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气球

HD

主演:Aida Mohammadkhani,Mohsen Kafili,Fereshteh Sadre Orafaiy

类型:电影地区:伊朗语言:波斯语年份:199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白气球 剧照 NO.1白气球 剧照 NO.2白气球 剧照 NO.3白气球 剧照 NO.4白气球 剧照 NO.5白气球 剧照 NO.6白气球 剧照 NO.13白气球 剧照 NO.14白气球 剧照 NO.15白气球 剧照 NO.16白气球 剧照 NO.17白气球 剧照 NO.18白气球 剧照 NO.19白气球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白气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朗新年之前,小女孩纳西亚(艾达•莫哈默德哈尼 Aida Mohammadkhani 饰)随妈妈到集市购买过年用品,路过驯蛇人的摊位,发现众人围观,挤进去才发现他正在吆喝,要观众掏钱看蛇类表演,并贩卖肥大的金鱼。纳西亚很想买一只金鱼,但是因为家境贫寒,妈妈手里只有500图曼的过年钱,而一条鱼要100图曼,所以妈妈只得带着纳西亚回家。她本想用新年礼物跟妈妈讨价还价,但却被严词拒绝。失望的她只得拜托哥哥帮忙,结果哥哥说服了妈妈,把500图曼给了她。纳西亚把钱放进小鱼罐,兴冲冲地跑到养蛇人的摊位,准备满足心愿。然而事情在此突然发生了转机……  本片获得第48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武逆 第1季·动态漫快乐东西第七季小鬼闯巴黎机器人大战 第一季射击犯罪现场调查:迈阿密第三季欲海潮惠伦森·努涅斯:成人心理罪(电视剧)目中无人2022火星救援(国语版)蓝色的花因为遇见你夜枭送错礼饼煲错薑光照派呆子奋力一搏生死恋1955侦探克罗伊特致命的一击比利·金传奇家的港湾第五季邪神与厨二病少女 第二季发明之父犯罪活动爱在春天 DVD版远大前程双龙会晴空血战史匹诺曹(原声版)恋上纯喫茶1人前冏事决胜21点你带着我侠义双雄火线追凶之掘墓人神骡大闹足球场武神主宰哦!爸爸们霹雳神偷 (国语版)近在咫尺云中居三子优雅的世界(上部)蓝鸟意大利制造2018

 长篇影评

 1 ) 那只摇曳竿头的白气球

本片绝大部分时间里,聚焦小姑娘买金鱼事件,不及其余。观众自然全情追随,须臾不离。唯恐可爱的小丫头真的丢了钱/挨了打/扫了兴并因此过不好新年,患得患失。熟料到片尾,小女孩终于得偿所愿,观者长吁一口气,准备怀揣HE大结局满意而归时分。导演镜头切换,对准那个成全了屏幕内外所有对皆大欢喜HE有执念人们的阿富汗男孩子。对准他落寞的脸色/茫然的眼睛,以及他那只摇曳竿头的白气球。那一刻,真心的,令人在猝不及防/措手不及之余,被啪啪打脸。

不得不说,这就是此片点睛手笔。本片因此而不同凡响,因此而意味深长。 除了片尾这个杀手锏之外,片子其实还多有可圈点之处。就此简述如下:

一、自然天成。小姑娘就是传说中老天赏饭吃类型吧。完全不着痕迹,这是演技至高境界了吧。还有哥哥,以及那个阿富汗大男孩。貌似全都是素人演员,就像是在演自己。举手投足自然天成,绝无分毫斧凿痕迹。

二、伊朗新年。百度查得伊朗新年是3月下旬(大约3月21日),但是,看片中新年时间起点是白天?有点纳闷。这个可以先存疑,留待日后求解。

三、金鱼象征。查百度得知金鱼在伊朗新年文化中,寓意为:生机勃勃。难怪,不论是小姑娘,还是邻居家小男孩儿,都选中金鱼。

四、少数族裔。不论在哪个国家,都会有少数族裔。如何对待他她们,他她们又如何自处,放在今天也是个热点话题。比如流落在各个国家的那些难民群体,再比如我们这些京漂族。实际情况是,少数族裔多为多数族裔者打工/铺路/建设。当然了,从另一个角度看去,少数族裔也得仰赖多数族裔的智慧/科技/医疗生存生活。相互依存,是这个关系的实质。本片也用那只摇曳的白球,更明晰地把这种关系,高挑竿头,展示给我们每一个人。

