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姐妹1964

HD中字

主演:谢芳,曹银娣,上官云珠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6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舞台姐妹1964 剧照 NO.1舞台姐妹1964 剧照 NO.2舞台姐妹1964 剧照 NO.3舞台姐妹1964 剧照 NO.4舞台姐妹1964 剧照 NO.5舞台姐妹1964 剧照 NO.6舞台姐妹1964 剧照 NO.13舞台姐妹1964 剧照 NO.14舞台姐妹1964 剧照 NO.15舞台姐妹1964 剧照 NO.16舞台姐妹1964 剧照 NO.17舞台姐妹1964 剧照 NO.18舞台姐妹1964 剧照 NO.19舞台姐妹1964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歪看点

今天去看《舞台姐妹》4K修复版,非常艳丽,色彩深沉。看新闻,曹银娣很满意,因为“电影里红是红,绿是绿,还原的非常真实,镜头里我的那几身行头,真是非常漂亮”。

女人果然是说起去年的织锦缎袍子比丈夫还一往情深的生物。1964年,也只有在电影里过瘾头了。片中曹银娣饰演的堕落女演员月红,上班迟到,来时浑身大变样:短发烫了一头俏皮的儿童卷,扎粉红色缎带蝴蝶结(就像Angela一样),穿深粉色珠片旗袍,外披深红色丝绒短外套,右手腕一只小金表,一只素金镯子,塞了条白色手绢,喜滋滋向女主角春花展示微型鸽子蛋。

不愧为大毒草,想一想当年多少人边看边对这些流口水,回去还要绞尽脑汁写批判作文就好笑。月红的造型有变化层次:在乡下时是朴素的短发;来上海一段时间,渐渐有了虚荣心,苦练签名,这时发型变为较时髦的男式游泳头,三七分;再后来烫了头发嫁人,增添女人味;婚后生活压抑,出现时穿一身暗淡的黑色袄裤,一下子变成老派姨太太了。曹银娣艳光四射,纯天然魔鬼身材大美人,据说与她演戏十分吃亏,因她个高人瘦头小,衬得其他人都矮胖,别人是16:9的屏幕,她一个人4:3。

月红的原型是马樟花,21岁去世,人称“闪电小生”,作派泼辣豪华,喜欢翻行头,一天换几件旗袍。留存下来的照片,是个细眉眼的女孩子,游泳头,两臂抱在胸前,眼睛在笑,动作却又戒备着。

春花永远蓝布大褂,杀气腾腾的大辫子,各方面基本就是袁雪芬。她终生爱着马樟花,马死后从此不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甚至说,马樟花才是改革越剧第一人,应当她来当人大代表。我看马樟花这性格肯定不行的。

说到奢华作风,剧中春花批评月红,演方卿这样的穷生,都要换几套行头,与剧情矛盾。月红说,观众就爱看这个!40年代越剧风靡时,为搏出位无所不用其极,的确一部戏要换多套行头。如开场穿的袍子上是含苞的梅花,然后换盛开的梅花,最后是落英缤纷,十分细腻有噱头。

到了这样的地步,自然因为有广大群众基础,怎么演都有人吃进。除了袁雪芬,各个女演员都认了一大堆过房娘。剧中沈家姆妈来后台认干女儿,春花根本不理睬,她也不太生气。这角色实在出彩,无论造型表演,都好似回到《太太万岁》时代,精明能干的时髦上海女人。虽然本意是要批判她,但看了只觉得实在佩服。商水花自杀,戏班围攻唐老板,是她出来三言两语把群众注意力引向办后事;月红复出和春花抢戏台,她上去假做和事佬,导演竭力表现她的虚情假意,但观众看了只赞叹她的人情世故。

这角色本意是带点流氓性质的——一个女人,成日混在剧场,参与经营业务,不见丈夫,是很可疑的。唐老板决定娶月红后,搭她的汽车,两人有一段带调情意味的对话——她显然对他的私生活很了解,三分假装吃醋,当然她对他的婚姻不感兴趣。

演员沈浩是40年代上海话剧的八大头牌之一,三教九流都见过,演起来简直不费力气。她有几套非常漂亮的戏服:开汽车时穿一双金色坡跟凉鞋;水花死后陪唐老板去戏班宿舍,穿白色西装外套,配黑色蕾丝长手套,挎一个白色小篮子形坤包;最后一次出场,与月红双双穿皮大衣,她那件是白色的,也许是狐狸皮,油水光滑一个发髻,簪一支钻石发簪。

