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1991

HD

主演:雅克·迪特隆,亚历山德拉·伦敦,迪迪埃·巴比尔,贝尔纳·勒科克,尚塔尔·巴尔巴里,艾尔莎·泽贝斯坦,Edith Vesperini,Gérard Séty,Lise Lamétrie,Leslie Azzoulai,Corinne Bourdon,Jacques Vidal,Claudine Ducret,Frédéric Bonpart,Maurice Coussonneau,Gilbert Pignol,André Bernot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9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梵高1991 剧照 NO.1梵高1991 剧照 NO.2梵高1991 剧照 NO.3梵高1991 剧照 NO.4梵高1991 剧照 NO.5梵高1991 剧照 NO.6梵高1991 剧照 NO.13梵高1991 剧照 NO.14梵高1991 剧照 NO.15梵高1991 剧照 NO.16梵高1991 剧照 NO.17梵高1991 剧照 NO.18梵高1991 剧照 NO.19梵高1991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阿尔的太阳

终于看完了这部电影。我庆幸并没有看到梵高在电影里割掉自己的耳朵,相反,阿尔明媚的阳光和风景有时甚至让我心情愉悦,但我还是忍着自己的眼泪。在这个独自看完电影的深夜里,我忽然觉得文森特就是我的哥哥。这让我想起海子的诗歌《阿尔的太阳》,很多年以前,看《梵高自传》时,我曾经很认真的把这首诗抄写在扉页上。

 2 ) 神品

以梵高到达奥弗城开始创作的经历为主,与加歇医生的关系。梵高塑造的 沉默冷静带有轻微的驼背,真正像个泥瓦匠。皮亚拉特别能够理解水与画家的关系,如同看着布列松的照片。这种能抓住户外感觉的电影是罕见的,既不像在小剧场当中的梵高之眼,也不像好莱坞制作的厂篷式的电影。法国人茶余饭后的娱乐,最能体现他们的精神。与加歇医生家玛格丽特在田间的性生活也只有他来描写。兄弟俩一起嫖妓、跳舞。

