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吉

HD中字

主演:游安顺,廖钦亮,黄采仪,丁小茜,刘明勋,张真诚,吴承晏,郑杰浩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吉 剧照 NO.1大吉 剧照 NO.2大吉 剧照 NO.3大吉 剧照 NO.4大吉 剧照 NO.5大吉 剧照 NO.6大吉 剧照 NO.13大吉 剧照 NO.14大吉 剧照 NO.15大吉 剧照 NO.16大吉 剧照 NO.17大吉 剧照 NO.18大吉 剧照 NO.19大吉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狭窄的艺术

狭窄的艺术

———也谈《The Darjeeling Limited》

By:Viviangore

 

   Wes Anderson可以称得上是鬼才导演,从年轻的岁数到精灵的长相再到几近怪异的言谈举止无处不散发出鬼才的气质。《The Darjeeling Limited》(下简称《TDL》)虽然被评为导演“毫无创新的重复”,意指不过是把他在《The Life Aquatic》中耍的把戏从水上搬到了火车上。在我看来,《TDL》在细节处理上仍然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很难想象影片出自一位金牛座导演之手。

   首先想提及制作人员演员阵容。善用熟人的Wes Anderson 从编剧就用熟人,除了他自己和演员之一的Jason Schwarzman还有Roman Coppola,Roman 正是Jason的表哥,而Wes Anderson 于Roman Coppola 和Sofia Coppola 兄妹又是好朋友。在演员的甄选上,戏中客串的那个倒霉的没有赶上火车的人Bill Murray也是Anderson 的爱将,而Owen Wilson是Anderson的老搭档了,他在片中饰演一个刚刚出车祸全身上下都伤痕累累的忧郁的家伙,造型奇特,全脸包着白色的纱布,一幅无辜的样子,眼神迷茫。他成功的诠释了一个喋喋不休的人,在片中台词最多。Jack Schwarzman是自己写自己,他诠释了一个小说家,把角色处理的活泼古怪,又有点孩子气。而最突破的是Adrien Brody, 这个生得一副深重苦难相的演员,竟然在《TDL》中成了最搞笑的脸。影片开头他在慢镜头中奔跑着追上徐徐驶出站的火车,站在车尾把墨镜推到额头,向没有追上火车的人那一望,就立刻让我笑翻了。

   影片情节不赘述,故事很简单,讲三个一年多未讲话的兄弟一起去到印度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同在旅途,却各怀心事,在发生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事情后三兄弟重归于好并悟出一些人生真谛。老大Francis (Owen Wilson 饰)主要目的是去印度找离家出走隐隐于市的母亲;老二Peter(Adrien Brody)正准备和妻子Alice离婚,但她却突然发现自己怀孕;老三Jack刚刚和女友分手,但还念念不忘在旅途上不停的打女友的电话留言想要窥探她的生活。对于Peter和Jack来说更像是一次逃避之旅。兄弟三人刚开始不信任彼此,互相都有些秘密,这在两两谈话中巧妙地表现出来。剧情大多是发生在一辆叫The Darjeeling Limited 的火车上,穿插一些火车上或者途中下站时发生的小插曲,包括Jack 和火车乘务员的一夜情,Peter途中买蛇带蛇上车引起小骚乱,以及吵架被轰下火车等等都是为影片增添细节的幽默和推动情节发展。被赶下火车的三兄弟途中救落水的孩子,失手的Peter怀着强烈的自责参加了葬礼,这是最出乎意料的转折,影片从轻松转入了深刻,又到他们最终找寻了母亲却又一次经历了她的离开,然后终于完成了他们的心灵之旅。

   如要深层挖掘,影片似乎有很多说教的成分,包括宗教信仰婚姻家庭。但好就好在Wes Anderson 没有让镜头下的人刻意的说教,只是以一些主观的细节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影片在狭窄的火车上拍摄,一直重复几个人在火车上挤来挤去的动作,就是在这狭窄的空间里,没有什么夸张的情节可以展现,所以只好入注了丰富多彩的细节和缜密的对话。影片开头无疑是轻松幽默的,似乎每一个镜头和每一句台词都让人隐隐发笑,越到后面却越变得严肃。导演擅长用慢镜头来凸现各种情绪,喜剧和悲剧,都在慢镜头下被放大,却又不显得技巧生疏,和背景音乐丝丝入扣的慢镜头很自然的放大了微妙的感情。

