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HD中字

主演:冯远征,耿乐,Ana Sofia Liaño,Pelayo Suarez,科洛·塞维尼,马库·佩尔托拉,卡蒂·奥廷宁,查尔斯·伊斯滕,爱波·塔布琳

类型:电影地区:西班牙语言:英语年份:200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2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3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4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5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6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3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4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5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6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7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8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19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十分钟年华老去 大提琴篇》的姊妹篇,由七位知名导演各自执导摄制而成,共同讲述发生在短暂十分钟里的人情冷暖。  《狗没有地狱》里刑满出狱的男人带着女友一起远走故乡莫斯科,是坚贞的爱情与灵魂的回归;《生命线》中由呱呱坠地的新生儿讲起,平静安详;《几千年前》讲述的是现代文明带给原始部落的冲击跟入侵;《国际组织·拖车·夜晚》借休息的女演员视角,透视着大千世界里的形形色色;《距离托那12英里》是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宝贵十分钟;《我们将被掠夺》发生在戈尔竞选总统失败的最后十分钟里;《百花深处》向我们讲述一段“模拟搬家”的荒唐闹剧。弗洛伊德的最后一会暖暖的火锅女警当我们离开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太空行动副总统第四季战争的呼唤绝地狙杀黄金新娘东北风云慢慢骇人命案事件簿 第十季末日之果澳门奇妙游·街头篇猪猪侠番外篇之拼装特工队尘封十三载来世还等你火速大行动反贪风暴4(粤语版)发展受阻 第四季蓝领阶级故事奶奶苍穹浩瀚 第四季人生路不熟结婚为什么三时三餐高敞篇短信一月追的士惊魂铸剑黑风行动幽浮目击者七小罗汉马永贞之闸北决简单的心肉体的代价超感猎杀 第二季浮云僵尸国度 第二季橙花盛开露营爱在招生部触摸邪恶未来的未来我的秘密室友2020鬼马天师粤语

 长篇影评

 1 ) 与过去同在

看这个片子纯属意外。
今天晚上本来是该写论文,但在拖延症的倒霉作用下听了不少赵季平老师和他家公子赵麟的配乐作品。非常喜欢,于是试图搜到更多。结果就是在赵麟公子的百度百科列出的配乐作品表里发现了这个电影条目《十分钟年华老去》。导演陈凯歌。
第一反应是,哎?陈大导的这个作品没看过啊。
于是就点开看了起来,反正就只有十分钟的事儿。
看完感觉片子真心不错。起承转合很分明,结尾的尤其动人,铃铛的外壳和铛子复归一体的瞬间,仿佛开启了通向往昔的闸门,旧日北京的影像和声音一齐重现。真实的铃铛声和虚幻的笛声重合了,夕阳下孤零零的槐树和虚幻的百花深处旧民居叠化了,冯先生举着铃铛奔向那棵树,嘴里喊着“搬新家喽”,真能感受到时光的重量。过去与现在,真实与想象,一下子变得不再对立,不再泾渭分明。
真正的十分钟年华老去啊。
其实我在那时想到的是关于另一部短片的记忆。去年夏天,学校的马哲教学组搞了一个很扯淡的课堂实验,全大二的学生都被抓到一千五百报听讲座,连听四场,分别由四个老师来给我们谈人生。完了之后要交五千字人生感悟。
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场是动画学院路盛章老师那场。路老师经历丰富,六十多岁的人依然充满热情。他给我们讲他当年怎样考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怎样进了印钞厂工作,怎样开始搞广告,怎样做了福娃……样样说的妙趣横生。最后放了一个他做的动画短片,也是十分钟,名叫《墙——献给母亲》。那个短片讲他小时候的故事。爬北京的某个城墙,但因为爬的太高不能下来了。孩子们便把他的母亲找来。在母亲的帮助下,幼年的路老师终于顺利且安然无恙地回归地面。其实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讲解这片子时,路老师提及他母亲的称呼一直都不是“我的母亲”如何如何,而是特别口语的“我妈妈”。他给我们模仿着他妈妈几十年前对着挂在城墙上的他说过的话“儿子!你真了不起!只有我儿子才能爬这么高!”,那神情骄傲又容光焕发,和任何一个跟其他家孩子吹嘘自己妈妈又多么了不起的小孩儿别无二致。其实我们都知道路老师的母亲应该早已仙逝,但是当时看到路老师提起妈妈的那种语气和神态,仿佛他的妈妈就在他家里等着他,仿佛一会儿他讲座完了之后回家,又可以像个孩子一样跟妈妈撒娇。看上去很有趣,其实细想起来,是很让人心疼的。
在看《十分钟年华老去》时突然就想起了路老师。路老师对待母亲的方式难道不是很像冯先生对待他早已不存在的家吗?那些无比珍视的人或是物可能消失了很久,但他们固执地在脑海里用记忆复原所有的相关细节,这样,他们好像就可以继续与那些重要的人或者事物活在一起了。这样的执念……得来自多大的爱与不舍。他们本身是现在,可他们也和过去未曾稍离。

