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拉

正片

主演:阿尤斯曼·库拉纳,布米·佩德卡尔,亚米·高塔姆,沙鲁巴·舒克拉,贾维德·杰弗里,Sunita Rajwar,西玛·帕瓦,Abhishek Banerjee,奥米史·舒克拉,Dheerendra Gautam,Deepika Chikhalia,Sachin Chaudhary,Saniya Touqeer,Sunheri Shah,Ranjan Raj

类型:电影地区:印度 India语言:印地语 Hindi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巴拉 剧照 NO.1巴拉 剧照 NO.2巴拉 剧照 NO.3巴拉 剧照 NO.4巴拉 剧照 NO.5巴拉 剧照 NO.6巴拉 剧照 NO.13巴拉 剧照 NO.14巴拉 剧照 NO.15巴拉 剧照 NO.16巴拉 剧照 NO.17巴拉 剧照 NO.18巴拉 剧照 NO.19巴拉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观看的艺术很难找

1

天地中最神圣的地方,是性灵。

在看到尼泊尔的加德满都的帕苏帕提神庙,一个湿婆教的圣者在念经,两个破砖头就可以烧香,两个指头就把厚厚的经书撑起。如斯瓦扬布寺的工作人员一泼撒就用油画出了两个佛眼。哭墙的犹太人戴上了人造天眼。

鲁拜集里有一句诗,我找到一扇没有钥匙的门,我发现了使我看不见的纱幕。在麦加你就能看到很多妇女在亲吻没有钥匙的锁。就好像巴厘岛上的凯卡克舞,大家在卡维山圣泉寺里不知道为什么传导性的翩翩舞动着身体,倒伏成鱼鳞铠甲的模样。23分钟,33分钟巴西卡雅布族身上奇异的纹身。

如果关闭字幕看,根本就不理会它在世界的什么角落,那完全是另外一种体验。

2

厄瓜多尔的白色墓地和印尼的大城市聚居,没什么不同。满满当当,密不透风。似乎活人和死人,都受到高密度空间的困扰。

然而一个高野山的密宗和尚就可以不受打扰。他在东京新宿区的人山人海中穿行。那完全是另外一种生活,和浮躁矫饰毫无关系,一个人的心完全内守。我们看到他嘴部在念经,我们看不到他斗笠遮蔽起来的眼睛。

近期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巴厘岛的凯卡克猴舞。Kecak其实是在模仿猴群的声音,check,check,check——是一种男子组成的合唱团。故事取材于罗摩衍那中罗摩与公主的爱情故事。 3

看到日本和尚的耳朵,我想到了孔子说的耳顺之年。耳顺就是所闻之物,能够顺从无为。老年人眼睛不太好使,所以依赖耳朵。让他们去做核酸就做核酸,让他们听报告就是听报告。这是一种好现象。内外趋于和谐。

我们还看到在美国大峡谷的巨大的空洞,透过这个巨大的孔洞,可以照见群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洞见,洞见就是要把东西望空,然后才能看到是东西。否则我们就永远会遮蔽。

还有在恒河边上看到烧尸体,我记得纪伯伦专门写了一部诗剧叫大地之神来谈这个事情,表示神人共乐。但我们在这里看到了身败名裂的原型。正是意识到自己身败名裂,我们才有可能从幻灭中了解真相。

 2 ) “A world beyonds words”

1992年的“Baraka” 有个绝佳的中译名 “天地玄黄”

一直不怎么看纪录片这种类型 但这部作品实在是太精彩 完全而简单的把人震撼住 是任何剧情片所无法比拟的

主创的三人小组踏迹5个洲24个国家150多个地区 拍摄了这部96分钟的电影
你无法猜到下一秒会出现怎样奇丽的画面 整个观看过程是次异常鲜活的体验

*信息量: 从自然地理到人文,从宗教到文明变迁,从都市到乡野,从战争到和平,从历史到现今,每个镜头都在表达
*音乐:这部没有语言对白的电影,只依靠音乐来丰富画面,极其精彩,是这部电影最成功的一个成分
*画面:快速慢速的切换,出现的画面总让人体验到静止的感觉,像一幅幅摄影

