真正男子汉第一季惊魂动魄泰勒·斯威夫特 vs 斯库特·布劳恩:坏血公主的新衣最强战兵黄飞鸿之西域雄狮国语枕边人第一季我们的纯真年代起爆爱的世界粤语安市城宽频聊斋之夜更管理员长大地狱女子

 长篇影评

 1 ) 用心去感受

林樱

从我的视角看到的是一个坚定用心做事且有才华的人

她是幸运的,有原生家庭的助力。从她的那句不是被要求,而是自己崇拜才去模仿去做。父母都有自己的思想,且并未对她强行干涉。才能使她尽情绽放自己的才华,弟弟能成为诗人。而她也有足够好的环境去专注,去思考,去追逐。从她清澈的眼眸,清晰而坚定的话语能感受到她的力量。原生家庭很重要,当21岁的她面对那么多舆论和敌意,她能顶住,当获得成就之后还能继续沉浸在作品中。她是真的热爱,也有天赋和条件。让没有目标而为生计奔波的人感到惭愧。让人重启寻找热爱的决心,设计是有感染力的,设计师本身也是,她眼中的坚定,言语的简洁有力给人勇气和力量。

其实每个人如果一生专注做一件事,哪怕并不聪明也能成就一番吧。而我这种随机打洞的行为,这里面没有热爱,但付出百分百的努力应该也能做点事情,也不想慌张,或许这也是我的养成游戏的一部分呢,尽人事,同时去沉浸感受。

其实很难说谁的游戏比谁的高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也很难衡量谁的更难,缔造者应该早已安排的妥妥帖帖,这一关我们要感受的和要实现的。也许这个缔造者就是我们自己。

不要停,哪怕眷恋。(我不知道这句话是在从事实角度说服我自己,还是确实应该这样,那就这样吧,反正我现在一直在卷哈哈哈

 2 ) 观后感

被海报吸引的,观看后才发现是设计图。相比起建筑设计,意料之外发现影片中的女性主义更鲜明。被林璎的人格魅力深深吸引:21岁因设计作品被选定作为越战纪念碑轰动了全美,作为年轻的亚裔女性设计师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可她一向坚定且目标明确。不开口时看似受惊的小白兔,可每每发言总是简短有力,清晰且坚定。

很有意思的是,也许是因为这部纪录片拍摄的时代背景,参与访问并对林璎设计给予肯定的受访者几乎都是男性。不由得联想到林璎在影片中为母校耶鲁大学设计女性建筑时,回忆说道觉得校园里的各类雕塑都是男性,时不时令她怀疑是不是误闯了一个仅有男性的世界。

瘦小的林璎穿梭在人群间,带着她坚定又温柔的“希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设计理念,以及她独到的洞察力。面对反抗者当面的破口大骂,在铺天盖地的聚光灯下,她不卑不亢的回答说不同意改动,坚持自己的设计。而每当作品揭幕她被邀请发言,她却流露出娇羞的微笑,谦卑地感谢人们的认可,然后悄悄谢幕,好让观众们留下更多的思考和情感空间。

“俏也不争春,是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3 ) 纯粹、坚定、柔软又极富爆发力

女性力量与理性思考合二为一时,产生出的能量雄厚又坚不可摧,她不应该每次都被介绍成林徽因的侄女,而应该只是林璎,再一次体验到了这股力量。

设计越战纪念碑时,只有21岁在读大三,而面对的挑衅、质疑的力量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初战告捷后扎下心来继续向前走,坚定地认准自己的目标。怪不得其父亲说:林家的女人,每一位都个性倔强、果敢独断、才华横溢而心想事成。

 4 ) 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

记录了林璎 (Maya Lin,1959-) 设计越战纪念碑的整个过程的这部 1995 年的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怎么只有那么少的同胞看过(豆瓣上只有 2012 人打分)?

林璎当时还是耶鲁大学建筑专业 21 岁的华裔大三女生,在越战纪念碑(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一千多件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美国建筑师协会“美国 20 世纪最受欢迎的十大建筑”第 7 名。

这件突破了纪念碑固有形式的建筑设计开始还备受公众争议,缘于评委会成员感受到设计者深深的人文关怀,力排众议才得以建成。这是林璎自述她的设计理念:

1980 年秋,那年我和其它五名学生正打算做一个有关墓地建筑的作业,主要强调如何通过建筑形态来处理“死亡”这个主题。整个学期我们做了许多相关的设计,有一个同学,我忘了是谁,偶然发现了征集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的海报,于是我们想,何不把它作为毕业设计呢?我们来到将要修建纪念碑的地点华盛顿。当我站在那里时,开始本能地想象着自己用小刀将地面立体切开并翻起成两翼,一边指向林肯纪念碑,另一边指向华盛顿,上面还按顺序刻着阵亡者的名字。这时有一位同学收到了纪念碑的设计手册,其中明确规定纪念碑上必须刻有全部 57000 多名阵亡者的名字。于是我说:“太妙了!”将名字逐一镌刻在黑色反光的地表上。正是这样的一座纪念碑!
一开始我就问自己,到底建“越战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 20 世纪的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当宝贵的生命首先成为了战争的代价时,这些“人”无疑是第一个应该被记住的。因而这项设计的主体肯定是“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种痛苦,接受了这种死亡的现实之后,才可能走出它们的阴影,从而超越它们。就在你读到并触摸每个名字的瞬间,这种痛苦会立刻渗透出来。而我的确希望人们会为之哭泣,并从此主宰着自己回归光明与现实。假如你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永远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所以一座纪念碑应该是“真实”的写照。首先要接受和承认痛苦已经存在,然后才有机会去愈合那些伤口。

全片在线 ://www.bilibili.com/video/av540607584

 5 ) 不写标题不让发布

二刷英文原版,还是有很多生词听不清,希望下次有三刷的心情。看到她作品集里面很多作品配图以及纪录片里面的耶鲁大学女子纪念桌,她都很擅长将形象转化为具体的文字,当你接近她的作品的时候,文字和信息成为作品的实体,简约清晰的传达她想要表述的思想,尤其是她的作品“消逝的岁月”,利用不同时间光线变化这样外在的环境条件,和自己作品产生了强烈的互动,让你深刻清晰的感受到时间的物理的真实存在的流逝她可以算经历过对于一个创作者最大的打击和恶意,但是她采访的过程中,非常的宁静淡然,看起来柔柔软软的,安安静静的,温柔却坚韧,让人敬服。

 6 ) 大地上一道黑色伤痕

2011年初次赴美探亲,去华盛顿观光,看到了这座不同寻常的越战纪念碑:一道黑色的花岗岩墙,从夕阳下的大地深处隆起,由中轴向东西两边呈扇形匍匐延伸,分别指向华盛顿方尖碑和林肯纪念堂。它的样式完全颠覆了我对纪念碑的固有观念,它的美学特征不是崇高、昂扬,一睹之下,弥漫胸中的是无以名状的沉重和压抑。走近观看,墙上整齐地镌刻着密密麻麻的名字,共五万七千六百六十一个,全部越战阵亡和失踪美军将士,无一遗漏。它像刻在美国肌体上的一道黑色的伤痕,提醒留连碑前的人们,有那么一段暗黑的岁月,吞噬了无数的生命!纪念碑简洁无华,表现力极强。无论你懂不懂艺术,也无论你对越战的了解有多少,站在这座纪念碑面前,你都会感到震撼,受到感染,为伟大艺术作品的巨大魅力而深深折服。

惭愧的是,由越战纪念碑才第一次知道林璎的名字。起初为林璎是位华裔而自豪,又据说她是民国名媛林徽因的侄女,仿佛更增添了几分传奇的色彩。其实,林璎就是林璎,与她所属的种族无关,与她是不是名媛的后代也无关。她不需要任何外在的标签来证明自己,作品是她真正的名片。影片中甚至没有一句提到与林徽因的关系。这并不是说个人的成长可以不依赖于环境,片中介绍了林璎的父母,母亲是英语教授,父亲是陶瓷艺术家,加上美国的优质教育,滋养了林璎的杰出才能。但是,对艺术家来说,能做出这样一件伟大的作品,个人的天赋绝对是最重要的因素。设计越战纪念碑的时候,林璎只是耶鲁大学建筑系的一名21岁的学生,天纵英才,一举成名。

围绕越战纪念碑设计方案的争议,实际上是越战本身争议的延续。放在某国,纪念碑一定会被建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突出为国牺牲的英雄主义主题。林璎的设计方案最终被完整接受,没有附加一面星条旗或一件英雄的雕塑(由于林璎的坚持,原计划按退伍越战老兵要求放在V型碑体中间的三位越战军人的雕像,移到了侧面,不作为越战纪念碑作品的一部分而存在),传递的理念是,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为什么要打越战,越战有没有正义性?这是政治,政客有自己的理由和辩护,可以留给时间老人和历史学家去评判。艺术不是政治的婢女,无需去为政治作注脚。策动战争的是政客,而身历战场的主体,是无数的士兵,一个个拥有血肉之躯的生命。他们才是最应该被看见、被记住、被缅怀的,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个个无名无姓的冰冷的数字。表现人,大写的、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才是艺术和艺术家应有的旨趣。这就解释了“那个按死亡时间排序的名单”,看似简单单调,却是“整个设计的核心所在”。那么多人死亡,换来了什么?除了造成另一个国家山河破碎、尸横遍野,唤起全民同仇敌忾的民族意志,几乎是一无所有。一些越战老兵起初不能接受这个作品,是因为他们从这件作品中看到了自己和那些葬身异国他乡的战友,冲锋陷阵,流血牺牲,竟然毫无价值!真相有时冷酷得真的让人难以承受。直面死亡,直面历史性错误,需要勇气和诚实。林璎自己的解说很好地诠释了越战纪念碑这件伟大作品的普遍性意义:

设计这个作品的时候,我就知道,我问过自己,纪念碑的意义是什么,尤其是一座20世纪的纪念碑。而我在这个作品里面想表达的是战争的代价,是这些“人”,他们应该是最先被我们记住的。所以这个作品想表达的是关于这些“人”,而不是政治。只有当你接受了这些痛苦,接受了这些死亡,你才能走出阴影,才能克服它们。当你读出这些名字或者触摸这些名字的时候,这些痛苦会被释放出来。我真的想让人们哭出来,然后你才能把它化作自己的力量,转过身,回到光明和现实之中。然而如果你接受不了这些痛苦,你永远都无法从中解脱。所以这个纪念碑,是关于“诚实”的。这也是它想要告诉人们的,你必须诚实地接受并且承认这种苦难确实发生了,这样才能让伤口得到愈合,让精神得到渲泄。

肯尼迪有句被某国人高频引用的名言:“不要问国家为我做了什么,而要问我能为国家做什么。”我一直无法理解这句话怎么会出自于一个崇尚自由的民主国家的总统之口。先有民才有国,建立国家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服务其国民吗?不问国家为我做了什么,反过来要问我能为国家做什么,岂不是国家的异化,是本末倒置,那要国家做什么!所以,政客的话不可信,它是在宣传主张,而不是在传递价值。林璎说“这个纪念碑是关于‘诚实’的”,现实世界里最缺乏诚实品质的恰恰就是那帮政客。他们冠冕堂皇、口是心非,巧舌如簧、操弄舆情,掩盖真相、以售其奸,根本无视个体生命的宝贵价值。但是,政客的鼓噪往往具有蛊惑性,尤其是搬出国家利益进行道德绑架,很容易把善良的人们裹挟进盲目牺牲的狂热之中。谎言可以蒙骗一时,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终究是要破产的。片中一位越战老兵的话反映了那代人真实的思想轨迹:

在1965年,人们主动入伍参加越战是因为肯尼迪总统对他们说:“不要问国家为我做了什么,而要问我能为国家做什么。”而我1969年到越南的时候,那种爱国热情已经消失了。那时参与战争的都是被征兵的人,士气非常低迷。很明显我们打不赢这场仗了,也没人愿意成为最后一个死在越南的人,一切都很糟糕。

黑色的伤痕刻在大地上,也刻在人们的心坎上,让人凭吊、思索,祈祷悲剧不再重演,祈祷岁月静好、世界和平。我觉得,真正应该跪在碑前忏悔、反思的是那些政客,是他们打着各种幌子,挑起了战争,制造了悲剧。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念碑也是一块警示牌,时时告诫世人,战争的幽灵还在徘徊。可是,至今看不到有什么驱除幽灵的“必杀神器”,这才是真正令人不安的人类共同面临的现实处境!

 短评

when you accept and admit death, then you can come back to the light of day, the present.

3分钟前
  • 疤疤爸爸
  • 力荐

林女士恬淡气质下透出强大、丰满的人格。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才能游于艺。我认同她对纪念碑意义的观点。纪念碑意在唤起人心中pathei-mathos的能力。诚然,纪念碑无法削减人世的苦难或抵消人性的卑贱,但即便如此,它仍能对这种苦难和卑贱给予教诲。

6分钟前
  • 长清
  • 力荐

“我的作品,都是基于一个简单的愿望而形成的。那就是让人们意识到他们周围的一切,这指的不仅仅是物质环境,也包括了人们的内心世界。正是这种愿望让我在过去参与了一些艺术上的创作。作为一个艺术家,我一直努力维护着作品的完整性,也提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份强烈而清晰的洞察力。我觉得艺术是,也应该是一种个人的行为,愿意去诉说一些新颖且不为人知的主题。正是通过这样非凡的,私人的视觉,将一个人内心所见的东西公之于众,我们才有机会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上形成我们对于“我是谁”的定义并且解释“我们为何会如此”的问题。我们每个个体也许都被短暂的人生所限,但我们仍有能力将它延长,使之远超生命的极限。我们都是集体意识里的一部分,通过我们的作品、影像、思维和写作而与彼此相互关联。我们..."

