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

HD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汤姆·哈迪,安妮·海瑟薇,约瑟夫·高登-莱维特,玛丽昂·歌迪亚,加里·奥德曼,迈克尔·凯恩,摩根·弗里曼,朱诺·坦普尔,乔什·平茨,丹尼尔·逊亚塔,内斯特·卡博内尔,伯恩·戈曼,连姆·尼森,乔伊·金,艾丹·吉伦,基里安·墨菲,乔什·斯图沃特,马修·莫迪恩,本·门德尔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阿拉伯语年份:2012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 剧照 NO.1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 剧照 NO.2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 剧照 NO.3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 剧照 NO.4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 剧照 NO.5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 剧照 NO.6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 剧照 NO.13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 剧照 NO.14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 剧照 NO.15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 剧照 NO.16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 剧照 NO.17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 剧照 NO.18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 剧照 NO.19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国语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混蛋,你们考虑过这一部Bane的感受吗!!!

除去原著漫画、和之前几部Bane的背景

这一部Bane开始也是一个中东波斯范儿的小帅哥

不知道什么缘故吧,在监狱做了女神Tate小跟班小保镖。从此,花光了这辈子所有的运气,能摆满一茶几

为了帮女神逃出监狱自己被一群西非的老流氓揉虐成木乃伊

盼星星盼月亮穷人盼来GCD,女神老爹来救他时被纱布包扎,在外面露着的就TM剩一双眼睛了。。。。。

救出来后不受女神他爹待见。西非老流氓们手真黑,取了纱布但今后要戴上个类似S&M塞口球的口罩要不然好像不能喘气儿(那配角就只配露半张脸啊~!)。也算是报答对自己闺女的救命之恩女神他爹教几门手艺就立马打发走了

随后和女神在外面风风雨雨的几年,暗地帮助女神从一个爹不亲娘不在圆寸小土逼逆袭成金融界上层白富美;自己从波斯小帅哥变成一个带着塞口球的光头土肥圆

各种努力把自己对手高富帅蝙蝠侠整破产,结果自己女神和连电费都交不起的穷逼蝙蝠侠滚了一夜床单

自己赤手空拳把一身橙装的蝙蝠侠打成狗,吃板刀面还是馄饨你自己选吧,又把蝙蝠侠关到了自己当初的监狱。然后释放监狱犯人组建一群喊着“Tate万寿无疆,Bane身体健康”吃大户、斗地主、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民武装。眼瞅着能和女神没羞没臊的好日子就要来了,谁知道加着主角光环的蝙蝠侠先来了,被拔了塞口球,虐成了狗

最后蝙蝠侠的拳头离自己塞口球0.01公分时候女神出现一刀相救,但还是当了女神的炮灰,被白富美猫女一炮给轰了。。。。

最TM可气的是女神当着曾经一起滚过床单的高富帅敌人的面,说自己这辈子最大错误是爱上了女神。。。。。永别前连TM好人卡都没发一张,给TM糊弄一张朋友卡。。。。。我擦

  今天电影院里的姑娘们感叹Mr.Wayne的豪宅和兰博基尼时,她们想过在下水道里默默为女神实现愿望的Bane了吗?你们考虑过Bane的感受了吗?

哎、、、、不说了。。。。。
这撩乱的城市
容不下我的痴
是什么让你这样迷恋这样的放肆~~~~

 2 ) 2012年最期待的电影,一个伟大系列的终结

    无论诺兰拍成什么模样,这都是2012年最值得期待的电影;况且诺兰此前从未失手。

    只是我忧虑的是,The Dark Knight会给这部作品带来巨大的压力,毕竟The Dark Knight是英雄题材漫画电影的巅峰之作,思想性、情节、人物塑造、配乐,几乎都达到了最佳的效果;换句话说,The Dark Knight创造的“悲情英雄”,几乎把之前的英雄漫画电影“大团圆”结局都颠覆了。

    在这一部片子中,“悲情英雄”如何再回归公众视野,如何洗刷本不属于自己的“罪名”,如何和这座城市融为一体?对诺兰来说,Batman是一个系列电影,虽然舒马赫接替波顿的那两部拍得很不好,但是毕竟Batman还是要保持一贯的连续性,不可能再是一个悲情结尾,况且像The Dark Knight那样的悲情结局,再创造一个实在是太难了。

    Begins表现的是一个内心挣扎的英雄,他要战胜自己心中的恐惧,并逐步成长为城市的守护者;The Dark Knight反映了英雄最终选择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的过程;而这一部,极有可能会是从大我回归本我的过程。当Batman和韦恩真正成为一体之后,其实那身黑色的外衣已经不再需要了;当Batman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正义化身的时候,无形中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秩序,通过行动去“规劝”恶人行善。

    或许,当世界不再需要Batman的时候,才是Batman真正成就自我的时候;也许,这就是这部片子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3 ) 《帝国》杂志[黑暗骑士崛起]评论翻译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蝙蝠侠因为消失8年以后,蝙蝠侠背负着巨大的谋杀指责,布鲁斯韦恩现在是一个伤痕累累的隐居者,但哥谭市正在复兴——知道一个叫贝恩的面具狂人决定是时候要毁灭这座城市。面对新的威胁以及神秘贼猫女赛琳娜-凯尔,韦恩决定要让黑暗骑士再一次降临哥谭市。

