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时光

HD中字

主演:一青窈,浅野忠信,萩原圣人,余贵美子,小林稔侍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03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咖啡时光 剧照 NO.1咖啡时光 剧照 NO.2咖啡时光 剧照 NO.3咖啡时光 剧照 NO.4咖啡时光 剧照 NO.5咖啡时光 剧照 NO.6咖啡时光 剧照 NO.13咖啡时光 剧照 NO.14咖啡时光 剧照 NO.15咖啡时光 剧照 NO.16咖啡时光 剧照 NO.17咖啡时光 剧照 NO.18咖啡时光 剧照 NO.19咖啡时光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咖啡时光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阳子(一青窈)表面看来是个温文有礼的传统女性,却有前卫出格的思想,台北教书生涯让她收获了尚在腹中的胎儿,并就是否将他(她)生下与父母产生矛盾——她不认为孩子一定要有爸爸。小书店老板也是阳子朋友的肇(浅野忠信)虽喜欢她,但因没作好承担责任的思想准备,并没在阳子人生最困顿时伸来一双及时的手。  作为纪念小津诞辰100周年而拍的该片,没能复制小津镜头下的东京景象(因为已经消失),却复制了小津电影里安静恬美的意境和隐忍克制的情感。但时间毕竟流过了几十年,隐忍情感的角度已有很大的转变。赫默尔黑服物语ASTRO:观星者小马保姆俱乐部第一季艋舺风尚合唱团红粉至尊你好,我是大卫!六本木Class日版Lift.Me.Up第三医院九里达神秘之堡2024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六一”晚会童年的收音机熊猫回家路明月守护者超大号美人(原声版)唐少女汐彦喜结同心神秘的旅伴古惑仔激情篇之洪兴大飞哥美国工厂枕边杀机相见恨晚 Hey爱之病希望家园魔法师第三季固守沉默激战奇轮3火药谍网 第一季吸血鬼生活第四季恋爱小说2022恶魔阿萨谢尔在召唤你世界大战:袭击红粉联盟1992超智能恋爱铁齿铜牙纪晓岚4十八,十九格斗之王2记忆猎人北魏传奇不伦食堂2

 长篇影评

 1 ) 浅析《咖啡时光》的调度之道

“我喜欢的是时间与空间在当下的痕迹,而人在这个痕迹里头活动。我花非常大的力气在追索这个痕迹,捕捉人的姿态和神采。”

这是侯孝贤在无数次创作谈中反复表达的关于其个人美学旨趣的核心观点。此美学旨趣在侯孝贤的创作中随着题材的变更,显得愈发明显与强烈。反差在于,题材的“吸睛”程度与此美学旨趣的表达程度成反比。转折点是《南国再见,南国》。由《风柜来的人》到《好男好女》,侯孝贤的题材遍及个人、家国、历史的沉重创伤经验,侯孝贤影像由此成为台湾现代化历程的重要见证。自《南国再见,南国》始,题材的“重要性”下降。侯孝贤甚至渐渐跳脱台湾,时空转为《海上花》的晚清上海高等妓院,《咖啡时光》与《红气球的旅行》的当下日本与法国,《刺客聂隐娘》的晚唐中国。伴随题材“重要性”下降的另一大特征是,影像所呈现出的浮在表面的文本内容的稀释与寡淡。这一系列作品中,《咖啡时光》此特征最为明显。

《咖啡时光》是日本著名的松竹公司为纪念小津安二郎诞辰百周年,特别邀请侯孝贤摄制。影片在大众世俗层面,也就是奖项层面没有获得什么重要荣誉,仅仅是主演一青窈获得日本学院奖的最佳新人奖。倒是当年入围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后,华人评审徐枫还发表过微词。据当年的《羊城晚报》报道,“徐枫说投票时她有举手支持,但举得很心虚,侯导的电影她甚至只举了半只手!她认为好电影是艺术、商业并重,所传达的理念清晰、剧情动人,而眼见韩国电影发展之迅猛徐枫苦着一张脸说:‘拜托那些导演们别再自我,别在垂死边缘挣扎了!’”力挺《咖啡时光》的媒体当然有,还是大名鼎鼎的《电影手册》,影片入围手册年度十佳。

《咖啡时光》的故事内核不能说没有,也不能说不具有戏剧性,这便是未婚的女主角阳子的怀孕。此意外事件当然会给阳子的生活带来变化,但这种变化隐而不露,潜移默化,并未呈现出事件化的可见形迹。侯孝贤竭尽心力,所要捕捉的是影像中人物浸润于时空中的自然样貌,很多时候,他甚至于要让时空自显。

