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花开

正片

主演:周迅,夏雨,朴树,李明,舒耀瑄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年份:200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那时花开 剧照 NO.1那时花开 剧照 NO.2那时花开 剧照 NO.3那时花开 剧照 NO.4那时花开 剧照 NO.5那时花开 剧照 NO.6那时花开 剧照 NO.13那时花开 剧照 NO.14那时花开 剧照 NO.15那时花开 剧照 NO.16那时花开 剧照 NO.17那时花开 剧照 NO.18那时花开 剧照 NO.19那时花开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那时花开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他们的故事发生在大学期间,最美丽的岁月和最难忘的画面,都在迅速铺开。高举(夏雨 饰)在女朋友出国后迎来了一个乐队合伙人张扬(朴树 饰)。他们生性自由散漫,一天在礼堂顶上看着刚入学的新生,遇见了欢子(周迅 饰)。欢子在人群中耀眼的美丽让他们倾心,并开始了攻势。高举出于友谊第一的考虑,同意只在周六才和欢子一起。三人之间依稀的感情始终在青葱岁月里暗暗流动,他们在青春里,或许都有自己随心所欲的率性和幻想。飞贼白菊花婚外情事第五季赘婿第二季非典型女性:时代开拓者钻石迷情鬼线人衰仔失乐园沉睡青少年与同性恋夜深沉,爱难吟在肉上见吧极致中国乘龙飞天图哥哥的少年时代路西法第四季苍天之拳 REGENESIS 第二季动感地带芒果卡“无限X-青春派对”巡回演唱会郑州站缉私档案爱逗团团转初恋太空男孩黑镜 第一季困狱生死斗惊天激战筏子客自虐狂花漾2012火焰女神土匪白狐情缘鬼娃也有种今天可能有点辣非缘勿扰百万胡扯大赛放射治疗室电影版不亦乐乎散弹露露贪婪2019消失的情人节 日本版小凯撒

 长篇影评

 1 ) 晓松再次表明自己是性情中人

1。这个电影比我想象中好很多

   我原先以为这是一个无病呻吟的,矫情做作的片子
   但事实上这个电影很有趣,也很有内容



   做作的不过分


2。浪漫和滑稽只有一线之隔。。。

   浪漫是个很难拍的东西
   有一点不入眼的东西,就会让人觉得很滑稽

   这个电影,滑稽的不过分


3。塑料人显然是一个符号
   我看到很多人喜欢这个符号--觉得寓意丰富。。。
  
   而我觉得,塑料人只是代表“其他人”而已
   青春是唯我独尊的
   除了我们所爱的人---“其他人”是那么的没有特点和没有意义---

   所以电影里很多配角都只有画外音而已

   我们是那么的不在乎其他人的存在
   ---以至于非要把这一点着重的表达出来不可---

   但是,尽管如此,我真的不喜欢塑料人这个道具
   因为塑料人实在是不好看


4。这个剪辑到剪辑师手软的电影。。。究竟讲了个什么事呢?---
   其实很简单,

   高晓松想讲的就是---这就是青春

   那个爱情大于一切的青春

   那个为了浪漫的名义可以轻率的去死的青春年代

   那个这一刻的感觉大于一切的青春

   那个没有吃喝拉撒睡这种恶俗事务的青春。。。

   世界的一切就是3人相互纠缠的一生。。。

   残酷也是一种爽。。。。。。。


   呵呵

   故事,是不真实的,也没必要去较真
   (相信晓松也没有想过去跟观众解释“他们为何会如此守约”这样的问题)


   但是这种感觉却是真实的

   这是我们曾经真实的冲动


   要不叫“青春祭歌”呢


5。总体上觉得,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中国的话,感觉上稍有那么点不对路

   因为就中国的大环境来讲
   还没有浪漫到这个程度的气氛和土壤

   所以,稍微有点别扭

   以前这么个浪漫法的,似乎只有法国片里有
   所以我个人暂时还一下子不太适应

   最不合时宜的---恐怕不是草地里的小床和海边party
   而是目前的中国哪个大学也不会开明到让学生作这样胡闹的毕业论文---还得到教授的支持
   要不说中国没土壤呢


6。第一个镜头老狼的歌就极好

   影片一开始的默片风格,一下就抓住了我

   然后是夏雨称体重---给人1角钱---那人很诚信的说“找不开”
   ---开始有趣了

   然后是有求必应卡,呵呵

   然后是“三个郁闷的家伙”----哈哈。。。很逗啊
   ---因为名为“三个郁闷的家伙”的玩偶只有两个
   (郁闷这个词真是百搭啊!)

