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主之地2001

HD中字

主演:布兰科·德约里奇,瑞内·比托拉贾奇,菲利普·索瓦戈维奇,乔治斯·西蒂斯,凯特琳·卡特利吉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0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1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2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3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4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5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6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13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14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15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16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17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18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19无主之地200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无主之地200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波塞战争期间。雾色中,一队波斯尼亚士兵向塞尔维亚阵地接近,不幸天明时被对方发现,波斯尼亚士兵西基(Branko Djuric 饰)中弹滚入战壕,战友则全部牺牲。塞方派出新兵尼诺(Rene Bitorajac 饰)在一老兵带领下检视战场,老兵将弹式地雷塞入波方士兵尸体下面充作陷阱,找到了武器的西基突然出现,击毙老兵后将尼诺俘虏。不久“尸体”突然醒转,西基看着地雷上的战友无能为力,只好与尼诺二人在波塞阵地之间的无主地带请求帮助。联合国维和部队接到求助赶到现场,维和高层领导本着避免麻烦的原则拒绝施救,英国女记者珍妮获得这一消息后借媒体力量对维和指挥部施压。但是维和部队与媒体的介入,并没能扭转混乱战争中的又一悲剧事件。  本片获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二十余项褒奖。蓝盐新冠时期的爱情我是女特警激情2008亚特兰大 第四季东京暮色通往夏天的隧道,离别的出口长安侠影之天朝死士巴比伦柏林 第一季欺诈游戏臭屁王金斯敦市长 第三季杀出个黎明 第一季面具背后前奏爱莎猴子奇缘小镇疑云(美版)皮毛大衣遗失在火中的记忆互怼特工天才的西班牙人菲律宾恐怖故事16魔法禁书目录 剧场版 恩底弥翁的奇迹疯狂教授生物课第三季圣女魔咒第六季受到诱惑的女人细细的红线1998奥斯汀与艾丽第三季阿飞正传(普通话版)狼舞之地第一季神探大战独家纪录片Leverage.诈骗操作团倒霉爱神下流梗不存在的灰暗世界飓风神秘博士2024第一季人熊传奇携父同游:圣诞特辑 第一季海上老男孩影王少帅的女长官超人:钢铁之躯手枪2022超级宝贝JOJO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无奈

在黑暗中孤独的等待死亡,是一个人用生命诉说的莫大的无奈;
在险境的围城外遭遇死亡,是两个战士献血昭示的扼腕的无奈;
在维和的旗帜下遭遇杀戮,是维和部队一时疏忽的可耻的无奈;
而千年来不曾离开的战争,也许是人类无法摆脱永恒的无奈吧。
 
在夜色和浓雾的笼罩下,战争中的牺牲品们甚至没有任何享受的自由。漫步在死亡的边缘,他们是在为什么而战呢?他们只看到自己的故土被血洗的惨烈,他们只想到用敌人的鲜血来偿还这城中的债。
 
但谁才是他们的敌人呢?敌人又在何方呢?任何的战乱,从战争的经典之作《拯救大兵雷恩》,到荡气回肠的《勇敢的心》;从绝美翩迁的《英国病人》,到哀哀低吟的《冷山》,不管电影创作的手法上和流派上存在的天壤般的差距,也不管制作上相去深远的成本费用。这些战争影片中,战争从来的受害者都未曾改变,那就是双方的战士们。他们彼此并无直接的怨恨,但是他们却在沙场上生死相见,甚至还不明白战争的真相。他们一腔热血的唯一原因,莫过于那些用心险恶的政客们不可告人的目的,仅此而已。
 
而很快,我们看到了那些玩弄政治者的一张张嘴脸:如猪一般横卧在大寨榻上享乐的"匪首"、在假日酒店的指挥部里与女秘书调情的官员、面对着高举的白旗绝然开炮的指挥官、面对着鲜活生命的流逝视而不见的人。但是,他们真的算是人吗?他们手捧着各自的尚方宝剑,杀戮的是无辜的生命。
 
