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2003

HD

主演:托米·韦素,格雷戈·赛斯特罗,朱丽叶塔·丹妮埃拉,Philip Haldiman,Carolyn Minnott,Robyn Paris,Mike Holmes,Dan Janjigian,Kyle Vogt,Greg Ellery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房间2003 剧照 NO.1房间2003 剧照 NO.2房间2003 剧照 NO.3房间2003 剧照 NO.4房间2003 剧照 NO.5房间2003 剧照 NO.6房间2003 剧照 NO.13房间2003 剧照 NO.14房间2003 剧照 NO.15房间2003 剧照 NO.16房间2003 剧照 NO.17房间2003 剧照 NO.18房间2003 剧照 NO.19房间2003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房间2003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Johnny(托米·韦素 Tommy Wiseau 饰)是一个成功的银行家,对朋友家人很好,尤其是他的未婚妻Lisa(Juliette Danielle 饰)。然而Lisa是个两面派,一边若无其事地和Johnny相处,另一边却勾引他最好的朋友Mark(格雷戈·赛斯特罗 Greg Sestero 饰),他们背着Johnny多次发生不正当关系。  这天,Johnny升职未果,意志消沉的他回家后得到Lisa安慰。可是Lisa背着他,对其他人撒谎称Johnny不仅喝醉了,还动手打她。Johnny最终能不能发现未婚妻的谎言以及她和他最好的朋友之间的不正当关系?多情剑客无情剑粤语一路成年麦兜·当当伴我心用橡皮擦书写爱别处小淘气尼古拉的宝藏小直是小学五年级生新网走番外地 暴风般仁义小兵杨来西第二季渴望一吻定情1996青春旅社娜巴特誓不低头阉夫奇案之情劫关中刀客之鹞子龙五红蜻蜓2021去死钱进球场 第二季无双重威胁大叔之爱第二季:辞旧迎新贺岁SP圣之青春九死37.5℃的眼泪鬼狗杀手僵尸怕怕拉尔复仇记美女与极品第二次爱情三个绑匪七条心街舞少年2恶血侠骨丹心杨子荣纳尼亚传奇2:凯斯宾王子仅此而已盼望的大海选秀日大明星天上掉下个未婚夫万事屋冰血暴第一季末日哲学家现世活宝极乐2019神助参拜~三女伊势参拜

 长篇影评

 1 ) 再见亚力山大

凌晨两点,看完这部片子,脑中反复出现的几个关键词:亲情、时代变革……发现自己思绪混乱的情况下还带着些语无伦次,尽力想组织起语言来凑起一篇还算过得去的影评,可到底该从何说起呢。

在无序的状态下,脑子里不由自主的跳出了温馨这个词,似乎也只有这个词。整部片子里除了游行时和警察发生冲突那一幕有些许的政治片的影子要反映那个特定时代和特定环境下的特殊人性,会让我不由的联想到像《卡庭惨案》、《窃听风暴》这样的片子。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以一个轻松的心态看这部片子的,相信大多数人的脸上也会在观影时不由自主的挂着笑容。

其实,或许用苦中作乐更为恰当些。抛开所有敏感的要素:家?国?党派?阵营?亲人的分隔两地,妻离子散、四十年的积蓄化作一堆废纸、昔日的东德航天英雄辛苦的在为糊口而开出租车……所有的这些想一想就觉得荒诞的却又让人无奈的现实才是始终哽咽在喉般的让人跨不过去的一道坎。随便你来的是什么:洪水、地震或者其他各种不可抗拒自然力,没得说,咱咬咬牙扛过去,可所有这些遭受的不幸,都是人为的,或者换句话就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群人在那得瑟、自找的结果却又波及了其他无辜的人,这就不免会让人郁闷,为什么受伤害的偏偏是他们?所以片尾,那段昔日国家航天英雄在图书馆里冒充新任国家领导人发表的讲话就一次次回想在我耳边,或许这也给片中的妈妈,给观影的我找到了答案。

