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去看

HD

主演:阿列克谢·克拉夫琴科,奥尔加·米罗诺娃,柳博米拉斯·劳恰维丘斯,佛拉德斯·巴格多纳斯,Jüri Lumiste,维克托·洛伦茨,Kazimir Rabetsky,Evgeniy Tilicheev,亚历山大·别尔达,G. Velts,V. Vasilyev,Igor Gnevashev,Vasiliy Domrachyov,G. Yelkin,Evgeniy Kryzhanovskiy,彼得·梅尔库里耶夫,阿纳托利·斯利夫尼科夫

类型:电影地区:苏联语言:白俄罗斯语,俄语,德年份:198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自己去看 剧照 NO.1自己去看 剧照 NO.2自己去看 剧照 NO.3自己去看 剧照 NO.4自己去看 剧照 NO.5自己去看 剧照 NO.6自己去看 剧照 NO.13自己去看 剧照 NO.14自己去看 剧照 NO.15自己去看 剧照 NO.16自己去看 剧照 NO.17自己去看 剧照 NO.18自己去看 剧照 NO.19自己去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自己去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它既不同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攻占柏林》这些正面战场的血肉横飞、排山倒海、摧枯拉朽,也不同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星》所描写的局部战斗中体现的平凡悲壮,更不是战地浪漫曲,而是降临在平民百姓头上血淋淋的残酷。影片的事件和恐怖场面远超过任何一部描写德军集中营的电影,令人毛骨悚然,提醒胆小和心软者慎看。恋人絮语花样男子激情姐妹花但是还有书籍你留下的烂摊子第一季魔力1988后宫之乌异地恋我心飞翔2000硬核风暴暧昧男子爱的归宿爱探险的朵拉 第八季四个婚礼和一个葬礼准教授‧高槻彰良的推测第二季紫禁城里的小食光孽欲凶杀福尔摩斯小姐:失踪的侯爵危情营救天使行动3:魔女末日(粤语)我会回来过圣诞(国语版)只有傻瓜和马 第二季欢迎光临自助洗衣店新男孩蓝色老虎路德第五季忠犬八公中国版二十四小时 第三季过界善恶双生黑狱杀人王麻理惠的怦然心动之道欧比旺:绝地归来玩命追踪(原声版)偷心女盗昨日青空绝望之路黄埔滩头1982无休无止冲绳小芙蓉河西走廊加油站袭击事件2老女人的钱财梵高传

 长篇影评

 1 ) 自己去看:让一个少年迅速变老三十岁,只需要一场战争

对于二战,亚洲战场上,中国是最有发言权的。东北731部队、南京大屠杀事件、三灶岛万人坟、重庆大轰炸、慰安妇、“三光”政策等等,这些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战争灾难,都是二战在中国土地上留下的残酷印记。

作为亚洲战场的反法西斯主力军,中国为了抗击日本法西斯,受伤1700多万人,死亡1800多万人,在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也是功不可没的。

而在欧洲战场上,真正与希特勒抗衡的是前苏联,与德国的对抗中,前苏联一定是最有发言权的。苏联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损失最大的国家,而这些损失主要也是在对德作战中产生的。为了这次战争,苏联损失了2780多万人口,3300多万人伤残。

其实在前苏联时期,也有一批相当经典的二战电影被搬上银幕。而与大多数抗战电影表现正面战场英雄人物不同的是,这一部1985年上映的《自己去看》(come and see)表现的是德占区的苏联人民遭遇的各种暴行,跟随着小主人公——少年Flor,见证了残忍的法西斯军队。

1.“我想去打仗!”

1943年,前苏联卫国战争打响,年轻的男孩们要走上战场,为自己的国家争取一份自由。

Flor也是这样的一个少年,生活在宁静村庄中的他似乎还不明白战争意味着什么,当母亲请求他不要参军的时候,他坚定地要去参军,他两个年幼的妹妹看着母亲和哥哥的争吵,也不明白意味着什么,只是对视一下,笑出了声。

孩子们好像一直对战争没什么概念,因为在另一边的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偷书贼》中写着孩子们奔走相告,欢呼着“战争来了!”的场景。

就像是夏令营而已

Flor就这样被军官们带去了军队,战士们的热情都很高,在这片郁郁葱葱的树林里,所有战士们吵吵闹闹、拉上女人们一起合了影。至此,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笑容,似乎不是去打仗,在高大浓绿的水杉树下,这一幕显得尤为悲壮。

Flor因为是新人的原因,被安排走在队伍的最后,年幼的他显得有点委屈,他虽然小,但他也有一腔虎胆,他想冲锋,他想杀敌。在难过之际遇到了古灵精怪的女孩Glasha,在森林中,两个人一同经历了恐怖的空袭,让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2.“我恨希特勒!”