而那个敢做敢当的维和部队的战士和那名英国电讯的女记者,竭尽了自己的所能,却终究还是在黑暗的笼罩下哀怨的盖上了装甲车的护盖和采访车的窗。他们也许是这部影片中最能给我们带来一丝暖意和希冀的人了吧,在其它媒体记者看似名正言顺的"不介入"式的纪实的旗号下,在维和部队首长只关心自己的"钱途"和官运的压力下,他们能做到的,都已经作了。我们无法要求他们再做更多了吧,但是他们最终无奈的眼神分明像一根刺,深深地扎进了我们的心中。
 
在那一个低低的战壕中,两方面的战士恶遇,求生的希望让他们彼此忍让,但是长久以来受到的政治教唆造成的积怨却使他们注定无法彼此谅解。死者的仇恨平息于沉寂,而生者的仇恨却莫过于沉寂。他们试图用武力胁迫对方承认是战争的罪魁,但是恰恰可笑的是,战乱的罪魁却莫过于武力本身;他们试图用杀戮来结束战乱的动荡不安,但是恰恰可笑的是,战乱的不安莫过于杀戮本身。
 
在这样一个真实到近乎于纪录片的没有任何大的特效的电影中,没有绝美壮阔的场景,没有动人心弦的配乐,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线索,但是其震撼不亚于任何一部所谓的"战争巨制"。因为它让我们看到了和平消逝时的无奈,而导演所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这一点。其实,真正能解决争端的不是其它的任何组织或者人,不论是联合国还是媒体,只有冲突双方的互相谅解才是最好的途径。
 
但是,当捡起枪来的玻利维亚战士高呼出他的愤怒并在这愤怒中结束了对方的生命的时候,当联合国的战士因此开枪结束了玻利维亚战士的生命的时候,我们看到了随着战士胸膛破碎的,是和平本来就没有多少的希望;当表面热心实际却麻木的媒体们用冷冰冰的镜头对准了淌着鲜血的土地的时候,当面无表情的维和部队长官制造假象放弃营救地雷上的生命的时候,我们看到了随着生命全然消逝的,是政治贩子本来就所剩无几的良知;当战壕中地雷上的战士手握着心爱的人的照片听到那声声枪响的时候,当他不得不在寂寞中无主地等待注定的死亡的时候,我们设么都已经看不到了,我们也都归于心死了。
 
是的,哀莫大于心死。而这次,死掉的还有我们期冀的和平。

所以,请不要嘲笑张艺谋在《英雄》中看似幼稚的和平呼唤;
所以,请不要忘了《英国病人》最后"希望世界上从今再也没有战争地图"的寓意;
所以,请不要忽视《冷山》在三位耀眼明星的演技照耀下回归的期盼和平的主题;
所以,请不要只看到《华氏9/11》中对某位总统的嘲讽而忘记了影片本来的目的;
所以,请不要淡忘列农用一生谱写的《战争已经结束》这首歌的期盼;
 
