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芸知道

HD中字

主演:黄轩,杨采钰,徐帆,莉迪亚·佩克汉,赵淑珍,张洪杰,茹萍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1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2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3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4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5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6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13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14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15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16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17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18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19只有芸知道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为什么这么多人对这部电影评价不好?

我是先看的电影,后看的影评。这么一趟下来,有些感触。

首先,这部电影是朋友的邀请下去看的,看之前对这部电影抱有的期待六七分的样子,不是很高。但是看完之后,我陷入一种莫名的情感里无法自拔。后来我仔细想了想是什么,明白了。看完这部电影,我是真真切切的对隋东风和罗云的爱情感动了。(说句个人看法,我看完电影,我是特别喜欢杨采钰这个演员和杨采钰饰演罗云这个角色。当我看完她演的这个角色,让我有一种想马上进入电影之中,成为隋东风这个人,陪伴着着罗云走那几十年的路。这是我个人看完电影的感受。)

看完电影,我觉得演的很真实,对我也很有触动。但是当我看完数个影评以后,我真的是....有的说这电影矫情,有的说这电影逻辑不强,有的说是新西兰宣传片等等。但是我想说的是,这部电影我看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其中的逻辑不强,也没有感受到矫情。同时也没有觉得它就是新西兰的宣传片,我感受到的都是两位演员演绎出来的真情实感,我没有去刻意想那么多。我可能个人本身逻辑不是很强,有时候我看电影习惯跟着导演的镜头走。例如想电影中,隋东风到国外考上音乐学院,但没钱读书。后来打工,具体挣没挣到钱。电影里没拍。但是我觉得这个不拍无伤大雅,为什么就一定要按逻辑走呢。导演不拍就有他不拍的理由,甚至说导演忘记拍这个镜头,又能怎么样。导演想表达的,就是隋东风没钱上学,租房子偶遇罗芸,之后的一系列故事。为什么一定要把隋东风具体挣没挣到钱,为什么不继续读书等一些镜头拍出来呢?还有我看到一个影评说“ 饭馆里来了一个的恶汉,由于观众都知道芸最后会死。所以当观众看到这恶汉身上有枪,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芸是死于这次枪杀。结果呢,虚晃一枪,啥事没有,人走了,而且饭馆接着开。这个惊心动魄的事件产生的唯一结果就是,他们跟这个姑娘的关系更好了,仅此而已。那搞这么一下干嘛呢?就是让大家误会一下,你们是不是以为芸被枪杀了?哈哈,不是!猜错了吧!是这个意思吗”

我不知道各位看完这个影评什么想法,或许你可能会说这个影评分析的很正确啊,他就是这么没有逻辑,这个事件发生就是没有多大的用处啊!可是我想说,为什么一个事件发生了就要有很大的作用。假如,这就是导演朋友真实事情发生过的呢,导演就想给他拍出来,未尝不可啊。(不过我只是说假如真的发生过此事。)导演并没有想让此事件对整部电影产生多大影响啊。虽然说,逻辑上这个影评说的很到位,但是各位,这是爱情片,我们不要太逻辑了好吗?爱情片感受的是情感,不要把这种片也太过于强调逻辑了!还有那些写影评说这片子丝毫没有逻辑的,看电影途中玩手机,吃东西等等的。我想说,你们的思维真强,你们就适合搞科研去,适合去当侦探,按着超强的逻辑去推理断案,去搞那些实验。你们就是没有感情的机器。不管是前面那些镜头,还是后面真实的描述,让一个有那么点感情的人看了,他看了都会有所触动。我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觉得无趣。

还有一些人说,我根本感受不到这电影带给我的情感。我只能说每个人经历的不一样,年龄不一样。或许这片子,让你们四五十的人看了,就觉得小儿科,矫情等等,但是也有四五十 ,五六十的人看完之后,觉得这个电影真实,他们看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归宿。而我们这一辈的年轻人,还没有经历那么多爱情,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对爱情的美好,对那份爱情可以长长久久的羡慕啊。

真的各位,我们不要把这部片子完全按照合理的逻辑走啊。微博上,也放出了冯小刚和挚友在车上,改台词的那一段视频。两个年过半百的人,坐在车上,点根烟。说着那些话,完全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那个视频结尾处,冯小刚导演抽着烟说完那些话,留下眼泪。他的挚友听完也是下车去了,他再想起他的爱人还是会心疼。这部电影想流露的就是冯小刚的那种情感。这里边可能存在逻辑不合理问题,但是请不要把他们都一一挑出。那样就真的没意思了。那个视频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真的感动。导演的挚友和他的妻子的爱情,是我这一辈子要用心体会的。我也希望在以后我可以遇到这样一个人,我也可以也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