在空袭中,Flor受了轻伤,于是便回到自己的村庄,但是他们的村子静悄悄,他的家里也没有人。Flor告诉Glasha他知道她们在哪里,就开始奔跑起来。

Glasha在奔跑的路上回头看了一眼房子,在房子的背后堆满了尸体,横七竖八的地被扔在那里,Glasha吓得说不出话,加快了脚步,直到和Flor艰难地趟过了沼泽地,Glasha才对Flor吼出了“他们都已经死了!”

Flor没有任何震惊,或许早已料到这个结局,但却不想承认,甚至死死地掐住Glasha的脖子,不准她这么说。

Flor开始恐惧了,他害怕Glasha说得是真的,虽然他已经认可这个结果,但是他还是不愿意相信。

当幸存的老乡们带着Flor走进营地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哭,还有人在用泥土和木棍做出希特勒的泥像,剪完头发的Flor看着希特勒的泥像,重重的啐了一口口水。

——你在说什么?——把屎浇他(希特勒泥像)身上。

一个躺在地上重度烧伤的村民艰难地对Flor说:

他们把汽油浇在我的身上,把我点着。我追着他们,求他们“请杀了我吧!”他们只是在笑。 他们只是在笑。

这个时候,少年的脸上已经没有了笑容,不再像个少年。

在片尾,少年对着希特勒的牌子连续射击了数十枪,这也是源于他见证了德军对小镇的屠杀、折磨,从此Flor双目之中满带仇恨,早已没有了少年的纯真。

战争前的Flor

战争后的Flor

3.“我不想死!“

影片在德军对小镇的屠杀中,被推上了高潮。

德军将村民们赶进集中营,村民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恐惧而无法思考,都乖乖地跟着德军进入集中营小屋。当所有人进去之后,德军将小屋的门反锁起来。

囚禁?

错了。

德军让没有孩子的人爬了出来,把母亲拉出小屋,把孩子扔回小屋,然后将手雷从上方的窗台上扔进房间,里面传来一阵阵哭喊和吼叫。男人、女人、孩子、老人都在火海中发出一阵阵悲惨的叫声。

惨叫声、狂笑声、狗叫声、鸟叫声、火在燃烧的声音,统统交织在一起,遮蔽了整片天空。

外面的Flor和其他人惊恐地看着这一切,眼神里写满恐惧和震惊。

在熊熊烈火的前面,德军拉过Flor,把手枪抵住Flor的头,Flor脸上的耻辱、害怕、愤怒的表情交织在了一起,变成了一个皱着额头的呆滞表情。

摆完造型、拍完照之后,德军扔下了Flor,笑着走了。

这场屠杀中,德军看着大火狂笑,狗在这场混乱中不住地蹦跳,可怜的俄国人惊恐地看着这一切,屠杀是德国法西斯和牧羊犬的狂欢

4.结束语:无与伦比的呈现天才

在这部《自己去看》中,战争的残忍和无辜百姓的悲惨遭遇只是它被奉为经典的一部分,如果要全面地评价这部1985年的影片,那就不得不提它的拍摄手法。

在影片中,背景中总是充斥着一些声音,那些细小的声音总是萦绕在耳边。

每当有死亡的时候,苍蝇地嗡嗡声会响起。Flor回到自己的村庄,发现一个人都没有,苍蝇的声音响起,暗示着这一切会关于死亡。

当空袭炸死了Flor的战友,和他们抢来的奶牛时,苍蝇又出场了,嗡嗡地叫着,开始叮噬这些没有生命地躯体。

特写的死去的牛的眼睛

苍蝇象征腐烂,在影片中预言了死亡。

另一个背景声是德国人地银哨声。只要德国人即将出现,就会传来一阵飘渺的口哨声。预示着一场灾难即将发生,或者是一场浩劫刚刚结束。

影片从孩子的角度来观察战争,与另一部二战电影《伊万的童年》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本天真烂漫的少年,战争之后变成了老成的士兵,战争加速了他们的成长,也加速了他们容颜的衰老——根本没有人会相信,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自己去看》和《伊万的童年》还有一个惊艳之处就是,蒙太奇的手法。同样是战争,《伊万的童年》用男孩伊万的梦境来反反复复地表现伊万对母亲和妹妹地想念,从而突出他对法西斯地怨愤和恨之入骨。

