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希米亚生活

HD中字

主演:马蒂·佩龙帕,埃弗利娜·迪迪,安德烈·维尔姆斯,卡里·瓦纳宁,克里斯廷·马利洛,让-皮埃尔·利奥德,Laika,Carlos Salgado,Alexis Nitzer,Sylvie Van den Elsen,Gilles Charmant,Dominique Marcas,塞缪尔·富勒,Jean-Paul Wenzel,路易·马勒,安德烈·彭文,肯尼斯·考利,Sanna Fransman,Jacques Cheuiche,Gilles Sacuto,Konsta Väänänen,马克·巴贝,弗朗西斯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法语年份:199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2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3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4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5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6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3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4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5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6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7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8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9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波希米亚生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艺术之都的巴黎,几个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住在低档住宅区,他们分別是來自阿爾巴尼亞的油畫家、愛爾蘭的作曲家及一個法國劇作家,他们因缘聚合,虽然生活窘迫、境况艰难却一直坚持创作,渴望有朝一日被社会认同,虽然如此,他们依旧乐观生活,渴望爱情,他们互相帮助,顽强努力。机会终于向他们招手,而外省女孩咪咪的出现让他们三人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画家爱上了她,不久,画家因为非法入境而被驱逐,好事多磨,在好朋友们帮助下他又回到了巴黎当自由艺术家,他不仅事业有了转机也赢得了咪咪的爱情,好景不长,他们的杂志社倒闭了,三人回到了原地,更悲惨的命运等待着他们….聚焦2015马扁马扁之路子直言无讳第二季扭曲的规则哦!我的助手大人电影版女人的武器漂流2017海帆第三季圣诞之吻第一季绝灭(原声版)不够完整的我们夺魄冤魂七月半2:前世今生书香门第野生动物宝宝 第一季独龙之子高德荣目击者2006订阅女友洞箫横吹山水情无限生机我从不哭泣终极生还组大奥 第二季狠西游第2季顶斗的季节一家两制老去傻儿传奇三年金帝手工车厂 第一季失事地道战196549%的灵魂三国志:关公(下集)逝者难眠十二谭魂断无人机红槐花夜生活女王之霞姐传奇

 长篇影评

 1 ) 【鹿之山】三个文艺中年的《波希米亚生活》

《波希米亚生活》是由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执导,于1992年上映的电影。该片改编自法国作家亨利·穆杰(Henri Murger)1848年发表的同名小说。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镜头下的贫穷并不带有批判性,而是一种温柔的,从旁观者角度戏谑的诠释。1976年,19岁的导演在读完这部小说后,便萌生了把它拍成电影的想法,只是这一天,他等了15年。最初本想在赫尔辛基拍摄,但原书作者说波希米亚式的生活只能存在于巴黎,但是巴黎在过了一百多年后,早已不再是19世纪的面貌,很多历史遗址已被毁坏,不得已导演只能选择在巴黎周边对文化保留尚且完整的地区拍摄,并选择用黑白电影的形式来表现,以最大限度还原书中描述的感觉。除了作家的扮演者是本土法国人之外,画家和作曲家的扮演者都是芬兰人,现实中一句法语都不会说,拍摄时工作人员只好在画家的扮演者,阿基的御用演员Matti Pellonpää的对面提示标注法语发音的台词,以便他表演时可以逐字读出。导演在幕后花絮时说道,作为一个作者导演(auteur) ....