所以还是应该简单点。当终于苏醒后还停留于昨日世界的妈妈从想吃酱黄瓜开始到想看电视,从庆生时想见见自己教过唱歌的小学生到想去郊外别墅住上一段,一个个新的想法的提出都在挑战我们的亚力山大――这位孝顺儿子的想像力和创造力,看着他一次次和自己的朋友煞有介事的在那扛着摄像机,布置简易的演播厅,如时空倒转一般凭空编造着历史事件,自编自导着诸如每日新闻,可口可乐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饮料等等越来越有难度的事实时,我也在随着剧情发展着实为他捏一把汗时,又不得不一次次被其努力、被其想像力所感动,至少这些为自己的妈妈所付出的努力,可以给很多人树起一个榜样。

动容之余又不得不为他感慨,或许这个他努力为自己深爱妈妈编造的世界又何尝不是他心中的理想国?当被一瓶绝迹的酱黄瓜或者被以它为代表的种种昔日信手拈来的日常用品逼的身心俱疲时,我们的亚力山大望着这片头顶上的天空,问自己这一切是真实的吗?或者观影的你觉得它是真实的吗?我想,不管怎样,至少环绕着你的是这个你为之努力的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家,或许这就够了。就算有再多艰险,至少这片苍穹下有这样可爱的人在为我们演绎着这样的温情、温暖的故事,之于我,这就够了。

 2 ) 《再见列宁》之后,我们还会再见列宁。

和我年龄差不多的小镇青年,大概都有过小时候看电视,遇到接吻、性爱画面时,被父母挡住眼睛不让看的经历。

但这种遮挡几乎是毫无必要的,就我的经历来看,小时候聚在一起的男生们,几乎是在会说话和打架的同时,就学会了和性有关的大量脏话,在我爸妈第一次试图挡住我的眼睛的时候,那些画面对我来说早就不陌生了。

之所以说起这个遥远的故事,其实是因为它和这部电影里面的剧情有非常相似的元素——为了保护而进行的某种掩盖和欺瞒。

生于冷战时期东德的男主角阿历克斯,为了不让自己虚弱的母亲受到精神刺激,隐瞒了在母亲昏迷期间东德已经消失了的事实。他用上了各种道具、自制视频,和其他母亲的老友串通,营造了一个东德社会和东德共产党依然在正常运转的假象,但影片末尾,母亲还是知道了真相。

知道真相的母亲其实并没有怎么样,没有晕倒,非常心平气和的接受了这一现实。然后,母亲反而开始配合儿子,不去戳破儿子给自己营造的氛围。于是这场儿子对于母亲的善意欺骗,又变成了母亲对儿子的善意欺骗。

我们可以发现,不管是遮住我眼睛的爸妈,还是给党员母亲营造东德的那个儿子,这些故事中的欺骗方都有一个假设:被欺骗者无法接受这些现实,或者说还不到时候去接受这些现实。

但是我并没有我爸妈所认为的那么单纯,甚至可以说相差甚远。因为前文所属的原因,对我爸妈总是在看电视的一些时刻挡住我眼睛这一事,我一直没有太多反抗的表示。时间长了,这种毫无好奇心的表现和我在其他领域的浓烈好奇心形成了重大反差,于是在某个我也记不清楚的时刻之后,爸妈也懒得进行这种形式上的努力了。

而阿历克斯和他妹妹的母亲,离他们的想象的那个母亲距离其实更远:他们一直认为背叛了东德,背叛了家庭的那个父亲,其实是被自己母亲的犹豫和畏惧而害得妻离子散的可怜人;而他们眼中勤勤恳恳,为党为国的母亲,其实在很早的时候就和父亲策划要逃亡西德,并且在因为自己的懦弱而没有成行之后,还继续截住了父亲寄给孩子们的信,仅仅为了维持“父亲才是家庭的背叛者”这个谎言。

母亲做了这么过分的事情,但是看完电影的我们却没法责备她,不管她出于什么原因想要携家逃往西德,她都可以说是那个被严密管控的时代里愿意冷静独立思考的人之一,她唯一的错误是在未知面前因为恐惧而选择了半途而废,但这样的恐惧我们每个人都有——我们无法责备别人没有做到一件我们自己都无法做到的事情。

站在母亲的角度,站在那个逃往西德的时间窗口刚刚关闭的时刻,两个孩子的父亲已经去了西德,她和他,孩子们和他,可能永生再也无法见面,但她需要肩负起母亲的责任,而为了实现这种责任,她需要有一个正面的母亲的形象,这也是她截下父亲的信件的原因。

