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自行车

HD

主演:崔宗元,朴民尚,朴相勉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语言:韩语年份:2015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老自行车 剧照 NO.1老自行车 剧照 NO.2老自行车 剧照 NO.3老自行车 剧照 NO.4老自行车 剧照 NO.5老自行车 剧照 NO.6老自行车 剧照 NO.13老自行车 剧照 NO.14老自行车 剧照 NO.15老自行车 剧照 NO.16老自行车 剧照 NO.17老自行车 剧照 NO.18老自行车 剧照 NO.19老自行车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王小帅的青春

我只看过王小帅的两部电影:大学刚开始看的《青红》和大学要结束时看的《十七岁的单车》,女主角都是高圆圆。内容看起来很不同,但电影的风格很容易让人猜到出自同一导演之手,母题都是青春。

《十七岁的单车》快要结尾时,电影的气氛骤变,男主角之一的高中生愤怒地拿起砖头,准备砸向翘自己墙脚的“小混混”。我马上想起《青红》相应的时间,男主角忍不住情欲准备强奸自己的女朋友。这就是我们的青春么?也许,这里的“我们”只能特指男生,王小帅的电影似乎没有给青春的女性更多表现的余地。

可能刚读大学的我对电影还很陌生,总觉得后来拍的《青红》比不上《十七岁的单车》。《青红》设置的知青背景过于遥远,要成功地再现并打动观众一点都不容易。《单车》则很有生活的气息,北京高中生的习性虽然不为我这个南方人所喜,但镜头里的他们总让我亲切地想起我的北京室友——抽烟,言必称哥们儿,新潮,说脏话乃至思维的调调……

然而,什么是青春?《单车》开始有一幕,高圆圆饰演的女高中生把自己喜欢的男生带到树林里,闭上眼睛作等待状。男生也心领神会:他应该去牵手、拥抱或者吻她。可是,青春特有的慌乱和拘谨让主角犹豫再三之后放弃了。我又想起初中时对校园恋爱的想象,它其实源自作文选里的一篇文章。我们都读过不少作文选里的范文,但我当时记忆很深刻,居然有一篇讲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慕。范文的结局当然是女生“狡猾”地叫男生等,等到我们长大后也许能够在一起……

青春自然是青涩的,是欲望开始萌发的状态。譬如,《单车》的另一男主角,一个来自农村的快递男孩,透过墙洞凝视周迅。这种凝视便是青春欲望的凝视,它瞬间让一个男生开始梦想一个对他完全陌生的女性。青春的无力在这个农村男孩表现得特别深,因为他说话只会重复:“这部单车是我的”,“这部单车原本是我的”,“我不是来洗澡的”,“不关我事”,然后就是沉默,哭喊。周迅每次出现在他面前,他更是没敢吭一声。

青春也是好胜要面子的,譬如说,是男生就得会抽烟。高中生的哥们儿跟农村男孩谈判时给他塞了支烟,第一次吸烟让男孩出尽洋相,惹来一阵哄笑。耐人寻味的是,高中生自己也没抽烟(他是个学习优秀的好学生)。当那个很刁的小混混走过来要火时,身上根本没有火的高中生胡乱找了一通,丢脸地承认自己没有火。小混混就充满蔑视地把自己吸过的烟塞到高中生口里,明目张胆地带走高圆圆。后来高中生砸了那个小混混,跟农村男孩说车他以后都不需要了——他随手拿出一包烟,示意要给男孩一支烟,男孩拒绝后他自己抽起来,动作看起来很生硬。大概,他现在已经沦落到只能在一个比他更弱的农村男孩面前装B了……

