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

已完结

主演:李雪健,吴兰辉,郭伟华,马少骅,邱国强,郭峰,赵汝斌,张立君,张辛元,张树海,成梅,王刚,赵宝刚,尚雨立,俞立文,蒋宝英,姬晨牧,于梦,吴喜千,张金玲,马洁,姜黎黎,潘沙泉,邢建昆,朱秋鸿,王琪,韩颖,李晓明,张永经,李从仪,孙聪淇,吴尔扬,贾大中,牛飘,王福友,肖驰,张力维,张铁铮,薛白,陈燕民,冯小宁,雷震,鲍烈,李耀华,马星跃,张平均,薛勇,宁小志,马丁,高桐林,姜姗,张宇菲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8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剧照

李大钊 剧照 NO.1李大钊 剧照 NO.2李大钊 剧照 NO.3李大钊 剧照 NO.4李大钊 剧照 NO.5李大钊 剧照 NO.6李大钊 剧照 NO.13李大钊 剧照 NO.14李大钊 剧照 NO.15李大钊 剧照 NO.16李大钊 剧照 NO.17李大钊 剧照 NO.18李大钊 剧照 NO.19李大钊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革命者:比隔壁要好

今天跑去看了同为建党100周年献礼影片《革命者》,我的最直观看法是:比隔壁《1921》要好,《革命者》从电影角度上真的感染到了我,私以为,这是近十年来,明星云集类的主旋律影片中,最好的一部。

过去类似的明星云集主旋律影片,最大的问题其实并非演员驱动大于角色驱动,致使故事乱如麻,有一遭没一遭,而是那些电影们几乎没有想清楚,究竟想要表达什么,以怎样的方式去表达,最终仅仅是完成了任务一般,让一部电影沦为一段历史走马观花般介绍PPT了。

电影《革命者》中的参与明星也不少,甚至也有些演员浮于角色之上,但整体对剧情对故事的影响甚微,在能够接受范围之内。我看《革命者》最大的惊喜是什么呢?是它的不一样,它真正是作为一部电影出发的,有自己的核心表达,讲述逻辑,整部片子有取有舍,最后也能够通过故事的讲述,让观众的情绪提振起来,当真是不容易的。

故事始终以革命者李大钊为题眼,电影核心分为两条线,一条线以38岁的李大钊被北洋政府抓捕,最后处以绞刑为正序讲述,一条线则经由正叙讲述里的几个核心节点,而辅以几则篇章,补充了以李大钊同志为核心的相关革命事件及关键人物等,最终两条线交织,交待结局,电影以这样的讲述方式,非常立体的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伟大的革命者李大钊同志,同时也展现了那个年代革命先驱与黑暗年代斗争的艰难缩影。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走上绞刑台,慷慨就义,时年38岁。历史课本里短短一句话,背后是这位推动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先驱的一生。

我愿以几个关键词概括电影《革命者》中的几则篇章,而这概乎也是影片想要传递给观众的核心价值。其一:良心,这一部分主要经由彭昱畅所饰演的张学良视角,讲述了一段李大钊的往事,1917年,俄国暴徒在租界枪杀中国报童,少年血性的张学良全程目睹,看着李大钊联合社会各界劳工力量,共同呐喊施压,在租界与俄国人据理力争,最终得到正义,此一段是李大钊其人身上为民请命的良心。其二:信念,这一部分则主要描述了蒋介石与李大钊的对立,1927年,正是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直接导致了李大钊慷慨赴死的结局,通过蒋介石的视角,电影回顾了1923年到1924年李大钊极力推动国共两党合作的事宜,两相对比之下,更显李大钊心中革命的信念。其三:斗争,电影在这一段里着重讲述了318惨案,1926年3月18日,北京群众五千余人,在天安门集会抗议,要求拒绝八国通牒,李大钊负责主持工作,引导斗争,北洋政府下令开枪,死伤数百人。其四:同志,这一段描写的是李大钊与陈独秀两人深厚的革命情谊,彰显的是共产党人盟友、同志的精神。其五:传承,电影在这一段里,则主要展现了李大钊与毛泽东二人亦师亦友的关系,毛泽东总有问题请教李大钊,李大钊总能从毛泽东身上看见希望,他们二人,是革命精神的传承,是共产主义斗争的传承。最后则是相信二字,李大钊哪怕自己粉身碎骨,也相信终有一天革命将功成,同样,工人、农民、士兵,无论出身如何,那些电影里所展现的革命者群像们也都相信。