影片有太多场景,予人的直观感受是充沛、自为、饱满的日常况味,一种近乎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式的自然状态。而这种感受又与怀斯曼直接电影风格浓厚的纪录片场景不一样。演员在人工化情境-气氛之下的自然流露,此流露包括身体姿态、包括表情,包括对白。这是侯孝贤美学以及工作方式的本质。直接电影索求的是最大程度不带主观判断的对象记录。

最值得讨论的依然是具体的方法,能让演员自然而为的情境的制造绝非易事。尤其是侯孝贤在部分场景中还会采取非常复杂的场面调度策略,这一点波德维尔在其专著《灯下绘形:论电影化场面调度》(Figures Traced in Light:ON CINEMATIC STAGING)中已经有过精辟细致的概括,其中的显隐之道最为特殊。简单点说,显隐之道便是利用身体或者物件的遮挡与显露,来改变画面布局中的视觉焦点,调整观众的注意力。波德维尔未及进一步申说的是,这一技巧其实源自中国画技法的视觉传统。不过显隐法表现更突出的是在《悲情城市》、《南国再见,南国》、《海上花》这些电影中,《咖啡时光》不在此例。

在此以影片开场几场戏为例简单讨论侯孝贤所使用的调度技巧。这其中包括了第二场戏,阳子在家中一边晒衣服,一边通电话。其后,阳子到书店见好友肇,书店的场景先后有两次,但取景角度有180度变化。这几场戏普遍使用了段落化的镜头,也就是一镜到底。这是时空完整性表达的传统,巴赞式的美学。这场戏虽然没有任何戏剧性的事件,但却充满了丰富变化延展的动态过程。首先阳子有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动作,晾衣服。目的性保证了动作的自然舒展。接着电话响起,她要边接电话,边晾衣服。注意力更为集中,更不会有表演的趋向。但侯孝贤还不满足,为阳子还增添了一个动作,对邻居来访的接待。而此过程是用画外空间来表达(阳子在这过程中有走动,但摄影机并未殷勤的跟随游走,而是随意的游动),邻居并未出镜。连续性动作与思维(通电话)的配合,保证了演员自然流露的状态。但这依然不是全部,这场戏中还存在着一个至关重要但很容易被忽略的技巧。这便是地上的电风扇。这台电风扇是摇动式状态,处于前景。虽然占据画面空间并不大,但它的存在实质性地改变了画面的状态。再有便是背景中偶然飘拂的窗帘与衣服。这一道具的功能与电风扇同一,但更有自然形迹的意味,更有动态的效果。不过,千万不要以为这衣服真的是被风吹起,这其实是侯孝贤的惯用技巧。很多他影片的幕后花絮都如实供出,飘拂的帘布是鼓风机吹动的结果。动态的、连续的、画外的、多义的空间调度技巧便是这场戏充满生活况味的根本原因。

再之后一场戏,阳子去了书店,见到了肇。这场戏开场的时候,肇正是用剪刀剪一张纸,也是一个目的性很强的动作,与阳子之前的晾衣服异曲同工。之后趁着谈话间隙,肇还是把剪纸的任务完成了。这场戏直观感受到的生命高度松弛化的力度要比前文我们提到的那场戏要大,原因之一是背景处的那条狗。狗的功能相当于电风扇,但相比物件化的器具,充满实质生命的狗更能为画面带来充沛感、绵延感。这不是侯孝贤第一次利用狗作为调度工具。在《南国再见,南国》中,高捷喂狗吃饭那场戏更为神来之镜。这场戏的光影也很讲究,背景深处是红光,与人物同一个位置有倏忽投掷,若隐若现的光,层次化的光线布局自然是动态效果的强化。

绝对不能忽略的是肇的扮演者,当代亚洲影坛最不可思议的传奇演员浅野忠信。侯孝贤在采访中,深深表露出了对浅野的折服之情。他说影片的主角是阳子,扮演者一青窈这是第一次演戏,肇的戏份并不多,浅野来到现场的时候,之前已经拍了很多。浅野敏锐的意识到了这部电影的拍摄方式,他是主动的配合一青窈演出。在本片中,浅野和一青窈完全处于同一状态,这对专业演员来说其实很难做到。参考《悲情城市》里梁朝伟的演出便可知。影片后面还有一场书店的戏,但是取景角度调换了180度,狗消失了,但是背景处人来人往的场景依然具有丰富的动态效果。如是的例子还有阳子回到父母家中那场戏,她懒散的躺在地上,周遭有跑来跑去的猫。电风扇、狗、猫、人流,这些很容易为人忽略的细枝末节般的道具,其实却发挥着巨大的知觉调度功能。再次强调的是,影片后半部分,伴随着内核情节“怀孕”的揭露,这种调度技巧消失了。

