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鸿1991

DVD

主演:李连杰,元彪,关之琳,张学友,郑则仕,袁锦辉,邱建国,任世官,袁祥仁,熊欣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香港语言:粤语,英语,汉语普通年份:1991

欢迎安装高清版[一起看]电影APP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黄飞鸿1991 剧照 NO.1黄飞鸿1991 剧照 NO.2黄飞鸿1991 剧照 NO.3黄飞鸿1991 剧照 NO.4黄飞鸿1991 剧照 NO.5黄飞鸿1991 剧照 NO.6黄飞鸿1991 剧照 NO.13黄飞鸿1991 剧照 NO.14黄飞鸿1991 剧照 NO.15黄飞鸿1991 剧照 NO.16黄飞鸿1991 剧照 NO.17黄飞鸿1991 剧照 NO.18黄飞鸿1991 剧照 NO.19黄飞鸿1991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黄飞鸿1991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清朝末年,曾任黑旗水军教头兼民团总教练的广东佛山武师黄飞鸿(李连杰)常在宝芝林教人练武,期望借此自强救国,可是眼见政府苟且偷生洋人横行霸道,他渐渐领悟到单凭武术不足以使民众从苦海中脱离,开始努力找寻其它救国出路。梅县梁宽(元彪)在戏院结识黄飞鸿的恋人十三姨(关之琳)后与黄飞鸿出生种种误会,终投武夫严振东门下与黄飞鸿成为敌手。  严振东与洋人连手鼓吹美国是金山世界,将包括十三姨在内的大批中国妇女骗掳上洋船,梁宽此时幡然醒悟,明白黄飞鸿是友非敌,在他的帮助下,黄飞鸿开始与洋人及其爪牙展开浴血奋战。JOJO的奇妙冒险 石之海Part.2大盗鲍伯薄暮之光铁血壮士黑侠2(普通话版)明星雇员2006哼哈二亲家风筝奇缘酷跑青春傲骨贤妻第六季冷血十三鹰无耻之徒(美版)第七季地球脸红了零八三七神在巴厘岛东南西北风百岁之好,一言为定黑蝎失乐园2020完美陌生人(德国版)声生不息·家年华一镜到底版战地神探 第七季长安异闻录曼波女郎幻象外星生命 第一季东北情圣致命诱惑野生动物宝宝 第一季泰王纳黎萱5双面骑士我为养生狂无尽之河流浪地球夺爱之冬恶魔惩罚者心跳时刻点对点 點對點豁口黑暗中的十个女人1961凉宫春日的忧郁2009打破沉默全金属狂潮3娜奥米第一季人生大乱斗林深见鹿家庭作业1989