这个故事里的每一次欺骗,都是有着善意的理由的,母亲在关于父亲的问题上欺骗孩子们,孩子们长大后在关于东德的问题上欺骗母亲,而母亲弥留之际,为了不让儿子感到心血白费,依然配合他看完了所谓的东德新闻。

故事讲到这里,似乎这个剧情只是为了告诉我们家庭、亲人之间的善意和温情,以及这种善意和温情伴随而来的一些欺骗和隐瞒。但是这个故事放在德国二次统一的时代背景下,命名为《再见列宁》,似乎都在告诉我们,这个故事不止于此。

影片故事背景的时代,是西风压倒东风的时代,资本主义裹挟着廉价的汽车、冰箱和电子手表无往不利,冲垮了社会主义前线上的无数国家,也冲击着那些地方的人民的心灵,一直到今天,我们还能从那个时代的出国者的讲述当中,感受到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所带来的冲击,这种冲击不止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他们的爱憎,喜好,整个世界观。

1991年4月,杭州基督教青年会

尽管很多人都没有明说,但是站在那个时代,被欺骗感最强的无疑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就像影片中,柏林墙开放之后,阿历克斯母亲所住的医院隔三岔五就有医生抛弃病人,去西德找工作一样——没办法,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实在太吸引人民了。

但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对于资本主义的那些描述,就真的是彻头彻尾的欺骗吗?当然不是。

我们不能忘记也无法否认,曾经存在过的那个红旗插遍亚欧大陆,国际歌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的年代,资本主义大本营的美国政府人人自危,因为全球的知识分子、工人、农民都向往那个地上天国,他们自愿、无偿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去保卫它。

因为在那个时代,最大的谎言却是资本主义。

因为在那个年代,工人们看不到劳动的价值,他们只看到资本家不劳而获,坐地收租,镇压工人,噤声良知。

因为在那个年代,工人们勤劳奋斗一生,都无法获得资本家的孩子出生时就拥有的财富,这种差距甚至从物质的层面向精神的层面进攻,笑贫不笑娼成为了社会的常态。

彼时的欺骗和被欺骗者,在半个世纪后完全调换了过来,这场幻梦与幻梦的交换,在人类的历史上还将继续进行下去,《再见列宁》之后,我们还会再见列宁。

德国盖尔森基兴市立起一座列宁雕像

在最后放给母亲的影片中,阿历克斯的朋友扮演的主持人说道:

成千上万的西德人民走向东德, 他们想从资本主义的生存竞争中解放出来, 并非所有人都想参与职场争斗和拜金主义的活动, 并非所有人都受得了弱肉强食。

访问我的博客

 3 ) 再见,列宁;再见,乌托邦。

在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以前我会以为是一部带有纪念列宁性质的纪录片,冗长枯燥而政治味道十足,于是我总避免了和它碰面。但是看过这部片子以后我只能用“我的沧海遗珠”这么几个词来形容。

再见,列宁。。。。。。

电影的名字虽然叫《再见,列宁》,但是却同列宁并没有带大关系。顶多就是列宁所代表的社会主义和列宁塑像。在母亲昏迷的八个月中,东德的地域防线终于被西德所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武器所攻陷。而东德人们的心理防线也最终被资本主义的先进物质精神武器所渗透。当屋顶上挂起可口可乐的商标,当姐姐嫁了一个西德人,当象征社会主义精神壁垒的列宁雕像被轰鸣的直升飞机吊起,飞过惊愕的母亲头顶。这是一个时代的完结,这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瞬时间,东德的人民要接受来自西德,来自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是一场发自内部的自我颠覆。在这里影片没有直接描绘东德人民对这样的突变的抵触。反而用真实的历史影像资料不带表情的向人们展示那个巨变分水岭的变化,有的点滴,有的轰然。

与其说是再见——列宁,不如说是再见——过去的信仰。影片被放置在一个家庭为单位的背景中,你看不到可是可以体会到面对那个历史端口的人们的亢奋。柏林墙最终被拆除,东德和西德之间的隔膜逐渐消失,当阿列克斯前往西德再也不用检查身份的时候,并且接受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的时候,这无关某种信仰的丧失,这只是某种信仰必然的更迭与换代。

