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的一份

HD

主演:罗杰·阿拉姆,约翰·亨肖,威廉·鲁尼,Lorne MacFadyen,保罗·布兰尼根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1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2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3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4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5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6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13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14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15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16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17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18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19天使的一份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天使的一份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几名犯事的无业青年被法院判处社区服务,他们在管理者哈里(John Henshaw 饰)的监督下展开工作。他们中间,名叫罗比(Paul Brannigan 饰)的青年刚刚知晓女友里奥妮(Siobhan Reilly 饰)生产的消息,可是却被女友的哥哥们揍了一顿。之后沮丧的他更被曾被他暴力伤害的伤者及家属痛斥了一番。望着儿子那天使般的面庞,一向暴戾冷酷的罗比眼神中流露出无限的悔意,重新做人的念头在他心间悄悄生起。在此之后,哈里带领罗比他们参观了一家威士忌酒厂,罗比再次表现出求知的欲望,而他那此前从未被发现的敏锐嗅觉成为重生的绝佳利器。为了过上幸福的生活,罗比和社区服务的伙伴们展开行动……  本片荣获2012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12年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观众奖最佳欧洲影片奖。危城悄悄爱上你病毒入侵卡佳还好吗?为你钟情2010(国语版)快乐星猫怒潮1963高地人2:天幕之战镇魂街2017断箭2010快乐星猫第三季恋之光家有爹娘在你的世界爱上你林肯律师 第一季控制泽塔Control Zeta逐爱游戏[泰语版]莎乐美2013世界第一初恋:求婚篇我的阿勒泰婚事2017浮沉1989最爱三生计白眉大侠院内警察排队小吃 第二季女人置上不要哭,赤鬼女神陷阱鸟,孤儿和愚人X--未知的元素厚望动物美国范儿3龙日一,你死定了灭绝在寂静中醒来四个自杀的少女假面骑士空我尸家重地方程式恋爱我的传奇老婆

 长篇影评

 1 ) “Share”(一份)的意义

《天使的一份》是来到爱丁堡后看的第一部电影。有趣的是,这是一部充满了浓浓苏格兰风情的电影——从格拉斯哥、爱丁堡的街头巷尾、苏格兰裙,到贯穿整部电影的苏格兰口音,让人无不觉得新奇有趣。

说回电影本身,从翻译的角度看,中文名称《天使的一份》看起来感觉很奇怪,因为这个“share”在这里是英文巧妙的双关。首先,在罗比一行人参观酿酒厂时,工作人员告诉他们,每年威士忌酒桶里的酒会挥发2%,而这一份挥发的量,就被称作“Angel's Share”——“分给天使的一份”。

而在电影的最后,经过一番历险的苏格兰裙四人组回到家乡,罗比亲切而温暖地将最后一瓶名贵的陈年佳酿送给哈里,这位拯救了他生活的“天使”的时候,在这里,“share”也是分享的意思。

剧情整体来说不算复杂,倒是当罗比决定和朋友们一起去以“狸猫换太子”之法赌上自己未来命运的时候,情节更加活泼,充满了意想不到的小曲折。电影并没有浪费任何一个镜头,从一开始呈现罗比时刻如履薄冰、不敢再次作奸犯科,到他使用自己嗅觉灵敏的天赋开始品酒、周围人的言行体现出意识层次的不同和对比,再到承蒙妻子阿姨的恩惠、决定开始一段新生活并力所能及地帮助其他人……所有细节都无不用心地刻画出一个丰满的形象:小混混当父亲之后决定改过自新,并在贵人的帮助和自己的机智勇敢的行动中,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总而言之,是一部温暖的电影。当你被标题吸引进来的时候,我相信看到电影里面,你也会有那么一两个属于你自己的“A-ha moment”。

 2 ) 2%

1.酒厂在储存酒的过程中,酒会蒸发到空气中,每年会损失约2%,他们把这些损失的酒称为“天使的一份”。

2.对轻微触犯法律法规的人,某些西方国家会采取为社区工作的方式作为惩戒,某些东方国家是采取劳动教养的方式作为惩戒,它们惩罚的方式都是相同的,就是用劳动去“赎罪”,而不同的是一个为公众服务,一个为利益集团服务。


 

