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之光

HD国语

主演:辛柏青,黄尧,田壮壮,南吉,李勤勤,王宏伟,王奕雯,刘丹,张献民,金子,朱文,毛乐,罗康,祁又一,刘婉婷,刘洋,石小满,安娜伊思·马田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2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白塔之光 剧照 NO.1白塔之光 剧照 NO.2白塔之光 剧照 NO.3白塔之光 剧照 NO.4白塔之光 剧照 NO.5白塔之光 剧照 NO.6白塔之光 剧照 NO.13白塔之光 剧照 NO.14白塔之光 剧照 NO.15白塔之光 剧照 NO.16白塔之光 剧照 NO.17白塔之光 剧照 NO.18白塔之光 剧照 NO.19白塔之光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张律谈《白塔之光》:看不到来路,也看不到前方

第73届柏林电影节即将步入尾声,国内影迷最期待的便是入围本届主竞赛单元的两部华语片能否在柏林拿下大奖。其一是刘健导演第二次入围柏林的动画新作《艺术学院》,其二便是我们今天要聊的这部,张律导演的《白塔之光》。

影片《白塔之光》剧组亮相柏林电影节

影片《白塔之光》由张律执导,辛柏青、黄尧领衔主演,田壮壮特别出演。故事聚焦于美食记者谷文通的生活:离了婚的前诗人谷文通转行去干美食记者,他最近从姐夫那里得知父亲的消息,曾因疑似流氓罪被扫地出门的父亲正居住在北戴河。

谷文通的搭档——美食摄影师欧阳文慧同样来自北戴河。两人的性格大为不同,却彼此暗生情愫。同时,谷文通也在偷偷地调查自己父亲的现状,试图还原当年的真相。高中同学聚会越来越冷清,前妻那边也出现了些问题……

影片中,男女主角的设置充满对立性,一内敛,一灵脱。这样的两个人,由搭档而彼此衍生出感情其实并不奇怪,两个人的结局也在意料之中。

我们从影片最后的“影子戏”便可见一斑:两人喝完大酒,在白塔前的路灯下蹲伏,惊觉自己没有影子,而后抱在一起,重新出现影子,此时两人的感情已处在一种崩溃的边缘。

饰演谷文通的辛柏青老师演得尤为出彩,将一个中年文艺男性的失意、落寞、无奈,演绎得淋漓尽致,同时保持着成年人惯有的“客气”,更加用力地压抑自己的真实所想。

他这种压抑的感情,直到“同学聚会”那场戏,才被借着酒劲爆发出来,他对着远在巴黎的老同学声嘶力竭地唱着那首《北京欢迎你》,使得人物弧光在这一刻达成突破。

而在电影片尾处,当谷文通极具侵略性地向女主角的朋友南吉问出“你们(指南吉和欧阳文慧前男友)到底睡没睡”时,他的那种“客气”终于崩塌,他的人物弧光也最终得以完善。

纵观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乐景衬哀情”的典范,其“乐景”是来源于北京及其文化背景自带的喜感与厚重感,整个观影过程笑声连绵。不愧是张律导演,能够以这样幽默风趣的姿态,来讲述如此悲伤的一部电影:两个故事,无数段人与人的关系。

这次,导演摒弃“三人行”的经典关系,转变为“多人行”。究其原因,导演称这部电影非常适合构建“多人行”的关系,就像他以前的电影很适合“三人行”一样。影片中,两个主角的那种情感状态就是兜转于多人之间,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关系或视线存在的话,他们是很难走到一起的。

影片《白塔之光》的片名源于白塔寺附近一家青年旅舍,而英文片名“The Shadowless Tower”可译为“无影塔”,便是指北京白塔寺中的那座白塔。传闻说,这座白塔无论在什么时间段都没法发现影子,它可以说是本片的重要线索与意象。

对于白塔这个意象,导演这样解释道:“北京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城市,不容易迷路。人们却难以在内心找到真正的路途。在北京有这么一座浑圆的、向上的高塔,能给人们安慰感。”

创作《白塔之光》的灵感,则源于张律导演的一次偶遇。早在拍摄电影《柳川》(漫长的告白)前,导演曾前往北京讨论剧组的制片工作。某天,导演带着工作人员来到西四的一家延边冷面,吃完后消食,就溜达到小时候经常闲逛的白塔寺附近。

当登上离白塔寺最近的一家咖啡馆二楼的露台时,张律导演惊讶地发现,原来这座白塔是如此具有压迫感。可能是因为视角和距离的原因,他小时候从未注意过这一点。由此,他便萌生出要创作一个关于北京、关于白塔的故事。

时间线拉长,来到导演拍完《柳川》后。因老家有急事,导演便从韩国飞回北京。在广州隔离的过程中,他的脑海里不断地浮现出白塔的影子。于是,在十四天的隔离期间内,他埋头完成这个剧本。这就是《白塔之光》的起源。

张律导演惯用的“长镜头带动时空变化”的独特技法,在这部电影中依然颇为惊艳。尤其是影片的最后一镜,有种让人从梦中惊醒的恍惚感;固定镜头将人物框住,把胡同的纵深感展现得颇有意蕴;而人物的对话则始终都在引导着镜头,让对话中的镜头语言显得更为灵动。

镜子,也是影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视觉元素。男主角谷文通跟自己父亲解开心结,在镜中翩翩起舞,这是整部影片中让人难忘的一个时刻。两人在镜中互相审视着对方,看到了在现实生活中不曾观察到的对方,这代表着两人的放下与解脱。

最后我想谈一个有趣的文化隔阂现象。任何一部电影,都必然与故事所在地的文化息息相关。由此看来,《白塔之光》其实非常本土化。因此,在整个观影过程当中,我们中国的观众对影片信息的接收程度显然是要高于外国观众的,乃至于国内的北方人也要比南方人更能理解影片中的一些细节。

例如要往卤煮里放香菜时,厨师的动作与面露难色,究其原因是饮食文化差异。这点在本届柏林全景单元的法国电影《丛林野兽》中也有所体现,我们很难去理解欧洲的蹦迪文化,就像他们很难理解《北京欢迎你》对于我们的意义。

