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奏鸣曲

HD中字

主演:英格丽·褒曼,丽芙·乌曼,莱娜·尼曼,哈尔瓦德·比约克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7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秋日奏鸣曲 剧照 NO.1秋日奏鸣曲 剧照 NO.2秋日奏鸣曲 剧照 NO.3秋日奏鸣曲 剧照 NO.4秋日奏鸣曲 剧照 NO.5秋日奏鸣曲 剧照 NO.6秋日奏鸣曲 剧照 NO.13秋日奏鸣曲 剧照 NO.14秋日奏鸣曲 剧照 NO.15秋日奏鸣曲 剧照 NO.16秋日奏鸣曲 剧照 NO.17秋日奏鸣曲 剧照 NO.18秋日奏鸣曲 剧照 NO.19秋日奏鸣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秋日奏鸣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夏洛特(英格丽·褒曼)是某乐团杰出的钢琴演奏员,她的女儿伊娃(丽芙·乌尔曼)是一名在农村社区工作的牧师的妻子,两人之间有一道深深的感情鸿沟,七年来不曾有过任何交流。在得知夏洛特的第二任丈夫去世后,伊娃写信邀请夏洛特来同住,两人都试着友好相处,却不免又将往事重提。伊娃怨恨夏洛特没在她童年时给予她足够的爱护,只把重心放在自己的事业上,疏远了自己和另一个有高度残疾、只能发不清晰的音来与人交流的女儿海琳(莱娜·尼曼)。而夏洛特因为海琳与伊娃住在一起,加上丈夫的去世给自己造成很大打击,也是心情闷闷紧锁眉头。余生唯你武僧传奇之蹴鞠之战苏姗娜的故事吾之眼眸危情十日东海异闻录恋恋小酒窝热海的搜查官老大摇滚救妻那小子真酷第一季哈维的最后机会最佳女婿僵尸秘籍30左右 未经审查结婚吗?好的!小乔遇上潘多拉之白日做梦自杀游客雁南飞鳄鱼邓迪2主播风云2024誓不低头(2004)失落的大陆房战平凡之路卖身周六夜现场中国版时光之轮 第一季天鹅绒兔子激战电影版早死早投胎之地狱摇滚篇封仙册之铁扇罗刹泡妞大师上锁的房间误入青春古玩迷局谍影特工(原声版)五官奥秘极品劝退师生命的舞动管弦乐队神兽金刚

 长篇影评

 1 ) 以爱之名

她微笑了,是组织进攻的开始。“我最亲爱的”、“我可爱的孩子”,她可以用温柔的嗓音和甜蜜的称呼来召唤家人,却又将淡漠和不耐烦微妙地展现无遗,明确表达出拒绝的姿态。这是夏洛特,有造诣的艺术家,谈吐文雅、决策精明的成功人士,聚光灯下的演出天才。
她比任何人都了解母亲,却对她无能为力。她知道在母亲身上索爱无望,却只能沉默顺从,只有猛灌几口烈酒才敢与母亲对质,宣泄积压多年的怨愤和痛苦。伊娃,夏洛特的女儿,乡村牧师的妻子,经历丧子之痛,极度抑郁,以照顾家人为由才能摆脱自杀念头的平凡女性。

