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旗帜

HD中字

主演:瑞恩·菲利普,杰西·布拉德福特,亚当·比奇,约翰·本杰明·西基,约翰·斯拉特里,巴里·佩珀,杰米·贝尔,保罗·沃克,罗伯特·帕特里克,尼尔·麦克唐纳,梅兰妮·林斯基,汤姆·麦卡锡,克里斯·鲍尔,朱迪思·爱薇,Myra,Turley,约瑟夫·克罗斯,本杰明·沃克,斯科特·伊斯特伍德,斯塔克·桑德斯,乔治·格里扎德,哈威·普雷斯内尔,乔治·赫恩,兰·卡琉,克里斯托弗·柯里,巴伯·路易斯,贝丝·格兰特,安·唐德,玛丽·贝丝·派尔,大卫·帕特里克·凯利,乔·鲍里托,内德·艾森伯格,戈登·克拉普,迈克尔·昆普斯蒂,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2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3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4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5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6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3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4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5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6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7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8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19父辈的旗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父辈的旗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45年2月,被喻为“太平洋的绞肉机”的硫磺岛战争结束。在战斗的第五天时,五名美军海军士兵、一名军医、一名随军记者一起“缔造”了一张英雄的照片,一张象征国家胜利的照片:他们将美国国旗插在了硫磺岛的制高点。   当照片登上美国各大报纸头条的时候,当时的六名英雄中的三人甚至还不及知道自己成为英雄而英勇牺牲了。幸存下来的其余三人战后却对那场战争只字不提,仿佛他们未曾参与那场战争。   因为他们不是为了成为英雄才走上战场,他们是为了国家而战,当他们看到身边的伙伴一个个倒下时,他们觉得生命的意义也在一点点流失……这就是命海底小纵队:火焰之环一见不钟情总路线大唐女将樊梨花父亲和儿子的地下偶像我不是潘金莲请你原谅我核战总司令(原声版)反叛的鲁路修剧场版3:皇道昂首阔步 第一季真爱如血 第三季黑金1997独唱爸爸和小夏的便当十三号仓库第四季前田建设梦幻营业部永在我心间圣诞小屋2011心中的地图当云匆匆消散时水鬼 2023海岸村恰恰恰后知后觉2019碧蓝之海动物园的两人新贵第二季小公主苏菲亚第三季极致中国 第二季白天使1955恋恋不懂性和死亡101僵尸大时代潜伏在黎明之前恋上纯喫茶 3余波2019陶宝萍的幸福生活午夜博物馆探索科学宇宙奇航邻人似银河神医喜来乐初恋十五十六时墨家机关术

 长篇影评

 1 ) 硫磺岛战役背后的故事

1945年2月,欧洲战场上的硝烟渐渐隐去,太平洋战场上的炮声却在不断升级。其中最关键也极血腥惨烈的一场当属硫磺岛(Iwo Jima)战役。从2月19日海滩登陆开始,美军在长达36天的时间里,阵亡6821人,伤21865人。日军守备部队阵亡22305人,被俘1083人。
此次交战,美日双方伤亡比例1.23 :1,是太平洋战争中登陆方伤亡超过抗登陆方的唯一战例,海军陆战队的伤亡之高也是在太平洋战争中绝无仅有的。硫磺岛,不仅使美军获得了轰炸日本本土的重要基地,还打开了直接攻击日本本土的通道。不过,正是由于此战伤亡惨重,美军才没有进攻日本本土。
美军士兵在硫磺岛折钵山上树起国旗的照片曾在美国广为印行,成为绘画、雕塑和邮票的图案。