色彩漂亮。神品。皮亚拉是日常生活专家,总能捕捉到纪录片的特质。

尤其珍贵的是它的结尾。表现梵高之死,很多导演显得特别笨拙,而皮亚拉所采取的无厘头的处理方式,让我们想起巜红圈》

 3 ) 在一段有待考证的恋情中的行走的天使

文森特与玛格丽特•加歇的恋情并未记载于《梵高传》中,其真实性有待考证。编剧和导演这样安排,很可能书出于对一生没有得到真爱的文森特的同情,希望在他生命尽头多少弥补一下遗憾。然而少女的挚爱和处女的胴体最终没能改变文森特命运的轨迹。如果他稍稍幸运一些,早在阿尔的时候迎来这场精神和肉体上的安慰,他也许不会发疯,不会透支灵感,不会那么早走向生命的终点。可事实是文森特依旧走背运,在孤绝、无望与贫困中燃烧自己,在预支了未来几十年的心力和希望而筋疲力竭之后,在死神的阴影已经笼罩在他的头顶的时候,玛格丽特才带着那对她来说意义重大,但对文森特来说已经无力消受的温存到来。于是,他依旧绝望,依旧没有得到生命的拯救。
   然而他却拯救了她。玛格丽特,显然不是文森特曾经讽刺的那种“只会关心漂亮”的“一无是处的中产阶级小姐”。继承了母亲反抗基因,姑娘年轻的心脏跳动的是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独立人格的崇尚和对忘我爱情的向往。而这一切,正是一文不名的文森特所拥有的。然而一直以来游手好闲、养尊处优的生活状态却令的姑娘感到窒息。而父亲加歇大夫的矛盾更为姑娘所鄙夷:他崇尚、理解并且能够预见到未来社会主流价值观更大的解放,这是毫无疑问的,是他,第一个指出文森特的画作在未来收到世人追捧;可也是他,在一触及到实际生活的问题上便变得谨慎起来,屈服于既定的生活方式,虽然他自己内心也不甚满意。所以,在尚未谋面的时候,姑娘就凭声音和瘦削的身影对文森特,这个勇敢到忘我境地的叛道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所以说,玛格丽特对文森特的热恋并不是提奥所说的那种“一时冲动”,而是久旱逢甘霖般地相见恨晚。她不顾小姐的体面,在一片金灿灿的麦浪中,把自己同样成熟的身体给了文森特;她几乎没有原则地容忍文森特每一句尖酸的嘲讽,以及每一次同妓女的接触:攀谈、喝酒、跳舞、调情。她勇敢地孤身一人追他到巴黎,在灯红酒绿的妓院中默默看着他和妓女们狂欢以宣泄满腔悲愤。一曲结束,待他回过头来,一眼望见她二十岁少女的脸庞,她笑了,然后,陪他喝酒、跳舞、共度良宵。
   然而文森特却始终无法爱她。片中文森特自己的解释是还思念这凯,可这只是无力的托词。已经走到生命最后一站的文森特,已经没有力气去爱了,就像他连绘画也感到力不从心那样。他对周遭一切的冷漠,不过是个预兆,死亡的预兆。可是年轻的加歇小姐不懂,她恨他绝情,为自己在他面前的惨败悲痛不已。及至有一天,当她终于知道文森特已死,她换上黑衣,头戴黑纱,眼睛红肿,脸色苍白,在街上游走着。偶然与人问及文森特,她几乎无语凝噎,哀伤地愣住。
   然而他还是拯救了她。是他让愤懑迷茫的她勇敢迈出了追求爱情、实现自我的一大步。虽然此时,筋疲力竭的文森特已经无意再像以往希望拯救克里斯汀或者玛高特那样去拯救什么人了,但他身上苦难凝结散发的光辉,却召唤着姑娘去做自己想做的那个自己,不在乎成本,不在乎舆论。玛格丽特给予文森特的只是片刻的温存,但文森特回报给玛格丽特的却是一生的勇气。也许在这之后若干年,加歇小姐会循规蹈矩地成为某位中产阶级太太,一堆孩子的母亲,但在任何时候,她都不会再怯懦、不会再彷徨,不会再后退,因为她曾经真实地爱过文森特。
   所以我宁愿相信电影情节是真实的,不为那段对文森特来说已经无所的柔情蜜意,只为文森特对玛格丽特的拯救与启发。这就是文森特,即便在他不想去拯救的时候,他仍在拯救。他是在人间行走的天使或救主,用自身来体察人间一切苦难,曝光一切丑恶,施布爱的救赎。等到这一切都够了,等到他也用尽了最后一丝气力,便返回天堂。这就是文森特,天使在人间。

 4 ) 浅谈《梵高》的“痕迹”书写---拉扯,或痛苦的凝结

为梵高立传无疑需要超群的勇气,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其在大众之间的知名度似乎注定了这只能是一场戴着枷锁的舞蹈。创作者需要平衡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梵高”和这一形象与生俱来的符号意味,同时亦不能落入俗套的窠巢(简单的历史复刻,奇观展示……),可谓难上加难。故而1991年莫里斯•皮亚拉导演的《梵高》一片更显可贵。虽然作品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铩羽而归,其价值很快就获得了认可。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将这部作品评选为当年的年度最佳,著名导演、影评人奥利维亚•阿萨亚斯也称赞其为“有史以来最好的法国电影之一”。

“去奇观化”可能构成了大多数人对本片的第一印象,诚然,为大众津津乐道的“奇观”桥段被削减到极致:与高更的交往在对白中被一笔带过;刻意隐去开枪自杀的镜头,只保留远景镜头下捂着伤口步履蹒跚的情状;大部分画作沦为陪衬,作画场景也鲜少出现(但是可能有重要意味,详见后文)……还有“割耳”---这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定义了这位艺术家的行为---的缺失,就此必须谈及一个看似拙劣到不可能忽略的穿帮:除却加歇医生对玛格丽特仅有的一处明示梵高割耳的对白之外,影片中他的双耳始终完整无缺,直到死亡。或许可以暂且将这种穿帮理解为皮亚拉对普遍的奇观叙事的反抗(或许还有深意,详见后文)。然而当我们细究作品中的梵高形象,会发现其符号意味几乎悉数保留:天才艺术家、偏执、狂放、一厢情愿、不被时代认可、在内心的孤苦中死亡……并且除却玛格丽特•加歇(与梵高恋情一段属艺术加工),其余两个主要人物似乎也都保留了他们一贯的形象(支持梵高创作,承受其偏激的弟弟提奥;笃爱艺术,给予梵高精神鼓舞的庸医加歇医生)。因而,与其说“去奇观化”,不若说彻底背离传统剧作法,叙事上不见明显的起承转合,刻意绕开大众熟知的强戏剧冲突点,而试图在对日常生活的凝视中捕获画家的灵魂。

