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塞塔

HD中字

主演:艾米莉·德奎恩,法布里齐奥·隆吉奥内,安妮·耶和诺,奥利维埃·古尔梅,伯纳德·马尔拜,弗雷德里克·波茨,弗洛里安·德兰,克里斯蒂安·多瓦尔,米雷耶·巴伊,托马斯·克拉,莱昂·米肖,维克多·玛丽特,科莱特·赫什布,克莱尔·蒂凡尼,索菲·勒布特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9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罗塞塔 剧照 NO.1罗塞塔 剧照 NO.2罗塞塔 剧照 NO.3罗塞塔 剧照 NO.4罗塞塔 剧照 NO.5罗塞塔 剧照 NO.6罗塞塔 剧照 NO.13罗塞塔 剧照 NO.14罗塞塔 剧照 NO.15罗塞塔 剧照 NO.16罗塞塔 剧照 NO.17罗塞塔 剧照 NO.18罗塞塔 剧照 NO.19罗塞塔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罗塞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对于在贫穷中挣扎的人们,活下去就是人生最大的意义。18岁的萝赛塔(艾米莉·德奎恩 Émilie Dequenne饰)就是这么一个命运多舛的女子。她的母亲是个自暴自弃的酒鬼,没有谋生能力,沉湎于和底层男人们的性事当中,生活的担子,完全落在了萝赛塔的肩上。  母女俩住在流动车上,萝赛塔还没能找到固定的工作,但她的心底却有着倔强的求生意念。在这样恶劣的人生境遇中,为了求得一份工作,她甚至不惜与唯一的朋友交恶。只因友情在生存面前显得太过脆弱。命运没有眷恋这个顽强的少女,她终于在人生的半路陷入崩溃,选择自杀。然而,命运又一次给了她无情的嘲笑。外来媳妇本地郎17亵渎夜晚开的花女囚701之四:怨歌正义联盟:扎克·施耐德版墨西哥万岁!基地绿水青山好日子一日千里超能水怪告诉我是怎么死的世界奇妙物语 2020夏季特别篇富豪刑事第一季这对兄弟有点彪我的婆婆怎么把OO搞丢了锅炉工爱情制高点花之武者河畔牡蛎工场记忆搜查:新宿东署事件档案为爱乘风破浪蒙眼缉凶妻子变成小学生追龙2:追缉大富豪权力的游戏 第七季兔侠传奇登堂入室弗鲁特韦尔车站决战黎明赵四小姐与张学良真爱空中浩劫第七季荒凉百宝店天桥十三郎情人石爱情比赛誓不罢休鸭王2鬼影喧嚣第一季设计南国再见,南国爱情二十年春夏秋冬又一春

 长篇影评

 1 ) 【Rosetta】--维持尊严而活下去的难题

“孩子”是我第一部看过的达顿兄弟作品,前不久在戏院看的,对于他们的镜头语言、叙事手法感觉陌生,所以花了些时间去习惯。影片的许多好处都是看完电影后,静静回想才感受到的。

而观看“美丽萝赛塔”时,第一个反应是,它跟“孩子”很像:一样地像是纪录片跟拍般摇晃、贴紧的镜头,一样地把焦点紧缩在几个人物的身上,一样地准确传达了生活的困境与人心的无助,一样地有着骤然停止却有微小光明的结尾……。

也许是这样的对照,让我觉得兄弟两人很厉害,他们非常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技艺高超,就像是顶级大厨,不需要花俏的新技术,同样简单的刀工和俐落的烹煮过程,换了材料,又熟练地提引出食物的特殊之味。


有人说,影像对于人心描写有其区限性,很多细微的心情可以用文字描述,却很难用抽象的影像表现出来,比方说“承担了很多,走起路来很沈。”这类形容词不是个动作,很难由演员表演出来。“美丽萝赛塔”令我惊叹的就是,它可以用很纪实的方式去述说故事,但利用“象征”来引导人对于角色心理之描述又非常精准。

例如最后萝赛塔搬着瓦斯筒蹒跚着跌入泥地中时,就让观众清楚体认到种种她所无力负担的现实,几乎压垮了她的身体与心灵。这样的述说用文字都嫌文艺腔,可是导演整片铺陈下来,用一个场景就表现了细微的身心状态,又毫无做作之势。例如“孩子”或是“美丽萝赛塔”片中,掉入水中的片段,都使得原本写实的故事产生一些戏剧性、象征性,而这些真实生活中的戏剧成分又镶嵌的恰到好处,有冲击力却又毫不煽情。

以剧情来说,和“孩子”相比,“美丽萝赛塔”女主角的心情,我更能了解。

Rosetta是一个18岁的女生,她不天真、她好强,她想要过着跟别人一样的“普通生活”。她想维护自己的尊严,她想要过着不难堪的日子。

Rosetta住在露营地,每天从城里回来都要在草丛中换上雨鞋。别人听到她住在露营地都会吃惊。她有个令她无力招架的母亲,母亲酗酒而自暴自弃,常随便跟别人发生关系。她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没有医疗保险。

她偶然认识一个男孩。 男孩问她喜欢听什么音乐,问她要不要来点酒,男孩拉起她跳舞。她夺门而出。冷冽中的一点微温,只会显得原本世界的孤独更真实,只会让原本武装的坚强崩溃。就算是那么寒伧的愉快,也是不属于她的。

最令人难过的是片中她一人分饰两角自言自语:你有工作。我有工作。你交到了朋友。我交到了朋友。你会过着正常的生活,我会过着正常的生活。你不会流落街头。我不会流落街头。