 2 ) 《只有芸知道》的虚假和虚伪

人人都喜欢看美梦,也喜欢做美梦。电影就是这一台催眠机,让人心甘情愿置身其中。但是梦假的时候,梦再美,观众也是无法看下去的。

《只有芸知道》就是这样一幅让很多人中途离场的美梦。

它的矛盾被掩盖,人物塑造失败。

《只有芸知道》中起码有8个矛盾是被导演强行盖过的。

一,夫妻两个初来陌生小镇时候的陌生感疏离感被盖过。和当地人交流时候的忐忑感被盖过。

二,梅琳达见到两个中国人“一见如故”,三个人的对话宛如过家家一样,就是导演为了确立他们的友谊而拍摄的。

三,隋东风收养狗的时候,说“我们夫妻两个都喜欢狗”。很明显这是本剧里一个重要的点。因为随后他们就把狗当成他们生命中的孩子。但是对于两个人是怎么喜欢狗的,前剧里没有任何交代。

四,罗芸有心脏病,随时可能身亡。身为妻子她隐瞒了隋东风,影片里没有交代她隐瞒时候该有的忐忑,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危机感一笔带过。

五,罗芸有心脏病被发现了,隋东风没有想过罗芸为什么瞒着他。这涉及另一半对自己的不信任,另一半对婚姻的不负责任,对自己和她这段感情的不负责任(毕竟爱人突然身亡最痛苦的就是最爱她的人)。他完全不提这件事。

六,隋东风为了罗芸开的餐馆被罗芸许愿毁掉了,他知道答案后心里的痛苦和委屈却没有表现。

七,罗芸晕倒在浴室里,隋东风没有怀疑是疾病,甚至没有检查。

八,罗芸流产后无法怀孕,隋东风只是沉重,没有表现出以后不能有孩子的不快乐,生活的一部分幻灭感。

塑造隋东风的时候,导演只强调了他爱罗芸,他没有最基本的人的存在意义,没有理由表达内心的愤怒。罗芸有心脏病欺骗他,他不愤怒不心寒。罗芸流产以后无法怀孕,他不失落不痛苦。为罗芸开的中餐馆被罗芸的愿望亲手毁掉,他没有委屈和愤懑。

他是个假人,引起不了我们的共鸣。又因为他是个假人,所以他的付出看上去也毫无价值,没有触动我们的理由。所以影院里屏幕上的人频频落泪,屏幕下的人却一脸冰冷甚至觉得憋屈,想走开。

塑造罗芸的时候,导演让她风华,也让她自私幼稚。

她不在乎她的心脏病突然夺走她时她爱人会有的痛苦。她不在乎她亲手毁掉餐馆时候爱人会有的心痛。反正她就是围着自己转。

她懦弱幼稚。

餐馆一开十五年,她完全可以对爱人表达自己不想继续开餐馆的愿望,然后一家人去另一个地方生活,或者去展开她的冒险。一个成年人可以做的事她做不出来。她要通过毁掉别人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像个不顾及别人感受的小孩。

她渴望的冒险,是要爱人说“带”她去。这个“带”字很灵性了。仿佛她没有能力,只是个三岁的孩子,要幼儿园接自己回家的爸爸带着去继续生活。

她对自己的生活不负责任,对别人的生活也不负责任。

她的婚姻,是通过赌博决定既不继续。她的爱情,是通过爱人给她擦不擦手膏来觉得既不继续。她人生中重要的东西都被她渎值。

她在婚姻里,隐瞒自己有心脏病随时会死去的事实。另一半可能经历的痛苦,她没有设身处地地想到。

爱人为了她“有安全感”开的中餐馆,她说要毁掉,就毁掉,没有想过那个爱她的人会有多痛苦。而且她竟然真的觉得“没想到他会这么痛苦”。轻浮的口吻仿佛这不是他给她的爱,也不是她参与的生活的一部分。

这样的隋东风,这样的罗芸,如何让我们欣赏感动,让我们为她们的生活流下热泪?