这是英格玛.伯格曼影片《秋天奏鸣曲》里的一对母女。伯格曼的彪悍强大是公认的,英格丽.褒曼和丽芙•乌尔曼的对手戏也演绎得精彩绝伦。我想看过的人都会对那组母女演奏肖邦第二前奏曲的经典镜头留下深刻印象:先是一番推却,又找了一大堆借口,伊娃才战战兢兢开始弹奏。沉闷,犹豫不决,泛散当中又有突如其来的冲撞,即使外行也能感觉到琴声带出的情绪。夏洛特的表情也随着音乐变化着,先是绷得很紧的嘴角,略带讥讽,有种面对不可雕之朽木的懊恼和不屑。随后略带惊讶,垂下眼帘,有些温和的气息浮现。最后她闪现了笑容,带着淡淡的无奈。当渴望母亲认同的伊娃忐忑不安问夏洛特是否喜欢自己的演奏时,她说了喜欢,但随即补充说明:“我喜欢你。”(潜台词为:不是你的演奏),将伊娃获得赞赏的惊喜瞬间碾碎。接着是夏洛特在分析肖邦人格与作品之后的示范演奏,她眉梢微挑,闭着眼睛,心无旁骛沉浸其中。而伊娃至始至终瞪大眼睛注视着母亲,表情复杂凝重,交织着惊诧、痛苦、挫败、茫然……种种。
这场演奏者和倾听者互为交换的戏里,伊娃做为演奏者时很少出现在镜头里面,反倒是强调夏洛特的半身特写,正面的脸;而到了夏洛特的演奏,则母女两人的脸部同时出现在镜头里,做了一个巧妙而别具寓意的画面构成特写——前方是半侧面的夏洛特,后面是略微被遮挡住的正面的伊娃,映衬人物的背景是单调干净的白窗纱。
我想这里喻示了母女二人关注点的不同:夏洛特显然关注的只是音乐,在倾听的过程中,她只是做为她自己(而不是母亲的身份),以一种训练有素的专业角度去感受去评价此刻的演奏,而忽略了演奏者。在察觉到音乐里流露出来的某种情绪之后,才将关注点转移到演奏者——自己的女儿身上,并且为之感动。但这样的感动转瞬即逝,她管这叫小儿女的自哀自怜,认为是演奏中应该摒弃的东西,在她诠释对肖邦及其音乐的理解之时如此提及。她可以精确剖析大师矛盾又深沉的内心世界,探索曲谱里不尽的奥秘,却无暇或者不屑于顾及女儿的绵绵哀痛和深切渴望。
伊娃相反。无论是自己弹奏还是听夏洛特演奏,她的关注点从来没有离开过母亲。但是在演奏和聆听的转换当中,对母亲的看法和态度同样也在微妙的转换着。弹琴的时候,伊娃像个手足失措的女学生,此刻令她信心全无、惊惶不安的是母亲的社会身份——做为这一行当权威人士的夏洛特。她所渴望得到的认可,也是超越了寻常的亲情鼓励这一个界限吧?不过这又交织在一起的,母亲的形象里就是存在着这一无法剥离的社会面,这几乎占据了母亲全身心和全部时间,令伊娃无法享受到母爱,并自幼受到其压迫。但是,她还是希望得到这一层面上的承认,是因为母亲重视这个,还是因为自我发展的欲求?也许两方面都有,并且难以截然区分。
轮到母亲上场,夏洛特的琴声很有感召力,但是伊娃的心并没有放在音乐上,她专注又绝望地凝视着母亲,明白她已然是在另一个世界里,跟自己无关。后来母女对质的那段回忆里,有母亲练琴,小女孩被关在门外的镜头,在这里其实已经有了前兆。这时,伊娃眼里的母亲已还原到亲缘关系。
当夏洛特意识到自己做为母亲的身份,被女儿所感动并说出喜欢她时,伊娃竟然是失望的。而在伊娃的请求下,夏洛特以钢琴家的身份全心全意投入对作品的演绎之时,伊娃又感受到了与母亲的差距和隔绝之伤痛。影片细致入微地刻画出了两人之间的流动性错位:在音乐理解上,身份意识上,情感需求上,甚至人生理念的不同。与其说是失之交臂,不如讲就是在两个空间里各自循环着,纵有碰撞却难以融合。
演奏完毕,听了伊娃对母亲和她的音乐从崇拜至极到心生烦倦又回到重新欣赏的一番话,夏洛特拥抱了一下女儿,说希望还在。希望还在,不过对于这两个人,至始至终是两种不同的希望。
        
