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X档案

HD

主演:爱德华·诺顿,爱德华·福隆,比佛莉·德安姬罗,艾弗利·布鲁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9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美国X档案 剧照 NO.1美国X档案 剧照 NO.2美国X档案 剧照 NO.3美国X档案 剧照 NO.4美国X档案 剧照 NO.5美国X档案 剧照 NO.6美国X档案 剧照 NO.13美国X档案 剧照 NO.14美国X档案 剧照 NO.15美国X档案 剧照 NO.16美国X档案 剧照 NO.17美国X档案 剧照 NO.18美国X档案 剧照 NO.19美国X档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美国X档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德瑞克(爱德华•诺顿 Edward Norton 饰)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被一名黑人毒贩射杀,从此给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原来德瑞克功课很好,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自从父亲遇难后,他就将一切心机都放在了对付有色人种上面。他积极组织起一帮白人青年混混,到处和有色人种对着干。一次,他射杀了两名黑人,因此入狱。  入狱后,德瑞克加入了一伙新纳粹的白人。后来,因工作关系他和一名黑人成了好友,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当他意欲脱离狱中新纳粹组织时,遭到了拳打脚踢。德瑞克出狱后,决心和以前自己组织的帮会脱离关系,带着弟弟远走他乡开始新的生活。邪恶第二季淹没甘地传国语顽皮家族仙女与骗子花木兰(刘楚玄版)新版降头女王我是牧本全知单恋视角3穿越最后一吻2001笑八仙前传之驯妖记黑街追辑令最爱喵星人:我猫威武风花仙子外传克莱曼婷死亡解剖美食不美第一季平凡之路2023皇家律师第二季幻海奇情第一季综合症我的绯闻爸爸钱战超级少女第六季人性的证明2017巢穴(2022)爱在暹罗重案行动之连环凶杀(国语版)终极硬汉女儿当自强爱欲故事四分卫第一季去你家吃饭好吗第二季寒战2国语版毕加索:知性懂爱的艺术大师喝彩乐坛伯乐黎小田粤语吟游诗人阳光姐妹淘韩版B型男友自然城市国歌

 长篇影评

 1 ) 沉重历史下的个人对抗

   当诺顿不再饰演腼腆而又有些口吃的双重性格角色,而是饰演一位性情颇为镖悍的帮派骨干时,这样的角色变迁本身就让我有X般的未知期待。在我看来,在《美国X档案》中,他的表演是成功的,他以他的经历演绎了一段美国X历史。X通常给我带来这样的感觉,即神秘而不公开,同时有着数学赋予的意义,即未知性。这部电影即演绎了一段美国白人和黑人冲突的X档案,揭示了社会的现实,现实很残酷,但是又充满希望,而未来还是那么的未知。诺顿饰演的德瑞的人生分为两段,一段在入狱前,一段在入狱后;一段是仇视黑人和移民,一段是希望和解与宁静。但是,德瑞的故事绝不是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先进性故事,它表现的是在美国社会中种族冲突的现实困境和个人对现实微弱却又温情的对抗。

    关于美国种族问题,我们已经听过太多的新闻,在美国,黑人问题也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黑人倍受歧视,特别常被警察殴打,冤杀,这些故事揭示了事实的一个方面,却又让我们陷入单线思维,将种族歧视单纯归因于自大的白人,这样的思维痛快但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在《美国X档案》中展示的是简单却又复杂的美国种族冲突现实,简单是因为他们的一次次冲突是那么直截了当的暴力,一场口角就能引发血案。复杂的是这背后又牵扯到复杂的暴力和仇恨的轮回,观念的扭曲与谎言的放大。就如德瑞仇视黑人时杀气腾腾,可以冷酷而又干脆,但是他的心路历程却又复杂而又微妙,从一个崇拜其黑人教师的少年到狂热反黑排外的帮派骨干,再到狱中又认清昔日谎言出狱后试图拯救陷入自己曾经歧路的弟弟,这绝不是简单的转了一个圈,而是曲折的前行,一个人生痛苦的历练过程,终于,他走出了迷惘,即将迎来更灿烂的生活,弟弟却又惨死于黑人枪下,仿佛又一个轮回,种族的仇恨仍在不断滋长。影片就此结束,留下的是X般未知的疑问,弟弟死后,德瑞会怎样?他对黑人的态度会再进入下一个轮回吗?