 长篇影评

 1 ) 民族认同话语的形成、淡化与重构——浅析功夫电影中民族主义叙事的时代演进

[这是《认同与国际关系》的课程论文,鉴于老师是武术爱好者,我也是,加上功夫电影的民族性,本文的主题应运而生。鉴于本文着意提倡的是徐大导演《黄飞鸿》中的民族主义叙事方式(反思的,多面向的),因此放在《黄飞鸿》的影评下。] 摘 要:功夫电影作为华语电影的一个重要的类型片,从其诞生早期就开始从20世纪初“体育强国”思想中汲取养料,将以“东亚病夫”为代表的民族认同话语内含的冲突结构作为电影表达的惯用主题。但随着华人文化圈政治氛围的转变和经济的发展,这种民族认同话语逐渐被淡化。到了21世纪,更受到来自内部和外部异质话语的双重挑战,面临被重构的可能性。 关键词:功夫电影 东亚病夫 自我东方化 民族主义表达 古老的中国功夫之所以至今能有广泛的影响力,同它与现代电影艺术的结合是分不开的。功夫电影是华语影坛最具国际影响的类型片。而在众多功夫电影中,那些以近代中国为背景的“国恨家仇”故事,也成为最常用主题之一。而且,功夫电影作为承载近现代中国民族认同话语的一个重要文本,不仅显示出中国民族主义是近代殖民危机产物的历史语境,还忠实记录了不同时代背景下华人对民族主义态度的变化。 通过查阅文献和检索数据库,笔者发现,对功夫片和民族主义相关主题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对近代中国人将体育竞技与民族主义情绪表达联系在一起的现象(“东亚病夫”心结)的分析,主要有两条路径:国内过去的研究大多将原因归结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和压迫,代表性的著作有高翠编著的《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强国》;但近年来一些台湾学者开始尝试从“身体史”研究的角度和重读文本的方法,重新回顾这种与身体相关的民族主义认同的发展脉络,比较系统的研究有台湾政治大学副教授杨瑞松先生探源“东亚病夫”概念的相关论文与专著,以及东海大学黄金麟教授对“身体史”的一些研究著作。第二类是对众多功夫电影剧情架构、文化内涵以及市场反应的评论。这类文献多见于不同时期国内各种期刊杂志,观点也或褒或贬,不一而足,但在研究功夫电影的社会影响方面,可以算作是第一手资料。第三类是将功夫电影与民族主义叙事联系起来的学术性研究。国内在这个主题上的系统性研究相对还比较缺乏,较丰富的是对一部或同一系列电影中民族主义的表达方式的研究,这一主题也散见于一些功夫电影发展史的专著中,如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等都有涉猎,相关译著也有一些,例如英国学者里昂•汉特的《功夫偶像》。 综上所述,虽然关于功夫片和电影中民族主义叙事的研究国内已经有比较丰富的资料来源和基础研究,但将这两者联系起来,旨在理清20世纪华语功夫电影中民族主义叙事的发展脉络、探究背后变化动因的研究还是相对薄弱的。本文旨在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尝试性的探索。 一、危言:“东亚病夫”、“体育救国”与中国民族主义 功夫片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传统中国功夫,之所以能够从平凡的民间技艺跃升为“国术”甚至是整个民族精神的寄托,与20世纪初兴起的“体育救国”思想是分不开的,而“东亚病夫”这个概念则在这个过程中被反复言说并成为后来功夫片叙事中的一个重要民族认同话语。 “东亚病夫”一词现在常被视作列强对中国人身体普遍孱弱的侮辱。西方称中国为“病夫”据信在国内最早见于1896年上海英文报纸《字林西报》所转载的政论,但在这篇政论中 “病夫”(Sick Man)仅仅是对甲午战败的清王朝积弊丛生、欲振乏力现象的一种客观描述。事实上中国人用“病夫”一词甚至更早:严复在1895年3月发表的《原强》中就用“今之中国,非犹是病夫也耶”来比喻变法的迫切性和从根本入手的必要性。因此“病夫”最初并非源于西方列强的侮辱,而是在民族存亡之秋一种忠言逆耳的大声疾呼。 但随着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一些知识分子感到要救亡不仅要变法,还要开启民智民力;同时由于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传播,剪除国民“劣根性”、与白人争夺种族优势的呼声也逐渐高涨。而“病夫”作为一种所指范畴不明确的日常语言,易作扩大解释。由是,“东亚病夫”的意涵在20世纪初逐渐发生了改变。1903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发表《尚武论》一文,开始从卫生习惯、传统道德等方面反思,发出“呜呼!其人皆为病夫,其国安得不为病国也!”的悲叹。 到了陈天华的《警世钟》里,开始出现“外洋人不骂为东方病夫,就骂为野蛮贱种”这种将“东亚病夫”界定为外人耻笑辱骂中国人的用语的描述,配合上前述把“病夫”比喻转化为针对中国人体质羸弱的形容用法的流行,使中国人逐渐将“东亚病夫”理解成西方人对中国人“挂在嘴边的嘲讽之语”。 为了改变受辱的“东亚病夫”状态,不少人开始仿效日本维新中鼓励尚武精神的做法,将体育作为救国的重要方策之一。梁启超在1904年出版的《中国之武士道》一书中就明确表达了学习日本尚武强国的观点。 于是,中国开始出现一些旨在强种救国的的武术团体,其中民间比较重要团体的有1910年创立的“精武体操会”,官方的武术团体则有1928年建立的“中央国术馆。然而,民间武术团体的资金和影响力有限,官方的团体不仅困于内部门派纷争,还缺乏足够的政治支持,因而在中国“体育救国”的思想最后仅流于空谈。 但是,“东亚病夫”概念的变化并导致“体育救国”思想的产生的过程完整地体现了一个国家“自我东方化”的过程,是中国民族主义在外来侵略压力下产生的一个侧面。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们通过对原始文本碎片有意无意的扩大解释和剪切组合,臆想了与国家同样受辱的、孱弱的中国人群像,然后意图用相应的耻辱感激励全民族奋发的精神,实现对西方世界的反抗。虽然“体育救国”在现实的政治实践中失败了,但这种要在身体上战胜东西方列强的思维方式却遗留在中国的各种小说、传奇等社会记忆之中,这也成为后来功夫电影中民族主义表达的源头。 二、形成:李小龙电影中复仇式的民族主义叙事 1930年国民党当局以有伤风化为由禁拍武侠片后,上海一部分电影制作者开始向香港转移。1937年抗战爆发、1946年国共内战爆发和1949年共和国成立,分别造成了三波大陆电影制作人才、资金向香港的迁移。内战结束后,大陆和台湾都有较严格的电影制作和审查制度,相较而言港英当局的审查要宽松得多。加上广东本来就是武术之乡,各类南派拳术在民间流传极广,而且不乏黄飞鸿、方世玉、洪熙官等近代英豪的传奇故事,香港成为功夫电影制作中心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 功夫片 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电影类型的标志是1949年胡鹏导演、关德兴主演的《黄飞鸿传》的上映。《黄飞鸿传》不仅开创了从1949到1994年间长达77部的电影系列,其中一些基本元素更被后来的功夫电影所广泛继承和反复再现:硬桥硬马的真实武打、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谦虚守礼的传统道德……但在这一时期,民族主义叙事仍然不是功夫电影的常见主题,民族情感在片中仍然处于一个非“彰显”的阶段。上一部分所论述的那种“自我东方化”的民族认同话语与功夫电影明确结合并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是从李小龙在香港拍摄的三部电影 开始的。 李小龙影片在香港的火爆,既有其自身功夫精湛和电影拍摄手法革新的因素,也有三部影片共同反映出的高昂民族主义情绪的因素,尤其是《精武门》完美地将“复仇”这个传统武侠片的主题与民族冲突结合在了一起,陈真打破“东亚病夫”的匾额和踢飞“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标牌,更成为华语电影的经典镜头。就影片结构来讲,《精武门》的前半段——从陈真归家参加葬礼,到忍受日本人的上门侮辱——是一个民族仇恨的积聚过程;而后半段则是仇恨的激烈释放过程,一是陈真带着“东亚病夫”牌匾主动上门搦战并击溃众多日本空手道门徒,并发出“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的宣言,二是后来他凭着巧妙的易容术潜进日本道馆,击杀俄国大力士和日本空手道馆主,正面肯定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武力,完全粉碎“东亚病夫”的侮辱,同时将全片的民族复仇情绪推到了极点,也塑造了陈真这个虚幻的银幕 英雄形象。通观这个叙事结构,日本空手道馆作为侵略者代表的加害者形象分明,而陈真的愤怒、反抗与最终的胜利则,正是前述近代史上“东亚病夫”概念转移和“体育强国”思想内所隐含的反抗逻辑的银幕体现。有评论说,这部电影展现了一种“好战的”中国特性:“永恒的、本质主义的与理想化的……绝对的民族主义者与种族主义者;强烈地反日本”。 可以说,《精武门》借用了“东亚病夫”这个的民族主义符号,套用了“复仇”这个传统江湖故事的剧情,再树立起日本这个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侵略者作为民族主义情绪发泄的“他者”,将陈真幻化成智勇双全的中华民族的银幕代言人,从而在取得巨大商业成功的同时也为后来的功夫电影的民族主义叙事确立了一个标准参照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电影中的民族认同话语表达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当时香港社会集体认同缺失的一种反映。这是“李小龙电影”流行的时代背景。由于内战结束后两岸对峙的局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海外华人社会普遍存在着“左”与“右”的对立,尤其是香港社会,还存在着左右两派与港英当局的“三足鼎立”。当时的香港,一面是经济高速发展,同时,左右两派也争斗不断,港英当局采用高压手段进行统治,政府内部腐败严重。这一时期,香港的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 ,而大陆的“文化大革命”和台湾的“戒严”也令生存在意识形态夹缝中的香港和海外华人群体感到空前的压抑和归属感的丧失。在现实中遭遇身份认同危机的人们转而在虚构的影像世界寻求身份的确证,而《精武门》这部电影恰恰就为这种在现实中无处安放的民族情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发泄渠道。这是《精武门》成功的外部因素。 以《精武门》为代表的李小龙式的民族主义叙事仅仅是功夫电影与民族认同华语结合的一个开端。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民族主义表达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三、淡化:徐克黄飞鸿系列中包容式的民族主义叙事 徐克是80年代香港新武侠电影的领军人物,导演的武侠电影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徐氏功夫电影的代表作首推他与功夫巨星李连杰合作的前三部黄飞鸿系列 。作为90年代拍摄的新黄飞鸿系列,对近代中国这个不变的时代背景,徐克一反李小龙电影中的那种华洋抽象对立的简单世界观,而选择了一种更宏大的广角镜头,力图将一个清末社会全景式地呈现在观众眼前,徐克的世界观因此也在另一种意义上显得更为庞杂和矛盾:以舞狮、粤剧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与迷信愚昧的白莲教的同时存在,中国人里既有投靠洋人拐卖同胞的帮会头目和欺行霸市的京城恶霸,也有孙文、陆浩东这样的革命志士。影片中对清朝官员形象的处理也不是“脸谱化”的,虽然顽固不化但也有保境安民、反抗洋人的一面;同样,影片中的洋人也并不全部是穷凶极恶的侵略者,第一部中有勇于替黄飞鸿作证洗脱罪名的神父;第三部中的俄罗斯杀手虽然狂妄地认定中国必定要遭受异国统治,但他对十三姨的感情也显示了他尚存人性。总之,百姓、官员、洋人——徐克镜头下的清末中国社会,似乎每种人都有两个面孔,这种对背景人物群像多元化的处理,使得传统功夫片中以身体侮辱为主的“东亚病夫”的话语言说难以成为系列的主题。而且整个系列也反映出导演对国民劣根性、革命者的对外依附性、学习西方和维护传统之间的张力等等众多的问题的思考。这些多元价值观的有序的掺杂不仅让影片呈现一种万花筒般的精彩,也让不同观众能够各取所需。徐克全景式的叙事在凸显微观历史的复杂性的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淡化了李小龙电影中昂扬的民族主义激情。 徐克镜头下的黄飞鸿是个徘徊在中西之间的矛盾混合体:黄本人是个遵守伦常的旧派人物,是功夫和中医两大传统技艺的继承者,但他的爱人十三姨却有着留洋背景;黄在十三姨的影响下被迫接触诸多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先进科技时,既表现出接受的一面(有时会戴墨镜、礼帽),也有不理解的一面(对学英语、照相等表现得不耐烦),在遭受打击时甚至也会偶尔露出排斥的一面(在宝芝林被烧毁时愤怒地命令不准再使用“洋玩意儿”)。不同于李小龙塑造的那个情绪化的、反抗的、能安慰华人失落民族认同感的陈真形象,徐克对黄飞鸿的设定让他显得更为富有历史的真实感。然而在面对无法抑制的列强蚕食和现代科技对传统的破坏时,黄飞鸿也表现出身为一介平民和一名传统继承者的无奈——他不是李小龙式的中华民族的暴力能力在银幕上的代表,而是在高速现代化/西化的中国社会中仍然顽强生存着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与之相伴的自强精神。 这种民族主义表达的变化,应该与90年代初香港、台湾和大陆社会经济发展和两岸政治空气的缓和有着内在的联系。当华人所代表着的东方社会与西方社会的实力差距逐渐缩小时,“东亚病夫”式民族认同话语和复仇式的民族主义情绪宣泄失去了外部市场,徐克更加包容的民族主义叙事手法,对近代屈辱史采取一种更富沧桑感的、略带忧伤的史诗化 处理,显得更贴合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公众的心理需求。如果说70年代初的观众能够从李小龙电影的民族主义叙事中找到确认民族认同归属感的激情,90年代初的观众则能从徐克黄飞鸿系列中唤回对民族历史的遥远记忆,并从包容的民族主义叙事中对纯粹的“东亚病夫”式的民族认同话语进行一定的反思。 四、重构?新时代背景下功夫电影中民族主义表达的变数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大陆连续十几年的稳定经济发展,华人社会变得更加强大自信。功夫电影从90年代末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创作低潮后,随着甄子丹等新老功夫演员的活跃,又重新焕发了生机。而且随着中外交流的逐步增多,功夫电影这一传统的华语电影类型也开始迈出走向世界的步伐,如好莱坞大片《黑客帝国》大量借助中国功夫增强表现力,华裔导演李安拍出了《卧虎藏龙》这样奥斯卡获奖武侠片,还出现了大量借用中国元素的动画片《功夫熊猫》等。这个多元化的新时代对于长期潜藏在功夫片惯用主题中的民族认同话语而言,也存在着更多的变数。 其一是个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对民族主义叙事方式的挑战。叶问系列是近年来最成功的对传统功夫电影的演绎。但不同于以往的功夫电影,在剧情安排上,导演叶伟信对两部叶问电影都采用了两段式的结构:第一部分主要是叶问的居家生活和他与其他中国武师之间的较量,第二部分才是叶问与东洋西洋对手间的搏杀。而且,甄子丹所诠释的叶问是个谦和、护家、爱老婆的传统中国男子形象,武术仅仅作为他早年的兴趣爱好(第一部)和中年养家糊口的工具(第二部)而存在,并不是有意识作为一种实现正义目的的工具(在陈真和黄飞鸿处均是如此)而存在的。而叶问之所以会出手挑战东西方拳师,在第一部中,一半是不忍朋友被杀,一半是日本人的强逼下;在第二部中,也是出于对同道中人被活活打死的义愤,还有对中国武术被侮辱的不平。这里虽然重新引入了被徐克淡化掉的“东亚病夫”概念,但银幕英雄反抗的原因却更加个人化了,与李小龙主动的、明显与所受伤害不对称的民族主义复仇不同,叶问的反抗更加被动,也更加有限度,而且其战斗目标也不是实现民族整体而更多的是主角个体的正义。还有个值得一提的细节:《叶问2》的后半段在描述洪震南与叶问先后同西洋拳王进行“龙卷风”搏斗时,本来是非常传统的复仇式民族主义叙事方式,但导演却背离“惯例”的剧情发展,在结尾处安排了一段叶问的讲话,居然把这一传统的、复仇式的、黄种对白种的反“东亚病夫”式的胜利,扭转为呼吁种族平等、相互尊重与理解的西式人权宣言 ,并得到了英籍观众的鼓掌欢呼,使之前渲染起来的民族情绪消失殆尽。这种剧情处理所体现出的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暧昧态度,折射出日前在香港社会,后殖民主义的怀旧情感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思潮。 这种个人主义的和后殖民主义的表达方式,是传统功夫电影叙事逻辑在当前时代发展的最新形态,也对传统的民族认同话语形成了有力的挑战。 其二是全球化背景下与西方的再遭遇和文化误读的挑战。如前所述,《黑客帝国》、《卧虎藏龙》和《功夫熊猫》是这些年来融入了中国功夫元素后取得成功的3部典型的好莱坞电影。除《卧虎藏龙》外,其余两部均在华语文化圈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卧虎藏龙》的票房在北美地区却是一路高歌。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黑客帝国》和《功夫熊猫》两部影片仅仅是借用了中国功夫的元素作为一种推进剧情的“道具”,但剧情讲述的依然是纯粹美式的超级英雄科幻片和励志卡通片,这种西方内核与东方外表的简单拼合,在让中国观众在享受西方大片的时候找到了熟悉事物的同时,也让西方观众发现了能满足他们对“东方”想象的“异国情调的(exotic)”之物,其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但对于《卧虎藏龙》这部由华裔导演李安执导的作品而言,由于李安致力于还原一个外观上尽可能真实的清代社会(事实上他这一点做得确实比国内大多数导演要好),并用最武侠的动作演绎这个武侠故事(袁和平的武术指导),但却在剧本上选用了一个西化的角度去诠释夫妻、师徒、父子这几对中国传统伦理关系 。西方观众可能会简单地走进这个充满了“东方”式想象的武侠世界,但对于华语文化圈的观众而言,被完美的武侠外表所引入的却是一场纯粹西式的文化命题讨论,就容易产生一种“熟悉的陌生感”,就难免会感到困惑和诉诸排斥。功夫电影的好莱坞化所反映出来的功夫元素“零碎化”和功夫内涵被替换的现象,正是西方对东方文化误读的结果,也是最原初意义上的“东方主义”特点。当功夫电影中的民族认同话语正面遭遇强势的好莱坞电影对其解构和重构的挑战时应如何做出应变,也是需要深省的。 总而言之,以洋人对华人身体侮辱为标靶的功夫电影中的传统民族主义叙事,在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中不断发生演变,到了21世纪初,更是遭到了内部个人主义和后殖民主义话语,和外部西方主义话语的再次挑战。同之前的民族主义叙事形态的变化一样,现在的变化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当代中国社会中人们认同观念的变化。功夫电影中民族主义这一主题是会继续发展、被重构还是逐渐消失,还要看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上华人民族认同变化的趋势。 参考资料: I. 专著: 1.[英]里昂•汉特:《功夫偶像:从李小龙到〈卧虎藏龙〉》,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蹇河沿:《中国电影观念史》,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II. 论文 1.杨瑞松:《想像民族耻辱: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东亚病夫”》,载于《国立政治大学历史学报》,第23期 2.蔡振丰:《中国近代武士道理念的检讨》,载于《台湾东亚文明研究学刊》,2010年12月 3.谭畅:《百年霍元甲的真实与影像》,载于《小康》,2010年12期 4.吴匀:《通俗叙事与喻象符号——〈黄飞鸿〉电影中“国家形象”的考察》,载于《当代电影》,2009年第1期 5.列孚:《徐克“黄飞鸿”系列研究》,载于《当代电影》,1997年3月 6.唐宏峰:《叶问2:民族激情的被观看与被化解》,载于《中国报道》,2010年第6期 7.符鹏:《香港功夫电影中的民族主义书写——以电影〈叶问〉系列为例》,载于《艺术评论》,2010年第7期 8.华静:《文化差异、文化误读与误读的创造性价值——兼析动画片〈花木兰〉与〈功夫熊猫〉的中美文化差异与误读现象》,载于《兰州学刊》,2010年第1期 9.傅睿纯:《一次继承与变革的武侠片试验——评〈卧虎藏龙〉》,载于《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III.影片: 1.《精武门》,罗维,香港,1972 2.《黄飞鸿》,徐克,香港,1991 3.《黄飞鸿:男儿当自强》,徐克,香港,1992 4.《黄飞鸿:狮王争霸》,徐克,香港,1993 5.《叶问》,叶伟信,香港,2008 6.《叶问2》,叶伟信,香港,2010 7.《黑客帝国》,安迪•沃卓斯基/拉里•沃卓斯基,美国,1999 8.《卧虎藏龙》,李安,香港/台湾/美国,2000 9.《功夫熊猫》,马克•奥斯本/约翰•斯蒂文森,美国,2008

