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红

DVD

主演:高圆圆,李滨,姚安濂,秦昊,王雪洋,汤杨,王小凡,戴文燕,林源,孙庆昌,尤芳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上海话年份:200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青红 剧照 NO.1青红 剧照 NO.2青红 剧照 NO.3青红 剧照 NO.4青红 剧照 NO.5青红 剧照 NO.6青红 剧照 NO.13青红 剧照 NO.14青红 剧照 NO.15青红 剧照 NO.16青红 剧照 NO.17青红 剧照 NO.18青红 剧照 NO.19青红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像条蚯蚓的影片

同一小方狭窄空间里生活着的两代人,在进入各自悲伤、无奈的角色的过程中变得愈发无力。于我而言,影片主要讲述的就是这个。

也许是近来此类暗色调的片子看得过多,以至于对此生厌。而一再出现的残酷青春这一主题,众第六代导演似乎也形成了某种表达模式。虽说拍的是新片,却少能给人新鲜感。倒是每个遍体鳞伤的角色给观者以刺痛感。

并不认为影片的结尾是如何有力,更像是导演施出的小伎俩,也真正将整部片子变成了一条“蚯蚓”(虎头蛇尾尚未达到)。也许是我的错觉,《青红》看上去像是一部为了拍摄而拍摄的片子。无论是入围戛纳,还是电影局获批均为《青红》这枚“双面刀片”的利刃所向,唯独留给观众的是单薄镂空的身体。

 2 ) 父母决定儿女的命运,国家决定父母的命运

感谢中国一些电影导演,为我们记录下那些岁月,第五代第六代导演都做了不少,有的是记录(像顾长卫《孔雀》贾樟柯的乡愁三部)有的是还原(田壮壮的《蓝风筝》),王小帅的《青红》中,我第一次知道“支援三线”,在书上,在人们抒情的笔下,滔滔的口中,历史是多么宏大壮丽,而一个个普通人身上,历史又是多么具体而微。前年WHFY时,一句流传很广的话:时代的一粒灰,落在普通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青红》讲了几个上海支援三线家庭在贵阳山区的故事,以技校里的广播体操始,以80年代后期的严D终,讲述了上一代人在历史洪流里的愤懑后悔,新一代在青春期的迷惘与哀愁。片中青红的父亲老吴每天跟着女儿去学校和放学,不准她和男生交往,如果把他当成一个不懂得尊重孩子的总想着控制孩子的不懂教育方法的中国家长,就太肤浅了。在一次和太太的争吵中,他近乎歇斯底里的对太太吼:你一句对不起就过去了?(当初是太太积极进步执意要到贵阳来支援三线的),十几年,好,好,好,我们是完了,后悔也来不及了,正因为这样,我才更要把我们的孩子送回上海,不能在这里继续重复我们的生活。

我也理解他的愤怒和焦虑,住在深山里的上海人老吴,每天都努力的调整波段收听广播--人已经在这儿了,再不听一下就更是什么都不知道了。而且,他根据听到的消息对外部的判断也是准确无误的--将来就是一个只讲钱的世界。

他对青红的吼叫无疑是爱之深责之切,也是对过去的后悔与对未来的担忧,事实上他给家庭的安排也没错,十八岁的孩子的世界是什么呢?尤其是在这大山里,她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眼前的青春萌动就是生命中的一切,一双红色的高跟鞋就是她能理解的美丽与潮流的终极,情书就是她能感受的爱的终极。老吴明确的看到了未来,如果孩子就这样在这里结婚开始营营役役的生活,他就真的毁了她们的一生--因为当初一个热血的决定。但没人能理解他的预见,以至于最后他带着全家离开,奔向一个未知时,太太提出了离婚,女儿因为受刺激而精神失常,或许,他还是把儿子带到了上海,他儿子长大后回看,会感激他做的这一切。

幸福会在很远很远的地方吗?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珍珍决定和吕军私奔前问青红。然后她大胆的(也是因为她的父母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她)和另一个支援三线二代吕军私奔了,她们去了外面的世界,过了一些日子又被追回来了,吕军继续他不幸的早婚(因为把女方肚子搞大不得不娶了一个当地农场主的女儿),珍珍初恋梦碎跟着父母继续她在大山深处的生活,不同的可能是她不再梦想外面的世界,不再梦想美好的将来。

