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女王

HD中字

主演:葛丽泰·嘉宝,约翰·吉尔伯特,伊恩·基思,刘易斯·斯通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年份:1934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瑞典女王 剧照 NO.1瑞典女王 剧照 NO.2瑞典女王 剧照 NO.3瑞典女王 剧照 NO.4瑞典女王 剧照 NO.5瑞典女王 剧照 NO.6瑞典女王 剧照 NO.13瑞典女王 剧照 NO.14瑞典女王 剧照 NO.15瑞典女王 剧照 NO.16瑞典女王 剧照 NO.17瑞典女王 剧照 NO.18瑞典女王 剧照 NO.19瑞典女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瑞典女王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嘉宝在银幕上总是把人们的全部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来。 只要她一出现,别的角色便黯然失色。但谁都解不开这个谜,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别的演员以及与她配戏的对手都极难与她媲美。即使故事内容平淡,只要有她出演,就能使索然无味的情节丰富充实,凭添光彩。她宛如一座峰顶插入云海的高山,有朝一日云开雾散,人们便能自由地眺望那白雪皑皑的瑰丽峰巅。 年青时的嘉宝有着一副温柔、秀美的面容,她的面庞和济慈在诗的幻象中看到的一模一样:迷人、娴静。由于光和影的妙用,她的体态更是变得超凡脱俗,美仑美奂。 影片中的克里斯蒂娜具有青年人独有的粗野本性、她女扮男装的趣闻、她咄咄逼人的气势、她的魅力和胆大妄为,都描写得很成功。嘉宝对这个题材很感兴趣,与女友萨尔卡·菲尔特尔密切合作写出了剧本,并亲自过问服装。她扮演了瑞典历史上至高无上的权威,达到了预期的完美效果。在她的所有影片中,她最喜欢的就是《瑞典女王》。她认为这个角色演得恰到好处,没有一部影片像这部这样得心应手。 《瑞典女王》和三年之后拍摄的《茶花女》是她的高峰。在这两部影片中,她从未有过心中无数的时候。即使有时她没有在银幕上出现,观众仍感到她无形的存在。 影片的高潮是在一次暴风雪中,她与唐·安东尼奥在一家乡间小客栈里首次相遇。克里斯蒂娜是在身着男装骑马穿过白雪皑皑的森林时认识西班牙国王的使者、年轻英俊的唐·安东尼奥的。她无可奈何地不得不与安东尼奥在客栈的同一个房间里过夜。她对安东尼奥已经有意。她心慌意乱,激动不已,甚至有点弄巧成拙到无法证明自己是个小伙子。她本来愿意围着火坐着过夜,唐·安东尼奥却情愿与她一起躺在床上过夜。至于这一夜究竟如何过的,并没有细说。暴风雪刮个不停,使他们无法上路,他们得一直等到暴风雪过去,通往斯德哥尔摩的道路再次畅通。 影片着力描写了笼罩在小客栈中的粗犷气氛:侍者大声吆喝,在吵嚷中端上热气腾腾的格罗格酒,人们看着下流舞女登台表演,眼看要招来祸水。低矮、烟雾腾腾的房梁下回荡着,曹杂的呼喊声和粗野的欢笑声。显然还有许多歹徒也在这家客栈里躲风避雪。观众感到喧闹,混乱和紧张。刀光创影,一场恶斗即将爆发。之后便是少年克里斯蒂娜和唐·安东尼奥完全出人意料地在一间宽敞的陈设雅致的房间里相遇了。他们之间是一阵长时间的欣喜的静默,这是柔情蜜意的倾慕的最初征兆。唐·安东尼奥并不知道他就站在瑞典女王的面前。虽然有人认为唐·安东尼奥是为瑞典王室效劳的西班牙贵人,她并未料想到他是个使者。 早晨,穿着女式睡衣的克里斯蒂娜醒来。她睡眼惺忪地在卧室里踱步,她抚摸和亲吻每件物品、窗帘、家具和绣有仿佛汁液欲滴的葡萄的披肩。她沉浸在无限幸福之中。她在房间里感到飘飘欲仙,心花怒放,如醉如痴,嘴角上挂着智慧的微笑。她想了解关于她的幸福的每一个细节。当唐·安东尼奥问她在做什么时,她回答说:“我在仔细玩味房间里的一切!”她坦率地表示要把与安东尼奥离别前的一切铭记心中。