但是有另外一类电影,正在电影节上迅速异军突起,即以《前度人生》为代表的,我愿称之为“全球化电影”。它并不扎根于单纯的韩国或者美国文化,而是进行了一种融合,让所有在场的无论韩国观众或欧美观众都能深入地沉浸其中。当然,两者并没有高下之分,仅是一点不同的发现。

以下是张律导演在柏林电影节接受群访时的问答记录。我们的记者也参与了这次群访,借此精选部分干货,供影迷们参考。

记者:影片结尾处,男主谷文通跟女主闺蜜南吉之间有一场对话。他问,“你有没有跟他睡过?”他很客气地问了这样一个很不客气的问题。他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出于什么目的?因为这个问题其实相当不客气。

张律:当然不客气,而且是侵犯,甚至是有力的侵犯。有时候当一个人客气到极度的时候,日积月累他就会有爆发,他自己也知道。哪怕是一个最文雅的人,在生活的某一个瞬间他也可能会爆发。他在影片中的情感是妻子出轨了,父亲又是这副模样,稍微有一点暧昧或者说互相吸引的女孩又是跟着她的前男友离开了,等于他最终又是什么都没有了。人有时候就是会这样莫名其妙,最客气的人说最不客气的话,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人就是这样的。也有可能是非常激烈的人,在某个瞬间因为某个记忆,可能变得都很温柔,都很难说。

记者:影片中的那座“白塔”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您能够简单解释一下它的深意吗?

张律:没什么深意。只是这个城市里有一座白塔而已,谁生活的街区如果有个异质的东西,你也不会太去深究跟我有什么关系,或者有什么深意,只是你潜移默化地心里有这个。就像说到颜色问题,整个北京的基本颜色就是灰色,夹杂着带有等级差别的朱红色。所以说,这个白色的塔,其实跟北京人、跟北京的天气、跟北京的空间是异质的。

记者:借由您刚才提到的颜色对比,我想到电影的片名叫《白塔之光》,仿佛是照亮了一些灰色地带,这是我的理解。就像您在发布会上说的,北京这座城市整体是方方正正的,但人们的内心却很容易迷失。我想问,您选择“白塔”作为片名,同时又发生在北京,但为什么非得是北京呢?是您觉得当下在大城市的人容易有这种迷失的心态吗?

张律:我觉得差不多,因为我对北京熟嘛,对吧?你对这个空间熟,或者你对这个空间感兴趣才会去拍的。“白塔之光”确实有点积极向上(笑),但是说到这个片名真正的来源,你可能会很失望,或者跟积极向上没什么关系。因为我们剧组住的那家青年旅社就叫“白塔之光”。

记者:影片整体上都比较写实主义,但有一处情节是男女主角喝醉后,两个人在胡同口的灯光下,最开始没有影子,彼此拥抱在一起以后,影子才慢慢地出现。这个场景并不写实,并且影子这个意象也确实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所以想问您,这个设计是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张律:其实也没有太大意思,只要是在那周边生活的人,或者对那一带很熟的人,都知道白塔真的没有影子。我们剧组所有的人,各个时段都想去找到白塔的影子,就是找不到。这实际是建筑学上的一个奥秘,是不是宗教的意思,我不知道。但那附近的居民对白塔一直都有这个疑问,为什么没有影子。因为所有的建筑都是有影子的,人也有,但偏偏这个没有。

在我们的认知里,没有影子是异常的、违反常识的。当我们有影子的时候,其实对影子是肯定不会在乎的,就是我走到哪它跟到哪。我在,影子才在。但是,真的没有影子的时候,你会很空虚,会觉得心里发慌,甚至有可能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真实的状态,是不是实体。因为印证你是实体的影子不在。这种建筑学上的奥秘,跟人的情感是有关系的。

所以我在拍摄的时候,运用这个设计没有问题。他们两个人有着各自的身世、各自的情感,在交往一段时间后,其实发现他们就是不可能在一起。那一场戏后,两人的的人际关系就会变得很淡,甚至不见了,对吧?那天晚上又喝了很多酒,有时候喝酒就会有迷幻的感觉,原来你看得见那些原本看不见的,就是情感上的东西。这样的话,我们就沉浸在这两个人的状态里面,而且他们始终都在那一带活动,那就像白塔一样,突然没有影子。当然,我最后还是给了他们影子。

记者:您之前一直说想拍北京这个空间,那《白塔之光》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您这个愿望?您想捕捉的都捕捉到了吗?还有没有什么是您不曾捕捉到的?

张律:实际上,你想去捕捉什么东西的时候是捕捉不到的,你永远不会满意的。但是说,你试图跟这个空间再聊一聊,那么这空间是可以对话的。至于对话的结果是不是我对这个空间有更多了解,那不一定。但至少,在经历过这样的对话后,我觉得好像我的好奇心还在,我依然有那种以后还会跟这个空间发生关系的感觉。

记者:您刚才说,您想找一个适合北京人的生活状态,是不是对于这个状态的寻找,让您这次被迫放弃了从《春梦》开始的那种三人行关系。这部电影中并没有特别明显的三角,南吉的戏份也不是很多。但回看您之前的作品,包括《春梦》《福冈》《咏鹅》还有《柳川》,其实都是三人行的这种三角结构,您觉得是不是北京人不适合这种状态?

张律:可能是那段时间,我拍的这几部电影刚好都是三人行的关系,或者也是我比较喜欢拍这样的人物关系吧。但其实,最终还是多人行。我觉得,我们所有的情感状态都离不开多人的影响。就像这部电影,如果没有旁人的视线的话,他俩是肯定走不到一起的。所以说,这次我从三人关系又有了发展,发展成多人关系。

记者:之前在看《福冈》的时候,我就觉得您对同一代人有很多想法。直到现在,您又把北京拍到这个新的故事里面。我很想知道,您对同一代人有什么样的想法?