影片最后小根在严打中因为强建(可能都未遂)她被枪毙(导演好心的在大喇叭播放到小根的宣判时插了一声汽车的鸣镝,她们没有听到死刑宣判,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我觉得这部电影里的人物塑造都是非常成功的,沉默寡言的青红,将所有青春的心事埋葬,以割腕自杀未遂完成对青春和这座小城最后的回眸。老吴对中国发展形势的判断是正确的,离开三线建设的贵阳是正确的,尽管他太太会和他离婚,青红也留下了永远的心灵创痛,这是历史留给他们青春热血的烙印伤痕,老吴抓住机会做了人生又一个重要的选择,他们以后会过上更正常的生活。

留在小城里听邓丽君的珍珍也许也会回到上海,但娶了农场主女儿的吕军怕是回不去了(他父亲因公伤残),尽管在双卡录音机动感的美国流行曲的节奏里,他屁股扭的最灵活,抽烟的样子最酷,但他的青春结束了,人生的辉煌也结束了,三线建设像中国其它国家计划一样,拨乱了无数人的人生,像棋子一样将他们撒落在中国这个硕大的棋盘上,由他们自生自灭自求多福了。

大山深处的小镇上,朝雾初升,红色的高跟鞋踏在湿漉漉的青石板上,紧张,兴奋,甜蜜,嗒嗒嗒,正是青春的心跳,悠扬的口琴声是甜蜜而忧伤的,邓丽君替她们抒发着心声:

你曾经对我说过,
永远地爱我,
谁知道你的话儿,
都是在骗我,
你狠心抛弃我,
也不管我死活,
谁爱我谁爱我。

这歌曲抒发的正是青红和珍珍知慕少艾的青春期心情,也是支援三线的上海老吴们和他们又爱又悔的国家的纠缠。老吴强硬的改变了青红的命运,正如十多年前,国家改变了老吴这代人的命运。片尾王小帅献给他支援三线的父母们,他父母把他从贵阳带回武汉,他考上了美院,父辈的命运终于没有在他身上轮回。

 3 ) 十九岁时你有没有

第六套广播体操的声音拉开《青红》的幕布,在动作整齐不一的人群里,青红(高圆圆)处于镜头内的黄金分割上。虽然所有的人都穿着八十年代初极其地球的衣服,青红明亮得让你一眼便能注意到,直到镜头移开。

电影海报是这样宣传的:

 “第六代”导演王小帅“残酷青春系列”之青红

你十九岁时有没有爱过
你十九岁时有没有想过
你十九岁时有没有.........过

前两句废话,后两句不用大脑可以填入XX,用大脑便想不出啥啥(因为还没有看过)。而法版的《青红》海报则同贾樟柯的《站台》海报相似,不过题目不是Qinghong而是Shanghai Dreams。

在电影院播放的片头出现片名时,青红两字边便附着Shanghai Dreams,而随着故事进行,矛盾便是产生于这两者之间。青红小时便随支援三线建设的父母来到贵阳。父母带着理想以及国家给与的承诺在这么个偏远山区一呆便是十多年。父亲老吴念念不忘回去上海,认定那才是归属。在他眼里,自己以及荒废了这么多年,而子女再也不能像上一辈这样困在这儿,他们应该回到上海,回到大城市,回到繁华且有发展空间
的地方。老吴极为严厉的教育子女,特别是即将高考的青红,他盯着女儿,责骂她,不许她同厂里的本地人小根来往,他甚至胁迫当医生的老婆开假病条来阻止青红参加实习,从而灭绝女儿接触恋人的可能性。可青红连同她的弟弟,并不能理解父亲的这种想法(事实上,这种不理解是正常的,不讨论正确与否),他们并没有上一辈那样的Shanghai dreams,那些都是遥远不可及。而这些最终在王小帅的安排下变成了不可挽回的悲剧。

