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HD国语版

主演:陈建斌,周迅,大鹏,窦靖童,春夏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9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第十一回 剧照 NO.1第十一回 剧照 NO.2第十一回 剧照 NO.3第十一回 剧照 NO.4第十一回 剧照 NO.5第十一回 剧照 NO.6第十一回 剧照 NO.13第十一回 剧照 NO.14第十一回 剧照 NO.15第十一回 剧照 NO.16第十一回 剧照 NO.17第十一回 剧照 NO.18第十一回 剧照 NO.19第十一回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第十一回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30年前一桩杀人案,被市话剧团拿来改编成舞台剧,马福礼(陈建斌 饰)作为杀人案的当事人,旧事重提让他的生活再起波澜。马福礼一边忙着和话剧团导演胡昆汀(大鹏 饰)纠缠掰理,一边找律师翻案寻求真相还自己清白,还要忙着调和妻子金财铃(周迅 饰)和女儿金多多(窦靖童 饰)剑拔弩张的关系,生活给了他多记重锤……时隔多年,马福礼能否重新翻案?真相到底有几个?人生如戏,请君入席。流浪神狗人一号有轨电车运行了友罪审妻拿撒勒的耶稣1912灵幻至尊 靈幻至尊红翼公共教育援交情缘案山子犯罪家族2015不确定的荣耀山杏偶像活动初来乍到 第四季印度教父失败掠食者第一季魔术师与消失的女孩致命艳荣直击传说中的大海蛇闺蜜2初来乍到 第五季今生今世1977贵族约会大作战第五季穿黄睡衣的女孩掩护大富翁世界旅行全城戒备粤语版瀑布神枪手(2009)小鬼当家5误杀21%的可能性呆女大逃亡第二季唐人街探案2 无障碍版至尊无上II之永霸天下盯住你不放疯狂烹饪赛家的港湾第五季马丁雪豹

 长篇影评

 1 ) 生活如戏,戏假情真

电影原来叫做《如是你闻》,“你是这样听说的”,正式上映改名《第十一回》,于是就真的老老实实地讲了十一回。每一回的开头配以文字点出章回的名字——文字是明确、精炼的,似是要明明白白地告诉你,可是当真的用表演把各回的故事展开的时候,似乎又看不真切了,人物间互相推搡着、纠缠着前进。

陈建斌又一次演了一个唯唯诺诺的小人物,弓着背、拖着脚,连指认舞台上的戏剧原型正是自己的时候都是夹臂塌腰的。这样一个人,想讨一个说法的时候,他是不会大吵大闹的,就那么一回回的往剧院跑,央求着人家改一改,找看大门的苟也武套近乎,或者是眼睁睁看着比他有能耐的人推动着剧情变化——车轮下的男女从偷情变成了苦命鸳鸯,而话剧里的马福礼B在杀人犯的位子上坐的稳稳当当。其实他也不是真的想讨一个说法吧,律师说他这是为世人讨一个公道他便为世人讨公道,屁哥说应该放下他便想放下。“信念、信念、信念!”马福礼的信念是什么?作为杀人犯的15年已经过去了,对他来说翻案是没有意义的事情了,甚至为了小马他可以变成一个法律意义上已经死亡的人,这样的人却是说着——日子不是已经越来越好了吗?

这样一个人,要配上金财铃那样一个火爆的脾气婆娘,这日子才有人指了方向,才有奔头。金财铃是操着菜刀在案板上用力切着油条、大口吃饭的人,甚至出去闹事躺在人家车前,金财铃是要躺在更靠近车轮位置的。金财铃真的是太有趣了——妥妥的暴君、家里的顶梁柱:不戴项链而在胸前挂着玉,让我有点想起了大街上撸胳膊挽袖子、盘着串子的大哥;老公和女儿被管的死死的,想用钱不敢开口的时候要想办法偷;老公被人打了不肯说,那好办,就打到肯说为止——打的时候还要挨打的老公将就着她找一个舒舒服服的高度跪好。可是这个暴君也有柔情的一面:女儿怀了孕她会挺身而出假装怀孕帮忙偷天换日;老公为了女儿和小马开了死亡证明不想让她知道,于是悄悄从偷听现场踮脚离开假装已经睡着,但还是没忍住翻身抱住了老公。但我最喜欢的一幕还是筷子掉到了地上她弯腰下去捡的时候,平时那么一个嚣张、和女儿剑拔弩张的一个人,小小的桌子下面反而成了她的庇护所,让她柔情泛起、忍不住去触摸女儿的肚子,然后装作若无其事地钻出来用手擦擦筷子接着吃。周迅的状态真的很神奇,可以那么明媚娇艳的一张脸,演起被生活苦苦打磨的主妇时也一点不违和,每一道皱纹都有戏。

另一个很喜欢的人物是小宋佳的甄曼玉。过来捉奸,她是昂首阔步的,站在苟也武门卫房的小窗前,“叔,谢了”,仿佛有一种武侠人物抱拳拱手的侠气。被打了哭着一张脸回来,你们以为老娘就会因为怕声张而认怂吗?不,老娘会带着一队人明目张胆地打回来。