    影片一上来就展示着社会现实的残酷一面,而德瑞的弟弟丹尼作为X档案的“记载人”,以亲历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角色演绎和叙述着这段历史,记载兄长的一段历史。丹尼叙述着哥哥那段仇视黑人的狂热岁月,德瑞如同一个恶魔般歇斯底里的攻击黑人和移民,甚至对家人恶毒的谩骂攻击,直到进入监狱。而丹尼也只能记录他眼中的历史,历史就是如此,它永远有未知的X档案待人书写,每个人的角度都可以写出别人不知道的X档案,历史就如一个方程,里面有太多未知变量,只有更多的人将自己在这段历史中生活的“常量”填写这个变量,才能得出方程最完善的答案。从德瑞走入监狱开始,历史开始由他书写,本片在回顾昔日时都用了黑白画面,这样看起来更有历史感,就如《晚安,好运》中一样,尽管没有《晚安,好运》中的厚重感,但是依然显得凝重而深刻。在牢狱场景中,导演表现了一种良好的希冀,德瑞和一位牢中洗衣房的黑人渐渐建立起友谊,而德瑞的选择也表现出了一种困境,社会上黑白人的矛盾延伸到了牢狱,作为一个因为杀害黑人入牢的白人,他面临黑人的仇恨,所以他必须和白人亲近。而作为白人,他与黑人的和解又不为白人群体所忍受,于是他在澡堂被白人鸡奸,殴打,在这里,一种美好的和解愿望遭到了强暴,当德瑞奄奄一息的趴在澡堂地上时,他手上的“白人强权”显得充满了讽刺意义,他作为白人遭到了“白人强权”。我希望这样的电影,导演展现着现实,同时表达着良好的希望,而现实正是如此,它或许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总是充满了残酷的角落;它或许也没有我们想象那么黑暗,在一片黑暗沉重中总是充满了希望的光亮。所以,德瑞出狱后试图拯救走入歧途的弟弟,他几乎成功,弟弟完成了X档案,弟弟同哥哥撕去蛊惑人心的狂热标志,但是,最终,常常带着迷惘眼神的弟弟死去,一个或许即将走上与黑人和解之路的年轻人死于黑人枪下。随着影片的结束,下一个X的档案等着被人书写,片子完了,留下的是未知的未来。

    德瑞只是很多曾经歧视,甚至仇视有色人种的白人之一,他个人无法改变历史,但是,他可以改变自己的历史,他个人的历史。显然,他的改变很不容易,个人的历史总是离不开大历史的推动或牵制,就如德瑞所做的,他顽强的改变着自己的轨迹,同时付出了太多的代价。但是,他的努力毕竟为个人历史的发展的X提供了更多答案的可能,他仍然对抗着将更多年轻人带入歧途的谎言与欺骗,他仍然尝试着陪伴家人的安宁生活,他努力了,他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历史发展轨迹上和谐前景的可能,或许这正是在丹尼惨死后影片仍然让我不觉压抑和沉重的原因。