1966年,导演王小帅出生两个多月便随父母来到了贵阳。13年后,他又搬去了武汉。早年生活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同贾樟柯不同,王小帅一开始关注的是艺术家,比如《冬春的日子》、《极度寒冷》,而在这之后才转向城乡之间的联系同矛盾,这一次他才完全对准了自己小时成长的地方。虽然在今年的戛纳,王小帅得到了评委会奖,并在授奖时幸福状的说,今天是我的生日,青红在戛纳评价却是中下,还不如非竞赛单元金基德、伍迪·艾伦等人的作品。而让我拿《青红》同今年的《孔雀》、《世界》,之前的《站台》比,便是大大失色。有人说这片子内敛自省,这是对这部平庸作品的粉饰吧。在我看来,《青红》更像是王小帅对过去的一次回顾,对父母的一种致敬,并没有什么艺术或者商业上的追求。


#青红的亮色#

1.青红穿上小根送的红色高跟鞋满心欢喜,转身却发现父亲站在高处。在回家的路上,不管是湿滑的台阶,还是路旁的注目,或是身后沉默的怒视,都没有使她换掉那鲜艳的颜色。回到家后,她试图反抗留着鞋子,最终还是被父亲扔掉。而在后面,两支红色高跟鞋散在夜色下的泥土上,有点触目惊心。在片中,这双鞋字的象征不言而喻。

2.父亲去泡澡时遇到小根,便想作他的思想工作,两人赤裸地泡在干净的水里,一个侃侃而谈威逼利诱,一个忐忑不安沉默不语。在老吴大义凛然的话语中,光照在小根的脸上,明暗跳跃变化,他保持沉默,光成了他的语言。而这沉默积累的怨念,直到片子最后才爆发。

3.虽然高圆圆出演一个十九岁的学生显得有些老气,可她还是挺PP的,赞。

#青红的不足#

1.主题不清。虽然宣传这些一个劲的以十九岁的爱情作为醒目灯,可在这片子为父亲形象为依托的上海梦处处可见,在青红家,在小珍家,还有其他支援三线的人。而影片的结束亦表示献给支援三线工作的人们,更是暴露王小帅拍片的意图。而在爱情同“梦”,王小帅没有能很好的处理,青红是主角,父亲的形象却更突出,他简直是无处不在。

2.青红角色的软弱。青红作为主角在这部电影里有些尴尬,她始终处于比较无表情无发挥的状态。她有反抗的意识,却不强烈,表现在她并不想去舞会,最后同小根说话的口吻同父亲如出一则。她的割腕我将她归之于神志不清(在后面可以看出青红目光呆滞,不大正常),而非一种强烈的反抗。

3.旁支问题。在影片的中间,小珍占了不少的戏份,她的恋爱以及私奔使较长一段时间内青红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可青红又不是站台那般两段感情平行。而最后小珍回来仅仅用来安慰青红,对她的爱情结局却完全忽视,这一点又让我对王小帅不满,其实他完全可以让她消失后便不再出现。

 4 ) 小根

小根,大名樊红根,男,19岁,本地农民后代,技校未毕业。刚接替出了事故的父亲,进了山区小城三线厂冲压车间,农转非。

去那儿头两个月,领试工工资,除留给家里的吃穿用度,剩下的一个都没花,外加又吃了半个月馒头就咸菜省出来的8块,总算买下了那双来回看得商店台阶都快吐露皮了的红色牛皮高跟鞋。小根妈皮鞋都没穿过,更甭提高跟的了。小根家也没女孩儿。

买下这双鞋那天,小根是打家里出事以来心里最敞亮的一天,收工后就跟山坡气象站的篱笆外头看落日。后来,又看了星空。唯一可惜的是,想等的人又没来,还是找到从前一块儿念技校的哥儿们才送走了那双鞋。

小根真心喜欢青红。打技校二年级那年,头一眼见到那个留着齐耳短发,不大言语,眼神总好似怯生生的姑娘,就喜欢了。后来认识,知道了她叫吴青红,三线子女,两岁时候跟父母从上海来到贵州新建厂。青红白净,那双鞋她穿着一定好看。