   。。。

   好玩的地方好像还有几个


7。那个在海边挖坟坑的老家伙很讨厌

   太做了


8。“为什么那天你让我吻你”的那个男孩更讨厌

   看得我一身疙瘩

   太做了太做了太做了太做了



9。开头和结尾的火柴我极不喜欢-----------好像喜欢的人还不少

   原因是点燃后被放大无数倍的疙里疙瘩的火柴头---模样实在恶心


10。我想结尾的意思,应该是周迅死了,而厦雨没死吧

   这样比较有意思

   周迅死之前有点小感动

   除此之外不是很能投入


11。想想。。。周迅凭什么让两个小伙这么为她折腾呢?。。。

    但是周迅的个人感觉非常是这个意思

    简直是量身定做
    
      
12。电影里面一提到假面舞会

    我就知道里面有隐喻

    所以本能的很反感

    而这个电影里出现了N次。。。

    最反感的是第一次

    就是田震做梦梦到了假面舞会
 
    我大胆的说一句,这是不可能的

    假面舞会没有流行到这个程度

    还是那句---中国没有这个土壤

 2 ) 关于青春的混乱表达

我到底是多懒才能拖了三个月才把这篇文章发出来。此文首发在微信公共号【小众电影咖】(minimovies)上。

写文的那一天,朴树出新歌,周迅着婚裙,突然就觉得是时候重看《那时花开》的时候了。

-----

“说好了啊,我们以后每年都得拍一次,这样等我老了也好看看自己年轻时候什么样儿。”
“那咱绝对是一块老泪纵横。”

这是十五年前的电影《那时花开》里的一段对话,出现了两次。电影的主演是周迅、朴树、夏雨,导演是高晓松,大概可以算作中国校园电影的鼻祖。在今天这样一个日子,似乎到了重看的最好时刻。


故事情节很简单,本来是一个剧中剧。朴树饰演的张扬与周迅饰演的欢子离婚以后,开始写小说。小说从夏雨饰演的高举视角出发,回忆了张扬、高举、欢子之间的过去,也展望了高举与欢子的未来。

若从线性叙事的角度来说,可能更容易一点。在高举大三那年,张扬从西安退学回到北京,两个人组建了一个乐队,住起了上下铺。在迎新的时候,遇见了欢子。欢子和张扬在一起了,却约定她只在星期一到星期五属于张扬,星期六她属于高举,而星期天她谁都不属于。三人一起愉快地度过了欢子的大学生活,约定从此以后互相不认识,如果谁违背了誓言,就要去死。(但是毕业以后,张扬还是和欢子结婚了,之后又离了婚。)高举重新以高乐的身份追求欢子,就在两人即将结婚的时候,欢子发现自己怀孕了。高举为了逼问孩子究竟是谁的,终于承认自己违背了誓言。于是欢子和高举决定一同赴死。临死时,他们再约定,如果第二天醒来发现两人没有死,就结婚。然后他们就结婚了。

在整个线性的故事当中,只有括号里的部分最模糊,因为我们只能通过零散的镜头语言来判断这一事实。电影采用了黑白默片的形式,连两人的对话,都是以全屏字幕的方式出现,以此区别于其他彩色的部分。然而,却只有这一段是真实的,其他的所有,都仅存在于离婚后的张扬所写的那个叫做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的小说中。

这在片中有许多证据,比如当高举以高乐的身份出现时,两人的对话被完整地记录在了张扬的word文档上;再比如高举终于与欢子确立恋爱关系的那天,他在海里游泳,海水的边缘却是张扬的鱼缸;再再比如高举和欢子每次看电影,电影院上排的那个放映员永远都是张扬。张扬在二人的故事中是一个全知全能的存在。高举与欢子是张扬的剧中剧。