而在《自己去看》中,在片尾,男孩Flor对着希特勒的人像射击,影片用蒙太奇的手法一虚一实地倒叙着希特勒的一生,Flor恨不得将每个阶段的希特勒都置之死地,这样就不会发生这一系列残忍的事情了。

片中当德国军官被俄军俘虏之后,仍然强硬地说着:“是我下令除掉所有孩子地,因为你们的民族没有资格存在在世界上。

这个德国人说,这就是战争,我们谁也不能责怪。//你们国家没有存在的价值。

而当Flor追忆到希特勒的童年,看着年幼的希特勒,Flor犹豫了,他没有开这最后一枪。

至此,影片结束。

《自己去看》片尾蒙太奇片段

 2 ) 老电影为本片提供了创作模板

说起苏联电影,首先入脑的无非是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等为首的老一批先烈对电影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其次便是诗意的塔尔科夫斯基。与塔氏同时期的依莱姆·克里莫夫拍摄于85年的《自己去看》,在继承了前者诗意化的同时,在影像上也与苏联的早期电影风格一脉相承:特写与大特写的反复运用(尤为突出的是中弹倒地的奶牛充血的眼球),单一的固定镜头,声音与影像的互文,片尾蒙太奇的运用。大多数时间里,摄像机只是通过简单的平移,对轰炸过原野的荒凉和纳粹屠杀的残酷纪实般地让观众们“自己去看”。 影片最大亮点,当属片尾蒙太奇的运用。画面在少年冲希特勒画像射击与历史图像间反复切换。开枪,黑白画面猛震,历史镜头快速倒带;开枪,黑白画面猛震,历史镜头继续快速倒带;开枪,黑白画面猛震,历史镜头再次快速倒带。历史的车轮滚滚倒退,希特勒终于返回了母亲怀抱中的幼儿时期,仿佛历史可以重来。下一格镜头切到熊熊烈火中的木屋,一切都是虚幻,残酷的现实仍在继续。 几只动物在片中的穿插为沉闷的影片提色不少,也附带出许多内容: 鹤:动物的出现,自然联想到布努埃尔。与布努埃尔蛮不讲理,突兀性插入动物的画面相比,一只家园被毁的鹤的出现显得合情合理。 奶牛:牛主人被迫在泥地上打滚,白色衣服上沾满黑色泥土。这一刻,人与畜的区别是如此的微小。 狐猴:纳粹军官一边下达着杀人指示,一边与丑陋如鬼魅的狐猴神态亲昵,反映出纳粹如鬼魅,平民不如兽的境况。

 3 ) 这个孩子,他看见了什么?

说起二战电影,我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最长的一天》(1962)、《辛德勒名单》(1993)、《斯大林格勒战役》(1993)、《钢琴家》(2002)等经典之作,但要说最具震撼性的作品,1985年的苏联电影《自己去看》带给我的震撼,是要超过以上的作品的。

这部以孩子的视角直面战争的电影,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没有抗击侵略者的英雄主义,没有苦难中的人性的光辉,也没有大时代中的传奇人生,有的只是超越噩梦与想象的战争炼狱,而这个炼狱又是如此无限接近于真实的灾难与历史。

影片的最后,打出了如下的字幕:

“白俄罗斯有628座村庄和它们的居民被彻底摧毁。”

影片中的重头戏,是展现了一座村庄如何被彻底摧毁的。

1/628的灾难,在整个二战的浩劫中,可能只是沧海一粟,却足以让我们看到这场战争最面目狰狞最泯灭人性的一面。

和集中营中的大屠杀、南京大屠杀等惨绝人寰、无比冷酷的大屠杀不同,这场发生在白俄罗斯村庄中的屠杀,是一场狂欢式的屠杀。执行屠杀的德军和“伪军”,从“节日般”的“集合”开始,到把孩子们关进木屋,再到放火焚烧,以及最后的开枪扫射,“屠夫们”在这个过程中表现出了大型盛会式的狂欢姿态。

我们没有看见木屋中的孩子们是如何挣扎的,我们看到的只是“屠夫们”的令人发指的“欢乐”——这一刻,他们不再是人类,彻底变成了魔鬼。影片保护了我们的“眼睛”,却“无情”地伤害了我们的“心灵”——不能直视的噩梦才是永远的噩梦。

战争只是满目苍夷、生灵涂炭?