青春自然也是无力的,尽管它经常戴着残酷暴力的面具。《青红》中的男生无力留住自己喜欢的女生,只能诉诸暴力来得到她的肉体,最后付出生命的代价。《单车》的高中生等父亲买车等了很久,最后还是要偷自己家的钱去二手市场买了一部偷来的车。女生一句“车没了再买过一部呗”惹恼了男生敏感的自尊心,很不友善地拒绝女生的邀请。等到女生转投其他人怀抱时,他又吃醋又愤怒,一句“操你妈的”就将砖头砸过去。可怜的不仅是他后来遭到报复,还把那个彻底无辜的农村男孩卷进漩涡——从农村来到城市备受剥削的男孩至今彻底地无力和绝望了。看到自己心爱的单车遭人肆意摧毁,无力的他也拿起砖头砸过去……
 单车是青春的隐喻。单车是不同青春少男梦想、渴望、游戏、收藏、爱护的对象。它不是难以得到,就是易碎的。周迅扮演的角色只出现在开头和结尾,却也是个成功的形象。它很好地表现青春女性对漂亮衣服的爱慕,爱美的心理在现实如何破碎。就像农村男孩和老乡带着欲望凝视周迅,周迅也是带着欲望来凝视装着主人衣服的自己(她是个保姆)。这里的微妙在于,农村男人以为周迅是个遥远的城市女性,不料她也只是个农村进城的女保姆,是跟自己一样的人——那么她还有凝视的价值么?她还能唤醒他们潜藏的欲望么?凝视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对象是他者,无法得到但又无法忘却。单车、衣服、性的身体,跟城里人追逐的金钱一样,都是物神崇拜。青春的无辜不在它不去欲望,而只在于它欲望的单纯和具体。如果一位少男少女欲望金钱这样的抽象物,我们无法承认这是令人缅怀的青春。但是,如果他/她欲望爱情、牵手初吻等亲密动作、竞技耍酷的单车、漂亮的衣服或者带来成就感的战利品,我们会怀念地说:我的青春也曾是如此……

 由此大概可以想到,青春背后其实是城乡的分裂,抽象与具体的挣扎,贫富之间的对立。为什么我们要长大,要接受成人世界的虚伪冷漠?为什么我们要进城,要接受城市人恶毒的剥削蔑视?为什么我们要赚钱,要接受商品经济残酷的就业竞争?这三个问题不是同一个问题么?《青红》里的土生土长的农村男孩无力留住城市知青家庭背景的高圆圆,《单车》中的城市男孩因为贫穷不敢接受家境良好的高圆圆的爱,更不用说农村男孩那沉默的欲望和欲望的最终破碎(“原来她只是个保姆”、“她跑了”)。无论电影发生的地点是收音机接受节目都艰难的边疆农村,还是先进的首都北京(更不用说奥运会之后的新北京了,单车不再是它的风景,如何解决汽车赌塞倒成了重大问题),背后推动情节发展的逻辑都是一致的。

于是,最大的残酷不是青春遭到扼杀,梦想遭到破灭,单纯被邪恶强暴,而是青春、梦想、单纯本质上也是我们原罪的一部分。它之所以无力,只是因为它被更大的恶所摧毁。我们之所以怀念,只是因为自己身处更大的恶却无力挣脱,只好虚构一个纯洁无罪的青春权当慰藉。我们之所以采用暴力对抗,只是因为自己濒临绝望的深渊,破罐子破摔。

 2 ) 晃动的青春

在一个小网吧里,我看完了这部关于青春的电影。

影片沉闷,语言少,背景音乐低。人们全部在低沉的环境里思考和说话。而主人公没有名字。他们孤独地面对着困惑和理想。沉闷,而观众们却在沉闷的气息中酸楚地看完所有情节,感受到暗藏的涌动与激情,也感受到主人公身上那些属于自己的影子。

影片在讲述十七岁的矛盾:彷徨、爱情、生活、理想,对现实的理解,对社会规则的模糊,对利益冲突的解决。每个人都会发现自己的影子在里面漂浮,那些曾经的年轻岁月在漂浮,那些仓促的回忆在漂浮。为了得到一辆单车这个简单的理想,我们努力实现,用我们确定的方式。然后用我们的方式解决遇到的问题和争端,两个十七岁的孩子分别从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来达到他们相同的理想。同时,爱情和现实,炫耀和成长,我们都必须一一认真面对。还有城市的诱惑,对成人世界的理解。这些都让我们在沉默的表象下涌动,青春的涌动被我们克制。而成年人,像那个公司的老板,他只是用一句我靠,来表示对我们理想的执着的惊讶。