张律:作为电影工作者,我觉得年龄其实没有太大关系,你可能有时候会关注一个小孩的情感,有时候是一个中年人,有时候是一个老年人,都不一样。过去在拍《春梦》等那些电影时,我想展现的是接近中年的那群人的犹豫、彷徨。而在《白塔之光》里,辛柏青身上的这种感觉可能多一点,也就是男主角谷文通。他是一般中年,身上有一种看不到来路、也看不到前方的这么一个吊在中间的状态。他和他的女儿的关系,和年轻的业务伙伴的暧昧,还有他和父亲的这种关系,就全部都搅到一起,这可能就是中年的状态。

记者:昨天我在影院里看到很多在欧洲的华人,而在影片里也有像在巴黎的人,还有像欧阳文慧这样的北漂。感觉异乡人这样的一个主题,出现在您很多电影里。这种异乡的情感,是来自于您当年去韩国后的个人体验吗?

张律:都一样,我觉得所有人都是异乡人。现在的世界,所谓的全球化,就是异乡人。周边的哪个朋友,在巴黎或是在伦敦或是在纽约,都是那个状态,都差不多,最近真是。

作者| 方氏修远甫;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2 ) 与生活漫步

电影是生活的反映,这是许多导演秉持的创作理念。张律一直以来都是以处于感情边缘的人为拍摄对象,通过若即若离的人物关系映射生活的脆弱、游离。由他编剧并执导的电影[白塔之光]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聚集了全国各地怀揣梦想、逃离故乡与谋生养家的人。故事的主角是一对失落的男女,他们的原生家庭被阴影笼罩,各自的人生又虚无缥缈,仿佛有一块区域,光无法抵达。

失落的自在

[白塔之光]的主角名叫谷文通,是个北京土著,中年离异,写过诗,但不成功,待人做事总是一副不温不火的样子。他名义上独自抚养女儿,实际上大部分时候是个甩手掌柜,把女儿丢给姐姐和姐夫照顾,自己去搞半路出家的糊口工作——美食博主。他有个固定合作的年轻摄影师,名叫欧阳文慧,生于北戴河,五岁时被从孤儿院领养到广东,外表开朗自信,内里压抑忧伤。

沉静和开朗不是谷文通和欧阳文慧真实状态的反映。影片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越过了这层表象,探究他们无处安放的情感。两人一动一静,客客气气,游走在北京的大街小巷,虽然自在,却难掩失落之情。

张律电影里的主角通常陷于这种积压了许久的情绪中,保持体面、克制感情。他们小心翼翼地不让心底的阴影暴露出来,但越是隐藏,越容易被发现。张律关心的不是人生的巨变,而是缓慢流淌的时间里,人生的静止与流动。因此,他习惯于用行走、吃喝、对话、舞蹈去展现主角的茫然、无奈。

谷文通和欧阳文慧的关系超越了工作,但又不是情侣。某种程度上,欧阳文慧是在通过“越界”释放内心的苦闷。她并不喜欢年龄快和自己父亲一样大的谷文通,只是被他的古板和自以为是激起了叛逆的冲动。她在酒馆嘲笑他落伍、在民宿给出性暗示、在公交车上故意靠近他。表面上,她掌握着这层暧昧关系的主动权,实则被原生家庭(抛弃她的父母、总是不和的养父母)和自己失败的感情推着往前走。她用外表的强大——话多、好动、自在、控制,掩盖内在的虚弱。

欧阳文慧始终没有从孤儿的身份中走出来,这从她独自坐在商场的玩具小火车上,故意问旁边的一家三口,女儿是不是亲生的便可以看出。如今,漂泊在北京,她的孤独感被放大,经常去孤儿院做义工。她与谷文通若即若离的关系里,几乎没有爱的成分,只是一种脆弱的反抗,没有真正建立强大的自我。所以,她才会轻易地重新接受背叛过她的男人。

北京是谷文通从小到大的家所在的城市。现在,他也成了这里的漂泊者,与一个经常接不到工作的年轻男租客住一起。后者是这座城市和人的一个渺小的缩影,投射在了谷文通的身上。不过,谷文通好在还有姐姐一家可以依靠,有一套胡同内的房子,过得很自由。他总是安静地行走、抽烟、思索,而周围的人仿佛都在追逐什么,不能停下脚步。他们有着相似的愁容。

谷文通看似原地不动,实则也不得不随着时代和际遇转变人生:诗写不下去、婚姻破裂、转行。原生家庭之痛更是增加了他的感伤:父亲在他还很小的时侯因猥亵女性而劳教一年,之后被妻子赶出家门,几十年没回来,给一家人留下羞耻。失去理想、家庭后,父亲便成了谷文通唯一的心结。对于猥亵是否真的发生,影片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明显倾向于暗示父亲是清白的。

故事顺理成章地走向了父子和解:在旧楼的小房间里,他们说得很少,没有相拥而泣,尴尬地跳了一支舞,为持续几十年的不满和遗憾画上了句号。值得注意的是,谷文通的姐姐从来没有原谅父亲,一直怀恨在心,欧阳文慧则没有太在意他在公交车上猥亵女性的事,反而怂恿谷文通去见他。这并不难理解:姐姐作为女性,从父亲的行为中感受到的羞耻远大于谷文通,最好的父亲却让她丧失了对世界的信任;欧阳文慧作为被遗弃过的女性,不安全感和对亲生父母的执念,让她更能体会谷文通对父亲的感情。

孤独的身影

[白塔之光]的故事发生地北京承载了具体的意义。跟随谷文通和欧阳文慧的漫游,城市丰富的空间(老巷子、公园、大街、酒馆、咖啡馆、租房、民宿等)展现了他们以及周围人的生活状态。除了主角,每个人都只有短暂的一瞥,却足以勾勒出人生中的脆弱和难言之隐,再汇聚成主角身上的游离和孤独之情。

城市的现代、多元让人以为能得到很多,成就自我。到头来,我们却发现人生总是在经历失去。当人们无法抓住想要的东西时,失去的东西便变得更重要。谷文通对父亲思念最深的时候,恰是他最落寞的时候——不再写诗、失去家庭、新工作只能用来凑合度日。他在自己的家乡活成了精神上的漂泊者。欧阳文慧被出轨的初恋抛弃,在距离自己出生地(北戴河)最近的城市生存,异乡人的孤独感时刻包围着她。

