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

HD中字

主演:詹姆斯·弗兰科,帕米拉·安德森,托弗·戈瑞斯,乔什·杜哈明,埃里克·罗伯茨,贝丝·格兰特,蒂姆·布雷克·尼尔森,卡门·阿尔根齐亚诺,斯科特·黑兹,多米尼克·瑞恩斯,洛里·辛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研究院 剧照 NO.1研究院 剧照 NO.2研究院 剧照 NO.3研究院 剧照 NO.4研究院 剧照 NO.5研究院 剧照 NO.6研究院 剧照 NO.13研究院 剧照 NO.14研究院 剧照 NO.15研究院 剧照 NO.16研究院 剧照 NO.17研究院 剧照 NO.18研究院 剧照 NO.19研究院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本周第三次被短评字数限制折磨所以只能转到这边的一点儿记录

紧急补课的口胡。戈达尔不是去政治性的阐述“爱”,而是从最初始的阶段去发现“爱”、用抵抗的姿态去还原“爱”。爱是存在于回忆中的爱,礼赞即是挽歌。作者的爱在于用静态影像、图像和念白去唤醒历史在个体身上经过的痕迹,以抵抗的态势寻找真实——抵抗传说、故事、象征、因果律乃至高效运动的影像。反运动,即是反快感、反现在时,高效的运动是针对当下的低劣复制,是电视眼,它取消了注视多义性以完成对个体经验的掠夺——直至将其组织成“正确的集体记忆”或一部侵略史。而静态影像、照片、絮语呢喃,是他书写过去时的方法,变速是他对记忆私人化的护卫姿态,从而个体的实际生活经验才能从中缓缓流出,去感知世界和其他存在、去积蓄爱所需的、生活经验在当下的交互。 而如果高效的运动影像和台词作为集权者的分化工具出现,而占领了电影的所有画面,个体视域的边缘部分将被薄弱化、乃至被取消,注视(的多义性)消失了。我们只能意识到单一的、被割裂的色彩、而遗忘了整张光谱,遗忘了我们看到、感知、思考、判断的过程,对于个体只余留下接收冲击的快感残余,它构成一种sac、独立化的假象和利己主义陷阱。侵略他国和剥夺人民的私人记忆,导向的却会是一群无法打开生活世界的活死人,在互相抢夺尸块的图景。由作为分化工具的运动影像主导的电影里面没有爱,只有快感残余、死亡以及虚无,而这个世界高速运转的一切也在取消生活,消灭爱,把结局导向同样的场所。 (本来随便短评记录下来着的,又话痨了,所以前面估计挺那啥就,随便啦)

 2 ) 【影记】爱的挽歌


第一次看戈达尔看到这么神伤。或许真如他所说,这是他最好的一部电影吧。片中他对死亡与梦境的悲叹,对布列松《电影笔记》的自传性引述,以及对莎翁悲喜剧真谛的艰难探求,让我感动得想哭。由是,从情感力度上而言,它断然是我目前看过的戈达尔作品中最好的一部。