很心疼,这些事情竟然对她而言都是奢侈品。

片中有些规律的重复,穿越城市的公路、换鞋、捉鱼、让老妈戒酒、找工作和失去工作。固定的循环中,女孩的所要面临的处境却在每次的轮回中,越来越严苛,越来越无望。

之前有个老师曾谈及,在车站旁,他常遇到看似平常的人跟他伸手要零钱,他很好奇,一个人是如何被环境逼迫或是被自己逼迫,才会放下自尊乞讨?身为一个人而非动物的活下去,所谓的“尊严”是很重要的。

当生活周遭一切变的艰难,要如何身为一个人而活下去?
女孩面临的是这样的,维持尊严而活下去的难题。

她非常早熟的背负这个命题,她曾迟疑着要见死不救,她决定要出卖朋友,她所要面临的礼让,不是个无伤大雅的梨,而是攸关生活的残酷抉择。

最后女孩连想自杀,瓦斯都不够,需要自己去换。真是黑色到极点了。这样写实的电影,通常都会难以收尾,毕竟,幸福美满大团圆在这种处境下是难以迄及的。

不过导演没有给个完全不说明的开放性结局。在女孩自杀未遂的最后段落,高潮力道逼紧,被出卖的男孩骑着摩托车轰轰地绕着抬着瓦斯筒的女孩。女孩被逼到临界点,没有力气再掩饰、伪装。她跌倒在地上,像往常一样狼狈。男孩放下了敌意,拉了跌在地上的她。也许他知道,压迫彼此的是那个大不可敌的现实。这是片中结尾带着光明的救赎,没有伪善或过多的同情、好心。

美丽萝赛塔Rosetta,非常值得一看。

 2 ) 《罗塞塔》的反抗性叙事话语

摘要: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至今,达内兄弟(Jean-Pierre&Luc Dardenne)的电影一直延续着他们标签化的作者风格,写实主义倾向配合极简叙事,表现对于人性和社会的探究与思索。而《罗塞塔》(Rosetta, 1999)是一部典型的代表作,从影像到叙事的建构走出一条极为鲜明而极端的道路,可以说确立了达内电影的影像体系,同时展现出一种内在的“反抗性”叙事特征。本文即从叙事学的角度,具体分析了视听元素对于其反抗性叙事的建构以及影片在这种叙事特征背后所流露出来的社会话语。

《罗塞塔》主要讲述了一个失业的少女为找到一份工作、像其他人一样过正常生活而到处奔波,以至于在重压之下走向崩溃,而最终得到了救赎的故事。影片延续了达内兄弟对社会边缘和底层人物的关注,对比利时以及家乡瑟兰的社会问题的思考。同时,这部影片作为他们作者电影序列的第二部,较第一部《一诺千金》(La promesse, 1996)表现出更明确的个人化风格建构,从对于长镜头的坚持、贴身近距离拍摄、到外聚焦叙事、以单一视角观察人物,呈现出一种反抗性的极简主义的叙事特征。这一特征也或多或少表现在了其后的创作中(如《他人之子》(Le fils, 2002)、《单车少年》(Le gamin au vélo, 2011))。而这种反抗性所形成的叙事话语与导演秉持的创作精神和信念是一脉相承的。

一.反抗性的人物和叙事

罗塞塔作为影片的唯一主角,从出场就是一个反抗者的形象。第一场戏表现她失去工作后的歇斯底里,质问同事和老板,用身体和周围的一切对抗,被警察带走时竭尽所能地挣扎抵抗。这一场景可以说是片中最为强烈而直接的影像部分,赤裸裸地揭示出罗塞塔的处境和对事物的反应,她强迫症式的性格,以及她遭受的暴力和她如何同样以暴力的方式去反抗[1]。另外一次失去工作时她也表现出同样的强烈情绪,那是位于影片中间点位置被松饼店老板辞退的场景,而这次失业也直接导致了后半部分罗塞塔对朋友的两次背叛(第一次来自对他落水时的见死不救心理,第二次是更为直接地揭发他干私活以取代他的位置),并引发她对自己生命最终的判罚。罗塞塔的反抗性是伴随她这个人物而生的,反抗就是行动,贯穿电影始终,渗透在她跑着穿过马路、跨越围栏的背影中,她回到“大峡谷”营地前换鞋的重复性动作中,以及见到母亲酗酒堕落的气急败坏,面对男孩帮助时心有戒备甚至不惜为工作除掉他的极端心理。她孤立于也被周围的世界所孤立,封闭自己,渴望远离生存给她带来的过于残酷的现实同时又无时无刻不被迫去面对。

这种反抗性的人物和行动同时被叙事所建构,而叙事的反抗性和达内兄弟拍摄纪录片的经历存在着某种关联。他们将拍摄纪录片时无法掌控的外在现实对摄影机产生的反抗特质放到剧情片中,“拍摄那些反抗我们的东西”,“试图不去呈现所有事物,不去看到所有东西,角色和他们的境况依然处于阴影之下,这种不透明性和反抗性赋予我们拍摄的对象以真实和生命”。[2]这一创作理念成为建构《罗塞塔》叙事的主要要素,即通过极简主义的方式营造人物和她所处环境对摄影机的“反抗性”,并通过纪录片式的真实感直抵人物的本质行动[3]。这种“不呈现”和“不看到”所有东西具体表现即如,影片起始就直接抛出并展现了罗塞塔的一系列强烈行为,同时并未解释工作对于她何以如此重要;罗塞塔持续的奔跑、步行、跨越动作,以及她随手提的包和雨靴、装鱼饵的铁盒、钓鱼的瓶子等生存物品,几乎不加解释地存在并呈现于影像中;她的面无表情和偷看行为起初让人难以理解她在想什么和做什么事,甚至经常发作的腹痛也只是呈现并未直接说明。影片几乎完全通过演示(showing)而不是叙述(telling)来提示情节的因果联系,但这种演示不刻意展现这些联系同时保留了许多信息。如此来看,其具有一种外聚焦叙事的特征,即导演作为叙述者所述比人物知道的要少,形成了一种“行为主义”叙事[4]。叙述者此时仿佛也站在了受述者(观众)的位置,尽力取消自身的话语霸权。

