蕃薯浇米

HD中字

主演:归亚蕾,杨贵媚,班铁翔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其它年份:201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蕃薯浇米 剧照 NO.1蕃薯浇米 剧照 NO.2蕃薯浇米 剧照 NO.3蕃薯浇米 剧照 NO.4蕃薯浇米 剧照 NO.5蕃薯浇米 剧照 NO.6蕃薯浇米 剧照 NO.13蕃薯浇米 剧照 NO.14蕃薯浇米 剧照 NO.15蕃薯浇米 剧照 NO.16蕃薯浇米 剧照 NO.17蕃薯浇米 剧照 NO.18蕃薯浇米 剧照 NO.19蕃薯浇米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蕃薯浇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讲述的是寡妇林秀妹抚养两儿成家后,发现自己曾经“被需要”到现在“无关紧要”的现实转变,她陷入疑惑。而小她十岁的唯一老姐妹青娥的突然离世给了她巨大触动,已过七旬的她决定要在死神来临之前再次证明自己价值与存在感。在人的帮助下,在“魂”的引导下,在“神”的指引下,她挑战了一项不太可能的任务。在寻回丢失的自我的过程中,林秀妹重拾回家人们的再度重视的愿望真能如愿成真?大家,再见美猴王之真假孙悟空大军团广场事件兵心无悔上海假期萤之光2希望在人间忠贞沉睡谷 第一季斯文加利迷雾疑云金屋泪非常计划007之俄罗斯之恋阅读的力量2024开心魔法逃妻七日情利刃之吻第一季极乐2019加百列的地狱5暗金丑岛君2冒险王沙奇尔:星际垃圾战我的祖宗啊女孩成长记第二季鬼娃回魂6顽皮鬼2圣诞脱单快乐第一季狂野的夏季最后一班2014蜡笔小新:呼风唤雨!夕阳下的春日部男孩银仙天国与地狱1963蓝甲虫亲爱的试用期女友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雨女第二季巨人族的新娘宛如我心2020女人就是女人2018三线轮洄

 长篇影评

 1 ) 专访叶谦:千金我也不换这尚好的光阴

(原载于《电影》杂志与“电影杂志 MOVIE”公众号。2019年10月15日平遥采访。杨贵媚专访→专访杨贵媚:人跟人共事,就结下一种善缘

在成为导演之前,叶谦已是一名成功的时装设计师,曾获得法国ESMOD时装学院(中国区)最佳女装设计等奖项,并在美国《福布斯》杂志、CNN电视台等重要外媒里亮过相。

但即便如此,他还是为了爱好,去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进修电影,而毕业作品,正是《蕃薯浇米》的剧本。等到2017年,这个项目获得了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青葱计划”100万拍摄资金的支持,并在监制李少红的帮助下开拍了。

(注:以下涉及剧透。)

1.故乡

从四年前落笔开始,《蕃薯浇米》的故事就遍布着私人化的标记。

在福建惠安人叶谦心里,蕃薯粥或是地瓜稀饭,就叫“蕃薯浇米”。从小到大,那都是餐桌上常备的。

给长片处女作取这个亲切的名字是因为,“蕃薯浇米简简单单,清清淡淡,归亚蕾扮演的母亲,也做了一辈子给自己的子女吃,饱含着长辈的关爱和关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生活当中的很多真谛没有那么复杂,你简单,它也很简单,往往是人复杂之后,它才会变味。”

叶谦笑着补充,“有点奇怪的名字,也许比较容易让人记住。”

拍《蕃薯浇米》,是远游他方的思乡客对故土的一次温柔回望。

用叶谦自己的话来说,《蕃薯浇米》很多东西都是“自己生长出来的”,不需要太刻意地去设计。反正,电影拍摄地就是自己的故乡,街巷、房舍、邻里、风俗等等,都是再熟悉不过的。“因为我就生活在那里呀!”

而且,自小叶谦就爱跟老人聊天。奶奶与姥姥在他心头,更是可爱之最。秀妹(归亚蕾饰)这个角色,正好融合了两位老人家的形象,甚至秀妹遭遇挚友突然离去的打击,也是当年有过的往事。

六岁那年,叶谦的太奶奶去世,他拿着遗像,出现在葬礼上,太小了,没有任何悲伤,“仿佛在经历一场嘉年华”。后来爷爷也走了,没有见到最后一面,成了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蕃薯浇米》的阿水师一角,他特地参照爷爷形象选了班铁翔,又把爷爷亲手制作的水车放到故事里,算是一种弥补。

正因旁观过种种别离,叶谦能更深刻地体会到,“不告而别特别痛苦,但它也是一种日常。”经年累月的感情码着,不知不觉地,早就垒成了一堵厚重的墙。

他很明白那种从“墙”上跌落后失重的状态,“好比你人生里面那个依靠,突然没有了,哪都靠不住,就像坠入了无边的黑暗”。他说服摄影师Joewi Verhoeven大胆地让画面猛然逆时针调转90度,于是向左前行的秀妹在大银幕上,突然变成脸朝下地走动。这个处理很有冲击力,却也正好安置了观众的错愕。

叶谦提到,每一次回老家,都会见到很多变化。

比如工业化菜棚大量出现。每回去那边,他总会感叹,“这些菜好辛苦啊,白天要工作,晚上还打了光模拟日照,日夜都无法休息,像囚禁在自然的集中营里。其实对某一种工业化发展,我不知道它是不是一个对的选择,但它确确实实影响了一些生活品质。”

《蕃薯浇米》里,青娥(杨贵媚饰)的卖菜营生,就遭到了工业化菜棚的挑战,于是才有了她去“实地考察”的戏份。那碧色的蔬菜一眼望不到头,油绿绿地,叫这寻常妇人内心的疑惑与惊恐,也都无边无际了。

待在家中的日子,有时早上他会被一些声音吵醒。原来离家不远的祠堂里,又举行了一场葬礼,以前对自己特别关照的某位阿嬷或者阿公,就这样突然撒手了。

“就是特别想要拍一部跟他们有关的电影,看能不能试着让观众走近这些被快速时代的发展边缘化的人。这一群人也许没有办法在社交媒体上面发声音,但他们确实存在。”