   影片是在印度拍摄,但情节似乎不是要联系印度。它可以换成任何在比较有东方色彩的地方拍摄,只是需要给人一个异国情调。所以,我认为印度不是关键,作为对印度文化也颇感陌生的我,也许有导演同样的感受。另外,这个拍摄地也需要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在片中不是要人去深思其重要性,而是道出了个人意志。这从Adrien Brody 在印度的寺庙中几乎是习惯性的做了天主教的“上帝保佑”的手势。而他们的母亲,这个角色,却正好是一个在印度的基督教传教士,因为追求自己的宗教而拒绝跟兄弟三人回到西方社会。影片展现了很多西方观众所不熟悉的宗教,仪式等,其实我觉得导演只是在刻画一个不同。是一个“当我们置身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我们是找回了自我还是迷失了自我”的问话。片中由大哥Francis 发起的一系列具有象徽性的动作,比如用羽毛来找人生方向其实是发自一个人内心的意志,人在绝望和迷失方向的时候自己给自己的暗示。

  影片另一个突然的转折是在三人决定放弃这次“熏陶之旅”后在临上飞机的片刻觉得再留下来完成没有完成的寻亲。当时三个人都还是各怀心事,如果离开,这次旅行就完全没有了意义,他们做决定留下来的时候,我们被安排听不到对白,大家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遐想,到底他们对互相说了什么一致决定留下来。

   另外,想提提自己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情节。第一是Jack 和印度女乘务员的邂逅。个人觉得这次邂逅很含蓄的影射了现代人的感情观,女配角相貌平常,故意戴了一副黑框眼镜,我不是很清楚导演的用意,但是就是这副眼镜让人很能记住她。他们邂逅的方式很美,两个人头探出车窗吸烟的时候注意到了彼此。我想这个情节可以让经常搭火车的烟民感受到美感。我个人是比较着迷于这种短暂的邂逅的,离开的时候都满带着回忆,而彼此都要重回自己的生活,有一点点遗憾,而恰恰是这种遗憾才让其变得很美。影片中很多吸烟的镜头,处理的很写意,也很俏皮,不知道非烟民是不是会觉得冒犯,但我是认为很有艺术感觉的。烟这个东西,你用它来表现忧郁的时候,它成了仅有的朋友;用它来表现孤独的时候,它成了雪上的霜;用它来表现焦虑的时候,它成了放大器材;用它来变现出轨的时候,它就成了一个借口。另一个情节是三兄弟被乘务长抛下火车的寂静晚上,三人围着火堆而坐,Jack还煞有介事的掏出了ipod放起了Debussy的“月光”。我一直喜欢这个“月光”胜过贝多芬的,柔和的旋律中蕴藏了太多随时一涌而出的力量。 而这个动作很有效果。

  《TDL》的背景音乐和颜色处理都是我欣赏的。音乐都很恰到好处,和整个影片的节奏很搭配,又有滚石的play with fire, 让人情绪高涨。颜色上面以黄绿给人怀旧的感觉,昏黄的感觉如同用迷失的双眼看世界。颜色不明亮却很清晰,层次感给人简洁的感觉,偶尔有复杂的线条,却处理得很规矩。个人是比较喜欢《TDL》的,节奏算快,不拖泥带水,没有什么浪费的镜头,也善意的带给人一些人性的思考。也可以把它当成一部喜剧片来看,但绝不是那种笑过就忘记的喜剧片。

 2 ) 更多想象空间

看了一些评论,有些部分契合心意,有些则未必如我看后所想。这部电影是我看的韦斯安德森的第五部电影了,因为时间有先后,体会各不同。这一部穿越大吉岭,我感觉让我联想和思考的方面比较多。也许是我对家庭关系比较关注,因而感受多一些。

我觉得这是一部人的关系的电影。三兄弟的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和其他人的关系。电影其实并不很“完整”,很多背景没交代。比如老大有钱,老二穷,老三应该经济好一点,老大个性有点强势自负,老二有点软弱犹豫,老三有点放荡颓废,他们的父母不是离异就是分居多年,关系不好,各自寻求自我人生。父亲开着保时捷老爷车,用LV行李箱,老派富足,可以想象一个这样的老派有钱保守的美国白人男性养大三个孩子的后果,也就是三个孩子的问题。老大事业成功,鞋子三千刀,腰带六千刀,安排了这次印度心灵之旅,全程付费。两兄弟其实是来蹭老大的旅行。老大的强势自私体现在控制欲上,对自己雇佣的助理苛刻,控制弟弟的自由。但心灵之旅只是幌子,老大耿耿于怀母亲的长期远离甚至不出现丈夫的葬礼,可见父母的隔阂之深。这次旅行暗地里是想见母亲,并破解心中的难以解脱情结。

