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普森:美国制造

已完结

主演:O·J·辛普森,罗伯特·卡戴珊,碧·亚瑟,A·C·柯林斯,玛卡·克拉克,彼得·海姆斯,大卫·扎克

类型:美剧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辛普森:美国制造 剧照 NO.1辛普森:美国制造 剧照 NO.2辛普森:美国制造 剧照 NO.3辛普森:美国制造 剧照 NO.4辛普森:美国制造 剧照 NO.5辛普森:美国制造 剧照 NO.6辛普森:美国制造 剧照 NO.13辛普森:美国制造 剧照 NO.14辛普森:美国制造 剧照 NO.15辛普森:美国制造 剧照 NO.16辛普森:美国制造 剧照 NO.17辛普森:美国制造 剧照 NO.18辛普森:美国制造 剧照 NO.19辛普森:美国制造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其实还是挺恶心女DA克拉克的

OJ案子的重点明明应该是彰显美国司法系统的程序正义,这片子剪得也太偏激了,舆论的呼声明明是从地检署不断放各种真假消息出去开始就已经倒向有罪判定了,说辩方打种族牌,明明一开始是检方主动选择了诉讼地点为黑人更多的中心法院,检方一开始就抓错了重点,以为能从九个黑人女陪审员上找到家暴的关注点,却没料到对于黑人社会首先要平权然后才有功夫关注女权吧!这片子简直是给克拉克的洗白片儿,结果过了二十年了这女的依旧如此碧池,单方面地在电视前指责辩方多么阴险卑鄙,我看她就是第一次遇到有同等资源和财力与州政府对抗的辩方团队才乱了阵脚,这片子交代了那么多当时黑人面临的各种种族歧视,却不敢提当时警察队伍里有多少贪污腐败,单是非法搜索下的贪污、栽赃就不胜其数吧!庭审片段里好像让警察显得多委屈,却不说福尔曼在案发几个小时后才提交出的手套袜子和他一直携带在身上几个小时的OJ的血液到底出于什么原因…

我怎么越说越愤怒了,其实这便宜拍得挺好看的,要不是第一集的介绍,我一直以为OJ只是一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运动员,看完以后还是替他觉得可惜,要不是在布朗的事儿上没处理好,我觉得他这形象以及潜质,当总统也没太大问题。

 2 ) 《O.J.辛普森,美国制造》:到底制造了什么?

对于一桩已经镶嵌于人类文明历史坐标之上的事件来说,O.J.辛普森和他的传奇经历本身已经拥有足够的穿透力和延展性,无需再增添更多的佐料。在《美国制造》之前,辛普森案已经被各类的探案和猎奇者们像发现外星人一样从各种角度剖解的体无完肤,全世界的法律课都拿它来标榜程序正义的重要,全中国的思修课都拿它来力证权贵资本主义的虚伪。大家各自截取着希望获得的真相,并在这自以为妙手偶得的真相里心满意足、沾沾自喜。
 
在叙述空间已经被极度限缩的情况下,《美国制造》居然还能在针尖上起舞,并拿到一座奥斯卡小金人。除去叙事技艺和内容厚度之外,更重要的是,它给事件的亲历者、旁观者以及所有幸灾落祸的局外人一次集体反省的机会:谁该为这出美国制造的荒诞悲剧负责?
 
当局者迷,即使是事件的亲历者和参与者,也未必能跳出当时当下的个体经验而实现宏观和整体的观照。在《美国制造》里,时空标尺的延长和扩大实现了影像语法上共时态与历时态的并置,在没有预设立场的前提下,大量的细节既互为补充又针锋相对,让骨感而抽离的案件回归丰满、多义又诡谲的社会现实,也让穿越时间迷障的后来者得以从历史的纵深出发,回溯当年第一次煽动翅膀的那只蝴蝶。

当所有的期待视野都聚焦于如何实现对那场世纪审判的二次译解时,《美国制造》却冒着巨大的注意力被转移的风险而用180分钟近乎冗长的篇幅来描绘辛普森的成长史。这样的开篇是创作者与观者之间的战斗,缓慢、琐碎的生活细节极大压制了观众像渴望考古新发现一样的猎奇兴趣,显示出强大的内容自信和节奏掌控力,它强迫所有人沉淀下来以谨慎和悲悯而非猎奇取乐的态度看待所有身处辛普森案漩涡中的人以及那个时代。