《第十一回》中每个演员都很出彩,金多多坐旋转木马、苟也武踩着胡昆汀唱戏、贾梅怡的眉来眼去,虽然是群戏但是个个都有高光瞬间。台上演的是人们口中的人物B、故事B,镜头一转就是烟火气、闹哄哄的人物A、故事A。生活不就是这样么,就像即使到了电影的最后,马福礼和金财玲夫妻齐齐上证七嘴八舌地讲“小马”和“枕头”的关系,主持人还是一头雾水。人和人之间只能看到片面的某个章回,而生活还在继续——金多多打扮成了大人模样,架着电动三轮车载着一家子向新生活前进。

摩擦着、碰撞着、和解着,只要还活着,你看,这日子不就是越来越好了么?

 2 ) 是灵魂强奸犯!!!

//weibo.com/tv/show/1034:4607198664523855?from=old_pc_videoshow

最精彩的片段被和谐了,生气!!!

哪些人才是真正的灵魂强奸犯!!!

原文如下:

泥人落水木人捞,石上莲华火里泉

导演把真人假人用姓名做了区分,马福礼、金财玲、金多多是真人,胡昆汀、贾梅怡、甄曼玉、苟也武是假人。

我喜欢真人,不喜欢假人。真人和假人不是绝对的。

之前看李焕英的时候,和朋友讨论过一个问题,就是何为真。

“真就是一个人处于避无可避、丢盔弃甲的境地时,不得不以真身直面世界的一种状态。人大多数处在一种角色里面,你是女儿、母亲、你是一个好人之类的,面对所有的事都有办法,都有策略,所以演得出来。”不用演的,才是真的。

马福礼虽是真人,却也只是在演。他在扮演要洗清冤屈的杀人犯和又憨又怂的丈夫。

因为只是在演,所以对于马福礼这个人他一点也不爱惜,对别人有心无心的捉弄他逆来顺受。律师、屁哥、北野武、昆汀、团长,甚至市里领导,没有一个人能真正救他,他却甘愿被这些人耍来耍去。

屁哥一会信佛一会信上帝信科学,他在演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却能唬着马福礼跟着他的路子走。我想起蕴禅师有这么几句话:

问:如何是禅
师曰:石上莲华火里泉
问:如何是道
师曰:楞伽峰顶一茎草
问:禅道相去几何
师曰:泥人落水木人捞

“泥人落水木人捞”,泥人怕水而落水,木人不畏水,却也懂得要救泥人。(真正的)马福礼是泥人,泥人深陷水潭之时,木人是漂在水面上的。陈建斌扮演的马福礼则是木人,同样身处水中,泥人性命攸关命悬一线,而木人只是去捞。木人终究不是泥人,有人说网好,他便用网;有人说桶好他便用桶;有人说不用捞,泥人本从泥里来,还应从泥里去,他便放弃打捞。

陈建斌一直在尽职尽责扮演这个角色,所以他被各种人、各种事件摆布,愿意为小马注销户口而成为死人。这个角色和一个勺子里面的那个陈建斌也很像,蒙昧地对命运逆来顺受,全无挣扎。他说:“我们还过什么日子呢。”

他要翻案、要做一个好父亲,这些都是演的。只要设定好了程序,编进剧本填上台词,都能演出来。

那他什么时候是个真人呢?

是当他拥有信念的时候。

这信念不是翻案、不是留住小马、不是成为死人,而是他想过好日子的信念。

财玲挺着个大肚子,在邻居大爷面前装孕妇时,他脸上有发自内心的高兴,这个高兴是马福礼的高兴。最后在小车里和彩铃玩笑,你打我一下我打你一下,他是真的开心。

这个开心的马福礼此时不用牺牲自己,也没有外人来左右他,似落井人尝蜜。

木人得知泥人真实愿望,他终于助他呼吸到氧气。

泥人浮出水面,未来可期。

他,得救了。

多多是楞伽峰顶一茎草,风吹雨打,身世飘摇。给她雨露她就成长,给她烈火她就焚烧。

多多在游乐场半空中荡漾是我最喜欢的片段之一,那一刻她叛逆而天真赤诚。

难过是真难过,洒脱是真洒脱。

首映会上窦靖童声音很细,有点害羞。害羞是很可贵的,害羞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金财玲是早餐店的斯嘉丽,我最喜欢的就是她在什么情况里都能吃下饭。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和命运一直斗下去。

她一直活得不轻松,因为分配到了冲锋陷阵善后兜底的角色:渣男跑了,她独自生下多多;马福礼被污蔑,她就去车前躺下,去人前耍泼;多多怀孕,她就喜当妈,大热天把枕头缝在裤子上。

