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时代

DVD国语版

主演:陈湘琪,王柏森,邓安宁,李芹,王维明

类型:电影地区:台湾语言:国语年份:199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独立时代 剧照 NO.1独立时代 剧照 NO.2独立时代 剧照 NO.3独立时代 剧照 NO.4独立时代 剧照 NO.5独立时代 剧照 NO.6独立时代 剧照 NO.13独立时代 剧照 NO.14独立时代 剧照 NO.15独立时代 剧照 NO.16独立时代 剧照 NO.17独立时代 剧照 NO.18独立时代 剧照 NO.19独立时代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独立时代

影片开场的那句孔子中的话就直接点了主题,在20年内迅速致富的台湾人,下一步该如何?钱权的交易、艺术的功利、人情世故的博弈、在空虚情感生活包围下繁荣得一片荒芜,人心在各种利益面前摇摆,在算计、计较、怀疑,与爱人争吵后退却却可立即和新欢海誓山盟……杨德昌把现代这种社会的种种现象通过影片中寥寥几位角色就把这人性的矛盾与复杂完全表达了出来,金钱社会对儒家教育的变相利用反而加速了信仰缺失后的对自我对他人的迷茫认知。
在万花筒般的人生百态里,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东亚意识形态成了杨德昌最乐于批判和嘲弄的对象。物质上的富余不但没有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麻烦,反而带来更多的问题。杨德昌用冷静的视角和戏剧编排式的手法来看待这一切,唏嘘人生,丑态百出。即使今时今日,这些症结仍然没有被解决,这个社会被种种问题浸淫者,我们始终是它的一部分,我们就在其中。

 2 ) 生活的真相

    相信我,每个人生活的背后,都有一个真相。就象每个笑容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滴眼泪背后都有一个秘密,每个拥抱背后都有一段时光。
    
    常乘最后一班地铁回家,车厢空荡荡的。若换做其他时间,我一定会来回翻着本永远看完的书。而此刻,却开始很小心地用眼神照顾着同路的陌生人。女孩摆弄着手机,时不时飞来一阵铃声,总是些最流行的曲子。妻子用一种奇怪的眼神和指法数着丈夫脖子上的痣,仿佛他们刚刚邂逅——我是说,如果他们真是夫妻。孩子已经睡去了,张着嘴巴,呼吸车厢里憋闷的空气,母亲也迷着眼。而我刚刚从朋友那里脱身,计划着明天还要去见个谁谁谁。大家带着自己的前世今生,赶上了这最后一辆夜车,十几分钟后又要匆匆离开,奔赴下一个时间的战场。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故事背后都有真相。
    
    比如琪琪,还是那样让人温暖的笑容。和朋友开玩笑说,这么好的姑娘,从了吧。朋友却说,你会要一张永远关不上的脸么?恩,我们太习惯变换面孔的生活了。大家都用这样的表情,就无所谓真与假,是与非。不世故的人反而更让人觉得可怕,因为大家的逻辑是,这个世界没有人不世故。你天真,只有两种可能:你城府太深,可谓“世故”中的极品;或者你真傻,谁还会跟傻子叫劲?对于琪琪,连最好的朋友都会相信她的背弃。那么,两人友谊的真相又在哪里呢?她失去了上演真相的舞台。

    还有Molly,她刚刚下车。那辆保时捷,能担保什么?上了车的,会作态,上了床的,也不能坦白。等待一个人,却不想承认;等待一份爱,却拒绝付出。把自己保护得好好的,却还想向别人多要一个担待。如果你为一个笑容感动很久,也许会被当作白痴。所以,她开始怀疑,开始不清不楚的寻找彼此身后的真相。
   
    小波从一开场就摇摆。玩儿滑轮,需要的是平衡,踏上了那双鞋,你就要不断调整姿态。搞艺术的就怕没有立场,或者说没有坚持,那样顶多算个半成品。所以他还是去做立法委员好了,左一下,右一下,左右逢源,永远不知道会在下个路口转向何方。艺术应该让阿King这样的来搞,至少他最实在,象个孩子,藏不住Larry的那些哲学和箴言。一个又一个的圈子,本身设计好了出口,走到一半突然发现来了个不懂游戏规则的,那些心照不宣的结局和答案一个个被倾覆。更不能容忍的是,他还用无辜的眼神看你在里面挣扎。
   
