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魂2015

HD

主演:黄洪,黎威权,黄浪,郑义,黄配铭,叶仲英,何焕九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粤语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战魂2015 剧照 NO.1战魂2015 剧照 NO.2战魂2015 剧照 NO.3战魂2015 剧照 NO.4战魂2015 剧照 NO.5战魂2015 剧照 NO.6战魂2015 剧照 NO.13战魂2015 剧照 NO.14战魂2015 剧照 NO.15战魂2015 剧照 NO.16战魂2015 剧照 NO.17战魂2015 剧照 NO.18战魂2015 剧照 NO.19战魂2015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战魂2015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参加过台儿庄战役的何焕九老兵如今近百高龄,回忆起过往战火纷飞的岁月,衷心希望世界和平,不要再有战争。  阴错阳差参与衡阳保卫战,后来参加抗日自卫队的黎威权老人如今身体硬朗,和老伴安享晚年。  运输兵郑义晚年生活清贫,老伴过世,自己行动不便,与女儿相依为命,却养大了路边捡到的女婴。  ……  不同的老兵,不同的抗战回忆,不一样的生活。  7位老兵的口述,为您展现当年的抗战画面,带您了解广东抗战老兵当前的状况。汉斯·季默:好莱坞的反叛者发光体我是和尚生命新旅程邪神的天秤:公安分析班凤凰血徒步南非娘道苏东坡同学麦娜丝鬼怪黑暗 死亡 可怕芭比梦幻仙境之彩虹仙子十九岁的地图卡普里革命绑架老大我们这十年水男孩超变战陀平清盛世界神圣奇观扫毒2:天地对决粤语赌徒杰克:死点红棉袄红棉裤邪恶力量 第二季十字剑第二季3D铁三角音途万里世界上最昂贵的食物绝种铁金刚河中巨怪第七季追风者2024超狗任务住在海边的猫头鹰我的街区第四季得州巡警:独立爱情计谋魔偶奇谭10邪恶轴心海豹突击队第五季镀金时代 第二季玛莎世界旦夕之间胆小鬼初代吸血鬼第三季患难真情地球少女

