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人

HD

主演:比利·鲍伯·松顿,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迈克尔·巴达鲁科,詹姆斯·甘多菲尼,凯瑟琳·博罗维茨,乔·鲍里托,斯嘉丽·约翰逊,理查德·詹金斯,托尼·夏尔赫布,Christopher Kriesa,布莱恩·黑利,杰克·麦吉,格雷格·宾克利,阿兰·弗吉,利利安·查维,亚当·亚里克斯-马里,特德·鲁尼,亚布拉哈姆·本鲁比,Christian Ferratti,Rhoda Gemignani,布鲁克·史密斯,尼古拉斯·拉尼尔,汤姆·达尔格伦,布思·科尔曼,克里斯托弗·麦克唐纳,George Ives,德文·科尔·博里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法语年份:200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缺席的人 剧照 NO.1缺席的人 剧照 NO.2缺席的人 剧照 NO.3缺席的人 剧照 NO.4缺席的人 剧照 NO.5缺席的人 剧照 NO.6缺席的人 剧照 NO.13缺席的人 剧照 NO.14缺席的人 剧照 NO.15缺席的人 剧照 NO.16缺席的人 剧照 NO.17缺席的人 剧照 NO.18缺席的人 剧照 NO.19缺席的人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缺席的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理发师艾迪(Billy Bob Thornton 饰)的生活平淡无奇,在百货店担任簿记的妻子多丽丝(Frances McDormand 饰)和他貌合神离,艾迪凭丈夫的直觉断定妻子与其老板戴夫有染。一日,艾迪接待的一位客人大肆吹嘘新兴的干洗生意,并拉拢艾迪投资,不甘在小镇寂寞一生的艾迪决意入股,并向戴夫发出了匿名威胁信勒索以获得资金。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  本片获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2002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摄影奖,伦敦电影协会年度男演员、最佳编剧等19项褒奖。O的故事在中国他们吃狗天生丽质还是觉得你最好2军舰岛上载新生第三季复原行动第二季阴阳界生死恋大和号战舰之谜大人物 第一季黑白战场垂直极限英语何处寻真相飞来横祸一个和四个特种兵之战狼归来罗梅什·兰加纳坦:玩世不恭者 第一季我的阿勒泰一家大晒金装律师第三季地下室恋途未卜公主驾到神犬小七 第三季新版我亲爱的小冤家登堂入室2012捉鬼野蛮人入侵刑事7人第九季荒原杀手七里香工人,农民犯罪现场清理员 第一季基隆嗜血龙鳞诀天下无双(国语版)女孩要什么临时保姆2014S'parta暗影王者梦魇绝镇直到夜尽头三国演义十三号星期五10

 长篇影评

 1 ) 《缺席的人》:缺席之「存在」

在1985年的纽约电影节上,伊桑·科恩在被采访时言道:「凡人必将受苦,罪人理应受罚,人饮他人之血而为人。」如今看来,这句话似乎是对科恩兄弟的作品中几乎所有人物命运的总结,亦是对那些人物的存在状态的最好说明。

纵观科恩兄弟作品里的人物,总是被导演在其一贯的精英意识主导下对他们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对受苦之人的怜悯、忧虑,对有罪之人的鄙夷、嘲弄。这些人物形象多变,言语和举止往往怪异到有悖常理,其命运也曲折离奇甚至可笑,只言片语难以概括全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科恩兄弟电影中的人物,不论社会地位如何,几乎都在孤独和焦虑组成的漩涡中苦苦挣扎,他们的形象将暴力与悲伤相连、将新生与死亡结合,充满了稍纵即逝却又回味绵长的存在主义意味。

《缺席的人》及其主角艾德便是十分典型的代表。这是一部黑白片,科恩兄弟的初衷是为了表达对好莱坞昔日经典黑白片与黑色电影的景仰之情。担纲本片掌镜的依然是他们的御用摄影大师罗杰·狄金斯,先拍彩色,然后再转成黑白,使得对比更加强烈。在狄金斯的镜头下,光与影营造出了一个令人不寒而栗却又极具吸引力的环境,在那丰富的细节中隐藏着最为纯粹的科恩兄弟式的存在主义。

