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不可及(美版)

HD中字

主演:凯文·哈特,布莱恩·科兰斯顿,妮可·基德曼,阿雅·娜奥米·金,贾西·迪阿洛·温斯顿,吉纳维芙·安吉森,格什菲·法拉哈尼,泰特·多诺万,朱丽安娜· 玛格丽丝,克里斯蒂娜·张,皮亚·梅切勒,罗伯特·比齐克,大卫·尼尔里姆,迈克尔·J·莱昂斯,桃乐丝·麦卡锡,苏珊·萨瓦,布莱恩·加拉格尔,泰隆·米切尔·亨德森,英德拉·A·托马斯,简·摩尔,莱曼·陈,柯克·凯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1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2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3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4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5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6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13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14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15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16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17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18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19触不可及(美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触不可及(美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菲利普(布莱恩·科兰斯顿 Bryan Cranston 饰)是一位腰缠万贯的富翁,在一场滑翔伞事故中,他伤及了颈椎,导致全身瘫痪。如今,他隐居在自己豪华的别墅中,凭借着雄厚的资金过着离群索居的日子。在好友的建议下,菲利普决定招聘一名贴身助理来照顾自己的生活起居,在招聘启事发出去不久之后,一位名叫戴尔(凯文·哈特 Kevin Hart 饰)的年轻人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戴尔并不算一个底细非常干净的人,他因为无法向前妻付清赡养费而即将面临失去孩子探视权的糟糕状况。大大咧咧口吐芬芳的戴尔很快就吸引了菲利普的注意,尽管所有人都觉得这个年轻人不靠谱,但菲利普还是决定就是他了。亲爱的麻洋街北魏传奇之百草情恨天涯明月刀1976死神单词聚会歌曲双重身份心碎高中 第二季IT狂人第二季外交风云碟仙诡谭卖春之人科学怪妓弃之不理谎话连篇 浪花梦之阵宋快递保姆俱乐部第一季跨过鸭绿江常春藤2020777查理2024川渝春节联欢晚会野兽的本性维兰德 第三季大男孩亨利一拳超人OVA5孔子魅杀欢乐颂 第四季白血公主牟氏庄园熊猫人红鹰第五季来了!我们的奥特曼红色往事冰与火很抱歉,如果我叫爱情我思念你早安,维罗妮卡 第三季被Rapper咬了的话就会变成Rapper孔雀圣使请动心宇宙战舰大和号2205 新的旅程鬼神的香气10件或更少

 长篇影评

 1 ) 我们的生活都有一块哽在喉咙上碎冰

上周六去看《触不可及》的点映(电影这周五也会公映),去看电影的前一天,我先去了一趟医院挂号,周五下午四点多,上海六院全是老叔叔老阿姨排队。

到了候诊室门口,更是鲐背老人的天下,配合着眼前通过窗子钻进来的夕阳,我还真看到点日薄西山的景象。正像我们经常感慨的那样:一有病上医院,你就知道之前的日子还挺舒服的。

是啊,只要身体康健,似乎生活就不算太坏。

看了《触不可及》之后我也有同样的感触。

菲利普是钱多到数不尽的财主,但他却永远的失去了一个正常人能行动的身体,每日依靠由脖子控制的电动轮椅行动,对于最基本的吃喝拉撒,他完全失去了自主权,只能依靠护工来帮助完成。

另一边,应征来的黑人护工戴尔没有钱、没有事业,父亲从小的错误教导让他走不出可怕的原生家庭阴影,更糟糕的是,现在连妻子也不想让他们的孩子和他一起生活,看起来戴尔除了继续偷窃没有任何出路。

菲利普和戴尔两个人一个失去了对身体的控制权,一个失去了对现有生活继续下去的信心,看来,不论权位高低,贫富贵贱,每个人的生活都有难以下咽的苦楚。

菲利普难以言说的脆弱,隐藏在他优雅的保护色下

菲利普在电影里是个实实在在的有钱人,钱对他来说只是数字,他还曾经有一个深爱的妻子,这么美好的一切都毁于一次意外——那次本应该是幸福体验的滑翔伞之旅,让两人生死分别,菲利普也永远的瘫痪在轮椅上。