再后来小根爸出了事,家里除小根没谁能出去挣钱养家了,还是车间主任找了厂长几趟,才批下个农转非名额,小根这才顶替来到冲压车间。

不上学上班了,能挣钱养家是好事。只是见到青红的机会少了。只能在收工后,到气象站在的那片山坡空地上碰碰,哪天青红要能闪开她爸的盯梢,说上两句话。其实,俩人平时话都不多,就是互相看看也好啊。
 
青红爸,组装车间吴师傅,上海人,三线厂里的一砖一瓦都是经他们那拨儿上海来的老工人建起来的,所以虽然也没什么学历职称,光凭这建厂的老资格,在厂里说话也够牛气。吴师傅脾气不好,不过据说他跟家时候脾气更不好,青工们都怵他。青红妈妈文文静静,不怎么说话,是厂区医务室大夫。青红要穿上白大褂,就是她妈妈年轻时候的样子吧。

小根喜欢青红的事,不知怎么让她家里知道了。所以自从这学期开学,青红被她爸爸管教得更严了,天天下课后,青红爸都跟路口等着青红,然后一路跟着她,一同回家。为这个,小根又有几个星期没逮到跟青红说话的机会了。他想青红,可想起吴师傅……还是天天在气象站的篱笆空地儿等吧。

皮鞋送出去的转天,恰好车间临时来活儿,收工晚。收工后没顾上回家吃饭,小根就绕到青红家那边的街角,心想万一青红会出来去小卖部买东西呢,问问她皮鞋喜欢么?

…… ……

要王小帅是女的,电影会叫《小根》么?看过青红高圆圆,对“女人”这一类目的认识又上了一个台阶:一些时候,只要长得够美,就够了。

 5 ) 青红,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名字

更多内容请关注个人订阅号楷威映画记(kaiweimovie)