所以,请不要觉得那首关于花儿、姑娘、战士、死亡的反战歌曲只是二战的痕迹,因为,战争从未停息。而战争的牺牲品们,也同样从未消失。
 
逝者如斯乎,愿他们的鲜血总有一天能给无主的热土换来和平。
逝者如斯乎,愿他们的生命终有一日能给无主的蓝天带走无奈。

 2 ) 扯淡《无人地带》


1.
 在《无人地带》里,我们将看到咨讯如此发达的现代社会中,传媒是如何把一场沉重的战争演绎成一出闹剧的。
 
 战争或许是人类基因里逻辑混乱的结果,离我那么远的事情,八杆子打不到一块的事情,我试图在这里对它感慨点什么的时候,立马陷入矛盾重重的悖论之中,犹如那无聊的大专辩论会。
在我懂事多年以后,我发觉自己是个无立场主义者,甲方滔滔不绝,我给与热烈掌声,可马上反应过来,靠,前一分钟我还是赞成乙方的呢!后来又一次,一个可爱的老外选手让我开怀一笑,他用不太熟练的汉语说:对的,你说的是对的,我其实也赞同你的说法,但是我们是对手,我必须反驳你。从此我不再为自己的善变感到汗颜,水瓶座,我所关注的世事,一切都是先天和后天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无人地带》是一部多好的电影我不敢说,因为了解得越多就发现,即使能拍出那么好的电影,但那个电影拍出来了就不是你的了!《可可西里》,或者其他任何一部电影,后窗看电影论坛上那些家伙可以用极其专业的眼光鸡蛋挑骨头一般的把他说的一文不值,还好我不懂那些,并执著的相信自己的眼光,才不至于在别人的口水中迷失。我的观点是,电影是一个表达的手段,或许有些煽情,夸张,比喻,暗示的因素在里面,但是本质上他们和你小时候用过的比喻句“就象怀里揣了个小兔子似的”是没有区别的。关键是你所表达的思想,那是最重要的,向日葵班的风间画画这么厉害,野源新之助一眼就发现了其中的致命伤:没有融入感情。
 
 听听顾长卫,贾章柯的谈话,就知道电影是导演如此自我风格和思想的产物。因此我怀疑自己是否有资格评论电影,看他们的电影,无非是象看一个人的日记罢了,别人的生活或感悟,就是我们的戏。或者电影也是纯粹的商品,象去年看过一部动机如此明确,剧情如此简单的《千机变2》,除了吐血,我没有其他的感觉,还评论它干什么呢?我可没有鄙视那些看恶俗商业片家伙,我妈妈还看呢!只是大家关注的重点不同而已。
 
 如果你拍过电影,你就会发现,你看过的最真实的电影,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他们是如此真实,毫不含糊的发生在别人身上,如果你想用文字描述给别人听,你必须精心设计语言,如果 你想用镜头描述,那么你试图重现其真实场景的过程,必然加入了主观因素。
 
 如果上帝有架摄影机,把我认识的所有人的生活的每一片段都录制下来,交给我剪辑,那么怕电影还用这么麻烦吗?可是这工作上帝不能胜任,而且我又会怀疑对人家生活的断章取义的解毒,能不能反映出他们的状态。
 
 我担心上帝也许会对我说:看吧,那家伙看了你的剪辑,居然不相信是自己发生过的事情,瞧你把人家的生活解读成什么了,你以为你是我吗?
2.
 导演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当然就是我们看到的电影。(吵架)
 这部片子第一个出彩的地方是,让交战双方的士兵在双方都无法占领的地带里发生直接对话。那个时候,战争不是炮火,而是真正的口水仗,仿佛两个长不大的孩子,甲说:是你先动手的,乙说:是你先骂我妈我才打你的,最后老师发话,双方互相道歉,化干戈为玉帛。可是枪炮早已不是儿时的树杈,老师也无法成为仲裁是非的上帝,民族的过节在历史的长河中洗不清是非恩怨,如同巴以双方,在无人知晓的谈判桌上,沙龙会这样说吗:犹太人,从耶稣诞生以来就在谋求自己的家园,可是走到哪被人追逐,要不是3000年前你朝我们开枪,我们会像今天一样吗?谁能担当战争的原罪,上帝才知道,因此双方就只有无休止的争吵下去。
 
 如果没有老师,小时候结束口水仗的最好方式是比谁的拳头硬,如果没有上帝,西基用枪对着尼诺问:谁引起战争的。这样,从影片的27:39到29:39,一场持续2分钟的口水仗终于结束。这是一出喜剧,好像我们都长不大,好像我们都是为了正义挥舞自己的拳头。
 
 《无人地带》大部分镜头都发生在战壕里,3个人,为了生存,在谁也无法占据优势的情况下,出现了两次穿着内裤跳舞的场景,第一次,尼诺被西基用枪站在战壕边上挥舞白色衬衣,结果招来一阵炮火,第二次,两人都站出战壕,向各自的阵地方向挥舞,盼望联合国的维和部队会前来解救他们。46:27的时候一个场景:尼诺和西基坐在一起,如同两个好朋友,