同时在本片中,科恩兄弟摈弃了特别喜爱的移动镜头,采用了大量的固定镜头进行拍摄。固定镜头能够强化主题思想,展现特定的物理和心理空间,创造出不带任何主观思想的疏离感。影片中随处可见对于主角的正面和侧面的固定镜头,同我们一直保持着一种客观存在的陌生与距离。序幕中一分半钟的固定镜头交代了一些重要信息,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而在后半部分则出现了许多主观视点的固定镜头,摄影机仿佛便是主角的眼睛,冷漠地审视着外部世界。这些不加取舍的镜头真实记录了人物的一举一动,使得整部作品的节奏更加缓慢、气氛更加凝重,带给观众强烈的压抑感,并从画面中渗透出来自主角骨子里的孤独寂寥。

「我这个人不爱说话。」正如艾德在旁白中所说的,他在影片中的对白少得可怜,即使说话也仅是只言片语,反而观众会听到他大段大段没有声调起伏的旁白。在艾德的塑造上,科恩兄弟似乎有着对老牌影帝亨弗莱·鲍嘉的模仿。鲍嘉饰演的角色向来以性格冷峻、寡言少语著称,而本片中的艾德也是一副不苟言笑、对外部事物无动于衷的样子,甚至他的外型以及终日叼着香烟的姿态也与鲍嘉相当神似。然而,两者所不同的是,艾德这一形象更是内心外化的体现,他荒诞的命运给予观众一种更深的悲哀和虚无感。

艾德是旧金山北郊小镇上的一个理发师,在日常生活中始终是一个「缺席者」和「失语者」。一方面是他自身性格造成的,沉默寡言、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丝毫兴趣(包括他妻子与上司暗通款曲)、生活没有一丝波澜,似乎从开始就处于虚无的状态中,甚至连他也认为自己是一个鬼魂。另一方面则是在这个符号化的世界中他一直是被排挤的那个,一直是竞争场域里的失败者,是等级秩序里的受压迫者。从婚姻生活到社会生活,艾德的主体性都是缺失的,自然也就失去了言语权。

但事实上,艾德又并非浑浑噩噩度日的行尸走肉。他拥有敏锐的观察力、活跃的头脑和丰富的思想,习惯于置身事外地观察一切。同时,他懂得欣赏贝多芬的音乐,能在被捕后理解著名律师的各种辩护套路,也可以为杂志社完整地写出自己一生的故事,甚至还会为了稿费而添油加醋。也难怪片中不止一个人对他质问:「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

荒诞吗?确实荒诞。西方存在主义创始人马丁·海德格尔认为,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人同他的自下而上条件相脱节,面对着的是一个无法理解的世界,即是一个荒诞的世界,人永远只能忧虑和恐惧,而这种忧虑和恐惧也是指引个体探寻存在意义的动力。从影片中艾德大量的面部特写来看,他经常会在沉默与思考中流露出痛苦、焦躁的神情,分明体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亦预示着他决定挣脱束缚「站起来」了。

这一切的肇始便是他从一位客人那儿听说了投资干洗店的商机,接着他想到了去匿名勒索与他妻子通奸的戴夫,于是一系列更荒诞的事情发生了——一如科恩兄弟的大多数作品那样。艾德勒索成功,但气急败坏的戴夫想杀了在他眼里的失败者艾德灭口,不过在搏斗中反被艾德误杀,随后由戴夫之死牵连到做假账的艾德之妻朵丽丝,朵丽丝畏罪自杀。然而逃过一劫的艾德却又因为与他合伙投资干洗店的商人之死而被捕,最后自愿放弃辩护而接受了莫须有的死刑。杀了人没有获罪,反而死在了不白之冤上,这个世界的荒诞可见一斑。