接受采访那天,叶谦黑色的恤衫上有一行字,“EVERYBODY MUST HAVE A FANTASY.”(每个人都该存有幻想。)

他执导的长片处女作《蕃薯浇米》,该当算是一段对于故土故人的美妙幻想。

2.跨界

有了《蕃薯浇米》,也就有了乡亲们的声音。

这些朴素的乡亲没有想到,自己摇身一变,会变成电影里的一个个素人。而且,哪怕现场状况百出,这些曾被担心无法呈现出良好状态的“新演员”,其实表现得流畅自如。

特别是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初次见面就让人觉得她依然是个俏皮的小女孩,她唱的那首《院内花开》,让叶谦至今想起都会起鸡皮疙瘩,后来歌曲被放到了电影里面,借给秀妹抒情去了。

他们也未曾想到,平日里如雷贯耳的归亚蕾和杨贵媚,能够来到自己的村子拍摄,还能够跟他们一起看遍日出月升,甚至在那稀罕的镜头前,给他们带来同台对戏的机缘。再说了,她俩这次演的,可都是惠安媳妇儿。

从叶谦手里接过剧本的这两位台湾演员,也许并不知道自己参演的,恰是内地首部闽南语电影。叶谦也没料到,归亚蕾不仅顺利跨过语言关,而且给闽南语以及《蕃薯浇米》,带来了一些优雅的气质。

这也是导演在《蕃薯浇米》中想要的,“我们不要像以往的老人戏那样,非常闷,非常苦,非常悲伤,而是有活力、浪漫、优雅的”。

叶谦在乡土与时尚间,找到了巧妙的美学平衡。

摆到电影里的,全是生活的日常。葬礼是这样的,神明祭祀的表演是这样的,服装同样也是这样的,不会有“过度设计”。

种田的人穿什么颜色,路边发呆的老太太着什么款式,她们在街边的裁缝店买什么样的布,裁什么样的衣服,在电影里,那都是照单全收的。

色彩很艳,有时候服装老师都会吓一跳。希望《蕃薯浇米》能有“自己强烈的浓厚的色彩”的叶谦,就特地提一些色彩方面的意见。剩下的,身为设计师的他全都放权给服装老师。

但时装设计的经验,还是给这位熟稔故土的导演带来了不少好处。之前的工作毕竟都是为女性服务,那身为年轻的男性导演,在处理年长女性的故事时,非但没有陌生与隔阂,“反而多了一分亲近”。

就凭这一分亲近,《蕃薯浇米》无论是空间上还是时间上的距离感,都烟消云散了。

电影拍完,叶谦还会回到服装设计领域,“你好歹有一个吃饭的饭碗,才可以在电影方面任性一点,或者是纯粹一点”。

问他下次想拍什么,他笑了,“继续做福建菜呗。”

3.资深少女

写作《蕃薯浇米》剧本的最大起因,就是因为叶谦看到很多当地的老太太会对游子说,在外面要懂得人情世故,凡事不能贪心,要大度,对人要好……但话锋一转到自身,她们就会说,自己活着就是等死。

“这种态度转变,让我特别想尝试通过电影的方式,进入她们的内心世界,但是我又希望可以呈现出她们这种资深少女的美丽与哀愁,而不要凄凄惨惨。”

在这部电影里,叶谦确实给老年女性注入了少女的灵魂。或者说,他还原了她们本该拥有的那种轻灵心态。

青娥跟秀妹到海边拾贝捡鱼,闹得欢了,从对方篮子里摸一条走,自己先笑得直不起腰,那被海风吹起的额发,折射着再青春不过的光彩。又像那天秀妹把青娥“保释”出来,差一分就要尴尬了,青娥立马半撒娇地让秀妹打自己的脸,情绪松缓了,把屁股也给别了过去,秀妹顺着演起来,在只有彼此二人的剧场里,早就没了年龄的界限。

这些戏都是她们在现场的即时发挥。偏偏每一幕都浑然自若,让人看得心里花开不败。

“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到,这两位真的是影后级别的。我发现亚蕾老师的表演方式就是水,表面是涟漪,但底下是暗涌。媚姐的表演方式就是火,一上来就要把你烧着。她们这两种表演方式搭配在一起,就是我剧本当中林秀妹跟青娥的最佳诠释。”

而这种一静一动的表演方式,又像极了叶谦熟悉的福建、广东的戏曲表演。从小就跟着爷爷奶奶看了上百场戏剧的他,对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都是如数家珍。

与资深少女匹配的,还有阿水师这位资深少年。年纪一把了,邀约秀妹去看戏的时候,还会趁着对方转身擦头发,对着镜子臭美一番。

他们踩水车的那一幕,比什么都浪漫。三角梅早开好了,水车也像盛放在水边似的,他们去踩,水花溅起来了,歌谣奏起来了,“温暖得仿佛夕阳把你全身都照到”。

相对传统的整个村子里面,只有这三个彼此温暖的人物能在重负之下,觅到返老还童般的自在。

对惯于点到即止的叶谦而言,兴许可以用其中一幕来倾情表意。秀妹梦见青娥的次日,搽上风油精,包上头巾,决定去打腰鼓了,等她跨过门槛,镜头推向一个特写,门缝边上一只烂掉的、萎缩的番薯,长出了新芽。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可能性就没有了。如果你自己都认同,那肯定是没有。但要是反过来,那就是另外一种情况。”

这一点一滴的感悟就像被加到米里,小火慢煮,再苦,也熬出了一些蕃薯的甘甜来。

叶谦说了,“这部电影对我自己有疗愈的作用”。

归亚蕾也被电影感动到了,觉得“很优美,很浪漫”。

杨贵媚也觉得,“这个片子很干净,很纯粹,好像没有被污染过”,又补充说,“导演,那是因为你还没有被票房污染。”

这位新导演当真是把电影“当成一座圣殿”,他回应杨贵媚,“如果我真的有抱着那种心态的话,那我宁可不拍电影,因为我在电影的世界里面,就是半点的油腻,都超级反感。”

他始终觉得,他们的年纪,他们的阅历,他们的感受,其实就是最宝贵的财富。唱出“千金我也不换这尚好的光阴”,“也是希望给这些有点悲观的老人们带来一点温暖。”

 2 ) 一条专访叶谦导演:到了生命末端,也要有勇气找到自我

他请来两大金马影后飙戏,仅花100万拍出爆款,闽南之光!