尼诺:为何我们要相识,看穿彼此的视线。
西基:谢谢你的这个想法(第二次跳舞的想法),但愿能行
……
西基:他们能明白吗?(朝战壕外望,转头)
尼诺:他怎么样?(转头)
西基:你想他怎么样
尼诺:认识他很久了吗?
西基:自战争爆发以后…战争开始的时候,你和那个老人怎么回事,(46分)
尼诺:我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西基:你是班加鲁达人?(听口音)
尼诺:你怎么知道,是的。
西基:我在班加鲁达有一位情人,桑贾
尼诺:我也认识一位桑贾的
西基:她有这个,(在胸前比划一个大圆弧)还有这个(头前比划)
尼诺:金发?高挑
西基:对(脸前比划)
尼诺:漂亮的斑点..桑贾莘奇克,我同学
西基:不是开玩笑吧?
尼诺:绝对

 这时,西基向躺在地雷上的塞拉兴奋的喊:**,他认识我桑贾,那一刻世界仿佛是和平的,尼诺和西基象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在絮叨家常。就是在这一刻,我看到他们的人生,透过这个镜头,战争波及到我的心里,这么近,那么远,桑贾远离故土,尼诺书生气还未退掉,连弹夹都不会上,西基说,我不怪她。

 怎么看,这部片子都像是一出讽刺的闹剧。不仅直接展现了战争对人类的讽刺意义,而且展现了这种讽刺意义是如何因为科技进步,媒体得以无孔不入的介入,因此以新闻方式满足广大群众的偷窥欲望的。
 
 我们无法经历战争,但是我们想了解战争的一切,正是在这种与生俱来的思想支配下,传媒代替我们设身处地的经历枪林弹雨,让我们安全的在电视机前,在新闻频道中,在随军记者的眼睛里,在无人地带之流的电影里,我们看到总统正义激情四射的演讲,看到联合国的高尚理想,看到炮火纷飞,看到平民士兵的心理活动。
 
 这不是戏剧吗?我们为之感动,愤怒,同情,怜悯,憎恨,不解,可是终不能改变他们的一切。
 尼诺和西基在战壕上跳舞之后,引来了联合国维和部队,可是联合国的部队有多么的无助,他们可以暂时让炮火停止,但是却无法化解双方心理的仇恨,最后西基朝尼诺开枪,同时也被联合国的士兵打死,而地雷上的塞拉则永远躺在了那颗地雷上,担架抬出来的是排雷专家,高层官员处理事情的方式如此简单却深刻,在普通的联合国士兵被人性,感情,之类的情绪困扰时候,是高级军官用最简单的方式解决了问题,而他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正如他所说:你知道的,我们不能改变任何事情。

 西基枪口指着尼诺,和联合国士兵对峙,媒体迅速跟进,西基怒道:你以为这是在拍电影吗?发问的对象不是媒体,而是这部电影的每一个观众。于是,和媒体中心的编导一样,那一刻,我什么感觉都没了,西基的话却在耳边回响:你以为这是在拍电影吗?你们赚大钱,赚我们可怜的钱吗?
 枪响,我甚至来不及思考。
 
 很多网站上对这部片子是这样开头的: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波斯尼亚人的会话语言其实是相同的。可是今天,塞尔维亚人称之为塞尔维亚语,波斯尼亚人称之为波斯尼亚语,而克罗地亚人又称之为克罗地亚语。只是当他们相互说话时,彼此都很清楚地明白对方的意思。