【鹿之山】三个文艺中年的《波希米亚生活》

 2 ) 《波希米亚人生》艺术的漂泊和生活的浪漫

波希米亚人生一般就是指艺术家漂泊和浪漫的生活,这部影片和有着普契尼歌剧的影子。描绘的是几个几个来巴黎寻梦的艺术家贫困的生活,导演以他擅长的黑色手法表现他们的苦恼和奋斗,对比强烈的影像让画面充满着疏离和沉重的氛围,同时让观众感受到压抑和现实的苦痛。对白里不时嘲讽一下现实,戏谑是导演的一贯风格,比如当铺老板问画家为什么要当戒指,他的假话令人捧腹,他说家里有一大堆的孩子,那是一时冲动的后果。酒吧一场戏里,导演以画家身边的空椅子表现他的孤独以及他对爱情的等待,隐喻让导演的表现手法更加简捷,直入主题。
导演喜欢以摇滚乐点缀人物心理,在影片里起着注解心绪的重要作用,是片中人物人心的苦闷以及情绪外化和补充。这样的场景里,导演往往以阴影投射使歌手的演唱显得异常焦虑,和剧情产生激烈的戏剧效果,有着画龙点睛的功效。
虽然他们贫困却依旧有着梦想,生活拮据的剧作家为了应聘而将旧鞋染成黑色的细节点出了巴黎是一个注重衣衫的假面社会,而糖厂老板和画家讨价还价画肖像画的场面让我们看到了艺术的市场价值,同时,为了画画糖厂老板脱下了外套这为剧作家借衣应聘创造了条件,喜剧最难把握的就是“包袱”,这些戏剧性的连环布置并可以自圆其说说明了导演驾驭和推动剧情的能力,但使場面調度显得夸张幽默而不失真实性,让观众在会心微笑后回味无穷,画家刚刚得到卖了画请他的女友吃饭付帐时钱却发现钱已经被偷盗走,警察来后发现他是非法移民被遣送回老家,牵挂着爱情的他不死心,他再次偷渡回来因祸得福,爱情和事业都有了转机。这样的安排显然是导演为了让爱情的戏份好事多磨让电影增加悬念。作为描绘艺术家的电影,导演还是以自然景物抒发着艺术家对自然和爱情的欣喜,闲适的生活在现实里总是短暂的,一场变故让他们回到了原地,导演以他们卖书、抛售画作、卖车来表示他们的绝望境遇,而爱情的花朵也因为咪咪的死去而凋零,导演一如既往描绘着人世的离合悲欢,具有很强的社会批评性。
三位扮演艺术家的演员非常到位和有趣,整天一筹莫展神经道道的模样为影片增色不少。因此获得欧洲电影奖最佳男主角、男配角的提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email protected]
邮箱: [email protected]

 3 ) 你们要去哪儿?

《波西米亚生活》法国剧情类电影大多数节奏相对缓慢,前一个小时的内容十分简单,几乎是从后面半小时开始才渐渐深刻。作家画家音乐家的波西米亚生活是由理想爱情和贫穷组成的,Aki的风格配上黑白色调几乎是完美。片尾突然出现的日文配乐倒是给电影突然提升了

“你们要去哪儿?”

“我们去买雪茄”

“一直到巴西,但我们明天早上还回来”

 4 ) 當巴黎變得極簡

當一個北歐導演在巴黎拍一部電影,除了語言和波西尼亞的浪漫,剩下的一點也不巴黎。黑白畫面,定格鏡頭,藝術家貧窮生活的沉默無言。

阿爾巴尼亞畫家在餐館請劇作家吃雙頭鱒魚,兩人大談特談。劇作家邀請他到自己已經被趕出來的住處去繼續話題,現任租客是一個作曲家,三人一起喝酒聊天。巴黎落魄藝術家們的友誼得以建立,因爲善良,因爲同樣的窘迫,但不失浪漫。他們討論著,不能讓女人忍受貧窮,商量著帶她們去舊貨市場買衣服,帶她們去鄉下郊游野餐,汎舟湖上。

畫家說我想談戀愛了,於是他遇見了mimi, 要跟她走到北的盡頭,結果“不小心”走囘了自己傢。我可以吻你的手嗎,但是直接吻了嘴巴。墓地裏的玫瑰花被拿回來獻給愛人,詩歌當作燃料給愛人取暖,這簡陋的溫暖,不知道會否讓你感受到一些。畫作全部變賣,為了讓愛人能活六個月。

mimi說,我愛你,但我無法忍受貧窮的生活。春天之後的又一個春天,野雛菊盛開著,mimi死了。

作曲家搭訕旁邊的女人,你的眼睛像月亮一樣美麗。創作了《藍色對於藝術的影響》,用鋼琴彈出了電音的效果,在聖誕節用不多的錢賭來豪華晚餐,說著,如果有勇氣餓死,也可以吃飽撐死。