良心,信念,斗争,同志,传承,相信,电影看似混乱,故事的讲述里,又是插叙,又是回忆里夹杂回忆,年代时间也飘忽不定,相信总有一部分观众会看到云里雾里,但其实这部电影的结构无比工整、妥帖,都在这六个词里,电影以六大段落讲述故事,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极为立体的李大钊其人其形象,以及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革命者精神。因为有良心,所以有信念,因为有信念,所以要斗争,因为同斗争,所以有同志,因为有同志,所以能传承,因为能传承,所以愿相信。

片子当然也不是毫无毛病,《革命者》让我最不喜欢的,就是通篇情绪都太满了,配乐几乎从未间断,电影结局时,拉情绪的段落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是有些月满则亏过犹不及了。但不管如何,《革命者》都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认为近年来最好的主旋律电影了,比隔壁的《1921》好太多了。


题图:《革命者》海报

你还可以:

1921,一般般

“你给我呼呼了,很舒服”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点赞赞赏转发到朋友圈,你的鼓励是我的动力,你的沉默会让我也沉默。

永远年轻,永远要对世界发问,如果你有问题,

请点击:所有人问所有人

原文来自我的个人公众号:突突 isTukTuk

 2 ) 难得的一部充分调动视听创作语言、红色又不太晃眼的赞美诗

先抛开意识形态,《革命者》值得影迷去影院去认真看。。。

非常非常高兴,徐展雄导演第二部作品在导演视听上有了巨大的提升,第一部是叙事格局超出驾驭能力+被过度删减改台词,最后变成了一部残缺的作品,所以很难评价徐展雄的上一部导演作品。。。

但是在这一部中,他反而因为意识形态的某种确定性前提下,因为可以充分调动创作资源,反而在导演视听表达上找到了自己的一方“自由天地”(绝对的自由就不聊了哈[捂脸]),然后在这部电影里呈现出大量非常电影化的处理,完成度也很好,非常难得。。。

印象最深的是光影的处理,具体说就是“移动的边界线”,黑暗与光明的分界线、移动感、大反差,从第一场矿难的戏,到最后一场,我认为这个影像风格坚持了下来,非常难得。。。

所以看到很多出光影在人物和场景里移动的拍摄方法,当然这是对大时代背景与视听语言的暗合。。。

徐展雄不知算不算影迷导演(不是贬低,昆汀就是最厉害的世界级的影迷导演),就是从这部《革命者》里看到很多视听表达从经典艺术作品的来源,比如我能看到图二这场戏画面构图对米开朗基罗的致敬,还有一场戏像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当然哈哈镜追逐一场也能联想到很多主流商业区的处理方法。。。

还有因为全片是顺序、插叙和倒叙混杂在一起,包括颠倒切,整个剪辑思路也是依据人物内心情绪的诗性散发,而不是循规蹈矩的流水账,如果是平时,这种叙事剪辑思路对普通观众一定是挑战。。。

但是,赶巧儿,我猜买票来看《革命者》的,一定大概率已经家里刷完了《觉醒时代》,或者刚刚看完电影《1921》,如果你按照《觉醒》👉《1921》👉《革命者》这个顺序进行观看,哪怕你对1915-1927这12年的历史之前完全是小白,你也能通过前面两部作品,快速了解基本历史框架,然后再看《革命者》,就不会有任何理解障碍。。。

当然还有一些为了巧妙处理剧本来回跳跃的时间线的导演手法,比如转动的火车站钟表盘,褪色的海报,还有视效呈现的机械表内部来快速表现共产党成立早期全国各地紧密的咬合关系等。。。

很多细节处理,我不知道是剧本层面就已经处理好,还是导演层面在不断加码,理论上,作为电影创作,各部门主创发挥一流,也依然要很大比例归功于导演,因为至少要思维特别清楚,才能真能发挥出创作的合力。。。

所以作为第二部导演作品,徐展雄至少这部作品体现了他跟众多一线主创合作,特别是监制、制片团队彼此的高度信任,才能呈现出这种品质吧。。。

其中有一场戏印象深刻,李大钊和工人们在一面巨大巨大的天幕感觉的红旗下游走呐喊,大家手持着锄头等工人的工具,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样在用视听拆解党旗的,很有意思,那场戏的镜头调度也异常精彩。。。

还有,必须得说张颂文牛逼,全片都是他的各种大段独白,果然继续是“大段独白专业户”,稳稳接住,太厉害了。。。

在我心里百变张颂文,应该是我个人2021年的年度男演员,非常佩服。。。

最大惊喜,表演方面是韩庚的蒋介石,没什么,就是年纪大了,依然表演的层次就出来了,男演员,就是不要怕老,霍普金斯不还依然影帝级表演在第一线呢嘛。。。

最后,要说应对现实当下的创作的建议,我能想到的就是很可能要重新观看前苏联经典电影,从《雁南飞》《士兵之歌》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一系列当年前苏联的电影美学。。。

