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图

HD中字

主演:汤姆·汉克斯,哈莉·贝瑞,吉姆·布劳德本特,雨果·维文,吉姆·斯特吉斯,裴斗娜,本·卫肖,詹姆斯·达西,周迅,凯斯·大卫,大卫·吉亚西,苏珊·萨兰登,休·格兰特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云图 剧照 NO.1云图 剧照 NO.2云图 剧照 NO.3云图 剧照 NO.4云图 剧照 NO.5云图 剧照 NO.6云图 剧照 NO.13云图 剧照 NO.14云图 剧照 NO.15云图 剧照 NO.16云图 剧照 NO.17云图 剧照 NO.18云图 剧照 NO.19云图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云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Cloud Atlas》是大卫.米切尔的第三部小说。这本书由六段故事构成,从1840年一位美国人从悉尼旅行到旧金山的日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居住在比利时的年轻作曲家、1975年卷入加利福尼亚灾难的年轻记者、当今伦敦出版回忆录的黑道、1984年韩国发生的故事与一个老人叙 述当时在夏威夷的青春自语为终结。 《Cloud Atlas》入围2004年布克奖(Man Booker Prize)越南战争407航班赌神来了憋住别笑亡儿彼岸花 整心计大门狄仁杰:长安变广东靓仔玉每21秒鹿王一剪成衣第二季辣舞姐妹古惑镇激斗少年2何班主和他的情人星空中的潘朵拉钻石王老五的艰难爱情调音师(短片)主妇的反击笨贼向前冲诈欺游戏2007博·布鲁梅尔侏罗纪星系四分钟全体起立新天龙八部放荡的雷德利高中东湖梅岭毛泽东还魂2009白马王子2018开心超人联盟之平行时空大冒险恋爱季节2000地狱空荡荡白蛇后传之人间有爱悲伤假期2007奇妙博物馆花开有声苔丝日月精忠深瞳逝者之证第三季春天的故事1990军曹大电影2:深海的公主是也

 长篇影评

 1 ) 一部失败的很彻底的小说改编电影——电影情节与小说的整体对比

 一般来说,一部小说改编电影,尤其是一部很成功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大家都更倾向于站在小说的立场挑电影的刺,然后见谁都说,“这电影拍得比原著差远了!”以表现自己在文学方面卓越的优越感,此乃装逼装文艺百试不爽的一招鲜!不过对于《云图》这部电影,如果我出于公正的评判强迫自己消除一切对小说的记忆,重新审视一遍电影本身的话,我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导演,你他妈要干啥!?”

        这部电影的小说改编剧本已经把原著精简的就剩下内衣裤了,而且在几处关键点上编剧竟然还自以为是的做出了大胆修改,我现在就原著和电影里的这六个故事做一个大致的对比,这样大家也就一目了然了。

 

第一个故事:亚当.尤因的太平洋日记(原著里的原名,下同)

        这个故事的电影改编槽点太多了。这个在1850年前后的美国司法公证人(电影里连他的身份都没细说,就提了下他是个律师)为什么在那艘该地的船上,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妈的竟然一个都没说!!!这个故事在原著里的魅力就在于,这个主人公在查塔姆群岛与新西兰一带目睹了毛利人对几近灭绝的莫里奥里族人的奴役和残杀,而后殖民而来的白种人又对毛利人的进行了奴役,那个后来主人公救了的老黑其实就是最后一个莫里奥里族人。原著里还有一处没有看到,这倒不怪编剧,是国内版本删减掉了,这一处可以算是第一个故事里的核心冲突,主人公坐船从新西兰回加利福尼亚,路过悉尼时看到了当地殖民者借驯化之名,奴役土著人的场景,伪善的农场主还在晚餐时发表了他所谓的“文明阶梯”理论,表现出了强烈的种族主义和道貌岸然。同时电影版里谋财害死主角的古斯医生形象更是让看过原著的观众无法接受,原著里古斯医生是一个温文尔雅和主角很谈得来的英国绅士,对主角的照顾一度让读者对这个角色好感倍增,而最后真相大白时,使人无不大呼吃惊,也表现出了作者对于人类看似大公无私实则利欲熏心的本性的痛斥,也和小说整体的思想高度契合。结果呢,汤姆汉克斯演的古斯医生,一上来就是满嘴獠牙面目狰狞,这他妈一眼就看出来是坏蛋了,还有什么悬念,更别说震撼了!另外船上大副,船长,和几个船员的角色之间展现人性丑恶的故事也都删去了。

第二个故事: 西德海姆的来信

       这个故事个人认为是改编的第二失败的故事,也是改编的最变形的故事,首先,原著明明是发生在比利时的西德海姆,电影里怎么成英国剑桥了!?第二,他妈的怎么成俩基友的故事了!?原著里是以两个好友之间的来信的形式表现的,虽然多多少少有一些同性恋暧昧倾向,但是原著里主人公是喜欢别的女性的!第三,老作曲家维维安的女儿的角色省略了,也就省掉了主人公与他女儿因为误会而产生的爱恋,同时也就没了主人公最后自杀的直接原因,第四,也是最坑爹的,主人公和老作曲家吵架的起因根本没说清啊!莫名其妙就闹崩了!?老作曲家故意让自己老婆勾引主人公上床以要挟他在自己的控制下为自己作曲的事实也没有交待啊!这一下子原作者想表达的人性欲望的贪婪和又一个看似大公无私实则利欲熏心的故事就没有和全篇形成呼应了。还有电影中一段两个男主人公砸瓷器的戏也是莫名其妙,因为原著里主人公摔瓷器找到灵感创作这个桥段被删了。最后,原著里这个故事强大的西方古典乐知识和二战前欧洲紧张氛围的描写电影里也全无踪影。

第三个故事:半衰期:路易莎.雷的第一个迷

       我就问一个问题,只看了电影的朋友,你们看出来拉里.贝瑞演的主人公路易莎.雷在干嘛呢吗!?我操!电影里也太他妈一笔带过了吧,完全没看出来原著里说的,主人公在调查一个大型核电厂工程严重污染的内幕和背后的腐败与雇凶杀人的事件。这个故事里开头没多久就被人暗杀的人就是上一个故事里主人公的好基友,他是这个核电厂工程的科研人员,但是发现了其中的污染情况,还写了报告,所以被暗杀等等等等的故事。这个故事总的来说改编成分不大,人物也比较完整,可惜电影里叙述的那叫一个风驰电掣,一眨眼功夫,咔咔咔就讲完了,他妈的人物关系完全没讲明白好不好,核电工程的国防部背景被删了,核电厂工程高管之间的斗争被删了,这个故事原著里有的一个中国女性角色,我看书的时候就觉得肯定会是周迅演的,结果一看电影,他妈的这个人物就没出现!电影里,这个故事本来要表现的钱权交易,杀手的穷凶极恶以及剧情的紧张刺激全然无感。还有那个突然出来救了主人公的粗壮老黑和老在主人公家里的小黑孩,怎么都给观众一种一家三口的感觉。。。。。原著里这俩人的身份电影完全没说清啊。