可我在开篇便说,这“本来”是一个剧中剧。是的,倘若影片就此展开并结束,它本来是一个剧中剧。但是在最后,我们却发现,欢子的视角也被插入了进来。影片开头划起的那根火柴,到最后被欢子用来焚毁象征她内心世界的山脚小屋。而在火焰中,她与高举与张扬的两次婚礼,分别以彩色和黑白的形式交替出现,让人仿佛以为这一切的一切只是欢子一个人的回忆(甚至幻想)。那么故事就具备了另一种叙述的可能性——

是欢子虚构了这一切吗?就像大雨之夜,欢子与高举拥吻,被闯入的张扬看到,那时身为张扬女朋友的欢子仍未停止,只是一边与张扬对视,一边继续拥吻。张扬在整个故事中,也只是个观看的角色吗?



然而就如影片所说,“看电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成长是忘了提问的回答。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

张扬和欢子在长城郊游时与高举走失了三天,高举却以为是整整一年。他在这悠长等待的过程中,实验着自己的毕业课题,可结果却是时间并未流逝。对于毕业课题长达一年的访谈讨论,与张扬欢子口中言之凿凿的三天,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

连叙述者自己,都忘了去找寻答案。


可仍然有些小细节,无论回忆也好幻想也好,在不真实的叙事中昭显角色的可靠。比如关于诺言。

三人的第一个诺言,是欢子的归属问题。欢子星期一至五归张扬,星期六归高举,星期天归自己。但是他们都违背了这个诺言。张扬是一个简单粗暴的人,他在星期天闯入时,欢子问为什么,他说,“星期天我也要你”。
而高举却只能迂回的方式假装偶遇。他说,“咱们并没有说过星期天不许到一个美丽的山脚下来放风筝啊”。

这大概也就预示着他们对最后一个诺言的态度。他们的最后一个诺言是假装从此以后互不认识。可是张扬与欢子在影片一开始便突兀成婚,完全不需要理由;高举却通过了种种方式,改变姓名,以此逃避对违背诺言的自责。

是细节赋予了故事的可靠性,而绝非叙述本身。或许是因为记忆本来就该是失真的、细碎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往往愿意无数次回想过去的点滴,却很少有人愿意真正回到过去再重新经历一遍。倘若失去了无限种叙述的可能性,那么记忆便不再是记忆了。


多年前我第一次看这个片子,写过这么一段话,“它只能用来感觉,好像天空落下沙砾似的雪,噼里啪啦全部打在心上;一下子很疼,然后很冷,然后过了很久很久,暖成水,又哗哗地流掉。”

现在读来,有些年轻时候的矫情。可是正是这种矫情,比记忆更可靠地提示了曾经的观影体验。并且我可耻地发现,多年过去了,我的观影体验并没有新的改变。


“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们在走”。
“那些飘满雪的冬天,那个不带伞的少年,那句被门挡住的誓言,那串被雪覆盖的再见。”
“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关于《那时花开》,我想写很多东西,比如有求必应卡,比如塑料模特的意旨,比如长城走失的不同解读,比如小站的假面舞会,比如高举的长衫,比如张扬的玩具手枪,比如片中向无数经典电影的致敬。

可是这一切,都如我多年前所写的那样,更适合用来感觉。就像上文那罗列的三段歌词/台词,需要我们用自身的回忆和幻想去填满。若导演本不想叙述一个老实完整的故事,那么我的解读其实并无意义。

所以不如就此停笔。


会在十五年后看这个片子的人,大概都是为了某种情怀。而情怀是不必说的,说来也就四个字:
“老泪纵横”。

 3 ) 我们的宗旨就是让不孤独的人孤独

老狼的《月光倾城》在看完《那时花开》后循环了很多遍,顺便循环的还有《一生有你》和《那些花儿》。每次都要感叹一遍,高晓松的朋友圈啊,有我最想要的样子。

其实自己很像活在世纪之末世纪之初的年轻人,喜欢流浪歌手,爱着诗人和摇滚,向往影像里的热烈与狂妄的青春,喜欢在旷野的单人床上幻想孤独,眼里只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和人,其余都像是塑料模特一样,充耳不闻无视不见。