 3 ) 肯·洛奇的“百分之二”

《天使的一份》是肯·洛奇导演典型而又不典型的一部作品。一方面,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语言、对底层边缘群体的体认和对政治议题的敏锐介入延续了导演一贯的风格;但另一方面,它又没有洛奇其他作品中那么尖锐而刺痛的棱角——大部分人会将《天使的一份》认定为一部喜剧,正如它的结尾所导向的那样。

“每年,盛放在木桶中的威士忌,都将有2%的部分会被蒸发走,一去不归,这也是被带走的灵魂一部分,我们将这称为Angel’sShare(天使的一份)。”这是电影中的一句台词,也是片名的由来。虽然听起来很浪漫,但稍稍仔细一想,被蒸发走的2%去了哪里呢?我们是不是忽略了这2%的存在?

2%的荒诞:“两个世界”的结构性对立

影片在一开始便展现出公权力与平民的某种对立姿态。作为本片主要角色的四位青年以正面偏左机位被镜头一一介绍,他们分别因醉酒掉入铁轨、偷窃鹦鹉、破坏公共雕塑、斗殴还手过重而被判处社区服务,摄影机又以侧面机位穿插拍摄了受审的几位非主要角色,并且加入了极具荒诞喜剧效果的公诉词:“被警官问到作何解释时,被告回答,你怎么不抓强奸犯、谋杀犯和性变态”;“被告在兼职做清洁工期间依然享受社保,在骗取自己不应得利益方面屡教不改”等等。值得注意的是,镜头在面对法官时,并未采用传统的对称构图,而是将公诉人突出在中心位置,辩护人则处于画框边缘。

这种不稳定构图容易使观影者相信,司法更加偏向公权力一方。影片中公权力的直接闯入还包括,当在四人满载而归走在乡间小路时,当地警察毫无理由地怀疑他们偷了东西并要求搜身,甚至要求他们掀起苏格兰裙。虽然更多是作为一个结构性情节出现,但导演在此处加入这一插曲,使得公权力对平民人权的肆意侵犯作为不言自明、约定俗成而存在的现实,未曾说出,但已然说出。

在此片中,“两个世界”的结构性对立更多地表现为资本家与所谓“弃民”之间的云泥之别。很难想象,这个世界上会有资本家为了竞拍一桶威士忌争得你死我活,最终出价115万英镑;同时也很难想象,21世纪的今天,仍然有人不认识爱丁堡城堡、蒙娜丽莎和爱因斯坦——这便是《天使的一份》营造的一种荒诞的对立。边缘“弃民”一直是肯·洛奇电影的聚焦对象,从早期的《小孩与鹰》到最近的《我是布莱克》,他用电影语言不断印证着“贫穷、穷人还不是这个世界问题的深渊,或者地狱的最底层,贫穷的问题正在急剧演化为弃民的问题”[1]。所谓的“弃民”,可以被理解为一群“透明人”——世界没了他们无所谓,他们没了世界也无所谓。

在《天使的一份》中,洛奇将镜头瞄准了那些失业的、彷徨的苏格兰年轻人。为了表现他们在世界的游离状态,本片大量使用中近景浅焦镜头,将镜头的焦点锁定在某一人物身上,甚至有时在运动中失去焦点,形成了一种风格化的语言。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当四位青年结成队伍向麦芽酒庄“进军”时,画面又出现了大全景。影片用另一种语言告诉我们,当向资本宣战时,弃民——即使是团结起来的弃民——显得如此渺小。在《天使的一份》与其他洛奇执导的电影中还可以发现,驾驶汽车的场景鲜有正面镜头,而通常从侧后方拍摄。或许在“两个世界”的结构性对立面前,没有边缘人能真正操控自己命运的方向盘,大多数只能被时代洪流裹挟着前进。

另外,被边缘化的不仅是罗比所代表的群体,也是整个社会结构及其所属的地域结构。影片有意识地选择了威士忌、苏格兰裙等具有苏格兰本土特色的表意符号,更是运用了导演一贯擅长使用的方言口音。影片故事发生的主要空间——苏格兰,正经历着传统工业的大幅衰落与转型困难,这也是产生罗比这些失业青年弃民的根源。另一方面,影片更是自觉地引用了全英乃至全球的地域符号:伦敦,象征着英国最高水平的都市文明和发展水平,也可被视为产业转型成功的标志;而美国、俄罗斯、中国——那些来自远方的买家们——构成了一个更大的全球性资本结构。世界眼中的苏格兰与真实的苏格兰,以一种荒谬的现实主义碰撞在一起,其所形成强烈落差,或许能够解释为何这些弃民感觉到被世界抛弃。

