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喊与细语

HD中字

主演:哈里特·安德森,卡莉·西尔万,英格丽·图林,丽芙·乌曼,安德斯·埃克,英加·吉尔,厄兰·约瑟夫森,赫宁·莫里岑,Georg Årlin,Miles Jonn-Dalton,Ingrid Sandell,英格玛·伯格曼,Ingrid Bergman,莱娜·贝格曼,拉尔斯-奥弗·卡尔贝里,Malin Gjörup,Rossana Mariano,林·乌尔曼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7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呼喊与细语 剧照 NO.1呼喊与细语 剧照 NO.2呼喊与细语 剧照 NO.3呼喊与细语 剧照 NO.4呼喊与细语 剧照 NO.5呼喊与细语 剧照 NO.6呼喊与细语 剧照 NO.13呼喊与细语 剧照 NO.14呼喊与细语 剧照 NO.15呼喊与细语 剧照 NO.16呼喊与细语 剧照 NO.17呼喊与细语 剧照 NO.18呼喊与细语 剧照 NO.19呼喊与细语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呼喊与细语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艾格尼丝(哈里特·安德森 Harriet Andersson饰)、玛丽亚(丽芙·乌曼 Liv Ullmann饰)和卡琳(英格里德·图林 Ingrid Thulin饰)虽然是三姊妹,各人内心却有着积重难返的隔膜和疏离。艾格尼丝身患绝症,生命将近,守护在她身边的是女仆安娜。艾格尼丝没有得到过母亲完整的爱,死前妄想让关系紧张的姐妹变得珍爱彼此,却一再事与愿违。  玛丽亚是最得母亲宠爱的孩子,因此遭到姐妹的嫉妒。她的感情生活处理的一塌糊涂,在丈夫和情人之间徘徊周旋。她对爱越是拥有,就越是贪婪。  卡琳的生活更是充满压抑。和丈夫的关系陷入僵局,令她沉沦于自虐。  和好的愿望太过遥远,她们想摆脱生活的阴影,重新拉近彼此的心,却发现隔膜似乎不可打破。爱莉安娜·格兰德:嗨,我爱你鬼屋魔咒刑警ZERO 特别篇2019沉睡德兰往日的山猫纯粹2010战争猛犬恋上纯喫茶1魔神英雄传没有终结时的传说终极天堂山下怪谈西部世界滑稽戏中国:变革故事神秘博士 第五季月影杀痕天下太平星际旅行:重返地球第五季切尔诺贝利·禁区电影版结局三狂奔向圣诞天一生水极限乔丹2000潜行者2019美谍入俄记第二季中华小当家新鱼之恋闺蜜爱人龙凤斗我重获新生的三天何方神圣来来僵尸哈桑·明哈杰:爱国者有话说 第一季jeen-yuhs: 坎耶·维斯特三部曲被解救的姜戈通天大逃犯:汽车大亨戈恩奇案泡妞大师我略知她一二食神粤语米拉尔千秋家国梦送你一朵小红花 · 特别纪录最终集国家宝藏:夺宝秘笈我变成野兽的夜晚2 无名的关系

 长篇影评

 1 ) 看《呼喊与细语》

  虽然《呼喊与细语》常在探讨“性”的话题中提及,但也许看作广义地对人性的探讨更为合适。或者这里主要从“艾格尼斯之死”的角度来看。

  对于细节的刻划,每一幕都显得言简意赅。情节也很简单,姐姐艾格尼斯要死了,两个妹妹卡琳与玛丽娅来看她,加上女仆安娜,四个女人。

  艾格尼斯开头被认为已经死亡,被穿戴整齐收拾好了后事。两个妹妹在她的卧房外因为多年的性格不合恩怨交织而情绪激烈。只有安娜注意到了若有若无的哭泣声,发现艾格尼斯尚未断气,又悠悠醒转。大家彼此的亲情实在禁不住她这样的折腾,卡琳不耐烦地摔门而去。玛丽娅强忍着厌烦与恐惧,想要维持最后的一点表面上的礼貌与亲情。但是艾格尼斯抱住她时,妹妹怕这个已经半截入了坟墓的女人,尖叫着硬扯开姐姐的勾上自己脖子的手,逃开了。