*人物:所有出现的人物都是最普通的,他们面对镜头的脸一律的没有悲喜,默然,深刻
*自然:永远惊叹的美,超越一切
*城市:人类的城市是繁杂而快速变动的,人们如昆虫般布满空间
*工厂:一切都是机械化,工人,机器,还有那些流水线上被随意抛扔的小鸡
*文明:土著人特殊的仪式与咏唱,他们的肢体语言与鲜艳的脸
*历史:遗迹在背景的斗转星移中 变换光影
*信仰:都市里摇铃缓步的僧人,麦加朝圣的人海,恒河边的人群
*战争:被废弃的集中营,成堆的枯骨,平地上蔓延的硝烟与烈火


印象深刻的镜头:
在一片气流层上 群鸟如划过水面般飞过 远处云浪若隐若现
温泉中的一只猿猴 缓缓闭上双眼
妇女走过一片红花地 镜头上拉出一片瑰丽的梯田
树林中土著小女孩表情凝固的脸 与自然完美的和谐
一排旋转门 人群快速通过
日食

中国的画面:
人民大会堂士兵的身影 天安门广场
兵马俑群像和表情
桂林 漓江

 3 )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而不知。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出自《千字文》首句。
     Baraka是一个古代伊斯兰苏非派单词,含义是“祝福”。
     该影片导演组历时14个月,踏迹5个洲24个国家150多个地区,拍摄了这部96分钟的电影。让人叹为观止、应接不暇。
     看完觉得自己有必要写点什么,但又有种无从下手的感觉。该片全片没有台词,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画面会带给你怎样措手不及的震撼。我把该影片分为三大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纯粹的灵魂。喜马拉雅山脉的雪景、西藏戏院的静谧、日本温泉里那只猴子沉思的神情,这些都是纯粹的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宝藏。 从加德满都的各类寺庙到以色列的哭墙再到土耳其的旋转舞蹈。最让我忍不住眼睛定格的是巴厘岛的凯卡克舞,这种有着浓厚的宗教巫术色彩的舞蹈令我想到舞蹈的起源:模仿论、游戏论、巫术论、性爱论。人们用自己神秘的语言和身体动作来表达最虔诚的情感。卡雅布印第安人简单的着装让我联想到原始社会中的土著人。各类景色美不胜收,日升日落、天行有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第二部分——人与永恒。本片于1992年上映,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器劳动力渐渐取代了手工劳动力,劳动力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使人们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也许里约热内卢也没有拍摄时的穷困潦倒,香港的钢筋水泥森林也不复存在,但我想新宿地铁站仍然不缺少络绎不绝来来往往的人群。派克大街上的车来车往,人们每日无休无止地工作,压力和动力并存着,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生命中的主宰者,谁料我们其实就像那些养鸡场中的小黄鸡一样,身不由己地被推推嚷嚷着,被冥冥之中看不到的手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毫无察觉。就连呐喊也不敢出声。生命不是永恒的,但轮回却可以是永恒的。
     第三部分:死亡与救赎。我们会死亡,死亡后无论葬礼多隆重,安葬尸体的地方多奢华,死去的人也无法享用。我们能带走的只有灵魂。我们的灵魂将随着我们生前的朝圣路,一路无所畏惧地前行。我们的灵魂也像那个静步穿梭在东京街道上的密宗僧人,手持金刚铃,隐于市,隐于世,救赎自己的灵魂,以祈求来生的安定。
     影片最后镜头是满天繁星。地球只是宇宙这个大自然中的一粒微尘,虽美,但却渺小。而我们的微不足道堪比恒河中的一粒沙,沙的力量又怎能抗衡硕大的宇宙?所以,不要再伤害大自然,与她和谐相处,和这个庞然大物做好朋友吧。

 4 ) 对非西方文明的集体否定

看似是充满了对自然世界的崇拜,对各种社会,生存形态的呈现,实则是对非西方文明的集体否定。毫无道德关怀且偏狭的视角,注定了这个作品的壅滞冷漠。它终将被明白人看清楚,并被我们本是积极肯定人的价值与意义的,充满着蓬勃生命力的,带着人情与温度的人类文明所唾弃,尽管现在它豆瓣评分不低。