2%的困境:代际循环的突破与重启

在肯·洛奇的电影作品序列中,他一直都善于探讨一个人、一个家庭如何打破坚固的阶级壁垒和暴力循环结构。而这种代际困局的突破,无一例外都不是通过正常、合法的途径。在《甜蜜十六岁》中,青年莱姆只能铤而走险,通过加入贩毒团伙的方式为母亲争取更好的生活,使她远离原有的堕落的生活圈;在《寻找埃里克》中,邮差埃里克发现大儿子与当地帮派纠缠不清,无奈只得聚集朋友们以暴制暴。而在《天使的一份》中,这一主题的表达则更显直白。卢克的出生是罗比生命的重要转折点,这位“天使”的降生,与其说是磨平了罗比内心坚硬的棱角,不如说是强化了他冲破围城与命运抗争的决心。

从镜头语言来看,本片的段落之间大多使用简单明快的切换,但两处渐隐效果格外突出。罗比与哈里喝酒庆祝儿子降生时,哈里问卢克的名字是不是跟爷爷的一样,罗比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是,没有机会。”在医院探望女友和刚出生的孩子后,罗比回到破旧的家中,此时镜头第一次渐隐,场景慢慢地变黑。又一次,当女友质问罗比与克兰西有什么仇时,他轻描淡写地说:“他爸上学时与我爸打架。”女友显然被这种荒诞的现实激怒:“那卢克是不是也要和他的儿子打架?”画面第二次渐隐。这种朴素的电影语言意味着主人公罗比和女友莉奥妮黯淡的心理状态,不断提醒和暗示我们这种暴力代际循环困局的无解性结构。

罗比的第一次重启机会是地域性的,但这逐渐被证明为一个失败的方案。莉奥妮的父亲给罗比5000磅让他去伦敦,这被他认为是一种有失尊严的“打发”。后来,莉奥妮和他尝试搬进亲戚的朋友家,但也被仇人秘密跟踪。影片企图告诉我们,地域的重启无法打破暴力的循环结构,更难以突破阶级壁垒,因为贫困和暴力根源于不公正的社会结构,而这个无解的问题却是全英国乃至全世界都存在的。

肯·洛奇的“天赋论”(《小孩与鹰》截图)

威士忌是罗比的第二次重启机会。虽然之前从没喝过威士忌,但正如洛奇的早期电影《小孩与鹰》中男孩拥有的驯鹰本领,罗比在一开始就显现出某种嗅觉天赋和学习欲望。在这个“励志故事”中,2%的天才似乎比98%的汗水更加重要。但威士忌品鉴毫无疑问是资本的游戏,罗比根本没有通过正常途径进入威士忌行业大门的机会。因此,一个典型的“肯·洛奇式”解决方案摆在眼前——通过绕过社会法律或道德规制的方式,达到改变阶级命运的目的——这是底层人民突破贫困和暴力代际循环的唯一途径。

肯·洛奇的“偷窃癖”(《小孩与鹰》截图)

在一些豆瓣短评中,有人对此批评道:“通过盗窃来重新开始?现在电影的主流价值观都扭曲成这样了。”然而事实上,洛奇已经给予这个问题以足够的重视,在情节设计和镜头语言的处理上对罗比表现出极大的包容。

在最关键的偷盗威士忌桥段,影片摒弃传统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叙事,而是单线聚焦罗比,仅用汽车发动机的声音加强紧张的气氛,将“偷窃”这一行为突显为一种无奈的选择。当酒庄老板和收藏家马洛尼进入酒窖进行“暗中交易”时,无数橡木酒桶构成了天然的前景遮挡,形成“画框中的画框”,摄影机以偷窥者的视角在马洛尼和罗比之间切换,冷暖光源的对比更显示出罗比内心的矛盾与复杂。而与这种镜头语言相照应的荒谬现实是,看似体面的马洛尼实际上也在干着“偷窃”的勾当,这进一步在心理层面消解了观影者对罗比突破法律底线的谴责。