本就隔阂不少的三兄弟个性冲突,难以调和,火车上闹出不少事,终于被赶下火车。这是第一段。转折是三人救落水的孩子,也是三兄弟,其中一个死了。这次拯救他人的行动也救了他们,他们第一次有了如此高度的默契。在印度人的无声关爱中,他们感受到了善良和感恩的回报,内心得到了净化。参加了死去孩子的葬礼,看到人们庄严的悲伤和哀悼,想起来他们在父亲葬礼上的表现,心灵受到触动。在参加父亲葬礼的路上,他们的表现简直不为人子,争抢父亲的汽车和皮箱,一心关注母亲而完全忘记了父亲葬礼。电影里有一个重要的未出现的主角,就是他们死掉的父亲。他们三兄弟和母亲都受到父亲的影响,可能是负面影响。

三兄弟一上车各自喝药,嗑药美国人,不就是常常出现的生病的现代人典型吗?老二恐惧于即将降生的孩子,想要离婚,摆脱父亲的责任。老三是写小说的文艺阴郁男,一直查看前女友的留言,希望复合,但却在火车上放纵。精神有问题的三兄弟或许可以各自代表一种现代人精神疾病。虽然他们努力嗑药,并试图在宗教灵修之中找到解决方法,但他们前期失败了。他们不尊重人,也缺乏爱的能力,自私冷漠、贪图享乐、追逐利益、恐惧承担责任,让他们难以真正和他人建立美好的关系,孤独冰冷侵蚀他们的生命健康,陷入病态。也许他们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母亲无法忍受这种病态生活,远走他乡,寻求心灵幸福。他们的母亲似乎找到了。

三兄弟中一开始只有老大很固执地要见母亲,老二老三并没这想法,是被诱骗而来。但他们都倾向于,母亲并没有想见他们。因为多年来,他们母子不见面不联系。虽然内心深处,他们渴望母爱,但得不到回应。老大开车撞上墙,把自己搞得伤痕累累,可能是精神崩溃的原因。他来寻找母亲,是寻求解救自己。

三兄弟经历了印度小孩的葬礼,建立起理解,在登机离开印度的前一刻,他们一致决定满足自己的渴望,违背母亲的意愿,去见母亲。在修道院,他们见到了母亲,但纠结于得到答案,场面并不很开心。母亲告诉他们不要用语言而用其他来沟通,告诉他们不要抱怨他人,抛弃过去的负担,重新开始今后的生活。第二天,母亲离开了。三兄弟有些失落,但得到启示,登上山顶最终虔诚地完成了那个一直未完成的仪式。为了赶上火车,他们丢掉了父亲的箱子,抛掉过去的负累,轻松上路,回到各自的生活中。

这就是整个故事。一次心灵之旅,也许宗教氛围浓厚的地方,确实更有精神上的神圣感之类的。对于缺乏敬畏的现代人,宗教可以提供某些美好道德和价值的补充,是一剂药品。但在根本上,人类的疾病需要自己去领悟去行动去解救。

这是一部给人颇多想象空间的电影。就这样吧。

 3 ) 《穿越大吉岭》4个疑惑,我是这么想的

看了一圈影评,没有发现特别满意的答案,索性还是自己总结一下吧。

1. 为什么是大吉岭,而不是其他任何一个有东方特色的地区?

因为大吉岭最合适。在这部处处都藏隐喻的电影里,导演选择大吉岭也是有原因的。

稍微看一眼大吉岭的历史的就能知道:大吉岭产红茶,而且是和中国祁门红茶、锡兰乌瓦红茶并称的世界三大高香红茶,有“茶中的香槟”之称,汤色橙黄,芳香馥郁,一如这部电影青黄的主色调,浓郁靓丽,而其中生活的苦涩一如茶的苦之底味一般。

另外,“大吉岭”这个名称是由两个藏语词dorje(霹雳)和ling(地方)合并而成,意译为“金刚之洲”,宗教的形式感呼之而出,金刚怒目,却心怀善意,不就是寓指这三个兄弟的关系吗?从一开始互不信任,甚至排斥敌视,争吵干架,到后来因为一次奋不顾身的拯救落水的孩子,心中的善念被激发,说是拯救被人,其实也是拯救了自己。

历史上大吉岭还经历过一次分离主义运动。1980年代,它和附近的噶伦堡要求单独成立廓尔喀邦的主要中心,后来因为成立自治的山地委员会,这种分离倾向才逐渐降温。这和三兄弟一年来分离没说过一句话,后因为这次旅行而重新连系在一起,形成了暗合。

再加上1999年,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世界遗产,历史和风光都足够知名足够迷人,作为一部公路片,要拍这样一部片子,除了大吉岭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2. 三兄弟的关系,为什么他们长得一点都不像?