《蕃薯浇米》是内地第一部闽南语电影,李少红监制,两大金马影后归亚蕾、杨贵媚主演,讲述了闽南乡村两位女性的晚年生活。

《蕃薯浇米》剧照

《蕃薯浇米》由两位金马影后归亚蕾、杨贵媚主演

在2019年平遥电影节上,影片获得藏龙单元最受观众欢迎奖,今年1月10号即将全国上映。

一条专访叶谦导演

这是叶谦的电影导演处女作,他的本职工作是时装设计师,曾获法国ESMOD时装学院(中国区)最佳女装设计奖,2017年,《蕃薯浇米》的剧本入围中国电影导演协会“青葱计划”,他获得100万资金支持,完成这部跨界之作。

《蕃薯浇米》剧照,主演归亚蕾、杨贵媚

“蕃薯浇米”是闽南语的音译,意为“地瓜稀饭”,我们专访了导演叶谦和主演归亚蕾,“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人不愿意面对的问题,就是生老病死,一个人到了生命末端的时候,还有没有勇气去打破对自己固定的预设?这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挑战。”

撰文 蒹葭 自述 叶谦

《蕃薯浇米》:一碗闽南熬出的地瓜粥

《蕃薯浇米》的滋味就如片名,像一碗质朴的地瓜粥。

它的故事非常简单,讲述了寡妇林秀妹(归亚蕾饰)在抚养两个儿子成家后,变得“无关紧要”,还好有老姐妹青娥(杨贵媚饰)互相作伴。

青娥的突然去世给了她巨大触动,70多岁的秀妹,在青娥“鬼魂”的鼓励下,在“神明”的指引下,决心找寻自我,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她参加当地由中青年女性组成的腰鼓队,挑战了一项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闽南人的传统和文化中,人、神明、魂灵都是和平共处在同一空间,这是秀妹生活的背景。

青娥在蔬菜大棚中

导演叶谦是福建泉州人,每次回老家,都会看到一些新的变化,比如说蔬菜大棚,他觉得很像是自然界某一种集中营,到晚上它的灯都是亮着的,蔬菜瓜果全天候都要“工作”,得不到休息。

影片讨论了在这种快速的工业时代下,生活节奏十分传统的老人们,是怎样一种心境。

叶谦1987年出生,在北京有自己的时装设计工作室,他曾获得法国ESMOD时装学院(中国区)最佳女装设计等奖项。2016年入围美国《福布斯》杂志Under 30 Asia亚洲青年先锋(艺术榜单)30强。

他的时装备受章子怡、汤唯、董卿、赵薇、吴亦凡等一线明星的青睐。

《少女妈祖林默娘》系列之一

《蕃薯浇米》中海船上放焰火,向妈祖祈求平安

他的电影处女作,根植于闽南文化,而他作为服装设计师的成名作《少女妈祖林默娘》也是一样,采用了黑、白、红、金这四个颜色去表现闽南人信仰的海神妈祖在人生不同时期的不同状态。另一个系列《商女》,描绘的则是小时候在沿海地区见到的各色勤劳的惠安女商人。

“去外面游历之后,才发现闽南它有一点特别好,它把很多传统和文化都保留了。闽南文化就是我的充电站。”

秀妹(归亚蕾饰)在做蕃薯浇米

以下是叶谦导演的自述:

《蕃薯浇米》的灵感来源于我自己生活过的乡村,我老家在福建泉州,泉港和惠安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叶厝。

电影中,秀妹和青娥相伴过日子,某种程度上,青娥是秀妹不太敢成为的自己,秀妹很多时候都很羡慕青娥,比如说青娥的仗义、直接、豪爽,因为秀妹一直都是在克制压抑的一个状态。

当她最好的朋友突然去世之后,秀妹受到了触动,迫使她想要去找到自我。秀妹在70多岁的时候,从头学习腰鼓,还要当众去表演,对她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挑战。不管最后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她觉得对自己有了一个交代,至少她去尝试了,她迈出去了。

阿水师,班铁翔饰演

秀妹和阿水师在踩水车

秀妹,其实就是我奶奶的名字,她身上的很多特质来源于我的奶奶和外婆。她其实跟很多闽南女性一样,任劳任怨,为了家庭一味地付出,她对自我的预设是非常固定的。

阿水师是一个木匠,是秀妹的追求者。我爷爷生前也是木匠,有一场田里踩水车的戏,水车就是我爷爷生前做的。在选角的时候,我没有告诉副导演和制片,但心里面就是按我爷爷的标准去找的演员。

叶谦的家乡,闽南乡村创作这个故事的缘起,是因为每次从北京回到老家,早上就会听到祠堂里面传来的吹打声,因为又有老人去世了,祠堂里面挂着的遗像,很多都是成长过程中给我照顾的一些长辈,当时就觉得很凄凉,因为这些长辈不告而别,像树叶掉下来,一点声响都没有。

所以我每次回家都特别喜欢跟老人去聊天。我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很突出的特质,在跟年轻人沟通的时候,他们会非常积极正面,告诉你在外面要懂得待人接物,不能贪便宜,回到自己身上的时候,就瞬间黯淡下来,非常悲观,觉得活着就是等待死亡。

这种反差迫使我写了《蕃薯浇米》这样一个剧本,希望可以借此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它探讨了人在生命末端的时候,还有没有勇气去打破对自己固定的预设,去迈出一步。

很多时候框框都是来自于我们自己。当你足够简单、足够纯粹的时候,世界也会相应地变得很简单很纯粹,就跟一碗蕃薯浇米一样。

毕业剧本请来两位闽南巨星《蕃薯浇米》

是我2016年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进修班的毕业剧本,它的要求是一个短片,我就是带着这个短片,去参加了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的青葱计划,它是专门扶持青年导演的,每年选出5个项目,每个项目有一百万的资金支持。