从理性的角度判断,艾德是个十足的异类。对于传统的价值观诸如感情、事业、信仰等,好比妻子朵丽丝自杀时应该要扼腕痛苦、得知自己蒙冤并判处极刑后应该愤怒恐惧、有妙龄少女主动投怀送抱时起码有一些男人的基本反应,这些艾德一概都没有(唯一一处稍显正常的情节是他帮助少女贝蒂争取音乐学校的入取资格)。而这便更是加剧了本故事的荒诞性,同时也更能体现科恩兄弟对个体面临荒诞世界时恐惧焦虑的思考,要么沉沦要么觉醒,沉沦的会继续沉沦,而那些觉醒的、「站起来」的又常会以失败告终。以艾德为例,价值感的缺失、自我身份的缺席促使他觉醒、走上自我重建,但无论是投机、还是勒索,皆因屈从于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控制而无法使其真正找到自我。也许旁人对他的质问「你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才是关键所在,生存问题终究还是得从「人」本身出发。

正是这种非同寻常的主题注定了《缺席的人》不会具有很强的商业号召力,在全球范围内仅仅收获了1890万美元的票房,被视为科恩兄弟电影中相对黯淡的作品。不过评论家对其精致、有条不紊的风格以及比利·鲍伯·松顿张弛有度的表演赞不绝口,个人认为无论是镜头、表演、抑或内涵都值得一观,毕竟「科恩出品,必属精品」。

 2 ) 没那么单纯的黑色

科恩兄弟的电影很容易辨认,看起来是多种类型片的杂烩,但仔细玩味后,便发觉出一种经多重解构后产生的新鲜趣味。于是他们电影中那些似乎重复的部分便有了合理的理解,即使是同样的设置,也会得到不同的诠释。如此说来那些似乎偷巧的借鉴,也是同为电影青年们可以理解的——看得多了,就成了自身一种自然流露的气质。

《缺席的人》是2001年的作品,个人觉得是兄弟俩最成熟的作品,无论是电影语言还是其中所表达的思想。整体的风格沿袭了《冰雪暴》中那种冷静舒缓的叙事,当然还有巧妙的错位情节设置,熟悉的南部小镇场景,《影子大亨》般干练的场面调度,最妙的是又重新看到了些许在《血迷宫》中昙花一现的表现主义风格。于是这些典型的、熟谙的科恩兄弟的人物,在一个更精巧的外壳下的表现着实是十分精彩。当然,它还是一场杂烩,兄弟俩明确表示这是一场对黑色小说大师James.M.Cain的致敬。像《邮差总按两次铃》,同是关于普通人的犯罪故事,是关于隐秘人性和小人物在社会中的不谐的作品,其实40年代的经典黑色电影大凡如此。《缺席的人》的可贵在于能重现这种似乎已经落伍的叙事风格,再次呈现了黄金时期黑色电影的道德焦虑和社会思索。但科恩兄弟是没有这么老实的,对人们寻求金钱动机的鄙夷,情感的不单纯,和对司法制度的尖利嘲讽沿承了独立电影的思想精髓。50年代科幻电影风潮也以飞碟的经典形式在片中露了把脸,给这部作品带来了一丝超现实主义的意味。

这部片子的正式版本是采用的黑白版本,是使用彩色胶片摄制并在后期处理冲印处理成黑白的,于是细节部分比传统的黑白电影要更加丰富。处理成黑白,一方面是两兄弟在形式上向经典看齐,另一方面这个没有色彩的世界更能表现两人的意旨。我认为如果搞得再实验些,完全可以尝试默片的形式,用精干的字幕取代不时出现的旁白,那种感觉更加漠然、更加冷血。当然话说回来,不管这兄弟俩再怎样特立独行,也应该不会如此不顾市场逆潮流而动。除此以外,采用黑白电影的形式,还可以在摄影和场景上多玩些光影技巧,尤其是我所赞叹的表现主义的手法,在狭小空间里利用影的反差塑造出那种诡异神秘、咄咄逼人的气氛。像Ed.在办公室里杀人的那一场,使用了N多的角度,在黑影中两人的位置变换十分巧妙,令人想起希胖的浴室杀人名场景,当Big Dave倒地后,黑色的血从身下淌出,慢慢的隐入场景的黑影,隐忍而冷酷。而其中远景纯用影子的那个镜头,更如祭坛般将人甩在无限的空间中,一种悲凉的渺小感油然而生。再者便是如理发室中碎发屑缓慢飘下,或是倾听钢琴时淡淡的灰色的光线,去掉了色彩的画面反而更容易塑造一种梦幻的感觉。或许是摒弃了复杂的干扰,才可以更平静的去体味画面的意义,回归了对电影本质的光影的塑造。