悲剧的时钟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摆动,这是辛普森的高中和大学时代。在1968年,这个特殊的历史横断面的一侧,是辛普森获得海斯曼奖的歌舞升平、黑白一家亲;而另一侧,则是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的遇刺,嬉皮士运动,以及墨西哥城奥运会上的黑拳事件。那些精致的反打镜头和交叉剪辑,配以恰逢其境的饶舌音乐,以及采访中不断涌现的细节和金句,把一个时代的荒谬与种族冲突的张力交代的清清楚楚。1968,从而定格为辛普森王者荣耀的起点,也注定是悲剧宿命的肇始。

其实,美国制造的篇名已经暗喻了辛普森的宿命。一方面,它源自于个体与社群之间存在的一种关于控制与摆脱的紧张关系。与今天中国观众最熟悉的NBA比赛里乔丹科比詹姆斯等一众黑人明星包打天下的境况不同,60年代的美国职业体育,“黑人运动员首先需要考虑社群的利益,其次才是体育本身”。当穆罕默德·阿里,比尔·拉塞尔,吉米·布朗这些上古大神们在黑人社群的簇拥之下刮起职业体育的黑色风暴之时,流连在白人精英环境里并且不断强调“不想被以肤色定义”的辛普森更像是一个黑皮白心的叛逃者。从理性上看,他想要摆脱“N”字打头的屈辱标识而成为一个纯粹的体育明星,拒绝为民权运动表态的遭遇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不转不是中国人”之类的族群压力和道德绑架。然而,个体选择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群体境遇下,必须考虑“政治正确”的刚性原则。就像选择“曲线救国”的汪精卫成为汉奸一样,在平权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不想以肤色定义”的辛普森在黑人社群眼中就变成了一个粗糙的利己主义者,向白人摇尾乞怜的“黑奸”。

但问题的复杂就在于,黑人民权运动组织的不断壮大让它们有了自己的权力意志,逐渐从追求平权、反对歧视的政治诉求转为谋求自身存在与利益最大化。这些组织对个体意志都有浓厚的控制欲望。它们将自身塑造为“政治正确”的化身,并把这样的观念传遍世界。辛普森的成长时代还有摆脱肤色标签、做他自己的冲动和可能性;而在他坠落的年代,他一心想要摆脱的肤色却最终成为逍遥法外的杀招,已经完全无法逃离社群控制的大网了。

另一方面,这场臭名昭著的世纪审判也是族群撕裂与集体恶行的产物。辛普森无疑是这出荒诞的剧目主角,但事件最终演化为一场族群对立和集体非理性的大众狂欢,始作俑者却不在他。辛普森的可怜就在于,他虽然没有为个体的罪行承担罚责,却成了所有集体恶行的垃圾桶。《美国制造》用大量的一手信息揭掉了蒙在历史疮疤上的遮羞布:所有参与其中的陪审员、检控官、辩护律师、主审法官、民权运动领袖、媒体舆论以及所有不分肤色的观众都是这场滑稽悲剧的参演者和推动者。

很多时候,数量即正义,在集体共谋的恶行面前,关于善恶的界限与定义往往变得面目可疑。即便认识到这是一个荒谬的错误,我们也总是倾向把人人都有份参与的集体恶行归咎于时代,归咎于他者,却鲜有某一个人为当时当下当地个体的恶行负责。《美国制造》细致地刻绘了辛普森案的荒谬以及所有人的推诿。陪审员认为是检控方的策略失误,检控方认为是遭遇猪队友,民权领袖认为源于白人长期压迫激发了酝酿已久的社会情绪,白人警方认为这是黑人的愚蠢和自私,媒体认为是观众起哄,观众认为是舆论诱导。所有人都觉得有人应该为事件负责,但没有一个人认为自己应该承担责任。

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说,“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的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当年迈的老黑人陪审员被问及辛普森案的判决是否是为当年正义未得罗德尼·金报仇时,她毫无迟疑地挥舞起双手回答了Yes。所有的残忍和狂热、简单和极端,都在她挥舞的手上淋漓地展现出来。

