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俣病

正片

主演:约翰尼·德普,美波,比尔·奈伊,真田广之,浅野忠信,凯瑟琳·詹金斯,国村隼,加濑亮,羽田正义,Lily Robinson,Akiko Iwase,Kenta Ogawa,Bomber Hurley Smith,Kotaro Suzuki,Yosuke Hosoi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 / 日语年份:2020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水俣病 剧照 NO.1水俣病 剧照 NO.2水俣病 剧照 NO.3水俣病 剧照 NO.4水俣病 剧照 NO.5水俣病 剧照 NO.6水俣病 剧照 NO.13水俣病 剧照 NO.14水俣病 剧照 NO.15水俣病 剧照 NO.16水俣病 剧照 NO.17水俣病 剧照 NO.18水俣病 剧照 NO.19水俣病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水俣病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约翰尼·德普将主演惊悚片《水俣病》(Minamata),饰演史上最著名的摄影记者之一尤金·史密斯。影片由Andrew Levitas(《摇篮曲》)执导,明年1月在日本开拍,也将去塞尔维亚拍摄。讲述因二战时期作品而知名的摄影师史密斯在1971年本已隐居,但受Life杂志编辑Ralph Graves委托,他再次拿起相机,去日本记录因汞污染引起的震惊全球的怪病“水俣病”现状,和政府所做的掩盖。当时该事件已进入确定责任阶段,受害者与企业谈判中。大决斗我的野蛮奶奶洛杉矶之战(粤语版)女孩2018爱上你治愈我大汉的天空 第一季五十年前的今天:披头士风云我们的父辈未来的太阳传输失败大湖小爱第二季我爱杰西卡摇摇欲坠2015飞驰人生(无障碍版)阿嬷的梦中情人红小鬼齐步走刽子手面面大观尸地伏魔2影子超人致命速递网上有缘捍卫机密侠捕女法医手记之最后真相战地之花1925无尽的爱1981三寡妇对抗全世界皇子归来之欢喜知府鬼追人4闪婚总裁契约妻 第1季 命运的玩笑·动态漫剧场短篇 假面骑士圣刃 不死鸟的剑士与破坏的书金鸡大劫案囧探校花家和万事兴之年夜饭给我庇护2013魔发精灵3搬进你心里堪萨斯情仇群星之间夜车惊魂小导演大电影战神

 长篇影评

 1 ) 我看《水俣病》

观看《水俣病》之前,有两处揪心。一则,水俣病的实质是汞中毒,病人症状惨不忍睹。这个主题的电影,我能看到最后吗?二则,作为新闻摄影史上的传奇,尤金史密斯有着鲜明的嬉皮士特征,而那种生活方式曾让我羡慕,后来又让曾让我排斥。

幸运的是,这部电影拍的不及格,连起码的“好片”都说不上。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把一部电影拍得千疮百孔,对于热爱电影主题本身的观众来说,构成了一种意外的福音。

千言万语,无法表达千疮百孔。在描述影像方面,语言具有天然的局限性;除此之外,描述千疮百孔的过程令人心碎,因此不会是多数人的选择,尽管它也许是必要的。

这部电影最大的缺憾在于,导演似乎没能搞懂:“摄影”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对于尤金史密斯来说,尤其如此。据说,本片的剧本有摄影家的妻子(也就是片中女主人公本尊)加持,注入了不少摄影家的生活“细节”。但可怕的是,最大的细节却惨遭忽略,那就是:摄影家在创作过程中,是有快感的。这份创作,不止是工作,更多的是一种表达。拍摄者完全融入拍摄对象的生活,是产生绝佳照片的前提。那是互相了解、互相尊重,更是互相沁入。

尤金史密斯酗酒、嗑药,在战场上出没于枪林大雨,仍执着于拍摄。在我看来,背后支撑他的,除了金钱报酬,以及影片中刻意强调的“社会良心”,更多的是创作的快感。这种动人心魄的快感,是自我实现的具体体现。

新闻摄影具有天然的时效性。可是,为什么我们时隔几十年,仍觉得那些照片惊心动魄,乃至于要拍摄一部电影去纪念伟大的摄影家呢?我觉得,除了新闻事件本身的社会影响之外,摄影家将灵魂融入作品之中,借此产生的巨大魅力,可能是更重要的元素。

很可惜,导演在讲述社会冲突方面投入太多,把影片简单定位于“善良与邪恶对抗”的流行故事。对新闻摄影的认知不够,导致观众们对尤金史密斯的认知可能仅仅停留在:1.主演约翰尼德普持相机的姿势很帅 2.主人公嫉恶如仇3.没了。