她一直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就像她每天早上炸的油,焦灼滚烫。

就这么个人,因为有她,马福礼有信心能过上好日子。

或许她本来是温顺的,与各种烦心事打的交道多了,被迫练出一身武艺来。她是真正来自市井的,见过生活的各种脸色,所以她脾气暴躁。

人被抛在世,“烦”是一种摆脱不掉的状态。只有勇猛如坚硬的石、如暴烈的火才能推着日子向前过。

但她的这些武装也不是一直都管用。

当在饭桌上面对摔碗的女儿,想到女儿要重蹈她的覆辙,她也沉默无言,只是吃饭;在门后听到马福礼要注销户口,她踮起脚悄悄地回去装作睡着;她借捡筷子去轻轻地摸了摸多多的肚子,摸到枕头后,她吃惊却又故作镇定。

这些她都是反常的,她的石、她的火只能解决常规事件。上面这些事,都太违规了。

但这些她也是真正的她,暴躁的金财玲A如果没有沉默的金财玲B润养着,早就火烧火燎、铁石心肠了。

周迅自然松弛,她没有刻意地要去表演谁,她是真正的忘我,成为了金财玲。

她可以勇猛地与世界赤手肉搏,也可以微笑着给丈夫生活的信心。

她是石头上开出的莲花,是大火中不会干涸的清泉。

另,首映的时候,看着周迅还是不太会说话,主持人特意cue四郎如懿梗她也没接住,只傻傻地说,“之前我也没想到哈哈哈。”会见风使舵的人不是不好,可还有一种人划船,她不为前进,只为弄舟,在光影里遨游。

还有一个我很喜欢的场面,是宋佳戴着墨镜坐在凳子上看着胡昆汀被打,那个配乐太昆汀了,虽然只是静静地坐着,但在我心里她已经杀人了。

再说一下,被车压死的那两个人我觉得他们是想死的。一个人用结婚惩罚自己,一个人用不结婚惩罚自己,他们都很痛苦。人有时候是很难自我了断的,所以希望马福礼帮他们解脱。男的大声喊让马福礼把刹车踩紧了,其实是引导他松开刹车。

 3 ) “豆花”淡了还是咸了,这是个问题!

还在19年的时候,就听说了陈建斌的第二部电影长片要上映了,只是没想到这一等竟等了三年,百转千回,《第十一回》可算要好戏登场了。

很多人都将戏剧和电影摆在生活中很重要的位置,可以说把闲暇的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它们。而《第十一回》就是一个将戏剧和电影紧紧融合的作品,影片的主要场景分为舞台和现实生活,其中还穿插着大量视觉影像的运用,颇有些先锋艺术的色彩。

电影的主人公马福礼,既是一个在早餐店铺卖豆花的小市民,又是一个极其拧巴且没那么有主见的人;因为自己30年前犯下的罪过,而背上了杀人犯的名声。本以为出狱后的生活能够回归正常,与妻子女儿尽享天伦,却发现自己的事迹被市话剧团拿来改编成了话剧,他平淡的生活被搅乱,无奈中自己又再次深陷舆论漩涡之中。马福礼行走在生活的困境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只为了向世人解释自己的清白,颇有些像《我不是潘金莲》中的男版李雪莲。

导演在电影中巧妙地借用马福礼的职业身份,用他所卖的豆花作为影片故事中的关键性道具,并借用他在伸冤过程中所遇的两位NPC式人物、看似机缘巧合般吐露出的有关豆花的评价台词:“你这豆花淡了”&“你这豆花咸了”,来向观众传递出导演的态度——“To be or not to be,that's a question”;这句话就像是莎士比亚所说的那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待任何事物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看法。导演将马福礼所深陷的困境摆在了观众面前,豆花的咸淡与否,我们不亲自品尝可能并不能得到一个确切答案,但在马福礼与生活挣扎的经历中,我们对杀人案事件真相的本身以及平淡生活的本质探讨上,其实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影片中这场一直被叫停的戏剧排练中,有一块红色的长方布,演员们时而隐藏在其中,时而挣脱开红布束缚,冲着观众席呐喊宣泄;这红布就像一块可以遮掩任何事物的安全所,将人与人之间的情愫和情欲隐秘其中,甚至也将真相遮蔽,那被刻在拖拉机车底的真相,有谁会真的在意呢?生活仍要继续,你我皆是戏中人而已。

马福礼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仍旧没能搞明白自己所做的那一碗碗豆花,究竟是咸了还是淡了;他只是不断地被人告知,“你要有信念感”、“你要相信人物,相信自己”;他把信念感这三个字看得越来越重,牢记心间后还言传身教,把这套教义传达给了老婆和孩子,他已经不再渴望事件能有个很好的解决,他开始选择相信自己所相信的,剩下的一切交给外人去评价吧。

在首映会影片放映结束后,聚光灯一盏盏打开,观众从影像中回到现实,主创见面会上,周迅还是那样的酷飒依旧,一颦一簇尽显她的独特气场;站她一旁的导演陈建斌,身穿一身黑并带着一副墨镜,看上去十分朋克。他在回答影迷问题时说,影片在结尾出现字幕“第十一回”时就全部结束了,后面所出现的所有画面都属于彩蛋范畴,是他当时觉得拍的特别好看却没有剪进正片的影像片段,与正片故事没有多大关联,属于他的小私心,还希望观众不要过度解读;说完这话时,不禁引来全场观众哈哈大笑;在如今这个国产电影市场下,还能在影院中看到一部如此富有导演态度和先锋色彩的电影,真是非常难得。