《美国制造》带来了不同以往的情感冲击,它把对于辛普森个人的嘲讽、憎恨和咒骂,引向集体反思的沉默。那些不断使用的航拍镜头,既像是上帝视角中关于天道轮回的最终审判,也暗喻了对族群裂隙无法完全消弭的悲悯与无助。有真相才有和解。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之后,但愿它能成为人类彼此理解的一把钥匙。

 3 ) 无关是非,最是无解

看这个纪录片,会跟着故事的进展生出许多是与非的判断,会被表面的荒诞所惊诧: 老年的陪审员,指责Nicole对家暴忍气吞声,似乎她的懦弱让她活该被人谋杀; 辩护方打出的种族牌,让Fuhrman扣上种族歧视的帽子,以此作为他提供伪证的依据,尽管这显然不能直接推导出Fuhrman伪造了现场的手套,但另一位陪审员以此作为“相信他伪造了手套”的理由; 仅有的两位愿意出镜的陪审员展现了全方位的非理性非逻辑的思维判定方式,让人深度不解这样的人有什么资格来决定一场诉讼的是非; 而检方律师团队无数次的被辩护方摧毁本来完美的证据链,并毫无作为,面对辩护方打出的种族牌、控诉证人公正性的磁带等等,一群精英检察官和律师尚不如Ron的父亲反驳的几段话来得直切要害,任由OJ的辩护团队在无关案件的地方大做文章,他们却只会像刚刚毕业的被前辈吊打的法学毕业生一样,在采访时大惊小怪这些人怎么可以把显而易见的证据说成是无效的?! Come on,他们就是做到了,他们拿着一手烂牌,检方拿着一手好牌,结果全程没有一次上手机会,眼睁睁看着好好的牌全部烂在手里。 六个月的审判带来令人唏嘘的结果,这时你才知道,刚刚自以为黑白分明的是是非非其实仅仅是基于表面的肤浅判断。陪审员们毫不掩饰的宣称自己的票是对白人世界的报复,欢呼庆祝的非裔们不需要理性和逻辑,数百年来遭受的欺压与凌辱让他们有凌驾于司法公正的理由,你能指责这个族群吗?当白人警察当街围殴和杀害他们的同胞却无罪开释时,他们是被剥夺权利的人。看到弹幕上有人说这群狂欢的黑人让他对这个种族有了不同的想法。是啊,这一刻他们显得那么愚蠢和小人得志,但是第一二集中展现的种族矛盾让人无法轻易的宣读他们此刻的对错。这种白人极大的失落与黑人极大的狂欢,让一个最不配替黑人发声的OJ获取最大的胜利,是那个社会的荒诞,是两个族群间猛然加深的分裂。 这让人无法得出一个果决的有勇气的定论,这个案件的重点已经不在乎一个OJ是否有罪,从那个专门为黑人平权的律师加入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黑白之争,因为这是人类之间的抗争,是人类之间的互相伤害,这个案子无解,就像种族的矛盾将长期存在并且无解。 花了一个下午加一个晚上的时间,一口气看完这部纪录片。感叹啊,人这个物种,明明和众多生灵一样,不过是在宇宙洪荒中渺小短暂的存在过,却能制造出这么多伤害别人又伤害自己的行径,沉浸在自我的表演中欢愉或痛苦,幸哉,哀哉。

 4 ) I'M NOT BLACK,I'M O.J.

周末恶补了这部长达七个小时的奥斯卡最佳纪录片,之前从书上了解过这场世纪审判,但从镜头和当事人描述中得来的冲击,已然比文字直接太多了。一个在橄榄球界影响堪比乔丹、进入好莱坞后又如鱼得水的两栖明星,在王牌律师的协助下跨过如山铁证、成功洗脱杀妻罪名,本身就足够吸引眼球;难得的是导演还抽丝剥茧,把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矛盾背景完全还原了出来。你的思绪会随着剧情深入而不断摇摆,你会看到黑人住宅被闯入时妇孺的眼泪,也会看到白人司机被拖拽殴打时的满地鲜血;如日中天的球星在被要求为黑人群体发言时三缄其口、明哲保身,被捕后却摇身变为了贫寒阶层的代表,家里与白人精英的合影都被偷偷换掉;在法庭上大声疾呼消除种族歧视、道义凛然的黑人律师,私下竟是秉持“如果陪审团都是墨西哥人,我们会给他找顶帽子戴”的功利主义者。最终裁决被宣读的那一刻,肤色迥异的人群瞬时被欢呼和悲痛所笼罩,透过屏幕,你也能听到整个国家被撕成两半时的清脆声音。很难想象在这片土地上,十几年后,人们会为第一位黑人总统的诞生弹冠相庆。也许这就是民主的力量,人民的判断和人性的光芒会最终指引着国家走出黑暗,哪怕一些人借此逍遥法外,也不要停下追求平等与自由的脚步。

