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第3集

主演:内详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7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1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2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3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4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5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6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13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14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15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16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17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18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19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编辑部的故事贺岁片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杂志社为庆祝新春举行聚会,一向吝啬的老刘决定私掏腰包宴请同事,结果引发余德利/李东宝/戈铃玩笑猜测。杂志社的编辑们汇聚一堂围在桌边包年夜饺子。余德利的笑话令大家捧腹大笑,李东宝的大肚饺子也让大家大开眼界,戈铃的懵懂生活更叫人拍手称绝,嬉笑之后余德利决定替每个人完成一 个心愿,结果陈主编和牛大姐等人都各得其所,只有李东宝落了空,李东宝一见余德利不准备宣布,要把这种“不明不白的关系”多保持几年,这股傻劲儿倒也透出一种执着,戈铃不由被他打动,抬起沾满面粉的手在李东宝脸上轻轻一抚……这时,一个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大腕”出现在了众人面前……低俗喜剧租赁男友智异山孤独的美食家特别篇!盛夏的东北·宫城出差篇世界残酷奇谭 2聂耳真·鲛岛事件辛德勒的名单极速特警之生死抉择阶梯下的恶魔S-最后的警官:夺还人蛇偷渡费兰特热潮牛皮纸袋欢乐满人间2要人警护官:革命篇星际旅行:下一代 第四季金牌梦想洗屋大师勇气爱尔兰人一出大戏天降幸运机器人大战 第一季炉香赞佛八仙后传之国舅探亲浪人1998国语我分享了老公_番外杏花三月天迷宫:秘密爱美少年侦探团末代亲王警视厅搜查一课长 新特别篇欢乐喜剧人·老友季警视厅零系 生活安全科万能咨询室 爱与泪的告别呆呆计划命运之夜天之杯Ⅲ:春之歌千鹤先生巨浪殊死七日

 长篇影评

 1 ) 《宇宙探索编辑部》辨析

文|梅雪风

1

这部电影是一曲古怪的理想主义者挽歌。

但这种理想主义并非惯常的那种能够宣之于口的理想主义,因为主人公所钟情的东西太没有用了,而且绝对荒诞不经。它甚至不像周星驰电影里的主人公,周星驰电影里的主人公再落魄奇怪,他们所追求的东西却是大家所能感知的,无非是出人头地,以及所谓的成功。周星驰花样翻新地表现主人公在现实中的困顿甚至是不堪,最终只是为主人公的成功或者功败垂成蓄力,让观众在最后一刻情绪释放或者心生怅惘。

在这部电影中,找到外星人,于现实无益,与成功无关,只与内心的自我满足或疗愈有关。当然,也正是这种纯精神化,这种无用,才显出这种理想主义的纯粹来。它是主人公被内心某种他也无法理解的强烈情感所驱动的一团烈火,是一种从古至今的从未消散的属于全人类的孤独感,一种永不停歇的好奇心,一种认识或者无意识地感受到现实的惨淡后一种决绝的逃避。

影片花费了大篇幅来描述主人公们与这个世俗世界的格格不入。他们都是失语者,无论是主人公老唐,还是他的助手那日苏,抑或是孙一通。

他们所感兴趣的世界无法用世俗的语言去表达,同时也可能根本无人与他们对话,于是他们也就丧失了表达自己的能力。

老唐说话时总是停顿,他的脑子领先他的口太远。那日苏则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口吃,相较于他内心的丰富,他的语言乏善可陈,而孙一通,则说话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只有在读诗时, 他看起来正常一些。

而这个世界的噪音,也在无情地侵蚀他们的说话空间。就像编辑部外面那始终不绝的别人的乐器的噪音,总是无情地压过老唐的话语。就像老唐在阐释自己的想法时,他的声音被火车进入隧道时的噪音完全淹没。

他们是这个世界的弃儿,在精神病院里,老唐也找不到他的听众,而孙一通的广播也无人想听,当他走向广播站时,旁边的老太太非常熟念地戴上耳塞,以免遭受他那云山雾罩的诗歌朗诵的荼毒。

影片在表现这种在现实的尴尬与错位时,用了最大的心力,也显示了影片主创的敏锐的观察力和概括力,他们能发现这种生活中处处可见的裂缝,并有着将其隐喻化的能力,最终又能不陶醉于这种能力,仍然有着将其日常化的平常心和自制力。影片处处都闪现着这样的灵光,却在表现上举重若轻。

比如老唐被卡在他的赝品宇航服里,它说的是他快被他的赝品理想窒息了。他被吊着从窗口移出来:他和他的理想成了一个无人不知的笑话。他在精神病院和成都的街头与孙悟空偶遇,他们的神情一致的疲惫和迷茫:孙悟空是他在这个世界尴尬境遇的镜像。

而整个故事本身的环境也充满着隐喻性。从物质高度发达的北京成都,到杂乱而蓬勃的乡镇,到凋蔽而怪异的农村,到被废弃的旧厂矿,再到无人问津的洞穴,这既是主人公们现实的路线,也是他们心理的风景,当他们从整个物欲世界退出之时,他们才来到他们内心的本源。

而表现这个世界物欲的最大的两个表征,是两个品牌,一个是要找编辑部做广告的阿波罗热水器,一个是矗立在户外的巨大广告牌外星人燃气灶。这些代表着我们对这个未知世界的尊敬和好奇心的神衹和符号,都成了物质世界的广告明星。它们是对这个全面物质化的一种讽刺。

当然,这种讽剌并不是义正辞严的,就像影片在表现这些人物的尴尬境遇一样。它们多少带着一种戏谑,一种漫不经心,一种并不拿自己当回事的洒脱。

这部影片并没有那种挟理想而自重的傲慢与沉重,反而有着一种捉狭似的耍机灵。影片在处理所有的情绪时,都有着一种分裂的暧昧:一边是可笑,一边是可悲,一边是兴高采烈,一边是淡淡的心酸,一边带着讽剌,一边是带着尊敬。

2

这种分裂感和矛盾性, 体现在影片的方方面面。

影片的整体风格,既像是煞有介事的电视纪录片,又像一个完全扯淡的怪谈志异。

影片里的人既像疯子,也像先知,既像白痴,又像天才,既像儿童,又像老人。就像影片里那个开着儿童乐园的小车神出鬼没的陨石猎人,他时而像个侠客,时而像个笨蛋。

影片就是要用这样一种杂糅,来扰乱我们的心神,让我们没那么安生地坐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它就是要用那些看起来互相矛盾的特质,那些明晃晃的缝隙,来让我们惯常的审美标准失效,而去接受一个更丰富的世界。