豆花是淡了还是咸了,这是个问题吗?踏踏实实过好眼前的生活,让自己有所期,有所盼比什么都重要,因为生活中的闹剧终将有落幕的那一天,但新生活的开幕还等着我们去揭开,人总归还是要回归现实的啊!我在观影结束之后,迫不及待的回到家中,立刻点了份豆花外卖,没啥别的原因,就是馋了。

 4 ) 没有姜文的命,得了姜文的病

1、马福礼的职业设定为什么是做早餐的?全片除了开头体现了这一点之外,后面完全没有相关的生活与细节,周迅做油条的生疏感像是被拉去参演《中餐厅》的综艺,也不知道这样的家庭怎么长出窦靖童这样气质的小孩的。人物的不可信导致频频跳戏,马福礼的人物动机是什么?所有的好故事都是讲一个轴逼的故事,是要靠一个坚定的轴逼主人公来推动情节,马福礼这个人物设定之被动,直接拖垮了全片的节奏。

2、全片走马灯似的人物,看似丰富多彩,都经不住嚼,都是为了戏剧效果而做作的不行,比如小宋佳能叫来弟弟和他的狐朋狗友报复,前面在春夏面前怂的就一点没道理。好电影永远是立人物为前提,你可以有戏剧性,就像里面不断提到的戏剧创作高于生活,这不是陈建斌的处女作,你要说这是郭敬明拍的,我还能多给一颗星。

3、全片电影的节奏全靠剪辑来带,各种跳接,看似明快,但戏剧节奏极为拖沓,因为信息量不够,几个梗来回来去的用,找完律师找法师,再找律师再找法师,莫名其妙的“咸淡豆花”,因为没有任何人物和规定情境做依托,显得台词矫情的不行。

4、演员做导演最忌讳的就是旺盛的表达欲不懂节制,姜文在《一步之遥》就犯过这个毛病,什么都要,什么都不清不楚,弄一堆隐喻,从角色起名开始就矫情,梅姨、昆汀、北野武、张曼玉,干嘛呀这是,看似一堆妙趣横生的点子,不懂精简,观众又不是看马戏团。所有的矛盾冲突都靠演员的表演生起。全片主要角色相对演的最准的就是春夏了,但也是意料之中的表演。你能明显感觉到陈建斌陶醉在创作中不能自拔,形式大于内容的章回体,昆汀的分段式结构是为人物小传和非线性故事服务的,你丫一个线性结构的故事你告诉我分那么多段有什么意义?小学生写作文吗?一段一段总结段落大意中心思想?

5、说好听这是一个表达欲极强的作者电影,说白了就是一个戏剧学院表演系刚毕业的孩子用自己的舞台剧经验和日常看片之后迸发的表达欲拍了一部学生作业。要说的再难听点就是个影评人转行做导演。。。但凡是个电影学院导演系刚毕业的孩子都不这么讲故事。。。

 5 ) 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

作为陈建斌第二部导演的作品,从第一次在北影节上亮相就得到了许多好评。在经历了撤映风波和台词整改之后,这部电影终于和大家见面——很高兴,当我看完电影出来,我觉得对于这部电影的所有期待视野都是值得的。

影片在完整度和成熟度上都有明显的进步,导演风格也日趋明显,可以说,华语影坛又多了一颗闪耀的新星。

电影以章回体小说的方式讲述了一出黑色幽默的戏剧——可以有理由地相信这样的结构有对昆汀的致敬。

影片的导火索是话剧团的排练,他们改编15年前一场真实的杀人案,偏巧这起杀人案的凶手现身了,话剧团导演胡昆汀想更进一步地了解当年的真相。于是,在戏剧与现实之间,在光明与黑暗之间,人性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展现。

陈建斌的作品无疑文学性很强,当然他的才华更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就是他很好地将舞台剧的风格与电影融合在一起:有些电影讲生活,讲究情绪酝酿到一个点了再爆发,而舞台剧的风格是,直接将矛盾冲突提前,并且以夸张的方式制造幽默。这点在电影里不太好用,陈建斌却让这点成了电影的闪光处和他个人特色,还是非常不错的。

其二就是他的致敬与戏谑。影片几个主角的名字都是伟大的导演和演员:昆汀、北野武、梅姨,然而他们姓什么呢?“胡”、“苟”(狗)和“贾”(假)。胡昆汀满嘴的契诃夫易卜生,做的不过是男盗女娼蝇营狗苟之事;苟也武,酒壮怂人胆——但首先是这人真的怂。

影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随处可见的一块红布。崔健在《一块红布》这首歌里唱道:“那天是你用一块红布,蒙住我双眼也蒙住了天,你问我看见了什么,我说我看见了幸福……”