劇作家的生活費全部拿來買巴爾扎克的書,女友離開他去嫁給鄉下富豪,因爲至少可以慈祥平庸地過體面的生活。

我一直好奇的是,畫家的墻壁是什麽顔色的,自畫像又是什麽顔色的。巴黎的香榭麗捨又是否暗香浮動。

 5 ) 于生活中苟且,于人性中赤诚。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理想可以无限丰满,只要假装没看见现实骨感。所以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可以一边体面地遵循着约束和限制,一边游刃其中自由地实现理想。于是,生而为人,往往面对着选择题。而有一些人,放浪形骸、僭越规则,于衣食住行之中苟且;却又坚守热爱、捍卫本心,于人性底色之中赤诚。

正如影片里浪迹在艺术之都巴黎的三个潦倒艺术家:来自阿尔巴尼亚油画家洛特勒夫和他的法国作家、爱尔兰作曲家朋友。他们同是生活的不成功者,钱包羞涩的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脱逃拖欠的房租、与陌生人分食杯羹、捡拾空瓶换口酒喝、在二手市场换身行头。但他们却也同在困境中坚持创作,渴望自己的艺术才华有朝一日被社会认可。

尽管他们处境各自艰难,可影片并没有用一星半点悲伤来展现,浓墨重彩他们在与贫穷交手时的滑头,让人在他们的泼皮中还看到其挽尊的狡黠。大概是同频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聚合、扶持。为了争取契合才华的赚钱机会,他们也不得不“体面”地去见投资人,他们借口画肖像,“借走”求画人的西装,用颜料涂黑两只不一样的鞋子……笑料翻倍。

然而这些生活中的浪子,却是爱情中的绅士。洛特勒夫收留了投奔无门的女孩咪咪,代价是在墓园委身一夜,早上还不忘捎一束鲜花。与咪咪相恋后,他让她辞掉辛苦的工作,虽然低估了人对物质的要求,但男友力爆棚。入秋,因为没有燃料,他点燃自己的诗稿只为让咪咪暖和一点。和一个梦想家在一起,自己却比他的梦想更重要,真的感人。

可是感动无法当饭吃,因为窘困,咪咪一度离开洛特勒夫。再回来时,她身染急症。为了挽留咪咪半年的生命,画家洛特勒夫卖掉了所有画作,放下画家坚持去工厂工作。为了支持朋友,作家卖掉了所有藏书,作曲家卖掉了唯一家当汽车。他们是被驱逐的偷渡者、不被艺术界接纳的失败者、衣食堪忧的落魄者,却在人性来处如此柔情、温暖、高级。

影片曾获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论坛及新电影),老片子、黑白色、冷基调,蛮容易被错过。

 6 ) 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波希米亚生活》观后座谈会纪要

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波希米亚生活》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6年6月10日(星期五)下午15:26—16:10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波希米亚生活》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汪琲琳、马以乐、金爱武、张五妹、方飞凯、金威、杜素梅、陆建琴、王犀灵、李泽、彭明明、孙凤凤、王东方、何吉、朱建伟(观影者:姜天鸿、姬伯庆、翁锡良、王月芳、范大茵、朱法清、赵丽娟、陆晓俐、冯军、刘桂良、何琼、王兰、田瑛、周洪泽、章毓苏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孙凤凤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图片7>

阿基•考里斯马基是芬兰当代最著名的导演,他的良苦用心,最终获得了回报
范达明:“北欧电影月”今天选择放映的是芬兰当代最著名的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成名作《波希米亚生活》,这是他1992年导演的,时年35岁;导演有意拍成一部黑白影片,也是为有效适应影片表现底层贫穷艺术家那种艰难而又独特的生存状况而考虑的。阿基•考里斯马基90年代初以来一发不可收,更是几乎成为了国际电影节的夺奖专业户。现在我手头收藏他的影片还不多,到一定时候,是可以做他的电影月的。本片因是取材于19世纪中叶出版的法国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它是原为诗人的作家亨利•缪尔热依据自己在巴黎拉丁区多半有过的亲历往事创作的,写出了一群漂泊艺术家波希米亚式的生活图画。从影片来看,导演把故事背景挪移到了20世纪中叶。影片由此选定在巴黎取景,同时采用了法语对话。导演的良苦用心,最终获得了回报。当然原著小说曾经很有口碑,自然给影片带来了底气,说是借了它的光也可以。