电影《父辈的旗帜》围绕折钵山上插旗故事的来龙去脉,讲述了硫磺岛战役背后的故事,主题思想落脚在关于英雄的反思上。
故事原著作者詹姆斯•布莱德利,其父约翰•布莱德利是当年硫磺岛幸存的插旗英雄之一,电影导演和监制分别是大名鼎鼎的伊斯特伍德和斯皮尔伯格,强强联手,耗资9000万美元。既有战争对峙场面的恢宏惨烈与真切,也有人物个性纷繁人性纷存之一览无余。电影音效真切,电影配乐也很美。第79届奥斯卡奖中获最佳音响效果与最佳音效剪辑两项提名。与《父辈的旗帜》同时拍摄的还有个姊妹篇《来自硫磺岛的信》,该电影也由伊斯特伍德披挂上阵,反转使用日语从日本人角度讲述的战争。
电影里有三条线场面交叉互放,一是原著作者采访当年战场老兵及其家父在家中的生前场景,一是硫磺岛的战况实景,还有就是三位幸存的插旗战士在全美各地巡游募捐的场景。主角自然是三位插旗的战士:John Bradley, Ira Hays和Rene Gagnanon。
一张照片的新闻轰动效应,比战争本身更有意义,甚至可以左右到战争的结果。那张战争胜利后获普利策新闻奖的插旗照片,后来成为邮票、海报、不可计数的杂志和新闻头条的材料。照片背后的故事却是很别样的普通寻常。
战场上,2月23日,登陆战第五天,进展极为缓慢艰难。全天,只右翼前进了约300米,左翼和中间毫无进展。唯一的战果是在折钵山山顶,升起了一面美国国旗。那一刻整个海滩舰船齐鸣、所有战士欢声雷动,电影场景壮观恢宏,美丽动人。后来,赶到硫磺岛视察的美军高级官员注意到折钵山山顶飘扬的国旗:“这面旗意味着海军陆战队从此之后五百年的荣誉!”军部领导人要收藏那面旗。电影里那个接到换旗命令的指挥官怒而愤言:“去死吧,这面旗属于全营的兵士。那个王八蛋以为我们在这拼命,就是为了把那面旗送给政客挂在墙上?真他妈的脑袋有毛病!”
四小时后,迈克的小分队更换掉第一面旗,插上另一面。那一刻天气晴好,美联社记者灵感一现,镜头拍摄下来的照片效果清晰。第一面插旗拍摄的胶片被海水溅湿了。
没人知道这是第二面旗,都只是看过照片就编造故事。英雄故事里的六个人,汉克甚至不在照片上。他升的是第一面,哈伦.布洛克才真在这张升旗照片里。
那真正带来欢愉与欢呼的旗帜是哪一面不重要,那头一次树起旗杆的六位英雄究其名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张照片刊登在两百多家日报首页后所带来的新闻效应。国家政客要的只是小小图片带来的新闻效应。这插旗英雄带来的新闻效应导致三位幸存的硫磺岛战士John Bradley, Ira Hays 和Rene Gagnanon被从战场上召回。
历来的战争,是要强大的军备资金支持的。电影故事里,在国家面临财政赤字、人们开始愤世嫉俗、厌恶战争的时候,插旗照片就是政客眼中最煽情最鼓舞人心的新闻噱头。
John Bradley, Ira Hays,Rene Gagnanon,从世界末日样枪林弹雨中逃出来的三位战士,接受全国人民的拥戴,接受杜鲁门总统的召见:“既然你们能在太平洋攻下敌山,相信你们也能攻下金山!”
战争的实际,像战场的炮灰,残酷得让人难以置信。三个普通战士,募捐巡游中在眼前不停回放的,是战场中一起插旗的战友,在枪炮浴血中一个一个地离去。在政客眼里,插旗英雄是谁才不重要,照片是一钱不值的东西。与插旗烈士的“金星”母亲见面聚餐会只是最好的募捐噱头。这次发起的140亿军债促销叫强势第七届,前三届加起来都没有这么多。于是,经受过炮火洗礼的“英雄”,要在运动场的礼炮声中再来一次插旗道具表演,在人群的呐喊声与礼花齐鸣声中,Ira与Bradley(约翰.布莱德利)眼中不断回放起战场里的场景,痛苦难忍地与眼前的欢景一一反照。两个月的巡游,个性敏感甚有道德良知的Ira实在无法忍受,他授受不了一路的英雄颂扬而一路不停地酗酒、呕吐,终至提前返回战场,返回之前想去看一眼老母亲的要求都没能满足。Bradley是一个很理性也很有头脑的人,他负责走完整个巡游。在两个月内双倍完成二百八十亿的募捐任务。只不过,募捐之后,他避隐到一家殡仪馆靠静悄悄打理冷门生意渡过余生,儿子生前甚至都不知道他是二战英雄。Gene不一样,在战场上他是表现最差的战士,只落得被迈克留给首长做通信兵。没拉开过一次枪栓,可是在募捐途中却很享受英雄的荣誉。只是这荣誉也没给他带来什么好处。巡游过后,作为一个过气的英雄,他只落得个守门人的职位了却后半生。
华盛顿广场,海军陆战队战争纪念碑落成仪式上,五名海军陆战队的士兵正奋力插起一面美国国旗的巨型雕像揭幕,尽管汉克有份升起硫磺岛上空飘扬的第一面国旗,其父母却没受到典礼邀请。仪式之后不久,Ira死于暴晒。Bradley也开车到威斯康辛州另一头伊格母亲的住处。伊格妈妈获悉儿子阵亡后,曾不停地去了解他的死因,但没人告诉她。Bradley一生在梦中不停寻找的,也是硝烟战场中的伊格。那次激战中,Bradley要去救伤,留伊格在原地等他。可等他回来,怎么也找不着他了。电影里Bradley的梦中一再回放寻找伊格的场景。事实是,伊格在战场所呆的坑道下面,是一个日军的地洞井口。他们将伊格拖进地洞。在那里,伊格受到了非比寻常的非人道磨折后死去。Bradley后来在地洞找到他的尸身时,已无以辩别生前身份。伊格的死是Bradley心底最深的痛。他见到伊格的妈妈,自然不能告之真相。他只是要告慰解除年迈母亲百思不得求解的痛苦而已。当然,Ira从战场返回之后,也曾找到了弗兰克林的母亲,告诉她插旗照片中确实有她的儿子,那个背影是弗兰克林,不是汉克。因为新闻报道将图片中的弗兰克林误作汉克的事实,弗兰克林的妈妈不相信那个背影不是他儿子,从而也没能原谅其父亲将儿子送往战场的事实,夫妇离婚失和。Ira带去的真相,在其夫妇的关系上有很大程度的缓解。
电影里最动人也最有寓义的,是海军陆战兵医护人员Bradley在战场四处救助伤病的场景。影片开篇就是铁灰战场上四处喊叫“医护兵”救助的梦景。影片后半部分,一名医护兵倒下了,脖子上血如泉涌,Bradley已经尽全力救治。而那个医护兵仍旧望着他,他明明知道脖子中弹意味着什么,他知道自己快死了,但是,他仍然期盼医生能救他,可是Bradley办不到。影片中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硝烟战场处处升起的Doc(医生)或Corpsman(医护兵)的唤叫。Bradley是一名非常优秀的海军陆战队医护兵。他在未能救活另一名医护兵的神志恍惚中,腿上中弹。痛苦万分里,又听到不远处corpsman的叫声,在战地的雨中,Bradley拖着伤腿移到伤兵的身边,后来,几因失血过多而死。那战场演员表现分外动人的一幕幕让观众不由沉沉反思战场救助的真切意义?
硫磺岛,很厚的火山灰,有硫磺的气味,很臭,外形像一块猪扒一样。不到八平方英里的范围内,双方伤亡人数近五万人。战争的残酷令人难以想像。电影里,最优秀最男子气指挥若定的陆军军官迈克,那么年轻那么勇敢机警,却死于自家的炮火。汉克,弗兰克林,伊格……他们还不到二十岁,那么年轻,被子弹打中时甚至都不相信:“医生,他们杀死了我!”
医护兵Bradley,电影中叫得最多的Doc从来没跟儿子说起过英雄或插旗的事,唯一一次聊起的,是他们插完旗后,就下到海边游泳的场景。
“那真是有趣的一幕,战争还在继续,我们却像孩子一样在水里嬉戏,我记得伊格的也就只有这件事了……”
画面上游泳的场景很美,影片快结束时,片尾升起特别优美的全排兵士游泳曲目音乐。
父亲是对的。也许根本就没什么英雄,都是些像父亲样的普通人。所谓的英雄,只是人们想像与自身需要的产物。为什么那些人愿意为我们做出如此大的牺牲?对父辈来说,他们曾经的冒险与受伤,只是为了身边的战友。也许他们是为祖国而战, 但他们的死是为了自己的同胞,为那些并肩作战的兄弟!我们如果真心想纪念他们,就应该明白这些,像父亲那样去怀念他们!