位高权重的有钱人,他们总是那么的体面,穿着、谈吐、品味,似乎即便面对着重疾,优雅也应该如影相随,但这只是表象。

菲利普在电影中有两次大吼让我印象深刻,第一次是在他的管家 Yvonne为他组织的生日派对上,菲利普不愿看到这么多人安慰他、鼓励他,曾说出自己要“尊严死”的他自然是尴尬至极。

就像《麦田守望者》里的那句话:“当有人和你说加油的时候,意味着你要倒霉了”,

是啊,怜悯与同情在菲利普这样要面子人眼中是种凌辱,于是他勒令戴尔砸掉面前一切看不顺眼的家居摆设,终于大吼了出来,得到了喘息。

第二次大的大吼是在电影结尾,他再一次坐上滑翔伞,这次和戴尔一起,在天空中飞着的时候他大吼了出来,这是种自由的生命体验,同样也是与过去那个灾难中的自己和解。

这两次大吼自然不是菲利普以往的个人作风,但在戴尔这个乐天派的影响下,他放下了这种优雅,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欲望——路边的食物、刺激的兜风、年轻的女性,还有简单直接的交流。

一个富翁和一个无业游民的喜好相同,优雅在原始需求面前就显得多余。

戴尔的惨淡生活因菲利普的出现而改变

菲利普为什么要戴尔留在身边?这是我一直好奇的事,好像电影全篇也没交待出一个理由,是富翁看到贫穷着的怜悯同情吗?我觉得不是,毕竟菲利普本身就是个讨厌“施舍鼓励”的人,他不会破坏这种体面。

我想更多的是出于好奇,那么多的应征护工看起来都优秀、努力,有着对这份工作说不完的承诺,

然而只有戴尔是个“最差选择”:进过监狱、偷盗成瘾,家庭也是一团糟,甚至不懂护工的基本职责。

菲利普选择戴尔无疑是看中他这种特别。他想看看这个完全陌生的人,这个和自己能拓展自己认知边界的人,能给自己已经竭尽衰败的生活带来什么。

尤其对于菲利普来说,生活似乎已没有可以再去兴奋的事情了,而戴尔这样一个为生活奔波,每天活蹦乱跳的人,着实能吸引到菲利普的关注。

戴尔成为护工之后,菲利普生活的改变很明显,而戴尔也是,他有了更多的钱照顾家庭,做自己喜欢的事,有了钱,他也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

至少,他那幅奇怪的画就在菲利普的“忽悠”下卖出了个高价钱。虽然这一切是菲利普出于自己的私心,但我想,像戴尔这样的人在世界上任何角落都能很好地生存下去——只要他想的话。

毕竟,心存乐观,身体健康,不论生活有多不如意,翻盘的可能性总是有的。

写到这又想起了一次关于医院的趣事。

我那天在医院检查后,医生给我开了一个长长的单子,上面不是病症和药物,而是平日的忌口,整整一个菜单的“忌口”。

于是我就和医生抱怨:“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的,烦人。为啥人家有人又熬夜又吃这些就不生病呢?”医生冷冷的回复了一句:“你没那命。”

医生的说话总是像冬日里的听诊器,伸进衣服里时冷酷又严肃,但其实人家只是平静的说了个事实。

同样的,菲利普和戴尔的生活遭遇,是苦难,也是一个事实。

生活艰苦是常态,它值得我们感慨、悲伤、懊恼、气愤,释放一切属于它的情绪,但它不值得我们一蹶不振,一直沉沦,拿苦涩当成一种调味,甜蜜才会凸显。

显然,《触不可及》是在冬季治愈我们的一次心灵“马杀鸡”,也许你觉得真实生活可没那么多主角光环,可我们不能否认好好生活的信念能带动行动,哽在喉咙的碎冰消融的能快一点。

 2 ) Friendship总能占据一席之地

到目前为止,看过的温情电影也挺多的,好像我个人是挺偏爱这类电影,反正是感动的我都爱看。主打温情路线的电影有很多类型,亲情,爱情,宠物情等等,但友情好像更胜一筹,是最能触动人心的。前段时间看完的绿皮书和这部电影其实有很多相似之处,两个人都是在对方的世界里格格不入,最后却能神奇般的成为陪伴对方一生的挚友,真的是再一次感叹友情的神奇,这也就是它打动人的所在。

