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已完结

主演: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2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3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4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5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6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3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4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5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6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7客从何处来第一季 剧照 NO.18

 剧情介绍

客从何处来第一季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近日,《舌尖上的中国2》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纪录片的关注。而同样由央视制作,讲述易中天、马未都、曾宝仪、陈冲、阿丘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的真人秀类历史纪录片《客从何处来》,被誉为开创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先河,备受期待。4月27日晚间,CCTV-1将携手优酷同步播出这部“并不是很严肃的”历史题材纪录片。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国人自古对于“家乡”都有着一种特别的眷恋,而《客从何处来》的这个题目也正式来自这首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这档真人秀类纪录片分七集,易中天、马未都、陈冲、曾宝仪、阿丘五位嘉宾踏上未知的旅行,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历史。他们将寻访海内外数十个地方,探究自己家族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私家历史”,在历史中认识自我、思考未来。  一份足有253个人的死亡名单,绝大多数人都姓易,他们的生命都结束在1939年9月23日,最大的71岁,最小的只有1岁。这是易中天在去往岳阳市营田镇家族老宅的前夜,通过传真发给他的。对于这桩发生在75年前的家族惨案,易中天早有耳闻,但却不知道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在这场灭顶之灾中自己家这一支能幸免遇难。带着对这段历史的不解与好奇,易中天踏上了《客从何处来》的寻根之旅。而陈冲希望了解作为中国著名药理学家的外公自杀的真相,马未都最想知道生前是空军总医院政委的父亲的故事,阿丘想知道他外婆是怎么去世的,曾宝仪则是带着浓浓的乡愁寻找外公的故土。  每个人背后都有段深埋的家史,《客从何处来》中每集片子仅讲述一位嘉宾的故事,通过阐释个体与家庭、宗族、民族之间的关系,复原我们的故土牵挂、追思念旧、家国情怀的精神线索。多集拍摄下来后就不断的接近“我们是谁”、“我们的民族是谁”的意义。它不仅是一部有趣的纪录片,更是可以撰写出真正具体的,真切的,无法被篡改的,关于我们自己的家国史、民族史。  2014年4月27日起,让我们与五位嘉宾一同奔波万里百年,去认领属于他们尚未启封的血脉遗产,一同观看《客从何处来》。为什么是他?左眼诡事灵能百分百II劫机惊魂凯斯·哈林:街头艺术男孩台风逃跑计划懂也没用的神秘人类杂学词典科技舞曲兄弟三体2023奈何BOSS又如何巴比伦饭店第四季功夫乒乓坦克战闹婚记春江英雄之秀才遇到兵有点心机又如何一级方程式:疾速争胜第四季大桔大利向着明亮那方差役新兵正传2少林俗家弟子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櫂1985“摇”破天惊年轻人盒子里有猫腻行运超人夏日遐想圣诞篇三只猴子倩女幽魂那一年的除夕夜我和“叛徒”老爸伊犁河谷坂道上的阿波罗黑洞1979不能没有家逃出生天国语绿色房间寄希望于比特币同志如我们楢山节考1983百慕大三角:多彩田园曲遗嘱囧事

 长篇影评

 1 ) 我的战争观,我们的战争观

看完古尔齐亚写的战争观后我立刻想起了这部电视剧,想起了这前三集里易中天的起起伏伏的家族史和战争观。
第一集里,易家祖屋在抗日战争里被侵华日军的轰炸机夷为平地。全家人在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而后赋闲在家的二爷爷易甲鹇的带领下在轰炸前夜逃离祖屋(这位二爷爷据说是电视剧《红色》男主角原型),走上同千千万那个年代的中国人一样的流亡之路。
而第三集里,在讲完易家民国前后的历史之后,随着视角的拉远,我们也被易中天带到了越南河内。易家十八代祖先易先在得不到朝廷撤兵的消息的前提下死守越南谅山,后城被越南独立反抗军所破,易先自缢而亡。
时间与地理的跨度,把这两段除了血缘外毫无关联的故事汇聚在了易中天身上。彼时,他和他引领的视角是一个在战争中流离失所、侥幸存活的难民后代。追寻的也是在轰炸中死去的先祖和二爷爷之所以能够对轰炸未仆先知的家族史。此刻,身处越南、面对十八代先祖时,视角则转化为了镇压越南人民独立的侵略者后代。
这种视角的转换应该是导演有意为之。从侵略者后代到战争难民,易中天的家族史正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起起伏伏的战争史;而这种转换聚焦在一个人的身上更是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即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你根本无法选择你祖先参与的战争是否正义,更无法选择是否参与战争。作为后人,你只能接纳。接纳所有战争带来的的骂名与泪水,接纳所有战争带来的苦难与折磨。
电影《我的战争》的宣传片里,一群老人坐在一个去韩国首尔旅游的大巴上,韩国导游小姐说,欢迎你们第一次来到首尔,老家伙们说,哈哈,你错了,我们当年就来过,那时候不叫首尔,叫汉城,我们当年是胜利者,是开进城的!
是的,今天你可以在韩国人面前趾高气昂的讲你昔日开进汉城,因为长津湖冻死饿死的不是你、因为上甘岭上被炮轰的更不是你。这种话里传递出的扭曲的战争观让我觉得胆寒,本应为和平的来之不易而珍惜生活的人却在趾高气昂的渴望战争,是真的看不到那些被战争搅碎的人与家庭么?还是真的因为屠龙勇士在恶龙死后会化为另一条恶龙继续盘踞在龙巢?