 2 ) 年华老去,百花深处。

《百花深处》开头部分一条像河一样扭曲的白色线条让人一头雾水,随着镜头慢慢向后拉导演陈凯歌的名字出现。这一画面看似是在介绍导演的名字,实际上也暗示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电影中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是冯先生和搬家公司的人一起坐在车上,这是一个二分之一构图的画面。中间车上所挂的一个装饰品将两人隔开,也代表着他们的身份处于对抗的状态。电影通过一起同期声所带有的音乐来交代故事的时间背景。在这短短的十分钟内,导演用搬家这件事来引导整部电影。同时冯先生和搬家公司的人行程极大的反差,一个在延续古老一个在拼命向前发现。这样的反差也让我们明白拼命发现也不能忘记我们的那些古老。

 3 ) 十分钟,年华老去多久?

     总是会在加班的夜晚,回去把碟片拿出来,看上一两段,然后心满意足。十分钟的影像,绵绵不绝的流水。十五位大师十五段小品,命题者抖的是“时间”的考卷,大师们交的不是答案而是更多的提问。

     《十分钟,年华老去》分两个篇章,小号篇和大提琴篇。为影像作主题配乐的是曼陀铃高手Paul Englishby,如水的音乐,和时光一起流逝。

    很难把十五个小品一一数来,有些触动难以言说,我还不能把所有影像内化为自己的文字。只能挑些可以成逻辑的写出来。

小号篇:

    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陈凯歌的《百花深处》,大概是因为他讲述的是中国很多人心里的隐隐之痛。一个老北京,请搬家公司去他家搬运。小货车开到百花胡同——早已是被拆除的烂地。这位恋家成痴的老北京,坚称家犹在此。居心不良的搬运工,只想把出车费赚回来,装模作样开始了“搬家”;一不小心还打破了想像中的花瓶。

    夕阳下,老屋的风铃叮当作响——水彩画般的动画效果,忽然让人泪自盈眶。如果你有过熟悉的老房子被拆迁的回忆,你一定也需要这样的安慰。有多少人生活的脚步,追不上城市疯狂扩张的翅膀?


    导演victor erice的《生命线》,用黑白镜头展现西班牙村庄的悠闲风情画。婴儿,母亲,圣母象,吊钟,孩子的玩耍,仆人的忙活,一切一切,在他们的轨道上,嘀哒嘀哒地睬着节奏。忽然,母亲发现婴儿的肚子上渗血了,所有人都紧张聚集起来。老太太很快处理好婴儿的伤口,空气恢复了宁静。然后镜头对准了当天的报纸:1940年6月28日。小小的意外,只衬托出这十分钟,在那个乱世,是如何的美丽。


     美国导演贾木许(据称是美国独立电影的宗师)的《拖车之夜》捕捉人的细节,波澜不惊。正在工作的女明星被告知可以休息十分钟。她回到一辆布置豪华的拖车,放着轻快的音乐,淡淡地和朋友聊着电话。在这期间,不断有工作人员上来检查这、检查那,屡被打扰的女明星面容始终非常平静,任由摆弄。十分钟到了,她把烟掐熄在未吃一口的工作餐里。回看拖车,空虚如初,仿佛根本没人来过。


大提琴篇:

    这一篇章的作品更为悠远深邃,怪不得用大提琴配乐。

    贝托鲁奇《水的故事》很玄妙,很像东方的玄学故事。一位偷盗青年为在树下吹笛的老者寻水,巧遇一位小姐,一起扬长而去,从此结婚生子。直到一天青年在河边出了车祸,被笛声吸引,循声而去,只见老者仍在树下等他来送水。“山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导演是不是也读过这个故事呢?
当我们向自己的生活飞奔,是不是,也遗忘了什么?


     沃克.施隆多夫的《启迪》很取巧,我觉得。哲学性地提问:时间是什么?“过去和未来根本不存在,如果有一个时间,就只有现在的时间,分为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未来的现在。”话外音渐渐成了一只苍蝇的声音,它围绕着烧烤场,一家人正在聚会,这里有过去,有现在,有将来——孕妇的肚子。苦苦思索一天,最后,苍蝇被电死,生命结束了,无所谓过去、现在、将来,而它在临死前,依然苦苦追问上帝。
十分钟,一天,一生,谁说得准,哪一个更重要?