 2 ) 电影忽视了升起第一面旗的英雄

这部电影上映时我还在读高一,出于对历史细节的爱好,当时我特别关注了这部电影,尽管看完后感觉电影在叙事线索方面欠佳,但我还是毫不犹豫地给它打了四星。只是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这部电影不应该忽视另外7位英雄。 本片根据詹姆斯·布拉德利的同名著作改编,他的父亲约翰·布拉德利就是升起第二面国旗的6位旗手之一,把他父亲作为故事的主角无可厚非,只是,原著和电影里都过于突出他父亲和另5位升起第二面旗帜的士兵,而对于升起第一面的旗帜的士兵们,居然连姓名都没有完全列出,这一点非常令人失望。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第一面飘扬在硫磺岛上空的旗帜远比第二面旗帜更有意义,而且从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升起第一面旗帜的时候山顶还有部分日军,第一批旗手们升旗时冒着生命危险,而升起第二面旗的时候,山顶上的日军已基本被消灭。相对来说,第二批旗手安全多了,然而升起第一面旗帜的士兵们却没能受到英雄般的待遇,只因为他们没能出现在那张由罗森塔尔拍摄的著名照片中。 不过,只要仔细观察,我们还是可以在电影里看到部分第一批旗手的身影,登陆开始后,美军遭到日军痛击时,手持火焰喷射器烧日军地堡的士兵是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在后来的战斗中接电话时被日军击毙的是恩斯特·布茨·托马斯(Ernest Thomas),而汉克·汉森(Henry Hansen)牺牲的镜头也出现在了电影中。 我希望大家能记住升起第一面旗帜的旗手们的名字,共7人,他们是: Col.Charles Lindberg Sgt.Howard Snyder Pry.Phil Ward Sgt.Ernest Thomas Sgt.Henry Hansen Pfc.Raymond Jacobs Lt.Harold Shrier