http://handsomewang.blogdriver.com/handsomewang/1194348.html

 2 ) 不錯的片子

沖著愛德華諾顿,找出來補看的。不錯的片子,老土土地說:充滿著反種族歧視的教育意義。某位看不懂The good shepherd的好同學一定很滿意此片。

 3 ) 从良了的诺顿:我为什么只给《野兽良民》两颗星

   对不起,爱德华诺顿,虽然你在这片子里性感地一塌糊涂,虽然豆瓣上给你这么高的评价,这部电影还是让我失望了。不是你演得不好,而是这部片子逻辑太过简单,对种族问题的揭示基本没切到点子上去。在《搏击俱乐部》那样的历史高度的阴影下,《野》只能说是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基本上,我对“妓女从良”或“浪子回头”的故事没有兴趣。当然,这完全是我的私人好恶,不能作为扣分的理由。但至少我有权力说说我为什么不喜欢这样的故事:那是因为,它太容易被拍成一部“教育片”,让人们乖乖地驯服于主流价值观。当然,“教育”也有高下之分,有一本正经,居高临下的,也有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的——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说的就是这种方式。正襟危坐的,大家已经有足够的免疫力,不可怕;可怕的倒是后一种,还没等你发觉它就在你心里攻城略地了。这套“软性”的机器怎么运转呢?说来也简单,曰:表彰先进,惩罚落后。我们看到,《野》,或者说大一点,好莱坞的大片,都难以跳出这样的套路。
    写到这里,我有必要做一点解释,以免犯上“政治不正确”。主流价值观不代表就是错误的,反动的,非主流也不见得就正确。此处想讨论的,是《野》在艺术上的得失,所以请不要用政治的逻辑批评我对《野》的批评。我百分百支持平权,反对种族中心主义。但这并不妨碍我批评这部电影。
    什么是艺术的标准?我固执地以为,一部在艺术上有野心的电影,多少是叛逆的,是反常识的。(这也适用于其他艺术形式)艺术不是幼儿园里的阿姨,每天把观众看作儿童般重申些社会的“DOS AND DON'TS”,它应该是帮不安分的捣乱分子,专门寻思着打破些你已经视为天经地义的框框,狡黠地从暗地里冲出来,出其不意地捅向你身体最敏感之处,让你如坐针毡上半个月。
    呼吁种族和解,倡导宽容,“冤冤相报何时了”——《野》除了再次扮演幼儿园里的阿姨,把这些老话重申一遍,还给了我们什么呢?不但没给什么,还带来了一堆疑问。诺顿是如何变成种族主义者的?仅仅是父亲的死吗?导演似乎也觉得这个逻辑太单薄,于是在快结束时给了个父亲“谆谆教诲”的场景。但这只是弄巧成拙,自主意识这么强的诺顿,会这么轻易被父亲的几句话,就从原来对黑人老师的崇拜转向憎恶吗?小诺顿的内心,一定经历了在父亲和老师之间痛苦的挣扎。影片没有花笔墨在这种内心的转变过程上,反倒在许多无关痛痒的地方搞足噱头,那么多冗长的升格镜头不知所云,真是败笔。
   除了在形而下的意义上,自身逻辑无法自洽外,《野》的失败在于没有从社会层面解释种族主义的滥觞。影片导演的态度无疑是严肃的,否则不会选择这么“硬”的题材,但问题是,影片没有触及到种族主义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根源。如果说种族主义来源于白人的“相对剥夺感”,那么我们在影片里几乎找不到这种提示。赛司应该是典型的低阶白人,但即使在他身上,我们也找不到他憎恨黑人的原因。也就是说,在影片中,历史被挤压到了一个平面。我们无法理解“种族主义”这样一种典型的历史意识:Where does it come from? where will it go?所以我说:《野》没有历史,尽管片名里有history。
    诺顿的“从良”历程同样不能让人信服。仅仅因为遇上了一个像《阿甘正传》里布巴一样心地善良的黑人吗?因为白人帮派的凶残、乖戾吗?如果说影片呈现的诺顿由善趋恶的逻辑简单到侮辱观众逻辑,那么他由恶趋善的“回归”也是那么苍白无力——对比他在煽动白人作恶那一幕的口若悬河,妙语连珠,真不知道诺顿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不知道其他人有没有同感,相比从良之后的诺顿,之前的他,举手投足间是多么魅惑!你看他杀了两个黑人被捕的那场,那挑起的眉毛,上扬的唇线,得意的坏笑,茂密的睫毛下那黑亮放光的双眸;你看他和家人辩论时那种志在必得,连珠带炮……这些最能吊起我们情绪的段落,不就是赤裸裸的“恶”的“召唤”(interpellation)吗?不幸的是,相比善,人类总是在恶的召唤下缺乏抵制力。想想看,诺顿给你留下的难忘的瞬间,不都是在为恶吗?看《搏击俱乐部》里他在老板前痛殴自己,我们谁不是笑得一抽一抽的?而从良后对家人关怀备至的诺顿,能带来给我们什么呢?
    丹尼尔是“美国X档案”的叙述者,也是诺顿的追随者。对于一个优秀的导演,这样的角色设置肯定不是白设的。他一定会通过某种“反差”(contrast)跟主人公形成一种“互文关系”,从而拓展片子的艺术空间。可导演在此基本浪费了这个设置:丹尼尔基本没有推动情节的发展,其走入“光头帮”,完全是哥哥的影响,其退出,也简单地匪夷所思,毫无心理变化的层次。让人大感意外的结局,也许是想表现现实复杂,曾经憎恨黑人的白人,也可能成为冤冤相报的牺牲品。但如果按我之前设想的(相信也是大多数观影者设想的)诺顿在劝服那帮光头党时被杀,可能会提升全片的一个层次。即使如导演安排的结局,我们也有理由问一句,面对弟弟的死,诺顿的心理还会经历什么变化呢?无语的是影片至此戛然而止,以一个弟弟的颇为陈词滥调的作文结尾就草草了事了。
    被忽略的不仅仅是丹尼尔,其他配角更加单薄。诺顿的女友、母亲都面目模糊,白人至上主义精神领袖开曼更挫,在被诺顿打了之后就退出剧情了,我还以为此处会有什么伏笔呢,好歹也是精神领袖啊,真没看出他强大在哪里。反倒是监狱里帮助诺顿的那个黑人,虽然仍是“善良、带点搞笑的小毛病”的经典黑人形象,但模仿女友那段还是让我眼前一亮。
    
