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福客栈

HD中字

主演:英格丽·褒曼,罗伯特·多纳特,库尔德·于尔根斯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5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六福客栈 剧照 NO.1六福客栈 剧照 NO.2六福客栈 剧照 NO.3六福客栈 剧照 NO.4六福客栈 剧照 NO.5六福客栈 剧照 NO.6六福客栈 剧照 NO.13六福客栈 剧照 NO.14六福客栈 剧照 NO.15六福客栈 剧照 NO.16六福客栈 剧照 NO.17六福客栈 剧照 NO.18六福客栈 剧照 NO.19六福客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六福客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格拉迪(英格丽·褒曼 Ingrid Bergman 饰)是一名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在排除了千难万险之后,她终于得到了参加传教团的资格,千里迢迢的来到中国传教。格拉迪的大本营是六福客栈,此时正值战争时期,物资极度紧缺,处处危机四伏,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格拉迪依然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在中国传教期间,格拉迪邂逅了名为林(尤尔根斯·库尔特 Curd Jürgens 饰)的国民党情报官,两人在乱世之中坠入了情网,林觉得此地太危险不宜久留,一直都在劝说格拉迪返回英国,被后者拒绝了。格拉迪接手了50名孤儿,她决定护送这些孩子们前往西安。球场少年婚姻历险记天行者艾克斯奥特曼剧场版 来了!我们的奥特曼青之时代家族的荣誉无发无天1992众里西餐厅客途秋恨新猴王传奇 第一季非典型女性:时代开拓者凯撒万岁诡媚海妖第二季末世1宅男进化贝多芬圣诞大冒险正义公堂哆啦A梦:大雄与机器人王国天长地久小心侦探温特沃斯第六季路德第五季再见,老婆豺狼的日子枪不打四奇异恐惧超能荷尔蒙魔法少女魔法破坏者灿烂这一刻电车狂X博士屏住呼吸2016请修理好我的男朋友黄昏的清兵卫毛雪汪2024蛇与彩虹金鹿恋爱魔术师五台山奇情

 长篇影评

 1 ) 很假的电影

原型格拉迪斯.艾伟德只有1.45米高,身材矮小、皮肤黯黑、性格暴躁、缺乏耐心,完全不同于英格丽褒曼塑造的人物那么美丽、可爱、亲切,也没有什么战地爱情可以来做英雄事迹的点缀。 当然,她带领100多个小孩跋涉到西安的事迹的确很了不起,一个女人带着一群孩子,在两名中国士兵的保护下走了一个月。与此同时,还有大量中国平民,也是拖家带口在逃难,里面不乏牺牲者,他们没人保护,没有粮食,也没有避难所可去。这些普遍性的苦难,似乎不在剧本原创人员的眼里。更不用说,基督教入侵所导致的二次鸦片战争本身也是造成中国苦难的原因之一。 此片最受争议的,是出于传教和宣传的目的,把艾伟德的形象无限拔高,把华人都描述得愚昧可笑,把西方人都描写成高大无私。所以蒋介石当年拒绝此片在台湾取景,虽然在台的国民政府和美国关系很好,蒋介石本人还是基督教徒,他也受不了如此丑化中国的行为。

 2 ) 华人演员大多是祥和、平和的表情

你有做二等女仆的经验吗?

我感受到了上帝要我去中国。

第六种幸福是什么?

喜欢听故事的中国人。

只有一位真神就是造化。

如果上帝需要我留在中国,那我就留下。

推广禁止裹足。

感化手拿斧子乱砍人的狱中暴徒。

给山贼处理伤口,要求他们8周不抢不杀。

计划好的生活是封闭的生活,或许它可以被忍耐,但是不能用来生活。

我是好牧人,好牧人为羊舍命。

不管你什么打算,我爱你。只要我活着,我会一直爱你。

救苦救难的普通人。

我的戒律就是,要爱集体中的每一个人。

这些华人演员大多信主,所以都是祥和、平和的表情,没有猥琐和狡诈,没有忧虑。

 3 ) 从“八福”到“六福”,上帝爱中国

无意地将《六福客栈》放在了派克的《天国的钥匙》之前观摩,跑上来的第一个震惊就是褒曼的演技。这部电影完成于1958年,与《真假公主》相隔不远,43岁的褒曼令我重新开始认识她;片中她饰演志愿来到中国山西阳城的英国女宣教士葛拉蒂丝·艾伟德,洗净铅华,表演真挚朴实,从举手投足间透出的浓浓的中国味,可以看出她曾经很认真、很仔细地揣摩过这个角色。

葛拉蒂丝·艾伟德(Gladys Aylward)是一个真实的人物,1902年出生于英国,早年听到神的呼召立志来中国传福音,却因女仆出身被认为不够资格,但倔强的她仍通过辛苦攒钱买到了去中国的火车票,经过一段艰难的旅程后,于1930年来到中国山西一个偏远落后的地区——阳城,并与在此地待了二十多年的老宣教士劳森太太一起开了一家“六福客栈”(真实的名字叫“八福客栈”,自然就是指登山宝训中的“八福”,电影里改成“六福”,是指着中国的“五福”说的,意思是除了今生的五福,你的第六福在哪里。颇有意味的名字),为投栈的赶骡人传讲福音,好让他们通过骡队往来,将福音传出去。劳森太太在一次意外中不幸去世后,艾伟德一肩挑起了福音事工和民风改良的重任,包括解放妇女的小脚,教孩子们念书和认识上帝,护幼扶老,甚至整改监狱秩序,靠着从上帝而来的博大的爱。几年过去了,她不仅得到了全阳城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也令县长钦佩和赞赏,并得到了一个可爱的中文名字“珍爱”(真实情况是叫“艾伟德”)。