     伊斯特凡.萨波《十分钟后》,讲述一对夫妇的突变,只需要十分钟。妻子在家里准备好庆祝的烛光晚餐,一旁的电视里放着英语教学节目,主持人在反反复复地讲着人称变化。醉酒的丈夫回到家,和妻子发生争执,纠缠中妻子用刀刺伤了丈夫。救护车接走了丈夫,警车带走了妻子,只有一桌被搅乱的晚餐,以及依然在喋喋不休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犹如麻木的旁观者,不管这边厢一个家庭的毁灭是如何激烈和残酷,那边厢该继续的还是继续,没有一丁点的停留和关注。我们既逃不过时间,也逃不过悲剧。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戈达尔的《在时间的黑夜》,这位老先锋压轴出场,一轮快拳。在这个十分钟的集锦里,他又用十个一分钟的集锦去表达自己的思索:十个“××的最后一分钟”。青春、回忆、爱情、勇气、恐惧……直至永恒。每一分钟居然又是有着无限空间的主题故事。到最后,竟然不容我喘一口气。在时间的黑夜里,究竟用什么去照亮我们的路,去哪里觅得我们的光明。

    我无端想到的竟是麦兜。这只小猪说:“我爸爸想着回到以前不知道哪里,我妈妈只是想着以后不知道哪里,只有我一个,留在现在……”

 4 ) 那最深沉的哀伤

   当一座城市的楼越建越高,路越修越宽,广场越来越大,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之时,总有一些东西会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之外。而这个城市中也有这样的一种人,他们坚守着内心的那份曾经的荣光,留存在他们记忆中的,仍然是这座城市旧有的模样。《十分钟年华老去》之《百花深处》,这部在《十分钟年华老去》系列里唯一由亚洲导演执导的十分钟短片,陈凯歌导演用恍如梦幻般的镜头、台词和音乐运用,在银幕上给观众讲述了一个寓言般的故事——时光易逝,而藏在这时光易逝下面的,是深沉的哀痛与辛酸。

   影片高超的镜头运用令人拍案叫绝,深沉而悠远的哀伤借镜头的技巧巧妙地展现出来。影片开头是一处搬新居的场景,导演在将镜头对准高楼门口之后,不断拉升角度,最后形成了一个极高的仰拍。这种仰拍下的高楼隐隐给人一种强大的威压感,气氛显得极不和谐。这个镜头就是导演给出的一个暗示:高楼在不断地扩张与挤压,而被挤压的东西又将何去何从?值得称道的还有两处心理蒙太奇的运用:当搬运工“不慎”丢下了冯先生的“灯架”之时,空无一物的手中竟然出现了一个前清花瓶,掉到地上,摔为碎片。此处不得不叹服导演的深厚功底。这两组镜头的组接极具有讽刺意味:那个前清花瓶只存在于冯先生的心中,那是他对过去坚守的一种象征,在古典与现代、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对抗中,难道历史只能无奈的像这只花瓶一样,摔成粉碎吗?不,这里就要提到第二处心理蒙太奇:当冯先生找到了他的“铃”和“铛”时,伴随着铃铛声音的奏响,原先的那棵老槐树渐渐虚化,出现了一幅水墨画的四合院。粗糙,却不失宁静与温馨。花瓶的破碎代表着一种失去,但是心理的依托总能找回,那幅水墨画的四合院,才是冯先生心中真正的“百花深处”!片尾,在残阳的照耀下,冯先生摇着铃铛奔向那棵大槐树,导演用大远景展现的场景中,夕阳照在冯先生身上,形成了逆光的效果。此刻,历史与现实突然有种合二为一的感觉,隔绝,对接,最终是交错。过去的时光犹如残阳,但是并不是被未来吞并,而是融合!10分钟的短片,陈凯歌导演高超的镜头运用让观众如同行于寓言之中,历史的哀痛与辛酸,从那看似不动声色的镜头之下静静的渗出。

   影片精细的台词设计成为本片一大亮点,那带着浓重京白味道的口音赋予片子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搬运工工头的一句淡然的话,看似波澜不惊,却有着非同寻常的讽刺意味:北京变了,不再是以前的北京城。而这一整车的人(包括冯先生),说的都是地道的北京京白。可以想象,以那些搬运工的年龄,曾经也是在北京胡同里长大的“胡同串子”,然而他们却忘记了曾经北京的模样。不,不仅仅是他们,永志不忘的,或许只剩下冯先生那样的人了。“我们家没有大衣柜,我们家用的是紫檀的衣橱。”,“您可小心点,这可是前清的灯座。”冯先生面带骄傲的说出那些根本看不到的家具时,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自豪或许会令人哑然失笑,但只有冯先生自己才看得到那些被他所视为珍宝之物,那,是一种无人能懂的坚持。“你这给我碎了”当,“花瓶”破碎时,冯先生如同梦呓般的说了三遍,那如同孩子般的嚎啕大哭又何尝不是他的心境?他和那已成废墟(或是将成废墟)的胡同,又有谁去保护?面对现实,坚持难道像花瓶一般易碎?片尾冯先生飞奔向大槐树,口中高喊着“搬新家了”。是的,搬新家了,但是他用搬家公司带走了他的“家具”,历史没有被抛弃,它总会传承下去,换一种方法与现实对接。全片浓郁的京白对话使人不由的忆起传统相声,侯宝林、刘宝瑞、郭启儒等等老艺术家的段子就给人这样的感觉。看似搞笑,然而在搞笑之后,却有着厚重的内涵与深沉悠远的哀痛。