评论
因为是[黑暗骑士崛起],因此我们充满了期待。2005年,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 Nolan)重塑蝙蝠侠的时候,这个斗篷骑士在电影院的声誉已经到了可怜至极的地步,凶手正是那部华而不实又糟烂透的甚至不该被命名的大续集。如今,短短7年后,诺兰以一部惊世终结篇完成了他的三部蝙蝠侠宏大组曲。有些人可能会说:“唔,第三集没有第二集那么令人难忘嘛。”现在看来,[黑暗骑士崛起]本身,有可能是诺兰前一部无比风光的受害者了。诺兰把蝙蝠侠系列的标准设得如此之高,以至于没人可以打破这个标准。但不管你是否认为这部电影比[侠影之谜](Batman Begins)强而逊色于[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黑暗骑士崛起]都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终结篇——史上最好的超级英雄系列的终曲。
不过诺兰并不需要真把他的蝙蝠侠设计成“超级英雄”——事实上,他给我们抛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的呢?这当然不会是一部肯-罗奇(Ken Loach)版的蝙蝠侠,但诺兰扭曲的物理法则比他打破的还多,因为他始终把重心放在布鲁斯-韦恩(Bruce Wayne)的心理上:小时候因为父母惨遭谋杀而受到精神创伤,怀着从未平息过的愤怒而长大。[黑暗骑士崛起]还抛出了一系列其它问题:不经历牺牲,能否完成救赎?复仇能带来安宁么?还有汤姆-哈迪(Tom Hardy)究竟他妈在讲什么……
事实上,先前试映评论里重点批评的贝恩(Bane)的发音含糊不清基本没有关系。他可能听起来像伊恩-麦克莱恩爵士(Sir Ian Mckellen)在风洞里含着一口老酒说话,但跟他凶残的块头体型相比,贝恩语言的清晰度其实并不那么重要(尽管他在电影里确实有那么一两句让人记忆尤深的讽刺)。哈迪看上去不用再化妆做特效就能演绿巨人——CG过的布鲁斯-班纳(Bruce Banner),他的表演让人非常信服“就是这家伙,绝对可以击垮蝙蝠侠”。可能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会为蝙蝠侠担心,韦恩那层铠甲战衣无法掩盖他身形上的劣势,在自行隐退并被哥谭市(Gotham)民众口诛笔伐数年后,蝙蝠侠的身体已变得大不如前了。
贝恩并不仅仅因为注射液体而变得无比强悍,正如阿尔弗雷德(Alfred)注意到:“我看到信仰的力量。”韦恩家族的管家一直充当着他主人的良知贯穿整个系列,如今他再次出现,质疑他伤痕累累的亿万富翁主人不断追求社会正义最终自己能得到什么。确实,我们能感觉到韦恩似乎回到了[侠影之谜]的那个小男孩,已经从孤儿身世悲痛中脱离的征程再次因为童年挚爱的逝世而回到原点。
地区检察官哈维-登特(Harvey Dent)的死,以及被警察局长戈登(Grodon)神话过的英雄事迹使哥谭市犯罪全面减少,哥谭市复兴在望。因此韦恩认为自己可以继续躲在豪华大宅里,如同一头顽固的野兽,他抵触着玛丽昂-歌迪亚(Marion Cotillard)扮演的美人的驯化。当年正是在这所大宅里,他的父母一直致力于慈善事业,帮助复兴哥谭市,而如今的韦恩只会躲在里面自叹自怜。他终日拄着拐杖行走,象征着心理上的脆弱,同时也是他生理退化的表现。这一部分,电影可以说再次回到了老地方,探讨韦恩的心理,但是要知道韦恩的心灵创伤已经被漫画探讨了73年了。不过电影也见证了克里斯蒂安-贝尔(Christian Bale)非凡的,平实却又充满深情的表演,藉此,我们重新领略到一个天生具有特权却永远困在自身牢笼里的人的悲剧色彩。
这一段出色表演同时得益于电影第一幕里带有告别色彩的气氛营造,一切都预示着终局的命运,而且这场结局必将无比坎坷。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的心思几乎都在回忆他对“干儿子”韦恩的美好期望上,而约瑟夫-高登-莱维特(Joseph Gordon-Levitt)扮演的一个看起来干劲十足而不那么迷人的警探,同样有一段雪上加霜的忧伤台词,不过他还有一份更积极的信念来反击贝恩的恐怖行动。
随后,当蝙蝠侠终于回归时,观众才终于品味一阵快感,如同老警官对自己的年轻同僚大喊:“伙计,今晚就看你的了!”绝对的快感,哪怕电影到最后也没有承接起开头的情感高潮。那45分钟或者我们称之为“开头”的一大段预示着蝙蝠侠不仅要崛起,而且还要加长……这部电影确实很长,而且中段时间里基本都在展示角色们的口才,电影多多少少陷入了低潮。观众期待的是大场面和穷人反击战,奇怪的是,如果其它电影里有着大段如此温和的情节事件,那么那些电影的预算基本是要被砍的。相比故事和那些在预告片里展现出来的刺激场面,电影里有更多更多的情节,就好像观众已经感受到要撒开了飞跑的情绪了,但最终等来的是一台非常昂贵的跑步机。
一直以来,诺兰的蝙蝠侠系列在一些单人场景里都是最出色的,不管是主角开始意识到英雄的身份,还是新角色以偷盗戏(珠宝)华丽登场。安妮-海瑟薇(Anne Hathaway)扮演的窃贼猫女赛琳娜-凯尔(Selina Kyle)简直无与伦比:身手不凡充满危险却又让人着迷,穿着不暴露却又性感非常,完全不同于米歇尔-菲佛那版猫女,但一点儿也不逊色。猫女的身份十分模糊,她与韦恩共同的征程有一种奋力为全新开始、为一份清白历史、最后也为救赎斗争的意味。
蝙蝠侠世界里很多很棒的角色都可以为蝙蝠侠提供一面镜子,不管是行走在正义与复仇的钢丝上,还是被过往伤痛所困住。
漫画的忠实粉丝已不会为电影扭曲的情节而感到多么惊讶了,不过为DC漫画公司的头牌人物扩展这么一大段背景历史则是无可置疑的。另起的一段故事让人感觉似曾相识,也不知不觉地反映着导演对邦德(Bond)系列电影的热爱(天哪拜托哪天让诺兰和贝尔去接棒007吧),但故事的理念,而不是它的原图,则会让你在电影结束后深深沉思。最令人钦佩的是,诺兰以及他的故事撰写者大卫-S-高耶(David S. Goyer)和共同编剧乔纳森-诺兰(Jonathan Nolan)找到了让蝙蝠侠世界完美合理的运行下去的方法,而不是通过漫画交代嵌入现实世界。
复仇者(Avengers)们欢快地把纽约当成战场大动手脚,而[黑暗骑士崛起]则选择了严肃地把哥谭市变成蛾摩拉城。诺兰化身这个反恐战争与信贷危机时代的蝙蝠侠,在这个时代里,受信念驱使的狂徒可以威胁着世界的安危,比如本拉登(Osama bin Laden)和小布什(George Bush);同样只有电脑和不可道明的优越感的人们便可以毁掉和暴徒枪杀一样多的生命。[黑暗骑士崛起]播撒了暴动的种子,质疑了金融精英们的社会地位,同时展现了剩余99%人们的困境。即使布满重重危机,我们的地位——电影里蝙蝠侠死命保护的市民所代指,也十分悲惨,电影还是不忘开了几个小玩笑,比如那那些个让人震撼的爆炸场景便让我们回想起[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里的“大破坏行动”(Project Mayhem)。诺兰这几部电影里最了不起的就是始终保持着严肃节制与视觉震撼的平衡。蝙蝠侠很容易被演绎成极端阴沉抑郁或者过分荒谬可笑,难的是不是认清角色固有的荒谬性以及他身上强烈的鼓舞人心的力量,而是把这两种性质融合起来,这需要很天才的构想,并且是充满着戏剧性天才构想。