总之,这是一部流水账。还没看的朋友们,就甭看了吧。

 2 ) 水俣病——一场无声的痛

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湾开始陆续出现奇怪的病,罹患这种病症的人不仅四肢严重变形,更可能丧失五感。有人怀疑是修建在附近的氮肥公司Cisso排放的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导致,但一直遭到公司否认。 对于像水俣湾这样一个偏远、贫穷的村落遭受的苦难,相比起特氟龙污染或切尔诺贝利事件,难以引起国际关注。直到一位深具人文关怀的摄影师尤金·史密斯的出现…… 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这位在水俣湾用摄影记录下这一惨事,进而引起国际关注,使得日本政府承认这次丑闻的关键人物的故事。 奇怪豆瓣评分很低,只有6.7,一些评价认为电影比较平庸,也拿它跟《黑水》比认为不够严谨。但是,首先要区分的是,跟踪特氟龙事件的是一名律师,律师的调研方式肯定是更加严谨以及更具象的,而且他得到了事务所的全面支持。但尤金是一名摄影师,水俣病的影响力也没有特氟龙那么广泛,呈现方式自然会有所不同,只能是以小见大。关注生活场景的镜头其实恰恰表达了当地人努力生活的挣扎,情绪不稳的尤金也让人看到了一个只能通过镜头与世界抗衡的人的无奈,我认为这部电影将孤立无援的个体的惆怅表现得很到位。 其实,虽然尤金的照片引起了一时的广泛关注,而且日本最高院也判定了Cisso公司负责赔偿所有病人的医疗和生活费,但实际上不论是政府还是公司都没有做足善后。这场官司直到2004年才告一段落。2013年,日本政府宣告水俣病已经得到了全面处理,但这也是谎言。熊本的水俣湾的居民依然饱受其害……

 3 ) 【电影】22018[7.3]《水俣病》

对大部分国人而言,水俣病应该是世界环境公害事件中最熟悉的一个,这一方面由于“八大公害事件”本身就是源自国内的提法,在八九十年代国内环保意识萌芽时被作为典型广泛传播,另一方面也因为水俣病的事件跨度(15年)与影响跨度(畸形儿一生)都尤其长,特别具有代表性。

记得我是上小学时,第一次从自然读物上读到了水俣病,那时还没有影像,却已被文字描述所震撼。本片要讲的,则是事件如何通过影像的形式,借《LIFE》杂志摄影师Eugene Smith的作品,被曝光在了西方主流社会中,从而在日本国外产生舆论效应,最后掰倒祸首,收获公义的事。

电影并没有如无数水俣病纪录片一样,全程回顾事件的始末,而选择了将事件从日本传向世界的关键人物Eugene作切入口,拍成了一部类似人物传记的作品。应该肯定,这是一个不错的视角,但观影后我却反而觉得它还不如拍成传统的形式,因为这成片效果实在太令人失望了。

首先一点,这部电影拍得太工整,太平庸了,尤其对于已经无比熟悉的国人而言,电影几乎没有带给观众任何新的东西。《水俣病》采用单线推进,故事脉络松散潦草,碰上对摄影不感兴趣的人,看着闷如嚼蜡。作为环境公害主题,电影要成功的关键是得引起观众对受害者的共情,但本片的受害者群像塑造显然是失败的。它一路简单跟随Eugene的行程,既缺少对疾病成因的细致探讨,也缺少对受害者生活创伤与痛苦的深刻描绘,家属对受害者的病情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只是轻描淡写,令观众难以跟受害者建立情感交流。因为缺乏铺垫,赔偿协调会上,无论是家属声泪俱下的控诉,还是以死相逼的割脉,都显得那么苍白,激不起我足够的愤怒与同情。

同时,电影的工整与平庸还反映在了它控诉对象的口径跟法院判决保持一致,仅止于企业。对事件的幕后真凶,“公害”事件发生最应该被追责,却至今逍遥法外,高高挂起的日本政府只字未提。电影所呈现的一切都未突破我们对水俣病事件的已有认知,它在最后以70年代的企业赔偿判决为结束,仿佛一切都已尘埃落定,殊不知受害者的抗争,尤其是对幕后真相的起诉时至今日仍在继续。

本片让我不适的另一点则是Eugene与其日本翻译Aileen的感情戏。电影除了将Aileen加工为Eugene了解水俣病的引子,我没看出来他们的感情对推动事件曝光起了多大作用。而他们感情产生的速度之快,则比Aileen对电影的作用更让人莫名其妙,虽然历史上两人确实是在相识短短一周后就走到了一起,但在寻找真相的路上,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情感碰撞,Eugene又是凭借怎样的魅力迷倒了Aileen,我从电影中完全找不到。放在本片中,Aileen更像是一个花瓶式的角色,但环保反思电影不需要花瓶,尤其是这个花瓶出演得还不太走心。