二.视听元素建构反抗性叙事

(一)运动长镜头、近景跟拍及色彩感知

从视觉表达上看,与外聚焦叙事相应的是影片的零视觉聚焦。摄影机从外部单一视角观察人物,手持摄影和运动长镜头实践着纪实性美学,只在必要的时候才剪切旨在最大程度取消经典剪辑对叙事的人为操纵,影像的自主性和画内外的时空完整就保证了导演对于镜头前的叙事空间的“反抗性”的建构。如影片25’26’’时的长镜头,罗塞塔在老板那里培训,突然画外敲门声响起,镜头没有展现门外是谁而是跟随罗塞塔拿面粉而向左移动,她经过那个女人身边时,画面只对女人的身体和她与老板的交流做了局部展示,信息几乎全部来源于画外音对白,接着镜头继续跟随罗塞塔向右移动,画面后景显示老板走开进了里屋,而在罗再次去抱面粉时镜头才完整显示出那个女人的样子和她的位置。类似处理也出现在73’45’’的长镜头,罗塞塔第一天取代男孩上班卖松饼的过程,镜头几乎只对着她拍摄,仅靠画外音对白和前景局部背影表现顾客和她的互动,同时她的表情在开始时即暗示了男孩的出现,将近一分钟后他的声音出现在画外,直到又过了26秒罗塞塔递给他松饼时镜头才摇过去拍到了他。

可以看出摄影机几乎完全跟随罗塞塔的行动而运动,多近景和面部特写,靠近人物身体拍摄而对于周围环境只有局限性的展现,这种方式使得观众在视觉体验上更靠近人物及其内心,突出她作为影片行动主体的位置。而当镜头与演员越近,越是与人物的不透明性发生碰撞,身体上的靠近带来心理上的距离。[5]因为即便是特写,也几乎是罗塞塔不动声色面无表情的面孔(除了最后一个镜头的情感宣泄)。另外,大量背对镜头的画面也建构着她与观众之间的心理距离,传达她与环境之间的隔阂。

影片的色调灰暗,少有的几处街景也展露出一种阴暗衰败的老工业城市景象,而其中跳跃着罗塞塔身上高饱和度的红色。她外出时穿的运动服上醒目的红黑区间传达着她的坚韧、激烈和不可洞察的自我封闭,仿佛是她作战时的盔甲。而在大峡谷营地时面对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双重折磨,她的浅绿色背心、蓝色运动服则具有一种更安静的感觉,在她失去庇护时坦承着她的无助和痛苦。色彩和服装在画面元素中补充了一部分叙事功能。这在导演的其他作品中如《单车少年》里男孩西里尔的红/蓝T恤、《两天一夜》(Deux jours, une nuit, 2014)里玛丽昂·歌迪亚的亮粉/绿色背心也体现出某种延续。

(二)画外音叙事

相应于长镜头对画内外叙事空间的完整性建构,声音的运用实现了叙事空间的真实性,并开拓了画外空间的叙事功能。例如对白的画内外衔接,先于镜头暗示出画外空间的存在;罗塞塔所处的营地树林中的自然音响和城市街道周围的交通和工业音响,建构着不同时空下的声景(soundscape);某些音响的运用,如摩托车的引擎声和煤气罐的嘶嘶声都直接参与了叙事。影片在男孩出场时先闻其摩托的引擎声后见其人,从而建立了这一声响和他之间的联系纽带,之后几乎每次这一声音出现都传递了他在罗塞塔身边的或亲密或愤怒的信号。如罗塞塔晚上离开家时在马路上追一个远处骑摩托的身影,镜头主要利用画外的摩托引擎声暗示她要找的人是男孩;罗塞塔揭发他后被追的几组镜头,以及结尾购买煤气罐的长镜头,引擎声也提示着男孩的逼近同时直接传达了他内心的愤怒;罗塞塔看到管理员骑摩托车走掉——发出同样的引擎声——之后偷偷钓鱼,结果误以为听到的引擎声是来自管理员而赶紧扔掉瓶子,再朝画外看后返回便暗示我们那声音来自男孩。而影片结尾,罗塞塔煮鸡蛋时的嘶嘶声提示了我们煤气的打开,这一关联直接建构了叙事。之后嘶嘶声出现于她剥完鸡蛋后再次打开开关,接着关上门塞住门缝,持续到她躺在床上静静聆听的时刻。画外的嘶嘶声明确说明了她自杀的意图和过程,直到嘶嘶声的突然停止暗示煤气用完了,她不得不出门购买。这种强调声音叙事功能的处理配合了影片极简的反抗性叙事,影像中不做说明或极少呈现的部分由声音做了暗示补充,同时声音又是环境中自然存在的,反过来解放了镜头,使之可以完全靠近罗塞塔这一人物主体。

另外,影片中没有配乐,只在吃饭场景和男孩跳舞时使用了有源录音播放的摇滚乐,反衬罗塞塔当时的抵抗和局促不安,因而也不同于导演其他影片中有源音乐更多作为人物情绪的映照。竭力取消音乐对人物情感的渲染和宣泄作用,对于只保留人物本质行动的反抗性叙事也起到了作用。