总结
大量的精彩场面以及非重头戏的暧昧性感都为这部史无前例大规模的超级英雄电影增色不少。[黑暗骑士崛起]或许没有[侠影之谜]的惊喜,也没有[黑暗骑士]的无政府混乱,但情感力量可以弥补掉这些不足。[黑暗骑士崛起]是这位哥谭市应得的英雄的绝妙墓铭志。


原文http://www.empireonline.com/reviews/reviewcomplete.asp?FID=137000

 4 ) 对《黑暗骑士崛起》的一点技术分析,以及一点情感


    【一】没看的快去看

  还没看蝙蝠侠的,或仍在纠结是看蝙蝠侠还是蜘蛛侠的同胞们,不用多想,去看蝙蝠侠吧,再把看蜘蛛侠的票钱省下来,看两遍蝙蝠侠。虽然网上质疑的声音占了主流,而且本文的目的其实也是为了质疑,但是请不用怀疑,《黑暗骑士崛起》将是近几年来你能在国内大银幕上看到的最好看的电影。

  为什么评价如此纠结,本文先尝试用一些技术分析来阐释。

    【二】看过的问:为什么TDKR没TDK好看了?

  诺兰的电影首次遭遇如此多的苛评,不冤枉,因为大家老早把能有的溢美之词全掏心掏肺送给了TDK了,加之TDKR剧本本身存在着与诺兰以往故事不相匹配的特性,连我这样的脑残粉也不得不在刷第三遍的时候打个哈欠。下面分析一下TDKR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矛盾降级。

    此类电影,无非打来打去。编导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打。制造个矛盾,丢给观众,让观众不由自主地站在矛的一边或盾的一边,自然而然被你牵着鼻子走,你给他看什么都乐意。制造矛盾的水平,决定着电影吸引观众的水平。

    世间矛盾,有三大层次:最高层次,理念的矛盾;中间层次,人的矛盾;最低层次,物的矛盾。如何理解呢?

    蝙蝠侠与小丑、双面人、影武者联盟的矛盾,是理念的矛盾。

    蝙蝠侠与贝恩的矛盾,是人的矛盾。

    蝙蝠侠与核弹的矛盾,是物的矛盾。

    纵观英雄电影,如何摆平这三者的矛盾,耗尽编导们脑汁。最常见的模式,是在不断处理物的矛盾的同时,英雄与坏人之间人的矛盾逐渐升级和消解,最后靠理念的矛盾进行主题的升华。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是好看的电影,八九不离十。

    放在《阿凡达》,就是,先阻止强拆,再杀了上校,最后选择做个纳威人。

    放在《终结者2》,就是,先炸了研究中心,再搞定T1000,最后T800自我牺牲。

    放在《小鼠大厨》,就是,先做好菜,再搞定美食家,最后“人鼠都可做大厨”。

    哪怕放在《名侦探柯南》,也是,先拆了炸弹,再找到凶手,最后凶手告白。

    TDK的卓尔不群,就是因为诺兰兄弟通篇打破了矛盾设计的常见手法,在所有尽可能的矛盾点上都套上理念矛盾。最后的双船博弈大高潮,所有人都提心吊胆,不是因为有人在尝试拆炸弹,而是因为随时会有一方按按钮。

    而反观TDKR,诺兰等编剧却把最后的矛盾设置在一个物上:一个正在倒计时、爆炸半径为6公里的核弹。蝙蝠侠等英雄们先要找到手握遥控器的人,再要找到核弹在哪里,还要把核弹装回控制核心,最后实在不行只能把核弹带走……一个物的矛盾接着一个物的矛盾,最后30分钟就是忙于解决这些鸡零狗碎的问题。一瞬间,我们仿佛看的是《反恐24小时》,看的是《虎胆龙威》,看的是《复仇者联盟》……都是在纽约取景,希望蝙蝠侠和钢铁侠这两个绑着核弹的高富帅不要在空中吻在一起……

    TDK做到了最高层次的矛盾。而TDKR将最后的筹码押在了核弹上。

    有人问,要你你怎么做呢?其实很多事情可以升升级的,加句台词,意思一下,矛盾就上来了。

    TDK里有五大阵营,“蝙蝠侠,哈维邓特,小丑,黑帮,市民”,每个阵营都很有立场、有观点、有作为。如今TDKR里还有堪称阵营的东西存在吗?黑帮的确被消灭了,但是市民的观点呢?警方的观点呢?TDK里振聋发聩的“NO MORE DEAD COPS”呢?半路杀出来个美国军方是打酱油的吗?为什么没有市民质疑贝恩的统治?《复仇者联盟》里都有老爷爷选择在文艺洛基面前不跪啊!高登局长的信,念一下就完了吗?高登为何还能在警员面前叫骂?为什么没有市民焚烧哈维邓特和高登警长的画像?为什么没有市民猜测谁手中有核弹按钮?蝙蝠侠的“不杀”大旗,到底为结局贡献了多大作用?这些戏码比拆核弹好看多少啊。