   影片巧妙的音乐运用使影片锦上添花,意味深长的音乐包含的深沉内涵增强了影片的主题表现力。作为小号篇的压轴之作,片头同样是用小号作为开场的乐器。小号的声音响起时略微带着一缕呜咽。悲伤暗含,但并不是让人沉浸其中的那种悲伤,这段音乐为全片定下了一个基调。当冯先生指挥搬运工搬运家具时,背景音乐是富含着京韵的小鼓声,而且在音效处理上,那些本不存在的家具,竟然也有搬运时的音效。木质衣橱的嘎吱声,金鱼缸里的水声,花瓶破碎的声音,听的都是一清二楚。初次听来不禁令人哑然失笑,因为家具本不存在,那小鼓的声音听上去颇有喜剧的味道。但这只是搬运工(以及和搬运工相似的人们)的感觉,对于冯先生来说,那家具声就是“真实”,这并不是喜剧。当花瓶破碎时,一个静场,背景音乐骤然响起,欢乐不再,悲伤的气氛听来是那样的明显,那音乐就是冯先生的心境。当片尾冯先生找到了他的“铃”与“铛”时,清脆的叮叮当当的铃声听来是那样的清晰与温暖。铃声凝结的,是冯先生的古朴记忆,也是他最为珍视的东西。夕阳下的废墟,铃声的奏响下似乎不再荒凉,就像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一般。

   夕阳如血色一般,映照在那棵大槐树上,冯先生这个在北京住了大半辈子的老人,无论北京怎么拆,怎么变,他的心,永远留在过去。他不是疯子,也不是堂吉诃德,这份令人哑然失笑的坚持,有着他自己才懂的心酸!短短的十分钟,陈凯歌导演在银幕上给观众编织出了一个寓言:虚与实的交错,历史与现实的传承。或许应该让每个人都深深思考:中国,还有多少“百花深处”?当所有的“百花深处”都消失时,我们的心灵,又何去何从?

 5 ) 与茫茫的逝水拔河——外在时间下的传统文化身份确认

许多关于《百花深处》的影评都特别提到“冯”与“疯”的谐音,认为这一巧合带有某种意味深长的隐喻。其实选择“疯子”作为主角的文艺作品不在少数,这些年来的代表作无疑是阿来的《尘埃落定》。用疯子做主角的好处在于,作为故事线索的符号,疯子的视野中能够看到的与作为叙事主体所应该看到的可以合并,“完整”的实现作者叙事的需要,不蔓不枝,恰到好处。而采用影像语言来表达时,则需要一些提示来表明冯先生是“疯”先生。冯先生固然是故事的主角,但陈凯歌并未就此让冯先生接管故事,仍然采用的是传统现实主义的全知全能作者式的手法。于是,我们看到了骑自行车男子的惶恐的神情举止,听到了电话中男声说“那人是一疯子”,这些无不在提示着世俗现实对冯先生的评价,诸如此类的外来的冲突都在撕裂“这不都在呢吗”的四合院。

骑车男子的出场事实上与情节毫无必然联系,而他仓皇而逃的举动正是在强调搬家工人们的举动在世俗眼光中的可笑,当然也暗示了它的速朽。契科夫有句名言,“如果故事里出现了手枪,它就非发射不可。”同理,那只花瓶非碎不可,无论是金鱼缸还是花瓶或者别的什么符号,出于情节的巧合,花瓶必然的碎了。“这不都在这呢吗”的四合院又不见了,隐喻着冯先生的精神世界的解构。譬如巴别塔忽然停工之后造成的混乱,冯先生与现实之间的隔膜再次被破坏。罗兰•巴特在《符号帝国》中写道:“每样事物都有某种意义,然而每种意义都不被理解”。在冯先生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这层隔膜或者说某种紧张对立关系被撕裂的过程中,在作为符号的花瓶被打碎之后,搬家工人们与冯先生取得了某种精神层面的联系,在沉默中对峙着。