不久抗战全面爆发,阳城也不能幸免,珍爱带领100个战争孤儿翻山越岭徒步赶去西安的“儿童之家”;虽然影片结束于珍爱与孩子们唱着歌走进西安城的欢欣场面,但先前当他们终于看到奔流的黄河时的激动之情更使我动容。

电影多少总有虚构和润饰的成分,但将艾伟德的故事拍出来已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据说当年上映后反响强烈,很多年轻传道人立志去到最艰苦的地方为主事奉。我知道实际情况一定比电影中艰难得多,若不是生命与主紧紧相连,又岂能做到十分之一?影片大部分改编自讲述艾伟德事迹的一本书“The Small Woman”,而她本人身高只有1.50米左右,的确是名副其实的Small Woman,但褒曼却是1.83米的大个子,这样的反差挺有些意思,或许是具象化艾伟德的高尚灵魂吧。

褒曼从意大利重回好莱坞后,演技和风格都有了质的飞跃,1949年之前的表演,多少有点花瓶的味道,尤其与她的瑞典老乡嘉宝相比。当年她被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吸引,正是惊诧于新现实主义电影精神与装腔作势的好莱坞的强烈对比,因此她的飞跃也与罗大导演多年的熏陶有关。在《六福客栈》中,我们看不见华服美妆的外表,却深深看到了珍爱宽阔仁爱的心,和顽强坚韧的勇气。

片中描述福音事工的笔墨不多,主要侧重于珍爱做的实事。当林南上校质疑她的福音事工时,珍爱用了“小孩子拾贝壳”的经典比喻来回答;而当县长宣布自己成为基督徒,正是比宣教式的表述更有力的见证。褒曼在片中几乎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即使县长送给她的唯一的新衣——大红缎子长袍,也古古怪怪的不太适合她(头上还戴了一朵大红花,汗),但就是令人不得不喜爱她。就像县长说的,在这个人们心里充满恐惧的世界里,他喜欢看到勇气,哪怕是在一个粗鲁、易怒的女人身上。褒曼的演技炉火纯青,而且以她的名气和资历,能这样为艺术甘于朴素,也确属可贵。她的人品曾为很多合作者称道,我也再次开始审视。曾看到一个网友说更喜欢中年的褒曼,还有另一个网友写她:“早年娟美,我很喜欢她在瑞典的那段。青中年一般,老年更是风华绝代”,很有感触,自然我要将“青中年一般”改成“青年一般,中年渐佳”:)不由联想要是嘉宝没有息影,会否也有中年的精彩。

可惜这样的人和故事在目前国内的公共领域难以传扬,当年就更不可能。有资料说原本电影公司想到台湾拍摄外景,结果因为政治等问题而中途解约,后来褒曼70年代去台湾访问时,艾伟德本人已经去世;不然这就是中美电影史上的第一次合作了。可见褒曼很受艾伟德精神的感动,也很喜爱自己的这个角色;尽管历来水分十足的奥斯卡连提名也没有给她。

五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虽然仍有些怪怪的,但比起三四十年代已进步了很多。珍爱对那群中国孩子的关爱最是打动我的心,毕竟褒曼已是4个孩子的母亲了,那种天然的母性光辉,那手势和神态,都是不带刻意的。印象最深就是珍爱收养小女婴“六便士”的时候,林南上校问她知不知道这婴儿的出身背景,珍爱说,有什么好知道的,孩子脏了,就给他们洗澡,饿了,就给他们喂饭。如此不就是神教导我们“小孩子样式”的爱么?

最后用网友的一句话结束全文:“上帝会赐福阳城这个地方,因为有上帝的爱才有艾伟德的故事。岂止阳城,连中国也蒙了大恩啊!”