影片从细小的方面着手,黑白的画面,声音效果却很好,台词简单,表述感情很深
汪琲琳:波希米亚的生活,就类似吉卜赛人的生活。这些艺术家为事业,为爱情,竭尽自己的努力,看了很感动。影片从细小的方面着手,写人性,写人的感情,写人与人之间的真诚;虽是黑白的画面,声音的效果却很好。台词简单,但表述的感情很深。

<图片8>
<图片9>

这几个人生活态度很乐观;人生有经历,就有故事,患难之中见真情
马以乐:影片写了三个艺术家在巴黎的生活。画家喜欢上了一个叫咪咪的女人。咪咪后来死了。但是这几个人都很重感情。尽管他们赚钱不容易,但生活态度很乐观。
王犀灵:人生有经历,就有故事。咪咪很可能是患淋巴结核病死亡的。患难之中见真情。

影片突出写了画家与他女友咪咪的故事,表达出他内心的挚爱与真情
金爱武:对于影片里三个男主人公的贫穷生活,现在的年轻人肯定无法想象。在生活、工作、爱情等各方面,反映出他们三人互相依靠互相帮助的合作与友谊。其中突出写了画家与他女友咪咪的故事:画家在开始认识咪咪时就很照顾她,把自己的房间让出来给她;最后女友患病,画家他们又把她送入医院,画家还一直陪伴在她的身旁,表达出他内心的挚爱与真情。

<图片10>

导演有意识给了墓穴一个近景,让我们看清墓碑上刻凿的人名,表达对原著者的敬意
范达明:画家为咪咪让出了住房,自己则是在一座墓园过夜的。影片还描写画家第二天离开那里时顺手在那个墓穴拣起了一束鲜花,准备送给咪咪。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片段中,导演还有意识地给了该墓穴一个近景,让我们看清墓碑上刻凿的人名:HENRY MURGER!这正是影片原著小说作者的名字,中译为亨利•缪尔热——显然,导演阿基在这里做了一个小小的手脚,借以表达他取材于这位法国作家的小说来拍片而对原著者的敬意。不过,法文的“亨利”应该拼为HENRI;拼做HENRY,或是具体操作施工的石匠师傅的一个小小失误吧!

<图片11>

三个艺术家之间表现出来的关爱与帮助的精神很可贵
张五妹:一部影片的定位很重要。这部影片描绘了过去年代巴黎底层艺术家的生活,他们生活得很苦。但是三个艺术家之间表现出来的关爱与帮助的精神很可贵。
方飞凯:三个艺术家为了画家女友咪咪的治病,全力以赴,竭尽自己可能做到的,譬如画家继续卖他的画给那个收藏家,作曲家变卖自己的小车,作家则变卖自己心爱的书籍,这很令人感动。

<图片12>
[img=13:C]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波希米亚生活》观后座谈会:金威发言
[/img]

我欣赏的倒是那个砂糖厂老板,如果能像他那样生活,我觉得更好些
金威:我的看法跟刚才大家说的可能不一样。我觉得像影片这样的故事,过去已经看得够多了。我欣赏的倒是那个砂糖厂老板,他一边辛苦地工作,一边为自己的目标做奋斗,譬如收购画家的作品等。如果能像他那样生活,我觉得更好些。当然,在这些艺术家之间,或者在他们与其他人的交际与交往中,他们能很真挚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比较直接,这很难得。那个老板是利奥扮演的。

砂糖厂老板是个孝子也很敬业;他成为收藏家,在关键时候买下画家大批作品
范达明:是的,你看出来了。那个演员叫让-皮埃尔•利奥,曾经是特吕弗长期选用的男主角安托万的扮演者。砂糖厂老板佛兰修罗可以说是个孝子,他先是向画家洛特勒夫订购他母亲的肖像画,是以他自己为模特,即按照他这个儿子的模样来画出他母亲的肖像。对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他曾经写过砂糖方面的专著,也很敬业。他后来更是成为了油画方面的收藏家,关键时候买下了画家的大批作品,客观上促成了画家对咪咪住院治疗所需提供的资助。

