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消逝的电波

正片

主演:孙道临,袁霞,王心刚,陆丽珠,黄宛苏,霍德集,李力,里坡,白钢,刘江,陆立之,曲云,王骏,王孝忠,吴凡,邢吉田,颜碧君,张帆,张亨利,张怀志,张璋,孟庆芳,刘秉章,朱毅之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1958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2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3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4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5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6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3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4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5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6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7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8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19永不消逝的电波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李白和李侠

这部影片在我无法打分。若说艺术成就本不足一提,若说思想水平又是那样的充满意识形态。这本是属于时代的影片。离开了那个时代,意义便近乎为零。
但在我,这是属于记忆的影片。属于记忆,便不再执着于臧否。只是想说说记忆,和那个时代里的人们。

1. 老虎灶,龙华烈士陵园

这部影片,在父母一代是影响深刻的。谁不知道那句“同志们,永别了”。谁不知道世上有永不消逝的电波。但在我,80后,这部影片得以存在于记忆中,却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老虎灶。片中有个场景,是把小纸条塞在热水瓶盖上传递情报。过去在上海能够打热水的公共场所,叫做“老虎灶”。这个片子取景的老虎灶,便是外婆住的地方。老妈很早就告诉我,永不消失的电波那个老虎灶就是那里拍的。

等我有记忆起,那老虎灶早就不见了。但我却隐约记住了这个电影的名字。

时隔很久以后,小学组织去龙华烈士陵园春游,校长说这里长眠着很多著名的革命烈士。譬如……李白烈士。

全场轰然,因为大家只知道唐朝有个李白,如何会有人也叫李白?而且成了革命烈士。紧接着又说有“邹韬奋”,识字不全的我等只觉得“韬奋”二字实在使人联想丰富。于是有几个已经笑倒。

校长大怒,斥责小P孩们不严肃,在烈士陵园喧闹,我们忍着笑,听校长继续说,李白烈士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的原型。

哦,自此,我知道了李白的名字。又一次记起了这个电影的名字。

2. 孙道临

90年代中晚期上海正流行着“爱国主义教育”,暑假便有革命老片的重播,还有几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宣传片颠来倒去。

其中就有李白烈士故居的宣传片,配合的画面正是电影的最后。一个发报员戴着耳机,双目炯炯的望向前方。之前不是没看过革命老片,一个个要么灰头土脸的搞地道战,地雷战,要么是高大全的一副舍我其谁的模样,可是这个发报员却与众不同——

温和从容。

于是我决定去看一下这部电影。其实也说不上有什么很大感想,只是确定了孙道临的确气质出众。哪怕演革命烈士,依然掩不去骨子里的文气。

之后,孙道临先生有出书《走进阳光》,其中回顾了拍摄此片的经历。他自己倒是不太满意的,因为前期的李侠太过油滑,仿佛为了装而装,但后期自己调整了之类。我倒不以为然,只觉得那个从延安到上海的李先生,草帽白衫,清朗微笑,十分美好。

出书时孙老年届80,后逝世于2007年年末。

对于这样一位半生经受着文革的优秀演员,一生如此,不得不说我感到可惜。后来我回顾了他大部分作品。依然觉得他是真正充满着民国知识分子气息的演员。

3. 李白烈士

以后,我爱屋及乌,开始对故事原型发生了兴趣。(也是我今天依然如是的考据癖起始)。

据说,江青是很喜欢这部电影的,甚至想要把它改编为样板戏,但是实在表现方式太难,(一个发报员你不能老让他手舞足蹈的唱京剧),稿子都已经草拟了,效果不佳,于是作罢。

邓颖超在看了这电影后特地点名要照顾故事原型的家属。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李白烈士故居。

李白烈士,生于1910年,湖南人,电影以他的事迹为主,穿插另外两名在上海白区的秘密发报员的事迹。(这二位同志,一位秦鸿钧也被捕牺牲了,另一位巧妙的利用了墙纸的拼花图案而藏过了发报机,得以幸存。)

