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伊朗长大

HD中字

主演:齐雅拉·马斯楚安尼,达尼埃尔·达里约,凯瑟琳·德纳芙,西蒙·阿布卡瑞安,加布里埃尔·洛普斯·贝尼茨,弗朗索瓦·杰罗斯梅,蒂莉·曼德布洛特,苏菲·艾崔,阿里耶·埃尔马莱,马蒂亚斯·姆利库斯,西恩·潘,吉娜·罗兰兹,马修·格克齐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0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2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3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4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5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6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3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4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5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6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7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8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19我在伊朗长大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我在伊朗长大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电影改编自伊朗女插画家Marjane Satrapi的同名漫画,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反映了伊朗的社会变迁。  1979年之后,伊朗发起了伊斯兰教革命,社会动荡不安,革命的失败更使伊朗失去民主的希望,日渐保守,人民苦不堪言。九岁的Marjane早熟、敏感,她聪明地瞒过官方爪牙,迷上了西方朋克乐队和流行音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两伊战争爆发之后,伊朗的生活更加艰难,Marjane渐渐长大,越来越大胆的行为让父母担心不已,她14岁那年,被父母送到了奥地利上学。  在奥地利,Marjane身为一个伊朗人,不得不面对别人的歧视和自卑的情绪。当她终于克服了心理障碍,赢得大家认可的时候,爱情的伤痛和对家乡的思念,却使她决定回到父母身边。  此时的伊朗,依然经历着战火的洗礼,宗教对妇女生活的限制越发严苛,Marjane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在这个充满专制的国度继续生活下去。破门东北猛兽白色情人节1999凯文滚一边第二季灵魂暴风雪爸爸当家巡回检察组极限挑战第十季澳洲版 单身女郎 第七季汉诺瓦街丛林热夏日奇遇完美婚礼亚尔斯兰战记第一季网红妈妈寂静的房子我的挚爱未婚妻勿忘我海的故事2021小飞象真人版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有他的生活烈日迷踪万木春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麦斯卡:死灵法师终极大冒险德古拉的新娘第六感生死缘糖衣陷阱1993孩子们都很好拉古莱特的夏天欲之岛休夫记命运薄荷糖国语赴汤蹈火使命88决不饶恕2016猩球崛起倩女幽魂2:人间道大圣伏妖

 长篇影评

 1 ) 伊朗人眼中的伊朗

看这部电影时我刚刚结束了在伊朗的一个半月旅程,在游览波斯古迹和清真寺之外也已经亲身经历过伊朗的反政府游行、警察执法、全国断网,与很多鲜活的年轻人和偏保守的中年人交谈过,在我印象里这个原本只在新闻中出现的国家现在变得十分立体。在看本片时Marji和她的家人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这不是西方人眼中的伊朗,他们让我想起了一路上真诚交流过的无数的伊朗人。影片结束后一查,这是伊朗女插画家的自传式电影,影人照片里的女人就是Marji本人。

当然我的看法还是存在一定偏差的,与我交流过的都是至少会讲一些英语的伊朗人,这通常意味着受过良好教育,家庭条件中上,和影片里第一视角的伊朗中产家庭重合,因此会感到更多共鸣。我对伊朗的印象也更加倾向于这个群体。

1、巴列维王朝

现在回头看可能觉得巴列维王朝已经是个相当不错的时期了,富裕家庭出身的Marji几乎在“何不食肉糜”的天真无忧中度过了童年的最初十年。两代国王都相当西化和现代化、崇尚西方工业模式,这个时期的社会也比较世俗,女人们出门是不强制戴头巾的,穿着和男女之间的距离也比较随意。但尽管巴列维王朝推进了伊朗的社会进程,受益的仍多是中产以上阶级,社会贫富差距加大、政府腐败独裁、国王自身维持着奢侈生活、底层人民和宗教人士在积蓄不满。而巴列维国王以让渡石油资源获得美英支持的立场成了革命的导火索。影片里的父亲和朋友说这样的政体不会长久,但他们也不知道伊朗究竟会向何处去。

