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劳伦斯

HD中字

主演:彼得·奥图尔,亚历克·吉尼斯,安东尼·奎恩,杰克·霍金斯,奥马尔·沙里夫,何塞·费勒,安东尼·奎尔,克劳德·雷恩斯,阿瑟·肯尼迪,唐纳德·沃尔菲,I·S·乔哈尔,米歇尔·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6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2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3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4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5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6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3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4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5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6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7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8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19阿拉伯的劳伦斯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阿拉伯的劳伦斯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16年,阿拉伯大起义爆发。 英军中尉 Lawrence(Peter O'Toole 饰)受命登上阿拉伯半岛之后,决定带领阿拉伯人夺取亚喀巴。在穿越沙漠的过程中, Lawrence 力排众议孤身返回搭救了失踪的 Gasim(I.S. Johar 饰)。此举赢得了众人的尊敬,Ali ibn el Kharish(Omar Sharif 饰)沙里夫甚至让 Lawrence 换上了沙里夫的长袍,而 Lawrence 也欣然接受。可是阿拉伯部落间并不和睦,Harith 部的 Gasim 杀了 Howeitat 部的人,双方剑拔弩张。为了平息争端,Lawrence 亲手处决了 Gasim,而杀人的快感却让 Lawrence 感到不安。成功夺取亚喀巴之后,Lawrence 驼不停蹄地穿越西奈半岛回到开罗。Allenby(Jack Hawkins 饰)将军大喜过望,升 Lawrence 为少校,对其寄予厚望……最强男神日落家园第三季抽象画中的越南少女你好民歌检控署的故事第一季温柔女子新施公案背叛(普通话版)五伙伴历险记唤醒者2024刑事7人第一季异类2021狭路相逢金钱伙伴孤独之岛肥瑞的疯狂日记第二季贴身兄弟(国语版)007之黑日危机英语外公芳龄38精灵宝可梦:结晶塔的帝王棋差一招新猴王传奇 第一季大姐大大破产姐妹第一季血汗金钱宋飞正传第一季穆勒老师必须离开龙拳小子2大宋传奇之赵匡胤吃货与大胡子物竞天择火之门(国语版)柏林情报站第一季双螺旋第二季山田君与7个魔女尸姬玄兽性新人类之艳星劫济公神扇替枪老豆致命教案今晚开放麦第二季猫科动物:奇妙的动物家族恋恋红尘旭日驱魔丛林笔记

 长篇影评

 1 ) 当我们在谈论理想主义者我们在谈论什么

劳伦斯毫无疑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有胜利者都会是理想主义者,理想照亮他们高高昂起的脸,他们坚定,虔诚,自律甚至于是冷酷。所以劳伦斯会在阿拉伯人不喝水时同样倒干净自己的水壶,会愤怒地对待杀死了自己的向导的长官,会相信每一个奇迹,坚定地完成一次又一次奇袭,改变阿拉伯人的命运。他的每一步都带着自我牺牲的可能性,但是他从来没有犹豫。

他从来没有犹豫,令他惧怕的从来不是艰难本身。然而他不可能无所畏惧。而这部电影于我的价值正是展现了那些最终停下这个理想主义者脚步的东西。

劳伦斯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英国人。他放荡不羁,叛逆自由,与充满不能言说的规则与束缚的英国社会在明面上格格不入。因而他会热爱沙漠。或者他热爱的正是这样的淳朴、原始、辽阔,与他厌恶的文雅的英国截然相反的“干净”。同时,伴随着距离而来的还有神秘,而神秘感总能带来爱慕之情。

然而与生俱来的“文明”依然深深地烙印在他的骨血里。他所厌弃的是他无法抛弃的,他想要赐予阿拉伯人的自由,恰恰是英国教育给他的“自由”。因此他对于杀戮与血腥是排斥的,阿拉伯人所展现出的分裂与原始总是一次次地使他震撼。

其实我很讨厌男主演时常摆在脸上的那副表情,难以形容那到底是什么,混合了坚毅、厌恶,犹疑与迷惘的脸,如同一张大理石雕像,又经历了剧烈的阳光与风沙的摧残,实在不够讨人喜欢。大概我这种说不出来理由的厌恶,也是“文明”对我的洗礼。

 

文明与野蛮,同时在他的心头闪光。

他钟爱阿拉伯的原始与干净,希望带给他们自由,也希望借此摆脱令他沦为边缘角色的英国社会,实现他英雄主义的梦。他的确是有能力做一个英雄的,“扭转中东局势的决定性角色”“最不平凡的人”“最伟大的人”都不是过分的评价。但是正如上文所说,即使穿着埃及人的衣服,他永远不能真正回归到那个“原始社会”去。他注定要夹在中间,不属于任何一方,最终被两者背弃。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却无法成为一个“纯粹”的人。

而这复杂与矛盾永远才最迷人。

 

战争与死伤都是无法避免的,它们就像是劳伦斯献给梦想的祭品,连同他自己。他事先预想好一切,所以他从来不在乎敌我的悬殊,永远坚定地相信奇迹的发生。然而这些牺牲都是量化的,不过是他未曾谋面的生命堆积起的数字。当这些牺牲具体到一个个他所熟悉的个体,他的年轻的小跟班们,他固执地救回的迷路的人,他总会露出我上文所提到的,我讨厌的表情。