    有人玩过龙与地下城,就不会忘记该系统下的九大人物阵营:守序善良、中立善良、混乱善良、守序中立、绝对中立、混乱中立、守序邪恶、中立邪恶、混乱邪恶。具体哪个阵营是是什么观点,各位网上可以查查。我以为这张表格简直应该钉在每个电影编剧的书桌前。让我们对号入座:黑帮(守序邪恶),市民(混乱中立),小丑(中立邪恶),哈维邓特(从守序善良堕落为中立邪恶),蝙蝠侠(中立善良),猫女(混乱善良),贝恩与影武者联盟(打着绝对中立旗号的混乱邪恶)。这些都是戏啊。。。阵营的缺失,导致TDKR的诸多线索一盘散沙。TDK的是一张网,而TDKR是一股绳,绳的一头挂着蝙蝠,一头悬着核弹。。。

    二,悬念降格。

    我唠叨过“观众控制论”,电影圈内爱说“抓人”,一个意思,就是怎么通过“悬念-惊奇”制造闪光点,让观众看到这个点的时候“啊”地一声叫出来,然后对身边大嚼爆米花的同伴说:我爱死这电影了。

    我曾把“悬念-惊奇”结构分为这样四个大类(这是我毕业论文选题):感性惊奇、感性悬念、理性惊奇、理性悬念。悬念与惊奇之分,按信息的隐藏和彰显。而感性与理性之分,看故事调动的是观众的神经还是大脑。(见图1)

    【图一】

    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1693656212/

        好莱坞的金牌编剧们能做到每半分钟搞一个小的,每半小时搞一个大的,就像藏在衣领里的小纸团,动不动咯吱你一下。就拿大家的心头好TDK举例来说:双面人的骷髅脸突然跳出来吓人,这是感性惊奇;哈维邓特与瑞秋面前的炸弹正在倒计时,是感性悬念;已经“死去”的高登警长“复活”抓住小丑,是理性惊奇;双船博弈,是理性悬念。很明显,这四个花样个个有效,前两个能让观众看得爽,后两个能让观众买回头票。

    我是极端喜欢理性惊奇和理性悬念的,为此特意分别取了两个辨识度更高的名字:“逻辑重构”和“两难选择”。这两个花样只要有一个玩得转了,你就是大师,观众就会记住你。

    很多好片子,就是行进到第二幕或第三幕的时候,用这两个手法将观众玩弄于股掌之间。

    “逻辑重构”的经典:《搏击俱乐部》、《记忆碎片》、《灵异第六感》……它们往往回答一个问题:他是谁?

    “两难选择”的经典:《七宗罪》、《TDK》、《盗火线》……它们往往提出一个问题:怎么办?

    回到TDKR,诺兰兄弟和大卫高耶是很用心地营造了一个“逻辑重构”和两个“两难选择”。“逻辑重构”是米兰达的真实身份。“两难选择”是:在爆炸按钮不知落在谁手上的情况下是否应该围攻核弹,以及最后在核弹必然爆炸的情况下怎么办。可惜啊!这三个“悬念-惊奇”的设置都是伪问题!米兰达的真实身份根本无足轻重,她让矛盾升级了吗?没有。她让矛盾转移了吗?没有。她只是刺了蝙蝠侠一刀,而我们都明白蝙蝠侠可以挨很多刀的。就像她的台词“高登只是多争取了11分钟”一样,她的角色互换也只是在剧情上让爆炸戏多撑了11分钟,并且顺道解决了布鲁斯韦恩应该选谁做女朋友这个问题。而两个“两难选择”只是流于表面,一开始所有人就无视“按钮在谁手上”这样的问题存在,而最后是人都知道蝙蝠侠一定会牺牲自己把核弹运走——况且蝙蝠侠自己知道不会死。剧本的“大招”设计至此,影迷所期待的如同TDK结局般的张力消失了。

    而诸多小悬念的设计,更是没有达到妙至毫巅的境界。比如蝙蝠侠第三次越狱竟然成功,我们都懂的,让诺兰的蝙蝠侠套上主角无敌光环,请问我是在看《洛奇》吗?蝙蝠侠与米兰达滚传单,我没有意见,但是蝙蝠侠你明明摸到了米兰达背上的V字伤疤,这个伏笔就这么算了吗?
    
    三,节奏降速。

    我曾经整理过TDK的矛盾,共有32处(详见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1521638/)。TDK的节奏快得像过山车,这和反派有很大的关系:小丑。小丑不是个按部就班的人,他遇见蝙蝠侠,是抄起棍子闭着眼睛一顿乱打,所以TDK里的线索左挡右击、应接不暇。而TDKR的反派,贝恩呢?看贝恩如何打蝙蝠侠?一拳,技术性击倒。帅是很帅,猛是很猛,但是很单调。贝恩对哥谭市只做了一件单线条的事情:挖洞,爆炸,演讲,等爆炸。贝恩对蝙蝠侠也只做了一件事情:断背,放生,被断背。

    好吧,既然是技术分析,那么虽然只刷了三遍,也让我闭起眼睛数数TDK里有几个情节段落:
    