母亲是一个对社会主义有着强烈感情的人,其实与其说母亲钟情于那个时代的信仰,不如说是母亲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缺少定位而寻求的自我诠释。影片最后揭示的母亲的保守了十几年的秘密说明,母亲是自我强迫的实现一种对自己价值的归属。丈夫的离去使得这种归属感越发强烈。

在东德刚刚被合并的日子里,阿列克斯也曾失去过归属感,他失业,又再上岗,以及在西德的小卖部中看到叫他咂舌的来自资本主义的色情电影。但是他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社会构架和价值观。可是母亲并没有,于是,阿列克斯,这个带着德国人孩子气和怀旧气质的主角开始了一场善意的谎言。

再见,乌托邦。。。。。。

这是一部用家庭作为背景来透视东德和西德历史巨变的电影。影片中性的调侃历史的巨变和这种巨变下小人物的生活。谎言的命题贯穿电影始终。从阿列克斯对母亲的谎言,到母亲埋藏了十几年的对阿列克斯姐弟的谎言。以谎言作为砖瓦,导演在影片中为我们建筑了一个介于东德和西德之间的乌托邦。

因为这不是一部政治影片,他没有任何强加给观众的政治语言,也不要用过多的立场或者所谓政治色彩来玷污它。影片站在中性的角度上,调侃,无奈而温柔的把你拉进一个导演临时假设的乌托邦,在这个乌托邦中,给人们以想象和复制的权力。阿列克斯用带有孩子气的荒诞方式把时间定格在那个德国合并的前夜的乌托邦。

这个乌托邦是一个具备了西德物质文明和东德精神文明的社会。人们保留着原有的精神生活方式,比如,少先队员给退休党员唱歌,老干部的聚会。我们不得不赞叹导演的想象力,这个假想社会被漫画式的少许夸张。在这个社会中,社会主义终于战胜了资本主义,列宁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化了可口可乐,东德反向渗透着来自西德的备受“资本主义毒害”的人们。。。。。。。

在这个乌托邦中,人们更被赋予了无限复制的权力,从只有从前东德才生产的酸黄瓜,到20元钱招募来的唱歌的红领巾,到外面人们穿的花枝招展而家中只能穿从前旧衣服的家人,到角色错位的前东德宇航员,再到被无限搞笑复制的电视节目。赞美那个天才的节目制作人兼新闻播报员,当他从新的角度诠释自己被政府警卫拖走的原因的时候,电影院里所有人都已经笑的岔气了。这个理想国中没有什么是不能被复制的,但是,不能复制的却是母亲保守了十几年的秘密的意义,还有这个乌托邦真正背景下的社会性质的变化。

逝者如斯夫,当母亲的骨灰同烟花一起绽放在不再存在东德或者西德的天空下的时候,阿列克斯深深叹一口气,他已经陪同母亲完成了一场社会变化背景下的归属感的寻找,现在已经结束,他可以投入到现实的生活镜头中。所以,这才是真实生活的开始。再见的是乌托邦,开始的新的生活。

另外要提到的是这部电影的配乐,来自法国的配乐大师Yann Tiersen,他用充满灵气的手风琴和三角铃勾勒出影片的充满爱的意念,你听不到冰冷,只有温暖。

再见,列宁;再见,乌托邦;拥抱新生活。

 4 ) 《再见列宁》,意识形态的骗术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作为意识形态机器。意识形态机器的一大特征在于,对历史的重新言说、重新建构。可谁来对历史进行言说呢?历史言说的主体是谁?这又关乎于一种传统的“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逻辑,历史总是由胜利者所书写的。“历史是胜利者的清单”。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宣告着康米主义阵营的全盘失败,资本主义的全面胜出。资本主义毫无疑问成为了历史的“赢家”,势必要对历史进行重新书写。

《再见列宁》作为一部关乎于历史的电影,它当然指涉着政治,指涉着现实。和大多数再现冷战前后历史的影片一样,《再见列宁》依照着一种冷战后资本主义胜利的逻辑去重新塑造资本主义的身份,美化资本主义,为资本主义在当下建立某种合法性。