她们爱着对方。虽然在矛盾激化的最高潮,伊娃喊出“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儿,是难以想象的最可怕的结合”这样的话语,声讨母女之间剪不断的脐带所带来的施虐和受虐关系,夏洛特也在震惊之中痛哭流涕,追溯自己的童年不幸并乞求女儿的原谅。寻求谅解也是因为爱意尚存,能够感同身受,明白了自己对所爱之人造成的伤害。如果没有强烈的爱,这样的恨意也就没有立足之地。
不过挑明了又能怎样?一切照旧,平缓之后又回到各自的轨迹。皆大欢喜的和解并没有在结局里出现,而是以女儿重新向母亲伸去橄榄枝做为收尾——伊娃给夏洛特写了致歉信,喻示着这样的情感纠结还没完,希望还在,纵使问题没有解决。
也许一生都不可谐调,这对母女两在情感上相互投射与映照。不,是母女三,还有个被病魔摧残兼被母亲遗弃的海伦娜。海伦娜与夏洛特的纠结,其实是更深的一出戏,这个绝对弱势的女儿竟然是母亲的情敌,虽然最终没能争夺过强势的母亲。夏洛特对海伦娜的排斥,绝不仅仅因为女儿病弱的身躯,还有这残损到不堪一击的身体里所蕴含的强韧——对爱的执著追求。这是夏洛特在现实世界里无法面对的东西,因此当她在他人面前公然表现出对海伦娜的怨憎之时,其实也含着对对手的尊敬。
以爱之名,有人占据、支配、索取,也有人牺牲、顺从、无条件付出,其实都是无意识的相互促进。而纠结在强烈的爱憎情绪当中,理解和感受力也必然会扭曲,又如同麻绳,扭曲的绝对不会只是其中一股。荒谬之处在于这股强力之下,依然你是你,我是我,只是纠缠着却永远不可能合二为一。
却也不至于绝望。影片运用了大量的橙黄基调,就连最激烈的矛盾冲突都设置在如此安宁静谧的暖调里,证实了另一种温暖和坚实的现实所在。伊娃的丈夫维克多开篇就以独白的方式表述了对妻子全心全意的爱,伊娃对海伦娜无微不至的照顾,还有夫妻二人痛失爱子之后的相互包容和体谅。这些是平淡和日常的,但正是这样的平常支撑起了生活的继续。

 2 ) 伯格曼:反人类的人类学家

不知道,还有没有哪位导演对人类表达出如此深重的“恨”意。伯格曼的电影无法引致一种爱的原因,看来不只是影像被文本侵占后表现出的干硬,更是他电影中的世界本身便是没有爱的。

在《犹在镜中》中,伯格曼还在探问:“我不知道是爱证明了上帝的存在,还是爱本身就是上帝?”到了《冬日之光》和《沉默》,他已经进一步确证了上帝的沉默。在《假面》中,上帝的沉默以疾病为隐喻进一步直观地呈示出来。

如果说伯格曼在这个阶段探寻的是“上帝存在于否”,那么在下个阶段他则开始质疑“爱存在于否“这个与人类生活更加密切的命题。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呼喊与细语》中的爱,已经在这个中产阶级家庭内部全面溃败了,艾格尼丝的癌症仍然是一处外在的隐喻。家庭像戴着面具按一套规矩行使责任,将内心的自私和邪恶包藏在日常生活的礼仪之下。唯一的爱,发生在患病的艾格尼丝与女仆安娜之间,这个由非亲情的责任唤起的爱,成为了伯格曼电影中极少几处温暖之光。

到了《秋日奏鸣曲》,爱在家庭内部的缺失以更加激烈的方式爆发出来。在夏洛特和伊娃这对母女之间,积怨已久的矛盾不断柔化在平素的友好相处中,最终一触即发:这是伯格曼电影中最为残忍的一处场景,摄影机直接对准两位杰出女演员的脸,让她们激烈地为自己辩解,相互指责。在这里,我们感受不到任何形式的爱。

我想,电影史还未有另一处场景能像此处的对话这般让人感到触目惊心。它丝毫没有涉及到暴力和血腥,但刀刃却无情地切割在灵魂上,它赤裸裸呈现出人精神最内在的状态。我们感受不到这对母女间哪怕有的一丝丝爱,观众在此成了目击者,目睹到灵魂可悲的困顿状态。而他作为隐藏的旁观者和审视者,被迫触发身上的道德思考。爱在这部电影中彻底消失了。