她不停地起舞。这种缓慢的舞蹈要算是好莱坞拍摄过的最迷人的镜头之一了,舞蹈抒发了爱的感情,好像是嘉宝自发思想的表露,实质上却是导演罗本·马摩里安精心设计的。马摩里安解释说,“舞蹈是配着节拍器眺的,这种舞蹈表达了纯真的感情和诗意。”嘉宝用这种舞蹈消除了她和观众间的距离。她用舞蹈热烈地表达了她对于爱情和世界的欢愉心情。 嘉宝的沉默往往比她的话语能够表达更多的感情。一个细微的头部动作、丢一个眼色都会使话语显得多余。有时却硬要塞给她一些破坏环境或气氛的话,这些话往往是剧作者专为她设计的,与她的角色关系甚微,但却与嘉宝本人大有关系。例如她说过:“我认为,结婚是相当讨庆的事情.我无法想象和一个男人同屋睡觉。”剧作者显然试图将嘉宝对婚姻所持的人所共知的否定态度写进剧本中去。“我将独身死去”,瑞典女王这样说,但这话却源出于嘉宝自己。 嘉宝和瑞典女王的性格融为一体,这倒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嘉宝自己也是个统治者。她很有尊严;善千克制,同样生活得很寂寞。显然,有人禁不住要借嘉宝来解释瑞典女王,贝尔曼采取一种逆来颇受的态度。文学的准确性在影片里被抛弃了,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想象中的瑞典女王。米高梅公司要求至少写三场爱情戏,其中一场必须是惊心动魄的,贝尔曼就这样写了。他解释了他的方法,强调了他对待历史的冷漠态度,“我们寻找到了一个历史背景,根据这个背景,我们设计了所有的人物,构思了情节。我认为,如果允许有这种所谓的戏剧自由的话,这样做就是理所当然和不可避免的了。处在克里斯蒂娜女王的情况下,她的私生活和个人爱好很少为人所知,也许影片已经做到与实际情况非常相近了。但最重要的是,果真塑造了一个热情、活泼和富有人情味的人物了吗?如果确实塑造出来了,那么这出历史剧就是成功的。” 嘉宝像一贯的那样,对她自己在影片中的角色表示不满。她说自己"的确想表现得有点瑞典味儿……但是没有讲求艺术的余地,因为最重要的是他们所谓的票房价值"。但是,如果票房收入的确是最重要的,那么,制片公司一定很感失望,因为《瑞典女王》是嘉宝第一部票房收入大减的影片,尤其在美国。 瑞典女王》与其说是瑞典电影史上的一个章节,不如说是嘉宝神话的注解。这部影片的编剧苏尔卡·维尔托尔是嘉宝的挚友,把嘉宝所特有的内在情绪堂而皇之地公然加诸于瑞典女王的身上,这使人难免不认真地表示怀疑,是不是这部影片已把逊位的思想注入她的头脑之中。 只有女人的思维方法才能使这个具有历史性的轶事带上智慧的因素。有些场景使当时只有28岁的嘉宝看上去不仅老成了许多,而且表现出无穷的智慧。例如,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当一群乌合之众冲上皇宫楼梯指责女王不该有一个西班牙情夫时,她把他们在楼梯中途截住,让他们平息下来,对他们诉说了帝王的种种忧虑与苦衷。而当这些人一边喃喃表示歉意,一边悄悄地退下去时,她又讥讽地扬起一只眉毛,对他们居然能如此幼稚地轻信历史教科书上简单的事件而暗自好笑。威廉·丹尼尔斯一如既往在嘉宝的脸庞上施展了不可思议的灯光效果,他甚至发明了一长条毛玻璃。当瑞典女王的船永远驶离瑞典疆域时,嘉宝根据马摩里安的"什么也别想"的要求,表现出一副毫无表情的神色。镜头向前推移,丹尼尔斯把那条毛玻璃逐渐盖住那黑白过于分明的广角镜头,拍摄了嘉宝在该片中最后一个著名的特写镜头。灵犬莱西1943万物商店之木偶五个相扑的少年1992美丽的日子年青的一代危险爱人天堂餐馆你好,星期六2024美丽大学永贻芬芳世纪大劫案保镖 完结篇2010神童布鲁诺(国语版)冬天的小苍蝇动态漫画·我,一招打爆修真界第一季追踪马苏比拉米自由之丘2014喜马拉雅古墓之秘母女姐妹淘魔鬼碟仙2秘谍夫妻上班族妈妈第一季铁血奇兵航班蛇患(国语版)第一大总统为朱莉报仇战马2011堕落2014大神猴前妻的车站鹤屋和熏干酪浪客剑心:给维新志士的镇魂歌玛丽莲·梦露之谜:首次现世的录音音乐大师谢谢你温暖我永远的莫扎特叙利亚的哭声燧石行动狂犬惊魂高楼惊魂野良神 OAD所以我化妆发现女巫 第一季假如你很富有