甚至连最无趣、最难看的进步女记者江波,都随时戴一只小金表,有中式西式几套行头换。她的房间更有趣味,留声机上放一只黄色小花瓶,书桌上另有一只白色的,只插一朵大花;书架上有贝多芬的小头像,书桌旁挂着版画。80年代以前的戏,多半不会在这些细微处大意,大概因为是日常生活中即少不了小艺术品和鲜花。看看现在那些丑陋荒凉的电视剧布景,简直没法吐槽。

片头是江南水乡风景,各处戏台,水台,旱台,庙里的台,一叶小舟在碧波中,拍得有诗的意境,“波心荡,冷月无声”,这样子的中国情怀。而这古中国的情怀又是江南的,船行河上,两岸青山良田,不时过一条石桥,我妈妈就是绍兴上虞人,看时只觉得心潮澎湃,与镜头共鸣着,大概乡愁这因子是天生的。

大饼脸小香,我也觉得是“江南”的——江南的大饼脸和广东的大饼脸有些说不出的细微不同,只可意会。小香的面孔实在太熟悉,像极了从小看到的各种阿姨婆婆。连这样的配角都精心设计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动作:做鬼脸。前后做了两次,呼应起来。不愧是夏衍、陈荒煤亲自改过的剧本,细节处都一一照应到。

人物每个镜头都漂亮到好似PS剧照,凡特写,必双目微微含泪,炯炯有神,甚至坏人唐老板也不例外。但最漂亮无疑、一定是上官云珠。当时她年纪已老,可清楚看到眼角皱纹,据说已不大有戏演,心中不快,接到这个剧本后毅然出演台词都没几句的商水花。看完电影,就能知道为何会不计较:摄像机像痴汉一般粘着她的面孔,从初见两个乡下小女孩时隐隐的不安,到接受春花照顾时的羞恨交加,人老珠黄后默默躲在后台角落,最后被小香一句“以前是越剧皇后”击溃,面孔上每一次抽搐抖动下泪都细腻交待,摄影机若通人情,眼泪水都要淌下来了。

结尾当然改坏了,据说片子是边改边拍的,到最后硬到可以磕掉牙。前半段乡下戏班老板和尚阿鑫甚至还不能说最坏:留下逃出来的童养媳春花;筹钱行贿把被绑起来的春花救下。后来大概是受到花花世界的熏染,完全成为走狗型流氓,朝春花扔石灰包。现实中袁雪芬的确被寄过子弹,被扔的则是大粪包。找到月红,重新出发等,都拍得匆忙生硬,只有最后的一搂,才稍稍恢复百合片本色。不过我觉得百合味最浓的一幕,还是春花与江波在天台门口的一幕,简直是结婚照——结婚的虽然是最适当的,却不是最爱。

 2 ) 人生如戏

谢晋导演的这部电影,借助越剧讲了一对姐妹花的故事。与京剧比起来,喜欢越剧的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可能是由于越剧的许多剧本都偏重于描写男女情爱,就像后来的琼瑶剧一样,让女孩子们、太太们、老太太们在戏里感受如梦般的爱情,获得某种满足感。戏中的男主角永远英俊潇洒而又情深意重,并且会大段大段说着你想听的情话。

这个故事其实无关爱情,而是描述了姐妹情。虽然听说以前很多女戏子之间确实是有着微妙的关系。但谢晋导演在当时绝对不会拍一部百合戏。而且我认为导演在本片中努力展现的是正能量满满的革命精神,对于女性内心情感并没有更深的挖掘探索。或者,是因为当时人们的需求层次尚浅。也就是说,饭还没有吃饱,精神上的发展自然就落后了。

即便因为时代背景的局限而涉及太多政治色彩,这部经典的电影依然展现了独特魅力。当时只有24岁,没有电影表演经验的曹银娣,在片中完全不逊色于谢芳。把人物的单纯软弱刻画得很到位,尤其是古装扮相俊美大方,令人惊艳。其越剧演员的身份也吸引了许多戏迷。但说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反而是两位配角:上官云珠(扮演商水花)和沈浩(扮演沈家姆妈)。这两位充满魅力的女演员在文革刚开始时就被逼的一个跳河一个跳楼,实在令人惋惜。