这部电影毫无诚意。虽说是营造一个乱流中的美梦,梦的底下却是如此肮脏空洞。

我看到有人评论说这是美梦,生活重压下的憧憬。我是不屑一顾的。

 3 ) 冯小刚,被后浪拍死在沙滩上

剧情没有一点逻辑可言,经不起一丁点的推敲和思考,在架空的剧本下呈现了一种特别特别美好的生活,假到你怀疑人生的地步,强行催泪,强行烘托气氛,这音乐随便给哪个导演用上都tm能催泪,你不哭都不好使,最最重要的是女主那么一个简单的梦想你tm死了都不满足她,你咋想的啊,孩子死了你来奶了你哭你🐎啊,还有冯小刚的电影越来越不好看了,圈钱明显,和同时期的导演去比技术拙劣的明显,没有那么大的格局也没有那么浓重的文化气息,只是运气好站在的风力而已。

 4 ) 有一种浪漫,只有芸知道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从去年就开始期待冯小刚在新西兰拍的这部爱情片上映,没舍得花钱去电影院,我和陈先生终于在昨天等到了网上更新的高清版,两个人窝在沙发上看得泪如雨下。

《只有芸知道》这部低调的爱情片,在豆瓣上评分只有6.5,在我的意料之中。因为它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动人心弦的悬疑,没有狗血现实的爱恨,整部电影只是平淡又紧凑地叙述了一个真实普通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个在许多人看起来非常普通、毫无新意的故事,但又是一个让生活在新西兰的华人移民感动流泪的故事。我一点也不奇怪这部电影在国内被许多人吐槽,因为它所叙述的故事情节和浪漫,是一种只有海外移民才懂的辛苦和感动。

从电影评价的两个极端,可以看出中国和新西兰这两个社会的巨大反差。

一、只有新移民才懂的惺惺相惜

《只有芸知道》讲述了一对80年代移民新西兰的夫妻的爱情故事,然而在他们的身上,依然可以看到现在许多新移民的影子。

男主角隋东风是一个考上了新西兰的音乐学院,可是交不起学费的穷小子。于是他来新西兰读语言,靠送外卖维系生活。女主角罗芸在新西兰的海鲜市场打工,她是一个先天性心脏缺陷的早产儿,医生预言她活不过20岁。

两个人因为租了同一个房子而成了室友,一来二去便心生情愫。罗芸因为自己先天性的心脏缺陷,拒绝了隋东风的求婚,可是却又心怀着对美好爱情的希望,于是把决定权交给了赌场。没想到,在几率很低的赌场游戏中,隋东风却赢了赌局,罗芸也下定决心嫁给了隋东风。

隋东风和罗芸的相识相爱,在新西兰的移民中非常常见。在餐厅打工、送外卖、做苦力、跟别人合租、打工换宿……这些事情,几乎是每一个初到新西兰的华人的必经之路。

只有经历过将梦想藏在心底,用苦力换取生存的那种一无所有的日子,才会懂得隋东风和罗芸在异国他乡相遇的一见如故和惺惺相惜。

没有身世背景,没有职业贵贱,没有门当户对,隋东风和罗芸的婚事,就是一个交给老天爷决定的赌局。对一无所有的隋东风来说,遇见自己喜欢的人,就努力把她娶回去。对于命在旦夕的罗芸来说,遇见两情相悦的人,就争取用力去爱一次。

爱情,本来就应该如此简单才是。

我看见一些影评说这场婚事太草率太荒诞,可是这样纯粹的爱情,对于一无所有、独自漂泊、白手起家海外新移民们来说,却无比真实。

隋东风看见罗芸因为打工洗鱼而粗糙的手,没有说“别干了,我养你”,而是送了她一支护手霜。在我看来,这就是在新西兰普通移民里最真实的生活和最真实的爱情。我没有能力养你,但我可以尽我所能去爱护你。没有体会过生活窘迫的情侣,自然不懂得电影里的惺惺相惜。

二、只有老夫妻才懂的生死别离

两个人的婚礼,就是在合租的房子里和房东一起吃了顿饭。房东林太是一个独居的寡妇,她为罗芸梳头的时候跟她说:“不要相信那些白雪公主的神话,其实所有长久的夫妻,一定都起过离开的念头。”

林太说,林先生是一个只会画画的书生,家里所有事情都是林太一个人操心,有一次,林太出远门以后回到家,看见厨房水池的脏碗上蚂蚁都堆成了山,想死的心都有了,但她还是没有离开林先生。因为这些是她能忍的事情,如果换一个男人,遇到一些她不能忍受的事情,岂不是更糟糕。

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上一辈的人,东西坏了就修一修,我们这一代人,东西坏了就换新的。对待婚姻,亦是如此。

婚姻不幸的人,总以为换一个人一切都会好起来。可事实上,哪儿有什么完美的夫妻,长久的婚姻和爱情,都是靠忍耐、磨合、理解和包容。

在为隋东风和罗芸庆祝新婚的酒桌上,林太因为想念亡夫而醉酒流泪。她哭着说:“如今你为什么要丢下我一个人……半路留下的那个人,苦啊。”