在片尾曲《那些花儿》出来后,演员阵容里赫然有周迅夏雨朴树田震几人,音乐制作里也赫然有张亚东老狼郑钧和朴树,好想回去,回到他们还没有老去的时候,回到那个“一生有你”的校园时代。

总觉得他们与我十分相近:

周迅是我最喜欢的国内女演员之一,别以为之一会贬低怎么样,因为我最喜欢的也只有两个;

她是牡丹,是美美,是明明,是李米,是顾晓梦,是凌雁秋,这里,她是欢子。

夏雨是让我欣赏的男演员,《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一直惊艳着,也喜欢他爱人袁泉;

朴树老狼郑钧高晓松这几个人放在一起,总觉得是一个集体,不应该特定分开,这四个人,现场我是见过三个人的,除了高晓松,其余都有幸听过他们的演出。

在去年的上海,我一个人坐在地上看着音乐节大屏幕,流着泪听完了朴树的《那些花儿》,朴树几乎没唱几句,将话筒交给台下的我们。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他们都老了吧? 
他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啦……想她. 
啦…她还在开吗? 
啦……去呀!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有些故事还没讲完那就算了吧 
那些心情在岁月中已经难辨真假 
如今这里荒草丛生没有了鲜花 
好在曾经拥有你们的春秋和冬夏 
啦……想她 
啦…她还在开吗? 
啦……去呀! 
 
她们已经被风吹走散落在天涯 
他们都老了吧? 
他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where the flowers gone?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girls gone? 
where did they all gone? 
where have all the young men gone? 
where the soldiers gone? 
where have all the graveyards gone? 
where have all they gone?


直到很后很后的后来,我看了这部电影,完全是冲周迅看的。

看过了很多说高晓松的处女作装逼炫技的评论,有的时候特别喜欢和别人唱反调。

你喜欢的我偏不喜欢,你不喜欢的我就喜欢了。

其实也不是故意抬杠,只不过,欢子张扬高举的故事这次真的打动我了。

很想把这部片子当做另一个版本的《阿司匹林》,自始至终都不知道最后周迅和夏雨吃了什么药,是毒药吗?也不知道究竟谁死了谁第二天醒来,只看到了夏雨和朴树再次见面两人饶有趣味的一番对话:

“有票了吗?”

“有了。”

“去哪儿?”

“地狱,你呢?”

“天堂。”

“那来世再见吧。”

“我会想你的。”

然后转身交错,离开。

高举和张扬真是两个不同的人,连欢子自己都说高举是眼睛,而张扬是孩子。

高举在三人分道扬镳恪守诺言的时候开始了伪装者的游戏,午夜热线的陪聊者,投资拍摄的农民企业家,出租车司机,三个身份,改名叫高乐。

高乐,你真的是叫高乐吗?

提到高乐的时候我想到了另一部更喜欢的电影,鄢颇的《阿司匹林》里梅婷的前男友就叫高乐,说是和廉价香烟“高乐”同名。

高举和高乐,我还是喜欢高乐。

你要说高乐是孤独的,我就冲这名字,我绝对信。

变身农民企业家的高乐用方言推销着自己的产品,他说他们正在开发,用它可以怎么怎么样,只记得最清楚的一句是可以“骗姑娘”,他说它可以让孤独的人变得不孤独,也可以让不孤独的人变得孤独。

孤独和寂寞比起来好像清高了不少。

高乐三次问欢子,就像最普通的“骗姑娘”的方式一样,“你美吗?”“美”“你寂寞吗?”“我不寂寞。”

很想替欢子补刀一句说:“其实我孤独,我想念我两个朋友,他们一个叫张扬,一个叫高举,他俩是情敌,为了我。”

还是三人行的故事,友谊和爱情的矛盾却在高晓松们的青春里处理的如此文艺让人回想。

“周一到周五欢子属于张扬,周六属于高举,周日属于她自己的旷野。”