在剧情的设置上,也同样如此。这种矛盾,于现实世界,是主人公那捅破天的理想和他在现实中无法动弹的境况的对比。在精神世界,则是科学与诗的相遇。这也是影片中最令人意外的转折,诗的介入,让影片突然从一种土味视频的质感转向,有了一种更玄虚飘渺的哲学味道。

所谓科学,是理性思考的最高形式,所谓诗,是感性思考的最巅峰表达。物质世界,其实就是科学发展的最直接成果,而内在世界,则是诗所能发挥的地方。科学外向寻找,诗向内挖掘。

但在这部影片中,这两者突兀却又强烈地汇合了。

这两者的代言人如此不同。科学的代言人老唐连吃饭也想的是营养配比,好吃与否不再他的考量范围之内。诗的代言人孙一通则根本不在乎所谓的科学,反而是对老唐做饭的手艺无数次贬斥。但他们又如此相似,他们都失去了自己的亲人,他们都有满腔的激情与柔情无法向人诉说,他们不约而同地分别逃向的科学与诗歌,而这对于普通人来说,都是无用的天书。

最终诗歌指引科学找到了答案,这答案是宇宙其实与我们人类同构,你所追求的就在你的身上,远方即是肉身,星空从来在你的身体内闪耀。

这无疑是个相当安慰人的假想,就如斯宾诺莎的上帝论:上帝从来不是任何具象的外在生命,它就是宇宙本身,而我们每一个个体就是上帝的一部分,上帝与我们流着同样的血液,有着同样的心跳,我们就在上帝的怀抱之中,我们就是怀抱本身。

这种纯然哲学性的思辨,与影片前部琐细戏谑的现实主义强烈对撞,既让我们有一种被闪了腰的空幻感,同时又有着一种突然置身宇宙中心的壮阔。它让我们有了一种安全感,我们并不是这个无垠黑暗而冰冷宇宙中的异已分子, 我们与星空同质,整个银河都是我们的手足。

诗歌则是粘合那些现实缝隙的某种气体,它悄然而冰凉地填充了这个难解而又支离的世界碎片之间,深入到我们灵魂受伤的每一个隐秘的空洞之中。

当孙一通那西南官话所朗诵的诗歌诡异地笼罩在那片乡村之音,当麻雀真实地落满整个石狮子时,现实与灵魂真正合为一体。那些难解的和难以下咽的神秘,终于以诗的名义被真正命名。

诗,从某种程度就是一种乐观主义,它相信万物自有其规律,它们以我们不知道的绵线勾联着。它是我们与这个冷硬世界的和解,它将无意义驱出了我们灵魂的深处。

影片就这样用一种陡峭的方式整合了我们和这个看似越来越无情无趣的世界的关系,当镜头从地球缓缓拉出,整个宇宙渐渐呈现出和我们的DNA同样的构型时,一种洞穿整个宇宙真相的通透感,让人心悸。

3

正如前面所讲,影片充满了矛盾感,这种矛盾感是影片最为迷人的地方,但也是影片对于这种矛盾感的过份强调,让影片有着某种程度的造作。

影片主创显然讨厌某种文艺片的无病呻吟故作恣态,所以他们选择了看起来最没有形式感看起来也最土的电视纪录片的形式,但同时它的内在又是极其精英化的,于是为了在实质上免俗,它放弃了剧情片中很多常规性的东西。

比如对于人物前史的惜字如金,影片中最为动人的父女情,被限定在极为有限的几场戏之中。对人物之间的关系, 也缺乏真正的开掘,更多地把它当成叙事之中的某种人物状态质感的调料。

比如影片中那些有趣的有意味的镜头,影片都保持着固有的冷静,绝不在此矫情地停留,甚至是生怕观众看出任何滥情的影子,所以绝不强调和详述。

比如它其实没有任何外在的戏剧冲突,所谓的杂志社濒临破产,并不能形成影片中的现实压力,也并非影片主人公大费周章去寻找外星人的原因,当然最后找到外星人也并不能解决这种现实困境,最终杂志社也关张停业。它其实只有关主人公老唐的内心,这种纯精神化的自我完成,对于很多观众而言,太过虚无飘渺,他们找不到与现实联结的更坚实的情感落点,于是也就难言满足。

影片用极简的方式来反抗庸俗,最终造成的结果是影片剧情上从某种程度的过于简省,从剧情张力来讲,它在很多时候其实是静止的。

从这个意义来说,这部电影是一部纯粹的人物状态电影,同时其实也是部表达欲过剩的电影。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影片在现实与男主人公的拉扯中,表达对这个世界理想和浪漫不再的隐诲愤怒,而后半部,则在诗歌与科幻的玄妙纠缠与对立中,表达这个世界本质高度同一的神秘与浪漫。

影片中无所不在的表达,与人物内在和剧情的单薄,造成的结果,就是一种极度失衡的关系。

而这,让影片的人物看起来更像是个符号,只不过,这是些很有趣的符号。他们的身上承担了过多的意义,于是就少了一种更悠游和丰润的质感。人物的重要性永远是大于意义的,也只有当如此时,影片所追求的那种自由而又玄妙的感觉才会真正出现。

说到这里,就想讲一讲同期的另一部电影《了不起的夜晚》,它也同样非常讲求意义,但它与《编辑部》不同,它内里其实只有剧情的复杂堆砌,却又要在片中惯性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怀,它希望这个情怀及意义为它加分。这其实也是商业片的常规套路,它不得不生硬地去勾联某种普遍的底层情绪,试图通过情感共震让大家呼略它在故事和人物层面的勉强和笨拙。

而前者,则是一种作者导演求胜心切所导致的常规僵硬,它似乎不能忍受电影在任何一刻落入常轨,于是情愿省略不足,也绝不与平常挂勾。

从这个意义来说, 青年创作者还是有一点平常心比较好,奇峰突起,必然是要有平淡做底子的,而更动人的情感波动,也需要更细腻且更复杂的人物内心作为引子。

从这两部片子对比也能看出, 有独特的世界观和美学观,影片自然会在每一帧地透露出它独特的气息,而如果没有,强行上价值,反而会让影片显出它的急功近利和廉价来。

 2 ) 一个西西弗斯的疗愈之旅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让我久久不能平静的国产片了。我看得情绪澎湃,全程捏住手心。我跟着哭,跟着笑,我在映后听主创说话,一边听还在一边哭。我有许多许多话想跟人讲,但我不知道从何说起。当有一个人把你心里想的东西喜欢的东西成长过程中陪伴你的东西以及你心底里想过很多遍的东西都这样浑然天成地地呈现在你面前时,你就好想摇着导演的肩膀说,导演你怎么可以这么懂啊!