2、伊斯兰革命

Marji的父亲兴高采烈地看到国王政权被推翻,认为国家终于走上了正轨。Marji的家庭深受共产主义影响,有着“人民会掌握政权”的美好愿望。反抗中被士兵射杀的年轻人,被释放的处于边缘的共产党人,自以为在主持正义的残酷儿童…在沙赫倒台后几个月的短暂和平中充满了不安定。政治集会如雨后春笋,这代价昂贵来之不易的自由却没有保持多久——人们以99.99%的投票率参与了建立伊斯兰共和国的民主投票。Marji的叔叔还在辩解说这只是转型期的阵痛,大半国民未受过教育,民族主义与宗教信仰才能使人民凝聚在一起。然而他天真的理想还是落空了。

在看这部电影前不久刚好在读奥尔罕帕慕克的书,他来自更世俗化的伊斯兰国家土耳其的上流家庭,书中写到“我们把虔诚与贫穷画上等号,却从不敢高声说出”…“我与土耳其世俗中产阶级的每个人共同惧怕的不是神,而是信奉者的狂热。” 与伊朗的历史互相映照着让人心惊。

3、霍梅尼时期

在外流亡十年的霍梅尼成为革命的必然领袖,得到人民空前支持,以几乎神话的地位建立了稳固的政权。革命卫队铁血清扫反革命分子和异见人士,内乱严重消耗着伊朗,高压政策致力于消除世俗主义和西方文化影响,同时女性的地位大幅降低。沙赫政府统治下处死了3000人,新政府时期则死了30万人。在此期间发生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人质危机等标志性事件,还有漫长的两伊战争。

Marji在社会剧变中开始了她的青春期:年轻女孩子们被强制带上面纱头巾出门,遮住头发和身体的每一处凹凸轮廓,在空袭、物资紧缺和反美宣传中度日,却仍热衷西方朋克乐队,偷偷在市集中买下英国重金属乐队磁带,在警察抽查中赶紧倒掉家中自酿的葡萄酒。因为Marji生长的环境让她对新的政府充满太多疑问,父母担心她也会像另一个年轻姑娘一样被革命军人强奸夺去童贞后处死,忍痛将她送到维也纳读书。

4、哈梅内伊时期

这也是我们今天能用双眼确认的伊朗。社会在极端宗教化中挣扎出一丝呼吸的缝隙:尽管妇女在公共场所仍然被强制带上头巾,但头巾下露出大量染着红色、紫色、绿色的额发;伊朗家庭的自酿酒成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在没有警察的海滩上,大胆些的伊朗姑娘也会享受海水浴;年轻人们激进地向我们表达自己的观点,伊朗的新一代有大量并不虔诚信奉宗教的伊斯兰教徒;街上大规模的反政府抗议游行、燃烧的车辆、带着防护面罩盾牌严阵以待的警察们…最近的苏莱曼尼和民用客机事件让政局再次动荡起来,谁也不知道20年后的伊朗会是什么样,只能怀着最好的祝愿深切地关注这片承受太多痛苦的土地。

5、说回电影

电影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是Marji的奶奶,一名智慧优雅的老妇人,她教导Marji不要对暴行怨恨或报复;永远保持自尊和自我(integrity);是恐惧让人们失去知觉变成懦夫;在任何环境下记得自己还有选择。

我不太喜欢说这部电影是“我在中国长大”的调侃,诚然有不少让人联想起我们近代史的场景,但简单粗暴地说“哈,这和中国一样”只是一种傲慢,诉诸情绪的愤世嫉俗并不负责任。伊朗不是中国、朝鲜、古巴…它有自己独立特殊的发展进程,有动荡地不知往何处去的迷茫,有激烈的阶级冲突和更加暗潮涌动的宗教冲突,有太长的阵痛期,有明显并不安定的现状。把目光放在这样的国家上,实在应该多一分真诚和虚心去了解,而不是不假思索地简单归类。

 2 ) 放纵不是自由

       喜欢历史背景下的苍白无力,却不喜欢该片选取的视角,自然也不会喜欢持有该视角的女主,虽然有别人所没有的选择命运的权利,却始终没有成为这个社会的希望或者是闪光点,反而沦为一个寄生虫和逃避者。
       或许这片不是个政治片,但女主也只是招人讨厌而已,看似坚强实则自私而懦弱,始终是在由着自己的性子活着,看似追求自由,却只是毫无目的地随波逐流,放纵自我。
      不过换个角度,其实片子还是可以的,风格很好很特别,也可以侧面了解一下伊朗这个国家。