三.社会话语的反抗性

(一)写实主义与本质探寻

总体来说,影片《罗塞塔》通过独特的视听语言手法建构了其反抗性的叙事特征,而其手法突出表现为对纪录片创作元素的利用,手持摄影、实景拍摄、自然光、非职业演员表演、同期声录音等一系列手段建构出一种类似真实电影的纪录风格影像。其影像风格延续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英国“厨房水槽”电影的欧洲写实主义传统,也体现着Dogma95之后作者电影的写实追求。内容上追求对现实的真实表达,描摹关怀底层人物的生存和命运,流露出一种左派价值观。

然而影片虽然是对失业问题的探讨,其社会/政治话语却并没有肯·洛奇(Ken Loach)影片中的显而易见。影片并不像传统的现实主义影片,它过滤掉因果承接的中间环节,意欲直接触碰一个道德问题的本质,让罗塞塔在失业的困境下面对生存和死亡的抉择。如前文所述,摄影机几乎时刻贴近罗塞塔的身体,屏蔽掉她周围的社会环境,此时,人处于一切的中心。她遏制自己的一切,为的是隐藏症候而只显露信号,这就使影片摆脱了误入歧途的、主张对事物进行铺陈的现实主义。[6]这种社会话语是将人性和人的生存作为一种社会研究方式。同时,叙事上的留白实则包含着导演对观众的期待,引发他们主动探索并思考,即他们越不去揭示社会不公正的起因,就越促使人们去思考它的残酷[7]。于此相映照,影片公映后引起巨大反响,催生比利时政府颁布了旨在保障青少年工作权益的“罗塞塔计划”[8]。而影片结尾也为罗塞塔带来了人性的救赎,镜头定格在她流泪的脸庞,续写着典型的“达内”时刻。

(二)单一视角美学和他人之“脸”

影片的社会话语同时也体现在贯穿始终的单一视角。始终位于罗塞塔身边并和她保持一致的视角,传达着一个被排异人物的感知,也暗示着一种权力关系和社会差异。首先,这是对正-反打镜头所建立的平等对话关系的排斥,特别是当主角身处的阶级/地位位于社会底层/边缘位置时。单一视角美学所刻画的现象表明社会空间是一个战场,所有人都要选择自己的阵地。其次,单一视角的建立还在于对差异性的承认和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替代,是对于观看机制的不信任,通过一种有距离感的场面调度取消煽情和同情,即不愿意操纵观众是出于对银幕上人物差异性的尊重。[9]

这似乎体现了来源于伊曼纽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évinas)的观点,“与脸的关系直接就是伦理的”[10]。实际上,导演确实受到了列维纳斯关于“面对面”、他人之脸的“他者”伦理哲学的影响[11],比如片中对于近景和脸部特写显示出一种偏好,这在达内的后一部作品《他人之子》中也表现的非常明显。在列维纳斯这里,他者不再是传统哲学中能被自我主体所吸收同化的他人,而是根本外在于任何自我之外的绝对的他者,是不能被对象化的东西。因而他者相对于自我的在场就只能是某种伦理性的相遇,即“面对面”,他者的一切都集中体现在了“脸”(face, visage)上。他人之“脸”就意味着他者对于我的权力和占有的抵抗,而且激发和召唤着我对他人的责任感。[12]而达内兄弟的电影创作也包含着这种伦理精神,导演以零视觉聚焦观察/拍摄人物、营造影像的纪录风格并不断简化叙事,从而将人物与其叙事空间融为一体并尽力突显人物的他者性,“脸”的存在(即特写)正是作为他者性的一种“标识”。它标明了人物相对于摄影机/导演、以及观看主体的他者性的在场,同时依据这种他者的在场来取消并抵抗拍摄者和观者的操纵和占有,而且进一步让观者主体在一场道德体验中激发出责任意识。

纵观达内兄弟的电影作品,它们或多或少包含着同样的叙事话语,相似的形式手法复现着导演在社会关系、他人和主体、人性和道德等层面的价值观念和追求。他们的影片是反抗的,同时也是无比温柔的。

参考文献:

[1]伯特·卡尔杜洛,宋嘉伟.反抗的电影:达内兄弟访谈[J].电影艺术,2015(05):130-137.

[2]同[1].

[3]同[1].

[4]安德烈·戈德罗,弗朗索瓦·若斯特,刘云舟.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第176页.

[5]让-弗朗索瓦·皮古利,曹轶.达内兄弟和社会电影新时代[J].世界电影,2016(04):156-160.

[6]艾玛努埃尔·布尔多,单万里.洛塞塔:勇敢的拓荒者──评比利时导演达尔戴纳兄弟的《洛塞塔》[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1999(04):15-18.

[7]同[5].

[8]王佳音.后工业时代图景下的作坊电影——达内兄弟的影像世界[J].电影艺术,2015(05):119-129.

[9]同[5].

[10]Emmanuel Levinas.Totality and Infinity [M].The Hague: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1979.转引自李荣.列维纳斯他者视阈中的伦理主体[J].学术研究,2011(08):20-25+35+159.

[11]同[5].

[12]李荣.列维纳斯他者视阈中的伦理主体[J].学术研究,2011(08):20-25+35+159.

 3 ) 镜子

这是最接近真实的力量.生活里既没有绝望也没有希望.
没有什么,也想不到拿什么去经营任何一种东西,和与人的任何一种关系.朋友,母亲,邻居,老板.女孩最后选择的绝境与另外许多种人生终究会面临的绝境一样,都虚空乏力.只是,女孩面对死会更平和一些.生活束缚了她的欲望,拧干了她的纠结,褪掉了许许多多幻觉的颜色.就像背景里只有她沉重的喘息.
她不是可悲的角色.她是一面镜子.镜子里有我们所有人的人生.