科恩兄弟在这部电影中试图表达一种对个人存在的思索,尤其是对无力反抗社会的小人物的存在感。电影的名字是缺席的人,实际塑造的Ed.也确实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片子一开始仿佛他平静地、令人厌烦的单调的理发师的生涯会延续一生,对妻子的红杏出墙也会永远沉默。而当他试图作出改变,便如推倒骨牌般引发了一系列的惊人变故。那么科恩兄弟是在昭示个人无法反抗社会,只能一味的被动承受么?我想肯定不会,但对这种个人与社会的矛盾,兄弟俩同样也没有给出解决办法。除了无涉及的叙述,在这一串事故中还存在着一个缺席的人,即杀死干洗佬Tolliver的人,在一切产生因果效应后,只有这个人置身其外。或许这个人才是片名的意旨所在,这个逃脱了无法摆脱的社会规则的人才是作者的向往。这样设想仿佛也契合借Ed.之口反映的头发哲学,即对割裂的存在的惋惜,对现实的不公平的些许寄托。

比利·鲍勃·松顿这个才子的表演很酷,那个一语不发的叼着一根烟的形象令人难忘,既然不用话语,那么全部的戏都在眼神、动作里。看起来十分的沉默,但体现着一种压抑的激情,那种洞察了一切而又无法挣脱的无奈就在举手投足间,反而比他如金的妙语更加深刻。

我在这部片子里又看到了斯佳丽·约翰逊,以为看过《迷失东京》才认识这个风情别具一格的小女人,但慢慢才注意原来诸多的片子中都曾有过她的身影。这个小妮子片子里又是个十足的Lolita,在卧室懒陈倦卧的那个场景,目光无邪,翘起的脚丫踢动,裙间微现春光,一种看似健康无心而危险诱惑的美丽,对中年人的杀伤力当然十足,Ed.丢了性命也不足为奇。

 3 ) 心兽

曾经我有一个机会逃离这个地方。从铁栏缝隙中闪过的月光像一句低语把我唤醒。它为我打开了牢狱的门。我在无人的地道里摸索着前进,世界像母亲的子宫一样安详。我转过一个又一个转角,它们和我已知的死期一样,看上去无害而令人安心。没有上锁的最后一道门,我爬出去,离开了黑暗我睁不开眼。世上的形是有人早已告诉我的吗,还是那只是大众的规范。我按部就班地生活,日子和杂草长过我的头顶,被淹没的人无动于衷。往左右一步迈出轨道,手足就会如头发一样被金属做的怪物吞噬。这世界是一副多米诺骨牌吗,还是一座坟墓?牧师为我祈祷的时候,将他的左手放在我的头顶,祈求万能之神原谅我的罪。因为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所以我从来都一脸漠然。

当我还是孩子,我祈祷我不会平庸。我剪掉的头发被我收藏在抽屉里的一个绣花盒子里,大部分,它们死在理发店苍白冰冷的地砖上。我从未想过对它们说抱歉,关于我的那些无从去向的天马行空,我曾亲昵拥抱过的玩偶。我不想成为那块吊死在横梁上的腐肉,不想成为一个习以为常的步骤。我不想成为一个无法感受也无法被感受的鬼,不想成为那个缺席的人。很多人问过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没有人问过我喜不喜欢我每天照镜子看见的这个人。一片空茫茫的荒原,一张麻木的脸,像我最恨的呆板,刻薄。死去的肉体吸着缥缈的尼古丁,混沌地快乐着。越是看不见,越要去看见,知道得越多,却理解得更少。你确定吗,你是确实地站在这里吗,难道你不是一个鬼魂?看到太阳的时候我想起来,在昨天我就已经死了。年轻的孩子,未来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不过如此的名词,一个温暖被褥中甜蜜的梦。如同死去的头发一样,我只是还在无知地生长着,等待镰刀收割我的头颅。不要越轨,不要出格,不要去幻想一个夜晚降临的天外来客。我看过的书说,每个人都有一只心兽。我安抚它的方式,就是在看着天花板时,想象那是一片真正的天空。