 3 ) 我在伊朗长大

叙事诙谐有趣;表现形式极富想象力和表现力;思想内核真诚而深刻——这是一部能让人微笑着看完并有所思考的动画电影。 当小女孩最终说出我来自伊朗的时候,她已经真正成长了。过去已经成为历史,无论它再怎么不堪,我们最好的选择也许就是平静地接受它。
以动画形式来讲述一个完全可以用拍摄来完成的故事,如果想突出它的动画优势,那么必然在画面风格和符号上,黑白灰与简笔画式的线条,简约而不简单,有被震撼,有被感动,还有一些苦中作乐的小幽默。
宗教、历史、文化所构成的社会体系,无处不在地渗透在灵魂的方方面面,时过境迁、社会进步之后,那深深的烙印却始终不曾改变,死气沉沉、垂垂老矣,试图改变、试图拯救,却终究无能为力。特色标志的画面赋予了电影特别的暗喻和质感,深沉的热爱和沉重的无力让人感同身受,挥之不去的落寞在叙事诗中娓娓道来。唯一遗憾,纪录片的叙事感太重。

 4 ) Persepolis的含义

最近新疆的事和美国的态度让我想起了女艺术家Marjane Satrapi。摘译一段她在某英国网站的访谈:(http://www.littlewhitelies.co.uk/interviews/marjane-satrapi/)
……
“记者:你觉得我们对伊朗最大的误解是什么?
Satrapi:你们不明白我们也是人类,我们被看作‘邪恶轴心’,恐怖分子的老窝……最大的误解就是我们没有人性或人味儿。我们变成了抽象概念,人们甚至难以想象我们也有父母和兄弟姐妹,我们会去看电影,听音乐,会笑,有幽默感……我没有企图停止战争、改变世界,但如果人们看了我的电影后说:‘噢,他们原来和我们一样。’这就足够了。

记者:美国正在谈论给伊朗‘自由’,伊朗是否需要这种‘自由’,如果确实如此,是否应该由美国来给予?
Satrapi:我不觉得任何人需要被解放,而‘民主’也不是一件靠轰炸别人而给予的礼物。另外,民主不是一副画在墙上的画,突然只间产生灵感就能画好的。……不会因为你们搞一个首领,他就能做救世主,也不是因为你能拥有两家新的可口可乐分销商因此就有了‘民主’。改变只会来自一个国家的内部,而我们应该在内部帮助这种改变。
举例说,美国出钱创立了基地组织,我的意思是西方世界创立了基地组织和沙特、巴基斯坦等政权,很多年来喂养他们给他们钱。但是当西方世界无法控制他们的时候,便开始轰炸杀害甚至完全无辜的人。……没人真正需要被解放。这世上还有很多独裁政权,若问题真的是“人权”你尽可以去轰炸。可问题的实质只是石油和金钱,这正是让我愤怒的地方。如果他们直接说:‘我们是这世界最有实力的国家,但上帝把世界上百分之八十五的石油都给了你们,因此我们必须摧毁你们。我们最厉害,所以就要拥有一切我们想要的。’我会说:‘那好吧,这是规律。’但他们却总跟我们胡扯什么民主和人权……至少不该这么讽刺,可以直说,那样我也许会接收。但整件事搞得巨屎,老一副假仁假义装孙子说‘我爱你们!’噢耶,那我他妈当然也爱你们。”
……
这是一段直率的谈话,但这里并不想谈政治,只是说说女艺术家和她的作品。我觉得,有些人天生是主流的,他们当然也向往过出位,但内心从小就习惯于从属主流,不然就会没安全感。有人却从小逆反不愿主流,越不让做的越想做,所以屡屡遇险,动不动头破血流。他们中一些死不改悔侥幸活下来的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学会了真正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Marjane Satrapi在《我在伊朗长大 Persepolis》里描述了她自己的非主流惊险生活。


这是一部好看的成人动画片,内容真挚、气质独特。

Marjane Satrapi非常会讲故事。叙事逻辑清晰,描绘人生悲喜的方式是温暖幽默的,好多人看完都是笑中带泪感同身受。
比如她在爱情上遭到背叛,愤然出走,边抽烟边回想男朋友。此时画面里的男友变成了恶心龌龊的搞笑模样,本来正替她伤心的我立刻被逗笑。很多人有过这种经历,曾经迷恋过的人只是个自私吝啬的小丑。