 2 ) 再看《黄飞鸿》系列——黄飞鸿不是大侠

最近重看了徐克执导的《黄飞鸿》系列电影,以现在的年龄再次看它,已经少了当年喜看“打闹”的情绪了,看着看着便会陷进深入的思索,才焕然觉悟,原来这人世间还有一种艺术叫徐氏电影,当年太小,没看懂,没看懂。

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

黄飞鸿经典动作


(一)主要人物

十三姨(扮演者关之琳)

A 十三姨

一个白富美,留学归国,既有西方现代女性的大方开化,又含传统中国女性的保守优雅,是完美的恋人,是梦想的情人。可是她的作用可不仅仅如此,她是整部电影中除黄飞鸿外,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缺一不可的角色。手持西洋照相机,一席淡色欧洲服饰,高挑的身材,白皙的皮肤,几乎毫无瑕疵的面部,从一开场不仅简洁明了的展现了角色的身份背景,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乎让人感觉历史上若真有十三姨此人,那这个人便是她了。十三姨在英国受过较为良好的西式教育,对西方现代化及其产生的新鲜事物有较强的接受能力,她从归国走进黄飞鸿的生活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会对他产生着持久的影响力。 广东是最早对殖民者开放的地区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方的人、事、器已开始产生一定的效果,但黄飞鸿的身边还没有一个真正接触过西方,去过西方,并且和自己非常亲近的人,就在这时十三姨回来了。紧接着西方的服饰、西方的饮食、西方的礼仪、西方的语言和西方的机器便接踵而来,来到黄飞鸿的日常生活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这个传统的中国男人。可以说十三姨是黄飞鸿开眼看世界的那双最直接的眼睛,她将西方的现代化的产物带到黄飞鸿的生活里习惯中,她是黄飞鸿认识新世界的眼睛,也是黄飞鸿内心深处传统与现代文明的一个桥梁,是进是退,虽不是一时所能改变的,但却已在不知不觉中悄然变化。

十三姨近距离支招

若以上都是明线的话,那两人的爱情便是《黄飞鸿》系列前三部中的一条暗线,黄飞鸿从一开始的拒绝到犹豫到纠结再到坦然面对,这不单单是传统伦理与爱情在黄飞鸿内心挣扎的过程,更是黄飞鸿对十三姨所代表的西方文明的从反感到怀疑到摸索再到包容学习的过程,是传统向现代过度的一个过程,在她身上,黄飞鸿看到了中西文明交织的结果,而从对传统儒家伦理的突破开始,黄飞鸿在前进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一大步。

洋装十三姨

另一方面十三姨在国外本可以交新的男朋友,但她却没有,当黄飞鸿问她既然外国那么好什么都有,你还回来做什么时,她回答说:“我想见的人,外国就没有,我在国外的这两年,心里还一直惦记着你。”这一句话可谓意味深长,从表面看:刚回国的十三姨作为长辈对晚辈直接说出如此暧昧的话,一方面看出了西方现代文明在她身上作用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她对以黄飞鸿为代表的传统的隐隐不舍。从深处看:似乎我们可以表明一个态度,虽说十三姨接受了西方教育,可是在她身上依旧保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好的一面,她并未对传统一概否定与不屑,在外国呆这么多年,她爱的却还是中国男人,换句话说,中国男人身上有的并且吸引她的东西与味道,这在西方男人的身上她并没有看到,所以她回来了。而且在回来后她也时常着中国传统女性服饰,没有忘却,更没有排斥传统文化。她也时常着西方现代女性服饰甚至扮男装,她并没有因为回到了自己的国家就抛却了已经接受的现代化教育。当在前进的道路上走着,在与现代文明接触的过程中,有的时候不妨回头,不必一味向前,走的远了,便看不到自己的根了,这正是十三姨身上难能可贵之处,也是对黄飞鸿影响最大的地方。 所以说电影中的十三姨不仅仅是个“人”而已,她对黄飞鸿的作用,对黄飞鸿身边人的作用,甚至于对整部电影的作用已经大大超出了“人”这个范畴。


黄麒英(扮演者刘洵)

B黄麒英

作为黄飞鸿的父亲,虽说在电影中出现的次数不多,但他与黄飞鸿的父子关系却又是电影中另一条不可或缺的暗线。黄麒英自小深受传统文化熏陶,对传统的固守与保护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说他对黄飞鸿从小到大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是黄飞鸿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的土壤。但他又不是一味陈腐的,他又有开明的一面,而且是非常明确的开明,这在电影中有四件事可以清晰的看出来。

鬼脚七闹事

①第三集中鬼脚七还受命于黄天霸,到广东会馆来闹事砸场,踢坏了很多新糊的狮头,他忍住了,可当鬼脚七的腿伸向了太祖爷留下的狮头时他义无反顾的拼了老命前去保护,可惜最后狮头还是被踢破了,自己也受伤了,但他还是不舍得把已经坏掉的狮头扔掉,而是收藏了起来,这是他身上保守固执的一面,而旧狮头的被破坏,既是他身上传统文化被踢碎的又一次表现,也是导演精心设计的一个桥段。 ②受伤后,黄飞鸿端来熬好的中药给他,他不喝,说这些旧的东西已经不管用了,他现在吃中成药,是用从外国买来的蒸汽机制成的,效果更好,这是他对身为中医的自己,对传统医学文化的一定否定,也是他身上开明进步的一面。 ③当第一次见到身穿西式服装的十三姨时,他并未和其他人一样,满嘴的“假洋婆子”式的轻蔑或是表现出丝毫的生气状,他只是在众人面前哈哈大笑,难以自控,当镜头切换到自己的卧室时他依旧对着十三姨哈哈大笑,十三姨劝他别笑了,刚刚被鬼脚七踢伤,别笑坏了身子。黄麒英的大笑,和十三姨的劝说,以及镜头从众人面前切换到私下的卧室,他也并未变换对十三姨的脸色,这一笑一劝和一切之间,三种表现手法的交错使用,生动刻画了他对现代文明的态度,那是一种应有的开明与包容,是对被“踢坏”的传统文化的一剂抚慰,笑着向前看,才会忘却破碎的过往所留下的伤痛。 ④当黄飞鸿提出要和十三姨成婚时,他没有做出什么暴怒的表情和行为,而是张嘴发呆,一语不发,接下来的几天也是和黄飞鸿没有正面冲突,只是在暗暗的较劲,到最后,黄飞鸿以为十三姨不辞而别最后又“失而复得”,快步跑去,在众人面前兴奋的拥抱十三姨时,旁边的人都惊的目瞪口呆,有人问黄麒英:“这种情况,你是不是应该说点什么?”黄麒英回答:“那些旧狮头,还是全都烧了吧”,这时候前面的太祖爷留下的旧狮头的作用才开始爆棚,黄麒英自此也开始了新的转变,他的改变同时也影响着黄飞鸿。 如果说黄飞鸿的开明与保守是遗传的话,那他的父亲黄麒英身上的种种便是他最直接的基因。