五、伊朗电影。陆续看过《小鞋子》、《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以及新片《我在伊朗长大》(姑且算作是伊朗电影吧)。怎么说呢,很异域风情。和想象中的波斯帝国,反差很大。这些片子展示的,都是伊朗经济落后面。跟我耳闻目睹的信息,相互不对接。估计也是一个贫富悬殊/两极分化严重的国度吧。有待证实。

其他就木有其他了。总的感觉是好片子,必须好评,8.5/10分吧。

 2 ) 没人要的白气球和没有家的哈扎拉

看了好几篇豆瓣影评,发现大家主要在拼文笔,没有几个在写真正的对于电影内涵的理解。

如果不谈这部电影背后的伊朗民族问题与政治背景——那你等于没看懂。

首先要说一点,这个在片头就出现过的有着东北亚面孔的卖气球少年是个哈扎拉族。那维基百科一下哈扎拉族就会获得这些:

「哈扎拉人(波斯语: ,Hazāra)是一个使用波斯语族哈扎拉吉语为母语的民族,拥有突厥-蒙古人血统。他们的主要居住地是阿富汗中部、伊朗东北部和巴基斯坦西北部(主要是在奎达)。哈扎拉族大多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是阿富汗的人口第三多的民族,人口占全阿人口的9%。还有许多哈扎拉人以难民身份居住在伊朗以及世界各地。」

所以我们可以判断,这个在德黑兰街头漂泊的哈扎拉男孩,应该是以难民身份居住在伊朗的「难民」。

导演在长镜头的最后出现了片中唯一的独白,也是最后的台词:1937年初,这才是刚刚开始。

那在1937年以后发生了什么呢?

「多斯特·穆罕默德儿子哈比卜拉·汗在1901年继位,大赦所有被迫害的人。但长期的民族隔离政策造成哈扎拉人几乎在整个20世纪都被歧视[9]。

1940年在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的统治下,阿富汗政府对哈扎拉人加税,同时普什图人免税并可以从政府拿到补助,这使得哈扎拉人再次反叛。在政府镇压了这个反叛之后,去掉了这个新税。」

哈扎拉人由于受不了普什图人的歧视,而在1940年,发生了反叛而被维稳。

那是否到了伊朗的哈扎拉人就真的逃离进了一个没有有色眼光的世界呢?

这部影片给了我们答案——哈扎拉人的边缘感和被歧视是中东国家的普遍现象。

作为波斯人是要民族的伊朗,在片尾,即使连单纯的波斯族孩子也都无法去接纳一个哈扎拉族少年。

即使他为他们卖掉了两个彩色气球,却没换到一点成为朋友的可能,甚至是一声「谢谢」。这可能是一些从他们有记忆起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哈扎拉族爱背叛普什图族」、「哈扎拉族都是骗子」、「哈扎拉族都是流浪汉和小偷」……

这种隔膜和歧视在民族间蔓延、它没有国界、不区分你是逊尼还是什叶、无论你是否了解、年龄多大,它正在变成一个民族的一种文化。

所以,结尾他只能一脸茫然的在和那只没人要的白气球一起,去思考到底到底哪里才是一个可以一起过新年的家。

我相信这也是导演要探讨的关于中东边缘民族的问题。如果你跟我说作为一个阿巴斯的助理导演出道的贾法帕纳西没有一点政治表达我可不信。

当然了,如果你想更多了解,还可以去看一下什叶派和逊尼派,普什图族、哈扎拉族和库尔德族,伊朗和阿富汗在维基百科的词条。

手机直接码字,一定有问题,有时间再用电脑回看编辑下。大家先看个意思,如果有人看的话。(手动微笑)

 3 ) 呈现儿童本来的模样

这是一部很日常又琐碎的电影。感觉我并未看懂电影真正要表达的东西,只觉得电影带我进入了儿童的视角,不论国籍肤色,儿童总有他们的相似之出。而人也总有我们的相似之处。

金鱼店让小朋友从下往上看金鱼才显得胖,笑死我了。小朋友总是爱幻想又固执,最后也欣然接受这样看金鱼。

工作后的我,学会如何有效率地做事,做计划。看这部电影会觉得小朋友真是不考虑效率和计划,还莫名地固执。多次被妹妹的傻气到,但剧中人物剧情的多次反转,最后没想竟然是he。作为大人,我会因为各种听起来就很麻烦的事,放弃自己想要的东西,自己的梦想,理想。而这位傻呼呼的妹妹因为坚持,最终竟然在大家的帮助下得到了金鱼!