这部影片所呈现的东西,超越了视觉和听觉,带给了我们心灵深处的颤抖。

树林中的穿行、沼泽中的挣扎、短暂性的失明、麻木了的恐惧、歇斯底里般的失语、绝望般的仇视、茫然的生还,等等,都拍出了更深层次的战争创伤。

影片中还出现了不少演员直视镜头的特写,演员彷佛向观众发出了“邀请”:走,过来瞧瞧!而每一个看完了电影的观众,都是勇敢地“自己去看”的反思者。

影片超越了揭露,超越了控诉。施暴者在令人不寒而栗之外,更可怕的是,他们是被战争塑造出来的疯子——屠杀点燃了他们的“激情”与“快感”。

我们本来以为只有在战争狂人身上才能体现出来的特质,其实可以传导到每一个有着“平庸之恶”的军人身上。

“……我从来没有杀过人,连苍蝇都没有杀过。这里每个人都能够证明这一点。我只是个疲惫的老人,我很想退休。我只想在家抱抱孙子,我的好几个孙子和你们一样大。但这是战争,这不是谁的错。”

这是下令屠杀的指挥官,一个“温和”的老人。这样的作恶者,其实比那些张扬嚣张的作恶者更可怕,因为他的“恶”是如此“普通”,存在于每一个“普通人”的心中。

这位指挥官说完后,便遭到了他的下级军官的“鄙视”:

“白痴,懦夫!典型的小德国人!混蛋,狗屎!……(转向红军和村民)是的,是我说的,‘留下孩子再出来’。我那样说,是因为孩子是危险的,要斩草除根。你们没有生存的资格,不是所有民族都有存在的权利。你们是传播共产主义瘟疫的劣等民族,你们没有资格存活。我们的使命必将完成,即使今天失败,总有一天会成功的。”

这位“忠实”的纳粹信徒的“信仰”也许正是那场“狂欢屠杀”的致幻剂。

法西斯是什么?当然不只是捍卫“信仰”的狂徒,也是嘴上不说且装无辜的“狠人”。

“自己去看”,看的不只是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炼狱,更要看看制造炼狱的侩子手的嘴脸。

在红军和村民们“复仇”之后,目睹一切的少年弗廖拉似乎在一瞬间变得苍老了。

他扣响了扳机,一次又一次地“射杀”“希特勒”,“历史”因此而“倒流”。

这个结尾的寓意似乎过于明显了,但也符合一个从炼狱中侥幸生还的的孩子宣泄仇恨的方式。

这个孩子,他看见了什么?

请“自己去看”。

 4 ) 20200305

一個蘇聯戰爭片,好像這就已經能大概概括這個片子了。但又不是,這裡面沒有哭喊的年輕士兵,也沒有平凡人的壯舉,整個片子相機一直跟隨著一個想要加入游擊隊的白俄小孩兒。

從他為了加入游擊隊去挖戰壕裡的屍體身上的槍開始,一種無可奈何的絕望蔓延整個影片。這些絕望在初期並不那麼明顯,是厚厚的沙土,痛心疾首的母親,遍體鱗傷又毫不在意的游擊隊員。漸漸地所有短暫的喘息都飛快地被從天而降的災難打破,我們開始看見森林裡的砲火,被集體射殺地村民,成群的在孤島上避難的人。這一切的絕望似乎都沒有過程,只有結果,我們看見的只有在大火過後全身燒傷的奄奄一息的人民。

