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同伐异

HD

主演:丽莲·吉许,梅·马什,罗伯特·哈伦,F·A·特纳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无对白年份:1916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党同伐异 剧照 NO.1党同伐异 剧照 NO.2党同伐异 剧照 NO.3党同伐异 剧照 NO.4党同伐异 剧照 NO.5党同伐异 剧照 NO.6党同伐异 剧照 NO.13党同伐异 剧照 NO.14党同伐异 剧照 NO.15党同伐异 剧照 NO.16党同伐异 剧照 NO.17党同伐异 剧照 NO.18党同伐异 剧照 NO.19党同伐异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党同伐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本片又译作《党同伐异》,是D.W.格里菲思最具创作野心的作品。由于受到《国家的诞生》惊人卖座的影响,格里菲思遂再接再励拍摄一部场面更大,内容更有深度的影片。他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动用了二百万美元的制作费,拍摄成片长220分的巨片(原版长480分)。该片讲述了由4段相隔数千年互不相关的故事连缀而成:《母与法》、《基督受难》、《圣巴托洛缪大屠杀》和《巴比伦的陷落》。故事虽不相关,但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祈求和平,反对党同伐异。B-PROJECT 第二季他和她 第四季无间游戏流水落花国语再见,老婆比基尼勇士百万碎片一天2001监控室鱼心河忍企鹅布鲁姆上载新生第二季奋力一搏珍爱地球大冒险 第二季樱花开了乐坛毒舌嗡嗡鸡 第八季你是猪么上帝帮助女孩痞子英雄2:黎明升起圣地亚哥,意大利星猫历险记之文明篇隐形的翅膀福禄双全恶灵稻草人封门村1080P金橘我的爱在我身边一世好命机甲美人蓝色月光第一季203破案组SOS村阿基拉1988火炬木小组 第四季斗罗大陆2绝世唐门第五季9号秘事 第五季安魂三叠纪小队一屋哨牙鬼为家而战(国语版)世界很坏我不坏第一季

 长篇影评

 1 ) 人性的呼唤,伟大的绝作

电影这一百多年,一定有和格里菲斯思想一样深刻的导演,但是能拍出这样的电影的却只有格里菲斯——至少在当时是如此。

先说缺点,以免扰乱心情,因为是默片,全片的剧情主线大多靠出现的几段文字表现,接着是演员的文字中剧情的表演,相当于一种剧透,如果没有史诗般的电影配乐,看的时候确实有些无聊,毕竟你已经知道故事的剧情了,加上四个故事确实时间很长,当然每天看一点是不错的选择,如果不知故事背景的话,信息量还是很大的。还有就是古巴比伦故事中战争的场面,有些镜头重复了多次,那是因为当时人们对电影还有一种好奇,看那些场面就和我们现在看华丽的特效的感觉是一样的。而且如此庞大的景象即使现在的我们看来也是叹为观止的。

主题是明显的,未翻译的片名是“ Intolerance:Love's Struggle Throughout the Ages”。名字被翻译得太高级了,“Intolerance”的意思是不宽容,讲的就是人的爱与宽容,很好理解的道理却又极为深刻。电影开创性地运用平行剪切,将四个故事毫无预兆地连接在一起,仔细看每个故事切换的地方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比如耶稣故事的出现,这种妙处需要耐心反复观看。

再说四个故事,耶稣之死是最简洁的,我并不觉得是时间太长被剪切的成果,耶稣本身就是一个在宗教中神秘的形象,也正是这个故事的偶尔出现,为爱与宽容的主题变成一种救赎与对和平渴望的升华。在男主正处以绞刑的最后时刻,真凶情妇的良心发现,救下了无辜之人。这时画面给到耶稣受难的远景,胶片底色变成的极为艳丽的紫,象征着人的自我救赎。耶稣是电影中的唯一神,只有耶稣拥有将水变成酒的力量,他宽容地对待任何人,即使犯下弥天大罪,人们因为不容异己,处死了耶稣。

圣巴特勒谬的大屠杀是最符合片名“党同伐异”的故事,但依然不是重点,新教派受国王的喜爱,人们纷纷加入,而亲王等大臣不容异己,将新教的所有成员杀害,其中有大部分的人民,在混乱中,佣兵非礼了女儿并杀死了她,这一幕成为了电影的海报之一,可以说是格里菲斯重点强调的,因为人内心的不宽容,本来温馨的家庭支离破碎,这是人类世上的悲剧。