第四个故事:蒂莫西.卡文迪什的苦难经历

       这是唯一一个还算叙述完整凑活的故事,不过电影凌乱的节奏还是让不明真相的观众看的略显费劲。这个故事改编的最大败笔就在于,主人公在老人院被人监禁,虐待的而产生的无奈的戏剧性一点没感觉出来,主人公第一天进来,第二天就计划逃跑了!中间过程全部省略。而且原著里作为出版商的主人公丰富的文学底蕴和十足的英式黑色幽默都表现的差强人意,这个故事其实和前几个故事异曲同工,也是在表现看似大公无私实则利欲熏心的罪恶人性,老人院就是一个这种人性的缩放。还有电影里省略了最后主人公打算把自己的故事拍成电影的这个细节,于是在下一个故事里,观众毫无准备的看到了一个貌似是这个故事的电影导致云里雾里搞不懂。

第五个故事:星美—451的记录仪

       这个故事在原著里是我最喜欢的,在电影里也是他妈最失败的!克隆人怎样一点一点开始产生人性和思想,主人公星美逃脱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以及她对人类知识的学习,包括对这个反乌托邦的未来世界的展现,他妈全被阉割了。这个故事原著里最精彩的就是结局,结局里记录员问星美“为什么知道会失败还去做”,星美的回答却道出了一个天大的阴谋,即,她其实看出来了任海柱(电影里叫张海柱,可能是翻译问题)和反抗组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演戏,带她去看世界的真相只是为了激起她的愤怒,让她站出来反抗,写出宣言,这样这个反乌托邦的内索国(电话里连这个世界的名字都没说)就有理由煽动人民反对废弃奴役克隆人,内索国其实早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所以它需要一个敌人来凝聚起人民的力量。我操,多他妈《1984》式的故事,震撼而发人深思,结果呢,电影他妈改成了一个傻逼人类反抗领袖与克隆人之间纯真的爱情的俗套剧情,果然是发生在韩国,整个都韩剧思密达了。原著里对未来世界的公司化政体的描写电影里也没提,又一个表达人类看似大公无私实则利欲熏心的故事,就这么又被毁了,对精英政治深刻的反思更是没看到。

第六个故事:思路刹路口及之后的所有

        原著里汤姆.汉克斯扮演的主人公扎克里是个十来岁的小孩,而哈利.贝瑞扮演的角色麦克尼姆是个都有孩子了的三十五岁少妇。就这一句话,是不是把电影里这俩角色之间恶心人的暧昧做作给毁完了!?再问大家一句,不明真相的观众们,你们看出来这是在人类文明大毁灭后的后末日未来时代了吗?!我操!电影里连说都懒得说一下啊!!!那些人体彩绘野蛮人是干嘛的?那些白色紧身衣的老黑是干嘛的?那几个原始土人又是他妈干嘛的!?我真的怀疑导演编剧都以为关注看过原著了呢,上来就是一通打,故事背景都他妈不交待一下。原著里讲了人类文明毁灭后,人类回到了原始时代,夏威夷群岛上,有的成为了文明但软弱的民族,有的成了野蛮但勇猛的部落,而那些保留了人类毁灭前科技的人,则在全世界寻找文明留下的遗迹。于是就有了这段故事,原著里你能看到人类历史经过潮起潮落又陷入了一个轮回,屠杀,奴役,文明,信仰一切都似曾相识,这无非又是贪婪欲望,丑恶人性开始新一轮征程的前奏。结果电影里,我就只记住汤姆.汉克斯和拉里.贝瑞没完没了的眉来眼去,最后导演还创造性的加了一场他俩跑到外星球从此过着啪啪啪的幸福生活然后生了好大一窝崽儿的戏,瞎了我的24K氦氪金狗眼啊!

 

        说实话,这不完全是导演兼改编编剧汤姆.提克威和沃卓斯基兄弟的错,大卫.米切尔的小说《云图》要改编成电影难度确实太大,沃卓斯基兄弟还想借着《骇客帝国》里的哲学反思再给观众带来一次精神洗礼,而汤姆.提克威也是想把《v字仇杀队》里的尖锐观点再次加深,只可惜最后野心太大,妄图翻越一座几乎不可能的高山。导演试图把原著里对人类历史轮回的深刻哲思尽量简化,而通过改编把人与人之间的爱尽量放大,把故事总结为爱能解决一切人性的恶,不管是第二个故事里的作曲家和科学家之间的基情,还是第六个故事里一起私奔到月球的汤姆.汉克斯与拉里.贝瑞,导演很明显想把对人性的残酷而尖刻的诘问引向对爱的伟大的宣扬,这无疑出自于对北美市场的整体考虑。再从叙事方面来说,小说故事人物太过庞杂,想要浓缩到3个小时以内,大段大段的细节只好牺牲掉了,导致观众出现了严重的理解问题,再加上导演追求观影效果把六个故事打碎拼接的乱七八糟,这实在是一昏招,把观众搞得着实晕头转向不知所云。我倒认为小说里1-2-3-4-5-6-5-4-3-2-1的镜像对称的叙事结构更贴切于人类历史轮回的主题。导演将六个故事里的主要演员通过化妆反复更替使用想要表现出轮回来生的感觉,可是小说里除了每个故事里身上有彗星胎记的主人公以外,别的人物好像没有什么所谓的轮回关系啊,搞到最后观众只把注意力放在现代电影高超的化妆技术上了。

       大卫米切尔的《云图》这部小说入围了2004年布克奖,营造了他的个人作品巅峰,从风格上借鉴了很多村上春树和乔治奥威尔的感觉,又保持了极高的原创性,实为难得的佳作。汤姆.提克威和沃卓斯基兄弟分别拍摄了《骇客帝国》系列和《v字仇杀队》等电影,这次把目光放在了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上,可惜最后效果欠佳,实为一部失败的很彻底的小说改编电影。

 2 ) 堕地千年光不死

春节终于有了时间,重看一次云图
不能说自己真的看懂了,只是想整理一些模糊的看法。

要知道云图在说什么,真的该先看看黑客帝国
虽然这两部电影在剧情上看似并不沾边
但究其核心,他们探讨的是同一母题,即“存在”
简单来说,黑客帝国思考“存在是什么?”
而云图则要探索的是“人该如何存在?”