只有心酸在一直跟随着情节蔓延,在心底悄悄散开。那些沉闷的画面下面,是青春在不断涌动。谁都记得自己十七岁的时候那些暗自澎湃的激情,在冲动和理智之间彷徨的脚步,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妥协的态度。十七岁的时候我们用简单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错对,来衡量成熟和幼稚。我始终难以忘记那些平淡的画面,城市学生建和他爸的争吵,而农村孩子贵默默的推走单车;还有建拿起砖头慢慢的跟随着女同学和青年;贵紧紧抓着单车在建等一大群学生中间嚎叫;建和贵不断的骑着单车或者用脚奔跑。这些画面,是影片关于青春的有力见证。

青春就在奔跑和彷徨中行进,激情有时战胜了理智,孤独的心情随处可见。建终于一砖头砸向了青年的头,而贵却对小保姆耿耿于怀,建对家庭、对父亲和另外两个陌生的家庭成员的困惑,贵却为了单车搜寻奋斗,在人群涌动的立交桥下擦汗。这些画面无序的出现,表现着烦闷青春同样的无序和混乱,沉闷的延续,低沉的拥挤。还有对女同学的爱慕,犹豫而胆小的追求方式。努力压制心中的冲动,更多的事情让我们困惑。琐碎的理想却在心中牢牢占据,这就是我们的青春时光,我们用吸烟和冷漠来展示成熟的时光。而我们在这段时光里只是不断的奔跑,拉开衣服,肆无忌惮的,像广告画上那个少年一样微笑或者仓皇的奔跑。

影片一直在低低地讲述,追求女孩,打架的远镜头出现。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利益的冲突,一人拥有单车一天。他们每天准时交换。而最后城市孩子伸出手去的那个动作,是孤独的青春寻求援助的声音。除此之外,我们还不断的看到奔跑的时候,那些老人们安详的观望,他们平静的看我们青春的闹剧,不说一句话。他们也许在怀念他们自己的青春,也许他们知道我们终将靠自己成熟起来,无需提醒,终将成熟。

终于,青春在打斗中渐渐远走,伤痛不可避免地发生。醒来过后,我们开始成长,开始懂得一些世界的规律。我们开始知道自己的渺小,知道某些成年人的游戏规则,开始站起来,同时继续生活。只是青春,青春的激情和冲动,青春的彷徨和困惑,青春的引诱和挑逗都在渐渐远去,离开我们的身体,离开我们正改变着的思维。一切重新开始,青春嘎然而止。