随着三声象征意义的枪响,青红一家离开了生活了十几年的贵州,去了他们来时的地方——上海,而一些无法挽回的故事也将永远留给了贵州。 这可能是王小帅酝酿了很久的片子,就像贾樟柯的《站台》,是在拍《小武》的时候就准备好的故事,不知道王小帅会在内心里准备多久。对于习惯了文艺片的人来说,《青红》应该不算是最悲伤的电影。但对于没有习惯这样的故事的人们会觉得影片有些压抑。我曾让父母看了这部电影,他们都是52年生人,快70岁的人了。母亲一直说影片基本上是很暗的灯光,故事也这么伤感,她坦言不爱看这样的影片。可能他们更愿意在此时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样轻松的影片(此文写于2005年,“热豆腐”正是那时候上映),可是,我们生活中却没有那么多的轻松,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无比沉重。 王小帅在这部影片里,的确是比以往更残酷了一些。和青红一样的几个年轻人命运都不是很好。青红被小根强暴,企图自杀未遂;小根被警察带走(其实小根究竟死没死,也说不太清,因为在说完“房洪根 强奸犯”之后,就听到汽车的鸣笛,不知道是说了执行死刑,还是没说);小珍和吕军私奔又回来了。不管是像青红父亲这样严酷而封闭的管教,还是像小珍家里那样的放任,孩子的命运都没有走得太好。小根的身上可能没有太多王小帅的影子,而青红的身上也许正有着王小帅的偏执与反抗,青红的弟弟也有带有着创作者的观察视角,父亲和姐姐这两代人的故事和伤痛都看在小孩子的眼里。 当然,这不是一部完全描写年轻人的影片,父母那一代人的遭遇也是影响年轻人的关键因素。而青红的父亲又是一个典型的极端教育方式的代表,也是历史原因受到打击最大的人。处在那个时代的人,命运往往和当时中国大的时代和政治背景联系紧密。当个人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仍然发现自己是在艰难地挣扎,于是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的孩子身上。青红的大部分的记忆都是在贵州,而上海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不像父母还有清晰的来时路。而父亲和周围一样背景的叔叔们一直再探讨回上海的事情,也让青红的背景处在两个矛盾中。一方面,她始终觉得贵州这个地方才是自己的家,还因为,这里有她的爱情,虽然她一直都不敢和小根有太多的接触。另一方面,她周围的声音一直是提醒她要回到上海去。也就是在要回去的时候,小根强奸了她,让本来还未完全决定离开的计划,成了这一家人不得不选择的道路——回上海,把痛苦遗忘在这里。 单单表现青红和小根这一对恋人,也许不能更说明问题,于是小珍和吕军的恋情也成了另外一个和青红一样的个案,或是另一个关于那个时代青春的注脚。吕军带着墨镜梳着背头的样子,让人联想起“猫王”的形象。很明显,他是个四处游荡,被社会理解为“混混”和“小流氓”的那种人。这种人往往是被唾弃,尤其是旁观者,特别是他们父母那一代人。而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事情,吕军这样性格和社会状态的形成,与整个家庭和历史的环境是分不开的,他也有自己的感情世界。他也会在冲动时把貌不惊人的当地女孩“搞得肚子大起来”,这也成了他最严重的不可逃脱的罪责。和小珍的爱情才是他想要得到的。父亲逼迫他和那个当地的姑娘结婚,在酒席上,父辈们唱着他们熟悉的歌曲,一直唱到很晚,而在远处望着他们的吕军,却流着痛苦的泪水。 小根的角色其实一直都很隐蔽,在影片中没有多少语言,只有默默等待和吹口琴的行为来表现他对青红的爱意。就连买的红皮鞋也是偷偷放到青红的书箱里。两次说话(除去开头去鞋店的几句话),一次是青红的父亲在澡堂里和他“语重心长”地谈话,再就是影片快要结束时,夜晚和青红的会面,他把积蓄已久的话都说了出来。那双被青红父亲扔出去的红皮鞋也被他捡回来,拿在自己的手中了,说明一切都那样的与他背道而驰,都回到最初的状态。 青红一直是默默反抗着父亲的责骂,这一点小珍最清楚,她就说青红是那种嘴上不说,其实心里特别想做什么的那种。父亲越是逼迫,她越是要到外面去,即使冒着回来被训斥的下场。影片中没有什么女儿对父亲的大声回击,只听见父亲在那里吼叫,而青红只是静静地坐着,没有什么应答。当父亲把青红关在家里,不让她去实习的时候,她就绝食,仍然是无声的抵抗。父亲总是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有效的,但他没有想到,最后他会很愤怒地想去杀掉小根,或者是站在雨中,无奈地看着自己企图自杀的女儿被人们拉走送往医院,儿子站在门口呆呆地望着父亲在雨中茫然的神态。 王小帅近来的两个片子都是一个人来代表一类人或是一个时代的人。《二弟》反映了偷渡客的辛酸经历和不同寻常的人类困境,而到了《青红》,则在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身上实现一个创作者对一个时代的表达。不知道这之后的王小帅怎样把握他的创作,毕竟,在《青红》里,他已经对自己曾经经历的时代有一个并不简单的呈现。 2005-7-17 2005年初稿,2019年6月略作修改。

 6 ) 《青红》:80年代人的反抗精神

       中国的第六代导演较之之前的前五代导演有着很强烈的反叛精神,他们争取着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发言权。第六代的旗手之一的张元以《北京杂种》作为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年轻人的反叛的代表,而另一位第六代代表人物,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导演王小帅却以《青红》这个发生在80年代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迷茫,和对压抑生活的反抗。

    之所以写这部影片的感想,因为从个人喜好来讲,自己特别关注中国在社会建设时期被压抑并对我们今天高速发展的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那一代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的年华留在了中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在那个纯朴时代,结合以这样的故事,人性与政策之间的冲突,默默地承受与内心的反抗的冲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与震撼。这之中不乏那代人对知识渴望的《高考1977》(导演:江海洋)、下乡知青的人性的摧残的《天浴》(导演:陈冲)、娄烨遭禁的影片《颐和园》等,当然也包括王小帅的这部《青红》。

    这也是我所看的王小帅自《十七岁的单车》《冬春的日子》《左右》的第四部影片,我喜欢王小帅导演永远将眼光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变化,着眼于这些变化随之带来的一些矛盾冲突。正如他在上海电影节上的“发飙”,中国这样的电影人确实不多,在“河蟹”的大背景下,很多有“想法”的影片都得到了诸如娄烨那样的下场,然而这不得不说是中国电影的悲哀吧,至少是对电影艺术的发展没太多益处的。