这几乎就是电影后半部分他唯一的表情。

他被迫认识到战争的残酷,不仅是因为这些死亡。死亡与伤痛都可以是美的,被戴上光荣的花环,成为勇士的勋章。而羞辱却不同。

大概是成功给了他太多自信,让他盲目地相信精神带来奇迹。一个白人闯到敌方阵营去,和他之前的许多计划一样,都是疯狂又荒谬的。而他终于迎来了失败,失败就和成功一样快,因为太快而显得轻率,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一切就已经发生了。裸露的上身,对方的触碰、调笑与目光接触乃至于鞭打,无一不带着明显的性暗示。

这样的屈辱显然不是最初那个踌躇满志的战士曾经设想到的。

然而这绝不是压弯他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毁灭他的,只会是他最爱的东西。

 

劳伦斯曾经两次请辞,要求离开沙漠。其中一次是土耳其的屈辱给他的巨大打击,另一次则是他向他的长官坦白,“我杀了两个人,我喜欢那样。”

战争,杀戮所诱发的人心底的兽性,似乎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当最后他们面临土耳其人的大军,劳伦斯面前的人大喊“不留一个活口”,他露出的是那种厌恶与犹疑的神情。然而当那个年轻人冲向敌军并死于对方乱枪之下后,他最终也发出了同样的呼喊。我不知道那时他心中想到的是自己遭受的屈辱,这个年轻人的光荣赴死,他解放阿拉伯的梦想还是“我喜欢那样”,他的激情终于冲破了理智的闸门,在这短暂的一瞬间,他完全投身到野蛮中去。

杀戮过后,沙漠出现了罕见的阴天。乌云翻滚,劳伦斯脏兮兮的脸上是倔强又阴郁的表情。曾经相信他是救世主的记者看着遍布沙漠的尸体,给这个“腐化堕落”的人拍了一张“腐化堕落”的照片。

他光明的理想之路上终于被泼上墨水,屈从于兽性的人,无法欺骗自己,这也是可以被美化的自我牺牲。

 

 “年轻人制造战争,战争的本质就是年轻人的本质,未来的勇气与希望。老人则维持和平。和平的罪行是老人的罪行,不信任与戒心。”

维持和平的是微妙的平衡,“战争即和平”。

这好像是对劳伦斯所有的挣扎,痛苦,奋斗,胜利的否定。“未来的勇气与希望”。他怀着这样的信念开始了他的征战,最终不过是看着他的人民回到沙漠里,而他的成果被收回到政客手里,回到他背弃的“文明”手里。

如果战争的本质是对未来的勇气与希望,为什么却只能导致血流成河?而和平纵然苦涩与肮脏,却能让所有人相安无事。战争,战争让人回归兽性,战争让人迷惘失去理性,战争造成伤亡,战争剥夺人作为个体的价值。个人主义者的劳伦斯,挑起的就是这样的战争。他似乎在走一条与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的道路。他别无选择。最终他所为之奋斗的阿拉伯人,没有秩序,没有“文明”的阿拉伯人,无法担起建设的责任,只能回到他们的野蛮中去。

而他只是一个局外人,一个英国人。民族这种不由他主宰的分类方式就这样将他们分离开来。而正如上文所提,他的确将永远背负着这层身份的枷锁,无法逃离。无论从生活,性情,习俗还是在法律上。他无法选择自己的故乡,更加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不过是一个没有归宿的边缘人,一个尴尬的人。

当然,他也是“扭转中东局势的决定性角色”“最不平凡的人”“最伟大的人”。

可是这样看来,他真的曾经扭转中东局势吗?似乎一切都是徒然的。他所做的尝试,不过是让阿拉伯人到文明的世界转了一圈,摸到一层泡沫的梦,然后回到沙漠中去。世界是属于政客的。最终一切都要回归到文明中去。世界自有他冷酷的规则,他厮杀一场,为了“未来的勇气与希望”,但那终究只是“未来的”。

他带来了什么?精神上的胜利,一场幻梦,一种可能性,一个理想,一次盛大的葬礼。而最后都将回到原点。

 2 ) 一个同性恋的传记

1

是同性恋,劳伦斯才会在得啦受辱,差点被一个土耳其军官爆菊。但他好像乐在其中。

片子看点也太多了:38年科尔达想让劳伦斯奥利弗来演这个电影,失败了。St Paul's Cathedral中的雕塑是凯宁顿1935年制作的,他的好朋友。劳伦斯本来是作为牛津大学的考古学生在阿拉伯的。

Jerre: 本来是让阿诺德和沃尔顿来作曲的,但是他们不喜欢这个电影,杰瑞临危受命6个星期,每天睡两小时就完成了这个作品。

阿里、德莱顿、布莱顿上校(原型是Lt. Colonel Stewart F. Newcombe)是虚构的人物。阿克巴要塞的攻取城池。也严重失实。

德莱顿的原型是斯托尔斯爵士。Sir Ronald Storrs是一名情报官员,劳伦斯第一次前往赫贾兹与阿拉伯军队会面,并有点不情愿地指派劳伦斯作为联络人。他后成为耶路撒冷的州长。二、劳伦斯的考古学家朋友D.G.Hogarth,他同时也是一名情报官员;埃及高级专员Henry McMahon,他的谈判有效地引发阿拉伯叛乱的McMahon-Hussein通信;以及Mark Sykes,他帮助起草了Sykes-Picot协议,该协议由英法瓜分战后的中东。劳伦斯的官方传记作家杰里米·威尔逊(Jeremy Wilson)将赛克斯描述为“雄心勃勃。。。能够完全玩世不恭地操纵,当这将达到某种短期目标时,类似于电影中虚构的德莱顿。