理论上对现在主旋律影视创作应该是一个绕不开的学习参考。。。

因为目前整体几部主旋律作品连续看下来,视听很多还是好莱坞传统视听风格为主导,可能需要一些新的思路,一种是东方传统诗性的审美,一种就是真正强悍的前苏联经典电影的美。。。

总之,我对纯从好莱坞汲取营养,对于应对当下的中国主旋律创作是存疑的。。。

结论:推荐观看,难得的一部充分调动视听创作语言、红色又不太晃眼的赞美诗。。。

 3 ) 一朵美丽的白莲花

不说这是李大钊,我还以为是民国白莲花外传,够圣母够纯情就是不够革命。

看完最大的感觉就是一旦所有帮忙的人不在,主角就立刻束手无策,啥都不会干。比如煤矿事件,本来倒叙就看得人一头雾水,然后主角几句话就煽动工人反抗,这就罢了,结果反抗的方式是躺铁轨?我看不懂,这是在赌洋人心善不敢往人身上碾吗?工人躺铁轨的时候主角去了哪里?合着就煽动别人闹事自己躲在后面呗?后面的三一八惨案中也是类似。对面军警明明有枪,结果偏偏无脑上前冲,真就赌对方不敢开枪?好,你说热血青年悍不畏死,要的就是赌命,那为什么军警开枪的时候主角不在现场?要知道,虽然当时主角被打到头后为人所救,但军警开枪的时候他已经站起来了,说明他其实是可以行动的,但他就是站在窗边看着进步学生一个个死在军警枪下,一点表示都没有。面对枪林弹雨,学生们还在反抗,还在自救,但凡主角能表现激动一点,不说扑上去救人,哪怕喊几句快跑也行啊!但没有,一点都没有,主角就这样冷静地站在边上看一地死伤,然后得出结论革命必须要有武装。说实话,医院里任何一个学生都伤得比主角重,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主角只负责嘴炮输出,全无半点策略,对学生用完即弃,没有一点人性情感,整个人物犹如空中楼阁,让人怎么共情?起码陈独秀还知道冒着坐牢的风险亲自去撒传单,这主角做什么了?说要深入群众,就是穿得干干净净地去搭草棚?学农下乡都比这辛苦吧?确定不是去给农民兄弟添乱的?然后莫名其妙就在乡下宣传干革命,举红旗,还一呼百应,好歹给个像徐阿晨一样的由头吧?那个年代目不识丁麻木的中国人要真这么容易被人煽动的话,革命会这么辛苦吗?真的,太奇怪了,感觉就是两嘴皮子一碰闹革命,而最关键的最能体现主角气节的被捕的段落却没有。审讯审了个啥?看着也没怎么被用刑啊?最后赴死的时候每个人看起来都比主角糟,尤其还有个女同志,看着让人揪心。本来还以为她至少会有个名字,以体现胜利是由千千万万的革命者用生命换来的,结果愣是没有。主角的回忆里明明是两个女儿两个儿子,为什么片头是三个儿子?小儿子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吗?

主角真是人生处处皆外挂。孙中山、陈独秀、二十八画生等自不必提,每个人都在倾尽全力配合主角做事,为主角的梦想付出自己的一切。就说李庆天,看完全场也没发现主角带给他什么影响。你说两个人有前缘,但澡堂那段不是也什么都没发生吗?就是庆子送了碗饺子,两个人唠上了。难道庆子是因为看出此人与其他乞丐不同,所以故意来攀高枝?本来人物一开始登场的时候还以为是个真反派,结果特写一拉近,嚯,这圆润貌美的侧脸,压根和其他看守不是一路的,革命者无疑了,所以美貌果然就是正义啊!另外还有白客演的小偷,初登场是三一八惨案,你说被主角的演说激励去救人也就罢了,但他怎么又半路杀出来一段偷药的回忆呢?看不懂啊!这是什么很重要的人物吗?