严振东教训梁宽

C 严振东与梁宽

刚开始生活窘迫的梁宽由于种种巧合与误会没有拜师(拜黄飞鸿)成功,打工也是被处处刁难,还被沙河帮追杀,最后看到和自己同病相连的山东高手严振东,便拜到他门下。严振东也非大奸大恶之徒,可是在电影中却是最具悲剧色彩的一个角色,是对黄飞鸿思想产生极大冲击的一个人物。他的没落与沉浮是那个时代,那个时代的人的悲剧浓缩。他从山东一路南下来到佛山,想开馆收徒,开辟自己的武术事业,可是却身无分文,朝不保夕,又被当地人排挤,为了成名就莫名其妙的去找黄飞鸿挑战,并对他产生了无缘无故的仇恨。他的绝招是金钟罩铁布衫,是一种保守的武术,象征着异常固执的传统保守主义,可是最后还是被洋枪乱弹打死,在他的身上集中着传统的保守与固执,更集中了传统对现代的无力还击的态势,所以说他的一生是悲剧的,他的死也是必然的,而且不是被黄飞鸿打死,而是被象征着先进文明的洋枪打死,他的死是古老东方文明遇见西方现代文明的产物,一切都是偶然的,却也都是必然的,就看你怎么去看待和理解这个偶然,怎样去承认和面对这个必然。正如他死前对黄飞鸿所说的:“我们的功夫再棒,也敌不过洋枪洋炮”。

严振东被洋人洋枪打死

梁宽一开始拜师严振东,由于严振东为了成名在一步步的迷失自己,甚至与无恶不作的沙河帮联手,让梁宽心寒与恼怒,最后还是转拜了黄飞鸿。与其说是黄飞鸿拯救了他,不如说是他自己在严黄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而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也是严振东与黄飞鸿的纽带与媒介,他从严振东身上看到了传统保守主义的那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丑恶,也从黄飞鸿身上看到了传统文化中侠肝义胆和对新鲜事物开明包容的一面,他在严黄二人之间一拜一转做出的选择,不是一个简单纯粹的门派的转变,更是以他为代表的传统迷茫的普通民众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缩影。而黄飞鸿也从梁宽的身上看到了拯救失足于传统迷途的人们的一丝丝希望,更是通过梁宽的钩连,他也看到了自己骨子里的另一面保守主义的下场,严振东之死就是证明,也对他的思想观念向更深层次转变产生了极大影响。


D鬼脚七与牙擦苏

鬼脚七一开始为恶霸黄天霸卖命,最后被梁宽无意间弄断了腿,被黄天霸遗弃,最后被黄飞鸿救回,接好了腿,熊欣欣饰演的鬼脚七可谓是三分活泼七分寒惧,从绝佳的腿功到出色的演技,与李连杰扮演的黄飞鸿相比不仅不势弱,甚至是更高出一筹,给人留下的印象极其深刻。和梁宽一样他也是穷途末路的一份子,是他们中间的一个代表,不同的是,他甘愿为黄天霸卖命,甚至是作恶多端,可当他腿断之后,他唯一使自己生存和让人畏惧的工具没了,黄天霸的遗弃以及平时对他卖笑奉承的小人的欺辱,让他愤怒难平,却又无可奈何。幸运的是他遇到了黄飞鸿,黄飞鸿不计前嫌,收留他,替他治疗接腿,最终感动了他,并拜黄飞鸿为师。这腿的一断一接,象征着与黄天霸为代表的传统旧恶势力的一刀两断,和与黄飞鸿为代表的传统侠义善良和开明包容的一次接轨。

鬼脚七断腿

牙擦苏是从外国学过西医后回来在宝芝林学习中医的,英语讲的比国语还顺溜,对中国传统的很多东西都知之甚少却饱含着浓厚的兴趣,从一定意义上讲他是那些出国生活学习却失去了中国传统的根的人群的代表。在一次对受伤百姓的施救过程中,传统的中医没有发挥作用,百姓痛苦死去,牙擦苏在角落处默默流泪了,他的寻根之路遇到了巨大的打击和挫折,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从学习到质疑,夜晚,他收拾好行李,穿上洋装,将剪掉的辫子递给黄飞鸿,想辞别出国学习西医,这一事件对黄飞鸿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自己最亲近的人从学西医到学中医最后到还是要去学西医,本以为能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可这种平衡刚没过多久便被牙擦苏的断发出走所打破。现实与理想的冲击给黄飞鸿带来了新的思考。

牙擦苏(扮演者张学友)

鬼脚七的接腿入门与牙擦苏的断发出走,是电影中两组鲜明的对比,也是黄飞鸿心理路程和思想转变的曲折显现,可见前进的道路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不得不回过头来,将一切重新来过。


黄飞鸿被衙门围攻

E官僚 ①刘永福:

著名的民族英雄,可在晚清败势已定的时局中,却是英雄迟暮,无力回天。他在电影中出现的时间很少,但由于他对黄飞鸿的英雄相惜与重视,使电影中黄飞鸿的角色定位上升到了民族英雄的地步,是塑造黄飞鸿形象的一记重笔。他的台词也不多,可就那一句电影第一集的开场白就奠定了整部电影的感情基调和时局背景:“黄飞鸿,你看,现在西洋战舰都满满地停进了我们的港口。香港给了英国、澳门给了葡萄牙、俄国占了黑龙江。连自己的祖宗都保不住了,还派我刘永福去安南(安南:古称,现指越南),到人家的地方去跟法兰西交战。唉,安南人见了我这‘吾土吾民’的牌匾会怎么想呢? 来人呢,摘下它,快!唉,现在朝廷是非太多,派我打仗又嫌我兵力多,我走了之后,这班水师跟了我这么久,一定会被解散。 ”一句“派我打仗又嫌我兵力多”道出了古往今来多少将领内心的酸楚与无奈,也从侧面反映了晚清政府的颓败与不堪。

刘永福与黄飞鸿英雄相惜

②李鸿章:

他是在第三集《狮王争霸》中出现的,为讨老佛爷欢心和实现所谓的习武强身,以显国威,奏言举办全国狮王争霸,结果导致各大势力为挣狮王金牌互相残杀,民不聊生,虚假的强民强国形式暴露无遗。最后黄飞鸿夺得金牌可是却铁骨铮铮的撂下了一句话:“李大人,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刚才天炮一响,如果没有天灯挡枪的话,胜负归谁,还真没人知道。现在金牌在我黄某的手上,并非我赢了。大人为了大显我民神威而举办的这场‘狮王争霸’,死伤这么多人,在世人面前,其实我们都输了。依小民之见,我们不只要练武强身、以抗外敌,最重要还是广开民智、智武合一,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区区一个牌子,能否改变国运?还请李大人三思。这金牌,留给您做纪念吧!告辞了!” 这一集是93年上映的,而中国的改革开放不过十年,经济稍微起色便在90年举办了对当时中国而言的超大规模盛会亚运会,可自92年之后中国经济一路下滑,改革开放遭受严重挫折,紧接着就是97年亚洲金融危机,“姓资姓社”,迷茫不前,这一切虽不能说是有必然的联系,却也是某种程度上的讽刺,但这种讽刺是善意的,于时于今都是极大的告诫,不管徐克是刻意还是无意的,观众都从中看出了电影之外的意味,只是不知道我们的衙门会怎么想了。 当然了,到了第三集,黄飞鸿的眼界和思想已经大大提高,那句“我们不只要练武强身、以抗外敌,最重要还是广开民智、智武合一,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足见他已经开始知道先进文化的重要性了。


(二)特写镜头与意象

A雨中的花

严振东在雨中卖艺,梁宽在追十三姨的途中,路过看着蹲下来一枚一枚捡起地上铜板的严振东,还未缓过神来,只听楼上的妓女拿着花散着叫卖着:“大爷,别追了,上来呀。”紧接着花顺势落在了严振东的身旁,梁宽低头看去,大雨淋打着躺在地上的花,花挨着被雨淋打着的严振东,严振东抬头看了看梁宽,镜头又定格在了地上的落花,伴随着周边的妓女的风骚叫嚷和淅淅沥沥的雨声,此种凄凉,不是一般人所能体味。想必梁宽是从严振东的身上看到了自己,而生感慨怜悯之情吧。强烈的对比让这个镜头尤为刺激耳目,生逢乱世,有的人苟延残喘,有的人忍辱苟且,有的人苦苦挣扎,可所有的人和事都像这雨中的落花一样,美好却易折,最后还是得从高处飘落,被大雨浸淋,并永远被定格在了那个自己所痛恨的时代。


B布鞋

洋人打伤了卖菜的九叔,猪肉荣冲动发怒,抄起家伙带着民团的人准备去讨个公道,黄师傅厉声呵斥,说:“不要冲动,不许你插手,现在关乎人命,我要找衙门,跟洋人澄清这件事情,不然我们唐人,怎么在佛山住下去。”随后转身,镜头向下对着他那双黑色的布鞋,一动不动。这里的布鞋象征着传统,黄飞鸿动辄就说通过衙门解决事情,表现了他内心稳重理性却又遵守传统的一面,布鞋的特写镜头在此表现的恰如其分。