  最后,艾格尼斯死在女仆的怀中,头紧紧靠着女仆的胸部。半裸的安娜,并没有平时的臃肿的身形,只在白色织物的半掩半盖中,丰腴如圣母的形像——怀抱着需要她爱的人。

  导演在后来的回忆中,一再流露他童年时对父母之爱的渴求和得不到这种爱的怨恨,但在最后一部电影《芬妮与亚历山大》中却被认为是终于达成了与父母的和解。可能,在《呼喊与细语》中,表达了对于母爱的看重,也是临终时的唯一的寄托。连血亲姐妹的亲情都在死亡面前显得冷漠,但是还是寻求母爱的慰藉。

  艾格尼斯死后,姐妹俩与她们的丈夫商议如何打发安娜。玛丽亚提议给安娜一小部分钱,事实上,卡琳原也是这样打算的——虽然她看上去十分冷漠。但是卡琳的丈夫不同意给钱,说给安娜一样艾格尼斯用过的东西即可,他说安娜还年轻,可以自己再找人做事。叫来安娜,让她挑一样东西。她明白了对方的意图,表示什么东西也不要。都是聪明人,有洞察力的知识分子的自私冷漠说出的话简直可比冰魄神弹“她选择做一个善良的人。”卡琳的丈夫说。说得如此轻巧,足以消解一切的激动与感动。自负自私到了极点,不相信世间有温暖的东西,所以,卡琳的性格,宁可自残,也不愿意与他上床,虽也是因为卡琳性格的原因,但也因为这个男人寒力修为已经到了可以传染的境界。他的自负与洞察力增强他寒气袭人的功力,也许使无数试图融化的努力成为徒劳。

  片子的大部分都是表现死亡,痛苦。最妙的是,导演笔锋一转——说笔锋一转也真没错,因为剧本原著就是导演本人,作家电影——最后,安娜翻开艾格尼斯的日记。三月,两个妹妹来看她,与安娜到草地踏青。三姐妹白衣胜雪,真是如花美眷,笑语嫣然。从片子开始一直处于临终状态的艾格尼斯,那时在阳光下的秋千上,愉悦满足的微笑。一个头发凌乱神色憔悴表情扭曲嘶喊终夜的老妇人,在片子的最后,让你看到她曾有如此恬美的笑容,让人惊心动魄。

  所以这位瑞典导演被称为“灵魂的电影导师”。而这部片子,获得1972年最佳外语片。
(本文曾参考绿妖等人影评)

 2 ) 呼喊与细语

不用说色调运用是本片的特点 不管是红色的背景色调 白色的套衣还是黑色的礼服 还有将回忆梦境和现实区分开来的明暗色调 都非常成功 大量的面部的特写 也意在捕捉人物内在的流露 画面极具张力 大量的正反打镜头是与其他人的隔膜和疏离感 细语与呼喊同样的揪心 。所谓张力,就是这种即便深切的感受着压抑,甚至连呼吸都不自觉的过分轻柔或浓重,却又无法停下,只能被吸引着一口气看到最后……而后沉寂,冰冷,思考……
每个人都有两面性,呼喊的一面和细语的一面,渴望窥视别人的内心,却一再拒绝敞开自我,所以呼喊被自己的封闭的心所阻隔,逐渐形成一片红色,最后人淹没在其中,无法分辨,变成了形如蚊呐的细语。