我喜欢她和高举在一起的时候,因为短暂而珍贵,他们总是去看电影,一部又一部,出来就嘻嘻哈哈的吐槽是多么难看,接着还是去看电影。

我想,如果现实中身边真有个高乐的话,我倒很开心。

因为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看电影。


高乐假借给异国的女友蓓蓓写信对着欢子说“我爱你,高举”,欢子重复了一遍。

她忽然回过头来直视镜头,这一幕任何人都记忆犹新。

后来看高晓松的采访,他说就是那个镜头当时是那么让他感动,他在那一刻差点爱上周迅了,他说周迅以后一定是一个艺术家。

多次拿着电话的周迅,让我想到了后来《苏州河》里的那个摄影师在电话亭的一幕,“喂,呼两次26089,留言:速来黄河路”。

特别喜欢高乐和欢子在海边的一幕,喜欢生日蛋糕的惊喜,喜欢充满灵气的少女在醒来的清晨向辽阔的大海招手,自信的说,那艘船是一定是来接我的。

“我们就这样在一起了吗?”

“是啊。“

“不分开了吗?”

“那样会更快乐吗?”

在这里,高乐还是高举都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我们要结婚了。

你看我总是分不清电影和真实的人。

后来两人在最后一次看电影的时候旁白说:“看电影的人被自己看了,像一个悠长等待的结果是时间未曾流逝,而成长是忘记了提问的回答,然后是回忆比幻想还不真实,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生活是无法被记录的,但可以被歌唱,我们要歌唱了。”

听见了吗?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们,所以我只在电影里相信爱情。

有些感觉总是很奇怪,明白张扬,或者朴树,是欢子,也是周迅爱情轨迹里重要的存在,但潜意识里并没有笔墨写他。

他还是个歌者吧,拿起吉他看着欢子和高举在假面舞会后消失在铁轨的旁观者。

消失,遗忘总在消失之前。欢子和张扬消失在爬长城后,整整三天,却是过了一个年份。

消失后高举利用他的毕业课题,证明两个人认识的几率是十层关系的猜想,四处打听有人是否认识欢子。后来也没给出什么答案。但是事实是,梦里出现的人真的会醒来重逢。

张扬和高举的不同,就是一个被动和主动,一个等待与找寻的区别。

不能说欢子到底更爱谁,讨论这个问题就像他们三人的承诺一样毫无意义。

朴树对着电脑敲着很多很多文字,记忆涌上心头,他甚至幻想枪杀他们的照片,像对岁月叹息发怒不甘的预备嫌疑人。

电影开头和结尾都充斥了大量音乐MV式的黑白画面,沉默,快速剪辑,看不大懂的剧情。

事实是,这片子开头我承认我看的一头雾水,后来看录像带的DV开始,慢慢渐入佳境。

忽然有一个设想,如果这个故事给娄烨或王家卫去拍,又是一副什么样子?

如果给《那时花开》换个封面海报,不让它那么非主流一些,像《苏州河》那样,是不是会好一点?

很难想象,这片子也曾被当做是禁片。

感叹岁月的流逝,像“起初不经意的你,和年少不经意的我“”。

“谁不知不觉叹息,叹那不知不觉年纪,谁还倾听一叶知秋的美丽。”

很想成立一个看电影的秘密组织,

宗旨是什么呢?

我们的宗旨啊,就是在一起,让不孤独的人孤独起来。

 4 ) 花开花开

想起要听《那些花儿》是因为前几天看了高晓松的《那时花开》,有周迅、夏雨和朴树,讲了一个很没意思的故事。看得出来高晓松想要展示一下他的青春的校园的气质,编织一个带有明显超现实主义色彩的疏离的落寞的却又轰轰烈烈的爱情故事。但是一点也没有感动我,倒是露出了酸腐的矫情。他想要讲一个新奇的超凡脱俗的绮丽的童话,让三个主演假装订立一个誓言,说什么分开后就再也不认识对方,还假模假势的让周迅在田野里有一个浪漫的大床。林林总总都非常可笑和幼稚。还不如看到周迅在苏州河里扮美人鱼。还有他的《我心飞翔》,我看到穿着红衣服的李小璐自以为是地把手伸向空中我就郁闷,难道作为高晓松,就只能搞一些MV一样怪诞地让人郁闷的电影么?那他还是去写点词去拍MV吧。