“半路留下的那个人,苦啊。”在罗芸手术前的那晚,她也对隋东风说了这句话。不知道这一句话,戳痛了多少夫妻的心。

我不忍先离开,因为我不舍得留你一个人在这世上,孤苦伶仃。

我害怕你先离开,因为没有你的世界,我将寂寞难挨。

这是只有相濡以沫的夫妻,才懂的痛。

手术的前一晚,隋东风在医院陪罗芸。罗芸依偎在隋东风的怀里,平静地交代了自己的后事。没有痛哭流涕,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矫情煽情。一对相濡以沫十几年的夫妻,在面对死亡的时候,足以有互相支撑和接受现实的勇气。

罗芸去世以后,隋东风按照她的遗愿,把她的骨灰分成了四份。一份埋在了他们曾经居住的小山坡上,陪伴着他们曾经视为家人的狗狗;一份撒到了凯库拉的大海里,随着罗芸最爱的鲸鱼畅游大海;一份交给了罗芸的父母,让她回归故乡;一份留给了隋东风。

他走了一万五千公里的路,把妻子的骨灰,安放在了她喜欢的地方。

世上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却有许许多多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婚姻家庭。病床前的守候,手术室外的煎熬,医生谈话时的冷静克制,面对今后生死未卜的陪伴和支持,都是婚姻里最平凡的爱情。

许多人在吵吵闹闹中过着徒有虚名的婚姻生活,不交心,无交流,亦或者婚姻被柴米油盐和岁月磨灭了浪漫和心动,只剩下搭伙过日子的心态。当对方变成一个可有可无的人,婚姻就失去了它原本的意义,等不到死亡来将他们分离,利益和财产就足以让双方露出丑恶的嘴脸,撕碎一个形同虚设的婚姻。身在这样的婚姻里,自然体会不到电影里孤守一生的心碎。

愈是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夫妻,愈是能明白电影中的冷静和悲伤。

我不想没有你,但我也会为了你,好好活下去。

三、只有新西兰人才懂的乡村生活

两个年轻人,漂泊在异国他乡,隋东风为了给罗芸更多的安全感,带着她离开了奥克兰,去了一个叫克莱德的小镇上。他们用所有的积蓄付了首付,买了一栋山上的房子,开了一家叫做“芸”的中餐厅,收养了一条叫布鲁的流浪狗。两个人过上了安稳的婚后生活。

每天的日子,就是买菜、做饭、打扫、遛狗、晒太阳、发呆。堪称神仙眷侣。

然而,这样平凡的日子,在国内的观众看起来却十分地“不接地气”,根本没有共鸣。

冯小刚用很多车子开在乡间小路的镜头,一览无遗地展现了新西兰的美。没错,新西兰最美的风景,就是在这样无数个不知名的乡间小路上。而新西兰最普通的生活,就是电影里这样的“一座房子,一棵树,一间餐厅,一条狗”,亦或者,是这种慢悠悠地沉醉在自然风光里发呆晒太阳。

我和陈先生看着电影里熟悉的自然风光,熟悉的地点场景,恍如隔世。仿佛电影里面的故事,就真真切切地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但我也能理解,对于生活在国内的人来说,这样“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生活,就像做梦一样遥不可及。

隋东风和罗芸在小镇上的生活,是只有生活在新西兰的华人才懂的辛苦和幸福。

逃离奥克兰高昂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去小镇上安居乐业,是许多新西兰新移民的选择。陈先生和我,也曾有过这样的念头。

相对于国内快节奏的生活、高压的工作环境、复杂的人情往来,新西兰这种慢悠悠的节奏、无聊的日子、简单的生活,完全是另外一个世界,是一个在国内无法实现的梦。国内的观众自然不懂也不明白,原来日子还可以这样过,原来这样的日子在新西兰只是最平常的乡村生活。

还有,有的人也不会明白,原来不生孩子,婚姻也可以很幸福。

罗芸因为子宫肌瘤而流产,失去了怀孕的能力。隋东风说:“我有你就够了。”他们在新西兰,没有人会在乎生不生孩子这件事。可是如果在国内,无形的社会压力会让不孕不育成为扼杀婚姻凶手。

许多人根本没有想过,活着是为了什么?工作是为了什么?结婚又是为了什么?没有好好想过的人,就会觉得电影里描绘的故事不切实际,因为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男女主角要过这样的人生。

四、只有在国外的人才懂的追寻自由

隋东风和罗芸在小镇上的餐厅招了一个当地的服务员Melinda,她是一个典型的kiwi女孩,热情大方、充满活力。她过着罗芸所向往的自由生活。

Melinda通过在餐厅打工还清了助学贷款,去了印度寻找佛教的奥秘;七个月后她回到小镇继续打工攒钱,又去肯尼亚看动物大迁徙,在当地教英文;一年后,她从印度领养了一个孩子,带回了新西兰;五年以后,Melinda走过了圣地亚哥的朝圣之路,回到乡村教书,给罗芸和隋东风寄去了明信片。