身为一个家里有十多年科幻世界收藏的科幻迷,对于科幻的感情,不仅仅是好奇心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很深沉的对于未知和对于意义的追寻。我之前写过,于我而言,科幻小说最酷的地方不在于炫目的技术啊飞船火箭外星人啥的,而在于它是最生动的思想实验,把现实中困扰人类的问题放到另一种条件或者另一种时空去考量,在想象中创造条件,将“如果xxx,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这一问题变成现实冲突,寻求答案。以想象为马并反观现实,这才是科幻的意义和魅力。

但这部片子对我来说,根本不是科幻片。连软科幻都算不上。走近科学算什么科幻片呢。我愿意称之为用伪纪录片拍出的伪科幻片。

我到现在都记得,小时候我爸爸去外地,第一次给我带回来的书叫UFO未解之谜。那几乎是我刚开始记事的时候,也是我对科幻的兴趣起源。那本书里讲了世界各地的那些稀奇古怪的乡村发生的种种奇观,就好像片子里的鸟窝村一样。但是自从开始看真的科幻之后,我再也没有关注过寻找外星人的奇观话题,因为我知道真正的科幻需要探索更大的边界。

这部片子的内核显然并不在此。英文片名是journey to the west,唐老师是唐三藏,孙一通是孙猴子,永远背着所有行李的那日苏显然是沙僧,最后时刻加入的少女是白龙马,而艾丽娅老师,不好意思,虽然这种对应很有点冒犯,但是大大咧咧又动不动就赖在地上不想接着走的人设,这不是猪八戒还能是谁。于是这部彻头彻尾是个化用西游记的童话寓言故事了。

而所谓与科学相关的部分,它是民科,是超自然奇观,是稀奇古怪似是而非的奇葩论证,是一门心思走到底的疯癫。

但我还是被他打动了。真正感动我的,并不是很多科幻故事以极致的想象力所描绘出的星辰大海,而是那种对于星辰大海的向往本身。这就是宇宙编辑部的神奇之处。它根本不需要拍出星辰大海的样子,甚至到底是不是见到了外星人了也不需要给出答案。唐僧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的经书是白纸一片,又或者手一抖,经书掉进了大海,唐僧在龟背拍手大笑,西游记哪怕就在这里结局也妙极了。再说了,老唐寻找外星人的方式科学吗?哪有科幻片用这么没有逻辑的方式做科学研究的?这也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那种执念,那种上下求索,以及在那些喃喃自语絮絮叨叨中透出来的智慧。重要的,是那些飘落在山野和溶洞里的诗歌。电视机的雪花真的是宇宙的余晖吗?我根本不想去求证或是反驳,但是这句话猝不及防地让我掉泪了。因为太美了。能把民科的疯言疯语拍得这么动人,能对偏执狂抱有这样的温柔,需要多浪漫的心啊。(PS,看的过程里就想起了《自行车与旧电钢》,老唐的家里和张宜苏的家里简直一模一样啊,然后刚刚看到导演访谈真的提到了这部纪录片,会心一笑。)

老唐这个角色太妙了,他因为理想主义而热忱,因为无法融入而疏离,因为苦苦追寻不得而痛苦,但又永远走在这条路上。因为除此之外并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啊。

我说它不是科幻,更是因为如果从老唐和三人分开开始,把后面遇到的各种奇观都看作是吃了毒蘑菇后的幻觉,也丝毫不影响故事,反而是更“科学”的解释。而吃蘑菇之前的奇观,都可以认为是孙一通身为另一个疯疯癫癫的人基于自己的幻想设计出来的人造奇观(一通大概是个升级版的在冰柜里藏外星人的大叔。。但并不能说一通是骗子,他是那个引领者啊)。

我看到不止一个评论暗示毒蘑菇的部分是为了过审,但我不这么认为(如果这个说法不幸来自于导演和主创,那我也选择坚持自己的理解)。在我来看,这是个必须有的设计,因为最后的麻雀升空太过于幻象了。从吃了蘑菇开始,出现了驴,一通从天而降说猴子把骨头拿来送给了自己,全程的疯言疯语达到了顶峰(那段的光和声音都完全不一样啊)。孙一通拿着这根越变越长的骨头就像杵着金箍棒一样,你管这叫科幻?这明明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致幻体验,一个主观世界的精神狂欢,一个自我疗愈的大型trip。

只有在这样的疯癫下,老唐内心深处的痛苦才能毫无保留地体现。在日常生活里,失去女儿的痛苦根本无法言说,找寻不到人类存在的意义的痛苦更是不足为外人道也,而对老唐来说,这两者又叠加起来构成了他最深的孤独与悲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看到了和rick&morty非常相近的内核)。只在溶洞里他掏出手机念出那句拷问那一刻,绷住的一切才终于开始显露(BTW这段表演简直封神了),所有的情绪一路狂奔宣泄到最后,在一通随着麻雀升空的时候以一种超自然的方式超脱了一切。这不像找到了外星人,更像一种神启(那一瞬间我甚至想起《破浪》的结局)。在致幻的trip当中,人会看到自己的潜意识、欲念、痛苦的根源,也会看到自己期望看到的一切,会获得一种接近于真理的体验。他是被自己启发了。这多像宗教信徒的体验啊。而在结局的最后,经历了这么多事的主角回到生活里,也依然不能解决生活的现实问题,只会获得某种平静。他关掉了杂志社,并且终于能在提及女儿时放声大哭那么一次了。我太喜欢这个结局了。

给老唐设计一个因为找寻不到意义而自杀的女儿也是神来之笔。老唐的痛苦和追寻只是为了解答女儿留下的那个问题吗?不是的,这同时也是困扰他自己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又影响了他的女儿,最终造成了他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悲剧,这就是他叠加的痛苦。所以他最早寻找外星人可能是出于纯粹的好奇心,而后来,则是因为痛苦,因为这变成了他不得不做的唯一的事。当我想到这一层的时候,又被难过所击倒了。人类存在于世界上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面对这样无解的问题,有的人选择自杀,有的人选择无视这个问题,平淡地生活下去,有的人既做不到无视也做不到放弃,他选择偏执地追寻,做一个疯癫的西西弗斯。