总之本片各处都是奇奇怪怪的地方,看得出导演要去突出主角的高大上,但就是感觉哪里怪怪的。当然,本片也并非全无亮点。首先徐阿晨事件在所有段落里拍得还算比较理想。虽然主视角来自于唇红齿白软萌可爱的张酱(?),但因为起承转合相对完整,实属唯一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观感迅速提升。至少工人协会联合起来罢工请愿的片段堪称一大泪点,果然人民才是最大的。其次就是韩庚演的反派。尽管电影里看不出反派反对两党联合的动机,让反派和主角的无脑赌博显得很突兀,但那种阴鸷诡谲似笑非笑的冷漠还是让人眼前一亮。起码一个能给正派带来巨大死伤的反派就应该是这样残忍的。

总而言之,两颗星不能更多了。我可以接受原创革命电影,但和李大钊这个人物应该没有太大关系。

 4 ) 革命者观后感

剪辑很乱,看上去很累,一下回忆一下现实一下正派一下反派各种穿插乱入。

整个故事背景几乎啥建立在你对李大钊很了解的情况下推动的。

人物角色的年龄差距也太大了,佟丽娅,演四十三点大钊夫人,看上去最多三十,你会觉得她比李大钊大5岁?韩庚,演四十岁的蒋介石,看上去最多三十二......

整个故事推动还得靠旁白字幕。

除了张文颂李大钊的形象,其他没有一个形象是贴合的,李易峰不靠发型谁能猜到他演的是毛泽东?

能看出张文颂对于这个戏演的很上心很用力,然而有点用力过猛不够自然,群演看上去就很出戏...

虽然知道觉醒年代是电视剧,能够娓娓道来,把每件事情都叙述清楚,电影只有这么长时间,但是两个小时的时间也不短了,这个剧情就看的人很急,看了个把小时还没看到重点一样,里面的人物还让人有点跳戏,看到俞灏明,这个形象让人一下就想到杜明礼,看到秦昊一下想到张东升,太多的人物不靠发型根本不知道谁是谁。

最后提一嘴,这个李大钊的胡子有一点点夸张

 5 ) 革命者,生于青春,死于青春

电影从李大钊被捕后囚禁在京师第二监狱讲起,彼时距离他的死亡仅仅还有38个小时。

影片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不断的插叙,采用不断闪回的方式,讲述了李大钊先生人生中的几个重大时刻,从“南陈北李建党之约”,到三万人参加的开滦五矿联盟大罢工,再到被段祺瑞政府血腥镇压的三一八惨案等等重大事件,讲述了他与张学良、蒋介石、孙中山、陈独秀、毛润之等人之间或敌或友的纠葛往事,从父亲、丈夫、师友、对手等多重身份和社会角色的八个人物角度,像拼图一样,逐渐把李大钊这个人物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看过后不仅仅知道李大钊先生为何而死,也会更了解李大钊先生到底为何而生。

屏幕光影里的守常先生不再是一个印在历史书上的名字,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革命者》从营救李大钊这一事件入手,将整部电影的故事与情境浓缩在两天时间之内。张颂文老师浸入式的表演,让我们看见一个革命者的故事。在《革命者》里,李大钊先生不再仅仅是一个为了革命事业英勇就义的英烈,电影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片段把那些关于革命者的历史记录,一点点地还原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守常先生的故事带有人间的温度和烟火气,他对小小报童的怜惜,对学生的爱护,与妻子相互扶持的家庭温暖,与孩子们之间的父子情感,与毛润之等人的师徒情谊,与陈独秀惺惺相惜、共同建党的革命情谊,都在这两个小时的光影中表达了出来。

电影看到最后,一张慷慨赴死的脸,深深地印在了脑海里。

而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人,却被无情杀害了。

李大钊为什么会被杀死

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在北京看守所被绞杀,时年仅仅38岁。

第二天北京晨报刊登该消息时称“前日方传军法会审尚未正式开庭而昨日下午党人二十名已被绞决矣,警察厅早为预备二十具棺木,所有棺木均暂停下斜街长椿寺听由家属戚友认领,计自二时至五时二十人始处刑完毕,首登绞刑台者,为李大钊。闻李神色未变,从容就死。”

李大钊之女李星华在《回忆我的父亲李大钊》里提到“刽子手们对别人只施刑20分钟,而对他施刑长达40分钟之久。”

在死之前,李大钊曾提笔写下了《狱中自述》,其中写道,“舍我一人,而救千万人,虽死无悔。”

作为中国革命的先锋和领路人,李大钊是革命人心目中的精神领袖,他被捕入狱后,各界知名人士纷纷出面说情,努力进行营救。号称民国人脉第一人的杨度变卖家产“毁家纾难”地进行营救,杨度在营救中赞同北方工人劫狱的计划,但是李大钊坚决反对。北京国立25所大学的校长发布书面说明请求,同时又委派代表与张学良接触,希望能取宽大主义,一并交法庭处理。章士钊也出面游说奉系军阀的杨宇霆向张作霖说情。张学良也跟张作霖说,杀了李大钊就会招致天下骂名。