《呼喊与细语》中爱的消失发生在姐妹之间,并没有涉及血液关系,到《秋日奏鸣曲》中,爱在具有血缘关系的母女间也消失了。如果说连母女间的亲情都已经破败到如此程度,这世间哪里还会有爱呢?当然,还有《婚姻生活》中爱在夫妻间的消退。

伯格曼在此对人类表达了最深重的恨意,探讨的角度从“上帝存在与否”转换到了“爱的存在与否”。正如他在《犹在镜中》设想的,爱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是上帝存在的征象。上帝是否存在,我们也许无法探问,这超越了人类的思考能力。上帝也许存在,也许不存在,我们无法知道。但我们知道的是,即便上帝存在,它也沉默了,就像它不存在一样。这便是伯格曼在《冬日之光》《沉默》《假面》等电影中着力发展的命题:上帝沉默后,这个世界会怎样?

既然上帝的存在与否无法探寻,在某种程度上爱又让我们相信上帝是存在的,那么对于这种发生在人类身上的爱,我们总是可以探寻的吧。于是在此之后,伯格曼从神学转到了人类学,即爱在这个世界存在与否的命题。伯格曼无疑是悲观的,他所看到的是一个爱被虚假建构的世界。既可以说这个世界有爱,但这是一套礼俗规训下强制要求人类表现出来的爱,比如发生在姐妹、母女和夫妻间的爱;但也可以说这个世界没有爱,因为这些爱都是虚伪的,并非发自内心。

在此,显示出了作为人类学家的伯格曼的观察视角,一个上帝沉默后,爱接着消失的世界。伯格曼将自己放置在了“反人类”的立场,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一部电影像《秋日奏鸣曲》一样表现出对人类的恨意,或者在最后母女间激烈交锋时爆发出对爱之消失所感到的如此深广、悲叹的震撼力。

伯格曼要表现的是现代社会人类普遍的精神状态,更准确一点,是他自己所站在的中产阶级。这与安东尼奥尼是一样的,安东尼奥尼同样将批判视角指向了中产阶级。但伯格曼观察到的一直是中产阶级的家庭内部,而安东尼奥尼将触角延伸到相爱的情侣间。这样看来,后者陌生人间的疏离与冷漠远不及前者亲情的破败来得可怕。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只是“爱神病了”,人还在无法交流的状态中保持着想要交流的积极愿想,即便这些举动最终像在古希腊悲剧中发生的那样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但在伯格曼的电影中,爱不仅在夫妻间、同样也在亲人间彻底消失不见。如果这个世间没有爱,不仅不必再谈什么上帝存在与否的问题,人作为人存在的价值也被一并泯除了。因此,伯格曼是一位“反人类的人类学家”。就像他的电影中出现的众多疾病隐喻一样,人的灵魂也生病了,而且是不可治愈的绝症,只有死亡在等着它。

 3 ) 爱的独白

所谓秋日奏鸣曲,不过是秋日爱的独白。秋日让人想到的衰老,也是一种黄昏的美,有一种哀婉,就像女主人公对母亲的爱那样,纠结的爱。
这部片子用了很多特写镜头与长镜头,这在伯格曼的电影里还算是比较少见的,但既然名为“秋日奏鸣曲”,也就有独白的意味,所以特写长镜头也就有了意义而不突兀。这部片子的基调是爱所萌生的希望,与“呼喊与细语”不同的是,色调上虽然还坚持用红色来突出一种不安定,但已经很集中在一处,该说是在一件衣服上。古色古香的楼房摆设,有一种如同秋日般的美。全片发展的空间大抵在这间房子里面,所以场面调度集中在灯光、服饰、镜头移动、演员表演上——这也是出现比较多特写镜头的原因之一。看伯格曼以前的电影,相似的有“呼喊与细语”、“假面”两部。
爱是基调,而爱源自于体悟。从母亲对音乐的体悟、女主人公对生活的体悟可以看出,任何爱都是一种体悟。片子的节奏就像肖邦的那首序曲,一紧一松、痛苦与放松环绕着进行,到最后豁然释放一样。我们可以看见主人公开始的期望、争吵和好争吵和好...围绕的都是爱的基点,把内心的想法像独奏一样表现出来。这些都是些陈年旧事了,但爱并不会老。
每个人对生命的体悟不同,就像母亲说的:我还没长大,身体和面容已经老了。对爱的体悟是成长的过程,女主人公同样也是处在成长过程。这部片子要是结合伯格曼生平去解释的话,那就是伯格曼小时候同样收到父母的忽视,他也像女主人公那样热切的渴望爱,他恨过但他最终明了自己不过也是需要,自己也未曾付出爱。所以影片最后是女主人公对母亲写信表示谅解,这也说明爱在心中成长了。
每个人都渴望爱而忽视付出爱,这是影片想表达的一点。从女主人公对母亲的独白中可以看出她母亲是这样一个人,同时也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也是这样一个人。所有人都自以为是,还理所当然的去要求去恨,这些都是还没有成长的人。事实上,也很少人能成长。
这是我对这影片的看法。