完好的扇子

C烧毁的扇子

沙河帮偷袭宝芝林,一把大火烧了整个宝芝林,十三姨一心拿着照相机没有护好刘永福临走前赠给黄飞鸿的那把写有不平等条约的纸扇。黄飞鸿回来时看到十三姨拿着照相机对着烧毁的房子拍照,就说房子都烧快完了你还在拍照!话音刚落,他走进房间,赶忙打开纸扇,条约的内容还在,唯独“不平等条约”中的“不”字被烧毁了,(一下子不平等条约变成了平等条约)此时镜头给烧毁的纸扇一个大大的特写,再看看旁边“吾土吾民”的牌匾,一时怒火中天,将十三姨一顿痛骂,骂她整天就知道玩这些西洋的破玩意儿。宝芝林被烧,纸扇被毁,一切代表着传统与民族自尊的旧的东西都不在了,可是西洋的东西善存,家仇国恨、民族的屈辱、文明的冲突,一时间百感交集,这一怒是对过去的痛心更是对前途的迷茫。当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消失殆尽时,面对未知的新的未来,我们是全然接受,还是原地观望?这不是黄飞鸿一个人的问题,也不是晚清那一个时代的问题。

烧毁的扇子


墙上的双影

D墙上的影子

在电影中时常会出现十三姨对着两人墙上的影子想入非非,最后当墙上的两个人的影子真正的反映出现实时,两个人真的在一起了。这是十三姨对黄飞鸿感情的真实而间接的表达,影子内容的变化,也是两人感情发展过程的真实写照。听说这段以及里面所有的感情戏都是女编剧写的,难怪会如此细腻而生动有趣。


E卖唱的老盲者

第二集中,夜晚时分黄飞鸿站在客栈的阳台,向远处望去,此时镜头广角拉开,周边西洋建筑与传统建筑交错,镜头又开始慢慢拉远,西洋战舰和中国船只并列,镜头再回来,再俯瞰下去,萧瑟秋风,纸屑垃圾四处飘零,破烂的街头,昏暗的灯火,有人在打砸西洋建筑,有官兵在追捕反动分子,有奔跑的人们,有打架斗殴的地痞,有乞讨的流浪者,有混乱不堪的夜市,有西洋的马车,有中国的轿子,只听见风中传来一声声凄凉婉转的粤语唱词:

飘零去,莫问前因 只见半山残照,照住一个愁人 去路茫茫,不禁悲怀阵阵 前尘惘惘,惹得我泪落纷纷 想学投笔,投笔从戎,图发奋, 却被儒冠误了,使我有志难伸 想学一棹,一棹五湖,同遁隐, 却被妖氛笼遍,远无垠 还说乜石烂,石烂海枯,情不泯 你看沉沉雾霭,西风紧 南飞北雁,怕向客中闻 平安未报,自问心何忍 空余泪眼,望断寒昏 亏我深情博爱,两无能 今日依楼人远,天涯近 从此飘萍和断梗, 几许深盟密约,句句都无凭

强身健体

夕阳残照,海风急,浪潮起,绣有保家卫国四个大字的黑白旗帜迎风飘扬,黄飞鸿带着民团排出阵列练拳习武,此时《男儿当自强》的旋律开始。这是全片最激动人心,并使人奋发向上的场景,虽然民团的人一个个的肋骨都露出来了,可是仍旧贫贱未移,强身健骨,保家卫国。如若每个中国人都能这样自强不息,谁又能断定眼前的太阳不是即将升起的朝阳呢?正如歌词中唱到的:“傲气傲笑万重浪,热血热胜红日光······”不必苛求每个人都能活出黄飞鸿那样的现实,但至少要活出那种状态。


(三)电影里的“一类人”

①底层的劳作者: 最为典型的是《西域雄狮》里的华工。当黄飞鸿发现他们将一天的辛苦所得都摊在赌桌上时,并未斥责,而是委婉的教育:他也要加入,还要坐庄。此时华工们不太好意思了,说:“黄师傅连您都赌了,那像我们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幻想呢,我们不赌了,不赌了。”黄飞鸿见状便开始“演讲”进行教育,话毕转过身来,华工们已经睡着了。第二天华工们知道黄师傅没时间过来时,立马又聚在一起开赌。当宝芝林庆祝美国店开业一周年时,黄飞鸿又要“演讲”,华工们立即吆喝:“黄师傅听说你十字拳不错,给我们耍两招吧”,黄飞鸿不允,准备开口演讲,此时十三姨出来招呼大家进去吃点心,华工们赶忙一窝蜂的往屋里钻,黄飞鸿微微的摇了下头。牙擦苏说:“师傅,不是你说的不好,是十三姨来的time不是时候!”黄飞鸿会意一笑:“对,是时间不对。”当十三姨和黄飞鸿要离开旧金山时,车子还没出发,华工们招来的妓女就来了,大家立马催促黄飞鸿出发说怕赶不上轮船,然后转身拥向那个又胖又矮又丑的妓女,妓女说:“每天只能接十个,每逢初一、十五必须吃素。”多么滑稽啊。人性都是有矛盾的两方面的,华工们丑陋的另一面在黄飞鸿离开时表现出来。不知道是徐克对自己电影艺术的自嘲,还是在嘲弄底层的劳作者的无知与愚昧,总之,要对他们进行教育,不是没有能力,只是还不是时候,时间不对! 鲁迅说过,所有人困在一个黑屋子里,没有人觉得不对,可是有一个人发现了,那么他是最痛苦的一个,因为没有人理解他。此时的徐克、此时的黄飞鸿就是这样。 ②街头巷尾鱼龙混杂的人:电影中多次出现道路上形形色色的人群的画面,西洋传教士、和尚、满清捕快、外国军队、小贩、外国商人等等挤在一起,走在一起,其中最典型的是第一集《壮志凌云》一开始,茶楼上的中国鼓乐手们听到楼下有一群传教士唱着“哈利路亚”路过,立马说“又来了”,接着就赶紧演奏的更响,企图盖过传教士的声音,传教士也不示弱,喊的更响。一幅中西文化碰撞的画面生动形象,而旁人的神态更是切中要害,一开始时大家喝着茶享受着奏乐,不管是普通百姓还是和尚都站在一旁呆呆的看着传教士从身边走过,当奏乐声音变大时大家立马捂住耳朵不堪其扰,传教士声音变大时,大家依旧呆呆的看着他们路过。 ③猪肉荣为代表的爱打抱不平者:猪肉荣是黄飞鸿徒弟中最冲动易怒的,却也是最仗义的一个,爱打抱不平。可是在他身上却发现不少问题,至少是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表现出以他为代表的爱出手助人的普通人的冲动,不克制,一有问题就立马用武器用拳头解决,最后受伤害的反而是自己。另一方面是他身上表现出,普通民众愚昧而不自知却又嘲笑他人愚昧的愚昧。这里有个片段:黄飞鸿让牙擦苏去拿金创药,猪肉荣嘲笑牙擦苏中国话都说不好,还抢走牙擦苏手中的几个药瓶,自己递给黄飞鸿,然后黄飞鸿叫他们师兄弟别整天打打闹闹,猪肉荣说:“师傅,我是在教他怎么做中国人。”黄飞鸿说,那你把金创药拿给我,猪肉荣对着手中的几个药瓶,说:“金创药,三个字”可一看几个药瓶上写的都是三个字,不好意思笑着说:“师傅,我没念过书。”黄飞鸿说:“哦?那你还笑人家不是中国人?”接着牙擦苏将金创药递给黄飞鸿。真是讽刺,极大的讽刺。 ④互相残杀的势力:不论是沙河帮、黄天霸等人,还是官府及白莲教,在民族存亡之秋,还整天打打杀杀,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争斗,最后死伤无数还波及无辜,却仍旧乐此不疲,这种中国所固有的内斗,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有,这也是本片所表现和在深思的一个地方。 ⑤看客:鲁迅笔下的看客,在电影中也是到处都是。沙河帮追杀梁宽,猪肉荣带着民团相助,两股势力在大街小巷里大的混乱不堪,此时只听见有人说,“六国大封相(场面混乱难以收拾的意思)喽,快来看。”一群人爬上竹架观看。做生意的小贩吆喝道:“卖甜糕嘞,吃甜糕看打架。”然后又一群人挤过来,买了甜糕边吃边津津有味的欣赏着打架。冷漠、麻木,这些词用的再恰当也抵不过内心的疼痛。


(四)经典对白

①十三姨要为黄飞鸿定制西装,黄飞鸿问:“为什么我们处处都要向外国学习?······等将来所有的中国人都穿上西装时我再穿吧。”不知道我们现在所有的人是不是都已经穿上西装了,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若古人来到现在,我们唯一自慰的便是我们至少还能做基本的交流,因为除此之外,我们已经一无所有。

西装合影

②黄飞鸿看到孙文和陆皓东不停的看怀表,掌握时间,对梁宽说:“以前我们从来没有觉得时间是那么重要,看来我们已经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了,算了,说了你也不懂。” ③黄飞鸿白天抓住沙河帮的人,可是没人愿意陪他去衙门帮他作证,晚上又看到奸商在路上招摇赚骗:“在美国,每个人走路都要很小心的,为什么?因为一不小心就会踩到金子了。在河边洗脸,捧起水来都有金沙呢,那里的人白天都要带墨镜,不然会让金子晃瞎眼睛的。”然后转身想走,一位神父向他传教,他问神父:“我今天抓到个坏人,耶稣会帮我做证人么?”神父哑然,黄飞鸿叹了一口去,离去。 ④提督大人与黄飞鸿站在船头眺望远方,提督大人说:“金山,到底世界上有金山么?”黄飞鸿回答:“如果这个世界真有金山的话,这些洋船为什么要来我们的港口呢?也许我们已经站在金山上了。”这句对白可谓经典中的经典,当年就记住了这个画面,只不过我到现在还不知道我现在所站的地方到底是不是金山。