可以再谈下文本的处理方式,侯孝贤是尽可能地以“意会”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剧情,信息披露的密度非常稀薄,并且很多时候处于滞后的状态。父母出场很久以后,通过一番电话,我们才知道阳子的母亲是继母。直到影片的末尾,阳子才渐渐道出男友的讯息。在影片的DVD花絮中,有一段长达半个多小时的场景,这是阳子和肇的夕张之旅,这一段落最终在成片中被全部剪掉了。这个段落有部分场景,阳子是比较明确的表露自己对生活与未来的看法,侯肯定是嫌弃累赘,而全部舍弃。比较能突出反映“意会”方法的是父母与阳子相处的两场戏。第一场是阳子回到父母家中。父母得知阳子怀孕后,深陷无奈迷茫的情绪中,但在言语中没有任何戏剧性的怨言。侯孝贤以视觉调度的手法表达了父母的情绪。

父亲这一个镜头中由画面前景走到了画面背景深处,父母的脸由半面对观众变成了背对观众。第二幅图中,电扇、父亲、水杯构成了一条直线,画面空间被割裂成两个部分,意味着家庭结构的涣散与不稳。特别注意的是,这一次电扇没有左右摇动,是静态的。

与这场戏结构上对称的,是父母来阳子家中探望。老牌演员小林稔侍扮演的父亲,几度欲言又止,从画面的前景踱步到背景,又腾挪回来,身体显得很疲惫。父亲最后仅仅说了句“喜欢吃吧”。实际上侯孝贤为小林稔侍准备了大量台词,但小林实演进入情境后觉得以身体表达的欲言又止状态更为自然。而在这之前,母亲对父亲说过一句台词,“你太狡猾,重要的事还是要说的。”就这一句话,精要地提炼出了这一家庭关系的全部要义。

肇的背景信息在影片中也非常含蓄,仅仅是让我们知道他的书店老板身份、电车迷身份,另外似乎还有一个女人与其纠缠过。更有想象空间的倒是肇与阳子的关系。如何定义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否有暧昧的空间?影片中有一场戏,是二人各自乘坐的电车交叉而过,自然形迹中不为所知的偶遇代表了生活变幻的无数种可能。

侯孝贤自己在采访中也表露,有很多人说《咖啡时光》不像是在拍东京,其实这根本不是一个判断标准。客观来说,不像东京是因为影片大部分场景不是室内景,便是电车,缺乏一些标签式的东京场景。影片中电车场景繁多,但并非空穴来风,原因不外乎,一是符合肇的电车迷身份,二是电车在日本人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电车是东京的自然形迹),三是电车的游走便是时光流逝的见证。

我们的讨论最后大概可以止步于影片的拍摄缘起,纪念小津安二郎。不得不说,松竹公司很有魄力,《咖啡时光》是一部与小津没有任何关系的电影。结构、节奏、母题、风格,都相差甚远。小津哀叹悲鸣于以父权结构悲剧性消亡为代表的古典时代的终结,如若地下有知,看到侯孝贤重新构造的个体与社会的全新关系,看到驻足于影像中的风华生命,也许能莞尔一笑。

(已发于虹膜公号)

 2 ) 不着一墨,尽得风流

看《咖啡时光》让我重温看《站台》的感觉。隐忍、节约、疏阔,像山水画里的留白,不着一墨,尽得风流。每个角色都是透明的,行为、小动作、说话、不说话,穿行过沉稳的画框,而情感思绪全都流淌在观者心里。像看默片,像观察生活中的人。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第一次回家的那一幕,母亲一直在厨房,当时就觉得母女关系很蹊跷;半夜吃饭那一幕,yoko一张口问“你知不知道”,我就预感到了下面的台词。等她说出来的时候,反而吓了我一跳,这导演简直是我肚里的蛔虫。。。上次看文德斯的短片时,我说开车那人过度表演,这次发现了最好的反例,就是yoko在火车里身体不适那一段极度克制的表演,面部特写皱眉头嘴角抽搐额头冒汗痛苦的呻吟咬嘴唇歇斯底里等等等等下三滥的伎俩一点儿都没有,她只是慢慢垂下头,重心左右移动,用胳膊支撑,犹豫,下车,靠着墙,蹲下,太自然了!太顺畅了!太细腻了!让人如饮醇酒,如沁甘霖,侯孝贤是得道之人。

这虚构的真实有它自己的自由意志和生命力。电影结束了,里面的人却在某个空间里活着,他会做什么,她会吃什么,她又会说什么,我仿佛都看得到。。。。。

 3 ) 流动的电车时光

第一次看《咖啡时光》是很困惑的,这完全不是预想中的小津式电影,由于在日本拍摄,又不同于印象中的侯孝贤。既没有戏剧性,也难以感受到情绪张力,明明镜头始终追随着女主阳子却无法捕捉她的状态。在漫无目的的影像里,我单纯被李屏宾镜头下的的JR电车和地铁吸引。于是很困惑,为何是咖啡时光而非电车时光呢?