罗芸羡慕Melinda,因为她是那么自由,可以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曾经我觉得,像环游世界这样的事情,只有屈指可数的有钱人才能做到吧。可是来新西兰以后我发现,好多国外的年轻人,他们早已习惯了背起行囊满世界穷游,过着自由自在的日子。

我与很多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靠什么挣钱呢?怎么养活自己?不用结婚生子嘛?爸妈同意吗?总在外面漂,没有稳定的事业怎么行?以后老了怎么办?……” 无数个问题,横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让我们不得不接受,他们过的自由生活,是我们永远也无法企及的。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们有太多无形的牵绊和无法跨越的条条框框。即便身在国外,即便不用去在乎别人的眼光,可我们终究还是逃不掉自己给自己画的牢笼。

就像罗芸问隋东风:“咱们就在这儿开一辈子餐馆啊?” 隋东风说:“挣几年钱再说吧。”这是多少中国人的想法啊!先挣钱,先攒钱,等到时候再说吧。可是,我们真的能等到那一天吗?

“人生无常,想做的事情,就大胆去做。”每一次天灾人祸之后,我们都会这样对自己说。可是,我们始终在挣钱这条路上,走不到尽头。

罗芸为了改变一成不变的生活,在极光下许愿,希望餐厅毁掉,这样他们就可以换一种活法儿了。在小镇上开了15年的餐厅,真的因为一场意外失火而被毁了。于是,隋东风和罗芸卖了小镇的房子,回到了奥克兰。可是不久后,就得知了罗芸的噩耗。

罗芸没有机会去看鲸鱼了,隋东风把她的骨灰撒进了凯库拉的大海里。

人生有许许多多的遗憾,我没能陪你白首到老,是无法改变的遗憾,而我没能去完成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是我原本可以避免的遗憾。

自由,是我们毕生的向往。对于海外华人来说,它离我们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只有芸知道》,或许是一部只有新西兰华人才能看懂的爱情故事。它讲述了新移民在底层打工的艰辛,贫贱夫妻相濡以沫的爱情,海外简单又寂寞的乡村生活,异国他乡相互扶持陪伴的婚姻,脱离国内传统价值观之后对更多自由的向往。

对在国内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很“假”的电影;但对于生活在新西兰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很写实的作品。

我也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才明白一个道理,有时候我们觉得一个事情很“不切实际”,不是因为它是假的,而是因为我们见识的太少。

有一种浪漫,只有芸知道;有一种爱情,只有你我才懂。

 5 ) 《只有芸知道》:年过花甲的冯小刚,藏在酒和电影里的孤独

01

岁末,冯小刚的电影又来了。

这次,没有了媒体的喧嚣,没有了宣发的热闹。《只有芸知道》突然定档,相比冯小刚过往的作品,有些悄无声息地就上映了。

电影的诞生过程,像极了影片的名字,或许“只有芸知道”。

冯小刚今年已经61岁,这个已过花甲之年的双鱼座男人,如他自我评价“敏感、脆弱、浪漫”。他说这部《只有芸知道》也有着双鱼座的这些特质。

冯小刚又拍了一部他自己想拍的电影,就像2年前的《芳华》。跟《芳华》从他本人年轻时文工团的经历中获取灵感不同,《只有芸知道》是取材于身边挚友的真实故事。

电影的结尾字幕一语中的地道明了冯小刚拍它的初衷:纪念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

或许,这也代表着冯小刚自己的爱情观,也像《芳华》一样纪念着他们这代人年轻时的岁月。

然而,《只有芸知道》却没能再现2年前《芳华》时口碑和票房的丰收,在同档期另一部同样是爱情题材的电影《半个喜剧》面前,冯小刚的新作已难起波澜。

令人感叹的是,《半个喜剧》的风格类型,正是冯小刚当年得以成名和尤为擅长的现代爱情喜剧。

可他经历过半生浮华后,拍了如白水般柔静舒缓的纯爱电影,却再难赢得如今这群年轻观众的心。

02

不能否认,在中国的电影史上,冯小刚是永远无法绕开的人。

他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精英的光环。但他开创了国内贺岁电影的先河,成为低谷中的国内电影市场再度崛起的启动者和引领者。

他经常开炮引发了无数争议,但总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他树敌不少,但至交密友支持者同样众多。