“台上悲欢人常见,谁知台外还有台。”这句唱词现在听来也相当有理。戏剧圈,或者说文艺界,从来都不缺少故事。很多时候,人们津津乐道的并不是戏里的角色,而是演员自身的各种稀奇事儿。

本片女主崇尚的“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演戏”,要真正做到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在诱惑大的娱乐圈。如今一些戏曲演员、戏剧演员、电影演员,追求的是知名度,比的是广告薪酬出场费的高低。能踏踏实实,认真演戏的人不多了。

在三观几乎完全颠覆的今天,重新看一遍这部电影,一定会有完全不同的感悟。谢导厉害的地方,是他讲故事的能力,让没有经历过那样时代的人,在故事里了解那时的人们所思所想所爱。故事,要真诚,能打动人心。人生也一样。

 3 ) 值得挖掘的国语旧片——写在《舞台姐妹》4K蓝光发行时

《舞台姐妹》成片于1964年,导演谢晋最初立意是想拍一部以袁雪芬为原型,纪念越剧改革二十年。但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影片拍摄中途即将已经写好的剧本做了修改,加入了许多当时主流的思想。致使最后看到的成品有些前后不连贯,故事的走向发生了转变。

即便如此,今天来看这部电影,依然是一部难得的杰作。尤其是影片的前半部,可以说是老一辈电影艺术家们非凡造诣的体现。第一个横拍的空镜头山水俊美,风景入画再接着一个下摇的长镜头,就景切入乡下的一个小戏台,最后落在阿鑫的赌桌上,没有一句台词,全靠镜头语言把环境、角色甚至简单的人物关系都说明白了。这个开场既有西方运镜的流畅又有东方构图的雅致,堪称经典。再往后,唱堂会的霸凌、卖身葬父的凄凉、共闯上海滩的艰辛,故事层层递进,姐妹愈发情深,观众既为两人的遭遇捏一把汗,也为共患难的坚贞感到欣慰。直到在舞台上站住脚,戏院唐老板的区别对待,姐妹的感情出现了分歧。一个是“要清清白白做人“的理想主义,一个是”人不能落戏台“的实用主义,通过领包银、唱堂会、认姆妈直至最后嫁与商人妇的争吵,姐妹的矛盾一点点爆发直到最后分道扬镳。影片的分水岭在商水花之死这段戏。故事讲到这,角色是鲜活的,故事是流动的,姐妹的恩怨情仇让人爱恨交加,欲罢不能。

这半部戏除了剧本写得好,值得称道的地方还有很多。首先是一众演员的出色发挥,两名主女暂且不提,演商水花的上官云珠,台词没有几句全靠眼睛演戏;演姆妈的沈浩,举手投足活灵活现;演唐老板的李玮,以前都是演伟光正的正面,演起流氓来也是坏到骨子里。再有就是摄影周达明,入行30多年技臻化境,打光、运镜、构图、层次铺陈,心思极巧。还有影片的服道化也极其考究,美仑美焕的戏服不说,摩登的时代装扮、颜色搭配也是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连手套样式、皮鞋颜色、发型设计都无一败笔。还有画外的越剧伴唱也甚是精彩,不仅形式上与主题相映成趣,戏文也写得精妙,编剧徐文功不可没。最后当然是导演谢晋的人文情怀,纵然是刻板的教化,观众仍可嗅到一丝人性的良善。这大概也是谢晋为人所推崇之处吧。

后半段故事重点放在主人公的意识觉醒,这里面既有导演想要表达太多的先天原因,也有当时政治环境的客观要求。据说电影剧本写成后曾拿给当时的文化部长夏衍,夏老指出剧本“前两章好,三章弱,四章既无矛盾冲突,又很概念,似可舍弃“、”艺人们解放后的思想改造,可再写一部戏,勉强的带一笔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不得不说夏老眼光独辣,一针见血。前半部姐妹的情深意长到后半部成了谢芳的独角戏,强行植入的价值观让本来丰满的人物有些脸谱化。连摄影机也开始用倾斜视角、扬美画丑来表明立场。