你所能做的只是在奔跑中保护好你自己

你想要感受到他爱你 愿他别去伤害你

 2 ) 不能说的秘密

本来,追寻一个先人的旅程不会是这么一个侦探片一样的故事。中国人对于血缘传承和家族势力的执念在某种程度上一直战胜着改朝换代的战火离乱。
你家有家谱,你村里有祠堂,你看见小伙伴们两个字的名里头一个字跟你一样,所以你知道你们是一辈的人。但是现在,你得靠着躺在善本室里好多年没人看过的,因为拍电视的噱头才拿出来的只字片语来确认你爷爷奶奶甚至爹妈的事迹。
中国人对于历史的尊重,用孔子的话说,是“慎终追远”,对于过去的学习和尊重,最早来自于祭祀时候对于祖先故事的恭敬了解。
在这个古老的农业文明里,家族不仅代表着生活在一起的一群人,也是荣耀,身份和信誉,它更是一种最终成为政治势力的家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成为一种历史发展中与朝代更迭时而并行又时而分开的隐形实力。除非被另一种政治力量专门针对,否则,它具有我们根本无法想象的活力。举个例子,除了没有军事力量自我防备之外,易老师家的言馨堂里有书斋等各种生活配套设施,这很像魏晋时候的坞壁——可以在乱世里自我供给自我保存。
而现在,需要后人这么费力去探究家族历史的原因不外乎不问和不说。
不问的原因很简单:忙,没兴趣,或者反正时间还长,以后慢慢说。然而何至于一无所知,恐怕是因为“不说”。
易老师虽然演技一般又有表现欲,所以看起来总有点违和。但是易老师也时而说点真话:比如说听到他的继外婆是燕京大学外文系的毕业生,但他从来没听她说过一句外语的时候,找来捧哏的专家糊弄说,那是因为你挖掘不够深。然而易老师说,那时候谁敢说外语啊,那不是美国特务嘛。易老师的表现最值得称道的地方在于他几次的转头叹息。大家可以留意留意。
“不能说”还是“不愿说”才是这么多长辈对于家族故事讳莫如深的原因。它隐藏着历次政治势力对于“家族”这个概念的清洗,某些希望打破社会结构的政治力量首先需要打破的是家族这样一个稳定的层层叠叠的忠诚的构架。
请别误会,不独我朝,从娜拉出走、涓生子君私奔就开始了。战争和改朝换代都有意无意的推波助澜着,而后我们这个自古最重血统的民族走到了这一步——你爹妈的事迹成了一个谜。
需要向天要答案。
这节目原先只想搏人眼球,嘉宾的选择,故事的裁剪都简直如同春晚一样照顾到了方方面面:港澳同胞,海外侨胞,本季当红,国际知名人士,还要有文化人。于是有了易老师版的《走进科学》,硬凹的侦探式的“死亡名单”开局。然而这个故事的内容让制作方不得不正视这个节目里相似外国节目永远不会有的沉重——这个国家在这一百年间经历的战火和离乱,被屠戮的生命,被践踏的尊严。
但是欲言又止。
所以所有的宣传都往煽情的方向狂奔不止——我们要去了解过去,要去抚平伤疤。然而,这伤疤从何而来,又为什么受伤的人如此讳莫如深?
或许是节目的定位,或者是大家都知道的原因,这些问题浮浮沉沉,欲言又止。然而,作为观者,你不去想这些问题,其实永远也不能真正知道,客到底从何处来。

Ps,其实易老师的三集放到最后会比较好。他那个家族变迁其实是很庞大的近代史,应用来作结。从阿丘的故事入手可以更“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个节目还有个有趣的地方,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可以发现本朝建国之后的阶层升降的原因。 阿丘那集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把他爹的背景给忽略了,所以我很期待马未都那集,看看挖军队能够挖到什么程度。

 3 ) 小人物与大历史

2014年央视播出的两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与《客从何处来第一季》都在同一个时段,但前者家喻户晓,后者点击量却十分惨淡。不懂什么原因,可能相比中国美食文化,传统寻根文化没有那么强的吸引力和视觉冲击力吧,但看完的震撼力是长久的。本以为一个纪录片被附着上“央视”,“寻根”这样的字眼,会成为很尬的主旋律宣传片,但庆幸并没有。《客从何处来》就是简单的叙述手法,记录五位嘉宾的寻根之旅,就是那种沉寂的静默的力量随着旅程的不断推进,真相的不断揭开而震撼着你,从每一位小人物的身上体现的背后的大历史和特有的情怀感动着你。不论是嘉宾选择,故事叙述,还是人力物力的运用,海内外历史学者的参与,都证明了只有央视纪录片才会做到这样。但正因为是央视纪录片,就也会有特有的不足,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片子的名字取得极妙,贺知章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只不过不是“老大回“,而是时隔几代之后再回了,更多了一种无奈和感慨。再和片子内容联系起来,简直神来之笔。