事实上,初次观影体验完全是被糟糕的原有字幕毁掉了。这是我最痛恨的那种字幕,看似非常到位地完成了翻译校对(甚至连中间的地铁广播、英语念的绘本故事、很难表达的片尾曲都有翻译),实则是由大量的错误翻译堆成的。虽然本片并非注重文本的电影,但在台词较少的情况下,获取精准的对话内容是理解人物的关键。再次强调,糟糕的字幕是对电影的迫害。

为了翻译,第二次观影以相当破碎和反复的方式进行。有趣的是,从断裂的情境中反而能看出熟悉的侯孝贤。面对陌生的文化背景,他所选择的东京是承载着日常生活运转的复杂轨道交通,在关键的情感表达上则依赖演员和固定的室内空间,他擅长利用小空间里的氛围作为人物关系的间接呈现,对话与空间互为补充。画外音和动态元素的运用使长镜头的空间变得生动,在人物相对静态时,有活动的猫狗,转动的风扇,摆动的时钟,流动的窗外背景。而在背景相对静态时,人物会出镜入镜或纵向活动,比如接电话拿东西,使得画面不显沉闷凝滞,营造出符合日常的空间感。

主角阳子由一青窈饰演,她在片中用细微表情和肢体语言传达分明情绪的表演非常精彩。这种表演不是克制的,即并非主观上对情绪释放进行调控,而是浅淡地自然流露,使得人物性格与情绪呼之欲出。比如阳子骑车去看望高中时熟悉的猫,走出车站时外边仍在下雨。她无表情地看了一会后低下了头若有所思,同时身体自然地向后寻找依靠,呈现出极度的松弛感。正是这种松弛的信任消解了壁垒使得观众也卸下心防易于共情,你看,这就是个怀着心事的纤细女人啊。配乐的时机绝赞,被冲击到几乎落泪。

比起表情,她更擅长用身体来传达状态,印象深刻的另一场戏是在地铁上,她和小肇约好在咖啡馆碰面,结果在半途突然不舒服。在她临时下车蹲在车站打电话之前,很难从表情觉察出她的不适程度,毕竟只是闭眼休息、轻微的深呼吸和稍稍抿嘴,像是属于午后的困倦。但在靠近车门的狭小空间里,她不断调整身体依靠车厢的姿势来支撑自己,这种小小的辗转在持续的电车广播里让人觉得焦虑烦躁不适。

而浅野忠信饰演的小肇有书店老板和电车迷双重身份,他始终在阳子周围保持着友达以上恋人未满的浅淡暧昧关系。让人震惊的一点是,电影中出现的这张图是浅野忠信本人根据剧情绘制的。

这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其中画面元素值得推敲。这不仅是小肇关于电车的畅想,更是得知阳子怀孕之后的心情。他把自己想象为身处电车子宫之内的胎儿,被浓郁的血色包围,脖子上挂着阳子送他的纪念表,有着快要哭泣的寂寞眼神。他坦承自己处在危险境地,并对这血色是否属于自己表示不确定——这完全表现了他对于阳子的感情和非血缘关系的忐忑,他终于茫然地踏入圈内。

而此前,二人只有一种礼貌的亲密。

阳子有所谓的男友,小肇有流传的八卦。电影中并未提及两人过往的羁绊,而是直接从此刻的接触开始。值得一提的有两个偶然时刻:第一次小肇和阳子在并行的电车上错过,第二次他成功偶遇了睡着的阳子,并一起下车,在站台继续完成声音采集。我觉得这像是个小小的仪式,之前的谈话时提到某段录音可能成为证据,当他在站台上采集声音时,聆听的观众被赋予录音机的功能,成了记录这段崭新关系开始的证据。

有了准确的理解后,很容易发现整部电影的流动性。

这来源于主角阳子,她几乎始终保持着行走的状态,且不同的目的地之间永远存在着顺序关系——她的日程总在电话里被提及,去旧书店,去扫墓,去咖啡店,去车站碰面,去接待父母。与地点的流动相对应的是她追寻着的两条线索。一是关于台湾音乐家江文也的调查,由旧书店里的一张cd开始,阳子决定寻找他曾经喜爱的咖啡馆,四处打听,最后见到了江的家人。二是对梦境的探寻,阳子听说了关于哥布林调包孩子的故事,并找到读过的绘本,在某个雨夜找回了童年记忆。她在电话里讲生母在四岁时离开,一句话既解释了继母不直接干涉而催促父亲去沟通的焦虑,又揭露了阳子潜意识中对即将出生的孩子感到不安的根源,这种高效来源于此前人物精准的性格表现。