 长篇影评

 1 ) 女王·嘉宝·朱迪福斯特

本来女王第一次见到安东尼奥时夸张的笑让我很不适应,她在那个旅馆房间里抚摸所有物品时让我觉得太拖沓,但是那个清晨克里斯汀娜把睡觉的时间用来阅读,大雪堆在阳台,匆匆抓上一把往脸上一揉,女王的潇洒坚毅立刻映入我的心底,将安东尼奥送走的那晚女王在暗暗的烛光下的身影告诉我她是多么孤单压抑,那么向往自由。在阿格和安东尼奥面前她的活力、激情毫无保留,而宫廷却将她禁锢在冰冷石头筑成千年牢笼里。难道是为死人而活的吗,女王感叹生命只有一次,而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也是每个人唯一拥有的东西,这么珍贵,难道不应该为自己好好的活一次吗?
---
嘉宝的声音原来是这样的啊,虽然感觉粉很厚,但哇,那么炯炯有神的眼睛,那么有棱角的脸庞。虽然我看过一些评论,说她本色出演,事实上我看她和吉尔伯特的互动非常好(当然按现在观影人的要求,他们俩那些根本不算什么)。嘉宝把王冠拿下,缓缓走入人群一一告别,哦,嘉宝你是在谢幕吗?
---
那个声音,那个从默片时代爆发出来的声音,听着我觉得好像朱迪福斯特啊。这样坚毅个性的角色都适合她们这样的女演员来诠释。薄薄的嘴唇,紧锁的双眉,看透世间和人心的眼睛,高高的鼻梁,从里到外都是像真的女王一般庄重高贵。性格方面,那就更加与众不同了,她们俩都是这样,一个离群索居,一个低调深藏。神秘的人啊,你们自己都满意了吗?
---
克里斯汀娜女王在失去爱人之后扬帆远航,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带着他的尸体一个人驶向月亮之岛。
你们都女神般地出生,自由的活着,女王陛下,嘉宝,还有你朱迪福斯特,特立独行的女性们。因为我知道过于用力的人生总是有让人扼腕之处,正是你们的坚强支撑了整个生命,背后的代价呢,我们是无法知晓的。为生命就这么怒放一次又怎样呢,就算我和我的影子一起过活,在自己的圣经里面是永远没有后悔那个词的。
王子有玫瑰花,狐狸等待被驯服,大象在蟒蛇的肚子里面,纸盒装着好几只绵羊,瞧,事情就是这样。

 2 ) 过时的手法,但的确是让人印象深刻

嘉宝实在气场太足。现在我们倒是还能找到这样的额女演员,不过多半都是一些50左右的女演员,刘嘉玲之流的,而嘉宝则简直演活了女王的霸气和英姿飒爽。
电影的问题不在嘉宝,甚至嘉宝几乎是唯一的有点。问题是当时陈旧的表演套式和编剧手法。最后20分钟爆出高潮确实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很有可能然观看者在30分总时就先离场了。于是一切悬念全成泡影。

 3 ) [Film Review] Queen Christina (1933) 7.9/10

A posteriori, it is plumb conceivable why Garbo proactively facilitated a biopic of Queen Christina of Sweden (1626- 1689) at the peak of her games, not just because of her parentage, our Swedish goddess must have been profoundly attracted by the similarity between them in a more personal way, the uncanny life paths both chose, Queen Christina abdicated her throne and converted to Roman Catholicism in 1654, whereas Garbo, bowed out from the screen once and for all in 1941 at the age of 35, both unmarried and childless, no to mention their alleged queer proclivity.

Raised as a boy as an heir of the throne, Christina becomes the Queen at the age of mere 6 when her father lays down his life in the Thirty Years’ War, her pacific attitude takes shape during the drawn-out warfare, and an adult Christina yearns for some sort of freedom unshackled by her monarchical duties and patriotic notions. During a secret outing under the disguise of a young man, Christina bumps into a Spanish envoy Antonio (Gilbert), who is on his way to meet the Queen in the capital, and after a jocose gender-revealing episode apropos of sharing a bed in a snowbound inn, they are smitten with each other, but Christina withholds her real identity, only to Antonio’s chagrin when they meet again formally, he is tasked with a marriage proposal from the King of Spain, but Christina reassures him that she only loves him and declines the proposal.

Impelled by her excitable and xenophobic subjects, who are whipped up by the envious Count Magnus Gabriel de la Gardie (Keith) and demand a pure-blood heir from their queen and Antonio should be expelled from Sweden immediately, Christina has a cardinal decision to make, a choice between her birthright responsibilities and her own free will. but what awaits her is a so-near-and-yet-so-far scenario due to a sorry quirk of fate and bad swordsmanship.

Here, under the ever-spectacular guidance of Rouben Mamoulian, Garbo makes the most of her epicene carriage to redefine what femininity entails: sharing a pre-Code mouth-on-mouth kiss with Christina’s favorite countess Ebba Sparre (Young), washing her face with a fistful of snow to embrace a new day, toying with fresh grapes and intoxicatingly memorizing everything in the room she has been sharing with Antonio; and when her duty calls, she is a gallant sovereign who can placate her people with words only, and in the climatic abdication scene, she augustly twins steely resolution with a thin but delectable air of reluctance.