 3 ) "作秀"的力量

   今天我终于将长达两个多小时的美国大片《父辈的旗帜》看完了,这部以二战时期的经典战例—硫磺岛战役为背景,下面说一下故事梗概:
   1945年,太平洋战场的战事到了白热化阶段。经过近一个月的惨烈战斗,美军终于拿下了一个名叫硫磺岛的岛屿。期间传回的一张战地照片让整个美国沸腾起来,照片上,六名美军士兵奋勇地把星条旗插向高地,在滚滚硝烟中尽显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战争结束后,照片中的三位幸存者以英雄的姿态回到祖国。然而他们清楚,那张照片只是在战争开始仅8天时在有关人员的授意下摆拍的作品。但美国人不管那么多,在政府的安排下,他们不得不带着英雄的光环开始全国巡回演讲并出席各种活动,目的是说服人们购买军债。虽然那几位幸存的士兵不愿充当政府的工具,但是从大局利益出发或者说是在一些政客的压力下,他们还是将“秀”做到底了。
    看完后,平心而论这部片子如果从战争场面的刻画上来看和别的影片相比简直弱爆了,可以说导演在战斗场面的时间安排上简直是惜墨如金。它即没有电影《珍珠港》的风云诡谲的暗战情节,也没有长时间的战斗场面,基本上都是一个个简短的战斗片段组成。
那么,这部电影的闪光点在哪呢?本人觉得导演把更多笔墨花在对战争的反思上,使影片具有相当的深度。当印第安人艾拉实在承受不住内心的压力时,他选择了去酗酒去打架斗殴,甚至坐过牢(原因不明)。他最后甚至步行一千多公里徒步从亚利桑那州步行到了德克萨斯州去向哈伦的父亲说明他的儿子也在照片上也是英雄,一次来减轻老人家的中年丧子之痛,也稍稍减轻了艾拉内心的凄苦。医生约翰选择了将这个秘密保守医生,但是在内心的无限谴责下,在他临死前终于对儿子说出了心中的秘密。
   对于照片作秀这件事到底算不算善意的谎言,值得商榷。因为一方面三位战士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生可以说是不得安宁,尤其是最后艾拉死于过度酗酒,这可是说是这部片子的最大的让人伤心之处。然而反过来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或者是战争学的角度看,幸存下来的插旗英雄们通过作秀做宣传,双倍完成了总统杜鲁门2个月筹集140亿美元的任务,对于战争的结束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类的战争损失,这又是不得不褒奖之处。
   结语:小小一张图片,却让人们看到了惊人的力量!然而又有谁知道这三个所谓“英雄”的身上到底背负了多少苦楚呢?

 4 ) 有点伤感,有点煽情(07.03.09北飞观影笔记)