 长篇影评

 1 ) 摄影机低下它高贵的头:《流浪的迪潘》与艺术的狂妄

一年一度的各大电影节和奖项把电影业的轮回周期死死定在日历年上,时间像胶片放映机一样转动不歇。元旦一过,2016这卷胶片盘的第一帧就在圣丹斯的光影中粉墨登场了。然而2015的结局还没有放完,世界电影之都洛杉矶的红毯秀场才刚刚铺开,并在二月底给上一年影坛的恩恩怨怨划上句号。 过去一年里最大的冤家,恐怕就是在戛纳摘得金棕榈的《迪潘》。从五月的戛纳到九月的巴黎,评论界一片嘘声,毫不给法国电影一哥欧迪亚任何面子。按理说本国片问鼎戛纳,如果公映时间符合要求,应该是送选奥斯卡外语片的当然选择。可是法国人不但把名额给了一部土耳其语片,而且这片子还是导演的处女座,只在戛纳的偏门单元小展映了一下而已。 也许只有把这件影坛公案作一梳理,电影历的2015才会真正翻过去。 【电影的场面与现实】 雅克·欧迪亚可以说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电影人,其父米歇尔·欧迪亚是上世纪法国家喻户晓的编剧。年轻的雅克学业还未完成就跟着父亲写剧本,以至于四十岁筹拍自己第一部长片的时候已经在电影界人脉深厚,处女作就请到了老戏骨让-路易·特兰蒂尼昂(《爱》,2012)和当红小生马修·卡索维茨(《天使爱美丽》,2001)。从这第一部片子开始,欧迪亚就不是典型的法国纯文艺片导演,而是像特吕弗那样的综合艺术家,或许离今天的好莱坞艺术导演更近些。对他们而言,电影的第一要务还是讲故事,技术和艺术手法上的探索只是为叙事服务。 《迪潘》也是这样一部艺术性很强的大众电影,兼具一定的社会性。影片讲述斯里兰卡内战结束后,泰米尔猛虎组织战士迪潘精疲力竭,准备装作平民申请到欧洲避难。因为有孩子的家庭在难民审核上有优先权,单身女子雅丽尼就在难民营随手拉了个小女孩,与迪潘佯装一家子。但到了欧洲后,雅丽尼没能到英国投奔亲戚,而是与迪潘和孩子一起被困在治安堪忧的巴黎北郊。把难民题材拍成批判现实主义的很多,但是像欧迪亚这样硬是弄出大场面的就未必了。 评论界对《迪潘》的一大诟病恰是其对巴黎郊区的描写不具有代表性:即便是北郊平民区,也不至于除黑帮、毒贩外只剩迪潘一家。然而,同样是这些评论家,对欧迪亚之前的一些作品大加赞赏。可《先知》(2009)中的戏剧肯定不能代表典型的法国监狱,房产流氓又有几个像《我心遗忘的节奏》(2005)的主角一样有志古典音乐?其实欧氏作品从来不看重描述现实,而是喜欢探究每个小环境中抽象化的、浓缩的侧面,并在其中偏执地寻找少数者和异类,以考察主流与边缘之间的社会张力。《唇语》(2001)中的聋女和刑满释放犯,《男人最痛》(1994)中怪异的一老一少,欧迪亚的注意力一直都放在“例外”上,而不在乎能否代表或者重现某一社会现实,七部电影概莫能外。 【类型的继承与颠覆】 《迪潘》的开头的确像是一部社会问题片,但迅速就被其他类型因素撕扯得面目全非。或许这便是让很多人不舒服的地方,我们太习惯于那些规规整整的、可以被舒舒服服地分类的作品,一旦在我们接受的框架中找不到它的位置,就将其斥为四不像、不知所云。可是,伟大的作品从来都挑战一切陈规,包括既有类型。 拼凑假冒的迪潘一家来到法国,在获得官方安置前,他不得不靠在晚上出售玩具糊口。全片最著名的几个静像之一便是迪潘头戴饰物、手里攥着玩具,在巴黎街头的寒风中兜售,眼神像极了迷途的孩子。“卖玩具”这个剧本细节不是随便选的,它是角色身份变化的隐喻——身经百战的猛虎战士不但自拔虎牙融入市井平民,而且对异国的生活一无所知、语言不通,就像个孩子一样。而整部片子就是这个“孩子”在新的环境里不断学习的过程。这便是莫根施特恩所说的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又译“教育小说”),叙事艺术有史以来便长演不衰的一个类型。 用细腻的成长叙事来讲述难民融入新社会的经历,可以说是欧迪亚的新意所在。此前的难民故事也常强调新的“生活”,而《迪潘》则更敏锐地捕捉到生活剧变背后深藏着重生的隐喻,他们面对的不独是新的生活,更是新的生命。人一辈子能活几次?要为这样的新生付出怎样的代价?这是欧氏作品中不断追问的。《唇语》和《我心遗忘的节奏》已经说过,《锈与骨》(2012)中的男女也都挣扎着从贫穷和残疾的困境中寻求生机。这种新生最极端的表达是《自制英雄》(1996)中的阿尔贝·德伍斯,靠着记忆力和聪明,战后抛家弃妻,从一个通敌者的儿子摇身一变成为抵抗组织的英雄。 “成长”的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但是崎岖坎坷成迪潘这样的却也不多。巴黎北郊特别是东北部的一些地区,长年治安混乱,警察不愿踏足,成为氓流横行的秩序真空地带。当主人公在小区中央划下一道“停火线”,试图以一己之力抗衡恶徒团伙,《迪潘》就进入了自卫电影(vigilante film)的传统中。自卫电影是一种盛行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剧情类型,往往是在公权力失效的情况下,片中人物决定自己承担起扬善惩恶的责任,或者只是自我保护。 《迪潘》之所以问鼎戛纳,除了评委所说的故事取胜外,对类型的历史突破也是三大电影节一直在寻找的东西。同届亚军《索尔之子》的镜头运用和故事角度选择是对已经拍烂的大屠杀题材的一种创新,季军《聂隐娘》则把东亚武侠片这个类型从被“香港拍烂、大陆拍滥”的尴尬境地瞬间托升到纯艺术电影的高度。比起它们来,冠军《迪潘》可以说是玩了把大的,把社会问题片、黑帮片、成长叙事、伤痕叙事和自卫电影融会一炉,以前所未有的手法讲述难民故事,把类型片提升到社会政治和人生哲学的高度。 精疲力竭的杀人机器放下屠刀想重新开始,从贫穷滞后饱经战乱的斯里兰卡来到自诩文明富强的法兰西,为了新生不惜将自己置于孩童的地位。却在离卢浮宫、埃菲尔不过十几公里的地方,为了生存再开杀戒。没有什么比欧迪亚手中成长叙事和自卫电影的交替能更好地总结战争移民的困境,“不得已的恐怖分子”形象屡屡浮现,对难民潮中的欧洲是一个提醒。 【镜头的狂妄与虔诚】 典型的自卫电影,其高潮往往在一场最终的“自卫复仇”戏上。《迪潘》中的这一幕发生在接近片尾的地方,雅丽尼从影片中段起受雇于贩毒团伙头目家作钟点工,由于迪潘与之矛盾不断升级,雅丽尼也终于受到威胁。此时不法者之间发生火拼,场面一片混乱,雅丽尼打电话向迪潘求救。