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留痕迹

HD中字

主演:托马斯·兹代克,Sandra,Korzeniak,雅采克·布拉茨亚克,阿格涅兹卡·格罗乔斯卡,罗伯特·温茨凯维奇,托马斯·科特,亚历山德拉·康涅兹娜,亚当·博比克,巴特罗米耶·托帕,安杰列·查拉,迈克尔·茹拉夫斯基,Jerzy,Bonczak,Mikolaj,Grabowski,Dariusz,Chojnacki,塞巴斯蒂安·波拉克,Andrzej,Nejman,拉法·马考维阿克,马特乌斯·戈尔斯基,Witold,Wielinski,Kazimierz,Wysota,Michal,Michalski,Pi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不留痕迹 剧照 NO.1不留痕迹 剧照 NO.2不留痕迹 剧照 NO.3不留痕迹 剧照 NO.4不留痕迹 剧照 NO.5不留痕迹 剧照 NO.6不留痕迹 剧照 NO.13不留痕迹 剧照 NO.14不留痕迹 剧照 NO.15不留痕迹 剧照 NO.16不留痕迹 剧照 NO.17不留痕迹 剧照 NO.18不留痕迹 剧照 NO.19不留痕迹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发达国家的人性救助

电影情节我就不赘述了,就是战后老兵带闺女逃离社会的故事,但是闺女离不开社会,最后分开。

我就根据电影讲一讲美帝国人道主义救援的相关的事情。

首先他们被护林员发现并带入人类社会之后,父亲与女儿都有专人对他们测试。

女儿是有一个相当于社区大妈的阿姨对她测试,有文化测试(做试卷),也有心理测试,就是看图册。这样更加了解她。

父亲则是需要回答好几百个问题,我估计是有一个专门的软件来对特殊人员进行评价,问得问题也是很专业,对回答问题的速度也有要求。——这是相当专业了。

然后他们被分到一个提供了一套板房的地方居住。提供父亲一个伐木工的工作(ps:美帝国伐木工人运输树木都用直升飞机,我们的警察的飞机几乎没有)。女儿可以去上学读书,完全不需要人和证明,社区大妈就给办好了。女儿还可以参加各种俱乐部。妇女还被要求参家礼拜。

社区福利还是挺好的。但是父亲还是要逃离,于是他们搭乘大货车。

货车司机也是很暖,怕女儿是受迫害的,单独问她问题,然后才同意。没有直接拒绝。

他们到森林深处后找到一个小木屋,但是父亲腿摔坏了,只好找人帮忙。

这是一个郊区的小聚集区,也有军医。生活很快乐,一个大妈也很乐意给他们提供房车,人性很温暖。

 2 ) 克制的叙事,是导演对观众最浪漫的告白

在第44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上,导演黛布拉▪格兰尼克凭借《不留痕迹》击败阿方索▪卡隆,拿下了最佳导演。《不留痕迹》,是这个独立电影人在继《冬天的骨头》之后的,关注社会边缘人物的又一力作。只不过这一次她将视角投放到了患有PTSD的退役军人身上。

对父女一直在森林公园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他们唯一与外界的接触就是去镇上采购生活必需品。

某天,当女儿汤姆不小心被人发现,父女两人平静的森林生活由此被打破。

从这个时候开始,电影的戏剧冲突得以真正构建起来。

当社会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对父女两人经过一系列了解调查之后,把他们安置在了一户愿意收留他们的人家中,当然这样的善意帮助是需要男主通过劳动来获得的。

在这期间,女儿很快地融入了社会生活,而父亲却一直显得无所适从。

……

很快,父亲再次带着女儿逃离,再一次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

但在这个过程中,女儿与父亲的矛盾逐渐凸显。

其实,这部电影的戏剧冲突包含了两层:外部冲突是父亲森林独居生活方式与现代文明群居生活的对立;内部冲突是父女在难以割舍的亲情与两人最终选择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对立。并由此在两人之间所产生的内心矛盾、挣扎、别离才是最令人揪心的。