但《再见列宁》是狡猾的,它不直接呈现对康米主义的否定,而是巧妙的将对康米主义的否定融入到它缝合性的家国叙事当中,用叙述的手法弥合了这个游荡在欧洲大地的幽灵,并最后将幽灵放逐,完成了某种“告别”。

导演运用剧作的巧思去实施他那精湛的骗术。暂且不提,导演刻意的对柏林墙推倒前东德康米主义暴行的刻画、对西德的呈现却宛如人间天堂,一面地狱一面天堂的叙述早已变成了某种历史的模板,一种标准答案,而导演对于资本主义虚假景观的表现更是令人作呕。在剧作上,编剧设置了一个剧作上的巧思,一个意外且拙劣的设定,那就是患病晕倒的母亲错过了历史的重大一刻,对历史的巨变一无所知。于是,母亲就成为了东德的遗产,挥之不去的东德印迹。儿子亚历山大竭力为母亲营造一个东德依然存在的幻想,并虚构了另一种不同与现实的历史叙事,亚历山大构造了一个现实颠倒版本去欺骗母亲。不是东德涌向西德,而是西德涌入东德。“社会主义不是封闭自我,而是走向他人”,这句话背后是对过往康米主义道路的全盘否定。看似在这重虚构的叙事中,康米主义阵营的东德胜利了,实则不然,在虚构中,东德依旧没有获胜,获胜的仍然是资本主义的逻辑,自由民主的霸权。不得不在此承认导演的狡猾,企图两边都讨好的同时还夹带着自己的私货。

导演最后的骗术是虚假的告别。试想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正常的告别是什么样,两个人在面临离别时挥手告别,一种双方自主的情感表露,尝试对双方过往的一切进行和解。而影片所呈现的告别完全是单向的,不对等的,列宁已逝、康米主义阵营不在,我们如何向一具尸体进行告别?亚历山大最终将母亲的骨灰放飞在空中,似乎象征着东德一切过往的结束,曾经家庭的结束,康米主义的结束。这是亚历山大一厢情愿的告别,一种虚假的和解,妄图对那历史的创伤处、断裂处进行缝合。

康米主义不应该被转化为一种记忆,不应该被过去的阴霾遮盖,康米主义不作为记忆,不存在在过去。康米主义是行动,来自于当下,开始于当下,最终走向未来。而我们的行动必须从戳破这种意识形态的骗术开始。