    言情作家和王牌节目主持人,金童玉女。这样的组合,应该常出来走走台,让大家还会相信爱情,还会相信誓言,还会相信童话。但是,人们的感动也只会停留在舞台灯光亮起的那一刻,因为谁都知道什么都不能相信,偶尔激动一把,回想一下自己曾经的清澈,再走路,也不错。所以那些为了公众形象苦苦支撑的寂寞恋人们,背叛情侣们,心碎夫妻们,也自己走路吧。大家都明白在流言蜚语里蜜语甜言一定不容易,谁也不会为此伤心太久。票买了,钱掏了,鼓掌掌,一笑而过。
   
    而杨德昌的真相,在哪里?他有太多话要说了,甚至有点唠叨。他一边揭开这个城市的伤疤,一边给大家塞止疼片。也可能是麻醉剂,话讲得久了,体内的抗体开始显灵。他让每个人都变成生活的哲人。而除了天生的哲人谁会在鱼水之欢过后,说说义和团,说说文革,说说天安门?小明能。因为杨德昌能。他够狠,不给剧中角色自己的空间,非要把大家生活背后的真实抛开给你看,违反着生活的逻辑。我们应该彼此尊重,那些潜台词伤人又不利己,何苦一定要溯本求源。还好到了《一一》,他已经不那么激烈愤怒了。每个人都变成了婆婆心里的故事,不用讲出来。生活已经够残酷,又何必去重复?

    走出地铁站口,女孩被男孩接走,夫妻俩上了出租,母子二人也行得远了。我知道,有些故事最终只能对自己诉说。而所谓生活的真相,其实也只有自己在乎。
    
    真的。

 3 ) 还有一个装的更不像的……

  其实,关于这篇东西我是想用那个装逼导演潜规则那句台词“不要被那个傻逼干扰哦。”做题目。这句台词是我每次看《独立时代》的时候都觉得最逗的一个场景。台湾人说傻逼这个词的语气很有意思,并没有如同大陆人一样带有强烈的蔑视以及愤恨的成分。我想了一下,应该相当于英语中others的语境,语气没那么极端,只是一个第三人称。那么,我也想了一下,既然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就不要调侃它了。
    我很难评论一部非常喜欢的电影,往往看来几遍几十遍都无法写的贴切,这完全是完美主义的病态心理作祟。看《独立时代》的时候我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角色,因为我一直觉得这部电影是融汇生活各个角色的电影。杨德昌的电影通常是灰色的,可按照色彩搭配的最佳方案来说,大面积的灰色中一点绿色是最完美的,而杨德昌最后总会给我们这一点绿色。可也许只是电影里,生活中,又有多少人会悔悟。
    很多时候像我这种喜欢较真儿的人总会想,是生活骗了我,还是我骗了生活,到底哪个是真相?我不太喜欢年少的时候,因为它总被一个接一个的傻逼干扰,比如王洋捆了个牛逼的皮带,比如刘能开始抽中南海了,可过了那阵儿,我又开始迷惑了。“连我自己真正要什么都不知道。”是吧,这个状态持续了很久了,或者更久。可是,当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竟然是一件更痛苦的事儿。

剧中的对白用的是两个极端。一种赤裸裸的坦白,一种赤裸裸的虚伪。两种语境都够残酷,伤人于无形之中。直到最后我也找不到更适合自己的角色,我既不绝对坦白,也不绝不虚伪,可又拿捏不准这个尺度,尽管我一直尽量做一个坦白的人,可却做不到。以前我以为搞艺术的人会更直接,更坦白,不过邵小毛说搞艺术都是为了搞姑娘。其实邵小毛也错了,我搞过半拉艺术,却没因为艺术搞到过姑娘。也许……也许因为我艺术搞定不够好。

    我属于装的敬业却装不下去的人。影片中不确切的地方有一点,有些人的确能装一辈子,导演为了影片需要,并没有让其中的角色装一辈子。年轻气盛的兄弟姐妹相信我,装一辈子没那么容易,大部分,不反抗,不拒绝。可,大部分人会选择这么做。