在我看来,朋友和挚友是有本质区别的,与你朝夕相处,每天分享生活的那叫friend,第一眼就心有灵犀,知你所想,即使不在身边但关爱与你同在的才是bosom friend。朋友可以有很多,但挚友良朋却非常可贵,有可能这辈子都遇不到。电影里的D就是如此,他了解菲利普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他也会给菲利普带来真正的快乐,至少你看,菲利普在D的影响下重拾自信,不再用伪装来掩饰自己,而D也脱胎换骨重新开始拥抱新生活。这就是挚友的真正含义,而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力量是普通朋友所无法带来的,可以说是对双方生命的一次洗礼,一次救赎。

看过老版的朋友们可能觉得翻拍的版本有些松垮,美国味道太浓,差点意思。但是我倒是挺喜欢翻拍版本的氛围的,逗趣才更显温馨不是吗。不管是法国版的原片还是美国版的改造,只要是能把友情这条主线以各自的风格并能鲜明的表现出来,赚到观众的感动,它就是一部成功的温情片,所以,这部电影值得五星!!

“There are all kinds of people in this world.It happens that we have become friends.This is not fate,It is just that we should be friends”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生命中的bosom friend。

 3 ) 虽说触不可及,但也可望而可及

如果说这部电影说的是触不可及,那么当你看完后,你就明白,当所有一切可望而不可及时,只要你坚定意志,沿着正确的方向,总会丰收智慧汗水的结晶。故事中,富豪坚持自己的决定,选中了小黑做他的护理,他明白小黑能够带给他公平 带给他快乐。而小黑通过做富豪的护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让家人和小孩过上了好日子。他们通过相处,都明白,不论是友情 ,没有年龄的界限 肤色的界限 地位的界限,只要你对别人真心,就总会收获别人的诚心。当代社会,我们很多年轻人都不相信爱情,唯金钱论,其实这个世界上还是有真爱的,没结婚的更要好好看看这部影片,明白 仁 义 情,正如张爱玲所说,你喜欢的那个人就是你赤裸裸的品味,你不信别人就是不信自己。

 4 ) 66+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5 ) 及格的心灵鸡汤(下次要看法国版)

没想到时隔两年,我又和家里人看了美版的触不可及(法国版的还是没看成),感觉是一部及格的心灵鸡汤。说及格,是有感人情节,一动一静双男主,一黑一白两人性格思想社会地位对比鲜明,都有自己内心的桎梏,并且在两人相处过程中互相理解包容,互相救赎。有人与人之间从陌生、有偏见、不信任,到尊重、信赖和关爱。说仅仅及格,是有关于社会阶层差异但并不深入,有关于人性展现但也比较俗套,有好几个有实力的明星但情节的设置却没表现出那么丰满立体的感觉。就家庭看看,温馨一刻吧。

 6 ) Intouchable vs. The Upside: 巴黎左岸的温情与纽约曼哈顿的现实

Intouchable vs. The Upside: 巴黎左岸的温情与纽约曼哈顿的现实

Intouchable是我看的第一部法语电影,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部之一。出于爱屋及乌,今天去电影院看了它的美版翻拍The Upside。其实我并非真的是“爱屋及乌”。一方面,我想重温原作给我的暖心的感觉,另一方面我不怀好意,我想看这部翻拍的笑话。当我在纽约街头看到这部电影的大广告时,我忍不住笑了,觉得如此的温情的故事怎么可能发生在纽约这样冰冷的城市当中,这部电影一定是别扭的,四不像的。可是现实狠狠打了我的脸,虽然讲述的同一个故事,影片中人物,情节,和叙事方式都向原著致敬,但是The Upside没有别扭,没有水土不服,是精彩的,是地道的,是纽约的。

因为想要看The Upside的笑话,我在看电影之前就想好了之后要写一篇对比这两部电影的影评,所以前天晚上我特意重温了Intouchable。虽同讲一个故事,但是两部电影带有不同的味道。我认为这是法国和美国社会文化不同所使然的。 至于这两种文化有何不同,这两部电影以小见大,向我们展示了些许。