尽管社会各界不断呼吁对李大钊从宽处理,但奉系军阀依然没有放过李大钊,相反,而是迅速地以“意图扰害公安、颠覆政府,实犯刑律之内乱罪及陆军刑事条例之叛乱罪”的罪名绞杀了李大钊等人。20人从提审到宣判用时两个小时,从公布“罪状”到执行也仅两个小时,不容许上诉,执刑时残酷地使用了“三绞法”。从入狱到判刑仅仅用了短短的22天,从宣布“罪状”到执行死刑,更是刻不容缓。

张作霖为什么一定非要绞杀李大钊不可?

1)两人积怨已久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段祺瑞为首的北京临时政府,而后向孙中山发出邀请,北上共商国事。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背后也有李大钊的功劳。李大钊擅长做统战工作,注重改造旧军队,使他们倾向革命。冯玉祥与李大钊在辛亥革命时期就已结识,而后又建立了深厚革命友情,在李大钊帮助分析利弊、力陈利害之后,冯玉祥毅然转向支持南方革命政府。冯玉祥就曾深有感触地讲过“教授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1925年11月23日,张作霖手下的干将郭松龄由天津带兵13列车赶赴滦州倒戈反奉,并致电张作霖,要求其下野,让位张学良。郭松龄曾出兵一度占领了锦州,逼近张作霖奉天老巢,虽然随后张作霖很快将郭松龄镇压,但这一事件给了他沉重打击,而成功策反郭松龄的恰恰就是李大钊。萧裕声在其著作里这样写道:“李大钊亲自作郭松龄等奉军将领的工作,联络他们参加反帝、反奉战线。”

冯玉祥反奉、郭松龄倒戈给了张作霖以沉重的打击,他对李大钊及其领导的共产党恨之入骨。

2)蒋介石的推波助澜

李大钊死后,北京《晨报》在其4月29日报道中提及:“最妙者,闻南方某要人亦有电致在京某人,主张将所捕党人速行处决,以免后患。”而这其中的“南方某要人”毫无疑问就是蒋介石。

蒋介石占领南京建立了临时政府,汪精卫此时尚在武汉,仍与共产党合作中。作为北伐军的总司令,蒋介石的位置并不稳固。在国民党大会中,左派已经隐隐占据了上风,得到了苏联支持后,更是几乎压倒以蒋介石为首的右派势力。而当时苏联五大元帅之一的布仑将军,早已在北伐军中隐姓埋名后辗转成为了前线总指挥,在北伐战争中苏联势力不容小觑。

北伐前,蒋介石制造了“三二〇”中山舰事件,打击排斥中共的力量,夺取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权。在北伐途中,为了控制国民党中央,排斥汪精卫,蒋介石曾在南京和南昌之间有迁都之议。对此,远在北京的李大钊亦有所觉察,并提出疑问:“国民政府定都何所,中外观瞻所系,岂能朝令夕更,视若儿戏?……如果不为一时军事上必需,即介石同志及总司令部亦宜坐镇武汉。”

一步步打压共产党的力量,蒋介石自己也从革命党人逐步蜕变成了新军阀。1927年4月12日叛变革命后,蒋介石更是加紧与张作霖联系,意欲除掉李大钊等革命者。接到蒋介石的一纸电文后,张作霖毫不延迟地进行审判定罪,当天立即处刑。

就这样,新旧军阀一起联手杀害了李大钊。

3)中东路事件

作为东北的土皇帝,任何企图染指东北的势力都被张作霖视为敌人。

满清年间,沙俄曾在东北修建了中东铁路,这条铁路是其控制中国东北的大动脉。因为种种历史原因,苏联并未完全落实《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及声明书》。在北洋军阀时期,原本满清签署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均被废除,但中东铁路的路权一直未被有效的回收。因双方利益之争,1925年张作霖逮捕了苏方派驻的中东铁路局局长伊万诺夫,双方关系进一步恶化。郭松龄倒戈期间,苏联把持铁路对张作霖进行要挟,让张作霖大为恼怒。

长期在北京主持国共两党在北方的工作,李大钊不仅是“赤党党魁”,更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代言人,与苏联素来不睦的张作霖,自然不会对李大钊手下留情。