 4 ) 伯格曼最佳,目前

肖邦的音乐鉴赏的感情起伏印出了人类与上帝的联系与人类本质与极限的探讨。

“有时他会说,我们今晚去看电影,或者今天晚餐来点冰淇淋怎么样?”但我只想死去

伯格曼可以靠假面的画面服人,也可以靠奏鸣曲的台词引人入胜。最可怕的就是生气时的微笑,一场揭示家庭矛盾背后的人心深度的故事,加了文学的比喻,像是撒上了一层玫瑰花瓣。爆发的那一刻尽显人心复杂。

我也曾无数次幻想自己家庭争吵的思想风波能拍出一部影像,人和人之间永远会有无数矛盾,永远的利己主义,人生的本质也就是磨灭你对世界美好的认知罢了。因为只有最亲的人,才会发生最激烈的争吵,因为那是你对世界美好幻想的最后证据,也破灭了,而外人则可以选择不顾。女儿的不幸就是母亲的胜利。你眼里给我的爱在我眼里不是真正的爱。你无法给我真正的爱,我也无法理解你的爱。对真实的感受,取决于天赋。我只记得分娩时的疼,但忘记了痛。当然还有不少噩梦和挣扎的镜头,侧面加重了人的内化外的痛苦之感。

海连娜坐在暮色里,我从未见过如此情形。影片最后那封信,像是告诉我们无法一条线否定和赞美这个世界,尽管这个世界如此不堪,但也有值得我们去热爱的动力,无奈下的凄美,凄惨但充满魅力。