 4 ) 琴弦生活

      有些电影是在开始的几分钟里,你就能感受到它会让人印象深刻。《罗塞塔》就是这样的一部电影。
      这个几乎没有笑容的女孩子,不管做什么事情仿佛都是用尽全身力气。走路,打工,弯腰去管道里拿胶鞋,翻过墙壁,上锁,一些在我们看来用一点点力气就完全可以做到的事情,她都是使劲全力。像是因为愤怒而紧握的拳头,连指甲都深深陷入肉里面。但是我没把这篇东西叫《拳头生活》,而是《琴弦生活》。
      影片一开始只是给了我们一个在迂回走廊里面一直走着的背影,而没有给我们罗塞塔的正面。我们看得出来,拍摄者是边走边进行拍摄的,而不是像一些电影里面在专用车子(我不知道叫啥)上面固定摄影机进行平滑的拍摄。整部影片都是采用这种拍摄手法,这恰恰是罗塞塔生活和内心的写照,她命运的多舛和内心的动荡不再需要过多的言语来描述,这样的拍摄手法就能够说明一切。
      刚开始我们或许不能理解为什么失去工作的她会如此歇斯底里,不就是没工作么?再去找一个不就结了,到后面我们就慢慢了解了,她生活的环境,她的母亲,没有一份长期稳定的工作对于她来说和死亡没有区别。
     好吧,我思路有点混乱,可能会说的比较乱。
     这个女孩子从头到尾穿的衣服也就是一条条绒裤子和一条薄裙子来回换,在寒冷的冬天只穿着单薄的上衣。一双胶鞋回营地的时候穿,我想是因为营地又脏又潮湿,把自己另外一双鞋子弄脏或者进水的话就没得可换了。经常会肚子疼,我想是因为痛经吧,生活的艰辛导致了这样的痛苦,疼的时候直不起来腰,我想很多女生都能体会到这种痛苦。可我们疼的时候爹妈会赶快端来红糖水暖水袋一大堆东西来关心,可她呢,自己的身子只能自己关心。
      几次失去工作,或许这并不是雇主诚心的,但是生活已经把罗塞塔几乎逼疯,所以我们就会看到每次她都反应过激,每次都会大打出手,瘦弱的身体执拗得像一头小小的野兽,绝望地打。为了得到工作她可以做任何事情,哪怕是对爱上她的利奎也一样,不惜出卖身边唯一的朋友,唯一关心爱护她的人也要得到这份工作。
      其实我们看得出来罗塞塔是喜欢利奎的,影片中罗塞塔两次绽开灿烂的笑容,一次是在利奎面前,另外一次是在得到那份工作以后,对顾客一边说:“谢谢,祝你有愉快的一天”,第二次她不是为了工作而笑的,她是真的开心,为自己得到了工作而开心。再回到利奎的问题上,因为母亲酗酒的关系,罗塞塔始终不肯喝一滴酒,可是她在利奎的面前却咕咚咕咚一口气喝下了一瓶,这不能不说是她想打开心扉的一个小小迹象。其次,以她倔强的脾气,如果是不愿意跳舞的话,她绝对不会去跳,可是在利奎的几次邀请下,他们在利奎的家里跳了起来,尽管罗塞塔的舞步笨拙身体僵硬,尽管这段舞步以罗塞塔的疼痛迅速告终。再其次,罗塞塔在跑掉之后又回来要那双利奎的胶鞋,并且说她不想住在拖车里,于是留在了利奎的家里睡。当然,你可以说利奎是罗塞塔此刻唯一可以依靠的人,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她对利奎的好感和信任。还有一个细节我想提一下,就是在罗塞塔去向老板告密利奎的事情时,她在门口停了一会儿才进去。镜头没有正面拍罗塞塔,也没有背面拍,而是一开始从斜上方拍她,罗塞塔的睫毛刚刚好挡到了她的眼睛,虽然说我们知道她此刻是面无表情的,但这样的角度正说明了罗塞塔此刻在进行强烈的心理斗争;之后镜头又把焦点放在老板身上,只给了罗塞塔一个模糊地半个后脑勺,这说明她内心已经决定了,决定要这份工作,出卖利奎。这只是简单的两个镜头,却寓意深刻,足见导演的功力。
      虽然罗塞塔最后得到了这份工作,但是后来,再次喝得烂醉如泥的母亲让她彻底绝望了。她把母亲扶进拖车,给自己煮了一个鸡蛋吃,这是死之前的奢侈。这个被生活逼得雷厉风行,决绝刚烈的女孩子,连自杀这件事情都做得从容不迫毫不犹豫。不过命运再次跟她开了一次玩笑——瓦斯用光了。如果不是利奎出现在搬着沉重瓦斯罐的罗塞塔面前,我想她自杀或许就成功了。罗塞塔一次次摔倒,最后,她终于崩溃了,倒在地上开始哭泣。这样一次的感情宣泄,也说明了她对利奎的信任和好感。影片的最后,利奎把罗塞塔拉起来,罗塞塔转过来脸看他,逐渐停止了哭泣。影片就在罗塞塔的面庞中结束了。
      导演最后并没有给出我们罗塞塔最后的命运,她是摆脱了这种困顿的生活还是继续过着这样毫无希望的生活?你可以想象,这给我们留下了回味的空间。或许很多人会把这个结局看成一个光明希望的象征,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成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生活中有太多无法解决的问题,不是单单靠希望就能走进美好明天的。
      片子中的人物很少,人物关系非常简单,导演把绝大多数都给了沉默的罗塞塔。这位年轻的女演员的表现非常到位,其实最难演的角色就是这种沉默的、但内心活动复杂的角色,罗塞塔的愤怒、希望、绝望、欢快、倔强,都被这位演员用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和表情,尤其是眼神表现了出来。影片从头到尾没有背景音乐,利奎问道罗塞塔喜欢什么音乐时,她说什么音乐都是美好的。没错,相对于她的生活来说,任何音符都显得那么可爱。她的生活是灰色的,是黑白的。不需要音乐的渲染,却更赤裸裸地让我们看到罗塞塔生活的冰冷,没有音乐就是最好的背景音乐。
      最后我想说一下为什么叫做“琴弦生活”。琴弦要想发挥它的作用就必须紧绷着,不能有一丝松懈,这既是罗塞塔的日常生活状态,没有能够休闲的时刻。但是她有松弛的时候,当她和利奎在一起的时候,当她睡觉前跟自己说话,她说你过正常的生活,你不会一成不变。这是她的希望。逆境没有让罗塞塔失去羞耻心(唾弃母亲不知廉耻的行为),没有让她失去希望(安慰自己),没有让她失去怜悯之心(把利奎从水里救上来)。她要活下去,这是最重要的事情,最基本的事情。
      这样的罗塞塔,本身就是一把美好的琴,心底藏着美丽的旋律。