如今回顾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平均口碑和质量也依然是圈内导演中的翘楚。

他的电影涵盖了各种类型,有《甲方乙方》《没完没了》的喜剧,也有《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的悲剧;有《手机》的现代,也有《夜宴》的古装;有《非诚勿扰》的爱情,也有《集结号》的战争。

他敢于触碰那些足够敏感的话题与题材,不管是《一声叹息》的婚外情,还是《一九四二》《芳华》的悲壮历史,甚至《我不是潘金莲》的官场与政治。

他用《我不是潘金莲》《私人订制》的辛辣和讽刺针砭时弊,也用《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的深情与温暖讲述故事。

可他“小钢炮”的性格作风,终于还是让他在花甲之年陷入了人生中最大的漩涡和风波之中。那部风波导火索的电影《手机2》至今杳无音信。

或许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只有芸知道》才如此低调的诞生。而经历过风波的冯小刚,似乎也一下子平静了许多。

时隔一年后,冯导的微博终于更新。往日的调侃和嬉笑怒骂少了,更多流露着年华已逝的念想和轻声细语的温度。

他说他要拍的是“让人心暖的电影,给爱排毒”,他说“年过六旬该要直面本心”,他说他“在《芳华》里摘掉面具,在《只有芸知道》里脱掉铠甲”。

突然意识到,那个在《甲方乙方》里大口吃着饺子,一本正经地说着段子,让葛优念叨着“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的冯小刚,也老了。

03

人老了,就会一种不可名状的孤独感。

如今的世界,早已不是他心中的江湖,就像他靠当演员而不是导演拿到金马奖的《老炮儿》,六爷就是他自己,日薄西山,困守规矩,晚景凄凉。

于是他更愿意追忆过去的美好,这才有了《芳华》和《只有芸知道》。

然而这两部电影中,主人公还是孤独的。都由黄轩饰演,《芳华》里的刘峰一生坎坷终身未娶,《只有芸知道》里的隋东风中年丧妻永失所爱。

当回想冯小刚的其他作品,突然发现,其实冯小刚电影中的孤独感一直如影随形。

《集结号》中张涵予饰演的老兵谷子地,《唐山大地震》中张静初饰演的方登,《一九四二》中张国立饰演的老东家,《我不是潘金莲》中范冰冰饰演的李雪莲,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弃儿”。

就连《非诚勿扰2》里,也有中年离世的孙红雷;《天下无贼》里,也有失去爱人的刘若英;《甲方乙方》里,也有病妻亡故的杨立新。

冯小刚的电影里,一直隐藏着人生的悲戚和孤独。这种孤独,才让《非诚勿扰》里邬桑的哭泣如此动人,才让《非诚勿扰2》里李香山的人生告别会笑中带泪。

冯小刚好酒,他也把这份孤独酿在了酒里,饮进了肚里,藏在了电影里。

《甲方乙方》里的年夜酒,《集结号》里的喜宴酒,《非诚勿扰》里的相亲酒,《唐山大地震》里的团员酒,《芳华》里散伙酒,《只有芸知道》里的交杯酒。哪一杯不是五味杂陈,醉己醉人。

04

2015年,在电影《老炮儿》的宣传期间,冯小刚来到多伦多,见到了自入伍即相识、已移民此地的多年挚友张述。

当天,冯小刚发了条朋友圈,两个人坐在路边的草地上,相对无言。配文“归去来兮”。三天后,他又在朋友圈里写道“别了多伦多,匆匆地来又匆匆地走了,来来去去间头发就白了”,配上一张孤独背影的照片。

2017年,张述的爱人罗洋因病去世。当年,张述在公交车上偶遇罗洋,他拉上冯小刚问他意见。两人从相识到恋爱再到结婚,冯小刚是这段爱情历程的见证人。

《只有芸知道》正是改编自张述和罗洋间真实的故事,连公交车上的邂逅都一样。

2018年12月,冯小刚和张述去西安找作家张翎,《唐山大地震》正是由张翎的小说改编。

张翎和张述一家曾同住多伦多,两家离的不远。张翎的丈夫陪着张述在医院送了罗洋最后一程。有这层关系,从来不写剧本的张翎答应为《只有芸知道》撰写剧本。

演员方面,冯小刚让《芳华》中没能走到一起的“刘峰”和“林丁丁”再续前缘,黄轩和杨采钰分别饰演剧中的隋东风和罗芸。

这是一段一生只爱一个人的故事,可在爱情之外,却是总有一个人要先走的人生孤独。

冯小刚和张述在多伦多休息的公园里,有一把张述为罗洋做纪念而捐赠的长椅,上面的铭牌镌刻着“Wherever you are is my home”(你在哪儿,哪儿就是我的家)。这样的长椅也出现在了电影的结尾。