在尼莫吞下红色小药丸的时候
他实际上就是踏上了一条没有回头余地的哲学思辨之路
他上下求索的问题总结来说,便是:我和世界,到底以何种方式存在?
他发现了自己从前所置身的,他自以为无比真实的世界
不过是一个由母体操控和导演的劣质模型
只是到了这一步,还仅仅停留在政治寓意的层面

之后,在反抗母体的斗争中,他却发现,本质不止如此
原来,连母体也不过是假象
整个的“存在”原来根本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幻觉
世界,我们周围的一切,乃至我们自身,
可能都不过是虚空中一组无意识的电波,一个量子的无规律的颤动
它是如此的无序和短暂,
如同空中偶然出现的浮云,瞬息即散
如同滑过黑暗夜空的流星,一闪即灭
如同佛说“诸法无我,众生皆随缘而起的幻象”
于是,在黑客帝国的尾声,存在的本质,似乎也跟随着电影的结束,彻底陷入了虚无的深渊。

这之后,导演们沉寂多时,多年之后,再次为我们交出了这部《云图》
在这部电影中,无疑这一命题又再次被提出:
既然,存在的本质如此虚无
那么,我们是否还应该继续这毫无意义的存在?
这些渺小的,偶然的,无序的,悲惨的存在者
活着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死亡的终点又是哪里?
到底是什么令我们爱,令我们痛,令我们胸中激荡着对生命的渴望?

这些问题,都试图在云图中表达出来,也试图寻找答案。
他们讲了六个故事,不同时空,不同人物,不同文化背景
其中却有什么却如草蛇灰线,绵延不绝,使这些人的命运纠缠不断
同时,似乎又在苦苦询问:这些芜杂、艰辛的生命,如此纠缠,又是为了什么?

是否,我们都太过于专注自身的结局,太过于专注此世的沉浮
因而在其中苦苦求解,难逃虚无的结论呢?
转而,他们又问,如果,生命的本质是松散的呢?
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只是大美之图的其中一笔呢?
如果,从上帝的视角看来
历史自有它整体的面目呢?那么,我们的存在在这其中是什么呢?

“我们的生命不仅是我们自己的,
从子宫到坟墓,我们和其他人紧紧相连,
无论前生还是今世,每一桩恶行,每一项善举,都会决定我们未来的重生”

每当我抬起头,看着辽阔蔚蓝的天空
看着空中漂浮的云,看着夜空璀璨的星
有时我总觉得,它们是如此无序,如此杂乱
有时,我却又明明感觉到那其中蕴藏着看不见的神秘蓝图
使这一切都如此秩序井然,亘古不变,
充满了令我敬畏,令我色授魂与的情意

每当我凝视着殿堂庙宇穹顶之上那些繁复美妙的图案
铺天盖地的重叠缠绕,要将我卷入融化
每当云图六重奏在作曲家细长的手指下响起
在那样的时刻,就在我胸中汹涌激荡着的,呼之欲出的,
而我却无法用嘴唇诉说的,似乎就是这一切问题答案

曲中重复的那些温柔的节奏
那些在黑暗中缠绵的爱意,在绝境中怀抱的自由
在每个故事,每个人物的命运中,明明灭灭,时隐时现。

最终,它们都汇聚成清晰的句语,在星美的口中被说出。
星美,是整部电影的核心人物
在基督徒的视角中,我几乎觉得她是耶稣的一个暗喻
出生卑微,宣讲末世的福音,反抗着一个堕落的集权的世界
对人们诉说勇气,爱,与天堂
相似的,在刑架上受死
死去多年之后,被人类奉若神明
说过的话,也被拿在女祭司的手中,
如同福音书中的神谕一般被不断翻阅和引用

我总相信,每一个人,都曾带着彗星的胎记出生
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了悟这个与生俱来的意义
终其一生也不会明白,生命只要好,不要长

那些如同彗星一般,灿烂的滑过这个世界的地平线的人们
他们如今是否还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上?
记得从前有人对我说过一件动人的故事:
很多星星,其实在多年前已经燃烧殆尽了
可是,它们的光芒却在黑暗中,一路前行
穿过时间,带着微弱的温度,最终与我们的目光相遇

就如同,航海者的日记最终被作曲家读到
作曲家的音乐流转到了记者的手中
出版商的电影,唤醒了星美心中的勇气
而星美说出的话,让一个世界为之战栗
是的,此世的生命,结局或许虚无
然而它发出的光,却能永恒的流转于天地之间
这便是,堕地千年光不死
这便是,“存在的意义”的答卷。

再来说说这部电影的形式
一切艺术和科学发展到高阶形式,都必然只能是以抽象取代具象
都必然是思想和情感的高度,远胜于技巧的精致
如同数学,一开始是加减法,之后是方程,再到微积分
为什么?因为只有抽象可以最普遍的去求解形而下的难题
唯有什么也不具体说的“道”才能说尽事物的真相
高阶的电影也必然如此,云图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它正是如同诗歌,如同音乐,如同微积分那样的,一个抽象的求解。
它不是让你置身事外的,去看别人的故事
它要让你懂得,你可以用它来求解你自己的人生。

“信仰,和恐惧或爱一样,迫使我们需要去理解,
像理解相对论和不确定原则还有决定我们生命进程的各种现象一样。
昨天,我的人生朝着一个方向;
今天 它朝着另一方向。
昨天,我相信自己不可能做的事,今天我却做了。”

生命如同浮云,看似偶然,瞬息消散。
实则云中有图,有生生不息的旋律,总以不同的样貌拥抱着这个蓝色星球。
这一世,它是云朵,自在遨游。
下一秒,化为雨点,亲吻大地。
又或许,浩浩跌宕,奔流入海。
生而向死,死即往生,我们不会死的太久。
请相信我,只要有爱,我们就永远不会失散。

“像这样的时刻,我能清晰的感受到你的心跳
就像能感受着自己的一样,
我知道分离是一种幻觉
而我也知道,我的生命远远超越了我自己的极限。”