说电影一无是处那也不至于,作为商业市场上少有的题材,本片对环保宣传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内卷在加剧,无论从人性的利己本性,还是生化、电子产品的微型化趋势看,各种环境问题只会愈发层出不穷,被污染的不再局限于区域,扩散到了海洋、大气、外太空等全球性公共领域,影响到我们每一份子。这已非是靠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政府所能控制,像电影里所说的,没有群体团结,每个个体也就成了1/10,000,000,轻而易举就被淹没在了浪花里。这需要一种强大的合力,一种全人类共同的力量,一种天使降临、上帝之手的神力。

而人类是幸运的,从工业革命以来,面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种种剧变,我们一直能力挽狂澜。但悲观的另一面犹在,假如没有Eugene Smith、《LIFE》杂志这样一位位天使的降临,将那些触目惊心的影像怼到世人面前,水俣湾的悲剧是不是就会被一直掩盖?我们是不是就永远活在鸵鸟式的无知里?假如我们文明的良知都要依靠天使降临才能觉醒过来,那一旦天使放假了,我们是不是就只能坐以待毙?水俣病事件被曝光于1971年;而1972年,《LIFE》杂志停刊了;再到1978年,Eugene Smith去世了。

Eugene的照片在电影里出现的时间加起来不过几秒,却远比整部电影都要动人心魄。同样背着相机,人家是用心灵在拍照片,我当之有愧。

太过于中规中矩,不推荐,不收藏。

Behind the forest was the seed Every storm began with a gentle breeze One stone sent ripple across the lake And the raging fire once was small flame And before the cryer was one single voice Before the dawn came the night And behind the victory was the fight And before the cryer was one single voice One single voice

 4 ) 就为这张照片,此片便值得一看

汇集了约翰尼·德普、真田广之、浅野忠信、国村隼等一众实力派明星,曾入围第70届柏林电影节的《水俣病》上线了,然而几乎没有掀起一丝水花。

2020《水俣病》

按说这有点奇怪,除了日本导演土本典昭的同名纪录片,20世纪最著名、历时最长的那场环境灾难,还从未作为故事片被任何人讲述。凭借美日明星的联袂效应、大众对水俣病的好奇程度及福岛核废水排放的新闻话题性,《水俣病》怎么都不至于如此不受待见。

更为奇怪的是,影片的口碑在中外影迷之间落差很大:在Imdb上高达8.2分,超过一年前同为环保题材的《黑水》;可在豆瓣只有6.7分——而《黑水》的豆瓣评分则高达8.6。

2019《黑水》

这点非常值得玩味:同样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同样是水污染引发的怪病以及小镇居民无望的抗争,甚至同样指向政府与大企业的沆瀣一气、经济效益与生存环境的矛盾;两部影片相继公映不超过一年,为何评价如此两极、且中外刚好颠倒过来呢?

水俣病的始作俑者窒素公司大谈“经济贡献”

中外口碑缘何大不同

我想,除“环保至上”、愈演愈烈的白左价值观使一些观众产生先入为主的不耐烦情绪外,主要取决于不同人群对特殊题材的亲切度不同。对外国观众尤其美国人而言,相较爆发于半个世纪前遥远东方的“老黄历”,他们对本国杜邦集团的惊天丑闻显然更为熟悉。

可对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说,情况恐怕刚好反过来:水俣病虽然发生在日本,但因为新闻史的普及和拜尤金·史密斯的大名所赐,我们对于邻国的这场灾难更加熟悉。这张摄影史上的经典作品《智子入浴》,想必每个人都见过。

智子入浴,1972年,尤金·史密斯摄

世人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更为苛求。因此,了解杜邦案前因后果的欧美观众或许会嫌《黑水》的故事太稳太平,似乎缺少情绪的“燃点”和激动人心的高光时刻。

而借助尤金·史密斯外来者的目光,《水俣病》中那些可怖的肖像肢体、神秘的日式礼节和用餐习惯便充斥着“引人入胜”的陌生化效应,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态。

再者影片节奏快、支线少,剧情发展一波三折,类似尤金代为照料亚纪子、《熔炉》即视感强烈的抗暴场面极富情感冲击与戏剧张力,观感似乎就比《黑水》或《聚焦》等过于冷静克制的影片“过瘾”一些。