明明整体色调如此灰暗,却因为这个小女孩,整个故事都明亮起啦。

剧中每个角色也很有代表性,却都未展开,短短呈现一下就结束~

小女孩:纯真,简单,好奇心强,有点话唠。轻易相信他人。

哥哥:明明是个孩子,但也会保护妹妹,一副小大人的模样。

老妇人:热心帮助小女孩,但也不忘指责她没有好好听妈妈的话。

金鱼店老板:市侩,但依旧心存善意。

阿富汗男孩:有点冲动,但其实很善良,

 4 ) 不属于天空的白气球

当看到卖气球的小男孩终于发现了主角纳西亚掉了的钱,露出暗暗盘算着什么的眼神,还以为他会等这对兄妹把钱捞上来后想办法抢去。也疑惑为什么纳西亚的哥哥会如此粗暴地夺过男孩手里的木杆,直到他们称呼他为“那个阿富汗男孩”。

直到阿富汗男孩回来,木杆上少了几只气球,手里却多了令人感动的“及时雨”口香糖,少有的正面近距离特写,他正对着观众,露出喜悦而平等的笑容。孩子不再是被低看的,微不足道的。他们真正成为了主角,取钱的难题也开始变成游戏,这才是属于孩子的方式,于是困难没什么大不了,游戏之间,轻而易举。

但那个阿富汗男孩没被允许加入,只是眼巴巴看着,跃跃欲试。片名《白气球》的真意这才开始显现。

当兄妹俩成功取到了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跑开,又捧着金鱼缸跑回家。卖气球的男孩拿着木杆系着白气球歪坐在原地,我们跟着镜头一直盯着他,又听到来往三次骑着自行车的人正唱着歌,大家都在忙碌,急着赶回家欢度新年。隔壁裁缝店里的学徒经过,和几位过客攀谈了几句,过路的老人对呆坐着的男孩说,“回家吧孩子”。最善意的总是个别老人和孩子,但回哪里呢?他仍坐在关闭的店铺门口,听着附近广播里新年的倒计时,怅然若失。除了转瞬即逝的笑容,他的表情都很不起眼,如果表情激不起任何水花,会不会就没表情了?最后镜头定格在起身后的他。他要回家吗?还是要把最后一只白气球卖掉呢?

观众的目光一直聚焦在了这位将近结尾才闯入的阿富汗男孩身上,仿佛摄影机也被这位不在计划里的过客攫住了注意,不再追逐我们的主角纳西亚,甚至对她最终的告别都毫不在意。纳西亚在最后一次跑过镜头后应该是停留了片刻,我们看不到她,只是听到哥哥问她“你还在等什么?”,之后他们彻底消失了。镜头不忍跟着主角离去,还是专注地看着他。这种关怀的视角和姿态正如《特写》里盯着那只一路向下滚去的废旧易拉罐。

从没见过用木杆卖气球,为什么用木杆系着气球卖呢?是因为系在手里太容易飞走吗?即使是纳西亚也低低地拽着她心爱的气球。气球在这里不再接近天空,玩具竟然显得如此沉重。

纳西亚和哥哥在除夕这天度过了一个怎样惊险的午后?突发的困难多米诺骨牌似得一个接着一个,好在终究化险为夷。那么这个阿富汗男孩的困难呢?对他来说,纳西亚的烦恼恐怕是他想都不敢想的,母亲的唠叨,父亲的生气,让纳西亚着迷的游动起来像是跳舞的昂贵金鱼,纳西亚的哥哥宁愿用买金鱼的钱看两场电影...多么奢侈。他有父亲母亲有哥哥吗?他为金鱼驻足停留暗暗赞叹过吗?他看过哪怕一部电影吗?不禁想,除了他,那些阿富汗女孩呢?女人们呢?她们又会如何?