2%的温情:分享与馈赠的阶级意义

本影片与肯·洛奇大部分作品的不同在于,全片乃至结尾都以一种轻松的喜剧情节消解了社会现实的残酷与辛酸,小人物也大多流露出积极善意的一面。是什么塑造了这2%的温情?我们终能发现,使《天使的一份》结局保有一丝暖意的,恰是在片名中就已强调的分享与馈赠,是一种阶级内部的结构性力量。

在洛奇的电影中,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中的个体常常不能团结一心,却总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在一个采访中洛奇表示,在80年代初的某一时期,“最基层的人民准备好要和撒切尔战斗到底,但工会的头目却在做交易”[2]。对于工会头目背叛工人的问题,他还专门拍摄了纪录片《领导的问题》(A Question of Leadership, 1981)。或许正是源于此,洛奇的电影经常内聚焦于工人阶级和底层人民的分歧,在更高维度反映为所谓“革命第二天”的问题。在《甜蜜十六岁》中,莱姆一心想带出狱的母亲进入新生活,却在过程中遭到昔日好友的不理解,甚至最终连母亲也不愿放弃旧生活;在《风吹麦浪》中,爱尔兰共和军的兄弟二人在革命成功后却因为“是否继续革命”的意见分歧分道扬镳,最终弟弟下令处决哥哥。

当阶级内部的领袖个体迅速跃升,剩余的人却在地位与思想上无法与之同步,所谓“工人阶级兄弟情”是否依旧存在?在某种意义上,《天使的一份》与《风吹麦浪》和《甜蜜十六岁》恰好形成了一个问题的正反两面。在影片中,洛奇充分肯定了分享与馈赠的阶级意义:个人的成功最多是一种单向的阶层流动,对整个阶级境况的改善没有意义,而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共享”才更有助于弃民群体的声音被社会听见。

从影片后半段的镜头语言来看,在计划实施前的谋划阶段,镜头多以罗比单人中景、其余三人共享一个画面的形式呈现,以突显罗比作为领袖者的角色。而在计划成功后,构图显然变得更加平衡。

有趣的是,导演突然加入了一个反转情节,人为制造了内部矛盾——两瓶威士忌因阿尔伯特的不慎化为乌有,这也是影片中四人唯一出现剧烈不和的片段。此时的画面以两人为一组,表现出一种分崩离析的端倪。

激烈争吵后,剧情因阿尔伯特的阿Q式精神胜利法恢复了平静。在下一个场景中,敏锐的导演立马使四人重新出现在同一画框中,且罗比走在了画面边缘,刻意避开了那些“革命领袖”叙事所常用的中心位置,这与罗比最终慷慨地平分成果形成了对应关系。

最终罗比还将其中一瓶威士忌送给了哈里,这使得影片的温情愈加外溢。哈里不是四人集团中的一员,甚至原本处于他们的对立面,但他有“天使”般的善意,为罗比提供了现实的契机,更使罗比决心走出底层生活的代际循环。在这一场景中,满橱柜的威士忌显示出哈里是爱酒之人,但镜头都做了虚化处理,而将焦点集中在罗比馈赠的那“一份”上,表明了洛奇对某种阶级友谊与认同价值的充分肯定。

“罗比走后怎样”

影片颇显光明的结尾是,罗比和莉奥妮走上了创业之路,另外的三个伙伴拿到钱后继续他们的生活。罗比对朋友们承诺:“我们一定下来就接你们过去……别把钱花在老虎机上,干点有意义的事。”同时,这也是一个相当开放的结局。罗比走后怎样,这笔钱是否能真正改变他们的境况,其余三人是否会继续不思进取,罗比是否能够冲破那种绝望的循环结构,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是导演留待我们思考的问题。

肯·洛奇曾因其立场问题被“封杀”十余年,这像极了本片中威士忌的酿造过程,从麦芽间、发酵室到蒸馏房,都为最终那“天使的一份”做足了积累。在《天使的一份》中,导演以“两个世界”的结构性对立为起因,以代际循环的突破与重启为转机,以分享与馈赠的阶级意义为升华,演绎了“百分之二”无比真实的荒诞、困境与温情。而至于罗比走后怎样,洛奇似乎故意留下悬念、留足精力,等待下一步电影继续为我们讲述那“百分之二”透明而现实的故事。

[1]戴锦华. 魔镜或碎窗——肯·洛奇与《我是布莱克》[J]. 长江文艺评论, 2017(01): 58. [2]路易斯·奥斯蒙德. 对比:肯·洛奇的生活和影片[EB/OL]. 英国, 2016-06-03.