有没有看到最后,农村孩子缓慢的走在大街上的身影?那是我们在成熟之后,扛起变形的理想,继续行进在茫茫的人海之中。

 3 ) 王小帅:差异与距离


  前些日子刚看完《17岁的单车》的时候,还憋着劲想写点什么,一忙碌,又是灰飞烟灭。看的时候总想起《天堂里的孩子》(《小鞋子》),尤其是两人交接自行车的镜头,总让人想起阿里和他妹妹,以及那双破烂的球鞋。
   大约寻找应该是这个片子的主题吧。
  我不知道王小帅究竟有没有留意去学谁,但有一点,我想是比学谁还致命的不足:那就是他在处理现实时,把现实也处理成了概念化的诗意,很多东西看起来似乎有余味,但这种余味好像是经过提炼与总结了的。
  一部好的电影,往往能给人在电影之外的东西,但这种东西,是经不起提炼的,一旦这种东西有了名状,它就变得很现实,而使人丢掉想象的味道,严重的则会给人被强行灌输的感受,好像成了说教。而《17岁的单车》正有这样的毛病。
  比如周迅演的小保姆,比如小店老板的语言,以及他对城市生活的向往,还有速递公司的老板与职员,桑拿浴室的收银员,这些人的设计方式似乎更像是话剧中的人物,他们传达自己感觉的方式,也像是在演话剧。
  电影和话剧的不同之处,有一点就在于话剧可以将很多内心中的话说出来,可以有大段大段地内心剖白,因为,它的艺术空间是虚拟的,观众跟舞台是有距离的,它允许表演的存在。而电影则不同,电影最应该消弥的就是表演的东西,一旦电影给了人演得感觉,就说明这部电影戏过了。
  我觉得,王小帅的不足之处,就是在把握电影时,把戏把握过了。在《17岁的单车》一片中,他过于强调生活的差异,而且有意去把差异放大,这就使一种对生活与生存的表达,有了戏剧化的成份。其实,差异应该是一种感受,而不是一种表白,它应该没有痕迹地散布在生活中,让人去感觉,而不是把它摆出来,像一个展品,让人去触摸。
  《17岁的单车》中的差异就伸手可及。以东子挨打为例,东子家是由两个离异家庭组织起来的这是一种硬性的差异,东子妹妹考上重点中学要学费与他想买单车之间是软性差异,东子与继母之间不太友好的关系也是软性差异,这些差异的弥和通过东子妹妹的对他的理解来实现,而且这个小女孩又操着朗诵一样的语言,好像是善解人意的小天使,让人看了觉得别扭。
   以上例子其实不足以表达我的感受。用我直接的印象来说,就是王小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贴近还有一段距离,影片当中的日常性的东西太少,概括性抽象性的生活理解太多。
   在我看来,影片能够传达诗意与回味固然好,但这两样东西不能以冲淡日常性为代价,因为毕竟这是一部生活题材的片子,它需要扎实的生活根基。离了这种根基,生活就游离于现实,变成了抒情。
  根据我的猜测,我觉得,这部片子的问题可能出在剧本的推敲上,剧本在构造时,先把生活抽象化了(就是先把冲突抽出来或总结出来了),然后,再用布景去还原生活,这一概括一还原就使影片变味了。
  与《17岁的单车》一样,王小帅的其他作品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比如《扁担姑娘》,里面与生活有距离的情节有很多,如高平与阮红之间的爱来得莫如其妙,一次性爱,就能征服一个女人的心。与黑社会老大苏武比起来,民工高平好像也没有什么能打动阮红的心,但却打动了,让人不大理解。
  而且,动了“老大”的老婆这样的情节,无论是在港片还是西片当中,都是较司空见惯的构思,而王小帅将之放诸于体现底层生活的电影中,好像让人有点摸不住头脑,难道仅仅是为了故事性?
  从《扁担姑娘》到《17岁的单车》,可以看出,王小帅是个比较喜欢拿城市化进程说事的导演。但我觉得,他对于城市还是缺乏很真实的了解,他常常会把城市处理成了一个现代化与虚饰的外壳,或者是上演纯朴和纯洁被毁灭的场地。
  王小帅常爱告诉我们,底层有爱、有温情、有友谊、有真诚,具体的例子,比如民工爱妓女、民工爱小保姆,但这些东西,放到城市当中的时候,就都毁了。
  这样的处理方式,用过来用过去,让人觉得这种电影倒成了类型片。其程式,就是一根民间的、底层的稻草,加上对现代文明、对城市、对体制、对人情的反思与反叛,就构成了影片的核心主题,寻一个故事来,围绕着这个核心主题,编上一编,似乎就成了电影。
  我的这种说法,可能过于简单化,但这种简单化的感触的确是来自于影片的简单化。同样,作为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我觉得,王小帅与贾樟柯的距离,并不在于深刻,就在于对生活的感知上,贾樟柯能够很自如地用生活来表达想法,但王小帅,却没能真得做到。
  
   2003。3。18
  

 4 ) 北京单车

这个片子的胶片用的满好,色彩出来的非常正。
光线感拍的特别好。
有很多镜头,光线强烈到刺眼的地步,是大日头晃晃下的嗓子冒烟的青春。

刘杰简直已经成了王小帅的御用摄影师,一如杜可风之于王家卫,没了他这片子简直就褪色不少。

配乐也不错。某人说,你看它里面那个提琴拉的,争争上阵的感觉,总让人觉得马上后面就会有段旋律跟上来,但就是没有,生是通篇就一个前奏。

自行车成为青春,生活的一种象征符号,在这个片子里又一次浓墨重彩了一把。
总觉得这种中国式的青春残酷物语类片子中,似乎女性角色都把握的狠差。没灵魂。只是出于带动少年之间关系的目的而存在的。
她们无一例外的面目呆板,姿态造作,全出乎于少年男性的臆想和拟定。
这也许是因为少年时期的男性之间本来就不关女人的事,一切恐惧来自他们本身的内心。
关于性,假如投射在成熟女人的身上还能显出生气来。
那是一种海市蜃楼的幻象,雄性荷尔蒙发作出来的,同类间相互撕扯的,无法抑制的动物凶猛。
同样的,什么时候少女的角色能突现出来?只有和成熟男子相关的戏份,才可以忽然回魂,变成结合孩童和女人的双生花。妩媚而有杀伤力。
因为出于男性视角,所以,无论是米兰或者是高圆圆或者周讯,全成了面目苍白的橡皮人。

