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队

HD中字

主演:赵怡文,江雨晨,中野阳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乐队 剧照 NO.1乐队 剧照 NO.2乐队 剧照 NO.3乐队 剧照 NO.4乐队 剧照 NO.5乐队 剧照 NO.6乐队 剧照 NO.13乐队 剧照 NO.14乐队 剧照 NO.15乐队 剧照 NO.16乐队 剧照 NO.17乐队 剧照 NO.18乐队 剧照 NO.19乐队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乐队》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亚洲新人奖”

《乐队》入围上海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亚洲新人奖”,导演彭磊及主创将出席上海的活动,上海的朋友们可以看到这部影片啦!

 2 ) 比较喜欢英文片名,FOLLOW——追随

包含剧透。不过这个流水账剧情其实也无所谓被剧透真的。

《乐队》不只是反应了摇滚乐的现状,

也反应了中国摇滚乐迷的现状。

摇滚乐,在国外不过也是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在中国,成了必须和流行音乐区分开的类目,充斥着盲目、假道学和标榜个性,强行装逼。(彭磊的朋友圈为什么说发窦唯的就拉黑。他不是不喜欢窦唯,他是不喜欢吹窦唯的现象。)

怡文,一个生活乏善可陈的女学生,因为无聊,因为喜欢科本,爱屋及乌喜欢上了摇滚。如同片中科本所说:我不知道为什么中国那么多人召唤我。

然后怡文就去听live house,追随了一支唱了国语填词科本的歌的乐队。虽说和贝斯手关系较好,后来却跟主唱好上。主唱一开始玩brit pop,后来又玩车库,因为唱歌调不准,又玩死金。风格不固定,写歌不用心,一会儿得半夜写歌,一会儿得扯日本文学,一会儿学墨丘利搞基,一会儿学哈草,一会儿处上一个哥特鬼妹,然后要去罗马尼亚玩黑金属。整天欲作新词强说愁。

然后怡文想自己组乐队了。不会音乐的她跑去迷笛学校。可是课堂上最简单的三和弦大小调讲解,她都能听睡着。练琴房里,一个学员整个下午都在对着节拍器爬同一个格子,而当她走进练琴房,就简单瞎扒拉两下吉他然后发呆。原来掌握音乐,比她想象中枯燥很多。

怡文才气还挺不错,用一些音效采样和cool edit,写出了AFTER PARTY这首歌。但写出这首歌的她并没有多开心,因为整个过程她慢慢认识到的,她身边的摇滚,从市场到乐手到整个社会审美,都很扭曲。

于是她放弃了这个摇滚梦。科本最终也释然离她而去。

在所有主流价值观都在鼓吹文艺梦想,所有的摇滚类文艺作品都在鼓吹和平爱和自由,鼓吹让年轻人追梦。彭磊结合自身经历,用这部《乐队》试图告诉大部分摇滚乐迷,年少时的文艺梦,只不过是一时的热情,只不过是因为年轻人们对阅历的缺乏,才会盲目恋上滚圈文化的那些矫揉造作。当真的摇滚,没你想象中的高尚,当真玩摇滚,没你想象中的好玩。

 3 ) 它在窥探我的内心

就这么一直追随。直到赵怡文转身走出队伍,往回走。

直到这里,我才能理解,理解我对于电影名字中follow follow的想法。挺奇怪的一步片子,总觉得连接的有点乱,我不敢说这是我看不懂。年轻人在这座城市里活着,所谓的摇滚,所谓的文艺,以及所谓的与众不同。

幼稚却又真实,残酷却又引人共鸣。当科本从家里消失的时候一定预示着某些东西已经不在了。也许是曾经的疯狂热爱,曾经的想要脱颖而出,曾经的想要对俗世嗤之以鼻,对中国的摇滚现状。那都是曾经。无数个作品赞美了对西方摇滚的引进与再发扬,很少有人揭露这个怪现象。后来发现我也曾这样,有点像是“滚圈的中二病”。

我慢慢发现,赵怡宁做着我曾经做过的事。说句实话,时至今日,我仍然年轻,但却不再那么去轻易“信仰”或者“信奉”。我开始不那么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傻缺,虽然我承认大部分时间他们仍然是傻缺。但除了音乐之外,真的没有东西能够拯救我。

幻想着自己有一天也抱着琴站在舞台上,当然,现实告诉我做不到。生活中任何一件事都可以击碎这个念想,它看上去这么有重量,却往往无足轻重。赵怡宁走了很远的路,背着一把琴,追随,返回。

