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京

HD

主演:张慈 / 牟森 / 高波 / 张夏平 / 牟森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流浪北京 剧照 NO.1流浪北京 剧照 NO.2流浪北京 剧照 NO.3流浪北京 剧照 NO.4流浪北京 剧照 NO.5流浪北京 剧照 NO.6流浪北京 剧照 NO.13流浪北京 剧照 NO.14

 长篇影评

 1 ) 出世还是入世,中国摇滚的必然选择

    前一阵儿看了《北京乐与路》,今天看了这个,或许还有什么北京杂种需要去看,或许这就够了。
    去年这儿会儿,心情不好的时候经常翘课去找卖盘的大哥聊天儿,在北京这地段儿,能坚持到现在还在卖盘的,当年大多是在这个圈儿里叱咤风云过的,但是如今呢,能卖个盘,能在五道口倒卖个小商品的,就算不错了,而能混成这样的还多是一些京片子,一些家长是知识分子的开放家庭,于是我们还能看到了庞宽,看到了刘东阳。
    摇滚作为一种出世的生活态度,为社会上一些抱有良知,爱好音乐的文艺青年而追捧着,或者被一些对社会失去希望的堕落青年而炫耀着,而这两派人又都在这个圈子里互相鄙视着,有的时候觉得个人意愿还是要得到一个尊重,每个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环境都不一样,不能强求圈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高雅,优秀,或者是所谓起码的正经。
    看到这个片子很震惊的发现莫过于混到Joyside,新裤子,挂在盒子上这个档次上的乐队,生活状态还是这样的惨淡,就更别想其他乐队了。中国摇滚这20年来很多人在抱怨在悲叹,发展了20年,不仅没什么起色,而且还有些发展的就发展回去了。个人以为想让中国摇滚能有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在于何日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在中国,傻子都知道,玩儿摇滚的不赚钱,其实在国外玩儿摇滚的也未必赚钱,但是外国有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制度,人们可以什么也不干,靠着这个制度保障他们生活,这样对于玩儿艺术的人来说,能解决温饱,自然有时间去对上档次的东西进行思考,对这种缺乏功利色彩的事物加以关注。譬如,西方的很多汉学家也是这样,一个汉学对他们的国家能有多少帮助呢?但是我们仔细探究一下他们的家庭背景发现他们多是中产甚至是高产家庭之后,有一个完善的经济保障支撑着他们为他们的兴趣,为他们的梦想而奋斗。
    每一个玩儿摇滚的人,都希望通过摆弄音乐达到出世,与众不同,或者只是简简单单的活出我自己,但是一个之于社会而存在的人都不能回避他们终有一天当青春挥霍殆尽,当年华老去,他们势必要重新入世,这时候人生的重新来过,又一次的职业选择,甚至是温饱养老的基本问题成了无法逃避,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时,我们最需要的还是社保制度,外国的音乐人可以一代带着一代地走,可以一个乐队混个10来年不出专辑不解散,也可以一个乐队混30多年不解散,这在中国绝对不可能,当温饱无从谈起时,靠近主流,阿谀世人,势在必行。所以当外国乐队一代追随着反叛着上一代的时候,中国的乐队一代重复着一代地走,一帮人起来了又下去了,然后新的一帮人又起来了又下去了,接着又是一批新人,但是随着社会成本的提高,社会精神的愈发缺失,反映在中国早已岌岌可危的文化音乐层面,就是现在这样一个让无数人义愤填膺,无限感慨的场面,但他真的是中国这一代代摇滚青年,伪摇滚青年他们自己的错吗?当一堆2B对他们漫加指责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们竟然勇敢的为自己的梦想而活着,这难道不像董存瑞,邱少云一般值得我们去景仰吗?
    当我们看到当年扭机的吉他手如今只能沦落到北京的三流酒吧里面给人家唱情歌的当伴唱,当我们看见那些霍营树村的艺术家折腾了几年开始回家种地,当我看见地下摇滚记录片儿里的乐手们当年称兄道弟的给我卖过打口cd,你会不会哀叹他们竟然如此不争气呢?但谁又曾会想起,10年前的某一天他们站在无名高地、13club的高台上看着下面无数的青年为之倾倒,为之追捧,为之神话呢?
   出世还是入世,这是一种生活态度,To be or not to be, this is a question.