冯小刚养着一条狗叫丢丢,是徐帆在小区门口捡回来的流浪狗。有一天,冯小刚发现丢丢再也不能跃起叼走他手里的食物,医生诊断说,没有病,就是老了。

张述和罗洋没有孩子,他们在多伦多也收养了一条流浪狗,起名Blue。《只有芸知道》里Blue的离世,也是真实的故事。

冯小刚在采访中说,之所以还在拍电影,是因为这或许是唯一能延缓衰老的方法。

电影最后,出现了冯小刚和张述年轻时和此时的照片,以及罗洋绽放笑容的遗照。

《只有芸知道》像是已过花甲之年的冯小刚一封写给心中向往的爱情与生活的情书,一杯敬给逝去年华与岁月的清酒。泪水已经不再重要,回忆才是心里的依靠。

可惜,在这个浮躁、浮夸、浮生若梦的时代,又有多少年轻人能被打动和陶醉呢?

 6 ) 只有在人少荒凉的地方才有可能一生只爱一个人

一是,荒凉的地方人少诱惑少,不容易有第三者;二是,荒凉的地方整日有大把时间只在两个男女之间消耗掉,情感容易巩固加深;三是,荒凉的地方,自然景色美,爱情也应景;四是,荒凉的地方容易发生突发事件,一对夫妻,剩下一个的机率大,失去爱人的遗憾多;五是,荒凉的地方,人与动物更容易亲近,狗布鲁与女主的关系就是子与母的关系。总之,爱情片要到风景优美的荒凉地方拍容易感人。哈哈

 短评

3.5 真人真事铺底,平常生活的温情,这好像是冯小刚第一次拍纯爱风格的电影。通过打碎时空的倒叙、插叙手法,将这段平凡人之间细水流长的爱情讲述得充满温度。如一首散文诗,抓住了私人经历下的情感流露,在不断回溯中诠释“相濡以沫”。这份感情带着旧时代的印记,表面上云淡风轻,心中又无比浓烈。

8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如果云知道我要去看这么一部冗长老旧且滥用配乐的空中楼阁爱情片,定会在我出门前下场雷暴雨拦住我。

10分钟前
  • 7h
  • 还行

此情可待成追忆,关于风和云的故事,这样的爱一生拥有一次便已足够。不经意想起顾城的那首诗,“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注:年底催泪弹,请自备纸巾。

14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完美无瑕的爱情应是存在,但拍得真不走心,零调度!怀疑到底是冯小刚拍的吗。爱意全靠嘴说,细节寥寥。演员很信角色,仍败于剧本。再完美的爱情,也不是生长在真空中,这部片太执迷于个人回忆,应该叫私电影。真换成私电影的拍法,别把分场切得稀碎像是口述的拼凑,可能还会好些。两口子聊天不说人话,要么就肉麻到成年人尴尬,各种情感流露都缺少支撑,15年的相濡以沫没有厚度,像只有半个月。歌不错,新西兰美,但硬被这电影讲得乏味,脱离现实自我陶醉。斯人已逝,为这种浪费的拍法感到遗憾!

15分钟前
  • Superhat
  • 较差

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身为我司客户,新西兰旅游局并没有赞助这片子。

19分钟前
  • 凹凸
  • 还行

“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2”,冯小刚导演竟然拍了一部癌症死的纯爱片,虽然是真实事件改编,但创作的角度也够low的,编剧把故事写的毫无生活感,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被中年人怀旧视角和中产阶级审美提纯成了明信片,上面写满了心灵鸡汤和人生感言,单薄空洞像一朵塑料花,简直就是新西兰旅游宣传片,而且全程配乐超负荷滥用,有多煽情就有多矫情。片子都这么矫情了,你不哭还是人吗?

20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从前的日子慢,从前的日子好,从前的女人知道自己活不长也还是愿意跟着老公在偏僻小镇开十五年中餐馆。女主角自己的愿望呢?也就是看个鲸鱼吧,你们又不是住在撒哈拉是住在新西兰,愣是得把女主熬死了才抱着骨灰坛去看,边撒骨灰还边感动上了,她到死,到死都没有看上鲸鱼好吗???中老年男人还在缅怀从前“相濡以沫的爱情”,但不好意思,当代女性想要的是大江和大海

21分钟前
  • 王大根
  • 较差

严重怀疑冯小刚被新西兰旅游局绑架了,除了风景优美以外真的不知道哪里还有优点了,摄影师可能师从铂爵旅拍团队吧,毫无电影感,的确是想怎么拍就怎么拍。知音风的故事,中央六套的水准,人物关系推进和情感变化毫无说服力,黄轩和杨采钰之间毫无火花,整个一莫名其妙。世界上总有人知道私人化的好电影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24分钟前
  • 后自愈
  • 较差