片首


易中天和陈冲的故事都是一种大家族大历史,看完简直目瞪口呆,感叹家族文化的积淀会对后代产生多大影响;阿丘、曾宝仪、马未都更多体现的是那种平凡人物在那个年代的经历,有阿丘外公外婆背后那段先人下南洋的心酸历史,有曾宝仪阿公的浓浓乡愁。他们都是最普通的人,冠之以这些名人的祖先的身份,放到历史洪流的大背景下,在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下,人生发生了长久的不可逆转的改变。从此,背井离乡,骨肉分离,家道中落,客死异乡,故事都是沉重的基调。

看第一集就被易中天的家族历史吓到了。一份死亡名单,引出营田老家四五百人的家族抗战中被灭门的惨痛历史,有着大名鼎鼎的日本陆军军官学校就读经历的祖辈凭着敏锐的军事洞察力带着三十几口人连夜出逃幸免于难,创办言馨堂,开办实业,家族得以延续……



第二集继续向前追溯到曾祖父屡次科考不中的失意经历,折射出十九世纪末期文人志士立志救国、有所作为的家国情怀…



第三集,追寻母辈的历史,更是发现母亲总理家大小姐的身份,祖父一辈与轮船招商局的渊源,甚至梁启超老师的身份。但除去这些”开挂”的家族历史,真正打动我的,是母亲在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教书的经历,以及后来在战时儿童保育会,在那个时期,献身教育的经历,真的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女青年献身教育的情怀,对战时孤儿们的关怀,对国家未来的希望……75年后,曾经在保育会受到易中天母亲教育的学生,已经从小孩子变为白发苍苍的老人,再回到武汉聚首,平凡的画面,当你得知背景之后再看这次“同学聚会“,配上北平幼稚师范学校的校歌做背景音乐,竟有些泪目。

保育会学生聚会


当年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歌:
生活兮教育 生活兮教育
我们生命惟一之伴侣
为汝勤力 不分旦夕
为汝驰驱 不顾险夷
人生意义在利他
他利己亦利
生活兮教育
淳朴兮孩子 淳朴兮孩子
未来世界好坏之主体
浑然心地 不知害利
乐哉游戏 不计非是
社会价值在没我
没我以利人
先利小孩子

保育会青年教师


阿丘这一集是我最喜欢的以及,简短有力,结局高虐。在马来西亚客死他乡的对外公陈斌,同一个名字,不同的历史。可以找到的那个年代在马来西亚名叫陈斌的华人有两个版本一个书中记录的陈斌是抗战时期遗臭万年的叛徒,一个网上查询到的陈斌是抗战时期的民族英雄,真相一旦揭开,要么是家族荣誉,要么是所有人不愿提及的耻辱。阿丘来到马来西亚,找到姨妈一家,见到了几十年从未见过的姨妈与表哥,表哥决定与阿丘一起探寻外公外婆客死他乡的真相,镜头晃过姨妈蹒跚的背影,停留了好久……

姨妈的背影


事实上,外公既不是民族英雄,也不是叛徒,就是为养家糊口下南洋割胶为生的普普通通的底层华人,在游击队与英国军队的夹缝中求生存,最后成为两军矛盾的牺牲品。这就是寻常百姓,不是英雄不是叛徒,就是普普通通兢兢业业,养家糊口的普通人,在大历史下背井离乡下南洋,在底层生活中如尘埃一样死得不明不白,这只是我们知道的阿丘的外公外婆,在当时马来西亚,得到如此遭遇的华人还有更多更多。外公外婆死因得知后,表哥哭得甚至比阿丘还凶。当时觉得片子这样安排都可以让表哥当主角了……然本集高虐还未出现,接下来表哥留给阿丘的信才真正扎心。

表哥写给阿丘的信以及姨妈一直珍藏的照片


一直疑惑,外公外婆去世后,姑婆为什么带着阿丘的母亲和其他三个弟弟妹妹回到中国,而阿丘的姨妈,也就是表哥的母亲却留在马来西亚。事实上,当时因为路费不够,她作为最年长的姐姐,决定卖掉自己换路费,姑母才得以带其他孩子回到祖国,而姨妈却与亲人永远相隔千里,不能回到祖国。她当时才11岁,卖给人家当佣人,被误解,被折磨,甚至尝试过自杀,后来被福利机构救出,却被福利机构的人霸占继续当佣人,患过抑郁症,直到后来遇上现任丈夫才真正过上幸福的生活。为了家人,姨妈赌上了自己的一生……结尾阿丘母亲到马来西亚看姐姐,六七十年后第二次相遇,姨妈步履蹒跚却依然牵着妹妹的手,就像曾经一样。