 3 ) 呼喊与细语

     提起伯格曼,人们熟悉的不外乎是《野草莓》、《第七封印》、《芬妮与亚历山大》等。伯格曼的电影在他事业的中期开始渐渐趋于成熟,《沉默》、《犹在镜中》、《冬日之光》、《假面》等这些足以让他矗立在世界影坛的电影就是出自于这个时期。但有部电影我们容易忽略,也是部很伯格曼式的电影,那便是——《呼喊与细语》。
   《呼喊与细语》囊括了伯格曼很多的电影元素。在这部电影中,他将色彩和构图运用到极致。无论是让人眩晕的血红的色彩,还是令人恐惧的近景特写镜头,都透露了一种不安的讯息,让人能更深层次进入他的思维当中去,理解他恐惧的童年与恐惧的生活,他一向不喜欢同任何人和解,即使是上帝也是。
     这部电影的故事很简单,甚至谈不上情节。三个姐妹生活在一所中世纪的大房子里面,二姐安妮患有子宫癌濒临死亡,她的两个姐妹——卡琳和玛丽亚还有仆人安娜轮流照顾她,直至她去世。看似如此简单的情节其实蕴含了巨大的力量,如同这部电影的名字一样让人着迷。伯格曼的电影不同于好莱坞和传统欧洲的电影,和同时代的塔可夫斯基与费里尼的电影也不同,虽然他们执着于电影的梦之说。他的电影结构严谨,有很明显的段落感,如同他喜欢的巴赫的音乐一样——整齐、严肃。这个简单的故事被切割成几个段落,结合着回忆与梦境,构成了一段电影版的“萨拉邦德”。在这部电影里,每个人都有一段痛苦的过去,即使他们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之家,但是他们都不幸福。大姐卡琳酷似伯格曼家族的人,是一个典型的分裂型人格患者——冷漠、严肃、守时、拒绝害怕爱,同时也丧失了爱的能力,她不爱比她大很多外交官的丈夫,为了伤害丈夫与自己,她用打碎的酒瓶割伤了自己的阴道,使丈夫无法与自己做爱。二姐安妮是个不受关注的孩子,小时候她无法面对母亲的冷漠与偏心,她母亲把爱都给了最小的孩子玛丽亚,这是她一生的阴影,就算是濒临死亡她也是无法忘却这段伤心的经历,她竭尽权利得到爱,但总是落空。小妹玛丽亚是电影中最美丽的一个,她自私放荡浅薄,喜欢抚摸,其实内心冷漠,因为与情人偷情的事情,她的丈夫试图自杀。她总是在表达自己无私的爱,喜欢把自己装扮成一位慈爱的等同于圣母式的人,安妮死去,她掩面大哭,但并不接近死去的姐姐,这只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不是出自爱。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安娜,伯格曼偏爱“安娜”这个名字,在他的电影里,安娜是圣母的化身。贫穷的仆人安娜才是这部电影里真正的圣母,她小心翼翼的照顾着垂危的安妮,耐心的倾听她的痛苦,即使她已经死去,灵魂回来寻找安慰的时候,她还不忘敞开胸脯,让死去她感受温暖。
      有关“红色”的电影不少,很多导演都偏爱这种鲜明的颜色。基耶斯洛夫斯基用红色表现了博爱;《笔姬别恋》中红色展现了一个坚强、勇敢永远都在战斗的弗烈达;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中充斥眼球的红色;《辛德勒的名单》中那鲜明的一瞥红色,温暖了处于迷惘恐惧绝望中人们的心灵。“红”是《呼喊与细语》的主体色调,这种红不同于上述以及历史上很多电影的红色,是一种鲜红,像血一样的颜色,让人触目惊心。整部电影弥漫着富于死亡气息的血红色,主人公的衣服,房间的地毯、挂饰,墙纸的颜色,安妮被子的颜色,都充斥着红色。在这部电影里,红色展现了死亡。当影片初始别有用心的呈现了屋子隐晦的外部空间之后,进入我们视野是一个弥漫着或深或浅红色的"内部空间",它不仅是空间意义上的内部,更明显指称为主人公心理的"内部",而红色的深浅也作为一种指标清晰的标识着人物受"病痛"侵蚀的程度:陪伴着垂死者的是大红的被单,而她的姐妹们则裹着浅红的睡衣,这就是生死之间的微弱区别。当然红色的地毯,红色的窗帘,红色的墙壁,红色的地板,红色的家具,所共同建构的是一个与因无情感维系而即将坏死的心脏同构的隐喻性极强的病态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物无时无刻情感无不与红色为伴。但是每种红色都各有各的不同,如玛丽亚与医生偷情时穿的大红色的睡衣,表现了玛丽亚的性欲。玛丽亚丈夫自杀与卡琳自残时殷红的血,表现了死亡、嗜血与隔膜。