    之所以一直喜欢这部片子,因为它并没有藏着掖着。也许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正如我挺喜欢的一个姑娘说的“一个人一个世界。”

    我也就是那个装的最不像的。

 4 ) “她每天挤着一对酒窝,人见人爱。”

当《杀人事件》和《一一》、《麻将》给我内心带来的抽丝般颤动成为某种温存的记忆后,我再次迷失于《独立时代》所指向的“精神困境”,那个关于“世界尽头”(“大同”)与“冷酷仙境”(“独立”)的城市隐喻。
  和他大多数影片一样,这个“时代”总是上演着很多人交错的关系与纠葛的情感,他从来不回避繁华都市背后情感和文明的荒芜与冷漠,而总是用一份城市特有的热闹喧嚣来映衬它身后的寂寥与孤独。开篇引用了《论语》子路篇的一段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大意就是人口众多了,社会繁荣了,就让他们富起来,富起来之后,就教育他们。也许这个“教“字正是本片立意的真实所在吧。杨也在影片中假借Melly姐夫之口道出了他对这个城市文明的困惑并且最后也获得某种豁然开朗式的“自圆其说”。
  而我对片子感触最深的是有关“独立”与“大同”的两者对立,同时也因此获得了一个高举独立与自由者应有的羞耻心。影片还没开始,伪艺术家Birdy就大肆宣扬“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做戏事故为了票房,做人是为了人缘。”“我的理想世界是大同”,“大同就是大家都相同”,他借用“大同”的美名来宣传他的喜剧,这无疑是对“大同”的一种讥讽。开头部分用黑屏加红字,引用台词带出即将出场的人物。“她每天挤着一对酒窝,人见人爱。”这句话带出的则是片子核心人物——琪琪。她想融入这个所谓的“大同世界”,想和每个人做好朋友,对每个人将心比心,和他们搞好关系,想获得别人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我只能说她是“大同”的牺牲品。她成为别人口中“成功的文化产品,大家都喜欢。”“像你这样的天真、活泼、可爱、温柔、文雅是装得出来的。”“这种人路子这么多,我不拉拢她拉拢谁啊?”她周旋于好朋友Melly与男朋友小明。小凤与老板,小明与鄂阿姨当中,她企图当好这些彼此对立互不相让关系中的调和剂与润滑剂,却被他们的猜忌与怀疑伤得遍体鳞伤。当然这个社会不缺少这种“大同理想者”, 琪琪的男朋友在行政单位中也是个人人称赞的乖小伙,最后还是被人“设计”,男朋友父亲的新任夫人鄂阿姨夹在父亲与儿子中间,里外都不是人。然而这三种“大同”又不尽相同。如果说琪琪是一个单纯无知的“大同理想者”,那么鄂阿姨则超脱于“大同”之外了,她对世俗的误解早已释怀了,她的习惯与忍受也让她避免了某种伤痛,她是“大同理想”历经洗刷与磨砺之后的幸存者。至于小明,他则游离于“大同” 与“独立”边缘。当他面对女友琪琪与鄂阿姨时,他也会毫不犹豫的给他们扣上那顶世俗的“伪装之帽”。他想得到别人认同的同时也在否认别人对他做出的同样努力。

    至于Melly的姐夫,那个充满儒者困惑的作家在片子的“大同”也许过于符号化了吧,他没有为“大同”向现实做出任何努力,封闭在自我的空间对世界绝望,当他遇到琪琪时,他将两人的遭遇互比并用一个孔子再世的虚构故事来道出他们两人的悲哀,两人相互安慰,最后却在对“面带桃花,贪生怕死-----会被车撞死”的印证中通过与一位东北出租车司机的对峙中获得醍醐灌顶般的醒悟,并将其比拟为“孔子”。(我个人不是很喜欢最后他大彻大悟的这段了。说教意味太浓了)除去这些“大同理想者”,余下存留在这个尘世中的就是那些“独立的个体”了。他们或许出于无知(像Melly)出于自私(小明同事)出于某种欲望(像小凤与larry)将自我隔绝开来,形成彼此个体间的自然对立,因为这种对立是维护他们自我的最好途径,因此“大同”者的努力是徒劳无效的。“独立”对抗“大同”的最好武器就是“装”这个字,因为这样就可以剥离掉那层他们想象中的光鲜亮丽的“大同”(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被独立的一种“独立”。)外衣。实际上它不过是一个虚构的假想敌,他们却杯弓蛇影结果真正伤到了善良与无辜。
  