 3 ) 《云图》英文台词记录

在电影院看了阉割版的《Cloud Atlas》,非常喜欢这种片,回家赶快补看了完整版,发现被剪掉了太多精彩的片段,精彩的台词也丢了不少,看第三遍的时候,我记录了部分喜欢的台词: I know, Sixsmith, you groan and shake your head, but you smile too, which is why I love you. I will not be subjugated to criminal abuse! At this point in my life, all I know, Sixsmith, is that this world spins from the same unseen forces that twist our hearts. Seen too much of the world, I no good slave. You can maintain power over people, as long as you give them something. Rob a man of everything, and that man will no loner be in your power. -Did you ever think that the universe was against you? -All the time. Freedom, the fatuous jingle of our civilization. But only those deprived of it have the barest inkling of what it really is. You have to do whatever you can't not do. Belief like fear or love is forced to be understood as we understand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and principles of uncertainty. Phenomena that determine the course of our lives. Yesterday, my life was headed in one direction. Today, it is headed in another. Yesterday, I believe I would never have done what I did today. These forces that often remake time and space, they can shape and alter who we imagine ourselves to be, begin long before we are born, and continue after we perish. Our lives and our choices like quantum trajectories are understood moment to moment at each point of intersection, each encounter, suggest a new potential direction. -What are you reading? -Old letters. -Why do you keep reading them? -I don't know. Just trying to understand why we keep making the same mistakes... over and over. Nay, the dead never stay dead. Open your ears, and they'll never stop a yibberin'. -All clear. -Thank you. -No sweat, we're partners. But you got to tell me what's happening. -Okay, let me take off these clothes, call the cops, and I promise I tell you everything that happen in the morning. -Okay. But I hope you realize you just said exactly what every character in any decent mystery says right before they get killed. -Good night, Javier. Our lives are not our own. From womb to tomb, we're bound to others, past and present. And by each crime and every kindness, rebirth our future. No revolutionary ever was. I understand now, that boundaries between noise and sound are conventions. All boundaries are conventions, waiting to be transcended. One may trandcend any convention, if only one can first conceive of doing so. Moments like this, I can feel your heart beating as clearly as I feel my own, and I know that separation is an illusion. My life extends far beyond the limitations of me. To be is to be perceived. And so to know thyself is only possible through the eyes of the other. The nature of our immortal lives is in the consequences of our words and deeds, that go on and are pushing themselves throughout all time. He believed that love could outlive death. Watched my final sunrise, enjoyed the last cigarette. Didn't think the view could be anymore perfect, until I saw that beat-up trilby. Honestly, Sixsmith, as ridiculous as that thing makes you look, I don't believe I've ever seen anything more beautiful. Watched you for as long as I dared. I don't believe it was a fluke that I saw you first. I believe we do not stay dead long. Find me beneath the Corsican stars where we first kissed. I believe death is only a door. When it closes, another opens. If I can't imagine heaven, I would imagine that door open. And behind it, I will find him there, waiting for me. 【twitter:@movielines_fan】

 4 ) 人类,无姓,单名一个爱字

这是一个狡猾的故事,分别用六个子故事来表达最普世的情感与人性的母题,再用子故事之间的关联拉扯出一条哲学命题上的脊椎线,关于命运,传承,轮回和因果。任何一个子故事独立出来被拍成单独电影的话,大概会因为老生常谈或者俗套狗血的剧情而惨败,然而本片却在最大程度上弱化了这种俗套感觉,还成功地将观众的注意力拉升到了另一个层面上,逼迫着我们思考,顺应着它的脉络而感动。我们还必须仔细谨慎,目不转睛,因为稍不注意就可能错过某一张一闪过的似曾相识的脸孔,或者是一个比胎记更加微小也更加重要的细节。
比如,年轻的作曲家罗伯特久久找不到的航海日记的下半部分,其实是被那个江郎才尽的老家伙用来垫桌脚了。试想一想,如果罗伯特读完了这下半部分,是柳暗花明豁然开朗的下半部分,是充满了人生转机与正能量的下半部分,那他,是不是就不会开枪杀人,不会在绝境中自杀,从而拥有一段与爱人永恒相守的美好人生呢。这样的话,他的爱人便不再孤独,可能永远不会与电梯里的女记者相遇。女记者的人生也将因此而不同,之后的一系列故事都会完全迥异……这就是蝴蝶效应。
这也正如片中罗伯特在信中所说的,决定我们命运的是我们的所言与所做。本片观点中的命中注定起因于我们人类自己,我们的灵魂在轮回,而影响某一个个体的又并非完全取决于这一个人。人类命运是一个整体。轮回的也是整体。苍天里并没有用善恶因果来裁决某一个人的神明,一个人的错误可能会导致所有人的共有下场,影响之大,自成一环接一环的命运的条索。而人类想要在灵魂上得到进化的唯一途径,是要先学会在没有乐园也没有报应的情况下的自我拷问。
说到这里就想偏偏题了,这世上有多少信奉宗教的人其实是在与神明做交易,为了健康,为了前途,为了今生的辉煌,为了下世的安享,为了上天堂……为了这个为了那个,然后才开始跟着神明的道路走,才开始与人为善,才开始温柔,才开始爱。
我们可不可以不要有这个功利性的‘为了’,而单纯地善良、温柔、爱一次呢。

说回电影。
还是同一个细节。这是一个很棒的细节,在积淀主题的同时又表现了人物——老作曲家会把航海日记撕下一半来垫桌子,说明他并不喜欢律师与黑奴成为朋友的故事。他的心里没有那一份宽容与爱,所以他无法理解年轻作曲家的同性恋情,甚至残忍地讥讽对方。他不尊重前人的智慧,也没有对音乐的敬畏之心,于是江郎才尽,还企图剽窃他人的才华。这一切又最终导致自己中了那一枪。
这个拄着拐杖的老人角色戏份不多,正如其他的很多角色那样。幸而细节弥补了人物刻画的时限与不足。这很出彩。