青葱计划的梅峰老师见到我第一句话就是,其他人都是一百多场戏,你只有三十八场戏,你应该很自信。我当时其实对剧本长度其实是没有概念。

在剧本落笔的时候,这两个主演的形象就坚定地没有动摇过。林秀妹就是归亚蕾,青娥就是杨贵媚。

进入导师训练营之后,碰到了李少红导演。可能她拍的也是偏女性主义的题材,她觉得《蕃薯浇米》里有很多关于时代、情感的探讨,她就以最快的方式,帮我们联系上了归亚蕾、杨贵媚两位主演,组建了制片团队,最快速地推进了电影的顺利拍摄。

归亚蕾老师接到剧本的时候,知道要讲闽南语台词,其实非常紧张,她说感觉比拍外语片还要难,所以她做了长达半年的准备,学习闽南语。

杨贵媚老师要把台湾腔的闽南语变成泉州腔,在不拍戏的时候,她就会打扮得非常朴素,沿街串巷,在村子里面问问别人蔬菜的价格,跟村民闲聊,尝试着融入到整个氛围里面。

两位演员的专业和认真,让我觉得特别幸福,因为之前听一些导演朋友讲,演员不可能给你那么多时间,不会为了一个小片子做很多的准备。

秀妹来“赎”偷菜的青娥

在闽南,即使是七八十岁的老太太,都认得出归亚蕾和杨贵媚,她们是巨星般的存在,很多人都是看着她们的电视剧变老。拍摄的时候,一位老太太临时变卦,不让我们借用她的场景拍摄,但是当她看到一位主演是《妈妈再爱我一次》的杨贵媚,她瞬间就落泪,杨贵媚也顺利说服她借场景给我们拍摄。

归亚蕾老师其实特别地少女,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她会赋予秀妹资深少女的气质,有一场戏是青娥偷菜被发现,秀妹来“赎”她,两人一起离开,剧本里面说的是在夕阳余晖下,两人一路说说笑笑。她们就带着自己的理解,做了一个互相打闹的搭档表演,两个在黄昏相伴相依的老姐妹,平凡但很打动观众。

大部分演员都是我的父老乡亲

片子里大部分都是素人演员,在地的父老乡亲来帮忙,都是我们村或者隔壁村子的。比如说医生、腰鼓队员、卖菜的,直接本色出演。

90多岁的阿婆

片中有一位90多岁的老阿婆,是我妈妈帮我找到的。面试的时候,老阿婆给我们表演了一首歌,“窗外花开,气味正香,蝴蝶飞来,对对双双,小姐今年,二八青春,要找一位,如意郎君。”老阿婆说那是她年轻记忆里最美的歌。

后来我把这首歌用进电影里,秀妹在面临犹豫不决的时候,她望着海唱这首歌,给了她自己一个很大的坚定。

片中有很多细节和台词,其实都来自村里人,比如说秀妹和青娥讲的,“眼睛要多往远处看看,比较不容易眼花”,就是我奶奶她们平时经常讲的,是老年女性她们自己在意的点,虽然很土,但是很有道理。

秀妹在电影中唯一一次哭,是因为自己做饭忘了关火,房子着火了,给子女带来了额外的麻烦。这也是我对村里老人的观察,虽然是亲人,但他们却怕给子女添麻烦,有一种自持自重。

电影中的场景也都是实景,没有搭建,几乎都是我自己选的。我每年春节回家都会到处去乱逛,顺便看景,比如青娥的葬礼,是在一个废弃的祠堂里面。阿水师做木工的木屋,就是我爸爸自己建的。有时候看到某个很棒的场景,故事就自己生长出来了。

奇幻闽南:人、神、鬼和谐共存

这部电影有很多闽南的人文地域性,甚至大家会觉得有一点奇幻。比如青娥去世以后,秀妹还能见到她的魂灵,与她的魂灵聊天,就跟日常对话一样。

在闽南人的世界里面,人、神明、魂灵都是和平共处在同一空间下。闽南人觉得,这个世界如果只有人的存在,会有点落寞。我们整个的文化和传统,都一直在非常照顾这些看不见的存在。比如说闽南有一个普渡节,是为魂灵们举办的一个节日,闽南人最快乐的日子也都是属于神明的祭祀,因为有无数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

秀妹看着“大摇人”走过

青娥去世时,泉州民间“大摇人”表演队,像“神仙下凡”般走街串巷。平时只要有红白喜事或鬼神祭祀,他们都会出来表演,打扮成西游记或八仙过海里的人物,这些头戴面具与服装都是他们自己做的,“扮仙”的大多数都是60岁左右的阿嬷们。他们在电影中的出现,也体现了人、神、鬼和谐共存的闽南特色信仰。

丧礼是在祠堂,对我们闽南人来说,很难想象一个人没有家乡宗族的祠堂,它追根溯源地告诉你“我来自哪里”。

片中有一场戏,在国外影展上引起了激烈讨论。归亚蕾老师把路边一些被丢弃的神像捡回来,给了他们遮风避雨的屋檐,不管是佛教、道教还是关帝、耶稣,她全部一视同仁去尊敬与关怀。这在“一神论”的西方人看来,可能是难以想象的,但这就是闽南人对待信仰和而不同、和谐共处的方式。

比如说我自己的信仰是妈祖,我们家每一个人的信仰都可以不一样。这种方式在泉州,从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延续了将近1000年。

《蕃薯浇米》剧照

我是因为看了泰国导演阿彼察邦的电影,才决定要拍电影:阿彼察邦是一个影像艺术家,这是他的第一身份,他所有的创作都是来自他的个人记忆、在地人文、本土意识,其实泰国和闽南有很多的风土人情都非常相像,比如纬度上的气候类似、传统的沿袭、人文上对鬼神的尊敬。

《蕃薯浇米》里面,我用了阿彼察邦《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的一场戏,去致敬他,就是青娥的魂灵在床边和秀妹聊天。聊完之后,秀妹坚定了自己的心意,要在晚年活得有尊严,去找到自我。

秀妹和阿水师一起看《陈三五娘》

电影基因来源于上百部戏曲、歌仔戏

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看了上百部的戏曲、歌仔戏,像《薛丁山与樊梨花》《陈三五娘》《周公与桃花女》《白蛇传》,拍电影的话好像把所有这些基因重新激活了。