一边是父亲教授女儿各种森林生存技能(独居)。

另一边是女儿让父亲感受蜜蜂的能量(群居)。

这是他们为了彼此能够生活在一起,所做出的各自努力。

……

电影结局有好几种落入俗套的可能,无一例外导演都完美避免了。另外,在影片中导演多次使用了一个关键意象来暗示父女最终的结局。

那就是海马。

海马项链、女儿阅读的关于海马的书籍、海马形状的橘子皮。

海马属于雄性繁殖,并且海马爸爸在生下小海马之后不会再照料并保护他们,而是把他们放回海水里,让他们独立成长。

影片到这里,戏剧冲突的建立、发展、解决都已全部完成。

……

但我认为影片最值得称赞的,并让我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的原因,在于它产生戏剧冲突的本源。有一类艺术作品,你不仅要关注它讲了什么。还要关注和了解它没讲的是什么。这部影片之所以让我对它久久不能忘怀,就来自它没讲的那些东西。

我们只知道父亲患有PTSD(创伤后压力心理障碍症),这种病症给病人所带来的影响是常人无法想象到的。然而导演却只用了几组镜头一带而过。

还有他们在逃离过程中,父亲受伤被好心人收留,并决定再次离开时,女儿却表示了相左的意见。

“你接受不了的事,不代表我也接受不了。”

这会让观众好奇,他们曾经发生了什么事?

另外在影片的第11分钟,父女两人谈到了母亲。

当然,这也被导演用寥寥无几的台词给带过了。

为什么母亲会缺席女儿的成长?这个家庭曾发生过什么?(再次联想到海马的雄性繁殖)

这一切的一切,我们都一无所知!

他们的过往被消抹掉了,而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象,他们过去究竟发生了什么?观众会自动用想象去填补每一种可能发生的经历。

这就是艺术接受。

德国接受美学家伊塞尔提出了“空白”和“召唤结构的理论。他认为,任何文学本文都具有未定性,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召唤结构”,具有很多的“空白”,当读者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想象置于本文,将作品中的这些“空白”填充起来时,作品中的未定性才得以确定,作品的审美价值才得以实现。

让我再举个例子,那就是法鲨主演的《羞耻》。

同样过往被消抹掉的兄妹,他们两人在伦理道德和情感之间来回挣扎与纠缠……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妹妹在自杀前给哥哥的留言,让我对这对兄妹的成长背景产生了好奇与疑问。

……

看完这两部作品,都让我有一种去跪求导演或编剧的冲动,请给我看看他们的背景小传好吗!

导演的欲言又止,却让观众欲罢不能!

从艺术接受的层面上来讲,导演以其克制的叙事,让观众也参与到了影片的艺术创作中来。《不留痕迹》经过导演和观众的共同艺术创作,最终而成。这就是这部电影最牵动人心的魅力所在。

影片的最后,当女儿说他不得不走

当父亲消失在广阔辽远的森林里

我们知道尘归尘,土归土,每一片叶子都静静地落下来,毫无痕迹。每个人都在既定的命运里各行其道。

首发于公众号【朴晏】

 3 ) 不留痕迹影评:你逃不掉的

观看此片让我想起最近别人转发的一个视频:【【ny】如今,连流浪都要小心翼翼!-哔哩哔哩】 //b23.tv/hELomMN ,主题和这个电影的一部分主题很像。即使是说流浪如果在行为中暴露出来,也会受到制裁被送回正轨,比如那个视频下面的评论:

“ 四川一绝壁山洞现神秘人员生活痕迹,警方介入调查 男子在林芝5A景区隐居6年被劝回家,避世又开荒【男子在林芝5A景区自给自足隐居6年,于近期被发现并劝返回家】男子在西藏大峡谷隐居六年,警方将其劝返回家过年 ”

电影中的父亲和tom即是这么做的。

在讨论他们的远离世俗之前,我们该聊聊促成他们逃离的动因。父亲在经历战争后患有PTSD,对螺旋桨的声音感到敏感,他无法重新到社会,甚至做心理学量表时都因问题内容而感到难受。而战争并非是一场意外和天灾,有人为的因素促使他。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扩展的本性导致的,它是生产关系的产儿。

