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再见

HD

主演: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阿尔贝·杜邦泰尔,罗兰·拉斐特,尼尔斯·阿贺斯图普,艾米莉·德奎恩,梅兰尼·蒂埃里,埃洛伊兹·巴尔斯特,菲利普·乌禅,安德烈·马尔孔,米歇尔·维耶尔莫,凯恩·科贾迪,菲利普·杜克斯纳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加拿大语言:法语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天上再见 剧照 NO.1天上再见 剧照 NO.2天上再见 剧照 NO.3天上再见 剧照 NO.4天上再见 剧照 NO.5天上再见 剧照 NO.6天上再见 剧照 NO.13天上再见 剧照 NO.14天上再见 剧照 NO.15天上再见 剧照 NO.16天上再见 剧照 NO.17天上再见 剧照 NO.18天上再见 剧照 NO.19天上再见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天上再见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演而优则导的法国演技派男星亚伯杜庞蒂自导自演的《天上再见》,改编自犯罪小说大师皮耶勒梅特的同名小说,讲述两名因目睹长官犯罪而惨遭惩处的军人,没想到退役后长官飞黄腾达,自己却一贫如洗,为不让小人得志,他们决定要为自己讨回公道。影片精采刻画第一次世界大战过后法国社会,从血肉横飞的泥泞战场到纸醉金迷的华美派对,但即便面具绚丽华美,也掩盖不住背后的人生伤痛。魔界转生1981我心里危险的东西第二季向南方斜阳2022在那白雪皑皑的季节深度催眠至高指令Big Order米香洋妞到我家习武者黑霹雳第一季菊与断头台赌王出山淘气小女巫第三季寻凶记2009兽性新人类之艳星劫地下城与勇士之破界少女日语给工藤新一的挑战书~离别前的序章修女2舞台姊妹来自远方2021最后的约定惩戒者2013美国最后一宗罪案我是乔治娜第一季黑袍纠察队第四季特别有种:致命行动长寿商会以遇刺为生的女人碟仙我的下位来宾鼎鼎大名第一季安娜2022蛇咒绊脚石美丽的闪光:大脚怪揭秘监狱犬计划乐园2019日本活在暗下伏魔大师奇异的恩典007之最高机密英语

 长篇影评

 1 ) 战争之后没有赢家只是一个概率的说法

战争结束,士兵得到的是遗忘和伤痛,罔顾人命的中尉却靠着战争发起不义之财。

作奸犯科者平步青云,刚正不阿者却无法出头。

战争之后没有赢家,只是一个概率说法,因为遭受痛苦的只不过是大多数底层人。

所以那些死去的到底是烈士还是牺牲品呢?

即使那些幸存者妄图反抗,可残缺的肉体,扭曲的心灵已是不可逆转。

正如最后,光怪陆离中爱德华沉沦疯狂迷失,眼神里甚至丧失了愤怒和仇恨,只剩下空虚和绝望,那一刻他的灵魂已经趋向死亡了,与父亲和解后的纵身一跃,也许是他唯一的解脱。

这个世界的恶可能永远不会消失,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的剥削欺凌也不会停止,这个世界残酷又荒谬,复仇亦无法弥补身心的伤痛。

所以皮耶尔·勒迈特才会在《天上再见》中说道“如果我们无法对抗世界的邪恶,那就各自死去,天上再见。”

 2 )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原载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

到底是法国电影,残酷到日月无光了,也还是有星星点点的优雅与华美。只是仔细一想,原来这种优雅与华美,也可以比残酷更残酷。

海水

故事要从1918年11月9日说起。

这一天,德军停战的谣言在法军队伍里游走,枪声消失了,谁都不要做最后一个死去的人,那比第一个死去的人还要愚蠢。

这一天,艾伯特(阿尔贝·杜邦泰尔饰)记得爱德华(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饰)在泥泞的战壕里画画。他又记得没过多久,自己在炮火轰鸣中被活埋,身边只有一匹死马,而爱德华执画笔的那双手把他抽了出来,从死亡里头,也从绝望里头。

但英雄换来的,是下半脸被轰炸掉的惨状。

战争是太残酷了。它不分青红皂白就剥夺了成千上万的生命与尊严,可相比痛快死去,那么多的幸存者却只能带着支离破碎的身躯和灵魂,度那破损得不知是好的余生。

如果说还有更悲哀的状况,那便是这一次毫无必要的伤亡,全拜艾伯特和爱德华那个身为好战分子的上司亨利(罗兰·拉斐特饰)所赐。为了战争这瓶兴奋剂,他竟然可以丧心病狂地暗杀两名手下,并嫁祸德军,最终如愿以偿引发又一场血肉横飞的惨剧。

可公义总是慢半拍。战后的和平年代,亨利是乘势而上的既得利益者。而艾伯特感念恩情地带着爱德华避世,战前的会计工作与相恋对象都已经失去,一个人的捉襟见肘发酵成两个人的苟延残喘。

战场上的血液与病床上的与药液,顺着战争狂人的口水与受苦民众的眼泪,如海水般倒灌到《天上再见》的背景里。生活也像深海,人在波涛汹涌的黑暗与寒冷中,也不知道战时的无常,是否比如今躲在暗处的绝望要仁慈。

悲惨累积了一重又一重的愁绪,写满在爱德华湛蓝色的眼神里。

这个角色承载了电影最抒情的伤痛。他有贵公子的家世,但与彼时专横的父亲失和,等到毁容的噩耗降临,更是自觉切断了家族的根。他游出了异常孤绝的姿态,就连顾影自怜都无法忍受,毕竟那影子包含了太多不堪回首的凄绝,只会凑着生活反衬当下的不堪。