因为他们很可能是收养的。

这个从片尾他们见到母亲时应该就能推断出。母亲在印度传播基督教,传教的教堂似乎还收养了很多孩子。三兄弟也很可能就是当年他们父母从教堂领养的孩子。后来母亲继续去其他地方传教帮助其他孩子,父亲则成为家中联系兄弟情感的唯一核心。忽然父亲遭车祸被撞死了,母亲又不到场,原本就没血缘关系的三兄弟也就因此关系崩裂,再无联系,直到老大提出这次心灵之旅。

3.片中三兄弟,分别是如何获得心灵救赎的?

这场旅行被三兄弟定义为心灵之旅,目的地是母亲传教的地方。那片中具体哪些细节可能让他们获得了心灵救赎呢?

先说老二吧,一脸苦相的AB这次倒是演了一个剧中最有喜感的角色。从第一次追上火车,架起老花眼镜看了没追上火车的Bill Murray一眼,就有一种冷冷的微刺的喜感。特么原以为老戏骨Bill Murray至少会是一个有不少台词的配角,结果因为没赶上火车就没他什么事了,这像什么话!

说起来当年父亲车祸时,是AB首先赶到了现场,抱着倒在血泊中的父亲,没听清遗言,结果迷失了自己。在这次旅行中,三兄弟分头救落水的三个孩子,却只有AB没有救活他的那一个,即便他拼尽全力满身鲜血,自己也受了不小的伤。

这让AB自责到几近奔溃,在第一次离开村庄时忍不住向小男孩倾诉,说自己没有不尽心救那孩子,被水冲下去时有一刻失手了,之后一直抱着他。男孩理解了他的话,回去告诉了家人,大人们才从悲伤中醒来,邀请三兄弟也参加葬礼。也因此,AB觉得自己获得了原谅,连同父亲死的那一次,因为这两次其实都是意外。

AB的心结,在于当年目睹了父亲惨死,又因为自己执意要提车而差点赶不上父亲的葬礼,没有好好的告别。

再来说老三。他刚和女友分手,却不断去偷听女友的电话留言。从火车上一段艳遇来看,他们分手的原因应该是女友出轨了,男方还恋恋不舍,于是报复性的也出轨乱搞。而他获得心灵的安慰,应该是在他们被赶下火车时,那个漂亮的印度女乘务员为他落泪吧。似乎自己也没有那么糟,还有人为自己流泪。虽然那原本不过是一次逢场作戏。

最后说老大,他的纠结恐怕就在于自己的责任感。在一次骑行中,老大差点像父亲一样出车祸死了,醒来后想到的首先是自己的两个兄弟。于是他决定代替父亲弥补兄弟间的裂痕,所以就有了这次心灵之旅。他的目的最后也达到了,兄弟隔阂在那次印度葬礼中被化解,母亲也因为他们三兄弟在临上飞机的一刻突然变卦而终于见到了。见到了母亲,问出了那个当年她为什么不参加父亲葬礼的原因,就够了。至于原因具体是什么,并不重要。

追火车有什么隐喻?

片中追火车主要有两段,一段是AB带着行李追,代表背负着过去启程去寻找。另一段是片尾三兄弟扔掉全部行李追,代表抛开过去,重新开始。行李就像承重的枷锁,火车代表新的旅程。有人说,抛开过往重新归来,这就是旅行的意义。

最后,剪出片中4首好听的歌,也很好地展现了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上的风光和百态哦。

4首歌穿越大吉岭喜马拉雅铁路世遗风光

 4 ) 聊聊魏斯安德森的序幕方式

聞天祥老師去年辦過一場談魏斯安德森的講座,我有去聽。席間,他把《大吉嶺有限公司》的序幕單獨拿出來細細地講解,說這一場跟其他作品不同,是魏斯跟影迷開的一場「很棒的惡作劇」。當時的說法,我覺得分析得非常精闢,想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