所以父亲的逃亡与其说是恐惧社会,比如说是恐惧社会对人的摧残毁灭(他自己就已经遭到摧残且伤口无法愈合),恐惧它吐露出的恶臭胆汁。并不是所有人都被它所溅到,但是被溅射到的人必定永远无法忘记这刺痛,这种刺痛使他们对一切都感到彷徨和无法适应。片中父亲和其他退伍老兵正是遭到了摧残,选择远离一切。

当然,电影本身并没有深刻挖掘父亲在战争中使他精神崩溃的事情,在这方面经典的越战电影们已经说了很多。导演只是把它作为一个符号呈现。所以我不认为“战争创伤”是导演的一个讨论话题,它只是父亲被“社会”摧残的体现。使他离群的动因还能换成别的,这一模糊化处理使得观众可以将自己的社会经验带入到其中。在这点上我认为肯·洛奇的《家庭生活》讲得最好。在那部电影中,女主角作为一个青年无法接受流水线剥夺人意志的生活,选择过嬉皮士的生活,父母对她批评责骂,种种压力使她患上了抑郁症,到了精神病院后医生也只是想着把她“修好”送回社会的生产线上。那部电影的主旨是,无论是家庭、精神病院,都是有意无意地维护着生产关系,限制试图逃离它的人,如果有人在这当中崩溃被击毁了,精神病院也只想着把他修好,让他听命服从,送回生产线。

说回本片,社会也派出人力来清理这些“不合群”的人,将退伍老兵的临时住宿推导,将父女两送走让他们回到“正常生活”。这又让我想起了最近别人转发的一个视频:“如今,连流浪都要小心翼翼!//b23.tv/hELomMN ”,说的是流浪如果在行为中暴露出来,也会受到制裁被送回“正轨”比如那个视频评论区的一些链接:“男子在林芝5A景区自给自足隐居6年,于近期被发现并劝返回家...男子在西藏大峡谷隐居六年,警方将其劝返回家过年 ”

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片中的“回到社会”显得太有“良心”了,政府给父女俩心理治疗,给房子给工作还有免费教学。这甚至是令人羡慕的。我不清楚美国的情况,至少在这片大地上,编剧的这个设计使得电影的主题略微限制于“人际关系”上。

父女俩在社区生活时有一句台词,虽然他们吃喝住都是靠别人,已经和一切脱不开关系了,“但我们仍然能有自己的想法”。实际上“自己的想法”也在被侵蚀,电影中有官方的教会组织进行宣传上帝造物。

说了这么多,我们可以回到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在展示的“逃离”,不留痕迹地逃离强制的社会规则。随着情节的发展,父亲和Tom有了不同的想法。父亲依然无法适应一切,不断地逃离。而Tom却在社区和那个房车营地中渐渐找到了归属感。在电影的最后两人分道扬镳。导演和编剧并没有在二者中战队,而是中立性地呈现一切。使得父女俩的离别成为无可挽回的悲剧,令人动容。但这也表明了导演和编剧没有对问题给出答案,他们只是发问,而没有回答。

Tom留在的房车营地显得有些乌托邦,现实不是那样的,或者是并不一直是那样。他们只要进行着生产消费(养蜜蜂),就不可避免地受到生产关系的影响。比如农产品物价、农业危机、机械化生产等等……如果社会真的管不到他们了,那么营地里那些善良的人,同样也会被当作“离群”的人被送回“正常社会”。

很喜欢片尾的设计,Tom效仿营地中的妇女,在森林中定期留下物资,给在森林独自生活的人,她的父亲也属于其中之一。因而这个物资资助,更像是对所有离群之人的微弱帮助。

另外提一嘴, 托马辛·麦肯齐 在片中的形象非常棒。她展现出了从小脱离社会抚养的人的独特性,片中两场微弱的哭戏使人动容。她很有气质,但不知道为何她演的其他电影中造型师都磨灭掉了这股气质,搞成了特别俗毫无个性的形象,本片和Jojo rabbit算是例外。