而影片的後三分之一開始,我們開始切身經歷一場浩劫。我們被趕出自己的家,被槍指著站在廣場上;又被推搡著進入一個狹小的穀倉,然後在恐懼中被燒死。又一次的,我們看不見哭喊的人們,雖然能聽見震耳的哭喊和尖叫。我們只看見無數燃燒的房屋,把婦女舉上卡車的軍人和滾滾的濃煙。所有的殘酷都沒有具象,看的人卻不敢呼吸,這大概是這個片子可怕的一點吧。

短短數天的時間,我們的主人公在炮火和塵土中急速地變老,影片最後的弗廖拉憤怒地朝著泥水中的希特勒畫像射擊,滿臉佈滿了皺紋。像影片的題目寫的,觀眾只有come and see才能知道。我甚至覺得這個三個小時充滿史詩感的長片並不想強烈地說些什麼,導演只是找了一雙最純真的眼睛帶我們去看這些殘酷。然後我們跟隨這雙眼睛感受失去和痛苦,感受絕望和憤怒;在影片結束之時跟著這雙眼睛變老。

一個學電影的不會寫影評太可笑了,可我確實覺得我的文字過於淺薄和無知,不該也不能概括或者評論導演的煞費苦心。也許在其他主題的片子裡我能說的多一些吧,這種民族性的苦難實在力量太大了。

 5 ) 是什么让张嘎从一个小兵到一头野兽?

这不是影评。

那时,我还小。大概在我七八九岁时看了《小兵张嘎》。电影里的每一个镜头都告诉我:热血能让花朵绽放。于是,嘎子就成为我那时的榜样。

电影里的嘎子梦想得到一支枪,不是木头削的,也不是铁丝缠的,而是真的可以将子弹射入人的五脏六腑,在里面翻江蹈海,让对方瞬间呜呼哀哉的真家伙。于是他参加了八路军,学习搏杀技。差不多那个时间吧,我又看了《闪闪的红星》。小小的娃娃明显是返童还老,他非常成熟又沉着,还很机智的通过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小娃娃拿着刀把身体如牛的成年男人一刀一刀地砍出了白眼。每次看到这热血沸腾处,我们那群花痴就在那儿嚷着:杀的好!杀的好!回头想想看,那是多么美好的年代啊!可以用枪或者用刀去释放天性。只可惜,我们这朵花朵却活在新社会,眼巴巴的看着镜头去幻想自己在那个可以杀人如斩麻的年月里称英雄,做大王或成肉酱。

读小学了,老师告诉我们:血能让八九点钟的太阳茁壮成长。

讲台上人类的灵魂工程师,年方二五,长相正派。他丢开语文课本,肃容挺腰,拿着教鞭。那教鞭,是一向上进的工程师自制的牛皮鞭子(他有太多这样的发明了,总能想着法子让我们哭爹喊娘)。他有个习惯,总爱在课前把那鞭子在水池里泡一泡。这样,在他上课时,鞭稍的水便滴答滴答的在讲台上或我们的身边回响,以让我们这些太阳心生恐惧,身体战栗,然后如他所愿:乖乖听话。有一天,他用激情澎湃的方言给我们讲黄继光同志是怎样不假思索的用肉身扑上堡垒,勇敢的阻挡住了美帝国主义者邪恶的枪眼炮洞。那时,我似乎真的看到了黄长官身体在那一瞬间身体如筛子状,分崩离析,红花绚烂。正愣神,就听见唰的一声细响,扭头一看,那牛皮鞭就生生的钻进我的肉里再甩出来。你妈那个奶头,那可是我的肉啊!当时,我心里骂着他的娘啃着他老婆的骨头(当时还不知道那肉比那骨头有味多了),但我硬是压着,没吭声,强忍着,但我必须记得。在工程师的鞭策下,我又知道了12岁参加革命的王二小,14岁参与暗杀行动的刘胡兰。我觉得,自己长大了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如真正的太阳,孔武有力的从草丛里钻出来,扑上老师,夺了教鞭,再鞭鞭见肉、肉见白骨的抽到他正派的国字脸上。我真想这样做。我也准备着这样做。我准备着更狠了去做。放寒假的一个晚上,我偷了老爸崩鱼用的炸药,气势汹涌的把自己化身王二小,翻进校园,把炸药放在工程师办公室的窗户那里。点着引信跑开,只听见噗的一声,眼前一片白色。白色散去,办公室安然无恙。后来我才知道那炸药长期放在水沟里,早失效了。也是后来才知道,学校的领导在他还没有任满一年就把他调到另一所学校为其他小太阳宣讲英雄教义去了。那一刻,小太阳的小蛋好疼。