他不像爱德华,山重水复了,也还有柳暗花明可期。于是他只能接受对方带有犹豫的恩惠与友情,但幸好还有小女孩露易丝(埃洛伊兹·巴尔斯特饰)这个“战争孤儿”,让他拥有摘下面具的勇气与自在。

同样被一战褫夺了幸福与爱的两个人,有了奇异而温存的对等。她为不能说话的他发声,用的是以惨痛代价换回来的同理心。这样的默契,总是不忍多想。

对于战争带来的疾苦,《天上再见》有很刚硬的呈现,但更多的伤痛就跟这些伤口上的盐一样,细小得差点看不见,可就是无法不生疼。

火焰

有那么多海水一样深的疼痛,但在《天上再见》更多的篇幅里,还是火焰般的温热。

这种火是烧在内里的。生活定焦在已有的悲恸上,所有人必须在废墟中找寻自己的光亮来度日。

爱德华的方式,是用非凡的艺术才华给自己打造38个面具。有的简约到只剩一个情绪表意的符号,有的繁复到枝节可以冲破生命固有的框架,一个个戴在脸上,都是在为自己的新生突围。

很多设计都让人屏息凝视。

他的第一个面具,靛蓝色的底盘,珍珠白的勾线,左脸枝枝蔓蔓地开出了伸向苍穹的触手,像是铁树开了花,死掉的脸面有了涅槃后的姿态。

而他的最后一个面具,靛蓝转向了亮蓝,主体尽是服帖而有温暖的羽毛,眼睛周围是深绿与明黄的珠片,当中一道鸟喙,勾勾地把人藏得很深。唯独露出两汪眼眸,蓝得叫人心碎。情动时泪水如川流行经荒漠,人世间再无任何枷锁羁绊。

那具残破的躯体,也就能一下子长出了羽翼和翎毛。无穷无尽的自由给他生风,时针又拨回片中最温煦的那幕,他用钞票装点出雄狮面具的鬃毛,在残破的房舍里带着艾伯特和露易丝跳舞。

向前,退后,转身,定格,肆意的久违的快乐把忧愁焚烧得无比旺盛。爱德华没有下巴来发笑,但浑身每个细胞却都在欢呼。这一段即兴的舞蹈,是可以点亮放眼望去的永夜的。

与此同时,点亮的还有《天上再见》的基调。

现实有那么多的荒唐与恶毒,发动战争的、放任战争的甚至享用战争的一群野兽,在战后依然能够风流快活。爱德华想去给他们予以惩罚,用的方式也跟火焰一样活泼。

他要对这群人实施一个充满异想天开的骗局。那些恶人要购买战争纪念碑来粉饰自己的罪恶,他就通过收取永远不会建造的纪念碑的订金,来开一个以牙还牙的玩笑。于是他伙同露易丝和艾伯特,把与狼共舞的谋算化作了俏皮诙谐的游戏。

他们收到的每一笔横财都像一个巴掌,扇在伪善者脸上,火辣辣地烧着皮肤。而这些劫富济贫的钱,还给他们以及身边一些人赢得了宝贵的脱身。

摩洛哥的天要比法国的灿烂。爱德华给所有人燃烧了这样的光热,让他们无论踩到人生的哪一段泥泞都好,只要想起来,头上就有一朵艳阳。

而银幕前的观众也将很难忘怀,明明面具越精致,越飞扬,就越能感受到面具之下的窒息与绝望,怎么偏偏是这样的枯枝败叶,烧出了最璀璨的光景。

 3 ) 这部电影里的精美面具,我们都有同款

在这个发张自拍都得磨皮半小时的人类社会,谁还不找个漂亮点的面具戴着。

事实证明,有个一技之长真的很重要。

陶冶情操不算,搞不好还能救自己一命。

爱德华就是这样。

军营中的爱德华

这哥们最大的兴趣爱好就是画画,可惜不受官僚家族的待见,憋着一口气就参加了一战。

战争中,除了扛枪杀敌以外,就是执笔画画,也算安安稳稳地过了四年。

爱德华给上司画的肖像

结果,战争眼看着结束了,他为了救战友,被敌军的流弹击中,炸飞了半张脸。

嘴没了烟还得抽

一般来说,人长得磕碜点,忍忍也就算了,偏偏这爱德华还巨帅无比。

痛苦之余,爱德华也想过寻短见,但这时候,骨子里的艺术之魂爆发,不但没死,还给自己制作了一幅幅精美绝伦的面具。

珊瑚造型的面具

这样一来,面具背后的人生伤痛,也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01

面具

戴它干啥

面具这个东西,实用性显而易见——遮丑或者掩藏身份。

比如好莱坞,面具特征鲜明、形态各异。

英雄们行侠仗义要戴面具。

闪电侠的面具

恶棍们为非作歹也要戴面具。

汉尼拔的面具

这些面具掩藏了一个身份,又化身成了另一个身份,有它们肩负的使命,也有它们具备的精神意义。

好莱坞面具谱

[天上再见]中的面具,其实本质上也属于此类,主要是为了遮住爱德华脸上的伤疤。

但是要遮疤的话,戴个口罩就行了,但他不,他偏要把每一张面具都打造得精致优雅。

脱下面具,他是少了个下巴的残疾人爱德华,戴上面具,他可以是画家、是公子、是艺术家、甚至变成女人。

爱德华的“女性”面具

面具除了是一种修辞、装饰以外,还是一种释放。

[大开眼戒]中,医生戴着租来的面具,参加一场仪式化的邪教祭祀,看见一群戴着面具,赤身裸体的男女在不可描述。

道德、伦理、价值观…一切习以为常的东西都被颠覆了,戴上面具反而把最深处的欲望释放了出来,给这医生吓得够呛。

[大开眼戒]中的面具

爱德华的面具也是在释放,不过没释放到库布里克的范畴,仅限于弗洛伊德所说的“面具是外在自我的隐喻”。

爱德华从前家里管得严,这不让干那不让干,当爹的除了给钱,连抱他一下都懒得抱,更别说欣赏他的艺术天份了。

戴上面具后终于没人认识他了,他终于有机会肆无忌惮地做自己:画画、制作艺术品、甚至以卖纪念碑的名义出去骗钱…

比从前快乐多了。

02

谁说

面具不是脸

片中,为爱德华准备的面具,一共有38款。

用导演阿尔贝·杜邦泰尔的话说,一是用来“表达”,二是用来“对比”。

演员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在饰演“爱德华”时,几乎全程戴着面具,面具也就自然成了他的“第二张脸”,承担着表达情绪的作用。