    60年代大城市家庭响应国家的号召,到“三线”建设,开荒建厂,而远离家乡的他们却有着有朝一日重回家乡的愿望,影片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影片自始至终贯穿着这种渴望的反叛的精神,通过造型语言的表达,结合叙事,完成了一部非常不错的作品。

叙事
    影片开始处通过文字将时空定格在60年代的大背景下,而用传统的顺序的叙事顺序,展现故事。故事发生在偏远的地区,一帮来自上海“大城市”的昔日的年轻人,几个家庭在那个社会背景下的冲突。

    影片通过平行对照将社会背景下的两代人的经历贯穿起来。青红一家,父母因当年没有听父母的话来到这里,而今又很难再回上海,与当前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而现在对女儿的管教变本加厉的严格教育之间的冲突对比。在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这样做的原因和决心,并可以看到正如父母没有听当时长辈的话的现在得到的结果。另外,青红与好友小珍的对照,青红家庭严加管教,而小珍的生活自由,但却最终感情的不了了之的对比。

    人物关系上,编导的将父亲设置成大环境下的工厂工人,母亲是医院的医生,在父亲找母亲开假条的那场戏进行了贯穿,加剧了剧情的戏剧的冲突。

摄影
    本片的运镜多采用固定镜头,在镜头人物的转换上,也多采用快速的分切镜头。即便是运动,摄影机也是以极慢速的推轨镜头来表现,保证一种沉静,给人一种冷静观摩,引人思考。如,青红和小珍放学后青红不愿回家滞留教室、青红一家人吃饭两场戏等。在镜头的调度上,影片还多采用室内的远观镜头,导演经常在室内,演员的表演区在里屋,而摄影机常置于外屋,静观内屋发生的一切。如:青红因和男友交往而被父亲责骂的两场戏,青红不吃饭生病那场戏,及室外小珍和吕军私奔后爆发的顾家与吕家的争吵,也是采取的远观镜头。这样给人一种纪实的风格,镜头如同一个局外人目睹眼前发生的一切,记录现实的作用,给人以真实感。并最终引发人思考。

美术
    影片因为属于纪实题材,所以就是采用的原色调,后期没做调整。
    场景上,环境上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器物和环境,青红屋内,门口的镜子、体型较大的录音机、脚踏缝纫机、桌子上的毛泽东像,色调偏灰,整个风格简单朴素。青红的房间空间狭小,也暗喻了其在社会大背景下人性的压抑。

    服装上,青红多着色一件深红色的呢子大衣,发型也是一直的直发,和其对父母严加管教下的言听计从的性格相呼应;而其同学小珍,喜欢接触新事物,跳舞等,并后与吕军私奔,她的服装也多采用浅色调的粉红,发型也一直是卷发。只是在其私奔回来后服装颜色更趋稳定,发型也变得卷的更弱。这一切都是美术造型参与叙事。

音乐
    影片音乐上也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喜宴上唱的《革命永远是年轻》,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也充分体现了这批由大城市响应国家号召到“三线”地区参与建设的热情和其中透露出来的悲哀和无奈。另外音响上,影片也继承了一贯第六代的特点——广播的出现,这在章明《巫山云雨》及贾樟柯的电影都有体现。增强了影片的纪实性。影片多次出现李谷一的“我的生活充满阳光……”那首歌曲,也许是导演在告诉我们那些人性压抑的年代,人们虽然有些叛逆但仍然在寻找心中的阳光。

其他细节分析
    本片在表达体制下,人们的无法选择的无奈,进行了大量的着墨。
    影片开始的时候青红做的广播体操,那种呆板没有活力的运动,可以视为是影片的伏笔,是旧体制的暗喻,而这正是导演所要去打破的。影片之后切入另一个角色,青红的男朋友小根,这个世代扎根于农村的年轻人,也一直压抑在这样的体制之下,他在工厂一个个通过机器重复的做着零件,同样也受着这样大环境的压抑,却无法选择。