9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推荐

她的洞察力确实让人惊艳,这部纪录片也准备的抓住了这一点,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公民权利纪念碑之类的杰作也在一再阐释,但这部纪录片的观赏性依旧不敢让人恭维,倒是林璎的成就和个人魅力更让人折服。越战阵亡将士纪念碑确实震撼力十足,形状如同大地开裂接纳死者。★★★★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20出头的她,带着一个大帽子,遮住整张脸。从这个场面,就能感受到她承受到的巨大压力了。同时,也见识到她的勇气和力量。真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

1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片子拍得很一般,但主人公本身的魅力太过强大,如此年轻却拥有如此沉静而丰富的灵魂和深邃长远的眼光,对地景空间的认知几乎有一种出于直觉本能的天赋,并充分融入艺术知识背景与社会事件属性,所完成的作品超出常人认知,因此所获阻挠也是意料之中。越战纪念碑,一道黑色的伤疤——“拿把刀把大地剪开,把大地暴露出来。”接受并直视死亡,扎根在土地里的伤才会慢慢痊愈。

1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以一种纯真的力量超越种族和性别

20分钟前
  • 山鬼
  • 力荐

美国虽然不是女权先进国家,但那么多聪明智慧的华裔还是能够在公平竞争中脱颖而出。

23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把大地切开来”这样凛冽、诗意、粗犷、直白的想法,无论是不是来自林徽因的侄女,都将奠基为一座伟大的纪念碑

24分钟前
  • Scarlett____A
  • 力荐

是个很有想法和很有实现自己想法的魄力的人。还说自己不会说话,很喜欢她用poetry和novel比喻sculpture和architecture。和civil war纪念碑那里用水来体现每个人都可以改变历史的流向。看完觉得这个人金句频率有点高,有点想看看她写的东西。

25分钟前
  • 砍第四
  • 力荐

第一次听说林璎,是因为令人震撼的越战纪念碑。她的设计颠覆了父权意识主导下的常规纪念碑形式——高耸、直立、巍峨、向上,选择了将建筑深埋于地下,V字形的黑色伤口在大地上绵延,大地母亲塌裂一角,仿佛向已故的亡灵张开怀抱,具有震撼人心的悲悯力量。碑体铭刻的五万多个名字与后人相逢,在这个生者与死者相聚的时空里,第一次,被记住的是人,而不是政治。但不知道的是,21岁的她当时居然面临着那么多阻挠和争议,一路走来颇为不易。林璎真的太有人格魅力了,天赋卓绝,清醒、洞察、强大、勇敢,好喜欢她啊,决定立即去读她的《雕刻大地》

29分钟前
  • 后戏
  • 力荐

人物传记类纪录片的经典范例。作为纪录片,其实也就4星推荐,但为了林女士的杰出成就,破例额外加一星 。

34分钟前
  • bugz
  • 力荐

我很难想象一个21岁的姑娘是如何面对这些纷乱的事情的,那样的自信与气质是如何才能长出来的呢?我是好奇林徽因的样子,这样看的话,难怪冰心什么的看她不顺眼了。

35分钟前
  • 烤土豆和米酒
  • 力荐

高糊画质无损林璎魅力!!!做越战纪念碑的时候林璎才21岁,这个设计遭遇了超级多非议,所有谩骂都冲着她来,她作为设计师甚至没有被邀请参加当年的落成典礼。在听证会(?)上陈述/捍卫自己设计理念时,青涩稚嫩的她紧张到发言带着哭腔,但还是坚持己见、绝不让步。小小身躯,无穷力量!我爱她!

40分钟前
  • 小小虫
  • 力荐

独一无二的洞察源自一个真正意义的“人”

41分钟前
  • 淡清的水桶
  • 力荐

看到一半,被Maya的才华和勇气感动,一个华裔女生在万恶的美帝得到认可不容易。然后一查,是林徽因的侄女…好的打扰了

46分钟前
  • planetarium
  • 力荐

I admire her.

48分钟前
  • #林黎#
  • 力荐

A blade so strong that cut through everything

52分钟前
  • WATERSEVEN
  • 力荐

这个表情淡淡的女孩有种触动人心的能力.羡慕她的才华,嫉妒她的灵感.

57分钟前
  • bayer04
  • 推荐

五颗星全都给纪录片讲越战纪念碑的前半部分

1小时前
  • 酸奶兔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