总归是一部缺乏开放与阳光内心的低水平导演创作的高摄影质量的垃圾。

 5 ) 《天地玄黄》——关于“舞踏”

                                  《天地玄黄》——关于“舞踏”
    1992年,纪录片《天地玄黄》自美国导演罗恩•弗里克之手诞生。
这部电影以地球与人类的进化,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题材,自始至终没有一句对白。电影镜头之间的衔接非常活,前一秒钟可能还徜徉在山川大地的壮丽景色之中,下一秒就到了日本寺庙或者香港的一隅。镜头之间卡死杂乱无章的随心所欲似的剪辑让很多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理解这部片子其实没那么困难。要注意前后的对比,类比,还有前后的呼应关系等等……比如很有趣味的一组雏鸡镜头:在小鸡接受工厂的流水作业时,导演又选取了繁忙的城市、穿梭的行人,快速运转的车等,他们之间就出现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意思在暗示,其实这个社会就是个大工厂,我们每个人都会像那个小鸡一样接受社会工厂的加工改造……
影片所蕴含的信息很多,全篇没有一个文字说明也造成了影片可以完全自由的任凭观众去揣摩,感悟。影片中吸引人的镜头太多,通篇的镜头都可谓是独具匠心又与其它镜头密不可分、浑然天成。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日本的舞蹈——舞踏。全片共出现两次。而这两次的运用也是寓意深刻。
    先简单介绍一下舞踏。
    暗黑舞踏”(Ankuku Butoh),又称舞踏,是由大野一雄和土方巽(Tatsumi Hijikata 1928-1986) 在1959 年开创,它是当时艺术家结合传统日本舞踊和西方现代舞,重新诠释身体语言,并试图对日本皇权提出批判的一种新舞蹈形式。舞踏家表演时光头裸体,性别倒错,身上涂满白粉,着奇装异服,在舞台上暴烈呐喊,并配合扭曲变形的肢体语言,呈现一幅幅几近原始的画面。
   舞踏的几个特征:
  破坏
  同达达口号一样,舞踏的兴起在于破坏一切美的传统观念,以衰弱、疾病、污秽……只要是被近代化排除的都要近乎逼真地展演出来,标榜反道德、反社会的否定美学,宗师土方巽在一次表演中用大腿把只活鸡活活夹死,至此他被舞蹈协会除名,成为舞踏纪元的开始。
  劳筋骨、饿体肤
  舞踏大师们认为芭蕾、现代舞要求舞蹈动作必须优雅,肢体语言必须绝对完美,那是远离生活和现实的,现实残酷就必须表现残酷,现实腐朽就必须反映腐朽,土方巽在一次表演前禁食10天,以塑造逼真的当地人受饥挨冻的形象,而那种飞跃的舒展的昂扬的姿态在舞踏中是近乎绝迹的。
  蟹脚
即表演时双腿半蹲身形内缩有如螃蟹状,故得其名。
  影片中舞踏出现过2次。而每次的出现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一次是在纷繁忙碌的都市生活片段之中,一个雌雄难辨的人脸部涂满白粉,在爆裂呐喊。根据舞踏的特征再结合影片就不难理解导演的用意,即为向观众传达出近代化的大生活背景下,看似社会已经高度发展。高楼林立,交通便利,人们每天都在都市中忙碌的穿梭,生活看似一片欣欣向荣。可是你在这些镜头语言中看到了什么?有一张笑脸的出现吗?没有!所出现的所有人物均是面无表情,他们呆呆的看着镜头,就像他们对这生活的态度,麻木的过着看似“美好”的生活。于是乎舞踏的镜头出现,爆裂的呐喊声像是在释放精神上的压迫,扭曲变形的脸孔传达出无尽的绝望与哀痛。但这是生活啊,发泄之后还得继续,所以转而便是也门乡村一个男人坐着驴车的贫穷生活的场面。
   第二处是出现在泰国曼谷一群浓妆艳抹的不知是人妖还是妓女的画面之后,三位身着白衣同样难以区分性别的人在跳着舞蹈。身形瘦削,形容枯槁,然后并排面向观众有序挥手撤离。
   这里表达的意思应该是颓败、贫穷、衰弱和饥饿。反映出生活的艰辛和不易。从前面一组组的镜头变可看出,留宿街头的乞丐、妇女和儿童,以及为生活出卖肉体的巴西站街女郎…….最后尤舞踏收尾这一组镜头,可见导演的匠心独运。
   事实上,这部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是包含了一定的涵义,值得细细揣摩、反复咀嚼。