我可以这么想,第一个follow是离开,第二个follow是返回。

曾经多么叛逆的,多么鄙视的,多么不屑的,多么无知的。我听性手枪,我还听深紫。齐柏林飞艇你知道吗?中国,没有那个水平,所以我觉得国外的摇滚环境好的太多。

中国没有摇滚乐的时代,中国只有大明星。我暂且将第二句设为问句形式。

离开,最终还要返回。不论到了什么阶段,不论什么方向,追随。

她将脸埋在两膝之间,旁边的科本一动不动时,我的眼泪滴了下来。

魔幻中带着浪漫,我在听见《我不想失去你》以及白色寂静的冰面,柔软的冬天与暖帽时,不知怎么就留下了眼泪,这种微妙的共鸣感。

我觉得这部片子在窥探我的内心。

 4 ) 与其为柯本招魂,不如想想自己是怎么死的

这是此次快报读者创新影展的最后一部电影。我想主办方之所以会把该片排在此届影展之列,除了电影拿了个什么亚洲新人奖之外,就是制片人所谓的“在中国摇滚电影领域”的一次大胆尝新。事实上,国内从来不缺摇滚乐题材的电影,我也不想去说贾宏声这些人的名字。即便这个题材在近年是个空白,你也不能拿一部不知所谓的电影告诉观众,这就是现在国内的摇滚圈,这就是现状和现实。你这不是写实,这不是纪录片,你这是电影,要表达主题,传递价值观。这不是你把音乐做得多牛逼,取了多牛逼的现场原声,找了几个圈内的相识,选了一个大长腿的果儿就能拍好的。请问这部电影的精神力量在哪里,那些所谓的电影学院科班出生的实验影像和声乐的堆砌也不见得是为了把国内摇滚乐的现状推到台前,是为了让人绝望还是让更多的年轻人嘲笑一下那些在黑暗中甩头与抹泪的歌者。如果只是为了让少数一些果儿产生共鸣,那你为什么不好好走你地下这条路而要像制片人所说的拿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和听到。中国的摇滚乐出了问题,谁都知道抱怨大环境根本就是蚍蜉撼树难以动摇的事实,但是既然还有人在坚持就必然有坚持的理由。我想了很久,电影里唯一的批判不过是把流行音乐和日韩音乐摆在刀俎上,但如果这样的批判不过为了发泄一己私欲,图一时的口腔快感,那中国的摇滚乐倒是真的没救了。这样的电影和国内的摇滚乐一样,说的比唱的好听,除了抱怨从来不觉得是自己出了问题,除了装腔作势就没有实质性的反省和改变。这比模仿还让人可笑和着急。电影不是写新闻报道,不是摆事实讲实情就好了,不是几个空镜头就能把你内心的寂寞尽数告诉观众的。我觉得新裤子还是好好去玩你的迪斯科吧,不要把那些国货土摇过了今天没明天的燥性整银幕上了。做电影的代价太大了,光有小聪明和恶趣味是不够的。另外,不要提到摇滚乐动不动就拿人柯本说事,不要把你拍电影和玩音乐的节操剪成一片片飘散在北京灰色的天空中。

 5 ) 内心想的摇滚到底是什么

彭磊用自己身边的那些事那些人作为灵感,谈论着他心中的那些事。对于这类型的小众电影,其实做的十分的出色。
一开篇科本驾着UFO来到女主家那段我的确有点感觉无语,不过往后看,传递的精神面其实挺让人深思的。
我们如今中国的摇滚到底是什么,人们喜欢的是摇滚精神还是只是觉得在舞台上的酷,中国摇滚与西方摇滚的冲击,似乎许多的问题在电影中都有提及的切入点。
女主一开始觉得生活操蛋,只觉得科本的音乐能带给她精神的安慰,其实我不难想问,他是真正的了解科本的音乐吗,科本自杀除了自己的身体被病魔纠缠,还有在于他认为自己的音乐,其实乐迷们并不了解,他觉得他是孤独的。女主与朋友在听到一个乐队表演后上前问乐队的风格,一味的说在舞台上觉得挺酷。这其实刚好折射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听摇滚的心态,在舞台前嗨,认为好听,但是心里其实就是不懂装懂的跟着嗨。虽然我也觉得听摇滚真说不上什么,好听跟不好听因人而异,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可能中西摇滚细节的差异就在于这里。
西方摇滚注重精神层面,他们不怕饿死,不怕现实的压力,他们具有的独立的创造力,他们没有封建的社会思想。在电影中,导演以一个小乐队其实就折射了如今很多年轻人,一味在于模仿西方,其实压根没有自己的摇滚想法与精神,甚至有时会带有装逼,男主唱对着女主说喜欢日本文学,只有这些会给他灵感,但是我不懂的是,他是真的了解他自己所说的那种精神层面吗,他说他想去国外,可能在那个环境里面他可以更好的玩摇滚,但是我觉得他可能还是并不会成功。
记得一句台词“就算崔健死了,也不会有很多人喜欢摇滚”。这真的是在反思,为什么摇滚就无法在中国得到更大的市场。他被许多人认为是噪音是垃圾,但是其实摇滚等于内心的呐喊,是最真实的写照,我认为比一些只知道情爱的歌曲会更打动人。
电影结局我也算知道,科本走了,他问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摇滚,可能因为他们的热情与兴趣吧,但是热情与兴趣老了就没有了,我要走,我不属于中国。
电影里的小乐队反射着如今一些装逼的年轻人,他们没有工作没有其他的,对待爱情不负责,对待家人不负责,他们一心玩着他们认为的摇滚音乐,但是最后我只想问,他们到底了解他们所追求的摇滚音乐吗,他们知道他们的未来和当初对摇滚的热情吗。
我只想说,摇滚不死!