 5 ) 《秋日奏鸣曲》:并非宿命的隐藏

你发现就是她毁了你。你的母亲。她用她的理想去塑造你。却不是你。你看不起自己,因为你不如她的所想。你恨她。因为你始终都没有接受自己。你活着,却失去了自己。 这就是《秋日奏鸣曲》里,女儿和母亲的关系。 钢琴家母亲,活力四射、才华横溢,从外表穿着到言谈举止都极至普通全无光彩的女儿。 是一个从来没有树立信心的女儿。小时候,母亲是作为一个陌生的人,练琴,离家巡演,父女两人在家里共享孤独,只有沉默。母亲曾经在一个夏天回来陪她,给她剪头发,带给她书要她读,要她戴牙套,还有,把压抑多年未给女儿的爱一并给她,但是,都是她的角度,她的想法,她从未问过女儿是否喜欢,因为她绝对相信自己,她就是真理。在多年后的一个晚上,母亲在女儿家里,睡不着的两个人回忆起了往事,女儿终于将自己的愤怒一股脑的倾泻出来,其实她烦透了她带给她的一切,说时她的样子那么歇斯底里,母亲惊呆了,我哭得不能自已。 母亲把女儿一点点打碎掉,却塑不出一个新的人。母亲要按她的想法去塑造她,去教育她,只想拿走属于她的,否定她,疏远她。她的自我,在光彩的母亲面前,显得那么不堪。无从建立。这孩子从小敏感,她看出,母亲向来言不由衷,她说爱的时候心里从不爱,她爱的只有她自己。于是她恨她。当有一天一个男人跟女儿求婚的时候,她说,我不爱你,我不爱任何人。因为,她爱的能力是被以爱的名义给毁的,片甲无存。 母亲忙着练琴,母亲有时候也跟她玩,但是她生病或淘气母亲就把她交给女佣。在母亲面前,她只有掩饰、压抑着自己,她渐渐明白的是,母亲只想打压所有的敏感和真实。她那一个不被母亲接受的自我,也被她自己一点点否定,从此,她活着,有如行尸走肉——如果不曾被真的爱过,我们就不知何以树立此生此世生存的信心。 但母亲也是一个受害者,她听了女儿的控诉,想起自己,缺乏温暖和抚爱的童年,她甚至记不起她母亲的脸,也记不起女儿的,她终于明白,自己从未长大,她只有音乐,在那里她才可以尽情抒发感情。因为她的不完整,她关闭了通向女儿的大门。她要求女儿抱一抱她,或是触碰她,但女儿没有动。 女儿写过这样一句话,被一个人爱上,这可能性微乎其微。这也是她丈夫最喜欢的句子。事实上,他爱她,他改造了她,女儿终于从压抑封闭的自我里解脱出来,还接来了病得厉害的残障妹妹,全心照顾她,只有她听得懂妹妹咿咿呀呀的话语,但母亲请求宽恕的时候,她没动,母亲走了,她很后悔,决定请求母亲的原谅。 其实母亲给了她这样一个机会,不把她当孩子,而是把她当作是一个有爱的能力的人,来求得她的关怀、谅解。那是她可以给母亲以安慰和温暖的时候,那难道不就是母亲承认了她的强大、她的能力,那不就是她曾经多么渴望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吗。母亲给了她这个机会,当时她没接受,出于狭隘的怨恨,和一时的怒气,但不管怎样,她们都该是这世上最相爱的人,她们彼此恨过,恨得很深,她们掩盖过自己,但那都过去了,所以,她们能做的只有原谅,那是令此生有意义的唯一方式。 你恨的那个人,你也得怜惜他,因为,他亦是从恨里来。你的爱,才终结那恨。女儿躲藏了一生,因为她始终接受不了真实的自己,因为那个真我母亲不喜欢,所以她总是那么拘谨,小心翼翼。而另一个人呢,母亲,快人快语,总是自信的、光彩的,却也是不真实的,这早就被女儿发现了,她们一样可怜。虽然她们看起来截然相反。她们更该同病相怜。 以为是宿命的隐藏,原来是从那个人那里开始的。

 6 ) 半篇影评

伊娃最终是否真的原谅了她的母亲呢?这个问题延伸到了银幕之外。

夏洛特是一个强悍的老女人。但是,她的强悍里边忽略了她作为不称职的母亲的那一部分。因此,当她以一袭火红长裙出现在晚餐桌上,倒像是一种掩饰。海伦娜的出现让她感到了溃败。这个病孩子,她几乎已经忘记她的存在。这是一种掩饰,就像她明明讨厌丈夫却要叫她“亲爱的”,就像她明明生气脸上却带着微笑。夏洛特在家庭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自己。

坐在钢琴前的夏洛特变成了另一个人。一首肖邦序曲已经说明了问题。那些黑白琴键在不同人的抚摩下发出不同的叹息。伊娃的弹奏感伤流露,夏洛特的理解却是“痛,但是不表现出来”。这暗暗吻合了各自不同的精神世界。

“肖邦骄傲、激情四溢而又忧郁,非常有男性魅力。换句话说,他不是一位多愁善感的老年妇女。”而夏洛特也是一位骄傲的不多愁善感的老女人。甚至,她身上还有情感的存在吗?

很久以前,夏洛特就以一次次的离去来构筑自己的个人世界。对于伊娃来说,缺乏母爱的童年是一场噩梦。以至于长大以后,她要确认自己被完全爱着,才能真正面对自己。

影片在伊娃对母亲的指责中达到高潮。但是,到了影片的后半段,我倒觉得能理解夏洛特了,我能理解到,伊娃的指责虽然是准确的,但毕竟只是她个人的立场,是被遗弃的女儿的立场,然而,她无法切入夏洛特的内心。她也无法代表一种完全的观点,因为,不要忘了,在作为一个母亲的同时,夏洛特也是一个女人。如果母亲代表的是爱和付出的话,那么,是否,这些是以一个独立的人的丧失为代价的呢?