远望


(五)电影题目、主题曲和主题

保家卫国

电影《黄飞鸿》外文译作《Once Upon a Time in China》,即“中国往事”,导演未有刻意直译而选择这么宏大的题目,有人说导演是在向电影史上的“史诗”级别的巨作《美国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致敬,也有人说导演只是以一种济世情怀在发“牢骚”,事实究竟如何,我们莫衷一是。不管是二三十年代的美国,还是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却已都是往事,追忆往事,更多的不是对过往的怀旧,而是对现实的看待与思索。人都是属于时代的,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他那个时代的束缚,不论是局限于时代的“愚民”还是突破自己时代局限的英雄,其实更多的还是要活出自己,电影中的黄飞鸿不仅仅是位一代宗师,更是一个完美的精神偶像,但这种完美于现世生活而言是憔悴的,其人、其事、其时,已仅仅只是往事而已,所以从电影题目《中国往事》到主题曲《男儿当自强》无时无刻不在向我昭示着这样一个主题:满与汉、黑帮与政府、民族与西方、武术与枪炮、中医与西学、伦理与爱情,保守与革命、镇压与暴动、入侵与反抗······当一个个的元素对立、交错、摩擦,当个人的生死与国家民族的存亡相交融,站在中西文明碰撞的十字路口时,是后退还是前进,或是迷茫不前?其实最后受伤害最深的还是社会最底层的民众,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像黄飞鸿一般能文能武、侠之大者,也不必苛求每个人都能活出这种现实,但至少要活出这种状态,而对这种状态的追求,不单单是为了国家,为了民族,更多的是为了自己,因为我们才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现实中最大最大的弱者,不管是历史的变迁或是时代的变幻,教科书上我们是最大的推动者,教科书外我们也是最大的流血者,国家亡了,民族灭了,我们还是人!“佛山无影脚”仅是“黄飞鸿”虚化的代称,“男儿当自强”却是“黄飞鸿”现实的意义, 作为个人而言,我们要为我们个人的存在负责,负责的方式就是“自强”。

男儿当自强

看完整部电影不得不由衷的感叹徐克的“怪才”真是名至实归,武侠二字表现的淋漓精致,民族主义在里面表现的不卑不亢,恰到好处,在中西文明冲突的洪流中,个人对自己命运的思考、把握与转变,细致精确,却又点到为止,不让人厌烦。

黄飞鸿的时代离我们很远,却又离我们很近,我们每个人离黄飞鸿很近,却又离他很远。 (转载或使用请后台联系授权。)


↓ 阅读作者其他影评 ↓

1、《只有在集体里,个人的力量才有意义》

//movie.douban.com/review/12942963/

2、《时间、场所、际遇、死亡都无法让我屈服,我最卑微的欲望就是最少的移动》

//movie.douban.com/review/6526975/

 3 ) 从黄飞鸿系列中的清末乱世看中国现状

     这套系列的影片如下:

 

《黄飞鸿之壮志凌云》1991年

《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1992年

《黄飞鸿之狮王争霸》1993年

《黄飞鸿之王者之风》1993年

《黄飞鸿之龙城歼霸》1994年

《黄飞鸿之西域雄狮》1997年

 

       借着近期《黄飞鸿之英雄有梦》掀起的新一轮黄飞鸿热潮,我将90年代这套经典的黄飞鸿系列电影完整地重看了一遍,这套经典电影恐怕是众多80后影迷最为熟识的黄飞鸿电影,20年过去了,看来依旧经典,其关键并不在于武打动作有多劲爆,而是在于故事的深度——影片广泛而精辟地反映出了清末的种种乱相,而黄飞鸿作为一个武师,承载的不仅仅是几套拳谱几招绝技,而是民族大义与爱国情操,面对清末乱世,黄飞鸿表现出的坚持原则和理性认知,是一个武者在国家危难时分展现出的侠义之最高境界。

       清末的历史就是一锅浆糊,各种思潮冲击,各种势力林立,就是敌不过洋人,世界看待清末时期的中国,如同我们现在看待中东地区一样,觉得那里没有丝毫文明可言,而且永无出头之日。如今,清朝过去100多年,似乎一切已然远去,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些曾在清末制造动荡的乱相在现今中国依旧存在,只不过一切都掩埋在和平的外衣之下,没有激烈的爆发罢了,在此我将一一解析。


宗教迷信:


       越落后的国家,越容易深陷宗教迷信的泥潭,清末时期的中国也不例外,在第二部中出现的白莲教和第四部中出现的红灯照,就是当时的典范代表。

       我们要问,为什么越落后的国家越容易深陷宗教迷信的泥潭呢?因为越落后的国家,需要面对的困难越多,如清末时的内忧外患,面对诸多困难,越落后的国家越缺乏先进的手段去应对困难,如清末面对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中国的无能为力,当一筹莫展时,就会转向宗教求救。以现代眼光来看,宗教的正面意义在于树立道德信仰,对个人,是一种行为约束,对社会,是法律之外的一剂稳定良方,总之宗教无力解决实际生活的困境,所谓宗教迷信,就是在根本不理解宗教的情况下,盲目而随意地乱解读,常常是期望借助怪力乱神摆脱现实困境,而不是想办法通过踏实的行径去改变现状。影片中白莲教鼓吹信教可刀枪不入,红灯照则捧出个在钢丝上耍杂技的黄莲圣母,最后白莲教的小信徒挺身迎子弹,倒在血泊之中,黄莲圣母被洋人乱枪打死,并身首异处,一切从轰轰烈烈走想迅速陨灭,事实表明,宗教无力改变中国之于西方的巨大落差,它挡不住子弹,也挡不住中国衰落的步伐,很多年后,一位伟人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另一位伟人告诉我们,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都没宗教什么事,在我看来它除了能巩固个人道德信仰外,至多是在人受挫折时提供一种心理慰藉罢了。

       面对民众的宗教愚昧,爱国人士陆皓东悲痛的喊道:“你看看这群人,为了个泥公仔,连命都不要了,如果每个中国人都像他们这样,就没得救了!中国没得救了!”黄飞鸿则不惜多次与白莲教、红灯照大打出手,近代中国对宗教迷信的猛烈批判,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无神论国家,我也一度认为中国不再有宗教迷信,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2014年5月28日,山东招远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血案,一伙宗教迷信分子因传教遇阻,将不愿加入教会的无辜市民当场打死。随着案件的深入调查,我们才得知这样的愚昧宗教,竟然已经在农村遍地开花。除了这桩血案,各种令人难以置信的新闻在中华大地层出不穷,“迷信道士‘克全家’说法,丈夫将妻女扫地出门”“女厂长迷信道士,索贿百万为转运”“迷信道士诽谤‘不祥’,村妇遭全家打骂”……更有甚者,偷盗尸体进行冥婚,尸体偷不到,就连杀六名妇女来贩卖尸体,而在城市里,比如上海,隔三差五就能遇到基督教传教,不是鼓励你向善,而是各种恐吓,诸如:不信上帝,你就要下地狱。还有某学者扬言,只有信上帝,才能救中国……宗教迷信离我们一点都不遥远,一些人别有用心地打着振兴传统文化的幌子大搞迷信活动,而我想说的是,对于传统文化要采取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发扬光大传统文化里的精华,而不是去复辟传统文化里的糟粕。对于西洋文化,则是同理,要取其长去其短,不去学习人家的先进科技与文明,尽捡破烂回来,难道忘记了西方的崛起,首先就是建立在对宗教迷信的破除么?


非理性爱国:

 
        尽管白莲教和红灯照,非常愚昧,但不可否认他们的爱国之心是虔诚的,尤其是红灯照黄莲圣母的慷慨就义,怎能不令人动容?她虽然被洋人乱枪扫射,却毫不胆怯,大声呵斥道:“你们这些红毛鬼,来我们的国家,奸淫掳掠,老天爷绝对不会放过你们的。”她的这番举动堪称英勇,只是选择了错误的爱国方式,这不仅仅体现在宗教迷信上,也体现在激进的行径上,白莲教看到穿洋服的国人就要打,红灯照则不断杀害无辜的洋人,体现出一种极端的民族主义。

 
        黄飞鸿在片中是理性爱国的典范。他从排斥西洋文化,到认识西洋文化的先进,转而积极学习西洋文化,在第二部中,他参与了中西医交流会,不但见识了西方医学的先进,也向洋人展现了中华医学的精妙,而在第三部中,他甚至对着弟子梁宽提到学习洋文的重要性,同时他又精通传统武学与医术,体现了热爱传统文化和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是完全不抵触的。黄飞鸿的这种理性还体现对待洋人的态度上,他会去教训欺负中国人的洋人,如第一部中,为了解救被拐卖的妇女,黄飞鸿直接杀进美国在华的租界,与洋人过招缠斗,同时他也会保护无辜的洋人民众,如第四部中,红灯照对洋人教士与教徒大开杀戒时,黄飞鸿会毫不犹豫的出手相救。

       除了武打场面,如何理性对待西洋文化和西洋人,是这套系列电影着墨最多的环节,一遍遍告诉观众,你不用因为爱国,去排斥所有的西方文化,尤其是先进文化,像片中提到的照相机、摄影机、火车、蒸汽机等等都是当时需要学习的科技文明,你也不用因为爱国,去针对所有的西方人,像第一部中为黄飞鸿作证解围,最后又为了救十三姨而被枪击中的神父,完全是值得尊敬的人,没必要拿他的身份背景做文章。