 4 ) 对结局的一点想法

整体感觉很不错,剧情紧凑、逻辑清晰。
励志片看过一些,一般都是主人公凭借某项特殊才能最终取得成功,本片让人有些意外,主角通过偷酒掀开了自己新的人生。
如果放到天朝,这部片子的剧情估计会是这样,主人公凭借天生的灵敏嗅觉+不懈努力+一点运气,最终获得成功。
个人对通过偷窃达到改过自新目的的方式还是有一些看法的,我不认为这是一种恰当的方法,他们要改的是一种思维模式,遇到困难解决的方法有非法的也有合法的,而对他们来说那扇非法的大门是打开的,需要改变的正是关上这扇门。而且,我们所能把握的只有眼前的事,对于过去的我们无法改变,对于将来的我们无法预料,只有告诫自己现在不再范过去的错误,而不是只偷这一次,以后一定会改过的,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
对于一直热心帮助他们的社区管理员(忘了叫什么了),在他拿到主角给他留下的酒时,反应也有些出人意料,只是说了句“这些小子"且会心一笑,我有些不太明白,难道这样一个人真的会因为一瓶酒,看着他所关心的人从小偷变成大盗而开心么,除非酒在其心中更加重要,这个推论却有些让人心寒了。
或许有人要笑我天真了,这个社会就是这样的,小混子混于市井,大混子混于朝野,我也只能报以一笑,并不能为己辩白。
不管怎么说电影是不错的,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也许影片中的方法才更加适用于现实社会,毕竟,合法非法有时不过是不同阶级的立场罢了

 5 ) 《天使的一份》

到了70多岁的肯·罗奇 Ken Loach和比他小20岁的御用编剧保罗·拉弗蒂 Paul Laverty难道都“返老还童”了?上一次的《寻找埃里克》还以为是轻松一下,这次更加“变本加厉”。

诙谐甚至是品酒成了主要叙事构成,犯罪本身有了合理正向的归处,之前的社会家视野反而成了背景与穿插性叙事,人物设置也明显更具娱乐性,只是一切的一切终归还是那个罗奇,困境中的希望从来都是不缺乏的,只是这次更加的“正大光明”。