比如,剧组为爱德华制作了一个可调节嘴部弧度的面具,用来表现他的喜悲。

哭和笑可以实时切换

表达比“悲喜”更复杂的情绪时,就要靠些广为人知的“符号”。

爱德华用“赃款”买来宣传册的时候,就戴着一款“佐罗”面具。

侠盗精神得逞的表情

在收获大量现金后,就干脆戴了一个“钱狮子”面具。

有钱任性

观众确实看不到爱德华的脸,但也确实能体会到他的情绪。

这面具用得真妙啊。

不仅如此,阿尔贝对面具的制作还有一个要求,“必须美丽”。

从电影美学的角度来看,面具做漂亮点无可厚非,但阿尔贝的用意,是要用面具的华美来衬托爱德华内心的痛苦。

比如“夜枭”面具。

“夜枭”面具可以说是全片最奢华的一张面具了

这款面具上的羽毛是从十余种鸟类身上收集的,再经过后期染色加工,配上不同颜色的水晶,用16天时间手工制成。

在制作这款面具的时候,设计师觉得应该添加一点病态、一点残缺,被阿尔贝严词拒绝了,“我不想看到任何病态”。

制作面具的工作室

“腐烂的包装纸包裹腐烂的糖是正常的,精美的包装纸包裹腐烂的糖是深刻的。”

所以,我们看见的,是面具近乎极致的美,体会到的,是爱德华残破不堪的身心,和战争、社会带来的阴霾。

真妙。

03

生存

必需品

当然,片中出现的“面具”还不止这些。

爱德华参军时的上司“普拉代尔中尉”是个战争狂人,在接到停战命令后,杀死自己的两名部下,嫁祸给德军,诱使双方继续开战。

中尉开枪射击队友

战争结束后,又大发战争财:把卖给牺牲士兵的棺材偷工减料、编造尸体身份随意埋葬。

但中尉也有自己的面具——迎娶豪门闺秀、出入上流社会、坐拥万千身价。

这个面具的华美程度,怕是比爱德华的“夜枭”面具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面具下的残缺也一样。

中尉的妻子,同样戴着一张“深爱丈夫、贤惠体贴”的面具。

她同时也是爱德华的姐姐

等中尉即将垮台,妻子才脱下面具,告诉他,“你的破事老娘早就心知肚明了,只是为了怀孩子才没拆穿你,现在孩子有了,你可以滚了。”

爱德华的父亲,也一直戴着“冷漠”的面具,对爱德华横竖看不惯,逼得后者离家参军,酿成惨剧。

父亲的冷漠脸

等再见到爱德华和自己一模一样的蓝色眼睛后,才颤颤巍巍摘下面具,说了句,“你一直是我的骄傲”。

甚至,就连整个法国,也用“纸醉金迷”的面具,遮挡着“贪腐、拜金、麻木”的残躯。

爱德华的面具,灵感来自于两位艺术大师——毕加索和杜尚。

面具和毕加索作品的对比

面具和杜尚的作品对比

其他人的面具灵感,大概是来自于现实百态。

毕竟,在这个发张自拍都得磨皮半小时的人类社会,谁还不找个漂亮点的面具戴着。

至于面具后的真相什么样,有什么要紧,你不看它不就完了嘛。

-

文:涵葛格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4 ) 父权、反抗、和解以及面具背后的童心

(文/杨时旸)

《天上再见》自由穿行于各种不同的类型之间,它改编自获得龚古尔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有关战争的伤痛、父子间的撕扯以及战后社会的人心缝合,但是,它却与惯常印象中的这一类作品截然不同,它有着沉重的主题和底色,但却时常满溢灵动与欢快。所以,你在其中可以看到一战战场上的炮火,雄壮冲锋口号背后的阴谋,也能看到战后上层社会的纸醉金迷和底层世界的挣扎无助,目睹好人落难,眼见恶人升天。它聚焦于几个关系复杂的人物,同时也展开了法国战后浮世绘的一角。

爱德华是大家族的少爷,与父亲失和,参军走上战场,战友艾伯特和他偶然在战场上目睹了长官的一起恶行。最后一场本可以避免的战事中,爱德华被炸掉了整个下巴,却死里逃生,他隐姓埋名,和艾伯特一起返回了故乡。无法正常说话和进食的爱德华开始在战后经历艰难的心理重建,艾伯特也无法再从事战前的会计工作,只能四处寻找零工。而那位犯下罪行的长官却一跃成为社会名流,娶了爱德华的姐姐。高度戏剧性的人物关系,一直引而不发却无处不在的悬疑引线,共构了一场撕裂、对决与和解之旅。《天上再见》保证了文学性的结构,也努力在强化它罪案悬疑的外壳。故事是从一场讯问展开的,被捕的艾伯特坐在警察局里开始供述一切,这决定了这个故事的视角——利用这个重要的配角,从他的口中展现每一个人的命运斗转,也从他的眼中见证人心裂变,他既是融入者,参与者,也是旁观者,抽离者。这是一种聪明的解决方案,可以随时让视角浸入和跳脱。