卖金鱼的老板告诉纳西亚,从鱼缸上面看金鱼都是瘦的,从旁边看则都是小胖子。视角的欺骗性是否也影响了我们?那位热情过度的士兵,那位拿了纳西亚鱼缸里钱的舞蛇人,是否真得那么可疑?我们不知道,就像不知道哥哥用什么理由说服了妈妈同意买金鱼。对孩子来说,世界从来不是敞开的,对观众来说也一样。

又是阿富汗人和士兵,想起阿巴斯后来的作品《樱桃的滋味》里的阿富汗学生和最糊最真的DV里手握鲜花的微笑士兵们。

Kids help kids并非总是成立。卖气球的男孩在转瞬间就被这对兄妹遗忘了,明明面对大人时,这些孩子一样无助。而母亲又何尝不是呢?明明也被无助地困在无休止的劳动里,即使面对孩子时她总是摆出强者的姿态。

让人欣慰的是,纳西亚在片尾离开之前为卖气球的小男孩停留了一会儿,也许那一刻的她像对之前的士兵一样招着手轻声道别。这是小小年纪的她唯一能做的事。

因为题材限制严酷,伊朗电影人们在有限的选择内将视角对准了儿童,但这没有阻挡他们直面真实,发现现实里的顽疾。因此伊朗的儿童片里不仅有一以贯之的纯真,也有对孩子们来说无法摆脱的生活困境。渐渐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几部对真实和虚假的张力异常感兴趣又挖得深入的都来自伊朗,深深感佩于那股不被规则限制住的韧劲。

也心生疑问,不止电影创作者,对于每个社会人来说,人的无能(无事能做),究竟是因为束缚太多衬得人能做的太少?抑或是人太小看自己了? 就像《十段生命的律动》里说的,我们因过于依赖而不幸,究竟是什么在阻碍你成为你自己?

 5 ) 为了那一见钟情的理想

我以为电影的名字会叫<金鱼>的,
才发现最让我感动的并不是最后得到了那条小肥白金鱼,
而是在卷帘门前飘荡的白气球.
那个身影落寞得让我心里堵得慌,没有得到一句"谢谢"或是"新年快乐",只是望着兄妹俩开心得跑远,剩下一个人和一颗白气球在风中飘荡.
我明白,其实重要的是他收获了一起嚼口香糖时开心的大笑和最终拿到500图曼的喜悦.
没有什么能比可以帮助到别人更让人满足的事了.

在哥哥劝说妈妈的时候,我以为妈妈会铁石心肠地坚持不给妹妹买鱼.我错了.
在训蛇人拿走那500图曼的时候,我以为纳西亚再也拿不回去她的钱了.我错了.
在金鱼店里,当那个老妇人得知纳西亚丢失钱的时候,我以为她会冷漠地头也不回地走掉.我错了.
当金鱼店老板说一条鱼要200图曼的时候,我以为他是个黑心的骗小孩的坏老板.我错了.
当衬衣店老板不停埋怨着他的顾客的时候,我以为他会大声训斥兄妹俩.我错了.
那个过来搭讪的军人,让我一度认为他是个人贩子.我错了.
当关门的那家店老板说他正在洗澡的时候,我以为他绝不会过来为兄妹俩开门.我错了.
当卖气球的小男孩不见的时候,我以为他也不会回来了.我又错了.

究竟是我太邪恶,还是电影太纯洁?

我想纳西亚是想过要把剩下的400图曼给那个军人的.
金鱼是小纳西亚的理想,虽然有时要换个角度看,金鱼才会变得又肥又大,变得跟自己第一次看到它时一样.但纳西亚觉得自己看中的金鱼就是与众不同的.

我们为了那一见钟情的理想啊,乞求过,错失过,跑过,哭过,笑过,等待过.
但最后总会遇到那一颗白色气球,因为我们守着我们的理想,不曾离开过.


我一直在等一部电影,可以让我疯狂地想写下一些文字.
我以为会是好莱坞大片,或是奥斯卡获奖电影,我错了.
原来是这部干净得让我感觉自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很纯洁时候的电影.
我仿佛瞬间又经历了一次自己的童年.
飘飘然了...

小女孩的表演真是太好,好到已经不是表演了.