 5 ) 我只能写成一封情书

这个片子,我是一定要打五星的。
2007-04-28标记“想看”,这是我在豆瓣标记的第一部想看的电影。

1 我可以把五星全部打给朴树。
我如此长情。2000年前后,从某本杂志第一次认识韩寒起,从某次全国大学生毕业晚会认识朴树起,我对这两个人不离不弃爱了十几年。
我实在没法想象那个沉默得有点自闭的朴树在镜头前演戏。
看这部电影,就是为了看他。
戏份不多,有一脸青春痘见证青涩模样,有和欢子令人心动的小缠绵,有和高举狂扫吉他的乐队排练,有笑得一脸无辜的街头卖唱。
彼时他正和戏外的欢子恋爱,1999年他过得很快乐。
我关注并喜欢周迅,始于朴树。这是我的爱屋及乌。
2006年,毫无预兆地,朴树结婚了,新娘是个叫吴晓敏的上海姑娘,媒体说她长相酷似周迅。当时我坐在网吧,看到这条新闻,完全体会了什么叫做黯然心碎。

第一张专辑的文案里,他写“只沉默,不说话,这不快乐的生活,我的9w台灯”。我至今保留这个怪怪的网名。
第二张专辑,他写了短短两行字感谢所有相关人士,最后是“谢谢女朋友”。
苍天,这个世界上我唯二嫉妒的两个女人,都是上海人。我现在对上海这地界充满敬意。

2 高晓松导演。
他去年导了一部戏,《大武生》,主演是大s,韩庚和吴尊。我想我会去贡献票房,如果我能赶得上。
这几年他出现,多是评委,不过我已经不上心了。
某年超女,他舍李霄云力捧江映蓉,看得我大怒——天知道我喜欢李霄云就是某一瞥之下看她安安静静自弹自唱了一曲《白桦林》。
又一年超女,他终于力撑曾轶可——还算你有眼光,否则我简直怀疑你当初怎么能看上朴树。

高晓松谈朴树:
“朴树在我们家给我唱歌,结果一下我就傻了,特别的好,特别好。他说我要攒钱,卖歌攒钱自己做唱片。他说我觉得音乐圈里的人都是傻×。”
出自cctv1一个关于校园民谣的纪录片,高晓松接受采访的原话,字幕清晰配出“傻×”。我截图8次,把这些话一字不漏保留下来。
大概就是95年前后的样子,94年他刚从首师大退学。
我自己是一枚循规蹈矩之极的乖乖牌,我爱的男人却不是善茬,都他妈是现世行规的叛逃者。

其后两个人有很多音乐上的合作,直至这部电影。
对于我而言,这个世界上的一大赏心乐事是,我喜欢的人们,他们互相喜欢。
比如说上面这俩。
比如,韩寒对朴树的欣赏,从当年的“我是金子我要发光的”开始。
比如,韩寒称高晓松是“高中时期的偶像”,他喜欢唱“开始的开始,是我们唱歌”。
比如,高韩握手言和——当年“高处不胜寒”,我怄得晚上差点不能睡着,手心手背都是肉哇。(我唯一不满的是,你老人家干嘛安排韩少和陆老师喝和解酒。。。)
再比如,今年所谓的韩方大战中,一波一波比我还上心的老男人们——其实韩少才是直男真爱啊。

3 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
去年以此为题写了一篇长文,为小悦悦事件。
人在海外,看这样的新闻,常常半夜狼嚎,离抑郁症只一步之遥。
如花者,美女,青春,爱情。
年轻的时候能用17种语言说我爱你。
爱你可以陪你去死。
誓言,就是用来破坏的。

开篇老狼唱的《月光倾城》,收尾朴树的《那些花儿》,为这两首歌也值得五星。
他们说14、15岁听的歌,决定了你这一辈子最爱的歌的类型。看来很准。

“她们就象是从我们手指尖上滑过的那些叫做岁月的东西一样,偶尔还会涌上心头。 ”年轻时的高晓松写这类台词,简直手到擒来倚马可待。
这段话同样出现在他那版黑色封面的《青春无悔》的文案里。
我当年看得差不多可以背下来了。最记得他说,“三个九年过得颜色分明,像放了许久的鸡尾酒”。我看得心折,止不住遥想自己的27岁。