登得大雅的电影自然不会在这个时候让主人公扮演从恶龙手中救出公主的骑士,但多少也会在猛虎战士的身手上做一番文章。还有其他很多种描述“自卫复仇”暴力的方法,影史上不甚枚举。 然而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迪潘沿着消防楼梯一路向上,击毙一个个毒贩流氓,手举人落、弹无虚发,都市犯罪分子在二十年战乱磨练出来的猛虎战士面前不堪一击。但是这一切观众都看不到——镜头在这里平行下移,跟拍主角,所有图像只显示迪潘的下半身。没有主角面部特写,没有反转镜头渲染剑拔弩张的气氛,没有广角镜头交代战局,没有平行蒙太奇切回雅丽尼或是切到任何一个对手的主观视角。整个长镜头跟拍过程中,叙事全由音效完成,细节仅靠观众脑补。摄影机就那样谦恭地低着头,注视着迪潘向上攀登的双脚。 留白本不是欧迪亚的强项,他的镜头表现性很强,摄影机一般很活跃,主动有余、内敛不足。目光一直是他的一个大问题,不是人物之间相互窥探(《唇语》)的目光,便是把不堪、痛苦、残缺、暴力、黑暗(《先知》、《锈与骨》)硬生生挖出来满足观众猎奇的目光。而这也是之前的评论喜欢他的原因,他们所熟悉的欧迪亚,就是这么善于表达。看似什么画面都能做的艺术家,给同行和评论者制造出艺术无所不能的假象。 这一次不同。迪潘的神情应该是怎样的?被唤醒兽性的猛虎该是怎样的眼神?杀戮意味着新生的失败,这其中的失望又该如何表达?剧本把导演推向了一个死胡同,迪潘极端的丰富性、矛盾性和复杂性在全片最高潮完全爆发,使人物超越了将他制造出来的艺术。换了谁在欧迪亚的位置上,也不能给这一刻的迪潘添上一个恰当的神情。于是,象征电影艺术无尽创造力的摄影机,欧迪亚的摄影机,第一次低下了它高贵的头,放弃了表现一切的狂妄,承认了艺术在面对人类极端体验时的手足无措。 简单谦恭地把注意力集中在人物塑造,这恐怕是艺术作品面对苦难的最好选择。《迪潘》的筹备从2009年完成《先知》后就已经启动,最初在跟媒体聊起剧本的时候,导演宣称想要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的效果,以两个好奇外来者的眼光批判法国社会,暂定片名则是《迪潘:不再恋战的男人》。一切都像是个精心雕琢的文艺小作品。而在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逐渐剥离这些繁复的修饰,最终浮出水面的,是一部干净透彻的杰作。在伦理意义上,这样的简单收敛是向人类苦难的致敬。而在创作上,这样的视觉和叙事策略则是以退为进的留白,艺术在承认自己局限的同时走向了永恒。 【影坛的政治与江湖】 那么《迪潘》的负面评价又从何而来呢?这场媒体毁欧迪亚的潮流由西方最重要的影评期刊之一《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带头,从六月号(戛纳后)讽刺该片是金棕榈的献媚作,到九月号(公映后)精心策划的组稿批判法国电影政治纬度缺失。可笑的是,《迪潘》从来都没有想要成为政治片,如果在政治议题上对人们有所启发,也只是无意而为。当你想要黑一部作品又找不到理由的时候,最好的做法就是像《电影手册》一样,告诉大家《迪潘》、《市场法律》(同一组稿中批判的另一个大头)这样的片子代表了法国电影业政治空虚的一种潮流,然后把一些莫须有的社会、行业趋势强加给一部部具体的作品。 《电影手册》传统上偏右翼,欧迪亚的父亲当年在政治光谱上就离该期刊很近,他自已也常受一些右翼意识形态影响。所以手册怎么会砸自家人?与《电影手册》针锋相对的是左翼的《正片》(Positif),也是质量最高的影评期刊之一。二者均在五十年代初创刊,整个五六十年代几乎是水火不容,凡是一边称颂的,另一边必然贬低。这个趋势虽然在今天大有缓解,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对于《迪潘》和《市场法律》,《正片》都是不吝溢美之辞,比如对于业余演员的使用在这里受到褒奖,到了手册那里就成了调侃的对象。 更要命的是,戛纳掌门人蒂耶里·弗雷莫手下的卢米埃尔学院,恰是《正片》的主办方。自从2007年弗雷莫掌握戛纳大权,《电影手册》骂戛纳获奖片已经成为一种仪式。从哈内克的神作《爱》到2014年大热《利维坦》,除了马利克的《生命之树》(2011),连评论界全体高分的《阿黛尔的生活》(2013)和《廷巴克图》(2014)也要狠拍。对于这些作者,《电影手册》还时有好评,而一直在手册里不受待见的欧迪亚拿金棕榈,真是正中下怀,当然要使出浑身解数往死里黑。 今天的《电影手册》正在走入一个评论幻觉的死胡同,他们不再是评论电影,而是把自己对于电影的想法往每一部片子头上硬套。很多评论并不首先试图理解、解读影片,而是旨在推广自己的理念(vision),想把百花齐放的电影产业用评论的利刃修齐。俨然成了一份暴政手册。《正片》则要好很多,虽然有时候会显得有些温吞水,但至少能够做到尊重每一部作品的个性。 欧迪亚所属的“十三人俱乐部”(Club des 13)恰好是主流电影中最偏离手册艺术理念的一群人。这个松散的影人组织由导演帕斯卡尔·费朗(Pascale Ferran)发起,集合了法国影坛的所谓“中间派”,致力于“中间电影”(les films du milieu),也就是既非娱乐商业也非小众艺术的大众文艺电影。这些电影人一直试图在娱乐大众和电影艺术之间寻找平衡。这种作品在法国的生存最为艰难:商业片有完善的娱乐工业机器,纯艺术电影有大量政府和公共机构资助,恰是“中间电影”寻找资金举步维艰。而这样的艺术尝试显然不合手册的胃口,被其扣上各种想象的大帽子,钉上耻辱柱。 如果你还不能决定是不是要在奥斯卡前补看这部去年的金棕榈,《正片》九月号也为它做了一个专题。没有《电影手册》长篇累牍的批评,只是一篇两页纸的解读,加上一个篇幅很长的深度采访。听听作者自己是怎么说的,因为每一个作品都是独特的,评价的纬度是作品本身的表现,而非我们的理念。 就好像影片颇受指责的结尾,迪潘一家在英国找到救赎和新生。没有人注意到这一段的镜头、布景和光线全都在营造一种梦境的效果,真正的故事在迪潘于楼梯间大开杀戒之后就结束了。这个童话结局只是一个谦和的愿景,因为每一场苦难都是独特的,于是艺术低下它高贵的头,对生命充满敬意。 (本文删节版刊于《北青艺评》2016年02月26日星期五) 【作者为影评网刊「一帧一影」特约撰稿人】