聞老師說:
「魏斯安德森是個很注重電影開頭的導演,他往往要求他作品的開頭不僅要好玩,更要辨識度極高。他慣用房屋的內景開場,以旁白與對白介紹全片,鏡頭則富有導演一貫的美學特徵:中線對稱與左右滑軌。

《大吉嶺有限公司》卻是一反常態。電影一開場,馬上出現的就是一輛計程車正在翻過山頭的的激烈飛逐,沒有旁白,沒有內景,更沒有中線與滑軌。這輛車在亂糟糟的印度市集急馳,載的是想要趕火車的比爾墨瑞。經過一番折騰,計程車終於趕到車站門口。比爾墨瑞衝出車外,匆忙跑入月台,想趕上已經發車的「大吉嶺號」火車(The Darjeeling Limited);此時,另一個趕車的旅客安德烈布洛迪突然出現在鏡框內,跟著比爾墨瑞一起奔跑,布洛迪大步一跳,跳上火車的尾廂,成功達陣,比爾墨瑞卻跳不過去,停下了腳步。火車漸行漸遠,布洛迪遠遠看著比爾墨瑞愣在月台氣喘吁吁,看了好一會兒,他才轉身走入車廂。音樂響起,布洛迪的步伐與整節車廂的遊客呈現出中線對稱的構圖,觀眾才終於意會到這是魏斯安德森的電影,此時已過了四分鐘。

熟悉魏斯作品的觀眾都知道,比爾墨瑞是魏斯最愛用的演員之一。觀眾看到他的領先出場,自然就會視他為本片的要角,殊不知這是一個大大的誤導,因為當火車離開月台後,比爾墨瑞這個角色在餘下的九十分鐘都不會再度出場,第二順位登場的那個布洛迪與他的兄弟們才是本片的主人翁。換言之,這段四分鐘的開場不僅風格與全片相異,連劇情都不必要,整場全刪也不會對整則故事有任何的影響。

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這正是魏斯玩的一個把戲。

這幕開場不為別的,就為致敬名導薩雅吉雷而來。雷與寶來鎢是印度電影最響亮的兩個名號,魏斯想得很簡單:《大吉嶺有限公司》是發生在印度的故事,一部拍印度的電影,怎麼能不提到雷這個人?於是他借鏡了雷的寫實主義基調,模仿了一段穿梭於印度市集的飛車戲碼,放在電影的開頭,直接用影像表示了對雷的致敬。比爾墨瑞在這場戲裡扮演的人也不再是魏斯電影裡長不大的長輩,而是薩雅吉雷電影裡慣常的那些市井小民,為了趕輛火車而窘態百出。

然而,魏斯又不想亦步亦趨當薩雅吉雷的影子。比爾墨瑞急著想趕上的那班車叫「大吉嶺號」(The Darjeeling Limited),同時也是本片的片名。來自薩雅吉雷世界的旅客趕著火車,就代表了魏斯不待自己對雷的敬意跟上,自我的電影風格就已經準備啟程。奔得越遠就越響的火車笛聲,就是魏斯的心聲:我終究要拍的是自己的東西!最後,旅客跑不過火車,眼睜睜看著半路攔截卻更有活力的布洛迪與大吉嶺號告別月台,也就像在說:「抱歉啦,比爾莫瑞還有薩雅吉雷,接下來就沒有你們登場的份了,這是我魏斯安德森的電影。」這時候,魏斯才玩起自己的那一套,開始了屬於魏斯安德森的《大吉嶺有限公司》。

這種致敬方式很幽默也很惡質,就像大孩子的惡作劇,而這正是魏斯的劇本向來慣使的調性,他總能對自己的偶像(電影人,小說家,冒險家)做出真心卻又帶有幾分玩笑的致意。所以,這段四分鐘的開頭不僅不該視為冗贅,反而是再匠心獨具不過,一舉就致敬了戲內戲外的厲害序場,有著不輸任何一部魏斯作品的水平......」

(憑印象記下,非逐字稿。)
在今年的金馬奇幻影展重溫本片,愈發喜歡聞老師的這個解釋,真是深得導演匠心的真義啊。

 5 ) This Time Tomorrow, 我们还是兄弟

追火车的经历可能不是每个人都有,但是收拾行囊出发是绝大多数人都体验过的。

《穿越大吉岭》算是韦斯·安德森早期作品,还是甜腻的色彩,对称美学依旧突出,那些平移镜头、冷幽默对话、极致的细节,无不彰显着安德森鲜明的个人风格和鬼才气质。

电影开始和结尾都有追赶列车的慢镜头,配合The Kinks的背景音乐,旅行在开头和结尾美好的一塌糊涂,恨不得时间冻结,慢镜头来回重放。当然,旅途未必全是浪漫和惊喜,大吉岭号也是,那些随之而来的意外、偶然和挫败让人狼狈不堪。在陌生的城市陌生的世界,风险和意外难以预测,孤独和飘零感如影随形。