电影的疑问其实在最初就已抛出:为何阳子不跟男友结婚?为何父母对阳子怀孕一事并不作为?然而这些始终不是叙述的重点,最后通过简单的对话就解决了。侯导需要的只是一个身份与状态,与小津对于关系的探索不同,他集中于阳子的自我,试图从日常中呈现出逐渐改变与觉醒的心理状态。比起经由电车与行走实现的地点流动,模糊的个性流动是更为液态的。

前半段的阳子始终带着心事疏离人群,交流往往琐碎且停留表层。在街头她是散漫潇洒独自行走,在电车内也总是独自站在角落观察窗外。而当两条线索都找到答案时,她渐渐开始变得轻松,能在和小肇聊电车时开怀大笑,也能向父母坦白从未提及的男友情况。也许是因为重新面对了并不愉快的童年记忆,也许是因为从江文也夫妇身上找到了一些理想的温存,最后她终于第一次在电车中坐下,安稳地睡着了。恰好这时上车采集声音的小肇和她偶然相遇,那投向熟睡中阳子的温柔目光,几乎是本片最温情的一处。

当然我始终不太明白为何片名是《咖啡时光》,看到有说是借用了片中的咖啡店名。虽然咖啡店是本片的重要场所之一,但有趣的一点是,阳子从头到尾都没有喝过咖啡,反而一直喝着牛奶(会是个好妈妈!)。也许本片的松弛感很像是在咖啡店待着的安逸,也许因为本片必须得喝着咖啡看才不会睡着Hhhh

作为铁道迷,倒觉得电车时光更为贴切。最初在小津百年诞辰纪念的字幕里小电车悠悠驶来,最后在片尾曲的前奏里四辆电车交错出现,不知为何,这个镜头有种异常蓬勃的生命力。

铁道上的前行好像是时间的流转,而人们总在相遇交错的命运途中。

相信我,这部电影值得看两遍。


最后上我重译的字幕链接,如有问题欢迎交流~

http://subhd.com/ar0/487646

 4 ) 咖啡时光和其它

       因为读“最好的时光”一书,就重新找侯孝贤的电影来看,其中“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叙述的都是少年情怀,但融入了家园故土,那份初入世间的愤怒不平、青涩动人的青梅竹马,于朴素自然、不动声色的画面中展开,更显得博大关爱。十年前领悟到的情怀,至今还是温暖于心。有那么几次,眼泪几乎要抑制不住地涌出。
       这次重读,发现了侯的与众不同。在一大批受西方新浪潮电影影响的80年代崛起的导演中,他是最东方的一个,除去受小津影响的摄影基调,他电影中的人物,也都是东方式的,隐忍、含蓄、不擅言辞。即使是少年孟浪、都市喧闹,也让你感受到一个老人在抒发着对于美好过去的惆怅与哀愁。那种乡愁氛围,他一直以离别后的怀恋来参照,仿佛活了一世,其实还只是原地的心境。他总要以一个人物为轴心,展开对于整个家庭的观察,走出故乡,相当于走出了家,走出了幼稚的青春。走出来的,终究还得回去。几乎每部片子里,都有主人翁再回到乡土中的情节。
       这唤起人内心被掩埋很久的温柔,即使身处一切都被瓦解得支离破碎的时代,你仍然可以走进侯孝贤的电影,去学习细腻地感受被时光冲刷掉的美好、安静、沉默,学习旧日子的醇厚善待。
       “风柜来的人”有一个堪称伟大的结尾,我以前看的时候没注意到,像是一个人内心的爆炸,在最爱的事物被毁灭时,必须要无所谓,当作没有爱过也无所谓失去,此种重负,加诸少年身上,仿佛是成长的痛苦,让人揪心。
       侯的叙事很像散文,淡泊和不经意间,一点点浸润,像风情画中的故事。他从不过于紧张地扣住什么“主线”,而是将故事的逻辑掰碎,撒在每个细节中,让你领悟到生活的缓慢、那背后的大悲愁。很多处转场镜头先交代的,是日常琐碎、无关故事的推进,但是都非常准确地交代和暗示了人物关系、心情。忽然间,一句话或是一个表情,你就知道发生了什么无可挽回的。
        “咖啡时光”是第三次看了,仍然很喜欢。阳子故作轻淡地对母亲说出心事,父亲坚决保持沉默的表情,都发生在准备食物、端茶倒水、互相客套之后,因为是父母来东京看望独居的女儿,那种陌生、小尴尬,都由着此前女儿怀孕的事而紧张起来,戏味十足,都让人感受到大师在处理细节上的耐心与从容。
        阳子在地铁车厢的角落里紧锁眉头,接着并没有她眩晕或不支的交代,而是等到车到站,她坐在地铁门口地上,打电话告诉对方,因身体原因取消约会。观众才了解原委。这种处理手法,既脱俗又贴合阳子的气质,让你觉得作为一个旁观者,你能看到的就是这些,不夸张、不激动,好象是一个冷漠的跟踪者,体察着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思想的少女的丰富内心。在生活里,如果我在一个地铁门口看见一个少女在打手机,也就是那效果。
         结尾那首歌的歌词,交代了阳子内心最美好和隐秘的个人理想,在无轨电车环绕的城市丛林中,娓娓升起,真是诗意盎然。
        在这几部侯的电影中,对女人的描述,都有一些相同的笔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喜欢拍女人晾衣服,每部片子里都有,“咖啡时光”中甚至出现在开始。在阳台上、小土坡上,穿裙子走来走去,人有时候走出镜头外,就让你看那些花花绿绿的衣服。这也许包含了侯对于女人的一种朴素而优美的愿望吧。
        作为中国人,不看或看不懂侯孝贤的好,实在是人生一大损失。