李白烈士,出身贫苦,参加红军,走过长征,文化基础薄弱,但勤奋好学,最终成为了优秀的发报员,抗战时期被派往上海工作,和工厂女工裘慧英结为假夫妻,日久生情,结为伉俪,生有一子,两度被捕,前一次经营救出狱,后一次没有活着出来,被杀于上海解放前20天,终年39。上海解放后,寻出烈士牺牲地,敛尸重埋于龙华。现墓存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我知道现今有很多国军粉。但我还是想说,48年到解放这一段,屠杀共产分子的历史也的确是丧心病狂的。许多年前我在比利时的二手书店买了一本《Life》当年驻华记者的上海街拍,到处的白色恐怖,到处的人头和尸首,枪决,我可以说,在那样的时代里,也难怪人们要对某党失望了。

又想起初中的一个傍晚,我在四川北路乱走,忽然天色就糟糕起来,紧接着就下雨了。我鬼使神差的和同学不知怎么就走到了天鹅宾馆附近的一条弄堂,看到了暗夜里的几个字“李白烈士故居”。

我们于是就在那个雨夜参观了李白烈士的故居。我至今还在奇怪那个夜里,怎么这个故居还是开放的。黑幕里亮着橘黄色昏暗的灯光的老宅子。参观者也不止我们两个,还有一对中年夫妻。管事的大叔让我们在本子上签下名字。就让我们上楼了。

三层的日式民居,电报室在最上的一层。楼梯窄而陡。二楼墙上全是李白烈士的照片。其实他本人的照片也实在不多,多是为了表现历史背景的照片。最后几张便是在浦东重敛尸体的档案照,虽说已无生命,还能看出累累伤痕。实在是……

历史上,李白在第一次被捕前一刻连发了五个”再见“,这就是”同志们永别了“的来源。

因为电影,李白烈士也被人熟知了,不独他,也是整个地下的情报系统。

而他的家属在文革时也保全了。大概也可说是“不幸之大幸”吧。


4. 理想主义

我一直有想说这几句话。我固然讨厌意识形态剥夺个人自由,但又承认在那个时代,中国是必须需要一个radical party来解放思想的。我知道很多人不喜欢解放这个词,但解放就是解放。

如果没有这个阶段,妇女平等首先就是不可能实现的,就连识字这个基本的文化素养,也不可能普及到那个程度。那个时代的很多GCD人,是理想主义者。

那个时代。

我已经很久不看国共党史了,民国时期的斑斑血泪,本也很多,又何谈之后。

很多事情终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也已经看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最终结果已如毛所云“产生新的特权阶级“,但一味追求阶级斗争又是什么结果我们也早已看到。

这部电影也随同那些记忆已属于我的历史。

最终,我可能还只愿想起那个炎热的下午电视上忽然出现的一个面部特写。

能有理想主义的人,还是真好。不管以后是什么,总比那些一生只为名利浮云的人,强得多。

 2 ) 《永不消逝的电波》:另一种可能?

叙事上,正邪阵营的对立构成本部电影的基本冲突。李侠的每一次行动都会在日本人处产生效果,逼迫日本人作出反应,又在李侠处产生效果。1938、1942和1949年的三次情报对决就是遵循这个效果-反映的链条。在这个主要冲突的引领下,还穿插着李侠和妻子的感情变化、和战友的遥相呼应等剧情线,使全剧叙事变得立体化,也使得《永不消逝的电波》拥有了一个模型很经典,效果很理想的叙事体系。 镜头语言上,导演设计了一些巧妙的切换。例如:李侠受刑被灌水的画面以流水做引子切换到日本人和柳尼娜倒酒的场景;李侠烧掉情报的火焰切换到日本人烧掉报纸的火焰。以上两者是为主线正邪叙事服务的镜头切换,以电影的独特语言传达了文字所不能及的情感导向——将李侠的坚毅品质与反动派灯红酒绿的糜烂生活做对比,激化善恶的差距;同样的一张报纸,对于李侠是情报输送的战果,而对日本人则是阴谋的败露,火焰的切换,传达了正义者胜利的喜悦与反动派失败的滑稽可笑。不过,本部影片的镜头也有一些略显幼稚之处,例如人物在从一个屋子进入到另一个屋子时在镜头中会出现墙板,显得不像电影,而更像舞台剧。