 3 ) 精彩台词回放,可以继续补充

精彩台词:
1.几个塞族士兵在夜伏时的玩笑话:"你知道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有什么不同么?----悲观主义者认为自己衰到最低点了;而乐观主义者认为自己还能继续更衰。"
2.夜伏时,一个光头的波族士兵摘掉帽子时候,旁边的战友立刻说:"你头发乱了!"
3.一个德国废物排雷兵在执行排雷任务,旁边的两个法国联合国队员看热闹,一个意味深长地说“他只能失败一次。”另一个补充说“不,是两次,他选择这个工种就是错误的。”
4.波族士兵试探性地报上了自己的名字,却遭到塞族士兵并不友好地拒绝,塞族士兵的回答是说:“我们还需要互相认识?不用了吧,下次咱们再打招呼将是在瞄准器里。”
5.压在地雷上的塞族士兵不能动弹,只要他一起身,就会引爆炸弹。他只好一直保持原有的姿势不能动。他想大号的愿望都一直没能实现,又不愿意拉裤子,只好一直忍着。当新闻记者的摄像机对准他时,他小声对旁边的战友说:“该死,现在全世界都在看着我。可我却想拉屎。”

 4 )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

战争总是少数人打着捍卫"国家""正义""民主""尊严"的幌子制造出来
和平总是多数人以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为此买单
少谈什么空泛如幻影般的"国家""正义""民主""尊严"
我不懂更不想懂,我不信更不想信,
我只知道每个人都是相同的人,只不过上帝让他们出生在不同的国家
自由自在的活着就是真正的道理
谁TMD爱动武,单挑才算英雄

 5 ) No Man's Land


中文翻译成《无主之地》,昨天看片的时候旁边还有一个译名《三不管地带》。

一条战壕里就剩下
一个活着的波斯尼亚人,两个活着的塞尔维亚人,一颗脉冲地雷,
两把枪、一包烟是配角。
三个人都中弹了。一个人身体下面还压着那颗地雷。
枪被夺来夺去,“枪在我手里。”

“嘿,你也认识她。”“她是我的同学啊。”
这世界真小,你的敌人也认识她。
爱过的女孩已经逃到国外,或者变成一张随身的照片。

没人知道到底是那方发动了战争,可自己的家和村庄都被毁了啊。
“说,是谁发动了战争?”
“冷静点,反正现在大家处境差不多。”地雷上的人说。
他说:“我可不想死在这儿。”
没人想死在这儿。

联合国维和部队来了又走了。
记者让他们不得不又来了。
他们兴致勃勃的要来解救这三个人,
爬出战壕,敌人又是敌人。
“维和”部队的年轻战士“不得不”开枪。

地雷无法拆除,只能说已经成功拆除了,
维和部队的长官拉着他秘书的手说:“请记者们到今晚22点到假日酒店参加记者招待会。”

军士曾经说:“我只是不想袖手旁观。”
长官却对军士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可你有什么别的办法么?”
与其说电影里表现了诸多讽刺,不如说统统都是无奈。
长官很无奈,他不想卷入这场战争的是非里去,只想等着,等到战争结束。
这不是他的事儿,也不是他的国家的战争,为什么要去送死。
军士也很无奈,想救人,也想做点什么,面对动不得的地雷,能怎么样呢?
看着拆雷专家在那人身边试图接近地雷,汗从头上一串串的滴下来,不能说他不认真,却无能为力。

摄像师问女记者:“我是不是应该再拍一下那个战壕?”
女记者说:“不用了,反正哪儿的战壕都一样。”

可电影的镜头长时间的俯拍战壕里直挺挺的躺在地雷上的那个人,天渐渐黑了。
耳边响起如同风声一样的哼唱,变成愈演愈强的歌声。
长官是英国人,军士是法国人,记者是美国人,拆弹专家是德国人。
这就是国际社会的权利、舆论、技术对一场战争的无力。
所谓的援助就是每人一天120克的食品供应。

No Man's Land是很朴实的电影,但在细节上相当细腻。
苍蝇的飞近与飞远,人的喘息声,维和部队士兵听的音乐。
日光从下午到日落。
波斯尼亚的军人,坐在战壕里看报纸,啧啧的读着卢旺达的种族屠杀。
塞尔维亚人穿着的牛仔裤和pop图案的白T恤。