那个当年以为非常遥远的27岁,我不久前才和他别扭会面。
这个生日的余威犹在,我至今仍在“不能接受”和“头皮发硬”中。
更糟糕的是,我没有底气说这样骄傲的话。

4 电影比爱情更忠于我。
法语的 Je t’aime,朴树发音比夏雨标准。后来他的第二张专辑出了一首法语歌 la perte,直接促成我在大学转系读了法语。不知道他的第三张能带给我什么。
夏雨终于和袁泉结婚了。结婚照在他们的母校拍的,幸福洋溢。即使看照片的闲人如我者,也觉得爱情美好。
周迅人称周公子,再烂的片子有她在的地方也容光焕发。情史丰富,几段感情路天下皆知,萝莉身御姐心当如是。祝她幸福。
高晓松在上《玫瑰之约》时,带着他三天闪婚的娇妻,冯祺形容此女“魔鬼的身材天使的脸蛋”。在后来,他娶了一个80后老婆,小女儿可爱至极——大言不惭“为改变老高家基因我容易吗”。
你看,还是有一代又一代的姑娘,就吃这一套。

 6 ) 当所有碎片成灰,我们重来……

疼痛焦躁得想要死的时候,就想起了这部电影。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隐约记得他们三个人有过约定,谁违反了就要死去。当时我无论如何搞不明白有什么事会这么重要。现在终于知道了。是青春啊,青春就是让人疯狂、让人虚妄、让人不惜粉碎一切、燃烧一切的事,它让人痛苦、让人迷惘、让人不顾一切狂奔,一直奔向死亡。

张扬、欢子、高举,朴树、周迅、夏雨。他们三个最后谁死了,我一点都记不清楚。这部电影在我记忆中早已支离破碎,只剩下几桢色彩鲜艳的画面。欢子旷野上的大床,废弃的铁轨,散落满地的面具,高举穿着长衫,片头的黑白默片……而每一个碎片又能轻易的牵扯出无数隐秘的记忆:

1.雷雨夜晚和朴树苍白的脸
电影开头有一段甜蜜的默片,黑白。朴树黑的礼服,周迅白的婚纱。在一个旧的院子里,朴树笑着抱起她,在她耳边说话。跳出黑屏,手写体的字幕。大约是说着“我爱你”的话。
后来就跳转到这个雨夜,她暴烈执拗,走的义无反顾,朴树站在窗口,闪电下定定的脸。他承诺她任何时候都可以回来,而他自己从此不再走出那扇门。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他们违背誓言换来的爱情。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小院落里,这爱情曾甜美丰盛,让他们不再孤独。可哪怕是用死换来的爱也不能持久,在敏感脆弱的时代,只有不断的爱、背弃、逃离,在不断的得到和失去中,尝到纵情的苦涩和散场后的茫然。

2.欢子旷野上的家
周一到周五,欢子属于张扬,周六,属于高举,周日,属于她在旷野上的家。金黄的田野,蓝沉沉的天,燥热的空气,没有门的门框,欢子在田野中间有一张床。红色的格子床单,布娃娃,风筝,她摆成大字形仰面躺着,穿着花裙子尽情玩耍。

直击心底的生存感和直击心底的孤独。无限敞开又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世界。她在人前欢笑、哭泣,她爱着并且被爱,可她还是要回到这片孤独之中,做个无家可归的小女孩,等待天压下来,等待植物焦渴的生长。
等待一个人到来。

3.假面舞会,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高举丢失了欢子和张扬,他大喊,狂奔,很久以后找到了他们,遇见了这场假面舞会。阴冷的天气,荒僻的景象。《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郑钧诡异慵懒的声音,带有一种摄人的魔力。人们梦游般的跳舞,轻轻摇摆。高举站在人群中寻找,所有人都是同样的笑脸,隐藏在面具后面的世界中,只有高举是暴露的,无措的。人们双双起舞,又不知何时离开,散下满地的面具,和凌乱的被践踏的高举的记忆。

4.录影
他们三个在一起的时候录了很多影,把DV放在前面,三个人一起在镜头里说话。欢子总是最活泼,她大笑,介绍他们每一个人,她说张扬可以用很多种语言说我爱你,朴树就轻轻的说je t'aime。后来她和高举要自杀时也录影,穿着他们多年前的衣服。高举说如果我死了你没死那你怎么办,她说我就去找张扬。