这个故事中的主角毫无疑问是爱德华,但这个被命运戏弄的男一号却是一个无法开口讲话的主角。为了遮挡自己被炸毁的面部,这个一直梦想成为画家的年轻人,在经历了黑暗中的挣扎之后,开始自己为自己设计面具,妖媚的、滑稽的、狰狞的、讽刺的,每一张面具都成为了他内心世界一个面向的折射。而与此同时,那个小姑娘的加入,成为了巧妙的点睛之笔。从故事讲述层面讲,她具备功能性,她帮助后者读取内心,再转化成语言,未被世俗污染的孩子近似于“精灵”,可以直接读懂对方的灵魂;而从精神意义上看,她又具备象征性,她是爱德华童心的外显。在这个故事中,爱德华是一个“受伤者”,肉身损坏于战场,而心灵损坏于与父亲和家庭的决裂,也损坏于见证了比枪炮更阴险的人心。他对世事绝望,周旋于晦暗,开始用以阵痛的鸦片,日后成为了他逃逸于现实世界的通道,而即便如此,他也是整个故事中最善良的一个,童心从未泯灭,在肉身与心灵双重挤压的痛苦缝隙中,他仍然会本能地迸发出孩童式的纯真与蓬勃一面。日后,他干上了出售虚假纪念碑的勾当,但相较于对于物欲的追逐,这更像一个孩子式的恶作剧,一个“无能者”对于整个“体面社会”和上层世界的嘲弄与颠覆。而如果追溯,这行为一直与他心中与“父权”的斗争紧密相关,某种程度上说,他日后的反抗与反叛,都是对父权戏弄和挑战的变形和扩展。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大型战场和父子拉锯,形成了微妙的关系,对照,映射又彼此呼应。

最终的父子相见却仍然隔着一张怪异的面具,经过漫长的对抗,终于得以言和,就算如此,他们也没能真心、勇敢地告诉对方自己的悔恨和爱意,即便只相隔咫尺。爱德华戴着实体的面具,而他的父亲呢,不也佩戴着无形的面具吗?本来应该相拥的结局却换来了爱德华从高楼上的纵身一跃。这是难以言传的绝望与释放,长久以来处于憋闷和争斗的过程中,却仍可以顽强地活着,但和解的瞬间却让爱德华陷入了巨大的虚空。他用一生等待这一天,也让一生完结于这一天。

这故事的人物设置,讲述方式,内在主题,让一切在沉重现实之外突然有了一丝童话意味,即便间杂着黑暗与死亡,其实,不只是故事表层像是童话,连它的结尾也同样如此,“好人”被放了一条生路。仔细看看,沦落底层的都是“好人”,比如爱德华,艾伯特以及陪伴他们的小姑娘,身居高位的都阴险狡诈,哪怕一直看起来傻白甜的姐姐实则也是个黑寡妇般的人设,这同样是一种有如童话般的布局。它讲述的到底是什么?无非是让有些人受罚,让有些人解脱,在兵荒马乱之后,人们重新构建起内心秩序。

 5 ) 38张面具下的残酷与浪漫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大家好,我是遗憾的小仙儿。

当五一档《复联4》以雷霆之势横扫国内票房的时候,一部法国电影成为了没有名字的炮灰。

烂番茄新鲜度93%,IMDB评分7.5,豆瓣评分8.0,猫眼评分9.2,在法国本土28天获得1200万欧元票房的电影在中国上映3天,票房却还不足100万人民币

当小仙儿在离家甚远的冷门时段终于看过了电影后,不禁觉得,成为炮灰并不是这部电影的遗憾,反而是中国影迷的遗憾。

它是文艺电影,电影中每一帧都充满着浪漫的艺术气息,发人深省。

它是商业电影,节奏明快,紧张刺激,娱乐性十足。

在小仙儿看来,仅仅是电影中精致又艺术气息浓厚的38个面具,就值回票价了。

它就是《天上再见》。

《天上再见》

这部电影讲了一个新奇又残酷的故事。

爱德华在战争中失去了半张脸,他和好友艾伯特在战后过着贫困的生活,但他们无耻的长官却飞黄腾达。

战后上流社会热衷于筹款建造战争纪念碑,但战后的老兵们却流连失所,生活窘迫。

于是,爱德华决定向世界来一场翻天覆地的复仇……

说起这部电影,就不得不提它的同名原著小说。

这部牛逼的小说获得了2013年龚古尔奖,这是法国最高荣誉奖。

《天上再见》作者皮耶尔·勒梅特向媒体展示龚古尔奖奖金

有人声称,这是一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史诗。

而电影,在小仙儿看来绝对没有给小说拖后腿。

影片在“欧洲奥斯卡”凯撒奖上获得了13项提名,最终获得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5项大奖。

爱德华这个名字总是充满着艺术气息,《简爱》、《剪刀手爱德华》的男主们都有着这样的特质。

而巧合的是他们一个失去了胳膊,一个没有双手,而今天要说的主角,失去了他的半张脸。

爱德华本来出身上流社会,但因为父亲对自己热爱绘画不理解,叛逆的他选择了参军。

在一战结束的前两天,为了搭救好友艾伯特,他被炮弹打到,失去了半张脸和声带。

具有绘画才能的爱德华为了遮住骇人的伤疤,开始为自己制作面具。

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爱德华这38张面具。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艺术不是技艺,而是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的传达。

带着面具的爱德华,反倒比没带面具的普通人更加真诚直接。

面具,成了他表达情绪的方式。

在38张面具中,爱德华有一个非常简单的面具,而这个面具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可以在笑脸和哭脸自由切换。