就像现在的年轻人约会在电影院一样,老一辈的人会相约看戏。电影中,秀妹和阿水师相约去看《陈三五娘》,讲的是泉州人陈三在元宵节邂逅黄五娘的自由恋爱故事,用潮州、泉州两地的闽南方言写成,在老一辈眼中,《陈三五娘》就是一出闽南爱情故事的绝佳圆满象征。散戏之后,阿水师也是借这个故事,向秀妹表达心意。

《陈三五娘》

归亚蕾跟杨贵媚,她们搭档的表演方式有点像戏曲,通常戏曲里面有一个旦角,她相对端庄、大方得体。还会有一个类似像丑角,不太顾及形象,和主角搭配。

在《蕃薯浇米》当中,我觉得归亚蕾老师的表演方式就像水,表面是波澜不惊,但波涛暗涌。杨贵媚老师,她的表演方式就像火一样,瞬间把你给燃烧到了。

闽南的色彩

虽然《蕃薯浇米》是一部关于老人的电影,但它有着非常浓烈的带有闽南地域特征的色彩。比如中国人爱红色,闽南人更爱用红色,重要的场合或节日,老太太们都会选择红色。我们对闽南的色彩缤纷,做了一些减法和调和。

色彩在电影中也起到了一定的叙事作用。秀妹日常的时候,她是穿一些明亮或者活跃的色彩,心情低落的时候,是一些暗沉色系的。她带着的头巾,仿佛也是她心情的外化。

秀妹的小儿媳妇,肖懿航饰演

秀妹的两个儿媳妇,也是非常戏剧性地,一个用了偏紫色,一个用了偏黄色,因为我觉得明黄色有一点小焦虑,紫色看似平静,也有一点小波澜,希望可以用这种色彩,隐喻婆媳关系。

片中高潮戏是归亚蕾老师以缤纷多彩的“惠安女”造型为妈祖祭祀庆典表演打腰鼓,这也是众多闽南民俗的其中一项。惠安女被称为“穿得比少数民族更少数民族”的汉族人。头披鲜艳的小朵花巾,捂住双颊下颌,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狭,露出肚皮,下穿黑裤,又宽又大。

在这个电影中,我完全放弃了时装设计师的那一部分,衣服的款式和布料都是在地的,没有做任何过多的设计。腰鼓队员的衣服,就完全没有改动过。

摄影师中伟

摄影师中伟是一个荷兰人,中国这些传统的乡村化的东西对他来讲,都是第一次见,所以《蕃薯浇米》的整个视觉和画面,能让大家感受到某种新奇,这可能得益于摄影师发现的眼睛。

《蕃薯浇米》虽然探讨了生老病死,但是在视觉上它完全不沉重,希望可以用最活泼、最鲜明的方式,让年轻一代可以去进入这些老年人的内心世界。

《少女妈祖林默娘》系列之一

从裁缝到导演:我的成名离不开闽南

大学念服装设计的时候,我妈妈很不理解,她觉得她培养了那么久的儿子要跑去做裁缝?要做裁缝的话村门口右转就是裁缝店,可以直接送我去学。

《少女妈祖林默娘》系列,是我作为时装设计师的成名作,从这个系列开始,我第一次真正有意识地想要表达。妈祖是沿海一带的海神信仰,民间在出海前要先祭妈祖,保佑平安。

当时刚毕业,也很迷茫,一直想找一个主题去表达。我在北京798的书店逛,有很多英文版的画册,有一本中国海神妈祖的画册直接在我面前掉下来,我捡起来看,觉得很莫名其妙,在北京突然有一个自己家乡的,从小一直接触的形象掉出来。

那天晚上我给外婆打电话,问可不可以做一个妈祖的时装系列,外婆说她怎么知道,要问妈祖。那一年春节我就去了福州莆田的妈祖祖庙,抽签问了3次,3次都说OK,然后我就去做了。

《少女妈祖林默娘》系列之一

闽南人一说起妈祖,都以为她是个老太太。其实在历史上,宋朝的林默娘,也就是妈祖本人,在她去世的时候只有28岁,是一个很花样的年纪,我当时就想通过这样的一个时装系列,呈现出并非大家印象中那个老气横秋的神明形象。

当时好像是开了窍,一个月做出了三十多套设计,全部是自己一个人打版、画图纸。我们经常开玩笑说现在团队人很多,但是却做不出这样的效率。那之后,我也坚定地信仰了妈祖。

好的时装设计是可以让人的外表变美,好的电影是可以让人的精神或者内心更美,本质上是特别像的,我身边几乎所有的艺术家梦想都是要拍电影。

对我来说,服装设计是吃饭的家伙,电影是纯粹的创作表达,不能不吃饭,也不能放弃表达,目前我已经开始创作下一部电影的剧本,《蕃薯浇米》是老年人在家乡的坚守,下一部戏是年轻人对家乡的出走。

泉州是世界闽南语与闽南文化的发源地,但在电影的艺术创作上,却像个荒漠。我觉得很可惜,也希望《蕃薯浇米》之后,有更多闽南籍的创作人。

对话主演归亚蕾

Q:一条 A:归亚蕾 Q您为什么会接演这部新人导演的作品?

A:刚开始是李少红导演打电话给我,说有一位新导演是青葱计划选出来的。他要拍一部闽南语的电影,第一人选就是你。我是在台湾读小学长大的,闽南语只会讲那么几句,剧本发给我的时候,我其实看不懂,里面都是闽南语台词。但是导演给我讲述的想法很吸引我,他想讲述一个老年女性的生老病死,有现实,但也有幻觉、唯美、神秘。

秀妹退休之后,还帮忙照料盐田

Q:您怎么看待秀妹这个角色?

A:秀妹这个角色让我觉得很对,作为一个母亲,她把一生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家庭,可是对于年轻的孩子们来讲,你为我做是应该的,母亲到最后做不动的时候,孩子们不见得能悟到,你老了,做不动了。于是乎老人要自己去体会,我老了,可是我还不要让孩子觉得我是一个无用的人。这当中就显现出来,她怎样去自立,在老年活得更有尊严,让孩子们看到我还是有我的能力。我觉得这部戏表达女性的爱和最后自己的坚强。

我觉得秀妹她虽然渴求很多事情,比如她想见儿子,她就打电话给儿子说自己病了,但其实她把开的药都拿去卖钱,然后买玩具送给孙子,说起来她好像挺可怜的,事实上我觉得她也蛮满足于这种状态。老人她这一生就是这样。

Q:听说您为此学习了很久的方言?