大爱,竟至于这般深沉如诗。从结束到开始的逆向结构。爱的四个阶段:邂逅,爱欲,分离,重逢。全球化&世界舞台。被城市淹没的声音。女人&性别人士。黑白转暖调彩色(1h),大海意象源源述出。关于莎翁悲喜剧的讨论。可怕映像:罪人对无辜者的目光。布列松《电影笔记》。又见“马克思与可口可乐”。|上了年纪的人往往会对时间熟视无睹,但也有例外,他们害怕内在之我的衰亡。|我们那代看重人事的融合,那会事半功倍。|我们嘲讽二十世纪荒谬,但我恐怕二十一世纪会同样滑稽。|艺术作品需要定名,像贵族需要头衔,股票需要品牌。|国家是不会坠入爱河的。|最奇怪的是,这世界里形同行尸的活人,他们的思想及感觉却是那逝去的世界塑造出来的。|要走多少的弯路才能抵达眼前。|所谓成人是不存在的。|她的秀发,蓬密得连理发师也束手无策,长长的垂至脚跟,卷曲成环。|没有真正的人去楼空,即使渺茫,始终还有一把声音,即使死亡,始终还有个人意识不灭。|幸福总是苍凉的。|现代人独缺的,对他人的尊重。|悲剧总是容易化为一切像水到渠成,死亡、绝望、背叛接踵而来,然后是闪电、雷暴…静寂、一片静寂…悲剧总是干净利落的,使人安稳。|当事实变成传奇,就必须服从传奇。|大部分老人都这样,拒绝时间,从而否定存亡,每个人都坚信自己没改变过,但记忆可帮我们索回生命吗?|国家利益永远否定个人之爱。|战争业已告终,和平还未开始。我们像重返1000年,没早都是时间终结的前夕,在没有人会在乎我们的诚实、勇气、毅力的前夕,从今以后,我的自由更纯粹。|天与地最终会消失,我的话将永远不灭。|布列松《电影笔记》:导演,重点不是去导别人,而是去导自己;紧记把沉着不动与静默所能传达的讯息发挥殆尽;让感觉带出事件,而非相反。|有一件事我一直不明白,你为什么一直用抗战时的假名?|欲望迟早会消弛,这是事实,我们不过是小丑,连自己也帮不了。|斗争与反斗争,历史上最古老的配偶。|从一开始就想追本溯源,那是抗战的终究意义。|我们总是等事情要完结了才看出端倪,那是因为由此刻起,历史才有了面貌。|每一难题都是对奥秘的亵渎,然后难题又为答案所亵渎。|他们把世界大厦的正门留为己用,而把侧门留给我们。|奥古斯汀:爱的法则,就是毫无法则地爱。|没有人会比我带着更多的故人的影子。|历史已经来了,用一个大大的H。|现在到处都是美国人,谁还记得越南的抵抗?|爱的对立面是恨,恨的作用是反对爱。爱与恨是完整的两面。被爱的人是目标,爱人的人是主动者。|没有中年人,历史通过老年人直接降落到孙子一辈。|如果有人问你,如果你可选择,电影、舞台、小说或歌剧,你选哪一样?…或许什么都没说。PS:配乐很赞,仿佛渗透进胶片的忧伤。

 3 ) 《爱的挽歌》:戈达尔的抵抗

看《断了气》和《狂人皮埃罗》之前,我曾抱着极大的渴望:这两个片子里的经典片段早就烂熟于心了,譬如说,《断了气》挪用《野棕榈》里的对白:“在忧伤和虚无之间,你选择什么?”再譬如,皮埃罗自我爆炸前的调色板:红,黄,蓝。

遗憾的是,看罢之后并不喜欢,半途而废的逃亡爱情显得做作,而背景又生硬——必须承认得是,不是因为电影,而是我错过了观片时机:若年纪尚轻,认爱情为乾坤的时候,这片子是一支强心剂;再或者,前些年“小资”情调满天飞的时候,其中四处飞舞着的呢喃细语又是多么正中下怀。可如今处处讲和谐,暗礁波澜也偃旗息鼓了,再无力青睐这样的电影,仿佛昨日之事,虽感伤却不再蚀魂。

戈达尔的电影是政治波普,也是副刊文学精神在电影领域的卓越表达——赫尔佐格就曾嘲讽戈达尔的电影是“智力假钞”,我的欣赏水准最多就区分个币种,真假钞却是照收不误,在大师的提示下我对着假钞看了又看,脑子里轰隆隆转着的就是美学和政治。戈达尔的电影确是审美意识形态的最好标本。他处处做出要对时代反思的架势,反思却是没有距离的:他把那个时代的激情和梦想如此美好地镶嵌进了电影文本之中,而他对于社会生活的介入态度让电影都成为了政治和历史操演的象征主义舞台。


戈达尔的“介入”就是抵抗,他通过电影来抵抗,而他的主人公们则通过与生活游离的美学态度来抵抗。对于影片中的主人公戈达尔满怀理解和同情,在他们身上也许寄托了他的理想,以美来抵抗平庸生活和无良政治。戈达尔当然走得更远,以美学来反政治从来都是幻想,他还要展示这些情调的毁灭,主人公那种处处与生活和流俗为敌的态度中同样存在着致命的肤浅,当反抗也成为一种流行,成为一种姿态,反抗还剩下什么呢?这既是戈达尔式的主人公所面临的问题,也是他本人所面临的问题:他到底要抵抗什么,难道仅仅为抵抗而抵抗,以此彻底催化一种自律的可能?