作者个人微信公号Postcoitum

 2 ) 《迪潘》:一场皆大欢喜的流浪

不是侯大师,也不是贾科长,金棕榈给了并不算最热门的《迪潘》。今年参赛的法国片多达五部,《迪潘》勉强算矬子里的将军,就导演雅克欧迪亚本人作品横向比较,《迪潘》也难说是他最好的电影;但时机就是一切,在一届略显平庸的戛纳,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迪潘》胜出,似乎也是各方都能接受的最安全的选择。

《聂隐娘》略嫌老辣、《索尔之子》过于青葱,《龙虾》失之机巧,《卡罗尔》又显太工整——和今年戛纳其他几部热门比起来,《迪潘》的故事通俗晓畅易于接受(评委会那么多美国人……),同时又抓住了移民融合、战争创伤、底层挣扎等多个得分话题点。有意思的是,过去十年中,法国电影三次把金棕榈留下,从《墙壁之间》到《阿戴尔的生活》再到《迪潘》,无一例外地都是移民背景的故事。这显然是法国时政的映射,也成了法国电影索取话题深度的一条捷径。
 
电影《迪潘》的片名来自于影片主人公名字,迪潘是斯里兰卡泰米尔么猛虎组织反政府武装军一员,在战争中失去妻儿后借用他人身份偷渡来到法国,和他一起来法国的,还有因借用身份走在一起的临时妻子雅丽尼和临时女儿伊拉雅。在巴黎远郊街区,迪潘以街区看门收信清洁为业,逃离战火的他寄希望能将这个临时家庭运转下去,但事与愿违,迪潘一家无可避免地卷入帮派斗争。影片不紧不慢从迪潘忍辱偷生展开故事,却以结尾商业感十足的“以暴制暴”迎来高潮。
 
曾是战争英雄的迪潘试图融入新生活,忘记自己丧妻失子的过去,影片人物细节刻画生动,在获取移民身份时迪潘编造理由“曾是记者的最政府寻求政治避难”,同族的翻译没有翻成法文而是直接对他说:“这个理由被用烂了,换一个”。因为微博薪水不足以支撑全家生活,迪潘在劝雅丽尼也去找份工作同时,自己也兼职走街小贩,把荧光猫耳朵饰物戴在头上也毫不介意,这质感十足的细节,正来自导演雅克欧迪亚亲身见闻,“生活中没有人会去关注这些人背后发生了什么故事,而我非常有兴趣去探索”。

 虽然是以迪潘名字命名影片,但电影几乎以迪潘和妻子双线视角展开,和迪潘全片爆发前的隐忍比起来,“妻子”雅丽尼的情绪要丰富得多,她被打发去做社区保姆,没想到服务的是黑帮小头目的父亲,她和黑帮小头目之间的互动是推动影片进程的趣味点所在。两者身份背景相差悬殊,却因某种微妙共通的“身不由己”感而彼此牵连,雅丽尼在过去生活文化中,很难体会到来自男性世界的尊重和肯定,这些竟然在这个危险分子身上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她和迪潘间又从临时夫妻发展出某种相濡以沫相爱相杀的情感。
 
全片情感浓烈、细节丰富,在移民新生活的日常中呈现巴黎远郊社区的全景,故事推进缓慢却张力十足,全程保持了某种“危险即将发生”的压迫感。雅克欧迪亚的影片离不开“暴力”与“爱”两个主题:讲述爱的时候,伴随的永远是不知如何表达的粗鲁蛮横,而呈现暴力的时候,又满满皆是温情。迪潘不安的梦境里,反复出现故乡大象的特写,透光阳光树叶的大象目光柔和安逸,应和影片“流浪奔波”的主题,而最后一场绝地反击的暴力戏,迪潘在一片烟雾中提枪上楼,雅克欧迪亚用俯角近景把这段危险的复仇拍得诗意十足。
 
 剧本扎实、表演细腻、影像冷峻、南亚风情的音乐也让人耳目一新,雅克欧迪亚在一个讨巧的题材里做了稳定的发挥:事实上,这不是他第一次关注移民话题:《我心遗忘的节奏》女主角是亚裔(背景是中国人,说的却是越南话…),《预言者》是北非裔的监狱风云,到了《迪潘》,雅克欧迪亚的视角则转向泰米尔人。
 
和同样着力移民题材,拍摄《阿戴尔的生活》的阿布戴·柯西胥不同,雅克欧迪亚家庭没有鲜明的移民背景,这让他作品保持了某种客观的冷静,视角平稳而不滥情,但也可能是因为这样的出身,让他每部作品都以皆大欢喜作为结束,《我心》双宿双飞、《预言者》出狱就是出头,《迪潘》的故事同样收束在略显梦幻的家和人兴一片祥和中。作为一部金棕榈的作品,还真是有点儿温暖得不像话。

可是呢,管他像话不像话,这就是今年,第68届戛纳电影节的最佳电影了。在大热的《预言者》屈居评委会大奖、上部口碑不错的《锈与骨》一无所获、空手而归之后,惊喜不足的《迪潘》爆冷登顶,这枚金棕榈算是授予雅克欧迪亚半个“终身成就奖”吧。