很难不把17岁的单车和阳光灿烂的日子相比较,但看起来似乎60年代的少年和90年代的少年别无二致。冲动依旧。
不同的是17岁的单车更纯粹,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则镶上了一些政治符号。姜文在电影里加设的抹杀原著中随心所欲自然感的放大器,十足败笔。
关于巷战,胡同单车和拍砖充分发挥了最能体现北方少年虚张声势式勇武的优势。
内心恐惧和表面冲动的完美结合。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巷战是夜里,看了狠不过瘾。但用光狠好,能拍出堵的慌的感觉。
这次换了白天。
几场追逐的确拍的狠有张力。青天白日下少年溅血,更突出了残酷感。
而我觉得最好的妙处在于,没打死人,没有矛盾冲突到的极致。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总显得过了,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这样。但考虑到那是特殊年代,这样的处理可能更符合当时的背景吧。

总之,最后两个被打的狠惨的少年挣扎起来,然后再继续各干各的的感觉非常好。
生活是继续慢跑下去的。
恐惧爆发后,其实什么也没发生,一切归于平静。
少年们身上最后的孩子气消亡了,青春的尾巴象闪电的最后一击。

李滨在这个片子里的表现极好,比在《卡拉是条狗》里演的要出色。特别是完成那种瞬间成长的转换,眼神表情无一不十足到位。赞!
还有一个人,演崔林哥哥的那个人,演的也非常松弛,非常好。他戏份不多,但细节设计的都狠好。可能角色本身设定的不足吧,让他发挥的还不够。
其他人就都麻麻。

最后要说,特别受不了那种镜头,就是在人山人海(或者是车山车海)中等红灯,然后隔着街万箭齐发。趁着一张张沉默的大多数的脸孔,而那个人(是他是你是随便的每一个个体)就这样在他们当中忽现,就象——
张爱玲说的,隔着那灰灰的,嗡嗡的,蠢蠢动着的人海。
张楚说的,面对我前面的人群,我要穿过而且潇洒。
C教主说的,我穿过一个有人生活着的城市,它显得如此陌生。

那种感觉特别有平实中的悲哀的杀伤力。也许因为每个城市都是悲哀的集合体吧。
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那个人(是他或者是你)就悄无声息的泯灭了。


 5 ) 评十七岁的单车

    北京这地方,我并不喜欢,人说北京是中国的心脏,我说北京是华北地区的肿瘤,原因很简单,心脏是给各器官供血输送营养的,可您在瞅瞅华北、天津都成啥样了,资金、项目、人才,无一不被北京先划拉走,天津捡一遍剩后,到了华北这里,已经所剩无几。另一个原因,北京这个地方不很生活,尤其是京北,钢筋水泥的丛林,看似很热闹,可是想要在这里活下去,除非是先富起来的那个阶层的,否则你不会很滋润的。可能会有人反驳,东城区的那一大片胡同,不是很有生活味道么,可那是老北京人呆的地儿,对于我们,除了雇辆人力车来一趟吵吵得很响的胡同游,那地方基本就没什么意义了。

   外来人口撑起了北京的一片蓝天,他们的剩余价值换来了长安街、二环、三环、四环上的车水马龙。学生也是外来人口的一部分,从四面八方涌来,每年把五千块钱送给学校,养活学校里的一干人等,还要再拿出五千多块钱花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旮旯胡同,从王府井的耐克专卖店到耳朵眼胡同烤红薯的,无一不受其惠。

   学生,外来人口,学生,外来人口,学生,外来人口,外来的学生,求学的人口……北京的大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夜里,穿过前门的地下通道,去赶回家的末班车,夜里的地下通道,是一个大的集体宿舍,那里横七竖八睡满了人。脚步放轻,穿过那里,穿过了一个又一个北京梦。