这部波黑电影,得了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
相比Amelie人性的甜美,大概还是这无奈更震人吧。

我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就像Global News电视新闻的编导们在他们的电视墙前看着两名战士对射时一样,
露出一脸错愕:“太可怕了。”
我也一样,什么也做不了。

 6 ) 寓言

2001年的最佳外语片,八年之后才看未免晚了些,不过我又怀疑自己01年的时候未必能看懂。那时班上跟我关系最密切的姑娘是南斯拉夫人,家住贝尔格莱德,我们一起逃课,互相抄作业,不时交换CD(我把她变成了齐秦的粉丝),她妈妈来的时候还请我吃饭,送了我一个漂亮的笔筒,并且邀请我去南斯拉夫玩。那时候我只知道南斯拉夫这个地方有点乱七八糟,连传说中的贝尔格莱德红星队都只能作鸟兽散,其余的一概不通,英文又不大灵,南斯拉夫姑娘给我讲历史,我也只能瞪着无辜的大眼睛看她。
 
刚看完片子的时候,觉得战壕里这三个人之间的张力和动态表现的很绝,影片里的其他人却都十分单薄,甚至相当的泛政治化。以导演描摹这三个人情态的功力,完全可以把其他人也写得同样立体同样善恶莫辨,可是他没有。后来我明白了,他所讲的,只不过是一个寓言。这三个人并不仅仅是Ciki, Nino, Cera,他们的名字叫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南斯拉夫。而其他人的名字则分别是维和部队、各国首脑和新闻媒体。他们都只是简单的标志,其上的标签分别是热心无奈、老奸巨滑和不明真相,每个标志都必须足够简单片面,才能够衬托出三个主角之间的局面,如此立体、复杂而无解。(给twin:或许写小说也是这样,让每个人都饱满并不是必要的,甚至也许是有害的。)
 
影片开始不久,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从两个对立的阵营走出来,阴差阳错在三不管地带相遇,中间因为枪的归属,强弱互换了几轮,却都没有杀死对方。波斯尼亚说:“我不能杀了他,我们和他们不一样。”塞尔维亚则好心地给躺在地雷上不能移动的南斯拉夫(其实是另一名波斯尼亚士兵)递烟,因此失去主导地位。虽然不肯互通姓名——“因为下次我们见面的时候,是透过枪上的瞄准器”——他们却聊起了那个金发高个子的姑娘。在他们俩的身上,你觉得人类毕竟是有希望的,而且,热心的维和队员不是就快来了么?

然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你却眼睁睁地看着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从相对和平的状态,冲突一步一步地升级,直至终于不能和解。波斯尼亚咬着牙想:我一定要杀了他!我一定要杀了他!这个时候,他还能记起先前在战壕里,两个人为了究竟是谁挑起这场战争,都已经吵得面红耳赤吗?这个时候,又有谁分得清楚,这一切究竟是谁的错?
 
波斯尼亚和塞尔维亚终于同归于尽了,就在维和部队和新闻媒体的面前。留下的,只有虽然还活着,却躺在一颗无法排除的地雷上,稍一动弹就会粉身碎骨的南斯拉夫。维和部队的排雷专家到来的时候,南斯拉夫苦笑着说:整个世界都在看着我,可我想拉屎。到夜幕降临的时候,整个世界却都已经离去。不论真心假意,没有人能够解救它,只剩下南斯拉夫自己,依旧躺在那颗地雷上,等待着终究无解的命运。
 