古巴比伦的陷落是全片最宏大的故事,场景和服饰全部1:1真实,场面之雄伟,已知现代人看到,都惊的哑口无言。如此复杂的故事,导演以大见小,将主要的剧情围绕在山中女孩身上,讲述了她为了自由,忠诚而献出生命的故事。导演赞美了女孩,讽刺了背叛者大祭司,却未对君王和皇后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君王在守卫城池是英武过人,却又纵情享乐,连大祭司叛变这么重要的事都未察觉,皇后在大战是胆小怯弱,与女孩的奋勇抗敌形成对比,而在两次关键时刻却总想与这座伟大的城市同归于尽,对人物的塑造无疑是成功的。

母与法讲述了当时的故事,从男女主的童年讲到长大,它讽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现象,工人饱受压迫,黑社会横行,法律毫无威严公平可言。在这篇主要故事中爱多于了宽容,而不宽容又占据了世界,那些为改革而筹钱的女流是在人们眼中可恶可耻之极。最后的40分钟是绝对精彩的,四个故事同时达到了高潮,并且将高潮平行剪切,真是令人心潮澎湃。四个故事只有母与法有了美好的结局,并被用作了片尾,也许表达了导演对未来的期望吧。

不宽容,会让传道受业的君子惨死,会让人民饱受灾难,会让一个伟大的文明陷落,会让人类沦为悲剧本身。电影最后评判了当时的一战,这和如今的我们有有何区别呢,人啊,切莫党同伐异,宽容面对一切,用爱战胜对手,天下才能大同。

 2 ) 累累若丧家之犬

四个故事里,有三个的背景不熟悉,圣经故事、法国宗教战争、古巴比伦和波斯的战争……从一开始四段故事就分头讲,看得很费劲。另外,发现这片子最长有210分钟的版本,我看到是123分钟版的,可能也会影响理解吧。
到了中间慢慢明白导演想说什么,是怎么一回事。即使这样,还是被字幕、旁白、低清晰度画面、人工染色渲染……折腾的够呛。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我相信这话一点不过分。从他开始,电影变成了一种独立的艺术。他走的有点远,开始探讨哲学问题——在那个年代!
关于宽容的主题到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哲学命题总是这样。
就像古代的学生,想读书先要去孔庙祭拜。格里菲斯对我大概也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吧……他的片子是一定要瞻仰的!
孔子流浪和弟子走失,有郑人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其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格老师后来的下场也不怎么样……到是也很合这“累累若丧家之犬”。

 3 ) 100年前对电影语言的探索

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探索片,里面很多电影语言一直沿用至今。而且场面宏大,据说演员就有6万多人,格里菲斯的大手笔比起现在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片中讲了4个没有很大关联的故事,4条叙事线交叉,即使对于现在观众来说故事的叙述方法也是比较难接受的,更别提100年前了。毫无意外的票房惨败,更悲剧的格里菲斯因此破产。
这部电影对电影语言的探索,对电影拍摄手法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片中很多镜头现在看来是习以为常,然而在当时确是很大的创新和挑战。
一部影片中包含多条叙事线对于电影创作者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很多影片因此失利,我能想到的最成功的就是当年宁浩的《疯狂的石头》。

 4 ) 误差和重逢

关于版本:先开始在优酷上看了一个123分钟版本,画质和时长都影响到了剧情的理解,看了十分钟完全不知所云。于是去下了一个175分钟的高清版本,效果非常好。

《党同伐异》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当时乃至整个影史上的一流水平。
主题:核心主题是宽容,按照其英文标题的说明,即穿越时代的爱与狭隘的斗争。而不得不说,中文标题形神兼具,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主题有点大,但是对得起超长片长(豆娘说还有220分钟版本的)、宏大的场景和当时先锋的剪辑。有人一说,我才发现,这片的风格不就是《云图》吗?和《云图》有差吗?想到这一点,《党同伐异》的主题之前卫也不言而喻了。《云图》的台词一直在强调特定时空的选择带来的巨大影响,其实是在卖关子,说白了无论什么时候面对邪恶势力,你始终要做最正确的选择,选择反抗、勇气和自由,毕竟你无法预知未来。而在《党同伐异》的叙事语境中,主题是类似的,不过格里菲斯在最后加了一个“世界大同”的理想画面,倒是有点落入俗套了。