我承认初次欣赏这部作品时获得了“启示”般的快感,讶异于精湛到极致的调度、构图、光影在捕捉“痕迹”与呈现覆亡韵律方面的完美无瑕,故而第二遍看完之后妄图对此进行简要分析。但是必须要声明的一点是,作品本身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质,意即即使后文一厢情愿的过度解读确是导演有意为之,他在拍摄的过程中做的也是尽可能隐藏这种斧凿的存在,遮掩“操纵”的行为以允许素材呈现自身。诸如后文中提到的“水”的意象,导演选择水的出现首先由于其是景框内真实存在的元素,借此产生抽象的指涉意味,与表现主义毫无关联。不仅如此,连苦痛的表现本身也被刻意减省,以臻不落入谎言的迷局。因而,与其说下述分析来自导演主观意志的操控,毋宁说是那些诗意暗示的自然生成,而作品本身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即来自于上述加法与减法的辨证关系。或许可以借此为我的过度解读辩驳---这只是现实主义镜头在我潜意识里的自然延伸,但同时,却也注定说明了本文的局限---妄图限制规训原作的暧昧指涉(会试着尽量减少文中我的主观意志对作品解读的“降维”)。当然,作为肤浅的感想记录,若是本文能提供一点思路,或是仅仅作为供批驳的靶子存在,似乎也就不失为“有意义”。


影片自梵高抵达奥维尔始,终于梵高自杀,仅仅呈现了这位艺术家生命中最后的岁月,叙述内容及姿态本身即包含一种范式:凝视个人生命的终结。私以为,皮亚拉借由场面调度达到了堪与40年前布列松的独白与特写(1951 《乡村牧师日记》)抗衡的“超验”宿命书写,不同于古希腊悲剧程式分明的命中注定,梵高与昂布里吉尔的牧师的生命都是在一系列偶然的生活碎片牵引下走向终结,一种“没有固定程式的随意性悲剧”。与此同时,两部作品的人物状态亦惊人地相似,巴赞对于后者的评述几乎可以原封不动地嫁接到前者:“人物困于自身的存在中。……我们所看到的主要是痛苦的凝聚,是像孕妇分娩或游蛇蜕皮时的那种阵阵剧痛。”(巴赞《<乡村牧师日记>与罗伯特•布列松的风格化》一文)。然而,若说布列松剑走偏锋地大量使用独白和文字(强烈的文学性介入甚至构成了另一平行于影像的体系)革新电影的表现力,呈现孔隙收紧的窒息过程,皮亚拉的处理方式依旧是古典的,全然依托影像,旨在强调“痕迹”本身:周遭环境、人物与艺术的撕扯在一个个体身上留下的痕迹---使人物滑向生命终点的动力。

《乡村牧师日记》中,屡次出现日记内容,文字俨然成为供影像呼吸的孔隙

不妨先分析作品邀我们进入凝视姿态的主要途径,也即本片在场面调度方面最出神入化的成就---不时运用场景内元素改变场景纵深感,在现有的空间维度之外延伸出另一维度的存在,使在平静的表象之下积蓄能量成为可能(即戈达尔指出的“3D调度”)。这种作法贯穿全片,在此就开头酒馆中这一场简单的段落略作分析。起首,一个简单的远景镜头:梵高在酒馆中独自喝汤,颇显寒酸,与上一个段落加歇一家的晚餐形成对比。紧接着服务员进入景框,送上红酒(此时进入的脚步声响变化已经营造了前-中的纵深感)。随后便是“3D时刻”,服务员离去的同时后景马车驶入,此时我们才倏然惊觉窗框背后另有一个空间,景深瞬间增加,而后持续从“新增”的空间中传出的马车的声响也强化了这种空间延展。在约莫10秒的马车声过后,我们已经预备了凝视的姿态。果然,下一个场景中行李搬运工进入,同梵高展开了长谈。