    说了这么多,回到原题,“浪子回头”故事也不必定是艺术电影的毒药。张扬的《昨天》也是个典型的浪子回头故事,但它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主人公内心的转变上,从中展现出的生活的真实感每每强大到让我艰于呼吸!而《野》不仅没把重点放到诺顿的两次转变(结尾还漏掉了第三次转变的可能),而且对两次转变的展现也流于肤浅,缺乏直抵人心的力量。可惜诺顿这么好的“天物”就这么被“暴殄”了,想想要是诺顿一坏到底该有多酷!可咱从“大局”想想就不行啊:小坏一番已Sexy到无法匹敌,要一坏到底,那种族主义的支持者和同情者还不知道因为诺顿要暴增多少呢!

 4 ) 不小心爱上了诺顿

    下午看了《野兽良民》,越看越感觉爱德华.诺顿的魅力令人无法抗拒。

    从《魔术师》开始,他的演技就吸引我的注意力。

    在一部片子里的多种造型下,他的可塑性之强越发显现。学生样子时,稚嫩青春就象是他的本色;狂恶地杀人后,邪黠嚣张的眼神给人深刻印象...

    每个角色好像不是被他驾驭,而是他本人的再现。他的眼神颇具杀伤力,今天又发现原来他身材也那么棒!

    关掉电视,转过头对老公说:“告诉你个不幸的消息。。。

 5 ) 总是要以死为代价

一切激进的偏执总会带来伤害,所以人们需要以美好的角度去发掘生活的点滴。种族歧视的问题早已屡见不鲜,无法根治的弊病只能将其抛至台面让公众自省,电影里的某些画面及言论确实从心底让人感觉不舒服。将社会性的问题浓缩到一个典型人物的身上,透过典型人物的行为再次窥探整个社会的风气,于是这样的剖析才让人印象深刻。


很喜欢导演选用慢镜头去拍摄一些细节,人物的表情及肢体变化仿佛逐一放大,震撼着屏幕前大部分脆弱的心灵。这对演员的演技有相当高的要求,Edward Norton完美的做到了诠释,这个貌不惊人的男演员竟然可以演出如此邪恶的白人至上主义者,以至于他的出场我都没认出来(在我心中他永远是一幅弱气的姿态)。哥哥残杀黑人后那一抹坏笑仍印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纳粹标志的纹身在黑白效果的映衬下散发出令人恐惧的阴郁气息。


无论如何也猜不到那个结局,倒在血泊中的少年一脸无助的惊异,明明都是要洗心革面的人,上天却不再给他们一点点机会,这便是之前作恶的惩罚。少年之死对于少年本身似乎有些不公平,毕竟是个尚未成熟且无出格行为的孩子,于是我只能将其理解为是对哥哥的惩罚。


少年手中血染的报告书见证了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记录了他对人生最后的感悟:
So I guess this is what I tell you what I’ve learned. My conclusion is: hate is a baggage. Life is too short to be pissed off all the time. It’s just not worth it. Derek says it’s always good to end an essay with a quota. Since someone else has already said something really best, so if you can’t top it, steal from him and make you strong. So I pick the guy you like: we are not enemies, but friends. You must not be enemies. The passion is strength. And don’t make it break bounds of affection. The missed cord of memory will swell and again touched. I’m sure they will be, by the better angle of our nature.