面对最后的成品,导演也许是心有不甘有话想说。但无论怎样这仍然是一部值得尊重的电影。即使是有限的条件,老一辈艺术家们精湛的艺术才能仍尽最大可能地展现。最值得庆幸的是,当时这部电影要作为国庆15周年的献礼片,特批采用了昂贵的进口胶卷拍摄,今天的4K修复技术得以真实再现当时创作的原貌,也算是不枉费老艺术家们的一腔热血。

 4 ) 但恐所好殊 不遇知音赏

《舞台姐妹》[1964年]
108分钟
导演 : 谢晋

越剧 ([引子])

"绿水绕过重重山 ---
戏文唱谝处处台 ---
台上悲欢人常见 ---
谁知台外尚有台"

电影的过场/转场
全部用戏曲内的'间歇'/'背景'/'提示'型态 演奏音乐...

1935年

浙江[阳春舞台]戏班...在一座古庙台演出<三看御妹>...
带出了
两位女主角[...之后结为金兰姐妹]
的初次见面...

竺春花[谢芳 饰演]---> (逃婚)躲入放戏服/道具的箱子内...
邢月红[曹银娣 饰演]---> 女扮男妆/打开[箱子]...

电影进行到
00:10:40
两位女主角初次演出(在湖桥镇/野台戏)

爱好戏曲的土豪倪三大爷看上了邢月红(唱 [小生])...

和尚[王]阿鑫(为财)帮助倪三大爷...

邢师傅:'...您...您...说的是"人话"吗?'

...倪三大爷
指示当地警察强行带走正在唱戏
的邢月红...

竺春花(唱 [小旦])大力阻拦...(被警察拘捕...)

小'春花'[吴伯芳 饰演]送水给
3天未饮食的竺春花...

1938年

"年年难唱年年唱 ---
处处无家处处家 ---
只要河流水不断 ---
跟着流水走天下

生计艰难的戏班...[生活在小船上...]
邢师傅病逝前告诫:
(两位女主角)
"要清清白白的做人, 要认认真真的唱戏..."


"悲欢离合一杯羹 ---
南北东西万里程 ---
患难姐妹同结拜 ---
苦瓜苦叶一条根"

和尚[王]阿鑫打算只带着两位女主角去
上海试试...(必须与小香/金水等戏班的人分手...)

1941年

唐老板、越剧皇后
商水花[上官云珠 饰演]一一亮相...

走红的
邢月红逐渐在上海的灯红酒绿下...迷失...[忘了他生父死前的警告...]
贪图享受...

.....三年后......(两位女主角与和尚[王]阿鑫所签的3年[卖身唱戏/无包银收入]合同到期...)

当两位女主角从唐经理手中取到她们的第一个收入(包银)...

此处, 编导给了两位女主角后来的各自发展---一个暗示:

竺春花拟将自己的收入要交给落魄的(人老珠黄)过气越剧皇后
商水花(无演出机会/收入很少)...
邢月红拿到现钞(唐经理还夹藏了一张支票)后, 不愿大方帮助她人...

===》得留意到(编导[无心]的安排?)
在大部份邢月红穿着戏服的时段, 她是[反串/男儿身]...

---》两位女主角的[无妆合照] 第一次出现 ...[竺春花的视角...]

---> 竺春花看着报纸上的<越剧在十字路口>[作者:江波]...

.....邢月红(戴着唐经理送给她的订婚钻戒):'...谁叫我们是戏子...'
[竺春花(两眼热泪)气愤的给了邢月红脸上(一巴掌)...]...

--->小香/金水来投奔两位女主角...(大骂乡下的日本鬼子、忠义救国军...)

电影进行到
00:53:00
邢月红已被唐经理花言巧语
骗了[失身...]

1944年

电影进行到
00:54:00
商水花上吊自杀...

"心头重门豁然开 ---
愿借豪雨洗胸怀 ---
要唱新曲重起调 ---
要过日子重头来"

1946年

竺春花参观了鲁迅文物记念馆...