       如今的中国虽然还算不上超级大国,但起码不再是耻辱的存在,可是很多国民依旧处于极端愤愤的状态,非常不理性。最典型的一次就是去打砸日本车,造成极大的混乱,最后受害的都是国人,症状轻一点就是在网络里对着购买日货的民众大肆谩骂,哪怕仅仅是喜爱日本文化也会被扣以日杂的帽子,实在是极端的过分。中日之间目前并不在战争状态,很多日货都是在钓鱼岛争端激化前购买的,两国关系正常时,有贸易通商不是很正常么?有什么值得指责的?你大可平静的呼吁国人抵制日货即可。日本除了是历史上中国的敌国,也是近代长期领先于中国的发达国家,学习日本的文化,无可厚非,更何况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越觉得日本危险,就越有必要深入了解它的文化,愤青们真的可以歇一歇,学会理性爱国了。

 
不团结:

 
        面临外来强敌,国人理当团结,然而在片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各种势力乘乱割据,为了争名夺利,自相残杀起内讧。为了利,沙河帮(第一部中)和以张保仔为首的海盗(第五部)利用国家动荡,政府监管无力,对百姓乘火打劫,其中沙河帮为了私利甚至勾结洋人拐卖中国妇女,简直畜生不如;为了名,武夫严振东(第一部)不分青红皂白,挑衅黄飞鸿,只为自己能扬名,赵天霸(第三部)则为了夺得狮王金牌,兴师动众,大闹广东馆来阻止黄飞鸿的父亲参赛,比赛时更是使出各种下三滥,手足相残;白莲教和红灯照虽然愚昧,但好歹知道和满人站在同一阵线对抗洋人,段天雷和大力王(第四部)却在这时翻起了汉人与满人的旧账,情愿被洋人利用,也要起内讧,真乃猪队友。面对这种种的不团结,黄飞鸿力挽狂澜,但也因此得罪了所有人,腹背受敌的他依旧坚持原则,真豪杰是也。他为了阻止武馆私斗,出手遏制而让所有武馆对他不满,赵天霸甚至因此想要杀了黄飞鸿;为了替百姓出头,他又和沙河帮结下梁子,致使十三姨被掳走;为了消灭海盗,深入匪穴,只身犯险;为了加强团结,他独自上书,要求中止狮王争霸赛,让官府也对他诸多不满。作为一个习武之人,黄飞鸿充分体现出其面对国家危难时的侠义境界。

        当我们为片中黄飞鸿一个个义举叫好的时候,更该想想其他人在做什么,几亿人口的中国,难道只有黄飞鸿等数人是人,其余都是只图私利的畜生?曾有人告诉我,能打败中国的只有中国自己,清末时期的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巨大,只要迎头赶上,就能像日本一样成为强国,而我们把太多精力花在内耗上了,就像第五部中,黄飞鸿千辛万苦铲除了海盗,但政府派来的两支部队,又为了衙门的接管权斗了起来,除了叹息与摇头我们还能做什么?

        如今的中国一样如此,当你打开网络,可以看到各种破坏团结的言论,其中最多的就是地域攻击,大到南方与北方的争斗,小到同省省会与小城镇的争斗,面对这种状况,我没有黄飞鸿的能力去解决和消除纠纷,只能做到管住自己的嘴。除此就是各种极端民族主义,最无聊的就是汉族的对着满族的破口大骂满洲狗,这和段天雷、大力王有什么区别,清朝时期满汉一家也许还是虚的,如今都已坐实的关系,为什么还要翻旧账,不依不饶?学历史是为了吸取经验,不是为了给自己找仇恨。

 
自私冷漠:

 
       不团结的另一面,就是自私冷漠。黄飞鸿为了阻挠沙河帮向酒店老板收取保护费而卷入纠纷,最后黄飞鸿需要证人的时候,酒店老板居然退却了,认为这不关他的事!?结果还是洋神父替他作了证!(第一部)白莲教不断闹事,众人都痛恨,却又不互相帮助,只顾保全自己,为了怕牵连,狠心赶走又累又饿的教堂学生,最后还是美国大使馆收留了这些孩子。(第二部)被海盗勒索的米店老板,在海盗被清除后,不是感谢众人的帮忙,而是立马哄抬米价,简直无耻!(第五部)当黄飞鸿树立起一个道德丰碑的同时,周围是一片道德的废墟,令人发指。

        三年前,在黄飞鸿的家乡,广东佛山,一个2岁小女孩被车撞倒,18人路过,无人救助,致使她又被一辆车辗压,直至一位扫垃圾的阿姨路过,小女孩才得救,但一切都已经太晚了!整个中国社会都被这个残忍的新闻震惊了,有人问,中国人的道德去哪了?其实,这种现象是从现在才开始有的吗?只扫门前雪的习俗,中国由来已久!还有那让人“闻风丧胆”的碰瓷老太太,是现在才有的吗?她们和片中的酒店老板、米店老板一样,都是在用卑鄙无耻、自私自利来“回报”他人的善良,透支了这个社会仅存的一点良知。

 

        如我分析,清末的种种乱相依旧存于世事,影片不但在描述着过去,也在时时映射着当下,我想这就是这套黄飞鸿系列电影被称为经典的真正原因,同时也不难明白第六部为什么会一败涂地了,历史写照的精髓抽离后,第六部沦为了纯粹的武打片,而且质地很差。

        近年来,我对政治与历史有了很大的热情,回头再看这套电影,观感完全不同了,影片所蕴含的历史写照是如此丰富与清晰,而我当时却只将其看作是武打片,羞愧!这是一套真正的武侠片,侠之大义不是简单的江湖正邪对立,而是基于社会现实的坚持原则,放到今天,则可依旧成为一个有志者的为人准则,侠义心肠任何年代都不过时,这也是当下中国所需要和所缺乏的精神信仰。

 4 ) 《黄飞鸿》三部曲:学医救不了中国人,学武也一样

前些日子,网络上放出了徐克导演的“黄飞鸿三部曲”中的第一部《黄飞鸿之壮志凌云》的4K修复版的资源,看完后再度勾起童年回忆,于是便把三部曲中的另两部《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和《黄飞鸿之狮王争霸》找来重温,虽然在我的年幼时光中,曾经多次观看过这三部电影,但那时得我还是个孩子,喜欢的只是片中的武术动作,但如今看来,徐克执导的“黄飞鸿三部曲” 远没有一般武侠片那么简单,在商业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导演对历史对社会的深深思考。

这一次重看黄飞鸿系列,首先有一点引起了我的兴趣,就是每一部发生的地点。在第一部中,虽然没有明确点名地点,但可以确定是在佛山、珠海一带;到了第二部,故事的舞台就搬到了广东的省会广州;而到了第三部《狮王争霸》的时候,故事的舞台则来到了大清国的首都北京。随着三部电影故事发生地行政地位的不断抬升,侠肝义胆的黄师傅对世界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认识的人越来也多,眼界也越来越开阔。而这一切,也让武功高强的黄飞鸿和我们这些观众一起认识到了一点,那就是一个国家想要富强,靠某个救世主的出现是完全不可能的。

整个黄飞鸿三部曲贯穿下来,让我看到的是黄飞鸿这个人物的不断成长,这在一般的系列电影中是难得一见的。前几年,王家卫的电影《一代宗师》中有一句经典台词,说习武之人在个人成长中要经历“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三个阶段,如今回看“黄飞鸿三部曲”时,我竟然觉得这个系列与那句台词有着相当高的吻合度,三部电影正好对应了这三个阶段。

首先是“见自己”。在系列的第一部《黄飞鸿之壮志凌云》中,作为黑旗军总教练的黄飞鸿所处的位置接近当时中国社会的最底层,因此他接触到的是地方黑社会、假洋鬼子和洋人。在这一部中,对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的思考并没有很深的影响到黄飞鸿,他关心的只是自己的亲朋好友的生命安危,此时的洋人在他的眼中是邪恶的存在,他的所有侠义行为也都是处于一个地方团练领导“保境安民”的思想。最后,黄飞鸿战胜了邪恶的洋人,保护了一方百姓的平安,并且收了梁宽为徒,此时的他,满脸洋溢着笑容,这是对自己社会作用的认可。

其次是“见天地”。在系列的第二部《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中,黄飞鸿团队从广东乡下来到了省城广州,此时的他眼界一下子开阔,接触到的社会群体也变多,既有满清帝国最忠心耿耿的官员,也有一心想要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党人;既有高举爱国旗帜的白莲教,也有专心学术的洋人。在这里,黄飞鸿接触的人群所代表的社会层级也在提高,让他也开始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开始有所思考。

这一部中的黄飞鸿一方面意识到了西方世界并不是完全邪恶的,有些问题其实只是高级生产力社会对低级生产力社会的碾压;另一方面,白莲教和“兵行险著”的满清官员也让他意识到了这个国家的问题似乎并不在于民众没有力量保家卫国。为什么对朝廷俯首帖耳的白莲教对毫不相识的西方事物充满了极大的仇恨?为什么百姓们对一眼就能看穿的谎言坚信不疑?为什么有人会为了“但愿朝阳常照我土,不忘烈士鲜血满地”的理想百折不挠,甚至甘愿牺牲自我?这些事情黄飞鸿并没有想明白,但他又有了一些懵懂的思考,窥见了一丝光明。因此,在这一部的结尾时,他的脸上充满着疑惑,这疑惑既是对他个人的思考,也是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思考。

最后,终于到了“见众生”。在系列的第三部《黄飞鸿之狮王争霸》中,来到京城的黄飞鸿见到了更广阔的天地,接触的社会层级也不断提高,甚至到了国家级的层级,身处于整个帝国权力中心的黄师傅,他的见识也在此达到了极致:中外差距、上层想法、底层人民疾苦皆被黄飞鸿看在了眼里,这一部中的他终于见了众生,也由此,彻底成长为一名“为国为民”的大侠。

而这一部电影也终于为我们展示了满清帝国的全貌。上层在想着如何用自作聪明的手段“以夷制夷”,中层事不关己花天酒地,下层为了蝇头小利丧失人性,整个社会都在用一种极为短视的方法去取一时之巧,仿佛糊弄过这一阵,洋人就能自己转头回国。面对眼前黑洞洞的枪口,大家都在寻找着各自的宏伟画卷来遮住双眼,此时的黄飞鸿,才终于想明白了那些事。

“俄罗斯帝国和大清帝国一样,都避不开这个历史的命运” “既然避不开,大家都不要避。能否改变命运,就要看人跟蒸汽机谁能战胜谁了”

片中的这段对话在回看的时候让我印象深刻,当年不懂,如今看来却觉得这句话意义深刻。历史大潮浩浩汤汤,有些事情不是你想躲就能躲得了的,人能战胜蒸汽机吗?当然能,但前提是人对蒸汽机的运作十分清楚,才可以驾驭蒸汽机这样的钢铁巨兽随历史一同前进。而要是根本就不愿意去了解蒸汽机,光想着视而不见、耍小聪明、高喊几句口号自欺欺人,那么人的血肉之躯就一定会被机器所碾碎,抛弃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现在金牌在我黄某手上,并非我赢了。大人为了显我民神威而举办这场“狮王争霸”,死伤这么多人,在世人面前,其实我们都输了。依小民之见,我们不只要练武强身以抗外敌,最重要还是广开民智智武合一,那才是国富民强之道。区区一个牌子能否改变国运,还请李大人三思。这金牌,留给您做纪念吧。告辞了!