伯格曼偏爱中近景,这也是他晚年这么执着于电视制作的原因之一。他很喜欢将摄像机摆在距离演员很近的位置,这么近的来拍摄演员的表情。他拍摄的《婚姻场景》,通篇都阐释了他对这两种景别的理解。影片中的安妮遭受着巨大的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肉体——她是子宫癌晚期,每时每刻都要经受病痛的折磨,这种痛苦无人能代替,所以她在片中的呼喊“谁来帮我”也是一种徒劳。这种痛苦也来自于内心——她人到中年依旧是独身,没人任何人能去无私的关爱她,她急于寻找一个人来倾诉,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医生到来时她紧紧握住医生的手将它放在她的胸口,这个镜头毫无情色可言,这只是一种压抑与痛苦。每次她痛苦的病痛发作,伯格曼都会用一个缓慢的特写来定格它,真实的还原了安妮的痛苦。但当安妮死去,一个长镜头留住了已经僵硬变冷了的安妮,没有比这种死亡更让人感到无助与害怕。片中人物生活在一个宽阔的中世纪的大房子里面,彼此距离很远,照顾安妮——她的两个姐妹认为这是一种很难推脱掉的责任,她们充满了牢骚与怨言,甚至希望她能尽快死去,所以在这个片子开始,我们看到了躺在了床上的安妮,而在房间的另一边则是她沉沉睡去的小妹玛丽亚。而当安妮将要被死神带去的那一霎那,她无望的呼喊,但她的姐妹依旧站在门边,距离她很远。但在最后,伯格曼却给了观众一丝的温情,隔阂很大的三个姐妹又重新坐在了一起,在一座白色的秋千架上。片中的安娜,是伯格曼心中圣母的化身,当她敞开胸脯将死亡的安妮抱在怀中,像极了米开朗琪罗的雕塑“圣母哀悼基督”。
       片中的人物生活的都了无快乐,物质的丰腴没法掩盖内心的空虚,也无法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她们都生活在一片冰冷之中,就像是冬季瑞典的天气——酷寒,长时间的黑夜。患有情感恐惧症的卡琳,在与小妹玛丽亚的交谈中渐渐打开了封闭的心灵,在她们即将分别得时候露出了一丝温情,但妹妹的一番虚情假意的描述又让她陷入了绝望,那次的交谈不过是玛丽亚一时情绪化的表现,也许只是一场阴谋。小妹玛丽亚偏执的认为自己具有女性的所有的优点,当她自信的站在镜前向她的情人展示自己的美貌的时候,却被医生那段极富洞悉力的话给击的粉碎,最后她尴尬的用冷笑和同样的话来回报自己的情人。在整部电影里,暂时的和解也是表达绝望的一种方式,到最后所有一切希望都破灭,回到了原点。
      伯格曼喜欢巴赫的音乐,后世有位乐评人这么说过巴赫——他的音乐最接近神性。这种巴洛克时代的音乐整齐严肃,让人在泪流满面的同时能更深刻的去思考宗教与上帝。在伯格曼的很多著作里,他都谈到了巴赫对他创作的影响。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萨拉邦德,不止一次出现在他的电影里,就连他的最后一部电影作品取名也是“萨拉邦德”。这首大提琴独奏曲沉郁富有颤音,在电影中,当卡琳与玛丽亚两人交谈时,大提琴声巧妙的代替了人的说话声,我们听不到她们到底在交谈什么,只有大提琴声如泣如诉,掩盖了这一场看似热情其实冰冷的谈话。每当安妮开始回忆往事的时候,她面对着记忆中的母亲,忧伤的肖邦第十三号玛祖卡舞曲就会不断出现,伴随着不停的追忆,这种痛苦开始慢慢融化,退回到记忆深处,被人物痛苦的现状给击破。伯格曼电影中的音响很丰富,这让我想起了塔可夫斯基的电影,他的电影会隐隐出现电锯的噪音还有宛若天籁的异域道教音乐。片头震人心弦的钟声,暗示了时间的冷酷,它不停的行走,看似没有生命,实质上人却受它的牵制,要被它带到黑夜的深处,也暗指了安妮已经时日无多的生命。每当电影一个章节结束,人物被一片红色带出画面的时候,风铃声缓缓响起,凄冷又冰凉。音乐是一部电影成败的关键。
       这部拍摄于1972年的电影获奖无数,三位女主演——英格丽·图林、哈丽特·安德森、丽芙·乌尔曼才华横溢,表演很出色,对人物的情绪拿捏得当,这也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只要演员对了,戏就成功了一半。尽管距离影片上映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但是这部电影依旧没有过时,不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哪种体制之下,人类的情感与痛苦都是共通的。有人把伯格曼的电影叫做“电影的良心”,这种叫法不为过。《呼喊与细语》展示了他的情感,他要将压抑的童年和盘托出,这在精神上算是一种救赎。