 5 ) 时代喧嚣,巨星陨落

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给了《辛普森:美国制造》。有5集,也算是我看过的最长的纪录片了。然而这个辛普森并不是那个黄脸的辛普森。。。但这并不影响在上世纪80-90年代这位老兄在美国文体界的大名鼎鼎。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是《白头侦探》电影系列的忠实拥趸,你应该对里面那个呆头呆脑随时受伤的黑人警探记忆犹新。此哥就是这部纪录片的主人公:O.J.辛普森。

关于这位仁兄的生平,可以去搜索一下,你会发现,即使是最抓马的肥皂剧,也编不出来这么离奇曲折的剧情。从一个天才橄榄球运动员,到好莱坞宠儿,再到狂暴杀妻嫌疑犯,乃至阶下囚。这么跌宕起伏,纪录片会不会失去其原本应该拥有的客观公正以及严肃性?然而替美国人操心这种事还是留给CCAV吧。。。整个纪录片拍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难能可贵的是不仅说清楚了这个人的来龙去脉,还以庞大的时代背景为依托,用大量的影像素材和多角度叙事,折射出了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延伸至今的美国社会的层层面面,令人叹为观止。
 
一个人,怎么会成为他现在的样子。年轻时真的不太关心,无知者无畏吧,或者说是缺少对生活的理解,对生命的尊重。现在岁数慢慢大了,愈发体会到世间万事必有因果。至于那些凶徒,天生携带坏种基因的也不是没有,但很多与后世环境息息相关。比如之前说过的《公民X》里那位连环杀人犯原型,小时候赶上乌克兰大饥荒,哥哥被邻居抓走吃了。。。长大点赶上二战,爸爸被德军抓进了集中营,母亲被轮奸。。。战后熬过了集中营的爸爸反倒被定为通敌卖国,作为坏分子儿子的他也就失去了升学等各种机会。。。当然你也可以说那别人经历了这些怎么没变成变态呢?也有一定道理,反正我觉得这些事对行成他的罪犯性格应该是有一定的诱因。不是有一门犯罪心理学吗?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也可以避免制造出其他如此的变态杀人犯,造成更多的社会悲剧。当然在特定时期特定环境, 正常人的死活都不关心,谁还会琢磨这些边缘人物。野蛮世界今天就先不在我们的讨论范畴了,但是你以为的边缘人物,其实就活在我们这些正常人中间,出了事了“边缘”了,不出事或者没让你知道就永远“正常”。比如《杀人回忆》最后那个镜头,大饼脸宋康昊直直的看向你。。。
 
之前看了《隐藏人物》,所以对美国60年代的种族隔离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这么健康向上的电影,这么文明理性的NASA,都会有那么深刻的偏见和歧视,就更不用说愚蠢大众了。O.J.辛普森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和社会成长起来的,这对于他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他的好友AC在片子的一个访谈里说:O.J 从来不打架,他靠嘴赢得世界。对于其圆滑的性格和高超的情商可见一斑。身处于那么一个种族隔离的时代,这其实是一种最聪明的自我保护。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他那么渴望出人头地,与原来的种族和出身划清界限,乃至模糊了自己的身份属性。这么一看,不是和MJ挺像的吗:取得巨大的成功,抛弃原有的身份。
 