 5 ) 诱人的现实主义

学习《严浩电影讲座》,让找两部电影谈谈导演对角色的处理如何让观众入戏。自然想到了最近看的《罗塞塔》——非常成功地实现了观众入戏。虽然这是一部类纪录片,没有任何经典戏剧的程式,但非常成功地在第一时间吸引了我。且看它是如何做到的。
一个长镜头,一个女工的近景背影,没有正/侧面,愤怒急促的步伐,蛮横原始的姿势。没有任何背景交待,观众随着她走过一个个曲折的走廊,推开一道道门,好奇心被强烈调动,她到底想做什么?到底出了什么事情?
在0:1:18处,终于有一个人出现了,从对话看出来“回到我的办公室,回来”这人应该是工厂的管理部门,所以可以推测这个女工要处理的事情应该是工作事务。女工仍然没有语言,没有脸部镜头,仍然是用肢体语言来拒绝和这个头头谈判,她左右绕过了这个男子,甚至直接从机器底下穿过,下一个镜头是她终于说话了“你说我总是迟到”给了一个后侧脸镜头。
至此,观众才终于明白这个女主到底在干什么。镜头的叙事方式沉着稳重,不轻佻,以不卑不亢的画面展现给观众这个故事,极大地调动观众的观影情绪及审美经验,观众主动思考到底发生了什么。

 6 ) 罗塞塔

10分。

「孩子」是我第一部看过的达顿兄弟作品,前不久在戏院看的,对于他们的镜头语言、叙事手法感觉陌生,所以花了些时间去习惯。影片的许多好处都是看完电影后,静静回想才感受到的。而观看「美丽萝赛塔」时,第一个反应是,它跟「孩子」很像:一样地像是纪录片跟拍般摇晃、贴紧的镜头,一样地把焦点紧缩在几个人物的身上,一样地准确传达了生活的困境与人心的无助,一样地有着骤然停止却有微小光明的结尾……。

也许是这样的对照,让我觉得兄弟两人很厉害,他们非常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技艺高超,就像是顶级大厨,不需要花俏的新技术,同样简单的刀工和俐落的烹煮过程,换了材料,又熟练地提引出食物的特殊之味。

有人说,影像对于人心描写有其区限性,很多细微的心情可以用文字描述,却很难用抽象的影像表现出来,比方说「承担了很多,走起路来很沈。」这类形容词不是个动作,很难由演员表演出来。「美丽萝赛塔」令我惊叹的就是,它可以用很纪实的方式去述说故事,但利用「象征」来引导人对于角色心理之描述又非常精准。

例如最后萝赛塔搬着瓦斯筒蹒跚着跌入泥地中时,就让观众清楚体认到种种她所无力负担的现实,几乎压垮了她的身体与心灵。这样的述说用文字都嫌文艺腔,可是导演整片铺陈下来,用一个场景就表现了细微的身心状态,又毫无做作之势。例如「孩子」或是「美丽萝赛塔」片中,掉入水中的片段,都使得原本写实的故事产生一些戏剧性、象征性,而这些真实生活中的戏剧成分又镶嵌的恰到好处,有冲击力却又毫不煽情。

以剧情来说,和「孩子」相比,「美丽萝赛塔」女主角的心情,我更能瞭解。

Rosetta是一个18岁的女生,她不天真、她好强,她想要过着跟别人一样的「普通生活」。她想维护自己的尊严,她想要过着不难堪的日子。

Rosetta住在露营地,每天从城里回来都要在草丛中换上雨鞋。别人听到她住在露营地都会吃惊。她有个令她无力招架的母亲,母亲酗酒而自暴自弃,常随便跟别人发生关系。她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没有医疗保险。

她偶然认识一个男孩。 男孩问她喜欢听什么音乐,问她要不要来点酒,男孩拉起她跳舞。她夺门而出。冷冽中的一点微温,只会显得原本世界的孤独更真实,只会让原本武装的坚强崩溃。就算是那么寒伧的愉快,也是不属于她的。

最令人难过的是片中她一人分饰两角自言自语:你有工作。我有工作。你交到了朋友。我交到了朋友。你会过着正常的生活,我会过着正常的生活。你不会流落街头。我不会流落街头。

很心疼,这些事情竟然对她而言都是奢侈品。

片中有些规律的重复,穿越城市的公路、换鞋、捉鱼、让老妈戒酒、找工作和失去工作。固定的循环中,女孩的所要面临的处境却在每次的轮回中,越来越严苛,越来越无望。

之前有个老师曾谈及,每次从统联下车时,他常遇到看似平常的人跟他伸手要零钱,他很好奇,一个人是如何被环境逼迫或是被自己逼迫,才会放下自尊乞讨?身为一个人而非动物的活下去,所谓的「尊严」是很重要的。当生活周遭一切变的艰难,要如何身为一个人而活下去?