然而,不管是什么样的旅行,那些风景、意外和惊讶都将沉淀为记忆,重要的是,扔下包袱,再次奔跑。


故事讲了三兄弟在印度的一次心灵之旅行,为了去见多年未见的母亲,老大弗朗西斯精心牵头安排,甚至还雇佣了一名旅行的私人助理。

自从父亲葬礼之后,三兄弟一年未见,老大弗朗西斯因为车祸毁容了,老二皮特即将成为爸爸,老三因为爱情心碎,问题满满的三人在开往大吉岭的蓝色列车上会和。

弗朗西斯专制,会不征求对方意见,而强制为其他2兄弟点菜;老二皮特忧郁,强调自己是父亲最喜欢的孩子,私自拿了很多父亲的东西;老三杰克神经质,会偷偷检查女友家答录机的留言,仍旧强调自己的小说人物是虚构的。三兄弟互不信任,彼此忍受对方的臭毛病,俩俩背叛小秘密。

三人在火车上屡屡违规,最后以打架扰乱秩序为由被赶下火车,助理布兰登因为被弗朗西斯羞辱而离开,旅行中断。

然而,也恰巧是因为这场意外,三兄弟救了2名落水孩子,并因此受邀参加了一场印度当地的风俗葬礼。相比一年前父亲的葬礼,他们在印度这场葬礼上感受到了团结的温度,找回了迷失已久的inner peace,也终于找到了自己。

三兄弟决定继续旅行,前往去见母亲。仍旧,母亲仍然没有给予三兄弟期望的母爱,取而代之的,是一场无声的交流和一个规则性的协议。

这场和母亲的无声交流,在韦斯·安德森平移镜头的切换下,从三兄弟和母亲的面庞,到再次平移至大吉岭号上一节节载着鲜活生命的车厢,车厢里有孤寂,有迷茫,有欢乐,有窃喜,轰隆隆的列车继续前行,永不停歇。

三兄弟试图寻找答案,然而,那些困惑、不解、迷惘甚至痛苦、失败,都不曾远去,而最终让人释怀的是坦然接受一切生命未知和变化的勇气和决心。

电影里有一个孔雀羽毛的宗教仪式,需要三兄弟在一处地势开阔、风景优美的地方共同完成。

然而,各种意外总是不期而遇,仪式一波三折,几乎已经放弃,直到最后在尼泊尔山颠的和煦微风下,三兄弟用仅存的最后一片孔雀羽毛完成了仪式,为旅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这个孔雀羽毛的仪式,也许是为了祈祷许愿,也许是为了通过仪式达到内心平静,又或许跟三兄弟的这场穿越大吉岭的旅行一样,本身毫无意义,重要的是,这个仪式和这场旅行将三人拴在了一起。

一路上,他们看到了美丽的风景,也品尝了意外的酸楚,那独有的气味、光线、肌理的触感,以及萦绕在耳边的人们的话语,构成了三兄弟对那片土地独有的记忆。

整场旅行,各项精密安排被打乱,期待中的母爱也落空,这些意外和不确定让人心焦,也倍感失落。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些意外,三兄弟收获了彼此间的信任,突破了隔阂,直至找到了自己。当三兄弟追赶回程的列车,将父亲的所有箱包都让扔下,便也是放下了执念和包袱,转身,回归各自生活,那原来的生活,也将是新的生活。

我写好了故事的结局,但是却不知道故事是如何开始的,这不曾料想的意外、偶然、惊喜,将作为记忆留存在心底,也将成为生命持续前进的节拍。

(完)

我给你煮碗面吃

Wechat ID: Lamotta_yajie

 6 ) 旅行的意义

我还记得十年前游江南。

我从学校外教那里借了一本澳大利亚出版的《孤星中国游指南》,把旅程安排得滴水不漏:星罗棋布的苏州园林,上海小笼包、菜肉炒年糕跟蟹壳两面黄,黄山迎客松飞来石,还有翻滚升腾的云海。