六个故事中每一个故事都有我喜欢的点。
第一个故事的最后,坏爸爸居然用自然规律来解释奴隶存在的理所当然性,想一想,这是不是很熟悉,大人物们总喜欢在面对人性之恶的时候摆出此类的无可奈何状,还以一种十分哲学的口气说,这是自然规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进程,所以汝等必须接受,忍受,还要遵守,说完便转过身去继续享受他们的生活。谁不知道,这不过是因为人性之恶正在服务于他们的另一种人性之恶——贪婪,所以他们不愿意改变罢了。
人性之恶又不会因为谁生了一个变异的孩子就自然消弭,单靠等待来改变人性也只是一种妄念,沉醉于它更是灭顶之灾。当有谁的灵魂已经察觉到它的危险并且试图改变的时候,我们就不要再等。反抗吧,反抗才能存在。
第二个故事,全部的点都在本·卫肖。当年非常喜欢他的济慈,太美太令人心疼,就像《看电影》里说的,他的天生的‘被照顾感’总能轻易地激发女人的母性。他的纤弱又夹带着一种诗性与纯真,即便是在用人体炮制香水的时候也如此洁净,如此温柔。这种另类的纤弱使得他永远无罪。本片中的作曲家要稍许强悍一些,不过,吸烟的动作依旧不适合他那过分柔软的五指与欲言又止的嘴唇。那不是一个热爱音乐到疯狂的角色,本·卫肖也不贴合那种古典似的疯狂与神经质,他往镜头前一站,举手投足都要节制柔和很多,是害羞中的孩子那样天然的节制。而这节制又与禁欲无关,只与深情契合。
最美好的一组镜头莫过于他在夕阳余晖里凝望爱人的那一段。他在信里写道,他的毡帽很老气,却是他所见过的最美丽的一顶。当时微风吹乱了本的头发,他的眼神被太过温柔的爱意所模糊。
第三个故事,女记者与科学家一同捍卫正义。我喜欢的点与他们无关,而是年老的金发博士坐在床沿上翻看着昔日爱人的书信的一幕。那个场面是从第二个故事里本·卫肖站在书柜前方的一个镜头过渡而来的,时空重叠交替,咫尺天涯,令人动容。
第四个故事是喜剧,出版商飞越老人院。这也是一个反抗故事,发生在2012年,用荒诞的笔调控诉如今社会的荒唐。几位老人的热血居然真的很感人。不过,最惊悚还是本·卫肖饰演的出版商哥哥的妻子,不看演员表绝对认不出来。
第五个故事使我想起了我所钟爱的黑契,同样是一袭黑衣的战士与刚刚拥有自由意识的女人之间的逃亡故事,真的太浪漫,再狗血也浪漫,直接戳中我那所剩不多的少女心。男人战死的一幕更是泪奔。想一想,她要怎么忍受呢,自己一个人站在冰冷的玻璃墙的这一边,眼睁睁地看着所爱的人在另一边战斗,穿梭在枪林弹雨之中,然后无声地死去。她那安安静静的一行眼泪实在太虐心了。
第六个故事,文明衰落,是末点也是起点。男主角的很多行为可以看成是人类一直惯有的自我挣扎与成长的浓缩。比如他与人性之恶的对峙,这在片中具象化成梅菲斯特那样的恶魔,一直在耳语诱惑着他。他输过,也赢过。再比如他在敌人熟睡时割断敌人的脖子,当时的他分明回想起了神谕的警告,却违背了警告,是因为他的信仰——星美,被先知女人动摇了,他最终依循着内心的复仇欲念杀死了敌人。之后,这个男人并没有因为违背了神谕而遭到什么天谴,他的违背反而助长了一段爱情。

信仰与爱
星美成为后人之神的故事算不算大不敬。笑。我们所笃信的神之奇迹有没有可能只是前文明的遗骸。复制人是纯种人的创造物,我们也是造物者的创造物,我们关于乐园的梦想会不会也不过是造物者的欺骗。复制人因为自由意识的觉醒而成为纯种人,但是这种觉醒是纯种人的极权统治所要剔除的对象,那么,我们关于神性领域的追求会不会也将功亏一篑。这是一件想不透的事,没有正确答案,本片给出的猜想是,死亡是一道门,我不害怕,因为我知道门开之后他一定会在门的另一边等着我。
自始自终,人类唯一的反抗力量就只有爱。本片原著的作者一定很喜欢加缪。加缪的作品也总能唤起人心之根的那份最原始的爱意,他视人生为无尽的荒诞与轮回,唯有爱能反抗这种荒诞。回望一下人类历史,已经多少年了,我们总是在犯同一种错误,命运总是在轮回,然而所幸的是,我也总是在遇见你。爱让人不至于在命运的条索中泥足深陷,爱是反抗,爱也是自由。

那便用加缪的话作为结语吧——
在这里,我终于领悟到了人们所说的无限的荣光,那就是无拘无束地爱的权利。

 5 ) 蒙太奇的杰作 和 原著对比

Cloud Atlas by David Mitchell (2004) 这本书原先是我一门课的reading list上的必读。作者其他几部作品走黑色悬疑路线,到了这本洋洋洒洒,开始讨论每个文学家/作家/作曲家/画家在晚年所追求的 "existence beyond"这个主题(可参照博尔赫斯和纳巴科夫的自传)。 而这本书独特的结构,则成为了体现和渲染这个主题的重要手段。这部改编的电影用蒙太奇的手法同样传承了独特的架构,但是相对于书来说,在我看来,电影处理的方式更加巧妙地集中彰显了主旨。

这本书由六个故事组成,每一个故事写作修辞迥异。第一个故事用词华丽且精确,于第五个故事简约金属味重的问答和第四个故事的诙谐舞台喜剧风格产生鲜明的风格对比。每个故事都在结尾升华了有关自由,理解和爱的主旨,添加类似于基督教救赎意味浓重的桥段,比如在An Orison of Sonmi-451(第五个故事)最后,Sonmi 面对审讯官作出这样的回答 ”Why does any martyr cooperate with his judases“;再比如第一个故事 ”The Pacific Journal of Adam Ewing" 里 Ewing 对于上帝拯救的质问。这样的故事,即使单独来看,也是个个独立而精心构思的杰作。

当然,作者的野心并不只在于讲几个故事。他用各种graphic motif (事物主旨)和theme (主旨)串联了这六个故事。然后用12345654321的结构将每个故事一分为二,再按照顺序正向和反向排列。对于剧作者和导演来说,如何分解故事,再转换为观众能接受的画面,把故事讲清楚而又不至于过于抽象,成为了关键。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步比拍摄电影更加困难。就从故事顺序被打乱的预告片来看,旁白不停的重复theme ”our lives are not our own;we are bounded to others..." 和key scene 的重复可以一窥电影的形态:导演必然重新架构了整个故事并且将几个主旨变成了一个至两个。