电影进行到
01:13:00
[竺春花收到...恐吓信/子弹...]
但是竺春花仍然在上海进行了
改编自鲁迅的
<祝福>越剧
演出

1947年春
在潘委员的指示下
<祝福>越剧被禁演...
和尚[王]阿鑫受指使...
用石灰谋害竺春花

电影进行到
01:29:00

和尚[王]阿鑫
用石灰谋害竺春花
司法审查/开庭

可怜不倩丹青笔,绘出娉婷两女图。

电影进行到
01:32:00

唐经理
挟迫邢月红
认'罪'
(转移大众媒体/舆论的焦点--->让国民党政权逃罪)

"雀乱群 --- 鸦噪庭 --- 黑手难遮日月明 --- 苦水中长 --- 风雨里行 --- 为什么你是人是鬼认不清 ---
愿将清泉洗双目 ---
远望前途花如锦"

电影进行到
01:37:00
1950年[庆祝建国一周年]
'华东土改宣传队'
下乡演出(<白毛女>)

电影进行到
01:38:30
竺春花等人又回到
湖桥镇

电影进行到
01:42:00
两位女主角的[无妆合照] 再次出现 ...[竺春花的视角...]

<白毛女>演出后
邢月红/竺春花/小'春花'[吴伯芳 饰演]

小'春花'的眼泪...['白毛姑姑'...]
===> 说明了 {戏曲为何能在不

邢月红:"...春姐...我好悔..."

"从今后 --- 泱泱水阔凭鱼跃 --- 朗朗天空任鸟飞 ---
莫道乌篷破浪过 --- 前面尚有路万里


临风只有呢喃燕,花外分飞小语双。


第一次观影 : 1990年代初

第二次观影 : 2016年8月2日


邓楠 饰演 和尚[王]阿鑫 (1935年时的[阳春舞台]戏班班主)
冯奇 饰演 邢素梅(师傅)
李纬 饰演 唐经理
高爱生 饰演 江波
罗静宜 饰演 俞桂卿
沈凤娟 饰演 小香 (唱 [小花脸])
徐才根 饰演 金水
马骥 饰演 钱大奎
沈浩 饰演 沈家姆妈
董霖 饰演 倪三老爷
丁然 饰演 潘委员
越剧指导:项彩莲 
演奏:上影乐团/指挥:陈传熙

 5 ) 魏紫姚黄,戏梦人生

1,之前看过一篇小说,叫《牡丹》,八十年代的,作者是写《哥德巴赫猜想》的徐迟。讲的是武汉汉剧的两姐妹魏紫和姚黄,从解放前到解放后在舞台前后的故事,跟本片情节非常相似,也是一个走正路一个堕落,但比影片细腻很多,对堕落的那一个也充满同情和理解,不像本片那么革命味道十足。小说很好看,印象深刻。

2,重看感觉不太好,影片太概念化了,缺乏细节和层次,人物塑造也很表面化——比如和尚阿鑫这个角色,开始是个小班主,比较势利,但不失下层人善良的一面(借钱帮春花解围、买棺材葬师傅);结果一去上海后人物马上变成了黑势力打手,缺乏变化过程,没有了心理层次。包括对两位女主角春花和月红的矛盾刻画,也很单薄。

3,影片比较缺乏质感,叙事很跳跃。很多细节都被刻意的情节代替了。举个例子,类似题材的《夜深沉》中,对周璇住的底层院子有大量衣食住行的细节描写,每次周璇生活的变化、心理的变化,都有各种生活细节的对应,让观众能对角色的内心发展有很清楚的认识,并感同身受。《舞台姐妹》可能因为创作于1964年的关系,感觉叙事很粗疏,完全是为展现主角春花觉醒、参加革命而安排的情节:比如春花主演越剧《祥林嫂》,几乎看不到创作过程,只有她体验角色的一个片段,至于如何把一个当代题材用越剧形式表现出来?因为不是本片重点,完全付之阙如。后面春花组织的越剧届大联盟义演情节也是一样,除了主角没有任何一位越剧演员登场,义演的事也因为泼石灰的案子不了了之,重点完全在两位女主角与革命这条线上。结果就是影片里对越剧的描写很简单,对主角的戏剧功底也全靠侧面烘托,这就是我说的缺乏质感。