   这里有一个梦,简单而实际,在即将实现的时候,他的梦被人偷走,他要历尽艰辛把它找回来。无论拳打脚踢,抱着这个重新找到的梦,决不放手。

   这个梦,是一辆单车,属于他自己的单车。

   好了,剧情概括完了,评价嘛,不好说,因为我不很喜欢这部电影,虽然它也是金马奖的最佳剧情片(看完才知道),电影的封面说它是“三城记”系列之一,那么它反映的这个城市的一个侧面,或者是这个城市创造的一种生活状态,但,仅靠一辆单车,来展现一种生活状态,未免单薄,人物上,一个送快递的,几个职高的学生,一群操着京味的痞子,一位已经红得发紫的女演员和一个清嘴广告的大美女,没一个深刻的人物,地点上,一望便知,取景地主要在北京什刹海,然而,什刹海并不是这样。生活在那的人正在渐渐搬走,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酒吧。要表现老百姓维持梦想的艰难,这部片子并不比《卡拉是条狗》做得更好。要表现北京青年的面貌,还有谁能超越《阳光灿烂的日子》?要体验外来人口在北京打拼的过程,那,还是找个地儿down一个《北京浮生记》玩玩吧。

   诚然,不能拿一脸稚气与帅气崔林小伙儿拿老谋深算的葛优比,后者演什么活什么,是真正的好演员,而崔林,只是个喜欢表演武术系的学生,在他的眼神里,没有任何深刻,只有执著,正如这部片子的名,十七岁,不需要深刻,只要有梦,就去追寻好了。和夏雨也没什么可比性,因为酷似姜文,还在念中学就捎带了拿了个国际影帝的头衔,然后以这个身份入中戏学习,越学越缺少原来身上自然天成的味道。日裔的崔林,生在东北,靠这部片子拿了金马的最佳新人,只希望他不要因为拿到了个奖杯就扔掉了原来死死抱着不放的单车。

 6 ) 自卑与骄傲

 

   或许每个贫寒的家庭的孩子都会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物质上总是贫乏,唯一可以骄傲的是学习成绩。所以只有努力学习来证明自己并不是一无是处。曾经在上初中的时候我也希望有一辆新单车,又或者不用是新的,只要一辆不是大水牛式的单车就好了。我经常在同学面前骑着一辆大水牛驰骋在学校和家之间。在我身材不高和单车庞大的时候我骑着脚踏的时候是需要把脚掌用力往下蹬才可以够得着的。这样动作经常遭到同伴的笑话。我怀着和主人公一样的自卑哭诉于家里。情况是相同的,我爸也下了岗,我是家里最小的小孩,而我的姐姐因为都在上高中,所以我没有新单车,那大水牛是家里很早以前买的。即便我努力的诉求,妈还是没有给我买单车。同伴中只有我是骑大水牛的。

   每当我推着大水牛出门我心里都在暗暗的对父母的憎恨。为什么不给我买单车,以至我也不能像某些同伴一起骑在公路上。那样我会觉得不好意思。单车又丑又旧,但是我能怎么办呢?还是得骑,突然有一天,学校的车棚里的单车全部被镇公安局的车拖走,说是没有办证,去办证需要交15块钱。当时我就向家里说可不可以给我买新单车,结果,还是没有。我看着同学漂亮单车心里不知是多么的嫉妒。那是我初一的时候,初一我的成绩是全年级第一的,但我没有高兴过。我几乎每天上学出门的时候就是想我什么时候可以有一辆新单车。 而我家当时实在是太穷了,就是这样拖了一年。曾几何时我也想过去偷单车,我走过每一个单车棚,瞅一瞅有哪些单车是没有上锁的,然后伺机偷走。这样的心情在我内心纠结过很久。后来到初一暑假的时候我和妈商定,以卷烟来算钱。

    当时我们矿里家家户户都在卷烟。就是那种手工卷出的烟,我家也不例外。卷一条烟的价钱妈给我定的价是一块钱,这已经是很高了。因为成品做出来也只是卖两块钱。等于利润尽归我。而卷烟是一个繁琐的过程。从卷烟,剪烟,然后再烤烟,再切成抽的烟的大小,然后是包装,用煤油灯给烟袋合上,然后用报纸包成卖出。这只是粗略的介绍,而具体工作中还有很多复杂的工序。例如那些黄纸和白纸,滤嘴烟叶等等都是要加工后才能使用的。而我只是负责卷烟。那年暑假,我卷了300条烟,这样我妈妈给了我300块钱。我揣着300块钱到了镇上买了一辆赛车。银灰色,我高兴死了,于是我试着和一些漂亮的女生在路上搭讪。