剧情:虽然所片中四个故事都是为了主题服务的,但其实四个故事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每个故事后来都可以被拍成类型片。《母与法》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危机大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故事,成为剧情片的雏形。工人罢工、死亡、爱情、好人被坏人陷害、最后的拯救,这些元素后来构成了《摩登时代》和《大都会》的故事关键元素。《母与法》在叙事上是四个故事中最成熟的,可以说毫不逊色刚才提及的两部。《母与法》法中最经典是孩子被夺走一段,最后的火车大营救一段,拿的如今来看依旧如此得让人揪心。
《雨果党大屠杀》是历史片的雏形,但是在我看这个版本里所占内容不多,剧情也相对简单。但还是选择大历史事件中的小人物这样的模式。《耶稣》故事是圣经片的雏形,因为这个故事已经成为经典,也很难去做改动,无非就是那么几个经典桥段翻来覆去,后来被翻拍了无数遍,很难逃其窠臼,重在对耶稣的不同解读。更为重要的是,作为20世纪初期的电影,格里菲斯大胆把耶稣这个神话人物与其他现实世界中的人物相并列来彰显自己的主题,可谓大胆。也足见美帝国主义电影审查制度之严。
《巴比伦灭亡》故事同样非常激动人心,成为后来战争片和史诗片的雏形,首先它很好得表现了战争双方的主要角色和战场情势这是后来史诗片中的惯用手法。而这个故事超越时代的地方在于选择了一个本来与战争毫无关系的mountain girl,最终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战事的发展。这难道不是反类型片中才能见到的故事吗?甚至还有一点传奇故事的味道。这也这个故事最具有叙事张力的部分。当然,战局的两次转折也很抓人。

结构与蒙太奇:影片结构与《云图》也是类似的,最明显的一点是平行蒙太奇的滥用。这样的手法由于还缺乏成熟的叙事线索和视觉标记物,即便如今已经对观影经验非常丰富的观众看,仍有理解难度。然而格里菲斯对于其他如交叉蒙太奇、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等的使用之熟练和恰当,也足以令世人钦佩。例如最后的营救追逐的交叉剪辑,《母与法》中母亲的心碎和uplifter组织的享乐剪辑在一起,还有反复出现的母亲与摇篮的转场剪辑等等。《党同伐异》的另一个结构特点是结构的稳定与不稳定的均衡。格里关于版本:先开始在优酷上看了一个123分钟版本,画质和时长都影响到了剧情的理解,看了十分钟完全不知所云。于是去下了一个175分钟的高清版本,效果非常好。

《党同伐异》在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当时乃至整个影史上的一流水平。
主题:核心主题是宽容,按照其英文标题的说明,即穿越时代的爱与狭隘的斗争。而不得不说,中文标题形神兼具,令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主题有点大,但是对得起超长片长(豆娘说还有220分钟版本的)、宏大的场景和当时先锋的剪辑。有人一说,我才发现,这片的风格不就是《云图》吗?和《云图》有差吗?想到这一点,《党同伐异》的主题之前卫也不言而喻了。《云图》的台词一直在强调特定时空的选择带来的巨大影响,其实是在卖关子,说白了无论什么时候面对邪恶势力,你始终要做最正确的选择,选择反抗、勇气和自由,毕竟你无法预知未来。而在《党同伐异》的叙事语境中,主题是类似的,不过格里菲斯在最后加了一个“世界大同”的理想画面,倒是有点落入俗套了。

剧情:虽然所片中四个故事都是为了主题服务的,但其实四个故事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每个故事后来都可以被拍成类型片。《母与法》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危机大背景下小人物命运的故事,成为剧情片的雏形。工人罢工、死亡、爱情、好人被坏人陷害、最后的拯救,这些元素后来构成了《摩登时代》和《大都会》的故事关键元素。《母与法》在叙事上是四个故事中最成熟的,可以说毫不逊色刚才提及的两部。《母与法》法中最经典是孩子被夺走一段,最后的火车大营救一段,拿的如今来看依旧如此得让人揪心。
《雨果党大屠杀》是历史片的雏形,但是在我看这个版本里所占内容不多,剧情也相对简单。但还是选择大历史事件中的小人物这样的模式。《耶稣》故事是圣经片的雏形,因为这个故事已经成为经典,也很难去做改动,无非就是那么几个经典桥段翻来覆去,后来被翻拍了无数遍,很难逃其窠臼,重在对耶稣的不同解读。更为重要的是,作为20世纪初期的电影,格里菲斯大胆把耶稣这个神话人物与其他现实世界中的人物相并列来彰显自己的主题,可谓大胆。也足见美帝国主义电影审查制度之严。
《巴比伦灭亡》故事同样非常激动人心,成为后来战争片和史诗片的雏形,首先它很好得表现了战争双方的主要角色和战场情势这是后来史诗片中的惯用手法。而这个故事超越时代的地方在于选择了一个本来与战争毫无关系的mountain girl,最终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战事的发展。这难道不是反类型片中才能见到的故事吗?甚至还有一点传奇故事的味道。这也这个故事最具有叙事张力的部分。当然,战局的两次转折也很抓人。