阿丘母亲与姨妈


“血浓于水“,大抵如此吧。之前从未这么深刻地体会到血浓于水的意义,放到如此背景下,在小人物与大历史下体会,才真正体会到那种割不断的跨越国家、时间、年代的浓浓亲情。正如表哥给阿丘的心中所写——
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
也就知道了
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看完第一季之后欣喜地发现后来还出了第二季,但金士杰、佟丽娅,以及谢娜(下)这三期都没有播出来,就这样被拦腰截断。不难猜到停播的原因,让人惋惜。

纪录片以口述历史的方式,记述这些名人的家族谜团,随着旅程推进真相一步步揭开。以这些不同的人物揭示了不同的历史,但若真想探寻家族的来龙去脉,探索这个人的一生,追问这样的原因,就不得不触及那些所谓“不可描述“的历史,有的已经有意回避,减掉这些片段不影响整个故事的叙述,也就是我们现在能看到得这几期吧,但仔细看还是能发现一些空白、漏洞、因果脱节的情况。有些比较不幸,直接没有播出。我们在讲历史时,却刻意回避历史,跳出60年代,跳出文革,跳出28年前的春夏,很多本应表达出的东西,要理解这个人所必不可少的东西,我们便无法感受。有点无奈。还是期待这样的片子一直做下去。

好像我们从来没有感受过寻根的意义。之前去山西的洪洞县,有很多以寻根为主题的景区,但已经完全商业化,所有都是后天建造的,大槐树也是后来人工种的,完全没有了寻根应有的意义,反而看了这个纪录片更有去寻根的冲动。

当一个生命与曾经的先人,与曾经的历史通过一种叫“血脉”的东西联系在一起时,你会感觉曾经的历史与自己是那样接近,知道我们从何而来,开始思考不仅是人生,甚至生命的意义。

 4 ) 阿丘那期真是感人-普通真实有力量

    前一段儿看了阿丘那期的《客从何处来》,比易中天那几期做的好,特别感人,下南洋的那批华人的心酸血泪都浓缩在里面,本来阿丘追寻60多年前在马来西亚惨死的外公外婆,以为外公是英雄或叛徒,反正好也好臭也好总之是历史留名的。后来发现,两个都不是,先人就是在动荡的局势中枉死的普通底层工人。我看到中间还纳闷,为什么当时4个孩子只有一个留在马来,其他3个被姑母接回中国,还在想,可能那时候大姐已经在当地结婚了所以没有一起回到中国来。看到马来西亚的阿丘的表哥拿着从中国老家寄来的破祖屋照片哭得比阿丘还厉害,我还想这表哥情感好丰富啊。后来表哥写的一封信直接让我泪奔了,表哥的妈妈也就是大姐,当时因为路费不够,把自己卖掉换路费让弟弟妹妹回到中国,她在马来卖给人家当佣人,那时候她才11岁,受到很多折磨,后来被福利机构救出,却被福利机构的人霸占继续当佣人,精神受到创伤,直到后来结婚生活才有所好转。看到大姐年轻时候的照片,是个非常美丽温柔的女孩,这样一个女孩,用自己柔弱的双手将弟妹送回家,又用这双手改变生活,看到他们现在在马来拥有一个生活还不错的热情开朗的大家庭,也有所安慰。
    易中天那几集让人感到一种家族血脉传承的历史隆重感。可是阿丘这集让人觉得,即使先人是普通人,是底层人,那种拼命讨生活的经历那么真实,那么令人心酸,动容,肃然起敬。
    你有时候觉得很累,生活是苦的,可是看见还有一些人挣扎着,留着血,顽强地活着,就不敢讲自己经历的那些叫“苦”,那只能叫生活。

 5 ) 客从何处来,真相何处去

直到此刻我仍感到心悸,这种生理感受构成我必须表达的驱力。如昨天微博中所言,当Youtube向我推荐这个节目的时候,我以为是一档随大溜新出的明星真人秀。从节目名称推断,这是一档展现明星家庭往事的节目,让我联想起《熟悉的味道》,做件微小的好事还要当着观众面儿可劲折腾,明明私下里跟对方是讲方言的面对镜头却憋起了普通话。

趁着吃饭我就看起了萧敬腾的寻根之旅。这一期做得很平,但是我留意到一个细节,当爸爸和叔叔告诉他,爷爷晚年是遭贩毒的亲戚陷害而坐牢时,由于缺乏其他证据的支持,萧表达了对这一说法的存疑。而我们可以合理地怀疑,这种说法很可能是习惯了为尊者讳、美化先人的后辈编造的。当时我就在想,嗯,这个节目的编导不错,前期试图寻找过其他证据,而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选择了最理性的表述。换言之,如果按照国内真人秀的套路,此处大可以直接取信长辈的说法,或者,做点修辞之后情愿认为说法不虚。不然,堂堂大明星竟然有个犯过事的爷爷,家丑哇。