由此,谷文通与父亲的和解不是单纯的原谅和被原谅的关系,恰如欧阳文慧与被女友抛弃的初恋复合,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他们在最脆弱、最茫然的时候,抓住了曾经想要抓住的人。父亲、初恋做了什么已没有谷文通和欧阳文慧此时的处境重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必把[白塔之光]理解为一部讲述父子和解的电影,而是失落的人在寻找精神支撑。

影片中的人大多是在亲近中保持着一种疏远。谷文通和欧阳文慧如此,同父亲也是如此。他和老同学把酒言欢,仅仅是酒桌上的热情,各自早已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很多时候,人们想要突破那层疏远的冲动增添了烦恼和孤独,愈发觉察到生活里的种种缺憾。

张律不是喜欢制造戏剧性的导演,但在他的电影里,落寞的情绪始终盘旋在人物的心头。他通过人物日常的行动,平静地揭示了寻常人犹疑不定的情感。[白塔之光]的最后,谷文通一个人坐在咖啡馆的天台,天空下着大雪;镜头摇到远处的白塔,接着再移回来,看到的是他的父亲一个人坐在那里。两代人经历不同,却是同样孤独的身影。

关于片名“白塔之光”,张律的解释是白塔所在的地方,周围多是灰色建筑,它就像是一个光源,让人联想到情感上的某种光。对于谷文通来说,消失的父亲是一道光,欧阳文慧的一道光已被灭掉——遭遗弃的感受会一辈子跟随她。他们要么找到那道光,照亮之前黑暗的地方,要么寻找到新的光,然后躲进去。

 3 ) 白塔的影子在哪?:《白塔之光》的文本分析

1.远在巴黎的老穆,最后选择自杀,映射在激流岛自杀的顾城。老穆和谷文通都曾经是诗人,都写诗,但如今两个中年男人都不写诗了。但两人的命运不同,谷文通最终客气地接受了自己的孤独(他说不写了),而老穆选择用不回头的、激烈的方式终结了自己的孤独。(他说写个屁) 2.谷文通是个极为细心、有心眼的人。欧阳文慧让谷文通把脚伸出来,拿他的鞋子开玩笑。谷文通第二天就换了一双更“年轻”的鞋子,故意与欧阳撞靴。欧阳和谷文通去开房时,谷文通提前吃口香糖清新口气。这两处细节,旨在表现谷文通细心。 3.欧阳文慧躺在床上时,说谷文通像一个人,但没有说透。这里应该是指她的初恋男友。欧阳并不是真的喜欢谷文通,她只是在谷文通身上看到了青梅竹马的初恋男友的特点。这里的像,有至少有两层像。第一层像,外貌像。谷文通被评价为“有点像坂本龙一”,可见谷文通是个帅气英俊的中年大叔。因此,欧阳的初恋男友也应当是个帅哥,这一点,南吉差一点和欧阳男友上床可以佐证。第二层像,个人优点像。谷文通不油腻、细心、待人温和、斯文。说明这也是欧阳初恋男友的优点。 4.关于谷文通的恋情。在我看来,谷文通喜欢的应该是有点像姐姐谷文慧一样的女子。性格活泼,大大方方。他和关系最好的老穆,非常像《柳川》中的立春立冬两兄弟,都爱慕着班花。我怀疑老穆和谷文通、青儿,三人的人物关系就是对《柳川》的复刻。如果没有欧阳文慧,那么谷文通可能会选择追求初中同学青儿。但欧阳文慧出现了,一个更年轻,更有故事的,也同样有点像姐姐的,充满生命力的女孩。他对欧阳是动了情的,这一点,从他会在手机上打出很多字但又删掉,这个小细节可以看出。但最终,他们的关系因为天降的竹马而终结。 5.欧阳同谷文通告别那场戏,先是在看象棋时,向外人挑明他二人之间的“非恋人”关系,然后在“家常菜”这张桌子上彻底结束恋情。此时,我们注意到,欧阳身上的衣服已经换成了青色靓丽的长裙,而不是电影开场和看海时那样显得老气横秋的褐色服装。服饰的变化,也意味着,欧阳已经不再是谷文通身边的摄影师了,她选择离开这个孤独离异的中年男人,回到自己过去,回到更加年轻的世界中去。 6.关于谷文通和他姐夫。这是两个看似好朋友的中年男人。他们都会在深夜失眠,都会抽很多烟。此二人,是中国中年男人的某方面的缩影。

7.关于家庭关系。电影中出现了好几个家庭关系。其一,是谷文通、笑笑、谷文慧夫妇的家庭关系。其实,观众通过电影可以观察到,谷文通和笑笑的家庭结构,已经被谷文慧夫妇的家庭结构所取代。笑笑和姑父姑母的关系越来越像亲生父母,笑笑会和姑父一起讲河南话,会和姑母一起睡觉。笑笑已经把姑母的家,认为是自己的家。而她的亲生父亲,谷文通,反倒像是个外来的客人,只在每周末陪伴自己的亲女儿。谷文通孤身住在母亲的房子里,在未来只会越来越孤独。

其二,谷运来和谷文慧、谷文通的家庭结构,一场无法查明真相的“猥亵”,导致谷家的家庭结构崩塌,夫妻、父子、父女关系全部断裂,到最后竟然是一个外来者(女婿)做努力去稍微填补了父子关系。可见,这是一个悲剧式的家庭,谷文通的母亲到死都没有“原谅”谷运来。

其三,欧阳文慧的家庭结构。她一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了,这是她第一次家庭结构的崩塌。通过电影的暗示,我们知道她的广东领养家庭,似乎也有本难念的经,可以看作第二次崩塌。第三次崩塌,就是她和初恋男友的关系崩塌了。欧阳最终选择接盘,说明她是真的想要同初恋建立家庭。她的孤儿身份深深地刻在她的记忆里,即便被领养,她都没有被治愈。她认为,只有和她一样是孤儿的青梅竹马,才能真正走进她的灵魂深处。因此,欧阳最后接盘出轨的前男友。但我们知道,这个初恋男友不仅出轨,也曾经和南吉上过床,他真的会浪子回头吗?难道欧阳文慧和初恋的家庭关系,就一定会和好如初么?