抱歉,我在这里吐槽了那么多,而且剧透了那么多。下面进入正题——劳伦斯地理学:

The attack on Aqaba was reconstructed in a dried river bed in Playa del Algarrobico, southern Spain (at 37°1′25″N 1°52′53″W)。阿克巴偷袭严重失真。它这位置在开罗以东(蓝笔Akaba),你能看到。

我自己画了一张地图,帮助大家弄明白:

起点就是,地图左边的开罗,劳伦斯作为见习官,情报人员的起点站。

右下角,在麦地那附近,就是他会见王子的地方,这里也是费了很多的笔墨谈论阿克巴奇袭,上半部的高潮。地图的右上角则是下半部主要发生的地方,在曼恩是他们爆炸火车的地方,那是1917年。再往北是得啦,劳伦斯受辱的地方。再往北就是大马士革了。

这张图,基本把电影涉及到的地理,都包含进去了。红颜色写的是电影表现的部分。

2

向导说自己是贝都因人,更准确的说他是哈基米人Hazimi of Beni Salem。

阿拉伯人很重视头巾上的绑带agal,就跟孔子他们注重冠礼一个道理,只有君子有能力维持好。

应该来说,这部电影只是征得了劳伦斯弟弟的同意,把《智慧的七柱》当中的一些内容放进了虚构的电影当中,很多内容都是进行了艺术的加工。比如说劳伦斯两个仆人的死Daud and Farraj,都和电影中的不一样,并不是进入流沙或者是被雷管杀死。让劳伦斯世界闻名的美国记者洛威尔,也改了姓名,叫本特利,并且并没有在火车那个地方拍他的影像。他也是在电影开头,显示出对劳伦斯最大争议的评论者。

此外更重要的是劳伦斯心理变态的转折点是在得啦Deraa,他差点被土耳其军官Bey诱奸,所以他心里无法接受。而电影中只是表现他被鞭打,这当然是因为英国人在性方面的禁忌,没有表现。只要制片萨姆不满意,他就会表演心脏衰竭,大卫吓得只好屈服。

3

看蓝光碟就是看细节的。

在胡伟塔人的帐篷里,你能感受到他的女眷,偷窥男人世界的紧张,有出嫁的有没出嫁的。奥达小指上的银戒指,马额上竖着鸵鸟的毛。在瓦迪沙弗拉的费索王子的女眷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骆驼上搭的简易帐篷,她们戴着手镯的手伸出来。快要最后一幕的时候,杀塔拉尔族人的女人,也能看到。

奥达一直很穷,其实就是因为他人太大方,史料记载,他光是第1次款待劳伦斯,就把自己所有的50只羊都宰掉了。他其实早就想打土耳其人了,不像片中表现的那么扭扭捏捏

下半部在抢火车的时候三个阿拉伯人把抢到的银锅顶在头上当盔使。当时劳伦斯根本未受土耳其人袭击。阿里的黑人保镖。劳伦斯专用汽车的轮胎上写的固特异,劳斯莱斯。

艾伦比将军在开罗的台灯上面有埃及壁画的装饰,他们1900年的军服上面胸部的两个口袋和红色的肩章。土耳其将军桌上粉色的大马士革玫瑰花。真可悲,土耳其人好娈童啊。

上半部汇报时期,在西班牙的英军总部,下半部在所谓的耶路撒冷,墙面上都贴着马赛克,那可是阿拉伯人的发明啊。The Plaza de España, Sevilleappeared as Britain's Egyptian Expeditionary Force Headquarters in Cairo, which included the officers' club.

劳伦斯想当普通人的尝试失败了,他重新回到战场的时候,那个美国记者坐在一辆希腊面包的小卡车上。

最后开国际会议时,劳伦斯用枪敲着桌面,上面有土耳其的青瓷,还有一个小盖子呢,现在应该是收藏在托普卡帕王宫。而艾伦比将军在桌上居然看的是《钓鱼全书》,我有这本书的复制版。

4

这是世上唯一一部电影,能让你了解沙漠。

剧作家鲍尔特Bolt和大卫.里恩最擅长一件事,制造神秘事件。

也给劳伦斯带来无数的故事,说不清的争议,还有永恒的定格。

这就是一个同性恋者的悲剧一生。我们同情他,谁教他生在大不列颠呢?

 3 ) FIFF22丨DAY8圆桌《阿拉伯的劳伦斯》:从认定人定胜天到对自我的无限怀疑

主持人 千橡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第22届法罗岛电影节主竞赛场刊圆桌的第8天第3场,我是主持人千橡,第3场我们讨论的电影是大卫里恩导演的《阿拉伯的劳伦斯》,请各位嘉宾先基于自己的场刊打分聊聊打这个分数的原因,简单说说自己对这个电影的感想吧!