<图片14>
<图片15>

咪咪最终还是回到了画家这里,回到这里才像回到家里,有一种温暖感
杜素梅:女友咪咪先是离开了画家,最终还是回到了画家这里,因为回到这里才像回到家里,有一种温暖感。影片看到这里,真是非常动人。这些艺术家不仅在情感上,内在的表现也很好。他们是理想主义的。在表现他们的友谊与爱情的关系上,也有真实感。说起这个影吧,范老师在这影吧活动坚持这么久,我也是非常有感慨。我前一阵子没有来,今天来了,也像是回到家里一样,见到许多老朋友。范老师每次就在这里等着大家的到来——这也是非常感人的。
陆建琴:看这部影片,我也感觉挺好。我是第一次来到这里影吧,感觉这里也很美好。

<图片16>

影片应该就是表现那个著名歌剧《艺术家的生涯》的题材,它也叫《波希米亚人》
王犀灵:这部影片应该就是表现那个著名歌剧《艺术家的生涯》的题材吧,它也叫《波希米亚人》。我听过那个歌剧,是普契尼作曲的,最感动人的是咪咪快要死时的音乐,真是震撼人心。如今这部电影跟歌剧比,感觉在情感表现方面被大大淡化了。整个影片也告诉我们,没有经济基础,生活无着落,艺术家的创作才能就无法充分表现出来。在现实中,往往艺术与经济不能两全。

影片导演在这点上确实是借了光,这在艺术上是一种借古开今或古为今用
范达明:亨利•缪尔热的小说《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先是被改编成为歌剧,普契尼谱曲,应该是百多年前了。从现在的影片内容看,与歌剧已有很大的不同,应该是成为了这个著名故事的现代版。当然,影片导演阿基在这点上确实是借了光,这在艺术上是一种借古开今或古为今用。

影片室外环境的画面很美,音乐也好听。三个艺术家与咪咪,相互之间都很真诚
孙凤凤:影片室外环境的画面很美,音乐也好听。咪咪在三个艺术家的环境中深感温暖,一度为改变自己的生活状况而去跟随了富人,最终她还是回到了穷画家的身边。三个艺术家相互帮助,对于咪咪也尽力帮助,相互之间都很真诚。

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波希米亚生活》观后座谈会:孙凤凤记录

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波希米亚生活》观后座谈会:李泽发言


收藏家可以一时占有艺术作品,如果不真正懂得艺术,这样的收藏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李泽:我不同意刚才金威的发言。做收藏家,可以一时占有艺术作品,但终究作品的创作者不是你,如果仅仅是收藏艺术品而不真正懂得艺术,这样的收藏就没有多大的意义。艺术家有生命的爆发力,才能创作出艺术作品,一般人是做不到的。

影片描绘的时代,大约是50年代初,与《罗马11点钟》的时代背景差不多
范达明:收藏家与艺术家,各有其不同的社会职责与功能,无法互相替代。这部影片拍摄于1992年,但描绘的时代应该更早,大约与我们上次看的《罗马11点钟》的时代背景差不多,在“二战”之后的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吧。
彭明明:应该是50年代初的故事。从他们抽烟烟卷的样式可以断定。影片描写了三个艺术家的工作、爱情等。他们能够最终坚持下来,很不容易。

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波希米亚生活》观后座谈会:彭明明发言

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波希米亚生活》观后座谈会:王东方发言


作为波希米亚生活,他们挣钱的目的与人们不同。三个人物都有独特之处
王东方:影片拍成黑白片,用于表现底层社会的生活,很恰当。作为波希米亚生活,一是他们挣钱的目的与人们不同,譬如画家拿到钱并不是为了日常生活,而是去购买绘画用的颜料,挣钱主要是为了自己所热爱的艺术。二是他们对于感情的事情很看重,譬如为了能给女友咪咪治病,大家出钱出力。三是他们生活很苦,但为什么不去再做选择,而是一定要留在巴黎呢?这就把他们作为艺术家的追求表现出来了。四是人物个性很鲜明,譬如那个作曲家就显得很洒脱,他善于说话交际,譬如画家看中一个女人,他就去替画家去同那女人搭讪,但是他内心其实很悲苦。三个人物都有独特之处。

影片的基本主题离不开谋生;艺术一旦商品化了,就是对于艺术的亵渎
朱建伟:影片的基本主题,离不开谋生。在资本主义社会,各行各业都是谋生,一切也都商品化了。但是,艺术一旦商品化了,就是对于艺术的亵渎。