这句歌词可以说一语点破了电影里的众生相。

啥都蒙住了,日子就过糊涂了;日子过得一糊涂,人也就幸福了。所以要遮掩羞耻,遮掩“侮辱”,“掩”到最后成了“演”,假的也成了真的,真真假假看不清楚,窝囊的继续窝囊,糊涂的接着糊涂,搞得一地鸡毛了,然后一拍板,算了,这就是人生。

其实我们都希望把日子过明白,希望找到一元的真理,亚里士多德说这是以太——影片中的他们,有三种态度对待“以太”。

第一种是白律师,他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尊严。尊严是个啥,就是你可以为之而死的东西,就是你可以哪怕什么结果都挣不到,也要挣个过程的东西。这话太漂亮了,如果没有屁哥,如果马福礼换种性格,那就是种典型的美国英雄电影的结构:迷茫的年轻人被智慧的长者一语点破,于是他为之奋斗一生,然后他变成了那个智慧的长者。

可惜电影还有屁哥。屁哥的人生态度就是谁灵就信谁,他是迷茫的,但他相信总有人找到了真理——讲白了他就是个投机主义者,到最后发现他所有的投机都是自作聪明,便又自以为看破一切了,说人生不过一张死亡证明。于是他把自己埋了起来,像个漏气的气球。

至于马福礼,他代表第三种,他也盲信别人,但他跟屁哥不一样的是,屁哥会主动追寻真理,马福礼则是等着别人硬塞给他,他就像许多的庸众一样,没有自己的想法,左也可以,右也可以,只要别人说的差不多有道理就行——那豆花到底是甜了还是咸了?这种问题你去问庸众马福礼,那可太为难他了,于是你气得想一榔头敲他:“你自己尝一口你不就知道了吗!”

影片中几个人物的人生相互形成烛照。胡昆汀、贾梅怡与甄曼玉之事,恰如当年的赵凤霞、李建设和马福礼,而未婚先孕的金多多,又恰如当年的金财铃。可以说,导演在这里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的悲剧。

其实说白了,小人物都是悲剧的,都是孤苦飘零、没有选择的。赵凤霞和李建设不能选择爱情的自由,金多多不能选择生育的自由,马福礼不能选择面子的自由,胡昆汀不能选择导演的自由,贾梅怡不能选择演员的自由。影片从侧面展现了赵凤霞与李建设爱情的伟大和悲壮,但是别忘了,他们的悲壮是以马福礼的窝囊为代价的。到最后马福礼什么也没得到,还把自己的清白搞丢了。

其实李建设也很惨,除了赵凤霞的表姐,似乎其他人口中的他只是个会开拖拉机的二流子。可即便这样的二流子,内心也有一片净土留给赵凤霞。

赵凤霞的悲惨就更不必说了,作为一个女人,一个死去的女人,一辈子留下了“搞破鞋”的坏名声。

影片中很多二元冲突矛盾的展现。比如“名字”,名字重要吗?一会儿,有角色跳出来说,名字就是个屁;一会儿又有角色跳出来,说名字太重要了。

那它是否重要?

这太难说了。就像一个在A,一个在B,恰恰是因为你意识到A并且觉得A很重要,你才意识到,其实你需要的是走向B。于是在A和B之间这条漫长的路上,你迷路了。

这就是人生——被rape灵魂、rape自我的人生。

结尾周迅说的那段话,就是一种典型的中国人思维:谁活明白了啊,谁又能活明白。没活明白,又能怎样,就这么糊里糊涂地过呗,反正笃定地相信未来会变好呗——要没变好怎么办?不知道。

得,“以太”找到了,“以太”就是糊涂。

最后必须要再夸一下陈建斌,作为演员,上可以演皇帝,下可以演小人物,而且都演得惟妙惟肖;作为导演,他拍的出人生的复杂,在戏剧与现实的交融之处,沉潜进洞若观火的悲喜。

周迅、春夏、窦靖童和宋佳都贡献了不凡的演技,尤其是春夏真的有惊艳到我,那些细腻的情感变化被她把握的恰到好处,从情窦初开、懵懂无知到为爱痴狂,再到被现实重锤后眼里的失落,猛醒后的决绝,都让人觉得很真实。可以说,不光是赵凤霞与贾美怡融为一体了,春夏自己也与这个角色融为一体了。