所以就不难理解,当他凭借着自身优异的条件取得了体育界的成功之时,他是多么渴望和黑人身份说拜拜。纪录片花了大量篇幅回顾了那个硝烟四起的压抑年代,黑人们是如何奋起反抗,争取平等的。而情商超群的O.J选择不参与,置身事外。其实这事也没什么可指责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对自己和家庭负责不对社会负责什么的。但这里要说的是,这种身份上的割裂,对他日后的种种行径其实是一种铺垫。一个对自己身份都不认同的人,又取得了那么大的成功,性格肯定有扭曲的成分。当然,如果时代不是那样的时代,社会不是那样的社会,他还有必要把自己变成那个样子吗?这就是为什么在讲述这个人的生平的同时,加入了关于那个年代和环境诸多的描写,一个人无法与周遭隔离开,单独来谈论。
 
O.J凭借出众的运动才华,在橄榄球界名声鹊起,说真的,对这个项目不甚了解如我国人民,看见他跟一只不知疲倦的驴一样的旁若无人的奔跑在赛场上,也觉得确实挺牛逼的。而且哥们长得还挺帅,还那么会说话。比如在那场关键赛事取得关键得分之后,他邀请了全体队员一起进行采访,一个个介绍他们。太会做人了!人人都爱O.J啊,JUICE(他当时的绰号)简直全美家喻户晓,尤其是穷苦的黑人,简直将其视为偶像,就算他一辈子都在试图与自己的黑哥们们划清界限。。。然后体育界的宠儿顺水推舟进军广告界,影视界,商业等领域,入住富人区,日夜歌舞笙箫。那时候他认识了后来的妻子NICOLE,和黑人发妻拜拜。
 
首先我觉得换老婆没什么,尤其对于这样一个声名显赫,长得又不寒碜的成功人士。黑人和白人结婚也没什么,只要人家自己愿意。那么他和他老婆又是怎样走向那么一个万劫不复的呢? 归根结底还是源于他的内心,自我膨胀,对自身身份的焦虑,对白人社会的渴望和对白人妻子的占有欲。当然你也可以说这都是扯淡,夫妻双方互杀的事例屡见不鲜,只不过这次发生在一个名人身上而已。但事情发展到这最终一步,应该也是和他的身份地位有直接联系。NICOLE之前一直在打电话向警方求助,很多起家暴也证明了问题所在。但是O.J是如何没有向普通人一样得到应有的惩罚呢?警方和社会是不是也是这场惨案的帮凶?纪录片从第三集开始,重点从他人格的形成转到了这个社会对待名人和权贵的态度。从如何造就了希普森这个人,到了如何造就了辛普森杀妻这起惨案。

从那个杀人之夜开始,整个事件就进入到了一场荒诞戏。比如最著名的那场高速路追逐,全美现场直播,很多人都到路边给O.J助威。警察们所显示的温柔,是在以往任何对待黑人疑犯的追逐戏里都没有出现过的。那几乎不是追逐,而是一场护送。而对待周遭的围观群众,一位特警队员的评述最为犀利:what a bunch of losers!

其实任何年代都是这样,吃瓜群众基本都是看热闹的状态,谁关心什么是非,或者是谁的立场决定了谁的是非。其实也不只是吃瓜群众啦,还有后来的明星律师团,检察官,法官,陪审团,记者,O.J的朋友,甚或是受害者NICOLE的家人。这哪里还是一场针对辛普森的审判,这简直是一场针对美国各个社会阶层的世纪审判!在这里,不分种族,无关男女,无外乎是一场立场之争。 当然,辩护的过程及其精彩,也体会到了之前铺垫的良苦用心,因为决定一起案件的审判结果的,真相是最后一个考虑的因素。也不用尽情嘲笑人家的冤假错案了,那个体系比起大多数国家的屎一样的司法系统来说还是先进太多。我们习惯生活在屎里,不自知罢了。
 
有些东西,黑白什么的,摆在那里,也许明眼人都已得知,但归结到最后,又岂不都是一场闹剧。看热闹的,义愤填膺的,主持正义的,痛心疾首的,幸灾乐祸的。一个巨星的陨落,也是一个时代的衰亡。今天,连这种级别的丑剧都已不再上演。人们习惯于回顾往昔峥嵘岁月,人们争相登场,人们不再关心他人的死活。话题只有三分钟热气,也懒于再去明辨是非,探讨真理。古人都是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我们是网红,屌丝,geek,脆弱的中产阶级。阶级始终并且永远会在那里,难以跨越。