  我想也许我永远无法客观的解读好一部影片。当我纠缠于这个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命题当中,我的羞耻心开始慢慢覆盖影片带给我的其他情感体验了。
  
  我只能说我喜欢这个结局,小明和琪琪终于能静下心来面队彼此,并决定分手。在电梯中即将分手的两个人却显得比往常更坦诚亲切。琪琪说“以后还可以做朋友嘛”,“是啊,有空可以约来FRIDAY喝杯咖啡啊”。随后琪琪离开,小明再次走进电梯,却迟迟不摁楼层按纽,一分钟后,他终于决定,打开电梯门,琪琪却出现在他面前,笑着对他说:“要不要现在就去FRIDAY喝杯咖啡?”,两人紧紧相拥在一起.

 5 ) 可怜的“独立思考”的城市人

《独立时代》里并没有什么悲剧发生,看完却让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有种无处发泄的憋闷。细想这种不适感从何而来?大概是电影里没有一个让人“舒适”的角色。本来唯一的“白月光”,富有正义感的小明,因为对浪女小凤的不设防和与女友闺蜜Molly的一夜情实在让人喜欢不起来,琪琪的老好人性格说不出哪里不好却又带着年轻人不该有的老气和俗气,更不用说,想想Larry和阿Bir这些靠钻营成功的小人还以同学、家人、挚友、同事、心腹这样合理又亲近的角色存在在电影里以及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身边。反面人物可以让观众发泄愤怒,但《独立时代》里没有反面人物,所有人物的不完美就像我们最亲近的人身上的不完美一样,让人难以忍受。更有甚,我们自己还是这不可忍受的人情网中的一环,可这人情网正是掩饰电影里所有的卑劣—情色交易,乱性,趋炎附势……的高尚借口。人情社会的“情”并不是真情,所谓人情社会只是通过家庭和社会关系巩固的共同利益体。比如Molly与阿King的婚姻,又比如Molly琪琪的友谊和上下属关系。这套哲学确实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但我也不同意不少影评把《独立时代》仅仅解读为反对儒家思想,毕竟儒家思想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比起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我认为导演更痛恨的是现代文化的粗浅平面,或者说现代人以“传统文化”为借口,实则对任何思想哲学毫无兴趣也无自省的态度。最明显的剧情设计是投机分子Larry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是孔子所言,其实“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出自明代的处世哲学杂谈《菜根谭》,并非孔子所言,如果对孔子和儒学稍有兴趣,就会察觉,反对“巧言令色”的孔子应不屑于做这种油滑论调。导演所厌倦的儒学,应是世俗化,被政治利用,被世俗误读的儒学。

电影里所谓的“文化产业”和“思想”是另一个导演深恶痛绝,却被小凤、Larry等人挂在口中掩盖权钱性交易粉饰太平的元素。阿King只是个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却被Larry教导要关心政治,但这与关心民计民生毫无关系,只因关系到阿King的家族生意。小凤和Larry口中的文化产业谈感情,不过是“巧言令色”生意经的体面说法。城市与乡村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城市人接受的思想观念的庞杂,这在《独立时代》里有充分的体现:从电视节目代表的大众文化到先锋文艺再到传统儒家思想、迷信以及利己主义世俗哲学及西方民主思想等等,所有的文化思想体系都可以被分解,变成世俗社会的遮羞布,说服别人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自己却不信仰或者深究任何一种思想。不学无术、信仰混乱和知识的混杂必然反应在人际关系和艺术表达上的混乱和自相矛盾,具体到电影里就是自命为孔子转世,但又迷信因果报应的姐夫;穿着旱冰鞋中式服装,把京剧作为话剧卖点,实则不知道自己要表达什么,不以抄袭为耻的伪艺术家阿bir等等。