 4 ) 想那些树

《叶落无痕》带我回到了13年的伦敦西的Magna Carta和18年的Tasmania,除了山海之外,也许我还爱着森林吧。第一次骑上矮脚马是在荷兰瓦格宁根附近的森林;伦敦附近森林里与嬉皮村落共同生活;巴厘岛骑摩托几十公里经过猴子成群的森林;还有去塔斯马尼亚攀岩时露营的国家森林公园。那么多自然over人类的地方,想起来,感觉自己站在树脚下抬头仰望,自觉渺小但满心欢喜。

想那些树

参天巨木和蜿蜒的公路

潮湿的森林

躺在帐篷里呼吸自己的水雾

裹紧冬衣

听雨声敲打幕布

睡于冬天的腐植物

围着火盆弹琴歌唱

走3公里的泥路

dumpster diving

满载而归食物与福享

蹬自行车得来微弱电光

就着星星看月亮

曾经的嬉皮村落,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

自建公屋泥巴墙壁上开了窗户,望出去有些杂乱,但是也是一片祥和

现在不知道流浪到哪里去了的那位朋友自建帐篷的内饰

塔斯马尼亚的夕阳

在这种岩壁上哭了1天,90米的线路上也上不去下也下不来,被parter和另外两个朋友rescue上到了山顶

露营地也是参天巨木环绕,晚上睡觉十分香甜,早上总是被鸟鸣和晨光叫醒

 5 ) 「没关系,不着急」

今天亚马逊上买的原作《My Abandonment》到了,还是忍不住想写一下我做的阅读理解(观后感。

太喜欢这个故事了,平平的讲完整个故事出来之后心里满满的,想了很多,关于怎么去定义”好的生活“,关于怎么去定义”对的事“,关于怎么去定义”有意义“。故事里安排的每一场戏都值得回味,很久没有看完电影有这种感觉了,更多时候都是在看剧情是不是有故事性。

“好的生活”

好像什么时候开始默认了「更多钱」、「更高的生活品质」、「更多的资源」就意味着好的生活,但看到他们的野生又基本的生活,衣食住行都没有好的保障,会因为环境,天气,受到伤害受到威胁,也并非就是不好。

养小蘑菇,看书和大自然做朋友,养蜜蜂,反正都有时间,没有人在背后追,慢慢都会好起来,伤口都会愈合。如果真的没有好起来的话,也不算个大事,没有痕迹地走过这一生,多数时候也是自然规律。

同时,看到这种「恶劣」的野外环境也总是可以征服的,我才想起来人类毕竟也是动物啊,也是有适应性的。并不是更好的生活之下才能更有安全感,安全感还是人和自身、和周围之间的关系。受伤和与世隔绝很危险,但是也不意味着就过不去了,蜜蜂也没什么好怕的,狗也没什么好怕的,人到底还是皮很厚。

“正确的事”

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大概就是「合群」,影片里出现的一些人就像生活中会出现的一些人一样,在输出「正确」,试图干预你去和人相处、工作、使用电话,接受分离。所以但最后结局很温柔地没有用这个标准来设定爸爸的人生。

PTSD错了吗?对错那么重要吗?

最后妹子有了自己的成长,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爸爸也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两个人都哭了。或许会再重逢,或许就在这里结束,郑重其事的告别,心碎又动人,很美。也是这两种不同的选择,结尾还是给另外一种人生的可能性留出了空间——我们也可以「不正确」。很疗愈。

我喜欢这个电影在「正确」之间没有立场,没有硬要给他们一个「好」的结局。最后在回味里这种温柔的力量爆发了,很感动很震撼——不一定要「正确」,不一定要「快乐」,不一定要「有意义」。有的话很好,没有的话也不是就无路可走。