 5 ) 意识形态的成功诠释

     正如电影的题目所暗示的那样,这是一部与意识形态有关的电影,即使电影探讨的并不仅仅是意识形态,比如还包括了很大部分的从母子关系角度出发的对人性的探讨,但不可否认的是,意识形态依然是这部影片区别于其他影片的最大的特色之一。
      我认为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影片本身所包含的宽容,片中绝大多数对德国统一的描述是从民主德国的角度出发的,导演沃尔夫冈•贝克没有掩饰东德人,尤其是东德年轻人对东德高度集权化的政治生活的反感以及对西德资本主义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活的向往;没有掩饰东德人是如此普遍地想方设法逃往西德;没有掩饰西德先进与便捷的生活方式是如何如水到渠成般不可阻挡地为东德人所接受。显然在这场双方都试图向对方展示自己才是最有利于人类的社会制度的较量中,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尝试一败涂地,但影片始终没有试图参与到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孰优孰劣的枯燥的政治讨论中;没有试图去找寻东德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失败的原因;更没有试图自作聪明般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合理的社会制度。即使是影片中唯一一次正面涉及意识形态的论述也仅仅是借西格蒙德.吉恩之口委婉地点出了“井底之蛙,固步自封不是社会主义,袒露胸怀,面向他人,同别国共处才符合社会主义”,并且肯定了“我们所信仰的(指社会主义信仰)总是鼓舞着全世界的许多人”。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东德失败了,但影片并没有使我们认为东德的一切都是错误的,同样,西德成功了,但并不意味着西德的一切就是正确的。也许对于大多数东德人来说,社会主义就像主人公阿历克斯儿时美好的航天梦一样,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梦想,影片要表达的不仅仅是时代的变化,更是梦想的破灭以及为维持梦想所做出的努力。而对于这个逝去的社会主义梦想,人们对它的向往就像对宇宙的向往一样“那上面曾非常的美,就是离家太远了”。
      这已经不是谎言第一次感动我了,像《美丽人生》一样,被谎言欺骗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无需面对现实与理想的极大差距,而编织谎言的人总能令人感动,影片最大的特色之一在于母亲克里斯蒂娜和儿子阿历克斯既是谎言的针对者又是谎言的编织者,并且对彼此相同的爱促使他们选择了用相同的方式——说谎来面对现实。当我们看到儿子阿历克斯费尽心思地找寻已经停产的东德食品,极力在母亲克里斯蒂娜的房间里营造社会主义世界,一次又一次地用自制的新闻节目化险为夷,虽然这些都是虚假的谎言,但编织这些虚假谎言的却是最真实的爱。影片最后没有交代母亲是否知道了真像,或许她最终知道了真像,但不想让儿子失望,或许她直到去世都相信民主德国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又或许这一切对克里斯蒂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她已经以自己的方式或者说是儿子为她打造的方式接受了社会的改变,道出了那段隐藏已久的拆散了家庭的失败的逃亡经历并见到了阔别已久的丈夫,而剩下的一切都像她的骨灰一样,随着灿烂的烟花消散在风中。
全片最具震撼性的镜头无疑是克里斯蒂娜看着直升机悬吊的列宁雕像缓缓飞过,直升机缓慢拖动的不仅仅是一座雕像,更是一个时代的象征,镜头与雕像的双向运动使雕像或者说时代的形象更加高大与沉重。无需更多注解,没有任何一个镜头能够如此简洁地表达一个时代的逝去,以及这种逝去所带来的沉重感。
      影片编剧克里斯坚持认为“剧本最关键的是要表现出主人公怎样对待他生活中两个最大的失败。一个是家庭的破裂,一个是国家的衰亡”。在影片中,谎言的目的并不是用来掩盖现实,而是用来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接受现实。但是,影片也用黑色幽默的方式表达了一定的担忧,“真相本身也是一样令人怀疑的东西”,阿历克斯不能够用谎言一直维持社会主义的存在,即使是在一间房间里。当谎言成为一个社会政治生活的特点时,这样的社会终究是要消亡的。『L』