结构与蒙太奇:影片结构与《云图》也是类似的,最明显的一点是平行蒙太奇的滥用。这样的手法由于还缺乏成熟的叙事线索和视觉标记物,即便如今已经对观影经验非常丰富的观众看,仍有理解难度。然而格里菲斯对于其他如交叉蒙太奇、对比蒙太奇、隐喻蒙太奇等的使用之熟练和恰当,也足以令世人钦佩。例如最后的营救追逐的交叉剪辑,《母与法》中母亲的心碎和uplifter组织的享乐剪辑在一起,还有反复出现的母亲与摇篮的转场剪辑等等。《党同伐异》的另一个结构特点是结构的稳定与不稳定的均衡。格里菲斯首先将每个故事设定在一个历史框架之内,又试图通过某个不稳定的元素来进行突破或者重新叙事,即便在《耶稣》一段也加入了一个女性重要角色。

节奏:影片的节奏比较保守,四个故事基本上都是按照开场的一个故事点,然后是故事发展,高潮,尾声。与蒙太奇手法相适应。插入镜头的使用适当地调节了电影的节奏。
镜头:主要使用主镜头(全景镜头),人物也保持着当时的传统站位,但是部分的特写、大特写在这种情况下就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而一些盛大场面使用了升降镜头,有几个全景镜头还有推移镜头,恰到好处。
服装道具场景:超一流无解释,金光闪闪的战甲、华丽繁复的皇室服装,震撼人心的狂欢盛宴和流血战争,喷火的战争机器、攻城塔、投石车,都惟妙惟肖。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古巴比伦文明第一次出现在西方社会的观众的注视中。这既说明当时好莱坞电影工业各工种就已经达到领先水平,也表达导演尊重历史、尊重现实的一个姿态。我们菲斯首先将每个故事设定在一个历史框架之内,又试图通过某个不稳定的元素来进行突破或者重新叙事,即便在《耶稣》一段也加入了一个女性重要角色。

节奏:影片的节奏比较保守,四个故事基本上都是按照开场的一个故事点,然后是故事发展,高潮,尾声。与蒙太奇手法相适应。插入镜头的使用适当地调节了电影的节奏。
镜头:主要使用主镜头(全景镜头),人物也保持着当时的传统站位,但是部分的特写、大特写在这种情况下就非常具有视觉冲击力。而一些盛大场面使用了升降镜头,有几个全景镜头还有推移镜头,恰到好处。
服装道具场景:超一流无解释,金光闪闪的战甲、华丽繁复的皇室服装,震撼人心的狂欢盛宴和流血战争,喷火的战争机器、攻城塔、投石车,都惟妙惟肖。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古巴比伦文明第一次出现在西方社会的观众的注视中。这既说明当时好莱坞电影工业各工种就已经达到领先水平,也表达了导演尊重历史的一个姿态。这方面我比较印象深刻的是娄烨的《颐和园》,他们在制作准备八十年代末的服装用了很多心思。

画面:充分胶片染色表现画面信息,渲染情绪,一部分色彩的选择甚至打动了营造意境的效果(例如影片最后的假象一段和《母与法》男女交往一段)

《党同伐异》上映时一败涂地,可能是一个时代的误差,这误差就跟电影名字一样,党同伐异。然而漫长的时间修正了这个误差,格里菲斯因此而与今天的粉丝们重逢。

 5 ) 《党同伐异》:默片时代的巅峰之作与古希腊悲剧的内在联系

电影自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站在当下回望百年之前,总有一些电影是不可错过的经典,总有一些电影是值得反复被人讨论和铭记。其中,《党同伐异》就是这样一部。

1916年,著名导演大卫·格里菲斯,上映了他人生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部电影《党同伐异》。电影公映之后,形成了票房和观众口碑双输的局面,人们大呼时间冗长、剧情莫名其妙。

但在其后的数十年时间内,电影却被无数导演追捧,受到了一致的赞扬,《党同伐异》成为默片时代最经典的电影之一。导演奥逊·威尔斯认为:“这一失败,同时也是电影史上最大的成功。”

01 一部被观众误读的佳作,由一个现实故事串联起3个悲剧的“史诗电影”

导演大卫·格里菲斯,1875年出生于美国肯塔基州,1908年开始成为导演,曾经拍摄过500多部短片。之前,他一直在电影公司担任摄影和编剧工作,最喜欢作家是狄更斯,他将大量的小说改编成为电影,被后世誉为“电影创作之父”。

《党同伐异》是格里菲斯电影拍摄生涯中,耗资巨大,花费心力无数的一部。拍摄时间长达一年半,200万美元的制作费,动用6万多名演员,原版时长480分钟,成片220分钟。这在百年前的默片时代绝无仅有,但是票房的失利,直接导致了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中,他一直都在为这部电影还债。