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波希米亚生活》观后座谈会:朱建伟发言

[img=22:C]阿基•考里斯马基作品《波希米亚生活》观后座谈会:何吉发言
[/img]

艺术家到巴黎,是为了去深造、去提高,去得到认可,去追求艺术的创新
孙凤凤:艺术家到巴黎,是为了去深造、去提高,也是去得到艺术水平的认可,更是去追求艺术的创新。

有志从艺的艺术家都会漂泊到巴黎;人的成功,客观的机遇也很重要
范达明:全世界真正有志从艺的艺术家,在一定条件下都会漂泊到巴黎,就像现在在中国,不少年轻人了为了出人头地到北京“北漂”一样。人的成功,除了自己的主观努力之外,客观的机遇也很重要。巴黎就是有可能提供这样的机遇的地方。片中的画家,是偷渡来到巴黎的,即使他被驱逐出境了,一旦有可乘之机,他又再次偷渡返回巴黎。其实,所谓艺术家在巴黎会有机遇,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品在巴黎有较红火的市场,你的作品在那里多少是能够卖钱的,哪怕是在街头摆地摊为过路人画像。在西方,艺术家最终的成名与成才,很大程度与你的艺术品寻找到好的买主——所谓看好你的画廊老板或著名收藏家是相关的。艺术与市场两者有区别,但常常两者又是相互联系而密不可分的。

2016年6月12-13日整理,16日补充

整理者注:本纪要为杭州恒庐艺术影吧开创以来座谈成文的第123篇纪要。


附录:关于亨利•缪尔热的原著小说,以及普契尼作曲的四幕歌剧《艺术家的生涯》

下面,依据综合网络资料,我介绍一下本片所取材于法国作家亨利•缪尔热(1822—1861)的原著小说,以及普契尼作曲的四幕歌剧《艺术家的生涯》的情况。
亨利•缪尔热的原著小说叫《波希米亚人的生活情景》,发表于1851年,被认为是了解19世纪巴黎波希米亚艺术家生活状况的重要作品。最初它以独立单篇的形式连载于文学杂志《海盗》,却意外地很受读者欢迎,于是作者将它们加以修饰、整合,结集出版。与一般意义上的小说有所不同的是,其大部分故事场景都各自独立,又带有自传性特点,作家通过不同的小故事,全方位展示了一群在巴黎边缘社会挣扎的穷苦艺术家酸甜苦辣的悲喜人生。后来,该书曾多次被人改编为歌剧、电影等。
四幕歌剧《艺术家的生涯》又叫《波希米亚人》,由贾科萨与伊利卡合作编剧,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契尼(1858—1924)谱曲,此剧叙述住在巴黎拉丁区而梦想成为艺术家的青年诗人鲁道夫跟一位绣花女工咪咪之间发生的有欢笑、有眼泪的生活与爱情。普契尼在改编谱曲中,也植入自己贫穷青春时期的回忆,使之成为富有真实感的、青春诗篇般的歌剧。1896年2月 1日,该剧在意大利都林的皇家剧院首次公演。首演并未成功,但两个月后在巴勒莫再度演出时,却获得狂热的欢迎,由此确立了普契尼的世界性地位。
在这部歌剧作品中,普契尼的着眼点不在于泛泛描绘巴黎拉丁区落魄艺术家们放荡不羁的生活,而是描述了绣花女工咪咪与诗人鲁道夫之间的纯真爱情悲剧。剧中并不是戏剧性地展开大段咏叹调、重唱与合唱,而是在贯穿发展的织体中加进篇幅不大的独白、灵活的歌唱性朗诵调和尽情吟唱的段落。普契尼通过采用主导动机来巩固各场之间的联系,并初次在剧中运用了印象派的色彩和声。这是歌剧能很受听众欢迎并一直以来成为经久不衰经典的主要原因。歌剧《艺术家的生涯》的故事发生于1830年的巴黎。演奏时间分别为:30分(第一幕)、18分(第二幕):25分(第三幕):25分(第四幕)。剧中人物有:诗人鲁道夫(男高音)、音乐家萧纳尔(男中音)、画家马切洛(男中音)、哲学家科利纳(男低音)、房东贝诺阿(男低音)、女工咪咪(女高音)、玩具小贩帕尔皮尼奥(男高音)、议员阿钦多罗(男低音)、少女穆塞塔(女高音),以及军曹、警卫、女工、学生、儿童、仆从、群众等配角角色。