 4 ) 《六福客栈》:曾让众多美国青年投身中国抗战的故事

【《六福客栈》:曾让众多美国青年投身中国抗战的故事_原创:笑独行_凯迪社区 > 影视评论(笑独行发布于)2008/7/28 3:26:26】3705次点击 【《六福客栈》:让众多美国青年投身中国抗战的故事_原创:笑独行_笑独行的时光网日志2008-12-24 22:29】2564次阅读 《六福客栈》:曾让众多美国青年投身中国抗战的故事 @笑独行[编评] 【影片档案】 中文片名:六福客栈 外文片名: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 导演:山姆·伍德(Sam Wood) 主演: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 库尔德·尤尔根斯(Curd Jürgens) 罗伯特·多纳特(Robert Donat) 迈克尔·戴维德Michael David 阿西娜·塞勒Athene Seyler 皮特·钟Peter Chong 地区:美国 年份:1958 类型:剧情/传记 语言:英语/日语/汉语/俄语 色彩:彩色 片长:158min 【影片笑独行解题】 战争宗教与女性题材经典彩色大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美国导演马克·罗布森(Mark Robson)代表作。1930年,年青美丽的英国女仆在要求加入伦敦传教会到中国传教未遂后,只身经欧亚大陆和西伯利亚铁路赴中国,由天津传教会介绍到山西阳城随英国老妇传教……老妇意外身亡后,她坚持留在阳城,以“六福客栈”为依托传播基督福音、救助中国妇孺,直到1939年晋东南完全沦为日占区,才带领近百名孤儿投奔西安……其间穿插她与荷中混血的国军上校情报官的患难爱情。人间爱,民族情。信仰的力量,西方人视角中的中国。雾里看花,低调感人。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库尔德·尤尔根斯(Curd Jürgens)、罗伯特·多纳特(Robert Donat)领衔主演。金球奖最佳促进国际了解电影。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提名。 笑独行补注:现实中的该影片主人公格拉蒂丝·艾伟德(Gladys Aylward,1902-1970)于1941年加入中国国籍,终生未嫁,作为英国独立传教士,其传奇事迹曾影响众多美国热血青年志愿投身中国抗日战争。据说该影片曾拟到台湾拍摄外景,后因台湾当局要求加入反共情节而作罢,影片中的阳城和“六福客栈”场景均系根据艾伟德后来的描述和留下的照片搭建。其间,由多纳特扮演的阳城县老县长头戴瓜皮帽、身穿长袍马褂、留着山羊胡却操着一口英语的形象实在令人忍俊不禁。在下所见D5影碟中文字幕翻译问题较多,除了将阳城译作“杨城”、将泽州译作“泰州”外,更将英文拟音的县长和县政府不分青红皂白地译作“陈海”和“海城福”。该影片IMDb评分为7.1分。 【影片DVD影碟封面与海报】 【影片剧情梗概】 抗日战争前,英国女佣葛拉蒂(英格丽·褒曼饰)想加入伦敦中国传教会到中国做传教士,却因资格不够而不被接纳。葛拉蒂不肯放弃,决定独自前往中国。结果,通过廉价却艰险的陆路,经由西伯利亚铁路,她成功地到达了天津。随后,在天津中国传教会介绍下,她来到山西阳城,做了“六福客栈”劳森太太(阿西娜·塞勒饰)的助手。阳城是一个偏僻小城,当人们刚看到葛拉蒂这个“洋鬼子”时,都不敢接近甚至还非常畏惧。在“六福客栈”,葛拉蒂遇到前来巡视阳城的中荷混血国军情报官林南上尉(库尔德·尤尔根斯饰)。劳森太太意外身亡后,林劝葛拉蒂回英国,而葛却坚持留在阳城。葛以执着的爱心和坚定的信仰帮助政府让妇女改变缠足陋习,又帮助政府平息监狱暴乱,逐渐赢得当地百姓和以县长(罗伯特·多纳特饰)为首的官员的信赖,“六福客栈”由此远近闻名,而葛也有了一个新名字——“简爱”。数年之后,官升上校的林南再次来到阳城,看到葛拉蒂已实现她的愿望,不由又惊又喜,两人开始坠入爱河。这时,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山西,在躲过日军几次侵袭之后,葛拉蒂奉西安传教士罗宾逊博士的指示,率近百名孤儿前往西安避难。葛在一位曾是囚犯的当地青年协助下跋山涉水,忍受饥寒,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将近百名孤儿带到西安,成就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壮举…… 【影片相关文帖三篇】 晋城市阳城县“八福客栈” 作者:feiche www.gwshcc.org(北京基督教会缸瓦市堂) 发表于:2008-2-1 11:47:55 八福客栈由英国独立传教士艾伟德(Gladys Aylward,1902-1970)创办,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东关城后巷。后好莱坞曾将这位小妇人在中国的一段传奇经历改编为电影《六福客栈》。 《阳城县志》载:1913年,英国人斯米德来阳城传教,在东关城后巷设立教堂(此教堂现基本完好,艾伟德在阳城时就住在这里,八福客栈与此教堂一路之隔——笔者注)。1921年后,由简称为何、巴、艾的三个英国人依次办教。1938年,日军侵入阳城,艾教士离阳。 上文的艾即指八福客栈的创办者艾伟德。她在台北的坟墓位于台北县淡水镇Christ's College校园内,墓碑正中有蒋公手书的“弘道遗爱”四字,墓志铭曰: MISS GLADYS AYLWARD, MISSIONARY (1902-1970) Born on the Twenty-Fourth of February Nineteen Hundred and Two in London, England. She came to China in Nineteen Hundred and Thirty to preach the Gospel in response to the Lord's call, And became a citize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Nineteen Hundred and Forty one.She was laid to rest in the Lord at Taipei, Taiwan, on the Second Day of January, Nineteen Hundred and Seventy.