《独立时代》的角色们这样年纪轻轻就成为了如此俗气的社会的一份子,确实让人感慨。但这部以讽世为主的电影却没有落入渲染灰色悲观气氛的俗套,只是冷静呈现,甚至结局,大多数角色也都可谓“求仁得仁”:小明离开了自己厌恶的体系,明白了一夜情不过是对生活的逃避,与琪琪互相有所眷恋;姐夫一撞车再也不自诩是孔子转世了,有了写新书的动力;Molly放弃了公司,不再自欺欺人扮演“明明可以靠家境,一定要自己打拼”的女强人形象;小凤终于搭上了大款阿King;Larry、阿Bir每天圆谎,绞尽脑汁满足更大的贪婪,却也是外人眼里的成功人士……可见,自省不自省到底还是“得之于己”的事情,并未见得像大多数类型片里那样有什么世俗奖励和报应,而所谓文化和思想也未必是知识分子或者城市人自以为的那样肯定有益于道德进步和社会和谐,反而是出租司机、小明的亲妈后妈这些人朴素的人生观家庭观更让人觉得善良和心安。

中国大陆电影相对于电视剧在讲述城市文化这块一直是相对空缺的,那些白领言情、凶杀故事都并不是能代表城市文化,在这时候去多关注台湾以及美国一些有关城市文化的电影作品是一种必然的观影趋势,《独立时代》的故事性和批判性甚至胜过了善于讲城市故事的Woody Allen的很多作品,确实是部佳片。

 6 ) 独立时代

按理来说我应该最喜欢《独立时代》的,因为从来都对考察人性,尤其是中国人人性的片子情有独钟。但我还是觉得《独立时代》有些太完美了一点,甚至不敢深入的去想电影中的每一个角色,怕想多了又陷入绝望中,我们真的无药可救了么? 杨德昌是一个多线索叙事的高手,这个在华语电影界是难得可贵的,他后期的每部作品都是一群人物,多条主线,而且看的不头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刺到心的最深处去。如果觉得自己太年轻,想对这个世界多保留几年憧憬的话,还是不要去看《独立时代》吧。

 短评

如果说侯孝贤有诗意,那么杨德昌有哲思。有趣的是,杨德昌不但让角色说属于角色自己的话,而且让角色说导演对角色所处情境的看法,所以很说教。但这到底是优点还是缺点?想当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也这么搞的,虽然是多声部的。于是我对这个影片还挺犹豫的。暂时先定为三星吧。

9分钟前
  • 雅尼以西
  • 还行

台词王电影,中国人的人情处世片。杨导在对待问题的思度上,总会让人觉得后背发凉。你有没有一个“装的比真的还像”的朋友,她的委屈让你语塞。人生的不同阶段,在我看来,从大学到社会人的那几年,确实最熬人,讽刺,颠覆你的尖锐,教你不停地思辨。"被冤枉是我们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

10分钟前
  • 大灰狼的兔
  • 力荐

杨德昌太了解中国人了。他把中国人的人性展现得入木三分淋漓尽致。故能拍出浑然天成珠圆玉润的集大成之作《一一》。电影说尽了中国社会里的人情世故。结构太完美!琪琪、小明、Melly、小凤、作家……都挣扎其中,认为自己万般委屈,却不得不逐利和妥协。一出苦笑的悲喜剧里,我们看到了伤痕累累的自己

14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80年代的日本,90年代的台湾,00年代的韩国,10年代的大陆,在经济上几乎沿着同样的脉络辗转,在文化语义上无一例外的反复。年轻一代在波云诡谲的大时代中同样迷茫着,憧憬着,独立着,失望着。我们以为我们不一样,不还是在爱,性,钱中向着名望,权利无奈的妥协,叩拜吗?活自己,难

1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一部真正的人间喜剧,也是一部真正的人间悲剧。80年代经济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台北,也引发了当代都市人的精神坍塌,今天的大陆又与之何其相似。杨德昌揶揄艺术,揶揄政治,揶揄感情,更揶揄背后那些搞艺术讲政治谈感情的人。都说戏如人生,人生却不能如戏,杨德昌在一旁哈哈大笑,明明都在卖力地表演,为何又不肯承认自己那拙劣的演技呢?他就差把“我们生来就是孤独”唱出来了。