  曾经看到有影评说,这是一部“精彩但不深刻”的电影。
  的确,战争电影已经经历了《拯救大兵》和《黑鹰坠落》的真实、《野战排》和《生于七月四日》的自省、《全金属外壳》和《锅盖头》的尖锐,有太多太多的珠玉在前,留给后人的空间已经不多了。但是,伍德爷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那就是用多个角度去审视战争,单凭这一点,《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的来信》足以光荣地载入电影史册。
  至少,这是一部打动人的电影,特别是当结尾字幕升起后,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伴随着镌永的吉它声在银幕上淡出时,看着洋溢在那些年轻面庞上的阳光,很难不动容,百分之七十的伤亡率注定了他们中的大部分只能将青春永远定格在那一刻。总觉得,无论是出于多么崇高的原因,鲜活生命的逝去始终是一件让人伤感的事情。
  然后我又想起电影开头时的旁白,“很多人都以为了解战争,尤其是那些没有参与其中的人们”。那场旷世的战争对于世界、对于历史都有着决定性的意义,所以那些发黄的照片在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看来是多么震憾而珍贵,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把照片上的人们都当作创造历史的英雄。然而对于当事人来说,那场战争也许带给他们一生挥之不去的伤害,但终究只是他们人生的一段经历,那些照片终究只是他们人生中一个片断的写照和纪念。战争结束后,大多数人都必然要回归普通的家庭生活,变回推销员、殡葬馆老板和看门人,甚至在烈日下默默地死去。而那些再也没有走下战场的人,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战争对于他们的意义,正如我们不会知道落入日本战壕的伊奇有会怎样的结局。百年之后的敬仰、悲伤和反思不会改写历史,同样也不太可能会影响未来。深刻,不过是世人一厢情愿的自慰而已。
  因此,对于一部战争电影来说,真实就足够了。告诉我们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就足够了。
  影片共分为三个部分。战争部分很精彩,但对于经历了无数战争电影洗礼的人们来说,也只是精彩。英雄回归的部分感情色彩过于明显,破坏了导演原本诚实的基调。最后生还的三人为观众重现插旗一幕时,想起了另外三人的阵亡,这种煽情的手法和剧中安排这一表演的财政部官员一样恶俗,所以也不会让我们感受到身为医护兵的约翰救助另一个医护兵或是美日士兵同躺在一个战壕里等死时的感动和震撼;而一直回避荣誉、视阵亡将士才是真正英雄的艾拉却一再纠缠于为真正参与插旗却不为世人所知的哈伦正名,也让其成为一个左右摇摆的矛盾体。到是影片最后十几分钟,以约翰之子的口气将各主人公在战后的生活娓娓道来,影片才真正回归了“重现历史”的基调,平实的镜头和表演,反让我顿生感触。纪念碑建成典礼上,曾经对生还的战士趋之若骛的人们,甚至没有注意到艾拉的离去,很妙。影片中拒绝晋升、誓与战士同生共死的中士贡献了全片的最佳表演,该演员在战争电影《细红线》和《拯救大兵》中同样有出色演出。
  电影结束后,我查看了影碟上的OST,结尾响起的吉它乐的名字叫做“告别艾拉”。从影片介绍中得知OST是导演亲自操刀的,不禁欣然。告别,的确是对一场战争的最佳态度。

 5 ) 永远做正确的事

    Clint Eastwood的[flags of our fathers]和[letters form iwo jima]是连着看完的。两部一共4个多小时,从头到尾却没有一点是让人感到乏味的。
    历史题材的影片特别容易引起人们的反思和谨慎的回顾,我只是想说,在看到有些片段的时候,也禁不住想要流泪。[flages of our fathers]中于折钵山顶举起国旗的六名美国士兵,在他们举旗的瞬间被拍下的照片传回国内后激励全国的消息传来之前,就已经只剩下三人,而这剩下的三名士兵,却在政客们的需求下被带回国内借hero之名宣传军债。Ira,三位英雄之一的印第安人,无法忍受狂轰滥炸般的仪式宴会,开始酗酒。而在街上和警察动手的原因,则是因为酒吧不招待印第安人。就像他说的,我所做的不过是努力不被打中,没什么好自豪的。他带着哭腔,断断续续地说着Mike才是真的英雄,是他所见过的最好的陆战队员。而Mike,却在之后行动中因自己方的炮火牺牲。战后的生活,John Bradley收购了一家殡葬馆,悄无声息地生活着,在家人面前对自己曾经备受崇拜的所谓英雄事迹只字不提;Rene Gagnanon找工作四处面壁,最后以工厂看门员的身份终此一生;Ira Hays一直没有正式的工作,在乡间农舍外暴晒身亡。所谓的heros终究不过他们一直以来战战兢兢所的渴望的普通人。正如其中的一个片段:Ira Hays退役务农,马路上开来一辆轿车停在他身边,下车的一家白人,孩子蹦蹦跳跳,父亲拿着相机问Ira,你就是那个英雄?Ira从裤兜里拿出一面小国旗,然后他们合影,父亲拿出一摞硬币交到Ira手上,之后上车离开。旁边的农夫叉着腰说,英雄,过来帮我搬这个筐,太重了。英雄主义被嘲讽得体无完肤,可能更多的是由于,这名英雄是一个印第安人。
    [letters form iwo jima]中,渡边谦所饰演的将军有着让人无比敬仰的人格魅力,在美国被问到如果美日开战的话会怎么做时,微笑着回答我将为祖国尽忠职守,我会遵守我的信念。又问,是你的信念还是国家的信念。回答:这两者有什么不一样吗?对方说:你是一名真正的军人。
    Eastwood从两个对立的角度拍摄了同一历史事件,当然这所谓的对立只是针对战争本身而言。无论日本人,美国人,或是中国人,在经历了那场惨绝人寰的灾难之后,都会对生命和生活有一个全新的理解,所不同的只是立场,结论而已。我们并不歌颂或是赞美战争,纪念阵亡者是为了使历史的苦痛不被忘却。真正的hero并不存在。即使是殉难的粟林忠道将军,franklin或是仍然生存的John Bradley三人,在内心深处都会对hero一词极其避讳。他们所向往的,只不过是竹一所念的那名美国战俘的家信上描绘的那样,永远要做正确的事,因为这样做才对。而那片刻的温情,被紧接而来的一枚炮弹轰得粉碎。最后,一切就像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日本投降,盟军胜利。
    两部影片在让人有无限感悟之外,能让观众们不由自主地剥离个人感情用完全客观的角度看待这一系列问题。何谓正义?何谓信念?何谓忠诚?狭隘爱国主义的愤青们应该去看一看这两部电影,当然我不否认有着粉饰军国主义的意图。但是在看过之后,会让你们对日本,对战争和罪恶有更清醒的认识。当下一味骂猪骂狗的普遍行为何以容忍了你们扭曲的世界观。要知道,绝望的人心中,家是能够让他们比你们现在更加平静的。
    历史摆在眼前,无法抹灭,无法忘却,逝者永逝,没有对错。