接下来我陆续看了撒贝宁篇和谢娜的半篇,这才意识到了节目的尺度之大和某种雄心,然后我发现这节目其实是一年多前就播出了,而从谢娜的后半篇起遭到停播(详见昨天微博)。这显然是个醉翁之意不在酒的节目,打着寻根的幌子在做口述历史。而即便是一个个微不足道的个体的口述历史,它也不可能不与那些大历史交织。于是乎,在一个个看似微小的历史里,整个中国近现代史里头的重大事件,一片又一片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最终足以铺陈出一个轮廓较为完整的大历史,甚至有可能重写大历史。然而,它竟无疾而终。

我们这个民族在这一百多年来遭受了太多的苦难,其中许多如今竟然成了“不可描述”的。即使出于中国人一贯的包容与隐忍,那些苦难在个体和家族层面可以得到描述,然而它们在集体和国家层面仍然失语。是的,当一段小历史足以震撼观众心灵时,真的无法想象,由一段段小历史汇成的那段大历史,一旦揭开全部面目,将是多么地骇人。那好咯,就索性连小历史也不要描述为妙,免得以小见大,窥斑见豹啊。

于是在我往下看到的曾宝仪篇里就出现了这样的编排:节目前半段,曾宝仪有处旁白说,外公1992年回大陆探亲,而在此之前33年,外公父亲去世;第二年,外公大哥去世。她并没有交待死因,一般观众也不会多作停留。直到节目最后,唯一健在的外公小弟媳平静地讲起她年轻时为了撑起全家出门讨饭。这时我恍然大悟,哦,编导小心翼翼地绕过了与之对应的大历史,而前后一合则委婉地托出了“三年困难时期”的农村惨象。这让我想起《甜蜜蜜》里,陈可辛借黎小军前后两次写给大陆女友的信,隐喻了某段“不可描述”的大历史。可这样隐晦的笔法,也只能是看得懂的观众才看得懂啊。对于那些正处在三热爱中的少年,他们从中顶多也就是读到,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这样的大词。即便是对于那些真的经历过这段大历史的父辈们,他们中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把它归罪于苏联老大哥背信弃义的宣传中。

这样一种小心翼翼在阿丘篇里得到了明显的对比。其他名人篇涉及的主要是中国近现代史,唯有阿丘篇几乎与中国史没有关联。于是,在其他篇里往往语焉不详甚至略去不讲的大历史背景,在阿丘篇里详细到底裤都要抖出来了。这里固然考虑到观众对马来西亚近代史的无知,但如果仅仅是为了让观众有数,至于讲到那么详细的程度吗?我想不至于。或许,编导在这一集想示范的,就是如果中国近现代史全都是可以描述的,他们能把节目深度挖掘到何种地步。这种处理是合适的,正如阿丘篇的观感高出以上各篇。

终于说到了让我心悸的易中天篇。说实话,之前有在豆瓣看网友评论,大家普遍反映易中天篇做得太工整刻意,加上易先生如今的明星学者身份,我本来没对这一篇抱期待。但看完,甚至是只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就认为它是最棒的,而作为整个系列播出的第一集,不难体会编导的视野与格局、用心和期许。

易中天篇工整刻意在哪儿呢?就是它的剧本显得太精确,易中天的寻根之旅是在一位又一位历史学者或家人的引导下完成的,整个过程有如剥丝抽茧的探案。我甚至一度怀疑,作为主角的易中天,在其中有多少扮演的成分。只是易中天在与每一位引路人交流过程中言语表现出的那种实时的真切,让我打消了疑虑。这一点,从后来我找到的编导手记中得到了印证,探案设定是有意为之的,而易中天确实一无所知,他对中国大历史的了解要远多过他对家族小历史的认知。

较之于之前看过的各位名人那毫不显赫的家族史,易中天篇倒符合了我一开始看到节目名时产生的刻板印象(也是我最不想看到的):这种节目要出效果,应该得去扒那些名人背后的名门往事啊。我家祖上阔过才有得根寻嘛,不然寻出个叫花子太爷爷或者卖国贼曾祖父是要黑我吗?而我说这一篇最棒,第一点恰恰在于,它无意通过挖掘主角背后显赫的家族史来显摆什么,与其他各篇一样,它仍然忠于初心,通过小历史来反映大历史,只是当小历史本身更具戏剧性时,它能带给观众更大的心灵冲击。

易中天篇的体量超过其他各篇,单是从前后请到了约十位学者引路人就可以推测编导在前期做了多深的功课(编导手记显示本篇制作周期是:“调查5个月,拍摄18天,后期5个月,成片1个小时46分钟。”)。不仅如此,其他各篇主要是寻一个根,而易中天篇既寻了父系也寻了母系,甚至寻到了祖宗十八代(不是骂人)。其实当节目后三分之一开始去寻祖宗十八代时,我是皱眉的,本来都夸你是个口述历史的良心节目了,这一搞,不就回到了拜炎帝黄帝那种庸俗的寻根烂梗了吗?事实上,居然连这一茬,编导的立意也相当深刻。我再一次要用到昨天微博提到的那个词,这是一个具备现代性的节目。嗯,现代性,是我赞美人或事的最高级别用词。