 3 ) 战争与和平

       电影看到一个小时,还以为导演会将这电影平铺直叙到底,只是将近些年世界各国的难民潮做一个卖点而已,然后以同情者的身份拍摄一个难民在异国他乡的艰难生存现状的片子,这样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题材。但没有想到,导演不是如我这般肤浅之人,他看到的是更深更不易发现之处——即使那些标榜和平友善之国,也一样到处充满危机和动荡。
      迪潘推着石灰车,划上界限停火区,然后又把痞子给扔回去,就是在表明,流氓黑帮算个屁,你们这些毛头小子经历过战争吗?你们知道我们对和平有多渴望吗?你们又知道我对家庭有多爱吗?来到法国,并没有拥有和平,却更似乎来到了另一个为了和平要战争的地区,但这次哪怕是没有受任何人尊重,他也要誓死保卫自己的拼凑的家!
      电影最后,迪潘一人独闯虎穴,单枪匹马干掉黑帮,却并不让人感觉到夸张,因为在战争面前,街头枪战不过是游戏而已。而且,本是为了救那个若即若离又亦真亦假的爱人,但战争的阴影却总能主导他的心性。当迪潘开了第一枪干掉一个痞子后,似乎那个杀人成性嗜血成魔的战争狂徒又附身了。PS:永远不要去惹怒一个国破家亡的人,更不要去惹一个为爱痴狂的人,否则,后果很严重!当伊莉雅一巴掌拍向迪潘后,他才从恶魔中苏醒,这时他也才感受到家的爱。而通过这些,伊莉雅也才明白迪潘对她的爱,尽管他们仅仅是为了保命才组建的家庭。从这里也能看出导演想要表达的小家之爱其实是大于国之爱的。因为,没有了家,就没了一切!
      电影最后以完美结局,我想,这也是导演对和平的一种期许的表达,也是我们所有人希望看到的结局。不敢奢求世界处处歌舞升平,只望不再有硝烟!

 4 ) 只谈锡兰:斯里兰卡内战和欧洲难民问题是如何产生通感的?

获得第68届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的影片《流浪的迪潘》,讲述了兰卡内战快结束时,三个陌生泰米尔人为申请政治庇护,冒充一家人来到法国开始新生活的故事。片中南亚元素很淡,但内战给主角带来的伤痛清晰可辨。

在欧洲难民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欧迪亚的这部片可谓是生逢其时。导演选择斯里兰卡,也许是因为兰卡内战结束已久,“兰卡难民"相较之下也没有那么敏感。但是,斯里兰卡内战和“猛虎组织”还是给大家留下了恐怖的记忆。兰卡内战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斯里兰卡最主要民族:僧伽罗族

若你踏上斯里兰卡航空的机舱,穿着孔雀绿莎莉的美丽空姐会双手合十,对你道一声“Ayubowan”。这个饱含问候,祝你吉祥如意的“Ayubowan”就是斯里兰卡的官方语言之一,僧伽罗语。

僧伽罗语,自然是僧伽罗人的语言。僧伽罗人占斯里兰卡人口的70%。他们是远古时期,从南亚次大陆迁移过来的雅利安人的一支,信仰佛教。但是如果你仔细研究,你会发现斯里兰卡还通用另外一种语言:泰米尔语。在兰卡的印度教寺庙数量庞大,这些都是泰米尔人的神殿。

二、从南印迁居于锡兰的泰米尔族

公元前2世纪前后,南印度的泰米尔人也开始迁徙并定居锡兰岛。从公元5世纪直至16世纪,僧伽罗王国和泰米尔王国之间征战不断。14世纪初期,南印度的泰米尔人还在北部建立了贾夫纳王国。如今,泰米尔人依然是斯里兰卡的第二大人口,约占总人口的20%。他们主要居住在兰卡的北部和东部。信奉印度教。

三、神秘北部:贾夫纳的故事

影片中最初出现的地点,就是泰米尔人聚集的贾夫纳半岛。从地图上看,它像一片断裂的人类小腿骨骼。骨骼底端,有个叫做Chundikkulam的保护区。贾夫纳半岛就是通过这片十分狭仄的通道和锡兰陆地相连。所以,从地形上你就能看出,这是锡兰岛一片相对独立的区域。

她静默的躺在印度洋上,遥望着北面的印度。这片曾经发达的区域历经沧桑,伤痕累累,在旅行者心中,至今是一片迷云般的地方。同名的城市贾夫纳,是斯里兰卡北部省首都,同时,它也是贾夫纳半岛的行政中心。

历史上,贾夫纳是个繁华的城市。1619年,葡萄牙人打败了贾夫纳王国,在这里修筑起了港口。此后荷兰人和英国人分别入侵,不同国家的文化深刻的冲击着贾夫纳半岛。但是泰米尔人始终是这里的主要居民,贾夫纳也是斯里兰卡的印度教文化中心。1948年,斯里兰卡获得独立。此后泰米尔人和僧伽罗人的关系不断恶化。

四、两个民族的纷争

由于民族和宗教不同,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泰米尔人推翻僧伽罗人王国的事件。19世纪30年代英国占领斯里兰卡以后,殖民当局用泰米尔人制约僧伽罗人,使泰米尔人占据了工商和行政部门的最多和最高职位,拥有政治和经济的巨大优势,从而导致两个民族夙怨的加深。斯里兰卡独立后,约占全国74%的僧伽罗人掌握了国家权力,泰米尔人的势力消弱。两个民族就业、工资待遇、住房和教育等方面产生了不少摩擦,矛盾日益激化,多次发生冲突。