所以尽管我说了半天他不是科幻,但这并不是为了引起任何关于什么是科幻的争论。是不是科幻也并没有那么重要。导演并不需要像很多科幻故事那样,真正去用很多科学设定,严谨地改变前置条件来获得对于人性的新的认识。我非常惊喜的是,导演在拍这样不科幻的故事的同时,又牢牢抓住了科幻的本质。他呈现出来的那种跌跌撞撞笨拙地奔向未知的的探索状态,那种对于人类存在的意义的持续发问,那种无法消解的存在主义痛苦,那种迷茫与诗意,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感染力了。他跳出了科幻的框。

我一定要去二刷三刷,我要在黑暗的电影院,再听一次那个神级婚礼致辞(这段致辞没有让你们想起rick在鸟人婚礼上的致辞吗?简直听得我颅内高潮),再体会一遍那些飘落在山间的句子的诗意,再和老唐一起在结尾痛哭流涕,然后擦干眼泪继续在未知的生活里走下去。

 3 ) 长评 | 伪-伪纪录片

文 / Annihilator

全文约3500字 阅读需要9分钟


在我们轻易地以“伪纪录片”来定义《宇宙探索编辑部》(2021)之前,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这一汉语词汇背后的两个稍有关联但界限分明的电影类型概念,即残存影像电影(Found Footage film)和恶搞纪录片(Mockumentary):前者流行于恐怖片领域,其特色是将影像伪装成主角手中拿着的拍摄工具所纪录下来的素材;后者是讽刺喜剧的衍生形式,通常仿照纪录片或电视新闻片的格式来讲述一些虚构之事。

考虑到导演孔大山最早便是以一部典型的恶搞纪录片《法制未来时》(2015)引发了公众的注意,我们也许会下意识地认定他的这部备受期待的长片首作《宇宙探索编辑部》也属于同一个范畴;尤其是,这部电影的主线——落魄的科幻杂志编辑一心寻找外星人——看起来也是一个十分适合以恶搞纪录片的体裁来演绎的荒诞喜剧故事。但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

让我们从一个简单的问题开始:残存影像电影和恶搞纪录片的区别是什么?不同的情绪导向(幽默/恐怖)是结果层面的差异,而导致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它们同样作为“伪纪录片”,在对“真实的纪录片”的模仿上存在侧重点和目的的不同。

恶搞纪录片的内容往往十足违背常识(如《法制未来时》中“文艺片闷死人”事件,又如《西力传》(Zelig, 1983)中的“变色龙”男主角),观众一眼便能辨认出其纯然的虚构性;在此基础之上,电影对纪录片(Documentary)格式——素材编排、画外音、采访——的模仿,非但不是要重新为电影情节赋予真实性,而恰恰是要作为一种过分严肃的叙述语气,来进一步反衬其叙述内容的荒诞。正是在形式与内容的巨大反差之下,讽刺得到了前所未有地强化,幽默也油然而生。

法制未来时,2015

但残存影像电影中,这种反差的张力并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形式与内容的一次完美合谋:电影的内容是某个声称的“真实事件”,而形式上则通过种种手段——手持摄影、粗糙的影像介质(DV、低清摄影机、手机)、自然主义表演、跳切——伪装成这一事件目击者留下的一手影像记录,即残存影像(Found Footage)。

一言以蔽之:恶搞纪录片的“伪纪录”是一种戏仿,其目的是反衬内容的荒诞性;残存影像电影的“伪纪录”则是一种拟真,其目的是佐证其内容的真实性。《宇宙探索编辑部》的悖论就在于,尽管它是一部荒诞喜剧,但其形式和内容的反差却从未真正存在过,因此它的核心意图并非戏仿成一部纪录片,而是拟真为一个真实事件。

自开场的一系列90年代电视节目的影像起,《宇宙探索编辑部》就被其伪纪录形式置于了一个“以假乱真”的现实之中;这个电视节目看起来像《法制未来时》中的恶搞纪录片式的戏仿手法的延伸,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无视它与宇航服桥段的交叉剪辑的话,那么这段电视节目影像本身毫无幽默之处,只是作为虚构的档案影像——残存影像电影的标准手法——来介绍主人公的前史,为电影正片极力维持的真实感做出初次背书。接下来,电影在其前三章中向我们介绍了一个落魄中年男人的生活和工作,一个行将倒闭的编辑部的艰难的日常运转,以及一场冲动的调查之旅,期间,摄影、剪辑、布景和表演层面花招尽出,诱惑着观众去相信镜头下的世界是真实存在的。

在这样一个形式与内容合谋虚构的真实语境之中,幽默并不来自媒介层次的反差,而完全采用最传统的剧情喜剧电影的逻辑。如果说恶搞纪录片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话,那么《宇宙探索编辑部》充其量不过是拍了一些“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人物”;前者使我们察觉到电影本身的荒谬和虚构,而后者——在其贯穿始终的真实叙述语气下——只会让我们觉得人物十分愚蠢、疯癫,而电影的喜剧性便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对人物的嘲笑上,如那个煞有介事地展示假外星人的农民,又或者一直嘟囔一些民科话术的老唐。

随着剧情逐渐进展至后半部分,电影给出了许多现实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这些现象并没有像恶搞纪录片中的违背常识之事一样撕开形式与内容的裂缝;相反,正如电影在主题上对虔信主义的激赏,孔大山试图用形式的欺骗性来让观众与人物一同相信这些现象。即便麻雀、驴、骨头等符号滑稽到有些露骨,但它们所带来一点点间离效果依然无法撼动电影引导观众代入的这一真实语境,更无法阻止电影最终滑入那个封闭而确定的结局之中。于是,《宇宙探索编辑部》中的种种所谓“魔幻现实”的事物,其实和另一些残存影像电影中的虚构设定——如鬼神、怪物——并无区别;后者从现实的眼光看也往往是不可能存在之物,但它们的存在却不是为了揭露自身的荒诞,而恰恰是要让人们相信它们的真实。换言之,它们并非“不可信的荒诞之事”,而是“可信的幻想奇观”。

由此而观,恶搞纪录片是一种自我戳穿、自我解构的后现代体裁,而拾得影像电影则回退至一种电影的腐朽传统——不择手段地追求“真实感”;这也就是说,即便它们无法让观众在理性层面信以为真,至少也要让观众在观感层面忘记其虚构性。这就是为什么残存影像电影大多是恐怖片,或至少也是《科洛弗档案》(Cloverfield, 2008)或《第九区》(District 9, 2009)那样的灾难片或科幻片,因为这些类型片最需要观众“沉浸”于真实的幻觉之中,以便最大程度上发挥其类型奇观的震慑效果。日食和山洞两段作为《宇宙探索编辑部》唯一可称得上是有趣的部分,便是大量借用了残存影像恐怖片的类型手法。