我有种恶趣味,看评论总从评价最低的开始,因为骂人骂得好往往更有内容(豆瓣评论似乎不能按平价排序,这让我很不高兴)。不过这一次,我失望了。基本上,给负面评价的人们都是在置疑这个片子的可信度,为什么塞尔维亚腹部近距离枪伤还可以走动,为什么那颗地雷不能排除。imdb上有人说:我讨厌那些电影里面,情形明明很简单,每个观众都能看出解决的办法,我只花了两分钟就想到了,可是片子里却非把它演得好象很困难,甚至最终都不能解决……(I hate movies in which the solution is so obvious to any member of the audience, but the whole thing plods on as it is a difficult problem, and even remains unresolved at the end... It took me about two minutes to figure that out.)我想他若非很年轻,就和八年前的我一样是个纯洁理科生,热爱逻辑和理论,而不知道那颗地雷并不叫地雷,它叫人性。

这片子只是一个寓言,它说的不仅仅是南斯拉夫,不仅仅是战争,是我们逃不开的人类的死锁。

一个哥们曾经说:Sometimes, there's no way out. 他说的是爱情,而我却惊悚地发现,爱情竟然也与战争相通。其实,爱情和战争都一样,也只不过是人性的寓言罢。

 短评

2002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小格局中的大视野。本片和14年外语片提名《金橘》有许多互文之处,讲述三不管地带中两个偶遇后被迫和平共处的敌对士兵及第三人之间的故事。纪实般冷峻镜头,配乐缺失,只在首尾出现悲凉的女声清唱,结尾极具讽刺性。战争的荒诞,媒体的无良,政客的冷漠,中立的无用。(8.8/10)

8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1.电影不仅可以用来娱乐,也能拓展见识、学习知识。若不是《无主之地》,对历史兴趣度有限的我都不会晓得「波黑战争」的存在:波黑战争是发生在1992年4月~1995年12月,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简称“波黑”)三个主要民族围绕波黑前途和领土划分等问题而进行的战争。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爆发的规模最大的一次局部战争。2.波塞两士兵在战壕里为谁先发动战争而争论的段落和我预想的如出一辙,谁拿枪谁掌握了控制权,战争就由对方“发动”。3.面对屠杀你无法中立,中立永远帮不了战争中的任何一方,拒绝中立。4.-他们说炸弹专家只能犯一次错误。-是两次错误。-怎么说。-第一次是他选择这份工作的时候。5.老兵钱包里竟然掏出一张裸体肌肉男的照片,真是始料未及的“同性”元素?……

11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虽然是用正剧的形式讲的故事,却有些喜剧,黑色的,味道,极具讽刺性。一大堆人忙活了大半天,三个人还是都得死,留在战壕中静静等待黑夜等待死亡到来的战士是某种结束。2001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剧本奖。2002年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16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8,战争讽刺悲喜剧的佳作,几乎跟战争有关的所有人,包括联合国军还有新闻记者都受到影片创作者无情的奚落,结尾那个阿族士兵躺在地雷上等待死亡的画面绝对能震撼到看过电影的每一个人,战争到底带来了什么?我们一辈子都不会懂的

21分钟前
  • мая
  • 力荐

南斯拉夫内战期间的种族悲剧。影片并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批判上,更多的是突出一种无力感,在抢救地雷受害者时,英国女记者、法国军士、拆弹专家都曾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但他们的努力都显得很苍白。凯特琳·卡特利吉可谓女记者专业户,在另一种反映种族冲突的影片《暴雨将至》也有她的出演。

23分钟前
  • [己注销]
  • 力荐

“为什么?因为我有枪而你没有”“顺便说一句,是谁先发动战争的”“现在全世界都在看着我,我真想大便”“你会说法语吗?……你会说英语吗?”“悲观的人认为事情没有比这更糟糕的,而乐观的人认为这确实很糟糕”“据说一名拆弹专家一生只能犯一次错。“”不,两次,第一次是选择这个职业”

27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和《美好的一天》差不多故事,从细节小故事出发,讲述一个大的环境,也包含在让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与自欺欺人的谎言,结尾太震撼了,有什么比躺在地雷上等死更让人觉得可悲与凄凉的的呢。

29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war=we are right,最后一个镜头和片尾曲+1星。希望随落日西沉,上帝视角下满满的荒谬。