 6 ) 再见列宁,再见理想

生于70年代的我们还没有来得及老去就已经开始怀旧了。
《再见列宁》中,我更多看到的是东西德合并之后对旧有一切的怀念,毕竟,一个存在了41年的国家不会因为一堵围墙的倒塌而消失在我们记忆之中。
“8周后母亲回家了,虽然恢复正常,但象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随之而来的是母亲清理了一切有关父亲存在过的痕迹。从此,父亲便不再被提及。父权体系被打破了,阿历克斯从此激烈反抗母亲的新情人。
在阿历克斯身上,我看见了似曾相识的70年代精神特征。
表面上看我们与60年代和80年代出生的人并没有太大区别。但实际我们总处于这样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我们既不象前者感受过历史的凝重也不象后者干脆可以逃脱得一干二净。从内心来说我们是趋于保守的人,我们既不新鲜也不陈旧。过去的一些恍然隔世已凝结成固体。可外面的世界又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这使得我们无所适从。
我们远不象人们眼中那样活得那么轻松。
当我们刚张开眼睛看看世界时,整个世界动荡了。处于硕果仅存的社会主义大国的我们不免有一种无法描述的复杂心态。我们的年幼使得我们没有机会跟随60年代的那群真诚或虚伪的年轻自由主义者们喋血街头。因为该看见的和不该看见的都不幸地被我们亲见了,所以在90年代成为民族主义者或机会主义者之前,我们充满了迷惑和怀疑。我们无法感受出生于60年代的人们反复吟唱的80年代的理想主义气息,并坚定地认为骠悍与温柔同在、美丽和哀愁并肩实际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思维定势。
他们怀念的如冰雪般纯洁如烈焰般火热的八十年代同样让人怀疑。从很大程度上来说那是建立在又一次反传统上的虚假文化繁荣和山头林立。人们每一次都试图推翻否定些什么。革命,革革命,革革革命。而我们的感觉倒和《红旗下的蛋》相似:突然的开放,实际并不突然。
超越乐队在《再见理想》里苍凉吟唱:就在这刻想起往事,心中一股冲劲勇闯,抛开那现实没有顾虑,彷佛身边拥有一切……
我们在成年后埋葬了年少轻狂时的梦想,只有在一闪念之间才会恍然想起当年的雄心,泪流满面追忆我们的曾经。
就象我们的父辈不会忘却当年的豪情一样:还记得吗? 我们曾饮马顿河岸,跨过乌克兰的草原,翻过乌拉尔的高峰,将克里姆林宫的红星再次点燃。我们曾沿着公社的足迹,穿过巴黎公社的街垒,踏着国际歌的鼓点,驶骋在欧罗巴的每一个城镇、乡村、港湾。瑞士的风光,比萨的塔尖,也门的晚霞,金边的佛殿,富士山的樱花,哈瓦那的烤烟,西班牙的红酒,黑非洲的清泉。这一切啊:都不曾使我们留恋! 因为我们有钢枪在手,重任在肩。
我们只有无限淡化,却至死不会忘怀。
哪怕心如死灰,我们仍在努力。哪怕明知不可为或不好为,我们仍在奋斗。
所以阿历克斯不知所措地跟随着由60年代为主体构成的游行队伍,喊着连自己都不明白的口号,不知道坐标在何处。在一个本应该至少正经一点的场合却因吃苹果塞住气管,并由此认识了后来的女友。
母亲叙述她的恐惧是国家对子女监护权的剥夺以及长年的排队折磨。在我看来,她更在乎的是社会主义的井然有序和可靠配给保障,尽管这种秩序是建立在单调乏味之上。需要说明的是,社会主义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对于西方世界是充满诱惑的,无数西方朝圣者来到社会主义国家,他(她)们倾慕社会主义的宏大叙事和集体意志,倾慕人人都是诗人的社会,当然,也很希望交往一位传说中性开放的革命美女。相对照的,时至今日,我们不还是为朝鲜的团体操表演而喝彩吗!可以想象,生于战败时德国的母亲,废墟和匮乏是她一生难以挥去的阴影。为了满足心理的安慰,她放弃了一切努力,哪怕是父亲。所以在 “可口可乐原始配方确系是东德实验室50年代的研发成果” 明显属于恶搞的情节面前,母亲宁愿选择了相信。
阿历克斯和天才丹尼斯为母亲编织了一个值得尊敬的谎言,尽管没有人不认为这是疯狂的举动。其实这才是真实的谎言,设想一下,如果母亲没有昏睡8个月,而是亲历了那段历史会怎么样?母亲和冈斯基老先生们就那样被社会抛弃了,被一个为之工作了40年的国家所抛弃了。他不天天看电视还能做什么呢?在两德尚未统一的时候,母亲就因为她的理想而遭到了清洗被解雇。统一社会党总书记昂纳克、国防部长凯斯勒、总参谋长施特雷列茨以及边防军各级指挥官被审理,国防委员会的所有成员都受到过审判,国防部的所有副部长都蹲过监狱,无数边防军官兵锒铛入狱……而在此之前,西德许诺受到法律制裁的只会是少数几个人。谁说西方不善于搞清洗运动?
母亲其实是这场善意骗局的合谋。并在一个伪造的美好结局之中安详离开。
自由飞翔作为贯穿全剧的主线,从父亲出走那天的希格姆·金进入太空,到阿历克斯和一群少先队员发射宇宙飞船,到阿历克斯寻找父亲坐上了希格姆·金的拉达,到希格姆·金“担任”新一代的领导人,最后到宇宙飞船搭载母亲骨灰飞翔空中。
一个真实的存在了41年的国家伴随着母亲的骨灰和绚丽的烟花一同消失。
一个时代就这么结束了。
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终结底还是你们的……”
而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短评

她曾经相信的一切,都已不复存在。集体密谋的保护。节奏特别好。德国统一不过是1990年的事;苏联解体,1991年。屋顶抛撒作废的东德马克、模仿新闻联播的假新闻,社会主义退休俱乐部、宇航员出租车司机,意识形态价值体系的保存期限是多久?Humor is tragedy plus time。离得远了,都变成了黑色幽默。

7分钟前
  • 桃子
  • 力荐

我太沮丧了,我永远不会写出这样的剧本,拍出这样的电影来!