 短评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很惭愧,这是我看的第一部伯格曼作品。也很幸运,能在大银幕看到如此佳作。体会到了什么叫“飚戏”。银幕放大了演员一举一动一蹙眉的神情,也放大了色彩与气氛。让观众跟着揪心,回味震撼。每个人都深受家庭的影响。一滩平静的潭水下,激流涌动。完美的观影体验(尽在小西天~

7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重看#所有最深的伤害都只会发生在最亲密的人之间,畅谈或忏悔过后,原谅不会发生,一切回到原点,冷漠继续冷漠,沟壑依然沟壑;大块橙色&红色与冰冷苍白的内心戏形成强烈对比,明暗光线&正反打,正面&背影;乌曼演技真好,不愧御用。

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褒曼晚年有力的角色和作品(也是她和同叫伯格曼的大导的唯一一次合作),两个母女一台戏,完全可以搬至舞台的电影啊!两个人以中产阶级特有的文学性吵架方式(不看伯格曼不知道吵架还可以这样吵的啊)从天黑吵到天亮,积蓄多年的情感喷薄而出却并不是任何事情的解决⋯演员太好啦。弹琴那段最好。

11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1.亲情无法一蹴而成,突如其来为了爱而爱的爱只会造成更多的伤害,女儿是个体,应给予自由和尊重,当然,更重要是发自内心的关爱;2.不断沉淀积累的感情鸿沟再也无法跨越,大声的宣泄也只是带来了一时的解脱,却无法得到挽救;3.秋日里的奏鸣曲再美也渗透着一股凄美和哀婉。

16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如果有人真实地爱我 也许我有勇气正视自己

20分钟前
  • Parachute
  • 力荐

人生最无法控制的两件事:自我的才华和出身,从婴儿诞生的那一刻起这二者就以命运的名义形塑着所有悲剧。而在亲情里,所有的解释、呼喊、疯狂、道歉,都是无用的。你的亲属关系,是你“天赋”的重要组成部分。

2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褒曼和乌曼实在太适合饰演母女了,两人敏感、紧张、激动的神情和含泪的眼眸都有同样的特质,令人心痛。

27分钟前
  • 小凯撒
  • 力荐

褒曼的角色是她自身真实的写照,亦是伯格曼的,这两位瑞典最富盛名并且拥有相同姓氏的伟大艺术家,都为了各自的事业给自己的家庭带来可怕的创伤与疏离,乌尔曼那时也与伯格曼劳燕分飞,由她扮演的女儿,对母亲的爱与恨,在我看来,兼是对伯格曼的。褒曼随罗西里尼浪迹天涯,在好莱坞沉浮多年后终于回到故乡的怀抱,这样一位瑞典巨星,居然是第一次出演瑞典电影,这与影片的“奏鸣曲”结构不谋而合,伯格曼曾说:“我们在年轻时,从父母身边逃开,而后一步步,再回到他们身边,在这一刻,我们长大了。”

31分钟前
  • 37°2
  • 推荐

镜头质感超凡,色彩打光简直美得一塌糊涂,拉大提琴那一场就像一幅构图完美的油画。从头到尾如同一场有限空间里的心理话剧,大段独白相当挑战演技,然而母女两人都是异常出色,这种情绪突如其来的爆发和内心的挖掘既是拷问也是自省,和解的不可能也早已注定。

34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伯格曼着实擅长探讨家庭关系中的疏离、误解、仇恨与虚伪,这回连母女关系中可能潜藏的自私、虚荣、傲慢与偏执亦被袒露于银幕之上。暖黄色调的室内陈设挡不住亲情中的刺骨冰冷。暮年的英格丽·褒曼和盛年的丽芙·乌曼飙戏,伯格曼式的特写与大特写一次次地揪出人的灵魂,攫住观者的心绪。整体还是比前作[呼喊与细语]更加具有舞台剧气调,尤其是以丈夫直面镜头自陈来引入(与收尾)故事的拍法(后景中是弹钢琴的妻子),以及一个个固定的镜头与多处门框式构图。(9.0/10)