场刊嘉宾 风临

3分,这部我是专程去包了场私人影院看的,因为一直听说要越大的银幕嘛哈哈。我不知道说他在很多程度上迎合了我的对历史演义+异域风情的一种直男想象是不是也能算一种褒奖,但我个人真的很喜欢的。首先是对于地缘政治的两种叙述,一是在英国官僚的视角上,随后是在阿拉伯游击队这方面。两个视点的切换节奏很好,大卫·里恩有好莱坞之所以吸引我的一些突出特征,把简单的东西做成大规模的,总有一个类型结构或者画面是必然求着被记住来的,一种工匠的巅峰。

场刊嘉宾 橙黄

2星。从认定人定胜天到对自我的无限怀疑,劳伦斯各方面的矛盾性在近四个小时的篇幅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前半段塑造英雄的方式感觉还是太生硬了,直到后半段将劳伦斯本人的矛盾性逐一彻底披露才觉得渐至佳境,其实是战争、民族、信仰、性取等多方面的矛盾共同塑造出的悲情英雄形象,当然这也和奥图尔本人的气质与表演脱不了干系。配乐确实恢宏大气,但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满太溢了。

场刊嘉宾 donnie

1星。女人丝毫不参与叙事,这是一部完全父权并为罪行开脱的电影。这个劳伦斯的叙事让人全然忘记了阿拉伯地区经历的真实历史,如此讨喜的人物设计是需要警惕的。

主持人 千橡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和其他1962年的电影不同,阿拉伯的劳伦斯使用了最独特的70mm宽屏。大家觉得导演为什么特意使用了宽屏,或者是更进一部的70mm。

场刊嘉宾 风临

沙漠,一种奇观的技术追求。电影里太多沙漠了,一个黑点在远处放大成为一个人影,一场风从一个沙丘吹向一支骆驼队。而沙漠的构图必然是向两边展开的,所以我觉得对宽银幕的选择或许在决定拍这部电影前就已经成了制片公司迫切的需要,而这个题材完美地碰上了。说到这里,我还想到一点是因为宽银幕对特写力量的限制,所以奥图尔那双显眼蓝眼睛显得不可或缺哈哈。

场刊嘉宾 橙黄

应该是为了达到更逼真、更震撼的临场体验吧,片中有好些三人并排同场的戏,也只有70mm宽屏才能达到那种效果并还留有余地吧。

场刊嘉宾 donnie

这个宽屏更适合展现沙漠和史诗吧。

主持人 千橡

70mm是配合阿拉伯的劳伦斯里的沙漠和军队最适合的屏幕,虽然在当时很多放映的电影院没有那种屏幕就把电影砍了画面,相当遗憾。大家在看这部史诗的时候有什么印象特别深的镜头吗?

场刊嘉宾 风临

就是那个很有名的劳伦斯一个人去接他困在沙漠里的跟班那个吧,在巨大的太阳与沙漠里出现希望。

场刊嘉宾 donnie

沙漠里的一些镜头吧。

场刊嘉宾 橙黄

劳伦斯的一个小跟班掉进了流沙中,劳伦斯想救却无能为力。劳伦斯的性情至此开始转变。

特邀嘉宾 子夜无人

他第一次穿上阿拉伯的长袍之后,有一个在沙漠里转起圈来舞动的镜头。那是一种很本能的快乐,比起他后来一直渴望却非常艰难的功成名就,那是一种要微小得多但容易实现得多的快乐。看完全片之后一直在回想那里。

主持人 千橡

那是我最喜欢的镜头。大家的镜头都跟劳伦斯有关而不是军队和单纯的环境。那你们对劳伦斯这个角色的看法呢?这个其实也是最有争议的一部分,因为真实的劳伦斯和电影里的劳伦斯差别还挺大的,真实的劳伦斯很明显没有一双摄魂的蓝眼睛。

场刊嘉宾 风临

这个问题我想就说电影里的吧,因为电影里的劳伦斯其实和历史上的劳伦斯有点不一样。就电影里来看,我觉得这个劳伦斯去除了传记历史里的那种学者和领袖形象,化身成了一个更单纯的人的形象。虽然说这个角色很讨喜,但其实相比传记还是要更多俗气了的,比如这里的劳伦斯突出的动机是一种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男性因为自己出身想要建功立业证明自己的形象,而最后劳伦斯离开阿拉伯之后其实是为阿拉伯在巴黎和会的很多独立要求做了很多贡献的,电影也没有再提了,像个负心汉哈哈。

场刊嘉宾 橙黄

同不了解历史原型。但是电影中劳伦斯的形象给我的感觉就是集多方面的矛盾与一身,包括战争、民族、信仰、性取等。

场刊嘉宾 风临

我喜欢这段故事的一个原因是正如同名书名里的后半句“战争,谎言,帝国愚行和现代中东的形成”,也是在二战下阿拉伯作为地缘政治的特殊性。而劳伦斯作为一个最戏剧性的人奇妙地参与了其中并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里,也对后来美国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很大影响下的。不知道大家记不记得雷德利斯科特的《普罗米修斯》里法鲨演的机器人每天晚上无聊时就是一个人在看《阿拉伯的劳伦斯》。

场刊嘉宾 donnie

我的功课实属不如大家多了。看到文章说劳伦斯本人写回忆录的时候说自己和阿拉阿伯战士屠杀了很多手无寸铁的土耳其人。

场刊嘉宾 风临

我觉得这个故事当然是父权的,甚至是一种拥有造物能力的最高父权形象。之后的《与狼共舞》《阿凡达》也极大程度受这个影响,电影里也提到了那个美国记者想要以劳伦斯为美军参战的一个旗帜,这后来也确实产生了巨大影响。但这个故事里劳伦斯之所以离开阿拉伯,这个历史之所以没有产生任何变化,就是简单的大国博弈之下弱国与劳伦斯个人的渺小。当时劳伦斯去阿拉伯前其实是个对这片土地很感兴趣的学者,丘吉尔看中这一点让他去阿拉伯拉扯土耳其,许诺一些建国独立的空头支票。