对于导演来说,如果不采取拦腰切再拼接的方式,那么将所有故事按照high note 和 graphic motif 的标准剪成小段,然后将不同故事的相关小段剪辑在一起,是个最具观赏性且最冒险的做法;这样一来,电影总体来说可以作为研究蒙太奇运用的样本永载史册。然而,这样做最大的冒险之处就在于如何一直保持观众的带入感(identification),同时保持情绪持续而上(crescendo fashion)。荧幕画面时间和空间的对照便成为了重要的手段。

对于沃卓斯基兄妹而言,如何在”正确“ 的时刻拼接,制造出不同的喜剧/悲剧/讽刺效果,正是他们所擅长的叙事方式。 影片开始的六小段故事主要起到建立风格(establish tone)和 设立背景的作用。剩下的将近两个半小时,便都是各种片段的连接。按照道理来说,这部电影并不是部image-centered Cinema,而是一部actor-centered Cinema,后一种更加强调人类的哲学体系和现实主义*。然而导演巧妙地运用了这两种特点。第一种是通过人物体格特征,语言和意识形态上的共鸣勾勒出连接各个片段的暗线。比如,贯穿全片的流星胎记(包括彩蛋里汤姆汉克斯后脑上的胎记)和第一个故事里的妻子和第五个女主的在结尾的连接对照;在第四个故事,老人站在桌子上大喊 “help”和直接连接上的有相同意义的战役片段;和第四,第三,第五个结尾伴随着主旨旁白的快速回家,自杀,牺牲的片段闪回。第二种是通过时间和空间上的对照,比如第六的太空船的远镜头和第一的十九世纪航海船远镜头的对照呈现出辽阔;第四大门和第五餐厅大门的对照凸显出压抑等等。 这样一来,暗线虽然在量上面比书里少了很多,但是质量依旧,并且更加直观地烘托了主题。

除了剪接,便是要照顾到影片的节奏。影片由连串的小悬疑接连,开头有些地方呈现了不同寻常的紧凑,这导致后面看起来稍嫌疲乏。影片一段最多有5个故事同时讲述(如果我们将一个高潮到另一个高潮划分为一段), 后部平均有三个故事同时讲述,到了结尾逐渐收为两个,最后以故事五结束(相信一定有观众会做出脉络图,故不重复工作), 呈现出5---4--3--2-1的顺序。同时我们可以发现,首先收尾的故事34,再是25,然后再是16。这样一来,影片同样也以一种enclosed circle的环形形式结束。 和书相比,影片的节奏更加明快,结构也更加精巧。

整体说来,这部电影所体现出来的主旨,故事性,和画面已经非常耀眼,各路演员非常亮眼,大大超出了预期。至于有些原著党对于电影缺少细节和多样精神的评价,我能够理解心情,但只能说:几乎所有由原著改编的电影只能体现出书一部分,这就是电影的”局限性”。Robin Wood 曾经说过:Our intellectual awareness that something "works" inevitably refers to an emotional level of response, the only level on which the concept of "working" can be validated. 在这个标准下,这部电影近乎于完美;它给我带来的感动,让我能重温那个晚上读完最后一页后的心情,我相信它也能够打动你。

 6 ) 改编与创新——《云图》的电影化杂感

《云图》是一部很特别的电影,看完后让人很有倾诉欲,一时却又受制于言语的匮乏,不知从何说起。坐在电脑前思绪混乱,慢慢地把想要说的话敲出来。

一、从小说到电影,颇具争议的改编与创新
        《云图》上映后面对的最大质疑和批判无疑是——这是一部不应该被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如何还原原作新颖精巧的结构,完整地传达文本并不那么浅显的涵义,是这部电影面临的最大挑战。诸多负面评论集中火力向电影的叙事结构开炮,认为过于复杂吊诡,“有些故事只属于小说”,真的是这样吗?
        简单地谈一谈《云图》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以及它相较于其他电影的创新和不同之处。
        文学作品的影像化一直是一个讨论的热点。《云图》的原著小说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有一点却是公认的——这是一部相当难以影像化的小说。在拍摄之前很多人就表示质疑电影能否传达原作的精髓,上映之后也引来诸多恶评,遭到一众媒体的口诛笔伐,认为将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是错误的。但我仍然赞同原作者大卫·米切尔的看法:电影就是电影,为何要用小说的标准来衡量?有些东西适合去电影院看,但是也不妨同时再阅读小说。两者是要给观众不同的选择,而不是消灭另一个。
        人们常以批判苛刻的态度来谈论文学的影像化改编,即电影和电视的兴起,认为其稀释了文学的细腻精微之处,鲜能传达原著的精髓。这种看法无疑是偏颇的。亚里士多德将人当做“逻各斯的动物”,这一界定其实含有语言高于形象的含义。在西方思想史上,语言对形象的优越始终与对理性的崇拜紧密相联。“看”作为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远在语言这种理性的方式之外。在理性、感性的二元中,形象与看相对应,语言与阅读相对应,前者又与感性相对应,后者与理性相对应。这种二元的对立导致“看”作为一种感知世界的方式永远处于理性的语言方式之下。但是影像化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视觉文化的主导就是对语言文化模式的抛弃和断裂。这个世界本身就是由语言和形象所构成,视觉化不能够取代语言性的话语。
        “好莱坞大片”在很多时候成为“流行电影艺术”的负面代名词,对不少人来说,“好莱坞”代表了最低公分母的商业化。虽然在这一文化逻辑下产生了一些粗制滥造的低速商业片,但是与此同时也不乏佳作。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好莱坞风格内在的流行主义,也意味这这些作品所达到的文化渗透之深广度,是小说或者诗歌远远达不到的。实际上,影像化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媒介方式,其出现也是必然的。从纸上文本朝影像化发展,艺术的本质没有变化,只是媒介的性质和艺术的承载体的创新。
        阿瑟·凯斯特勒在《创造的行动》里提到,“衡量一个艺术家的独创性,简单地说,必须看他在创作时能否摆脱成规的束缚,开创出新而独特的典范。真正的创新,必然能骤然地将过往被漠视的经验加以转化,创造出新的纪元、新的运动、新的学派,建立起新的经验体系。在艺术发展的过程中,每一种表现形式决定性的转折点,必然都能在既存的形态中推陈出新,这是种深具‘革命性’的发现,不仅具有毁灭性又带着建设性,也迫使我们对旧有的价值进行重估,在永恒的游戏中建立起新的规范。”
        不仅是从文字到影像化,艺术承载体的创新,《云图》在结构和叙事的方式上相较其他电影进行了创新。尽管这种创新的尺度并不好拿捏,成果也带来了诸多质疑和诟病。
        影片没有遵循小说的结构,小说的一些表现形式也并不适合运用在电影中。六个世界六个故事被剪碎,以马赛克的形式再拼凑到一起。一些原作中较为隐晦的想法和意图,也随着影像化变得更为直观,比如轮回的思想。
       尽管如此,这部电影和其他的影像化作品相比还是显得很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也成为它遭受诸多口诛笔伐的理由原因。如一开始所说,无非是批评它叙事混乱,结构奇怪,内容晦涩。但是只要认真看,就能发现电影的叙事方式其实杂而不乱,六个故事讲得清清楚楚,彼此之间又相互呼应,场景的转换非常流畅自然,毫不突兀,波波叠加累积的小高潮也使得电影虽然时间长节奏却并不拖沓。分解原有的结构之后重组产生类似交响乐的通感,恰好契合《云图六重奏》的idea。电影的剪辑花了很多心思,虽然并非每个观众都能接受这样讲故事的方式,却不能否认导演在这方面出色的能力。其次电影在改编这一方面的完成度是相当高的,这也应该是衡量其改编成功的一个标准。
       小说中要讲的问题,电影基本都涵盖了,并且因为电影是汤姆·提克威和沃卓斯基姐弟的作品,所以较之原作肯定会有他们的新东西。至于结构奇怪,内容晦涩,不妨反问为何所有的电影都应该按步就班,简单明了。不管是电影外部技术方面还是本身技法方面,创新总会引来质疑。前者就有近期讨论得颇为热烈第一部48帧HFR电影《霍比特人》,而电影本身叙事和剪辑技法的“离经叛道”、“与众不同”带来的质疑和批评无疑会更多。但是一成不变的流水线作品一统江湖后又有什么意思呢?因为不走寻常路,在诞生初期饱受诟病的电影亦不在少数,在同一类型的科幻片里就有《2001:太空漫游》和《银翼杀手》,但时间终究给了它们公正的评价,如今早已成为经典,而同时期备受媒体赞誉的诸多电影早已埋没在时代的洪流里。
        我相信这部电影是一部能够经受得起时间考验的佳作。