还有些超现实场景用的非常流畅巧妙。
比如她独自生活在维也纳时,有天晚上在party上,某男问她是哪里人,她稍有犹豫脱口答道:“我是法国人。”下一个镜头是她在夜里独自回家,垂着头样子沮丧。随着她映在墙上的影子镜头移动,后面还有一个挺胸抬头的老太太的影子突然说话了:“这么说你现在是法国人了?”
“奶奶,别说了……”她头也不回的小声回答。
“不,这只是个问题,我只是不知道你是法国人而已。”
“你以为在这儿当伊朗人容易吗?每次一说人家就当你是野蛮人,对他们来说,我们是群疯子,把时间花在互相争斗上。”她反驳。
“这难道就是你否认自己国家的理由吗?还记得我跟你说的话吗?要自尊、诚实、表里如一。”
……
奶奶是这片子里的女神,有个美好的癖好,她总是把茉莉花瓣放在胸罩里,这样就会满身芳香,影片就是在飘扬的茉莉花瓣中结尾的。

很多人关注这个片子的政治性,伊朗曾抵制此片,要求嘎纳电影节取消其参赛资格。但它最终凭借非凡的魅力获得07年嘎纳评委会奖。

Marjane Satrapi 1969年出生在伊朗,现在已经在法国生活十几年了,她说:“法国就像是我的伴侣,而伊朗是我的母亲。哪怕母亲生病或者发疯,并不会改变她是我母亲的事实。我当然可以选择自己的伴侣,但我也可能会选错、会离婚……人们谈起伊朗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时,总是将她与原教旨主义,狂热主义和恐怖主义联系在一起。我作为一个在伊朗长大的伊朗人,知道这个形象远非真实。正因为此,创作《Persepolis》对我来说才这么重要。我觉得,不应该根据少数几个极端分子的恶劣行为而对整个国家做出评判。”

我其实并不觉得这部电影“政治”,它是一个关于生活、爱和自由的故事。但Persepolis是一个地名(现伊朗境内),曾经是古波斯王国的都城,影片用它来命名确实意味深长……

http://blog.sina.com.cn/ichlogin

 5 ) 课本当中不是这么写的

    适中的放映时间,就是再给我长几只眼睛我也楞看不出来这是政治色彩浓厚的电影。浪费时间做一个政治狂热评论家不如去体会身边的每一个人包括自己。

   小女孩最终也没有长大,也没有变成万众瞩目大家所期待的一个知书达理成功的人,对她来说家是一个包含一切但容不下自己的地方。虽然出生在一个白色恐怖环境,但一直不接受身边的人所做的,不听别人听的ABBA,BEEGEES,却特立独行选择IRON MAIDEN这样的音乐,与身边那些俯首称臣的人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这种高压环境下面敢于说真话的小孩子更是凤毛麟角,以至于父母不想让她有什么闪失,所以把她送到了欧洲。

   几年的欧洲生活之后,她也发现这种生活并没有一种爱能让她像在故土的感觉,人种的差异,还有被迫说出自己是法国人的话。几段感情之后,仿佛看到了真爱,但是慢慢相处发现,和自己想的还是差距甚远。置于舆论不管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婚。


   我了解一些两伊战争的历史,也不知道小女孩所表达的视角是好是坏。我关心的只是她一生的颠沛流离,却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开明的父母,正直慈祥且睿智的奶奶。
    
   在她成长的环境下面,接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街头朋克文化,还有一些聪明的举动,当我看到小女孩为了逃脱警察追捕而让另一个男人去坐牢的时候也不免感慨,幸运的是她被奶奶的一些话及时挽救了,没有继续错下去。
 
   每个人对自己的一生都有着最终的选择权。别人可能会说你的朋克音乐是噪音,流落的生活很差,跟老师顶嘴就是不对,离婚和放纵就是处在道德边缘。
    

   
   一生没成为万众瞩目光芒四射,课本中的成功的人,那么你想成什么。

 6 ) 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故事——《我在伊朗长大》

大概两年以前,我已经看过《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漫画,一共四册,依次序名为「面纱」、「安息日」、「捉迷藏」及「回家」。现在看动画版,可算是温故知新,花一个半小时,重看Marjane Satrapi由小女孩到成年的成长历程,和她笑中有泪的自传式故事。