(1902年2月24日生于英格兰伦敦,1930年蒙召来到中国传播福音,1941年成为中华民国公民,1970年1月2日,在台湾台北市安息主怀。) "Unless a grain of wheat falls into the earth and dies, it remains alone; but if it dies it bears much fruit." - John 12:24(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翰12:24) (笑独行校订) 闻名世界的“六福客栈” 作者:王钦华 wangqinhua.blshe.com(王钦华的博客 - 逸远室主的快乐博客) 2007年11月10日 20:36   说起山西的阳城县,山西人大都知道,前些年阳城电厂建设,近几年皇城相府的旅游,名气很大。   可是到了全国,知道阳城的人恐怕就不多了,毕竟它只是一个县城,属于晋城市管辖,坐落在山西东南部太行山深处。   您也许会说,到了世界上,知道的人就更少了吧。我告诉您您错了,阳城在世界上,尤其在欧美却是大名鼎鼎,稍微有点岁数的欧美人,说起阳城,说起阳城的六福客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么和您说吧,就相当于中国人说起常熟的沙家浜,牡丹江的夹皮沟一样。   这些,都缘于一段历史事件,和以这段历史事件改编的一部美国电影《六福客栈》(英文名称The Inn Of The Sixth Happiness)。这部拍摄于1958年的影片曾获得当年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主演这部影片的不是别人,正是国际巨星英格丽·褒曼。她主演的《卡萨布兰卡》、《东方快车谋杀案》、《煤气灯下》、《圣女贞德》、《秋天奏鸣曲》在我国为人熟知,她的巨星风采也是为许多中国影迷所倾倒。   这部影片是由马克·罗布森导演,背景是在中国抗日时期。一位英国女佣格拉蒂丝(英格丽·褒曼饰)想参加传教团来中国传教,但却因为资格问题而被拒绝入团。格拉蒂丝不放弃这一想法,由西伯利亚铁路来华,到六福客栈传教并且帮忙。此时正是日本侵华时期,她遇到中德混血儿上尉林(克德·朱尔吉斯饰)。林是国民党的情报官,劝她回英国,而格拉蒂丝则以自己是中国公民而拒绝。后两人坠入爱河,但是时事不容得他们考虑。西昌传教士带来五十名孤儿,杰米逊博士准备用军车将孤儿撤往后方,格拉蒂丝便带领百名孤儿上路,经过爬山涉水千难万险,终于将孤儿们带到了西安,完成了一般人视为不可能的巨举。本片强调中华儿女抗日精神,场面壮观,感情丰富动人,令人深浸其中。   影片上映后,出于对英格丽·褒曼演技的追捧,更是出于对格拉蒂丝(Gladys Aylward)真实故事的震撼,美国和欧洲很多的人都熟知这部影片和格拉蒂丝的故事,就像我们当年都熟知《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一样。用一位美国朋友的话说,这部影片感动了几代美国人,而且还在感动着当代人。   然而,这段历史在中国却鲜为人知,不要说别处,就算现在你到了晋城,到了阳城,也未必有人知道六福客栈在哪里,以及那个年代在那儿发生的故事。很像韩国朝鲜人不知道上甘岭,加拿大人不清楚白求恩是怎么回事一样,而这些在中国却是家喻户晓。   1958年,一部美国影片是不可能来中国实地拍摄的,影片中阳城街景和六福客栈小院,是根据格拉蒂丝自传里的描写和照片,在伦敦斥巨资搭建的。同样,那个年代也不可能进口美国电影,中国人正忙着炼钢反右大跃进,没有人知道什么奥斯卡闲杂事。就是近年,除了研究电影的人员和英格丽·褒曼的超级影迷,没人关注半个世纪前的一部旧电影。在加上格拉蒂丝是由英国教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这在过去让人联想到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特务,而且国民党政府对她推崇倍至,所以这件事在国内鲜为人知也就不奇怪了。   格拉蒂丝回到祖国后,写下了《我的心在中国》的自传,作家艾伦·伯斯奇为格拉蒂丝写了英文版传记小说《小妇人》,格拉蒂丝的事迹震撼了欧美的基督教世界,感召了无数的美国青年自愿来华参加抗日战争,包括著名飞虎队许多的飞行员。可以说,她是影响美国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支持态度最重要的人之一。   1970年1月,这位伟大、传奇的女性逝世。她死的时候,要求把自己埋葬在中国,在当时的条件,只能埋葬在台湾,按照她的遗嘱,下葬时头颅朝向中国大陆,以示她永远怀念着中国。 笑独行编注:该博文原有一段后记文字,因无实质性内容而删略。 探路“六福客栈”的疑惑 作者:牛龙飞 niulongfei.blshe.com(牛龙飞的博客) 2007年12月4日 09:31 一、格拉蒂丝·艾伟德带领百名孤儿从山西阳城到陕西扶风,时间到底是哪一年? 对此有三个说法:1939年、1940年、1941年。我们探访到的两位孤儿的后代和至今健在的张老有老人都没有一个准确的、肯定的说法。我们在探访时,只能根据当事者的年龄和日本飞机轰炸阳城县的时间进行推算和推测。在1994年版的《阳城县志》里,关于格拉蒂丝·艾伟德仅有的文字为: 1913年,英国人斯米德来阳城传教,在东关城后巷设立教堂(此教堂现基本完好,艾伟德在阳城时就住在这里,六福客栈与此教堂一路之隔——笔者注)。1921年后,由简称为何、巴、艾的三个英国人依次办教。1938年,日军侵入阳城,艾教士离阳。 1938年是日军入侵阳城县的准确年份,不能算作艾教士离阳的时间,只能理解为1938年以后艾教士离阳。 二、艾伟德是帮助哪一位县长开展妇女"放足"宣传的?是帮助哪一位县长平息"狱暴"的?是感化哪一位县长"信主"的?艾伟德带领孤儿开赴陕西时,又是哪一位县长派兵护送的? 格拉蒂丝·艾伟德在阳城活动的时间大约在1931年(民国20年)至1941年(民国30年)之间,在这十年间,阳城县的民国政府先后交替更换了12任县长(其中民国26年和民国27年分别由牺盟会背景的共产党员李敏之、王宝山担任县长)。很显然,上述事情还有待考证,我个人的感觉是这些事情不会集中在某一位县长的身上。 (笑独行摘自牛龙飞所撰《二探“六福客栈”》一文) (2008年7月编评,原题《曾让众多美国青年投身中国抗战的故事——推荐战争宗教与女性题材经典彩色大片<六福客栈>》)