二、一些语无伦次的杂乱想法
    
  (此部分包含剧透)

 
===================================================

     
        1.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是紧密联系的,这种联系甚至可以穿越不同的时空。个体的善行和恶行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相应影响和后果,这些后果和影响又通过诸多途经反过来作用到我们自身。比如在第一个故事中因为信任建立起的跨种族的友情,致使后来亚当·尤因投身于废奴运动,到后面的故事中,我们已经看到黑人在社会的各个阶层扮演着各种重要的角色,包括揭露真相的记者,反抗运动的领袖,追寻天外文明的“先知人”。这样的例子在电影中还有太多,不妨仔细留意找找,颇有蝴蝶效应,因果循环的感觉,这就是Karma吧。
        
        2.对奴隶制的反抗,对命运的反抗,对世界阴暗面的反抗,对敬老院独裁的反抗,对公司制的反抗,对野蛮的反抗。不论在什么时代,压迫和弱肉强食总是存在。但与此同时,反抗也永不止歇。

        3.对命运表象的怀疑,对爱、自由和真理的追求,是永不过时的主题。
        
        4.一个角色是自己故事的主角,也可能是其他故事的重要配角,还会是另外故事的龙套。第二个爱情故事里的男主角斯科史密斯在第三个故事中,不过是悬疑片的酱油龙套。想起了《低俗小说》里的Vincent。
 
        5.轮回并非线状的,基于当下的时间点梦见未来和过去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在这个时空过完一生,又去到另外的时空。可能是久远的过去,可能是杳渺的未来。要经历多少轮回才能遇见之前人生里遇见的人?在循环的轮回中当一个灵魂再一次回到之前的时空,有没有可能以另一个身份遇见之前的“另一个自己”?灵魂的轮回是没有完整的记忆的,却又被各个时空的因缘绑在一起,很类似佛家的观点。
        
        6.文明是电影中的一个谜团,也是诸多科幻题材作品的一个巨大谜团。它匍匐在一个莫比乌斯圈上,不断前进,却也不知道终点。未知变为已知,已知又隐藏到未知的阴影中。人类的进化,是下一个轮回的结束和开始。

        7.星美的故事视觉风格很酷很炫,龌龊司机姐弟玩这一套还是相当得心应手,《银翼杀手》+《黑客帝国》+《最终幻想》的即视感。和第一个故事最后门打开的那一刻剪到一起真是浪漫到不行。“死亡不过是一道门”,当另一扇门打开的时候,那个人在下一个时空里等你。仿佛《大话西游》里至尊宝和紫霞故事结局的重演,怀念一下。。。
        
        8.找相同的演员的马甲是一件特别喜感的事情。轮回是超越种族和性别的,虽然跨种族化妆有违和感,但是个人还蛮喜欢这种理念的,颇反种族歧视。

        9.导演提克威还负责了电影的配乐,真心是多才多艺。。。
        
       10.好多台词写得相当漂亮。这也是文学作品充当剧本坯子电影的长处吧。

       11.雨果叔不论在哪个次元和时空里都是坏人。据说是因为导演相当相信他诠释坏人的能力。。。“他操控着角色,却从来不会变成角色。”

      12. 拍电影的原因是娜塔莉·波特曼先看到了小说,非常喜欢,于是推荐给龌龊司机姐弟,他们又推荐给提克威的。联系小说作者大卫·米切尔后双方对这个计划一拍即合,米切尔也相当满意最后出来的成品。


  
 


 短评

慢热型的片子,一开始需要耐心看下去。化妆真心牛逼!明年拿不到奥斯卡最佳化妆奖天理难容。悲壮感人和温馨搞笑的元素都有,未来韩国和夏威夷两个故事里很多画面壮观美丽的让人赞叹。状似流星的胎记作为一种图腾贯穿了影片始末。裴斗娜正面全裸的上半身也不及Ben Whishaw惊鸿一瞥的全裸背影…

2分钟前
  • Kangaroo
  • 推荐

不明觉厉的完美诠释。

7分钟前
  • 大蒂茎蕾
  • 力荐

光是Ben Whishaw和James D'Arcy的那一吻就已经够五星了!人生又圆满了一次有没有!我是沃卓斯基和提克威的脑残粉,特别喜欢他们对空间/时间的独特诠释。