当时,我是善良的孩子,是纯洁的小花朵,是温暖的小太阳,既然如此,我当时怎么会这——样——做呢?幸好未遂。不过,我是特例。

后来,我身边的小花朵们勇敢的实现他们的理想:他们用石头打瞎了对方的眼睛;他们拿着刀子插进对方的身体;他们用铁棒打断了对方的腿;他们用河水将对方活活淹死;他们拿着鸟铳轰了对方村里的寺庙;他们一把火点了对方住了几辈子的房屋等等。当然,这只是发生在我身边的,应该还有更多没在我身边的我不认识的以及没听过的事。大人之间处理事情最愚笨的方式,小孩也学的特别快。没办法,大人们总是艺术化的渲染着他们如何英勇、如何坚决、如何秋风扫落叶、如何痛打落水狗、如何牛逼哄哄、如何的禽兽不如。谁不想过这个瘾呢?何况一点就着的小孩子。对了,谁说内因决定外因来着?有个成语叫“南橘北枳”,同样的种子,环境不同结果也相反。假如我那时继续在学校里混着,说不定你看到的已经不是我现在这个怂样了,或者说你已经看不到我了。这是八九十年代的事,小太阳们还不至于肆无忌惮,如果事情的背景放到二战那阶段,这群野蛮的小太阳会是个什么境况?可想而知。

《自己去看》,首先是一部恐怖片,然后再是一部战争片,或者说电影就不该分类。说它恐怖呢,是因为它呈现的视觉和心理极度寒心。那么战争,就当个表象看吧。这是1965年的白俄电影,当时还叫苏联,一家子的。说的就是就是二战时一个类似嘎子的娃娃如何炼就冷血之心。不说了,自己去看!

曾经,我那么爱看战争电影,也以为自己热爱战争。现在,我长大了。但在我看完这部电影,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热爱和平。

松口气,扯下别的吧。曾在13岁饰演嘎子的演员后来咋样?你们想知道吗?在文革中,他对崔嵬等电影主创来了个集体批斗,并亲自动手打了在电影中教他如何打鬼子的罗金宝扮演者,直把他整进牛棚。那年,嘎子16岁,已经秉承了精粹。

 6 ) 安魂曲里的射击

简单说两句。

一刷《自己去看》 的时候觉得片子就用圣女贞德蒙难记的方式讲了一个单纯的反法西斯故事,周末大银幕重刷的时候发现影片的另一些细节。

圣子弗廖拉蒙难记

在这个故事里,弗廖拉本就是个被red government 粗暴地征召又转而抛弃的“孤儿”,甚至他能出现在反法西斯的合照里也只是因为身上那件漂亮的外套(而不是所谓爱国的热情或战斗的勇气)。电影偏后段,当弗廖拉在浓雾中被救起的时候,老伯给他重新“安置”了家庭,有爷爷、妈妈和数不清的兄弟姐妹,独缺一个父亲。而在弗廖拉问起的时候,老伯直截了当地说了“没有父亲”。如果有印象的话,电影开头弗廖拉的原生家庭里也是没有父亲的。那么这里反复强调的缺失的父权指的是什么?

故事开头的大合照

陷在囹圄的纳粹军官,面对白俄的枪口脱口而出的不是雅利安人最喜欢的血统论,而是直指对方的红色瘟疫的不可控制。而影片也始终在强调这是一个发生在白俄罗斯的故事,而压根没有提苏联的任何话。

始终在强调白俄罗斯的抗争和损失

联系这一切,见证一切的弗廖拉最后在莫扎特的安魂曲里疯狂射击的,真的仅仅是希特勒和他的法西斯政权吗?