 6 ) 我要成为那个走了1000英里的人

         I’m gonna be(500 miles)的首次亮相是在1998年The Proclaimers的第二章专辑Sunshine on Leith中。1993年,它做为电影《Benny & Joon》的插曲在美国一炮走红,甚至打入了当年Billboard Top 100歌曲排行榜的第三名。
       《Benny & Joon》讲述的是精神病患者Joon和类精神病患者Sam(Johnny Depp饰)之间的爱情故事。相比同年上映的Depp主演的另一部电影——《不一样的天空( What's Eating Gilbert Grape)》,前者的剧情显然俗套很多。但彼时他已经凭借《剪刀手爱德华》红遍大江南北,演技备受肯定之余也用Sam这样不羁的浪荡公子形象赢得了不少少女心。I'm gonna be (500 miles)也搭着顺风车狠狠的火了一把,实际上美国导演们对这首歌曲十分偏爱。作为一首流行民谣,在其发表后的25年后,依然能出现在诸如《老爸老妈浪漫史》以及《实习医生格雷》这样的大众喜剧中。
       或许是苏格兰的同根同源,《天使的一份》则是和这首歌曲配合的最为天衣无缝的一部影片。四个或因偷盗或因打架而被法官处以社区服务300小时的年轻小混混在委托人哈里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家威士忌酒厂参观。美女导游告诉他们,橡木桶中的威士忌每年都会蒸发2%到空气中,就这么消失的被称为“天使的一份”。主角罗比告诉哈里他喜欢这个故事。
        罗比满脸伤疤,没工作没学历甚至没有一个真正的住所,只能在朋友家的沙发上留宿,却有一个爱他的女友。在一次严重斗殴之后,他被告上了法庭,这当然不是第一次,不同的是他的女友很快就要生产,他不想被关进监狱。在律师的帮助下他被免除了牢狱之灾。在女友诞下其子卢克的那天早晨,哈里拿出了酒柜里珍藏的威士忌酒与他庆祝,罗比第一次喝威士忌,蹙着眉头说“真他妈难喝!”。他问哈里是否可以加点可乐,但哈里却只同意给他加点水。
         因为“天使的一份”的典故,罗比开始钟情威士忌,窝在图书馆看了不少关于品评威士忌的书,“劳友”从酒厂偷来的威士忌sample就成了他练习嗅觉和味觉的好帮手。在一次社区服务中,哈里邀请罗比一起去爱丁堡参加品酒会,在那里他听说了麦芽酒庄以及其酿造的珍贵威士忌即将拍卖,价格可能高达100万英镑。罗比和其他三位“劳友”开始盘算如何能搞到这桶威士忌,最后,他们决定穿上苏格兰群,伪装成像高加索人一样无害的苏格兰人——去偷酒。
        搭车去麦芽酒庄的旅途上第一次响起了I’m gonna be (500 miles),The proclaimers 颇具喜感的苏格兰口英配上四个人奇异的装扮以及偷酒的妙想,再合适不过。偷酒的过程基本算顺利——一人一瓶。不巧的是,一位“劳友”在得意忘形之际打碎了其中两瓶,他用“如果世界上只剩四瓶这样的酒,是很珍贵,但是如果只剩两瓶岂不是更珍贵”的理论得到了同伴的“原谅”。
        故事的结局很简单,他们将剩下的其中一瓶卖给了收藏家,赚得的钱平均分。而当哈里像往常一样回到家时,他在与罗比第一次喝威士忌的那张桌子上发现了另外一瓶,旁边附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这是给天使的一份”。
       罗比在酒庄获得一份工作,临走前还不忘忠告小伙伴们干点有意义的事,别成天耗在老虎机上。他开着用卖酒钱换来的大众,带着女友和儿子去了外地,重新开始一段新生活。车驰骋在英格兰乡村的柏油路上,女友说:“罗比·埃莫森,你个小流氓,从我第一天认识你就这样。”罗比抛了个媚眼,影片到此结束,再次唱起了I’m gonna be (500 miles)。
         我对其中的一句歌词特别有感。“But I would walk 500 miles and I would walk 500 more. Just to be the man who walked 1000 miles to fall down at your door.” 不管是倒在谁的门下,想必这个人都很重要。对罗比来说,可能是哈里,但更可能是他深爱,同时也深爱着他,不顾家人同他在一起的女友,当然,还有他们的儿子。
         从逻辑上来说,本片成立的可能性并不大,尤其是主角罗比的转变略显突然,其他三位伙伴倒是除了讲义气外扔死性不改。电影再次提醒人们虎落平阳之惯常,给别人一个机会是多么重要。可惜的是,本片虽然无意把罗比塑造成一个十足的好人,但仍想呈现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难免落下道德审判的俗套。 这是欧洲众多文艺片惯用的手法,其实能给人以温暖和希望也不错。
        本片获得了第65届戛纳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但配乐却清淡到连一张OST都发不出来。I’m gonna be (500 miles) 是里面唯一的终口味旋律,尤其是副歌部分的反复吟唱,让人过耳难忘。

 短评

困境中的希望从来都是不缺乏的

8分钟前
  • 泰坦
  • 还行

《杯酒人生》版本的《猜火车》,结尾真是搞笑又治愈,啪嚓一下"干杯"我都笑裂了哈哈哈。苏格兰人的皮+天生乐天派真是淋漓尽致!"It's like Mona Lisa in your bedroom!""Mona Who?"哈哈哈!