 4 ) 雅罗米尔的沉默

与其说这是一部带点阴差阳错的悲情小人物的命书。倒不如说,这更像是一直生活在别处的诗人雅罗米尔的美国电影版。终日叼着烟卷,坦然地陈述自己乏味生活的理发师,内心和雅罗米尔一样,始终是游离于这窥探自己镜头之外的人物。即便是生活让他被迫地被编织进了重重的复杂的关系网中。他也只是麻木地接受着上帝胡乱塞给他的各种命运。
认识两周,没说上几句话便成了别人的丈夫。继承死去的岳父事业,稀里糊涂地当上了理发师。对妻子和她老板的奸情视若罔闻。妻子因为悔恨而产生的绝望在他看来无法理解。面对莫名降罪给他的死刑毫不关切。这个精神世界不合时宜的小人物,内心宁愿把自己的柏拉图之志献给他垂目的朋友的小女儿,甚至在和这个世界即将告别的时候,他更愿意把自己理解为是那个关于外星人的荒诞话题的主角。
我们根本无需去过多地去理解在这个貌似悲剧的人物身上发生的一件件离奇经历的意义。那只是作为电影剧情成立的一种需要。科恩带给我们的,是一个和自我现实分裂的怪咖的别样抒情。他爱上斯嘉丽扮的LOLI,却从不会想到会像个爱人那样去占有。亲手杀死戴夫,却也接受因为发现外星人而获死的理由。和雅罗米尔一样,理发师在自我的荒野上与现实断绝了联系。死亡对于诗人与神似诗人的理发师而言,不过是一次文学姿态化的总结。它与命运无关。却总能引发吾辈绕在它身边发出啧啧叹息。
所以难怪我们会要又一次虔诚地给科恩兄弟下跪了。就像我们当初给看不懂的米兰昆德拉和亨利米勒下跪时的情境一样。上帝惩罚我们要在肤浅媚俗的生活里据理力争地思考,我们却把它当成了是享受。好像是在为了赢取一场神圣的战争一样牛逼。

 5 ) The Man Who Wasn't There的多层涵义

        如果命运有形状,Coen兄弟的回答,一定是圆形的。
        从处女作<Blood simple(血迷宫)>中的旋转的电风扇,到这部<The Man Who Wasn't There(缺席的人)>中的头发和汽车轮胎的盖板还有那个颇显诡异的飞碟,或者在那部名声大作的<no country for old man(老无所依)>中,关于硬币的独白。当然圆形,不一定就是证明就是解释关于命运的话题。在希区柯克的那部经典<Vertigo(迷魂记)>中,过多的圆形,更多的同螺旋线有关。然而对于Coen兄弟来说,这种对于命运的主题的关注,似乎是其一直所青睐的。

       电影的英文名字为<The Man Who Wasn't There>,中文名字却是很难翻译的。直译似乎是最合适的。中文的名字,《缺席的人》,总觉得有着某些信息上的缺失。在电影中,由于主角的职业:理发师。的特色,很难让人记住本身的存在。同时,主角的性格,也使的其在多数场景中,出于一种隐形人的状态。这些都可以用The Man Who Wasn't There来解释。我记得小的时候看古龙的小说。上面说道,高级的杀手,是一种隐形的人。隐约记得所谓隐形的人,大概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英雄,你永远不会想到他会杀人。另外一种,就是普通人。最普通的普通人,这种人即便是出现在杀人现场。依旧让人觉得他不在那里。这种隐形的人,也就是所谓的The Man Who Wasn't There。不过电影的精彩之初,将这个古龙的故事,给于了一定的评论,或者是嘲讽。