——————————————————————————————
本文后刊登于《新闻周报》总第715期第2版,2012年11月12日出版,谢绝转载,违者必究!

 2 ) 丢脸

我非常非常不喜欢这部电影!看清楚我说的话:我认为(注意用词,是认为,而不是觉得),你们丫这帮自以为是的“臭老鼠”话说的真有点儿过了!别tm拿摇滚乐当成你们丫可以批判世界的紫衣袈裟,别tm随便批判你的同胞、你的国家。没人是木头、没人是没有思想,劳动人民活的比你们丫腰板硬朗的多。我为我有你们丫这帮阿Q同胞,真感到强烈的耻辱。

 3 ) 令人遗憾的“北京浪花”

北京浪花的令人遗憾,不在于摇滚及摇滚艺人在中国的生存之多艰,而在于我们的摇滚和摇滚艺人的坐井观天。

摇滚区别于别的音乐形式,总是似有若无的就会聊及时政。一群精神生活在80年代北京城,却肉体生活在21世纪的摇滚愤青们,可曾知道美国的滚石杂志,每隔两三年,都在翘首期盼摇滚的回归?伦敦也不早再是Beatles的伦敦,或者福尔摩斯的伦敦,站在泰晤士河旁发呆,这条河甚至没有上海的黄浦江宽阔,只是听说巴黎的塞纳河更狭窄就是了。海德公园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流行音乐会,戴安娜纪念广场(在海德公园里),寂静喷泉,蜿蜒无声,完全与任何噪音绝缘。这是一个没有摇滚精神,依然可以生存的很好的都市,一如我们的北京。

吃,具有中国特色的吃,各式各样的吃食,不分昼夜白天的吃。Joyside主唱边远叨叨着,肮脏狭小的房间,昂贵的北京地价时,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他把金钱都尽在吃上了?即使一个道貌岸然出入公司阁子间的白领人士,又敢花工资的百分之多少下馆子,还一身轻松在北京购房置业?难免让人想起纸醉金迷的莫扎特,贫困交加只是一个笑话,身为一个堂堂的宫廷乐师,入不敷出也只能怪他自己理财不善吧。可以肯定的是Joyside应该不会拥有莫扎特的成就,也不知道他们的乐队名是否收到了Joy Division的启发?要知道主唱Ian在从事专职摇滚艺人前,也是个正经的公务员。(尽管公务员在国外没什么了不起。)两难兼顾后,才不得不放弃铁饭碗,投身摇滚浪潮。所以,不要愤慨摇滚在中国之备受冷落,一如众多青年怀揣文学梦,难道也该休学辞职,愣头愣脑的回家写作吗?

因此,不由得更加喜欢上了新裤子。敢于迎面现实,而寻找呼吸空间的乐队,和闭上眼睛,任性生存在黑暗潦倒中的乐队,究竟谁更有勇气?不是可见一斑吗?

不喜欢刘冬虹,他把摄影师带去广场的时候,我就知道他要说些我不爱听的。青年不会永远是青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如今很多在美国当了大学教授,有些还正巧是我的教授。我看着他们的眼睛,问起你们那年,到底想讨个什么样的说法?你们幻想变革的中国,难道比现在更好吗?很多人竟一时语塞。回望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美国政府开枪了,韩国政府开枪了,对象也都是手无寸铁的学生,怎么从来没人去质问一下他们的当局呢?老刘,你叫我说你什么好?只能说你被人拿来当枪使,还茫然不知吧。

挂在盒子上,一个从来没有听过的女子朋克乐队。鼓手沈静扎着小辫儿,模样象个高中女生。英文夹杂着浓重的口音,却非常流利。她们的音乐一听之下,我竟非常喜欢。沉浸在音乐里的女孩儿,无论多少岁,总是很漂亮。国际之路不好走,英文口音训练,任重而道远。

这个世界没有乌托邦,也没有理想国。流行乐泛滥中国这片土地时,大洋彼岸有一个叫做好莱坞的地方,制造了更多垃圾,企图同化所有人的认知。这一片遥远的土地上,所有人都穿着体恤牛仔裤,所有人都吃着汉堡匹萨饼,难道这就所谓的个人主义和个性?