8.电影后段,有一场歌舞戏。大意讲,看戏的戏迷,被戏中人调动情绪,忽悲忽喜,但其实,戏迷比演员更会演戏。这里可以看作是对欧阳与谷文通两人关系的呼应,也可以看做是谷文通人到中年生活的呼应。

9.白塔不是没有影子,只是远在青藏高原。这里的影子,应当是人们的过去。过去有很多东西,可以是恋人,可以是故乡,可是亲人。人如果不往后看,是看不见影子的。所以,谷文通选择倒着走。

 4 ) 无影者念旧,无倚者自殇——《白塔之光》可解读之处

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能转载,不能抄袭,不能搬运!!!部分观点来自与老师的对谈。

《白塔之光》没想到能给我如此巨大的震动,张律导演作为朝鲜族人,对北京的地缘性与区域特质把握到位,没有刻板的北京风情,而是北京人在北京的游荡与迷离,居住环境的同质与狭窄,生存环境的紧缩与异化,文化环境的加速与层递,故乡、原乡、血地、充满着对老北京的怀念,怀念逝去的那个时代,是年近50岁的谷老师,无法释怀的过往,父亲的被动抛弃,母亲的去世,前妻的患病,女儿逐渐增长的陌生感,北漂邻居的崩溃,暧昧对象的离去,独身一人的他选择与自我和解,在没有影子的白塔之光下,咖啡伴雪,北戴河的海边,飘荡的风筝,只有隐约的风筝线,没有飞翔的自我投射。

对于中国文艺片的思忖下,我对北京生活的憧憬,对某种文艺气质的向往,对爱情的拷问,对父亲的迷失与和解的思考,对时代性的变量考察,对诗歌本质的文艺性与生活性的深发,对中年困境的消解。总总话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140多分钟体量的文艺片,完全没有感觉到枯燥,其中涉及到诸多可以讨论的话题,简单罗列。

1、代际关系与父子:对于老北京人与新北京人的遗传与变异,不仅是生理,更是心理处境,父子情感联结的纽带,即便儿子对父亲再不闻不问,他不得不承认自己虽然对父亲有误解,但越来越像父亲,最终成为父亲。不仅是对爱情的失望,对孤独的习惯,也是对自我的妥协。

2、人物关系结构:围绕辛柏青主演的谷文通,打通了一个平凡中年文艺男,一个所谓“孤独的美食家”的人物关系网络,平凡质朴的每一天里,中年男性有姐姐、姐夫、女儿常规的家庭成员,他还有一个五岁被迫抛弃他而独居北戴河的父亲,有一个身患癌症的前期,有暧昧有时却不成恋人的女性朋友欧阳文慧,有一个北漂的模特邻居,有一个在巴黎自杀的老同学老穆……在与不同的人交往的过程中,他小心翼翼的切换身份与状态,却难以发现真实的自我。

3、北京人与北京味:此处的北京故事不同于王朔、张元、王小帅等第六代导演关注边缘,也不是冯小刚、姜文等人的特殊年代性自我抒发,张律的北京,尊重北京的现代性与生活化,是真正在新旧北京变迁中直观书写北京的导演,北京就是文化经济政治之都,在这里,无论是居住、栖居、寄居、流浪、迁移、漂泊,总之是被北京味道给熏染了。

4、北京乡愁与地缘、区域电影:同时对于北京,即便是人切身处于北京,但依旧对北京有着深深的乡愁,对于原乡与血地的愁思,是一种对远去北京,也就是远去时代的怀念,是没有寄托的无根之萍,所以视觉上变成了“一水的白”,只好靠着嘴巴来品尝北京味道。而飞速发展的北京里,白塔似乎成为了朝圣之凝固建筑。这样的愁并非是纯粹的恋地情结,似乎谷文通渐渐发现自己不那么北京,他甚至也在泥沙俱下的现代化浪潮中,渐渐去北京话,所以他也想找回北京记忆,比如学北京老人倒立走路……同时,北京乡愁也在声音设计里,《北京欢迎你》、京韵大鼓、京剧、北京人的贫嘴、鸽哨、风铃,也可以参考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北京的愁不仅仅物理或地理空间的愁思,也蕴藉在心理空间的变迁之中。

5、风筝、镜子、烟:具体 道具的意象设计以及符号指向,镜子是最为关键的视觉拓展道具,当然也可以与拉康关联。风筝是有形的风筝线,无形的风筝,另外田壮壮与风筝,风筝与父亲,似乎与《蓝风筝》有所连缀。烟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避免社交尴尬的有效道具……

6、诗歌、诗人与诗意:文艺片中出现诗歌已经是屡见不鲜,但诗歌意象要用的恰到好处,不油腻造作,这点很难。《白塔之光》里谷文通曾经是诗人,为女儿读北岛、顾城、食指,这些有独特意指的60-80年代活跃的诗人群体,尤其是顾城,出生的医院与妻子住院的医院一样,顾城的自杀……但这些诗人群体实际上是他的父辈那个年代的顶流诗人,或许诗意在于,父亲与儿子的思想有一定程度的继承

7、迷影、迷法国、迷舞:本片的文学顾问是电影资料馆的老前辈李迅老师,其中有许多迷影的部分,设计的很有趣,比如李沧东的《燃烧》放映、电视机里的老电影光盘,上官云珠回顾展,是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取景,观众席里就坐着李迅老师。对于法国的迷恋也有很浓郁——法国自杀的老同学、法国的前男友、法国餐厅的中法合唱,对于法国的爱恋与《爱情神话》中的意大利元素异曲同工。交际舞的多次出现也很有意思。

8、讲客气、恋父、灵魂深处深挖:讲客气的中年人之自律与谨慎,是独身的防卫,是社交的面子,是父亲性格的影响。恋父在于欧阳文慧屡次叫“爸爸”等表现,而灵魂深处深挖,不仅挖的是父亲,还是观众。