4,惊讶地发现,本片中有很强烈的TXL意味:全片完全是女性戏,没有一位男主角,甚至没有重要的男配角,男性角色全是功能化的。春花与月红之间的感情已经做了淡化处理,并加入革命的思想,但还是有很强的暗示意味,特别是通过服饰来表现。后面那个女记者的角色相当中性化,完全可以从性的角度去解读——春花在月红离开之后找到的情感寄托。那些“邪恶男性”在觊觎女同春花无果之后,不约而同退而求其次找到了双性 恋的月红。结尾处,接受革命洗礼的春花打扮完全变成了中性化,而躲起来的月红却是女性十足的打扮……这些都很值得玩味!所以本片其实是一个爱情故事。

5,一看谢芳(春花)就是没戏曲功底的,而饰演月红的曹银娣显然有功夫,举手投足,特别是眼神,一看就是戏曲出身!学戏曲的眼神是“送”出去的,而影视演员的眼神是“静止”的。上官云珠的气质太好了!其实并不老,拍本片时才44岁。拍完本片四年后,上官云珠因文革期间遭迫害,跳楼自杀……跟影片联系起来,让人无限感慨!

6,总体看算谢晋老师不太出色的作品,zz任务意味很浓——结果谢晋还因为本片被批了,影片也被当成毒 草,真是紧跟形势都会被打倒啊……不过影片的摄影很出色,从一开始的极远大全景推近景,到法庭中的急推镜头,镜头相当灵活!

 6 ) 《舞台姐妹》与当代

  一个阴天的晚上,在四川北路公园这个街心花园,周围高楼林立,广场舞的音乐从远处传来。但在这绿地的中心,有一个舞台,边上坐着许多住在周围的居民,孩子追来追去,老人端坐着,看着舞台中央的银幕,等待谢晋导演的《舞台姐妹》时隔多年重回露天影院。
  伴随着戏曲音乐,一幅江南水乡的画卷徐徐展开,那是我最近魂牵梦绕的江南水乡,那里有既通俗又深刻的戏曲文化,唤醒流淌在我血液中的怀乡情。故事年代跨度从三十年代到解放初。据说解放初的戏份经过删改,难怪苍白无力,有种样板戏的感觉。但是这破败的绍兴戏台,饱受凌辱而逃跑的童养媳,诱惑丛生的戏曲界和险恶的社会,又分明是三十年代的社会风俗画。电影又是极具谢晋个人风格的:女一号是正义凌然的英雄,出淤泥而不染,女二号是软弱的、易受诱惑的普通人,反派是资产阶级戏班老板。但这脸谱式的六十年代特色的人物设定,经谢导之手却成为有血有肉,棱角分明的人物形象,他们互相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与社会的矛盾扣人心弦,且发人深省。
  像很多中国六十年代的片子一样,《舞台姐妹》被遗憾地抹上了过浓的政治色彩,但是它是一部值得现代人反复观看的好电影。它还是一部江南风俗画,越剧成长史,老上海女演员的血泪史,即便是它的教化作用,在娱乐至死的,道德匮乏的当代也是极有意义的。

 短评

除去必須的意識形態指引,姐妹的情感線走得還不錯

4分钟前
  • Margo
  • 推荐

谢老1964年的作品,那个年代难得的电影精品。上学那会看过,遗憾的是即将来临文革,使得不仅电影,连导演,编剧、演员众人都因这部电影遭受历史的戏弄、摧残,甚至丧命。回首逝去年代谢导的电影往事,会有一种辛酸、痛楚和难以名状的苦涩。同时,也就会理解谢导在“文革”以后的影片中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9分钟前
  • 蒋能杰
  • 推荐

越往后越觉背脊发凉,这根本是部恐怖片…谢晋应无此意,可戏里戏外种种巧合形成奇妙互文叫人咋舌,片中情节结合日后遭遇直教人不寒而栗且格外荒谬讽刺.片内春花的戏因过于"政治"而被当局找幌子封杀,这片后来成了大毒草;片内人们坚信打倒反动派解放后就能建"自己的剧院"演"自己的戏目",片外…;片内女记者不断鼓舞女性挣脱封建桎梏独立,片外如今…;最后向着太阳,春花说要一直革命下去,恍惚看到烈日之影.谢晋真是特别会讲故事,且本片美术极为出色,服化景都带出了上海摩登复古的味道,甚至很有小津晚期作品的感觉,在当时的中国电影中极难得.音乐融合戏曲元素,好几组互为映射的角色显深度,但价值取向较单一比较可惜。谢芳的脸不断让我想到李冰冰,都很适合主旋律;女记者举手投足都像极华春莹…她很恐怖的一点在于不断鼓动春花"上进革命打倒",那种执着狂热令人恐惧

12分钟前
  • 推荐

颜色可真好看,两个女主角之间超越姐妹情谊似有若无的女同情结很暧昧~ 虽然各种特写有点故意,但谢芳的眼神越看越觉得好,经看。政治说教部分就当体会时代特色了,而且融得很突兀,有种“导演心里也很不情愿”的感觉...