2016年6月16日整理

 短评

有趣的是用了黑白來說一個本來富有色彩、浪漫的藝術家故事。

7分钟前
  • kanana
  • 还行

1.这一次不再是峰回路转的甜蜜结局,而是无法消解的黯然神伤;2.三个窘困潦倒的“艺术家”,友谊长存。

12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三个穷困潦倒艺术家的生活碎片。有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苦中作乐的幽默段子,也有很多打动人心的伤感情绪。既理想也现实,既荒诞又严肃,既喜剧亦忧伤。爱艺术的艺术家不易,爱艺术家的女人更难。结尾竟然以一首悠扬而忧伤的日语歌结束,毫无违和感

13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如果说蠢可以和萌组接,那么用两个字形容阿基再合适不过了:冷萌。阿基片子都是在严肃中幽默,在冷淡中温暖。无论是喜是悲,人死了,天塌了,永远都是不露声色面对。目前这部是最喜欢也最好的阿基作品。极简主义最重要不是展现的,被剪辑省略掉的才是最值得玩味的。ps:拿诗集为女人取暖一段终生难忘

15分钟前
  • 夜郁
  • 力荐

生活是幻觉。波希米亚的生活是波希米亚的幻觉。他们一无所有,总是在失意与窘困中打转,生活里离不开的是红酒,即便酒杯太过袖珍。有些理想化,很多的伤感,无需多言的友谊,浪荡颠簸的境遇。考里斯马基的幽默是种略带荒诞感的戏剧化现实,那些凝视里总能看到深情。

19分钟前
  • 畸小山
  • 力荐

确实有些失衡 也失了些巧劲儿 致敬布列松雷诺阿路易马勒一溜子法国大师的桥段感觉也没啥子必要 唯有“去朋友家睡”(结果去公墓睡了一晚)一处冷笑话支撑着一种循环往复的、有意模糊线性流动的时间结构——只有死才能跳出这个结构——阿基少有的悲剧收尾 但隐约中仍有力量(“我是个独身主义者,但我喜欢和你在一起”);字幕是真的烂 肉耳听出一大堆错……

21分钟前
  • 番茄杀手
  • 还行

大约是到了巴黎,阿基都变得深情了起来。至少有两个地方,直接现学了布列松。“我屈从世界规则公理,却不改桀骜轻狂。该又如何?怎么了?且去当铺赎回行囊。”

23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这打光黑白摄影的质感有些迷醉,到巴黎拍摄的阿基还致敬了法国电影大师前辈。人穷不能志短,更要讲究情义骨气,体面可以装出来,但生活方式和热爱的心则不能,被现实击溃真正留下来的寥寥无几。艺术家需要利奥德那样的资本家,而文艺的本质就是汲取后再次创造自娱自乐,并不是捞钱蒙骗想要登峰造极。捡了采了两次花你都没有看到,只好默默独自离开,还好解开绳索的狗有了另一只追随,不再那么孤独。资料馆四年后重看,数字版比胶片版更为清晰,但国内代理片商的内嵌字幕差点意思。

28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资料馆20160728。阿基拍的是电影布鲁斯,开心地说着不开心的事,贫穷不等于无法浪漫,爱情不基于对他人的改变,而是自己的选择。真是体面的无产阶级啊

29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7/10。地铁上主角被偷窃的情节向[扒手]致敬。阿基的男主角都是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画家为了把租来的住户借给咪咪自己则睡墓地,热爱艺术的画家为了她的生计贱卖掉作品、烧毁一直梦想出版的诗集,朋友也把车子卖了让负心的咪咪治病,他们办杂志、共同出游,落魄挨饿时幽默地聊起鳟鱼,堪称精神贵族。

3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考里斯马基喜欢拍贫穷,但不是批判性的、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而是一种个人选择或者是轻度的温柔的讽刺。