注意后景中的马车,直接增加纵深感,营造“3D”效果

马车驶过一段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强化纵深感,预备凝视姿态

车夫进入,同梵高展开长谈

也有些时候,纵深感的变化更主要依靠声音实现。诸如梵高见妓女一段,右边独木舟划过激起的水声将观者的注意力转向“水”的空间。

右侧传来的划桨声使观者注意到 “水”的空间

包括下图戈达尔在论述本片“3D”场面调度时提到过的扇巴掌一段,用巴掌的声响拓展了前景的空间。

繁复的纵深调度最直观的表现即“拉扯”的暗示,在梵高为玛格丽特•加歇作画一段初露端倪。浪漫在这样一场似是旨在表现人物间情爱由浅入深的段落隐匿,取而代之的是处在漩涡中心的梵高所受多方势力裹挟的状态。自始至终,主角从未处在景框前部的主导位置,始终位于被动状态。在数次空间转变视点挪移的过程中(不仅是纵深调度,还有诸如越过窗框的正反打等刻意的剪辑错位),观者感知到的是梵高被玛格丽特、加歇医生、女佣、艺术创作本身乃至背景中的鸟鸣反复拉扯的情状---本身也与这段的内容呼应:作画的过程被一再打断。借由这一场戏,皮亚拉已经大致给出了使梵高走向人生终结的原因:社会关系(包括与玛格丽特的爱情)以及艺术的反复撕扯拉锯导致的“窒息”。这一点在之后的段落中被反复印证,诸如这一个邻近第二次舞会---象征梵高死亡---的镜头:前景的艺术空间与后景的社会关系空间一同割裂着艺术家个体。

上述暗示几乎全然通过场面调度呈现,即不是直白地表现原因本身,而是邀观者凝视其在个体身上留下痕迹的过程。

由此,导演大量着墨于舞会便显得顺理成章,一方面舞会便于呈现人物间关系以及各自状态,背景音乐也有喻指“艺术”的意味(两次舞会都特别强调了“创作”的过程:前者有歌者演唱,后者有手风琴弹唱);另一方面舞蹈本身---人物在有限的空间内随音乐按一定的步伐舞动---即是“被裹挟”概念极恰当的展示了,并且场景的喧嚣纷扰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惶惑苦痛。为避免冗余,在此不逐镜头详细分析前后两场舞会的段落,姑且单独抽离出这两个镜头。

第一处,梵高被挤压至景框的边缘看似孑然一身,不仅是景别关系和人物运动,前景尘土象征的纷乱与后景湖水之澄澈同样形成“拉扯”态势。第二处,室内场景较第一处明显变暗,前-中-后景分别对应的艺术-爱情-社会关系同时作用在景框中心的梵高之上,主人公无处遁形。贯穿两处舞会始终的是对于“拉扯”痕迹的表现,若说第一场舞会尚且有所保留,后者则是直接呈现了勒紧至窒息的过程,这一点在舞会过后的段落里有所印证。第一次舞会过后,梵高在与提奥妻子的交谈过程中试图跳水自杀,观者第一次有意识地感知到画家所受苦痛纠缠之深。然而“水”,被涟漪和木舟桨声多次从视觉和听觉上强调的元素本身平和舒缓静雅淡然,作为梵高心理现实的喻指,用远景处理的第一次自杀的段落亦是平静清幽的,恍若一场无伤大雅的玩笑。

远景拍摄,总体基调平和舒缓,恍若一场无伤大雅的玩笑

但是至第二场妓院中的舞会---痛苦在疏狂中急剧高密度累积以致直接撕裂人物的过程---过后,导演在火车上直接给出一个梵高面庞的特写,此处情绪表达不是通过表演,而是观相术的“摄魂”,直接以凝视的姿态召唤灵魂---憔悴喑哑死寂的、俨然亡者的孤魂。在梵高的脸庞上,苦痛与平和融为一体,只消“凝视”,一个被反复拉扯的痕迹消磨殆尽的饱含疲态的形象便自然流露,这一刻,观者可以十分清晰地感知到画家几近无意识地在通向死亡的道路上前行。

毋宁说此时的梵高已经死亡,故而后续也就不需要过多赘述真正的自杀情节,一个手捂伤口、步履蹒跚的远景足矣。

谈及舞会,第二次舞会中演唱者的歌词似乎值得一提,在此仅选取前四句,后续部分歌词可能更加直白(不会法语,根据英文字幕翻译):

It’s called Red Hill, And here’s why,
这里叫做“红山”,原因切勿遗忘,
All who fought here were doomed to die.
所有在这里抗争过生命的都注定迈向死亡。
Now it’s a vineyard like so many others,
现在,和其它山丘一样,这里成了酒庄,
But when you drink its wine, you drink the blood of your brothers.
喝这里的酒,你是在品尝弟兄们鲜血的佳酿!
---Red Hill(红山)