易中天篇全面反映了编导的立意和雄心。

比如,节目揭示出这样一幅图景:由冈村宁次率领的日军正在对湖南营田进行狂轰滥炸时,不远处就有一个大户人家正在仓惶逃离此地,为首者用箩筐挑着两个娃娃,他是易中天的二爷爷,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冈村宁次应该喊他学长。早已解甲归田的他,正是得益于当年的军事教育,敏锐地从渔民情报中判断出日军偷袭在即,旋即决定举家逃难,若不是他,整个大家庭会跟其他几百位易姓族人一同死于非命。——这样的细节与巧合,及其叙事手法,让人如何不唏嘘?(此处吐个槽,片子讲到这里时突然用了段《断背山》的原声音乐,好跳戏!)

比如,在讲到易中天母亲与继外祖母的故事时,编导挖出了关系图,母亲家有个亲戚是周大烈,按辈分和易中天是同辈,而周大烈和梁启超是朋友,跟陈寅恪是师生,这时,易中天兴奋地说,这么说来我应该喊梁启超“启超兄”啊,真牛逼,逼字一出口,他还不安地瞟了一眼镜头。——老实说我不喜欢论辈分和强行扯关系这些做法,但是此处作为一个八卦和表现主角的真实反应,没毛病。毕竟编导没去进一步把左宗棠、许地山等一众名人都拿来“贴金”。(另外,越南语《品三国》和越南版本的三国演义这个八卦也设置得挺好。)

比如,还是在讲母系故事时,引出了抗战期间的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他的继外祖母只是其中一个保育院的院长,而母亲是院里的工作人员,平凡的小历史,但编导由此详细介绍战时儿童保育会的来龙去脉,甚至由易中天来念了理事长宋美龄发表在报纸上的一份呼吁书,言辞恳切中透露出的是一个散发着人性光辉的第一夫人形象,一如我昨天微博提到撒贝宁篇对国军抗日的正面刻画。编导还借由当时在保育院生活的易中天小舅舅的光头老照片,点到了战时生活之不易,结合那些天真无邪战争孤儿们的老镜头,让人如何不动容?编导还特地找到几位当年从这个保育院长大的孩子,垂垂老矣的他们对着镜头向老院长和他母亲表示感谢。这段历史如果不讲,我们都会忘掉;他们如果不再发声,他们都会死掉。是谁在教会我们遗忘?

比如,在讲到易中天的祖宗十八代易先时,大历史涉及明朝对越南的侵略战争。按照如今很多人从教育和宣传中习得的对越南那种“尔等小国”的轻视心态,这个故事怎么讲得观众能听进去又不失守编导的现代性立场,不容易。而他们做到了。全片以易中天面对镜头的一段话结尾:“五百多年前,太初公易先是因为殉职而死的,这是一个悲剧,什么是悲剧呢?黑格尔说,悲剧就是善的冲突。就这场战争而言,越南方面追求独立、自由,是正义的。就我的先祖太初公易先来说,他身为大明王朝朝廷命官,被朝廷派到了朝廷认为是自己国土的这个地方担任知府,他守土有责,他在力不能支的情况下自尽殉职,他也是正义的。而我们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在这样一种善的冲突的二律背反中悲剧性地往前走。”这一语,不禁暴露了编导之所以会去挖祖宗十八代的“心机”,也暗示了整个系列的高度与态度。如若我们真的能做到以这样开放的心态来对待本国之一切历史,还有什么禁区和雷区是“不可描述”的呢?

可是我们做不到,不仅是这个节目停播背后的那只看不见的手做不到,我们这些看得见的人很多也做不到,就如同好几位名人主角在节目中提到祖辈父辈是否愿意去自揭伤疤的顾虑。当我被易中天篇击中心脏,想着去了解一下这个节目的编导是怎样的人物时,我读到了更多的信息。原来节目团队就是《看见》团队。从《南方人物周刊》所做报道和刊出的编导手记可知,关于易中天的家族故事也做了文革的部分,但是这在成片中毫无踪迹。除了审查方面的考量,也因为一些当事人(比如易中天的小姨)拒绝公开那段历史:“跟王映潼打电话说父亲的事时,会一直往门口看,看门到底关上没,怕人听见。她知道已经不是那个年代了,已经没事了,但她依然习惯性地不安。”我无意指责这些个体,这首先并不是他们的问题,是谁在阻碍他们倾诉?