10分钟前
  • Griet
  • 力荐

原版重看,断定是新千年来最被低估的电影。它暴露的不足,在其历史性的挑战与野心前不值一提。总有人为真理不惜代价地追寻,前赴后继造就一次次后知后觉的革新。深感创作者的状态就如片中人,既渴望观众接收到其对世界的理解,又怀着一颗愿被颠覆的谦卑心。独具魂魄、包容万物的启示感,透着智慧的光。→20.4.22 时隔四年重温,第三刷。有比《党同伐异》更澎湃的匹配剪辑(亘古不变),有和《神圣车行》一体两面的“角色扮演”(前世今生)。但重温这个动作本身是有损魅力的,其最大能量需要在“寻找共性”的驱动下汇聚而得。从未质疑过沃卓斯基的绝正三观,这也很可能是2010s真正颂扬正能量的最佳通俗电影,庞大而具体,充沛亦幽微。“智慧是最高的善。”我也坚信,热爱这部电影的人,内心深处都懂大爱。我们要坚持下去。

13分钟前
  • Ocap
  • 力荐

前世今生轮回往复,人的生命如云图上的繁星,交相辉映,我们都铭刻找到对方的钥匙,因为爱互相救赎。宏大的命题用多个桥段串起,故事质量犹如演员变装效果般参差不齐,注定毁誉参半,而化妆效果和演员阵容足以让这部电影从头到尾亮点不断,小本的那个故事最催泪,再一次为腐国情殇沦陷。PS:片尾有彩蛋

1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给结尾的奇葩演员表跪下了

16分钟前
  • 土匪煎
  • 推荐

太好看了!我要哭了!故事结构太好了!怎么能把这么错综复杂的剧情剪得那么顺呢!这是怎么种才华啊!我太嫉妒了!剧情是很传统的剧情,主题也是很传统的主题,但怎么就能把传统的东西说得那么让人耳目一新呢!我要哭了!我要把小说也看了!

20分钟前
  • madeleine
  • 推荐

意外收获,公映提前两周看到Cloud Atlas,来个开门见山的评价:牛逼!推荐上映后一定要去看,期待吧,筒子们!对Jim Sturgess的爱从One Day延续至本片,周迅在片中跑了个龙套。音乐超美,上映之后一定要收藏原声,很多画面也很赞!只是台词太困难了,回头找来字幕再看一遍!

24分钟前
  • forever
  • 力荐

最喜欢Ben Whishaw演的作曲家决定自杀那个黄昏,已经以为不可能再完美一点时,看到了从远方赶来的恋人近在咫尺却决定不上前去的画面。我可能没看懂是出于艺术家的倔强还是世俗的压迫,但这情节,总还没让人来得及感叹,就已经湿了眼眶。

29分钟前
  • schwimmer
  • 力荐

完全不是想象中“难懂”的电影,几个故事其实都是很简单的关于救赎、爱的,所以说故事十分精彩是谈不上,但导演的执导能力确实让人膜拜。故事虽然本就有联系,但让一个演员饰演很多个角色这绝对是难以置信的创新,让人感到“轮回”的存在。不过当然啦,雨果维文这种坏到基因里的家伙再怎么投胎都没用!

3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原著对称音阶的▃▅▆▅▃结构被拆成碎片贴嵌是电影改编的必然,导演已经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从只有彗星胎记有迹可循,到几乎让所有人实现轮回转生,电影的人物对照本身就堪称浩瀚。只要不是胶瑟鼓柱的原著党,都应该感到满意,更何况威士肖的基情完全就是意外惊喜?今年最好的科幻片。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云图》这片儿给我最大的提示是:作家可以摔死骂他的评论家,这样书就好卖了。而以前很多作家是通过摔死自己达到这一点的。

40分钟前
  • uqinzen乌青
  • 推荐

内地版的这种删减,甚至比因为审查因素而删减更加可悲,因为它是为了缩短影片时长,争取更多的排场——也就是说,它是为了钱而去做这种粗鄙的举动。电影需要拍多长,是导演和投资方、发行方共同博弈的结果。观众会用电影票做出选择,但最好不要替观众做出选择。

41分钟前
  • 张小北
  • 推荐

其实世界观,情节都是老生常谈了,高潮也被六个故事的平行穿插而冲淡,尤其后三分之一疲态尽显,但这是一部对爱,自由,生与死的赞歌,演员一人多角的表演只能是hit and miss了,倒是雨果叔叔和迅哥的反串让人觉得意外,唉,那对基佬的故事不那么惨就好了,科幻迷请别错过!

42分钟前
  • gata
  • 推荐

生命如同浮云,看似偶然,瞬息消散。实则云中有图,有生生不息的旋律,总以不同的样貌拥抱着这个蓝色星球。这一世,它是云朵,自在遨游。下一秒,化为雨点,亲吻大地。又或许,浩浩跌宕,奔流入海。生而向死,死即往生,我们不会死的太久。请相信我,只要有爱,我们就永远不会失散。

45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Papa Song餐馆就是未来的海底捞吧

47分钟前
  • 坦克手贝吉塔
  • 推荐

写完几句又删掉,写完几句又删掉,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感觉任何文字都太苍白了...

51分钟前
  • 白日美人_S
  • 力荐

一部灵修的电影,千万不要以为你能认出每个角色你就看懂了故事,也不要以为你能记住点题性的台词你就明白了主题。一个灵魂,六次轮回,一次人类文明的交替,灵魂彼此交织关联,一切都已存在,一切都可能因为信念而改变,一个灵魂的觉醒不过像无边无垠的海洋里的一滴水,但没有滴水,何来海洋?★★★★

5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本片值得去影院,花一张电影票钱,可以同时看六部电影,重点是同时,而不是依次。六个故事分开来都很平常,但非同一般的交叉剪辑却能化腐朽为神奇。出色的化妆更是锦上添花,男人化成女人,女人化成男人,黑人化成白人,白人化成黄人,黄人化成白人,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它玩不到。

5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影片结束仍无法抑止莫明泪流许久,个人史上破天荒发自灵魂深处被拯救被清洁的感动。个体生命的缺憾痛楚,自身每一陷落之处被填补,被修复完整的重生之震撼。它不是性属科幻,而是性属灵的,是整合了灵修合一思想与宏大宇宙观的治愈系哲学片,是各声部穿插有序的交响乐章,至于那冰火两极的口碑排行,大可付之一笑。

57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