 4 ) 伯格曼电影中的脸

戏剧中的脸远在舞台,模糊难见;绘画中的脸神情僵化,形同面具;唯有电影中的脸,可远观亦可近玩,变幻莫测。两者相互结合,产生了脸的“特写”。这将电影从戏剧和绘画的遗产中挣脱出来,获得了影像的纯粹性。这可以说是蒙太奇之外,另一重让电影变得是电影的东西了。

蒙太奇为何能让电影变得是“电影”?原因在于蒙太奇可以将不同时空重组,在不同镜头间碰撞出新的意义(库里肖夫实验)。但蒙太奇仍然大量应用于动作编排,用于理解,这一点文学同样能做到,比如小说在20时候下半叶重新从电影镜头获得叙述的滋养。

特写,对电影来说显得更加本质。德莱叶深谙此道,《圣女贞德蒙难记》成为了最早显现出电影纯粹质感的杰作。正是通过构筑脸的“特写”,影像才从叙事的功用性和场景的空间感中脱离出来,转而进入对心灵、精神和灵魂的审视。特写,纯粹用来观看的活动影像。

这同样也是布列松构建纯粹影像的方式:特写加上蒙太奇,获得一个由任意空间组织的影像世界。尤其是对手的特写镜头的剪辑组合,将“戏剧的摄录”完全排除在外了。电影不再是对戏剧的模仿和拍摄,而是成为在视觉和听觉上加工制作的独立艺术品。

伯格曼电影中脸的特写,其功用与德莱叶在《圣女贞德蒙难记》中的使用如出一辙,同样是对人内在的心灵、精神和灵魂的审视。但区别在于,伯格曼反常地将大量文本加到脸的影像中。长时间伴随脸的特写,是大段复杂深刻的台词。台词在此也变成了观看对象。

这便是伯格曼独特的手法,在影像(脸的特写)和文本(密集的台词)间获得了平衡。之前,我们总是忙乱于声音与画面不同的运作方式,现在,声音也如画面一样变成了可以观看并阅读的对象。脸的细微神情、紧密的台词、以及人内在的灵魂状态,直接敞露在观众眼前。

伯格曼电影中的脸,如同布列松电影中的手,前者长镜头手法与后者短镜头快速剪辑的手法形成了鲜明对比。脸的特写也是伯格曼瓦解戏剧空间和让影像消解掉文本化的手段,电影既不再是戏剧的再现,也不是文本的简单视觉化呈现,而是变成显影内在灵魂状态的纯粹影像。

 5 ) 很像智牙

有些电影看完并不能完全明白它在说什么
但是它又总能顽强地驻守在记忆的某个角落
直到某个连自己都以为快要忘光的时刻又贸然地钻出来牵扯一下和它有干系的神经
就像最近长在嘴巴里的智牙
时不时地用它被轻微触碰引发来的疼痛提醒你--这里有了一个发芽的存在
电影里面的人物总是大段大段地陷入回忆
用布满整个屏幕的红颜色来作为过渡
那个红色很像是秋天里偶尔晴天闭上眼睛抬头迎向太阳时看到的红色
她们一任自己淹没在它潮暖的色调中
大概因为现实总是让人太过紧张
安格拉斯要一个人痛苦而孤独地面对死亡
两个姐妹又好像总有芥蒂似的很难敞开面向对方
最美好的东西似乎只能留存在死者的记忆中被日记记录下来被安娜作为最珍贵的东西带走

安格拉斯的苦痛
安格拉斯说:我知道我已经死了但是问题是--我睡不着
她抢夺一切机会来回到她们中间渴望被人拥抱亲吻好让她知道自己不是那么孤独
但是却用她的回光返照吓坏了亲人
她还不甘愿承认自己已经变成为了和生者完全不同的形态直到看到卡林的冷漠和玛利亚的夺门而逃
最后只好绝望地哭泣安静地躺在安娜母亲一样敞开的怀中逝去
想起某种宗教的说法
他们认为人都是孤独死的
死去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依然象活着的时候那样回到亲人的身边和他们讲话
但是发现他们统统都不理他了因为他们已经看不见他了
灵魂终于觉得很孤独最后只好绝决地死去了
和安格拉斯一样
和我们每一个人将会面临的最终归宿都一样

卡林很封闭
她甚至受不了安娜用目光接触她她拒绝别人靠近她别人的触碰总会让她受不了
但是很喜欢她和玛利亚在背景的提琴声音里互相轻抚听不见对白的那段场景
她们很靠近
忽然的亲昵更像是某种情感压抑到极致忽然爆发出来的疯癫状态
当一切回复平常之后
玛利亚继续她的冷漠卡林继续她的封闭
两个姐妹继续她们好像有芥蒂掺杂其中的无法敞开面对
最美好的东西只能留存在死者的记忆里被日记记录下来被安娜作为最珍贵的东西带走