此外,我顺带还要赞美易中天篇的一个小点,这也是我昨天微博会讲这个节目的缘起。在我看来,通常中国人所热衷的寻根,是一种腐朽的文化基因,其重点不在于本节目所做的,去知晓自己究竟是怎么来的,而在于知道自己祖上也阔过,在于传宗接代和光宗耀祖的双重表达。即便是在具备现代性的本节目中,也不可能避免烧香烧纸钱跪拜磕头这些构成祖宗崇拜重要元素的场面,事实上大部分名人主角都做了这些,但是,易中天没有。他只是在节目的最后,一个人,捧着一束菊花来到双亲的墓前,轻轻放下。我欣赏这种现代的扫墓方式。而且我想,这一举动,是易中天有意识的选择,不愧为历史学家。

最后,我由衷地对本节目编导表示敬意。这样优质的严肃真人秀节目,却只播出了不到十篇就遭腰斩,它真的应该做上一百篇一千篇一万篇。其实我们应该都来为自己做出一篇。如果每一个中国人都像这个节目这般精细地去探寻自己的家族历史,那一定可以读到许许多多与官方教科书截然不同的叙事来。不过,这种呼吁是虚伪的,连我自己都做不到。父亲曾多次主动给我长谈过他那(经过自我美化和择取的)小历史,但我却一次都没能鼓起勇气,去询问他在饥荒中,在文革中,又或者是在二十八年前的那个夏天,看到过什么,做过什么,又在想什么。我们给自己设置了很多本不应该存在的禁忌。请允许我再一次赞美本节目编导的良心与勇气。

 6 ) 大历史裹挟的小人物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钟磬音(来自豆瓣)
来源://www.douban.com/note/649371525/

看的最后一期是曾宝仪的那一期,看的我好感动,尤其是曾宝仪会外公老家淮安和亲戚们见面的场景,和四外婆聊天的场景,看哭了。外公王悦善十七岁离家(1992年62岁才回家)去南京谋生活,在当时的总统府印刷厂当印刷工,印刷当时的党政机关报纸,在1949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在本应该是一个阖家团圆的晚上,被迫收拾行李乘坐火车南下广州,然后乘坐了一艘运输香蕉的小货船(三百多箱货物外加三百多逃亡的人)两天两夜漂洋过海到台湾,开始了只身一人的异乡漂泊。而此时在老家定下的娃娃亲的女娃还在家等王悦善回来,因为当时的封建思想浓厚,被定亲的女娃也不好找其他婆家,随着年龄的增大,到二十一岁时怕闲言碎语多,就住到了婆家,一等就是三年,还是没有等到王悦善的归来。然后被定亲的女娃应该是在老家也待不下去了,便离开老家去了王悦善曾经谋生过的南京当保姆,也是是想再打听打听王的下落吧,最后遇到了现任的丈夫,才成立了自己的家庭。觉得那个女娃娃被耽误了好久。
王悦善离开大陆后,他的兄弟相继去世,只剩下四弟和弟妹与父母相依为命。曾宝仪回到淮安后,外公那辈只有四外婆还在世,四外婆提到了一些当年的往事,听了让人泪目。说当年还出去讨饭,因为曾宝仪的曾祖母裹小脚走路不方便,四叔又没出息(当年四叔留在家里陪父母就是因为没出息不能外出做事),四外婆就只身出去讨饭养一家子。听到这段时,突然想到杨显惠写的《定西孤儿院》提到的那三年饥荒的故事,知道那段时间四外婆是有多不容易。最后四外婆还嘱咐曾宝仪回去不要和外公提起这些,不然外公会伤心。好感人,写到这我又不禁满眶泪。
易中天,陈冲,马未都的祖上就很有本事。易中天的祖上建了言馨堂,外婆是接受新式教育的,但是因为时代的原因,没有听过外婆说英语曾爷爷是两湖书院第一批学生,二爷爷是第一批公费留日的......陈冲的外公张昌绍好优秀,有智慧有情怀,成绩非常优秀,能思善辩,还是共青团成员(那时的共青团是很危险的)公费留学,两年拿到两个博士学位,毅然拒绝美国来到抗日前线,给中国的医学发展做贡献。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在文革前期受不了污蔑选择了自杀。陈冲的祖父也非常优秀,和哥哥一起考上了湘雅医学院(这所学校是非常难考的),后因为热血青年比较激进,无法继续升学,跟着哥哥来到抗战一线救死扶伤。陈冲知道这些历史后都不敢相信,跟自己认识的外公完全不一样。马未都的父亲是长孙,全家供他上学,是全家的希望,在1944年自己偷偷跑出来当兵,母亲祖上是盐商,出身富贵。
令我感动的还有阿丘的大姨妈。当年阿丘的外公外婆下南洋谋生,在马来西亚割胶为生,当时政治时局混乱,外公外婆都被误杀,丢下四个待哺的孩子。当时阿丘的姑奶奶把三个孩子带回了中国,为什么只有三个?因为路费不够,阿丘11岁的大姨把自己卖给别人做佣人,卖身的钱才够弟弟妹妹回中国。大姨一个人在被雇佣的家庭受尽欺负,没受过好脸色,后来被当地的福利院监护,期间被高级官员占有,有七年的时间都是在时候高级官员的一家(就像书中的故事一样),因为身世太惨,得过抑郁症。后来遇到了现在的丈夫,两个人努力工作,供子女出国读书,才有了我们后来看到的幸福的家庭。看到那些照片,大姨年轻的时候真的挺漂亮的。
第二季从谢娜的那期就停播了,好可惜,好想看,好希望有资源流出来......