但是,残存影像电影的真实语境不仅建立在形式和内容的合谋欺骗之上,而且其自身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常常出现的视点问题——究竟是谁在拍摄?为什么要拍摄?《宇宙探索编辑部》完全回避了这一问题;摄影机背后的人从未作为实体出现在剧情中,就连采访段落的提问者声音都在跳切中被隐去。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几乎万能的摄影机,它总是恰到好处地出现,记录下最需要被观众看见的对话和动作……至于更晃的镜头、更频繁的跳切、更混乱的机位,这些如果真的能被视为“真实”的视觉符号,那也不过是近二十年来泛滥的影像媒介对我们的知觉系统的污染而已。

当电影努力向“看起来像真实的东西”逼近,选择利用观众的错觉和思维惯性来骗取他们的信任时,它同时也阉割了自己在虚构层面的创造力。如果我们将这一创造力具体化为场面调度,那么可以说,绝大多数伪纪录片在这一层面上都极度懒惰而不思进取(沙马兰的《探访惊魂》(The Visit, 2015)是少数例外之一)。《宇宙探索编辑部》是其中尤其糟糕的一例:无论它在场景的既视感上有多让人想起毕赣的《路边野餐》(2015),它都不能、也不敢拥有前者中为人称道的长镜头和时空戏法——因为在这里,几乎所有手法都只为一个目的而存在,那就是更好地伪装成残存影像,而电影越是接近自己的目的,影像就越是空洞、混乱、丑陋、贫瘠,就像任何人手机里的一段胡乱拍摄的视频一样,也许真实,但并非电影。

同时,作为一部尝试以虚构的真实取代诚实的虚构的伪纪录片,《宇宙探索编辑部》对其所试图关涉的诸多现实问题也是不负责的,它们仅仅作为背景板和插入元素,以维持真实语境的稳固:精神病人、抑郁症、社会边缘的小人物叙事……身为顶流大导的郭帆蹲在地上抽烟装穷,已足见创作者的自我感动;但是影片后半段大量的农村实景——它们本应是这部“伪纪录片”中难得的真实——与老唐屋内的那种虚假的“现实主义”打光(客厅的绿光与厨房的黄光)间的深深割裂,却是多少自我感动都无法轻易弥合的。电影中最强烈、但并不幽默的一组反差在这里不自觉地暴露了出来:电影安排农民们争先恐后地声称看到了一个虚构的超自然现象,但自己却对真实的贫困现象视而不见。

比起追问“宇宙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无聊的科幻存在主义“终极问题”,《宇宙探索编辑部》所面临的更紧迫的问题是“纪录和虚构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如电影的结尾一样拿宇宙星辰=基因序列之类的鸡汤式比喻来搪塞。在恶搞纪录片自我解构的讽刺语境与残存影像电影自我欺骗的真实语境之间,孔大山的折中显然是下下之策;但我们难道没有别的选择了吗?

纪实虚构电影(Docufiction)给出了另一个答案:一方面尝试捕捉现实的面目,另一方面也并不畏惧向其中添加虚构元素。伪纪录片将纪录和虚构视为两种界限分明的格式,试图以一个仿造另一个;而纪实虚构电影则将它们视为获取真实的不同手段,二者可以流动、交融,因为重要的并不是格式和它们带来的语境的真实与否——这些都不过是类型学的惯性思维的产物——而是镜头究竟揭露出了何种真实、电影究竟能让观众领悟到何种真实。克拉莫的《美国一号公路》(Route One/USA, 1989)借着虚构角色的视线和评论描绘出了贯穿庞大土地的真实脉络,阿巴斯的《特写》(کلوزآپb,1990)在对真实事件的虚构搬演中揭开了人物一面与社会一角,阿克曼的《来自东方》(D'Est, 1993)在虚构的强力摆拍之中捕捉到了异国纷涌的真实……例子还有很多。也许最好的例子可以追溯回电影刚刚诞生的时代,卢米埃尔的那些小短片已是纪实虚构电影的某种原型:它们中的大多数是摆拍,但以我们的后见之明,没有什么比它们更清晰地记录下了世界之真实,这真实也许就蕴含在一只黑猫闪亮的毛发的物质性之中。

La Petite fille et son chat, 1899

归根结底,虚构之物不会因为处于真实的语境中而变得真实,真实之物也不会因为来自虚构的手段而变得虚构;即便《宇宙探索编辑部》真的成为一部技艺精湛的伪纪录片(它现在还远远不是),也只会更加使其远离真正的好电影,因为电影的意义不是要伪装成真实,而恰恰是要揭开真实的伪装。


评分表

*四星制评分,最高★★★★,×代表零分。

往期推荐

评论翻译 | 作为战争机器的迷影

长评 | 类型逻辑与和解叙事

长评 | 为《天气之子》一辩


 4 ) 堂吉诃德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他已经看清,堂吉诃德是个彻头彻尾的疯子。 找到了失踪的驴子,却丢掉了陨石猎人的小红帽。 已经烧焦的帐篷,不如添把火更暖和。 宇宙中的星球比地球里的沙子还多,荒芜的人生里巧合太少又太多。 所以她想明白了,想明白的就是他永远想不明白。 诗人回到了童年的石材厂,念完最后一首诗,在麻雀的簇拥下跳崖而死。 他带走了人类的金银财宝,和所有痴心妄想。 诗人是自幼追逐太阳的人,他能用一本字典破解狮子和日食的秘密。 堂吉诃德知道自己没有升天的才华,所以他吃下做梦的蘑菇,在宇宙的边缘和诗人告别。

蠢笨执着的骑士,向着不存在的风车发起进攻。不理解,不原谅,不想做人。 女儿死去多年之后,他才忽然发现,原来高级的外星人,也不知道存在的意义。 数学确定的告诉我们存在没意义。语文老师水平太差,我们只能一边抱歉一边吃鸡蛋。 酒神早就看破酒精比火箭还要快,整个星云充满乙醇的种族才是最幸运的外星人。