然而,作为Coen兄弟最具有大师风范的作品之一,(<no country for old man(老无所依)>,也许是另外一部大师风范作品。)这个题目的涵义,并不仅仅体现于基于影片内容上的某种解释。剖开电影的内容本身来说,一个很老很中国的哲学观点,名为“遁去的一”,原意为“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在百度知道上,搜索了一下,有两个有趣的解释,一个是比较正常的现代版解释方式“宇宙的最初是静止并且恒定不动的,就如拔河一样,各种力量相互制约(假定有五十种)以维持宇宙的恒定,这个宇宙且称之为先天宇宙。突然,其中一股力量消失了。于是,失去了制恒的力量运动起来,产生了运动的宇宙,这个宇宙且称之为后天宇宙。后天宇宙的力量发生了变化,就不等同于先天宇宙的力量了。(剩下的四十九股力量在运动后产生无穷股力量。)只有那股遁去的力量是宇宙最初的力量,那就是太极,就是遁去的一。那股静止的先天宇宙的力量还是存在于运动的后天宇宙中,但是我们找寻不到。”

       还有人用了一个更加通俗的解释方式“比方吧,你要找个工作。但是现在大家各安其位,你找不到。这个时候,你就想了个办法,把一只蟑螂放到了一个女孩的脖子里,这个女孩就吓的生病了(你看你这人),他爸爸就请假照顾他,结果他爸的老板不乐意了,把他爸爸辞退了,又招聘新人。恰好,某家公司的一个人刚想跳槽,他就辞去原职来这里工作。这个人原来的公司又要招聘新人,又恰好,你的一个朋友在这里工作,把这个信息告诉你,你去应聘,就有工作了!而其他人也换了位置。那个蟑螂就是“遁去的一”! ”
       我觉得自己实在不需要其他的方式再来解释这个概念了。而这个“遁去的一”正是“The Man Who Wasn't There”的潜台词的另外一层解释。
       而最后这种解释,也许,正是Coen兄弟所希望的;因为这,正好就是一种对于“命运”的解读方式。

 6 ) 《缺席的人》:局外人

看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就像隔着一个玻璃罩子看以艾德为中心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说不尽的苍凉感受。观看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看着电影,电影中的主角艾德也以局外人的身份参与着自己的故事。 仅看片名,大概就知道这将会是一部讲述人的存在价值的影片,但又不会仅仅讲述人的存在价值。影片中的艾德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理发师,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部环境中一直喋喋不休的声音,衬出他在实际生活中是并没有什么存在感和话语权。导演通过大量的人物旁白,向观众交代艾德以及和围绕他展开的故事,在冷漠地全知和热切地主观视角的不断转化,艾德的独白就像一个虚无主义的喃喃自语,与其表面的沉默形成对比,在整体风格上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正是这种抽象的感觉,使得本片拥有了《老无所依》般的穿透力,而在某些时候又拥有情感的震撼力。 其次,在影片的故事推进中,艾德也是一直被当作排斥在外的局外人,是缺席的存在。无论是在和律师日登西奈德进行第一次案件谈论,主动说出自己是真凶被忽视;还是在法院被审问杀害克雷顿.托勒佛,听着律师日登西奈德长篇大论的无罪辩护而保持沉默,被小舅子打倒在地,逼问“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而不被律师允许从地上爬起来做出回答就放弃起身,俨然一个任“摆布”的木偶。就像加缪的《局外人》中的默尔索,被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默尔索硬被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明明杀了人的艾德也是被律师描绘成一个没有罪的平凡人,完全辨不清原本的模样,仿佛只是一个符号,一种虚无的存在。这当然也可以直指司法制度的黑暗腐朽、有失公正,不仅体现在不详细调查案件本身,就给人安莫须有的罪名,把罪名张冠李戴,也体现在在审讯案件的过程中,律师总能千方百计的为被告或原告定罪或开脱。当然,你不可能从一部影片中只能看到一点,导演也不会这样去做。 整部影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壮戴夫的死为分界线,前部分以艾德的叙述为主,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后半部分是围绕杀人案件展开,整个故事的发展走向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给人一种命运弄人的造化感。影片中艾德杀死了壮戴夫,警察带走了他的妻子,他意外逃脱;眼看案子就要胜利,妻子又自杀身亡;车祸后被警察逮捕,以为是因为杀了壮戴夫的缘故,结果和克莱顿.托勒佛的死有关等等。这种不确定的感觉,在律师克雷顿.托勒佛进行案件的第二次谈论时,大谈不确定性原理时得到理论支撑。以及这一部分出现安晚上找艾德告诉他飞船的事情,和最后确实出现飞船,给观影者造成一种视听上的混沌,甚至产生怀疑事件的真实性的模糊意识,这正是科恩兄弟一贯的风格,顺便满足一下根植于影迷心中的侦探片情节。 除此之外,影片也谈到因果循环的罪与罚以及极富有哲学韵味的关于看待事情的探讨。首先,关于因果循环的罪与罚,体现在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的结局,艾德骗走壮戴夫的钱,克莱顿.托勒佛骗走艾德的钱,克莱顿.托勒佛因骗钱被壮戴夫打死,艾德杀了壮戴夫,尽管艾德逃脱了杀壮戴夫的罪名,却也因为克莱顿.托勒佛的死被判死刑,还是没能逃脱自己犯下的罪应受的惩罚。另一方面,艾德妻子的自杀也是对于出轨罪恶的惩罚。其次,影片中也多次涉及关于看待事情的一些看法,比如在安找艾德时,她曾说“有时候知道得多一点就是诅咒”;律师日登西奈德在谈到不确定性原理后也谈到“有时候你观察得越多,知道的真相越少”。就比如艾德知道妻子出轨于壮戴夫,才会骗钱引发后面一系列的事情;艾德的妻子知道壮戴夫的从军生涯的英雄形象是吹牛时,才会无地自容和后悔。又比如观众越往后观看影片,知道的信息量越多,反而不清楚事件的发展方向。台词的富有哲学韵味,总能引发人一些新的思考。 科恩兄弟在影片中注入一贯的黑色幽默,同时,也在影片中注入自己关于生活的思考。大胆的表现生活的荒诞、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因果循环的罪与罚,其最根本的还是立足于人,关注人的情感,表现人在这大千世界的疏离和无可奈何。