33分钟前
  • 支离疏
  • 推荐

2021-11-14重看;以极简的镜头语言表现浓烈感情,以素净清冷的黑白光影营造相守的温暖,阿基永远那么冷面热心,饱含着幽默诙谐的生活真相背后,依旧是惨烈冷酷的灰暗现实——“贫穷使我无法呼吸”,即使用相濡以沫的爱也无法拯救深入骨髓的穷困,波德莱尔或巴尔扎克无法充饥,音乐或诗歌无法取暖。让-皮埃尔·利奥德出镜,救艺术家们于水火,很萌。第一束花待重复已干枯,最后一束掉在失措的脚下,春天已然来临,而他们无法再去看看春光明媚的样子。

3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太穷了,太真诚了。相较于卡拉马利联盟的混不吝无厘头,这部就是皱巴巴、委委屈屈的自嘲了。可以说真的是更穷了。然而不变的还是省钱小贴士和音乐。古典主基调下却有朋克,有实验噪音,片尾曲还是日本民谣。但即使99%被贫困痛苦包围,也保住了1%的浪漫。波西米亚这个词总是带有自豪情感的不是吗。

36分钟前
  • xxxOASIS
  • 推荐

阿基电影里的人都是贫穷但纯粹,贫穷也浪漫的,因为贫穷相遇的作家,作曲家,画家,而对于贫困,阿基的镜头从来没有埋怨,他只是让他的人物静静地承受,温柔的叙说,这是我喜欢阿基的原因之一

37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笑死,现在很多文艺创业者也这么傻乎乎的一根筋吧,所以起起伏伏是正常的,重点是面对什么大风大浪脸上都波澜不惊。满脑子都是怪念头的阿基,居然就莫名其妙攒出了个电影~细节太多了,双头鱼印象深刻,拍得漂亮,有豆友指出cc版的英字说的是“人头是最有用的,鱼头却是最难吃的部分”最难吃的却在一条鱼上翻了倍,真是倒霉到家。现在看来对咪咪的刻画有一些性别问题,会让人不是很舒服,不过谁让这是阿基拍的呢,依然好笑。他们还薅着一棵壮韭菜猛割~~太能编了。

38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你像意大利的名演员。/帮我摘一朵花。】无数文艺青/中年自怜自叹自恋自嘲的对白,无数冷笑话与抠门小妙招,让我哭笑不得的巴黎低下层艺术工作者。恋爱来得简洁明媚,经历波折又破镜重圆,最后止于苦涩困顿。最喜那种只属于贫贱艺术家的小浪漫如烧诗稿为爱人取暖。PS:偷窃钱包一段真是布列松附体。

43分钟前
  • 阿喆_Aloysha
  • 力荐

算是考里斯马基成熟期的作品,法语片,依然是讲穷人(穷艺术家)之间的共同体,困境更多地是来生活方式和性格……而不是社会结构。细节动人。让-皮埃尔·利奥德客串。

4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好像很少在阿基的电影里看到春光明媚的样子,有也好像都是在法国拍的(勒阿弗尔和这部设定在巴黎的)。但是春光明媚又怎么样呢,故事还是一样的冷,社会边缘的人吃不饱、穿不暖,连本应该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感情,都被逼到墙角,直到一切都消失不见了。阿基的电影非常苦,并且让你找不到解决方式,是一种灰暗,一种憋着无处宣泄的苦闷... 😢

5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资料馆2016.6.17.7pm 画家、作家与音乐家的相遇,潦倒的自在、美丽的悲伤,在非常节制的呈现中让人心下叹息。

54分钟前
  • xīn
  • 推荐

@小西天。焚诗取暖,诗却点不着。阿基的寒冷、浪漫和幽默都在其中了。写剧、作曲或画画,艺术的条条道路通往赤贫,巴黎的魅力,就是如此生活,依然像流动的盛宴。然而,阿基底色总是冷峻的。天真和随性、守望相助的友谊和相濡以沫的爱,也无法纾解生活的惨淡,救他们于穷人必遭的苦厄。阿基的第一部法语片,点缀着大大小小对法国文化的致敬:以马塞尔或波德莱尔为名、客串出演的中年安托万、布列松的扒手镜头、让雷诺阿的郊游场景。甚至选择黑白的最大理由,或许都是为了装扮得更像一部三四十年代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55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