一首小曲在妓院的空间里撕开了一个更为深广的宇宙,对历史哀叹和对亡者缅怀的心绪(应该指巴黎公社被镇压一事)恰是作品的另一重表达:对时代的记录和书写,亦是对前述“社会关系”一点的延展。纵观全片,摄影机似乎特别偏爱在一些看似与主题无关的段落上驻足停滞。开头酒馆一段,店主带梵高前往房间时,摄影机没有按常规循二人移动的路径移动,而是稍事左移,在吧台边剩余人物以及镜中反射的客人处小作停留。

梵高离去,镜头在无关人物处稍事停留

类似段落屡见不鲜,略举几例:

提奥与妻子交谈时,镜头掠过一位无关乘客

镜头没有随立即随梵高进入画室,而是停留在店主和浆洗工的对话处

梵高随玛格丽特离去后,镜头在农民和加歇医生(此时均属“无关人员”)喝酒处驻足

梵高为小男孩作画一段,镜头在一家人嬉戏的部分略作停留

还有结尾,梵高离世之后摄影机转向脚部受伤的店主,于空寂中绘描灵魂的残留。几处白描充盈了作品的空间,连缀成时代的一隅,借此完成了一种视角之下时代的还原与复刻。在玛格丽特同梵高麦田里做爱过后女佣的一段回望最为直白地表现了对历史的悲叹,也或许可以阐释这些段落同人物塑造间游丝般的联系:一个意外出生的儿子参加巴黎公社,再见时已是同其他人并排的尸骨,那时他只有15岁(注意玛格丽特的对白“往事从未真正过去”,历史的幽灵将永远存续)。这一段叙述过后,镜头近乎突兀地切到了一个梵高持枪的仰角正面特写,声音也趋于单调:全片唯一一个观者得以以上帝视角(镜中视角)同梵高四目相对的镜头。

对于梵高阴冷寒澈到近乎让人恐惧的目光的凝视也是前段零散场景的总括,自梵高跳水试图自杀以来如草蛇灰线一般蔓延弥散在景框中的痛苦在这一次凝视中被提炼萃取,时代的摹写同个人的苦痛在这一处转场彻底连为一体。于是历史的幽灵、时代的幽灵在景框中显影,以另一种方式在画家的面庞上留下了“痕迹”。

除“社会关系”之外,“艺术”一点在作品中的占比亦不容小觑,“艺术”元素的使用可谓是皮亚拉对传统梵高叙事最彻底的颠覆,也是起首提到的“去奇观化”错觉的主要来源之一。一言以蔽之,本片中的“艺术”不再是供艺术家逃离的孔隙或是邀艺术家隐匿的灵丹,而是牵扯艺术家走向终局的动力。拿这一场为数不多的作画场景为例,突然切入的特写似是一种呈现“坠入”的方式,然而无论是台词中的脏话、狂躁到不耐烦的笔触、反复涂抹在画作上的抹布还是画家有意使之震颤的画板都体现了对所谓“迷醉于艺术”的驳斥,与其说这一段落表现的画家是在艺术的空间里规避世俗,享受些许庆幸,不若说是喻指逃离的无解,多个镜头突出表现了作画过程的躁郁,借此暗示艺术本身给予画家的拉扯与苦痛。

反打过后切入特写,其后脏话的出现立即反驳了“逃离”的可能

狂躁到不耐烦的笔触

抹布的涂抹,有意为之的震颤

而其余大多数时候,艺术沦为背景,以旁观者姿态审视、或是凝视画家的困境,兀自增添了几分绝望的悲凉。诸如以下这段,以梵高画作《榅桲,柠檬,梨和葡萄》为背景的念白。尽管之后的镜头对两人的对话关系有明确交代,但是在拍摄梵高陈词一段,摄影机略微偏离了提奥的视线,几乎是正面对着人物和其后的画作。随着摄影机和人物的微摇,梵高甚至呈现出独白的姿态。画作幽灵般的凝视足以使观者惊惧,在另一个维度完成了空间延展---艺术空间出现并牵引现实空间。对白本身也清晰地呈现了艺术对于梵高的摧残,艺术本身即一种牵引覆亡的动力。

后一个镜头:真实的对话关系

随着摄影机和人物的微摇,梵高近乎呈现出独白的姿态

至此,不妨再回到文首提及的“割耳”穿帮,为何一部各个方面都精巧至极的作品会出现如此拙劣的“穿帮”?(当然极有可能确实是穿帮)依我看来,除却反抗庸常的奇观叙事之外,皮亚拉试图以梵高作为寄情的载体,在书写人物状态的同时暗自埋下自己被艺术和社会关系拉扯的彷徨与迷惘的心境,具有普世意义。忍痛舍弃“割耳”这一喻指疯癫的符号也成为了升格的暗示:这不仅是一个惶惑疯癫身陷囹圄的艺术“超人”而已,这一个苦痛个体的历程也是一种无固定程式的随意性“宿命”,反映的是艺术家永恒的恐惧,被艺术和社会关系拉扯入个体历史终结的恐惧。所以,剥去一切外衣之后,作品本身依旧是对梵高这位大师最为纯粹的传记,是逾一个世纪的、由灵魂的共鸣向外发散的涟漪。