 短评

一开始看到主人公的苦逼遭遇我以为剧情的发展会很好笑,就像<冰血暴>或者<血迷宫>那样荒谬。谁知结局如此伤感,这次科恩兄弟是真的正经起来了,黑白的影像加上贝多芬的音乐显得异常冷静,虽然黑色幽默也没少冒出来,但这次我却笑不出来,因我已经开始同情这个并没有错的理发师

9分钟前
  • トランクス
  • 推荐

1.科恩兄弟最棒的作品,哲理性的荒谬小人物故事引发深思 2.主人公可以人财两失,可以荒度一生,更可以一命归西,但面对自己最爱的萝莉,抵抗力瞬间消失。3.不关我的事,我是来看斯嘉丽的。

11分钟前
  • Fantasy
  • 推荐

一个甚至有点老套的故事,没有过多的惊喜,一切都是那么的冷静和克制,却又极其的自然而然,在写意的氛围下散发出浓郁的哲思气息,镜头和主角全都像是事不关己静观其变的旁观者,流露着一种生存状态中早已了然于胸的领悟,以及屈于世事和命运之下的无常与无奈,看完后,想起了加缪的《局外人》。

15分钟前
  • 尉迟上九
  • 推荐

①复古精致的黑白影像,贝多芬的钢琴乐曲与故事整体所呈现出的疏离感极为相衬②科恩兄弟擅于混淆虚实的界限,即便是出轨&谋杀的陈腐元素,通过独出机杼的安插结构亦能玩出不少存在主义的荒诞趣味③"测不准"理论与圆形喻象④面对生活,如果只能选择沉默而不去开拓,又怎能应对无尽的宽阔与未知。

19分钟前
  • 糖罐子.
  • 推荐

科恩的复古黑色电影,从光影到叙事都是对于传统黑色电影的追溯,但是整个情绪是更加自省式的,人性的幽暗与个体的无所依存,更像是加缪的《局外人》,用缄默与独白来对抗荒谬世界,而他们的终点都是死亡。存在消逝,虚无蔓延。

22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力道足啊这电影,被击中了。各种元素恰到好处:黑色、案件发展、大叔和萝莉的副线。甚至把几个哲学概念加进去了,很神奇的感觉。摄影极其精致,贝多芬似乎也是专为这种冷酷风格的黑色片而生似的。男主声音很有磁性