    影片小根等待青红的气象站在片中出现过多次,其中在一次他等待青红中的一个空镜,拍了气象站的不怎么动的风向标,这也表达在小根在等待青红或者说是青红父亲对他的态度,也是在等待“风向”。然而风向标却不仅仅是小根的等待,青红父亲等上海来的工人一样在等待,他们一直期待着能有一天能回上海,也正如他们所说,我们这一代就这样了,不能再耽误孩子了……
 
    另外,影片的另外两个镜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不让青红去实习,青红在家,镜头透过栏杆外拍坐在窗前屋内的青红,通过画面的分割,表达了也暗喻了青红内心的压抑与挣扎。其二是青红一家人吃饭那场戏,父亲正在跟全家说他终于做出离开这里回上海的决定,镜头缓慢的摇过屋内的每一个人,然后定在了前景的已经烧开的水壶上,这个场景和父亲的态度及内心的情感不谋而合。

反叛精神
    影片中的反叛精神一直贯穿影片始终,从如上文所说的青红做广播体操,小根用机器做零件……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在做着反叛,青红不顾家长的反对与小根交往;小根一直到最后也不理解为什么大城市上海来的就不能跟自己农村的结婚;小珍与不是大环境下精神导向的吕军交往并私奔的反叛;青红父亲与其上海来的工友对当前环境的反叛,急切离开这里的心情……然而这都是在中国特殊体制下的人们的众生相,人们想要有自己的生活一样,正如李谷一那首歌中唱的“我们的生活吧充满阳光”,对新生活的渴望吧。


    叛的精神要求体现中国的变化,和人民对于新体制出台的期待和期盼。我想到了贾樟柯在《小贾回家》中说过的,“我只想把中国当前的样子记录下来,拍真正的中国”,我很有感触,王小帅的影片何尝不是呢?体制化审批制度给中国电影的发展考上了沉重的枷锁,我们期待社会的和谐,但我们也要正视那些问题,电影不仅仅是主旋律的歌颂,更需要我们去发现,发现体会那些中国人内心细微之处的思想与情感。

 短评

冲着高圆圆想看。这片告诉我们:1.约会强奸通常是强奸案中比较高发的;2.挨了强奸要及时报案,惩罚犯罪分子人人有责;3.时代不同,新潮的傻逼青年们都抽烟喝酒一个逼德行;4.教育子女要讲方法,要怀柔。PS:李滨这个演员每个片一个表情,演技太差;迪斯科青年秦昊以后演了春风沉醉的夜晚

8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慢慢的我就越来越理解父母了 在这个已经不那么叛逆的年龄看这部片子很值得。有好多感慨 总结两句话就是 要听父母的话有时候有分歧就慢慢斟酌 & 很多男人都是道貌岸然的。

12分钟前
  • 不说
  • 推荐

执意要逃离小山沟的父亲和满意于现状的女儿开始了大战。里面的那段口琴是汤尼作曲的《南海姑娘》,那段露天电影的片段是一部叫《阿西门的街》的日本片。《南海姑娘》在岩井俊二的《燕尾蝶》中被小林武史改编得气势恢宏,根本就让人想不到。相当令人惊讶。

1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此片的亮点在长镜头的调度和最后的声音蒙太奇,当广播念死刑犯的时候,正轮到小根的时候,声音被车的引擎声盖掉,使观众对小根还有一丝希望,但最后的一个大远景,青红回上海的车行走在贵州乡间的小路上时,大大的远景配上响亮的三声枪响,构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最后的枪声无疑是此片的亮点。

20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推荐

就像青红这个矛盾的名字,电影中充斥着各种矛盾.时代的矛盾,家庭的矛盾,爱的矛盾.爱情在这种环境下只会有个悲惨的结局.P.S.这片子尺度这么小恐怕是因为高圆圆演的吧...

21分钟前
  • Printf("紅")
  • 还行

1、看青红的爸管这么严一般就猜到后面会发生啥事儿了。2、高圆圆演学生本身就是失效的,她是我见过唯一一位再年轻也没有学生气的女演员。3、李滨总算把单车里未竟的犯罪故事给演完整了,憋坏了。4、青红他爸是那种我最讨厌的爸,在家沙文主义,在外无能为力。自己走的错误人生非要子女来埋单。

26分钟前
  • 昆汀的影子
  • 还行

那个话说 我外公外婆就是从上海去支援大西北的三线职工 看的时候妈妈有很多感慨 妈妈说很真实...