必须再次强调作品的现实主义特质,意即创作本身是减法的过程,大抵是将“拉扯”减省为“痕迹”,将“翻涌”减省为“涟漪”,而上述的一切“引申”“喻指”之类均不来源于导演事先精确预设的操控,而是经由减法过后的作品气质自然生成,具有暧昧朦胧的特点。故而本文充其量也只能提供一种思路,且大概率是歪门邪道罢了。

 5 ) 当电影遇到绘画

本评论摘自“Alliance Francaise de Shanghai”电影俱乐部。
皮亚拉(Maurice Pialat)的《梵高》算得上是一部杰作了,完全没有陷于空洞的抒情,从头至尾一气呵成,无可指摘,堪称近二十年来最出色的法国电影之一。2007年12月,法国《电影手册》杂志“世上最美的100部电影”之一。影片追溯了梵高生命中的最后67天,这一段时期,他是在巴黎和奥维小镇之间辗转度过的。
当然杜童克(Jacques Dutronc)的杰出表演为影片增色不少,他抓住了艺术家最后的日子里形容枯槁的外表,其他演员的表演也同样可圈可点(贝尔纳·高克)扮演的提奥·梵高,梵高的弟弟,同时也是油画经销商,他和哥哥的关系复杂而紧张;阿莱克桑·伦敦微演的玛格丽特·加歇,梵高的最后一个爱人;以及爱尔沙·兹伯斯坦饰演的画家非常亲近的妓女——凯蒂;巧妙的光线变化使得每个场景都像一幅真实的画;细致入微的镜头略显简单平凡,却字字珠玑,掷地有声;长镜头的连续运用使影片在不紧不慢中静静呼吸,展开它的每一个情节......当然除了一些特别激烈的场景和画面。总之,皮亚拉拍摄的这部影片在人们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玛格丽特·加歇的一句台词完美的点评了整部电影:“这是人生中一段脆弱的年月,但是最后爆发的力量竟如此惊人!”此刻的莫里斯·皮亚拉正处于他事业的高峰,艺术的顶点。
影片整个第一部分光线异常明媚,美丽壮观的湖边和麦田,映衬着画家身边的女子们:首先是妓女凯蒂,她看起来是一个蛊惑男子的高手;然后是年轻的姑娘玛格丽特·加歇,她知书达理对这个不善言语、直率坦白的男子萌生了爱意。皮亚拉极少通过作品来讲述画家的生平,然而仅有的几个瞬间(《弹琴的玛格丽特》,《白痴》,《金色的麦田》......)再现真实存在的场景,巧妙地与流畅的叙事触为一体。
影片的第二部分则阴暗了起来,提奥和梵高之间的剧烈冲突,与其说是物质上的不如说是精神上的,民俗舞会的大场景里妓女们手舞足蹈,梵高静静的末日,他最后朝自己的肚子开了枪仿佛要做一件最后的蠢事,让这个时代永远也无法理解。令人深为触动的是,医生和他弟弟在处理这个“事故”时的无能为力正折射出画家一生的悲剧:他的作品,他的生命,无法为这个时代所理解。
皮亚拉的电影无疑是对艺术家最美的致敬,着墨于他的日常生活,在这里,他不是一个英雄,也不是一个奋青,只是一个男人——他和女人们在一起,他强颜欢笑,他陷入绝对孤独的境地。他时而处于冗长的寂静中,时而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有时候他非常努力地想取悦别人,然而每当这时,挫败感和愤怒就会再度涌起,将这些努力通通付之一炬。于是,他身边的人把他当作疯子,当作任性的小孩,或者干脆视为一个不负责任的人。他的作品贬多誉少,本来用来做装饰的油画却沦为房间里的囤积物。梵高的斗争在影片的伊始似乎就注定失败,他至始至终的绵软无力无疑是就自我放弃的最佳证明,也体现了他最终选择提前结束自已生命的意愿。