电影好多细节,好多场景一幕幕慢慢地记录下来,想起了是枝裕和的笔触。

也很喜欢中文译名,我觉得很好地解释了两层意思,leave no trace和live in the forest。

最后记一句喜欢的台词: 学校的意义不仅仅在培养智力上,还包括教会你怎样和人们交流和相处。

顺手拍了配乐单

 6 ) 逃离城市,做一个归隐山林的野人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

深夜12点,一名小学家长在班级群里问女老师:“睡了吗?”老师回答:“睡了,有什么事?”那名家长说:“你睡觉了,我闺女却写作业写到12点还没睡。”

随后这个挑事儿的家长被老师“请”出了班级群,但是却有很多人支持家长的做法。

其实像这种不满教育体系的家长有很多,有条件的可能会请家教,让孩子在家里自学;还有的可能亲自上阵,按照自己的教育理念辅导子女;更极端的则像电影《神奇队长》一样,将孩子们完全与社会隔离,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当然,就目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教育现状来说,很多时候我们没得选,那些敢于做出另类选择的人,往往也会付出不小的代价。

由黛布拉·格兰尼克执导,本·福斯特主演的影片《不留痕迹》,就探讨了在现代社会,普通人对于子女教育乃至生活方式的选择权。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对父女,他们像“荒野求生”类节目一样,长期生活在森林公园的帐篷里,靠采摘野菜、收集雨水为食,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们才会走到镇上采购生活必需品。

父亲的身份是一名退役士兵,他不仅教会女儿野外生存的能力,还教她如何隐藏踪迹,因为他们不想被外界打破隐居避世的生活,这也正是片名“不留痕迹”的来源。

影片并没有明示这对父女隐居的原因,不过随着剧情的发展,我们可以推测父亲是在服役期间患上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这导致他无法正常融入社会,并且厌恶一切现代化产品。

隐居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是静谧祥和。直到有一天,这份静谧被森林里的伐木工人打破,随后警察和志愿者搜索到他们的露营点,并且把这对父女带回了救助站。

救助组织发现女儿正是上学的年纪,于是对父亲进行了心理测试,以确定他是否有虐待子女或者反社会倾向。不过这些心理测试给人的感觉非常宽泛,恐怕正常人作答也会得出心里不健康的结论,这也是对主观偏见的一种讽刺吧。

志愿者还对女儿的受教育水平进行了测试,发现她的读写能力甚至强于同龄人。原来在隐居期间,父亲经常和女儿一起下棋、阅读,还会督促她做功课。

不过根据法律规定,女儿还是要到正规学校上学。于是志愿者把这对父女安顿在一个愿意提供住所的农场里,并且帮他们办理入学手续,以期待他们能够回归社会。

这对父女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给予了他们很多帮助,这些帮助虽然是善意的,却不是父亲想要的。

那个农场主对父亲说:很多人都幻想有你们这种生活方式,但是我很高兴能有现在的结果(指他们回归社会)。

本质上,农场主和志愿者们是慷慨的,他们不仅提供物质伤帮助,还带这对父女去教堂礼拜。女儿很快喜欢上了这个花花世界,还和不少同龄人交上朋友,而父亲依然厌恶现代社会。

有一次女儿离家晚归,她对父亲说:“如果我们有电话,我就可以打给你了。”

父亲则回答:“永远都有方法不通过手机联系。”