9、互文性、对照性与平实化:影片中有多组互文与对照,包括谷文慧与欧阳文慧、谷文通与法国自杀的老穆、谷文通的被抛弃与欧阳文慧的被抛弃,风筝、手上的蚯蚓、平安树、鞋子……

10、北京的城市电影、城市人群:混杂的城市人群——河南姐夫、河北模特租客、内蒙古的南吉、广东或北戴河的欧阳文慧……交织构成了“北京人”,以及贫嘴的下棋北京大爷、旗人同学、房地产同学等他们都是老北京。

11、超现实与批判现实:超现实的部分主要是在①谷文通第二次拜访父亲,模拟审讯拷问部分应该是超现实,解释是梦境,而跳舞的片段也许是现实,但令人出乎意料。②最后一个镜头,从白塔摇下来,漫天大雪里,谷文通变成了父亲。

12、白塔与影子:对于白塔的意象,我还未深挖 ,影子必须在光投射的地方才有影子,两人在阴影里是看不见影子的,白塔因为过于高大所以没有影子,但白塔的光会让人的影子拉长,影子与孤独处境或许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关系。

13、爱情的克制、亲情的考验:罗兰巴特《恋人絮语》;全家福;饮酒;慢节奏对谈。

14、远景与空间叙事:老北京城墙边两人的走动,北戴河海边父亲的放风筝……富有电影感,空间隐喻与建筑赋情。

还有一些,写不完了,等二刷吧,以上这些,随便拎出一点,都可以写篇影评了。

 5 ) 记录下

以前喜欢过导演的春梦,觉得有一种特别的幽默感和生机勃勃的颓废。自从开始拍中文片之后,喜欢不了一点,可能以前也有同样的问题,只是我没发现。

整个片子透露着猥琐:把猥亵妇女看成无心之失,把要及时“办”对方对对方“不客气”才能得到感情看作人生教训,连人真名都不知道就关心人和另外一人睡过没有。这些本质的想法让人觉得恶心,也让人觉得批判是没有用的,因为说得太多,每个人也只会有自己的视角,在没有艺术的掩盖下,思想的不堪才呈现出来,所以要感谢开始拍得越来越差的张律,也觉得对现状不满意的声音要让人看到不能只评判,要让新的故事在原本杂草的地方种上麦子。

最后的交流会也是尴尬,沙丹拼命上价值,导演拼命三连我不听我没有我不是都是你们搞理论的说的我们艺术家都是感受,随便一写随便一拍,没想到你们电影节要给我这么多奖。拍电影就地取材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拼命表达自己没有想太多和给片子上价值都是同一种行为,就是没有内核只能外表凑的装。可能导演不满意沙丹没有问出他引以为傲的wg创伤等思想深邃的问题吧,但是导演的不满意恰好让他的行为和沙丹的形成了共振。

牵强附会的理论家,矫揉造作的艺术家,还有被喂了不干净东西还不知道的观众,活在三个世界,散场之后,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6 ) 随便写点

张律彻底回归中文语境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完全直觉型的,能想象他他在构思和写作之后不断运用「经验」和「感觉」来将其完善的过程。虽没有近似庆州般浑然天成的闪光,但日常隐在默不作声中的微妙心理于我还是心有戚戚焉。

白塔是似乎游离于张律序列之外的一部,无论对熟悉地域的再次探索还是对记忆和“事实”的再次审视。而总要寻找些什么的感觉被延续了。

1. 影子/痕迹

在地域上,白塔是城市的坐标。而在历史中,人是时间的坐标。白塔在城市中没有影子,那么人在时间中能留下痕迹吗?

白塔

人们总是用他者来反证自己的存在,被拥抱、被爱、被记得。这种痕迹是人们一直在寻找的,同时这种寻找的泡影在被戳破时也就变成了梦。所以在古文通失去父亲(关系疏离)、妻子(得知出轨)、欧阳文慧(离开自己)的时候,一向以礼貌和客气著称的他也会问南吉“你和她的前男友上床了吗?”在欧阳文慧遇到一家三口出游时,喜欢孩子的她也会问“这孩子是你们亲生的吗?”这两句话并非轻浮和刻意的侵犯,而是情绪的决堤,仿佛在质问自己为何会被抛弃。

2. 控诉/幻想

电影里有这样的一段对话,古文通在古运来的屋子里质问他是否承认当年的猥亵。“只要往灵魂深处挖,谁也不是一点错都没有。”(大致意思)这神奇的一幕既可以看作是儿子对得知真相的渴望,也可以看作是父亲对自己的指责和质问。摄影机似乎告诉我们,这一段是儿子的梦,而在情节逻辑上我总觉得将这一段解读为父亲的梦更合理。张律总在模糊虚拟和真实,虽然这是老生常谈,但他用了更加暧昧的方式。

入梦

电影里有好几次镜头开始是在夜晚,我总是会想起古文通在公交车上闭上眼睛做起眼保健操的那一幕,眼保健操的音乐重复而具有某种韵律,像是催眠又像咒语。另外一个镜头是他在床上被租客练习台步的脚步声吵醒,恰巧那脚步声也是重复的声响。如果将古文通起床后所经历的一切都解释成梦又怎样?一切我们对人物的解读都将翻天覆地。这种可供解读的方向让电影更复杂有趣,无限接近现实但仍然存在幻想空间。

正如卡尔维诺

 短评

3.5。白塔无影,情欲难燃。

7分钟前
  • 蓝詹
  • 推荐

1、3星出头,但辛柏青升(挽)华(救)了整部电影,他自己估计演得也很过瘾,不用技巧全是情绪,那段冬奥重置版的《北京欢迎你》也许是他演艺生涯迄今为止最高光动人的时刻,别说把老穆唱死合情合理,我都差点被送走。2、感慨田壮壮导演还是那么会演戏,也感慨导演现在只能演戏。3、王宏伟、李勤勤、同学聚会里地产大哥等大部分配角的戏都很顺,唱歌的安娜好美,笑笑也好自然,这种小角色一旦成立,场景就不会显得过于悬浮或尴尬。4、辛柏青与王宏伟抽烟的夜戏,以及与田壮壮跳舞的两场也赞。5、辛柏青有多适合这个角色,就会愈发凸显黄尧有多不适配,能看出她已经很努力去够这个角色了,可惜《过春天》才更属于她,演员除非演技横到不讲理,不然有些角色就是无法契合。但这个选角确实犯难,想不到谁的脸和演技更适合,张子枫或周依然或许能试试?