 6 ) 来自于安妮宝贝

       法国电影《梵高》。片头是画布上浓重的纯蓝色,笔头在上面掠过,发出刷刷有力的声音,有一种潮水般错觉。片子基调冷静。大量欢乐镜头充满寓意:聚会时嬉戏和表演,乡村舞会,沙龙离得狂欢和男女情爱,乐曲,歌声,美酒,笑声,人群,青春的女性躯体,源源不断地出现和持续。

       人生表象热闹和愉悦的一面,似乎起着一个背景衬托的作用。一回到文森特的处境,只是他无法缓解的荒凉自处。属于他独自的人生,是在田野里对自己开了一枪,然后躺在阁楼单人床上等死。床单和墙壁雪白,床头放着一把旧椅子。一些人轻声地来来去去。他们无法参与到他的荒凉里面。

       一个朋友曾经去甘肃支教,默默工作一年。问他的感受,他说,这件事情对那些孩子们的影响或者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改进,不具备任何作用。这只是针对自己发生的一件事情,他的内心在这件事情里获得很多,改变对人生的看法。那已足够。梵高在田野边画画的时候,一定是被那些云朵和果树的美打动着。他的被时间审判的才华,是他的天性。只不过人的世界后来给了他回报。但有些人即使被审判之后也未必能得到这回报。这是个区别。

       “我喜欢更简洁,更淳朴,更严肃的作品。我需要多些灵魂,多些爱,多些感情。现在已经到了联合起来大声疾呼的时候吗?或者,既然这么多人睡着了,他们不喜欢呗叫醒,最好还是自己独自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做些自己单独可能并能够承担的工作……即使以后我能够挣得多一些,我也将永远在与大多数画家不同的范围里活动。因为我对各种事物的观念以及我想画的那些题材毫不留情地要求我这样做。”

       孤立的处境虽然危险及代价巨大,但真正的创作者,甘愿把自己的痛苦及超脱生命污泥寻求净化的使命当做祭品摆上祭坛。有些人左右逢源徒有虚名,有些人则继续被蔑视或误解,远离喧嚣人世。

       收集所有关于他的电影。他丢掉手枪,捂着腹部从麦田里转道而回的时候,雷雨将至的天空乌鸦飞窜。在一部电影里,他要求弟弟提奥给他一根烟,他叼着死去。有些不是。看他如何在被后人想象的镜头里,一次次地死去。死在他的小阁楼里。他的真相是他的秘密。这样很好。

       奥维尔。我去到那个一万公里之外的小镇。走上狭小阴暗阁楼,看到他的单人床。采下田野里两枝长茎的黄色雏菊,放在他的墓碑上端。这朴素的花朵一定是他所喜欢的,所有热爱大自然的人,乐趣只来自天与地。我为自己对他积累如此长久的尊重,此刻获得的相会,感觉欣慰。

       在北京画廊里,看到过大部分当代美术作品,即使是被炒作和拍卖出高价的当红画家的作品,充斥的也大多是媚俗形态、虚浮概念和浅薄的趣味。这样的潮流和作风还将继续发展下去。现在我们的确绝少能够看到一幅充满感情的静谧的作品,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和精神带来光芒的作品。广渺天空中,光亮都已黯淡,只有逝去的星辰还在闪耀。有些人属于人类共同的财富,从不隶属于某时某地。

       还有画家会在田野里站立一个下午,只为画下春天的玉米地和桃树林,画下那些光与影,那些植物的芳香和灵魂,以及淳朴的农民在田地中劳作的自然姿态吗。还有人在绘画的时候,一边对画布涂上颜料,一边对着置身其中的风景,发自内心的赞叹和深深沉溺的欣赏吗。美。这一切的美。对美的真实感情,让一个人的心里曾经如此狂热、激愤、孤独和痛楚。

       “我在探索,我在奋斗,我全身心都奉献于此。”他是一个两百年前落魄至死的贫穷画家。他是永远的梵高。

 短评

就好象无论怎样讲述,都不希望你被轻易阅读。情愿被误解,好过被理解。

7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还行

闷……………………

12分钟前
  • 小 赵
  • 还行

梵高1890年在巴黎北郊奥维经历人生最后两个月的境况。摄影很美,91年的皮亚拉特还在延续70年代法国电影的乡村美学,那些配色和打光粗看不显眼,其实非常精致。故事中仍然有被忽视和伤害但沉溺两性关系中的女性,而且这部分做的有点拖沓。裸体不少,且结尾还是很催泪的,一个疯人的最后告解存在于理解