22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力荐

杨德昌终于不去展示迷局的纠结,直接将旧有规范重拳击碎。既定的道德体系陈腐僵死,如果刻意去因循追随,只会坠入深层渴望并极度质疑的泥淖里。做人要像出租车司机(孔子)一样,用心去直接感受人生的质地。扮演者终会分裂幻灭,感悟者方能自成体系。古训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9↑】

27分钟前
  • 吞火海峡
  • 力荐

比给你一把匕首、给你一瓶毒药、给你一个天台更有效的是,给你放映一遍《独立时代》。

28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如果觉得自己太年轻,想对这个世界多保留几年憧憬的话,还是不要去看《独立时代》的好。

29分钟前
  • 苏比
  • 力荐

这个世界不会接受你,而且根本不需要你,所以总有一天你会回头。

30分钟前
  • CiCi
  • 力荐

如果我们不去规定真理只有一个,怎么会跑出来这么多假的?就是因为真假难分,才会有这么多对他人的猜测,误会,对彼此有这么多不合理的期望。你我都是孔夫子,但我们从不给彼此说话的机会,却总是假借孔老夫子那套标准答案,把每个人规定成这种封闭,盲从,空虚的样子!

31分钟前
  • 亚比煞
  • 力荐

于是乎,我很明确了杨德昌在我心中的地位高过侯孝贤,这是五星与四星的差距。——莫名其妙地,虽然是一个阴暗的故事,却看得我很可乐,心里很爽,那是我喜欢看电影时想要得到的观感之一,是一种颇有些豁然又觉得不是全懂的认知:庞杂的人物关系网透过各色大小事串联,生活的酸甜苦咸也在言语中展现。

3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力荐

终究是悲观里不忍放弃最后一丝温情,且算自渡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从这里与杨德昌分道扬镳,直到一一的知天命.....愤青的底子,那么用力和坚硬,教坏小朋友,杨的矛盾困惑也便是Melly姐姐姐夫激化的难题.....要过渡到调情幽默和温润的包容,从一味批判到苦难里唱歌,究竟需要再三磨砺还是一开始..就注定了?

41分钟前
  • Connie
  • 还行

“感情是一种廉价的借口,装的比真的还像。”人情世故,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杨德昌太洞明了,他用非常繁杂的生活细节,甚至是话痨,去解释这种日常生活中的虚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大概在中国,装也是一种艺术。生活中有这么多的真假难分,才有会这么多的误会、猜测和谎言。8.7

42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早就说过了,出租车司机才是真正的智者。。有什么想不开的就打车跟大哥聊聊,尤其是天津的。

43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实景拍摄的大话剧。

46分钟前
  • 路可可
  • 推荐

原本可以很好看很耐人寻味的片子,却有一种说不出的生硬、别扭,各种舞台腔、文艺腔、直白的说教、蛋疼的感慨。杨德昌的愤世嫉俗总搞的像是中二病。

49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杨德昌在源源不断的编织人物关系、制造矛盾冲突中精准的勾了出华人族群的生活交往、人际关系、处世哲学的面貌,戏剧又情理之中,讽刺黑色又暗藏温柔,尖锐凶狠又刀下留人,他做的不是一眼就看穿了谁,而是闭着眼就能看透华人世界。

53分钟前
  • 杨三疯
  • 力荐

一出鸡飞狗跳将中国人的处世哲学与困惑迷茫诠释得淋漓尽致。虚伪与自圆其说,可笑又可爱,荒诞而讽刺,客观又不失辛辣,假亦真时真亦假,看不透摸不准的中国人个个都是奇葩。

55分钟前
  • 帕拉
  • 力荐

杨德昌深谙中国儒家社会的混乱混沌,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没有什么永垂不朽。个个当局者迷,没人能做到真正的独立。观别人的事拎得清,涉自己的事看不清。符合别人预期才是“真实”,否则就是“装”,“被冤枉,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会做人要付出的代价”。大爱结尾,好感飙升,悲观电影的温暖尾巴。

60分钟前
  • 津五渡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