这样的影片也只有六七十年代那般抽风时代才会产生吧,历史比未来更令人向往,爱情,革命,自由——当这些词语四处飞溅的时候,生活里一切平庸即将被剐掉,大家都梦想着朝伟大进军,即便历史早已证明那段动荡成为审美直接性的自我毁灭,并且,那骚乱无非是社会大身体的一个轻微感冒而已。经过了那样的免疫,如今平庸地安稳。而戈达尔的影像为那能量爆发的历史段历史虚构了感人纪录。这两年,江山大挪移,词语猛地通货紧缩——不要说爱情,还有什么诸如此类的玩意儿不被流亡?一片沉默之中,似乎终于顿悟到美学改变不了生活的真理,还是该继续埋头苦干为是。
但,戈达尔一直不曾改变,即使他早已失去了观众。在2001年的《爱的挽歌》中,他重申了“抵抗”主题。影片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黑白胶片,艺术家艾加要为其未成型的创作寻找女演员,这一艰难过程却是找寻失落爱和遭遇想象爱的恍惚情绪。后半部分是温暖而饱满的彩色,讲述了两年前的事:艾加到乡间探访一对老夫妇,老夫妇将自己的抗德自传卖给了斯皮尔伯格(戈达尔要时刻瓢泼对美式文化霸权的反感和揶揄),而他们读法律系的孙女贝莎回来帮助处理合约问题。

影片的画面和声音并不同步,旁白在缓慢的节奏中追赶画面,总赶不上。音画延宕里是戈达尔精心钩筑的叙事节奏,他要在错落中捕捉爱情和文化政治:两年前,当贝莎对着镜头说“没有记忆和普遍性就没有抵抗”的时候,艾加感到了震颤;两年后,在黑白影像中,贝莎得到了那个角色,可她却自杀了。现在永远失落在过去里了,爱情成了隐喻。戈达尔的电影从来离不开这些big words,他用影像将其编织成网,企图从时间之流中打捞和抢救某种尚未命名的情愫,某种可支撑抵抗的核心——但贯穿影片始终的无力感却注定了这是一场失败的寻觅:被出卖的记忆,支离破碎的整体,无疾而终的爱。

片名为爱,中心还是抵抗。戈达尔一直无顾忌地在影像中表达、干预和抵抗,那时髦姿态尽管不断遭误解与非议,但那姿态本身已经成为他的标识。年华老去,他依旧固执地用电影语言记录他的困惑和不满,唯一变化的是,逐渐浮现出的理智谦虚:他的抵抗并不能戳穿目标,那仅是捕捉踪迹的行为,这皆因于见证的消失。不过这一回,戈达尔似乎终于为他不间断的抵抗找到了理由:爱的缺席。于是他不得不为爱再唱一首挽歌,况且,人们向来习惯于呼唤不在场的东西。

 4 ) “筋疲力尽”

罗兰巴迪欧评论戈达尔的电影几乎总是和爱相关,但其中关于爱和抵抗之间的关系,忧郁是一切事物的底色。大师戈达尔终其一生在电影创作中不断的反叛,更不用说与法国新浪潮其他的导演分道扬镳。他曾敏锐的道出: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自己也被赞誉到:世界上有两种电影,一种是戈达尔之前的电影,另一种是戈达尔之后的电影。关于此两段话语中的电影离不开太多的关于戈达尔式的电影语言的技巧和方法,然而正如他所预言的那样,这些技巧和方法却都止步于阿巴斯电影的闭环之中,他明知本体论式的电影已被示危,却仍带着堂吉柯德般的勇气战斗,直至“筋疲力尽”。相比之下,或许是一种爱的辩证法在阿巴斯晚年那里得了某种程度上的映现,像《合法副本》、《希林公主》以及未及完成的《杭州之恋》在广义上电影的本质与其历史的多重关系及定义正被讨论的今日显得更像是“随风而逝”。

 5 ) 爱与存在

我很想把它看懂,可是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才有勇气再看一遍。
它让我丧失了理解力……
一种彻底的颠覆
它是万花筒,对光的崇拜,对瞬间的诠释
内容与形式,对时间流逝的态度,国家与爱的崇高性,历史
大家都来晕一下吧:)