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实用主义的时代,一个赞美工业而践踏自然的时代,一个聪明而不美好的时代,一个神造的东西日渐稀少、一个人造的东西日渐增多的时代。在去往“百花深处”的路上,冯先生从车窗里探出头望着满眼的现代建筑群,车在立交桥上盘桓时与阳光造成类似眩晕的效果,这些场景在映衬着冯先生面对光怪陆离的现实时内心的慌乱与抵抗。沿路的破屋与“拆”,直到黄土堆上的大槐树,一路上影像的巨大反差无不在控诉着工业文明对传统文化的破坏。落后文化对于先进文化侵略的抵抗总是步步为营的,这种先进是以生产力为标准的。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画面的变换中,那座四合院被逐渐丰富又被毁灭殆尽。然而在回去的路上,伤心的冯先生却以一个正常人的付钱举动割裂了与之前荒诞场景的联系,仿佛“搬家”只是一群大人的游戏。

车轮被虚土掩着的坑陷住,打破沉默。冯先生接过从沟里挖出的铃与铛子组成完整的铃铛,晃出清悦的响声,又迅速的从现实回到虚拟,兴高采烈的跑向夕阳下的大槐树(四合院),“搬新家嘞。”搬家工人们回望来路,借工人们的眼睛,以铃铛为原点,修复了冯先生记忆中的真实。此时的四合院莲花飘落,美得不可方物。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客观的无用能够让人掩盖手段的无用。小山词里写:“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冯先生还能拥有那座四合院吗?萨义德在《知识分子论》中写道:“一个知识分子不被殖民化,真理就不会被殖民化。一个知识分子假若只会解释真理,而不是去发现真理,那么这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已经沙漠化了。假若一个知识分子能够发现真理,而不能再第一时间说出真理,或者永远不去说出真理,那么这个知识分子的良心就基本消失了。”这是关于个体空间与公共空间关系的反思,作为老北京的冯先生迷失在“新”北京,毫无疑问,影片《百花深处》中也寄寓了导演本人的眷恋与批评。

复,尽爱之道也。“复”是招魂时喊死者名字,当爱已尽、当爱已当尽,让名字漂流在海里,死者不再复生、生者不再徘徊,沙丘重返沙漏里、浓缩在沙漏里,让时间安睡长眠。时间是荒谬的三段论者,它总粗分成过去、现在与未来。有必要吗?有必要吗?我在怀疑。每一个人身上都拖带着一个世界,由他所见过、爱过的一切所组成的世界,即使他看起来是在另一个不同的世界里旅行、生活,他仍然不停地回到他身上所拖带着的那个世界去。“最重要的不是世界向我们呈现的样子。我们从某种东西得到的愉悦来自我们认为它是什么。”冯先生偏执的认为“这不都在这呢吗?”人生观已经带上了明显的循环往复的特征,在不厌其烦的搬家中寻找过程。记忆于是也在现实面前一遍遍的破碎撕裂,震撼观众的神经。仿佛以水草为纬绳,与茫茫的逝水拔河,其中包涵的哀思,深于一切时间。

 6 )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

 文 / 沈嘉柯


1/15——生命线


看电影的误读远比读书更甚。我看到2分钟后,还以为,那出血的是躺在床上的母亲。因为她的表情带着一些疼痛。而婴儿的神情虽然有一些焦躁,却实在是在享受着睡眠似的。

我错了,时间在度过。细节人物不多,却一个一个走到面前来。揉面粉的胖女人,不断揉着。面粉太干,再加一点水,再加一点。装好长镰刀的男人,在地里劳作。天气满好的,所以还有衣服一件件晾了出来。一个人精彩和自得其乐的男孩子,在手腕上画手表,这个举动,一举把所有儿童时候有同样记忆的人,网罗了。还有编织绳子的孩子。这个时节,一切很安谧。

揉面粉要加的水泼出,打湿了报纸。然后拿渐渐清晰起来的报纸上的年份,以及和两个军人的样子点出时代。1940年的时候,这样一个显得太宁静的小地方,发生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事”:原来,是婴儿的肚脐出血了。

在世界大战,天下不太平的时候,仍然有安静如桃源的地方。而在这样的地方,静谧的日常生活里,仍然发生着叫人紧张的事情,这事情,事关生命。让大伙急促地聚集在一起,然后散去。

生命线,再精确不过了。这个十分钟,大师的气度与风范,酣畅淋漓。轻轻的四两,千斤拨动,胸怀中动荡许久。这样一个小生命在众多围观的邻居和亲人眼里,逃避过死亡的威胁,回到了充满祥和的世界。而外面,已经是无数生命草芥一样飘散在空中,别说尸体,连灵魂都无法完整收拾,那是太残忍的灭亡。