尤金照顾亚纪子,是对《智子入浴》的情景模仿

村民抗议现场

但是熟悉水俣病、见多识广的中国观众大概又会觉得:相较于影片《黑水》剧本的稳扎稳打、多线并进,《水俣病》的叙事脉络则显得浮皮潦草。在坂本龙一过于饱和的音乐和风格化摄影的衬托之下,《水俣病》光顾着煽情了,缺乏对致病真相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调查跟还原;也没有对幕后真凶的一路追踪跟逼近,简单明了的正邪对立让影片的内容过于简单:几乎没有超出我们对水俣病的已知范畴。

与《黑水》中的杜邦公司一样,窒素公司明知化学品危害却知情不报

叙事和角色上的瑕疵

平心而论,《水俣病》的情节推进的确“套路”,叙事效率虽然很高但却略显仓促——这在尤金断然拒绝窒素公司5万美元“封口费”的闪回片段、动员村民允许自己入室拍照、被抢走的底片又被送回等戏剧化情节中都表现得较为明显。

村民为尤金的义举感动,纷纷同意曝光自家隐私

不但情节发展过快,每段情节占全片比重还差不多:又如艾琳登门求助、造访亚纪子一家、乔装入院、会见社长......这些片段的笔墨铺陈比较均衡,显不出真正意义上的“重头戏”。这就难免生出按照既定模子走的“流水账”之感。

乔装入院、在院方眼皮底下溜之大吉的设计较为离谱

情节上的顺拐也导致人物形象变得单薄甚至脸谱化——比如浅野忠信的角色,我们看不出此人的性格究竟为何:他是像真田广之那样的抗争者还是和绝大多数村民一样低头认命?

从其对女儿亚纪子病情轻描淡写的陈述中,我们甚至感受不到水俣病给这家人带来的真真切切的痛苦与不便,相反导演似乎是想强调家的密不可分、家人的相亲相爱——作为人生彻底被毁、数以万计的水俣病牺牲品典型,“人间自有真情在”这类台词失之流俗和轻佻。

浅野忠信的角色无从发挥

而不止是浅野忠信的角色,像谈判领袖真田广之和窒素社长国村隼:一个坚定如一,一个始终冷血,你基本看不到人物细腻的心理层次。人性上非黑即白的二元操作,遮蔽了广大水俣病患者及其家属真实的生存处境和复杂情感。

因此,导演只能频繁地依赖肢体特写(譬如让人不忍卒视的病体、点不着烟的双手和行动不便的双腿),外加义正辞严的当众宣讲,去传递巨大无言的精神创伤——就像村民与窒素公司就赔偿问题召开的股东大会:不论声泪俱下的控诉还是怒急攻心的割脉,因为人设的苍白,让观众的情绪难以共振。

村民在股东大会上控诉

在群像塑造上,《水俣病》难望《黑水》之项背:《黑水》里的蒂姆·罗宾斯和安妮·海瑟薇有血有肉、颇为立体,可《水俣病》却浪费了一众日本演员的实力。

真田广之与国村隼

就连尤金妻子的塑造也很扁平。日法混血女星美波在外形上是比较契合艾琳这一角色的。但美波放大了艾琳理性的一面,作为正与尤金热恋之人,她的表演“太收”,就给人木讷之感。

尤金与艾琳:参考了二人初次见面的真实场景

而更大的不足是:爱情线的进展实在太快。虽然真实发生的事情是:艾琳与尤金见面七天后就陷入了爱河(俩人七年后分手),但既要记录这段传奇恋情,就需发掘出两颗灵魂何以碰撞的不为人知的细节与理由,让这段超越世俗之爱直击人心。

但导演却将爱情处理得比现实中更为迅猛:从艾琳气尤金将相机送给陌生人到暗房里突如其来的一个吻,间隔不过十几分钟,似乎只是尤金教了艾琳照相技术,两人又被刚刚经历的医院风波“催化”了一下,就顺理成章地在一起了。

如此一说,既然电影存在诸般缺陷,那还看啥呢?标题声称值得一看岂不矛盾?别急,影片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先前讲到了影片在情节设计和角色塑造方面的问题,接下来就说说翰尼·德普以假乱真的表演和尤金·史密斯这个人——德普几乎是凭一己之力,提升了这部电影。

德普与尤金

与乏善可陈的其余角色不同,德普塑造的尤金惟妙惟肖,仿佛是尤金本尊再生。

德普饰演尤金:从扮相到神韵都极其相似

影片对尤金的性格刻画及过往历史的铺垫可谓不遗余力,开场即以“智子入浴——水(显影液)——冲洗照片的人”三组镜头将尤金与他那幅最负盛名的照片勾连起来,过快的叙事在这里显出了它的高明。