John Gilbert, a silent-era matinee idol in his penultimate picture, who failed to sail through the transition to the sound cinema, and would die prematurely at the age of 38 three years later when his health is devastated by chronic alcoholism. In his fourth collaboration with Garbo, to whom he also stroke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before, Gilbert remains game and spry, but has no will to countervail Garbo’s towering pizzazz and charm. Only Lewis Stone, as the loyal statesman Axel Oxenstierna, manages to eke out a sustaining presence of great gravitas and gutted despondency on the side lines.

Mamoulian’s direction is meticulous but never unwieldy, his frictionless camera movement effectually counterbalances the film’s lofty setting, and the masterful soft focus on Garbo’s immaculate visage alone can leave QUEEN CHRISTINA enshrined as the ne plus ultra in her filmography, not to mention it is also such an emotional paean about pursuing what one’s heart desires, a freedom that few are lucky enough to own, shored up by its star’s unbowed strength and volition.

referential entries: Ernst Lubitsch’s NINOTCHKA (1939, 7.3/10); Mamoulian’s DR. JEKYLL AND MR. HYDE (1931, 8.0/10)

 4 ) 我想说的只是嘉宝

你总是把我喜欢的嘉宝错说成格蕾丝·凯利
你总是说你喜欢的是奥黛丽·赫本
你总说她们有女神的高贵气质
我不知道为什么 她们的确很美 而且美得很纯净 可我就是不喜欢她们的纯净 会不会太乏味了?圣洁的只是天使 她们只是小女孩 是凡间的精灵 可绝对不是我的女神
我的女神眼神中透露着隐忍 笑容中带着疲惫 举手投足间流露的是高傲 她的目光将永远望向无边的远方
她能成为女神 正是因为她不再圣洁 她经历过人间最痛苦的童年 有一个孱弱的父亲 13岁就要出去工作养家 尽管她的梦想会让所有人讥讽 可她依然相信自己可以超越自己的阶级 达成自己的梦想 因为她坚信自己是女王 因为童年的阴影 她瞧不起一切男人 所以注定了她孤独的内心 或者说是种姿态
《瑞典女王》是部嘉宝的电影 在那个演员可以左右导演的年代 这部电影是完全按照嘉宝的意志来创作的 甚至和史实有严重出入 在和米高梅15年的合约里 女神不知道被米高梅逼迫演过多少次荡妇和妓女 因为米高梅很清楚这个被他们塑造成“世界上最美的荡妇”的女神的商业价值 而这次 她终于有了机会做一部自己的电影 演自己喜欢的角色 视表演为生命的她在这部电影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精力 尽管这部电影当时票房并不理想 却把嘉宝永恒地底格在了女王的位置上
看完这部电影 我再次肯定了那个年代的演员表演基本功非常扎实 关锦鹏说过“阮玲玉的肢体语言是现在的女演员根本达不到的” 嘉宝再次印证了一个好演员是在用全身来演戏 她的表演天赋是她很容易能体会别人的内心 加上早年被生活所迫的痛苦经历 这让她充满了沧桑和超越之美 这种美不管是摩纳哥王妃还是什么公主都无法比得上的 我无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比嘉宝更完美的女人 而且她的完美不是天生的 而是通过自己努力一步步得到的 这就更让我崇拜了
这部电影中处处都是嘉宝的影子 嘉宝早起后也会用冰块洗脸 她也从来不缺情人 她也喜欢穿男装 她也独自终老

 5 ) 瑞典女王嘉宝——你是至尊女皇

  一、葛丽泰•古斯塔夫森

  人们总说,但凡美丽倾城的女子都是上帝垂青的造物。可像嘉宝这样的女人,连上帝都忍不住要俯下身,亲吻她的手背,让她享受万物的朝拜。

  1921年,她住在斯德哥尔摩那个拥挤的小公寓里,为了挣钱去做售货员,不断寻找演戏的机会。在面包广告中她不在乎形象的大口吞下奶油蛋糕,由于吃的太急差点噎到的样子让人忍俊不禁。那个时候,她的眉毛还没有高挑地遥不可及,胖乎乎的像一个小妇人,亲切温和。她在很多理发店打过工,直到现在,在瑞典仍旧有一些人骄傲的告诉游客,嘉宝曾在这里做过学徒。

  嘉宝的演艺事业开始得漫不经心,开始只是在一些短片中肆无忌惮的表演,和朋友开着车出去兜风、嬉戏,纵情大笑。

  那时候,她还叫葛丽泰•古斯塔夫森。没人认识她,很少人注意她的容貌,电影大亨梅耶更对她不屑一顾,挑剔她的腿太粗,胸部像男孩子一样,牙齿也不够整齐,可以说“毫无魅力”。为了留住导演斯蒂勒,梅耶才签下了嘉宝,周薪350美元。