音效上,本部电影的音乐浓度很高,感觉比当代的好莱坞大片要高。音乐一向承担者调动情感的作用,如此大篇幅的音乐运用,切合抗战这一情绪激昂的电影主题。具体的音乐运用上,开篇李侠奔赴上海与结尾李侠牺牲都出现了《延安颂》的主题,光明的大调和大合唱的恢弘气势将观众情绪推向高潮;影片中段李侠工作顺利时或男女主情感进展顺利时,音乐是舒缓昂扬的大调,李侠遇到停电或敌人来查户口等危机时,音乐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汽车和摩托的刺耳轰鸣声,使观众感到烦躁和恐惧。起到点题作用的、李侠打电报时的“永不消逝的电波”声贯穿整部电影,成为李侠特殊的“主题曲”,与李侠彻夜聚精会神工作的画面挂钩,提升了整部电影的美感体验,也使打电报的声音成为中国谍战片的一个经典意象。姚苇评价李侠打电报声“点划清楚,像一股清流”,可见导演有意将电报声作为李侠革命精神的象征,显然,这个目的达到了。

演绎方面,本片有孙道临和王心刚两位艺术家坐镇,颜值上首先有了保证。全片演员的风格总让我想起舞台剧或中国传统戏曲——孙道临的扮相浓眉大眼,额头宽阔;姚苇和日本人的扮相则是油头粉面,道貌岸然。演员们说台词前先要盯着镜头看一会,作出在当代电影中略显夸张的面部表情,说出并不很口语化、带有呼语和抒情性质的台词。有人说这样的演绎模式过于“脸谱化”。但我认为这种批判或许已经先预设好了立场——以当代电影谋求塑造“立体”“多面”的形象所统领的演绎方法而言,显然《永不消逝的电波》人物都显得单薄;但“脸谱”这个词本身就是取材于中国传统戏曲,在那个戏曲作为国家重要意识形态宣传手段的年代里,将戏曲“黑白分明”的对立模式引入电影,不仅使老百姓易于接受宣传,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路径。个人认为,在当代电影走向流水线生产的大背景下,所谓“立体”“多面”有时也成为了公式化的产物。我们可能需要回头从历史中找寻一些其他的可能,例如——《永不消逝的电波》。