与此同时,注意《我愿改变世界》这首歌的歌词:“全球污染,束手无策。只有黑白两极,贫富差距。为什么他们和我们势不两立,停止战争吧。我想改变这世界,但我不知道该如何做”——这一适时而入的插曲,不但预告了电影主题和接下来的故事走向,更契合了尤金本人的战时经历。

尤金饱受战争后遗症的困扰

影片通过尤金两次“梦魇”(家里、通往水俣村的火车),以那种“快速闪回+真实摄影作品”来表现战地记者的生涯曾经给这位伟大摄影师带来的精神困扰。

这里需补充一点背景:尤金·史密斯正是凭二战期间记录太平洋战场的照片声名鹊起,你我熟悉的那些经典电影:如《风语者》(塞班岛战役)、《硫磺岛家书》(硫磺岛战役)——血肉横飞的战场上,都曾有尤金奋不顾身的身影。他说:“我每次按下快门,都是对人类罪行的诅咒。”

尤金·史密斯摄影作品

战争会给人带来不可预估和难以磨灭的影响,就像凯文·卡特因《饥饿的苏丹》饱受舆论压力而自杀。尤金在战场上多次负伤还被弹壳击中,加上父亲自杀的阴影、自己的艺术追求不为商业大环境所容、跟《生活》杂志的分分合合、晚年破产生活拮据、与子女关系恶劣......

凡此种种,导致拍摄水俣病时期的尤金成了一个性情乖张、脾气暴躁的老人。他严重依赖酒精,常把“自杀”挂在嘴边,处在自暴自弃、破罐破摔的人生谷底。

躺平的尤金,注意桌上的药品与酒瓶

只有对尤金·史密斯的生平履历有所了解,我们才能知道德普在片中为什么总是一副“心不在焉魂不守舍”的样子。一个早就看透了“人类罪行”又活够了的人,就该这么去演。

尤金身上残留着战时痕迹

所以如果不把《水俣病》当成《黑水》一类的真相探索片,而看做描绘尤金晚年精神状态、展现其心理的影片,感觉会大有不同:先前所讲的诸多缺点可能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其实二刷后,我更倾向于导演将重心放在晚年尤金身上而非水俣病。

举个例子:在艾琳将水俣病的资料交给尤金前,导演花十分钟安排了两场与主旨无关的戏。尤金与《生活》杂志主编鲍勃的第一次交锋:对“水俣病”的主题来说是完全多余的,但对一窥其内心世界必不可少——这场戏涉及尤金的战时创伤、毫不妥协的艺术家姿态、经济窘迫、酗酒、家庭破碎等所有背景。

而尤金与艾琳在酒吧对谈的场景更是如此,在正片时长只有100多分钟的情况下:他们所谈内容与水俣病无关,导演只是继续强调尤金的经济压力和与孩子们的生疏。

因此,与其说全片以“水俣病”为主线,毋宁说是以刻画老年尤金的心理活动为目标。也就是说,影片真正对准的,是一段尤金暮年的人生切片。德普将这一角色刻画的异常动人:一个不为人理解、与世界格格不入的怪诞天才,拥有强大的人道主义信仰和一刻焦灼敏感的心。

其余角色的动机或许唐突,但尤金是例外。譬如送照相机给村民重雄一幕,表面看似乎有些突兀,但先前情节早有铺垫:在还未出发到水俣时,尤金就已然变卖了他的摄影器材。

尤金向艾琳解释为什么将相机送给陌生人

另一处貌似突兀的情节是:原本万念俱灰、想要甩手不干的尤金在与主编大吵一架后又迅速恢复了信心,号召村民与自己并肩战斗。与轻易送出相机、又爱不释手地取回一样,“颠三倒四”的行为背后是尤金“看透”这个世界后的深深绝望,这是那种在“从来如此”和“便对么”之间摇摆不定的心态。

世界难逃“弱肉强食”的法则

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继续坚持呢,还是识时务者为俊杰的抽身逃离呢?相似的精神状态可以参考阿尔·帕西诺在《闻香识女人》中扮演的中校。

《闻香识女人》

视摄影为生命的尤金与迷恋女人的中校都有着“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属于能“退而求其次”的现实主义者:要么改变世界、要么自绝于世;要么倾尽全力、要么随波逐流。

而无论是德普还是帕西诺,都演活了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兼躁狂抑郁症患者。

绝望之下,尤金突然想与艾琳分手

不堪重负的精神压力、过于清醒的头脑和多愁善感的内心剧烈撕扯,使得艺术家的情绪总是大起大落:当尤金将事业心与意志力调至最佳状态,他能拍出世上最完美的照片;可日渐衰迈的身躯和看透一切的倦怠,又让这种振奋难以持久。所以一丁点儿的打击:譬如杂志拒绝、暗房被毁、被人殴打,他的高昂斗志瞬间就会一扫而光,继而如坠深渊般的萎靡不振。