 6 ) “小中有大”的一部电影

看够了好莱坞大片就像吃多了大鱼大肉使人上火。而《白气球》的情节如此简单,镜头如此真实,清淡的如同白开水,但却真的解渴解油腻。

影片用纪实的手法展现了一个极为真实的故事(谁会怀疑这样的故事不真实呢?),我很崇尚这样的故事题材——哪怕是虚构的,也是真实的不会惹来半点怀疑。相反,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网友拍的“小制作电影”,虽然也是采用纪实手法,但其所述的内容更像是神话。没有什么比表里不一的感受更恶心了。

很多人都拿钱当挡箭牌,说没钱拍不出好片子,甚至让我也一度这么认为。今天无意中瞄了一眼《白气球》,让我大为吃惊——原来牛人是可以用奶粉钱拍出情节极其简单、内涵又如此深刻的电影。

导演说这部片子是反映“边缘人群对事物的影响力”。体现在情节上上,就是那个不起眼的卖气球的阿富汗少年最终解决了最大的矛盾。没错,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片中的矛盾真的不算什么,我们都会赞同片中那些大人对小女孩所说的话:“等过些日子店主来了再说吧,反正钱是不会没的”。但是对于小女孩来说今天拿回钱就能实现新年里的最好心愿,以及消除回家可能挨批的担忧(大人都知道她妈妈是不会太过责怪她的)。

“边缘人群对事物的影响力”。我相信如果换成好莱坞导演,很可能演绎成“外星人来袭结果一个乞丐无意中拯救了全人类”。不足为怪,在我们成人的主观意识中“外星人来袭”算的上够大的事儿了。可是伊朗这位导演却另辟蹊径但又殊路同归,在孩子的主观意识中“这500块钱丢了”就等同于“外星人来袭”。每个人都有童年,有一种经验是最具普遍性的——当你追忆童年时,一定会找出某件重如泰山的“大事”现在看来却轻如鸿毛。

那些大人们也都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小女孩,遗憾的是他们绝对有能力帮小女孩拿回那500块钱却没能帮到底。这是由于他们对这件事并不重视或还不够那么重视,换句话说这不是“外星人来袭”,所以无法刺激他们的行动力。

大人无法理解小女孩的痛苦乃是因为他们是大人。物伤其类,小女孩的哥哥还有阿富汗少年能理解小女孩的痛苦。如果说小女孩哥哥的鼎力相助是因为一家人,那么阿富汗少年的援助之手绝对是极富人道主义,要知道他可是牺牲了两个气球,这对他来说可不是“举手之劳”。

每个人都有他巨大的存在性,哪怕是再小的人物再边缘的人,也会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物产生巨大影响。所为我们不要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不要忽视渺小客观现实背后的那个巨大的主观世界。

《辛德勒名单》里有句经典:救一条人命就等于救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即是所救之人的主观世界。

同样,你可以轻易的踩死一只蚂蚁,但却毁掉了一个世界——那只蚂蚁的世界;帮助小女孩重获那500块钱于你也许只是举手之劳,但却让小女孩的世界充满新年的欢快。

影片没有好莱坞式的大结局,一切显得那么朴实。导演展示的这种朴实恰恰越发给予观者一种细细品味的能力,让我有能力关注到最后近似静止的镜头里那个不起眼的白气球。

 短评

看到了求而不得任性哭讨的渴望焦灼,看到了闯下祸事四处求救的难过折磨,看到了获得帮助如愿以偿匆匆离去的喜悦美好。不喜欢她对母亲的苦苦缠闹,对鱼儿挑三拣四,不喜欢她买鱼时的三心二意,丢钱时笨手拙脚,不喜欢她对哥哥的喋喋不休,对给予帮助的白气球男孩无礼冷漠。童年与成年的自己正相互和解。

4分钟前
  • 秋天的黛西
  • 推荐

少了几只气球,多了令人感动的口香糖,kids help kids. 当取钱的难题变成游戏,才是属于孩子的解决方式,但买口香糖的孩子却没法加入这个游戏。最后观众的视线转向那个闯入的阿富汗男孩,白气球的真意也开始显现,路人对他说“回家吧,孩子”,回哪里呢?他坐在关闭的店铺门口迎接新年的到来…伊朗的儿童片里有一以贯之的纯真,也有无法逃脱的生活难题,看着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大人的旁观让一切变得异常困难。不想理解的母亲,莫名发火的父亲,男人们围在一起发牢骚看舞蛇,女人和孩子们则不该去那儿…士兵和阿富汗人在阿巴斯后来的樱桃的滋味里也有重现

8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卧槽.比小鞋子、黑板拍得还好.天真可爱而又残忍不知感恩的孩子,回马枪杀得漂亮,观众以为至少有一声谢谢,再次留下无情的背影,只剩失落、孤独的白气球。这一豹尾堪比途中的检查、杀人回忆、第三人。真是天才导演。孩子象征民众,民众并不总是无辜的.