这婴儿宛若新生,笑容如天使。人们回到各自的位置。以后,以后战争结束了。我不知道其他观众如何感受,但我会觉得,以战争为底色,映射出的世界的广大繁复。战争结束后,世界上的那些不正常的秩序,也会回到正常秩序里。无论如何,那些和善的面孔和温暖的拯救,使人和世界,正常地运转下去


2/15


百花深处


情节很清晰:搬家公司负责人遇到了一个冯先生,和他一起赶到百花深处胡同搬家,只见“冯先生”站在一片废墟中。负责人以为被人愚弄,“冯”则竭力解释:这是一个四合院,那里有一个青瓷花瓶,这边的雕花屋檐上还挂着一个铃,这里什么都有啊。负责人为了收到出车费,就让工人假装搬东西。有人告诉他,“冯”是个疯子。当然,最后,这群工人是若有所思的。

跟着流水一溜看下来,老实说第一印象的还是说中文的百花深处。这十分钟非常容易懂,我也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这是说的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我更加把意义理解为,这是一种展示的力量。为那些无辜牺牲的古老文化的实体哀悼和追忆的,不仅仅是陈凯歌。太多的文化人痛心疾首,太多的学者扼腕长叹。但这些都阻挡不了历史的洪流。我以为陈凯歌是非常切题的。十分钟年华老去,不管是中文的翻译还是英文的单词印象,都已经渗透了导演的使命和责任。被卷走冲走的,并不都是应该被冲走的。但我们无可奈何,因为事实摆在眼前。曾经的百花缭绕,香气弥漫的旧庭院落,那屋檐下的铃铛,都无法抵御“搬新家”。疯子跑向深处,向大槐树,他的喜悦的,跳跃的。对啊,那结尾充满了一个孩子似的欢喜的成年人背影。谁对社会负责,对我们生活的地面上,那些朝夕与共的老房子建筑群负责?渴望住进高楼大厦享受现代文明生活,这没有错啊!那错的是什么?

北京不过是一个典范的典范,所谓的首善之区,也无法做到,给历史记忆的载体一个安息的空间。

从文化上去解读电影,已经不需要太多的力气。连冯先生的那戏曲腔调来看,是再明显不过的象征了。一旦铲除,再无重生的胡同院落,验证着一个国度的遗憾。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就一定要付出这样的代价吗?实际情况是,有太多新旧建筑结合的比较好,比较好的得到妥协安排的国家了。为什么中国做不到?非不能,而是不愿意。不愿意的也许是小区域的地产与政府利益群体,也许是那些既得利益的居民,也许是不愿意承担保护责任的管理部门……这个沉重的命题被电影再度强调了,也许这个强调,能够有点帮助。永远不要以为咱们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有历史的东西建筑多的是。消灭起来,那可是轻而易举。

愿这种中国特色的沉痛,令有能力改变胡同们命运的人和制度,也改变一下。


 

 
3/15

狗没有地狱


看完这段后我试图寻找到与名字对应的东西。为什么是狗没有地狱?地狱的指代是可以字面上容易理解。狗代表什么?

犯人出了监狱,在一个背后是地图的工作人员那里领回自己的物品,并且去要回了欠债,给钱的人所在房间里还是有地图。然后去见心爱的女人。在酒吧里,乐队的音乐旋律很动听,倒回去听了几次,我几乎忘记了我最初的目的,寻找名字与内容的对应。那首英文歌曲是《Thunder And Lightning》,中文意思是电闪雷鸣。很快一对男女买到了去莫斯科的最后一班车的车票。中间她要一点保证,他们去买了结婚戒指。他们上了列车,外面漆黑,而身处光明。相互对看的眼睛带着抑制不了的情感。

这实在像是从一个长篇小说那里,截取了最后一部分结尾,拿过来直接拍摄成电影。而这个小说的类型,说不定是古拉格群岛那样的。但也只是说不定。刻意的误解远比无意更加深刻。因为会去想,不怕被说是故意玄虚而悬疑着猜测,终归是有些东西难以完全说出来,只能够依靠想象。

列车行驶着,我是有着这样体验的,外面漆黑,而身处的环境很有安全感,常常想起一些平时不会想的事情。

这个犯人带着心爱的人要到自己要去的地方。只是从形式上,那种冷峻下深藏着的炽热,可接在手中细细研磨着,再吞食。

不管过去有什么,但结果是一致的。那种不被黑暗所控制,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里的光明,没什么比这更加是至高的需要。最终我还是放弃了去理解故事,决定只进入哪个结局一样的十分钟。外面漆黑而我们在这里,这便比什么都好。没有过夜中窒息的人无法明了。