    现在想来,年少的虚荣其实很简单,内心的自信只要有一辆新的单车就能够满足,包括我所有的骄傲。才能在那炎热的夏天足不出户愤愤不平平的卷出300条烟。而那些烟是销往落后的地区,给那些买不起香烟的人抽的。

    后来那辆单车在初三升中考前一个月被偷了,我的心情就变成阿贵的心态。我几乎在镇里的每一个有单车的角落寻找,希望在我一个回眸的时候把我的单车找回来。最后在看到和我单车相似的单车我都会不自觉的目光紧跟。就在这样不断的猜疑中我升中考结束了,我考到了县里的重点中学上学,要住宿,不用单车了。我的单车岁月就结束了。

   但是我没有像电影里的人去偷别人的单车,却也想过用漂亮的单车吸引漂亮女生的注意。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似乎看到了很多自己的影子。包括阿贵和小坚。因为贫穷,骄傲和自卑在苦苦挣扎。

  写完我回头看着阳台放着的山地车,我不禁的带着小刀上前小心翼翼的刻上自己的名字,因为我知道我失去后会有多么痛苦。

  庆幸的是在同样的年岁里我没有发生悲剧。

 短评

疼啊,青春将永远付之一去,那些属于躁动,不安,暗涌的岁月,有谁还记得年少时的小小理想与执拗,父亲说你考了全班第五就给你买车,可是你考了全校第五父亲还是没能给你买

8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偷自行车的中国人的青春残酷物语片

11分钟前
  • 马文才
  • 还行

我没有看完,觉得不好看。

12分钟前
  • 2013
  • 还行

学习长大的十七岁,发现全世界的痛苦与快乐都来自一部自行车

15分钟前
  • 肉卷卷又称肉卷
  • 力荐

很北京的片子。青涩倔强的爱总是很深刻却没有办法KEEP。

17分钟前
  • yezzi
  • 力荐

相同的倔强,相同的17岁,完全不同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因为一辆单车,也许他们永远也不会发生交集。新千年后“阳光灿烂的日子”,只是少了一点柔和的情怀,但仍甩出现在的国产电影几条街。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城市三部曲1。周迅又一次出色的跑龙套,其实她的角色在电影里还是有很重要的隐喻意义。

23分钟前
  • Song³
  • 推荐

你还记得以前的时光吗?就和影片里的一样。我哭了。

25分钟前
  • 巴乌
  • 力荐

昨天在豆瓣上看到有人把这个列为同志电影?真的是这样吗????我完全没有感觉。。。晕了

28分钟前
  • 比远方更远
  • 推荐

一个自私虚荣的少年和一个倒霉催的木头窝囊孩子,看着想打人。

31分钟前
  • 单线程青年
  • 推荐

我有过相同的经历,那画面就仿佛在诉说我的故事,淡淡的琐事但是那么饶人心弦

34分钟前
  • 器官坏死
  • 还行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关于梦想,你坚持了多久。

36分钟前
  • 贾小妞又青春了
  • 还行

北京有九百万辆自行车,这是个事实,就像我爱你至死的事实一样

41分钟前
  • Little Punk
  • 还行

符号感痕迹感过重。

46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还行

新时代的《骆驼祥子》,少年版《偷自行车的人》,宿敌变基友的《小鞋子》。你小时候偷过家里的钱吗?

51分钟前
  • 水仙操
  • 推荐

过审了,又过十七年,第一次公映,三十四岁的单车。好残酷

55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结尾跟《小武》的结尾对照来看很有意思,这种差别可能正是贾樟柯和王小帅的差别

57分钟前
  • Bigteeth
  • 推荐

我们青春的闹剧,我们开始成长。

59分钟前
  • Ridden
  • 力荐

一部看了很压抑的片子。当小坚大声反驳父亲的质问时,很心痛。还有就是不明白最后那个砸车的男孩为什么一直不走~~

60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其实这片子是脱胎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帮派互斗不说,甚至主角长得都跟张震有八分相似,一看就是个好少年,可惜时不我与。没钱的青春,连女朋友都要跟强者跑掉,一片微缩的丛林。有趣的是小帅哥把自行车当作载体,同时把一群弱势群体连结在一起,颇有了一种“小史诗”气质。

1小时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