这是《黄飞鸿》三部曲中,黄飞鸿说出的最后一段话,而这段话也说明了黄飞鸿终于对众生有了认识,对自己的问题有了答案,因此他才能眉头舒展,一身正气的转身离开。这个国家缺的不是名和利,缺的不是救世主,而是民众对国家和前途命运思考的意愿和能力。

当年,身处日本的鲁迅先生在见到了国人的种种愚行后恍然想明白了“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道理。而如今再看徐克当年指导的《黄飞鸿》三部曲,满篇都在说着“学武也一样救不了中国人”,这个系列一直都在向我们展示主角武功的高强,但想表达的却并不是尚武精神。一个国家的崛起,一个民族的富强,靠的不是某个英雄豪杰或是天降伟人,而是作为社会基础的每一个人的自我觉醒与思考。落后就要挨打,闭眼就要被捶,爱国口号喊得再惊天动地,外国商品砸的再起劲,都不如头脑清醒寻找差距,脚踏实地一点点的追赶。只要每个人都做到胸襟百千丈,眼光万里长,一个国家和民族才能开天辟地,繁荣富强。

 5 ) 开幕show

第一部的野心真是很大,

好多线索,

好多意象,

徐克借黄飞鸿去体验各种番物。

传递那种惊奇和戒惧的初touch

又有很多“看客”,

自我批判,

好多矛盾,

好沉重。

黄师傅忍了1个半钟头,

最有爆发力的真的是熊欣欣的代打,

又快又高。

阿苏世荣两个文武丑生来耍宝,

梁宽又要穿针引线,

拉着北气南腿两位师傅,

中美英广佛戏棚六七处势力,

衔接关外安南金山大洋几岸,

难怪两小时也搞不定。

西方是什么?

妖魔还是圣徒?

中国又是什么?

博大还是没落?

严师傅其实最让人难忘。

看字幕,挂的是李连杰和元彪双男主,

所以一结尾的时候

仿佛还不知道十三姨会选谁。

查了一下李连杰的片单

少林寺之后八年

《黄飞鸿》确实是新起点

刚要再开古装大戏就受了伤

还是准备“打”进当时

双周已成的香港电影圈

也是很难了

莽夫容易,少年讨喜

大侠毕竟是要扛大压力

“壮志凌云”不太难

“侠气冲天”🉐️考验

还要有整个极盛期香港工业的

台前幕后一起顶起

铁布衫来,气硬功

那这么说第二部

《男儿当自强》有野起来很多

都忘了高中时候从哪里录了一盘《铁鸡斗蜈蚣》📼📹

后来才发现就这部是王晶轧拍的

就这手气

广州班霸大罗天,真的有

 6 ) 男儿当自强

满满的回忆,尤其当影片中歌声响起时,依然热血沸腾。

李连杰的一系列影片,当年都是必看。特别喜欢他的形象和打戏,有着中国小生的正气凛然,还带着一点清秀儒雅,幽默风趣,又正能量满满。

这部是少林寺之后,特别的一部,因为这种感觉的剧,当时没有多少,还有十三姨,美好的记忆。

故事是正义的,发现外国人掳走国人去当苦力,不畏牺牲救人的故事。里面在李连杰与他爸爸之间,与十三姨之间,还有几个徒弟之间,有很多幽默搞笑的部分,又很温情美好。

打戏超级好看,这种真功夫,真是只有这几个真正会功夫的人才打得出来。李连杰,当年的男神。

 短评

“金山,到底世界上有金山么?”黄飞鸿答:“如果这个世界真有金山的话,这些洋船为什么要来我们的港口呢?也许我们已经站在金山上了。”除了好看的武打场面,片中的很多地方值得深思。我始终觉得黄霑的音乐是最符合武侠的,关之琳很美。

6分钟前
  • 唐露
  • 推荐

中央六一天播7回

11分钟前
  • Doublebitch
  • 推荐

1. 故事差强人意,更喜欢欢脱的方世玉,这个时代设定有点窝心。。2. 感觉片头和片尾看过无数遍。3. 梁宽从出场就是一副小人模样,可还知羞耻、知是非。严振东可惜一身好武艺,却甘任人羞辱,和人生地不熟无关。4. 现在再也拍不出这样的武侠片了,美。一代宗师、聂隐娘再怎么好,也没有这样的质感。

16分钟前
  • Grey灰
  • 力荐

每次听《男儿当自强》我都热血澎湃,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我都看了,超级喜欢,打戏过瘾

19分钟前
  • 梦梦梦梦
  • 力荐

曾经最喜欢的一首歌就是《男儿当自强》,李连杰的黄飞鸿太经典了!

20分钟前
  • 铃儿响叮当
  • 力荐

多好的电影。多好的思想。不是单单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么简单。中华男儿,顶天立地,当自强不息。在任何年代任何地方。

24分钟前
  • 老鱼呀
  • 还行

打洋鬼子,弘扬民族气节的电影实在不能多看,一是容易被绑架情怀,二是大多都是滥竽充数之辈。但又是中国电影偏偏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所有这类电影中,当以黄飞鸿为首。袁家班的武指堪称一绝,今天看来依旧热血沸腾。杰哥功夫皇帝自不必说,梁宽十三姨猪肉荣牙擦苏等配角都各具特色,性格鲜明而不落俗套

27分钟前
  • scofieldd
  • 力荐

“金山,到底世界上有金山么?”黄飞鸿答:“如果这个世界真有金山的话,这些洋船为什么要来我们的港口呢?也许我们已经站在金山上了。”

31分钟前
  • 獨孤求敗
  • 力荐

徐克镜头下的《黄飞鸿》,将一个清末民不聊生背景下的侠者形象生动立体的展现而出,这不仅在于电影所先天便有之奠基的家国情怀,更源于徐克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透过种种人物细节的塑造,令观众在这一人物上找到了处于变革中的时代缩影,使李连杰所饰演一代宗师的形象真正深入人性。

35分钟前
  • 梦里诗书
  • 推荐

当年电影制作方临时决定为《将军令》配上歌词,黄霑填好词后,找林子祥来唱。但林子祥当时只有一天时间,他第二天要飞美国,而且当时只有钢琴demo。监制于是告诉他:你唱的时候,就想象千军万马,有鼓,有唢呐、琵琶等传统乐器…………额

40分钟前
  • 我的狗丢了
  • 力荐

杀气重重地说一声:中国最好看的电影有两个(系列),一个是黄飞鸿,一个是古惑仔。

43分钟前
  • 刘脏
  • 还行

很大气的功夫片,当《男儿当自强》的歌声响起,真的很让人热血澎湃~~

46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一直认为他比成龙的动作大气

5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54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1,当年的香港武打片是照着晚清史诗片标准拍的。2,遗憾自己出生太晚,没赶上最水灵的李连杰。3,严镇东这个角色很丰满,他一讲山东话我就想哭,那是孔子的乡音也是义和团的乡音。他就像古雅、保守、认死理、会投机取巧也会阿Q精神,有很多能耐却还是守不住门户保不住尊严的古中国。

57分钟前
  • 棉喵
  • 力荐

徐克对于外族的态度比20年后单纯宣扬民粹的《叶问》系列要暧昧许多。黄飞鸿的两根手指抵得上一把洋枪,但是最后却也不得不穿上一袭西装。

58分钟前
  • 石墙
  • 还行

现在才算是认认真真地看这部片子,才晓得了徐克作为港片黄金时代的旗手的辉煌。不只是新派武侠的创新,还有对中西碰撞的思考。洋人靠不住,朝廷靠不住,黑社会猖獗,内斗正欢,名不聊生,人民能依靠什么?惟有“自强”。

59分钟前
  • #烧光光#
  • 力荐

李连杰版的黄师傅虽然年轻,但也不乏坚强的意志。牙擦苏,梁宽,严振东等人演的都非常出彩。前半部分,店里奏的民间小调与外面牧师领着唱诗班之间的声音分庭抗礼很有意思,徐克是非常懂得在细节部分抓住观众的。后面雨夜,竹梯的打斗也很好。

1小时前
  • 林||我们谈什么都像谈死!
  • 推荐

十三姨好洋气好漂亮,黄飞鸿既武功高超血气方刚又有少年调皮的一面

1小时前
  • X
  • 力荐

严振东:打通了任督二脉却没打通思维的开化,在内忧外患的时代洪流面前纵有十八般武艺也要为一文钱低头,在强的硬气功在生存面前也没了骨气,一个巨浪就将铁布衫拍成了一粒沙。国人不该为打而打,男儿当自强该知道为何而打。这也是我觉得本片比一般功夫武侠片更好看的原因。

1小时前
  • 之晨
  • 推荐