电影由4个故事组成,主要描写了美国20世纪初,在一个工厂劳资双方的冲突之后,一对年轻夫妻的经历,男主人公被冤枉杀了人,女主人公到处奔走营救。同时,故事里穿插描述了其他3个历史故事,分别是:《基督受难》、《圣巴托罗缪之夜》和《巴比伦城的陷落》。

可以看到,表现美国现实生活的故事中,法官在得知真正的凶手之后,立刻赶往行刑现场,男主人公在故事的结尾处获救,而其他3个历史故事,则都是悲剧性的结尾。可以说整部电影是由一部大团圆结局的故事,串联起了历史上的三场“经典悲剧”。

提到“悲剧”,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被后世奉为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或大师)的,主要有三个人,分别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党同伐异》这部电影中的三场经典悲剧和这三位大师的作品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亚里士多德:“悲剧是对严肃而完整的、并有重大意义的行为,进行一种模仿。”“悲剧可以陶冶情感,对社会道德有良好的影响。”

现代人评价《党同伐异》,认为这是电影史上的一部“先锋电影”。评价也多从开创性的拍摄、剪辑手法,对战争的反思角度入手,但是少有人涉及故事的文本起源。那么今天我想和你探讨一下,电影的三个悲剧故事,是如何与千年之前的“古希腊悲剧”产生的联系。

02 “神”之悲剧,不同的文化背景,相同的为人类造福

作家埃斯库罗斯出生于公元前525年,父亲是贵族,公元前484年左右,他开始参加雅典当地举办的戏剧创作比赛。埃斯库罗斯现世留存的主要作品有《七将攻忒拜》、《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奠酒人》、《报仇神》等。

其中的《普罗米修斯》三部曲:包含了《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生火的普罗米修斯》、《被释放的普罗米修斯》。故事描写了“天神普罗米修”斯帮助自己的兄弟“天神宙斯”获得了战争胜利,但是宙斯讨厌人类,想要他们灭绝,普罗米修斯却选择同情、帮助人类。

于是他私自盗取了天上的“火种”送给人类,还将科学、文字、医药等知识传授给人类,使人们拥有了智慧。宙斯知道后非常生气,将普罗米修斯绑在高加索山的石崖上,每天被秃鹫啄食心脏,但又不会死去,日日承受着巨大的痛苦。直到被英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所救。

《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的杰作之一,他的作品主要描写早期雅典奴隶制社会,以描写传说中的希腊“神明”为主,赞颂为国为民的大英雄,反对奴隶主的迫害。作家借这个故事,批判当时雅典社会统治阶级的专制制度和残暴的本性。

反观电影中的第一个悲剧,是“耶稣基督”受难的故事。故事中的耶稣基督原本是犹太人,名叫:本丢·彼拉多,传说他可以在婚礼上将水变成酒,为犯过错误的女人开罪,还可以给小孩子治病。他是一位修行者,却被犹太教贵族阴谋逮捕,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处死。

电影中《基督受难》的故事,背后的文本正是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导演借由这个故事,让人们看到“神”之悲剧。导演将人类文明中共通的“神性”在电影中精妙的展现出来,电影结尾处也可以看到,众神和人类“同框”。

导演通过这个文本,想告诉观众,电影中的“耶稣基督”也就是传说中的“上帝”,他与普罗米修斯一样是天神;他们同样关爱人类,为人类带来启迪和救赎,带来智慧与爱;同样遭遇到不公正的待遇。

“神”的悲剧,源于为人类造福、替人类受戒,以无私之爱,教化众人收起个人私欲。

03 “王权”悲剧,霸权主义容不下任何“反对意见”,排除异己的手段残酷而血腥

电影的第二个悲剧是《圣巴托罗缪之夜》,这段描述的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1572年8月24日的法国巴黎,天主教暴徒对基督新教“胡格诺”派(又译作“雨格诺”派)进行残酷的屠杀,时间持续了几个月之久,死难者7万多人,史称“圣巴托罗缪大屠杀”。

这场屠杀的背后,是当时的法国王太后凯瑟琳·德·美第奇,所引发的一场排除异己的宗教战争。凯瑟琳作为天主教徒,不顾自己女儿玛格丽特的幸福,将女婿亨利四世,也是信奉新教的纳瓦拉国王囚禁起来;运用手中的母权,强迫自己的儿子查理九世屠杀普通新教徒。

而这一事件的背景,则是当时的欧洲,由教会人士马丁·路德倡导“基督新教”改革,因为有大批民众的支持,对以天主教为信仰的“王权”产生了极大的动摇。这一改革,也使得欧洲各国皇帝的信仰,在左右摇摆之中。