 5 ) 比《啊,摇篮》更加真实好看的影片

英格丽•褒曼主演的《六福客栈》源于真人真事。百度百科记载,时至今日六福客栈遗址存在于山西省阳城县的东关村。据阳城县志等史料记载,1931年,20多岁的格拉蒂丝•艾伟德来到中国阳城,在这里生活了9年的时间。她不仅学会阳城方言,而且被当时的县政府委以“禁缠足督导专员”,监督当地妇女,禁止她们缠足。后来,抗日战争爆发,阳城遭到日军的轰炸,街头出现许多流浪孤儿。格拉蒂丝•艾伟德便开始收养救助中国儿,还开办了车马店为这些孩子解决日常生活所需。
据记载,1938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阳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收养了一百多名孤儿的艾伟德感到一种巨大的威胁。为了这些孩子们宝贵的生命,她毅然决定,把这些可怜的孩子送往西安的孤儿院,以躲避战争的危险。1940年,她带着一百多名孤儿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历时一个多月徒步翻越中条山脉到了西安。
1941年,艾伟德回到英国后,一位英国作家根据她的事迹创作了《小妇人》一书,成了畅销小说。1958年,由美国的作家将其改编并拍摄成了电影《六福客栈》,由“好莱坞第一夫人”英格丽•褒曼主演,上映后轰动一时。

《六福客栈》影片情节:
英格丽•褒曼主演的格莱蒂丝•艾华立志来中国服务,从利物浦辞去工作来到伦敦总部见罗宾森博士,因语言技能等资格不符而被罗宾森博士拒绝派遣。但她不气馁,路过一家旅行社时,她倾囊预订一张比船票便宜一倍的火车票,并应聘成为探险家并中国通的詹姆斯爵士的女仆,将所得的薪酬分期支付火车票。在詹姆斯爵士家里作工的时候,她偷偷阅读了书柜中有关中国的藏书。后来在詹姆斯博士的资助下,她如愿以偿登上了开往东方的列车。一路经历了欧亚大陆语言不通和苏联兵痞的风险,来到中国天津。从天津又乘着骡子来到王镇,见到已在那里生活的身穿大襟布褂的宣传士劳森太太,她们和中国厨师三人一起筹办了六福客栈,为过往的车马队提供食宿餐饮,并且以说书的方式传讲耶稣。后来劳森太太去逝,只留下格莱蒂丝•艾华和厨师,他们仍继续经营六福客栈,传讲耶稣的故事,格莱蒂丝•艾华吆喝过往车马商队来住店,亲自上街买菜、下河洗衣,田间耕作,与人和睦相处,在妇女中有广泛的影响力。上级军政府下达禁止妇女裹足的任务让县长头疼,派下去的督办员被村民打得头破血流而逃回。无奈中县长想到了格莱蒂丝•艾华,派她任“禁缠足督导专员”,而此时她已加入中国籍,起中国名字“仁爱”。于是仁爱带着几个兵下到乡村,开始还是遭到村民顽固的抵抗。在她的爱心和坚持下,终于使女孩子的双脚得到了解放。她收留了被遗弃的孤儿回到六福客栈,她教孩子们自己年幼时所唱的儿歌,唱着唱着孩子们就会喜乐起来。仁爱走遍县里的到各乡村,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受到城乡居民的喜爱。连土匪们也听她的话,土匪头承诺不再抢货杀人。县监狱因监狱长贪腐而发生骚乱,狱警被逼退到狱墙外持枪戒备,警长报告县长时,仁爱主动请缨,只身一人进到监狱,以爱和坚定感化了犯人制止了暴动。县长感动至深,令书记将仁爱的事迹记载到县志里。
最令人感动的这一段情节:战争发生了,王镇遭受日机轰炸,在日军地面部队进攻王镇前,县长命令百姓转移到乡下去,县政府也要转移到他省。有西昌孤儿院的80多名孤儿被送到六福客栈,仁爱于是带领100多个孤儿撤往西安,以便能赶上西安教会预定的军车护送孤儿撤退后方的计划。她带领孤儿们从王镇出发,翻山越岭,餐风露宿,一路上遭受了敌机的轰炸、日军小队的遭遇,饥饿、寒冷,以及山壑激流中的生死穿越。行路时,仁爱肩背、怀抱着两个最小的孩子在前领路,由那个从炸烂的狱中逃出来的小伙子李负责断后,在山野他们唱着仁爱小时候的儿歌行进,遇到敌机来了,仁爱指挥孩子们立即俯倒,幸好那是侦察机,敌机过后,他们站起来继续行走;休整时,他们用一口大锅煮餐汤给孩子们,两三个人用一只碗,大孩子照顾小的,轮流喂着喝着稀汤,仁爱将自己碗里的汤分给孩子们喝,孩子们都很自觉,没有抢食的。夜晚孩子们卧在地上睡着了,仁爱收养的大女儿惧怕,爬到仁爱跟前。她害怕他们会失散,仁爱抱着她谈心,鼓励她相信会赶上军车运送孤儿的时间,将来一家人必会团聚,战争结束了要上学,现在要照顾好弟弟妹妹们。他们迷失在森林里,李对仁爱说,他去探路,并在树上做记号,让孩子们以寻找记号的游戏方式往前走。李在森林中发现了几名日军,而日军也发现了树上的记号。在关键时刻,李跑出来远远地引开了日军,而他自己付出生命的代价。在李的简陋墓地前,矗立着树枝做的十字架,仁爱带领孩子们读圣经,为李作安息纪念。疲乏至极的孩子们在仁爱的鼓舞下,终于攀上了最后一座高峰,到达山头他们惊喜地看到了黄河……
西安城里,准备好的军车官兵来催罗宾森博士出发时,他坚持要等从西昌来的孤儿,那官兵说本应是6天的路程,现在已两个星期了,看来是不可能了,他们那段路已被日军封锁。正说的时候,城市上的人们被从城外的儿歌的声音吸引转头望去,仁爱带着他这支衣衫褴褛却是意气昂扬的队伍进了西安城,他们齐声唱着仁爱教给他们的儿歌来到罗宾森博士跟前。罩着头巾、一身农妇打扮的仁爱抱着她的小女儿六便士,对罗宾森博士说:“很抱歉我们来晚了!”罗宾森博士感动地迎着仁爱说:“迟到?噢不!”仁爱说:“罗宾森博士,你可记得我?我过去的名字叫格莱蒂丝•艾华。”罗宾森博士深深地凝视着仁爱说:“是的,格莱蒂丝•艾华,一个不够资格的人”。他环视一圈孩子们,诚挚地对仁爱发出邀请,“你愿意到到儿童村工作吗?”仁爱却微笑着拒绝了,因为她要返回王镇,那里有她的爱情。
片中的爱情也很美。混血儿军官林南与仁爱的爱情真挚而感人。他们前后经历了互为好感、迟疑不信,又被彼此吸引,直到在战争中彼此相爱,确定终身。尤尔根斯•库尔特演的林南是一名军官,他很Man、很酷、很敏锐,也因着自己的身世而带着一丝内在的忧伤,有一点玩世不恭。他在仁爱面前能敞开自己的内心,内在的善良、爱与力量被仁爱唤醒,在仁爱即将带队出发时,勇敢地向仁爱表白,并脱下自己的戒指带在仁爱的手上,奠定了圣洁的爱情。