13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创作者将丰沛的情感倾注其中,从江南小镇到繁华上海,小人物的更迭与大背景的变迁交叉融合,新旧秩序下女性的自我解放与拯救,堪称十七年间的经典。人生如戏,上官云珠最后一场戏竟是以一个自我指涉性的结局告终,令人心碎。当然,新中国成立后的结尾可以称之为奇观,意识形态的统辖下,谢晋在笑着哭。

17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感动于上官云珠演的商水花,整部影片不错,就是革命味儿太浓

18分钟前
  • ReBorn
  • 推荐

如果说《霸王别姬》是性别倒错,文本/现实等结构主义元素加成下的古典影戏理论,那么《舞台姐妹》则是其前现代版本,其中舞台与角色承担了史诗的功能,甚至是某种(被压制的)同性恋倾向。乡镇与城市两套不同的镜头语言下的male gaze之不安。以上的一切终结于一场出现在影片空间之外的上吊,在此一个断裂开始在影片中产生,不安与冲突被阶级斗争缝合,唐经理和春花分别成为了样板戏中的资本家以及《红色娘子军》中的祝希娟(况且这两部影片全都出自同一名导演之手),后者与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对位。《舞》是一部被意识形态的“插入”强奸的影片,谢晋野蛮地摧毁了影片中的女性意识,并在最后时刻剥夺了月红的话语权。尽管谢晋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又在其结束之后完成了一些具有反思性的作品,但这个投机主义者仍然奠定了样板戏的诗学。

22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较差

1964年拍摄的,真的不错。再过两年,你看看还能不能拍。剧中情结也只是到了1950年,时间不同,剧本就要大改了吧。不过已经非常难得。

25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影評人鳳毛先生在映後談指出現放這修復版本的結尾是當年公映的結尾,是謝晉先生在那時被上頭要求補拍的,即謝芳老師迎著太陽說要唱一輩子革命的戲,并放了他看的DVD結尾,謝導真正要的結尾,只到了謝芳抱住曹銀娣為止,他順便說網上看到謝老師還和老伴健康地去拍戲,80幾, 真太高興了!!

26分钟前
  • 影毒肥佬
  • 推荐

黑色电影混搭戏曲片;语言使用很克制,靠影像表意;两位主角之间的暧昧开了国内LGBT题材之先河······倒可以理解为女人在男性导演眼中的飘忽不定捉摸不透的形象;导演其实偏爱的是上官云珠,寥寥几笔就勾出了魂

28分钟前
  • 影呆
  • 力荐

#资料馆留影#那个年代里的异数,也是一部名垂影史的佳作,后来的《人·鬼·情》《青衣》多少都有此片的影子。大厅放的是彩色修复版,画质清晰动人,人物像是从画中走出的一样,谢芳真美,从胶片看那时的江南水乡,万般诗情画意。据说是有俩版本的收尾,我看的是画风急转而下的那版,以《白毛女》与妹姐团圆结束。然而看完后却念念不忘上官云珠,她出场不多却印象最深刻,人生的结局简直就是电影翻版(这还是她的遗作),据说这部电影也是命运多舛令人唏嘘——话说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小厅今晚放周旋的《花街》,往事如烟,两位老上海绝代电影名伶各自飘零,感慨自古红颜薄命……人生难料,真应了那句话——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31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题材上容易被传统戏剧舞台表演抢了风头,可功力深厚的谢晋通过各种纯熟电影手法主宰了影片风格使其呈现出强烈的导演烙印,如以孤船残亭表悲苦,以画外唱段评剧情,以霓虹灯闪比差别,当然最抢镜的是竺春花的登场,开柜瞬间扬臂遮脸只露双眸!不仅如稍后邢师父所言“很会说话,是块好料”,也成为后半程意识形态尖锐斗争的一道叙事母题。谢芳选角甚好人正气优,不过总感觉以童养媳身份入戏班时年龄偏大过于成熟,而且你如果一出场就让她比曹银娣更像强势女一太多的话,后面姐妹决裂高潮之处的剧力反而会蒙损,我们能理解谢晋当年在一些价值冲突的处理上必须突出二元对立,但假如能让姐妹从小演员开始演,随后过渡到成年并以一个色艺气场逼近谢芳的女演员来演邢月红……?戏剧角度上说,即使反面人物仍可表现生动,就像片中李纬的经理与邓楠的阿鑫。三星半