2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我不曾缺席,只是我来的时候你刚好不在

27分钟前
  • ╯^╰
  • 推荐

不确定性原理: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大。

31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巧合处理得巧妙,人为就变得天成。几个人物各自的故事之间是如此富有逻辑,而且衔接得自然,然后一个急转——科恩兄弟的标志性手法

34分钟前
  • 内触妙乐
  • 推荐

越来越喜欢科恩了啊,能把犯罪拍得这么喜剧,又把喜剧拍得这么悲凉。孤独沉默的凡人们啊,一生一世的挣扎沉浮,真是在迷宫里转悠乐此不疲。跟外星人点点头,还是回监狱的电椅上去。哪怕临死,我的目光也不过停留在你们的发型上。我不过是个理发师而已。杀了我也是杀了你们自己。

35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就像反复拍一个人的肖像,沉默如迷。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最重要的配角不是斯佳丽,是阿蒙。

39分钟前
  • 草威
  • 推荐

艾迪如愿收到封口费,但事情很快暴露,戴夫找到艾迪泄愤不成反被杀死。戴夫之死导致多丽丝入狱,艾迪反而未受怀疑,于是他超脱于事件之外,每日只靠少女贝蒂(Scarlett Johansson 饰)的琴声打发时光,不久一场车祸让事情急转直下……

40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给罗杰迪金斯的摄影跪了……他的摄影风格只有在这种形而上的影片中才得以完全体现

42分钟前
  • 杨多荤
  • 推荐

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只有小人物的無奈,無力之感!

43分钟前
  • 禁臠
  • 推荐

只要看过《血迷宫》《冰血暴》《巴顿芬克》《老无所依》,就很难不喜欢科恩兄弟,电影语言与中心思想的成熟给人一种负重感,科恩兄弟最大的特点归根到底荒诞二字,生活荒诞,感情荒诞,行事荒诞,万物荒诞,无处不在的荒诞大大延伸了科恩兄弟电影的讽刺感,同时也能极大地消解悲剧意味,沉重而不自知。

48分钟前
  • 炯之
  • 推荐

很平淡,但又很荒诞;很黑色,也很荒谬;人生就是一个个巧合,同样也是一个圆环。你可以轻而易举得逃脱罪恶,也会无可奈何地成为另一个背锅少年。还真的应了那句老话,天道好轮回,看它饶过谁。虽然少了紧凑的情节,多了絮絮叨叨的旁白,但平淡中也耐人咀嚼,耐人寻味。

53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科恩兄弟先写了这个故事,然后觉得应该拍成黑白电影,正在犹豫用黑白摄影机还是拍成彩色再转黑白的时候,制作公司要求他们拍一个彩色版本,所以就决定用彩色摄影机拍再转黑白了,最后发行了两种版本。https://site.douban.com/162951/status/1753784492/ https://www.douban.com/people/hitchitsch/status/1755501333/

58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松顿的脸和演技在黑白下质感无以复加,话少烟多的男人性感到肝颤。摄影爽命题冷都不用多说,科恩配乐是我永远的死穴。noir对他俩来说算什么

1小时前
  • 左儿
  • 推荐

典型科恩兄弟编剧电影,凶杀、勒索、绑架的不变主题,配合滑稽怪诞的叙事模式,剔除剑拔弩张,配之同样卓越却无夸张技法的影像呈现,塑造了一个个性格迥异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在艾迪内心独白的穿插下殊途同归,最后切入现实回忆终止,只剩落寞孤寂的艾迪细数珍馐,一切都无非是辛辣嘲讽,归于虚无罢了。

1小时前
  • Nortown
  • 推荐

1.又是贝多芬,残酷和绝望的东西总爱配上贝多芬的音乐,比如大象、麻将…;2.结尾很好地阐释了迷宫的意味,从处女作血迷宫开始一脉相承的命题,终于形而上了一回;3.Coen的失控题材中最不失控的一部,更多的剥夺失控的表象直指荒谬的本质,用黑白影像和古典音乐营造舒缓冷静的笔触,减少了悬疑的闹腾

1小时前
  • levitating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