(本文原载于作者微信订阅号:叨叨小宇宙)

 6 ) 浅谈O.J. Simpson其人

私以为OJ的personality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渗透生活各方面且超出常人的好胜心(Ambition)

身居各自行业领头羊地位的人必定多多少少拥有该特征。

对他们来说,满足温饱的人生只能算及格。推动他们势如破竹攀爬杀伐的不是生存渴望,而是必须脱颖而出的好胜心。

这其中也隐约包含着一些自负——我生来与众不同,当然不应该与普通人为伍。

OJ在这方面则更强烈许多。他生于贫民窟,但从没有一刻心甘情愿把贫民窟当成自己的归属。这种摆脱与自己无法匹配的出生环境的热望在得知自己父亲是同性恋之后变得更甚。

“他从小就想成为一个英雄。”

为了达到自己心中的位置,OJ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因此他的好胜心也必须超出常人才足够燃烧。

我不知道他如何回忆自己在贫民窟的时光(如有相关资料欢迎提供),你很难从这样一个滴水不漏的人身上窥探出真实想法。

他仍然和童年伙伴一起hang out,但我深深怀疑这不是念旧,而仅仅是他圆滑处世的一个剖面。

在他和儿时玩伴一起参加卡戴珊家族的派对时可见蛛丝马迹。

我不认为他乐于提及贫民窟的时光,相反,他很可能在刻意抹杀这段岁月的存在感。

他是自负与自卑的结合体。

同时OJ的好胜心不仅出没在工作中,日常生活尤其是感情方面的好胜心就体现为嫉妒心和控制欲,这也为日后的家暴及后续行为埋下了伏笔。

二、充分且精确的自我认知(Self-aware)

OJ的自我认知表现在两个方面。

1)明确理解外在环境(白人主导社会和有助于地位提升的个体)对自己的要求;

OJ总是强调自己成长在与世隔绝的体育世界里,而这座象牙塔不看重肤色只看重能力,所以自己对黑人平权运动完全不了解也不关心。

我以为事实恰恰相反。

他对黑人平权运动的了解甚至有可能超过真正参与其中的某些人,尤其是白人社会对此的反应和评价。

他敏锐地感知到白人社会正急需一个乖巧懂事又功成名就的黑人形象聊以自慰,于是毛遂自荐成为这样一个代言人。

他没有为黑人平权运动发声,他没有履行黑人公众人物应尽的责任,因为这对他的成功无益。

他依旧以摆脱一切的姿态向前奔跑,然后对着镜头笑言:“我才不管我是黑人还是白人,我就是OJ,我只代表我自己。”

他的成功,一部分是自身努力,一部分是时代因素。而他的失败同样如此。

2)明确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以及如何趋利避害,将优势转化为有利条件。

成名之初,OJ知道奔跑速度是自己的优势,所以他抓住一切机会展现给USC高层和主队观众看“我是你们的最佳选择”。

在证明自己拥有独一无二的价值这件事上,他从没有片刻懈怠。因此他才能完成常人所不能及,一次次打破纪录,一次次力挽狂澜,一次次创造奇迹。

然而即便在体坛已经众星捧月,OJ仍然拒绝固步自封。他在每一次突破自我后的短暂喜悦中已经迅速意识到,体育生涯终会结束,自己需要尽快找到一条在退役后仍然能待在神坛上的新出路。

于是他在退役前后踏入了演艺界。

OJ不一定是个演技多高超的演员,但他一定是当时白人精英社会里的优异表演者。他的嘴角永远挂着最富亲和力的微笑,他总能和白人打成一片,他对待每一个刚认识的社会名流仿若老友。

最体现他演技的高光时刻,是他能顶着自己的有色皮肤扮演白人。于是当他参加一个聚会时,身边的名流好友会惊异地问:“OJ怎么和那些黑人坐在一起?”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如愿以偿了。人们看着他,不再看见他的肤色,而只看见OJ。

事实上他很可能知道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大部分人都在虚与委蛇,但他深知被当作炫耀工具就是自己的价值所在,于是他心甘情愿用看似如假包换的真心无差别对待每一个人,让每一个人在他面前都能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需要。