 6 ) 她比我们都坚定

这部电影看了已经有段时间了,里面的剧情,也未必都能记得很清楚了。按理说,如果要来写这个感想的话,应该给找来再看一遍。不过,再看一遍这样的电影,实在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一些东西看过了就算了,何苦再拿出来再折磨自己呢。这是苍白和鲜红组成的梦魇,再加上Agnes那令人窒息的喘气声,伯格曼总是能有刺激你的内心,让你不得安宁。

为了回忆一下剧情,我去豆瓣找找影评,发现伯格曼的这部彩色片人气还真是高,影评一抓一大把,扫了一下,很多写的很好的。不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要说的,也只是我自己的伯格曼。一部打动人心的电影,总是能让观众看得到自己的。

故事情节很简单,主要人物是四个女人,三姐妹,Agnes,Karin,Maria,还有女仆Anna,Agnes得了重病,快要死了,几个姐妹们都来看他,温情脉脉的姐妹情谊之下,又暗藏着冷酷和绝望。也许只有女仆Anna是最简单的,让我们感觉到一丝温暖,只有她才是真正最简单的爱着Agnes的。里面最著名的镜头就是Anna赤裸着上身怀抱着Agnes,这是这部以暖色调为主的电影里面,唯一能真正让人感到温暖的。

关于里面的感情,很多时候让人琢磨不透,又让人着迷。有点让人想到晚期的贝多芬,刚用明朗的弦乐抚摸着你的内心,却又转眼之间又用刺耳的和弦让你感觉到自己有多么傻。姐妹们之间有没有真正的感情?我也不知道,也不敢说,Karin始终在保护着自己,似乎永远都看不透她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感情?而且感情奔放的时候有着莎士比亚式的激情,而又转眼换成马基雅维利式的冷酷。还有Maria,Maria看起来稍微有点生气,但是内心里,也很难说她有多少真正的怜悯。Karin在痛苦之中,用碎玻璃插入自己的阴道,让人感到令人心悸的无声的痛苦。可是Maria呢?只有她在被痛骂的时候的面部表情,才让人感觉到这是个活生生的人。

再回忆一下影片中牧师所说的,她比我们都坚定。荒诞和冷酷之中,爱与被爱者,总是太让人伤心。Karin的封闭和孤傲,还有Maria的自私和冷漠,这些都是外在的,但是究竟在内心里,Agnes又有多少坚定呢,她不也是一直在寻求着姐妹们的爱么?再坚定的人也总得在这样的冰冷里寻找安慰吧。

最终的结尾非常耐人寻味,Agnes的日记之中,没有任何不愉快的记载,在那洒满阳光的亭台之下,姐妹们和睦地游玩着,那时的Agnes的健康还很好,阳光下的,让人想到莫奈笔下撑着阳伞的女人。如果这个镜头放在开头,这会让人感到如此幸福和美丽,然而在这所有的冷酷的故事之后,再来温习这样的一个镜头,总让人感觉到有点无力。Agnes真的那么坚定么?还是伯格曼自己写出来的寓言?伯格曼不停地摇摆,不停地询问,不停地回答自己,可最后也让人太过无语。

 短评

人与人之间不可能纯粹通过内在情感而维系亲密关系,有血缘、契约、财产、性交,才有爱。

3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长文→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116447/)扮演三姐妹的女人,伴随了伯格曼戏里戏外多少年!在这个冷得瘆人的空间里,大片大片的红反像血盆大口,或者血,追捕,又淹没了每个尚未窒息的喉咙。再浓艳,都是腥冷,姐妹间那种和美假象,一旦崩塌,彼此都迫不及待撕下面具张牙舞爪。一个阶级的冷,又更显另一阶级的亲善,且安娜的宗教意味甚浓。

5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伯格曼近乎自然主义地描写了晚期癌症病人在衰弱和剧痛中一步步走向生命的终结,为此他必须用唯美的画面和鲜艳的色彩来加以调和,才不至于让人彻底堕入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绝望。

8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力荐

1.呼喊是恐惧还是虚伪的揭露,细语是亲昵亦是隐藏的伪善;2.呼喊是真心真性情的流露,细语是刻意是温馨的表达;3.隔阂太深太长久,即便红色的血停止流动亦是无法消除;4.温馨时刻的画面出现在死人的日记里,甚是庸人句读之...