13分钟前
  • 西风独自凉
  • 力荐

本以为耍蛇人不会把钱还给小女孩,以为青年士兵会骗妹妹,以为哥哥会顺手偷走盲人的口香糖,以为阿富汗少年会把枪棍子的哥哥打一顿然后走掉,以为店主不会在过年这天来店门口…结果都和我想的相反。可能电影就是一片纯粹之地,能把人性的美好平铺直叙,我们把丑恶赤裸裸地呈现。

16分钟前
  • 薛定喵的汪
  • 力荐

好纯真的一部片,看得人打心眼里暖暖的。以及而且虽然没啥情节但居然很好看!loli战斗力爆表,萌的我都化了~想想小时候的祖国也曾经理所当然的如此喧闹而温暖,并且那时已然觉得这样的社会人心冷漠世态炎凉了,再看看如今各路如都市传说般的惊悚新闻,心情好复杂~

17分钟前
  • Woodring
  • 推荐

8/10。传统的圆环结构:开场一个在相关人物间平滑地转换焦点的运镜,临近结局他们又反复登场闭锁了整个叙事链条;兄妹无法独立弥补过失,就有与周围人交流甚至摩擦、摸索中步步到达目标,创作者都不打断任何一言一行,水到渠成铺张出鲜活、诚恳相处的市井群像,而不再是赋予政治诉求和廉价同情的躯壳。

19分钟前
  • 火娃
  • 推荐

你们家比《小鞋子》有钱,所以小女孩也任性,大人都不错,小孩子好那啥,你最后倒是谢谢人家,两星半。

20分钟前
  • 腐花儿
  • 较差

小女孩吵死了。可怜的阿富汗男孩,过年还得卖气球;借竹竿,花钱买香口胶给另外两个小屁孩却连参与一下粘钱都不让,最后小女孩捡回钱了,丫拿着钱买条金鱼谢谢都不说撒鸭子跑了,留下一脸怅然的阿富汗男孩,擦,坑爹啊?!

25分钟前
  • Haitooong
  • 还行

伊朗真的会拍儿童题材的电影,更难得的是这么多会演的小孩子。《小鞋子》《天堂的颜色》《谁能带我回家》《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都非常的细腻优秀。《白气球》这部电影最精彩的亮点都集在了小女孩的表演上,眼神的幽怨、表情的丰富,一点都不觉得稚嫩。《白气球》其实和气球一点关系都没有,在讲的是一条小金鱼,白气球的出现算是点睛之笔吧!

28分钟前
  • 弓谷所長
  • 推荐

儿童视角。只闻其声的父亲,无所事事的围作一团的男人们,富有同情心的女人,无助的孩子,好心出手帮忙的气球少年。剧情很简单,镜头调度很精准,特别是开头繁忙集市上的跟拍和家中四方庭院里的腾挪。阿巴斯编剧,贾法·帕纳西处女作,戛纳金摄像机大奖。

29分钟前
  • 鸡头井。
  • 推荐

我真的不喜欢那个小女娃……

34分钟前
  • Hao
  • 还行

鞋丢了拍部电影,钱丢了拍部电影,妈妈丢了拍部电影,这就是伊朗

37分钟前
  • 朋克大帝
  • 推荐

贫穷与善良,是伊朗儿童电影的母题。

42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伊朗儿童片有个特别厉害的地方:它不会为了照顾观众而让儿童也说出很有条理的台词,而是保留了那种没头没尾语无伦次(还有不会断句)的说话方式,这样带来的不是观众所想象中的令自己感动的空中楼阁的故事,而是显出更真实的生活状态。说到本片,其实大多数人都会有类似的状态,小时候,犯了个什么错,可能稍大一点就会觉得根本不是事儿,但当时就仿佛天塌下来,想哭哭不出来、急得要死却又不知道怎么办。其实片中的小孩儿并不总是讨人喜欢的,比如最后他们对卖气球小哥连谢谢都不说一声。但正是这种不知险恶却也不知感恩,是人最初的状态。人之初,并不性本善也并不性本恶,这种纯真的状态,才是电影打动人的地方。