12分钟前
  • 小九儿
  • 推荐

回到100%张律,即便是不再描写流动的东亚,多声部与跨境的元素也仍然存在于文本与人物前史中;而辛柏青不也正像是《咏鹅》和《庆州》的朴海日,被动的、永远在移动中(行走、骑车、坐车、开车而只在旅店等临时居所短暂停留)的幽魂,穿梭于当下和历史、现实和记忆之中,在白塔之下见证着城市过往和个人情感的“往者不可谏”,以及相当程度的失语吗?落泪的细节是,一开始“上官云珠”突兀地被与诸葛亮和司马迁共同列举,直到第一次走进父亲家镜头扫过墙上的贴画、电视里的光碟正播到《乌鸦与麻雀》的中段,才无比清晰地让我感受到过去的一切会在日常中渗透至下意识的语言中,而当唱起北京欢迎你的时候,昔日北京确确实实已经远去的悲伤也更甚了,或许长居北京的人更能感受到这一点吧,正如食指所写的那样,“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

13分钟前
  • マツハラ
  • 力荐

不喜欢这电影,但珍惜在大荧幕看文艺片的机会感受1,中年男人的自淫。来路不明,失意失败的炮灰男,惹人怜惜。于是各种年轻女生投怀送抱,哲学,写诗,坂本龙一,不收房租,反复出现诗集,顾城2,复刻爱在,失败,台词经常在文艺与诡异的别扭间反复横跳3,对标上海之与爱情神话,但爱情神话里上海活得很好。在这里,似乎有一个另人怀念的北京已经随风飘逝4,父亲部分带有厚重与某种终极困境的述说5,小支线呈现出猎奇狗血八卦趣味,问与便宜前男友合租有无上床,前妻出轨被女儿看见等等6,小钟意外出镜7,北京欢迎你,这段反而触动,因为在我看来,像是在为十五年前的旧时代招魂。。。8,总体枝叶芜蔓散乱,氛围不错,背景生活市井细节可爱,但主要演员情节老跳出膈应人的东西,就是你刚想表扬它一下想,它就给你喂颗老鼠屎。

15分钟前
  • lucas流窜地球
  • 还行

北京竟可以被拍得这么美,《北京欢迎你》竟可以被唱得这么悲。

19分钟前
  • 夜照亮了夜
  • 力荐

7.0。《柳川》之後,不會再奢望有一部一氣呵成的《慶州》,但有此已足矣。對前作的演員陣容進行更換後,終於將大部分人的表演狀態調整妥當,這使得張律能更為自信地將春夢構造與異鄉視角進行徹底的在地化。生命連結伴隨著文學創作一同逝去,只餘下城市角落的空堂陋室和口耳相傳的隻言片語。生於斯,長於斯,卻因丟失形而上志趣的投影而平白地成為故鄉裡的漂泊者。於是,他嘗試在與世事的若即若離中尋找一片精神的流亡地,正如北戴河之於北京。

23分钟前
  • Orpheus+
  • 推荐

那场女前台的戏我真的…受不了了,完全是一种来自中年男人的意淫,这个女前台像是神经病一样来这里用一种勾引一般的神情跟这个普中男说话,那个女生用一种“原配看小三”的姿态来打破这种恶心的东西,我真服了啊,好男权的电影,真的讨厌这种内向文艺中年男被外向文艺年轻女爱上的离谱没逻辑的自淫故事。感觉像是在拙劣的模仿《爱情神话》,没有那种美和朦胧感,只剩下油腻的对北京身份的自傲。好多场景都让我感觉非常难受,永远在自以为是地讲述自己来自北京,北京这住了谁,那住了谁,真有够烦的。很期待这个片子,但是真的很失望。只能说有一些可取之处,父亲这条线还是挺好的,这种无奈地妥协让我觉得有点涟漪。但是北花这个线像是没讲清楚似的,总感觉含了什么没吐出来,看着我挺烦的。

25分钟前
  • 舒服嗮嗮
  • 还行

前一个小时如坐针毡。我可能永远没有办法接受中年失意悲伤文艺老男人当个纯情闷葫芦,看着年轻女孩为她争风吃醋的叙事。

27分钟前
  • 假玛芬
  • 还行

四星半。在我看来是仅次于《庆州》的水准。“北京欢迎你”从未这般悲伤。通过一次摇镜完成一次时空更迭,或一次出梦,或一次想象。是一部明面上风趣幽默,内里却无比沉痛的电影。选角也是厉害,请来壮爷演父亲一角,实在太伤了啊!希望能在本届荣获大奖!@Berlinale73

32分钟前
  • 红酒与谋杀
  • 力荐

2023.2.18——第73届柏林电影节首场放映一星给辛柏青老师,一星给李勤勤老师(她一开口全场就乐),一星给有容乃大到允许这么一部电影进入主竞赛单元的柏林电影节……两个多小时我都在重复🤨😰😵😱😑一系列表情,故弄玄虚的文艺电影注定成为不了名留影史的文艺电影,请各位主创刻烟吸肺。张律导演,目前看来您对朝鲜半岛文化圈以外中国各地的认知一半基于少许事实,一半基于您的想象……一个长年漂泊在外的北京人思乡时,另一个北京人安慰她/他的方式一般是建议对方找家中餐馆,点碗炸酱面/打卤面或是点道胸柿炒鸡蛋和炝炒土豆丝儿,而不是献唱《北京欢迎你》。您还是多拍延边和韩国吧,算我求您了。奖项方面,最佳影片别想了吧,辛老师若凭真本事够着一座最佳主演银熊没问题,然而已被角色坑亖,希望渺茫。