片名:交流vs. 希望

作为一门艺术,电影应该要反映现实;从票房的角度出发,电影又需要迎合大众。所以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电影根植于,同时反映社会。片名,一部电影中心思想的高度凝练,能够折射出社会现实或某些主流观念。

IntouchableThe Upside 的意思完全不同。 Intouchable这个法语词是“无法触碰的”或者“不可触碰的”,这部片子的中文译名也直接用了它的中文翻译,“无法触碰”或者“不可触碰”。

当我第一次看到The Upside的大幅广告的时候,一个黑人推着一个残疾的白人的剧照让我立马想到Intouchable被翻拍了,但是The Upside片名却让我又心生怀疑。Upside这个单词的意思是“上边”,“上升”“好的一面”。 豆瓣上,The Upside的中文译名是“上行”。虽然我不太同意,我认为取upside “好的一面”这个意义,将片名译为“希望”应该更贴切。然而,无论中文片名是“希望”和“上行”,The UpsideIntouchable的字面意义已经差了十万八千里。

这两部电影讲述同样故事,但却用了如此大相径庭的词来命名,在我看来这是因为这两部影片表达的主题是不同的。在Intouchable当中,什么是不可触碰的?这个电影由始至终展现的都是触碰,原本不会相接触的东西接触了。不同种族触碰了,不同的阶层触碰了,健康的人成为了残疾人的“四肢”,家人放下芥蒂和矛盾团圆了。Intouchable是个反喻,没有什么是不可触碰的。很多看起来不可触碰的东西,一旦互相触碰,会发出极其美妙的音符。

The Upside当然有这些“触碰”的情节,但是触碰之后的结果是不一样的。Intouchable中主角两人触碰之后,各自人生还是回到了跟触碰前的圈子,他们的触碰是就是电影歌颂的一次奇遇。但在The Upside中,两人的触碰带来了Dell的人生的逆袭,买了大房子,并没有像Derris那样回到原来的街区。Intouchable想要展现的、歌颂的是“触碰”,或者说“让平时难以接触的东西相处交流”;而The Upside更突出结局,人生上行的可能永存。

社会:固化 vs. 流动

一样的故事,两样的中心思想。我觉得这和两个国家不同的社会现实有很大的关系。法国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高度发达的状态,社会结构非常稳定,这就意味着阶层固化严重,没有什么上升通道,不同社会阶层鲜有直接接触,互相也不太了解。种族直接这样的隔阂更甚。法国不是一个移民国家,尽管法国也有不少外族人,但是这些外族人和法国主体民族-高卢人-交集非常少。我曾经在法国的一个精英的政治学院交换学习,里面的学生都是法国中上层阶级的小孩,本土学生绝大部分是白人,很少见到黑人和阿拉伯人,而这两个种族是法国外族人的主体。因为种族交流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再加上社会固化,社会资源机会都在白人的圈子里,外族的后裔难以获得上升的机会。如此长期种族隔阂是法国社会的“定时炸弹”,灾难随时会被引爆。近年来法国所遭遇的恐怖袭击可以印证这一点,这些恐袭都是法国土生土长的外族后裔所为,并非中东的恐怖分子派人到巴黎发动的。阶层的隔阂同样如此。早些日子的黄背心运动就是富人和穷人的对立。所以如何促进种族和阶层接触交流,是维持法国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相比法国,有着深厚移民传统的民族大熔炉的美国,种族之间的交流是要多一些。或者说,这样独特的多种族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基让美国人形成了许多让不同种族和阶层为自己发声,相互较量的渠道和氛围。在人人都是“杠精”的美国,种族和阶层间的沟通不算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同时,美国社会还没有达到欧洲国家的固化程度,还是有一定的社会上升的通达。但是无论种族,在美国生活的人都在追寻着“美国梦”。在不同时期,对于不同人,美国梦的具象诠释都不一样,但是还是可以抽象出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上升”,实现财富增长,阶层跨越。The Upside中的Dell的结局就完美地展现了这一点,昨日穷逼屌丝,今日创业当老板;昨日家中还是床头屋漏,今日全家迁进独栋别墅。不只有Dell,其实Phillipe同样,也是一个彻底的美国梦的实现者。在和Dell的对话中,Phillipe也提到过自己曾一无所有,也是白手起家。The Upside这样的编剧足以迎合了美国人民对“美国梦”的向往和渴望。