 6 ) 《天地玄黄》——关于“格”

首发于 “影子的影” 公众号

《天地玄黄》

导演—罗恩·弗里克

类型—纪录片

个人评分—8分

个人观看次数—one

可重刷指数—75%

版本—96min

字多图多预警!

开头便是几段宛若静帧的画面,静谧平和让人不忍打扰,再配合古朴的音乐,整个意境深远的基调就被奠定下来。有人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形容此片,我不知道该说这是完美的诠释还是狡猾的辩解。

这部纪录片于我个人而言,美则美矣,但空无一物。画面精致配乐高级,但是只有高级的表现却没有配以高质的表达,导演剥夺了太多太多,环境音被抹去,影片内核难觅踪影,观众丧失了参与的权利,只保留了参观的距离。

我第一次看这种纯旁观者视角的纪录片,我看过的其它要么是暴露问题引发思考,比如《印度的女儿》、《海豚湾》;

要么是走近一个或者一群人,近距离观察其生活or工作状态,以此让鲜有人知的人事物展现在更多人面前,即使是我们从未触碰到的领域,也能在讲述中一点点去展现了解一个/群人、一种职业,比如《徒手攀岩》、《我在故宫修文物》;

又或者像BBC做的那些,《地球脉动》、《地球:神奇的一天》这一类的,每一帧都让人感叹造物神奇,敬畏并热爱这颗蓝色星球。

导演有多吝啬呢,每一处的场景、人物都没有进行解释说明,比如他们在做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有什么历史缘由?没有,就只是介绍下地点,而我甚至不知道这是片中原本就有的还是字幕组自己查资料加上去的,于是距离感产生,屏幕内外的世界当真是泾渭分明。不过,观众虽然被限定在旁观者X的位置,但是片子所提供的Y轴还是很丰富的,有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站在上帝角度俯瞰众生,有的时候又仰视万物觉得自己如此渺小,当然也会感受到自己作为人类一员的平凡存在。

印象最深的镜头

一个是巴厘岛上的凯卡克舞(Kecak),一开始我以为是个什么祭祀仪式,导演也不解释说明,看得我不明所以不明觉厉,于是一种文明注视着另一种文明,中间隔着无知的距离,但无知并不影响敬畏,甚至会带来敬畏。首先是数量上带来的视觉冲击,百余名男性赤裸上身盘坐在那里,做着奇怪的动作发出奇怪的声音,是现代文明难以理解的行为;

其次是音乐的配合,这个部分我反复看了5遍,还是不确定到底有没有音乐,那就假设它有(我说有就有,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是少有的几处没有处理掉原声的片段,而音乐与原声简直无缝融合。好的配乐应当是一片合格的绿叶,最终目的是衬托而非喧宾夺主,几乎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没有它整个片段都会黯然失色,毕竟是电影不是MV,起码分清主次关系,不然看1、2个小时的MV也是蛮尴尬的(《小时代》我说的就是你)。

说到这里必须科普下凯卡克舞

凯卡克舞约在 1930 年代由 Bona 村落所发展出来, 当地仍定期在演出。 全剧依据印度史诗《罗摩耶纳》(Ramayana)故事撰写,描写 Rama 王子得到猴子军队的帮助, 企图从邪恶之王 Rawana 手中夺回爱妻的故事。