当被父亲抛弃的女孩发现飞碟只是对面楼上的广告灯牌,她重新摘下了眼镜。 顶着泥石流拍婚纱照的新人把目光望向彼此。 没有好奇心的诗人,却在此刻扭过头,看向相机拍不到的地方。 堂吉诃德,堂吉诃德,泪流满面的堂吉诃德,只能止步于此的探索。

 5 ) 难受

观影的全过程都令我极度不适。

第一重不适是最为浅层的不适,为了营造纪录片的真实感,全片镜头都在非常剧烈的晃动,伴随着快速的剪辑,对于一个重度晕动症患者,几次都差点吐在影院。很少有片子能字面意义上实现难看二字。这部作品做到了,而且很多晃动有些太过于任性而没有意义,简直是对观众无情的拷打与鞭挞。

第二重不适则是来自一种耍无赖一般的故作深沉。给超自然现象配上诗,很多人看到了一个三十年如一日的浪漫主义。而我则看到了一个口口声声要从事宇宙探索的人,三十年来,不学习基础理论,不读文献钻研,每天想着捕风捉影,搞个大新闻,妻离子散之后,更加偏执,最后得见显灵仪式,一方面感念心诚则灵,顶礼膜拜,一方面仰观宇宙之大,知一死生为虚诞,想开了。

第三重不适是对狂热鼓吹的抵触。纵观整部电影的叙事,通篇都在从侧面鼓励一种迷信。什么是迷信?就是对那些“听人说”,“好像是”的全心全意的笃定,就是对未知事物的盲目崇拜。诗也好,科幻也罢,乃至现在的机器学习算法,只要是个意义不明的黑盒,都能够滋生迷信。这不是打着科学两个字的旗号就能被豁免的,有兴趣的可以搜搜科学教。

第四重不适则来自全网铺天盖地的吹捧。是那种你周围所有人都说好,你喜欢的up主,大V,KOL无不拍手称快,这种整个世界都几近崩塌的排山倒海的舆论气势,真的让人有些怀疑人生。

用海源的话,心诚则灵是一句特别无赖的话,灵了是你厉害,不灵是因我心不诚。我只想对每一个觉得这片不好看的人说,请相信自己的审美,不是你没get到。

 6 ) 八零年代的墓志铭——《宇宙探索编辑部》的主体性发现之旅

(作者半斤——展世邦,原文发表于公众号“半斤八两抡电影”)

一九八零年代,民间兴起外星生命探索热潮,很多人以自己的方式捕捉UFO的痕迹,声称能与地外生命交流者不计其数。与此同时,另有一股隐秘在公众视线背后的热潮也在民间萌发,碰撞出星火,那是诗歌的年代。一九八零年,随着《今天》被迫停刊,以及多股诗歌派别和风格的崛起,中国的诗歌创作与交流,在民间焕发出野蛮生长的力量,“新诗潮”标志着中国现代诗内生出了纯文学的属性。

《宇宙探索编辑部》序章,某电视台采访录像里,清晰标识着“1990年”的时间点,指向了那一个民间探索的狂热年代。主角唐志军,其人生的“高光”时刻,永久被记录在那个年代,此后日趋黯淡。在影片的叙事主部,时间被忽略了三十年,唐志军的英姿勃发已成风中残烛,他在录像中的激昂意气萎顿在旧楼陋室中,被视为一个民科的疯癫自噫。

唐志军被定格在一九九零年,代表了民间探索的没落,在三十年后的被视为怪诞癫狂的行径反衬下,唐志军们的言行只能存活于一九八零年代。可以说,被叙事跳过的三十年,是唐志军们的八零年代的哀歌,社会潮流每向当下冲击迫近一米,唐志军们的生命力就流失一年。直到他身穿“不严谨”的宇航服被吊车送上半空,在其后的斩首般的电锯切割下,唐志军们被时代杀死,永远活在八零年代。只差一篇墓志铭,在嘲讽中贱卖了宇航服,他们上路了。与其说是探索之旅,不如说是走向终结的告别之旅,唐志军在笔记本上书写的每一笔,都是他刻下的八零年代的墓志铭。

唐志军一行四人的西行,刚好呼应了被多次强化的《西游记》取经组的视觉形象,少了悲壮,被赋予了鸡毛蒜皮的斤斤计较。西行,看似是寻找外星文明到访的痕迹,实则是寻回失落的自我。四人各自以“伪纪录”的访谈形式,对着镜头絮叨了自己的上路动机,这一荒诞的登场方式,令他们“出格”的行为得以自洽。他们的诉说对象,是银幕前的观众,他们在解释各自的行为,为自己反常的、挑战世俗价值的举动辩解,进而拉上了观众作见证,这是对院线观众的照顾,也是对当代价值标准的妥协。

唐志军要寻找的“证据”,在影片中是一个活人,不谙世事的男青年——孙一通。有趣的是,唐志军以“科学”语汇组织好的问题,抛给孙一通后,得到的答案却是他一直不屑一顾的艺术——诗的言语。在乡村广播站、在村里的空房中、在田间的泥泞上,一种失落的民间探索悄然被转化为另一种失落的民间运动:寻找外星生命的叙事线被拴在了诗人的身上,确定性寄托给暧昧性,民间科学不得不追索庶民艺术的迷乱步伐。

孙一通的言语看似疯癫,却总如“先知”般应验,日蚀遮蔽天光,麻雀裹盖石狮,他怀揣着的字典是最质朴的言语之书,剥离掉一切功利和贪欲,超越了所有的迷信和权威。孙一通的晕头转向,正是村领导嘴里的“导向”。唐志军再上路,遵循的不再是所谓的“科学”,而是“不可说”的诗人之手。

直到唐志军独自涉险,骑上毛驴,他已经不再是杂志的主编,也不是失职的父亲,更不是当下消费社会的失败小丑。他是骑驴去圣城的人子?还是修行求仙的张果老?已经无从辨别,也不需要辨认。因为,唐志军在西南深处寻找的早已不是“真相”,而是孙一通,是另一个唐志军。不谙世事,是英姿勃发的另一面;信口成诗的自由,正是指点宇宙的激昂。唐志军在状如母体的太空舱里,找到了孙一通。毒蘑菇致幻?吐出来就是了。这里不存在所谓的“幻想”,一切都是真实,举目都是自我。唐志军经由狭长的昏暗洞穴,走到了光亮洞口,犹如通过母体来到世界。在孙一通乘着麻雀飞升之后,唐志军重生。