尤金以“混蛋”自居,恰与中校相同

如同擅于文字的,终将死于文字之手。倾注了尤金全部生命热忱的摄影也在一点点地反噬他的生命——因为照片不会带来改变、一切都不会改变。他为不计后果的爱好驱驰,终被消耗得精疲力尽:“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回敬阁下”——久而久之,这种“反凝视”助长了强烈的自我否定和自我厌弃。

尤金向艾琳解释:何谓摄影之魂

好在,不止是艾琳,像尤金这般情感充沛的天才,恐怕无人不爱:上司拒绝他又接纳了他、继而鼓励他甚至依赖他;抢走底片的村民也为尤金的人格感召物归原主;虽然遭遇暴行却有艾琳不离不弃的陪伴。最终,总能谷底反弹、绝地逢生的尤金拍下了他此生最著名的那张照片,成就了最感人的高潮时刻:

尤金目睹“智子入浴”

永垂青史的照片

在大卫·林奇的电影《象人》中,当安东尼·霍普金斯第一次看到象人时,一滴“无意识的泪”从眼角滑落。负责任地讲,虽说影片《水俣病》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单就这一场景和《智子入浴》这张照片,具有同样的催泪功效。

就像我认为国村隼的角色塑造是失败的,但不认为连他都噙满泪水的特写“突兀”——伟大的作品、真正的艺术,就是有唤醒所有人内心善良一面的魔力,哪怕是纯粹的恶人——哪怕这个恶人刚刚对自杀在面前的活人无动于衷。

征服所有人的照片

在新冠病毒依旧未见消停的今天,当每个人从最初的疫情恐慌,逐渐变得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尤金·史密斯的这张照片再次显现出穿越时空的神奇力量,不妨好好再感受一下:

影片场景与真实照片

仔细端详这张照片:我们的感受会从震撼、不解,渐渐变得迷茫、眩晕。巨大的忧伤升起,伴随无数个问号:

它已逾出母与女、爱与痛、生与死的范畴,面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领域——无声的苦难与静静的沉默两厢对峙,横亘在母亲与女儿间的,是一道发不出去、也接收不到的信息。

但我们接收到了,看到了永恒世界与脆弱人生间的断裂:生而为人、究竟为何以及我们该对这样的人生采取何种态度。

但,面对沉默不语的永恒,采取这样辛苦的态度,又是何必?

作者| 纪扬;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5 ) 不做海盗,改做摄影家的“杰克船长”约翰尼·德普,同样有模有样

自2017年一部《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之后,好莱坞巨星“杰克船长”约翰尼·德普至今除了2018年在《神奇动物:格林德沃之罪》中饰演的反派让观众眼前一亮外,再无影响力大的电影作品。

翻看德普的成名史,与鬼才导演蒂姆·波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两人合作了多部风格迥异的影片,一度被看作是合作默契的黄金搭档。

2017年《加勒比海盗5:死无对证》在全球票房大卖的同时,德普与他的妻子艾德柏·希尔德也陷入互相指责的口水大战,最终两人离婚。

德普与妻子的离婚,不得不说对他的个人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进而也影响到了他的电影事业,最明显的事件就是他被迫退出《神奇动物在哪里》电影系列,留给外界的印象就是德普的演艺事业陷入低谷。

影片《水俣病》是德普2021年的最新作品,虽然是一部小成本电影,但是德普一改常态,破天荒的参演真人真事改编的人物传记类电影,还是引发了不小的轰动。

德普在片中出演当代新闻摄影大师尤金·史密斯,尤金·史密斯因为在二战期间拍摄了大量的战争照片而闻名于世,本来打算隐退的他,又被强大的信念支撑来到了日本熊本县水俣湾东部的水俣镇,试图对当地的水污染对居民的侵害,拍下真实的照片公布于众,期间拍下了著名的照片《入浴的智子》。

水俣病是由于工业废水大量排入河流,致使水中汞含量严重超标,从而导致水中鱼类和周围居民身体健康出现严重问题,轻者口齿不清、面目呆滞、手足麻痹,重者双目失明、手足变形、直至死亡。

所以这部被很多网友所诟病的《水俣病》真正的意义在于通过对过往事件的回顾,对人类当下生活环境生态文明建设达到警示作用,由此来说影片的剧情故事是否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德普在片中的造型也是基本保持了尤金·史密斯本人的经典扮装,时年58岁的德普看上去已是满脸沧桑,世事的浮沉或许让他对于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或许也是他接拍这部《水俣病》的原因之一。