很久以来,我以为中国和国外摇滚乐之所以不同,就在于国外的青年们有着生活不能承受之轻,而我们有着生活不能承受之重。轻重原来只在一线之间,当我们失去了战争,贫困等等借口,剩下的愤怒多少有点无中生有。

生活在中国之艰辛,没错!但生活在哪儿都不容易。当你们嚷嚷着中国如何如何之不如人意时,有没有想过,只是因为你是中国人,才可以这样大言不惭地抱怨。倘若你在美国抱怨,这个国度所有的民主自由都是狗屁,还会有美国人认同你吗?意料之中的结局不外乎,对你群起而攻之,并奉送“滚蛋”两字。

最后让我莞尔一笑的,是边远那个去非洲养狮子的梦想。且不说狮子不是熊猫,不需要人类为他们的生存繁衍操心。即使我们都达到了远方,又怎么样呢?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人要达到的永远只是同一城市,如果你在原来的地方不开心,不要幻想在远方,就会有一个好心情。

 4 ) 莫评。。

哥们儿看我在看《北京浪花》,问我这是几几年的北京,我说04年。他很不解,说都要奥运了,怎么还这样。。
对于像这位哥们儿的想法好多人都应该有吧,他们看惯了电视新闻、青春偶像剧里的现代化大都市,以为就没有了穷人,没了郊区的落后。。纽约不是也有贫民窟么。。北京怎么了?我们生活的周遭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看见有人评论说是外国人总是揭露中国的疮疤,什么以高高在上的角度审视中国。我并不这么认为,事实就是这样的,国外也就是这样的。。有时候感觉人们被媒体都洗脑了,竟忘了自己身边是一个什么样子。。生活不是招贴画,不是城市招商广告,我们的生活就是柴米油盐,我们的生活就是要攒着旧塑料瓶等着城郊的收废品的大娘来卖个好价钱。。

看了几篇影评,看来都很专业,思考貌似很深。。作为一直以来一颗红心向北京的孩子,我只是来写我的观后感的。。
对于受访音乐人英语接受采访,我不感觉有什么别扭,用英文表达他们一些简单的想法没有什么不妥。当表明他们复杂的想法时,他们不还是转回汉语来解释嘛。。当我看到他们的父母都会简单的对话,发现原来他们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不得自叹没人熏我,还好有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空间。。)看到庞宽老爸问导演“Do you speak Chinese”时,笑坏我。。庞大爷还挺可爱。。老刘妈妈更可爱。。

对于Tiananmen,这一直以来是北京人喜欢给外地人讲的话题,那年那点事,现在人人都能很冷静地看待,干嘛非要掖着藏着的。。初中毕业那年暑假,旅行团里就我和老妈、算导游仨人,导游在广场上津津乐道地给我们讲着他那“儿时的记忆”。。

Shopping Mall 啊,城郊啊,酒吧啊,朝阳公园的老年人啊,这正是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矛盾与冲突。。

话说中国摇滚贫穷的现状,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我敢肯定20岁出头就没有家里的经济支持,而且没有固定的收入的年轻人过得很拮据,何况还要有乐器损耗的开资,等等娱乐的消费,谁也阔绰不起来啊。。但真正热爱音乐、热爱摇滚的人谁在乎这万恶的钱呢?

不过我很理解,干嘛出专辑以后,卖的怎么就那么贵啊?成本有那么高么。。搞音乐不就是为了与大家分享你们的情绪与思想么。。对于地下专辑十几块钱一张,我肯定买,不下载。。(那种主流专辑我可劲儿下载。。)

对于中国摇滚,请大家还是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吧。。她还年轻,她所处的环境很恶劣。。而且,对音乐的喜好,完全是很个人的事,自己不喜欢,而且视角达不到专业的角度,就不要妄加批判某些音乐或者与谁谁谁的比较,中国摇滚还需要我们的支持。。谁不是从幼稚过来的。。

 5 ) 這裡有預告與製作特輯

預告
http://hk.youtube.com/watch?v=HgbKS8O6zVM&feature=channel_page

製作特輯
http://hk.youtube.com/watch?v=jCF2SlK9IAk&feature=channel_page

 6 ) 为国内摇滚爱好者加油

本片最大的作用是,帮着更多的人了解国内玩摇滚的人群的想法、遭遇、处境等等等等……如果不是通过纪录片的方法,多数人无法与摇滚爱好者们直接交流,毕竟观念差异大(如片里某人说:很多人觉得结婚生子是必需的但我不这么认为)、生活圈子差异大。