34分钟前
  • 赱馬觀♣
  • 推荐

四星半。上官云珠总共出镜时间大概不到2分钟,但谢晋却抓紧每分每秒推特写,如果早二十年拍这部片估计她一定会是谢晋心中主演的不二人选。其实这部片并不比后来的霸王别姬们差多少,只是受时代局限,只得不求艺术有功但求政治无过;戏剧冲突也明显淡化不少,仔细想想,时代于作品的影响确是不可估量。

39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前三十分钟江南水乡的调调着实不错;后面上海戏份简直就是[大武生]嘛,[霸王别姬]、[梅兰芳]的戏改也可以追到这儿来。赤果果的propaganda,但据说已经是十七年里最节制的之一了。可以看出重新配音的部分。另外此片无疑奠定了样板戏电影视听语言的基础,尤其是音乐的形式。

4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一方面是文革大毒草,另一方面被西方史学家称为最知名的谢晋作品,导演本人则说其具有“好莱坞的品质”。国内领先的漂亮运镜,民族化视听造型,小小舞台为革命明喻。不得不提的是无论从剧情表演乃至构图造型来说,随处可见明确的女同意味,这点在今天也得到了证实。可惜受了时代与环境掣肘。@资料馆

4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拉片……作为大毒草是应该的,难得出来那么多漂亮衣服:月红烫了头发,扎着大蝴蝶结,金镯子里塞一条白手绢;沈家姆妈金色坡跟鞋,白西装,黑色蕾丝手套;皮大衣,皮手筒;进步记者房间里的黄色花瓶与贝多芬头像。上官云珠漂亮死了。

51分钟前
  • 阿winter
  • 力荐

高清修复全然赏心悦目,文革前夜的谢晋电影,就拍摄水准来说,是同期华语电影的一流,服化道、布景、运镜、角色都足见功底,非常出彩,可惜阶级色彩太浓,又是被强拧的主旋律。

5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一条”一篇上官云珠的儿子回忆的文章里有一张上官云珠看到新角儿到来的镜头的动图,看得我鸡皮疙瘩起来。修复很有意义,绝对提升感受,B站可看。开篇一个长镜头从远景要到戏台下,惊艳。30岁的谢芳水嫩,44岁的上官云珠两分钟戏苍凉无尽,和《太太万岁》天壤之别。调度真厉害:坐筏子众人的形态,唐经理扇起月红练习签字的纸张,配角和群演的表演恰如其分。谢晋电影里的女性都很有味道。春花之于小春花,江波之于春花,既是姐妹,又是启蒙者和拯救者。原型是袁雪芬,马樟花,筱丹桂。谢芳比起《早春二月》更炉火纯青,曹银娣有种健康美。后面半小时,是带着镣铐的舞蹈,就好像张爱玲写《十八春》。四年后上官云珠跳楼自杀,谢晋被批斗之后从垃圾桶里找到被其他孩童欺负的儿子,叹叹

58分钟前
  • 山下猫
  • 力荐

曹银娣老师年轻时的小生扮相那叫一个帅!夸张点说,个人感觉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越剧呀越剧!勾得我更想看只有曹银娣老师几个镜头的那版《红楼梦》了!

1小时前
  • 梅生
  • 推荐

第一部谢晋。运镜好漂亮(开篇摇镜俯拍到近景、法庭倾斜的镜头暗喻旧制度的崩坏)。除去最后三分钟的propaganda,故事对人物、舞台、时代基本都有描绘,《霸王别姬》应该有借鉴,两个“春花‘的重叠是妙笔。视听语言可看出样板戏的雏形。谢芳美,上官演技赞,寥寥数镜就演活了一个过气但有尊严的名角。

1小时前
  • 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