同样说回希腊悲剧诗人之一的索福克勒斯,他生于公元前496年,父亲是兵器厂厂主。他的作品多为描写王权和政权的故事,如:《埃阿斯》、《俄狄浦斯王》、《俄狄浦斯在科罗诺斯》、《安提戈涅》、《特刺喀斯少女》等。其中《安提戈涅》这部作品,是忒拜三部曲的最后一部,被公认为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故事描写了俄狄浦斯王的2个儿子,为了争夺王位自相残杀而死。他们的舅父克瑞翁继承了王位,他不允许安葬这2个人的尸体。安提戈涅是俄狄浦斯王的女儿,根据古代的风俗,她有义务把哥哥们埋葬,但是这样的做法就触怒了王权。

最后安提戈涅还是将哥哥们的尸体埋葬,她自己却被囚禁在墓室里自杀而亡。她的丈夫海蒙是克瑞翁的儿子,他反对父亲克瑞翁的专治,认为“只属于一个人的城邦不算城邦!”妻子死后,海蒙也一起殉情。

索福克勒斯所生活的年代是雅典繁荣昌盛的时代,新的宗教制度在雅典城重建,旧的伦理制度和王权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作家自己是一个温和派人士,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改革者抱有同情心理。

在古代,“王权”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绝对权力”,它不容置疑,对人民提出的意见,多半不会采纳。在新旧信仰、制度的交替更迭之中,“王权”在古希腊的雅典和中世纪的欧洲,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导演在电影中,强调了凯瑟琳王太后的霸权思想,对和自己政见、宗教观念不同的人进行血腥镇压。而这一点正是索福克勒斯在《安提戈涅》中极力强调的悲剧源头,即对提出异议者的暴力毁灭。

导演将历史的悲剧和极具深刻思想的作品紧密相连,正是对“党同伐异”最有力的阐释。

04 “民众”的悲剧,还原经典战争场面,不义之战摧毁一切幸福生活

电影的第三个悲剧是《巴比伦城的陷落》,讲述了新巴比伦王国建立后,国家极其富强,王子伯沙撒和人民安居乐业。但后来,大臣出卖了国王,串通波斯王居鲁士攻打自己的国家,结果巴比伦灭国的故事。

很显然,这部分是在描写古代战争悲剧,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之一的欧里庇得斯,正是非常善于描写这一题材的作家。他出生于公元前484-485年的贵族家庭,喜欢哲学,服过长期兵役。柏拉图在《理想国》中盛赞他是最著名的悲剧家。

欧里庇得斯的主要作品有:《美狄亚》、《海伦》、《腓尼基妇女》、《特洛伊的妇女》、《酒神的伴侣》等。他的作品主要反映雅典奴隶制社会衰落时期,普通人的生活。他反对雅典对外扩张、侵略的非正义战争,关心妇女的弱势地位,批判男女不平等。

电影中“巴比伦城中少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大胆、泼辣,对骚扰自己的男人毫不留情;她反对不公平的婚姻制度,成为古代社会自主选择婚姻的极少数;在得知战争到来的时候,她更是选择在前线冲锋陷阵。

“独立女性”这一形象,在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中也有所体现,作品表现了美狄亚不屈从于旧的道德约束,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痛斥男子的不道德和自私自利。电影导演所塑造的女孩这一虚构人物形象,是对这一作品的合理改写。

电影中另一个形象是伯沙撒,他被塑造成一位非常亲民的王子,比如支持女孩自由选择婚姻制度,听取大臣的谏言等。在欧里庇得斯的作品《请愿妇女》中,也有这样一位雅典先王忒修斯,他是民主制度的创建者,可以看出电影在这里,也参考了这一形象。

另外,电影中用很多场面,完整再现了攻城的壮丽景观。当年在洛杉矶搭建的摄影棚中,巴比伦城气势恢宏,四层楼高的城墙、并排疾驰的4匹马拉战车,厚重的城门和狮子雕塑;以及波斯人用来攻城的古代战车,有几十米之高。看到这里,不由的让人联想起特洛伊战争和木马战车。

欧里庇得斯在《海伦》中,详细描述了古希腊军队进攻特洛伊的战争场面,为了夺回美女海伦,战争持续了十年之久。最后希腊人使用木马战车中暗藏士兵的计谋,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而在《特洛伊的妇女》中,则表现了希腊人对特洛伊百姓和妇女的大肆屠杀。

可以看到,导演在这个故事中,大量参考了欧里庇得斯关于特洛伊战争的故事背景,将巴比伦城的陷落和特洛伊战争有机融合在一起。而主要人物的塑造方面,则参考了作家其他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将故事的情节编排的更加丰满。