在一九九零年的采访录像里,最后的问答,唐志军以沙子作比,颇有佛学意味。可惜,这只是他受困的开始。为了解决眼下的困顿,我们常会跳升一个维度去求答案,在外人听来有如顿悟的机锋,其实那不是答案,而是逃避问题的堂皇大话。一九九零年的唐志军,他把人类看得过分渺小,以至于只能寻求地球之外的世界给他新的方向,这些困惑都被标记在了电影的序幕后,一连串的新闻镜头蒙太奇句子。
他执迷于寻找生活中的不凡,也就是生命外的“他者”——外星人。三十年后,唐志军自述,他跟随他的“朋友”孙一通飞向了天际,也就是宇宙的边界,他回头,看到了宇宙的形态——双螺旋结构——生命的起源和真相。必须要注意的是,唐志军重生前求孙一通向外星人提问:人活在世上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是女儿求死的天问;这问题的答案,和寻找外星人的行为一样,是问题本身。唐志军看到了答案——生命本身就是意义。

唐志军找到“答案”的媒介是孙一通,也就是唐志军自己,他西行探索,重新寻回的不是一九八零年代的“高光”,而是唐志军作为一个生命的主体性。唐志军重新以体面的打扮回归社会,他规训般的举止,似乎找回了丢失了三十年的“神儿”。其实,他写给女儿的诗,没能在影片里以言语的形态存在。这一设计,以无限的镜头后拉跃升维度,直至宇宙终点,直到显影双螺旋形态,这是又一次偷换概念,以堂皇的视听手法规避根本不该存在的父女故事。

这也是全片唯一的失实之处,出于对院线观众的不信任,唐志军似乎必须要有个情感模型才能被理解,女儿的临终短信、墙面上的身高成长痕迹都是“存在”的能指,可惜其所指并未落在诗的言语上,唐老师的女儿到底没能来一回。这就和影片衔接过紧的配乐,以及没能抛弃的萝卜一样,都只是渲染情绪的飞碟。骑上驴背的一刻,我一直在期待着唐志军把萝卜扔掉,可惜,直到下驴都攥在手里,萝卜是被水冲走的。没有萝卜的驴,就像没有女儿的唐志军,也就是没有主动思考能力的观众,我们都活在《春节序曲》的忧伤自恋里。

不过,唐志军和孙一通,还有那日苏、晓晓、秦彩蓉,甚至一起做出“终刊号”的杂志社全体成员们,以及精神康复中心的人们,他们在承受着当下社会“正常标准”的嫌弃鄙夷的同时,也成为了这部影片里最不同凡响的生命体。

这让我想起,在地坛公园某一个门前的广场,每到周日上午都会站满了合唱的人,他们被一个高亢的女声指挥着,情绪统一,歌声的颜色如血。在这黏腻的合唱过后,广场上总会出现孤零零一个中年女人,她带着小音箱和麦克风,跟着英语流行歌的鼓点自信地摇摆,偶尔笨拙地唱出歌词。彼时,常有过路的母亲借此教训她们的孩子说“这不就是自嗨吗!?”

好在有诗,不论其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诗句都是庶民的话语;好在有过宇宙探索热,不论是民科还是自娱自乐,探索的精神都是庶民的求索。《宇宙探索编辑部》,能够提醒我们——有好奇心是好的。

图文编辑:普罗米修斯的小碗

 短评

被一些影评人的高度评价给诈骗到了;看来不同人对浪漫的定义非常不同,对于有些人来说“宇宙”“存在”等词以及语焉不详的现代诗歌排列组合在一起即可触发内心浪漫情结,就跟大学生会用夏天、自由、苏打、快乐with黄油相机滤镜加字加字照片来营造自觉出众的氛围感朋友圈一样。女儿的线也太刻奇,套了一个寻找外星人的噱头、还有伪纪录片的形式,镜头的设计还有手持的感觉在大荧幕上显得非常粗糙,之前很喜欢导演那个《法制未来时》的短片,结果电影有种加长版视频的感觉,还是感觉撑不起来啊……

6分钟前
  • 小小气泡熊
  • 还行

其实形式上不需要强调伪纪录拍摄人的在场,纪实临场感的手持和采访镜头已经足够了。所以形式可以更统一(要么降低伪纪录属性,要么强化并减少配乐去掉升格),收尾段落的情感和主题拔高可以再往回收更顺一点。整体上在伪纪录形式与喜剧和科幻类型的混搭尝试上显得成熟且自信,把科幻作品的宏大概念与主题,与人类个体的私密情感经验连接到一起(类似于《星际穿越》+《登月第一人》),而影片本身看起来又如此之“小”,更显蕴藏的能量之“大”,放在国内来看是最难做也是最难得的那类电影。

9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依旧是男性视角讲述的故事,其一,男主角作为离异,女儿得抑郁症自杀身亡的懦弱无能的中年男子却并没有遭到社会的谴责和歧视;其二,男主角想要去成都探索外星人,社里一众成员虽说嘴上不同意,却还是会作为他忠诚的信徒,一路陪伴他,为他提供经济支撑,试问一个女性能得到像他这般的支持吗?其三,作为吸引众人泪点的女儿的去世,完成了观众对于软弱自私,仿佛还带着点理想主义者的悲歌形象的男主的理解与感动。其四,男主角最后站在山洞口,声称自己理解了宇宙的奥秘不过是“爱”,这种说法解构了之前的对于存在意义的探讨,其实不过是将与生存意义一样虚无缥缈的爱作为它的掩盖,为其蒙上了一层美好的色彩,于是观众在一片泪声中觉得自己得到了世间的爱。

14分钟前
  • 怀瑾瑜兮
  • 还行

法制快讯:各部门注意,近期市面上出现了一种文艺与商业结合的新型犯罪模式!

18分钟前
  • reader
  • 推荐

“这不是普通的电视雪花点,这是宇宙诞生时的余晖” 今年平遥唯一5星,浪漫主义荒诞神(经病之)作,理想主义惊奇之歌,华语软科幻类型巅峰,国产伪纪录片高光时刻,预定年度华语最佳。恰如其分的荒诞,一本正经的幽默,笑中带泪,哀而不伤。剪辑、素材太棒,细节信息量爆炸,处处有嘲讽,处处是神来之笔!“爱无法发电,但是牛粪可以发电” 三二一闭眼睁眼,当狮子身上真的落满麻雀,仿佛看到宇宙的轮廓。

22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天真、浪漫、深情。瑞思拜!