安魂曲里的射击

 短评

1.影史最残酷剧情片之一,仅次于[刀的哲学],亦与同年另一最黑暗纪录片[浩劫]构成互文。2.比之[伊万童年]柔暖的诗意梦境,本片阴冷到底,毫无希望,一如皱纹满面的衰朽孩童。3.片名出自[启示录]第4封印。4.他们在上面喝酒,把酒瓶留给我们。5.粘稠沼泽,垂死马眼中的照明弹。6.枪击希特勒倒退时间。(9.5/10)

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死亡诗篇末日景,流弹如花灼人心;纳粹狂魔无尸骨,尤是春归梦里人。这是地狱,请自己去看。

12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意识形态固化的太过明显,所谓「最残酷的战争真相」反而充斥着主观「咬牙切齿的仇恨」以至于最后完全失控,作为宣传电影并无不可但是在艺术呈现与审美上则反而沦入二流。

14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影史上最残酷的电影,自己去看。可惜我一直不欣赏电影创作者带着情绪拍电影,抛开这些政治意识形态,战争中的人性刻画依旧震撼人心。★★★★

1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丑恶的战争,各种惨不忍睹……经典但异常残酷的电影

21分钟前
  • 晚安好运©️
  • 推荐

百闻一见系列,简单粗暴的记述了小游击队员从渴望武装到目睹大屠杀全过程的心路变化,粗暴到小男娃的身心反应几乎是直接靠化妆变化来表现的,片子极端反法,没其他态度,就像是刻意举着身着纳粹军装的泥巴假人招摇过市一样,一心只为引起群众目光与唾弃,最后把希特勒“打回娘胎”的处理倒是荒诞到有趣

22分钟前
  • 阿奇波尔德
  • 还行

@资料馆|结尾历史影像倒流的蒙太奇试图回到罪恶的原点:面对母亲怀中仍是婴儿的希特勒,我们要不要开枪;拿枪的人会不会成为下一个希特勒;最后一幕穿越开头那片树林,是重演这场战争的开始,还是另一场战争已经到来。

23分钟前
  • 笑忘录在别处
  • 还行

「直線的迷宮」,焦點愈是清晰,視點便愈是模糊。收尾剪接著實張揚過火,但在這個嶙峋男孩「盯」著你我告解整整兩個小時後,實在難言一絲一毫苛責苛刻……

26分钟前
  • 焚紙樓
  • 推荐

纳粹被展现为狂欢节般的享乐主义,苏军的形象与其说是保护者不如说是侵犯本国民众人权的另一种侵略者 ,只是在一种更大的对外的集体恨意下不得不凝聚起来,这便是家国情义的真相。主人公面对来自成年人世界的一个个玩笑,例如他和格拉沙对视时两人同步破涕为笑,他以为可以与她相互理解,却被她当做司令的一个镜像去发泄苦闷,在她的爱的呼唤中反而凸显了差异的不可弥合性和极端环境下精神的歇斯底里性。以不同的地点和同行者为区隔的叙事结构不可谓不均衡,但堪称偏执的视听手法将影片抛入了对立面,正如人脸特写和主观视角长镜头之间的主客互搏。缺乏前史铺垫的面庞和戏剧化的表情的长时间强制性在场带来一种陌生化的奇观式惊骇,人被战争同化,这是对于地狱的反馈,同时也是来自地狱的凝视。似乎有使用三次裂焦滤镜。动物相关的隐喻都堪称点睛之笔。

30分钟前
  • c. velasquez
  • 还行

勉强及格。后面的近一小时终于进入正题,大场面控制的好,一群人欢天喜地杀人的劲头好看,摄影也渲染到位,但全片并没有什么血腥跟裸露场景,比《26个画面的占领》都差很多。前一个半小时人物处于近似着魔状态,剧情过于反复,在情绪和事件的推动上代价大但效果一般。全片诸多大特写冲着镜头或第一人称视角,倒是点题。类似现代启示录

34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很久没有在资料馆看到这么烂穿地心的电影了 所以有点生气 导演为了泄愤已经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电影里纳粹那种仿佛喝多了的癫狂和放纵根本不像德国人 倒是很像俄罗斯人 这种不顾事实的疯狂抹黑的逻辑大概就是用自己最差的样子来想象敌人的样子 只会暴露自己的无知和虚伪 反而丧失了直指人心的控诉力量 一味的苦大仇深和自虐 一味雷同的怼脸大特写让人想起琼瑶剧的马景涛咆哮式表演 同样廉价的煽情 毫无必要的对于女演员的身体消费也很低级 最后击垮我的是片尾莫扎特的安魂曲居然改用苏联式崇高唱腔 这实在是像吃了苍蝇一样恶心 修复版非常精美 色彩感人 摄影有炫技但缺乏神来之笔 @中国电影资料馆

36分钟前
  • ricecream
  • 很差

最后那段枪击希特勒的蒙太奇真是神爆了,神来之镜!神来之镜!只有电影能做到,只有电影能做到!怪不得被周传基拿来批综合论!