对张作霖来说,绞杀李大钊可谓是一石三鸟,不但打击了想要与南方革命政府合作的军阀,还能向蒋介石示好,还铲除了苏联在中国的势力。

革命者的青春,永远都在

在那个黑暗残酷而又热血沸腾的年代,对李大钊来说,革命事业中最重要的人,无疑就是陈独秀。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更名为《新青年》)。在创刊号上,陈独秀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宣告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仍在日本的李大钊立刻撰文呼应,这就是传颂至今的佳作《青春》。在《青春》一文中,李大钊激情表达了他“背黑暗而向之光明”的心愿,“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他在《青春》里是这么写的,最后也是这么做的。

1918年1月,李大钊接替章士钊任北大图书馆主任,并兼任教授,与早已在北大任教的陈独秀成为了同事。在北大共事期间,陈独秀与李大钊团结了一大批先进分子,进入其创办主编的《新青年》杂志编辑部,组成了新文化运动阵营。1919年5月4日,在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的携手领导下,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

1919年6月,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传单被捕入狱,李大钊立即展开营救行动。9月16日,经过努力营救,北洋军阀被迫同意陈独秀保释出狱。1920年初,京师警察厅准备再次逮捕陈独秀。李大钊得知后,决定亲自护送陈独秀出京。彼时恰逢北方收账时节,李大钊雇了辆骡车,装扮为收账先生,让陈独秀坐在车内。为了避免陈独秀南方口音的暴露,李大钊出面办理了沿途住宿等一切交涉的事宜。在这辆雇来去天津的骡车上,陈独秀与李大钊“商讨了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这就是后来传为美谈的“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故事。

岁月漫长,悠悠百年过去了,江山早已为之色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彼时当年下令处死李大钊的张作霖早已被日本人炸死在皇姑屯,而当初要求严惩他的“南方某要人”蒋介石早已兵败如山倒,只能退守在台湾岛,而李大钊死前念念不忘的“三十年后,必是赤旗的天下”的理想已经由他的学生毛润之实现。

守常先生已逝,但革命者的青春永远都在。

21世纪的我们,活在了革命者的理想中,而守常先生则永远地活在了我们的记忆里。

 6 ) 最好的题材,毫无诚意的剧本,力有不逮的导演,几乎全军覆没的演员

我最近极其爱国、爱党。

《革命者》在微博上、豆瓣上的宣传可以说很尽力了,观众自发唱《国际歌》、张颂文老师的采访、以李大钊先生为主线的故事,这些都让我对这部电影非常期待。

然而昨天看过之后,失望到极点产生了一股怒气:别夸了!我党革命之艰难,李大钊先生的伟大,甚至张颂文老师个人演绎是否到位,剧组是否努力或用心,都和成片是否优秀没有绝对的关系!


我是和一个平时从不会看这类红色题材的朋友一起去看的。

根据看《觉醒年代》的经验,我准备好了赞美和纸巾,准备好了看完之后和朋友讨论那个年代和那些人。

所有热血故事,都是好人在备受压迫之下,奋而崛起,与强大恶势力作斗争的过程。本片取材于李大钊先生自日本回国,到被军阀绞杀这段时间里从事革命活动的故事。那些我们的同胞曾经历过的、深重以至于荒诞的苦难和屈辱,那些革命先行者的求索、抗争和牺牲,那些在血腥镇压之下越发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意志……这些都是可以让我们的情绪被强烈调动的故事。

但万万没想到,这样题材的一部电影竟然让我感受到了如芒在背、如坐针毡的酸爽。

主旋律题材的影视剧,很容易就“假大空”:无逻辑、无真情实感,为歌颂而歌颂是为“假”;追求大场面、大思想,却无小细节做依托是为“大”;直接大谈特谈高尚的理想和主义,对思想从何而来如何演变毫无交代,是为“空”。

很遗憾,《革命者》全占了。

影片中的百姓,不够麻木、不够痛苦、不够屈辱,也不够绝望,所有的情绪仿佛是堆砌起来的。比如报童和醉酒的俄国人硬扛,我只能说,太硬气了!哪怕一点的隐忍、犹豫、挣扎、受辱、愤怒的过程都没有,这个报童的自尊水平几乎赶上了现在的中国人,人物的行为动线也完全脱离了那个时代,我甚至不明白他是怎么活那么大的。

在细节上,除了李大钊先生在狱中的那非常明显的光影运用之外,我竟想不起来任何值得称颂的,亦或是对影片有贡献的细节。片中对那个时代环境背景的描画方式,似乎和普通民国电视剧并无什么不同;稍微主要点的人物,也没什么有记忆点和个人鲜明特点的行为习惯装束气质等等特征。本就割裂的故事叙述模式,在毫无细节线索的情况下,就割裂得更彻底了。