电影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将经典悲剧还原到新的故事中去。同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一个“民主”的国家里,人民本来安居乐业,却因为战争亡国,深刻批判了“屠城”这一行为背后,民众的悲剧。

结语

电影中引用惠特曼的诗句:“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优乐悲欢。”

《党同伐异》通过3个悲剧故事,完整呈现了古希腊三位悲剧大师的经典著作。大卫·格里菲斯作为一名编剧出身的导演,他的剧本改编电影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将历史悲剧和宏大叙事再现,使得古典文学和现代电影水乳交融,这部电影无愧为导演的巅峰之作。

 6 ) 上影节膜拜归来

若直译应译作《偏狭》。坦白说没想到一百年前就有这样的电影。多大的手笔和野心啊,四个交织的场面,直接由舞台剧和默片里跳过来。巴比伦—耶稣未临莽荒时代、耶稣的布道与殉难—而耶稣也是死于嫉恨、胡格诺屠杀—只能证明世上唯一的基督徒是耶稣自己、大难不死的青年—以基督教理论历史的一个大循环正在进行,是以最后圣母摇篮中是一丛鲜花。悲哀的是,紧接着的1917年,美国即放弃中立卷入了又一场战争。

 短评

格里菲斯的巅峰之作。1.天文数字般的预算,以巴比伦空中花园为代表的布景极尽奢华,却因过于超前而票房惨败;2.创立主题性蒙太奇,不同时空交错的多线叙事围绕宽容与爱的相同主题,不断插入的摇篮镜头;3.首创大特写与大远景,平行剪辑极为纯熟;4.胶片染色与"最后一分钟营救"同[一个国家的诞生]。(9.0/10)

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看完总算感受到什么叫电影始于格里菲斯了,大银幕各种震撼,今年又恰逢上映100周年,五年SIFF收官简直完美。既有细腻情感又有宏大战争场面,四线交叉剪辑、最后一分钟营救,景别机位变化丰富,字幕卡仅交代背景或引用,大部分都靠表演和剪辑表现...方方面面开创先河超越时代。就最后喊了下和平口号

9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力荐

党同伐异 - 人类对爱的追求从未停止。本剧由四个独立故事组成,发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故事都有独自的角色设置,每个故事所表现的都是古往今来仇恨、不容异己与仁爱、宽容的斗争。但是,你会发现每个故事都是根据相同的主题,相互交替着发展的。“在永无休止地摆动着的摇篮里。”今日如昨,世事不断循环,带来同样的人类的热情、欢乐和悲伤。

12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影史不朽的史诗巨著!20世纪初美国劳资冲突;法国宗教大屠杀;巴比伦城的沦陷;耶稣受难记。四个故事用平行蒙太奇交替讲述(而且居然没有剧本!)最后的营救居然有成功有失败!成千上万人攻城战争等壮观场面比比皆是至今震撼。大远景、特写甚至少许运动镜头。超前一百年啊!太牛逼!//20160409资料馆

14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二戰經過沒一個世紀,種族主義理直氣壯地死灰復燃。同志、女性與少數族裔所受的壓逼與歧視仍然,我會說這是最值得被翻拍的舊片,好去掌摑那些自以為先進開明的封建遺孽。(也順道以它的前衛讓如今的電影汗顏尷尬。)

15分钟前
  • 何倩彤
  • 还行

这部一百年前的电影,就像一次惊人但在当时注定会失败的电影实验。后世导演玩的绝大多数电影技巧,真只是对《党同伐异》的不断完善。最富有野心的,在场面上可能还是史诗片般的巴比伦城。技巧上是挑战观众的平行蒙太奇,尤其是汽车飞奔马车飞跑为爱人奔走的段落,确实有种古今映照的雄伟与悲壮。

16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612@影城 四星半。“hatred & intolerance battled against love & charity” 四故事,史诗范,作大死的格里菲斯。平行剪辑嫌重,摇篮意象过频,交叉最后半小时高潮。巴比伦片场及调度叹为观止,表演流畅自然也出挑于同代。“100周年纪念“,为导演雄心鼓掌。个人看却是美式情感教育片鼻祖,难领情。

20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7/10。不可否认,格氏艺术的创造性令人津津乐道,譬如圈入城墙脚下的群众再缓斜45度上升至巴比伦全貌,接着一个表现城门的镜头,向纵深处缩在墙角的少妇移动,画面中央圈拉开,露出少妇边上的女主角,摇拍她的步伐进入城门,表明格氏不满足简易的跟拍尝试更宏大的场面调度,转场也打破了单一内景的单调感,如耶稣身上十字架阴影一下子扩大。联系故事的对比手法带有嘲讽式的口气,古巴伦的婚姻市场和现代人为钱结婚,妇女道德团体禁止舞厅、酒馆与法利赛人禁止快乐没有区别。但格氏主题的肤浅搞砸了平行叙事,天真地把人类受难的理由总结为不宽容,结尾天降的舞蹈取代了炮火、监狱开满了鲜花,将本片变成历史无可挽回、现代文明还有希望的寓言,伴随着书翻开惠特曼诗句、摇篮的过场画面,充满幼稚的和平幻想,素材又多又乏味,另外打个电话叫停死刑不行?