极端民族主义是可怕的,在1983年,13名兰卡士兵死于猛虎组织的一次伏击,该事件引发了“黑色七月”(Black July)。怒火和仇恨从科伦坡为起点,部分泰米尔人被烧杀抢掠,成百上千的人死亡离散。此后,两个民族开始了长达数年的内战。1986年。泰米尔猛虎组织长期占据了贾夫纳地区。

1976年,以建立“独立的泰米尔国”为宗旨的泰米尔联合解放阵线成立,1978年,少数泰米尔极端分子成立了反政府的“泰米尔虎”等大小30多个恐怖主义组织,此后两个民族爆发多次大规模流血冲突。2009年,在猛虎组织已被完全剿灭。现在斯里兰卡是一个和平,安全的旅行目的地。人民安居乐业,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5 ) 梦中白象

因着政治避难的由头,迪潘终于逃到了法国。但是,这名为“田园”的郊区,隐藏着毒品交易的暴力与混乱。迪潘真的能逃离故土的战争与枪炮,开始新的生活吗?

魅蓝色的光从黑暗中浮现,兜售着廉价的儿童玩具,巴黎市区街头,迪潘躲避着警察的追捕,艰难谋生。

看门人的工作看似安全,可是对面大楼中进行的毒品交易,如一颗定时炸弹,威胁着他们的生活。突发的枪战,吓坏了雅丽妮,她决定离开。

此刻,迪潘不得不做出行动,守护自己的生活和“家人”。那条白线,正是迪潘最后的底线。车库中,鬼魅的暗红的灯光之下,迪潘独自坐着,似乎又被昔日屠杀的噩梦萦绕纠缠。他唱着家乡的歌谣,奋力而迷醉。远在异乡,怎不思念故国?可是,我的爱也仅止于此。曾经的战友找到迪潘,希望他能在法国募资,购买武器,运回祖国。但是迪潘拒绝了,于他而言,战争已然终结。面对战友的殴打,迪潘只是忍受。

那首歌谣,悲怆的曲调,亦寄托着迪潘对故乡的思念和再也回不去的悲哀。

时常,梦中会出现一头行走在雨林中的大象,那是故乡的象征,也是流浪者的精神皈依。不论走多远,看到它就会心安。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甚至血腥。为了解救深陷包围的雅丽妮,迪潘重新拿起短刀,砍杀冲锋,回到战场。只是,此时的战场不再是分裂混乱的祖国,而是和平欧洲大陆上的巴黎近郊。

最后,导演还是用明媚的阳光和完美的结局抚去了流浪的不安与战争的创伤。迪潘抱着同雅丽妮的孩子坐在草坪之上,享受着质朴真切的家庭之乐。

但愿如此吧!但愿流落异乡的流浪者真的能重拾幸福,寻回梦中的白象。

 6 ) 《流浪的迪潘》重点解读迪潘那浓密的头发

流浪的迪潘》解读迪潘那浓密的头发
森森大军
森森大军
刚刚
流浪的迪潘
百集奥斯卡获奖影评
//www.zhihu.com/people/sen-sen-96-74-82/posts

解答影迷以下问题:

1 影片到底想表达什么思想?导演是如何利用各种艺术手段调控观众情绪的……

2 剪辑功课:解析本片的转场模式

3 片尾为什么女人抚摸男人的头发?

4 如何解读大象和树木的长镜头

以下内容为即将播放的影评节目剧本版,请勿转载!



戛纳电影节(2015;第68届) 获奖:1

获奖·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




女:这部电影政治色彩浓郁,但我表示看不懂,到底导演想表达什么呢?

男:还有插入的长镜头,傍晚森林中的大象,啥意思嘛!还有转场的方式,淡出淡入,很明显,导演和后期剪辑在控制情绪,问题是为什么要这样搞呢?

好,我先给大家讲讲几种转场模式,

1、淡出与淡入:淡出是指上一段落最后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隐去直至黑场,淡入是指下一段落第一个镜头的画面逐渐显现直至正常的亮度,有些影片中淡出与淡入之间还有一段黑场,给人一种间歇感,适用于自然段落的转换

2、扫换;下一个画面从 某一方向进入荧屏称为划入。

3、叠化 :叠化指前一个镜头的画面与后一个镜头的画面相叠加,表现梦境、 想像、回忆等插叙、回叙场合;四是表现景物变幻莫测、琳琅满目、目不暇接。

4、翻页: 翻页是指第一个画面像翻书一样翻过去。

5停帧 :前一段落结尾画面的最后一帧作停帧处理,使人产生视觉的停顿,接着出现下一个画面,这比较适合于不同主题段落间的转换。

所有这些转场模式,大多有其目的性,并非单纯的耍花腔,尤其本片,综合运用几种转场方式,尤其淡出淡入的光线明暗调整,黑屏就长达3秒钟……我认为,导演其实就是在调控观众情绪。

女:可是为什么要调控我们情绪呢?

男:我隐约感觉可能与情绪有关,可为什么要插入树影婆蹉下的那头大象呢?这些风光特写完全与故事无关啊!

根据我总结的电影四维一体理论,所有这些技术手段包括电影剧本的四大要素,剧情人物主题高潮,都是围绕主题展开,若想解释一切问题,首先要找到本片主题思想,也就是导演的创作初衷。


那我解读一下本片的剧情,由难民组成的一家三口逃难到新国家,男主迪潘,当小贩,当守门人都很努力,挣扎在死亡线上,后来得知,他曾经也是革命军,骨子里也是血性男儿啊!大家关键注意他那头浓密茂盛的毛发。

女主想去英国投靠亲戚,钱攒够了就跑,之后猛虎组织找上来,交给迪潘任务,迪潘心理挣扎,隔夜遇到火拼,女主吓坏了,必须跑,爱谁谁,谁也拦不住……

女:停顿一下……请问大师,为什么要写这些剧情呢?