我想我是这样理解了名字。狗没有地狱,人有。狗不会体验那种感觉,人会体验到。当然,也可以这样理解,像狗一样的状态,你就不会有地狱了。因为里面的线索确实比较带有政治意象。导演阿基·考利斯马基是芬兰的,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芬兰在同年的12月也宣布独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俄国承认芬兰的独立。而之前,曾经被沙俄统治百年,后来有芬苏战争。莫斯科对于芬兰来说,是一个充满过仇恨,但却在因为统治而被影响百多年的地方。独立以后也仍然是瓜葛不断。那当中政党更迭,制度常常变化,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交替是家常便饭。

这样的背景所发生的故事,隐约可见轮廓,情人的错过与分离,是稀少可见的影子。任何历史的灾难,也是个人的灾难。意识形态的异邦的坚定追求,夹杂着的,一定是对本土的叛离。灾难过去,个中沉积的东西最多。至于对不对,只有上天知道了。因为我相信是因为不可说,必须留着余白,而导演不说完整。

4/15

《万年之后》


土著部落的生活历史,犹如文明的输液。这个比喻是因为我近期病中,不停的输液。但输液这种事情,一方面因为要消炎杀菌或者补充能量,因为一方面要考虑抵抗因素。比如有些药物对有些人是致命的,存在着过敏反应。

文明和药物有着同样的作用,可以在短短二十年里,走完其他地方千年的进程。但是,这样的迅速进程是好是坏,谁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河流一样的历史,最能够见证被依次冲走的文明。

果然,土著们几十年前的历史,就已经遥远得像是恐龙时期的了。已经逼近失落的文明。两个土著在那里比画着,怎么传达胜利的手势、语言。被发现的前后,从不用金属制造锐利的射箭,从极力靠拢那般文明,却还被一只小闹钟给惊讶地摸来摸去。

当他们表演的时候,一种文明在另外的一种貌似普世的文明那里,消解了。见过外面的世界,就物质的享受而言,那绝对是克制不了的诱惑。但面对诱惑,文明输液之后,土著部落却不可能也很容易的融入文明世界。拿什么融入?彻底的遗忘过去,以及对生活方式的直接借用……失去特色的他们和那种文明的普遍民族的民众没有区别。

当他们连本部落的历史都要忘记光了的时候,我们只能够忽然充满困惑的抬头:怎么文明是如此地在消灭各个群体的与众不同?如果特异的诞生只是为了在进程中被依次冲走,体现短片里的意义的,就只有冲走的“先后顺序”了。

不以喜好为转移,就这样被发现,被改变。我们只能够寻找解释,而无力改变。

5/15

距离托那12英里



这个故事很像是平常我在各种文学刊物上,看见的各种上了年纪的作家写的人生记事。当然,电影不光是故事,这样一个情景设置,一个人开车要赶往求生处,中途被救,是充满了庆幸的。

基本上,谁都难免有那么些时候,非常倒霉。前几分钟都是危机的刻画,摇滚音乐作加上高温的太阳,加上呼呼旋转的风车,加上人体的幻觉,电影效果非常棒。

很幸运,被一个年轻女孩子救了。他们安谧在医院里,一个充满了感激,一个充满了紧张和欢喜,她才拿到驾驶执照,却刚刚好救了他。相对一笑,这种氛围充满了对抗无力人生的温情。对于别人来说,是可以当成新闻来读的一则小故事。读完了感叹一下,然后散开。

对于当事人,则是可以一生难忘的救济援手。十分钟,从死的边缘到生的盎然。

在15个大师的分头表达里, 这个十分钟,充满着善意地捕捉。却很能够代表人生当中的正面细节。人与人的关系里,绝大多数的良善与温情,就是由这样类型的细节构成的。

绝望的时候遇到拯救,就是希望。这种美好的吸引人,比鸦片之于孤独和疏远分离的人际,更加重要和吸引。

他人是地狱,也是天堂。

6/15


《国际组织·拖车·夜晚》


忙碌,是为了特定的目的。如果去问那个女演员,她肯定能够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忙碌。但是她和所有人,包括导演和我们,都找不到答案,世界为什么这样设定,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必须如此忙碌?

或者,怀疑主义者总是要一再追问,忙碌在接电话里,在工作准备里,在收拾自己里,真的与目的靠近吗?