1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原以为是沉重严肃的题材,没想到后面改成江洋大盗风格了,哈哈哈

14分钟前
  • EVANGELION
  • 还行

为这光明的结尾加一星;如果你想改变,就一定能改变,非不能也乃不愿也,今日之努力,定会在或近或远的将来收获些许;色调清新,苏格兰口音有趣,为肯·罗奇的励志叫好。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12戛纳评审团奖,还是猜火车那一套,苏格兰人的荧幕形象真是不堪。

19分钟前
  • 高压电
  • 还行

略无聊。

23分钟前
  • 遙遠
  • 还行

在两家威士忌蒸馏厂取景,第一家是苏格兰柏斯郡的汀斯顿蒸馏厂,柏斯郡曾是苏格兰威士忌的核心产地,拥有过百家威士忌蒸馏厂,现在只剩下六家,汀斯顿是其骄傲,也是进入新世纪转型最成功的一家。英国传统,最后狠狠嘲笑美国佬钱多人傻。

27分钟前
  • 羊男
  • 推荐

“厨房洗碗槽”电影,英国电影的另一面,在现实的窘迫糟乱和真实之余还有一份生命力旺盛的乐观和喜感,肯·洛奇心底的那份善良和光明太有爱了。挑战听力的苏格兰口语的英语本身就带着喜感,小混混们的粗口和狂暴背后带着现实的无奈,但那份杂草般的强劲生命力就像苏格兰威士忌的香味一样浓烈。★★★★

3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

34分钟前
  • 消失
  • 力荐

回归自己最擅长领域的肯·洛奇很难让人不喜欢他啊。这几年的肯洛奇作品总有点温馨感动,看完之后让人心里暖暖的。Angels' Share是一个藏酒的术语,片里已经做了解释,用做片名则有了新意,真是浪漫。第一个想法就是也想喝上一杯。

36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杯酒人生四小强

40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还行

肯大爷还是不要拍这种片子了……前一个小时是标准的肯大爷60年代水槽现实主义风格,后半个小时完全变成了另一部片子(按美国片的逻辑前一个小时要压缩到半个小时后半个小时扩到一个小时才合理吧……)。似乎肯大爷就是一部特政治一部特别不政治这样混着来的。男主角是标准的肯大爷风格,戏很不错。

45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再老的题材加上苏格兰英语都是新的

49分钟前
  • 轩辕大福
  • 推荐

开头挺混乱结尾很光面 偷酒那段紧张死我了 虽然不喜欢威士忌 但是好像知道极品威士忌是什么味道的。。。。我操!!!肯洛奇的片子!!再加颗星!!!

51分钟前
  • Frank
  • 力荐

今年看到的最舒服惬意的电影。保留住了英国那股清新、轻快的风格,冷幽默时不时点缀一下,看下来一点不闷,反而很沉醉。别有格调的乡间美景,不紧不赶的生活节奏,就连那腔别扭的苏格兰口音,都变得异常可爱。后半部分的励志,更像是《光猪六壮士》《跳出我天地》给人的感觉,锁定年度最佳英国电影。

55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Oh my god! 非常喜欢,年度十佳!就这样轻描淡写地讲述一个数次反转的故事,这才是人生的态度,对待苦难不太在意,对待成功漫不经心,绝望了半部电影,最后的乐观完全胜过所有语言。天使的那份百分之二的眷顾,也需要百分之九十八的浪费和陪练,百分之百的辛苦酿造。

56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棒!今年可以力推的一部电影。导演对叙述节奏的掌控相当厉害,看着舒服。诚恳坦然,素朴的力量,能感受到人物身上的真实。未被诠释成心灵救赎片和苦情催泪片,而是温情脉脉的苏格兰风情。几个笑话真是笑死了。

60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几个可能永远也变不成男人的孩子,为帮助想要成为男人的他,长途跋涉完成了一次深沉的“侠盗”。跋涉的意义,可能就是最终能给自己创造一个满意的家

1小时前
  • Morphée
  • 力荐

虽然还是着眼于现实,并加入了童话式的元素,但“寻找埃里克”已经暴露了肯洛奇拍喜剧的很多问题,这次依然如此。一切都中规中矩,没有特别出彩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有点温情,但也有点平淡。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有Roger Allam爷爷!片子真不错,笑点好多,配乐居然还有500 miles!感觉又带黑色幽默又真实,现在这样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腐国其实这种无业彷徨的年轻人真是太多…而且是我喜欢的happy ending~以及,苏格兰口音永远这么销魂,等有字幕再看一遍,哪怕是英字也好=_=||

1小时前
  • 煎饼菓子兔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