 3 ) 永不消逝

电波消失的时候,伴随着李侠眼睛注视的,还有那一句:永别了,同志们。还有延安的一切,过往的岁月,战火以及那一面旗帜。他魂牵梦萦的地方,他毕生的信仰,他的家,他的国,他的血脉,他的所有。
    他第一次发电波时,背景就是延安的白塔。那个时候,我会想,原来革命里,也有这样一个温柔的塔。牛津的学子为了纪念他们曾经旖旎的大学岁月,写出了“如梦似幻的尖塔”。我们却在一个革命者的眼眸里,感受着那样执着的眷恋,那样执着的深情,那样执着的信仰,那般温柔的一个塔,不高不矮的立在延安,立在他那永不消逝的电波里。
    犹记得姚苇对李侠所发电波的形容:这般点划清楚,犹如一汪清水。连敌人都会这样形容,一汪清水,李侠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人。他第一次出场,他的新奇,便如黑白片里的骄阳一般坦然一般清澈;他再次出场便是老道的情报人员,但是那种温和里竟带着让人迷恋的清和,对着新来伙伴的尖锐,晨阳般的宽和;然后,便是狱中,重刑过后,没有多少折磨的痛苦印出来,有的只是夕阳般清倦的一张脸,清清淡淡的说着,我不知道,始终如一的说着,我是一个中国人;最后的最后,面对着死亡,那般清晰的发着电报,那般清楚的警告,那样那样清明的眼神,对着亲爱的战友说:永别了,同志们。
    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因为它讲了一个好故事。虽然它的镜头语言很烂,即使在镜头切换时已经尽可能的巧妙,比如火苗从老孙手里燃烧的纸到了柳妮娜的打火机,比如那一注水从倒在李侠脸上转到姚苇倒在酒杯里,比如那一个搓衣板上的衣服从无沫到有沫便已是无数光景流逝。但在从房间A到房间B的转换里,我们总是看到不折不扣的墙板,无时不刻的提醒我这是在片场演的一出戏。至于其他的镜头,嗯,几无可言。我也是在这时感到,小津安二郎的构图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情。一样的黑白电影,那种静美,却属于一种极致。
    不过,这一切,都无妨它讲了一个好故事,虽然它讲的磕磕绊绊,但是它的真实,却是结结实实的触动着我。在这里,你看不到,一个共产党男爱上一个女子却发现她是军统女特的纠结情节(每次看到这种狗血剧情时,我真的很想问一句,你觉得这种概率有多大),因为它真实,所以只有一个姚苇,一个曾经热切崇拜过蒋介石,终又失望的军统特务,他世俗,他小人,他软弱 ,他在夹缝里觍颜求生,因为他已丧失信仰。他不坏,亲爱的,至少他的人性未曾泯灭。他在对利诱李侠不成,听到那“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时的明白。我常常想起,汪精卫,在投降后,演讲时仍然会讲:中国不会灭亡。蒋介石的摇摆不定,汪精卫的投降曲折,国民党内的争斗与腐败,信仰的泯灭,只求活着的亡国奴的可悲。他们不可恨,只是太过太过可悲了。
    因为走的太远,所以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所以说,李侠是多么多么幸福的一个人,他在那个年代里选择了共党,一个坚持抗日的党,一群温暖的战友。他把那些温暖也带给了兰芬,他看着这个女子,从稚气盲目的向往——觉得流血流泪才是做事,到沉稳的发电报,面对着他的拷打,心里再疼,也学会了说不知道,学会了默默洗衣度日,接他出狱听到其他人说“在里面和住旅馆一样”,只是给丈夫披上一件衣服。那个时候,我觉得,我们中国的男人是多么可爱啊,吹牛来安慰着自己的妻子,忘记了自己受的罪。兰芬就是一个真正党员的成长,这里没有多少香艳,没有多少风花雪月,只有岁月对人的点滴蹉跎。成长,只能由岁月带来。
    故事的开头,就是一个谍报人员的暴露,后来就是李侠的暴露,电波却始终如一的发着,直到迷惑敌人,直到出狱,直到终于又可以发电波,直到敌人就在面前,电波还在发着--永不消逝。就如日本人感慨的那样,共党的电波永远不完。那么简单的设备,那么简单的隐匿,敌人一抓就准。可以不完的原因只有一个,前赴后继而已,不停扑火的原因也只有一个,信念如一而已,更何况扑向的不是火,而是属于1945的光明,对于李侠,还有1949的天亮。
     所以,电波永不消逝。

 4 ) 很平淡的叙述

我感觉如果是纯黑白的我反而会给4星

有的时候会看见物品因为移动而改变颜色,有点像美图秀秀开了妆效滤镜然后嘴巴那放根棒棒糖然后棒棒糖的白色杆子就变成滤镜里口红的颜色了。

很平淡的叙事,有点不温不火的,非常平直的叙述下来

女性角色形象清晰立体

主角也是

无论男女都是革命战士,是不服输,不愿意投降的中国人

反派也有各自的特点,尤其交际花

姚长的好像梁家辉😂

比现在男女演员都长一个样好多了

演技也很好

导演也很好

视听语言也很好

用声音进行转场过渡,用过去的声音配合主角的行动,让电影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真正做到了do the film justice