女孩面临的是这样的,维持尊严而活下去的难题。她非常早熟的背负这个命题,她曾迟疑着要见死不救,她决定要出卖朋友,她所要面临的礼让,不是个无伤大雅的梨,而是攸关生活的残酷抉择。

最后女孩连想自杀,瓦斯都不够,需要自己去换。真是黑色到极点了。这样写实的电影,通常都会难以收尾,毕竟,幸福美满大团圆在这种处境下是难以迄及的。

不过导演没有给个完全不说明的开放性结局。在女孩自杀未遂的最后段落,高潮力道逼紧,被出卖的男孩骑着摩托车轰轰地绕着抬着瓦斯筒的女孩。女孩被逼到临界点,没有力气再掩饰、伪装。她跌倒在地上,像往常一样狼狈。男孩放下了敌意,拉了跌在地上的她。也许他知道,压迫彼此的是那个大不可敌的现实。这是片中结尾带着光明的救赎,没有伪善或过多的同情、好心。

========  

很可怕的一部片,更可怕的是听到导演达顿兄弟详加解释拍摄的理由,更是可怕。

关于达顿兄弟的特色,在『浅谈孩子』一文中有提到,在此就略而不谈。因为表现上其实是很相似的,我就直接来讲感想。

这是一部让人看了会很难过的片。难过的是女主角不断的跟环境对抗,而不断的受挫。受挫除了现实的压迫之外,她自己与世界隔绝的人生观更是严重。所以她为了顾面子、装扮、武装,与掩饰自己,而断绝所有跟外人的情感接触。不管对方是好意或是坏意。但是我们偏偏又从导演的铺陈中,可以看出萝赛塔是有着丰厚的感情的,只是她不知道该如何的解放,也不知道该如何的重新定义自己的人生。所以拼命的抵抗,却都不成功。

影片中有两个片段让我印象深刻,忍不住哭了出来。

一个是快餐车小弟对她有好感,让她进了自己家门。而她由原先的冷漠抗拒的态度,转而接受小弟的热情。然后小弟邀她跳舞,她拙劣的跳着舞,那样的真挚的互动。一个充满善意,一个不知该如何接受。而最后她还是抗拒了冲出门,却又回头,最后住在男生家。而她在被窝里喃喃说着:『妳交到一个朋友…我交到一个朋友』…如此的情境不知怎么就让我热泪盈框。

然后就是最后的开放式结尾(他们就喜欢开放式结尾呗),萝赛塔最后在庞大压力下,终于哭了的场景,实在是动人至极。整个场景调度的撼动人心的指数,绝对够资格列名影史(比如张国荣在霸王别姬里面,被吴大维抓着在火堆前逼供的情景-这个只有到戏院看才能感受其威力-我运气很好,分别在两个影展看到了两次的完整版-耶)。而所有的观众在此心也就提得老高,最后影片结束的时候,大家都说不出话来死命鼓掌(因为知道导演也在场看咩)。这是电影感动人心的最高境界。也难怪会一举拿下1999年坎城影展的最佳影片。

会后导演座谈。我问他们为什么要不断的让女主角重复换鞋子的场景。听到他们的回答之后,我立刻后悔问了这个问题。但是这几乎是所有人都想问的问题(我的前后左右都在讨论这件事)。他们的回答是:因为要分场用,而且也可以控制步调(众人发出不满的声音)。而且他们想将女主角塑造成一个战士,她的人生就是战斗。所以她重复换鞋子的动作就是一个象征,就像一个士兵每天拿起步枪上战场,回来后又放下枪一样的意思。而她回家与去外面,也是不同场景的转换,用换鞋子是分开气氛用低(这样听起来动机超逊的,众人的不满声更大了)。而且有人问了片尾高潮的部分,为什么女主角要做出那样的决定。导演竟然详细回答女主角的动机,以及为什么要她这么做的原因。让我一愣,想说,靠!原来动机这么通俗啊!遐想空间都没了!听到这就发现拍这部片的时候,导演保留的影片的多重性与歧异性非常的低。因为他们都完全的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布局,对于拍片所常有的『意外收获』,在这边好像就没了ㄋㄟ!真是可惜啊!

不过还是一部会留名影史的好片,


注:关于意外收获,就是有时候导演会去补抓电影拍摄过程中所出现的非预期性的结果与变化。比如演员突然神来一笔的动作,或是换台词等等。关于这个意涵的具体例子,就是楚浮的『日以作夜』一片。就是在探讨这样的主题。

 短评

女主角的表演贵在真实,牵动人心。

6分钟前
  • 半城风月
  • 推荐

故事本身远没有达内兄弟的手法好看。老是顶着拍,不松,但是也不急,不像有的导演喜欢一上来就推到脸上去。达内保持距离,但是绝对不会丢。人物走动,手势,重复做事,全部卡在镜头里,真实是一个,更重要的是这样的镜头拍得苍凉,苦涩的苍凉。

9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原来达内兄弟这么坚持地拍底层命运啊!基本模式就是全程的绝望和结尾的零星曙光。城市里的树林、河岸频繁地出现,那里藏着穷人的宝贝、赃物和所剩无几的秘密。把一句台词改写成罗塞塔之问:这样的状况会一成不变吗?