由这些国内摇滚爱好者,我最先想到的是周围人的不理解,特别是来自父母的不理解,关于父母对子女兴趣爱好的不理解甚至强加阻挠,我深有同感:前几天休春节黄金周,高高兴兴坐飞机回老家陪家人,顺便带上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行车,想着在老家骑一下,虽然只有短短一周时间,但完全不同的城市对骑车爱好者来说诱惑是相当大的,所以我不怕麻烦不怕辛苦把自行车托运回来,但就是这样一个又健康又省钱(相对于买汽车)的爱好,家人还是满腹牢骚指手画脚,摊上这种既管天管地又管拉屎放屁的死板家长,真麻烦……

从头到尾听了N多Chinglish。

 短评

我讨厌这个外国人

7分钟前
  • 渔夫之宝
  • 推荐

选的乐队是刻意的么,既不代表中国摇滚的最高水准,又清高得要命

9分钟前
  • Ziggy
  • 还行

真实,虽然角度很普通(老外嘛),也有点猎奇,但是最起码它是真实的

12分钟前
  • RD
  • 推荐

边远真丑。他女朋友更丑

13分钟前
  • y
  • 较差

还是不错的,素材组织得很好。

18分钟前
  • mongolialong
  • 推荐

看的我很郁闷

22分钟前
  • 不会武功的女侠
  • 力荐

朵朵浪花,都是奇葩。

26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边远真丑 沈静真逗 老刘的娘真好 庞宽他爹真帅 原来的杭盖也真可爱 就是老几位这英语实在是。。。。

27分钟前
  • 马外外,
  • 还行

像回了趟北京

29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除了真实没有其他技术性可言

32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推荐

很真实。

36分钟前
  • fatso
  • 推荐

其实讲述的是蛮浅的东西,但我收获了片子之外的一些感受.

37分钟前
  • Kurt Curtis
  • 推荐

假惺惺的作秀式中国摇滚和打着爱摇滚乐的旗号做梦都想和摇滚乐手上床的姑娘 无奈

40分钟前
  • 酸奶阿姨
  • 还行

大家都在吐槽边远的丑和哥几个的散装英文 但我还是想打五星拉拉分 挺牛逼的 新裤子走起来了 joyside重组了 片子里的老北京挺生活化的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 这帮年轻人反叛 颓废 在阴暗的酒吧爆发出能量 比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实多了

44分钟前
  • R
  • 力荐

更多是以摇滚乐为引子,展现了那个时候的北京。像边远这种,穷困潦倒的音乐人为了音乐梦想在北京死磕的故事,只能发生在那个时段。我们有多久没有听过类似这样的故事了?树村、圆明园画家村,每个讲摇滚乐、民谣、当代艺术的书或者电影都要说到这个主题,导致那段时期已经被神化了,神化的原因是之后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那段时期。现在没有正在经历这些的穷酸音乐人吗?他们都在哪呢?你看向这些年的新乐队,他们身上并没有这种故事。这个社会在走向精致,音乐也在走向精致,人们不再愿意怀抱苦难,于是那些灰头土脸的岁月,就成了往日才有的荣光。

45分钟前
  • 精神少女王绥👧
  • 力荐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一般,摄影还行。内容倒有一定价值,庞宽也太年轻了,他爸说话声音和他一模一样。

50分钟前
  • 蓝色奇多
  • 还行

他们居然在说英语!太奇怪了太奇怪了太奇怪了

55分钟前
  • 饕餮狐狸 可你别怕啊我比你更傻
  • 较差

他们都是年轻人,他们的看法有点偏激,他们的日子纯混且猥琐,我已经有些不能理解and苟同了,我操因为我老了!。。。。。。

60分钟前
  • 婚礼歌手
  • 推荐

中国

1小时前
  • Sad Lucy
  • 力荐

剧情介绍的文字描述与片子本身完全相反。第一,据说历时两年,但是他们到底拍了多少素材,有多少时间真正和乐队生活在一起。第二,据说深入了生活,但是我在片中只看到大段支离破碎的采访和零星的生活片段,这叫哪门子深入。第三,强调没有加工和虚构,客气的说,导演的刻意经营再明显不过了,别以为喜欢摇滚的年轻人看点爆料就够了,不要来这儿拿所谓的纪录片唬人。

1小时前
  • 大傅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