终于还是决定开个自己的公众号:Imagine Heaven。

 6 ) 杀人犯、导演、少女、情妇,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

讲讲这两个男人吧,马福礼和胡昆汀,摘下面具后的恐惧和空虚。 不过讲这两个男人之前,要先讲一下另一个男人,李建设。 30年前,李建设是拖拉机手,和赵凤霞青梅竹马,可惜兰因絮果,命运弄人,赵凤霞嫁给了马福礼。 李建设思念成疾,在拖拉机下面的零件上,刻下了李建设、赵凤霞结婚证几个字,海誓山盟,并发誓终生不娶。 一次,马福礼、李建设、赵凤霞三个人一起外出,拖拉机坏了,李建设和赵凤霞去修拖拉机,两个看见拖拉机下面刻着的海誓山盟,于是激情翻涌,当场便脱了裤子偷情。 不料拖拉机溜滑,二人惨死,成了亡命鸳鸯。 马福礼下车一看二人脱了裤子,一时恼怒,就告诉警察,是他故意杀人的,以此保全面子。 李建设和赵凤霞如此相爱,只因为父母媒人,只因为社会风气和舆论,所以不敢在一起。他们是被束缚的人。 而在拖拉机下,在光天化日之下,他们的爱情和激情冲破了种种束缚,他们在死前,做了自己一辈子最想做的事,死得其所。 我在知乎看到过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说退出学生会的时候,学生会干部勒令要写一万字的退会申请,怎么办? 绝大多数回答都在说,写个屁,学生会就是个屁。 然而,学生会这样的社会属性,却也让一些大学生不敢违抗。 到底有多少人,是唯唯诺诺,畏畏缩缩,不敢活出自我的呢? 马福礼和胡昆汀,这两个人都是。 马福礼,30年前被戴了绿帽子,光天化日之下,在山路上,老婆和李建设就敢没穿裤子偷情。 为了保全面子,马福礼撒谎说人是他杀的,因此坐牢15年。 然而根据邻居大爷观察,马福礼一直是一个好人。一个好人只因为所谓面子,就去坐牢15年,这是一只本末倒置的荒谬,荒诞中好像合乎情理,情理中又让人觉得哭笑不得。 30年后,这个案子要被翻拍成话剧。 拍成话剧,公演,马福礼杀人犯但名声就要传出去了。 因此,要不要翻案,要不要背上杀人犯的名声,又一次开始烦恼马福礼。 马福礼去请教律师和屁哥。 律师说要,为了做人的尊严,为了社会的真相。 屁哥说不要, 因为佛说的虚无,因果,放下; 因为基督说赎罪,忍耐,克己。 但是屁哥的毒鸡汤是为了保全自己哥哥李建设的名声。 后来这部话剧,落在导演,团长,屁哥(商人,私人相关),市领导(权力,私人相关)这些大人物手里,马福礼作为当事人没有参与讨论的资格。 马福礼作为当事人,被杀人犯、丈夫、继父等等身份牵制。 在尊严、真相、解脱、赎罪、责任里徘徊。 在翻案或者不翻案之间挣扎。 最后小贾说他冒犯了演员的自我和艺术。 于是这件事传在网上,他又成为众矢之的,要为网络和网民负责。 男人的脸面、父亲的责任、做人的尊严、社会的真相、大人物的角逐玩弄,而且还冒犯了艺术,得罪了网上千千万万的网民。 马福礼,福是个人的幸福,礼是社会的规则和束缚。 说来说去,唯独没有马福礼的自我,只有马福礼的社会属性。 没有马福礼a,只有马福礼b。 无奈之下,马福礼经过屁哥点通,明白了人首先是个自然人,其次才是社会人。 人死了就是一张纸,有了这张纸就没有了社会关系,就可以离开社会。离开了社会,就能对女儿负责。对女儿负责,就可以换来家庭的幸福。 这家庭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才是马福礼a的自我追求,才是人的实在。 导演胡昆汀,想要三件事。 要搞出好艺术,要做导演出名,还要跟女演员谈恋爱。 既要、又要、还要,三件事缺一不可,可惜三件事他一样都得不到,因为他是一个戴着面具的人。 人在面对真相和虚无的时候,会有一种失去了群体保护的孤独感和不安感,如果一个人缺失对自我探索的力量,缺少面对虚无的勇气,就无法填补摘下面具后的空虚和恐惧。 人们靠着把自我隐匿然后消失在自我之外而存在,所以,必须永远戴着一副假模假样的面具生活。 而戴着面具的人,面具戴久了,就摘不下来了。 胡昆汀一出场,趴在地上导戏,特别专业,特别投入,好像是为了艺术痴狂的才子。张口闭口引经据典,随时准备为艺术献身。 可惜,这夸张的痴狂的艺术的导演,只是胡昆汀的一张皮。而且还是一张不怎么结实的皮儿。 拍戏的时候,导演才有权力喊停,然而这部戏一半的笑点,都来自于无论是谁,都有权力喊停。 马福礼说自己是当事人,喊停。 屁哥说你们不能侮辱我死去的哥哥,喊停。 屁哥给团长20万改戏,团长也开始喊停。 看门大爷苟也武说,导演和女演员搞破鞋,喊停。 市领导说这部戏侮辱了调查真相的师父,喊停。再改。 演员说导演不行,假模假样,水平不够,天天改戏,还想跟女演员睡觉,不拍了,喊停。 马福礼的老婆说剧组污蔑了马福礼的名声,喊停。 胡昆汀披着导演和艺术的皮,却是个人尽可欺的loser 导演这张面具,丢了。 要搞艺术,谁来了都能改戏,忍气吞声的改,戏却停拍了,演员跑了,没办法。 舔着脸去跟演员喝酒,罚酒,道歉,认错。 满嘴高雅的引经据典的台词,变成了哥俩好,么么哒,我就是个普通人,我以前都是装逼的,只要你们回来拍戏,我就是孙子。 到此,文人墨客的清高,文化,素养,艺术,这张面具也丢了。 导演的地位、艺术的清高丢了,爱情呢? 为了戏能拍下去,为了不被举报出轨搞破鞋,于是改口说自己不喜欢小贾。 爱情也丢了。 我只是想拍戏,我到底冒犯了谁? 我已经把灵魂给了你,为什么你还要夺走我的名字? 原本躲在导演、艺术、爱情后面的胡昆汀,在丢失了三张面具之后,彻底迷失了自我。 而且还被原配老婆叫人来打了一顿。 到最后,是勇敢的小贾找来了拖拉机,并找到当年的真相,找到了李建设和赵凤霞偷亲的理由,找到了他们隐藏的自我,真我,实我。 于是胡昆汀才得到了救赎,他放弃了导演的署名,抱着信念和小贾演了一场戏,在戏里,他即是他的本我胡昆汀,又是演员的第二本我李建设,最后他找到了艺术,也找到了爱情,放弃了车和房子,放弃了导演和事业,离婚和小贾私奔了。 这才是胡昆汀,真正想要的东西,这才是他的实在,他的追求。 世界是嘈杂的,一件事,一件历史,当事人说不出口,外人七嘴八舌,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或者偏见去发表意见,去更改事实。 就好像马福礼和老婆去买枕头,无论怎么和主持人解释,主持人也不明白,枕头就是小马。 因为这个世界上,有时候我们有些真相,不足以外人道。真相不重要,自我才重要。别人怎么看怎么误会不重要,因为误会是必然的,自己幸福最重要。 这个社会有时候是残忍的,多多怀孕,打胎,被渣男抛弃,多多的所谓朋友还在欺负她,霸凌她,嘲笑她。社会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我们在社会中迷失自我,只有脱离了社会才找到真正的自己。 笛卡尔说,征服你自己,而不要征服世界。只有摘下面具的那个你,才是真的你。 在对社会负责的前提下,应该和自己和解,从压力中从虚伪的面具中走出来。 很多男人其实也是弱势群体,他们一辈子被责任、竞争、工作、面子、权力、金钱、身份、舆论所束缚,他们委曲求全,没有自己的快乐,没有自己的追求。 有多少男人,在回家之前躲在车里,楼道里,静静的发呆,抽一根烟,喝一杯酒? 因为只有这个片刻,男人不是学生,不是工人,不是丈夫,不是父亲,不是任何人,只是他自己。 然而片刻过后,生活如潮水般继续。 但是,生活在没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只有你选择了要过哪种生活,生活才开始被你填充。你需要的重新找到自己,并理解一件事,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你挣脱不开,那就是你自己。 佛祖帮不了你,基督帮不了你,做人的尊严和社会的真相,都无益于你,别人的看法和你伪装的面具,都是一种表演而已。 要获得幸福,只有靠你自己。 藏在面具后面的你,有没有能力面对自我,追求自己的幸福呢? 以上,是对《第十一回》中,两个男人摘掉面具,找回自我,追求幸福的解读。 其实这部电影内容非常饱满,3个女主也很有趣!配角也很有趣!很多细节印象深刻、很多台词也非常值得回味!! 有空再把女主角、配角、细节和台词,挨个深入解读一番吧!