主持人 千橡

最后一个问题,其实是受到了Spielberg的启发:他说当他小时候看电影的时候,所有人在看到沙漠的长镜头时都出门去买水回来继续看。沙漠不仅仅干旱、荒芜,他还是人心的荒漠。人们在这里被分割开来,你不知道哪一个瞬间你的同行伙伴就会踩到流沙,然后这就是你见他的最后一面。劳伦斯在战争的无名性和死亡的随机性中丧失了踏入沙漠时的理想主义与人道主义。人和沙漠都是载体,环境也可以代替人去叙事。最后一个问题,就简单说一下沙漠(物理的沙漠和隐喻的荒漠)对你的影响吧。

场刊嘉宾 风临

但是没人想到劳伦斯这个人就很轴而且很有能力,他和当地人迅速打成一片,然后一开始也天真地认为能在这里建国和独立。直到后来英法再次签订协议瓜分中东让他知道了自己很荒谬,然后就离开了阿拉伯。这个角色其实是一个极其理想主义的,甚至切格瓦拉的人物,在一个巨大的历史背景下的缩影吧。

场刊嘉宾 donnie

感官上来说,这个角色完成了无力的观众们想要做的,而政治家们不这么做的事。我觉得你的观察已经讲了沙漠作为媒介起到的叙事作用了。

场刊嘉宾 风临

是的,他支持阿拉伯民族主义还支持犹太复国主义哈哈。我因为自己一直没有见过沙漠,一直在丘陵山地,对沙漠的想象就是单纯的很漂亮很神秘,一直非常向往哈哈。这也是我喜欢这个电影的重要原因吧。

场刊嘉宾 橙黄

从来没有见过沙漠,沙漠在我眼中就是一种很神秘的存在。不知道这种隐喻的荒漠对我的影响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吗?这我自己也不太清楚有什么影响。

场刊嘉宾 donnie

我觉得拍沙漠的电影挺多的,《沙丘》反复强调在沙漠之中难以生存用族群的民俗和规矩来体现,《阿拉伯的劳伦斯》则是命运无力之感,赫尔佐格《创世纪》用沙漠本身的画面和视觉上的韵律来做出神圣感。

场刊嘉宾 橙黄

赫尔佐格对沙漠确实是无比迷恋,《创世纪》《卡斯帕·豪泽尔之谜》《黑暗课程》《太阳牧者》《绿蚂蚁做梦的地方》... 尤其是沙漠和丛林。

场刊嘉宾 风临

我也觉得《阿拉伯的劳伦斯》里劳伦斯刚来和离开时候对于沙漠的呈现也有很大变化,想想那种一开始的激情,宏大的背景音乐,与最后落寞但却也有点不舍的谢幕也起到了很强的叙事功能。

 4 ) 宛如初见——《阿拉伯的劳伦斯》4K修复版印象记

我上一次看《阿拉伯的劳伦斯》完全可算得上是long long ago的事情。
那次是在学校大礼堂,虽是银幕放映,但以我当时的懵懂完全无法判断所放到底是何介质。彼时对电影正燃起热情,然而所知不多,不过显然大家都懂得不多,因为当日放映竟然连排了《阿拉伯的劳伦斯》和《费城故事》两部。结局一点都不难预料,《费城故事》被割舍,不过也无人抱怨,在与光溜溜的三合板座椅较劲了几个小时后,能走出礼堂简直让人松了一口气。
我看出了场面宏大、气势磅礴,也看出了男主角不美却有魅力(我当时竟然觉得彼得·奥图不美?!),但总体上还是不太明白。懵懂无知面对经典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敢乱说坏话,但在我心里估计还是隐隐埋下了“太长太慢太闷”的潜意识——因为经年之后我藏碟上千部,却始终没有收一张《阿拉伯的劳伦斯》。

这次在电影资料馆看《阿拉伯的劳伦斯》4K修复版,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一部有INTERMISSION的电影。在这个看电影吃爆米花的时代,这样的行为简直有朝圣的意味,依稀沐浴到古典电影黄金年代的光辉。
《阿拉伯的劳伦斯》4K修复版是庄重高贵的古典风骨与现代修复技术的完美融合,画面色泽依然怀旧,却清晰得宛若新成,既有无限贴近的逼真,又有时光积淀的厚重。彼得·奥图的金发蓝眼在银幕上闪闪发光,风吹黄沙的每个细节都曼妙流动,人与沙漠天地构成美轮美奂的宏大画面,而其中的细小枝节也变得意味深长。许多镜头都会让人产生“大卫·里恩是怎么做到的”惊叹,这样的气势与质感不是依靠0与1编码所能复制。
一旦全情投入,我丝毫没有觉得影片太长太慢太闷,反而正是这种节奏造就了其史诗气度。大卫·里恩以这样的方式拍这样一部电影,最好地贴合了劳伦斯的传奇,他们同样的张狂野心,也同样的高贵不凡。