还有非常有设计的衔接,倒进男主角嘴里的透明液体接上反派方倒进杯里的红酒;还有一个洗衣服的动作做时间的推移;都充分说明了,至少那个时候的主创,是懂电影的,知道能用声音和画面干什么,也能很好娴熟的利用它,比现在的电影好多了。

就说以前的片子可有意思了。

而且电影院看的基本上中老年人巨多,大概50.60岁的人占大多数,年轻人肉眼可见的比一般片子少,不知道的还以为差点是居委会团建,然而不是。坐我旁边的阿姨估计看我这个年纪的人来看觉得挺神奇,看我走向座位就面露惊奇,后来还问我你是不是一个人来看,以前看过没,我说以前没看过,她说听过是吧,我说嗯。而且阿姨还在电影开始后跟后面的同龄观众说不要讲话,开心。

反正挺不错的那片子,最后主角被敌人围住但坚持发电报的场景的确震撼;最后再用主角发电报的画面,电波的动画,还有1949年之后的画面蒙太奇点题,现在看来或许效果不太高级,但仍然是非常电影,非常感动的瞬间,无论是那个年代革命同志的坚守与钢铁般的意志,还是那个年代那些片子里足够“电影”的时刻。

修复转彩色之后的旗袍也都很好看。尤其是交际花身上闪着高级珠光的黑色旗袍,还有一件紫色旗袍上的刺绣花样,质感颜色都一级棒。主角们的衣服自然没有那么贵,但不论是版型还是款式,也都有符合角色的气质和优雅。

(没想到还能在这儿看到熟脸,感觉好惊喜哈哈,开心,第一位房东太太是《太太万岁》里的丈母娘哈哈哈。)

电波永不消逝,但令我惊奇的是主创团队也并没有拼命渲染那个时候共产党员的牺牲,去硬生生强调他们的贡献。大概平淡的叙述有好有坏吧,它不会让人觉得有说教的生硬,一切都是平淡的,甚至连紧张感都是有限的。

 5 ) “烈士在那流血牺牲,我却在这里当太太!”

结点清晰,故事流畅,表演也很好。 咱就是说,老片子真的拍得比现在的好😊 镜头切的一点问题都没有,看着真舒心。结尾发报的画面叠化在天空之上,含蓄交代了李侠同志的结局,又表达了缅怀之情,非常有巧思。 唯一的缺点是没有字幕,好多话都听不懂。 虽然主线在男主身上,但女主成长的结点也非常清晰。一开始不喜欢过小资生活,后来慢慢理解,甚至学会了发报。

“烈士在那流血牺牲,我却在这里当太太!”这句台词秒哭… 一句话就把女主立稳了。 李侠同志有着崇高的信仰,坚韧的意志,又温柔有耐心。这种人谁能不喜欢呢?说话声音也很好听~ 于是我和我妈因为孙道临和王心刚谁帅吵了起来😂 看资料发现居然是国内第1位女导演的作品!好厉害! 潜伏的灵感来自于此吧。 一开始在电视上看的,半边拉块的,一头雾水。查了下,居然是剪辑版!光前头就掐了将近20分钟🙄🙄🙄 观影过程中想到一个经典话题。总有人说以前的老电影太脸谱化,正派反派一目了然,人物不够立体。 可是想想当下,倒是不脸谱化了,优点缺点一顿堆,某些剧更是连最基本的生活逻辑都理不顺。 更有些不要脸的创作者,打着丰富人物的旗号,暗戳戳给垃圾洗白🙄🙄🙄