    ————下面是TDKR的情节段落:————

    01.开场劫机——贝恩、核弹专家。
    02.猫女偷窃——蝙蝠侠、猫女、议员。
    03.孤儿院报丧——罗宾、孤儿。
    04.猫女交差——猫女、议员、达盖特。
    05.下水道遭遇——高登、贝恩、罗宾。
    06.蝙蝠侠复出——蝙蝠侠、高登、罗宾、阿尔弗雷德、福克斯。
    07.证交所劫案——贝恩、蝙蝠侠、警方、达盖特。
    08.管家离去——阿尔弗雷德、蝙蝠侠。
    09.一贫如洗——米兰达、蝙蝠侠、猫女、罗宾。
    10.断背之战——贝恩、蝙蝠侠、猫女。
    11.逮捕猫女——猫女、罗宾。
    12.启动核弹——贝恩、米兰达、福克斯、核弹专家。
    13.炸封哥谭——贝恩、市民、美国军方、哥谭警方、囚犯、核弹专家。
    14.逃出生天——蝙蝠侠、贝恩、牢友。
    15.潜伏失败——美国军方、福克斯、米兰达、哥谭警方。
    16.蝙蝠侠归来——哥谭警方、蝙蝠侠、罗宾。
    17.决一死战——哥谭警方、囚犯、贝恩、蝙蝠侠。
    18.真相揭露——米兰达、蝙蝠侠、贝恩、猫女。
    19.逃不出去——罗宾、美国军方、孤儿。
    20.核弹爆炸——蝙蝠侠、猫女、米兰达、高登。

    ————下面我贴出2008年我整理的TDK的情节段落:————

    01.银行劫案——小丑、黑帮、高登
  02.抓捕稻草人——黑帮、蝙蝠侠、市民
  03.哈维邓特法庭辩论——邓特、瑞秋、黑帮
  04.高登找邓特签搜查令——邓特、高登、警局内奸
  05.老刘与韦恩董事会会议——老刘、蝙蝠侠、福克斯、里斯
  06.餐厅偶遇拼桌——蝙蝠侠、邓特、瑞秋、市民
  07.黑帮代表大会——黑帮、老刘、小丑、高登
  08.小丑木马计——小丑、黑帮
  09.香港之行抓捕老刘——蝙蝠侠、福克斯、老刘
  10.审问老刘——邓特、高登、老刘、黑帮
  11.抓捕黑帮大审判——邓特、高登、黑帮、小丑
  12.小丑放录像威胁——小丑、蝙蝠侠、市民
  13.为邓特举办募款晚宴——蝙蝠侠、邓特、瑞秋、小丑
  14.警局局长和法官遭杀——小丑、黑帮、邓特
  15.无辜市民被杀——小丑、蝙蝠侠、市民、警局内奸
  16.里斯勒索——福克斯、里斯、蝙蝠侠。
  17.行刺市长——邓特、小丑、高登、黑帮
  18.蝙蝠侠拷问黑帮老大——蝙蝠侠、黑帮、小丑、市民
  19.邓特拷问小丑手下——小丑、邓特、蝙蝠侠
  20.蝙蝠侠自首——蝙蝠侠、瑞秋、邓特、市民
  21.小丑追杀邓特被捕——邓特、小丑、蝙蝠侠、高登
  22.审问小丑——蝙蝠侠、高登、小丑、邓特、瑞秋
  23.瑞秋被杀、邓特被烧、小丑逃脱——蝙蝠侠、邓特、瑞秋、小丑、老刘、黑帮
  24.高登看望邓特,黑老大出卖小丑——邓特、高登、警局内奸、黑帮
  25.小丑烧钱黑吃黑——小丑、黑帮
  26.里斯公开勒索,反被小丑通缉——里斯、市民、蝙蝠侠、小丑
  27.小丑诱导邓特堕落为双面人、炸医院——邓特、小丑
  28.邓特复仇——邓特、黑帮、警局内奸
  29.全市监视装置——福克斯、蝙蝠侠、市民、小丑
  30.两船博弈——市民、小丑。
  31.二捕小丑——警察、蝙蝠侠、小丑、市民
  32.双面人之死,大结局——邓特、高登、蝙蝠侠、小丑、市民
    
    同志们,有看出什么了吗?为什么当年我分析TDK的32个矛盾都能闭着眼睛如数家珍,而如今分析TDKR区区20个情节却如此难产?记住,下方TDK的个个都是矛盾!有矛和盾啊!不是亮枪就是亮刀子的呀!而TDKR里20个情节里堪称矛盾的才几个啊?每个人都有一点自己要做的事情,游荡一会儿,做一会儿,游荡一会儿,做一会儿。。。TDK天才般地把美剧叙事模式搬到电影里,让人耳目一新。如今TDKR还是回归到了传统的三幕结构:第一幕复出,情节点一断背,第二幕围城,情节点二越狱,第三幕复仇,情节点三拆弹。。。该死,永远是拆弹……
    
    综上所述,TDKR有情节、没矛盾;有角色、没阵营;有故事、没悬念;止步于绝世经典,而只能成为绝世经典三部曲的一记强音。

    【三】看过两遍的问:为什么还是想再去看?

    我们原以为,有了Nolan,有了Batman,我们就有了NB。平心而论,TDKR,值得我们四年的等待吗?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会回答:“是的”。为什么?

    感情。饱满的感情。喷薄而出的感情。我们对诺兰的爱。我们对蝙蝠侠的爱。我们对英雄的爱。

    四年前,TDK创造了影坛等待许久的“不可一世”:逼近《泰坦尼克号》的北美票房,踢下IMDB的常年老大《肖申克的救赎》……TDK拯救了一批影迷,因为它为他们树立了一个新的信仰——超级英雄电影也可以NB到爆的信仰。

    但是四年一眨眼过去了。卡梅隆用《阿凡达》创造了新的卫星级票房,蝙蝠侠的东家DC漫画的死对头漫威漫画靠一众超级英雄抢回了风头,《复仇者联盟》更是热热闹闹轻轻松松地将TDK创下的票房纪录一一刷新……

    那么这四年,我们等的是什么?期待TDKR再创一个神话?