为什么对这部影片印象至深?我想起来国内一部有教育意义的儿童电影《啊,摇篮》,是1979年由谢晋导演拍摄的。两者有相似的内容:首先是两部电影都有孤儿的故事:《啊,摇篮》中的是革命战争烈士的遗孤;《六福客栈》是出身贫民百姓的孤儿,其中有一个是弃儿,是仁爱下乡路过村口的神龛有人正遗弃女婴,仁爱掏出身上仅有的六便士给那弃她的女人买了来的,仁爱给女孩取名“六便士”,她是仁爱收养的第五个孩子。其次,两部电影中都有一位做饭的厨师,最后都牺牲在岗位上:《啊,摇篮》中是一位会做月饼的老炊事班长;《六福客栈》里的老厨师会讲英语,还学会了说书,讲耶稣的故事。第三,孤儿们都经过战火纷飞的环境最后抵达安全地带,《啊,摇篮》中死了一个孩子,那孩子在兴高采烈的时候被流弹击中;《六福客栈》中100多个孩子则完好地到达了西安。第四,他们都有一个养育机构:《啊,摇篮》中的几十个孩子是由延安保育院的叔叔阿姨带领,并有一班警卫班战士护送他们,中途也有旅长带队伍来救他们;《六福客栈》中带领100多个孩子转移的只有仁爱和李两个人,而李最后在森林突围为引开敌人也牺牲了。第五,孩子们都唱过儿歌:《啊,摇篮》唱的是《月饼歌》;《六福客栈》中的孩子们唱的是仁爱小时候的英文儿歌“这老人,他扮一,他在我的鼓上扮了个小把戏;……”,他们唱着这首歌行进在山野,唱着这首歌进入西安城。第六,女主角都获得了爱情,都有英雄一般的军官爱人:保育院长阿姨由旅长爱着;仁爱有林南上校爱着。

两部电影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工作和信仰的差别。《啊,摇篮》中保育院的叔叔阿姨们带孩子是他们的工作。他们是尽责的,但免不了有情绪,比如年轻保育员认为他们更应该冲上前线去杀敌而不是服事烦人的小孩子。《六福客栈》中的仁爱是为了信仰,她爱每一个孩子,每个人,只是恨罪行。在她眼中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她丝毫没有怨言。她遇到困难时,信仰是她的力量,即使是在劳森太太整修客栈阳台时摔成重伤即将离世时,她抱着劳森太太,真情朗诵着《诗篇》23章:“……我虽然行过死荫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为你与我同在。你的杖,你的竿,都安慰我。在我敌人面前,你为我摆设筵席……”仁爱来中国落后地区服事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正如她说的,“脏了,就洗干净;饿了,就喂饱;缺爱的,去爱他们。”这是仁爱个人的魅力,也是这个影片的魅力。