有空补充更新

 短评

山寨姜文复兴蜂巢,感觉在电影院看了一部蜂巢剧场的戏,据说四郎给孟京辉演了小半辈子话剧,总之灯光配乐无一不是那个味道,从呈现上来看果然戏剧灯光舞美做好了也很合适银幕。讲是生活和戏剧、戏剧和电影、导演与演员、创作与被创作的关系,甚至利用与剥削,每句台词每个动作都有思辨意味。按理说这样的表达会很喜欢,但只能喜欢到这个思辨性这儿了。好几次从电影中抽离出来想问到底为什么要坐在这里看电影,看的到底是什么?这种电影是,作为创作者会欣赏其中部分表达和处理方式,作为观众无法感受到作者通过电影和大家进行情感交流,作者把电影变成酒桌,举着酒杯小嘴叭叭一个劲儿地说个不停。

9分钟前
  • 冷水浴缸
  • 还行

自我沉溺和泛滥无度的文本创作是电影创作中的毁灭性自恋,恰好是姜文的反面,毕竟电影终究不是戏剧。

1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这片子告诉了两个道理,第一,看来我真的对戏剧不感冒,第二,永远远离文艺逼。

15分钟前
  • laststore
  • 还行

笑到爆炸!没想到陈建斌这么会拍电影,春夏有了一种没见过的媚和狠,非常高级。

20分钟前
  • 甄子
  • 推荐

一部能让昆汀看嗨的电影,恋足癖必须要给陈建斌打钱。

22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推荐

看过不同时期的三个版本,陈建斌早年的舞台经验赋予了电影皮和话剧骨,戏谑地探讨了真假虚实的问题。戏外的纠葛带进入戏内,戏内的角色也影响着戏外,这就构成了戏剧上的反讽。事实上,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相信的,而不是那么在乎真相,因为人人都患有“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最后的舞台是历史的现场,马福礼倾听历史的回响,是他审视自我的法场。影片一直强调信念,舞台演出被各种人打断,信念就断了,现实中要有信念,生活才能继续。豆花咸了就是to be,没盐味就是not to be,这是个终极question.