这一次观影的另一大收获是清晰看到以前所未见——无论是劳伦斯的同性倾向,还是他被土耳其人俘虏羞辱的经历,对这些在那个保守年代还不便言说的内容,大卫·里恩留下了大量的意会线索。
劳伦斯被土耳其人俘虏鞭打这段,当年印象颇深,虽不明了,但感觉怪怪。从劳伦斯的蓝眼睛到土耳其军官的红嘴唇之间的反打特写镜头,多次表现土耳其士兵猥亵笑容的镜头,这样的性暗示放在50年前是含蓄隐晦、不可言传,而放在50年后的今天,俨然变成了夸张露骨,观众席里响起了然的笑声就是明证。
彼得·奥图对于劳伦斯的塑造明显有柔美化的一面,不时会流露出女性化的肢体语言,这显然出自编导演的合谋。近4小时长的片中涌动的全是男性角色,女的一个没有。最MAN的是阿拉伯的劳伦斯,最娘们的也是阿拉伯的劳伦斯……

我不会把对《阿拉伯的劳伦斯》感受体验的大幅提升都归功于大银幕的震撼效果和细腻传达,毕竟,我也不是当年那个懵懂无知的我了。当然,观影体验依然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坐在我旁边的陌生男士,观影中不时低头翻看手机,显然小小的4寸屏比十几米的大银幕更能吸引他……

最后,还是用罗杰·伊伯特的评语来作结吧——《阿拉伯的劳伦斯》“就像一个高个子屈身于一间低矮的房间之中。你可以通过观看录像了解影片的大概情节并略略体会其伟大之处,但要真正感受里恩这部巨作就必须设法看到大银幕放映的70毫米胶片版。对于一个电影爱好者而言,这是一生中必做的几件事之一”。

 5 ) 剑的双刃——[阿拉伯的劳伦斯]

    一直以来都偏爱战争题材,或许是缘于能够将人性底下那种最没有掩饰的欲望赤裸裸的展现。而对于[阿拉伯的劳伦斯],我实在难以定义它的立位。说是一战,但完全跳开了主战场;说是沙漠中的阿拉伯与土耳其之战,正面交锋的时段却又太少。总之完全没有战争场上的可怖与惊惧,却依然令人震撼。
    最初出现的劳伦斯和任何军官都没有什么不同,而大卫·里恩用了一个细节就表现出他坚毅过人的品格:行走沙漠时,因为同行的阿拉伯人不喝一口水,他便坚定地将已倒出的水又倒了回去。他手无寸铁却无畏地斥责阿里的野蛮粗鲁和愚昧;在英国同僚面前又公开支持哈里斯王子的思想。这个一开始被阿拉伯怀疑与不信任的英国人却终于带领着他们从土耳其手上夺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可是,劳伦斯高估了自己。他以为只要自己努力想做什么就总能成功,就像他从桀骜难驯的阿拉伯人手中得到了他们的民族服装也同时收获了他们的钦服那样。他却忘记,眼睛、头发与皮肤的颜色是永远无法被改变的。成为土耳其人的俘虏并经受拷打成为劳伦斯思想的转折点,他意识到自己只不过是个普通人,想要的也只不过是种普通人的生活,于是又毅然从阿拉伯抽身。
    劳伦斯最后的悲剧在于他成了一柄双刃剑,太过耀眼的锋芒已经划开了原本相安无事的那层界面,如同尖利的器具划开皮肤后淌出来的总是鲜血一样,当他的存在已然触及了双方国家的政治利益,当他显示出割破表象展现根本这种可能的时候,他最后的命运根本是毋庸置疑的。
    在阿拉伯人民眼中,劳伦斯是他们的英雄。大卫·里恩的伟大之处,在于除了突破60年代固有的拍片方式展示出沙漠、战争的宏伟,还捕捉到了人心底最微妙的一种感觉。一个在战争中高傲无惧始终勇往直前的领袖,在面对自己心底的恐惧时同样会迷惘畏缩手足无措。他的恐惧来源于对不同民族是否真能融合的怀疑,来源于对自身存在究竟是为了什么的诘问,来源于继续留下抑或远远避开的矛盾。
    战场上的神毕竟还是要生活在俗世中的。劳伦斯和他之后的巴顿一样,战争总有结束的一天,当他们凯旋的时候眼睛里已开始对未来有了犹疑的神色,好像对他们的命运已经有了某种暗示。他们是在靠战争完成自身存在的价值,遗憾的是劳伦斯不是政客,而巴顿也没能成为第二个艾森豪威尔,战争之外他们不可能有其他建树。以这点而言,劳伦斯的结局无疑比巴顿更惨烈。
    仗还没有打完,英国和阿拉伯就坐到了一起。他们合计的是拔掉劳伦斯这个钉子。不过自然,话不是这么说的。政客的高明处,就在于把国家和土地看成棋盘,天地万物为我所用,皆是由我操控的棋子,劳伦斯的命运自然和棋子没任何分别,等到他们想收回,也不过是稍稍举个手的小动作而已。
    表面看来,劳伦斯的归来也算是风光无限,甚至有人以能和他握手为荣;但作为一个军人,不解政治风情只能让他觉得无助和铺天盖地的寂寞。大卫·里恩并没有交代离开战场后的劳伦斯过的是何种生活,只是用一个很平缓的开头描述了他的死亡:在狭窄而悠长的公路上驾驶着摩托,突然车直飞出去,而劳伦斯的眼镜挂在了树梢上。仿佛这段路途也就暗示了他逼仄且无奈的人生,晃来荡去的眼镜又像极了他的内心,无上的荣耀只不过是遮掩心底落寞和恐惧的外衣。
    看惯太多的人在收获名利时惊喜到不知所措的表情,但人生永远是公平的,风光底下的有时可能就是甚至不堪的另一种面目。当然劳伦斯的悲剧更多给人的感慨并不在这方面,他的那些无能为力并不取决于自身。诚然他能够带着众多阿拉伯人民去收复他们自己的土地,他却不知道自己的归宿,也没有能力摆脱被摆布的命运。
    战争在这个时候突然显示出它的可笑,它可以被称作为政治的最高形式,但充其量它也不过是权利欲的另一种附属品。古今中外又有哪一场战争是能与政治全无瓜葛的呢?强者是为了更强,强到足以掌控他所了解的天下;弱者是为了变强,强到足以从原先的强者手中夺回那个天下。人心的欲望一旦被放大到那种程度,就不是可鄙可耻的问题了,那是可以登堂入室无可厚非明镜高悬一般的张狂。