表演时间都在黄昏居多,现场灯光极弱,凯卡克舞比巴龙舞更具宗教色彩, 它的名字起因于迷咒舞桑扬(Sanghyang)中所发出的 "kechak-kechak" 伴唱声音。表演时由一群青年人环绕着一个火炬而坐,一边摇晃着身躯, 一边发出宗教式的呼声。 似乎也将观众逐渐带入远古的传说之中。凯卡克舞艺术性不下于巴龙舞, 可是不明其背景文化故事的观众反而不易接受。

因为我这个星期又重温了一遍《阿凡达》,发现里面有一个片段跟凯卡克舞很像,就是在灵魂之树下救格蕾丝博士以及结尾的给杰克换身体的片段,十年前的片子啊,愣是给我看上头了,看完之后我就下了 20 多 G 的超超超清版,还下了关于阿凡达制作的纪录片,大大小小总计50多g吧,下下篇准备写《阿凡达》!

再一个是巴西卡雅布族的女孩们,镜头缓慢扫过尚未发育成熟的躯体,性征被隐藏在涂色与挂饰之下,这里没有裸露的羞耻,只有脱离性别之外的原始。这是一种很奇特的视觉感受,你看到画面的第一反应绝不是任何带有情欲裸露的字眼,而是最纯粹的“躯体”。

我不否认《天地玄黄》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纪录片,它带来的视野之广阔内容之宏大,哪怕到现在我去搜凯卡克舞、卡雅布族、提维族这些信息,出现的也都还是与这部纪录片相关的影像资料。一些经典是无法被超越的,哪怕过去十几二十年,也依然能被时代认可,《天地玄黄》如此,《阿凡达》亦如此。

好了,我要进入正题了——“格”

(我晓得快结束了的时候才进入正题有点晚,never mind)。

这里的“格”包含了两种意思,首先是具体的在影片中直观呈现的“格”子。

回顾拓展人这一生,你会发现从生至死,包括中间几十年的生活,我们都是在不同的“格”中:婴儿时期的摇篮、上学后一人一桌、工作后的格子间、我们住的楼房、死后的骨灰盒、墓地等,形形色色的“格”,这一生啊,就被平面的“格”和立体的“盒”框住,然后人与人之间产生无尽的“隔阂”。

然后是抽象的“格”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屈峰曾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即“格物致知”, 我从自身角度去观看解读我看过的电影,再反过来通过电影思考自己。上面的“格”是名词,就是格子的意思,而在这里,它作为动词,取“观察、理解、推究”的意思。

在影片差不多中间的部分,有大概十分钟时间(40min——50min)展现了都市中的车水马龙、工厂上的流水线、广场地铁上的人群熙攘,这一处之所以惊艳并触动到我的原因,一个是音乐与画面的绝配,这部片的音乐真的很棒,再一个是它通过剪辑有意识的堆砌素材,产生1+1>2的效果。

生命体与非生命体的对照,养鸡场小鸡崽与来往人群的呼应,不同工厂流水线工人与机器的对比,你会发现惊人的相似,大千世界众生同相。假如站在上帝视角,我们跟流水线上被挑拣被烫喙的鸡崽又有什么分别?

抛却作为独立个体的意识,将视野放大到群体、物种,生而为人的优越感又在哪里?我们没有像其他物种那样保持高度的一致性,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出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语言、程度不一的文明、贫富不等的阶级,我们很少展现动物性的一面,解决问题不只靠单纯的厮打,不再只考虑生存与繁衍,这是人类发展进化出来的复杂,高于生命,但低于世界。

影子

2019.8.9

END

 短评

最美的东西都是具有神性的。

7分钟前
  • 一湄
  • 力荐

太想显示自己的牛X,往往显示出的就是装X

8分钟前
  • lakeblur
  • 推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不自知。每一个镜头都美到极致,胜过一切言语以及文字!