或者无意义的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目的的需要。不是我们的需要。如果可以选择,去选择安静休息,小睡一下也比这样好。不会焦躁和乏味。还是一种境况,没法选择,就是这样了,这样十分钟内,像提线的玩偶一样,做该做的事情。

也许更加多的时候,问为什么,不过是为这样的无意义十分钟,增加了一项内容而已。所有道具,不管是快餐还是音乐,不管是点燃的香烟,还是表情或者衣服,其他角色,这种电影的表达,使我困倦。没有答案,就不要寻找题目。电影偏偏喜欢做这样的事情。

这样人失去主体性的时段,深深的厌倦。

7/15

我们将被掠夺


这是影响世界的10分钟。选择这样的题材,等于占据了至高点。美国的民主制度、选票,这些充斥着所有被大国影响的国家民众耳朵眼睛的东西,又到了抉择关键时刻。

戈尔竞选总统宣布败选,最后十分钟,多么复杂的利益关系和群体,多么具有斗争性的民主制度啊!最后诞生的,将是这个世界第一的大国的总统。

套用一句网络俗语,面对这些政治人物的表情和谈话,没办法记得和有印象,多数都是飘过一样的。但是,那种被公开的情绪与立场,是这个国度的特色。在表演台上,大家都买力的表演。游戏规则,才是他们真正的老大。即使规则被利用,他们被掠夺。

政客们的十分钟,等于左右美国大众的四年。等于难以用数字和语言衡量的世界范围和人类方面的深远影响。看看布什先生的做为,我们不能够不为之悬心,即使已经事过境迁。

被掠夺的东西太多了。而这一切,十分钟前后就发生了。

 短评

只对几个故事有感,第一个我觉得很唬烂,什么嘛,凯歌的还可以

8分钟前
  • 浮生若夢
  • 推荐

现在糟践的东西正是梁思成们想保护的东西,高速发展的西方文明正让老祖宗的灵魂无处安放,空悲切

13分钟前
  • 格瓦拉
  • 推荐

到底谁是疯子?你,我,他,还是SB政府?

17分钟前
  • 绿腰朱朱
  • 还行

如今就这老北京,还在北京迷路呢!

21分钟前
  • 纹样苏
  • 推荐

没想到竟然是陈凯歌的最好。4星、3星混杂。

25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陈凯歌那段在里面好煞风景

26分钟前
  • 高源🌈
  • 推荐

冯远征演精神有问题的人真是一绝 就跟王宝强演农民一样

29分钟前
  • 王神爱
  • 推荐

时间是静谧流淌的,它检验了爱情的坚贞,描摹着生命的力量;它又是澎湃的,卷挟着现代文明的海浪摧毁旧时一切,又是拼命追赶的生命与死亡之间的一个罅隙;时间也是孤独的,它承载着名利场下十分钟的波涛暗涌,是星光闪耀背后丝丝缕缕的寂寥。

31分钟前
  • 李濛Lemon
  • 力荐

“百花深处”真不错!拆迁办的都该看看,胡同四合院都拆干净了,把人都逼疯了就踏实了。全踏实了。。。

34分钟前
  • 彌張
  • 推荐

如今就这老北京,才在北京迷路呢。

36分钟前
  • 高歌
  • 力荐

记得是在无极之后看的,觉得陈凯歌碉堡了当时

38分钟前
  • MichelleLOU
  • 推荐

我为冯远征沦陷了

41分钟前
  • 螺丝இ
  • 力荐

中国观众的思维还是和中国导演的思维最契合

43分钟前
  • 兒子
  • 推荐

这类片子经常让我一头雾水,这部分也不例外。有时候自己也搞不清自己算是看懂了没。好些了解些导演的用意但又怀疑自己的了解。倒是陈凯歌那部分,看的比较明白。到底是陈的用意太过浅显还是文化所致,我想我仍然搞不懂。这类片子就是即便你完全看不懂也会打上4星

46分钟前
  • Jin
  • 推荐

《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其中十分喜欢的一个,被冯远征打动,干净利落的短片,没有废话。百花深处,年华已逝,满是哀伤。★★★☆

49分钟前
  • Q。
  • 还行

戛纳的献礼短片集中,这一部的总体质量最好。

51分钟前
  • 蘇小北
  • 力荐

来自十分钟年华老去·小号篇。佩服冯远征。陈凯歌也是个怪胎。

55分钟前
  • 齐烟九点
  • 力荐

为《百花深处》喝彩,剧本好,冯远征演得也好。

56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老北京的胡同,是一个皇城百姓隐秘的世间。在现代文明的进程里被迅速的推倒,轻率的摧毁,日后再来笨拙的重建,低劣的复古。新城出现,旧城消失,历史被断绝。人为营造的种种毁灭,断不能久存。「人说百花的深处住着老情人缝着绣花鞋。」

60分钟前
  • 長閑
  • 推荐

阿基·考里斯马基:狗没有地狱【7】维多·艾里斯:生命线【7】沃纳·赫尔佐格:几千年前【7】吉姆·贾木许: 国际组织【6】维姆·温德斯:距离托那12英里【8】斯帕克·李:我们将被掠夺【6】陈凯歌:百花深处【7】,总评:【7↑】

1小时前
  • 吞火海峡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