 6 ) 沙漠的汉子-阿里

劳伦斯不消多说,很多朋友也已经分析过了,是个相当迷人和矛盾的多面体,他身上爆发出燃尽一切追逐自我和梦想的力量,让人敬佩又唏嘘动容。不过在这里,我就想吹一波甚少人提及的阿里。真的是个很有趣的角色。

阿里.伊本.艾卡利希,是个豪迈而自傲男人。作为一族酋长,沙场大将,有所学识,又胸怀理想,他很自然地对自己和阿拉伯民族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他对外来者是揶揄而不信任的。他对自己的“野蛮”传统泰然自若,喜欢称呼劳伦斯是“英国人”,调笑文明世界的绅士们对大漠和阿拉伯的不理解,为自己是游牧战士和沙漠居民而自豪。正如书上所言,“沙漠是没有船的海,贝都人想去哪里就去哪里”“怎么,你要教我们贝都人战争?”

但同时,他又是谦虚的,有风度,有气量的。他对“英国人”的挑衅和调笑点到即止。而骄傲并不蒙蔽他的眼睛。他能接受劳伦斯的谴责,能真心欣赏劳伦斯的强大,坦诚而不嫉妒。尽管有时也会对他人针对阿拉伯的批评很敏感,但能控制情绪,客观认识到阿拉伯民族的问题。在联合议会上更是克制自己大局为重忍让奥度,最后痛定决心进军政治---即使他骨子里可能并不适合政治,但只要对民族有用,他就会去探索,去努力学。哪怕要从翻看小学课本学起。这种诚恳和勇气,是否和我们近代史中那些救亡图存的勇士们有几分相似呢?

他又是忠诚的挚友。从一开始对劳伦斯的针锋相对,到倾心欣赏,到两肋插刀。他见证了劳伦斯所有的高潮和低谷,理解了劳伦斯灵魂深处的痛苦,比所有人都珍惜劳伦斯的付出,并默默支持他陪着他。直到最后一刻,再无前路,不得不分道扬镳之时,他选择为从未哭过的劳伦斯流下眼泪。只有真爱两个字足以形容。

总之,这个象征着“阿拉伯的觉醒和新生”的阿拉伯汉子,真的是各种苏。 更不用说从颜值,形体,荷尔蒙方面而言,阿里也是爆炸的。

还记得他普一出场,就是穿得一身潇洒的全黑。及肩头巾,修身长袍,外加一袭透纱披风,脑后的金带和腰间的银流苏随风飞舞。飘逸又有几分低调的华贵,让人心生好感。虽然他二话不说就执行传统把劳伦斯的向导枪决了,却也不显得很坏,对劳伦斯的暴怒只是回以不以为然的调笑,更对劳伦斯的强硬颇为欣赏,也不勉强他跟随自己回营,策驼离去,掌控自如,悠然自得。

随着剧情推进,更可见阿里举手投足间干净利落,坐得豁达,站得端庄,军人的精悍和贵族的优雅无缝兼容。加上一双灵动深情的褐色大眼睛,当真苏得紧。

更不用说电影最后,阿里踏着夜色向观众走来,双目噙泪闪闪发光,因痛苦而拔刀,旋即又远去隐没在黑暗中,是真的难以形容的(生理上的)美丽和(心理上的)唏嘘

唉!!!这么帅的汉子哪里找啊,且让我自私地影评吹一波他吧!

 短评

9 。看的第一部关于阿拉伯的片子,沙漠的画面甚是壮观,3个半小时没看到一个女的..

4分钟前
  • Mannialanck
  • 力荐

那个划火柴的一瞬,窒息了。美哭了。(某派弄几个灯泡拿软件一修那叫哪门子的自然奇观美)。至于内容,我完全被阿里那深沉的爱感动了。阿里的出场,影史第一。

8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重刷大银幕4K。你是哈里斯的阿里,他是哈威塔特的奥达,他们是XX的XX,而我,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只有两种人觉得沙漠有趣,一个是贝都因人,一个是上帝。劳伦斯,你不是贝都因人,可惜,你也不是上帝。所以你只能亲手杀死自己救回来的人,亲眼看着自己的仆人死去,克制不住对暴力和复仇的享受,最终拱手交出自己的阿拉伯。|20161211-各方都想摆脱的英雄,找不到归属的堂吉诃德。大银幕看4K修复,沙漠影像美到心颤。

10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如果没有最后半小时在大马士革的纠葛,那之前在沙漠中的征伐与厮杀就不会如此摄人心魂;这是一部会让你爱上大屏幕的电影,这部电影说明了伟大的电影为何属于电影院。有些地方拍得确实轻佻,海斯法典擦边球,倒也更符合传说中那个更真实的劳伦斯形象了。