  莫里斯•斯蒂勒是嘉宝的良师益友,在她还是一块璞玉的时候发现了她,几经打磨,放上了好莱坞的展台,他自信满满,知道自己镜头中的这个女人足以震惊世界。最可笑的是,当梅耶再次看到嘉宝的照片时,不顾形象的大声喊叫,“她是谁?快把她搞到手!”她如同阴霾中的夕阳散漫,全城都为她横空出世的美貌骚动起来,人们只知道她叫葛丽泰•嘉宝,仿佛这个名字就是一句咒语,打开一扇通往圣殿的大门。

  嘉宝成名后,却没有享受过片刻成功的喜悦,她像一只受惊的小鹿,躲避记者,拒绝访问,脾气喜怒无常,离群索居,不相信什么人。奇怪的是,她越是这样人们越是追逐她,各界名流见到她都无一例外的被倾倒,面对她总是紧张的不知所措。即使是英格利•褒曼功成名就多年之后,见到嘉宝却还像一个小女孩一样说不出话来,紧张的手心出汗。曾经有人回忆嘉宝走进聚会时的情景:熙熙攘攘的人群瞬时安静了下来,只能听到衣服悉悉簌簌的声音。大家不敢和嘉宝打招呼,生怕打扰到她。嘉宝就像个女王,走进来环视了一下,她总是害怕应付这种交际。人们只是偷偷看着她如鸦片般散发魔力的脸庞,放慢了呼吸,直到她的身影消失在门口。

  没人觉得嘉宝不讲道理,他们总是被迷惑,一心一意的想要她开心,可是她爱的那个男人死之后,她就很少笑了。

  有些女人,一生只能爱一次,就像爆发的火山,瞬间喷发无限的能量,结束后又归于一片死寂。

  二、瑞典女王

  与其说“瑞典女王”(Queen Christina)是一部成功的电影,不如说它成功的展现了嘉宝的魅力,只要有了嘉宝,其他的东西就要沦为陪衬。

  电影中嘉宝的出场没有鲜花簇拥,没有众人膜拜,她就像个男孩子一样一蹦一跳的跑上楼。她戴着大大的帽子,镜头中慢慢浮现出那张脸,那一刻让人窒息,仿佛发现了最珍贵的宝藏又不敢告诉别人,想要独自欣赏,这种情况实在有些尴尬。

  她应付了一脸严肃的大臣,回绝了财政大臣的调情,穿着一身便装坐在宫殿的宝座上。实际上,她即使穿着男装也没有中性化的感觉,她跨越了“美丽” 和“性别”这两个词单独存在。她的优雅不动声色,毫不张扬,但是却能震慑在场所有的人。对传说中的美女海伦的描写,无非是,她一入场所有人都止不住倒吸一口气,觉得十年的战争为此也是值得。女王克里斯蒂娜的美貌绝不落这样的俗套——见到她谁都忍不住低下头,怀着尊敬爱慕的心情,她眉毛一抬,动一动手指就能平息一场暴动。

  在电影作品中,受人如此尊敬的女王还有凯特•布朗切特演绎的“伊丽莎白女王”(Elizabeth)。伊丽莎白凭借勇敢与智慧统治一个国家,最后的作为“圣女”把终身都献给国家有些悲壮的色彩,她以一己之力得不到世界。

  克里斯蒂娜是不同的,在瑞典连连胜利后,她却主动放弃战争,追求和平。在一群男人都在振臂高呼要为国家献身的时候,她先是讽刺了大话连篇的大主教,再来搪塞了归来的英雄,最后把眼睛放在了坐在最后一排的农民身上,他们没有任何发言权,国家说,打仗!他们就冲在最前面,多年来居无定所,生活在兵荒马乱中。这才是克里斯蒂娜要关注的人,她不和那些主张战争的人争论,只是掷地有声的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胡说!荣誉。
  战旗和军号,这些夸夸其谈的背后是什么?
  死亡和毁灭!一群颓废的人所取得的胜利。
  瑞典的胜利是建立在欧洲的痛苦之上的,
  孤岛将成为一片死海。
  我告诉你,我不再需要了。
  我想要和平,我也将要得到和平。”

  电影把难题不断抛给女王,伯爵的虚情假意,政治婚姻,宫廷纷争,民众的聚众闹事。而女王总是从容优雅的解决一切事情,虽然有的时候她也会闹一点小脾气。有个大臣不得不当着女王抱怨,“您总是优雅的拒绝人,让我不知觉的接受,然后又懊悔不已。”当所有人都因为群众暴乱要闯进皇宫大惊失色时,只有克里斯蒂娜从容的让他们撤走军队,把群众放了进来,一个人站在楼梯的尽头等待激动的民众,她说她不用怕自己的百姓,她毫无畏惧。