A:下了很大的功夫,刚开始我正在美国演一部电影,剧组里有一个人是会说闽南语的,我就先跟他学。后来我有个邻居也会讲闽南语,我就拜他为师,一个礼拜跟他学4天,学了3、4个月。

Q:这部影片中绝大部分是素人演员,跟素人合作会更难吗?

A:我觉得很奇怪,平常我们拍电影,找一些临时演员,他们不见得会演戏,可是这部戏里没有演过戏的人真是非常自然,完全没有问题,比如说村里的医生、卖菜的,跟他们交谈跟真的一样,我都以为他们是专业的,都不是。

Q:您好像非常少扮演农村女性?您是怎么去贴近秀妹这个角色?

A:这是我拍戏以来第一次完全素颜地演,白头发也没有处理过,我觉得无所谓,化妆不化妆,反正一样的丑。(笑)

我以前也演过这种农村的妇女,有一部电影《女儿红》,我要演一个不识字的女人学习跳韵律舞,我就请一个老太太来,我说我们来看这个录影带,老太太学着录影带跳,我学着老太太跳,这样就很真实了。所以要跟现实当中的人物接触,在拍戏过程中,会有很多村民,我也看看他们的言行举止,跟他们聊天,从中去学习他们的一点一滴,所以进入得蛮快。

Q:影片中,您有没有个人很喜欢的一场戏?

A:我蛮喜欢我一个人练习打腰鼓的那场戏,夜深人静的时候,秀妹完全是忘我的一种展现,一点都没有刻意。她最后就是什么也不顾了,就是要把鼓打好,尽自己的能力做到这里,所以她最后走得(去世)也很坦然。

Q:在现场,您觉得作为新人的叶谦是怎样的导演?

A:我觉得他是一个很有自信的导演,这也是他好的地方。因为他自己是学服装的,人物整个的造型色彩鲜明,非常地靓丽,虽然电影表达的内容带些灰色,可是看起来却灿烂缤纷,我想他做得蛮好的。

《蕃薯浇米》剧照摄影:罗洋

 3 ) 不要再把红色沙漠植入乡土中国了

确实片如其标签:女性、老年、农村、方言,因为除了女主角是一位说方言的生活在农村的老年女性之外,这几个元素之间没有任何别的关联。

闽南语的陌生化同民俗、神灵信仰一起,构成了极前现代的农村,与先进的台湾省蔬菜大棚和站在海边的海军昭示出一种有意味的对比。(不过这不是完全的重点)

老人望向海市蜃楼般的城市群之时,呈现的并非“被遗忘”的怅然,而是召唤出一种关于现代性的乡愁——显然这一角色完全不是一个中国农民,而像是从城市带着浓浓的女性主义气质的情感苦闷,被错乱安排进乡土里的编外人员,在这种表达下,能慰藉她的当然不可能是这一“落后”村庄中肉身真实存在的淳朴男人,而是死去的另一位同境况的女性友人的幽灵,即从圆满或破碎的镜子里看到的那些充满了所谓现代性感性的自己(所以她最后选择成为她)。能治好她身体疾病的当然不是中医西医,而是神化了的民俗和被展现为巫医的宗教所代表的想象中的中国“史前”记忆。

历史很显然地断裂了,水土很显然地不服了,第五代的影响很显然地旷日持久了,我的观影时间很显然地被浪费了。

 4 ) 蕃薯浇米,尚好光阴,闽南记忆。

把微博上发过的来豆瓣上发一下。

今天去看了心心念念的《番薯浇米》,作为2020年看的第一部电影,真的觉得很好看也很感人。如果要问整部电影讲了什么故事,很难跟你描述,这是一部很恬淡很自然很舒适的电影,情节的推进没有大风大浪或者非常激烈的矛盾冲突,像是日本的那部《步履不停》,却也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展。如果要用一个风格来定义这部电影,浪漫现实主义是一个很适用的词。浪漫就体现在画面感和一些想不到的剧情,首先电影的画面每一帧都像一幅画,不管从构图视角或是配色都很好看,导演真的很会拍,印象很深刻的是青娥的丧仪上从花圈到每个人身上的细腻刻画,还有从垂直的上帝视角拍摄秀妹煮饭引出番薯浇米的主题,都给人以非常舒适的感受。另一方面主要是一些非常浪漫主义的情节,比如阿水师在青娥的田地里种下了一片三角梅带着秀妹来踩水车,平时人前唯唯诺诺的秀妹为了青娥的一口气一把火把蔬菜大棚烧了,最后秀妹一个人坐在海边唱起古早的歌谣,这些事情在现实生活里可能不太能见到,但是在电影里却也合情合理,恰到好处地增加了电影的戏剧性色彩和浪漫主义色彩。而现实主义则体现在一切故事的基础建构在闽南这个时空范围内,熟悉的海边、出海的渔船、红砖红瓦的古厝、神明妈祖、乡间的摩托车、村里的菜市,以及最具有代表性的全片闽南语,是货真价实当地的闽南语,不带台湾的腔调,一切都在呼唤着闽南人的文化基因,浓重的泉州特色,是家乡的真实刻画,这也是最打动人的地方。还有一些真实得不得了的情节和细节,两个儿媳妇看天线宝宝猜六合彩,青娥在路边菜市卖菜的吆喝,秀妹睡的卧室古面床上的纱蚊帐和电扇,神龛面前虔诚的祭拜,片尾理发店师傅在给秀妹剪头发电视里放着《爱情骗子》的MV,所有的画面你都会感觉如此真实,故事好像就发生在身边,发生在某个老家,归亚蕾饰演的秀妹就好像一个奶奶或者外婆,有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内心油然而生,很闽南味,这也是最打动人的地方。再说演员的演技真的很在线,演惯了贵妇人太后娘娘的归亚蕾老师演起一个平凡普通的农村妇女却没有什么违和感,那种善良那种矜持那种端庄那种唯诺,闽南妇女的仪式感,气质像极了外婆的样子,阿水哥的下乡知青人设体现出来的就是文质彬彬精神矍铄的气质,演两个媳妇的表现出的那种市井气也很真实,还有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绝,不管是闽南的歌谣、八九十年代的台语歌还是现在新创作的配乐,真的和画面场景剧情很搭配,尤其是秀妹在家练习腰鼓的那段音乐,疯狂踩点浑然天成,很能表现人物的心情。反观这一年看的电影,相比之下,那些动作大片之类的反而和观众有很远的距离感,包括之前好评如潮但实际上看开头就能猜到所有剧情的《误杀》,我觉得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不能同日而语的。我真的很推荐每个泉州人每个闽南人去电影院好好感受一下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每一帧画面都能体现导演的用心。很可惜的是这部如此优秀的影片太小众太没人知道了,当然也和电影的受众面仅仅限于泉州市民有关,票房甚至不到二十万,如果说你觉得讲一个闽南妇女的故事没什么意思那你就大错特错,只能说层次不一样,看的是情怀,是触及人心的感动。我第一次写这么长的影评,真的很推荐每个闽南人去贡献一下票房。