戴着面具的爱德华反正做到了我们很多正常人做不到的事情,开心时笑,难过时哭。

这也是小姑娘路易丝能够听懂爱德华声带受损声音的原因。

因为他们不像大多数成年人那样虚伪,善于隐藏,而是都有着很多人已经失去的童真。

顺便一提,《天上再见》在凯撒奖上获得了最佳服装、最佳美术这两项奖项。

这也让爱德华的面具更有看头。

如果想要看懂这些面具,我们先要了解当时的历史。

20世纪初期,法国掀起了装饰主义运动,以奢华,精美的艺术作品闻名,但被战争打断。

1918年,持续了4年的一战终于结束。战争开始得稀里糊涂,结束得莫名其妙。

装饰主义运动在战后卷土重来。

这体现在了爱德华的第一张面具之上。

当半张脸被毁,无法说话,依赖吗啡忍受疼痛,进食也要通过一根橡皮管,爱德华活着,却更像死了。

艾伯特为他准备了各种绘画工具,他却看都不看一眼。

但一个懵懂的小女孩的闯入,给他带来了救赎。

看到艾伯特被毁的恐怖的脸,小女孩没有害怕没有尖叫,她只是轻柔地抚摸曾经英俊男人脸上的恐怖伤疤。

这,带给了爱德华活下去的希望。

第一张面具拥有着靛蓝的底色,点缀着白色的勾线,左侧面具上蔓延出去的枝丫象征着生的渴望。

整个面具精致、华丽,却并不实用。毕竟,那些蔓延开的枝丫并不利于主人的行动,这在不久之后就得到了验证,这里就不做剧透。

在一战中,数百万的人丧生,而欧洲也因为战争被打烂,逐渐开始走了下坡路。

战争对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于是,一种达达艺术开始盛行,即破坏理性,崇尚偶然、抽象和心理,旨在破坏中产阶级价值观和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

杜尚,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这位法国小伙从商店买来一个小便池,起名《泉》送到了美国独立艺术家协会举办的展览上。他只在上面签了一个名,却要求作为艺术品展出。

谁也没想到,在之后《泉》竟然成了现代艺术史上的里程碑。

《泉》

而爱德华的一个面具就是模仿的杜尚的《泉》。

爱德华临摹的不仅是杜尚这位同时代的老乡,还有来自未来的毕加索。

毕加索为杰奎琳创作的《梳头发的女人》。

《梳头发的女人》

而爱德华有一个十分类似的面具。

不过,爱德华称面具是两个接吻的人,而毕加索画的是一个人。

在爱德华精心策划和艾伯特与露易丝全力协助下,他们的复仇大计获得了巨大进展。

爱德华戴上了佐罗的面具,但是这个佐罗,面部表情却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正直无畏,反而透着一种诡异和嘲讽。这正是爱德华对战后法国和上流社会的嘲弄。

战后老兵饥寒交迫无人关心,富人们却募钱打算建造纪念碑。

这场复仇,爱德华自比佐罗的正义举动,但整个计划又实在谈不上十分光彩,由来这里就不剧透了。

相比佐罗的举动,这更像是一个孩子的恶作剧。所以,这得意洋洋的笑脸除了表达对国家的失望和嘲讽,也带着对自己的嘲讽和自得。

而当他们获得了大量金钱之后,爱德华直接用钞票做了一个雄狮的面具。

爱德华带着这个面具载歌载舞,大概是战后他最开心的时刻。

对金钱的蔑视,从爱德华自母亲去世后,父亲只顾着给他钞票却拒绝给他一个拥抱就开始了。

对金钱的蔑视,代表着爱德华对父权的蔑视,而任意糟蹋钞票让他内心获得了满足,让他感觉自己就如同雄狮一般。

这时候,我们就要说到爱德华最后一个面具。

它也是一个动物,一只蓝色的夜枭。

这也是整个影片中,最华丽的面具。

据闻,这款面具的羽毛来自十余种鸟类,经过后期染色加工,配上相应颜色的宝石,这款面具耗时16天全手工完成。

我们回忆爱德华第一个面具,金属质感的面具尽管华丽,却处处透着冷冰冰。

而爱德华最后这个面具,和第一个面具同样都是蓝色的,但用鸟类的羽毛做成的面具,华丽中带着一股温暖的气息。

蓝色的面具遮住了爱德华的整个面部,只露出了他的眼睛。

在这华丽的面具旁边,放着爱德华无法离身的吗啡。

面具越是华丽,爱德华的痛苦越加深重。

带着夜枭的面具,就能像鸟儿一样获得自由吗?

《天上再见》被定义为商业片,但是,没人能否认他的艺术性。

如果原著小说是全人类都值得看的史诗,那么电影我希望所有热爱电影的人都可以看一看。

在法国影院非首映场全体起立鼓掌的电影,在中国不该受到如此冷遇。

-FIN -

公众号:小鲜电影(xiaoxianmovie)