万人迷的处世之道正在于此。他对你微笑,你就觉得宛如赏赐,更别提他还会和你称兄道弟了。人们对赏赐必须感恩戴德,通过自己长袖善舞的社交能力,OJ实现了和白人精英们地位的瞬间对调,我甚至暗暗怀疑他恶趣味地乐在其中。

正是由于深知自己的价值和优势,所以OJ才会毫无怨言地被人利用,也在他人默许的情况下利用对方。

他既能在凭实力说话的乌托邦里跃居优胜,又能在虚情假意蝇营狗苟的名利场中如鱼得水,这才是其可怕之处,而他能做到这一点,根源就在于高度的self-aware。

三、时刻保持警惕的自保心态和利己主义(Self-protection and self-interest)

这一点与上面两点密不可分。

因为有足够的野心抱负才会自我保护,因为有充分的自我认识才能精致利己。

OJ的自保心态从成名之初就已经显露,最鲜明的例子就是他在和朋友扔骰子被抓包送到校长室后的自救行为——转身就走,被校长叫住后平静自若地回答:“我是协助老师把他们带来的。”

这个谎绝对谈不上高明,但重点在于他深知自己对于USC的价值,这意味着自己可以适度地恃宠而骄。同时校长需要的也并不是一套缜密的说辞,而是能顺着下的台阶。

事实证明他对人心的揣测完全正确。可以看到OJ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具备将self-aware和self-protection完美结合的能力了。

而如果(着重号)他是那两起命案的真凶,那么法庭审判就是他熟练运用优势进行自保的表演最高峰。

他会在每天的庭审日记里装模作样地叹息自己的冤屈,他会在关键证物摆出来时付之一笑。他紧锣密鼓的表演已经成了一种近乎信仰的自我催眠。他在“I did that”之前加上了“if”,并且笃定这个“if”就是事实。

OJ用自己的魅力笑容、无辜眼神和有色皮肤回答所有控诉,在深知这会奏效的前提下。

四、早已注定的自我毁灭(Self-destruction)

试想,当一个人拥有不断进取的野心来维持自己的价值,拥有充分精确的认知来意识到自己的价值,拥有罔顾他人的自私来熟练利用自己的价值。

也就是说,他拥有资本,意识到自己拥有资本,同时具备自如操纵资本的能力,偏偏缺乏对这一切的合理限制。

他会错信自己通过努力便能够得到想要的一切,而悲剧也就此如影随形。

“作为一个贫民窟长大的孩子,我平生最渴望的不是金钱,是名望。”

他在橄榄球场上奔跑,他在白人社会里周旋,他在法庭审判中表演。对“被关注”的需求是他人生的重要(也许唯一)驱动力。

他可以丑闻缠身,但绝不可以默默无闻。

他用一生的时间来重塑自己,表演出最符合观众期待的形象。欺人者必先自欺,OJ在晚期已经达到了人戏不分的地步,以至于最终走向崩溃。

讽刺的是,在成名之初他就意识到人们所期待的OJ和真正的OJ大相径庭。他试过让人们接受本我的OJ,最后不得不放弃,转而放任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像捏橡皮泥一样塑造一个“想象中的OJ”。

一个自我认知精准的人最后却迷失了自我,这是这场美国式悲剧的根源。

我常常猜测,最希望OJ毁灭的人,也许正是他本人。

他对名望的渴求让他明白自己必须成为OJ,所以他装作proud of being OJ,他装作希望人人能看见OJ而忽略他的肤色。

可他始终是来自贫民窟的黑人Orenthal,他始终在内心默默祈祷有一个人能告诉他:“You're Orenthal, but I still love you.”

我相信这就是他从未对第一任妻子动过手的原因,可惜最终毁灭这一切的人也正是他自己。他永远不会再等到一个人对他说:“Orenthal, you're for me, and O.J Simpson is for the rest of the world.”