我们发现,男主女人的感受非常重要,尤其女主人公,吓坏了,逃跑,她为什么要去英国?为什么开始爱上黑帮头子,后来又不爱了呢?

男:为啥?

女人要的是什么?所有一家三口跑这里干什么来了?

本片我重点强调三个字:安全感!

你如果体味不到“安全感”在他们三人中的稀缺和渴求,这电影你看不懂!

女人对安全感是非常敏锐的,这也是动物性,尤其母性动物。钱,家庭,生活的平静安稳,可以依赖的男人……这些都是她们获得安全感的基础。

当女主发现黑帮头子挺帅,挺有礼貌,有点魅力,而且还是个白人,但当看到这个男人带着脚环,女人凭直觉认为跟这个男人不安全不可靠,她吓坏了……

男:对,对,还不如跟穷小子迪潘呢!

我们看一些剧情很重要,这些异地的难民在一起刚刚做完宗教的礼拜,男人们就围在一起遥想当年,他们仿佛天生的战争机器,逃难到了异国,竟然还是在议论战争,想着怎么杀回去……

这些戏说明什么呢?

你要学会总结,找到里面的潜台词:宗教改变不了什么,不能让那些男人,这些战争机器平静下来!

女:哦,这样解读啊!有道理!


我们往下看,其实片中那个黑社会头子并不坏,而且很欣赏女主角,观察她的每一个动作,言语中透露出爱慕。尤其他的父亲,也老年痴呆了,但就是这样的老人,一副人兽无害的样子,最终却惨死在乱战下……

这些场面把男女主人公都震撼到了!没有安全的环境,最后都这个下场,迪潘谁也保护不了!

男:后面部分是高潮剧情,枪战开始,迪潘疯了,开挂了,把他们都干翻,很爽!

女:哼,你们男人就喜欢枪战!

好,我解读一下插入的特写画面,树荫下的大象……

其实导演一直在用镜头语言,呼唤一种宁静。你只有在宁静的状态下,才能欣赏到大象美丽的花纹,有感觉没?

女:没错,那是花斑纹的大象,大耳朵很好看!

包括剪辑的处理,淡入淡出,都是让大家平静下来,其实对谁说呢?更是对片中这些狂躁男人

潜台词:男人们啊,你们要安静下来啊,踏下心来,去欣赏,体会那种静谧……

女:哦,明白了,有feel了

咱们说大象,是一个足够强大暴躁但大多时间很平静的动物,最后的男主人公,就像一个受到刺激的大象,突然爆发了,有感觉没?

你去观察大象,什么时候会发狂伤人?遇到危险,当你伤害到小象,伤害我的家人,让我感到不安的时候,马上暴躁起来,那最后真是挡不住

女:没错!大象破坏力极强,非常危险!真的和后面的迪潘一个样子,这样的比拟太智慧了!

我再补几句你们就更有feel了,此时迪潘应该心中有这样的os:

好啊,你们不是想战争吗,不是放着好日子不过嘛,那就杀个痛快吧,咱都别活……

男:对,对!他应该就是这样想的!



我们说,爱能让人疯狂,变得野蛮,当迪潘的家庭和所爱之人受到威胁,男人疯了!

但爱也同样让人安静,为了家庭和亲人营造一个和平的环境。

女人也一样,当她发现真正爱他的男人愿意不惜生命跟她打造一片和平的净土,她会觉得真正找到了依靠,才有了安全感,最终两人结婚!

男人女人孩子,都需要安全感,但获得安全感的基础源于爱,爱的力量。

这个爱,应扩展到仁爱,人类带着这份仁爱,还会战争吗?

另外说,宗教有这个作用吗?说实话,真没有!

女:相反,因为宗教而引发的战争太多了!

发现没,导演用剧情很尖锐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就在于你有没有慧眼挖掘出来!

男:我们哪能跟您比啊,直到现在我还不明白,电影片尾,为什么女人要抚摸男人的头发

女:这难道也有说辞?

男:当然,太明显了,这导演明明是在通过镜头传递思想:摸头发,长镜头,上字幕……

你艺术感觉还算敏锐,但解答不出来,说明功夫不到家!女主人抚弄他的头发,传递了什么信息?就是让这些狂躁的男人都安静下来!

男:哈,这么说倒是贴合主题,可是,这个动作能这样解释吗?

你想一下,为什么女人爱买皮草,她抚摸一个兽皮什么感觉?

女:哎呦,我知道,太有feel了,暖暖的,滑滑的,就好像躺在大狗熊的怀里。

那是种什么感觉?

男:安全感?


抚摸,有两层含义,还有另外一层意思,用爱,让这些男人,充满戾气的男人安静下来……女:就比如,抚弄一条狗,一是;喜欢,二:别叫了,别闹别闹……

太对了!