 6 ) 我少说两句

费了半天劲找,还充了一个腾讯会员,终于看完了传说中的《乐队》。

下面是正规评论!

我发自肺腑的向我曾经吐槽过的国内低分商业烂片说声“对不起”!

至少你们是真性情的俗,而不是用文艺来骗我。用片中丁太升的话说,简直是(去掉摇滚)垃圾……

但是片子还是揭示了一个现实,当今中国摇滚乐队大多数就如片中乐手一样,知道一些摇滚乐野史和名词标签来武装自己,如果没有大麻就整体创作塌陷。

好了,就先说到这里吧……

 短评

彭磊自编自导的身边人身边事,情绪跟中国摇滚一样迷茫绝望: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很装逼也很自卑,只好等到片中所说“过了这个年龄,失去全部的兴趣和热情”。配乐不出意外喧宾夺主,从故事与视听连贯性上看难说是部合格的电影;然而因其源于第一人称视点,情感无妄而真实。@MOMA点映/交流

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较差

她说这不是电影而是梦想 是梦想就应该给满分

8分钟前
  • cao
  • 力荐

“当我不用去上学,我要真正的男朋友。我从鼓楼走到MAO, 还没有找到他。"

9分钟前
  • 疼疼(电动版
  • 推荐

好棒!彭导独特的后现代二缺风格!

10分钟前
  • 大西瓜™
  • 力荐

梦游症患者跟轻度嗑药男的集合。没想到,Following比我想象中的要好,不对,好像是叫Follow……

15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两星都给yangyang.............人总要成熟的,并不是一直在干一件已经过时的事,还毫无头绪。

17分钟前
  • RINGO
  • 较差

彭磊这个不用正反打只用同轴跳切的片儿逗死了,那种一本正经的搞笑劲儿。比较有趣的是声画关系,一个劲儿地灌音乐。有两段剪辑不错,冰上漫步,以及结尾北京站和舞台的剪辑。柯特科本简直是“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这片儿是个晚生了十几年的第六代电影,与90年代初那批比起来,少了政治多了消费主义

21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其实还算挺有反思精神的吧。而且那种认真的傻逼气息能够贯穿始终,一直卖萌,还不招人腻烦,难得。

22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从彭磊这我学会了,把自己所有的负面情绪都通过社交媒体和艺术创作发泄出去,把所有的好情绪都留给家人,就会活成一个特别平和幸福且艺术成功的中年人。哈哈哈哈哈。

27分钟前
  • 衣加
  • 还行

那些年的矫情转眼就没人懂了。

32分钟前
  • 张百万
  • 推荐

整个电影还是拍得有些笨拙得可爱,尤其kurt那部分换个表现方式或许就不会那么奇怪不融合了。摄影剧情什么的弱些,但还是有不少纯粹的发光的东西。 Even的电影处女作,表演带着青涩又还是让人爱得不行(我为even加一星)! 还有头回听到江老蔫儿说话,也开始喜欢她了,哈哈。 推荐观看

35分钟前
  • shu
  • 还行

好看死了!彭磊这么纯情的。

39分钟前
  • 次非
  • 推荐

我最喜欢的一种写作风格是“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我觉得彭磊这部电影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一本正经地胡搞,该讽刺的一样都跑不了。

4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获得龙标可能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

42分钟前
  • 神甫
  • 还行

电影的英文名儿起的好~FOLLOW~跟随~~起的太好了~~果儿跟随乐手,崇拜者跟随乐队,中国摇滚跟随外国的摇滚~~滋滋滋~~拍的太好了!完全中枪!!

46分钟前
  • 𝙆𝙪𝙖𝙧☾
  • 力荐

-_-#

47分钟前
  • S.Dummy
  • 还行

时至今日我终于可以客观说一句,彭磊,我真的特别特别特别喜欢你,喜欢到你长得像张嘉佳也没关系,可是实在没办法接受你三番四次的狗屎电影。(四颗星的分数完全出于脑残粉的主观意识)

51分钟前
  • 筷喜旺
  • 推荐

外行人真心拍的作品,说实话从剧本到摄影到音效都什么也不是,看得出成本不足可能就按照故事版拍的。但片子的视角和几个小构思可以看得出他们的努力。片子很搞笑,但仅仅对于有情感共鸣的人而言,我想,制片方哪怕多投入一些,效果就会翻翻。可怜的独立电影呀

55分钟前
  • 语焉
  • 还行

浮夸,矫情,自命不凡,外加病态的歇斯底里和莫名其妙,以摇滚的名义躲避社会,拒绝责任以及泡妞种种,是一个完全门外汉的我对现在大多数所谓摇滚乐的意见。玩乐团的彭磊倒是把这些拍了个透彻。只不过,同样不由分说迷恋一种精神寄托的我们,究竟是对还是错?——sfisme

60分钟前
  • Song³
  • 还行

这部中国的摇滚电影带着一股可爱的温吞劲儿,彭导劲儿。什么都觉得有意思,什么又都不敢和懒得去接近;有劲没劲的反正电影就这么散漫的出来了。

1小时前
  • 大何大何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