    我不是。我只想再看一眼布鲁斯韦恩——不是蝙蝠侠,而是那个布鲁斯韦恩,那个曾经受惊的少年,那个专一痴情的高富帅,那个拥抱悲剧的英雄——他过得还好不好。

    所以,哪怕剧情再差,我也会一遍遍地去看。我看着布鲁斯韦恩继续失去他的一切:他所钟爱的瑞秋,他所依赖的管家,他所无视的财产,他所依靠战斗的身体……诺兰让他继续、渐渐地一无所有,如同自由落体般坠进地狱,再如同安迪逃出肖申克的情形,崛起,涅槃,重生,再为信仰而死,再重生……我爱看核弹爆炸时他的平静,我爱看蝙蝠侠雕塑揭幕时高登的欲言又止的眼神,我更爱看艾尔弗雷德在佛罗伦萨咖啡馆里望着镜头释放一切的笑脸……

    我最先看的是国内零点引爆场,很多人和我一样穿着优衣库卖的TDKR主题衫,做好通宵狂欢的准备。我身边是一个中年秃顶男子,抱着个破旧的公文包。他是电影学院的教授,还是没卖出票的黄牛大叔?我不知道。我只记得,在看到结尾处,灯亮了,这个孤单的大叔一个劲地抹眼泪。

    是的,我看的不是诺兰,我看的是英雄。

    评分:5星

博客链接:http://evarnold7.blog.163.com/blog/static/343542092012821046997/

 5 ) 有道德的禽兽

这种片子没必要细说,脑残粉们早就亲吻过它的每一寸肌肤了,说点我觉得好玩吧。

很多人都看出来了,高谭市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个缩影,所以对它的分析挂靠上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分析,显然顺理成章。影片对贝恩领导的暴动的描写很苍白,远没有对高层精英的展现来得多样而细致,这点齐泽克说了,他没说的是,为什么这么苍白呢?

归结于对无产阶级革命和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污名化?有这个原因,不过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影片中给这场暴动的阶级定位本身就很脆弱。从影片中对高谭市的描写可以看出,这是个已经进入后工业时代,大量工业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的中产阶级社会,就算猫女代表的下层贫民,好歹也还有间斗室可以栖身,这说明高谭市的市民主体其实并没有参加革命的动力。无论第二集还是第三集,也都没有表现中产阶级上街抗议的镜头。这一集参加暴动的主力,是下水道里的无产者,而这些无产者来源,居然主要是孤儿院的超龄毕业生!这种天真的设定简直叫人吐血!

正因为这种阶级基础的混乱,使得贝恩的暴乱变成了一个笑话。巴黎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占领华尔街,什么都有点,但气氛上都不象。只能说诺兰就是剥削来这么个概念,但志不在此。第三集里的暴民跟第二集小丑领导的流氓团伙一样,来无影去无踪,纯属剧情需要。

影片着力表现的,是高谭市精英们的众生相。这里头的关键词汇,是道德。什么坏事都是董事会里的一小撮败类干的,韦恩少爷不但高富帅,而且热衷开发清洁能源,热心社会福利事业,简直是中国古典小说里“既美且才,美而又侠”的主人公的美国翻版。当他驾着蝙蝠战机从天而降的时候,活脱脱便是“道德制高点”一词的完美图解,与下水道里涌出来的一团社会渣滓形成了鲜明对比。

阶级革命与道德改良之间的PK是影片的主要矛盾。而这个矛盾的文化背景,其实都可以追溯到基督教文明。

西方的革命观念,其实最早就来自耶稣领导的弥赛亚运动。齐泽克在这点上还是比较敏感的,直接把贝恩称为“格瓦拉化的基督”。他没说的是,影片有一个镜头表现被暴打之后的贝恩,身上裹满了绷带,犹如在裹尸布中等待复活的基督。

而西方道德观念更是离不开基督教这个稳定的价值源泉,蝙蝠侠的角色在很多细节上可以做宗教式的解读。他在类似中东地区的监狱里得到了灵性力量。他犹如楚留香一般不杀生,也不用枪。最有意思的一幕出现在影片最大的转折处,歌迪亚的角色突然从背后给了他一刀,注意,伤口在右肋,就像朗基努斯之枪刺中耶稣一样,然后蝙蝠侠倒下了,他一左一右是两个罪犯……

当然,按照编剧手册的需要,猫女冲进来,“一刀捅死了小婊子”,然后该蝙蝠侠把自己摆上祭坛了,临走还不忘垂下宝训:“刀剑不能救世界,道德才能”。高潮的一幕中蕴含了绝妙的反差——从来只在暗夜出没的蝙蝠侠的身影融化在比一百个太阳还亮的氢弹闪光中。登上道德高峰的夜行动物终于小宇宙爆发了,诺兰给资本主义世界放了一颗大大的精神原子弹。我仿佛听见他说:“要有光”……从此,所有高谭市民都活在了原罪之中。他们永远欠蝙蝠侠的,就像他们永远欠耶稣的一样。

只要有道德,禽兽也能变成耶稣,这种童话式的主题大概是我不喜欢这一系列蝙蝠侠的主要理由。从阶级调和的意义上来说,诺兰的这版非常接近高谭市最早的灵感源泉:《大都会》,而我喜爱的蒂姆·伯顿版,其实是才是最黑暗的蝙蝠侠。早在第二集里面,我就看出了诺兰其实要拍的根本就不是什么“犯罪大片”,归根结底还是个寓言故事(http://i.mtime.com/fjs/blog/1555297/),所以看到第三集也没什么落差可言。他完整地表达了自己,如此而已。当然,如果诺兰肯把他所热衷的“复杂叙事”缩短50分钟,我也许对这部电影评价会再高一点。

关于技术我没什么可说的,只想说诺兰对我热爱的打斗场面真的没什么热情,贝恩肉搏蝙蝠侠,动作难看得要死也就算了,居然还是用过肩正反打拍的!如果说第一场因为在桥上所以必须这么拍(要说这也不算个障碍啊,前面连飞机拖飞机这种场面都搞出来了),后面在市政大厅的遭遇战,我就完全不明白他“武戏文拍”的理由了。

其实综合起来,我想说的就一句:IMAX版如果引进的是《普罗米修斯》该多好!跑题完毕。

 6 ) 四星级的吐槽

前几天在杂志上看诺兰访问,他说这次的蝙蝠侠绝对是出史诗巨著,特别是战争场面,是今年电影里能看到的最壮观的战斗场面。同时杂志上的每个评价都是一面倒的五颗星,一百分……看这些话时我有点不好的预感,因为诺兰一向是比较低调谦逊的,这样的人放狠话,要不就是作品真的好,要么就是不那么好,需要抓眼球。经验来说,后者居多。但我还是存了希望,因为他是诺兰嘛。