影片在豆瓣6.7的评分,一来是影片本身故事的公益环保特性,二来则是对于德普演技的认定,如果说最大的遗憾,那就是影片故事其实可以拍得更加具有吸引力。

令人欣慰的是当影片在柏林电影节上亮相时,德普一身的造型还是颇具“杰克船长”的风采,对于很多影迷来说,更加期待的还是这位加勒比海盗中的船长再次启航。【END

 6 ) 人类自作孽,

今天日本把核废料倒入大海前,跟你们“商量”,真的算是客气的,原来早有先例——水俣病。

这部电影算是记录讲述了一个真实丑闻还是摄影师尤金的自传?也许都是。一个颓废但又充满正义感的美国人,在一群自救无门的日本穷人的协助下,终于成功出手拯救了被日本富人及日本政府欺辱残害多年的日本穷人,这个故事是真的。虽然遗憾的是,这些日本穷人及后代至今仍然没有摆脱苦难,虽然政府于2013年宣布他们已经不再苦难,这也是真的。

人类自从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金融资本、经济发展……这些事物,我们对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孕育我们的土地水源空气,就开始了毫不留情的破坏和掠夺。即使那些获取巨额利润的公司(个人)“竭尽所能”地投入到环境保护事业,也无疑是杯水车薪。人类造成的每一个破坏,绝对都是不可逆的,多久完蛋只是个时间问题。即便看似已经在“深刻反省”的今天,我们补救的速度,依然远远落后于破坏的速度,和因过去破坏造成影响的裂变加速度。这就是人类贪欲的驱使,这就是人类培养的魔兽——资本,吞噬一切的本性。想想你我生活都离不开的电商,因为我们可有可无的需求,我们的纸包装纸制品要砍掉多少树木?这是没人下单的时候会考虑的,悲哀!我也必须自责。没有一个科技公司、化学公司、矿业公司……是无辜的;当然,每一个渺小的我们,也不是一片无辜的雪花。

这样的片子,和《2012》、《后天》这些可以搭配着看,万一哪颗心被小小地触动了一下,或许也是地球之福!

 短评

是,导演能力hold不住这么深刻的议题。但是我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人文的关怀,也够了。

6分钟前
  • 呆萌喵星人
  • 推荐

柏林电影节第二场首映。感觉正常叙事,节奏稳,但是对于人民在这场灾难里面是如何挣扎的,精神上是如何进行转变的,从绝望转变成希望,没有特别交代。但不得不感染德普的演技,感觉这种角色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

10分钟前
  • Sid
  • 还行

核废水入海影响可能比这还大,日本完全没预见到事情严重

14分钟前
  • 00popeye00
  • 力荐

絕對是對人物和歷史嚴重冒犯,為了增強戲劇性,聽起來與電影風格背道而馳的說法,不單無必要放大 Smith 和Life 編輯之間衝突,Smith 在戲中遇上的文化差異幼稚得不像發生在他身上,特別是在拍攝水俁病前他已經多次到日本採訪,設定出這類情節只為了搏觀眾一笑一樣。水俁病的抗爭50年後的今天仍未結束,電影硬生生將他的攝影與抗爭勝利連結成因果關係,更不要說對Smith 的攝影信念作出 典型的藝術家形象表述,風格與主題不合,為了浪漫化事件的手段並不深入當事人心靈又令人作嘔。我絕非是忠於真人真事改篇的原教旨主義者,現實也不只有一種理解方法,Bennett Miller的《Foxcatcher》對真實事件經過重新改造,但從沒有因此曲解、放棄對描述事件與真相複雜性,亦還源了當事人作為人的狀態。就像戲中以黑山扮作日本,風景同樣優美,但細看完全是一場胡鬧。

18分钟前
  • 何阿嵐
  • 很差

导演不行

19分钟前
  • 还行

好题材拍成了流水片,色调好评,德普好评。

21分钟前
  • Nosurprise
  • 推荐

“如果一部电影没有音乐也很好那就不要加音乐。”这句话是教授说的吧。

22分钟前
  • vanilla
  • 还行

影片用一个极为庸俗的救赎故事来包装一个民族的伤痛是十分自大的。在处理日本的段落时没有任何想象力,俗套地将鞠躬和进屋脱鞋这种日本日常生活组织为笑点,配合上德普插科打诨式的演技,愈显尴尬和轻薄。