 6 ) 从[天上再见]看整形手术源流

是一部有关战争的片子。

男主叫爱德华,年轻,有美术天赋,来自上流社会,家有豪宅和田地。

战争打响时,他从了兵。

前线,意味着血肉横飞、伤亡无数,但他赶上了好时候,真的,他赶上了好时候。

1918年11月9日,休战命令下达。他心欢喜,不再枕戈待旦,而是窝在战壕,拿出纸笔,开始画画。他从未想过,会有后来那种时刻。

不是战死,没有缺胳膊少腿,只是从病床上醒来,看见自己下半边脸缠着绷带

©️[天上再见],爱德华醒来,发现自己的脸上缠着绷带

他英俊,所以难受,难受这张脸只剩“英俊过“

是那个喜欢战争的中尉,将停战命令揉成纸团,硬逼他们举枪进攻。炮弹炸响时,他飞了出去,和尘土一起。醒来时,鼻子以下已经空空。

有医生来过,为他做整形手术,滔滔不绝,拿着模子比划,还带了案例照片。他却皱着一双蓝眼,在小黑板上写“MERDE“——狗屎。

les Gueules cassées,法语,意为“破碎的脸“,用来指被手榴弹、芥子气、坦克攻击,致使面部伤残的士兵

整形(plastic)“,源自希腊“plastilkos“,不是医美,而是将身体变形、受伤的部位重建修复。

1914年,一战爆发,死伤空前惨烈。

那时,士兵学会了挖堑壕,一种简单的壕沟,可用来掩护躯体,减少地面火力带来的伤亡。

[天上再见]的开场,就是这种堑壕。

©️[天上再见]开场,停战前夕,士兵们呆在堑壕里

只可惜,士兵的头部不在保护范围。一旦开始作战,露出的脑袋将成为敌人的重点攻击对象——这还不是最可怕的。

爆炸后,手榴弹的金属弹片会在士兵的脸上旋转,直接撕扯面部,最终毁容。

1916年,有个叫沃尔特·约的青年,27岁,为英国皇家海军重炮手。日德兰海战中,他被敌军炮弹击中,脸部皮肤全部损毁,上下眼皮也不复存在,被紧急送往医院救治。

是“整形手术之父哈罗德·吉利斯创办仅两月的整形专科门诊,方案为当时无人敢用的“植皮术“

从沃尔特胸部切下一块皮肤,移植到他脸上,覆盖眼皮和损毁面积。

©️现代医学史上,首个接受整形手术的人,沃尔特·约。图源:Wikimedia Commons

就这样,现代医学史上首例整形手术诞生。

他们还组建了一支“战时整形医疗队“,在1917至1921年间,救治了五千名以上面颊缺损的士兵。

©️一战时期,以哈罗德·吉利斯(第一排左四)为首的整形医疗队

这些士兵中,尤以鼻梁修复者为最多。

©️左图为士兵的嘴与鼻梁受损情况,右图为修复后的模样

但若想完美如初,几乎是不可能。

一份解密档案披露,“多数士兵,容貌虽有改善,但仍然严重毁容。“只极少数,整形后五官自然,重拾信心,甚至拥有婚姻。

©️一战结束后,经面部整形的士兵,左手挽着新娘,右手举杯,向「整形之父」哈罗德致谢

[天上再见]里,有医生过来,拿着面部伤残士兵的照片,为爱德华做示范。

片子上映期间,还有一家医院借电影中被毁容的男主和出现的一些图,为观众讲述当时的战后外科手术事迹。

©️上图为[天上再见]中,出现的伤残士兵照片;下图为电影上映期间,医院讲述战后外科手术事迹图

除此,片中还出现了一些面具。

是医生拿来供爱德华遮丑用的,可方便他在公共场合露面,而不至于吓坏众人。

©️[天上再见],医生打算给爱德华用的面具

这种做法,最早源自一位女雕塑师。

她叫安娜,1917年,在巴黎建了座小型工作室,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面部伤残的士兵制作面具。那时,满脸疤瘌、下巴成空的士兵到处都是,安娜便说:

于他们而言,只有看不见自己的伤疤,才能治愈那颗受伤的心。

11个月,她做了97个面具,令士兵可以自如地走在公共区域,而没有来自周围人的惊吓。

©️安娜为一名士兵修复受损面部,改变了一战期间毁容战士的未来

[天上再见]中的面具当然不比安娜的作品。

因此,爱德华丢下一句“狗屎“便离开医院,躲到一间小房子里,开始自己动手制作。

他手边有很多石膏模型,也是在仿效安娜。做面具之前,安娜要花巨大的精力,用蜡、石膏等材料,给每一位受伤的老兵做模型。

捕捉损害之处,极为细致,确保万无一失。

©️上图为[天上再见]中的石膏模型,下图为安娜自己为老兵做的石膏模型

然后,给面具覆上金属与牙釉质,根据士兵的肤色手工绘制,还要考虑晴天、雨天等因素。

也算一战为后世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积极影响。

三千年前,已有整形术出现。

叫“割鼻再造“,为古印度医学之父Samhita在《sushruta》一书中提及:

对施以劓刑的奴隶,利用额、颊皮瓣进行鼻再造术。

“劓刑“,源自中国夏商,属五刑之一,指割去鼻子。虽不会危及性命,但对其形象和尊严损害极大。有史料记载:

古有华夏上国,流行劓刑,受罚者甚多,羞见世人。

可知,劓刑目的不在惩罚,在于羞辱。

©️劓刑图,行刑者使用的是钺刀

后,古印度法“鼻再造“出现,可恢复鼻子功能。

汉初,刘安撰《淮南子》,对唇腭裂有所研究;西晋,有《晋书·魏泳之传》,载魏泳生而兔缺,找荆州刺史帐下名医,“割而补之,但需百日进粥,不得笑语。

中世纪,宗教盛行,整形外科发展缓慢。

但有一对西西里父子,在古印度鼻再造基础之上,创“上臂带蒂皮瓣鼻再造“,称“意大利法

©️上臂带蒂皮瓣鼻再造,被称为意大利法

1818年,有德国外科医师发表专著《鼻整形》,首次使用“整形“这一术语。

20世纪初,一战爆发,大量面颊缺损和畸形病例产生,迫使口腔颌面外科、耳鼻喉外科医生赶赴前线,整形外科得到空前发展。

前文提到的哈罗德,便是一位耳鼻喉科医师,受皮肤移植术启发,前往巴黎求教,后奔赴战场,为国效力,挽士兵尊严。

1942年,抗日战争趋于白热化,面对下颔骨枪伤战士、面部烧伤飞行员,所有医生束手无策。

政府便派青年医师宋儒耀,赴美学整形外科。六年学成归来,设相关学科,成亚洲首个拥有整形课程的国家。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全面打响。美国空军大量使用「凝固汽油弹」低飞轰炸,致使前线战士大批烧伤,比抗日战争时期更为严重。