在农场生活的这段时间,父亲需要帮农场干活作为回报。这个农场的主营业务是种植圣诞树,就是将杉树修剪成整齐划一的造型,然后用机器打包运往各地售卖。

这份工作对父亲来说有着某种象征意义:在森林隐居期间,他周围的树木都是形态各异的,自由生长;回到文明社会后,他就和圣诞树一样,被迫与主流保持一致。

其实对于隐居者来说,他们避世的最大原因可能就是不想工作、不想参与经济活动、不想应付社交场合,而主流社会显然无法理解和尊重这一点。

农场里的生活当然不是父亲想要的,于是在一个早上,他和女儿偷偷溜走了,逃到了更远的北方森林。

父亲的计划并没有征求女儿的意见,女儿虽然继续和父亲流浪,却渐渐对这种艰苦的生活方式产生厌倦。

北方的森林更加寒冷,露营的条件更艰苦了,女儿差点被冻感冒,父亲也在一条小溪边扭伤脚,差点被冻死在森林里。

幸亏得到了森林附近一家好心人的帮助,于是他们就在好心人的房车里借住了一段时间。

等到父亲的脚伤痊愈后,父亲又想再一次的逃离,女儿则决定留下。

在以前的日子中,父亲从没有征求过女儿的意见,这一次,他终于明白:如果救助机构无权让自己重返社会,那么他也无权让女儿离开社会。

收留女儿的女人说,森林里有很多像父亲一样的隐居者,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采购一些生活必需品挂在森林里,让那些隐居者们自行取用。

和父亲分开后,女儿接手了这项工作,这成为她与父亲保持联系的唯一方式。

其实像父亲这样的消极避世者,在生活中有很多例子。

意大利文学家卡尔维诺写过一部《树上的男爵》,主人公因为与家人的矛盾选择在树上生活,他搭建了树屋,还学会了在树上打猎和取水,此生再也没有回到过地面。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荒野生存》,主人公放弃了优渥的生活,跑到阿拉斯加隐居,最终因为吃了一种有毒的植物,死于食物中毒。

有人说,这种生活方式很自由,返璞归真。

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断绝自身经济属性的“消极抵抗”。

其实怎样去看待他们不重要,重要的是尊重每个人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毕竟敢于对社会主流说“不”,就是一件很需要勇气的事情了。


本文为《暴走看啥片儿》特约稿件,作者大海里的针。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短评

难得全片保持着一种无侵略的中立性。先以雄性繁殖的海马来代独居的父女关系(项链,书本,橘皮),继而又用蜂巢呈现群居的一种可能,最后再用留置食品包裹传达尊重相异的生活方式;至此,各个方面都完整了,于是,末尾父女两人各行各路也如同林间漫步一样自然。

7分钟前
  • 刘浪
  • 还行

也许有的人天生血液里真的没有现代文明的基因吧,血浓于水的父女二人,在自由与现世之间的挣扎,令人困惑又同情,最终二人的的选择,更是让人心痛不已。两个主演表演太赞,小姑娘有成为下一个Jennifer Lawrence的潜质。

8分钟前
  • 饮歌
  • 推荐

又是一个灵气十足的小女生,Ben Foster演技更是没话说。同题材作品里的翘楚

10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以为会是一严肃版《追捕野蛮人》,结果弱化了“追”,放大了“逃”,后半段有意隐去了承载现代社会功能的追击者(不然哪会这么轻松),转而试图严肃探讨(在借助一定外力的条件下)离群索居的可能性,同时还埋了条父女关系演变的暗线(或者在某些观众眼里这条才是真正的主线),当然,如果注意力没放在这条线上,结局可能是温水煮青蛙式的冲击;拍得倒是非常认真,也不是说这样的事例不具有信服度,只是动机实在太牵强附会了,编导给父亲披上一层创伤老兵的身份就妄想糊弄过去也太低估如今观众的接受能力了,掐头去尾的拍法也够偷懒,结果企图靠只言片语建立起来的父亲形象也完全没撑住,倒是又见证了一位零零后戏咖的诞生。

11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与阿莉切·罗尔瓦赫尔相比,差太远了。

12分钟前
  • 把噗
  • 较差

这个故事有一万种变俗套的方式,但是都没有,结尾很心碎动人但同时也留下了力量。小女孩很灵,但父亲的角色更值得回味,让我想起瓦尔达的《天涯沦落女》。一个人的放逐或许根本不需要去寻找任何答案。看完Old Joy再看这部,对俄勒冈州的森林非常向往。

17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父女最终还是在融入社会和独善其身之间做了抉择。不论是社恐般的远离人群和普通日常,还是和人平淡地沟通接触,都没有所谓的不好的选择。影片致力于呈现边缘个体的生理以及心理状态,也探讨了回归社群的可能。女儿打开袋中文件,从影片给出的信息可以发现,那些文件并非身份证件以及别的重要文件,而是一些心理问答的暗示和报道社会问题的报纸。我们一定要感受到主流社会的情爱与归属,才能说明我们是安定幸福快乐的吗?当主流社群强制安排所谓的居所和工作时,也许他们并没有想过个体的感受,或者严重地说,他们直接忽略了个体存在的意义。