 6 ) 感觉明明就在那里,就是无从说起

看电影《爱的挽歌》(Éloge de l'amour,2001),感觉很像当年看《蓝色情挑》(Bleu,1993)时的那种,感觉明明就在那里,就是无从说起。

当年,九十年代初,《蓝色情挑》是在广州的新星电影院看的。 新星坐落在广州最繁华的中山五路上,往东走几步,还有广州最大的那家新华电影院。记得新华的放映厅大到有三十多排,每排有 40 张木板叠椅,一散场就噼里啪啦响。 后来城建给拆了,那里的老字号就都变回一个名字,有的十年后漂到新的繁华区去了,有的还残留在某些人的记忆里,有的就彻底消失了。 那是盗版碟猖獗前的那个录像带时代,那时人们更加明目张胆。那年头的电影院都是国营的,一家电影院就一大厅。大概是为了给职工发得出工资,我见每家放映厅顶都加装了一台投影机,放镭射影碟(LD),都是些走私大片,偶尔放个境外很热的文艺片。 新星放很多文艺片,是我心目中广州的“艺术片院线”。拆它的时候我还不舒服了好久。 LD 的画质虽然比录像带强,可那画面的线数,只是为家里的电视机设定的标准,加上那台顶多就是为会议室设计的投影机,它多亮的灯泡,光线一打到电影院的那张巨幕上,就昏暗得如同做梦,也就看不出这电影院有没有肯花钱加台“倍线器”。 不过,这样的影音效果看《蓝色情挑》,我感觉很对这戏味。 但这样看《未来战士续集》(Terminator 2: Judgment Day,1991)之类大片就索然无味了。我就跑去海印的电器城,扛了一台一百多斤重的 SONY 特丽珑 29 吋电视机回家,又去番禺易发走私街买了台松下的镭射影碟机,再下楼走几步去那租影碟档口办了张卡。 我就这样看了不少西片,直到影音效果大倒退的那个 VCD 时代。等到 DVD 兴起,那又是一波疯狂的看片时代。

看完《爱的挽歌》我也想,将来某一天,儿子那帮学哲学的家伙如果问我有什么电影好看的,我就首推《与神对话》(Conversations with God,2006)和戈达尔的这一部戏。

2018.9.21 http://william-ho.lofter.com/post/6c3aa_12a927b5c

 短评

“也许什么也没说。”

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很差

8.5/10。①如简介所写:围绕男主未完成的一个关于“爱的四个阶段”的创作而发散出的对各种议题的沉思与观察。②一种平静而忧伤的氛围(对应戈达尔对爱与世事的回望)。③通过(极)高水平的摄影、台词、声音、剪辑等影像元素互相之间的「对位」(类似声画对位那样)谱写了一种超越理性的、完全旋律化的诗意。④台词的信息量似乎可以处理地更少更模糊一些(他后来的电影对这问题有所修正),这样会更有诗意,因为如果台词太具体就无法处理成模糊的旋律,这不仅会丧失一些诗意而且会使得观众不得不用理性去理解台词,而这就会导致这片因过于密集的沉思台词而显得信息过载。

12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太强势了,基本上就是导演通过对白与旁白观点不断输出,讲讲讲,不断轰炸,根本没打算给你过多思考的空间和机会。反正就是一种茫然无措,进入大脑的信息太庞杂太多所以吵闹之后啥都没记住没留下,不太适应这种表达。

15分钟前
  • WellIgotone
  • 还行

过于沉闷,这种拍艺术家创作的故事一直不太讨巧,或许八部半是个例外,更像是戈达尔对于自己创作心路历程的一次回溯。

19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輓歌這一翻譯取意比英譯單純的Praise要對得多,“消逝”的意蘊是精髓。並不好看,但依然享受這段時間——從生活中抽離出來沉浸到一個非日常的語境裡,感受那些身心並不適應的真相。新世界的到來、金燦燦的唯一霸權,會讓人們忘記真正重要的問題與事物嗎?

23分钟前
  • 白石春子
  • 还行

在校友书屋睡着了

26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我看到一片新的景色、它于我之所以为新、是因为在我的脑海里、把它于另一处我所熟识的景色作比较、、、当事实变成传奇、必须服从传奇、、电影里有很多旁述、、有很多像诗歌一样的文字、、只能说电影拍摄得很美、镜头感很特别、常常定位在某个角度、从叙事的黑白到油画般的彩色、、那画面太赏心悦目了、、

28分钟前
  • 伊麗莎白
  • 推荐

note:nouvelles sentimental de l'histoire sur la guerre secrète: IL Y A LONGTEMPS, DE L'AMOUR, DE QUELQUE CHOSE.

32分钟前
  • esaurimento
  • 推荐

当真的是用语言难以描述也就说什么都可以了。戈达尔就是神,拍完电影史然后从这部开始就成仙了,给上了堂历史政治哲学课,用影像和声音这一艺术形式又上升到了更高的一个次元表达爱。黑白展现当今的幼年,彩色缅怀旧时的浪潮,而成年呢还都没有经历过。资料馆胶片版。

35分钟前
  • seabisuit
  • 还行

“爱的限度就是无限度的爱。”是我看过的千禧年后戈达尔最好的一部,98分钟像看了三个小时,切身感受到电影能够延长人的寿命(生命经验)。

38分钟前
  • Jeannels
  • 力荐

影话分离让人理解起来费劲double,台词部分充满了个人呓语与吐槽,影像部分很优雅,但有时候真的没太看懂在拍什么。到后面转彩色的时候一瞬间色彩明亮充满眼球,色块光影运用得辉煌明丽,那时候只剩下对美的感叹。我这一版感觉字幕也不太给力,以后有机会再看一遍吧。