 5 ) 咖啡时光

下午阳光很好 却哪儿也不想去 既然去哪都一样 那不如躲在家里
随手捡了张碟 放在机子里 《咖啡时光》 导演侯孝贤 为纪念小津安二郎所拍摄
此二人 我均不了解 曾在网上看到评论 说这片子 不知道在表达什么
可是 表达了什么很重要吗 有时只不过是种情绪
一些时候 我们说很多话 做很多事 真的表达了什么吗

影片的开始是平淡无奇的 象从我们生活中截取的一个片断
女孩阳子 从台湾回到日本 她在阳台上 晾衣服 和朋友说着她的梦
然后 她去了旧书店 告诉了肇这个梦

他们之间淡淡的情感 若即若离而又轻描淡写的 在恬静中展开
狭小的旧书店 温暖的咖啡馆 飞驰的电车
沉默的父亲 慈祥的母亲 不需言语的男女相对
一幕一幕 闪烁 转换 时光在恍惚中流逝

我坐在地板上看着他们 抱着九九 可还是有些冷
我想 我要去买一个垫子 或者 泰华那个TEENIE WEENIE
好大好大的熊熊 如果有他 我整个人都可以被他环抱住哦
如果有他 我就不会感觉那么冷了 可惜 我买不起他

在这一幕一幕中 我一直这样的走神 或者去干一些别的事
譬如煮了一壶咖啡 譬如站在窗口 看楼下的那一只肥肥的野猫
他安逸的躲在那里晒太阳 如果我的咪咪 也有这么一份安逸的心 他就不会死
本质上 我的咪和我倒是一样的 我知道他为什么离开 但是他要的我给不了他
所以 我只能眼睁睁看着他死 他要的不只是一粥一饭 我明白
他宁可颠沛流离 他也不要感觉是我们不爱他了 而把他孤零零的留在楼下

咖啡 没有加糖 先是苦的 后有些涩涩 再着是甘 很纯粹
时光在掌中滑动 转眼 已是104分钟

女孩的故事结束了 但其实也许还没有
她还在小小的彷徨中 带着她的孩子走啊走
也许哪一天 就走到了尽头 也许哪一天 走到了她们也不知道的地方
生活在前行 未来仍是一片空白 任由我们填写

到最后 才发现 其实这真只是个简单的故事 三言两语就说完了
阳子在台湾的时候和一个男子 有了孩子 但他不想离开台湾
回日本后 她在旧书店遇到了肇 感觉贴心 考虑是否可开始另一段人生

我似乎不会描写故事 也似乎这整个故事本身也是不完整的
到最后 我依稀记得的只是一些细节
比如在电车上 阳子微微仰着头 望着太阳 若有所思
比如阳子对妈妈说 我有孩子了 我会自己养活他
比如她在繁华忙碌的城市行走 举起相机 拍摄这个城市
比如肇给她看电脑里他画的电车与婴儿的图样 忧郁的婴儿
比如阳子与肇 一前以后 沐浴在阳光里
比如他们来来回回的坐着电车 无数次意外相交 却又交错着分离
看似错过 却终究又碰头了 世界足够大 有时又足够小

片末 他在车上采集声音 看见角落里熟睡的她 眼光是包容爱怜的
她跟着他 看他专心的收集声音 这么远 又那么近 是愉快依恋着的

我在想 他为什么叫做《咖啡时光》呢
是因为生活切合咖啡的慵懒 还是切合咖啡的苦 涩 又回味悠长呢
我没想把他搞清楚 我只知道 我是离不开咖啡的
咖啡对我来说 是承载 承载我时光的随意和流逝的

也许 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在一生而言 是很短很短的一瞬
但有时 你又会觉得 相较一个无所事事的下午 他又很漫长
慵懒的 会睡着 然后 所有的影像都依稀的一一浮现
模糊清晰 而醒来 发现那个心仪的男子一直就在身边 那感觉 多好
象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过你的背 不管曾经被怎样伤害过 他可以让你痊愈