于是,宋儒耀组建手术队,赴朝鲜做颔面治疗。自此,整形手术正式传入朝鲜。

©️抗美援朝期间,整形外科规模迅速扩大,大部分伤员来自朝鲜战场医院

50年代后期,“割双眼皮“、“隆鼻“成热门项目。

当时,中国影星并不遮掩,甚至授权医院,将其前后对比图登出,作广告宣传

©️报纸上明确写出,演员白云先生做了高鼻术和下颚修改,演员白杨小姐做了双眼皮,开了眼角

后来,中国进入“特殊时期“,不赞成人民追求外在美感,整形外科遭严重打压,被迫解散,大部分人员被送往江西。

改革开放到来之前,除必要矫正,整形外科在中国几乎绝迹。

电影[无问西东],章子怡饰演的王敏佳就出现在这个时代,因某些“错误“,她被众人羞辱打骂,面容尽毁,纵然在医学院工作,也无法得到救治,终日以纱巾蒙面。

©️[无问西东],王敏佳终日以纱巾蒙面,轻易不敢与人交谈

1957年,卓别林的[纽约之王]上映,成影史首部有整形情节的电影。

片中展现的“脸部剥离术,鲜血淋漓,在美国小规模放映时,“将观众推向了心理承受的极限,久久难以释怀。

©️[纽约之王]剧照,影片在当时遭媒体诟病,称有损现代医学声誉

正是这场戏,令“整形“成惊悚片常备桥段。

1960年,[没有面孔的眼睛]上映,男主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整形医师,在一次车祸中,不慎将女儿的面容毁尽。他痛心疾首,为女儿戴上一副面具,隐居起来,并在暗中诱拐某些女生,将其麻醉,剥掉脸皮,移植到女儿身上。

可惜,每次手术都以失败告终。

映后,《电影手册》谈及影片在爱丁堡电影节放映,称其导致七位观众晕厥,并触怒媒体。很多影评人也形容,“这是对现代科学的批判,对整形外科医生的丑化

©️[没有面孔的眼睛],人脸移植整形镜头,鲜血淋漓,致七位观众晕厥

此外,还有1973年的[丑女复仇记]

女主因相貌丑陋,遭人嘲弄和欺凌,郁郁寡欢。后经过整形,有了一张美丽面孔,并借此报复那些,当初羞辱她的人。

之后,这类影片渐多,大部分都以“复仇“为主线。如1997年的[变脸],2006年的[灰姑娘],2011年的[吾栖之肤],2012年的[狼狈]。

以及[天上再见]

©️[天上再见],爱德华为自己制作的华丽面具,饱含抽象艺术风格

爱德华在休战前两天被榴弹炸飞,面容尽毁。

之后,他戴着自己极具抽象艺术风格的面具,谋篇布局,施展以中尉为目标的复仇计。

战时向往生,战后只想死“,这是每一位遭战火蹂躏致面容损毁的士兵,内心的真实写照。

“丑“字烙在他们的脸上。

所以,那个叫沃尔特·约的重炮手,接受了医学史首台整形术,却在最后一个疗程后神秘失踪。

还有些被毁容的士兵,战后找不到工作,遭人践踏,只能团结一气,高呼“把尊严还给我

©️“我们因丑脸聚在一起,请将尊严还给我们“

可见[天上再见]是一部有浓厚反战情结的影片。

那个叫爱德华的贵族青年,几乎是哼着小曲儿上的战场,走前还朝父亲做了鬼脸。却在休战命令下达的前两天,因中尉的私心,被榴弹轰掉半张脸,后有家不敢回,躲在面具下苟延残喘。

你看,发动战争的人,多无耻。

所以,他策划了一场纪念碑骗局,曝光中尉私敛钱财、降低牺牲者棺材质量、随意填埋尸体,致使墓碑与士兵名字不符。

终于,中尉死在工地的流沙里。终于,爱德华拥抱了父亲。终于,他戴上面具,潇洒转身,踩上阳台的栏杆,自酒店的顶楼,纵身跃下。

©️[天上再见]结尾,爱德华戴着鸟头面具,潇洒一跃,离开了世界

想起一战时,有很多整形修复的宣传画,上面的标题是:修复战争创伤,重现你的容颜

没错,容颜可以修,但破碎之心如何救?

[天上再见]有一幕,是一个送报女孩将报纸放到爱德华桌上,盯着他那张用口罩遮住的脸,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爱德华摘下口罩,作势将她吓跑,可她不怕,还伸出手指碰了一下。

他惊住,瞪大眼睛,一把将她揽入怀中。

然后,泣不成声。

©️[天上再见],爱德华与送报女孩相拥偎依

如果没有战争,爱德华还有成千上万面颊缺损的士兵,大概会是个平凡的绅士。

没有整形,不闻枪声,只需早晨醒来戴上眼镜,读财经报纸上冗长的专栏,午后陪孩子玩积木做算术题,傍晚将青菜洗净,放进白瓷盘里。

也有可能日子苦一些,那就平平凡凡找份工作,为升学、婚娶发发愁。也不至于像后来那样,成为一个只剩半张脸、终生要靠面具喘息的人。

-

作者/六姨太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破词儿】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短评