电影观毕,我仍对世界充满期待,期待love & peace的降临之日。

P.S:比起Edward Norton,我更在意Edward Furlong,也就是演弟弟Danny的孩子,长得很邪魅,五官相当标志,吞云吐雾的样子很女王,总觉得有些眼熟,后来发现在N早以前收过他几张CK的广告图,当时也是喜欢的不得了。现在这孩子已然发福老去,很可惜。
 

 6 ) 被滥用的信仰

        本质上来说,这是一个善良的故事,尽管里面有那么多的愤怒,仇恨,暴力和无知,德瑞克的改邪归正,有着童话一般的美好质地,但是在这质地背后,我们看到的却是现实的无奈和残酷。在种族歧视的问题上,《美国X档案》最终还是摆出了一幅周正的说教面孔,善是善,恶是恶,但是,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的一种泾渭分明的态度,现实世界充满了太多的灰色地带,我们只能在电影里找回惩恶扬善的快感。它是一部剧情片,不是纪录片,在镜头后面的那双眼睛,必须要透露出一种明确的态度,那就是影片道德的核心。《共同警备区》也很说教,人性的善良明显的被夸大了,但这部唯一被允许在朝鲜上映的韩国电影,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彼此的看法,我想这就是这类电影的意义所在。

    《美国X档案》带给我的最直观的感受有两个,首先是愤怒,对德瑞克的愤怒,其次是悲伤,对光头党的悲伤。不得不再一次夸赞爱德华诺顿的演技,那段餐桌上关于纳粹和有色人种的论战,说实话我是看哭了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混蛋的这种地步?如果只用一场戏就想塑起德瑞克这个角色的话,那么就是这一场了,这种既狂妄又无知的形象的成功树立,直接导致了之后对于德瑞克性格转变刻画的绵软无力,这也难怪,恶以次方的形式累积,而善良只能是简单的细节与细节的相加,恶带来的是戏剧性的毁灭而善良的人顶多在死后换得一句“他是个好人”。
    德瑞克“曾经是个好人”,他对于纳粹的崇拜只是一种伪崇拜,就像黑人教师说的那样,他只是一个get lost的孩子。那群光头党呢?当他们冲进韩国人的商店里进行疯狂的打砸抢活动时,当他们不停的辱骂和侮辱黑人女营业员的时候,他们自己都没有发现,他们其实不是种族主义者,他们只是生活中学校里的loser,这群loser集结起来,所谓的信仰给他们带来勇气,带来发泄压力的愤怒的勇气,至于发泄的对象,可以是黑人,也可以是其他的任何东西。

    关于信仰王小波说过一段话,这也是被反复引用的,大意是任何一种信仰,如果被滥用,都有可能成为迫害别人的工具,看看我们周围吧,这段话无时不刻的应验着。黑人和白人,南韩和北韩,中国人和日本人,美国和伊拉克,战争也是一种被误解的信仰。往小里面说,各种反日反韩者,猫狗保护主义者,伪基督教佛教信徒,车迷球迷,各种类似于电影里的论战无时不刻的在网络上火热进行着,只要你持有稍稍不同的意见,他们就恨不得诛你九族好像你触犯的是他人生的信条,那些事信仰吗,不是,那只是一顶冠冕,让他们丑恶的嘴脸看起来堂皇一些。
    为什么电影里的光头党看得我们心惊肉跳?因为我们惊讶的发现,那些嘴脸,那些论调居然如此熟悉,甚至曾经从我们自己的口中冒出。党同伐异,人之本性,这是人类的悲哀,我想也只有人类的悲哀才能解释这不可解释的现象。

    当几个人黑人想偷德瑞克父亲留给他的车时,对于他们,我们感到厌恶和愤怒,但当德瑞克打爆他们的头时,我们又会不忍于德瑞克的残忍了。人们在药家鑫案中也试图搬出“他是个好学生好儿子”来改变我们对于他的仇视,当药被执行枪决后当即有人站出来表示过同情,之后更有一篇《探望药家鑫的父母》的文章泪流满面横空出世,整个要药案就是人类劣根性的缩影,但是讽刺的是,憎恨和同情,这两种情感是如此的矛盾又都是真实的。是的,道德的舆论导向太容易转变和控制了,几句煽动性的语言几幅以偏概全的图像即可,但这种转变带来的后果却是无法预测的。
    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圆,情感之间永远都不会有一道明确的界限,这也就是导演将善恶拍得如此泾渭分明的原因之一,如果一直模棱两可,将无法说任何一个故事。
    最终德瑞克的弟弟丹尼成了种族主义的牺牲品,生命太短,表老发火,恨是包袱,它不值得,这是这个少年用生命带给我们的最后建议。他的牺牲带来了痛苦悲哀但从来都不会是警醒,我们知道,他永远不会是最后一个,谁都不会是最后一个,战争不可能停止,杀戮也不可能停止。

 短评

憎恨是包袱,生命短暂,不该老发火,根本不值得。

5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推荐

Hate is baggage. Life's too short to be pissed off all the time.