9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拍摄者是幸福的

13分钟前
  • Leito
  • 力荐

喜欢那段加速的车流与人流,熙熙攘攘,兜兜转转,停停走走,滑稽可笑得悲哀,如此匆忙,如此重复,规律到可怕,从哪里来,又要往何处?无尽迷惘。

17分钟前
  • 紙舞
  • 推荐

看哭了。。苍穹有大美,音乐太强大。

18分钟前
  • 彌張
  • 力荐

不喜的是不少地方的配乐,存在感过强了,一股使劲展现“看我多么震撼”的劲儿。最后一小时是真神作,想到克里斯马克x卓别林x雅克塔蒂。导演的意图也许可粗鄙解读为歌颂自然批判现代性,但正因为试图making a point,ironically,至少对我来说,那展现城市,工厂,世俗万象,被异化的人与被摧毁的文明时的剪辑运镜策略,反而相比前三十分钟里着重对那“自然神力”的描绘,显得远为生动有趣得多。

23分钟前
  • Ziggy
  • 推荐

“道法自然”,同样四个字,不同思想深度的人能看出不同的解释。本片也是一样,我觉得导演并没有在主动传达什么,只是忠实地记录,至于你能从里面看出什么是每个人思想与心灵的悸动,与导演无关。

24分钟前
  • 大島
  • 力荐

据说是搞摄影的必看,俺不搞摄影就果然看不得么?前30分钟就睡过去无数次,拖了好几天才看完。中间30分钟流水线鸡仔VS.地铁人挤人,后30分钟战争、奥斯维辛、金边监狱、恒河边毫无遮掩的火葬场等等。还看到了没炸掉的世贸大厦内景。

25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把本片看成了风景人文片的你们是有多浅薄,历史,宗教,社会,自然等涉及得非常广泛,却浑然一体,不带任何隔阂,后半部泪点很多,贫穷孩子那段快哭了,导演的摄影机视角一点也不冰冷,相反美出了一种悲悯情怀,唯一一部我希望永远不会结束的好电影。

29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个人觉得有一点点西方人用猎奇的眼光在看世界的感觉,但是整个的视觉效果还是非常好!特别是男人们在膜拜的那个场景非常惊人,很多镜头都是集中在宗教和自然的角度。

33分钟前
  • 碧落亦然
  • 推荐

整部片子没有期待的那么好。镜头最后没有凝聚成力量。单论摄像,BBC的《锦绣中华》就完全能媲美。当然,毕竟《天地玄黄》是92年的片子。

34分钟前
  • 熙寧
  • 还行

《天地玄黄》,实在没有想到,有个如此拉风的中文名字。但是再贴切不过了。天地有大美。

36分钟前
  • 力荐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生有大悲不自知。”用15寸笔记本看的无论如何都没法被震撼。。。

37分钟前
  • 安狄
  • 推荐

请注意,Tarsem Singh那部超级华丽的《The Fall》有很多镜头都是借用这部纪录片的……

39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影像的虚假性 仿上帝视角 用配乐代替了解说 处处是强制性的仪式崇高感营造 剔除了环境音的真实 有意的华美摄影 强制的崇高间离感不言而喻 / 但都市流水线那一段非常棒 日常的异化感更有冲击力 反向感知 毕竟观众都是日常都市的 观看正向崇高(部落民族)就很被欺骗了 而日常才是特殊感受

40分钟前
  • 渡旻
  • 还行

你知道看這種電影觀感是,啊我想去旅遊啊導演選擇用新的技術、繞了地球一大圈拍攝,用最清晰而且直接的視角要觀眾直接感官人類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最真實的美麗的地球難得這麼完整而有計劃地呈現在觀眾眼前

45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力荐

完美运镜,镜头以及镜头之间的切换都充满隐喻,还有音乐的陪衬,适合在慌乱的中间用于禅修。生死、本真、现代、慌乱,各种矛盾和冲突交杂,国家机器、战争、快速发展。如何应对心灵的危机,如果放缓破坏的脚步,我们需要共同思考。

50分钟前
  • 尧耳
  • 力荐

无非是各种自然景观、人文圣地的集锦幻灯片,美则美矣,难称佳作。是那种不需要导演编剧,只需要一个靠谱点的摄影师和足够的资金支持就能拍出来的片子。

53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人文纪录片,摆拍痕迹甚浓,大而无当,北京奥运会范儿。快进的日本和吴哥窟的戏份最多,奇琴伊察、吉萨金字塔、吴哥窟是这一生一定要去的神迹啊。

58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