39分钟前
  • 我读书少♂
  • 力荐

惨目忍睹!男孩对法西斯控诉那段蒙太奇处理的妙极了!这是一部很特殊的战争题材电影,它真实地描写了德占区人民的悲惨遭遇和场面,以及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的恐惧,反映了战争的真实面目。"Come and See"语出圣经启示录,意为让人睁眼看看末日图景。

40分钟前
  • Vini_Kazma
  • 力荐

实际上并没有多么残酷,但影像风格真的太神了。虽然已是三十年前的片子,但我还是想说苏联电影真牛逼。影片中大量凝视摄影机的面孔,组成了最有力的宗教-历史-文明三重图征。我在里面找到了新世纪电影创作中几年未见的珍宝:想象性创造力。

43分钟前
  • 王写写
  • 力荐

不是冷门佳作,是冷门神作。沟通受难心灵与黑暗历史的音效和影像模糊了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界限,如排山倒海般征服力的强大视听彻底把人拖入另一个真实存在过的时空,所有描写战争残酷的文字在它面前都沦落为一种粉饰。很长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看过一部像这样“黑幕后顿觉自己轻如鸿毛”的电影了。→20.12.4 时隔三年,资料馆重温。一次确证。告别表象权威吧。

47分钟前
  • Ocap
  • 力荐

『為了补標再看电影🎦』之前看过清晰度忘了,今高清画质再看,没有直面战争的大场面,通过普通人的眼光体验战争的残酷,俄罗斯🇷🇺文学的厚重感在电影里表现强烈。没有战争的生活真的太完美了,但是近现代战争一直陪伴着我们,虽然我们没有亲历战争,但是世界一直在战争的阴云☁️笼罩下,很多人还生活在战争的你死我活的日常中珍惜没有枪林弹雨的日子。

52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还行

4.5;风格极为独特的战争片,被震到几乎无法动弹。大量直视镜头+各种特写+主观视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己去看」;战争究竟离地狱有多近,自己去看!前半段一直笼罩于某种怪异而荒诞的氛围中,从参军开始便被卷入一种无法自保、无法摆脱的漩涡;爆炸后耳鸣的音效与喘气极具压迫性,运镜与氛围营造很有超验感与前瞻意义。沼泽中的艰难行进与登岛之后选择性失明,死神附身的希特勒骷髅架,濒死的牛眼望向荒唐人间,均处理得极富隐喻,视觉冲击力满格。结尾堪称绝妙,射出的怒火致使时间倒流,然而若真的一切可重来,难道世界会有所改变吗?孩子的脸从此苍老,树林中镜头一转,俨然冬夏又一春,这世上的杀戮并未停止。

53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影片中途很多人走了,有人睡着了,打呼噜响彻天际。散场后,坐在前排后半段一直在玩手机的姑娘终于抬起头,给这部片子下了一个“贩卖苦痛”的结论,跟同伴哈哈笑了。那一瞬间觉得果然现在人们还是吃的太饱了,作为人类是不是应该有点基础的同理心和尊重,没有任何一段历史该被这么评价。诚然这部片子在节奏上有问题,观感可能比较不适,但是就算是“贩卖”,相信导演和摄制组乃至整段二战史里的人民,也没有期望你用这80块钱的电影票为此买单。还真的是,屠刀没有落到你的头上。

55分钟前
  • 二二
  • 力荐

孩子是问题的根源,这话再追一步,人都是从孩子长成的。战争一次次重来,浩劫不断反复,人间即炼狱,因为人类就是问题本身。

59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1. 德国鬼子进村了,进到了白俄罗斯的村庄,烧杀抢掠。2. 小男孩的脸部化妆,瞬间老去了,艺术表达能力非常强。3. 最后他拿着枪,烂水坑的希特勒画像射击时后用了《意志的胜利》里面的影像,回放的效果,以及最后有一张希特勒儿时跟母亲的合照,而小男孩儿并没有向婴幼儿希特勒画像射击,意义就出来了

1小时前
  • Sabrina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