———————2.19更新————————

OJ无罪的可能性。

详情参考评论中贴出的链接。

 短评

在影院一口气看完将近8小时很过瘾。前半段用大量篇幅叙述LA的警察暴力、肤色冲突是很有必要且值得的,OJ成长于这样的环境却与自己的族群完全割离,最终却是肤色差异在多年后的审判重新给了他自由,案件匪夷所思看起来完全没有法理,确实只有在美国才会发生,法律总是被人利用的

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还是有挺明显立场的纪录片

8分钟前
  • Bill
  • 还行

Mark Furhman最后说的那段话让我想要哭。看完了。心情很沉重。

13分钟前
  • 包子岛
  • 力荐

或许本应是最重要的罪案本身仅仅成为了注脚,在"美国制造"的标题下更显荒诞与悲凉。英雄的崛起与堕落,社会的沉浮和纠葛,辛普森的一生早已超越了他自己,成为了一种更巨大的象征。

1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最让我唏嘘却是众矢之的Mark Fuhrman对着镜头说“for you, it's a documentary, for me,it's the end of my life...这部纪录片要是早出两个月,绝不会浪费时间看Ryan Murphy拍的犯罪故事版了

16分钟前
  • Redux
  • 力荐

非裔美国梦的破碎。之前对于辛普森杀妻案的了解只限于林达的书,此剧把辛普森的经历很好的梳理了一遍。前两集全是铺垫,告诉你此案为什么会成为世纪审判的缘由。一个没有为种族运动发过声的人最终成了种族运动的受益者……

19分钟前
  • Aaa
  • 力荐

全面、细致、清晰,非常优秀的纪录片,看完会百感交集。OJ身上好像浓缩了一整个时代的历史。他终其一生在寻求身份认同,假装无色透明来成就的美国梦,梦碎时刻却又被特殊的种族身份开释。而太多人被时代洪流推着往前,为这个梦付出代价。最后的结局可谓是,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20分钟前
  • 康乐股长王紫菜
  • 力荐

气到癫痫!!

25分钟前
  • 肉汤拌饭吃八碗
  • 力荐

根本不顾实情,只是盲目地叫嚣"OJ didn't do it!"的那些黑人们,才是真正可笑的racist。

30分钟前
  • 無人知曉的時刻
  • 推荐

Different times, same shit.

34分钟前
  • 蓬茅下
  • 推荐

比电影好看的一个直接原因大概是,从被害人、被害人家属到警察、律师、凶手、凶手子女都长得比演员还好看……

35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FX的剧版可以当作是看这部的预习…帮熟悉一下剧情和人物什么的…至于这部纪录片 探讨的更多的在于一个社会的发展过程和历史的推演 太震撼了

39分钟前
  • doherty
  • 力荐

Chris Darden接这个案子的初衷肯定是:我可以忘记自己的肤色,族群,用我的专业性公平正义的做一个工作。完全是精英思维。可事实是,现在这个社会是舆论导向。愤怒,愚昧,民粹。每个人最后都会变成受害者。精英不受用,精英未必会像有些人一样,为了利益露出丑恶嘴脸,他们脆弱得很。

43分钟前
  • 喜力
  • 力荐

需要给Ryan Murphy一点credit,剧编得还算还原。结果公布之后分析种族割裂那一段,放在今天看,已经渗入了各个层面。

45分钟前
  • 兔安叽
  • 推荐

长达10个小时的全景记录,将美国黑人民权运动历史的进程,和辛普森个人的努力奋斗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这样一部事无巨细的杰作。建议配合"The Wire"(火线)同时服用,可获得大型更深刻的悲剧体验。

49分钟前
  • Raindog
  • 力荐

这部纪录片远比ACS那部剧更加扎实震撼,再次印证了戏剧化的张力永不及现实,真实是无法描绘的。此片把世纪庭审的聚光灯从法庭抽离举到了更高的位置,通过重现原始影像资料各方采访,照明了一个神话破灭背后的美国平权运动 司法制度漏洞 好莱坞传媒催化效应,如片尾评价道 这是一场美国式悲剧。

51分钟前
  • 糖刺猬
  • 力荐

肤色成了主角,而真相却成了配角。

56分钟前
  • 24city
  • 推荐

这绝对是一部不容易的纪录片。

57分钟前
  • NinianYann
  • 力荐

真相如此接近,就是无法抵达。人生如戏,百口莫辩。

5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以前看过林达《历史深处的忧虑》,写辛普森案,这次是重新了解。除开影片本身的精彩外,剪辑得特别好,叙事节奏控制得精确到位、从容优雅。

1小时前
  • 邓安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