 6 ) 作秀的旗帜,人造的英雄

        这是一个关于一张著名照片的故事。

    1945年,太平洋战场的战事到了白热化阶段。经过近一个月的惨烈战斗,美军终于拿下了一个名叫硫磺岛的岛屿。期间传回的一张战地照片让整个美国沸腾起来,照片上,六名美军士兵奋勇地把星条旗插向高地,在滚滚硝烟中尽显英雄气概和爱国情怀。战争结束后,照片中的三位幸存者以英雄的姿态回到祖国。然而他们清楚,那张照片只是在战争开始仅8天时在有关人员的授意下摆拍的作品。但美国人不管那么多,在政府的安排下,他们不得不带着英雄的光环开始全国巡回演讲并出席各种活动,目的是说服人们购买军债……

    战争片最容易给人以震撼,因为它总是触及死亡,而人们总是在死亡中发现人性的光芒。这部耗时两个小时的影片没有丝毫冗长之感,并不是因为它包含了太多紧张而激烈的战争场面。与一般的战争片相比,它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可谓惜墨如金,伊斯特伍德更多从侧面表现战争残酷的一面,即使在为数不多的正面描写中,也多是点到即止。导演把更多笔墨花在对战争的反思上,使影片具有相当的深度。

    什么是战争?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在意识形态式的宣传中,战争总是被赋予一些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民族的、国家队、正义的、伟大的……而从本质上讲,战争只是人类的自相残杀而已,没有丝毫美感可言,而隐藏在其背后的阴谋与利益,更凸显了人性的阴暗。

    战争总是与牺牲分不开的,牺牲又总是与伤痛分不开的。这正是战争片赖以生存的主题。通过揭示战争带给人类的伤害来谴责其本质的罪恶,已经成为好莱坞战争电影惯用又屡试不爽的套路。战争对人的伤害不仅在肢体上,心灵的伤害更加深刻,甚至影响一生。越战电影《猎鹿人》曾深刻地表现了战争给士兵留下的心理创伤,而在《父辈的旗帜》中,这种伤害蔓延到他们的家庭。“英雄”始终无法摆脱战争的梦魇,而死者的亲人们则只能在谎言中得到微不足道的安慰。Bradley在弥留之际,总是想起和战友们在海边玩耍的情景,天真而快乐,“就像孩子一样”。这说明在现实世界中,他的心灵是残缺的,而失去的那部分,只能到天堂中去寻找。

    战争总是与政治分不开的,政治又是与利益分不开的。从宏观的角度试图揭开战争在政治与经济中扮演的角色,是影片的一大突破,也充分体现了伊斯特伍德和斯皮尔伯格的功力。当硫磺岛战役的指挥官对着话筒愤怒地吐出F字头的脏话时,也许你已经明白,不光是那面旗子,整个战争都只是某些人的政治筹码而已,隐藏在战争背后的阴谋在这一细节中昭然若揭。这还不止,三位英雄回国后,在政府的安排下四处游说人民购买军债,即使不乐意也无可奈何。这样一来,战争又凸显出其经济工具的本质。而整个这一切,似乎都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操纵,让人不得不相信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血腥的战争只是作为筹码,浴血奋战的军人只是作为工具而存在,这是一种如此非人道的价值存在,却也是某种程度的现实。在这场精心策划的打着正义旗号的阴谋中,受骗的是民众,受害的是军人,受益的则是某些政客与商人。