44分钟前
  • junf
  • 推荐

勉强及格。帕纳西的这部处女作倒像是马克马巴夫的手笔,演员的状态调节都很好,主线只是新年买金鱼那么简单,但如同古希腊的英雄传说,女孩经历了不少波折,也引入了不少人物,基亚罗斯塔米的剧本还是很见创意的,耍蛇人跟卖气球男孩两个角色其实投射的是伊朗的社会现实——耍蛇人看似不要脸的拿走女孩钱进行表演的桥段,隐藏着波斯先民身兼多职传教的过往(用江湖技艺折服别人进而传教和传教士借看病宣扬耶稣并无二致),而普什图男孩帮忙后又遭兄妹俩无视的落寞身影,谁又能说其中没有政治现实的投射(尤其还给普什图男孩留了一个像是投降的白色气球),其实这一时期的基亚罗斯塔米,已经有了一种跳出伊朗的国际视角反观伊朗的提炼动机,某种程度上和《二嫫》一个思路,而张艺谋胡编乱造的民俗展示就低级多了。当然,基亚罗斯塔米也并非时时有此匠心

4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想到小时候特别想要一件衣服却得不到的心情,有个亲生哥哥真的很好。(但是我觉得当人在很认真的想得到一样东西的时候会不经意的不择手段利用他人而忘了感谢。)卖白气球的小男孩最让人心疼啊20160707

51分钟前
  • 十块小饼干
  • 推荐

伊朗咋那么多儿童片,关键还都拍得这么好;小朋友遇到问题脸都抽筋了,那是缺乏经验的纯白,无辜的小孩看得人不忍,从卖艺人、店老板到兵哥哥和气球小贩都“认怂”了……这是教我这样的观众做人啊!把我看得无地自容;全片没有[小鞋子]那么强的戏剧核心,倒是平平稳稳地把一件事给交代清楚了;“你们这些小鬼既然搞得定,叫我来干嘛……”

55分钟前
  • 发不沾霓
  • 推荐

第一部伊朗电影,致敬帕纳西导演和阿巴斯编剧。情节和结局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三星变四星。被卖蛇人“骗”钱却又因眼泪赎回;路上丢钱原以为老妇人只是象征性安慰,没想到真的帮她去找钱;卖鱼人不但没有侵占鱼缸,还最终把白金鱼为她预留了;裁缝没有帮上忙至少没怀坏心;哥哥路上借竿却被拒绝;士兵看上去不是好人可也没坑蒙拐骗她;去弄口香糖,哥哥却仍守住道德底线没有去偷;阿富汗少年去而复返,竟然弄来了口香糖去帮兄妹粘掉落的钱;最美好的是,三人嚼完口香糖的灿烂笑容,最残酷的是,兄妹拿着钱走开却留下阿富汗少年孤独落寞的身影和那只白气球,原以为会给予感谢或买下白气球。人性与现实,没有你想的那样好,也没有你想的那么糟,最美好的是整个世界都对你温柔善待,最糟糕的是阳光不会普照每一片土地与心灵,关键还是你的视角和处境。

59分钟前
  • 青鸾
  • 推荐

看了几个伊朗儿童题材电影,发现个特点,他们的儿童是直接跟成年人的世界碰撞的。一个是儿童很多失学,十几岁就进入社会谋生,另外一个似乎没什么玩具、儿童之间的娱乐游戏,儿童直接到街上跟成人世界碰撞。而成人对待他们的方式,几乎也是成人对成人的那种,并没有太把他们当作孩子优待和照顾。他们的学校是男女分校的,男孩子的学校呢,孩子们的交往就是硬碰硬,直愣愣的,可能有些歧视,就是感觉不聪明,笨笨的。有了女孩子参与,可能稍微会灵活一些,但也觉得遇到事情,处理的一点灵光都没有,着急。

1小时前
  • Sabrina
  • 力荐

作为伊朗导演贾法·帕纳西的处女作长片,看似简单的《白气球》,却将观众的情感调动自如,故事以一个小女孩新年愿望有一条金鱼为引,而那一波三折的买鱼过程,充满了真正属于孩子的纯真欢乐,但当我们都以为这只是一部充满趣味的电影之时,影片又用一个卖白气球的小男孩,赋予了这部电影别样的情感。

1小时前
  • 梦里诗书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