3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我宁愿将海莲娜看作是伊娃的潜意识。爱恨交织的极致是一种失语症,能用语言组织起来倾泻的总是带着伪装,伊娃借酒宣泄用言语逼迫母亲时,海莲娜剧烈痛苦地挣扎着,母亲请求原谅伊娃不发一言时海莲娜叫喊着妈妈,过来!母亲逃跑了,伊娃低落沮丧看似平静,海莲娜喘不过气濒临灭绝崩溃,最后喊出的是妈妈

40分钟前
  • 汪见殊
  • 力荐

这或许就是我喜欢伯格曼的原因——描述至亲的亲人间的相互折磨。这种折磨以爱的名义进行,将母亲的痛苦变成女儿的痛苦,母亲的失败变成女儿的失败。有时候觉得,家才是最孤单的地方,正是因为共度了最长的时光,才看不清彼此真正的模样。

42分钟前
  • A。
  • 力荐

女兒看著母親彈肖邦,她盯著她的臉,那表情在我心上扎了一個又一個窟窿,血噗噗往外冒,真疼。

45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力荐

我们永远都只能是一个人,即使是与最亲密的人在一起,也会感到痛苦和孤独。

46分钟前
  • 不良生
  • 力荐

阿尔莫多瓦的高跟鞋,也是处理母女情感,比起伯格曼的细腻,就差太远了。

51分钟前
  • 任晓雯
  • 力荐

本片的艺术气质相当耀眼,从片名到结构,从故事到表演,从画面到台词,导演赋予了太多可资分析的样本。母亲噩梦惊醒后与酒醉女儿的对话,层次之递进关系,表演之精准程度,恍惚有种看心理惊悚片的错觉,揪心不已。

52分钟前
  • 麦兜
  • 力荐

乌曼和褒曼大飚演技不是重点。最温暖的色调,最黯淡的内心。台词简洁、尖锐、直达心灵深处。舞台剧式的独白、眼神与眼神的长镜头,伯格曼一定是痛楚和勇敢到了极点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不用说太多,一句看到人落泪,足够。

56分钟前
  • 沁云
  • 力荐

人需要一辈子来摆脱家庭带来的阴影

57分钟前
  • JoAnn
  • 推荐

姐姐的呼喊(近乎咆哮的控诉)与妹妹的细语(语焉不详的呢喃),后者可视为前者精神上的分身以象征恋母的本性,而伊娃已然只剩下恨意和愤怒;母女的两副假面,母亲生气的时候微笑,叫恨的人“我最亲爱的”,叫厌烦的人“亲爱的小女孩”,以爱的名义施行毁灭,用玫瑰中伤所爱之人,女儿则是佯装快乐,“因为我恨那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一如肖邦之音乐,不露声色的痛苦、短暂的解脱、解脱随即消失痛苦依然;依然是老伯克制冷静下暗流涌动的独幕剧式室内场面调度、振聋发聩且真诚内省得近乎内心独白的问询式台词、直接曝露人物情绪流溢的乃至显得狰狞扭曲面部大特写;尽管主题看似通俗浅白,但结合彼时戏外伯格曼、褒曼、乌曼的人生际遇来看,又添了许多别样的深意。

58分钟前
  • Alain
  • 力荐

票价伯曼展映@ GZ二刷,大银幕重复创伤体验,很爽。母亲和女儿本质是一体两面,海莲娜则是她们关系的具象体现|看得PTSD严重爆发。“她从未爱过任何人。她不会爱。”我也不会。作为我的第3000个“看过”标记,这部片实在太疼了,看得我一直想死,想停止存在,所以无论如何都不能够用“喜欢”的心情来看待它。但是它反映出的苦痛我全部明白,全部明白。不能爱已是小事,如果生你的人使你生不如死呢?忍不住又看,忍不住又想:还好不是在影院看,因为要在寂静的黑暗中无声地哭非常累

1小时前
  • Virgil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