20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片子太棒了,无话可说。要吐槽的是,中文片名的翻译,此Leave非彼Leave啊,这意思是“别暴露”(信息量很大的!军人、野战、丛林生存、PTSD......),不是“叶子没有痕迹”……呃……

21分钟前
  • 王安安
  • 力荐

刚开始觉得只是美国独立电影那种大路货,就差半场离席了,然而小女孩演技像是显灵一般,成就了接下来一切微妙细节,就像森林里的呼吸,

23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和“神奇队长”一样都是反物质文明的丛林乌托邦题材,但女性导演用包容取代了对抗,给厌世的现代人留下了逃遁的出口。父女感情刻画得温柔而深厚,更重要的是彼此都学会了放手。小女主太灵了,真人比电影里还腼腆,才满18岁!

2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片儿不错,什么《神奇队长》之类的都应该跪着看这片儿十遍。细节很丰富,靠细节而不是说教讲故事,用戏剧化的对白表现父女俩对野外生存态度的转变。Debra Granik这个导演有两下子。摄影很好,色彩很鲜艳。20190226: 今天给一个项目做健康安全计划,查到野外露宿的内容,才知道Leave No Trace是美国一个致力于野外露营者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组织的名字。所以片子有可能reference了这层含义,从父女二人对野外生存的态度入手,探索两个人的关系,两个人的态度与Leave No Trace的精神有怎样的艺术上的呼应等等,我们又多了一个理解这部电影涵义的角度。

29分钟前
  • 小A
  • 推荐

♪ Oh and I, I know you must go, and I think I know why, but I don't know why ♪

34分钟前
  • Février
  • 力荐

导演替观众问了几次why?但他一次也没回答过

35分钟前
  • FlyDonkey
  • 推荐

住在公园就是无家可归,离群索居就会格格不入。关在笼里的驯马才可获得安全,修剪统一的枞树才能庆祝圣诞。用冰冷机器的提问定义什么是正确,剪有关梦想的贴纸畅想什么是未来。我们是藏在钢筋水泥后等待投喂的人,却视幕天席地的旅客为异类。我们都躲在面罩里怕被生活蛰,却从未试图获得大自然的信任。

37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Wish you every day get a beer to drink and a folk to sing

42分钟前
  • 桥山小野姬
  • 推荐

小身材大作为,于无声处直击灵魂!一个简简单单的故事,没有花哨的鸡汤,没有炫技的台词。退役军人父女远离尘嚣,选择一种自我孤立、自我边缘、自我放逐的简约生活,如此坚定,义无反顾。对于父亲的过往,以及心态,没有闪回,无从知晓,但恰恰这种提纯的手法,让影片更耐人寻味,仿佛一面谁都不忍心泛起涟漪的静水。更重要的是,每个节点都是反套路,一直到结局都如此让人唏嘘但合情合理——简约却不简单,年度佳作。

46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有的人他可能有PTSD,或者他干脆就不属于现代文明,而我们自大狂妄的人类,为什么又去给他们提供所谓的“帮助”呢,他们根本就不需要,更不用你来允许不允许,尊重同种生物的多样性,这是我看完这个电影最大的感受

50分钟前
  • 豆瓣逼我改名
  • 推荐

对大部分人来说,生活充满着理所当然。男主的生活离我们太远,但正因如此,我们得以照见自己的生活,得以发现我们或许不是方方面面地被给予,而是不同程度地被剥夺。深邃的森林安放着许多彷徨,男主的只是其中一种。看完片子,想到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一个归处,竟然也获得了一些安慰。一个另类而诗意的电影。

54分钟前
  • 任原
  • 力荐

在不影响其他人的前提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救助机构无权让男主融入社会,男主也无权让女儿离开社会。

57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还行

2018375 二星还行

1小时前
  • 多不利登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