影片通过各种画面和拍摄手段,反复强调:静下来,再静一静,不要杀戮了,

人和动物都会本能的狂躁,宗教改变不了这些人,但人类社会要安静,我们要珍惜那份静谧,要懂得去爱,要带着欣赏的,仁爱之心去看待身边的人,你才会发现那些他们的幽默有趣,体味生命美好……

男人啊,你们安静了,这世界就安静了……

男:我问过其他人,他们还是说抚摸头发是从头再来的意思呢,哈哈……

影评最忌讳瞎联系,胡雷八侃,然后自以为是,这样只能把观众带沟里。

文章收录于森森大军 百集奥斯卡获奖影评//www.zhihu.com/people/sen-sen-96-74-82/posts

 短评

达内兄弟式开场,肯洛奇式结尾。没想到在如此朴素的题材中竟加入了这么多熟稔的商业元素,人物像剥洋葱般,表面是窘迫,剥一层是酸楚,再剥一层,则是实打实的光芒。

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因逃亡而临时组建伪家庭,三人都随着新生活而趋于被角色带入。但本片其实比较悲观,逃难者遇到的安逸,往往是暂时的。当母亲的自私欲望、父亲的士兵野性回归时,不惊讶不震撼,更多是悲哀。结尾虽是开放式,但我认定那是想象,太过美好、理想,跟影片是割裂的,且“女儿”没长大,两人却已生出了孩子。

8分钟前
  • 心生
  • 推荐

这片儿真是呵呵呵……前一半[伏尔泰的错误]后一半[怒火青春]嘛,这都得了奖,真是心疼侯掰掰。移民这种话题柯西胥波查布都快拍烂了,结果跟风的拿了金棕榈……按说假装家庭这个这么强戏剧的点完全可以写得更好(这一点上就连法哈蒂都比这个强),为啥非要跟黑帮片拼一起?拍暴力就高级了??

11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也想要一个敢为你出生入死的男人.....

16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推荐

预想它会很差——戛纳上早被喷得不成样子。看下来,发现好像也没有那么差,尤其是很多人不待见的画风突变枪战乱入,挺好玩。虽然还有欧迪亚那种“身不在场”的常见桥段:动物意象,大特写以及短暂的平静,但相对于移民外来者主题,委实有点盲人摸大象的残缺臆想,以偏概全。

19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剧情走向出人意料,可惜风格太平庸了。大象和难民,不能再明显的政治符号。这该是史上最水的金棕榈了吧~

20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对法国留学狗来说太有代入感了。观影过程完全不知剧情走向,最后一段黑帮大战非常精彩,结尾差。总的来说是部佳作,但金棕榈的帽子还是有点过大了,至少应该是近十年来最没存在感的金棕榈吧。

2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想拍类型片就别藏着掖着了

28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是好看的电影,但仍算是近年来最失望的一部金棕榈。欧迪亚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三番五次如此着迷刻画黑帮流氓,却又有着超级细腻的细节幻境。结尾那段在我看来是非常明显的虚构,表达一个美好愿景而已,跟小时代一样。我没搞错吧?

32分钟前
  • 弗朗索瓦张。
  • 推荐

命运让迪潘面无表情,无论多么低贱,仍保有男人的勇气。听洗澡声时的悸动、送她野花时的羞赧、看翡翠项链时的困窘,融汇成他对生活抱有的最后一次期望。当临时妻子嘲笑他不切实际的家庭幻梦时,他只好佯装镇定倒一杯水,饮下全部苦涩。斯里兰卡的创伤巴黎愈合,不过都是寂寞的灵魂,请颤抖着用力相拥。

34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很喜欢里面的黑帮小头目,意外的温情

38分钟前
  • 沈窗
  • 推荐

看来哪国的看门扫地僧都是战斗力爆表的存在。电光猫耳街头小贩浮出黑夜。科恩兄弟和多兰评委会选出来的金棕榈⚆_⚆

40分钟前
  • 水仙操
  • 还行

我原本以为走向会是,无论斯里兰卡还是巴黎斯坦,全世界的水深火热都长得一副模样,没想到... 15.12.26 @中国电影资料馆

45分钟前
  • 说了我是黑无常
  • 推荐

4.5 三个陌生人,斯里兰卡的战争难民,来到法国组成移民“家庭”,却陷入当地黑帮争斗。本有点杂糅俗套的一个故事,却因为细致的人物刻画和用心的细节变得不同,家庭戏寥寥数笔让三个人都性格鲜明。更别提火并后拍得有多劲了!欧迪亚就这样拿下金棕榈了,敢情前半程的法国烂片都是垫背的

48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还是雅克·欧迪亚水准之作,(就算值不了金棕榈)。假家人赛真情,而世界的真相却猛于炮火 。

49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难道这个结局比较对科恩兄弟的口味才给的金棕榈?

52分钟前
  • stknight
  • 还行

我是真心喜欢Audiard的 但是“主角太丑严重不适”症状再次出现也不是我的错 前半截儿丑得我都睡过去了 后半截儿嗙嗙嗙一阵打搞得我又睡不着 要命了

57分钟前
  • RITA
  • 还行

就是觉得黑帮男很像诺顿

1小时前
  • 一脸着相
  • 推荐

欧迪亚新作,2015戛纳金棕榈。1.将斯里兰卡战乱背景、移民融合话题与黑帮类型片共冶一炉,拍得精致好看,但欠缺力度和深度,实属21世纪最水金棕榈。2.逆光慢镜:走向阳光;重复梦境:象鼻神。3.高潮精彩:孤胆复仇入虎穴,烟雾迷蒙攀楼梯。4.收尾有待商榷,如幻梦般的爱抚。5.金棕榈还真该给侯孝贤。(8.3/10)

1小时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我觉得最后不合时宜的大团圆不过是迪潘的想象

1小时前
  • 半个桃李林檎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