超爱演与导俱佳的Dupontel,法国商业片里一个极具个人风格的存在。他的合作者固定,镜头设计和音画配合的模式都可见9 mois ferme的影子,依然是相当观众友好的缤纷绚烂。剧作有点问题,几条线明显看出取舍的犹豫,每条都铺开没有一个讲好。Nahuel的角色稍显薄弱,他值得更多发挥空间。

10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奇幻而愤世嫉俗、温暖而残酷的反战电影。所以瓜分今年凯撒奖的两部电影《每分钟120击》和《天上再见》是同一个人主演的!这小子让我对着大银幕心碎了两次啊,55555555555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浪漫的法国人哟。基督山伯爵,威尼斯商人,歌剧魅影,还有120BPM。

1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最后一个死去比第一个死去更加愚蠢。

1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个人2017法语电影榜单前五。特别惊喜,终于有一部法国式的战争反思电影了,明显区别于《敦刻尔克》。精致细腻的美感与战争创伤杂糅出的一部独特的电影。电影中出现的每一个面具都想要!纳威尔目测会成为法国新生代男演员第一人。(另,小女孩的collage很达达主义,细节处都透着时代的影子

21分钟前
  • 木由
  • 力荐

不是说拍成商业片范式不好,但的确拉低了这部法国版《布达佩斯》(悲剧内核极其相似)的整体格调。将奇想式荒诞喜剧,做成了一个点对点落实的“佳作而已”,最终主题表达的高度也有限。风格上穷奢极丽的美术,看起来却只是工整、缺创造力。这个故事原本可拍得更好。

26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死马口里有半口气,面具背后剩半张脸。此后他凭这口气在凄苦的世界挣扎喘息,他借这张脸在寂寞的人间无悲无喜。有的人无人知晓,籍籍无名,拿走身份无关痛痒;有的人落材入殓,长眠地底,调换棺木无人在意。他抢走吗啡,丢掉戒指,再不用挣扎喘息地活着;他跳下阳台,戴好面具,终于能无悲无喜地死去。

29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2013的龚古尔文学奖改编,战争创伤、父子(不)和解,影调绚丽如同差不多时代题材的《漫长的婚约》,因此幽默也是太过于法式而难以形成共鸣。

32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非常法国啊,残酷的战争背后,却是非常浪漫的气质,还有点法式小幽默。看到最后,略有点回不过来,是要缓一下。以及,文艺片与大片模式的结合。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重要的不是实物,而是情绪” 每一张面具都是生活给你的真实面貌,华丽而忧伤,最后跟父亲的会面无疑是情绪顶点。面具男主太适合演这个了,蓝眸、脸庞都写着为这个角色而生。老头子的那句“穿两年军装会毁了衣品” 可笑死人,那是你能体会出来的感受呀,哈哈哈

3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他戴着神秘的鸟类面具,却没有华丽的翅膀,但的确自由飞翔,在空中逐渐模糊,消失…天上再见,朋友

39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力荐

他穷尽一生追寻自由。法式文学太美了,年度最爱的电影,没有之一。第一次遇到不是首映场全场鼓掌的,法国人是有多喜欢这片。

43分钟前
  • 十二辰子
  • 力荐

大眼老师也太牛逼了吧,全程几乎不露脸、不说话,就靠一双眼睛也能演得这么摄魂夺魄!阿根廷之光了!

46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肉体的残缺,造就了艺术的完美。

51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电影的神奇之处就在于 这部电影我可能只听懂四分之一 但还是在该泪目的时候泪目

54分钟前
  • 为何为好事泪流
  • 力荐

故事讲得太满,好像一点旁枝细节都不愿错过,反而是削弱了主线脆弱之美。

56分钟前
  • vivi
  • 还行

美轮美奂,泣不成声。用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风格讲述一场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战争。宣战者、恋战者和受益者,他在自己造出的梦境中处决这些人。而最令人难过的地方在于,他们谁都没有死——死的是别人。

57分钟前
  • El Guaje
  • 力荐

一部美丽而残酷的成人童话,叙事是传统而典型的“讲故事”模式,整个情节展开都是奇幻式的,各种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善恶的对比格外鲜明。开篇的战争戏令人惊艳,尽管后半程进入除害段落略显拖沓,但好在用一种戏谑的方式,讲了个心碎又让人得到慰藉与救赎的故事,在欢笑中品味泪水,在泪水中萃取欢笑。

1小时前
  • 匡轶歌
  • 推荐

渐渐的才理解,最起码电影中所谓的法式浪漫,不只是苏菲玛索,阿佳妮,于佩尔在荧幕上举手投足间的优雅,不只是阿兰德龙,让雷诺,德帕迪约在影片中自成一派的气质。好像是一种介于萨特和加缪间的通透和无声的反抗,用人话说就是天上掉下来一颗炸弹,你仍在左岸闲庭信步喝咖啡。

1小时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影片设置于一战停战前两日和战后两年内,基本上是在一个微观的小格局里,讽刺与控诉也并不如何激烈,而是以法国片那种惯常的将悲苦轻描淡写的黑色幽默,举重若轻地讲述了一个恒久的悲剧主题,微小而无力的好人与坏人都在现实中被摧毁了,真正应该负责任的罪魁祸首们却只能在游戏的幻象里被公决。我是多么希望爱画画的Edouard能和Albert带着小女孩一家三口私奔到热带去啊,在那里谁也不认识他们,炙热的太阳光也许能融化人心里的一切痛苦。但转念一想,他那严重的伤必须长期依靠吗啡止痛,也许生活对他本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折磨与勉力而为的苟延残喘(多半是为了费力救他的Albert),了却恩怨后纵身一跃才是舒适的归处。

1小时前
  • Favilla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