1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8/10。劳伦斯是映射英国野心的陨落,自我神化的英雄气概颓然崩溃,只能穿起曾烧掉的军装回归身份认同,阿拉伯起义成功后无力发展建设还要靠英国人的帮助,他被同时抛弃成为达成殖民政治协议的棋子,追求功勋的速度最终让其死于超速,在天主教堂的追悼弥撒外被各界名流议论。气势的宏大离不开构图和剪辑技巧的超绝,火柴与朝阳的颜色相似性代表初征的劳伦斯满怀理想,打破他静夜思的少年俩避免了画面单调,表现袭击土耳其铁路的蜿蜒沙丘相拥着蜂拥而下的游击队,劳伦斯举着信号枪跳出战壕仿佛站在世界的中心,在潜入土耳其城市被当作逃兵、纯白肉身受辱,躺入污水的劳伦斯在黑夜的岩石间慢慢前进,身心俱损的内心变得残忍,结尾看到骑骆驼的人,他从吉普车站起又马上坐下,认识到自己不再被阿拉伯需要。美国记者的名片连接大漠、王宫两个地点的转场连贯。

20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这是一个不可能产生史诗的年代。所以,我总是隔一段时间便挑一部那个时代的史诗片看。我一直相信真正的勇气,梦想与崇高,尽管它们已经被那些该死的选秀节目和名人报道低廉化。

24分钟前
  • [已注销]
  • 力荐

hkiff放映,上下场,开始前各有一段四分钟的主题演奏曲。震撼绝伦的大远景,一个最终回家的英雄

29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是劳伦斯成就了彼得奥图,是彼得奥图成就了劳伦斯。在一切技术层面都尽善尽美的时候,如果没有奥图那种雌雄莫辩的气质,这片也不会达到如今的地位

31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力荐

普通人眼中的劳伦斯和阿拉伯之于世界同属异类,卷入重洗时代格局国家阴谋漩涡的个体群像,对战争暴力的探险享受到麻木悔恨,转场剪辑配乐实景摄影服饰无不大气,非神阴柔奥图尔和沙里夫的暧昧,年轻人发起革命老年人维护和平这就是政治。2K4KDVD蓝光隔年持续N刷,个人影史十佳,不会再有的史诗。

35分钟前
  • seabisuit
  • 力荐

一个无名小卒、甚至是滑稽之人,只要在特定的环境下,他就可以成为一个复杂的人、伟人。但当他再次离开这特定环境,就像鱼爬上岸后又回到水里,他就会被淹死。

40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自虐,起码有受虐倾向。被鞭打后的转变。不是我一个人觉着他很基,小心翼翼的维基把他归为Asexual,哼,才怪!http://en.wikipedia.org/wiki/T._E._Lawrence#Sexuality

43分钟前
  • ζωήιδ
  • 推荐

其实是1962年完美的五星电影,留下一颗星,是给你与这世界保持安全的距离。这样的电影很好,但你不一定要看,除非你承受得起,看完后的孤独。或者你看不懂,这样也好。但是当你得知劳伦斯的秘密以后,明白人生也不过这么回事时,究竟要以怎样的态度继续活下去?那么就去了解,走出阿拉伯后的劳伦斯吧。

48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战争是年轻人的战争,和平是老年人的和平。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重温了一遍。很多人认为本片是讲述追求民主自由,但个人持保留意见。一战片的数量虽然相对不多,但不乏精品,而且因为政治背景往往显得更为客观富有反思色彩。个人最喜欢的五部一战片依次排列是:《西线无战事》、《光荣之路》、《圣诞快乐》、《红猪》、《阿拉伯的劳伦斯》。

51分钟前
  • [己注销]
  • 推荐

只有男人没有女人的电影,在文明和野蛮之间冒险的小人物史诗。谢天谢地有中场休息,不然真的要全身麻痹...不是英国的劳伦斯,而是阿拉伯的劳伦斯,因为去过沙漠后心里再也装不下别的东西。

5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之前嫌它太长,一直没看,没想到进到沙漠后,就再也停不下来了。音乐和摄影都非常棒,人物塑造和演员的表演也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轮流在热血逼和文青两档间无缝切换的彼得奥图和老狐狸费沙王子,不愧是青史留名的史诗电影,即便白人救世主的设定让我很不舒服也无法让我否认它的出色。

56分钟前
  • 生菇
  • 力荐

本科要求写五千字《阿拉伯劳伦斯》的影评,似乎是只能写表演,记不住了。最后实在凑不够,就写电影里连骆驼都演的很好,一般骆驼鼻孔要喷白气要不停咀嚼,而电影里骆驼都那么高贵典雅,站着就是站着。

57分钟前
  • 老袁
  • 力荐

大概只有那个年代才有这种波澜壮阔的史诗电影了啊,沙漠里面的景色都太美了让人窒息。劳伦斯一袭白衣就是救世主的形象(还挺娘的),人物性格的多面性电影也刻画得很全面。彼得奥图好棒啊。修复版也是效果特别好,值得收藏蓝光啊!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为了那么多经费和5年的拍摄时间,我给四星。其实我只看了一遍,真没觉得那么棒,4个小时还累得要死~

1小时前
  • 飞天PP猪
  • 推荐

一部需要看很多遍的电影,如果少年时期一定会睡着,青年会热血沸腾,中年会陷入思考,但如果已是暮年,一定会痛哭流涕不能自已。

1小时前
  • 人类学科研究员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