  偶尔她也会因为不顺心的事情意志消沉。那是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镜头,她的侧脸靠在冰冷坚硬的墙壁上,看向窗外,对着老仆人埋怨,想一个人呆着。可以看到她眼睛里汹涌澎湃的骚动和拒人千里之外的逃离,当你离她更近一点时,她总是逃得更远。克里斯蒂娜自言自语地说,“又下雪了,老是下雪。雪就像一片宽广的海,一个人也许可以走出来,也许会迷失,最后忘掉这个世界和她自己。”这句话深深震动着我的心,这个画面属于嘉宝,是女王,也是嘉宝。她用一生在这个世界摸索,逃跑,哪怕在电影中她都从不看镜头。晚年她也感叹过也许能结婚是件好事,却又不能忍受两个人的生活。他们总说,她就像只纤细的蜂鸟,偶尔停留在你手中,旋即又飞走了。

  影片末尾,克里斯蒂娜举着蜡烛穿过高高的殿堂,巨大的建筑映衬得她那么渺小,就像穿梭在世界中的嘉宝,苦恼的坐在黑暗中的宝座上,拥有了一切还郁郁寡欢。她总是活在别人的阴影里,活在别人现象的世界中,就像一个符号,女王或者女神,或者只是一个普通的瑞典女人。

  三、她将得到世界

  “我想要和平,我将要得到和平”。

  克里斯蒂娜说这句话的时候,君临天下,不怒而威,她一直都是这样,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但是爱情,爱情该如何得到呢?

  嘉宝给了无数人恋爱的感觉,不管是电影还是生活中,但是她本人体会了多少呢?

  “茶花女”(Camille)中,她是法国名妓玛格丽特•戈蒂埃,为爱奉献,用生命镌刻在阿尔芒和世人心中;“安娜•卡列宁娜”(Anna Karenina)中,她为爱舍弃一切、失去一切,用车轮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野兰花”(Wild Orchids)中,爪哇王子为她倾倒;“神秘女人”(The Mysterious Lady)中,她演绎一个由普通农村姑娘一夜成为著名女演员的女子,却为了一个逃兵的爱情舍弃到手的地位和金钱。

  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曾说过,“我一生中只有三次恋爱的感觉,遇到嘉宝是其中一次。”

  塞西尔•比顿说,“看到嘉宝,我感觉自己被猛击了一下,似乎一个人正对着我打开了炉火的门,我喘不过气来……”而嘉宝,她的爱很早就死去了,她只是喜爱,淡淡的回应着比顿,“在认识你之前,我从来不用口红。”只要这一句,也就足够比顿欣喜不已。

  被大雪拦在小旅馆中的克里斯蒂娜遇见了爱情,在得知安东尼奥想和她一起住时(他那时还以为她是个男人),脸上的表情在喜悦与害羞还有害怕之间不停转换,我几乎都能感觉到她加速的心跳,也跟着不安起来。后来,她在那个房间认真而深情地抚摸着每一个摆设,想要记下这里的点滴细节,以供以后回忆,对她来说这才是真正的活着。那一组长镜头一直跟着嘉宝,观众会不自禁的安静看着她,享受她的绝代风华。

  在航船上她抱着临死的安东尼奥,当他死去的时候,她先是无助的看着周围的人,看到别人遗憾难过的表情才扑倒在安东尼奥的身上久久不起,谁又知道,她只不过是一个无助的小女孩。

  最后,她屹立在船头的镜头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对我来说,那更像是对女王的加冕,从那一刻起她不再沾染情爱,爱情随着安东尼奥死去了,化成了墓碑上那寥寥几个字——葛丽泰•嘉宝,这是她足以傲视天堂的名字。

  而嘉宝,则成为了万千人心目中永远的至尊女皇。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
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522587/

 6 ) 国王篇:瑞典女王

电影名字《瑞典女王》点明主角身份:国王。我认为以国王为主角的电影应该有三种版本的故事。第一种是这个国王如何成为国王的,是关于登基或者复仇的故事(中国皇子,哈姆雷特)。第二种是国王在位时通过战争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这是关于民族英雄的故事(丘吉尔)。第三种是国王的爱情故事。(埃及艳后,瑞典女王)

因为国王电影本身是根据历史来进行创作的,因此在观看电影的角度方面天然具有一个视角:电影里的故事被包含在哪个历史片段中。因此以下内容也是基于该视角而来。

电影开局的背景里三十年战争是欧洲第一次全面战争。这个战争也是一场宗教战争。战争双方是以瑞典法国为首的新教国家对抗以哈布斯堡王朝为首的天主教国家。主要战争发生在德国,导致了德国地区一半的男性都死了。不过他们不是在前线战死的,而是城市沦陷后被很多雇佣军发泄所杀。