想象着一段咖啡时光 淡淡的微笑 一切还不至于太糟糕吧

 6 ) 真实的不能再真实的生活

咖啡时光,这样的电影名字给我的联想是静谧,淡雅,或许还有一点忧伤的小情节。但看到侯孝贤导演的名字,就意识到这电影不会有什么唯美的小情调,有的只是平淡,真实的不能再真实的生活。那些声音,那些镜头,那些长时间静止的画面,让你觉得这电影拍的似乎很“简陋”。但这“简陋”里透着一种质朴淡然的格调,一如女主人公那件素净宽松的白衬衫。

很多时候看电影,只是为了去感受一些自己生活里没有的一些的东西。但这样的电影看到的却是比自己的生活还要平淡的生活。也许生活的本质就是平淡的吧,个中滋味就像咖啡,需要你去慢慢的品。当然,有人品到的只是一杯苦水,有人会尝到一丝回甘。盖因那煮咖啡的人了。。。

《咖啡时光》侯孝贤导演为纪念已故日本电影巨匠小津安二郎诞辰一百周年而专门拍摄的影片。小津安二郎的一些典型风格在这里都有看到,比如固定的机位,比如很多的"窗帘"镜头等等。

片尾曲很好听。就是女主人公唱的。她原本就是个歌手。第一次演戏。大段的独白。日文念的很好听。
似乎每次看侯孝贤的片子喜欢他用的音乐多过他的电影本身。。。

 短评

这不是小津,这依然是侯孝贤

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非同一般闷,话说我就看过小津一个片子且觉得这丫的天天叨叨嫁出去的女儿问题好烦呐于是就不太喜欢,侯孝贤的致敬成功了,酒馆啊一家人吃饭不动声色的老豆神马的。鉴于本人在干机械重复运动——十字绣,于是乎竟然看完了。为浅蜀黍看的,可是没出来多少时间,花痴的心没能完全得到满足..抹泪..

7分钟前
  • 阿朽
  • 还行

一知道台灣電影不能去除的小清新風格來自哪裡了吧,就來自大名鼎鼎的侯導,所以我堅持認為相比于這位侯導的貢獻,他對台灣電影的負面影響簡直更大,以至於直到今天台灣電影也擺脫不了這種小清新的文藝氣質,真是讓人作嘔。二對於這種醜陋並且矯情的女人真是深感無力,對於這種家庭關係也表示不予理解

11分钟前
  • esp吃梦香菇
  • 很差

哈哈哈真是难忘的放映经历。放映中途不知道哪个部门给断电了,左衡老师反复讲胶片没受损伤。正好大家趁机抓住七排廖桑纷纷要签名去。左边两个搞电影应该是情侣学生和另一个才从平遥回来的朋友聊《热带雨》被前排姐姐警告不要剧透。映后对话开始话筒还出了问题。最有趣的是,刚开始对话,有人手机铃声响起《我和我的祖国》,全场哄笑。真该收拾收拾这帮搞艺术的。

15分钟前
  • 祝老六
  • 力荐

109min a 我爱上了浅野忠信@Centre Pompidou a 我已经迫不及待再问自己什么时候能在影院再看一次了...|“混蛋是没到场的---好冷 ,想回家煮汤喝,于是今晚不看了”|20130314资料馆JD俱乐部重看~AYR|20160311 资料馆HHH回顾展重看

16分钟前
  • Muyan
  • 力荐

小津百年+《东京物语》50周年,此片的确用了心,不少地方跟《东京物语》直接相关(借酒一段直接是搬演),不少小津元素,但是这篇的确跟小津关系不大,说起来,还是“巨匠”侯孝贤用自己的语言讲了一个50年后的故事,是枝裕和《步履不停》倒是直接跟小津相关。

1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不止情节的戏剧化,细节的生动化也没了。小津简单归简单,总还有个小结式的重点归纳,到底是为了主题。侯则已纯文本化,既无故事也无深意,只为感觉和意境。就观赏性而言,相当寡淡沉闷,确实考较耐心。但奇怪的是,那份自信满满的“中国诗”意境,依然充盈其间。个人看法是其走得不是太偏,而是太超前

19分钟前
  • 狄飞惊
  • 力荐

侯孝贤也许拍出了最松弛的影像。

20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人们总喜欢把剧情平淡称为是克制。内容少的东西无法克制,能被克制的东西都是猛烈的。

25分钟前
  • 野凡
  • 还行

一青窈对侯孝贤印象最深的是,拍摄时狗在叫,旁人欲制止,侯却反而干脆主动学狗一起叫,让狗叫声进入电影。浅野忠信说,书店一场的时候,突然不明真相的群众闯入镜头当中,侯却照拍不误。这在常规电影制作中是不可想像。以上,侯孝贤如何利用自然环境,即兴激发演员表演的特点,可得一窥。