    战争总是与社会分不开的,社会又总是与个人分不开的。历史上,二战结束是美国经济腾飞的开始,而二战对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影响更加深远。对于远离二战战场的美国来说,当短暂的战争热情逐渐退却并变得乏味时,人们便又回复到平淡而现实的生活中。与此同时,“英雄”们不再能够享受崇高的礼遇,而在各种反战思潮的影响下,他们甚至被冠以“刽子手”的恶名。就像《第一滴血》中功勋卓著却又倍受冷遇的越战老兵兰博一样,硫磺岛的英雄Hayes仍然因其印第安人的身份而受到歧视,看似前途无量的Rene则最终只能谋得看大门的工作。人们的变脸如此之快,昨天你还被称为“英雄”,今天就只能像普通人一样努力谋生,并忍受不公平的对待。“人们需要英雄,所以就创造了他们。”而当人们不需要时,又无情地抛弃了他们。这样看来,战争带给美国人的,只是一场熊熊燃烧又迅速熄灭的战争迷狂和英雄理想,接着,又回复到可怕的空虚与淡漠中。

    说到底,这是关于一颗饱受战火涤荡的心灵如何面对复杂的现实的故事。在主人公模糊的个人命运和清晰的心路历程背后,是彼时美国社会的诸多侧面。在这些并不宏大的叙事镜头下,到处充满了对战争的反思,而兼具人性化和历史观的视角愈加凸显了话题的厚重。

    “我受不了被人称为英雄,我的战绩只是躲子弹而已。”Hayes始终无法接受自己是“英雄”的现实,生者的荣耀和死者的孤寂之间的反差让他的心倍受折磨,在人们的不解和嘲弄中,他最终在酗酒中死去。战争是一代人的,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后辈们永远无法体味个中杂陈。那么,从饱尝战火的父辈那里,我们究竟应该接过怎样的旗帜?显然不是剧照中那面带着英雄般浪漫主义的星条旗,也不是对战争充满爱国主义情怀的美好想象。在我看来,父辈的旗帜,应该是在虚伪的现实中那颗永远坦诚而正直的心。

 短评

角度选得极好,人物过多,结构有些乱,导演想表达的东西似乎有些太多了,反而每一点都匆匆忙忙的,蜻蜓点水。演员表现一般,最为亮眼的当然是那个原著民。7.5 out of 10

7分钟前
  • 我呼吸的空气
  • 推荐

There is no such things as heroes, heroes are something we create, something we need.

8分钟前
  • 粉红色大象
  • 还行

【A】切入点实在是太好太好,最后半小时无懈可击,又一次被东木这种现实而残酷的调性给无情击穿。反英雄、反宣传、反主旋律,用沉重的战争创伤去戳破众生相的虚伪,然后又将这一切交给时间,在无尽的阴霾中缓缓步入荒诞而静寂的结局。东木一如既往地把质问抛向政府,用愤怒发难高层,把最珍贵的温情留给镜头下那些被聚焦的个体。

9分钟前
  • 思路乐
  • 力荐

伊斯特伍德就是个神!本片还包办了配乐。主人公按照原型样貌接近挑选的。闪回,三个人分别是理智、热情和感性。还有印第安民族的种族问题。美国政界和军方的虚伪。人们的麻木。真实的英雄。战争场面激烈,血腥,真实。没有更多刻画仇恨,说的只是战争本身,客观角度对人性的爱,战友亲人。舆论的投机性的讽刺。反战的主题。点面俱到,紧凑好看,内涵深刻。2006年的最佳影片之一。片尾是历史真实相片回顾,很珍贵。

14分钟前
  • 四月物语
  • 力荐

电影的切入点,加分!别忘看字幕后。

15分钟前
  • 安蓝·怪伯爵𓆝𓆟𓆜
  • 推荐

硫磺岛战役的一体两面,东木的《硫磺岛来信》显得多少有些水土不服、意识冲突,但在《父辈的旗帜》里显然找到了更适合他本土性的切入点。一张照片牵扯出战争本身的荒谬、对掌权者的讽刺、对美式价值观的怀疑。那些宏大的意义被个体生命的尊贵消解了,东木为的是一个个鲜活的、英勇的生命正言,历史虽会过去,但生命的意义长存。

20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英雄巡回募款,受到政要接见。参议员问绰号酋长的大兵,“我听说你用印第安战斧砍日本人。是真的吗?”“不,先生。”“跟他们说是。故事更精彩!”……可见“撕鬼子大法”的确是作为一种反讽手法出现。但差别在:父亲旗帜中,我们感受到讽,因有“正”的对照。而中影将其上升到风格,几乎与胡拍无异。

24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蠢片子,我还以为是中央电视台投资的

26分钟前
  • LipingTaBaBa
  • 较差

他们被当作英雄送返回国,却在狭小的列车过道痛哭失声,宁愿死在兄弟们的身边。" They may have fought for their country, but they died for their friends. "

28分钟前
  • 小黄豹
  • 还行

除了跳剪用的太多以至于打乱了全片的节奏,这片子还是不错的,也完全不是赤裸的主旋律:小光圈,低对比度调色,用极端的残酷来反衬一种普通人的平常,中间还穿插着讽刺与反思,东木头水准之作。

31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伊斯特伍德这个老渣皮,越老越炉火纯青,本片和《硫磺岛来信》堪称双壁!