欧洲的三十年战争本质是由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衰弱所引起的整片欧洲的分裂。其性质相当于中国的周朝由于衰弱而带来的战国崛起。周天子就是天主教廷,诸侯国就是宗教革命里崛起的那些新教。不过不一样的是周天子太弱了,所以诸侯之间相互攻伐,只是表面任尊周为共主。神圣罗马帝国还没那么弱,所以那些新教国家都是团结起来直接正面对抗神圣罗马帝国。最后是以瑞典法国为首的新教国家取得了胜利。

在三十年战争里的瑞典和法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而瑞典最伟大的两位君主,一位是被称为瑞典雄狮的古斯塔夫大帝,在电影开头刚出现就死了。

当时由古斯塔夫大帝统治的瑞典是第一个采用征兵制的国家。之前欧洲打仗都是用的雇佣兵。雇佣兵的人数不好管理,都是他们说多少就多少。而且当时的雇佣兵已经失去了以前的骑士团精神,前面说的德国地区一半男性被杀有很多不是战死,而是沦陷后被雇佣兵所杀。所以古斯塔夫大帝采用了征兵制,一个是可以进行更好的管理,不至于连个人数都不知道,还有一个是征兵相比于雇佣兵更加训练有素。关于征兵在电影里瑞典女王和大臣争议是否要签到和约时,女王让一个百姓发言,那个百姓就是被征的其中一个兵。

瑞典第二位最伟大的君王就是瑞典女王,电影主角。她和古斯塔夫大帝还是父女关系。电影原名是《Queen Christina》但瑞典女王在瑞典人的称呼里不是女王,不是Queen,她就是国王。瑞典女王是一个像埃及艳后,武则天那样的传奇女子,她在古斯塔夫大帝死时才六岁,就继位了,到十八岁当政。当时瑞典和法国在三十年战争中取得胜利,就像电影里展现的那样,那些大臣都想乘胜追击。二十多岁的克里斯蒂娜顶住了所有压力,和法国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欧洲由中世纪进入近代史的标志。我们今天所说的民族国家的概念就是由它而来。二十世纪南美洲,亚洲,非洲那些民族国家纷纷独立,而欧洲的民族国家形成于十七世纪,那时在中国刚刚清兵入关。还是拿周朝举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就相当于周天子(教廷)承认那些诸侯国(欧洲各国)不再是周朝属国,而是一个个和周国平等的国家。诸侯国(欧洲各国)不再受周天子(教廷)统治。当然教廷是坚决认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一份渎神的和约,不过没什么用,因为大家已经以平等国家相处,有了正式的外交规范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瑞典是在克里斯蒂娜带领下来到巅峰,还在三十年战争中打败了天主教联盟,但在克里斯蒂娜让位给她表哥后,自己又信了天主教。所以后来她表哥死了克里斯蒂娜想重新当上瑞典国王,但因天主教徒身份被阻止了。嗯,虽然西班牙也是天主教国家,不过克里斯蒂娜改信天主教和那个西班牙使臣没什么关系。或者说,克里斯蒂娜和那个西班牙使臣本来就没什么关系。

 短评

嘉宝演的冰雪之国的女王,喜男装,好骑射,不愿结婚,憧憬着自由,因为对一个西班牙使臣的缱绻,退去王冠的桎梏,载着被杀的使臣的尸首,到那产葡萄的国土去了。阿佳妮的玛戈王后,满裙血迹,伸出手轻轻摸割下来的爱人的头颅,手指触及他冰凉的脸。嘉宝和阿佳妮,我爱的两个伟大女演员。眠去

6分钟前
  • 南黛楚
  • 推荐

影史经典一刻:“什么都别想”。她失去了国家,她失去了爱人,她“将独身死去”。PS:多年以后,贝尔托鲁奇的“梦想家”向这部影片致敬,Eva Green模仿了Greta Garbo抚摸房间柜子的镜头。

9分钟前
  • jagpumpkin
  • 推荐

1933年约翰.吉尔伯特已经被有声片淘汰,此时的嘉宝坚持要求制片方让吉尔伯特当<瑞典女王>的男主角,2011年,相同的戏码在<艺术家>的剧情中出现.但是与<艺术家>不同的是,<瑞典女王>并没有拯救吉尔伯特的事业.他因酗酒过度而早早陨落.可以这样说,吉尔伯特的逝世间接导致了嘉宝以单身终生的宿命!