但在杭州,没想到我的完美计划却被一场大雨和一个骗子打乱了。

本来要去灵隐寺的我们在公车上被一位好心的“路人”指点,改道钱塘江下车,眼看着他收了路边小摩托的钱,也只能无奈的被载去旅行指南上略过的九溪十八涧“龙道”。车上的我垂头丧气,甚至气急败坏,却没曾想竟看到了满眼的绿!泛黄的嫩绿、透青的翠绿、倒影的水绿、层叠的墨绿,还有间歇点缀的紫红、粗葛、青灰,映衬着弯曲逶迤湿漉漉的碎石小径,浸透了烟波水光雾气,沿着密匝匝的树林向山景深处隐去,除了偶尔的车声,只有水声、鸟声和脚步声。路尽头,烟雨中远眺狮峰山上低矮的茶园,青草味混着湿润的地气漫延消散,还有茶香,从隐隐的农户院墙里飘出来。下山路上,一片绿荫中竟突然冒出来两只孔雀,油绿的脖子一伸一缩,拖着明丽的长尾,不紧不慢踱着步子,让人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美国导演韦斯·安德森在2007年的电影《穿越大吉岭》中也描绘了旅途中的这份意外之趣。

怀特曼三兄弟一年无联络。大哥弗兰西斯严重车祸,出院后决定将兄弟三人召集到印度,坐大吉岭号列车穿越城镇。 弗兰西斯对这个重要行程的安排可谓精心备至。他专门雇佣了一个私人助理,每天清早将需要参观的景点庙宇打印成文,塑封压模从门缝里悄悄塞进三兄弟的头等包厢。但这样无微不至的安排并没能使三兄弟的隔阂减轻,他们不得不忍受彼此的臭毛病——大哥的独断、老二的阴郁,还有老三的神经质。他们甚至各怀鬼胎打主意临阵脱逃,直到被意外踢下火车,助理辞职,所有计划安排乱作一团。

可正因为这场意外,三兄弟搭救了了两个落水的孩子,参加了一个印度风俗的葬礼,旅途中久寻不遇的心灵涤荡竟不期而至。他们从没像现在这样团结过,甩掉包袱寻找丢失的母爱,直到每个人终于找回自己。

看看,这就是旅行的奇妙。再怎么计划打算安排,在一个未知的陌生世界里也总有无法预计的偶遇,不能预测的风险,及由此而来的浪漫与惊喜。当然,未必全是巴黎《日出之前》那样的浪漫,也极可能是《午夜狂奔》的狼狈,甚至如《走进荒野》那个自我放逐的小子一样不走运,客死异乡。但不管什么样的旅程,在记忆里终于沉淀下来的,往往并不是计划中的美景,倒是那些问题、焦虑、矛盾,和终于坦然迎接未知与变数的勇气及决心。

然后,更重要的,是因离去而终于体会到的对归来的反思。就好象怀特三兄弟在尼泊尔山巅庙宇终于与母亲团聚,一家人的无声交流一样,我们再次看到了载着鲜活生命隆隆而来的大吉岭号,有孤寂、有无奈、有迷惘、有暗喜,从一站奔向下一站,拥挤无停歇。

原来,人人都在旅行。生命就是一场旅行。由生到死,由青春到暮年,由此端到彼端。目的地固然重要,沿途风景更不可或缺;但最令人刻骨铭心的,竟是一次次的意外、偶然、惊讶,甚至挫败、错误、失去。我们总在寻找,寻找舒解乡愁的方法,寻找旅行的意义,寻找目的地的轮廓。然后,毫无意外的,蓦然回首,灯火阑珊。

在电影《最后一周》中,身患绝症的本·泰勒向西横穿加拿大,寻找他生命尽头的“格朗普斯奇兽”,最终意识到人生最值得珍惜的,是转身,是继续生活;《走进荒野》中的克里斯托弗在生命终点终于写下的是“幸福必须分享”;而《穿越大吉岭》的最后,三兄弟抛弃父亲遗留的LV旅行箱,追赶回归各自生活的列车。

转身,回家。

原来,旅行的意义从不在旅途本身。千山万水,都只为了转身回程的那一个背影,只为了让我们从他乡终于奔赴故乡。




《Open》杂志2010年5月刊稿

 短评

回家前夜看到这片,一切无预设。一切都在暗合。宇宙给了我慷慨启示,散落的珍珠一粒粒,都从各自的偶然中汇聚,必然地串连在一起,发出互相辉映的光芒,这光芒比它们各自散落时明亮百倍。我携带着这样珍贵的礼物,即将坐一列火车回家。神请保佑我明天要买到一张回家的火车票。我将重新看到沿路的风景。