《我在伊朗长大》所说的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故事,年纪小小的Marjane已经耳闻目睹甚至亲身经历了许多事情——追求民主,反对皇帝暴政的革命运动被血腥镇压;信仰共产主义的大伯流亡后又潜逃回国,终于被逮捕并且处决;两伊战争,使国家满目疮痍。终于,伊朗的原教旨主义势力抬头,女性地位大大下降,社会环境日趋保守压抑……

《我在伊朗长大》所反映的大时代,似乎并不单单是伊朗一国的内部情况,而是过往数十年的时代转折——父辈追求马列主义的美好理想,或是追求自由民主的平等世界,可是在镇压后甚么思想都一蹶不振,而年轻人则信奉无政府主义或虚无主义思想,带着苦闷的心理从现实中抽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信仰与世界观,但在小女孩Marjane的心中,形形色色的思想都不能满足她,时代不同了,信念被抛却,如她所说,我们渴求快乐,但只感到更不自由。

Marjane的父亲说,民族主义与宗教思想最能鼓动人心,放诸世界也不无道理,在香港则是名目变改,换汤不换药,消费主义与自由经济一如拜物教教义,为人所信奉。在消费主义社会中,直接的身体感受及快乐至上的官能满足永不饱餍,享乐主体的快感和失落感旋起旋灭,个体自由受到肉身重重限制,精神依向失落空白一片,是故现代人多为抑郁折磨。

《我在伊朗长大》中的小人物Marjane,当然自有生存的法则,或是追求爱情的慰藉,或是回归父母的怀抱,或是在婚姻关系中安身立命,或是在书本学业求知的过程中充实自己。Marjane一一经历了,但大多失望而回,最后,她再一次出国,移民法国。

目前世界原教旨主义/基要主义抬头,宣扬简单化及平面化的宗教及道德规条,而消费主义与自由经济也进一步推展非理性而过量的买卖交易。Marjane Satrapi在片末缅怀祖辈,又透过艺术创意忆述一己身世,展现出大时代中的另类思维。无疑,传统带来了生活的智慧,经历带来了创作的能量。《我在伊朗长大》的动人之处正在于传统视野和个人经历的化学作用,当然还有真诚的诉说,以及幽默感的中和了。

 7 ) 只记住了奶奶的话


咳咳。关于政治,自由和民主的话,暂且不说。
任何事情,一旦被冠上政治和权力的名头,就很难说得清楚。
只是,奶奶的话,却让我觉得很安静。

她说,你的一生中,你会遇到许多神经病,如果他们可怜你,你就挺直了脊梁回击他们,这是你对付他们的最好办法。没有什么比软弱更可怕的了。你要自尊,要表里如一。
她说,你以为这个理由就可以让你否认自己的根吗?
她说,你当然有选择,所有人都有选择。
她说,不要忘了,是恐惧让我们失去了信心,我们要勇于面对。孩子,你是个有心的人,我为你感到自豪。
她说,我以为你不管发生什么事都会勇敢面对。...好好听我说,我55年前就离婚了,而且我敢说,在那个时代没有任何人提及离婚。我敢说我一个人生活,远比跟一个混蛋生活要幸福。让我来告诉你,第一次婚姻是第二次的演习,你下一次婚姻的时候就会更完整。你哭是因为你很丧气,年轻人是可以犯错的。

自由总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灵上的自由。
只希望自己也能做个,勇敢的,表里如一的人。