34分钟前
  • 八月槎
  • 力荐

关于硫磺岛战役的又一个故事。We create heroes, because we need heroes。战争场景表现手法跟兄弟连和太平洋战争差不多,这好像都成了美国战争大片的固定模式,但是很有用。可惜再没战场给男儿扬名立万,也庆幸目前没有战场让男儿血肉横飞。

38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首先要知道這部片子來頭可是不小啊,導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還有斯皮尔伯格的監製,其實剛開始還以為是一部戰爭片呢,看完之后覺得影片不是説戰爭了,而是所謂的英雄,以及英雄的後來的遭遇,戰爭雖然也是龐大的,殘忍的,或許以前看過太多的戰爭場面,這片子幷沒有給我留下戰爭場面的印象,倒是戰爭場面時候用的淡淡的彩色(差不多是黑白了)確實有種戰爭的真實感覺在裏面.覺得影片中間的講述三個"英雄"的城市巡迴演說著墨太多,沒有讓人看下去的欲望,到時后麵英雄們後面的遭遇比較讓人感覺傷感,或者是國家需要英雄的時候妳才是,不需要的時候

43分钟前
  • Wayne
  • 还行

前:反动《大兵瑞恩》;后:碾压《比利林恩》综合(剧透):《硫磺岛的来信》套拍电影,共享部分场景和镜头,两片可拼接为一个完整文本。模仿《大兵瑞恩》开场推镜头转场,但时间线顺序相反。借《瑞恩》主题“我们不会抛下任何一个兄弟”来做反讽,展现真实战争的残酷性和荒诞性。大量交叉剪辑/闪回,多以台词和场景做相似性转场。作为本片核心事件的“插国旗照片”以及它所“制造”出的战争英雄本身就是荒诞的,记错插旗人又增添了一层荒诞,而这一切荒诞的来源则是精明的媒体资本家政客以及渴望得到英雄的狂热民众。被自己人打死的士兵,被媒体捧上神坛又被拉下神坛的英雄,在战争中,荒诞比残酷更真实。李安认为战争英雄被当做小丑是可悲的,东木则更进一步:根本就不存在所谓战争英雄。相比东木,李安对战争的认识还是嫩了些。可惜本片旁白太多。

45分钟前
  • 观天
  • 推荐

关于战争的反思我们已经看了很多,但是这部影片依旧算是精彩,由于过于的尊重事实,已经把重点放在三个士兵对英雄的认识上,这部战争片并不精彩激烈,但是内在的分析却弥足精彩,《硫磺岛的来信》因为虚构,所以好看而人性,但是战争并无人性。

50分钟前
  • 力荐

那么多飞机战船不知道是不是都真的,导演真牛逼,两部电影一起拍,看过当年奥斯卡颁奖典礼,这两部影片的镜头被放了许多次。

54分钟前
  • Seamoon
  • 还行

旗帜,英雄,都是根据需要制造出来的,真实的故事不精彩,但不该被埋没。老牛仔出口,得细品。

58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很有趣老爷子在06年献上了一对极其出彩,两部分别用日美两军角度呈现的色调超赞剧本交相呼应的二战伦理片。《家书》也许更符合普通观众对“另类”剧本的挑剔但这也不能说明《旗帜》就略逊一筹。《家书》叙事剪辑不如《旗帜》那么独特所以就给我了个“冗长乏味”的印象= =|||我哪天重看

1小时前
  • 阿奇波尔德
  • 推荐

老爷子再次给了我感动和力量,不是因为他拍的有多血腥多英雄,而是因为他拍出了人性的真实。画面黑暗,场面弘大,战争画面相当真实,尤其是后半段的那段吉他小调背景配乐,非常令人动容。PS:只要有必要,英雄是可以虚构的,比如在某地。8

1小时前
  • 巴喆
  • 推荐

又重新仔细看了一遍,才发现好像没第一次粗看时候那么烂,其实老头导得挺好的,问题出在故事上,这个剧好像没什么像样的冲突,哈吉斯一直在渲染的矛盾核心其实看上去并不是一个非常令人纠结的点。不过金牌编剧所架构的渲染性桥段还是挺给力的。

1小时前
  • 小A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