11分钟前
  • 57
  • 力荐

万恶穷为首,挨过穷的都懂的。

15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你叫罗塞塔,我叫罗塞塔。你找到工作,我找到工作。你有一个朋友,我有一个朋友。你不会一成不变,我不会一成不变。”被罗塞塔的喃喃自语戳中泪点;影片结尾,罗塞塔拧开煤气,准备和酗酒的母亲一起死,结果煤气不够用,只好出去买煤气,这悲惨又冷幽默的一幕让人哭笑不得。

1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少见的对西方社会底层人物的刻画。着迷于精神享受法国人永远不会拍这种题材。手持镜晃过头了,直对人物的脸和动作,观众与其共呼吸,展现而不是表现。隐忍、克制,情绪无从释放。无缘由的动机,精神上的迷离都拜生活所赐。讽刺的是:想过普通生活的人无法得到工作,而无所事事的人却拿着救济金过活。

17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白描的手法很高级,高速叙事让短时间的电影充满了转折和悬念,人物特写又格外贴近真实。但也有缺点,人物在达内的电影中习惯性只做不说,导致行为缺少动机的表达。极简写实主义的典型。

2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达内兄弟的突破之作,获1999戛纳金棕榈与影后。1.如此残酷而无望的底层现实,永无休止的重复人生:跑着穿越马路,翻越篱笆,在草丛管洞中换鞋,用自制饵瓶钓鱼,还有一次次拼尽全力的过激抗争。2.达内兄弟完美诠释了“展示,不要告诉”的真谛:摇晃的手持跟拍长镜头,景别以近景和特写为主,限制性视角,充分利用画外空间的自然声叙事,零配乐(仅有一段叙境内舞乐作为唯一的欢愉时刻),对主角内心活动不作任何说明与解释——风格与内容卓然贴合。3.令人酸楚的腹痛时刻与电吹风带来的微末暖意。4.罗塞塔一路奋战,仅仅只是想要一份工作,过上“普通人的生活”,这也成了贯穿达内兄弟作品的母题(从[一诺千金]至[两天一夜])。5.吃鸡蛋的段落极具真实感,而那段时长5分多的苦苦搬运煤气罐(与环绕身边的摩托声)的长镜头,更是点睛妙笔。(9.0/10)

2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想自杀,瓦斯用完了,买瓦斯,搬不起,倒在地上大哭。穷是恶之阴霾,生死都逃避不开。

29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晚上凉面就吃了两口,看他们总是在吃松饼,一直在想淋点糖浆,肯定很好吃。。。这么悲惨的生活竟然被我看出一丝幸福感。。药丸!

30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然后...我就迷上了达内...

33分钟前
  • 大宸
  • 力荐

最后她哭的时候,这片子才算完满。

36分钟前
  • 枯川满
  • 推荐

一个有生命的人物, 始终难忘. 她叫Rosetta, 她有一个朋友, 她就是想找份工作, 她撬了朋友的工作, 她把名字绣在白围裙上. 她只想过普通的生活, 就那么难, 想死, 煤气罐又那么重..超16mm, 手持, 销魂地疯狂跟拍, Alain Marcoen. 红色的衣服, 蓝色的煤气罐

41分钟前
  • 🌞娘卷卷🌙
  • 力荐

如果单从电影内部看,达内作品都趋向于一种完满性(五星)。但这种小品极度道德化倾向,反过来弱化影片社会性,这也是达内面上有力但实质最无力地方。专注拍摄底层是永远看不到社会结构性问题,结果就是底层与底层之间不体面互掐,进而还引发中产观众发出“可怜之人必有...”简直助纣为虐

42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感情在生存面前一文不值,人生就是这种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状态。

45分钟前
  • 还行

达内的片子,挑厉害的看个三部就应该是极限了……

48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我们的许多影片都包含了适应/归属的概念。社会没有罗塞塔的位置,她从来不知所属。所以在执导的时候我们就尝试着替她找到位置。我们总是让摄影机跟在她后面的某个‘错误的位置’上,造成对观众来说角色不够清楚,而如果你感觉正在失去这个角色,你就会产生更多的兴趣。……我们不想去讲述一个对明天茫然无知的人的故事,拍罗塞塔,摄影机总在是在她身后,如果我们认为她想左转可实际她转向右,摄影机必须迅速调整跟上,有点像是战场中的摄影机。你正在拍摄某人,但你却不能控制他,这是一种纪录片式的风格。甚至对话的时候镜头也要表现出我们对他们并不熟悉。”……长期以来达内兄弟总是一齐创作剧本现场指导幕后剪接出席庆典接受媒体访谈。简称:齐达内。

50分钟前
  • 赱馬觀♣
  • 力荐

用吹风机一次次烫向的肚子,有着难以言说的疼痛。背负着这样的母亲(安于在男权结构里沉沦的女性们),坚强的Rosetta到底有没有出路呢,她迎向生活、迎向不公平的就业市场、甚至利用唯一给她一点帮助的人,只为成为真正的人,但注定不能,她还要拼劲全力的去死。怎么能不伤心呢!摄影太棒。

54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无愧金棕榈(以及最佳女主),生活的痛和命运的玩笑啊,都在这里面了。最后她的哭就像紧绷了一个半小时的弦,突然断掉

5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手持镜头的压迫性,空间狭小,暗喻人物在社会底层生活艰辛,随之将观众的紧张感充分缝合。画外音使空间外延,尤其是摩托车的轰鸣声,创造性使用,与省略叙事相得益彰,浮出凝练而生动的人物白描。

1小时前
  • shininglov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