 6 ) 向李白烈士致敬

可能很多人不相信,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看过这部片子;原因是爸爸很喜欢历史和电影,非常佩服像江姐和李白这样的英雄,所以我一直记着片中李侠那个机敏而坚强的形象,那些永不消逝的电波; 时光流逝,不知是巧合还是注定。2006.9.13号,我考上了北邮,在校园和爸妈散步的时候发现了一座白色的雕像,还有那个熟悉的名字“李白烈士”;原来他一直默默伫立在北邮校园里,是当年陈云亲自提的词;一想才恍然大悟,北邮是搞无线电和通信起家的,而我党最早的这方面应用就是地下党电台,可以说李白是最早的“通信员”,原来如此 可惜就如历史上的地下生活一样,李白的雕像默默无闻,静静的在那处不起眼的角落里,很多的北邮师生都不知道他的来历,甚至都不知道在校园中有此雕像,实在令人惋惜;7年生活转眼过去,每每有重大抉择和心事的时候,我总会学 寓言"长着驴耳朵的国王“里的那个理发师一样倾诉;愿李白有知亦能莞尔 多年不写文章,写出来很像小时候的读后感,也罢,全留自己看呗


原剧评在上面,就是当时有感而发随手写的,以后的增补放下面

增补1:“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时间: 2019.10.14号

标题: 这段发往70年前的电波,告慰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链接: //www.toutiao.com/i6747530060263080459/?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amp=1602854125&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se_new_style=1&req_id=202010162115240101290321302919FBFE&group_id=6747530060263080459


听说最近重播《永不消逝的电波》了,真好,我也看到了部分的高清彩色修复版图片和视频,期待早日有成片

增补2:推荐李白担任新中国第一任邮电部部长

在上海解放的第三天,中共中央情报部代理部长李克农给时任上海市长的陈毅发来密电,恳请他帮忙寻找一位叫李静安(即李白)的同志,并且嘱咐,这位同志是对党组织作出过大贡献的人,自己已向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推荐李白担任新中国第一任邮电部部长。

这篇文章讲述了李白烈士牺牲和发现的全经过,应该也是过了保密时限,很多细节都出来了,最让我震惊的是 李克农部长的这句 自己已向党中央、中央人民政府推荐李白担任新中国第一任邮电部部长 ,所以如果有如果,北邮校园就应该少一座李白雕像,而多一个李白部长的题字 希望能写上 - “信网中心提升校园网访问质量,广大北邮学子上网之余控制好时间,上网不是谍报,夜晚别太拼”

//www.toutiao.com/i7034703775101108744/?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1×tamp=1638864951&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se_new_style=1&req_id=202112071615500101511921550F1416CC&share_token=7dcc7430-791b-414a-80cd-772b11ebbc8c&group_id=7034703775101108744

 短评

因为故事里的中国过来看这部电影。何兰芬的扮演者袁霞说的那句“李白前辈,您期盼的黎明到了”真的震撼到我,从头到尾哭的不行。这部老影片黑白的,没有字幕,但是很有感觉。致敬革命先烈

10分钟前
  • noheartx
  • 力荐

57年在李克农一手推动下拍摄的。既颂扬了烈士又严守组织的秘密,保守了很多情节。

11分钟前
  • Die Katze
  • 力荐

帅惨了

13分钟前
  • Erizalebeth
  • 力荐

孙道临-李侠,密码专家。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延安颂

15分钟前
  • 莱尼圆
  • 还行

斯人已逝

18分钟前
  • 即兴表演艺术家
  • 力荐

李白同志,您期盼的黎明,到了

20分钟前
  • 如也
  • 推荐

小时候看过若干遍。印象最深刻的台词是李侠那句“好好生活”。

24分钟前
  • #瞬间收藏家#
  • 力荐

记得当时和同学说,这辣椒水、老虎凳不用上刑,往眼前一摆,我就全招了。真是敬佩当年的共产党人

27分钟前
  • 千寻亿选
  • 推荐

2021.10.07📍沈阳工人文化宫影城 那个年代不只有理想主义,还有组织给分配的对象。(电影院可真应景啊)

32分钟前
  • MIss_三三三
  • 力荐

看了故事里的中国过来的,正如胡歌所说,烈士的一生就像一根火柴,一直潜伏在黑暗里,但恰恰是这根火柴,点亮了新中国的光明!向所有为国牺牲的先烈致敬!