11分钟前
  • 海北
  • 推荐

那个年代的片子,从剧本来说,Bug实在是太多了,当然我们不能以现在的一夜情后遗症+爱德华八世退位来阐释这个片子的内容走向。在豆瓣能上8分+是因为大家为了标榜自己的品位,可以说泰勒好莱坞感太强、鲍曼像个木头美人、赫本永远端着。因为嘉宝足够历史久远和相比较小众,她未婚夫吉尔伯特完全没有说服女王成为赵敏的说服力,嘉宝在这个片子里太自私了,如果她不是非要让她未婚夫而是奥利弗来演……我相信是有足够说服力的。最后一个镜头零表演?我觉得嘉宝真是是被电影人捧得太高了,虽然我也认同罗兰巴特对嘉宝的脸的评价:嘉宝给人一种人类生灵的柏拉图式意念,是不是人类进化的终极我觉得这是仁者见仁的事,看过好几部嘉宝的片子,总觉得她比赫本还要放不开……也许是她绝世容颜和绝世独立的性格以及她的同性恋传闻为后来的文艺青年们提供了YY滋养地

12分钟前
  • Kueen
  • 推荐

挺一般的故事,却被嘉宝的个人魅力生生抬高了几个层次,据说本片当年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还有那无数人慕名而来的最后一分钟的表演自不必多说。以及,葛丽泰·嘉宝的美貌真是放在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啊。

14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雪就像一片宽广的海,一个人也许可以走出来,也许会迷失,最后忘掉这个世界,忘掉他自己。”故事前面很能让人入戏,后面就萎了,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中性扮相已经很超前意识,嘉宝表演经典,方额广颐,皇族风范,充满古典美德脸部线条使得那个年代朗诵式的念白从她嘴里念出来很自然不做作。心水~

18分钟前
  • 猫龟🐌
  • 推荐

其实故事是很老套的,但成为殿堂级的理由只因为嘉宝那张毫无表情却表达千万的脸。

23分钟前
  • tehom
  • 力荐

年青时的嘉宝有着一副温柔、秀美的面容,她的面庞和济慈在诗的幻象中看到的一模一样:迷人、娴静

28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没啥好说的,超级经典的老片,迷一样美丽的嘉宝留下来的最美丽的形象。。。连女人也会为她疯狂和尖叫。。。

32分钟前
  • 萝卜镇小猴子
  • 力荐

林青霞,哪儿有~~ 故事有点不咸不淡,然而嘉宝绝对是女王,比“The Girl King-2015”好。

35分钟前
  • vivi
  • 还行

这部影片告诉大家,做名女人难,做名女人的男人更难。在三十年代的好莱坞,头号女神竟然演了一部爱情悲剧,为了恋人放弃王位,最后恋人却死了。嘉宝真美,她出现的时候光一定是柔和明亮的。

39分钟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还行

片子拍得没啥特别之处,看的完全是嘉宝的个人魅力,太合适这个角色了(比茶花女还完美),本身便是女王气质啊,而那句“我将孤独终老” 竟也戏谑的印证了嘉宝自己的人生,影片最后与情人告别使人潸然泪下,迎风出航却也不失豪迈自在

41分钟前
  • 茉琉
  • 推荐

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剧情比较单薄,就是一个女王面对江山还是男人之间做出的抉择——退位、私奔——然而私奔对象决斗被杀了。但是优点是:嘉宝很帅、这部片子也没有像同时代的一些电影那么冗长,整体氛围把握得还算是不错。

45分钟前
  • 巧克力可丽饼
  • 推荐

Media Resources Center的DVD。人物塑造的分寸感把握得极好——剧情既没有陷入宫斗阴谋的泥潭、也没有堕入苦情窠臼,典范的“没有表情”——容纳了一切未曾说出却可在观者心中延展的思绪。

46分钟前
  • xīn
  • 力荐

传说中的“零表情”结尾,一人气场撑起整个故事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影片质量的的前无古人、目前还是后无来者的典范

51分钟前
  • RIC
  • 推荐

格蕾丝·凯利是女性进化的终极样本。奥黛丽赫本则是天使下凡。而嘉宝分明就是天神。哦,我的女王!我的神!

53分钟前
  • 艾習角™
  • 力荐

小时候电视上看的,感觉最后她伏在他身上恸哭的镜头,一直跟随了记忆很多年

55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在我的眼中,此后(特别是80年代后)的那些浮华空洞的女王爱情戏没有一部达到这样的水准。能够和女王最后伫立船头特写相提并论的,我看也只有卡比利亚之夜最后的微笑。构图造型非常精心,人物塑造也很成功。虽然这是理想主义的浪漫梦幻。似乎不怎么看的出来当时好莱坞积累剪辑的模样,镜头转换和景别变化都相当流畅。那个柔光镜打的呀。。。

60分钟前
  • 李子鲤|Lilith
  • 力荐

除了她谁还能演?!

1小时前
  • 熊猫眼儿
  • 力荐

历史上的克里斯蒂娜女王退位原因是改信罗马天主教,电影里改为和法国大使的为爱私奔。仅仅表现出她好学爱民,放大了女性和国家责任的冲突,却降低了她本人的政治、文学、神学才华。其实后半生四返罗马,二度退位也很值得一写,这个安东尼奥原型是不是红衣主教阿佐利诺呢?

1小时前
  • Aeolus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