42分钟前
  • 胖丁桃
  • 还行

4.5戈达尔说这部电影是自己最好的电影,可能是其中的内容和形式几乎囊括了他爱情电影时期、政治电影时期和实验电影时期的多种创作理念,更在新世纪之初将自己对于电影特别是对于美国说代表的霸权与资本主义进行了反思,第一部分1小时的黑白摄影中,戈达尔所探讨的也不外乎是关于爱的产生与激情的消退,而哪种艺术形式能最大程度地保留这种记忆呢?第二部分锐利的彩色反而呈现的是两年前的回忆,斯皮尔伯格们要用金钱来购买回忆拍摄像《辛德勒的名单》这样乏味的电影,而这些回忆是关于二战时期法国自由运动的,以好莱坞为代表的资本在蚕食着我们的记忆,而最后的结果却是辛德勒的夫人孤苦在南美度过晚年,在戈达尔看来不管是战争还是爱情都是政治的,当海浪与人物叠影在画面之中,我们的记忆翻涌着,我们应该忘记些什么,但我们真的又记得些什么呢?

45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过去与现在、国家与个人、战争与和平之间,就像过于艳丽浓稠的色彩和过于黯淡模糊的黑白那样,物还是物,时间不再是时间。我看的第一部“后戈达尔”,写论文一样工整。历史是无字天书,当代是新现实的,迷惑被栽在布列松身上,极端干脆的剪接极端思行一致。黑美国人也是传统了吧。三星半。

50分钟前
  • Superhat
  • 推荐

像散文一般的电影,不易读懂,但值得你去做出努力!

54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我真是……想给2星啊!真心不明白这么多人给高分,你们真的看懂了吗???我开始怀疑自我了。能不睡着,就是对这部片子最大的爱和敬意了!散场时的掌声,明显迟疑了一下。这完全就是,梦游者的呓语啊!太意识流了!恍惚中又明了了自己对戈达尔这个名字隐隐的不舒服是为什么 2017720中国电影资料馆1号厅

57分钟前
  • 西瓜大侠女
  • 还行

被語言機構控制下整體對於語言機構的象形。適合帶著對於現代社會的特定哲學思想成果觀看,適合想要進行某場智力研究的時候觀看。儘管你可以猜到在一百分鐘的時間裏一個藝術家不可能忍住完全不抒情。就是他凌亂吧,他凌亂也新意多多,那麽就允許他這樣嘍。戈達爾很可能是純智力在電影導演裏最高的一個,不過這很有可能占了他如此多產以及如此像寫論文一樣拍電影的光。關於名詞,歷史=美;記憶=藝術品整體;可別以爲有什麽漢語從沒表達過的新概念,年輕人們;中國的表達方式他們也沒有。不過這種西方的説話確實由北京官話是帶得起來的。倒是事件豐富度,西方高。中國好像受了語言的影響,魔幻現實主義的範式稍顯僵硬:個人層面不夠細膩。得,我也寫一個論文一樣的評論吧

59分钟前
  • NVHZ
  • 推荐

重复闪现的标题:第一部分「物」与「爱」,第二部分「从前」与「档案」。戈达尔以优雅绝伦的断片叙事和切分音速写,贯通了个人的情感编年史和政治记忆史。黑胶唱片上策兰的诗歌《死亡赋格》,女主自杀前的箱子里沃尔夫的《卡珊德拉》。戈达尔的电影是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化碎片的沙漏。

60分钟前
  • .
  • 力荐

支离之记,声画不与,乐缓隽永,文字透情。千条万端,缘无以纪,声嘶之声,空空如也。爱之法则,无法而爱。

1小时前
  • 峰峰峰峰
  • 推荐

在紀錄片的「外觀」中,放置了男女情感的「故事」。但如同片中所說,對「情節劇」的否定,讓男女故事的情節被稀釋。敘述時間的結構非線性,〈扒手〉與〈駭客帝國〉的並置,過去到現在和未來。

1小时前
  • 阿树
  • 推荐

表现、表达,但不结论——这还是典型的新浪潮电影。片子表达了一些戈达尔对新世界的迷惘和失望(以及对美国态度的转变),加上爱和失落的主题,能让人感受到一丝乡愁。但戈达尔的电影本来就不是结构严谨安排合理的那种,晚期电影没有了早期的那种潇洒劲,也就没有早年的那么好看。这是部21世纪拍的电影,看着依然有1960年代的戈达尔的感觉——从这个层面,他其实依然活在那个过去的他,并没有与时俱进。

1小时前
  • 巾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