33分钟前
  • 安妮
  • 推荐

镜头中有个人在影印毛主席讲话传单的时候,简直就是在表演hip-hop 。哈哈哈哈哈哈

37分钟前
  • 余获获
  • 较差

尽管倾向于认为这次转制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但借由机会能进行重温,依然是当下如此平淡的院线中的期盼- -《庐山恋》、《早春二月》、《冰山上的来客》…有机会吗?全场都是陪伴中老年观众来看的子女们,大家一言不发看完整片的感觉真好;如同那个完全不出落俗套的结局,都值得珍惜。孙道临和王心刚之外,印象最深刻的反而是饰演“柳尼娜”的陆丽珠;彩色画面下的她那种独特的气质与形象或许更添说服力。翻到演员一段在电影之后的经历倍感唏嘘,也庆幸她度过了那样的浩劫。

41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2024.10.4 修复版点映场。老电影不愧是老电影,一句多余废话、一个注水镜头都没有,吊打市面上某些注水电影电视剧。孙道临堪称那个年代少男少女们的梦中情人,哪怕时隔多年,他身着长袍出场依然能让身边的中老年观众们倒吸一口凉气。现在的小鲜肉,别说演得不如孙道临,长得也不如孙道临,审美在倒退。

44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有些许闪光点,不过人物塑造脸谱化,整体太“样板戏”了,同时也是毫无意义的上色修复。

49分钟前
  • 发条橙
  • 还行

1.《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素材由国家安全部一位了解李白生平的人士提供的,经黄钢艺术加工而成,因此影片片头字幕的编剧名字是一个化名。2.有人认为孙道临的气质只适合演大户人家的公子,不适合演八路军干部。而在解放前接触过地下工作者的王苹认为,孙道临的眼神有种让人琢磨不透的感觉,这是长时间做地下工作的人特有的眼神。3.扮演叛徒姚苇的王心刚长相正气,一直扮演的是正面人物,大家都担心他很难转型,建议找演反派人物比较有经验的演员来演,连王心刚本人都没有把握。王苹凭着自己的导演经验相信王心刚能够演好这个角色,鼓励他抓住这个机会开拓戏路。4.有人认为袁霞不会演戏,启用她太冒险。王苹认为何兰芬是一个朴素的上海女工,有点土气,参加地下工作后,身份变了可本质变不了,而袁霞的气质恰恰有点土,所以适合扮演何兰芬……-百度百科

5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我是看了刘涛和胡歌演的片段才知道这部电影的 感激那个时代的前辈们 为了新中国的成立付出了所有

52分钟前
  • lucking star
  • 推荐

滴滴滴,亲爱的同志们,永别了~

54分钟前
  • Over5
  • 推荐

孙道临真俊!貌似潘安……

58分钟前
  • 李哥
  • 推荐

我发现第三代导演有个特点,相比于第二代导演在建国后虚伪的歌功颂德,第三代导演虽说政治宣传色彩也很浓,但是有相当大的现实主义成分在里面。可见,他们对共产党才是真爱啊,哈哈。此片是一部当时难得的谍战片,也是孙道临演员生涯中一部为历史所铭记的电影。王苹导演的仍旧很细腻,相比于某些导演流水账式的叙事,脸谱化的叙事,王苹镜头下的人物是有层次的,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十分难得。李侠与兰芳建立革命友谊之后,又升华。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家三口,生活于市井之中,但却暗流涌动,时刻有着危机的降临。李侠牺牲了,可他的电台之音永垂不朽,为新中国的建立添砖加瓦。

1小时前
  • 小袁同学
  • 推荐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1小时前
  • KID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