30分钟前
  • Белка
  • 力荐

这种大的战争背景下,囚于一方空间,靠寥寥几个人来撑起的剧情,想到了阿布哈兹下的《金橘》和二战下的《平安夜》。讽刺意味无需赘述,对南斯拉夫这片土壤的情愫从大使馆开始,到铁托,再到老库的一系列作品。于是又问自己一遍悖论:如果一开始在巴尔干半岛上就没有这个国家,是不是就没有那么多悲剧了

3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力荐

战争状态时,和平和中立只是打酱油而已。

35分钟前
  • 花儿果果
  • 推荐

联合国维和部队不仅草菅人命还欺骗百姓,军人忠心耿耿、为国效力到头来只不过是一枚棋子,太令人心寒。

40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人物太脸谱化,剧作也过分戏剧化,毕竟有一个太过明确的政治图解在前。比较有趣的是媒体介入之后的事态变化。法国中士真是可爱(为数不多的正面形象,是因为法国给钱么呵呵)。

4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抽离于现实之外的“舞台剧”风格,very well-done though.

4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真不错!一开始看两个人互相“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互斗,还在发笑,没想到真正讽刺得厉害的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和战地媒体啊。。。(德国人的准时梗,喷了)虽然故事格局很简单,但以小见大地把战争对各种人(普通人、政府、联合国等等)真正的意义都说得透彻

49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本片获2002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等二十余项褒奖

52分钟前
  • (๑⁼̴̀д⁼̴́๑)
  • 力荐

最可贵的还不是讽刺的深刻,而是导演一个都不放过的态度。

56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9 有点才华。故事不错,可惜几处伏笔略生硬,波族士兵的爆脾气也莫名其妙,人物小传有缺陷,许是导演是波族的缘故,觉得波族人有诉求是理所当然;拍成讽刺喜剧的设想也好,但导演掌控力不够。

60分钟前
  • 小A
  • 力荐

真实的战争片都一样,就是有真实残忍的结局。片子中时不时的幽默和最后三名士兵的死亡构成了一部另类的好片。在这部片子里我又看到了联合国维和部队的丑恶,和卢旺达饭店里同样的丑恶,政治是最为主要的,平民的生命毫无价值,这个无政府主义的世界,这个主权高于人权的世界,政治是必要作秀的谎言。无论何时想起都会觉得很操蛋,想想这次联合国驻黎巴嫩的观察站被炸的事情吧,又有什么丑恶的内幕在里面。

1小时前
  • Trailleo
  • 推荐

困在无主之地上的三个人,他们的名字叫波斯尼亚、塞尔维亚、南斯拉夫。而其他人的名字则分别是维和部队、各国首脑和新闻媒体。他们都只是简单的标志,其上的标签分别是热心无奈、老奸巨滑和不明真相,每个标志都必须足够简单片面,才能够衬托出三个主角之间的局面,如此立体、复杂而无解。

1小时前
  • Captain_C
  • 推荐

没想到一部战争片让我一直笑,结果最后还是悲剧收场,转折的好突然。波族一队士兵在雾中闯入两军前线之间的空地,赛军开炮,只有基掉入战壕躲过一劫。波族两个士兵查看情况,老兵把跳雷放在尸体下设置陷阱,基趁机开枪,打死老兵重伤新兵诺。基逼迫诺挥舞白衣求助,没想到赛军又开炮了。跳雷上的尸体拉居然还活着,三人之间从剑拔弩张逐渐可以和平相处,两人一起挥舞白衣求助。两军都不敢上前,只能联系维和部队。维和部队的领导不想介入军事,但是热心的特来到现场并答应带走基和诺,但是对拉无能为力,基想留下陪拉,并打伤诺逼迫他也留下。记者简监听了维和部队的电话,利用国际舆论向维和部队施压。所有人都来了,记者问题尖锐,基和诺拔枪相向同归于尽,领导用尸体欺骗记者已经拆弹成功,记者也不求甚解,热心的特也无能为力,只剩下拉继续等死。

1小时前
  • 赫安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