16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在影片第一秒钟,我们听到一种奇异的声音――曾在《爱德华·蒙克》里出现的画笔的巨响;但皮亚拉走得更远.他大胆地指出,单声道实际上比立体声具有更强的声音表现力(回想布列松的作品,不难意会这一点),于是我们在一部九十年代的电影中领略了"无环围空间"的音效;各种细小的后期录制声响被"不自然地"刻意放大,仿佛压扁后向中心聚集,如图层一般堆叠起来,它们绝非日常听到的模样,但在接近单声道的背景下反倒更具在场性与感染力(这或许也可看作一个比喻:片中未割耳朵的梵高实则已活在mono而非stereo的世界).皮亚拉对声音的态度实际上正是北方浪漫派和现代画家对景物的态度:关闭耳目而运用想象和知性构造出自然,突出其本质特征以接近那永恒的eidos,也即纯粹的外观(Aussehen).

17分钟前
  • JeanChristophe
  • 力荐

【t345afc71d】【t391c70618】 梵高最后的日子,细细碎碎,白开水样叙述缓缓平铺,整整两个半小时,隐忍不癫狂静静死去。

21分钟前
  • [ e c h o ]
  • 还行

。。。。。

23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较差

啥?

24分钟前
  • 飞天神猪*将提
  • 还行

还是想像中的存在最美好

25分钟前
  • 在.
  • 推荐

看电影看到四分之一差点流泪,看到一半喜欢上了演梵高的人,看到四分之三开始因为对女性角色的狗血以及梵高莫名放荡跳脱的处理感到厌烦,结尾已经没有任何梵高的影子了。

26分钟前
  • 锥皱
  • 较差

说在电脑前无法坚持的朋友,很理解。再次证明即便你在电影院不小心睡着了,但在你醒来的那个瞬间,你还是相信,有那么一段时光,真切驻留在了梵高的最后日子,也在眼前的黑暗时空中。拒绝配乐,拒绝煽情,他用一个自己认为舒服的侧躺姿势,悄无声息地死去。他是我的朋友。这句话,听上去好熟悉。

29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将戏剧化的表现降到最低,写实的如同白描。无限贴近梵高,他只是一个人,他也有爱欲冷酷自私,逃不掉每秒生活的磨搓,在现实和理想的夹缝中艰难求生,他没有光环。他唯一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方式,只是不断的画,画,画下去。

34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我觉得比90年那部好看呀

39分钟前
  • 眠去
  • 还行

剧本虽然没有明确完整的故事线,只有碎片化的一系列场景,但是每一场戏的信息都非常丰富,特别是对1880、1890年代法国乡下生活细节复制得非常到位,展示了第三共和国早期的社会风貌,让我觉得那个人就是梵高本人,那些人就是当年法国乡下实际存在过的人。

42分钟前
  • 小A
  • 推荐

非常忠实的传记片在AF看的原声

45分钟前
  • minyee13
  • 推荐

拍得太印象派了...

46分钟前
  • (.-°_°-.)
  • 还行

可以看作是大音希声风格的武侠传记片。演员外在形象沉稳内敛坚毅,有着反艺术家的码头工人气质,却能感觉到其身怀绝技并且激烈澎湃至随时可爆发的内心世界。结尾部分两个细节很厉害,一是女演员突然被砸到脚之后的爆发,二是突然起来的高亢配乐。迟来的错位悲悼凝结了梵高一生的命运。

47分钟前
  • LOOK
  • 推荐

梵高最后的日子。皮亚拉一生的执念。

5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更生活化的写实处理,包括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布景。影片首先将梵高还原为人,刨去了所有的传奇与耸动,甚至一些名画的诞生过程,毕竟那些你们都很熟悉了。雅克·迪特隆表演的很棒,一个敏感、脆弱又很自我的人。叙事上的省略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最后超级~长的妓院戏真让人想起天堂之门,永远停不下来的舞蹈和狂欢,拍到导演满意为止… 皮亚拉镜头下的梵高就是个普通人嘛,包括主演的外貌也一点都不让人联想到印象里的那个疯子画家:片里的这个人,有放浪的爱情,有和家人的快乐和矛盾,有创作上的焦虑,也有和其他人都处不来的孤独

5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在我所看过的名人传记片中,本片大概算是最平实最动人的一部了。既没有把传主神化,也没有将其妖魔化。整部影片不卑不亢,没有丝毫的媚态。一切都处理的如此流畅、真实、自然,富有生活气息。

57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