 5 ) 杂感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一幕。秀妹对着家人说对不起。好像是人老了,总有一根敏感的神经,总担心给子女添麻烦。作为子女的我们,总说长大了要好好孝顺父母,可是在长大后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对父母的烦躁。 影片有很多关于闽南的记忆:惠安女的装扮、地域迷信、妈祖神明等等。还有秀妹老喜欢用红色的头巾,其实在闽南这儿,也喜欢红色,因为红色的寓意是好的。影片里的构图,光线,也颇有文艺片的感觉,这点给人有视觉上的快感。 影片不仅透露了乡愁,也透露了工业城市对乡土中国的冲击,阿娥面对工业化菜棚的无力,望也望不到头。 还有亲情的淡漠。秀妹身体不好,打电话给两个儿子。两个儿子便互相推脱。秀妹出门忘记关火,两个儿媳的第一反应确是呵斥而非关心老人是否平安。 还有我挺喜欢结尾的。秀妹去理发店理发,画面定格在从头开始。

 6 ) 蕃薯浇米,食来味甘。

“人活一世,不就是为了寻一片屋檐可以遮风挡雨吗,神明也是。”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看一部闽南语电影,是《蕃薯浇米》,音译为地瓜稀饭。生在闽南,长在闽南。电影一开头,就把我拖入那个熟悉的语言社会。 秀妹和青娥,是普通的惠安女,裹着头巾在盐场、田地间做活。日常的吃食是一碗番薯浇米。稀饭是无味的,放入番薯同煮,食来,味甘。 对微型海边渔村里的人而言,远方即是未知。妇女们聚在天后宫,向妈祖娘祈祷海上的男人能够平安归家。她们身上,是几代人的故事缩影。终于在被放映的那一刻,千万个秀妹,千万个青娥,又一次复活。 小时候有幸学过一段时间梨园戏和腰鼓,唱戏不易,在粤东和闽南一带,荔镜记的爱情故事在戏台上已传唱百年。「陈三五娘」尚未开场,可看戏人已驻守了半生岁月。我的外婆、阿太也是秀妹和青娥中的一员,她们的姓名前,冠夫家的姓氏。又如我在黄锦树的《雨》里看到的那样,死后,墓碑上镌刻着来处:「福建 南安」。 人生,人死,魂灭。 一碗蕃薯浇米被世界遗忘,始终未变。

 短评

无论是服装,美术,还是演员的表演,都有些过度和夸张。整体,都是在演,杨贵媚和归亚蕾都不太适合这样的角色,表演也怪怪的

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较差

杨贵媚死之前的戏给到四星,后面一点点扣到三星。镜头调度混乱,不停出现的大光圈镜头完全缺乏设计,显示出导演美学风格上的混乱。配乐一塌糊涂,破坏所有氛围和情绪,完全不能想象是杜笃之。剧作上细节满分,但节奏太乱,后半段整个垮掉,前后风格错位,减分。pyiff

9分钟前
  • 大金牙呀!
  • 还行

PYIFF18,观感上一度觉得这就是去年的《过昭关》,只是不如去年那部里素人演员的表现更好,节奏也更好,职业演员的表演都太过,看看看着一丝丝的乡村感都没有了,地域感也全靠方言强撑了。这个制作团队盘子搭的很好,但最终的呈现比较一般,各方面都有点过了,特别是音乐的部分。整个故事的节奏不太好,主要还是故事线的取舍问题,杨贵媚的角色死了之后,这个故事的生命力基本上也就跟着死了。好是一回事,合不合适是另一回事,这就看新导演如何取舍了。夕阳恋的故事,还有点传统和现代的对抗,片子最终传达的那种价值观的保守很中国了,够腐朽,当然,这就是我们的现实。拍成这样,实在没什么可聊的,跟平遥大部分的新导演作品差不多,也就看看故事得了。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人生来去,神明不佑,清欢孤苦,蕃薯浇米。

18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偷菜之罚,蚊帐返魂,雨伞交换,水车K歌,腰鼓问卦……魔幻现实又不敢魔幻彻底,语焉不详之处太多,配乐也有点奇怪过头,过度精致的镜头和平庸戏剧化处理跟素人表演蛮违和;即便如此吧,乡情在那里,老姐妹也挺可爱,不忍差评

19分钟前
  • kylegun
  • 推荐

路边捡到的神像,要奉在佛龛里供好。身后选来的棺木,要久到百年仍不腐。人艰苦一生,就为了头顶有片屋瓦可以栖身,神明不也一样。关于爱情,是你帮我做个鼓槌,我帮你补补衣服的简单。关于友谊,是你死后还找我托梦,陪你夜聊到天明的负重。与老者换一把伞,做一碗蕃薯浇米,纵使渡船无水,也要行舟。

22分钟前
  • 西楼尘
  • 较差

里头竟然有鬼出现,尺度突破;在地民俗还是挺有意思的;插曲(片尾曲)好听;归亚蕾对在玩健身器材的土元师说“在没闲哦”很好笑

26分钟前
  • ↘清角↗
  • 推荐

极不节制,但不至于让人讨厌。最后五分钟才出片名的它在国产长片首作“比谁片名出得晚”大赛中一举夺魁!