36分钟前
  • wowo
  • 还行

#Berlinale 73rd Wettbewerb #Berlinale Palast5-白塔之光,它占据着羊肉胡同post post咖啡大半的屋顶空间,也藏在住宅和医院的大白墙里,从元代建成便将礼貌京腔代表的优良美德种植在每个百京人甚至中国人心中;无影随形,光亮撒满每一个角落,一切必是敞亮的、端正的、无邪的,那是亲密关系间竖起的传统的道德的大白墙,是老祖宗留下的性压抑,是表达的无形障碍,也可以是流放不义之人的檄文所用的白纸,从那时到今日,从银幕外的审查到银幕内的审判;无处遁形,没有阴暗的影子也就没有逃避的港湾,父亲不会是,妻子不会是,也难有情人。白塔之下我们隔着什么彼此抚慰,在柳川互诉衷肠,在北戴河放飞风筝,在超越时空的长镜头中探访彼此内心的真实,在福冈式的结尾中回家。

41分钟前
  • Parity
  • 力荐

五颗星给一直放风筝的壮爷……

45分钟前
  • 城东不斗少年鸡
  • 力荐

.5 若带着与观看前作《柳川》同样的预设观感去观看似乎是难以进入的,愈发证明了《柳川》中将语境设置在异国并植入了语言和口音的异质作为叙事的基地是一种很聪明的讨巧行为,也只有在其特殊的情景下才能成立。在《白塔之光》中也存在一些口音的对比(对照组是北京话儿)但也仅仅只是作为日常的点缀出现在角落里,影片的重心还是处于对于日常的描摹上。一些对白或许真的是直白到“尴尬”,主要人物的状态也完全是类洪尚秀式的,这一些处理方式放在外语(特别是大家很熟悉的韩语)片中可能并不突兀,然而若用中文叙述则显得有些怪异,归根结底张律在创作的时候沿用的仍是在韩时期的思维,一种经过提纯的、人物之间用于构筑局部张力的抽象表达方式。日常的细碎被融进胶片机的过片噪音和顾城的诗句中,到最后确而只剩下无影塔矗立在一片白茫茫的中央。

47分钟前
  • VEX
  • 还行

比《漫长的告白》好,最大区别就是辛柏青老师脱胎换骨,表演有突破。演一个深入骨髓的“i人”,让人能沉静地沉浸观影。北京城,无影塔,破碎的家庭与迷惘的人生,在父子的梦中无声和解。张律拍出了太多值得被铭刻的名场面,散落在中老年两代男人失魂落魄的游荡里。至少让人在看的时候,会暗自感慨是“masterpiece”的风范(尤其田壮壮的部分),即使回味起来有所不足。 /北影节

50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与《爱情神话》构成了京沪互文:都是没有正经营生、“靠房吃房”的中年文艺男,都有一个暧昧的女伴、一个出轨的前妻和一个拖欠房租的租客,都频繁提到一个过世多年的女影星……这究竟是要怪国产文艺片创作者们的想象力太单薄,还是要怪京沪文艺圈里的老男人们太相似。一些脑中弹幕:一对广东(新生儿性别比全国第一)夫妇跑到河北的孤儿院收养了一个女婴,该情节的可信度堪比《漫长的季节》里范伟能在荒野铁轨旁捡到一个健康的男婴;患癌的前妻说这里就是你和(杀妻的)顾城出生的医院;田壮壮在大领导们的御用疗养地放风筝;至于“一群中年京爷喝多了对着手机里移民法国的老同学哭着合唱北京欢迎你(甚至因为词作者被封杀而不敢唱原版歌词)”的噩梦场景,即便有人拿着工业鼓风机把我骨灰使劲儿往这个房间里吹,我都要飘到隔壁卫生间马桶里把自己冲走。

52分钟前
  • Heal
  • 还行

中年男导演真是太爱中年男性了。1、电影中所有女性都对中年男主有意思。2、中年男性的爱情都是少女主动的,不关他们的事。3、中年男性婚姻失败是老婆先出轨。4、少女觉得辛柏青帅得像坂本龙一……导演对少女到底有什么误解?要不要向坂本龙一道歉?5、中年男性还是一个孩子,还受着原生家庭困扰。6、电影中唯一一个年轻帅气的男人是无用的,工作都找不到,只能趴在床上哭,需要中年男人拯救。7、导演对中年男人有没有嘲讽呢?严格来说有的,但不多。

54分钟前
  • 惘然
  • 还行

基本上已经拍不出《庆州》级别的作品了,只剩自己模仿自己了,男主角都是照着朴海日演的。

58分钟前
  • plzbequiet,plz
  • 还行

说不上多喜欢,也没有特别讨厌的地方,最开始一批影评出来的时候就很好奇说尧在片中割裂感太强的,看完就明白了,越能共情男主,越喜欢“京味儿”,就会越觉得欧阳文慧是跳的。扒拉完残羹冷炙把盘子丢进洗碗池,尧是洗洁精搓出来的泡泡,连悲伤都是没有影子的。政治隐喻似懂非懂,但看谷运来在雪天坐着就掉眼泪了。导演对准的那些人,精神世界都摇摇欲坠,像吱呀作响的椅子。他记录无法在自己的生活中坐下的人。

60分钟前
  • 知船
  • 推荐

不太喜欢,剧本的写法特像对对子,有着多个对倒关系和明显的缝合:与白塔对应的是望京SOHO二塔;与谷运来咸猪手冤情对应的是上官云珠自杀冤屈;与5岁父母分离对应的是5岁被送孤儿院;与巴黎老友故去对应的是小女友巴黎前任归来;与欧阳文慧的数码摄影对应的是南吉的洗印房;与母亲的墓碑对应的是妻子的癌症;与父辈的算盘对应的是女儿算数好;两次提到父亲手背的血管像蚯蚓;两个家中都有植物盆栽;两代男性净身出户;文慧姓名的重名…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较差

猫和路灯都有影子,我们和白塔却没有影子。没有影子的还有隔间买不起油的模特,巴黎飞不回来的老友,北戴河洗不脱罪名的父亲。爱和傻瓜同音,血管和蚯蚓同形。知道我在废墟看一朵野花,不知道他把大海当成家。父亲看交际舞浇发财树放风筝,北京欢迎你,这是有的人回不去的城市,我们却成了北京的孤儿。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