笨拙的中老年纯爱片,手法有些沉闷,悲春伤秋,连南半球的美景都带着地广人稀、适合自杀的凄清孤冷味道,这故事或许是冯小刚这个年纪的一种内心感悟和写照,双鱼座导演,本人其实一直有一颗纯爱的心,1994年的导演处女作《永失我爱》就是一个挺虐的纯爱故事,25年后再讲类似的爱情,面对相濡以沫、生离死别的人生常态,不再矫情沉溺,多了一份过来人的慈悲和从容。

26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没想到,是这么一个纯爱故事。关乎珍惜,关乎怀念,更关乎爱情,当然最重要的是对“一生只爱一个人”的完美注解,这在速食爱情的当下自然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漂亮的风景与美好的回忆,诸多人生的美好衬托出生离死别的无奈和惋惜,隋东风的三次流泪让人动容。不过,黄轩弹钢琴的小肉手特写,还真的是喜感满满........

28分钟前
  • 方枪枪
  • 还行

坠落的戒指是她倚梦归来的讯息,重拾的长笛是他爱之深久的证明。他终于带她去看浩瀚碧海里沉默前行的鲸,纵使怀抱着她的骨灰瓶。褐白的骨灰在手掌中散于风,却未曾空。风与云只交会一瞬,便要别离;风与云即使只交会一瞬,已然是一生。

31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拍惯了商业片就没法再回去拍小清新爱情片了,正如隋东风去了克莱德就再也回不到当年的阳光青年了。导演刻意把生活中的喧闹、烟火、压力等等全都去掉,只留下草原和蓝天,诗和远方,酒和故事。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给人的感觉是悬浮在空中的,不接地气。风景很好,居民很好,赌场很好,餐厅很好,房东很好,客人很好……一切都很好。当生活没有了瑕疵,没有了温度,还叫生活吗?没有这么美好的生活,因为这根本不是生活,这就是一场编排好的舞台剧。演员说着他自己都不相信的心灵鸡汤,矫揉造作的表演就像网红摆拍的照骗,他们如神仙一般不食人间烟火,没有任何烦恼,只有爱情和彼此。但我不是神仙,所以我不能产生共鸣,我只觉得虚假做作,无病呻吟。好的电影能像新闻一般真实,差的电影一看就是电影,因为它太假了。

35分钟前
  • 朝暮雪
  • 较差

冯小刚“随手”一拍,吊打某些国产翻拍。

37分钟前
  • 小刀大神
  • 力荐

原故事其实更多感慨,这里更多的是中年人的感伤。其实不仅是爱情了。

4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就,很单纯很纯粹的平庸

45分钟前
  • Chaall
  • 还行

真挚感人的故事顺带新西兰风光大片,告诉你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又观念传统,移民就只会被生计困住(我身边确实有这样的例子,住在国外每天疲于奔命,唯一的出国旅行是回国探亲)过着只顾得上“数春卷”的日子,可以的话多去看看世界,否则“鲸鱼”永远只在墙上。林太那代人认为“房子和生意”能带来安全感,而传统观念把许多像本片主人公那样的家庭困住。本片把对亡妻的回忆倒过来讲,先柴米油盐的现实,再回过头讲相识相恋浪漫,诗和远方的憧憬,把遗憾惋惜留给观众思考:是否有条件或敢于换一种活法?什么样才是自己想要的活法?有多少人真敢像梅琳达那样活得洒脱?

47分钟前
  • 瓦力
  • 推荐

很冯小刚的调子,也很中老年心态。充满“对倒”的处理——中年与青年、怀旧与怀春…苦涩的回忆与甜蜜的爱情,诉尽半路上留下来的那个人最苦,珍惜眼前人。冯导把老友的真实经历搬上了银幕,很真诚,又稍稍有点矫情。很尊敬冯导这几年的创作心态。

49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这类题材的作品,本来就没想在艺术性上征服口味挑剔的专业影迷。不矫情、不宣扬腐朽的价值观,能够唤起我们普通人朴素的情感,让我们普通人更懂得珍惜生命中的缘分,便足够了。

52分钟前
  • 胡小猴
  • 力荐

一杯白开水……

57分钟前
  • 20个小明≯
  • 还行

建议冯小刚导演签约bbc,多拍一些景色优美的风光大片,既颐养天年陶冶情操,又可以给观众带来一次心驰神往的出国体验,这是多么造福国民的事情啊!

60分钟前
  • 东北洪常秀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