30分钟前
  • 字母君
  • 还行

当我们在扼腕潘虹等一干实力女星也要去沦为演各种婆妈剧的时候,当观众艳羡大洋彼岸的Christine Baranski在接近花甲的年岁依然可以在各路头部电视剧领衔时,终于又有导演将故事交给女性,交给两位diva级女演员高手过招。荧屏缺失的老年农村女性亮相和闽南乡村都实属不易,这份激动和去年看完《过昭关》是相同的。海对岸已是一派新气象,年轻人只会莫名发气嫌弃;唯有老姐妹共度一生,见证万物变迁,在乡村间阅尽人事。爱情、亲情、信仰、兴趣、金钱、健康...都不及夜深时的陪伴和许诺的摘花贴心动人。 “我欲甲你揽牢牢 因为惊你半暝啊爬起来哭 ”

3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内地第一部闽南语电影,很亲切,自小与这种方言相关的记忆,正是南方边境的乡土、亲族、老人、神明,有天然的苍老与古旧,有朦胧的水分和烟气。跟蕃薯浇米相似的蕃薯粥,也是我乡愁的一种。秀妹与阿娥这对老姐妹的感情特别动人,一个孤独无望,一个背离家庭,但贴到一起,就能在这成见满盈的小村庄,照亮一些开通的宽慰。而且几番互动,都能见到青春少艾的光芒重新绽放。阿水师也很好,光是三角梅边的水车,就可叫那小曲热满心胸。爱的反馈到点上了,是你衣裳的破洞,以后都该让我补。阿娥太出彩,衬得后半段多少有点错愕与落寞,但这人生常态,又在潜行疗愈。期待导演下部作品。@平遥//20200108二刷,还是很喜欢。似乎更理解为何分数不高,但被指摘的地方对我而言,依旧充满野趣、亲昵与怅惘。特别喜爱三位主角,那贴心贴肺的柔情,令我贪恋

36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2019PYIFF#我们就是一伙活在就思想中的资深少女,远离工业生产,不懂平板电脑,相信着偏方草药,请了道士画符治病,约会是一起看戏,一起踩水车,这些都是千金不换的尚好光阴。眼前的事永远比后事更重要,可有时候看看远方就不容易眼花。想着她,就把青花油抹在人中,想象着她的香气。离别可以怀念,去世是可以从头再来。

39分钟前
  • 倚风帘
  • 还行

片子对闽南文化的展现很特别,这片的主要角色其实更适合素人演员,优雅的台湾影后还是无法完全融入到纯朴的闽南乡村的语境中去。

4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3rd PYIFF# 藏龙单元竞赛。加点分三星鼓励一下咯。2nd青葱计划。青娥去世之后影片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绷不住了,好几个地方看得挠墙且excuse me,而且越来越变得像一部地方政府主导的政策影片…人物心理上的重大转变用影片的剧作视听结构180度大转弯和自我放飞来表现也真是活久见。大概也是因为有了豪华卡司的缘故,连女主角的家庭关系写得都不够深入。

49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不喜欢导演的设计感,除了音乐还行,看不出这位导演的任何艺术造诣

50分钟前
  • 凡凡不在家
  • 很差

蛮好的,超喜欢媚姐,但是导演还是太勉强,太用力了,让记录说话,不要让自己说话

51分钟前
  • 大罗
  • 推荐

#PYIFF#挺值得鼓励的导演处女作。以小食切入生活以及种种仪式,让人几度想起《米花之味》。《米花之味》说的是母女之间的和解,这部处理的则是老年女人怎么对抗孤独。这孤独一是来自衰老与家庭,二是来自科技进步。总之,她们是被时代抛弃的人,更愿意从乡土、民俗和人情上寻找慰藉。被旋转90度的镜头营造出的“下沉感”小惊了一把。值得肯定的是,即便她们的生活一路前行一路掉落,导演还是处理得哀而不伤。老太太隔着门缝偷看,这一笔太狠了,她的孤独才更是无人发觉。总觉得电影在归亚蕾练习敲鼓这边结束更好些。

53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电影语法过时了,摄影有点糟糕。大概从中段那串画外音开始,开始崩溃。找归亚蕾和杨贵媚这样的咖位出演,却始终停留在老年模特队的表演上。我并不认为夕阳红电影有何不好,但脚踩水车一片三角梅这种“乡土画面”,真的无言以对。一会劝世歌一会神明保庇,一会沉迷私彩一会捐香火钱,还有老来喜的幽默处理,令电影走向非常之混乱。正如专业演员组和素人演员组的混搭,始终令人非常不适应。还有阿水伯凿刨鼓槌的桥段,其实拿掉那一段,完全可以通过手指伤口看出他的用心,但电影就把东西全部填满,显得臃肿累赘。值得点赞的是全方言演出。虽然从理论上说,本该是泉州腔内部之间的差异,似乎会变成讨论台湾腔的差异讨论……

57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想不到一个时装设计师,拍出来的电影作品却是这么朴实又真实的。泉州渔村的老年村妇临死前的那段时光,最不被人们关注的群体,导演用他的美学来表达了,有浪漫有信仰也有迷信,这就是真实的中国农村。杨贵媚和归亚蕾演起农妇来居然一点不膈应。

1小时前
  • 沉山泥🐇
  • 推荐

PYIFF首映,陈冲管虎张一白都来了,就坐在我后面。片子挺糟糕的,看完我迫不及待的回头想要看看他们谁坚持到了最后,只剩陈冲啦。

1小时前
  • ┢落┦
  • 较差

两位影后同台飙戏不容错过,但这绝不是一般的乡村题材女性主义电影!叶谦有种魔法,他的电影质朴却华丽,智慧又带着童真,让人觉得魔幻中透露着一种奇异的浪漫,这种浪漫流淌在细细的皱纹里,缓缓前行的脚印中。作为导演处女作令人惊艳,有着绝妙的审美和音乐品味,对他未来充满期待。

1小时前
  • 🔥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