文化特色:浪漫vs.实用

除了反映社会现实,这两部姊妹篇还非常具象地展示两个文化的特征:法国的浪漫主义(romanticism)和美国的实用主义(practicalism)。梳理之后,我总结了三个方面来对比这两种文化特征在情节上的具体呈现。

首先,求爱的方式最能体现法国人的浪漫和美国人的实用。Intouchable中Phillipe的求爱方式极为old-fashioned,互寄照片来知道对方的样貌,而且周围没有人提出其他更加有高效的办法。相反,在The Upside 中,当Phillipe想用这样的方法知道对方的外貌是,Dell就直接阻止了,简单粗暴地通过google找到了情人的照片。虽然Intouchable没有清晰给出故事的时间,但是对书信传情的坚持,展现了法国人的浪漫。Google search省时省力,达到目的,是美国人对效率追求的体现。

第二个方面,生活情趣。这段兄弟情谊的最重要的环节是黑人小哥把白人大叔从枯燥乏味的非人生活中拯救出来,所以影片所用的元素来展现这段救赎就能展现两种文化对有趣生活的不同的理解。从Derris和Phillipe的互动来看,法国人的生活情趣是古典文学艺术,讲究的衣着,欢快的舞步,抽抽烟,调调情,当然还有性。而Dell是通过毒品(大麻),暴力和性来拯救Phillipe,这些都美式的生活情趣。这些生活情趣一对比,法国文化有着深入骨髓的浪漫,而美国人追求迅速get high的方法。

第三,迈向事业成功的方式。两部影片当中,Derris和Dell如何找到工作,开始事业是截然不同,这个小细节也有趣地表现了浪漫主义和实用主义之差。Derris通过和面试官讨论墙上的Dali的油画The Persistence of Memory撬开了工作的大门。运用艺术来在求职面试当中出奇制胜,这一招确实很文艺,很清奇。关键是面试官也欣赏这样文艺的谈吐,而不像当大多数的面试官现实地数着、掂量着求职者掌握多少和岗位相关的技能,这一点在我看来是非常的浪漫。美版中,Dell的事业成功道路就很常规,也实在。Dell用卖油画的第一桶金来创业,做轮椅生意。他的成功靠的是资金和经验,是现实生活当中常见的实习事业成功的套路。

结语

我还记得我是怀着一丝失落和十足的兴奋离开了电影院。一丝失落是因为我看笑话的愿望落空了。同时,也恰恰因为我的不怀好意没能实现,我才能获此高兴和兴奋。The Upside是一部好的影片,它不是把故事单纯地复制和粘贴在纽约这个情景下,它是巧妙地利用这一个故事展现纽约味道的风土与人情。当失落和高兴的劲儿慢慢褪去的时候,我也在细细地回味着两部影片,它们带给我的是截然不同的感受和画面。Intouchable让我回到了多年前一个个在塞纳河边散步和沐浴着巴黎的暖阳的下午,生活是暖人心脾的。The Upside重构了我在纽约生活的感受,那是一个个在纽约冰冷街头想要崩溃痛哭的夜晚,漆黑夜晚是冰冷的海底,高楼的灯光宛如黑暗海水中投来的零星的亮光,但是却足以让人坚强,让你相信“希望在明天”这样的鸡汤。

 短评

总觉得一件很悲哀的事情。男主结识了上层人物然后从小混混无业游民到白领的飞跃。说明接触的人很重要

5分钟前
  • 下雨天的小狗
  • 推荐

法国原版的细节已经忘得七七八八了,只记得一个大致的故事轮廓,很难对比美版与原版之间的差别,不过好莱坞的改编版本比原版还要长14分钟,故事却显得碎片化、表面化,不够流畅也不够深入,很敷衍、功利的一次改编,可夸赞的段落基本是完全复刻原版的,例如Dell在Phillip最压抑又无法发泄的时刻代替他释放压力(砸东西)等。