 8 ) 《我在伊朗长大》的背景—伊斯兰教革命的认识

        最近看了两部电影,一部是《逃离德黑兰》,另一部是《茉莉人生》。逃离德黑兰的重点是惊险的逃离计划,但我对伊朗人攻占美国大使馆的背景更感兴趣;茉莉人生很早就下载了,当时很喜欢看动画电影,它被很多人推荐,而且也想对神秘的伊朗有更多的了解,看了逃离德黑兰后又有了看的兴趣,它改编自导演之一的玛嘉沙塔琵(漫画家,主角因此叫玛嘉)的自传漫画,描绘了伊朗伊斯兰教革命前后的变化,尤其是对女性的影响。神秘的伊朗激发起我的好奇心,到底它是怎样的国家,伊斯兰教革命又是怎样的,看了些书,对此领进行了一些了解。
1)革命前
伊朗处于沙赫(国王)的独裁统治中;与美国关系良好:美国提供技术和军事支持,沙赫则满足美国几乎所有的要求,这种关系也遭到穆斯林神职人员的厌恶;70年代因为阿以战争,石油价格上升四倍,掌控石油工业的沙赫迅速富有,他却把大量的钱用于军队,军费达到GDP的17%,人民开始不满;沙赫拥有秘密警察,抓捕迫害反对他的人,这一机构让民众担惊受怕;沙赫时期在积极推进现代化,推动教育,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得到提高,知识分子增多,同时让人们意识到沙赫是个暴君,不满情绪高涨;他提高妇女地位,提倡西服(茉莉人生开始时期的情节),很好的举措,但受到穆斯林神教人员等传统人士的反对;随着经济的发展,疏远了穆斯林神职人员,并从他们手中征收土地剥夺权力,沙赫鄙视民主,不取悦民众,国内根本没有支持他的阵营。
2)革命
随着国际形式变化,沙赫的巨大经济计划使伊朗变成一个债务国,遭到知识分子和神教人员的抱怨,同时美国总统来访公开支持暴君的表现激怒了民众。伊朗什叶派领袖霍梅尼公开批评沙赫,遭到独裁政府驱逐,他依然在境外领导着信徒,同时他也拉拢并得到民主派的支持。在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及国王的癌症之下,沙赫下台(在茉莉人生里表现为大量革命者被释放并到玛嘉家里讨论革命)。胜利之后情况突变,伊斯兰神职者抛弃民主派,利用大量激进的信徒捕捉杀害革命者,宗教领袖霍梅尼获得实权。伊朗成为一个教权国家,宗教领袖成为实权者,总统成为辅助角色。在民众的呼声下伊斯兰主义者中的温和派得到表面的权力,霍梅尼不喜欢他们,想剥夺他们的权力甚至消灭他们(这就是攻占美国大使馆阴谋)。霍梅尼首先同意沙赫去美国治疗,然后亲信散播谣言:美国依然支持暴君政府,激起反美情绪,在霍梅尼亲信的鼓动下,激进分子攻占了美国大使馆(这就是逃离德黑兰的背景)。伊斯兰革命达到高潮,温和派遭到批评并下台。
3)革命后
伊朗表面上是议会总统制,但权力最大的是伊斯兰教宗教领袖(早期是霍梅尼,现在是哈梅内伊)和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议会的一切法案都要经过宪法监护委员会的审查以确定没有违反教义,同时它能够决定议员的参选资格(包括总统候选人)。伊斯兰教职人员严格要求妇女穿戴黑袍黑巾,不允许喝酒,抵制一切西方文化,街道上有道德警察,违反规定会被送回家或监狱(玛嘉回国后的一些遭遇)。革命卫队是伊朗最重要的军事力量,它的权力高于地方部队,同时严格打击反对伊斯兰教的人员,相当与沙赫时期的秘密警察。
         伊斯兰教革命可能是错误的,它导致宗教对国家的绝对统治,保守的神职人员严重阻碍了民主化、自由化;伊朗经济衰退,国民生产总值还没有革命前的高,贫富差距增大,控制工业与财政的毛拉(伊斯兰教神职人员)迅速富有并导致腐败。
         硬盘里还有《小鞋子》和《一次别离》,最近想去看了,其实伊朗电影挺优秀的,更多的是对某些精神的深刻性思考。想起中国大量无良喜剧就无奈。

 短评

感觉和《天与地》很相似。本片可以说是漫画作者的自传,视野广阔,坎坷的经历令人感叹。法国不是美好的,可她依然回到了法国,伊朗不是美好的,但她依然说自己来自伊朗。

8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欲自由,必自律。

11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又是。一朵。颠沛流离。的。女子。

1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我的感叹是,这姑娘在伊朗时,由于社会的原因,什么都不能做,甚至还有生命危险,但她生活还算积极,还有点追求. 到了法国,没人管了,反而消沉.最后因为男女关系而不能自拔. 没有限制,放纵的日子固然对外人很有吸引力. 真正过上的人可未必快乐.