2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如今如同昨日,世间的人情变化循环无穷。摇篮摇动着,为人类带来同样的激情,同样的优乐悲欢."交替蒙太奇,现代篇《母与法》、犹太篇《基督受难》、中世纪法国篇《圣母载莱姆教堂的屠杀》和古代篇《巴比伦的陷落》。染色影片。首创大特写、大远景。票房失利是这部电影超前意识的反衬。伟大史诗。

22分钟前
  • 渡口无边
  • 推荐

叹为观止,那是个导演可以耗巨资拿胶片写论文的时代,现在谁还能这么有钱任性啊?《千年女优》大暴走,《云图》六声部合奏,都是人家玩剩下的。滤镜(染色?)、遮挡分割画面(多为竖向)、叠化处理的夜景……各种手法紧紧围绕主题。激昂的音乐加分。现代一节把问题归罪于“当代法利赛人”,略勉强。

26分钟前
  • 风间隼
  • 力荐

一个是巴比伦沦陷,还有一个也是古代的屠杀,最后一个是现代的故事,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走神儿了,大场面倒是不少,可是看着那些格里菲斯精心制造的战斗场面总觉得有点滑稽,混战的人群好像在沸水中翻滚的一个个饺子,丝毫没有给我震撼的感觉,倒是最后那个现代的故事让我很是喜欢。

3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简明的色彩运用、史无前例的蒙太奇剪辑手段,表达了爱与宽容这一伟大的主题。

32分钟前
  • 泰坦
  • 推荐

一百周年MARK,在当时算很牛逼。事实证明,即便思维超前,还是无法穿越。这部PPT+搭桥的作品完全没有给我任何一点震撼,相反,我更加开始思索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37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将这部片子守到现在再看的决定 自然是正确的 格里菲斯的场面调度确实是当之无愧的大师级 但立意上来说 若去掉美迪奇法国大屠杀一段 使耶稣部分更深化玄化以呼应片尾救赎普照的设定 应该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毕竟小可爱和小伙子的故事太正统 而巴比伦太史诗 已经囊括两级 美迪奇除开始的宫廷场景再无亮点。

42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SIFF2016 深度稍欠,但广度令人震惊,直到今天都难找一个像样的对手,尤其是古巴比伦的宏大场景更是看得人五体投地,唯一的遗憾是影片似乎之把重点放在了古巴比伦和现代这两个时间线,另外的两个似乎叙述不够,宏观上显得有些不平衡,但其他无论是表演还是制作都无可挑剔。

46分钟前
  • TWY
  • 推荐

1916年,一战如火如荼到凡尔登绞肉机,奥运会第一次被迫终止;袁世凯的中华帝国在八十三天后黄粱一梦,又陷入了军阀混战;那一年,整个世界乌烟瘴气。103年后,这个地球仍旧遍地狼烟。

5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仅供学习的一部电影,我有些欣赏不来。平行蒙太奇;交替蒙太奇营造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四个独立的故事,根据感情(或者说是主题吧)上的相似度剪辑在一起……叙事杂乱,再加上时常出现的解说字幕,更觉得乏味。欣赏不来🌚给高分的豆友大多都是拜倒在这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或者是宏大的场面之下。

55分钟前
  • 小楼吹彻钰笙寒
  • 还行

叙事、剪辑、平行蒙太奇,格里菲斯,你不能这样吧?

57分钟前
  • 刘文二
  • 力荐

#HKIFF40# 修复版。回头看这部100年前的默片简直要让人感叹电影在发明之初的进步之快(以及此后100年之慢)。同时讲四个故事的技巧,从大场面到特写,精巧的节奏感,到结尾的"Multi-orgasms",原来都早有了。

58分钟前
  • btr
  • 推荐

不知道这是不是影史第一部多线平行叙事的作品?几个故事同时到达高潮的时候让人热泪盈眶啊。看的时候难免想到《宾虚》《天堂之门》等砸钱不要命的大制作片,那些华丽的巴比伦舞蹈啊... 【影院的修复版画质很不错,蓝光应该快了吧!】

60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