10分钟前
  • [已注销]
  • 还行

整部影片太流于表象,很多镜头显得非常仪式化。过于强烈的对比——影像抑或是情节——使得影片说教意味太浓。

1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还行

好片!不过诺顿的人性转折来的太快了点,欠缺了点说服力.

14分钟前
  • 树木夕凉
  • 力荐

被爆菊后大彻大悟!杀死2个黑人判3年,抢劫1台电视机判6年,到底是什么左右这些!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在某些美国人脑中,恨有色人种无所事事领失业金过活,恨占有本该是他们的职位!憎恨是包袱,生命短暂,不该老发火!有些报应会报应在最亲的人身上,真恨不得死的是自己!爱德华•诺顿演什么像什么!

17分钟前
  • 十个斗的眼窝浅
  • 推荐

上帝不回答,那是因为你问错了问题

19分钟前
  • 亚比煞
  • 还行

黑人是不幸的,黑人也是幸运的。至少还有那么多探讨黑人的电影,却没有几部探讨黄种人的电影。

2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诺顿演技真是够拿一个小金人了。。。

23分钟前
  • 凤凰妞
  • 力荐

转变太快欠缺说服力,和开场的杀气帅气不成正比;说教味较浓,仇恨不会轻易消失,憎恨是人类杀戮的毒牙,绝非靠“真善美”和所谓信仰能消弭;为诺顿加一颗星,只是仅靠演员演技,还真撑不起如此沉重宏大的主题。

2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最最最震撼性的结尾。种族、肤色、仇恨是否有一天可以结束?青春是一个坑,别人往里面丢什么,它就接收什么,所以,需要一个引导者,来归类这些东西。有时候别人并没有要你做什么,只是认为你需要了解而已。

2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导演是英国人,一直在美国工作。看这种片子,一定是期待看见纳粹大杀四方血流成河才过瘾啦,但是这片子完全不是,千万别误会,它讲一个过气新纳粹出狱,出狱了变阳痿了,然后教育崇拜纳粹的弟弟当个好学生,是个教育片来的!

32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好莱坞的电影就不贯对中心的体现很紧凑,但是我还是觉得没新意,可能在美国关于种族歧视的事情谈得太多了,而这部片子对于种族问题的复杂性完全当不到《Crash》,当然,这个片子主要还是讲无谓的仇恨而不是真正的社会问题。

34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被蒙蔽尚可原谅,丧心病狂的偏执才应当被"射杀"。所有人类中因种族、宗教、性向、地域、意识形态等的不同而造成的歧视,会否有彻底消灭的一天?

35分钟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力荐

几个慢镜很给力。

4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们的思想中都有一个本我和一个超我存在。本我就是我们的欲望,是我们的本来面目。而超我则是我们的理性,是我们用来约束自己的欲望的东西。在本我的支配下,我们都是野兽,而超我使我们压抑自己,成为一个良民。

44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诺顿的谈吐竟有德尼罗既视感。转折和升华都有种小学作文式的牵强,依仗狱内一个黑人正面像和一场白人的浴室爆菊说明不了问题,在最关键的人格转变上处理欠奉。除此之外运镜、表演都是一流,影像黑白模糊肤色黑白,调配人性共有的灰。论种族问题,还是《撞车》诠释得最好。

49分钟前
  • Ocap
  • 推荐

138王小波"时隔十年,再来考虑信仰问题,我忽然发现,任何一种信仰,包括我的信仰在内,如果被滥用,都可以成为打人的棍子、迫害别人的工具。渎神是罪名,反民族反传统、目无祖宗都是罪名。只要你能举出一种可以狂信而无丧失理智危险的信仰,无须再说它有其他的好处,我马上就皈依它——这种好处比

52分钟前
  • 蕊蕊
  • 推荐

Hate is baggage. Life's too short to be pissed off all the time. It's just not worth it.

53分钟前
  • 浪味仙
  • 力荐

Has anything you've done, made your life better?

5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在美国教堂枪击案后重看这片真是分外感慨。以及,豆瓣的top250毫无数据说服力...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