早上六点半就爬起来赶去香港,八点半电影院开门我八点一刻就到了,买票时发现第一场就已经接近七成售出,越后面的场次预售情况越好,全天侯排满,群情汹涌啊。看时全场无尿点,场面够大,技术精良,大腕多,故事讲圆满也留了后续给未来接手者,影院里空调依旧那么冷,还好我多带一件t当披风盖在身上,还把右手放到背包里取暖……

说这么多,只为表示,电影还是精彩的,只是与之前的蝙蝠侠2比,少了压场的彪悍人物,之前诺兰号称的深刻剧本也完败于他自己的前作《盗梦空间》,看到最后我甚至有点小后悔,早知道就多睡几个小时赶下午场也没多少差……

没看过电影的同学看到这里就可以关页面了,我懒得写那么多剧透,只吐槽。

1:开场又是跟上一集一样来场打劫,上回劫银行这次劫飞机,过程没太出人意料,一猜我就知道班恩就在飞机上,也猜到他一个人搞定所有人。这种模式能换一换吗?

还有,通篇我都没怎么感觉得出这个人物有什么邪恶魅力,上集的小丑足够疯狂和让人无法摸透,这样的疯子很能勾引人的追随心理,这一集的大块头有大智慧,宣传上总在讲他的高智商,到最后也没觉得,他那几场演说都没啥煽动性,这种口才我很难相信片头那个自愿留下随飞机坠毁的兄弟没精神病……

如果是要煽动那些罪犯,不需要说什么革命啊,把权力还给人民,开仓放粮,给枪抢女人就成了嘛!

如果要是一个卯足了劲就是要毁灭人类的狂人也可以,结果原来只是个喜欢女神一门心思献身的吊丝……太让人失望了。

还有,老湿这次被面具一罩,声音还算有戏,眼神实在不够看,可能眼睛不大吧,身材看得出努力增重,只是没有阿诺那种压倒性的块头,而且一半裸后发现演出《勇士》的六块腹肌已经变成一块了……劲用过了啊……

2:既然蝙蝠侠是跟忍者大师学过的,功夫应该好一点吧?班恩是身手能压过蝙蝠侠的强人,功夫更应该吓到观众尿了吧?结果俩人一上手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一套抡拳头看谁挨得揍……投资两个亿花点钱请个武指有那么难吗?还是诺兰心目中的打斗就是这程度?

要说打架不好看也就算了,蝙蝠侠要逃离监狱,那个小女孩奋力一跳都跳得过的距离,他老人家跳了好几回都过不去……我就不信濒临死亡的力量能让人瞬间移动?这里剧本稍微加个内容,说明当年小女孩跳过去时石头断了一截不就成了吗?不然就这跳远能力怎么担当得了蝙蝠侠这名头?!

3:稻草人啊稻草人,上一集就出来几分钟当龙套毒贩,这回沦为龙套法官了……我就不说你了,你长点心吧!

4:班恩统治了整个城市几个月,还没逮到逃跑的警察,那么多暴徒大家都在客厅里过冬吗?除了把富人赶到街上外也没见他们再干什么坏事,诺兰你还是中学生呀这么纯洁?或者我只是没领会到你需要争取不被评到r级?

困在地下几个月的警察们吃喝不愁就那么一直待着?几个月不见阳光也没见谁维生素e不足感冒生病——考虑到地面已经有积雪了,地下应该更冷吧?还是地下道热气成了天然保暖设施?没有匪徒往地道里扔个炸弹啥的?太不悲惨了!

还有,这些警察的性格都一样吗?没谁受不了叛变投诚?然后放出来后立刻投入战斗也不见需要动员啥的,跟打游戏没两样。而且大家手里都有枪,非要来场指环王式的对殴……你就不能玩玩巷战?整个城市都空了呀!

5:忍者大师的女儿……不好意思我已经忘记她的名字,你是非要跟杀父仇人睡觉才能获得信任吗?最后捅刀子是一定不伤要害不废对方武功呀?毁了整个城市自己和仇人死在一起这是什么复仇思想?一直搞不懂所有复仇故事都有这样的思路……

6:全片的泪点几乎全是老管家一个人提供的,就他说的句句人话,可是他和蝙蝠侠决裂那场戏实在太短了,给几个特写镜头也好吧?然后整个故事就没他事儿了!直到最后三分钟才又出现……在中间安插他几个镜头能让这人物更饱满啊,感觉蝙蝠侠一解聘他,他就直接出国度假了,歌谭城被困那么大的新闻他老人家一点也没关注……

7:关于蝙蝠侠,这次感觉多给了贝尔很多表演空间,好像想把上一集小丑过于抢镜这事补偿回来。整体不错,但最后我要吐槽的还是康复过程。无论是原著还是之前的采访都说到,蝙蝠侠是被打断了腰椎——在没有药品和设备的情况下,靠监狱医生那点土办法,居然几个月就康复还提升了威力!

我不懂医学,可我之前只是拉伤了腰椎都在床上躺俩月用掉无数云南白药膏,而且复健一年多只恢复了八成左右。即便蝙蝠侠非常人的体能也不能过分逆天吧?我开头还想是不是他用忍术或气功什么的,结果就是几个俯卧撑……这样随便练练居然就打败了之前无还手机会的班恩,你当我傻啊?!

好了,吐槽归吐槽,我不后悔跑这一趟,但我强烈建议诺兰同学,除了你和你老弟写剧本外,多加几个剧本医生,没事多看看东方武侠动作片,你会更上一层楼的!

 短评

所以那场床戏的作用就是为了证明蝙蝠侠这十几年还是有性生活的……

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Anne Hathaway美得足以把全世界的基佬都掰直,但刚被掰直的基佬们马上又会被囧瑟夫萌弯。

13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三部曲,都是关于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庞大的人物线索和故事,诺兰已经构造出自己的世界观——我觉得,他是相信黑暗的。Gotham doesn't deserve a hero like this, but he'll still give everything to them. 另,小丑有且只有一个。(用打一星来表达对脑残粉的蔑视的人可以省省了,你们配吗?