24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我无法接受春夏和大鹏演吻戏。

26分钟前
  • 阿雨
  • 推荐

现实和戏剧的虚虚实实,做得特别精致且玩味。主角之外的所有人都操着一嘴不讲人话的台词,这种设计在这部电影里荒谬得很和谐。看完之后,你觉得陈建斌只是在讲爱情吗?好像又不止,到底是什么呢?也没明白,但反正很爽。(窦靖童好几幕真的太王菲了,周迅也是贡献了她近几年最接地气、最质感的演技,春夏也重新让人信服她会演戏。陈建斌选角导戏真好!

30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推荐

找来郭达明做摄影指导,陈建斌在影像上的高诉求有了质的突破,大量的文本喻体投射在了有形的意向上,十分值得玩味。陈建斌对话剧的热爱,也让整部影片有了非常文学性的气息。尽管与《一个勺子》的体感完全不同,但精神内核上却一脉相承。这也使得那些文邹邹的词藻落地之时溅出了别样的火花。周迅在有限空间里拿出了近年来个人最异质化的表演,算是不小的突破。

33分钟前
  • HarperDie
  • 推荐

陈建斌蛮有想象力的,就是有点乱了。大鹏竟然给我整出了许知远的感觉

34分钟前
  • 海鸥马步
  • 还行

陈建斌一定是被姜文附身了,这又拍脚,又姓马的。

38分钟前
  • 3号厅检票小哥
  • 推荐

舞台剧风格太过明显,表达欲极其旺盛,掉书袋式的台词。这是很学院范儿的陈建斌作者电影,却并不是很考虑观众的观影体验。窦靖童在旋转木马上的镜头太像她妈了,灵气。

39分钟前
  • 挤酱斯基
  • 还行

“你不仅是个杀人犯,你还是个强奸犯,灵魂强奸犯!”

41分钟前
  • Circle
  • 推荐

从《一个勺子》到本片,陈建斌的创作野心非常明显,在拿手的舞台剧风格拓展上也更进一步,文本复杂度更上一层,影像控制也有较明晰的诉求;然而弱项短板亦一如之前作品一样呈现,表达欲过溢造成的冗余与高姿态,频繁掉书袋在讽噱之外的尴尬,符号设置的消化不良,多层镜面映照的贴合度,整体观感基本与前作持平。不过仍属独特的国产片,剧作花了心思,镜像人物在现实/舞台两个空间的游走(高度形式化),顺利串起旧案新事,类似罗生门式的事件考验测试着人性的荒唐与生活的荒诞。王学兵终于可以正面露脸,对应片中那不可说的“那什么”,果然还是现实高于戏剧啊。

4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我终于知道迅的演技到底神在哪里了,所有人都在演的时候,她没有演,她就是。

51分钟前
  • 力荐

挺有意思,又挺没意思,羡慕陈建斌,一把年纪还沉溺于表演系毕业大戏的氛围,摇头。

56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陈老师说把这部影片的第一次献给了我们。很好!绝对不是灵魂强奸犯!

60分钟前
  • PureSucker
  • 推荐

警觉!朋友们 不要被豆瓣点评骗了 这不是一部正常的喜剧片 这是一部巨tm实验的文艺片 根本没打算好好讲故事也没打算让你看懂 抱着这个预期去看!!!

1小时前
  • 夏天
  • 还行

7分,陈建斌果然是舞台剧经验厉害。影片在舞台剧部分非常厉害,力量,状态和台词都很好。不过,日常部分也会有些夸张和放大出了舞台感。或者,可以将之理解为黑色幽默吧。这种夸张处理,未必谁都喜欢。不过,想到今年电影整体状态,这部还是想鼓励下

1小时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红包红布红印章,红血红雨红机车。白豆花白幕布配白烈酒,白幕布白证明得白忙活。刹车要踩,倒车难停。假孩子就是真枕头,真亲情却需假死亡。我不是杀人犯,马福礼想翻案。律师屁哥两头难,老苟大闹话剧团。拜得了西帝东佛求心安,分不清豆花是咸还是淡。章回叙事长,剧情故事满。女儿设定太勉强,角色很多略凌乱。三星半。题外话:电影中的台词反复出现了“俩字”,观众看到演员的嘴型确实是“这俩字”,而听到的确实却是“那俩字”。看来在我们的电影里,你可以反复说“那俩字”或“其他俩字”,但就是不能说“这俩字”。而最讽刺的是,这一驴唇马嘴的现象也恰恰说明,这部电影的“灵魂”被“那个谁”给“这俩字”了。老马连被污蔑为做“灵魂俩字犯”的资格都没有,只配做“乌龟王八蛋”。

1小时前
  • 汪金卫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