6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有人说,我们是不举的衰神,绝大多数人没有和这个社会较过一次真,只是选择默默地接受由别人创造的社会、思想、规则甚至邻居的看法。我们自己掂量了一下在斤毫,决定还是把头默默地低下去继续,其间用很多精神食粮和爱情信仰调调味,让它容易下咽一些。

9分钟前
  • 贾不许
  • 还行

抱歉了,只感觉导演充分证明了自己在室内装潢设计领域的过人天赋。

1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游玩一场,插曲一场,错过一场,经历一场,然后抛下行李,回归故里,这才是旅行的意义.这部片怎能只是7.6分呢?

13分钟前
  • A-sun*
  • 力荐

屌丝之旅……屌丝的心灵之旅……屌丝千里寻母记……1h18'处有一组百态人生列车隔间蒙太奇,Community 201开场晨起NETA了这段,是怎样的上天力量让我在同一个晚上同时看见它们啊……韦斯·安德森真是很喜欢这种非典型家族剧啊。有谁知道最后出字幕那段列车开了多少公里?

1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相比Bottle Rocket,这部Darjeeling较容易接受,风格化更明显。所有主角都像是穿越了其他十部电影而来,沉重,湿答答的,直到被一个印度旅程的烈日烤干,变得轻盈而艳丽。

15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奇妙的旅程。奇妙又相似的旅伴。奇妙又相似又好奇的触感。印度之于我如同撒哈拉之于三毛。Brody小亲亲出现的那一刻起我的开关就坏掉了。

16分钟前
  • 小岩菽
  • 力荐

闷骚喜剧!Wes_Anderson你这个闷蛋!

17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大吉岭》主要的亮点在于电影语言而不是剧情,在于开场的Zoom in,以及如何快速将观众置于张力之中,尽管这场旅行的确很Spritual,有着神秘学,家庭关系弥合的影子,但是,借助大吉岭快车有限的局促空间内近乎炫技的推拉摇移(甚至僭越了切镜头的作用)、镜内分屏,才是真正的华彩章节

21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三个郁郁寡欢的男人儿童.五官立体耸立,全然各有自己的意志而不甚和谐,显得倍感孤独.Owen Wilson被绷带包裹的脑袋垂头丧气竟全然看不出丁点原先帅气的痕迹来.Adrien Brody的五官为何看起来如此的孤立.Jason Schwartzman两撇英国式的胡子倒还有些印度风味.喋喋不休的神经质喜感

24分钟前
  • Adiósardour
  • 推荐

只有situation, 没有story

29分钟前
  • 玑衡
  • 推荐

维斯安德森这时候感觉恰到好处,之后的片就是一部比一部刹不住车的放私货

31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那些黄黄绿绿暖色调的印度房子实在太有爱了,三个囧人的表情太有爱了,洗涤心灵的旅程;生活虽是一团麻,换个角度看,或许正如那些直来直去的镜头那样,也能简单起来。

3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囧到死啊,Bill Murray赶不上火车就没他的戏份了!Wes Anderson真是太坏了!

36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力荐

很多导演都喜欢摆弄荒诞的形式感,但在搞怪之中还能精准表现常人情绪的不多,安德森就是一个。在这一点上,安德森的稳定性高于蒂姆伯顿,甚至科恩兄弟。

39分钟前
  • Ocap
  • 推荐

如果我以后要去一趟旅行,我希望会是如“穿越大吉岭”这样的一场。韦斯安德森的电影永远都是那么赏心悦目精致细腻,虽然他这次走了和他之后几部惊世之作完全不同的叙事手法,但他的画面质感、摇镜头、冷幽默,也只有韦斯安德森拍得出来。

42分钟前
  • TWY
  • 推荐

除了称赞韦斯安德森拍得好之外,我还要感叹下AB穿长风衣太尼玛帅了!

46分钟前
  • CharlesChou
  • 力荐

白人男性对于 “神秘而充满灵性的东方世界” 的各种固有印象,以及自身在这片土地上的身份定位,透过该片可见一斑。

50分钟前
  • Andrew
  • 较差

奇葩典型韦斯安德斯

5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其实在观影过程中始终萦绕在心头的是输入什么关键词才能在淘宝买到J.L.W.的箱子~!PS:一定要去看这部影片附属的短片《骑士酒店》,娜塔莉·波曼就这样侧面全裸了!

5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