影片中的县长满大人是由老外扮演的,是最幽默的一个角色,为影片增添几分笑意。

 6 ) 《六福客栈》给我的启示

曾在报上看到有关外交部解密文件的报道,其中有一文件是关于抵制电影《六福客栈》的,认为这是部辱华电影,因此要求驻外机构组织华侨不要参与出演。据报道,这项工作做得很好,不少接到电影邀约的华侨纷纷拒绝。不过这部电影却也终于拍成,饰演主角是大名鼎鼎的英格丽.褒曼。

  不久前,我看了这部电影。说实话,在我仅有的电影常识中,根本就不知道这部电影,如果让我挑选好莱坞电影,我怎么也不会去选之部电影,之所以会去看完全是因为那篇报道。但是我被这部电影感动了!

  这部电影描述的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英国的女佣,自愿到中国当传教士,当然从身份到资历她都是不够格的,但她通过努力,一边学习一边筹钱,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在北方一个贫穷小镇开始了传教生涯。不久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占当地,她带领几十名因贫困战争失去父母的孩子逃离该地,爬山涉水,历经艰辛辗转到后方。这本来应该是一个传颂的故事,就像当年宣传的白求恩,柯棣华,现在歌颂的拉贝一样,但是这个故事却湮没了多年。

  是的,这是一部西方视角的影片,在影片中几位主要华人基本上是清末民初的打扮,那位县长长袍马褂,瓜皮帽山羊胡子,而且形象都显得很委琐,那位厨师缩头缩脑,像个油滑之徒,尽管影片中也表现了他们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表现最好的一个男主角却不是个真正华人,而是个混血儿。而女主人公则有教主的感觉,不仅自己能干,办起客栈,还是县长的重要倚仗,她解决县里难以解决的问题,只要她出面,监狱的暴动也能平息,最主要的是她的爱心,收养孩子,保护孩子,特别在跋涉路途中省下食物给孩子吃,虽然中间也表现了国人为了孩子不被日军发现,把敌人引跑,最后牺牲了自己生命的镜头。最后的镜头是,当筋疲力尽的孩子簇拥着她到达我方城市时受到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完成了她的形象塑造。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影片受抵制的全部原因,还有是她的身份,一个传教士,尽管她深爱着中国,49年后她到了台湾并长眠在那里。

  我对电影中某些表现是不满的,原因上面说了,用西方视角反映中国,因为文化不同,中国很多东西无法真实展现,对华人的认识他们也只停留在清末民初时,所以才会如此描写。但是我被电影表现出来的爱心所感动,一位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了让中国的孩子逃脱日军的魔爪,她能不顾危险保护他们抵达到安全区,这一切都是缘于爱心。首先是爱中国,从她不愿离开中国就可以证明,其次才能爱上中国的孩子。在这一点上她没有任何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而是一颗母亲般的心。在影片最后,她和孩子们受到欢迎时,我的眼泪也止不住了。这是整部电影中我唯一的一次感动,但是没有前面的铺垫,情绪的积累,是无法达到这个效果的,可见编导的功力。我曾说过,作为一个人物片,片断总为主题服务,在有限的时间里不可能面面俱到,往往有强烈的倾向性,如此强的理念传播是很难打动观众的。但是这部影片却有很好的效果,因为它的政治理念成功地包裹在人性里面了。

  像电影中主人公这样的人还有许多,如司徒雷登等,如果能客观地记载报道传播,实在是促进东西方交流的好材料,让西方更好地认识中国,也让国人更好地了解历史。

2009-06-06

 短评

褒曼很强大。比较介意的是欠缺本土特色的配乐(高潮期间的交响真让人窒息)和对语言的处理。当所有本地人角色都在说英语时,已经无法区分女主角是在说中文还是真的所有中国人都被异化了。故事其实已经很平衡了,安排个混血比较狡猾。

5分钟前
  • Nightwing
  • 还行

褒曼讲中文真是太萌啦。

7分钟前
  • 鱼是鱼的鱼
  • 还行

外国人拍中国总是带有很多臆想成分,何况这还是抗日时期的故事。抛开诸多不切实际的细节,褒曼塑造的拯救中国儿童的英雄人物还是挺成功的~

11分钟前
  • zzy花岗岩
  • 还行

本来不抱太大期望,看完发现简直太棒了!唯一的缺点就是服装混乱失真,但是在那个年代,在制片方做出努力想要实地拍摄未果,在中国尚对外界封闭的时代,还能照顾到不少细节,真的相当棒了!县长决志那段褒曼的感情表演得太真实了!整个片子其实挺去宗教化的,凸显的是人而不是神。但是看的过程中依然为这个神迹哭得不行了,她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啊,一百个孩子,一个不少,从阳城到西安,穿过日军封锁,缺衣少吃,怎么做到的啊!!!