 短评

阿丘和曾宝仪那两集定义了血脉亲情才是国人寻根的意义,而非牛逼哄哄的族谱。铅字具象成了个人,事件变成了经历,家史构成了国史……虽然摄制组对流程编排严重,易中天和陈冲的演技多过真情,不过企划意义大于内容,些许的刻意依旧能可以原谅。

8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我觉得这是微观史学与口述史学宣传的一次很好的实践,通过一些名人来挖掘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并将这些历史公之于众,让人民可以铭记,对于推动史学的发展大有裨益!

12分钟前
  • 韧勉
  • 力荐

喜欢阿丘那集

16分钟前
  • TM1001
  • 力荐

每个人都想要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人生漂泊如蓬草,大历史是风,我们都活在风里。无论自己的祖先是籍籍无名,还是声名显赫,他们的人生都有情有痛有希冀怅惘。大风吹走他们的身影,我们在风里捕捉他们消散中的气息。

19分钟前
  • 人土土
  • 力荐

必须给五星,虽不完美,还遭腰斩。但“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的发问真的很好。个体家族的命运容纳了上下几百年的国家群体历史。

20分钟前
  • 小银酱
  • 力荐

很多人的偶然,汇聚成民族的必然。悲剧,是善的冲突。真是泪点连连的好片。

24分钟前
  • 潜神嘿规
  • 力荐

我更喜欢这个纪录片。

29分钟前
  • 闲人
  • 力荐

在现今这么一个亲情寡淡的年代,这种纪录片其实还是很有意义的。不过更多的都是名人富贵命(细查易中天族谱,那也是牛逼的很,起码书香望族),难免让人感觉“富贵有命,将相有种”。易中天和陈冲那几集,摆拍的很刻意,按剧本的痕迹太重,反不如阿丘曾宝仪亲情流露来的自然,真情人性最动人。8.5

31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让我明白了,我站着的土地,我身处的国家的厚度。有大家,有小家,有各种悲欢离合。如果我们可以站在历史,站在身后人的角度看,我们自己的人生也多出了许多内容。和母亲重看,果然易中天的故事的起起伏伏悬念设置最受欢迎。如果有海外华人的部分就更好了,流落在外的很多当时的历史制造者。

34分钟前
  • 严措
  • 力荐

看看嘉宾的成绩和他们的家族历史,不得不感慨“富贵有根,聪明有种”。

35分钟前
  • Roland_L
  • 推荐

以前我不懂那种他乡遇故知的欢喜。直到我上大学时,在另一个地方的路上听到乡音,立即欣喜的上前询问。搬家之后一直不喜欢新家,因为离亲戚朋友太远。国人自古有寻根溯源的思想,它让我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不至于感觉孤零。

37分钟前
  • ᥫ᭡້໌
  • 力荐

找寻到自己的根基,知道了自己从何处来,就不会再感觉自己是飘荡在宇宙中的孤零零个体。而是千百年来血液和精神力量融合汇聚在一起的集合。每一个人身上都肩负着希望。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对待人生?就像马未都说的那样:我们的先人不知道我们,但我们一定要知道他们。

42分钟前
  • muran
  • 力荐

"我们知道了我们从哪里来,也就知道了我们为什么是一家人。" 哭了一晚上。

4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好像是去年看的,我咋记得有六集?看完忽然就觉得,现在的中国跟过去的中国之间,有个巨大的断崖

44分钟前
  • 小野猴子
  • 力荐

话说我还真想回到自己名字上在族谱的那天,在这个血脉亲情渐渐冷淡的社会,乡间那种依靠乡党宗族的联系不知道会不会走向消亡。五百年前是一家?未来也许发现共有同一个祖先的人们依旧漠然。在老家虽然是“外姓”,但是看见村里的祠堂(别姓)倒塌荒芜十余年难免伤怀。乡音未改,只恨鬓白。

46分钟前
  • 橙泥小火炉
  • 还行

家庭家族,血缘亲情,以及根,这是大多数国人难以割舍的牵绊。虽然知道这是节目,流程有编排,演员有表演,剪辑有后期,但还是频频让人飙泪啊。。。

51分钟前
  • 一贫
  • 力荐

易中天的三集虽然历史庞大,但总感觉是端着架子在演戏。而阿丘的一集却是真情流露,当所有的疑虑和遭遇被公布时,我也和在橡胶林痛苦的表兄弟一样默默流泪了,期待后续寻根

52分钟前
  • 邻舍的老花猫
  • 推荐

看完易中天弃

57分钟前
  • gash
  • 力荐

易中天一期就赚了我五滴眼泪。人是有根的。

60分钟前
  • Ocap
  • 力荐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回乡偶书》,小时候不知道背了多少遍,却只有口无心。长大了,才渐渐明白它的涵义。

1小时前
  • 回忆离开回不来|跳房子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