又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青春一定要死。
答:因为青春充满了漫无边际的孤独。我们寻找爱,寻找温暖,寻找一个能进入自己世界的人,也寻找能进入别人世界的入口。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找到了,我们安定下来,互相拥抱,歆享无尽的甜美,纵情的亲吻和歌唱。但转身之后,唯有孤独。欢子的孤独,张扬不能泯灭;张扬的等待,是时间静止的绝望;高举的现实和疯狂,走向没有尽头的旅程。当所有人在原地消失,记忆也慢慢风干,关于青春的碎片燃烧成灰,什么都不曾发生过的时候,又有新的人在演着他们的故事。

-----------------------------------------------
印象里,高晓松说,这部电影原本是写给老狼和郑钧的,结果等到拍的时候,他们两个都不再是青春年纪了。所以就成了朴树和夏雨。

2002年,老狼发行《晴朗》。专辑最后一首歌《月光倾城》。我喜欢的要命。同时喜欢的,还有专辑里老狼的话:“感谢所有的朋友,日子和等待”,和“有一天,当所有的碎片成灰,我们重来”。
2004年春天,我折了很多纸飞机,把这两句话写在翅膀上,从教学楼最高的窗口扔出去,忧伤的等待青春到来。

 短评

那些花儿。。。是注定烙印这青春的痕迹

8分钟前
  • 柯不悔KOKIKA
  • 推荐

我的下铺已经很久没有人睡了。

10分钟前
  • 大飞
  • 还行

啦啦啦,開呢

15分钟前
  • 力荐

2012.8.18刚上大学时候看了好多遍那时花开,总看不懂还总喜欢看,刚才顺手点进去又看了一遍,被触动了神经,才感觉到过去很多年再回头看以前时光的那种。。。。。。

17分钟前
  • Norah
  • 力荐

平凡之路

21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朴树真萌

23分钟前
  • Charlie
  • 推荐

朴树

27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看得要懂不懂 和青春一样迷茫。

32分钟前
  • 唐喜乐
  • 还行

观影盘点期,看过留脚印~

33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曾经能背下剧本

38分钟前
  • 装饰泪
  • 力荐

做作的片子

41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还行

无法超越的经典之一。

43分钟前
  • 杨晴砚
  • 力荐

对着照片开枪,却杀不死回忆。带着面具跳舞,却找不到舞伴。遵守诺言的最好办法,是让自己换个身份入局。欣赏爱情的唯一方式,是将过往录成影像留存。那些岁月已经随风而去,执着等待的只有一个天真的孩子。那些花儿已经远如隔世,留在这里的只有一双炽热的眼睛。五天用来相爱,一天用来背叛,一天等待死亡。三人行必有我失。真想不到高晓松曾经是如此先锋,如此大胆。以默片开场,无处不在的塑料模特将生活的坚硬,化为一种梦幻的柔软,于是双秀园1号便以应许之地的姿态降临,中间穿插着出租车舞台剧,以及深海与鱼缸贯穿的狂想。车站的假面舞会是全篇最棒的一段,玩具火车突然变大,恍然间同学老师跟随列车轰然远走,只留下迷茫的少年独舞,还来不及弄清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各自奔天涯。青春是一根火柴,点燃就是结束。八零后再也回不去的绝版青春。

44分钟前
  • 拔剑四顾心茫然
  • 推荐

小Z那年你戴着墨镜在深夜里对我说的话,在近巨鹿的那条小弄堂里,被她们揉皱了,揉皱了,随风掉进影像无底的盒子里。

48分钟前
  • mecca
  • 力荐

周迅空有一身灵气却为了各种人情债演的多是烂片,高晓松玩了一把形式主义但本质还是空洞乏力。OST还行,朴树那首片尾曲《那些花儿》不用说了比电影经典太多。浪费夏雨朴树周迅的青春怒放~~

52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不知所云

57分钟前
  • ▲S▼
  • 较差

加油

60分钟前
  • 徐一
  • 还行

很真的电影,没装

1小时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青春真令人讨厌

1小时前
  • icancu
  • 推荐

呃...

1小时前
  • Ex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