7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比原版好玩些 但是少些感动

11分钟前
  • __雲淡風輕.
  • 力荐

翻拍的挺有美国味儿的,特别是看到老白和基德曼同框居然有了时空错乱的感觉。于是乎,有个想法,有没有需要私人陪护的?我欣赏得来classical也爱听唱hippop,看得懂抽象派印象派,也钟爱班克斯这样的街头艺术,骑自行车能双手脱把,开车能放飞自我,什么米其林路边脏摊都吃得下。最关键,我不嫌弃帮别人插导尿管。反正就是静若处子,动若疯兔。只要价格合理,包您满意~

1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3.5星,跟原版差不多,依样画葫芦,美式电影跟原版的细腻腔调感受是不一样,多出了好莱坞式的心灵鸡汤,或者说陈词滥调。但这版最大的亮点就是凯文·哈特,只要他一出场就有意思,整部电影让他带动起来。真不夸张的说,这黑哥是看过原版的观众再看一遍美版的最大动力,妮可基德曼真美。

19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凯文哈特像崔西摩根一样神经兮兮的,老白怎么看上去都坏坏的,像是在装残疾

23分钟前
  • 熊仔面
  • 还行

生活在底层的人可以简单直白的告诉你,人到底需要什么

28分钟前
  • 做大猫的女人
  • 力荐

在故事情节上,美版与原版有80%的相似度,所以在剧情和人物表演上没有明显的孰好孰坏,尤其是白人富翁这个角色上,老白和原版基本是一个表演模式。但与原版有差距的一点是,美版的故事情节很满,这种“满”导致没有给观众留下沉下心来思考的空间。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法国版的配乐实在太经典!

31分钟前
  • 布拉德痞特儿
  • 推荐

3.5 被好萊塢娛樂化和去煽情化處理了之後就只能犧牲情感表達了

34分钟前
  • 溫開水
  • 还行

原版过于深入人心,不过我同样喜欢这一版的演绎。

39分钟前
  • Abby
  • 推荐

准备去看一下法版。明显感觉美版这个美术没骗人啊哈哈哈哈美国街头就是这个色调…看完心头一酸的原因是想起来去年我在溜冰场有个老人allen一直找我说话还给我打电话 我后来给他拒接了…也许他可能真的只是善良的空巢老人…想找人说话罢了

44分钟前
  • 加斯珀哥哥
  • 还行

基本复制了原版,温馨而逗趣。剧情有点更改,倒也合情合理。妮可女神身材真的太棒了!大屏幕上看老白也是棒棒哒----第一次在剧院看电影好激动~TIFF

47分钟前
  • TT
  • 推荐

我怎么觉得还是imdb的评分中肯一点....原版剧情有点记不清了,但是最后为什么是跟妮可基德曼和解做大结局???

52分钟前
  • madaoooo
  • 还行

比起原版,影片只是让故事变得更符合好莱坞的俗套叙事,更多的俏皮话,更多刻意的冲突,没有原版里细腻的故事留白。当然这部电影并不差,只是有原版玉珠在前,感觉怎么拍都会显得照猫画虎。

54分钟前
  • 铁旦
  • 还行

人生的极限在于突破自己的认知。但是前提是,要有钱……

59分钟前
  • hexdiad
  • 力荐

完全复制了法国原版,好莱坞最爱干的事罢了。纯当娱乐片来看就行了,尤其是能在大银幕看克兰斯顿老爷子。

1小时前
  • 饮歌
  • 还行

很有趣的翻拍,双男主都有戏。有时候改变世界不用想那么多,做你最喜欢的事,奇迹就会发生。

1小时前
  • 悍客.罗
  • 推荐

再次诠释了笔友(网友)见光死。7.7

1小时前
  • 巴喆
  • 推荐

题材和故事放在那,怎么拍怎么有。美版更具喜剧效果,毫无煽情。黑人朋友矮了点。

1小时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7分。还好吧,街景和家庭风格也还原得比较欧式。但和第一次看原版的感觉还是差了很多。黑人男主的转变还是比较突兀的,家人匆忙几笔,也显得比较市侩。

1小时前
  • 瑶瑶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