1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雙手合十,十指緊扣,我和一場的毒撚淚流滿面,如此蒼白的心,既視之溫柔,只有真心愛過的人,會照單全收,It really doesn't matter,燃燒有時,道成灰燼也有時,在話語把我們逮住之前,我知道我已轟轟烈烈的,真心愛過。★★★★★★★★★★★★★★★★★★★★★★★★★★★★★★★★★★★★★

16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孤立地看,这是一部无可争议的五星电影;但和第二部《黑暗骑士》比起来,它只能拿四颗星。

18分钟前
  • 胡天翼
  • 推荐

四星半。鸡蛋里挑骨头:配角形象不够丰满,转折欠缺说服力,三个月的时间没有拍出维度,感情戏有点进展太快,井底戏有点抽象。虽不是诺兰最好的电影,但比起其他电影仍甩N条街。英雄故事结尾虽然有点老套,可当尘埃落定之后,所有人缅怀过去、继续生活时,仍落下泪来:传说终会终结,英雄永远不死。

21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失望到爆!反派为什么反的设定,最后反转的设定,最后拯救的设定,都是那么的普通乃至无趣,甚至连打斗都毫无新意,那些反派配角就是一个个等着轮流给蝙蝠侠打。诺兰导演水准没差,只是这次的编剧编得真的弱到爆炸!

25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为了给哥谭带来光明和希望,他不惜撒一个弥天大谎,为哈维·丹特背锅。哈维·丹特成为了哥谭的光明骑士,他却成了恶魔。当法律和道德不完善的时候,它们不但无法伸张正义,反而成了枷锁,约束了好人,让罪犯逍遥法外。但他愿意替他人承担罪责,让他人保住名誉和清白。因为他不仅仅是想当一个英雄,他想比英雄做得更多。《黑暗骑士》的立意和深度已经是超英片中的佼佼者,在你以为《黑暗骑士崛起》很难有所创新的时候,诺兰又玩出了新花样:谎言能隐瞒一时,但永远是隐患。哥谭暂时的和平是建立在谎言之上的,迟早会成为反派攻击人们的武器。阿福何曾不是英雄?他的言行的确会让布鲁斯·韦恩因此而恨他,但同时也能让他继续活下去。戈登也是如此。谁都能做英雄,即使他做的事很简单,比如给一个小男孩披上外套让他安心,让他知道生活还在继续。

28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拍出了黑暗英雄的铁血丹心,但没能超越《黑暗骑士》。配乐超赞!

2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解释了英雄以及英雄精神,蝙蝠侠终于找到了他的答案,无论是伤感或是其他情绪,这个黑暗系列终于结束了。汉斯·季默的配乐很棒,激昂或忧伤,很好的推动了情绪,很大一段时间都是被配乐震得热血沸腾的。合格的大片,场面、气势以及紧张感都有。最喜欢的还是猫女,Bane的发挥空间太有限了。三星半

3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算不得神作,但诺兰的黑暗骑士依旧轻松甩出其他的超级英雄电影几条街,对照着美国当下的社会现实别有一番滋味。最大的优点就是情感力量充沛,依旧有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牛X台词,中段角色的口才个个了得,情节确实有点散,剪辑有点审美疲劳,配乐很棒却也有点刻意煽情,小囧差点成好基友罗宾。★★★★

3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完美的终章。这是一部可以让我回忆起当初我是怎么喜欢上电影的电影。

39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超过TDK不敢说,但永垂影史是扛扛的.

40分钟前
  • 无殇
  • 力荐

"当你一个人行动时,戴上面具,这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你心爱的人。" 影片前一个半小时略显平淡冗长,还好最后一个小时各种决战、逆袭反转和揭秘,非常提神和过瘾,高潮一直持续到影片最后一秒…Nolan, Rise!!!

4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难道我是第一个看的吗?墨尔本crown village cinema, 所有人都鼓掌了,绝对是今年最伟大的电影!

46分钟前
  • 午安君
  • 推荐

整个蝙蝠侠系列所讲的故事一言以蔽之不过就是:高帅富会武术,谁也挡不住!这部自然也不例外。与前两部相比只是变得更加冗长乏味而已,整体乏善可陈。全片无高潮,能淡出个鸟来。真有点替那些枪击案的死难者感到不值,为了看这么个鸟片而断送了自己的性命,真是死不瞑目。

48分钟前
  • 易老邪
  • 较差

我绝逼无法忍受四十天的剧透所以果断去小破岛看掉了!OH MY GOD!Kneel before the Nolans!之前不看trailer采访TV花絮什么的果然是对的,不然惊喜都没了!I just can't find even one appropriate word to describe it. The epic ending of the Batman trilogy!!!这么一比较妇联好幼稚≧▽≦

53分钟前
  • 叉叉
  • 力荐

贝恩真的太可怜了。。。。知道真相的瞬间我原谅了他做的所有坏事!老湿的眼睛真的会演戏!不戴面具的一秒镜头好帅 好虐 好凄美 好想哭!本以为这次我会改邪归正彻底爱上大蝙蝠,搞了半天我还是个悲催的反派控 。。。Goodbye, My Friend. 此去便是永别。(轻微吐槽:马良挂掉的那一下有点囧)

58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疯,诺兰究竟把蝙蝠侠系列拍到了怎样一个高度啊,弥漫始终的黑暗感几乎将人吞没,我甚至觉得其它英雄电影可以不要再拍下去了,复仇者联盟二剧组也赶紧解散吧,即使你搞来一万个超级英雄乱斗,也不比高谭市大楼顶上熊熊燃烧着的巨型蝙蝠那般凄美孤傲。四年的等待值了。

59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英雄挥别,正气永存;史诗落幕,传奇不朽。漫长黑暗过后,终迎黎明曙光。

1小时前
  • 白发生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