25分钟前
  • 日王仔
  • 较差

背景交代不清晰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公司不直接砸相机…人都打倒在地相机完好无损...吗... 照片很震撼 bill和德普很能打

27分钟前
  • 春虫虫这个宝宝
  • 还行

电影很平庸,色彩很抓人。真正让人感到愤怒和无奈的还是故事背景与一张张新闻摄影照片。“如果人类仍是万兽之王的话,那就让我们推翻这个有毒的世界吧。”先推翻播毒的人吧。

29分钟前
  • 塔图因种树露西
  • 还行

“牺牲了这么多生命,谈什么高速发展?”cliché但仍然应景。然而我们不是因为工业污染,而是因“野生”而病得一发不可收拾。

33分钟前
  • Lelia🌈
  • 推荐

全程都在想,这个配乐你是花了什么大价钱从头到尾每一秒都要用,一看是教授啊你用吧okkkk。德普只要脸不抽搐,就是一个得体的中老年,不把自己当回事儿才能好。全场最佳加濑亮。照片那么好,电影多平庸。2.5

34分钟前
  • 咯咯精
  • 还行

虽然我知道很煽情,很做作,但是还是很感动。前几天有人问我,你还是相信奥特曼,相信光的力量么?是呀,有这样的人们存在,我为什么不相信

37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

本片的摄影真极美。那些光与影那些烟雾丁达尔那些黑白影像。这些正在发生的事在被国外的杂志报道引发关注之前,资本家永远可以推脱做不知情状。。捂不住了再说吧……悲哀悲哀悲哀。重金属元素,,重点监测的指标。坂本龙一的钢琴曲和事件纪实照片带来的震撼。

40分钟前
  • 瑾羲Qing
  • 力荐

#70th Berlinale#官方展映。大概是柏林节能看到最商业的片子吧。全是套路,不过摄影控制得还不错,很多日本名角。影片讲述《生活》杂志饱受战争创伤和酗酒困扰的摄影记者去日本水俣,排除万难拍出震撼世人的照片的故事。节奏还挺舒服,不过细想一下胡扯的地方也比较多(以如入无人之境地冲进医院档案室翻资料为最)。当然影片最棒的一点是——你看着是日本,其实是在塞尔维亚和黑山拍的(字幕里面各部门工作人员有各种维奇……)!就凭这一点我就服!

42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Berlinale20-04 好比十年前西方视角东方题材的《黄石的孩子》或者《金陵十三钗》,看起来就是整整齐齐无关痛痒。水俣病事件本身和尤金·史密斯本人的摄影作品都极具震撼力,反而在电影化的过程中变得庸俗轻飘。人物都没什么弧光,好人坏人都是立场不变一路到底。德普的扮相和现阶段状态倒是很适合诠释这个角色。

44分钟前
  • 踢迩达
  • 还行

1、20200220.柏林电影节首映前夜媒体场。2、德普大概是年龄、气质、角色驾驭能力最能胜任尤金的现役选手,奈何导演太拖后腿,不是由大师来导这个故事太遗憾了。德普角色加成+故事自身的现实力量太足,才得以保这个作品将将三星半。4、十年前采访过艾琳•史密斯(本人比电影女主漂亮),写过《尤金-史密斯的暗房姑娘》;十年后,第一次眼见采访过的人成为电影中的角色,还是由德普这样的本命出演,想想也是奇遇人生了。艾琳参与了编剧团队,把对尤金的回忆夹带私货般藏进电影的细节里。尤金去世时他们已分开,后来艾琳还结过两次婚,但她始终保留着Smith这个姓,“就是Eugene Smith的Smith”。10年前她说,尤金离世32年,她从未去墓地看过他:“他的墓地很冷,会下雪,也许我该带上花去看看他。“她后来去了吗?

45分钟前
  • 小九儿
  • 还行

berlinale2 花式炫技,音乐用的过了,剧本有些地方过于无语。本来就有震撼力的东西应该静静的说,不过如果我是片商我会买,够商业,能看到钱。

46分钟前
  • 一位真人
  • 还行

柏林今日最佳! 十五年前学环境卫生课程准备考试时只知道要把水俣病的概念背下来,而进入在柏林仍然被这段已经熟知的历史事件感动到泪流满面,这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呀!#70届柏林第一天第四场

49分钟前
  • 耐观影-Xavier
  • 力荐

德普完全不像个追逐真相的敬业记者啊!从他独居寡言到热血沸腾就用了一个晚上是不是太说不过去了,突然出现的快速闪照和高音量吓死个人,也是夜场了,看得又累又无力,最后全体staff上台,见到了喜欢了很多年的德普叔,也算圆满了。@Berlin FSP

50分钟前
  • 九九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