12分钟前
  • 露娜peace
  • 力荐

音乐超级棒,带着那些对过去岁月的感伤.

15分钟前
  • 寂地
  • 力荐

民主德国在15平米的空间里延续

20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多年后见到开出租车

21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推荐

再见列宁,再见爸爸,再见童年,再见理想。

25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最后母亲已经知道了,除了儿子以外的家人也都知道母亲知道了,儿子还在全力为母亲营造假相。母亲笑而不说破,女友和姐姐也笑而不说破,反倒成了大家合力成全他的善良,我觉得说软弱更恰当。“再见”有再见和不再见两重意思,《再见列宁》是不再见,但母亲见到半空中的半截列宁是再见,经典已极的镜头。

28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力荐

之前一直没看,不因为别的,就因为肯定是一看就喜欢上。结果——果然喜欢上了。以自己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合二为一,不同的是,作为政治实体的祖国母亲先行一步,而作为信仰的母亲迟迟没有离去。直到有一天,那个幻想中的影子也不得不幻灭死亡,恰如挥手的列宁头像掠过头顶,一去不复返。

33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一个时代的逝去...列宁雕象的那个镜头真是经典啊...

38分钟前
  • 某茶君
  • 力荐

想吃德国酸黄瓜

40分钟前
  • 杜边生
  • 还行

就像有一集《我爱我家》,宋丹丹失忆了,贾志国一家一夜就回到了文化大革命。。。

41分钟前
  • 一只野鸡
  • 推荐

我最喜欢的电影,只看过一次。我知道只需要看一次它就是我最喜欢的电影

44分钟前
  • AC
  • 力荐

“通过这样不断地造假,我仿佛把民主德国变成了理想中的模样。”

49分钟前
  • Scarrie
  • 推荐

好棒的创意,里面那个小胡子播报员太可爱了,也圆了做导演的梦呢。抛去政治层面的东西(其实这个片子已经很温和了),这其实大概说的就是“为了亲爱的妈妈可以再造一个世界”吧。这种时代逝去的无力感真是让人动容啊

5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柏林墙主题作品中最冷静的一作

55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在柏林墙倒塌后的几个小时里,就有成千上万的西德人民走进东德,许多人想留在东德,他们想从资本主义的生存竞争中解放出来,并非所有人都想参与职场争斗和拜金主义的活动,并非所有人都受得了弱肉强食。”哭了,这段台词就是男主和不少左派心中理想的社会主义吧,没有996和奋斗逼,可惜只存在于幻想中。

60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像是一封写给时代的抒情长信,盖上了查无此人的邮戳,又被寄回了历史。藉由亲情的窗口,温情脉脉地演绎了时代变迁下人们的大开眼界与无所适从,这种变革感甚至通用在每一次的怀旧记忆里,让人顿感电影实在是太美好了。母亲望着直升机悬垂的列宁像,仿佛一个时代的挥手作别。感人至深的亲情也温暖人心。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我们的历史总是在前进,可是掉队的人自有其缅怀的理由。这是儿子写给妈妈的一封信,也是关于时代轰隆碾过的印记。能把一个谎言如此的自圆其说,剧本功不可没。内什么,Daniel Brühl明明很帅哪里像老鼠了(我好像穿越到“极速风流”了...) o(>﹏<)o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一个真实的存在了41年的国家伴随着母亲的骨灰和绚丽的烟花一同消失。一个时代就这么结束了。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终结底还是你们的……而我们的未来又在哪里?

1小时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要说拍得有多好倒未见得,其实就是个情节剧的路数,但我真的好喜欢故事里那种浪漫化。让时间和光阴就这样定格在一个房间里,当母亲走出房间,与天空中直升机吊着的列宁头像擦肩而过,那一刻真是太诗意了。前进达瓦希里就缺这种浪漫,缅怀革命年代却没有浪漫主义情怀,那就是三观不正了。

1小时前
  • 刘康康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