更夸张的是,片中的人很容易就被主角感动,这些感动远远发生在观众之前。比如吃包子的路人、比如澡堂子的庆子、那些想要反抗的工人学生和百姓、比如在对抗中、在行刑时那些当局的执法者。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镜头语言,都还能没让观众有什么感触呢,一众配角的表现就像“旁白”似的突兀响起:看!他多伟大!他感动了无数人!——就很主角光环,强行伟大。(亦或许问题不是出在感动,而是这些人本应该有除了感动之外更多的复杂情绪和更深刻的内在逻辑)


在演员方面,张颂文老师已经贡献出了他在这个剧里能做到的最佳表现。除此之外,其他人几乎全军覆没。有几位甚至令我很难受。

比如秦昊一出来,我直接就《隐秘的角落》,忍不住想笑,死活和陈独秀先生联系不起来,而这部分的剧情注定他也就是个单薄工具人——随便喊了两句口号谈了几句主义,在很假的场景里坐了会儿马车——就更令人出戏了。

李易峰饰演的青年毛泽东简直灾难。在《隐秘而伟大》里,李易峰对表演认真走心的态度还是挺拉好感的,这次也一样,就能在屏幕上肉眼可见他的认真用心。然而他的眼睛真的长得太无辜了,他的脸上孩子般的纯真太明显了。尤记得《觉醒年代》里青年毛泽东的出场,他自风雨中来,路过趴在地上乞讨的人、插标代卖的孩子、象征农民的耕牛、坐在洋车吃汉堡的男孩、荷枪骑马而过的军人……这些是中国的缩影,这些都在他的心中,更应该外显于气质里,又岂是对着山河空叹两句那么简单呢?(顺便说一句,觉醒年代任何一集都吊打这部电影)

佟丽娅的李大钊夫人,让导演得到了网友的感谢——感谢导演给李大钊先生找了个年轻漂亮得像官小姐的夫人。而在家庭感情方面,编剧和导演成功地把李大钊先生从《觉醒年代》里最完美的男人,变成了《革命者》里拥有个幸福家庭的男人了。这种幸福感像极了家居广告——抓住每一个美好瞬间,营造家家户户都会有的感动。(张颂文老师,我是爱你的。)


还有争议最大的剪辑。

蒙太奇式的剪辑手法,或许是希望通过同一人物在不同时空中的对比来刺激观众的感情,但每个过去的片段和人物当前状态仅有逻辑层面的关联,而没能在更深的层面有所作为。作为观众,确实在回忆的故事里能得到一点悬浮的感动,但也对这些回忆和李大钊先生当前状态之间的关系感到疑惑:既然选择这样剪辑,那到底是想表达什么,或者说是想让观众得到什么?

本应该唤起情感共鸣的一个个伟大故事,最终却拍成了一种人在死前,灵魂走马灯式的回溯一生的感觉。

整部《革命者》,就是用了一种假装很艺术的手法,把一种脱离现实的朴素情感,进行了一系列理想化的煽情处理。

在每个人的局部故事线里,演员可能演得很动情;影评人也可以专业角度写出不少术语,从形而上的角度夸出不少词汇。

但对观众来说,这部电影确实无法打动人,无法说服人的理智和感情。

 短评

【我们有主义,但也要有枪】- 革命者

5分钟前
  • Frau King
  • 力荐

碎 我期待的激情澎湃并没有澎湃起来 有点可惜

8分钟前
  • 雪糕星熊
  • 还行

加入了艺术追求的类型片着实新鲜。导演对比前作我觉得有进步,故事节奏和剪辑点的创新其实更具代入感了,还挺聪明的。就是煽情部分此起彼伏密度大了点。

13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还行

把李大钊刻画的非常不立体,过于脱离生活。张颂文的表演并不出彩,把三十岁左右的守常先生塑造的老气横秋……白客、李九霄等这些角色,用的好就是点缀,用不好就是累赘……李易峰的微表情太差。

17分钟前
  • 韩先生的电影
  • 还行

跟另外一部相比,以点带面用李大钊带出时代群像,更清晰与具感染力。张颂文演得好,踏实又深情。@环球港

21分钟前
  • 阿牛
  • 推荐

电影幸亏有了管虎的监制,否则徐展雄的这部电影会步《荞麦疯长》的后尘。但电影的闪回旁白太多,剪辑也不够流畅,两个小时的时长中途会让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觉

25分钟前
  • 走钢索的墨西
  • 还行

电影本身出来的效果是好的,但剪辑过于凌乱,每个故事串起来的衔接很尴尬,背景音乐不停切换也很出戏。另外,能感受到张颂文很用力的表演,确实演的不错,很多煽情片段,但声线和李大钊也是真的不太搭。不过我也想不出谁能演好李先生了。最后说一下韩庚演的真不错。