17分钟前
  • bymbrofeng
  • 推荐

看这部电影时我刚刚结束了在伊朗的一个半月旅程,在游览波斯古迹和清真寺之外也已经亲身经历过伊朗的反政府游行、警察执法、全国断网,与很多鲜活的年轻人和偏保守的中年人交谈过,在我印象里这个原本只在新闻中出现的国家现在变得十分立体。在看本片时Marji和她的家人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实,这不是西方人眼中的伊朗,他们让我想起了一路上真诚交流过的无数的伊朗人。我不太喜欢说这部电影是“我在中国长大”的调侃,诚然有不少让人联想起我们近代史的场景,但不假思索地简单归类只是一种傲慢,诉诸情绪的愤世嫉俗并不负责任。伊朗有自己独立特殊的发展进程,有动荡地不知往何处去的迷茫,有激烈的阶级冲突和更加暗潮涌动的宗教冲突,有太长的阵痛期,有明显并不安定的现状。把目光放在这样的国家上,实在应该多一分真诚和虚心去了解。

19分钟前
  • 一文
  • 力荐

marjane的奶奶無疑是本劇的靈魂,在碳黑色戰火中散發著茉莉的芬芳,驅散迷惘與無知。

22分钟前
  • 安可期
  • 力荐

加上书这是第三遍了,电影没有漫画来的好看。Marjane无疑是幸运的,不光她来自和天朝一样的样历史悠久神秘风韵浓厚的东方古国,同样经历“革命”推翻独裁又重回往昔,只是百万牺牲在战场上的普通人有哪个可以像她那样祖父是正经王子,一家人liberal的要死,说出国就出国呢,屌丝永远是屌丝,无论哪里!

23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是恐惧让我们失去了信心,我们要勇于面对。

28分钟前
  • N次方
  • 推荐

黑白配色大爱,画风大爱,女主角大爱,自嘲大爱,配乐大爱,黑色幽默大爱,风格有范到要死,又不失深度与内涵,结尾还轻而易举地让我哭了……天啊一切都这么对我口味,能不能给六星?

32分钟前
  • kathyy
  • 力荐

You will meet a lot of jerks in life. If they hurt you, remember it's because they're stupid. Don't react to their cruelty. There's nothing worse than bitterness and revenge. Keep your dignity and be ture to yourself.

34分钟前
  • 力荐

作为动画。。。做到特别到这个份上已经。。。不错,真好。。。深刻

37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简单朴素的线条与黑白画面与童年回忆的特质相契合,银幕中的世界时常被裹挟在一片黑暗之中,阴惨可怖。情感真挚,镜头语言也很有想法。但女主人公/导演对伊朗社会的描绘不够深入。在精英阶层无法完全摘去的滤镜中,真正的伊朗底层民众或沉默或消隐无踪,取而代之的是偏于表象化的图景。(8.3/10)

4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没有庸俗的幸福,才有深刻的痛苦

45分钟前
  • 拾叁空城
  • 力荐

虽不完美,但很多地方都让在异乡的我特别感同身受。忠于自己有时候真的很难也需要时间的打磨,自由真的有代价。无比思家,无条件对自己好的只有家人啊。

4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像自由一样美丽

48分钟前
  • 苏更生
  • 力荐

是伊朗精英阶层眼中的伊朗,不是西方视角的伊朗,黑头巾下仍有自由不屈的灵魂。玛嘉的反抗仅流于对西方流行文化的追随,她家人给我的震撼更为深刻。无数死于新政府屠刀下,不愿苟活的革命者,那才是伊朗的脊梁。政变、革命与战争对于孩子来说,都太沉重了。

51分钟前
  • 草木人
  • 力荐

07年法国票房前十、观众评价前十、媒体评价前十的电影。简约的形式与朴素的感情完美结合之作。故事离我们很遥远,但依旧击中心灵,并非为了远方的战火,而是我们回不去的故乡——“你从哪来?”—“伊朗”。

52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还算不错,老太太依然是电影的灵魂人物

55分钟前
  • 冬贝与9-13刺青
  • 推荐

很遗憾,以影片的开头看来它简直可以媲美灿烂千阳这样的作品,可是到后面它沦为了一个文艺女青年矫情的血泪史,前后的厚重感和后面的严重脱节让优秀的动画设计都失去了光彩。政治斗争和摇滚都是人的两个极端,所幸我对他们全部都没有兴趣

59分钟前
  • 新西兰孙小社
  • 还行

伊朗大院子弟的苦难呗

1小时前
  • 王大根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