28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5.0 要搞这个“松弛影像”做法也不太难嘛,无非让镜头运动滞后于人物动作点,场景和环境再拖慢事件点,重复的把戏很容易被识破。想抓住虚无缥缈的触感十有八九是徒劳,因为“抓住”和“虚无缥缈”本就在一个支点的两端。更想看侯导在建构的过程中把“虚无缥缈”不经意遗落的瞬间,那就仿佛滑过手掌的缝隙

30分钟前
  • 喂饭
  • 还行

第一个镜头是电车,最后一个镜头也是电车;女主是每天搭电车的作家,男主是喜欢电车的二手书店老板;影片有大量电车的空镜头,也出现了都电荒川线、山手线、高崎线的身影……如果说这还不是一部电车电影,那还有什么电影是?12年前初看此片时喜欢酒胜于咖啡,现在没有咖啡可能一天都过不到头。荒川线的8500型和7500型太好看了,让我格外怀念那套租出去的公寓。每天清晨推开窗户,便能看到开往迪士尼的11号线从嘉定新城驶出,载着一车睡眼惺忪的乘客。

34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谁要是能看得进去这片子,那他的性子得慢到什么程度啊,狂晕,我浮躁了,我流俗了,我坦诚我欣赏不了这种文艺片。

37分钟前
  • mon babe
  • 较差

什么咖啡时光,明明是火车时光

41分钟前
  • 影熟人
  • 还行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胶片版。以电车始也以电车终。在女主角反复的搭乘、男配角的绘画作品中,电车的意象始终挥之不去。女主也一直在打电话。因此。相比所谓纪念小津的“咖啡时光”,更像当代日本年轻人的“电车时光”或“电话时光”,倒也恬静悠然,处变不惊。唯有沉默不语的父亲、浅野忠信自画的电车子宫图,是饱含深意的所在。片尾曲非常动听。三星半

43分钟前
  • 汪金卫
  • 还行

令人沉醉,并且回味时愈发觉得好。侯孝贤把“两班爱情的列车还未接上,先在这夏日喘口气吧”这种人生的瞬间扩张到了一个多小时里,一青窈不算很美但却绝对是这个故事中女孩应有的样子。这种看似巧遇的火车交汇、两人偶遇,其实都是千秒万秒等来的。

4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下午一点,天黑了,因为无事可做的人们坐到了电影院里。资料馆不让带杯装饮料,可是如果没有一杯咖啡,很难清醒地度过这一段咖啡时光。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想不通,也没有办法在一部电影的时间里就想通,所以总会昏昏沉沉地睡去。看《咖啡时光》的时候,总会想到阿巴斯的《如沐爱河》,两个到日本拍片的异国导演。可是缓慢如阿巴斯,也会用戏剧冲突搅动观众的心,侯孝贤却讲了一个没头没尾的故事,就像星期天下午的垃圾时间。说是纪念小津,也没用太多榻榻米镜头,也没有在室内用分切塑造空间感。什么也没有发生,但是在地铁上错过的人,又会在地铁里相遇。孩子会生下来,书会写下去,电影和生活一样不会停止。走出电影院,抬头看到下午三点的阳光。北护城河波光粼粼,有老人在钓鱼。想把此时小西天的声音录下来,寄给远方的你。

50分钟前
  • 晚不安
  • 推荐

仍然非常多的侯式生活化场景长镜……但因为换了日和的情境,不是太有共鸣。后面到了10+10里的压轴短片黄金之弘……又换搞是枝裕和了吗?

55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侯孝贤说:“坐咖啡厅就像坐火车一样,晃啊晃的,那种平稳的节奏,人就恍神了,很容易就会睡着,就会有很多影像浮现了开来。”大量出现的电车、铁轨就似赛不过的时光,令人唏嘘不已。每个人都负重着生命的孤单、苦楚和隐忍。想起法拉奇的《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一青窈啊!

57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推荐

之前看过这部电影 然而现在再看了一遍才能真正感受 多好的电影啊 围绕着一个显而易见的主题 描绘 对梦境的求证和丰富化 拍下书店的照片 录下电车的声音 按图索骥… 实际也是对记忆中的事物的描绘。 怀孕与交换孩子的梦境 如果用精神分析就太无趣了 电影中的情境是如此“单调” 我甚至开始怀疑其实生活本身并不具有丰富的意义 而同时这种单调也不是符号化抽象所致 那么生活是蒙昧 是意义的原初状态 本身就是经验 意义是经验的进一步开化 经验是未开化的意义 原来这就是我体验到的生活的本来面目 而尽管电影终究不是现实生活 但却传达出生活给人的感觉 那就是抽象出意义之前的漫无目的的经验

58分钟前
  • Autodidact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