26分钟前
  • 头像是凯蒂猫
  • 还行

热血,但太碎片

30分钟前
  • 袜子大王
  • 推荐

实话实说,有点失望。很多“劳动者”的脸上看不到岁月苦难的皴搜的痕迹,太过整洁光鲜。有很多镜头的仪式感很重,但真实感就降低了。整部剧的运镜过于工整,贡献了很多结构唯美的分镜,但时代山河破碎的悲壮感也丧失了。不停的倒叙插叙我不太适应,整体氛围的渲染和感染力都不太够。革命有血有肉,这部电影有些浮于表面了。

31分钟前
  • 长得丑想得美
  • 还行

渲染方式还是古早的主旋律如英雄儿女、上甘岭的那一套,伟光正人物配以朝霞满天和红太阳,叙事手法不断倒叙加插叙,甚至重复,导致节奏过于拖沓。张颂文和秦昊的表现没什么问题,但出现在这个有些混乱凌乱的作品中,总是显得很苍白。

33分钟前
  • 烈焰红唇龙
  • 较差

点映场。结构简洁清晰,但剪辑很乱。节奏紧张的片段戏剧性过强,反而削弱了情感表达;节奏舒缓的部分台词又太过随意,处理的很不严肃。以及选角和原音都非常不贴脸!比如让一个广东人用原音演河北人,非常出戏😅总之,精神可以领会,电影拍的不够。

38分钟前
  • momo
  • 较差

差点看哭了,整体基调比较悲壮,除了教员登场的时候是暖色调,其他时候都是压抑的冷色调为主。那段历史是大革命失败后的至暗时刻,越是这种时刻越考验革命者的意志和灵魂。主演张颂文说自己在绞刑那场戏时看着绳子明显感到恐惧,但历史上李大钊吊了三次才断气。这是中国革命的悲情英雄,而悲情英雄往往更能打动人心。

40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全员演技在线,张颂文台词太强了。明知有些场面是故意煽情,但眼泪还是流了下来。

42分钟前
  • Megan
  • 还行

整部片子都太满了,情绪太外露,台词太直白生硬,配乐太多太煽情。开头的破碎更是致命的。结构上的新尝试挺有意思,让人耳目一新,但拼盘式的故事碎片最终也没能拼合出一条完整、丰满、流畅、连贯的主线,每个故事碎片都像是春晚里面经常插播的那种小短片,画面和台词都像。剪辑上玩了一些新花样,但是未免太多也太滥,反而影响观众对影片的整体把握,这种花样应该出现在B站影视区,不该出现在正片里。

45分钟前
  • 啊吧瓦轰!
  • 还行

导演功力不够,各种转场太过于依赖动画。部分片段插入意义不明,对情节推动毫无作用。三星全给守常先生。

47分钟前
  • EuJ
  • 还行

问:什么是电影语言?答:来看看《革命者》的叙事、画面和声音。

49分钟前
  • VictorCai
  • 推荐

7.8,这个片子似乎在主旋律电影里找到了一种很特别表现方法,因为历史已经为人熟知,所以电影放弃了线性的叙事,反而使用倒叙和插叙,开篇是李大钊行刑前的生命倒计时,片段化地穿插表现李大钊人生不同阶段遇到的人与事,大量的蒙太奇效果,而且也用到了慢镜头的打斗冲突和常速的演讲交叉剪辑,而很多场景是十分写意的,切的一些局部构图不错,加上独白的运用,解决了纯历史片平铺直叙容易造成的疲乏感。总体上说,这部是干脆选择了浪漫主义,反而是其别致的地方所在。

51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我好久没有在电影院看到“八一电影制片厂”这行字了~非常纯熟大制作的党建科普教育宣传电影,感觉是高中历史课本近代史知识点幻化成了声画影像和故事情节。影片质量很好,的确如管虎导演所说,李大钊活了三十八岁,却是普通人的三百八十年。采用交叉平行非纯线性叙事,字幕辅助来清晰地讲明白李大钊是谁做过什么,已经很不容易了。

55分钟前
  • 晚安
  • 推荐

太碎了,刚进入一个情景马上就被拉入下一个情景了,有的台词也没感觉激动人心,反而有些尴尬

58分钟前
  • 一揪棉花糖
  • 还行

虽然对李大钊了解不多,但在银幕前真坐不住,很想赶快回家自学历史,甚至忍不住当场(偷偷)查起资料

59分钟前
  • 牛仔马洛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