29分钟前
  • ishine
  • 力荐

3.5 三线文革三部曲之一。从头到尾都用好读的隐喻(明喻?)书写,尤其家庭和政治的勾连部分。王小帅和娄烨差距太大了。

31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爱情在一个强权的时代是狗娘

36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7/10。片子讲的是个人意志与某种权威发生抵触,父母那辈的满腔热血变成被历史绑架,他们来这里只是混日子总有一天要逃,不想孩子和这里人接触而要带她过新生活。用物品指代(红高跟鞋)来勾勒男女主角的遭遇,然则主线是塌的,剪喇叭裤、破坏舞会、写信私奔、家长开会聊离厂等乱七八糟的事撑不起内核。

37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从平淡中要咂摸出人生的滋味 年轻还是做不到啊

40分钟前
  • 🌊🌈♐
  • 还行

2.5 / 比《地久天长》好点,至少前一个多小时更朴素平实,也抓住了一些超离的恍惚时刻(但转瞬即逝)。不过整体依然过于王小帅了,观众除了被小帅式铁锁链剧本和强硬的演员表演牵着走还是看不到人物的内在。所以根本不能算情节剧,最多是无内容的情节剧流程展示。插入的方言就和各类时代元素拼贴一样强行说服着观众:“我拍的可是现实主义。”不过可以感觉到拍摄的心境和《地久天长》还是不太一样,这部还有些稚拙的热情,后者则几乎是在娴熟精密地操弄。

43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王小帅的问题在于,他从来握着一个能八十分的题材和故事,可是最后却只能处理成六十分,欠缺的也许就是所谓的艺术家的灵气的问题。

48分钟前
  • 阿树
  • 还行

一般凡是涉及到文革,农村或上山下乡题材的片子我都有冲动给五星。。。。。。。。 = =

49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青红是个历史的符号,在她身上发生的事情曾经在中国的那一代人很多人发生过。他们的父辈曾经为了信仰背井离乡远离城市来到乡村。很多年以后,热情渐渐冷却,现实无情的打击着这些曾经的热血少年,于是思乡的情绪蔓延起来。青红这个女孩与小根的青涩爱怜,与这个大时代格格不入,他们之间的障碍不仅仅是青红的父亲,而是上海到贵州的距离。小根的爆发以伤害青红为价,得不到我便要毁了你,充满自卑感,这便是他这个人物的可怜之处。而青红不只一次的说,贵州便是她的家,父亲却在灌输着她不是这里的人,她茫然无助,找不到自己的根。

54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很悲剧的故事,奉献青春却被时代和政策抛下的一代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却让他们更加迷茫。但整个故事似乎缺了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是青红和小根的爱情,导致她的叛逆和父亲的暴怒都显得有点没来头。当然还可以多讲讲工厂改制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下海等等细节。。。秦昊十分亮眼,简直中国约翰屈伏塔😂

56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反正为了你好,不管青红皂白。中国式父母,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悲剧。

5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依旧聚焦时代悲歌中的小人物心酸,结局一如既往的忧伤。故事如果以小弟的视角展开也许会很有趣。事实证明年轻气盛时做的很多与父母背道而驰的决定大多是错的。在那个穿喇叭裤,留鬓角都是风潮的年代,学校反倒是有远见卓识的。秦昊虽然出场短暂,但如有神助,让人印象深刻。

1小时前
  • Se7en丶小七
  • 推荐

一般 觉得这个题材应该是表面平淡但是内在很震撼你的那种 但是这个表现的还不够 音乐用的也不好

1小时前
  • 嘉沐難再續.K
  • 还行

王小帅讲不完的三线故事,那就是青春的烙印。一个故事讲了很多遍的话,那最初讲的时候就是最深情的时候。一代人被压制的青春,时代与父权轮番上阵,个个遍体鳞伤。

1小时前
  • 津五渡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