15分钟前
  • 狼PP
  • 推荐

如果我说:不远万里千里迢迢来到中国,你一定会想到白求恩,但是有一个一米50的小女人......1970年1月3日艾薇德长眠主怀。葬于台北淡水基督学院内,碑文蒋介石手书“弘道遗爱”。她的头对着中国大陆山西阳城。仅仅悼念她是不够的,我们今天最大的罪恶是对她的遗忘。

19分钟前
  • seattle
  • 力荐

往大了说,堪称中国版的特蕾莎嬷嬷,往小了说,是宗教信仰的普世价值。这样的人和事值得像拉贝,辛德勒,何凤山一样大书特书,而不是由于种种原因藏在历史的角落。正如:我不敢肯定天堂什么样,但我知道,当我们死后,上帝会审判我们。他不会问,“在你一生中做了多少好事?”相反,他会问,“在你所做的事里,倾注了多少爱?”

2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来自英国的传教士格拉蒂丝艾伟德女士,在山西阳城即将被日军屠城前夕,带领近百名孤儿几经辗转,跋山涉水,行程超过一千里,最终安全抵达陕西扶风,没有丢下一个孩子,我们国家的历史课本里却连她的名字都没有,听说过她的人更是凤毛麟角。这则动人的事迹被好莱坞改编成本片“六福客栈”,从史实角度我们自当向艾伟德女士致敬,而从电影角度上是完全不及格的片子,西方视角居高临下,异国恋情与身份认同困境等枝枝蔓蔓的叙事线与表意都影响了作为人物传记电影的严肃感与统一性,失实的背景信息与滑稽可笑的自以为是也很难使中国人入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那些宗教性意味浓厚的戏份,是真实发生过的。

26分钟前
  • Mamacita117
  • 较差

原來Gladys Aylward葬在淡水美國基督教効力會基督書院,應去瞻仰。

30分钟前
  • Février
  • 还行

7/10。影片的拍摄意图与当时的女权浪潮有关,英国没有给予一个女性受教育的权力,只能提供女仆的工作,甚至需要偷书了解中国,中国这样封闭、落后的东方则赋予了西方女性英雄般的转变:既是学汉语讲圣经故事的传道人,检查妇女放足的专员,也是战争中的保护者,大大提升了自己的社会空间,结尾忍饥受饿地带领孤儿浩浩荡荡进入西安,军民夹道欢迎,等候约定的爵士认同了女人的力量。好莱坞对艾韦德形象的重塑高尚又真切,她盲目的热情没有带给人压迫感或精神病的印象,对其罗曼史进行了极大的扩展,深受混血身份困扰的林和资格被否认的艾韦德达成了灵魂之交,穿越俄国、去安全区的艰难险阻被好莱坞的造梦机器如奇迹般化解,只剩下列车上查护照的士兵、敌机和小部队的侦察提供适度的意外困难,拉骡队进栈、说服暴动囚犯和治疗土匪等经历安排颇感混乱。

34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去第三世界国家找落差什么的!居高临下的视角看的人很不舒服!

36分钟前
  • 花二刀
  • 较差

此片的定义不是一部传教电影,是一部传记故事。虽然外国人想象中的中国有些别扭,但是英格丽褒曼的演技实在太棒了,完全弥补电影的不足。是她把艾伟德演活了。感谢主,片中她将100多儿童救出杨城,事实中一定比电影更加艰难,经历得困难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正是让我看到神的带领,能有真实的奇迹。

41分钟前
  • etfhs
  • 力荐

英格丽褒曼啊!还有神奇的老太太!!看到一半就实在忍不住推荐给主内兄弟姐妹!!!

46分钟前
  • 最后一代
  • 力荐

2021年圣诞月,陆陆续续看完。感动于那个年代的虔诚和信念。

50分钟前
  • ✟卡淡
  • 力荐

太过失实,在19世纪4了30年代的中国,山西省一个偏远的阳城县城,大到县老爷,小到村民,土匪,在押犯人,各个都是一口流利的英语(ー_ー)!!简直比列车上的老毛子还跳戏,对当年天津火车站的想象也挺西方,依托真人真事的西方上帝视角下的落后中国意淫。ps:感谢悬吧猪栏字幕组

55分钟前
  • 云图
  • 还行

伟大的小妇人!有了信仰,人们就不仅仅为了眼前的小事儿而活。

57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英格丽.褒曼老了點比年輕時更有氣質。初進王鎮時被人高喊“洋鬼子”追趕的樣子太搞笑。喜歡女主樂觀勇敢,為了達成目標永不放棄的性格。不喜歡上校,凶巴巴的。可憐現實是葛拉蒂是終身未嫁,而且解放后想重新進入中國而被某party拒絕。

1小时前
  • 小黄兔
  • 推荐

出太行、翻王屋、渡黄河~从阳城到西安的27天480公里徒步之旅~

1小时前
  • weiwang
  • 力荐

为了信仰 女神来到中国 取名仁爱

1小时前
  • 豆腐脑敢死队
  • 还行

那个年代的外国人拍这样背景的传教士电影,除了村民的发音问题,布景和道具都很贴切,比现在一切手撕鬼子的雷剧好太多。

1小时前
  • 请叫我腹黑
  • 推荐

very moving story,the extraordinary woman,who changed the old China.

1小时前
  • 大约在冬季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