27分钟前
  • 顿河
  • 力荐

那个热评,“我和花520买骨头的唐志军有什么区别?”太高级了

31分钟前
  • 在风前
  • 还行

旁观视角,伪纪录风格,荒诞但有逻辑,特别有趣。荒诞的表象下,那个不容易被大众理解的执拗理性可爱的人给我带来很多对人类对宇宙对人性的思索。看到终章,我更加明白了这么一件事,就是请遵循着你所热爱的事物的指引,因为那就是答案。

33分钟前
  • 次等水货
  • 力荐

#2021平遥#不仅是本届平遥最佳更是本年度国语最佳,爆灯喜欢的那种!只要你小时候看过UFO未解之谜,成长过程中追过十多年科幻世界,给回到未来和rick&morty打出过五星,叩问过为什么人存在于这个世界这样的傻问题,你一定会被戳得死死的。这是部科幻片吗?不,这是一部献给理想主义的浪漫赞歌,更有着最深沉的爱。当然了,还有诗意和迷茫。我在无法言说的巨大共鸣里哭得稀里哗啦。

36分钟前
  • 艾栗子
  • 力荐

321的时候我闭眼了

38分钟前
  • 葵葵圈
  • 力荐

强烈要求孙一通诗集出版

41分钟前
  • 梦伴
  • 推荐

孙一通让我出戏总觉得是拉宏桑在演…………

43分钟前
  • uily
  • 推荐

这是一部内核非常非常浪漫的电影。它讲的就是一个迷信科学的人最终学会了写诗。它从宇宙探索最后又回到了编辑部,最终肯定了只有艺术才能抵达科学未知的境地。作为一个学理的文科生,我尤其被这一点打动。当然,它还是一部非常当下的电影,本质上和《瞬息全宇宙》在讲同一件事:是把自己抛向无尽的虚空,还是回过头来,看看人间。这就是当下最致命的问题,也是全人类的困境,是科学或曰理性发展到极致后所必然导致的虚无主义,该如何面对的问题。这部电影最终给了一个答案,这个答案特别具体。而这恰恰是关键之处——答案本身是什么不重要,具体才重要。我推荐给所有正在为抽象的虚无感所困扰的人,这是一部可以结结实实给到你安慰的电影。

48分钟前
  • 子戈
  • 推荐

剧本写了四年,打磨得非常之好,到最后节奏也很稳,一点没泄气。这点就很不容易,不是模仿个形式就能成功,不信你们可以自己拍个试试。郭帆龚格尔在为中国重工业科幻开疆拓土的同时,还助力青年导演孔大山推出这部极低成本、几乎无特效痕迹、伪纪录片风格的轻科幻喜剧,以小博大,似乎又找回当年初看《中邪》的那种惊喜感。中国终于也有像《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样完全以故事创意、而非靠烧钱奇观取胜的科幻片了,硬科幻软科幻、高概念低成本两开花才应该是科幻题材的未来。全程好笑的同时,最终又落到宇宙的尽头是爱,深邃、浪漫而感动,导演意图是非常清晰的。手里那根520块钱买的假外星人腿骨,越走它变得越长,一个简单的道具,就拍出一种奇妙的科幻感,喜欢类似这样的小巧思。唯一建议就是跳切剪辑用得有点多,又是手持镜头,买票尽量选后排。

4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最后唐志军写了首诗送给死去的女儿,但他念不出口,他只能流泪,因为眼泪就是这首诗本身。

53分钟前
  • 干不了活
  • 推荐

所以他姓唐,唐吉诃德的唐,唐三藏的唐。带着能伸缩的金箍棒,打退堂鼓的八戒与吃胡萝卜的白龙马,Journey to the west.

56分钟前
  • 隔壁家的桃太太
  • 力荐

我妈笃信地瓜餐,我爸是佛教徒,我妈吃了三年的地瓜配盐水,我爸觉得我考上学和家人没得covid是菩萨保佑,我从小学开始的家庭科普运动到今天早已宣告失败,最后也能微笑着跟着点头“反正结果是好的”。我剩多少不情愿的宽容,那也只够给荧幕上我家人的影子了,也最后就偏偏这股子不思进取的中果特色最惹人生气。你在科技日新月异面前瞠目结舌,努力把一切串联在一起,却怎么也理解不了简单且基础的逻辑,摆脱盲信就能摆脱的痛苦,你说那可是我还是只想盲信。步步为营地探索诘问,最后还是把存在主义的糊糊翻来覆去炒了第三百遍,宣告观众爱又第三百次拯救了苍生,不管你是疯子、酒鬼、弃女都能获救,你不是艺术的害群之马谁是?

1小时前
  • 拉琴的尸体
  • 还行

#PYIFF2021# 非常惊喜,中国科幻终于找到了另一条门路,不依靠狂轰乱炸的特效堆砌,而是回归到最为本质的人类共通情感。一个落魄的中年“民科”,执拗地追寻一个未解的答案,只是为了去疗愈心中的伤疤。诗歌的文学浪漫,数据的逻辑思维,正像是DNA相互交织的两个链条,组成了这部影片的核心,也组成了普世价值的能量。结尾镜头不断抽远,人类的情感是如此宏大,又是如此渺小,让人久久回味。伪纪录片的形式,公路喜剧的类型范式,五个段落紧凑衔接,包裹了一首稍显悲伤的组曲。看到最后我想起的竟然是《降临》的内核,所有未知通往的答案,是爱。恭喜各位主创,这就是所有公司都在苦苦寻找的发光项目。演员表演都很棒,祝爆。

1小时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推荐

#5thPYIFF#虽然有取巧的成分,但是这种对于抑郁症的表达远比那些矫情的情绪电影来得有趣深刻。道理挺简单,过程很有趣。爸爸寻找外星人的过程更是寻找女儿自杀的答案,我们探索宇宙不正是为了拓展我们的认知领域。既然在广袤的宇宙层面,人类渺小无意义,不如把目光投向彼此。

1小时前
  • 林夕已被占用
  • 推荐

有一年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接触了很多民科。他们大多数是骗子,少部分是傻子,只有极少数是真正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偏执狂,他们身上的那种想要冲破肉身束缚的狂热和坚决的行动力,让我觉得如果他们有更好的教育,也许会是下一个开普勒。但这部电影让人知道,知识有时候并没有那么重要,红巨星塌缩,编辑部解散,麻雀翔集岩石,驴子行于山涧,万物有联且有意义,都是因为人类那一点点的爱与偏执。这道理很多先贤都说过了,这个电影用恰当且幽默的方法再讲了一遍,是对中国科幻有功。

1小时前
  • 江声走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