1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九十九分以痛苦否定希望,最后一分钟以希望否定痛苦。

17分钟前
  • 推荐

一部让人不敢标记的电影。真的可以看懂吗?多么私人化的东西。基本可以当恐怖片看。猩红之外就是一片雪白和漆黑。情节空洞到了基本不让人留下任何印象的地步,但特写里人脸上种种无法辨识的复杂情绪足以让人永世不忘。死人复活、表达无能和虚情假意,或生或死都是阴冷和抛弃。伯格曼…

20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美学登峰造极,内容令人崩溃

22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三姐妹,室内剧,红色的意义。伯格曼式特写下的细节:痛苦,撕心裂肺,隔阂与祈祷,回忆。终极问题的回答。可惜年华逝水,旧日时光不可重来。

25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红色转场,暖如子宫。特写的面孔

30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把心慢慢撕开的声音么?

31分钟前
  • 美丽新世界
  • 力荐

伯格曼的片子就是这样,有特别特别好的,也有特别特别装逼的,这部就是装逼典范,反正我是品不出这电影有啥营养。CC#101

35分钟前
  • 怪力比多兽
  • 较差

1.几种阐释路径:宗教寓言、女权主义、疾病隐喻、精神分析。2.红色的封闭空间——三姐妹诞自同一子宫。3.四具女体构成两组对立:缺乏母爱的消瘦/宛若圣母的丰腴、袒胸色诱的纵欲/自残下体的禁欲。

37分钟前
  • Cory
  • 还行

#重看#“我想留住这一刻,我想,不论会发生什么,这就是幸福,不会再有比这更美好的了”与《秋日奏鸣曲》在色彩和人物上都有类似之处;每个场景结束以半隐的特写淡出,“幕间”感;绝望的呼喊听来不寒而栗,这种刻骨的冷漠吞噬亲情和拥抱,让每个人都面目可憎,人人都在孤岛上或呼喊或细语。

42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观影感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呼喊与细语,概莫如此。

4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那个时代的女人,根本不是人,无论她们看起来多么美丽,优雅,富有,本质上仍然是豢养在华丽动物园中的兽类,无法独立,无处可逃。但内心的渴望是关不住的,捂住嘴巴,就会从眼睛里跑出来,捂住眼睛,就会从紧紧握住的双拳中挣扎出来,直到最后整个人都变成一团烈火,烧伤每一个遇到的人,也烧死烧尽了自己。伯格曼一定见过很多这样的女人,他听见了她们的呼喊和细语,他想替她们说,没有一个生命应该这样活着。

48分钟前
  • 亚比煞
  • 推荐

1.一部倾泻着痛苦、绝望、疏离、圣洁等极端情感并拥有毁灭性力量的电影。2.触目的红:转场,墙纸,窗帘,地毯,白衣女性的四重奏。3.最擅长拍脸的伯格曼:以特写长镜袒露角色的灵魂,同质于[假面]。4.安娜裸身怀抱还魂的阿格尼斯,致敬圣母怜子像。5.晨雾庄园与短暂美好的结尾,钟表滴滴同[野草莓]。(9.5/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一部描述冷漠的电影却流露出对温情的渴望,这是它成为悲剧的原因。如针尖般纤细的焦虑在封闭的红色容器内密密繁殖,隔绝彼此,死亡也不能令其动摇

55分钟前
  • 松针猪
  • 推荐

每次重看感受到的恐惧都在加深。伯格曼分而析之的冷静几近残忍,但终成“完美”的回溯才更让人不寒而栗,尤其是当意识到唯一无私的女仆安娜亦不过是与三姐妹无异的残片而已时。当然,谁又能说这不是他对人性的宽容。Cries turned into whispers and whispers into cries. Nobody hears, but we get by.

57分钟前
  • BLTEmpanada
  • 力荐

不说那么多,我只想说两点:1). 这片子基本上就是在写我 2).我要重新做人了

1小时前
  • 思阳
  • 力荐

天空是油彩般模糊的蓝,呐喊彷徨是疼痛蔓延的红,冷漠恐惧是包裹身体的黑,承受一切的爱是大提琴谱写的白。我们该如何面对丧失和死亡,遗弃与残忍,欲望裙角下的罪过和谎言?谁看到我们的悲伤,也将拥有我们的爱。感激这生命中最遥远的拥抱,最绝望的孤独,最深刻的完美,

1小时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